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理论论文

管理理论论文

时间:2022-12-18 10:53: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理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理论论文

第1篇

追根溯源,人类早期的管理行为,多产生于生产和军事行动之中。一场稍具规模的生产或军事行动,涉及到很多的环节,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需要详细的计划和周密的部署,因此,必然涉及到一系列管理行为。很多被认为较早涉及管理文化的论述和观点,都散见于人类早期的著作中,比较典型的如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常常借用和移植其中的管理理论、组织方法、领导艺术。

到近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型管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非理性主义管理,再到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五个阶段。

经验型管理方式顾名思义即凭借管理者(往往也就是企业所有者)的个体智慧和实践经验对企业实施组织管理,其管理思想并不具备理论形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其中的一些经验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以生产为中心,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建立比较严密的组织形式而展开的,包括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组织管理学派。泰罗制的前提是把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看作“经济人”,利益驱动是该学派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由于泰罗制的实施,企业管理开始从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管理阶段。亨利·法约尔着重分析研究高层管理效率和一般管理原则,他第一个明确阐述了“一般管理”理论,并根据自己总结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十四点管理原则”。马克斯·韦伯对近代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理想的组织机构模式”。他认为,行政组织体系应当具有准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才具备提高工作效率的条件。古典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组织管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和纪律性,但缺乏对人的认识和关怀,排斥人的感情因素,导致了整个社会感情匾乏,扼杀了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逐渐兴盛。行为科学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人的本性与需要、行为与动机,以达到协调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中,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激励理论是它的核心内容,群体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支柱,领导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行为科学侧重于“社会人”研究,关心职工的社会性需求的满足。后期侧重于“自我实现人”的研究,关心职工在其工作中能否自我实现,有无成就感和自我满足的目标追求。同古典管理理论注重提高生产率和强调行政组织的作用不同,行为科学重视人的因素,把对人的管理看作是管理的中心,运用多学科从多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与管理的关系,这是管理思想的重大变革。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管理思想由物到人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更新,为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非理性主义理论的兴起,正是西方管理学取得的新进展之一。

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组织具有明确的意图和目标,可以清楚地加以确定;管理人员运用精确的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就可以选定能够达到目标的最佳办法,从而做出合理决策,即一切都是理性化的。非理性主义的管理理念把当代科学理论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决策理论、模糊理论等等应用于管理规划和管理流程中,它认为具有社会性的人类,并不仅仅严格按照事实或逻辑来采取行动,无论在什么地方,完全理性地合乎逻辑支配行为的人几乎找不到。人的动机和意图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清晰地推知和直截了当地加以选择。目标的选择涉及人的价值取向,与其说靠清晰的思考,不如说取决于影响个人的各种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而且组织管理的过程,不仅仅是决策制定的过程,还包括了执行过程和创新过程,而后两个过程更是充满了变化和强烈的个人感彩,所以,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模式应当是“非理性”的,“人的问题要求人性地解决”,完全理性,必然把人机器化,进而破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理性管理模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将各要素加以简单化和抽象化后所概括出来的一整套明确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方法,属于精确性认识;而“非理性”管理理念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突破了传统的理性化认识的局限性和对时代的不适应性,而后总结概括出来的一种“模糊性”认识。古典管理学也重视员工,但其对员工的重视与老板爱护机器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新型的管理理念则注重人情、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管理的灵活机动性和变通性;不主张用哪一种既定的理论模式去机械地管理变动中的企业和复杂多变的人。管理不是制造一件产品,但管理比制造产品更难;人也远比机器复杂得多,所以管理无法过于“精确”,必须引进“模糊机制”,这便是“非理性”思潮。非理性主义要求实现管理形态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的本质,是要以人性化替性化。所谓人性,既要包容理性因素,又要包容非理性因素,把人的非理性和理性统一起来,这种管理模式就是人性化管理。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以文化为基础。他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指出: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因而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虽然是一门学科,一种系统化的并很适用的知识,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并植根于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价值传统、习惯和信念之中,根植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管理受到而且应该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管理和管理人员也会影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管理理论发展演变的实质之一,就是管理学对人本身的不断重新认识,在管理学理论体系中人的本体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从而不断提升人的价值。管理理论不断演进更新的过程,就是从把人当作单纯的管理客体到强调管理中人的主体性的过程;就是从片面运用科学原理对工人的操作行为进行控制监督,为追求效率而把人当作机器附属来驱使,到把文化概念应用于企业管理,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理论的中心,强调通过保护和倡扬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获取良好的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鉴于此,当今文化被视为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二、现代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内涵

从外延看,企业文化包含有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从内涵上看,文化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即理念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的运作系统,又可划分为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和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包括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使命、思维方式、核心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企业美学和管理宗旨等等,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部分。企业文化的本质深藏于现象中,需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部分,包括了企业环境、企业形象、员工行为、企业组织模式定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模范人物故事、企业标识和产品标识、企业内外宣传口号和广告用语等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表现着企业文化的本质。

所以,企业文化是一种现象文化,企业文化本身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强调活动显像、氛围和仪式。但是,企业文化其本质是组织文化,它体现出的是组织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理念及价值追求。企业文化不仅关注企业现象层面的活动,更致力于企业运行中深层次的基础因素的建设,如企业的经营哲学、核心价值观、企业人文精神、战略发展、团队建设、管理规程等等。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状态和效益,进而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文化当然就属于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是人本文化。在企业管理体系中,“人本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或物本思想提出的。以人为本,首先是一种哲学价值观,它揭示了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根本、什么最重要、什么最值得关注,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从实践上看,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企业生产效益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管理思想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的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其基本思想就是把人作为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资金、技术、信息、时间等等都要靠人操作支配。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诚负责、积极主动、富于创新精神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才是名副其实最宝贵的。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权势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积极主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熏陶、习惯养成,这就是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滋养。企业发展尤其是长远的稳定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设备、技术,需要机遇机巧,需要监督控制,组织协调,但这一切需要有一个环境平台。企业要成长为顶风抗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百年大树,必须植根于丰厚肥沃的土壤,更加凸显出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效益,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三、现代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变革

现代管理不只是一门技术知识,更应是一种理念、文化。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评判和选择、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现代区域文化管理理论认为,当一定的区域或组织形成某种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以后,在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矛盾中就找到了一个统一的理想的“结合点”。由此,在“区域文化”这个公正无私的“管理者”面前,个人的价值观被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同化;被管理者没有来自管理者的压力,却无形地受到区域文化的约束和规范,任何人时时刻刻都必须考虑自己的举止言行、道德品质能否被无形的、却又客观存在着的区域文化所接纳。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组织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观念和行为的自我控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引导、激励、凝聚、约束和规范作用,它可以通过组织机构、制度规定、程序和仪式、观念和习俗、人际关系、环境氛围、心理活动等等的塑造实现对全体员工的全程引导,从而塑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企业文化必须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元点

由于各个企业在行业属性、地域背景、历史条件、组织体制、产品结构等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客观上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企业文化素质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一再证明:文化作为企业的制导系统、经络系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状态;文化的丢失是生存权的丢失,文化的缺憾必然带来企业的畸形。如果企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比较优势,也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当今信息社会,由于各种传播手段的发展,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越来越少,技术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同一行业的企业,其技术设备、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往往大同小异,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正是这样,企业才十分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文化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而企业文化本身就孕育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同样的操作流程、同样的管理体制、同样的经营范围下,不同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不一样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战略,从而造就出不同的竞争态势。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二)企业文化成为推进现代管理方式变革的“发动机”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严格精细管理,强调过程管理、过程控制,要求在管理全过程中,坚持推行ISO9000、ISO14000标准,严格程序,扣紧环节,实现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管理,精益生产,敏捷生产,清洁生产。实施现代化管理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这支队伍必须依靠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文化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把传统的员工管理的经济主导方式、制度主导方式改变为文化主导的方式,着重于文化启发,注重挖掘开发员工内心美好优秀的元素,并使它升华为理性的认知,从而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度是一种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刚性约束,文化则是内在的自我认同的弹性约束,能够有力地驱动员工心甘情愿的行为。文化与制度都是规范,文化是引导性规范,启发员工忠于职守、追求卓越;制度则是底线规范,告诫员工什么是不能做的,越线将会受到惩罚。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二者的作用,能有效地放大管理的效能,企业文化成为现代管理方式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发展提供持久充实的动力

企业文化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规定着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并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目标和理想与企业目标相统一,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心、归属感和主动精神。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员工坚定地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做500年的企业和做500强的企业等同重要。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以规范严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四)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变革

第2篇

一、酒店上至高层决策者,下至基层服务员,都应树立全局意识

高层管现者由于岗位的原因,在全局意以方面比基层员工更重要。酒店应着重培养基层员工的全局意识,树立为酒店整体发展服务的思想。“以酒店为家、以员工为亲人”也是大局意识的表现。酒店每位员工都应为酒店的整体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前台服务人员.还是后台工作人员,都应把酒店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不能过分强调个人利益,防止部门“本位主义”思想。

二、国际酒店业竞争的加剧和酒店业自身存在超前性的特点

酒店管理者应时刻保持与国际接轨,第一时间将国际上最先进的软件、硬件转化为本企业发展的生产资料。同时,还应积极研发、自主创新。实现酒店在各方面的突破,保证酒店绝大多数员工能够接受先进思想、理念、技巧及能力的培训,提高酒店的整体竞争力。

三、紧扣市场观念

(一)了解市场酒店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就要对环境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了解国内外酒店业的变化规律,把握发展趋势,掌握最先进的管理和服务。对竞争对手的数量、实力、发展方向及动态进行深入了解,对市场的普遍性和个性需求进行分析,把握市场需求和变化规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二)积极面向市场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才是市场理念的精华,酒店经营效益的实现最终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前提。市场需求的分析主要是对消费规模、消费能力、需求动向、风俗习倔以及消费结构等进行分析,通过提供适销对路的酒店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三)努力开发新市场不断开发新市场不仅是对酒店经营管理提出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明智的酒店管理者对“如何将蛋糕做大”比“如何将蛋糕分得更均匀”更钟情。新市场的开发首先是开发尚未满足的酒店商场,酒店管理各应创造各种条件满足这类市场的需求。其次是开发尚未开发的市场,酒店管理者应积极进行引号,倡导新型消费,生产新产品,满足新需求。

四、人本理念

人本理念就是在酒店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员工与员工、员工与客人之间要和谐、尊重、理解和支持。人本理念对于酒店管理智特殊的意义。—方面,酒店效益通过客人的认同来实现,酒店经营管理中强调“宾至如归”也是人本理念的体现;另一方面,员工是酒店的重要资源,酒店应曹重员工、理解员工、爱护员工、体贴员工,充分发挥员工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管理。(一)树立“宾客至上”的意识酒店效益如何,取决于客源状况,所以,酒店必须树立“客人就是上帝”“客人永远是止确的”等服务理念。这就要求酒店管理者要认真分析客人的需求。根据客人的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酒店产航。酒店不仅要满足客人的现实需求,还要努力挖掘并满足客人的潜在需求。在不断满足客人需求的同时,提升酒店的整体形象,保证酒店稳定的客源。(二)树立“员工第一”的意识员工是酒店产品的主要生产舌.产品质虽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素质。员工素质是酒店拥有稳定客源的重要保证。“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客人”成为酒店管理的重要思想。这要求在润店管理中,把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员工负责,把员工的个人发展同企业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实现员工在酒店的土人翁地位。“宾客至上”与“员工第一”的矛盾,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考相辅相成,酒店在经营上要坚持“宾客至上”,在管理中实施“员工第一”。

五、服务理念

第3篇

当今企业如何生存?不同的企业文化有着不同的生存方式:有的一味挤压成本,攫取最大利润;有的以回报社会,回报员工的态度,寻求共赢。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选择。不管是什么性质的企业,在管理问题上,目前已从经济就经济的圈子跳了出来,转向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是因为人是要生存的,有生存就的需求,企业要想搞好,只有最大限度满足员工的需求,员工就能迸发出最大的激情,给企业创造出更好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共赢。这就是当代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然而,对这一新的理论,目前在认识上还存有许多分歧。本文试图从企业文化的铸造、地位、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上探索其道理。

1.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

企业文化,并非企业内部各种文化的机械总和,而是一种完整的自成体系的科学管理理论。那么,企业文化是什么呢?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管理理论。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管理思想;二是管理实践。从其管理角度看,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部门,通过自己的管理实践,精心培育、倡导,塑造的一种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奉行的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从其实践的角度看,界定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企业宗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人员素质、企业形象等。这时价值观念是核心内容。由于企业的情况不同,所以各企业的企业文化也各不相同。比如,我们安装公司提出的“团结、安全、奉献、创新”,只是体现了我们公司的企业的风格,而不是我们公司企业文化的全部。

企业文化是当代崭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它来自社会文化,但又高于社会文化;它反映社会文化,但又不是社会文化在企业里的重复出现。它把社会文化对企业的客观要求转换成增加企业活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这种理论新就新在突破就经济论经济的圈子,把人看成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上研究企业管理的问题。因此,必须打破过去那种单纯用钱管人,用规章制度卡人,用长官意志指挥人的老办法。企业文化管理理论是把管理的着眼点转移到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企业文化建设上来。这是当今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科学途径,是企业管理的灵魂。

2.企业文化的管理指导思想,应该是最大限度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

现代企业的活力,不仅表现在生产水平上,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企业内在因素的提高及其手段上。曾经说过,生产力诸因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企业文化的管理思想,应该是最大限度的放在如何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上为最终出发点,只有这样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扎实、有效的节节攀升。如何做到这些?这就是企业文化管理所在探索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不妨借鉴下成功企业里的经验。成功的企业把员工看作是“上帝”。员工一到企业,企业先想到的是员工的吃、住、行方面的问题,并且首先帮助解决,接着培训,上岗以后还有指导,企业还在员工经常去的场所,设置了许多建议箱,定时搜集员工意见、建议。对员工的意见、建议定期研究、回复,对有特殊意义的建议还要给以奖励,各级管理人员,按分工定期或不定期的回访……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手段,把员工凝聚起来。员工也为是该企业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这样的企业的员工主人翁意识树立了起来,以公司为家,以公司为荣。工作起来不是要,而是我要干。这样的员工,思想境界高了,企业自然也好了,企业好了,员工的后顾之忧也没了。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企业文化的管理实践要明确几个问题

企业文化既是管理思想又包含管理实践。如果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永远是空中楼阁。为此,我们在确定是或实践企业文化时,是要把如何管理好企业的抽象思维,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即把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企业目标、价值观念、企业精神、行为准则变为员工的努力方向和要达到的目标以后,企业就能无往而不胜。为此,要明确几个问题:第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在企业的目标上。企业目标是什么?包含企业的经营方针、中长远发展规划、目标。具体说,应包含企业近、中、远期的产值、利润、效益、安全、技术发展方向、员工素质、管理水平等内容,形成“软”、“硬”结合的目标体系。进而将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班组。使员工看得清,方向明,把握得住,这实现目标而尽心尽力。第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价值观念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企业价值观念来说,主要是本企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的估价;二是,对个人来说,价值观念主在指对劳动价值的取向和估价。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价值观的确定同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有着直接关系。因此,企业就必须经常进行道德观的教育。通过教育,使员工增强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决心为企业有所作为。只有这样,我们安装公司才能受到社会的关爱、尊重,从而体现出我们的价值,此时自然也就扩展了我们的生存空间和环境,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第三,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企业精神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密不可分,是因为它与企业经济工作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这是因为企业精神反映了企业管理的主体———人的主体意识。企业精神在体现企业基本宗旨,是企业的明显标志;企业精神还要体现企业特征、发展方向趋势的文化追求;企业精神还要把员工自信作为企业的支撑点和活力源泉,这就构成了企业的生命力、竞争力和发展的内动力;通过培育企业精神,把员工的个人命运与企业的生存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并且渗透到企业组织的各个肌体,企业也就有了生命力。第四,企业管理标准和制度是企业文化的约束要素。超级秘书网

企业文化要求的各项工作,每个岗位都要有自己的工作标准,订出优秀、优良、合格、不合格的具体条件,作为要求、约束、检查、考核工作的准绳,形成企业的标准体系。比如:我们在施工每项工程时,都要有完成任务的数量、质量、成本、安全等明确的、具体的指标。当然实施这些指标,离不开必须的规章制度作保证,特别是分配制度、安全生产制度、劳动纪律、奖惩制度等。在执行这些制度时,还要与前边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进行,企业管理制度才能有生机。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当代崭新的企业管理理论,要切实在企业实施,还必须不断努力、改进、总结、提高,才能收到实效,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

第4篇

一、引言

盈余管理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它是目前国外会计学和经济学广泛研究的课题。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等手段对盈利进行调节,以达到各种目的的机会主义行为。

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会计监管制度的不完备性给企业的会计盈余留下了可操纵的空间。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企业管理者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投资收益的好坏。因此,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盈余管理研究可以从深层次上理解会计盈余的有用性以及会计行为的形成与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验证会计行为的经济后果和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这将有助于完善监管政策和会计准则,改善公司治理,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国外学术界在盈余管理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和计量方法学术界并未统一,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的研究造成了混乱。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盈余管理概念的提出、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计量方法等几个基本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但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比较通用和流行的定义:

第一,william r 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他的观点认为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

第二,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层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他的观点是基于信息观的,因此被称为“信息观”下的盈余管理。

第三,paul m healy和james m wahlen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角度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行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

国内许多会计学者围绕这三种观点,形成了不同的新概念。魏明海认为,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从“信息观”的角度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刘峰认为,盈余管理是在符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大前提下,对现行制度所存在的漏洞最大限度地利用。

归纳而言,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私人集团利益最大化和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第5篇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视角下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与实践

质量代表着一种品质和效应,从商业角度看,对于质量的优化控制和管理已成为一种管理态度和管理意识,质量上的“零缺陷”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质量管理哲学[1]。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内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逐渐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发展的必然产物,其目的是培养适应新形势下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毕业论文(设计)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三大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深入研究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可以有意识、系统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并使之在写作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领悟研究方法,锻炼科研能力。国家教育部办公厅曾明文指出,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高校部分领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不够重视,有人还认为应该取消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管理过程不规范、不严格,缺乏一套完整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导致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问题凸显,质量呈现下滑的趋势。因此,探索本科应用型人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企业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中,探索寻求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教学思路,以适应外部需求多元化的社会环境,成为本科应用型人才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与实践的目的所在。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由美国管理专家米兰·菲根鲍姆首先提出的,是基于传统的质量管理办法和程序逐渐发展完善而成的一种有效的现代质量管理新观念和新模式。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质量是顾客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感知的优良程度”;质量评价的主体是“顾客”;“企业依存于‘顾客’”,企业管理的重要外在功能是向“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通过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本文由收集整理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能够使企业和社会均受益,从而保证企业获得成功与持续发展[2]。

质量管理的过程是目标实施建立的过程,不仅是对于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一种管理方式,而且是意味着一种从上到下的系统结构:质量管理过程是与质量目标相挂钩的,并且关注生产领域质量的结果;质量管理是对产品质量价值长时间的追加过程;质量管理赋予高层领导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确定权,同时提供培训;质量管理过程包括对于实际中产品的反馈及其信息收集,以改进目前的管理水平;质量管理过程强调顾客满意度;质量管理的过程建立在活动组织、产品、服务和文化全方位视野之上[3]。

作为一种组织战略,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被世界各行各业推崇,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广泛引入这一理论。它的核心观点有两个:顾客导向和持续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标准是让顾客满意。顾客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种。前者包括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政府等外部接受产品或服务的组织和个人,而按照“下一道工序就是顾客”的原则,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在学校内部依次接受产品或服务的部门和人员都是内部顾客,其中学生是最重要的[4]。

二、普通本科院校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面临市场竞争和挑战,普通本科院校必然要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围绕“做”的目标,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1]: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做”,满足生产和服务的“做”和各部分有效协调、提高质量的“做”。这一理论贯穿于教学系统中的所有活动,涉及到学校中的全体参与人员,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5]。普通本科院校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通过整体调控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和环节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管理过程。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中,质量管理目的是培养具有科研意识、实际动手能力强的“产品”,使之更好地适应企业内大环境中的具体要求,实现高校与企业零距离接轨。因此,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实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全面质量管理,依托一个有效的领导团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毕业论文(设计)过程进行有效的全程监控和管理,对于不同阶段的质量或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实现高校质量和效益最优化非常有必要的。

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广州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创办于1998年,2014年6月转设为普通民办本科院校,建立了以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结构体系,实施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科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多层次、多类型、多水平人才培养的教育要求,这类人才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具有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从2009年开始,我院结合实际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实践过程进行了6年的研究和探索,使毕业论文(设计)过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进一步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倡导系统过程管理的理论以及戴明提出的pdca循环,按照计划、实施、检验、处理四个环节,我院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进行了有效、动态的全程监督和管理,达到了预期管理目标。

第6篇

Space软件对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数据进行科学计量,在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项目管理发

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和聚类分析,探究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现有研究热点领

域和新兴领域的研究主题,并对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特点进行总结,以推动我国项目管理

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

文;科学计量;信息可视化

DOI:10.3969/j

.issn.1008-0821.2014.01.024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821(2014)01-0110-05

Analysis of the Topics of Ch

ina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Research

——Based on the View of Scientometric Analysis of Master Degree

Thesis

Zhu Fangwei1 Song Haoyang1 Hou Jianhua2

(1.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

an 116024;

2.Humanities Department,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024,China)HT〗

〔Abstract〕”BZ〗Use CiteSpace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Master degree thesis of project ma

nagement in China in Scientometrics method.Based o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 China,this paper explored the themes o

f the existing hot and emerging field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through keywords

co-occurrence network and cluster analysis.Then summarized the features of Chin

as project management researching and proposed some advises about the future d

evelop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

mprovement of Chinas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

nt;master dissertation;scientometrics;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0年,华罗庚最早将项目管理的

主要方法之一网络计划技术引进国内,并命名为“统筹法”,自此拉开了我国项目管理研究

与应用的序幕?1965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华罗庚的《统筹方法平话》,进一步促进

了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1]?这一时期,我国的项目管理主要处于理

论方法学习与推广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国内工程实践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利用世界

银行贷款所建设的云南鲁布格水电站饮水导流工程,首次采用了国际招标和项目管理方法,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随后,一些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如二滩水电站?三峡水利

枢纽建设相继采用了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模式?

进入90年代后,相关研究者开始着手我国项目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工作,并于1991年成立了

我国第一个项目管理专业学术性组织,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截至2000年,委员会总共

开过3次学术年会和两次国际研讨会[3]?由该委员会组织构建的《中国项目管理

知识体系》?内部发行的《项目管理》刊物以及《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对我

国项目管理理论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而国内高等院

校和机构则成了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主力军?20世纪90年代开始,相关高校开始设立项目

管理专业,将其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培养硕士?博士等各

层次专业人才?截至2012年,全国具有项目管理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和机构共有133所,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和机构有97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大大推动了我国项目管

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学者对项目管理前沿探索

的最新成就[4]?

目前,已有一些学者通过对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过程?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不同程

度的研究分析,以期指导该领域未来的发展[5-7]?但多数研究都是从个人的视

角出发,带有较强的主观性?相比之下,陆绍凯统计了《国际项目管理学报》和中国优秀博

硕士论文数据库中有关项目管理的研究性论文,分析了从1999-2003年间我国项目管理研究

主题和应用行业领域情况,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

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对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数据进行科学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并绘制

可视化网络图谱,在保证客观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对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热点领域和新兴领

域及其主要主题进行分析?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借此

为未来项目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1 我国项目管理学位论文的基本情况

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FD)?全国高校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CALIS)?中国

国家图书馆和万方学位论文等数据库中,以“学科专业名称=项目管理”?“时间=不限~

2012年”为条件进行数据检索,经去重处理后共获得博士论文37篇,硕士论文7 344篇

?

尽管存在数据库数据不全的情况,但现有数据能够代表项目管理研究学位论文整体数量分布

情况和研究方向?其中,项目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论文数量较少,说明该专业博士人才的培养

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硕士学位论文对项目管理理论研究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

从各年论文数量的分布状况看,2005年的论文数量最少,2006-2009年间论文数量出现骤增

,于2009年达到最大量,随后几年论文数量出现小幅下降,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由此,可

以判断,自2005年开始项目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及理论研究得到快速发展,整体呈现上升态

势?

按各院校论文总数对学位论文的产出单位进行统计排序,排名前20的高产院校论文数量共占

文献数据总量的90.1%,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结合各院校背景和发展实际来看,论文产量

较高的院校通常开设了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位,如北京邮电大学的项目管理教育

中心和中国海洋大学的在职研究生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对专业项目管理人才的旺

盛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并不能完全代表理论研究水平,学术

型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对于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在20所院

校中理工科院校占14所,其论文数量占20所院校总量的65.9%,说明项目管理虽然属于管理

科学,但与IT?科技?建筑等理工科项目实践联系紧密?

2 研究分析

学术论文中的关键词,对于揭示论文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8]?因此,本文以项目

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为对象,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和聚类分

析,在探究项目管理理论研究主要领域及其主要研究主题的基础上,揭示我国项目管理理论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热点领域概况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构建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共现频次在100以上

的关键词共有15个?其中“项目管理”的共现频次虽然最高(1 431次),但对于揭示

本专业的研究主题作用较小,因此以下主要对其余14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具体频次如图3所示?

14个关键词共现频次合计2 540次,占除“项目管理”以外关键词总共现频次(6 298

次)的40.33%,表明这14个关键词所反映的研究领域可代表当前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的主要热点领域?对14个关键词的研究主题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在“项目管理”领域

中主要包括“项目质量管理”?“项目进度管理”?“项目成本管理”?“可行性研究”和

“项目风险管理”5个关键词共现网络群组,即5个热点领域?其中,“项目风险管理”群组

的共现频次及所含关键词节点数量最多,这表明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受到了研究者的极

大关注?

在选定的阈值下,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及热点领域分布,如图4所示?对关键词共现网络各节

点的中心度指标进行分析,中心度数值在0.07以上的关键词包括:“成本控制(0.1)”

?“可行性分析(0.09)”?“房地产项目(0.09)”?“项目管理(0.07)”?“风

险分析(0.07)”和“经济评价(0.07)”?结合各群组间网络关系分析发现,6个高中

心度共现关键词相互联结,形成以“风险分析——可行性分析——经济评价——房地产项目

——成本控制——项目管理”依次排序的连接链,将“项目风险管理”?“可行性研究”?

“项目成本管理”和“项目管理”4个群组联系在一起?而“项目质量管理”和“项目进度

管理”群组分别通过“可行性研究”和“项目成本管理”两群组与其他群组联结?这表明不

同热点领域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而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通常涵盖了

项目管理中某几个领域的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

2.2 项目管理研究主题分析

依据各共现节点研究主题的相关性,通过CiteSpace软件构建关键词聚类,以TF*IDF算法抽

取每个聚类的主题标识词[9]?对各热点主题进行初步分析整理,得到可反映论文

研究主题的聚类17个?其中,9个聚类的热点主题包含于5个热点领域中,另有8个聚类属于

近年来新兴的研究主题,反映了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的新兴领域,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2.1 热点领域主题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再次证实了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的结果,即“项目风险管理”?“项目质量

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进度管理”和“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热点研究领域?结合高频共现关键词和聚类结果,探究五个热点领域的热点主题,具体内容

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聚类分析的热点和新兴领域及

①有关“项目风险管理”的高频共现关键词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识别”?“风险

”以及“层次分析法”,共现频次共计548次,这说明对风险的有效识别和分析成了项目风

险管理的热点主题?同时,聚类结果显示国际项目成为风险管理新的研究对象,这体现了项

目管理的国际化趋势[10]?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境内开展的国际项目逐

渐增加?这些国际项目通常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需要的技术更加多样化,更多地采用国

际化标准和规范?项目实施者不仅要应对较为传统的项目风险,还要考虑许多新的风险因素

,如政治?环境等,这给项目活动的开展造成了更大的困难?因此,对国际项目来说,项目

风险的有效识别?评估及应对等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显著;

②“质量控制”的共现频次为173次,说明“项目质量管理”领域以质量的监控为研究热点

?通过聚类分析发现,近年来,项目成果的可持续发展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尽管项目是一

次性的任务,但项目的交付物通常会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持续创造经济价值?项目成果质量

的可持续性对于之后的运营管理?成本控制?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在自

然资源开发与利用和生态发展的项目中,可持续性成为影响项目能否开展的关键因素?因此

,不仅要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更要关注项目的后评价问题?通过建立项目后评

价体系和方法,来衡量项目成果的可持续性,在确保项目成果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项目的可

持续发展,成为项目质量管理的一个热点主题;

③高频共现关键词统计显示,项目进度的监控问题受到“项目进度管理”领域的重视?聚类

分析则发现,近年来建筑工程类项目的进度控制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这一现象与我国经

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后,为促进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政府加大

了国内基础建设投资,各地纷纷筹备并实施大中型建筑工程类项目?而在建筑工程类项目实

践中,由于项目管理水平?施工条件,资源需求,设计变更,物资供应以及相关方协调等因

素的影响,普遍存在着进度失控问题[11],这对项目成本?质量?收益等方面都

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建立并完善建筑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理论?工具和方法有着重要的

实践意义;

④“项目成本管理”领域以“成本控制”(共现频次182)为热点,尤其是有关项目成本控

制方法的改进与完善问题?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面对复杂性不断提高的

项目及环境,自身的局限性不断暴露?单纯的以目标利润为导向,强调目标成本,往往无法

有效满足项目的多方面需求?为了弥补传统控制方法的不足,“项目成本管理”领域引入了

“价值工程”理念?价值工程能够综合考虑功能与经济要求,在保证达成项目必要目标的同

时,实现成本的降低?如何将价值工程的理念和方法有效的应用于项目成本管理,以最低的

成本达成项目的必要目标,实现成本降低与功能最佳的统一,成为该领域的热点问题;

⑤“可行性研究”领域以清洁能源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尤其是“经济评价”为主要研究

主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以煤炭为主要来源的能源结构不仅无法满足快速增长

的需求,更不利于环境的保护与有效利用?为了改变能源结构?改善环境状态,清洁能源项

目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得到快速发展?而此类项目通常具有规模和资金需求量大,建设周期

和投资回收期长等特征,在项目投产后能否获得足够的利润以保证项目成果的持续运营成为

该类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议题?

2.2.2 新兴领域主题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表明,近年来项目管理理论研究中出现了4个新兴领域,即“项目团队管理

”?“项目知识管理”?“多项目管理”和“项目管理模式”?由于这些理论的研究处于起

步阶段,相关文献数量少,所以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未能形成大的群组或领域,但新兴

领域对我国项目管理理论发展与完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①为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现代企业广泛采用团队运作方式来灵活应对内外部变化

?项目活动的复杂性要求团队成员能够彼此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而项目团队成员通常是来

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具有成就动机强?自主性和创造性高?工作难以监控和评价等特征

,这给项目团队的组建及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有关团队建设?成员管理等“项目团队管理

”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②“项目知识管理”是在项目管理与知识管理相互交叉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在项目活动的

展开过程中,不仅需要输入专业性的知识以支持项目,同时还会创造出大量新知识,这些知

识成为团队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然而,在项目知识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着大量问题,如对于

知识的积累转化重视不足?知识在项目团队中没有进行完整的传递等[12],这阻

碍了员工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增加了知识流失的风险?因此,培养项目团队学习?创新

和传播知识的能力?构建知识管理系统,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等相关主题成为该领域的主要

研究内容;

③“多项目管理”领域主要涉及企业的项目群和项目组合管理?在企业实践中,往往需要同

时开展多个项目?由于财力?人力等资源的有限性,为了满足各项目不同的需求,需要对各

种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利用?通过多个项目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协调,不仅能达成各

项目自身的目标,还有助于企业整体绩效的最优?因此,多个项目间的协调问题成为该领域

的主要研究主题;

④“项目管理模式”领域主要探讨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与优化问题?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

如设计——招标——建造?建造——运营——移交?项目承包和设计——采购——建造等,

通常被应用于大型复杂的工程建设项目,以期应对此类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风

险高等不利因素?但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也暴露出自身的不足,如缺乏

敏捷性?过分强调技术性?对项目过程的割裂等?为了实现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动态联

盟”的思想被引入项目管理领域?企业间的动态联盟可以充分利用联盟各方的核心竞争优势

,共同应对环境变化,提升竞争力,抵御风险,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动态联盟项目管理

模式的构建?管理与应用成为该领域的新兴主题?

3 研究结论

通过对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数据的计量与可视化分析,本文探究了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研究

的热点和新兴领域现状,对目前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的特征总结如下?

3.1 选题方向较为多元,研究内容丰富

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显示,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主要以5个项目管理问题为热点研究

领域,并通过融入新的视角和理念来促进各热点领域发展与完善?从风险管理的国际化趋势

,到质量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再到价值工程理念的引入,以及进度管理和可行性研究对象的

转变,都表明了5个热点领域研究主题的丰富与多样性?

3.2 新兴领域初步形成,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主要形成了4个新兴领域?其中,在与其他研究领域的交叉融合过

程中,形成了“项目知识管理”;“项目团队管理”则体现了项目管理从硬因素转向对软因

素的关注[13];传统的单一项目管理扩展到多个项目之间的协调管理,项目管理

模式中也引入了新的理念?但总体来看,这些新兴主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成

果较少且缺少系统性,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3.3 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特征

国际项目的风险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监控以及清洁能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都表明

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及研究内容紧跟时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蔚林巍.项目管理的最新进展[J].管理工程学报,2000,(3):65-69

.

[2]骆,马红霞.项目管理发展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5,(5):28-29.

[3]李波.项目管理理论综述与前沿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1):212-21

4.

[4]陆绍凯.项目管理的研究前沿[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36-38.

[5]程铁信,霍吉栋,刘源张.项目管理发展评述[J].管理评论,2004,(2):59-62.

[6]应尚军,王炎.项目管理的研究现状与研究前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1)

:131-133.

[7]刘莉.论现代项目管理的四大转变[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

[8]朱彩萍.学术论文中关键词的规范[J].图书与情报,2005,(4):51-53.

[9]Chen C,Ibekwe SanJuan F,Hou J.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

sters:A 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

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7):1386-1409.

[10]刘凤楼.我国的项目管理及其发展展望[J].商场现代化,2006,(5):59-60.

[11]倪祥如.新海发电公司2×330MW扩建工程进度控制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11.

[12]朱方伟,王昭.基于流程导向的创意服务企业知识管理个案研究[J].管理案例研

第7篇

一、选题依据、意义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理论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成本管理是为解决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存在的,成本管理理论得以存在和不断发展这一事实本身也印证了成本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对企业起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富铁轨枕有限公司节约劳动耗费,增加生产,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盈利。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保障。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在成本管理问题上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成本管理信息有用性和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拓展成本管理功能、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方面,特别是作业成本的应用和结合ERP的实施对成本管理的创新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英国教授罗宾-库珀(RobinGooperand)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全面引入作业成本法,关注企业竞争地位和竞争对手动向的变化,从而构成了一种崭新的会计岗位--战略管理会计。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开始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及其竞争情报的应用等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划。这种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是从事物的最初点开始,实施充分透彻的成本信息分析,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比较,来设计产品的成本,从而使成本达到最低,其本质是一种对企业未来的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国内:国有企业的成本预算内容不全面,不能发挥预算在成本管理中的指导作用。成本管理比较单一。成本管理的内容由产品成本逐渐向企业成本和战略成本管理发展,理论研究者和企业也在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办法

研究内容:从富铁轨枕社会成本分析入手,针对富铁轨枕存在的成本管理的问题,找出影响富铁轨枕的成本管理的因素,并进行整理,结合理论所学和相关文献的理论支承,提出解决富铁轨枕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拟采取的办法:实地调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归纳分析、规范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及解决办法

难点:成本数据的失真,由于成本核算技术问题可能会导致相关数据偏离真实值。

解决:技术分析与逻辑分析,实地调查。

五、论文工作日程安排

第六周至第七周开题报告准备及开题答辩

第八周至第十周撰写论文提纲整理资料外文译文

第十一周论文初稿

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论文修改

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论文定稿、答辩准备

第十六周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冉秋红。战略成本管理的观念、方法与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1,(05)。

[2]于婕。基于客户价值创造的营销成本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

[3]张智洪。战略成本会计在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4]韦德洪,王珊珊。成本管理系统的柔性研究[J].会计之友(下),2015,(01)。

[5]葛兆强。战略管理、银行成长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5,(01)

第8篇

 论文摘 要:财务管理理论是根据财务管理假设所进行的科学推理或对财务管理实践而建立的科学体系,其目的是用来解释、评价、指导、完善和开拓财务管理实践。所以构建财务理论体系应遵循逻辑一致,科学实际,动态稳定等原则。我国现有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在内容的完整性,层次的划分以及逻辑的严密程度上都存在着问题,所以逻辑起点的科学界定十分必要。本文将通过对现有理论的评析,提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双重起点论。  

 

 一、引言 

 《韦氏国际词典》(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第三版将“理论”定义为:某一研究领域的一套前后一致的假设,概念和实用原则所构成的系统。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而结构是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构成物质的基本要素或元素,二是这些元素或要素在整体中的作用及排列组合,即要素之间的关系。所以财务管理理论结构,这一从财务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具有高度概括性质及指导意义的概念体系,必须有一个合理的逻辑起点,否则就会导致财务管理理论的贫乏和层次低下。 

 二、现有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起点的主要观点 

 财务本质起点论。该观点认为“财务质的规定性决定了财务的独立性,财务的种种独特形态,乃是奠定财务独立存在的客观基础。”从完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角度来说,财务质的界定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财务本质是一个纯粹理论性的范畴,会与实践环节相脱节,并使一些争论难以得到实践的检验;而且财务本质是随着环境变化而发展的以此作为逻辑起点的理论结构也必然不稳定;另外,在财务教学中,教授以财务本质为起点的财务管理知识,既不利于学生掌握财务理论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逻辑规律,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财务实际问题的能力。 

 1.假设起点论。该观点主张以从财务环境及其内在规律概括出来的假设为逻辑起点,并认为“假设对任何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为本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出发点和奠定了基础”。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一点:环境决定假设。并且,现实的财务管理的实践必假设复杂的多,因此该观点不适宜作为逻辑起点。 

 2.本金起点论。著名财务故管理学家郭复初教授认为:“本金是指为行商品生产与流通活动而垫支的货币性资金,具有流动性与增值性等特点”, 强调“本金起点理论符合逻辑起点的基本标准,弥补了其他起点理论的种种不足”。然而,本金的界定本身就是个问题,过分的强调本金的界定又会变成纯理性的探讨,这就和财务本质论相似,无法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问题。 

 3.目标起点论。该观点认为财务管理活动是有目的行为,只有合理的确定目标才能实现高效的管理,适应市场经济。该观点有效的解决了实践与理论的接口问题,并且突出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地位,有利于更好的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然而该理论只是对财务管理目标这一实践要素的理论性认识,而不是揭示财务管理实践一般规定性的基本概念,因而它不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一般、最抽象、最简单的理论要素。 

 三、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著名财务学家王化成认为:应当以财务管理环境为起点来构建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他既包括宏观环境也包括微观环境。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方法的变化都是理财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说财务管理活动决定了其对象,进而决定 了其职能,进而决定了原则,程序。有什么样的理财环境,就有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脱离了环境来研究财务管理理论,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此来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笔者认为该观点是正确的,但还不够完善。首先,逻辑起点不一定局限于只有一个,另外,财务管理环境受政治,经济,法律,风俗,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以此作为逻辑起点会使整个理论体系不稳固,但不能抹杀其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作用,因此笔者在此提出财务管理理论逻辑起点的双重起点论。即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本质的双重起点论。 

 1.较之于财务本质的其他要素,例如财务管理目标都是实践的一个环节,而财务本质才是最抽象,最一般的元素,从此出发,从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就能把其他财务管理理论要素再现出来,达到有机统一,形成理论体系。然而如前文所述,财务本质与财务管理实践相脱节,因此该财务本质应当是财务管理环境作用下的的财务本质。这样即克服了财务管理环境不稳定的缺点,又很好的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的接口问题。 

 2.该观点认为的逻辑起点是财务本质,财务管理环境只是一个背景,而不是决定因素,否则又会回到“环境起点论”的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构成的,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性标志。本质规定了事物的性能和发展方向,只有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可见,本质在科学认识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财务管理的本质,对于其他财务管理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乃至整个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本应当是一个整体,缺少任何一方都会回到其固有的缺陷。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环境背景下的财务本质这一双重起点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十分恰当的。 

 

参考文献: 

[1]王化成.高级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景莉.财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与基本框架刍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02) 

第9篇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理论;高校管理;文献综述

新公共管理理论近年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无所不在,丰富多彩,凡有公共活动必有管理方法。所以,在高校管理中同样理应场面热闹,新论迭出。但通过检索和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十分有限,缺乏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一、现有研究成果状况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中国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社会科学Ⅰ辑”、“社会科学Ⅱ辑”目录下进行文献检索,通过对2000-2015年间与本题相关的文献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后,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关于高校管理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因而观点纷呈、莫衷一是;2、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也比较多,体现了研究者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发展趋势的认可和重视;3、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文献检索结果较少,反映出研究者对这个研究问题角度的忽视。

二、现有研究的基本观点和认识

(一)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由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到外部取向的转变,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统一,强调管理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两大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河北工业大学石小娟、高骏敬认为“从实践来看,它是政府针对现实问题的政府行为和政府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新模式;从理论上说,它是以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为基础,对行政与管理概念、内涵的重新解读,对经济理论、私营部门和技术变革的关系进行再次梳理。”中央财经大学周湘林认为“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公民为本、市场化、结果导向、分权协作、民主参与、多中心自主治理等理念和指导原则,旨在促使政府职能从‘划桨’回归‘掌舵’,并走出规制导向的困境。”虽然研究者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基本相同点主要有:政府职能的转变,以人为本,加强公共部门内部竞争,明确的绩效标准和措施等。对我们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研究高校管理具有启示和帮助作用。

(二)关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现状

从已有文献来看,当前研究者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研究着重点在政府与高校的关系上。河北工业大学石小娟、高骏敬把当前政府与高校关系的问题主要归为两类:1、政府对高校行政的干预;2、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表示近些年来,由高校外调入高校任职的干部逐渐增多,高校中政府对高校的严格管控,因而高校中出现行政权力一家独大,让高校中逐渐缺乏学术氛围。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周湘林教授提出政府应采取何种模式管理高校的问题。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模式分析,指出我国政府与高校之间的管理模式仍主要表现为“政府服务”模式。并提出基于契约的高校管理模式,即政府与高校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协商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通过中介机构的评估,帮助双方判断和辨明对方是否尽到应尽之责,即政府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责任和高校的高等教育质量产出责任。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其他方面的研究有教师绩效评价角度、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等,目前尚不足,还有待深入完善。

(三)关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完善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完善尚且不足之处。河北工业大学石小娟、高骏敬在理顺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引入竞争机制方面提出建议。主张建立现代化高校,树立服务型的行政管理理念,取代上级对下级的绝对管理模式,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并可以从人事制度入手。在完善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还比较欠缺,上海外国语大学吴慧针对目前高效管理队伍中存在的管理角色模糊、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效率低下、管理目标粗放等问题提出完善措施。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对责任和结果的强调及突出资源配置、竞争机制、对服务理念的追崇等理念,研究者吴慧认为应转换职员任用机制,在管理上强化岗位聘任和岗位考核,打破职务终身制,增强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办事效率。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属于紧缺的公共产品,高校的规模和数量在短期内还是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随着现在高校的复杂程度、参与社会领域的深入,对高校本身的管理也应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因此,对高校管理的完善在今后也应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对现有研究的基本评价

第10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全面质量管理;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9-0010-03

一、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以下简称毕业设计)是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包括题目申报、题目审核、师生互选、任务下达、调研与文献检索、方案设计、方案实施、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1]毕业设计不仅是对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系统设计能力的一次综合检验,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一个平台。[2]毕业设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一项工程或者项目,要求学生具备更多、更高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因此是衡量和评估其四年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

当前国内高校毕业设计存在种种问题,高明生等学者从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三个层面分析了当前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知识、能力及认识的不足,教师的数量、责任心及能力的缺陷,教学管理的不完善等方面。[3]也有学者提出了一些问题,如经费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监管不到位,毕业设计环节与就业的矛盾,成绩评定重形式、轻内容等。[4]针对目前高校毕业设计的现状,引入积极有效的管理理念及模式加以改革和调控,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及应用

1.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社会多个领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其核心理念是:消费者满意、全员参与、质量的持续改善和依据事实进行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修正了过去企业对产品的单一评价,是一种新型管理理念,即“由组织的全体成员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对影响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管理,达到以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为目的的有效质量管理体系”。[5]关于全面质量管理的特征也有较多的评述,有学者认为其具备系统性、全面性和发展性(或称动态性)等特征,[6]也有学者提出“三全一多”,“三全”即全企业、全过程、全员参与,“一多”为多样性方法,表现了系统性、整体性与一致性的管理思想。[7]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开始被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

2.高等教育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虽然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经验,但是由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其投入、生产、产出等过程与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不能完全照搬,必须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及院校自身情况,创造性地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将能够丰富高等教育管理理论。

国内已经有学者尝试将全面质量管理引入到高校毕业设计环节,以提升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南京理工大学探索了“将全面质量管理和控制原理的思想引入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管理的全过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使教学质量呈现螺旋状稳步上升”[8];北京邮电大学“为了加强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管理,对之进行有效的监控,在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以评估为核心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框架。通过对毕业设计各环节进行系统监控与评估,并将监控结果反馈给相应的主管部门,使毕业设计质量得到持续改进”。[9]

高校毕业设计环节较为独立和特殊,一方面毕业设计有较为完整的输入、加工、产出等流程:如开题、任务下达、教师指导、评审答辩等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一个完整的产品生产过程,因此与全过程管理中的PDCA循环计划存在着较强的一致性。所谓PDCA循环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工作循环的简称;另一方面毕业设计有较为明确并可评价的“产品”:如包含数据的程序或模型以及包含创新设计的论文等,而这些产品的质量可以通过过程控制加以改善。毕业设计的两个特殊性,使得其借鉴全面质量管理方法论具备了合理性和可行性。

三、基于网络技术的毕业设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中国民航大学作为一所行业性院校,十分重视毕业设计工作,以“规范与质量并重”为原则,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实施网络化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激励机制,较好地处理了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的关系,切实加强和改进了毕业设计各环节的管理,取得显著成效,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校以全面质量管理(TQM)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认真研究了毕业设计工作的管理任务、管理流程和数据流向,提出了适合于网络化管理的毕业设计核心业务模型。该模型从参与主体和任务两个纬度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了刻画,为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提供了精确的业务模型。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两化两全”为主要特征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即“管理手段网络化、质量标准体系化、全过程控制、全主体参与”。

1.管理手段网络化

为保障毕业设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效率运行,学校自主研发了毕业设计管理软件系统,并与现有教务管理系统实现互连,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题目申报、师生互选、毕业设计进程管理等方面实现了网络化管理,为实现毕业设计的全过程控制和全主体参与提供了高效的工具和平台。

学校通过明确详细的系统功能需求,遵循软件工程设计方法论,按照“统一规划,共享集成、分步实施”的原则,在系统的总体设计上,考虑到系统使用的简单性和将来的可扩展性,采用C/S与B/S相结合的模式作为系统架构。从逻辑上把系统划分为表示层(IEL)、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数据服务层(DSL)四层,达到系统开发和后期扩展的目的。在系统开发过程中采用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法和原形法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对本系统各功能模块的人机交互界面和数据管理方式进行样板设计,按照使用过程中反馈的修订意见逐步完善系统功能,形成了一套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毕业设计管理软件系统。

2.质量标准体系化

质量标准是管理的依据,科学合理的确定质量标准体系是建立毕业设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在认真分析毕业设计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的指导下,针对关键环节、核心管理要素,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质量标准文件,建立起了毕业设计质量标准体系,具体包括:《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基本构成要素与格式》、《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基本要求》、《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规定》、《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办法》、《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和等级标准》。

3.全过程控制

学校在过程控制方面引入PDCA的理念,将毕业设计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十三个环节、五项过程审查(如图1所示),实现把过去分散管理转变为系统管理,把过去结果管理转变为过程管理。

第一阶段为计划及准备阶段,包括教务处下达工作安排、学院确认指导教师资格、指导教师网上申报题目、题目公示及选择、师生互选等五个环节;第二阶段为执行阶段,包括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撰写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撰写及完善等四个环节;第三阶段为评审答辩阶段,包括指导教师评分、学院组织答辩、资料存档以及工作总结等六个环节。

五项过程审查是在不同的阶段对毕业设计进行长期跟踪监督,实现立体式全过程审查。初期审查主要是题目审查,教务处、学院共同对论文题目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难度及工作量分配,创新性、科学性、工程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审查,保证毕业设计的严谨性和可行性;第二阶段审查主要包括对教师任务书下达情况、开题条件以及进程安排是否合理进行审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作出评估;第三阶段审查是对学生执行毕业设计过程及教师的指导过程进行监督,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实时答疑,教学质量督导部门通过学生填写网络周志及教师的回复情况进行审查,保证学生毕业设计的工作量饱满;第四阶段是教师的评分及评阅情况进行抽查,保证教师在评分过程中公平、公正、公开;末期审查是学校专家组等对学院的答辩情况进行监督,避免答辩过程流于形式,保证高质量的毕业设计答辩。

4.全主体参与

质量管理的全员性是毕业设计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10]中国民航大学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中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包括校院两级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都充分参与其中,并明确了各自在管理系统中的职责(如图2所示)。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要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核心是围绕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展开,要强化服务学生的理念,重视学生及教师的要求。

全主体参与不仅仅指学校的人员参与,还包括社会企业人员的参与。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多样化,学校毕业设计应主动适应新形势,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发展。在毕业设计环节,引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将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尤其是综合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四、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特征,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为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毕业设计工作。中国民航大学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通过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形成了“两化两全”为主要特征的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毕业设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得到实际应用,取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孟梅,范世东,陈永志.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1):83-86.

[2]余魅.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7(1).

[3]高明生.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9(2):51-53.

[4]余伟.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2):66-67.

[5]彭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施晓光.西方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2(2):32-37.

[7]谢安邦,覃玉荣.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在高校的运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5(9):16-19.

[8]李晓梅,张永春.毕业设计(论文)全程质量监控的研究与实践[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2):83-86.

第11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6-0109-02

一、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理论研究现状浅析

现代企业正处在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内外部环境中,信息与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运营管理的发展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只有立足于当前的理论基础,反思运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才能使学者以及企业家对运营管理的发展趋势了然于胸,从容应对,从而使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在分析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时综合了Pilkington和Meredith(2009),Andrew Taylor和Margaret Taylor(2009),于晓琳和王琳(2012)的研究。其中,Pilkington和Meredith(2009)对三个影响最大的期刊JOM,POM和IJOPM中1980―2006年间约75 000篇有关运营管理的论文的索引记录的引用,被引用的分析以及相关应用进行分析,以明确现在运营管理理论研究中的重点主题;而Andrew Taylor和Margaret Taylor(2009)对IJOPM期刊自2004年第九期到2009年第12期共310篇文章进行内容分析;于晓琳和王琳(2012)则对2006年到2011年间JOM、POM和IJOPM中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与总结,探讨目前运营管理理论文献研究中的重点与主要研究内容。

(一)当今运营管理理论的研究主题与重点

Pilkington和Meredith(2009)通过27年的研究发现,运营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发生了很大变化,学者对流程设计和库存管理的兴趣有显著下降,对服务运营的研究也有所降低。综合75000篇文献索引之后Pilkington和Meredith指出运营管理领域21世纪最有代表性的话题是:制造战略、质量及其测量、供应链管理、绩效测量和资源基础观理论。

Andrew Taylor和Margaret Taylor(2009)的研究则表明目前运营管理理论中最受关注和最稳定的研究主题是:制造战略、供应链管理、绩效管理和服务运营。

于晓琳和王琳(2012)则认为作业计划和库存控制不再是研究的重点,现在重点研究的是更加具有整合性和战略性的话题,如供应链管理、制造战略、服务运营及绩效管理等。

综合上述三项研究可以发现,自进入21世纪以来,运营管理理论的研究主题多集中在制造战略、供应链管理、服务运营及绩效管理这三方面。

(二)当今运营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

运营管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可分为建模与仿真方法以及实证研究方法,由于实证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资金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实证研究在21世纪之前都发展较缓慢。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统计方法之间不断的融合,实证研究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学者的青睐,其研究体系也日渐成熟和完善,从其他领域借鉴并形成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民族志和扎根理论等研究方法,丰富了运营管理研究方法理论。

Andrew和Margaret (2009)的研究将运营管理的研究方法分为问卷调查、案例研究、文献研究、多研究方法、二手数据、不在案例之内的访谈法、行动研究法、室内试验和仿真实验、内容或引用分析方法、关键事件研究、专家小组或德尔菲法,研究结果显示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方法最受研究者关注,观察法和档案文分析方法则使用较少。

于晓琳和王琳(2012)则通过研究发现建模和仿真已不是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多使用实证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是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二手数据方法呈增长趋势。

(三)与以往运营管理研究的区别与重点变化趋势原因分析

1.市场需求多元化。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能源的价格大幅度增长,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市场需求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买卖关系中,主导权已经倾向了买方。顾客占据较大的选择余地,因而对产品和服务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下去,产品的寿命周期会逐渐缩短,伴随着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发展形势,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方向迫使企业必须经常投入足够的力量和精力来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对于制造战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制造出具有独特性的新产品以吸引更多的客户。

2.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现代企业的经济开放程度逐年增高,市场竞争的方式和种类繁多,造成竞争的内容不仅只是降低价格和质量,售后服务和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这些方面。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则需要对原料采购,产品制造,成本控制以及售后服务等生产的一系列流程进行全面的,多层次的分析与控制。

3.“以人为本,服务为主”理念的推行。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上宣?髌笠档奈幕?精神,让优秀的员工充分了解现代企业运营的理念,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遵循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和宗旨,充分推行以人为本、关心关爱员工。在“以人为本,服务为主”的理念推动下,现代企业则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与金钱到提高服务质量上。由于这种实际需求的存在,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理论的重点也会更多的偏向于服务运营方面。

4.现代科技技术的进步。由于科技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进步,促使企业需要更多的手段来制造多样化的产品,就会相应的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所以,现代企业不断面临运营技术的重大选择,进行运营系统的重新设计、调整和组介。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理论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方法提供了工具载体,这也使得实证研究方法在理论研究方法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二、 当前竞争环境下企业运营管理理论发展预测

(一)跨企业的集成管理成为企业运营管理中的一??重要方面

现代运营管理包括运营战略的制订、运营系统设计以及运营系统的运行等多个层次的内容,把运营战略、新产品开发、产品设计、采购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配送直至售后服务看作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对其进行综合管理。现代企业致力于整个供应链上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合理化和优化,与供应链上的多个企业结成联盟,把整条“链”看作一个集成组织,通过“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分工,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多品种小批量的混合生产方式成为主流

伴随着资源和能源的价格大幅度增长,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市场需求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多品种小批量的混合生产方式成为主流。为了适应市场多样化要求,必须采取多品种的生产方式,生产管理面临着多品种小批量和降低成本之间相悖的挑战。因此,应该从生产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去寻找积极的解决方法。

(三)信息技术成为运营系统控制和运营管理的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系列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上的变革已成为运营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计算机已经并将继续对企业产生较大影响,先进制造技术(AMT)的应用使企业的运作方式发生了真正的革命。管理信息系统(ERP)与电子系统的应用涉及到产品生产、销售以及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与人员管理,而这些都是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理论所要研究的重点。同时在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必须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来武装企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才会向新台阶的方向发展。

(四)“全球运营”成为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企业之间的制造活动从集中式转变为分布式,现代企业的选址问题不再是单一的地理位置的选址,而是如何构建一个市场需要的网络选址问题。

(五)“柔性”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在市场经济下,顾客的满意度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增强对产品需求量、产品的适应能力,就是增强企业的“柔性”。能适时适量向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六)环境问题得到重视

第12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效果

企业要想在经济社会活动中获得更好地发展,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就必须对自身的管理活动和管理水平进行优化和提升,这就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在工商管理专业中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的传授教育,而且还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要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工商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意义

1.1提升学生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

工商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体系构成比较复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弱。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能够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从整体上优化工商管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2有效提升学生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结合自身的理论知识专业架构,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就在学生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

传统的工商管理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开展的,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的制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不高,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一个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亲身实践我的相关的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将更加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凸显,这在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4有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不同的学生在性格、兴趣和思维发展特点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过去“一个问题对应一个答案”的教学思维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开展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自身的知识能力储备、自身的认知能力等方面出发,对问题形成自身的看法,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1.5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教学最主要的是要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学校的教学活动与岗位实践活动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在岗位工作中,学生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还要与同事之间进行紧密的合作,在这种情况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教学活动开展能够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行培养,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

2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理论教学实践效果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理论教学实践效果并不理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进行有效的融合,也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培养。具体地说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理论教学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专业教学仍然比较偏重理论,实践教学的力度不够,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仍然是引入一些企业案例对西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这些理论教学方法比较适合西方国家经济体制下的工商管理活动,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联系不够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轨,工商管理教学的效果并不高。其次,教学模式落后也是当前工商管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效果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笔记仍然属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理论教学的主要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而且对一些理论知识的讲解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上,学生只是机械的记住了理论知识的内容,但是对理论知识的内涵并不了解。另外,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并不高,很多高职院校的就是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教育教学活动的讲解和研究方面,实践教学能力不强,无法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有效地培养。

3提高工商管理理论教学实践效果的途径和方法

3.1科学选择工商管理理论实践教学内容

科学的选择和确定工商管理理论实践教学的内容就是要在了解当前国家经济社发展形势、高职院校教学特点以及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力需要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背景、教学发展和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分析,科学确定新时期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理论教学的实践内容。另外,在开展理论实践教学活动的时候,还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包括学生的工商管理知识基础架构、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兴趣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这样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够切实的提高工商管理理论教学实践效果。

3.2创新和改革工商管理理论教学方法

创新和改革工商管理理论教学方法是提升理论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正确认识,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决定专业教学效果的关键要素,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就要开展相关的专业知识讲座,或者是组织相关的实践参观学习活动,让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初步分认识,理解专业教学未来的发展道路,结合自身的实际,形成对专业教学的正确认识。其次,要对理论实践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将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应用到工商管理理论实践教学过程中。其中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相关的实践案例开展理论教学的方法,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注重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相适应,案例的选择要典型、有代表性,选择的案例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太过复杂或者是简单的案例都不合适,案例的使用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认知。模拟教学法主要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模拟、内容模拟等对现实的工商管理教学情境进行再现模拟,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场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团体等现实环境中,让学生撰写实习报告、策划文案以及设计方案等,对学生的理论实践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现场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对工商管理专业理论实践教学效果提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大环境发展来说,企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工商管理专业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创新模式的发展,组织开展现场教学,能够让学生新时期的经济社会管理活动和企业管理活动有着更加直观的认识,能够及时更新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有效提高自身的理论实践能力。

3.3强化专业实训教学

高职院校要做好校内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教学,为学生创造深入企业管理、经济活动管理等实践当中,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强化专业实训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好校企结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高职院校要积极的转变理念,重视工商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教学,与相关的企业签订学生专业实习的相关规章制度,可以开展定向人才培养、企业管理项目实习等实训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另外,学生也要积极的转变思想,要主动参与到学校提供的企业实训机会当中,通过企业实习感受实际工作氛围,注重自身综合能力、实践工作能力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与教师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要将自身在企业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的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要掌握学生在企业实习中相关的情况,帮助学生解决疑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的思考、主动的操作,提高工商管理教学效率和质量。

3.4开展专业科研教学活动

除了要做好实训教学强化工作以外,工商管理理论实践教学还要对学生的实践科研活动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研究的活动当中,在专业科研活动开展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等对理论知识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科学的理论知识体系指导自身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更好地锻炼自身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作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理论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特别需要注意和优化的,教师要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给与学生足够的指导,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论文对自身的综合理论实践能力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提升,为未来的就业发展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3.5优化和提升高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

教师是主导工商管理专业理论实践教学的主体,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效果。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教学中,教师是理论实践教学效果提升的主体,是开展理论实践教学的引导者,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而且还要具备相关的实践教学能力,才能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的发挥教师的职能。因此,要采取措施对高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水平进行提升。首先,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在社会实践当中锻炼和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其次,高职院校要将企业管理者、经济活动参与者等具有丰富工商管理实践操作经验的人员引入到教师队伍当中,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要自觉的开展学习,对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进行不断的积累,通过交流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和教学。另外,高中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还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实验室管理使用能力等,为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支持。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教学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通过改革教师考核测评制度,多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活动,将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都纳入到教师能力测评当中,通过绩效奖惩考核方式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升进行刺激,为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提供可靠的教师队伍保障。

4结语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理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既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针对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偏重理论、教学模式落后以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水平不高等问题,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不断优化和提升工商管理理论实践教学的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实践综合能力。

作者:张科 单位: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实现工商管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探讨[J].商业文化,2014(29):225~226.

[2]赵薇.工商管理教学中如何理论联系实践[J].赤子(上中旬),2015(12):311.

[3]赵严伟.工商管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1):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