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语文课程总结

大学语文课程总结

时间:2023-01-28 05:04:04

大学语文课程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小学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的总结归纳研究,充分地将语文教学过程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合成一个牢固的整体,摆脱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理论难以联系实际的情况”,在帮助小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的同时,促进小学生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的快速提升。

一、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教师要想发挥出语文教学的真实作用,就不能忽略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用的发挥,找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的交汇点,发挥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有作用。教师要合理地规划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表现力强、形式丰富的特点。还要吸取传统教学过程的优势,在夯实小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出生活化教学模式的长处:首先,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总结凝练,将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元素进行总结归纳,并让学生思考这些因素和已有的知识体系相关联的区域范围,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情况入手,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提升;其次,通过对教学切入点的总结归纳,将抽象枯燥的语文知识进行具象化处理。如,将课文中介绍的知识和多彩多样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充分地进行思维的发散,进而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小学语文知识的深刻内涵;最后,帮助学生吸收语文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感受到语文知识内涵的同时,在学习中感受快乐,这就需要丰富生活化元素的表现形式,增强小学生的兴趣,进而发挥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方式

1.利用生活小故事活化语文课堂

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小故事融入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在进行小学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听取小故事的同时,学习到课本中涉及的知识,进而有效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引进生活小故事,还可以让小学生以进行自我讲述的方式,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之前,要让学生根据下一堂课要讲的内容,收集生活中遇到的小故事,以便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并和学生的生活趣事无缝对接,进而保证该堂课的教学效率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总结凝练自己遇到的生活小故事,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发现美的眼睛”,满足新课程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

例如:在进行课文《小马过河》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在结合生活中学生遇到的故事基础上,利用“小马过河”中讲述的学习的基本道理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迅速地勾起学生进行《小马过河》课程学习的兴趣,进而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与此同时,在进行《小马过河》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知难而退”和“勇于尝试”为教学切入点来导入《小马过河》课程。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就可以让学生对自己遇到的类似事情进行讨论,教师可以讲解鼓舞学生奋勇向前的故事和道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自己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元素渗透过程中,可以充分将语文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化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在督促学生反思,联系生活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对语文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的加深,进而有效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2.利用生活元素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运用生活元素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充分发掘出小学语文课本之外的知识载体,让学生可以在平时的休闲和放松过程中,快乐地体会到语文知识,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接受程度。与此同时,在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应用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生活中的事物是丰富多彩的,如果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好这些五彩缤纷的教学元素,就可以让本来枯燥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机盎然,焕发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课程《大灰狼与小红帽》的教学时,应考虑到大灰狼与小红帽的不同的个性特征和描述手法,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诸如“大灰狼与小红帽”一类事件的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大灰狼与小红帽”这种情况出现的基本特点,并使用语文知识对“大灰狼与小红帽”可能出现的情况的介绍,让学生充分理解自己认识到的“大灰狼与小红帽”知识在平时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关的笔记本,将自己对于《大灰狼与小红帽》这一堂课中的相关的做人道理进行记载说明,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于相关知识的研究和分析,提升学生对于“大灰狼与小红帽”中涉及的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大灰狼与小红帽”中蕴含的知识和人生道理的探索讨论,并让学生把“大灰狼与小红帽”中蕴含的“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道理进行总结研究,加深学生对于“大灰狼与小红帽”中所涉及的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除此之外,还可以对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案例进行总结研究,并进行相关的情境教学设计,保证课堂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能够为学生所体会,促进学生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的快速提升。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途径,通过总结归纳相关的生活元素事件,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教学素材,也为小学语文知识的传播提供更多更有效的载体,进而更加有效地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实力支持,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发挥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育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秀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J].学周刊,2012,(19).

[2]刘晓含.为有源头活水来――谈语文教学生活化[J].现代教育.2012,(Z1).

[3]蔡书彩.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尝试[J].学周刊,2012,(02).

[4]李军.语文教学生活化之我见[J].文学教育(中),2011,(11).

第2篇

关键词: 21世纪前十年 《大学语文》课程 教学方法 研究成果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研究者们对《大学语文》从定位、教学方法、教材编写、考试评价等多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关注最多的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本文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的十年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反思其中的得失。

一、多种视角关注下的教学方法

近十年来,研究者们总结分析了众多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有的是在深入研究新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教学方法,有的探讨了和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有的则在调查研究的前提下总结出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有的是大学语文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摸索出实用可行的教学方法。这其中还包括一些研究者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回归与认可。

(一)新理论角度下的新方法

十年来,一些研究者致力于对新的教育理论的引入和理解,并自觉运用于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使大学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种新的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创新思维。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一文中,研究者主张大学语文应体现出创新思维,既表现老师的教法中运用新的理念,又包括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逆向思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代表性的文章还有《大学语文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大学语文创新教育探微》。

2.体验派理念的提出。有些研究者敏锐地捕捉到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与体验”的教学新理念,并提出了体验式教学。如陈建华、陶贞安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理念》一文中指出:体验式阅读教学就是以学生的主体体验为主,以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引导为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关于人生、世界的各种意义,建构完满的个体精神世界;体验式阅读教学本质上是对生命的一种关怀;体验式阅读教学应该确立的重要理念是生命化、人本化、民主化、整体化、熏陶化。此类文章还有《新课程理念下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让体验走进大学语文课程》等。

3.大语文理念。于卉芹、曹雪立在《大学语文课程设计中的“大语文”理念》中指出:大学语文不应再是“方法论”,而应是“世界观”;语文课上应该让学生通过名著的阅读,充分了解历史、哲学、自然和社会,使学生获得关于历史、哲学、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知识、信息和经验。文学通过对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典型化,为我们描绘出人类社会各个时期的生活图画,使我们不但了解现在,了解过去,还能展望未来。此类文章还有《大语文教育观与开放式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等。

其他还有博雅教育理念,此类研究者主张大学语文应该是一种博雅教育,如在《基于博雅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一文中,作者提出了博雅教育的具体方法: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同时完善教材建设;拓展和延伸教学领域,对网络博客的运用。合作学习理论,如在《合作学习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杨建成提出合作学习的理论体系、基本模式和教师角色。

(二)新时代带来的新方法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网络化时代。网络的大众化,多媒体的普及化,势必对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很多研究者探讨了信息化、网络化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有些研究者深入分析了运用新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中出现的问题。如:杨春艳在《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思考》一文中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好处是创设教学情境,增加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容量;弊端是喧宾夺主,剥夺想象力,难以因材施教。栗亮在《〈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最优化设计探讨》一文中提出多媒体使用的适度、适时、适体原则。有的研究者指出了网络文化对大学语文课堂的冲击,并给出了自己的解决策略,如《对网络语境下语文审美特性的缺失及对策的研究》、《浅析网络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两篇文章。

刘雪梅在《大众文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大学语文教育探索与实践》中设计了大学语文课互动式教学方法。多媒体、网络的普及,使老师和学生能够真正地互动,因而催生了互动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情景导入、自主探索、协作学习、评测反馈、总结提升等五个步骤。

(三)基于调查研究基础上的新方法

大学语文的研究者大部分是一线工作的老师,因此很多研究者的教学方法是在自己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或经过调查研究后总结出来的。如研究性教学法,在《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一文中,白葵阳总结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问题、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合作。再如《滇西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作者通过调查学生,总结出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是以专题讲座形式授课,课堂上希望注重探讨,加强互动,激发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伍桂榕在《试论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类型》一文中对不同研究性学习类型进行研究,包括:(1)专题式小组合作形式的研究性学习;(2)社会调查式研究性学习;(3)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4)角色扮演类型的研究性学习。

第3篇

对于毕业后即将从事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更为重要。由于学前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学前教育的教师既要品德端正、人格完整,又要知识丰富。品德端正对于学前教师来说尤其重要,也是家长和社会普遍重视和关心的。学前儿童在幼儿园期间大多时间和教师在一起,教师的品德人格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前儿童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教师的品德不端正,将会对儿童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严重的影响。此外,学前儿童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都要探究究竟,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知识,将不能回答儿童的问题,不能满足学前教育的需要。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还要有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现在大多数幼儿园一个班级都有3~4名教师共同教授,如果不能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分工协作,将不能完成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因此,综合素质对于毕业后即将从事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下面是笔者对通识教育视角下现行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设置进行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1.1调查概况

1.1.1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四川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大一、大二的学生。在304个调查对象中,女生258人,男生46人。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以个别访谈为补充。

1.1.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从现行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实施的现状、实施的保障体系两个方面展开,对设置实施现状的调查包括学生对现行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英语选修课开设愿望、对英语课的期望三个方面,对设置实施保障体系的调查包括师资力量和课堂教学方式两个方面。

1.1.3问卷发放与回收

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工作在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进行,共发放问卷304份,回收292份,回收率为96%。在回收问卷中,剔除无效问卷14份,有效问卷共278份,有效率为92.3%,从有效率和回收率看,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真实可信。

1.2调查结果与分析

1.2.1英语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对英语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的问卷表明:28位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占总数的10%;35位同学选择了“满意”,占总数的12%;201位学生选择了“基本满意”,占总数的72%;14位学生选择了“不满意”,占总数的5%。选择“基本满意”的人数大大超过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的人数。由此可见,学生还是认为现行的英语课程设置有不妥之处,需要改进。

1.2.2英语选修课开设愿望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们迫切地希望开设选修课。223位学生选择了“非常需要开设”,占总数的80%。仅有6名学生选择“不需要开设”,仅占总数的2%。学生普遍认为现行的英语课程过于单一,仅仅只开设综合英语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要求。开设选修课,学生可根据兴趣和专业需求,选修适合的课程。总的来讲,学生认为选修课的开设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1.2.3对英语课的期望

调查显示:在校学生对英语课的期望主要集中在过级考试、升本、就业需要等方面。40%的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大学英语三、四级考试和升本需要,他们希望英语课的内容能够结合这些考试,把相关知识贯穿在课中并进行大量练习,帮助他们顺利通过考试。39%的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将来就业的需要,他们希望学习一些有助于将来工作和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如,毕业后能用英语进行面对面交流,尤其是能够就本专业的业务进行英语沟通,能阅读日常交流的英文文件和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材料等。

1.2.4师资力量

对师资力量的调查表明:只有22位学生选择了“很满意”,占总数的7%;有170位学生选择了“一般满意”,占总数的61%。学生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是足够的,也有敬业精神,只是认为有些教师缺乏文化底蕴,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还有学生认为教师虽然英语专业知识丰富,但学前教育知识匮乏。

1.2.5课堂教学方式

调查显示,69%的学生对现行的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很不赞同。由于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弱,两极分化明显,因此,高职高专的英语课堂大多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很少参与。学生希望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自主学习,学生更看重的是在课堂上与教师沟通交流,而不只是听从教师的安排;在需要教师讲解内容时,学生希望教师能创设学习情景模式,利用多媒体把知识具体化。

2通识教育视角下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对策

2.1树立通识教育观,完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

应用通识教育的理念,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生英语实际水平对现行的英语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使英语课程不仅要教授英语语言知识、锻炼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语言贯通的能力,还要传授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人文知识,传播跨国文化,从而拓宽学生的英语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正如吴鼎民教授所说:“语言教育就像是三套车,即语言教学、中外文化对比、文理知识与世界知识要并重。”具体课程设置如下:第一学期开设综合英语、听力和语音;第二学期开设综合英语、听力和口语;第三学期开设综合英语、口语和人文选修课;第四学期开设综合英语、写作和人文选修课。

2.2采取互动合作的课堂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认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考试,并没有对英语学习有正确的认识,也没有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采取互动合作如小组讨论、演讲、辩论、角色扮演、短剧表演等课堂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通识教育重视个性发展、开发心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也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改变了教学模式的单一。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特点,选用适当的活动形式。例如,在上《新职业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Organization》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有关公司结构的讨论,并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在小组讨论中发言。在讨论中,教师可以启发和鼓励学生,也可以参加学生的讨论。讨论过后,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进行总结发言,然后,教师再补充。通过讨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知识得到丰富,同学之间也增进了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2.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

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选修课是为发展学生特长、拓展学生知识、满足学生兴趣和就业需要而开设的课程。现在的高职高专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应提倡分类指导与因材施教。选修课程的开设,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要求,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设置应该对选修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选修课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需要与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建议开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如幼儿园双语教师英语语法入门、幼儿园日常英语、幼儿园双语教师英语语音训练等课程。此外,学校应开设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西方文化类课程,如英美文学鉴赏、中西方礼仪与风俗、西方文化入门、英语词汇与英美文化等课程,以增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2.4实施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通识教育视角下,实行终结性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以往的终结性评价为单一评价方式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行的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不能够完整地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也不能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及时认识自己的问题,有利于教师及时评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3结语

第4篇

关键词:课程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343075-0006

自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为《课程要求》)(2007年修订后正式),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学者们(夏纪梅,2005;陈坚林、谷志忠,2008等)对两版《课程要求》进行解读,并以不同视角对大学英语教学展开了大量研究。适时回顾《课程要求》颁布以来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有助于分析情况、发现问题、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综述的主要目的是总结以往研究成果,描绘相关领域研究全貌。根据Cooper(2010)对研究综述的分类,笔者认为近年来涌现的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综述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大综述”,对涉及大学英语教学及教学改革的研究进行综合描述和分析,如姜秋霞等(2011)通过对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的论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总结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趋势;赵庆红等(2011)统计、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文献后指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的成效和弊端;另一类是“小综述”,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诸要素的研究进行微观梳理和总结。近年来学界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要素的研究综述集中在教学内容方面,包括听力(如:程京艳,2009)、口语(如:蒋超等,2009)、阅读(如:方英,2008)、写作(如:秦朝霞,2009)、词汇(如:徐密娥等,2007)和文化(如:苗丽霞,2007)等;针对其他教学要素的研究综述较少,张森等(2012)综述了有关学习者学习策略的研究,文秋芳等(2010)针对教师发展研究进行了综述,唐进(2012)的综述有关自主学习研究,曹超(2009)的综述是关于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研究,此外还有黄建滨等(2009)和蒋显菊(2007)分别针对教材和测试研究进行了综述。阅读、分析这些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综述一般采用元分析的方法,以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为视角探讨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但缺乏对各类主题研究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要详尽描绘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脉络,需要从课程观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整体把握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1 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依据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语言学外语类期刊的论文数据。首先,查阅《“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2—2013)收录来源期刊目录》确定语言学外语类期刊共计11种(见表1)。其次,分别以“大学英语教学”、“大学外语教学”、“公共英语教学”、“公共外语教学”等为篇名、关键词和摘要检索词进行单独检索和交叉检索,检索到2004年一2012年在11种期刊上发表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相关论文844篇(不含有关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研究论文)。剔除会议讲话、会议述评、著作介绍等文章,通过分析论文内容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相关性,选定其中786篇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论文数量、研究类型、研究等不同维度对这些内容文章进行分类和梳理,并运用EXCEL工具进行详细数据统计,总结研究历史,分析研究现状,以图把握研究趋势。

2 统计结果与分析

2.1论文数量

相关论文数量、所发表刊物和年份如表1和图1所示。总体来看,论文数量趋势变化不大,其中,《课程要求》于2004年试行的当年相关论文的数量呈现井喷之势,之后两年数量略有下降;2007年《课程要求》修订后正式,该年此领域论文数量最低,之后几年相关数量平稳上升;2012年该领域论文数量上升明显,说明国内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继续升温。

2.2研究类型

本文将786篇相关论文按照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进行分类。

表2和图2显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共有489篇,占调查论文总数的62.2%,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的论文共有297篇,所占比例为37.8%。两种方法皆涉及的,按照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划归类别。尽管从总体上看,使用上述两种方法的研究论文数量存在较大差距,但观察近两年论文研究类型的变化可以看出,两种研究方法使用数量的差距在缩小,这说明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即从以质性研究为主转向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趋向平衡。以质性研究剖析和论述外语课程宏观发展规律,以量化研究验证外语教学微观层面的效果或比较不同微观教学层面的优劣。

2.3研究内容

近年来,国内语言课程设计研究领域借鉴了国外的相关研究,其中,Graves(2008)提出的动态化外语课程设计系统被广泛认可,他认为外语课程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所有要素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非线性、相互调整和适应是常态”,如图3所示。

可以看出,Graves的动态化外语课程设计系统由三个核心环节组成,分别是planning(规划),enacting(实施,即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eval-uating(评估),三个环节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处于动态发展状态,而不是线性发展状态。在动态课程设计观看来,enacting是整个教育的核心,planning和evaluating都是以enacting为指向并与之紧密联系。同时,课程设计的这三个环节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情景之中(socioeducational contexts),是由处于这些情景中的相关人员来完成的。

Nation & Macalister(2010)的语言课程设计内外环模型是当前语言课程设计研究的最新成果。他们的语言课程设计模型由三个外环和一个内环组成(如图4所示),内环以教学目标(goals)为核心,关注教学内容(content and sequencing)、教学方式(format and presen—tation)与教学评估(monitoring and assessing),外环关注原则(principles)、需求(needs)和环境(environ—ment),内环加外环构成了课程,并以评估(evaluation)贯穿整个系统,调整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最终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得整个课程设计系统更具灵活性,这也反映出课程设计的动态观。

笔者认为,Graves(2008)的语言课程设计动态系统模型与Nation & Macalister(2010)的语言课程设计内外环模型有相通之处,都是由许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按照一定层次和结构所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都是“以课程规划为起点、以课程实施为核心、以课程评估为保障”的循环而完整的系统(如图5所示)。

本调查以Graves(2008)动态化外语课程设计系统中的三个核心环节为基本框架,结合Nation & Macali—ster(2010)语言课程设计内外环模型,对所统计论文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概括归纳,将其研究主题划分如下(见表3)。

文章主题内容分布情况如表4和图6所示。2004—2012年间国内学者比较注重对外语课程实施要素的研究,569篇,占论文总数的72%;关于外语课程规划和评估要素的研究很少,各有118篇和99篇,占论文总数的15%和13%。近年来,随着国内学者对外语课程规划研究愈加重视,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围绕着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课程设置、语言教学“纲”与“目”之定位等角度展开;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如何构建立体式外语课程/教学综合评估体系等已成为外语课程评估领域研究的重点。而传统的有关语言教学理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学习环境、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培养、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正逐渐减少。

3 对研究现状的思考与展望

以课程论为视角审视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及其研究,可以使我们在课程本体论研究的指导下,探讨大学英语教学如何更加有效地为体现外语课程的性质、实现外语课程的目标而制定和实施课程标准,进行课程评估,从而对外语课程本身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以教学为主线”走向“以课程为主线”,更多关注外语课程规划和设计。大学英语教学是教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语言教学和学生进行有意义、有质量的语言学习的过程,对它的研究应在外语课程整体观、动态观视阈下进行。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估等环节之间存有连贯关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非线性整体;另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各环节并非任意地组合,是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教材对话中不断生成新的理解和认识,是个人知识结构重新建构的过程。作为以师生双方以及师生与外语教学环境之间的互动行为为基础生成的动态系统,大学英语课程的整体化存在形式和动态化发展过程体现了语言课程独有的过程性。因此,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大学英语教师要以课程为研究主体,重视对“课程规划”和“课程评估”的研究,为在规划和评估的影响机制下不断调整“课程实施”以顺应学习者和教学环境的要求并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2)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以质性研究为主体”走向“以量化研究为主体,质性、量化研究有机结合”,更多关注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从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质性研究(62%)与量化研究(38%)的比例可以看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重理论、轻实证”,质性研究占主导地位。但从2011年起,二者逐渐均衡,这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外语教学研究的实践性很强,需要大量数据使研究更具说服力的结果。以实证的方式获得数据,再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所得出的结论会更加科学与准确,更能解决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问题从而有力地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变化趋势一致,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方法正在向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对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范式的合理选择是实现研究方法规范化的关键。

(3)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单一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研究”,更多关注外语教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问题。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很长时间以来,我们过多地注意了外语课程的工具性,忽略了外语课程的人文性,因此许多研究的重点也往往放在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上。我们应充分考虑外语课程的内容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紧密联系,充分认识外语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借助语言技能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中的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目标。因此,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有必要在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等学科之外加大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哲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成果融合的力度。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跨学科研究论文的数量在逐步增多,但还不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与外语教学结合紧密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更多地被研究者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其他学科较少涉猎。构建以跨学科教育为导向的新型研究范式,能改变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模式单一、内容枯燥的局面,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发挥学科之间的并联性,互相渗透,提高教学效率和科研影响力。

(4)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静止化”走向“动态化”,更多关注外语教学与发展式教育观的契合。发展式教育观强调教育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具体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强调外语教学要不断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首先要目标明确。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路有两股潮流(俞理明等,2012),一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为出发点,走“语言驱动”的路子;二是以通过英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表达自己的专业思想,以课程内容的学习提高语言水平,走“内容驱动”的路子。实践证明,“语言驱动”是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关键症结,ESP教学的核心“内容驱动”则具有事半功倍的优越性。鉴于此,大学英语教学要有动态化的教学目标定位和学习需求分析,基础阶段要走“语言驱动”的路子,高级阶段要尝试走“内容驱动”的路子,二者处于交互发展的状态,是语言还是内容驱动大学英语教学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两条教学路子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以静止的眼光定位大学英语教学会导致其片面化、狭窄化。大学英语课程在动态发展过程中最终指向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和生活经验的开发,这是发展式教育观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体现。

第5篇

关键词:对外教学;翻译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增强,我国的对外教学工作因此也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参训的外方人员数量不断增加,涉及领域更加广泛,授课内容更加深入,教学要求更加严格,培训的形式方法更加多样。这些变化使得参与对外教学的译员必须承担起更加繁重而重大的教学任务。作者结合自身经历,针对对外教学方面一些规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课前准备工作

“不打无准备之战,不打无把握之战”。如果把对外教学翻译作为战场,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就很难就对外教学有胜算。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充分而且到位,课堂教学效率就高,反之,课堂教学效果就不理想。课前准备的过程是繁杂的,内容是多样的。

专业知识的准备。大部分译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基础专业知识薄弱。这就需要译员阅读大量的专业文献资料,从中掌握相当丰富的专业知识。接受课程教学翻译任务后,首先要找到中文教材熟悉相关知识。有不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地方及时和教员沟通。然后阅读相应的外文资料,中外结合起来加深理解,着重记忆生僻词和重点词。

课件准备。译员需要将教员编制的课件翻译成外文版本,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第二次加工,翻译过程也是一种学习。作为多媒体教学手段,课件是最直观的资料,是目前对外教学课堂上不可缺少的。翻译时尽量用书面语,还要注意表达方式的一致性。就一个知识点来说,如果是动词短语就用相应的翻译用语,如果是名词或名词短语就用相应的表达方式,不宜混乱搭配。在翻译课件的过程中,译员不宜象教员那样用多种字体力求美感,而是要选择正式的,容易辨认的字体。有些外文拼写有其特殊性,比如法语中的尖音符,软音符等,有一些中文字体是显示不出来或者显示为乱码的。因此外语部分最好选择Times New Ro-man或者Arial字体,大小至少在18磅。另外,如果课件是内训课件根本没有给外语留空间时,译员就需要适当调整行间距,一页幻灯无法显示的分为两页。翻译完之后,从头到尾检查一遍,以更正错误并熟悉课件内容。

在授课前,译员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外语表达习惯,以便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翻译,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二、翻译中应重视几个问题

课堂是译员发挥其翻译水平,展示其工作能力的舞台。在课堂翻译过程中,译员需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译员的定位。译员不能一味强调其重要性,按照自己的思路翻译而把教员晾在一旁;也不能妄自菲薄,没有一点主观能动性。译员在首要任务是传递信息,把教员所授内容准确的传递给学生,把学生所提的问题及时传达给教员,并把教员的答案完整地回复给学生。

对学生的态度。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热情周到、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课堂的衣着。为展示我国良好形象。作为和学生直接接触的译员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和衣着。课堂授课宜着正装,不宜过于休闲。

译员的站位。为便于操控电脑和幻灯,教员一般都位于讲台附近。译员和教员之间的距离要适中。距离过近,一方面影响教员操作电脑、指示幻灯。另一方面也影响自己指示幻灯,还容易和教员产生碰擦,显得杂乱,对课堂授课效果产生不良影响。距离过远,容易导致听不清教员的声音,不便于与教员的交流。另外,要注意避免画面冲突,不应置于幻灯投影之前,阻挡学生视线。

语言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译员应该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材和幻灯片中的内容常以科技文体的形式出现,而在课堂上,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和课件内容,译员应当简化或者以常用口语的形式解释教材和课件内容;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我国对某些词语的表述也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比如“点穴式”打击,这个词就是从中国传统医学的点穴转化过来的,有些学生对此并不了解。但是遇到这种词语,必须按照原文翻译,而不能意译。因为教员肯定还要解释或者对此提出问题。此外,如果是把握不准的专业术语,要及时请教教员,而不能不懂装懂,望文生义;如果遇到难以用外语表达的专业词汇,可以用解释性的语言,也可加上肢体语言,或者通过演示、作图等手段,确保学生理解所表达的词汇。

课堂的掌控。译员需要掌控好上课的节奏。有的教员受内训教学的影响,在上课时侃侃而谈,滔滔不绝,这无疑给译员加大了翻译的难度。译员在翻译时,在合适的时机要停顿一下,让学生有时间消化所翻译的内容。对重点内容要加强语气或者重复几遍加深学生的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译员要不断关注学生的信息接受情况,多问几次“Compris,),(懂了吗?)”C’est clair?(是否清楚?)”,以保证学生对所授内容的吸收、理解和掌握。

注意力的要求。翻译是一项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在课堂上译员要保持精力高度的集中,要认真地听教员或学生所说的每句话,避免错译漏译。

三、课后总结工作

总结是一种再学习,再提高,再促教学心得进。任何一种工作的完成,都有成功值得发扬光大的一面,也有值得我们吸取教训失败的一面。只有静下心来作认真总结,才能实现个人业务进步的新的飞跃。课堂教学翻译总结的内容很广泛,但以下两点最为重要:

第一点是对课堂教学翻译准备的总结。课堂教学翻译准备的总结分为两部分:一是每一课程中期,总结专业知识的准备的范围是否全覆盖,如果没有,马上弥补没有涵盖的内容,使自己专业知识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翻译需求。二是每一课程末期,对每一次课堂教学翻译的笔记进行归纳梳理,认真完善到每一个课时的内容。三是课件准备情况,如果课件不太系统完整,就要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自己作好充分的准备。四是在授课前,应该与学生聊聊,一方面了解他们对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适应他们外语水平和口音。这方面总结要与上一期教学进行比较,看是否做得到位。如果有缺失之处,下一期应该做得更好一些。

第6篇

一、中国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概述

中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对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继承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同时又增加了必修课和选修课,针对高中生的特点,增加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中国语文课程总目标分为义务教育和高中两个阶段,义务教育阶段是从1~9年级(小学是1~6年级,初中是7~9年级),高中相当于10~12年级。下面对这两个阶段的语文课程总目标进行列举。

1.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概述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列出的总目标共10条[1]。分别从语文学习几个层面加以陈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如培养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传承中华文化、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等。过程与方法方面: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合作精神等。知识与技能方面: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汉字;书写汉字;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等。

2.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概述

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从五个方面加以陈述[2]。一是“积累・整合”。从加强积累、培养文言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语文实践等方面描述。二是“感受・鉴赏”。包括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和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等。三是“思考・领悟”。包括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四是“应用・拓展”。包括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文化意识、注重跨领域学习。五是“发现・创新”。包括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等。

二、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概述

美国三个州的母语课程标准基本是对幼儿园大班到十二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中三年级)提出的学习母语的内容与结果的要求。美国各州的语文课程总目标表述方式不同,有的单独列出来,有的则在前言部分表述,有的混合在阶段目标中进行阐述。下面分别对三个州的课程总目标进行归纳。

加州语文课程总目标主要表述为:流利的阅读者和熟练的写作者;自信的说话者和善于思考的听者;英语学习者[3]。

新泽西州语文课程总目标:所有学生将通过他们的努力而成为流利的读者、写作者、说话者、听者和观察者;学生通过学习将在口头和书面语言、理解力和批判性思考技能方面变得更加自信和熟练;语言技巧对进一步学习、交流、职业发展和人类精神(Humanspirit)的继承是必要的。

标准1:(阅读)所有学生能在英语作品中理解和应用语音、字母和单词知识,成为独立和流利的阅读者,能流利和理解性的阅读各种各样的材料和文本。

标准2:(写作)所有学生能用清楚、简洁有序的语言写作,并能根据不同的读者和目的而改变内容和形式。

标准3:(说)所有学生能用清楚、简洁、有组织的语言说话,并能根据不同的听众和目的改变内容和形式。

标准4:(听)所有学生能主动通过各种情境下的多样的信息来源获取信息。

标准5:(观察和媒体读写能力)所有学生能对印刷品、非印刷品和电子文本和资源进行使用、观察、评价和做出反应[4]。

纽约州语文课程总目标:

标准1:学生们通过读、写、听、说获取信息和进行理解。

标准2:学生们通过读、写、听、说对文学做出反应和表达。

标准3:学生们将通过读、写、听、说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

标准4:学生们将通过读、写、听、说进行社会交往[5]。

三、中美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分析与比较

1.共同点

两国语文课程标准都对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具备的能力进行了表述,都注重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注重表达、交流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如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等,反映出中国母语课程标准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素养的重视。美国加州的“流利的阅读者和熟练的写作者”、“英语学习者”,新泽西州提出“所有学生将通过他们的努力而成为流利的读者、写作者、说话者、听者和观察者”、“语言技巧对进一步学习、交流、职业发展和人类精神(Humanspirit)的继承是必要的”,它们都是对听说读写的规定,反映了母语作为语言交流载体的特性。由此看出,两国对母语课程内涵的理解趋同,反映出母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共同特点,这也说明当代社会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的一致性,总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良好能力。

2.差异

(1)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不同。中国的语文课程总目标表现出社会本位与人本位相结合的价值取向,义务教育阶段总目标的第1、2、3条都是对培养学生社会共同价值的要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热爱祖国语言文字”,高中阶段的“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都反映出社会本位取向。这种社会取向首先认为人是社会的一员,应该具有社会认同的共同价值观,这与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国家民族观念的文化传统相一致。义务教育阶段总目标第4、5、6、7、8、9、10条从思维能力、语音汉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信息资料等方面提出了对个人语文素养的要求。课程标准把关于社会价值取向的目标摆在了开头,透视出中国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社会道德、国家共同意识的重视,也是中国传统注重先国家后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后面的七条目标又是对个人能力素养的目标要求,也体现出注重对个人能力的培养。高中阶段的课程总目标把对个人的能力要求与社会性价值取向融合在一起表述。因此,中国的母语课程标准体现出社会本位与人本位的融合。与此不同的是美国的课程标准明显表现出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我们从加州的“流利的阅读者和熟练的写作者”、新泽西州的“所有学生将通过他们的努力而成为流利的读者、写作者、说话者、听者和观察者”、纽约州的标准1、2、3、4条都是以“学生”作为主语,学生是动作的执行者,可以看到美国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可以熟练地应用自己的母语达到各种目的。与这个层次的目标是相适应的,即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Goals),它适用于一定阶段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国的目标似乎更符合总的教育目的和宗旨(Aims),即所谓的课程总体目标,“它反映特定社会对于合格成员的基本要求,与该社会最根本的价值观一致,一般有较强的哲学理念色彩,以及浓厚的社会政治倾向”。[6]美国的总目标显得更加简洁和清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很具体和明确。中美两国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是与两国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的。

(2)课程目标的陈述方式不同。陈述得好的目标具有三个要素:“一是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二是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7]“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结果”是一条标准的基本要素。两国语文标准都关注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中国目标中的“培养……”可以理解为“教师培养学生……”,隐含的行为主体是教师,没有把主语严格限定为学生。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表述都带上“学生”的主体,所以,能准确地描述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两国的行为动词存在着差异,中国的“提高”、“掌握”、“发展”、“形成”、“体会”等词比较空泛,难以测评。美国的“应用”、“改变”、“获取”、“收集”、“分析”等,具有很强的可测性、可观察性,适合目标的表述。中美语文课程标准在行为条件的表述上也有所区别,中国语文课程标准的行为条件,如“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等,“根据什么需要”、“什么是适当的方法”、“如何深化”还是没有明确表达出来,这些条件的附加对行为的指导作用不太大,缺乏规定性。美国的如“所有学生能在英语作品中理解和应用语音、字母和单词知识”、“所有学生能对印刷品、非印刷品、电子文本和资源进行使用、观察、评价和做出反应”等都显示出行为条件的具体性、可测性和实用性,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中国的目标偏重于表现性目标的选择,如“发展思维能力”、“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等,这种目标“不能像行为目标那样追求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对应关系,而应该是一种美学评论式的,即对学生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鉴赏式的评价,依照其创造性和个性特色检查其质量与重要性”,这种目标由于其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难以进行统一的评价,也会导致课程目标到课程实践的“缩水”。

通过比较,我们看出中美两国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价值取向、表述方式上的共性与差异。价值取向的差异有两国文化传统和现行社会条件的影响,也有各自对母语课程的内涵理解不同所导致的。中国文化传统比较注重社会、国家利益和集体观念的培养,美国更关注个人自由发展,美国母语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也是维护个人自由的重要方式。中国社会文化中的国家意识极强,也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因而中国语文课程总目标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培养。美国课程总目标的表述也反映出美国科学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一切以科学为依据,以实用为导向。所以,美国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表述方式体现出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当然,两国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有各自的侧重,但都是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混合,只是各自的侧重不同。中国侧重于社会本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价值的共同追求,美国侧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更有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从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和策略来看,美国母语课程总目标体现出学科的特性,非常明确、具体地陈述目标,课程实施者能清楚明白地执行,保证了课程目标的实现。美国课程标准总目标的制订遵循了这些原则,这也间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English Language Arts Content Standards for California Public Schools[EB/OL].(1997-10-14)[2010-1-22].lib.ynnu.省略/e_resource/gdsj.html,vi~vii.

[4] New Jerse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New Jersey Core Crriculum Content Stangdards for Language Arts Literacy.(1997-10-15)[2010-1-22].lib.ynnu.省略/e_resource/gdsj.html.6.

[5] The University of the State of New York.The State of Education Department[EB/OL].(1997-10-15)[2010-1-25].English Language Arts Core Crriculum,lib.ynnu.省略/e_resource/gdsj.html.2.

第7篇

一、“暖日晴风初破冻”――评价语催开自信之花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表现的过程。但由于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表现有时令人拍案叫绝,有时则不尽如人意。学生的表现无论好坏,教师的评价语言都应积极而充满热情,像盎然的春意一样,使学生自信的火种迅速升温,并热烈燃烧起来。

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时,我问:“课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儿童多?”一生回答:“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讲了儿童多。”我请他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并说说这一自然段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儿童多。但这位学生读得结结巴巴,我没有仓促结束与他的对话,而是热情评价了他的表现:

“同学们,这位同学很积极,敢于表现自己,由体会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儿童多,到读熟这一自然段,再到进一步感悟课文,并努力找表现儿童多的词语,虽然他找不到更多的,但这期间他经历了辛苦的劳动,这难道不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吗?这,应值得我们报以微笑,为他叫好!”

我真诚的态度,热情的话语,不仅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消除了那位学生的羞愧与自卑,使他露出了笑容,流露出自信,而且还一下子增强了其他同学的自信心。课堂上,同学们(包括那个孩子)发言更加积极,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他们尽情地表现着个性,飞扬着灵性。

二、“忙趁东风放纸鸢”――过渡语延续学习热情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这样说过:“课堂因为不遵循既定路线而有了激情。”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在某一个环节,学生的表现出乎我们意料的情况,这种情况如果处理不好,常常会影响学生下一个环节的学习热情。此时,顺“风”而导的过渡语便显示了它的过人魅力。

例如,教学《夹竹桃》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从花期长、不张扬、不畏气候季节变化一年三季迎风吐艳等方面,感悟了夹竹桃的韧性,冲击视听的课件演示,声情并茂的激情朗读,使学生情绪空前热烈。教学即将进入下一个环节――体悟夹竹桃在月光下朦胧瑰丽的美,我顺“风”而导,这样进行过渡:

“同学们,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这就是夹竹桃的这种毫不张扬、不畏季节环境变化、一年三季无日不迎风吐艳的韧性,这就是夹竹桃给我们带来的精神享受!(停顿一下,语调变得舒缓起来)然而,夹竹桃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还不止于此,美丽的夜晚来了,同学们又能领略到一种怎样奇妙的感觉呢?请听老师随着优美的音乐读课文……”

这一过渡语,先是承接上一环节,帮助学生将热烈的情感酣畅淋漓地宣泄殆尽,然后,再通过语调的变化,巧妙地将学生的情绪转变了过来,学生的心境由“热烈”转为“宁静”,而探究、感悟文本的热情,却像平静的湖面下不息的涌流一样,继续前行。

三、“时有幽花一树明”――总结语提升感悟境界

课末总结语,应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从而提升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境界。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在课前设计好总结语,到课末直接使用。但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经常会出现意外的通道或别样美丽的风景”,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当顺势改变总结语,以使其更自然地发挥作用。

例如教学《灰椋鸟》这篇课文,在一起欣赏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凄美动听的歌曲之后,我进行了总结:

“同学们,在徐秀娟烈士面前,一切大自然的生物都闪耀着生命的光泽,跃动着生命的灵性。她是多么地热爱这充满生命的大自然,正如她的日记中所说,她甘愿变成一棵小草,她要为大自然增添一片绿的生机……回首课文,那字里行间所流露的对灰椋鸟的喜爱;回味歌曲,那年轻生命的飘逝,不正是她对于大自然这一片真挚情感的表白吗?面对这美丽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第8篇

语文 教学 活动课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开展活动课呢?

一、加强对语文活动课的认识

1、什么是语文活动课?

语文活动课指的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一门语文课程。语文活动课与语文课同是学校的正式课程,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语文课的目标侧重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活动课的目标侧重于学生语文技能的训练,各种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个性特长的发展等。其次,从课程内容上看,语文课的内容以间接经验为主,语文活动课的内容以直接经验为主,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发现和获取各种语文知识,并使听说读写等语文技能得到训练和培养。最后,从学习活动方式上看,语文课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是上课,有固定的课时,以课堂为中心。由于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加之中学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知识经验不足,在语文课的实施中,学生是以班级为单位,教师的主动活动往往多于学生。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活动,也应有规定的时间,但不一定以课时为单位,可以把几个课时合在一起,使时间相对集中便于活动的开展,而且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参加活动。

2、语文活动课的特点

要解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怎样上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语文活动课程的特点。 语文活动课是新型课程,“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学习 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课程。”也就是说它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并从中得到情感熏陶、思想的激荡、事业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语文活动顾名思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其特点:

3、首先是要体现出“语文味”。

语文活动课要区别于其他综合实践活动课,关键在于要突出“语文”二字的特色,语文是其根本,所以这种课一定要上出它的语文味儿来, 回归“语文活动”的正途。学生借助活动素材达到相应的语文知识训练目标,学习到的是语文 知识能力。否则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可以跟其他的综合实践活动合并了。

4、其次“综合”强调的是范围,也就是说语文活动课要与学生的生活相关,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背景中训练学生多种能力,例如:组织协调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提炼加工总结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表演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5、“实践活动”就是区别于单一的课堂学习模式,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亲自实践,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所以说这种类型的课,功夫应该在课外,课内仅限于活动展示的作用。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活动课的策略

1、让学生自主发展,为学生提供空间

中学语文活动实施要重视学生的观点和行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创造,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活动的内容及方式,让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教师只是学生的学习促进者、合作者。所以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一种真诚平等、信任的相互关系,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一种宽松的环境和心理氛围。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适当安排学习材料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什么,想要做什么;而不是规定学生必须学什么,做什么;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活动方式,能够发现自己所学内容的用处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学生在具体活动情境中,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引发的兴趣,而产生一些新的目标和新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去研究,肯定研究的价值。鼓励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获得新的感受,达到持续的自我教育目的。

2、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

3、要保证活动切实有效。

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活动的有效性,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第9篇

总结主要写一下重点的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再得出结论,以此改正缺点及吸取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今天小编整理了2021六年级语文工作总结模板范文五篇供大家参考,共同阅读吧!

2021六年级语文工作总结1我们六年级语文备课组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导,依托“三维五环“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一、坚持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教都落实到实处

1、认真备课

(1)做到四个精心。每位语文教师都能精心制订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题型训练。

(2)统一备课规范。按课时备课,每课时都有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教后感等。认真钻研课标、教材,紧扣教学目标,把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动用能力。

(3)备课时组内老师能集思广益。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各抒己见,大胆探索、分享经验,再结合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思路。特别是李聪、李明利老师利用经验优势,在备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4)在备课组内,充分地实现了资源的共享。适用的课件,巧妙的作业设计,每课的当堂测试,单元的检测题等等材料,在组内都是积极地交流,充分共享。特别是宁军平老师总是积极地把自己手头的资料,及时地分发到大家手中。

2、认真上课。

每位老师都以现代化教学的观点,不断更新教法与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突出启发式教学,突出因材施教,突出兴趣激发,突出教书育人,积极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组内共同探讨,统一作业设计,认真布置及批改作业:根据教材的特点,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为准绳,认真取舍,精选适量的作业,以课文为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不搞题海战术。作业批改及时,认真,保证当天完成。

4、认真辅导,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既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又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的不同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1)学习态度端正和学习能力强且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激励和期望,给予更多的信任,让他们有适当的压力朝着更高的目标去努力。

(2)学习能力强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且成绩上下不稳定的学生,给予关心、帮助,了解其成绩被动的原因,慢慢地引导地端正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地的学习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用爱去感化他。

(3)学习能力差但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帮助他寻找适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其学习能力,当成绩稍有提高时便给予及时的鼓励,同时给予明确的和更高的期望。

(4)学习能力差且学习态度也差的学生,主动关心他们,认真做好帮教工作,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爱心去感化他们,让他们也能有值得骄傲的成绩。

二、加强教改与教学科研。

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这一学期,我们六年级语文组在学校、教导处的带领下,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不断地进行“三维五环”教学模式的探索、改革、创新。

1、坚持理论学习,重点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贯彻新课程理念。

利用教研活动进行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参与课改实验。

本学期在上最满意的一堂“三维五环”课活动中,我们组的所有老师都积极认真地完成公开课任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特别是在磨课环节,大家都付出了不少的心血,最终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

整个一学期以来,我们六年级语文组的所有老师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关注课改,聚焦课堂,同时确立共同的研究主题,积累课堂中的真实案例,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学的整体提升。

2021六年级语文工作总结2岁月如梭,时光流逝,伴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一个学期转眼间就过去了。一个学期以来,六年级语文教研组在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教导处的直接领导下,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共同努力,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研任务,实现了学期初制定的教学目标。回顾半年来的工作,感慨颇多——有工作上的欢乐,也有工作上的苦闷。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开学之初,我们六年级语文教研组能够借助新课程标准学习实施这一有利时机,认真组织学习了《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标准下的思考》、《素质教育理论教程》、《小学教学常规》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观看了相应的录像资料,切实加强了业务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每位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外,六年级语文教研组还积极地参加听课互评活动,真真正正把理论学习运用到教学实践上,切实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

二、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提高业务能力

本学期中能够根据上级提出的教育教学目的,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各项教研活动,我们六年级语文教研组的教师都能在开学之初制定根据当前的教育形式,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教研工作,领会新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把握教材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每位教师都能做到集体备课与独立备课相结合,及时对全册教材进行集体教研和教学方法的探讨,明确了教学思路。除此,我们教研组还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及时进行了教研探讨,并把学习到的教育新理念运用到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大大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较好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达到了学期初制定的教学目标,为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推进了素质教育在我校的发展,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诚然,我们六年级语文教研组经过自身不懈得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预定目标,但是离新世纪新的教育教学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课堂教学中还没有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有时也存在着教师传授中的灌输现象,没有完全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的这一教育教学首位……当然这也是我们六年级语文教研组今后的努力的方向。

2021六年级语文工作总结3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别人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针对学生备好每一节课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我是从四年级开始接这个班的,因此成绩,思想等各方面莨莠不齐。学生的听,说能力较弱,授课采用较深说教,学生不能适应。另一方面,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针对这一特点。讲得太深,就照顾不到整体,我备课时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还可以。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例如我在讲授《桂林山水》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了解和感受桂林山水的景美”,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十分理想。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二、结合教材编排特点,继续推进素质教育

根据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在教学中,注重结合课文的思想性和典范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先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阅有关的资料,同位或小组合作自己试着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重视学生的朗读能力的训练,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并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倡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教师的引导,展开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三、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会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理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情趣。

四、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意,并能正确书写;认识7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能联系上下文,结合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养成了积累语言的习惯。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准确理解词语,含意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联系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把词语的积累和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能正确处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能预习要求学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能领会一些词语的意思,提高阅读的速度,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了作者观察事物方法和表达的方法。要求学生大量的阅读课外读物,逐步养成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说话有礼貌,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并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能试着修改自己习作。养成较好的语文能力。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教学中要加强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己能力,不断充实自己,更好的干好本职工作。

2021六年级语文工作总结4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六(3)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我在忙碌中收获,在收获中总结,在总结中进步。

本学期,我认真重温了《新课程标准》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在班级里对浙江师范大学郑逸农教授的“非指示性”教学理念进行实践。在已有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学习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认识。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取长补短,力求形成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以下是我本学期教学工作的几点剖析:

一、措施及成效

1、课前认真备课,积极钻研教材,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求的教学方法并因材施教。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因此,教师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有目的、有人文关怀的因材施教,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倡导教师要转换教学角色,由老师的教变为学生主动地学。此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认认真真地备课,深入细致的钻研教材,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寻找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我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向40分钟要质量。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做好中下生的课外辅导和优生的培养等各项工作。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有如坦途策马,云端探险。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因为人文、个性差异,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功半事倍现象,差生面扩大了,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为此,我根据优生与中下生接受能力和学习要求的不同采取了一些不同方法。让他们了解语文,喜欢学习语文。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多开展有益身心的读书活动,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视野。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对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他们分为三个组:第一组为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的潜能。第二组为肯学,但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我做耐心诱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就有望提高。第三组为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有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把他们的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学习的效果就会好转。

3、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结合我班学生一向读书兴趣不浓等弊病,我走访大部分家长了解发现,事情弊病并不是外部因素造成,而是由于大部分学生自身缺乏读书兴趣引起的。为此,我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以人为本,探病下药,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另外,我充分利用课前一分钟,借助故事,例文佳作,让学生边听边记好词好句。帮助他们积累词汇,文段,把握、解决他们学习难的关键。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本班学生积累的词汇多了,写文语句通顺了,课外阅读兴趣浓了,写作能力有比较明显的提高。

4、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

(2)、好词佳句的收集。

(3)、开展辩论、演讲、出手抄报等活动。

(4)、课前背诵古诗词、歇后语、格言、警句等活动。

二、存在不足:

1、注重阅读短文分析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基本功的训练。

2、与学生的交流不够,对部分待提高学生的说服教育不够。

2021六年级语文工作总结5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蓦然回首,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又告结束。这一学年我担任六年级语文教学。我对教学工作严肃认真,勤奋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基本情况概述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所以在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我就尽量去了解他们。我发现班上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了大多数,我备课时就要注意到这点,做有针对性的准备。

二、努力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我一向努力做好教学常规工作,经常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课前能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和小学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教案详细。上课遵循科学的教学程序,坚持使用普通话教学,板书工整,条理清晰。根据六年级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分散知识的难点、突出知识重点,达到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语文课的特点,注重读中感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注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精讲精练,开展素质教育,向40分钟要质量。当然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课后能认真仔细地批改作业。同时积极参加科组教研活动,比如公开课、到外校学习取经等等。每个学期均能对教学工作进行认真的总结,汲取经验教训。

三,想法设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学习的兴趣。

从小到大,我就讨厌老师课堂教学中枯燥的讲解。老师的语言干巴巴,如若音色还不好听,或是男不帅,女不靓,表情不丰富,对于不是学习很勤力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受罪,整节课肯定是坐如针毡。所以,在课堂讲解中,我总是注意语言的幽默风趣,语文学科,语言为主,老师的语言不生动,何能吸引学生呢?遇到词语句子的理解,我总是把学生的名字嵌入其中,这样一来,念到名字的学生---多半关系到听讲不专心的孩子注意力一下集中了,而其他学生一听到老师讲解中提到同学的名字,自然也会关注,效果肯定要好狠多。对于学生回答中的好词好句,或是能体现其平时大量阅读的结果,我都是赞不绝口,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成功。让他们知道,只要进行大量的,健康的阅读,必定会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从而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学生都喜欢上我的课。

四、注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一踏上教师这个职业就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先得有一桶水。因此我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我还自觉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此外,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不断钻研《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理论和书籍,为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为学生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注重在利用多种手段辅助语文教学。它的无穷魅力丰富了语文课堂,让语文从枯燥无味的语言文字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寓学于乐,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突破口,经常在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活动,课外阅读竞赛活动,成语故事会等,让积极探究、争辩,充分发挥学生自觉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优势,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狠抓课堂常规的落实和班风学风的建设。在每节课上课前,我都比较注重学生课堂常规的培养和检查,如果没有按我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我一般都不急着开始上课,我宁愿不上课也要先把课堂常规落实好。通过狠抓班风学风的建设,以良好的班风学风,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我所任教班的语文成绩,在考试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教学质量也达到了要求。今后,还要坚持不懈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大胆创新,积累丰富的经验。

五、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10篇

(一)研究背景 2001年教育部明确规定,在高等学校各专业开设一定比例双语课程。之后双语教学在我国各高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对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会计教育的现实环境要求中国会计走向世界,会计教育也必然要走国际化道路。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中双语教学是其中一个热点和必然的发展趋势。 纵观国外双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研究双语能力与认知发展关系经历了100多年漫长的研究历程,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双语教学实践, 尽管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有关双语教学的论文和专著也陆续发表和出版,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必要的理论提升与整合。我国目前尚没有形成有组织的、 有系统的双语教学理论研究及双语教学理论体系,双语教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还有待深入探讨。 从双语教学实践来看, 绝大部分学校双语教学的课程比例虽然基本达标,但关于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设置、 师资、 教材、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重大问题尚待解决。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目前都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特色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从实践方面对目前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进行较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希望对双语教学的实践环节能够有所裨益。当前关于双语教学的研究以理论研究居多,真正结合双语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研究的非常少。而且实践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似乎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而自动解决。这更说明了目前加强双语教学实践研究的重要性。会计学院的学生是双语教学的接受者和受益者,对他们进行意见征询、调查,掌握他们对双语课的认知是双语教学改革取得成功所必须的前提条件之一。为了增强本研究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笔者引入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生的角度对本校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学习和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希望找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模式,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与完善。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描述 按照目前本校的教学计划,会计学院大一、大二年级学生没有涉及专业双语课程,对双语教学感受不多;主要是给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学生安排双语课程的学习。目前本校会计学院会计学、财务管理以及审计学三个专业共开设有四门会计类双语专业课程,学生人数也较多。因此,本研究拟主要以会计学院三个主干专业的大三、大四两个年级的学生为主,并分为2011年下半年、2012年上半年两个学期进行调查。其中:会计学专业开设两门双语课程(管理会计、国际会计),学生共计216人;财务管理专业开设一门双语课程(跨国公司财务),学生共计98人;审计学专业开设一门双语课程(国际审计),学生共计196人。按照学生人数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10份,收回478 份,无效问卷12份,有效问卷共46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3% ,笔者认为本次问卷发放对象具有很好的普遍性与代表性。

(二)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对象的定位为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主要希望学生能够站在自身角度认真思考和回答下面四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学习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目的和对课程的定位是什么? (2)学生对会计专业双语课程学生的课程考核以及教师教学的评价如何? (3)学生认为目前会计专业双语课程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4)学生认为今后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改进措施应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为了便于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本次问卷中的前三类调查问题要求只能选择一个备选项。考虑到改进措施的多样化,最后第四类调查问题允许选择多个备选项。此外,为了更加详细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在问卷调查之外还组织了部分学生进行座谈,以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同时加强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三、统计数据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对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课程定位的认识 对这一方面进行调查主要是希望了解学生学习本校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对于本校开设会计专业双语课程有哪些要求?对这一方面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对于明确学生的学习意愿非常有效,因此把这一方面作为本次调查的出发点和前提。共选择了8个问题进行调查,具体的调查问题、调查选项及调查结果(百分比)详见表1。

通过日常教学了解到学生学习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目的主要是表1中列举的两个方面,即大部分学生都认可会计专业双语课程对于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和提高英语水平都有所帮助,但不同的学生对于具体的学习目的有不同的认识。一方面,从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方面来看,绝大部分学生(A+B)很认可会计专业双语课程对于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积极作用。此外,有13.2%的学生意识到会计专业双语课程对于未来就业的影响,这一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目的的认识是比较长远和务实的。另一方面,从提高英语水平方面来看,绝大部分学生(B+C)对于双语课程与英语学者之间关系的认识是正确的,但仍有部分学生(20.9%)选择了强化英语专业知识学习,这部分学生对于专业双语课程学习目的的认识存在明显的误区。

关于课程定位方面,笔者主要选择了6个关键问题进行调查。第一,关于课程类型。选择必修或者必选的学生比例为78.5%(A+B),只有21.5%的学生选择了任意选修,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认可了开设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选择任意选修的学生主要是考虑到课程的难度、适用性等方面认为给学生适当的选择余地比较合宜。第二,关于开课年级。73.2%的学生倾向于在三年级开课,其他依次为二年级(18.4%)和四年级(8.4%)。大部分学生选择三年级是认为二年级开课偏早,很多专业课程没有涉及直接开设双语课程难度会较大; 四年级开课偏迟,许多学生在大四会花费较多时间在考研、 出国、 就业等事项上,时间和精力上会耗费较多, 担心会影响到课程的学习。第三,关于课时安排。超过60%的学生倾向于安排60个学时以上,约35%的学生认为安排60个学时以下即可。这一结果主要是学生按照自己对于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难度、 重要性、 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看法进行选择的。而我校目前对于专业双语课程安排的课时基本与中文专业课程一致。第四, 关于教材选用, 学生的选择结果比较分散。选择其他选项的学生主要是认为现有的教材实用性较差,如果能够把外文原版教材与国内教材结合起来自行编制教材或者讲义使用起来对于教学与学习都会比较便利。 第五,关于教师类型。 这一问题的选择结果也比较分散,反映出学生对于教师选择的不同意向, 但相同之处在于学生对于教师的英语水平都是有所要求的。选择其他选项的学生主要是考虑到现有的师资实际情况,同时也认为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师资水平。 第六, 关于讲授模式。选择全英文讲授和英文讲授为主的学生占到了65.1%(A+B), 中文讲授为主的学生占20.2%。 选择其它选项的学生(14.7%)主要是认为讲授模式的选择应同时考虑教师的语言能力和学生的英语水平,其难点在于如何解决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情况下的讲授模式选择问题。

(二)学生对会计专业双语课程教学评价的认识 对这一方面进行调查主要是希望了解学生对于本校会计专业双语课程考核方面的要求以及对目前课程学习和教学方面的总体评价。教学评价主要是看两个方面:学生学得如何?教师教得如何?前者主要从课程考核体现出来,后者则主要涉及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评价的有关问题进行详细调查有助于发现课程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未来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指导方向。因此,把这一方面作为本次调查的基础。共选择了5个问题进行调查。具体的调查问题、调查选项及调查结果(百分比)详见表2。

关于课程考核方面,主要选择了3个问题进行调查。第一,关于考试方式。56.4%的学生选择闭卷考试,36.7%的学生选择开卷考试,表明学生比较倾向的考试形式还是闭卷,其原因在于闭卷考试考点比较明确具体,相比开卷考试而言难度较低。选择其它选项的学生(6.9%)主要是认为考虑到专业双语课程的特殊性,是否可以考虑一些目前没有的、更为灵活的考核方式,如撰写英文论文、案例分析等新型形式。第二,关于试题形式。超过半数的学生(58.4%)倾向于英文为主的试题和答题,选择全英文试题和答题的学生比例仅为14.8%,还有26.8%的学生选择英文试题中文答题。这样的选择结果表明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于自身的英语水平不乐观。第三,关于平时成绩比例。与中文专业课程通常采用的30%平时成绩比例相比,学生对于该问题的看法存在不同倾向。选择30%的学生仅占23.2%,希望提高平时成绩比例的学生则占到了76.8%,反映出相当部分同学认为提高平时成绩比例是必要的,其原因在于学生普遍认为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难度相比一般会计专业课程较大。

关于课程评价方面,本次调查中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是,选择了学生的总体学习效果评价来与教师的总体教学质量评价进行对比,希望通过这2个方面结果的比较发现一些问题。首先可以单独看一下这2个调查问题的结果。一方面,总体学习效果。学生对于自身学习效果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有10%左右的学生迫切需要改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总体教学质量。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课程的总体教学质量是满意的。如果把这两个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可以进一步发现:学生对总体教学质量的评价明显高于对总体学习效果的评价。这说明就目前而言,学生认为提高自身学习效果比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显得更为紧迫。

(三)学生对会计专业双语课程存在问题的认识 对这一方面进行调查主要是希望了解学生对目前本校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现状的认识,同时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方面内容是本次调查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共选择了8个问题进行调查,具体的调查问题、调查选项及调查结果(百分比)详见表3。

为了找出学生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主要选择了3个重要问题进行调查。 第一, 关于学习动机方面。 分别有25.2%、 10.4%的学生表示对学习动机较明确或不明确,说明这些学生对于学习动机存在一些认识不清的地方。 第二, 关于学习能力方面。有近50%的学生(C+D)认为自己学习专业双语课程的能力属于一般或较差水平,说明学生目前在专业双语课程的学习能力方面普遍存在问题。 第三, 关于学习方式方面。学生基本还是采取了最传统的听课模式来进行专业双语课程的学习, 以自学为主的学生不到15%。

针对教师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选择了5个问题进行调查。第一,关于专业知识方面。所有的学生都肯定了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只是对于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认识有所差异。第二,关于语言能力方面。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学生的选择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征,其中有20%左右的学生(C+D)认为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属于一般或较差水平,这说明相比于专业知识而言,教师的语言能力是一个明显的缺陷所在。第三,关于教学能力方面。对于这一点的评价结果与第二个方面的评价比较接近,这可能是由于教师受语言能力所限影响了其正常教学能力的发挥。第四,关于教学资源方面。86.4%的学生(A+B)对专业双语课程的教学资源很满意或满意,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校采用的教材多是外文原版教材,出版社大多提供与教材配套的相应教辅材料。少部分对教学资源不太满意的学生主要是认为目前专业双语课程提供的教学资源种类虽然很多,内容也很丰富,但由于没有有效的利用方式,各种教学资源目前的利用效果显得不尽如人意。第五,关于教学方式方面。认为教学方式很灵活和灵活的学生比例仅占18.4%(A+B),说明学生普遍认为目前专业双语课程的教学方式是比较落后的,需要根据课程特点采取更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四)学生对会计专业双语课程改进措施的认识 对这一方面进行调查主要是希望了解目前学生对本校会计专业双语课程未来改进措施的设想。这一方面内容是本次调查的最终目的与意义所在。要提高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需要从学生、教师以及学校三个方面共同着手,具体的调查问题、调查选项及调查结果(百分比)详见表4。

前已述及,对于这一方面的调查允许学生进行多项选择。对这三个方面多项选择的结果及其排序反映了学生对会计专业双语课程改进领域的不同关注程度,这一调查结果也可作为实际中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学校教学管理改进工作的参考。

四、结论

(一)研究发现的问题 在上述问卷调查及学生座谈的基础上,结合调查结果和座谈信息,对目前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有了一个较全面、深入的认识。

(1)双语课程的目标定位。从表1中关于学习目的的调查、表3中关于学习动机的调查以及表4中学生对于明确学习动机的要求,发现目前学生对于会计专业双语课程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明确,那就是如何正确看待在专业课教学中引入双语教学之目的这一基本问题。笔者认为,不能对双语课程进行明确定位,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认识以及学习方式的选择,最终影响到课程的学习效果。

(2)双语教学的教师选择。在本次调查中,设计的调查问题有很多都涉及了教师,如表1中课程定位方面的相关问题、表2中关于总体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在表3和表4中也都相应调查了教师教学的若干方面。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校会计学院学生对于专业双语课程教师各方面的评价,包括总体教学质量评价较高,存在的问题和希望改进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语言能力不足和教学方式单一。之所以主要是这两方面存在问题,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双语课程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一般而言,专业双语课程采用全英文或双语教材,讲授时也需要大量使用英语,这对于普通高校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语言能力方面的缺陷在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会暴露得比较明显。另外,由于国外教材的理念、体系及形式与国内教材差别较大,要求授课老师很快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自然也显得困难重重。

(3)双语课程的模式选用。从表1中课程定位方面的调查和表2中课程考核方面的调查,发现目前我校学生对于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模式认识存在很多误区,尤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教材选择。表1中能够接受外文原版教材的学生比例只有27.3%,这与学校规定双语课程需要采用外文原版教材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第二,关于讲授模式。表1中仍有20.2%的学生希望讲课以中文为主,这一点也与学校规定双语课程需要主要采用英语教学的要求相去甚远。第三,关于课程考核。表2中学生对于考试方式、试题形式以及平时成绩比例等方面的选择结果都说明学生倾向于降低课程考核的难度,这同样有悖于学校目前对于双语课程从严考核的基本导向。

(二)建议及对策 针对本次调查发现的我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从学生、教师以及学校三方面共同着手进行完善。关于学生学习方面的改进建议在表4中已有明确表述,笔者主要从教师和学校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是完善双语教学环境。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开展不仅需要各专业院系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整个学校的普遍重视与全力支持。广泛而有效地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必须在整个学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增加人、财、物的投入。根据我校目前的现实情况,主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1)采用中外合作办学方式,扩大对外交流。可考虑以双语教学为平台,把国外的相关从业资格考试直接引入国内专业本科教学之中,以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背景和国际从业资格教育背景的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专业人才。(2)引入专业课双语教学评价机制,并适当区别于普通专业课教学评价。可从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过程的动态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价指标的系统性等几个方面单独进行构造。(3)引入专业课双语教学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双语教学。可考虑对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在津贴奖励、工作考核、职务升迁、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目前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已成为限制双语教学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瓶颈因素。这不仅表现为任课教师数量的不足,也表现为任课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笔者认为,师资队伍建设应是当前我校会计专业课双语教学中重点改进的方面,可从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以外语培训为基础,短期内强化广大教师的外语应用能力,充实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以全面素质培养为宗旨,长期内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给予教师出国培训机会或聘请优秀外籍教师,或者与国外同类院校进行教学交流。

三是鼓励双语教学创新。专业课双语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与普通专业课教学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更多的创新机制。(1)课程体系的设置。目前专业课双语教学在大部分高等院校一般只作为普通专业课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往往只在部分条件成熟的课程开展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无从谈起,我校目前也存在这个问题。随着双语教学的逐渐推广,可参照普通专业课的教学体系,并考虑到双语教学的特色,建立一套科学的双语教学专业课程体系,将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学科的框架体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2)课程教材的选用。采用外文原版教材作为双语专业课程教材是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所认同和采用的,然而原版教材在国内的适用性问题却广受诟病。因此,是否可考虑在条件具备的条件下自行编写教材,以更好地适应本校双语教学的现实需要。 (3)教学方式的优化。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双语讲授的度的把握问题是应首先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此外,为了促使学生自我学习,教师应努力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考虑利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如播放多媒体课件、课堂讨论、 案例教学等来辅助教学。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运用是专业课双语教学中的一大特点, 也是一大优点, 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本次研究虽然选择的调查对象较为广泛和普遍,但由于调查的范围仅限于本校、调查的对象仅为学生、调查的时间仅有一年,因此研究本身还存在一些缺陷。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引起会计专业界对会计专业双语课程教学的关注,并能够加强对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研究。

[本文系2011年南京财经大学校级高教研究课题《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改革》(项目编号:X_KXW11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改 英语学习焦虑 教学启示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英语教学情感有明确阐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1]。然而,高中生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情感处于消极状态,许多学生在课堂中有明显的紧张、害羞、担忧、害怕、局促不安等情感体验,语言学家把这些情绪称为语言学习中的焦虑。焦虑是由诸多自身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引发的,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所遭遇的不愉快情绪和心理不适的集合。适当的焦虑能促进学习者不断取得学习进步,过度的焦虑则会阻碍学习者的正常学习[2]。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倡“人人参与课堂”,在此背景下,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程度如何?能否提出降低英语学习焦虑的有效策略?本文通过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现状,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英语教学高效策略的建构提供现实依据。

二、调查对象

对湖南省怀化市湖天中学高一6个班级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78份,回收173份,其中有效问卷172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主要从发言焦虑、答问焦虑、作业焦虑、考试焦虑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调查,并使用SPSS16.0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

1.发言焦虑分析

从调查结果的表1来看,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在英语课堂中的发言焦虑程度仍然较高。当学生被问及“自由发言或口语活动中总有一种害羞、紧张心理,担心遭到别人的取笑”时,14人选择非常对,占总人数的8.1%,63人选择对,占总人数的36.6%,选择中立的61人,占总人数的35.5%,选择不对的25人,占总人数的14.5%,9人选择非常不对,占总人数的5.2%。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角色发生转变,将学生推向了课堂舞台的中央,虽然获得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然而,在正式的课堂环境中,大部分学生仍然在上课发言时感到紧张不安,第二语言输出时这种紧张感倍加增强,一方面由于学生对自身英语水平不自信,另一方面高中生正处于自尊心极强的年纪,害怕出错,担心老师的批评,如果遭到了同学的嘲笑和教师的负面评价,会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焦虑的学习情绪,造成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的焦虑情绪体验,这种不良的情感体验会让学生更加难以完成“可理解性语言输出”(comprehensive output)。

2.答问焦虑分析

当被问及“我在回答问题时,总是害怕老师随时指出我的错误”时,7人选择非常对,占总人数的4.1%,62人选择对,占总人数的36.0%,选择中立的62人,占总人数的36.0%,选择不对的30人,占总人数的17.5%,11人选择非常不对,占总人数的6.4%。

由调查结果可知,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课堂中,学生答问焦虑程度仍然较高,从累计频率(40.1%)来看,将近半数学生害怕回答问题,但相比主动发言与自由发言而言,焦虑水平有所下降。尽管如此,教师在英语课堂中经常碰到提问尴尬现象,本来不大安静的课堂在教师提问之后,顿时陷入沉默,主动举手者寥寥无几,很多同学甚至将头埋进书中,害怕老师点到自己回答问题;部分学生在被点名站起之后,头脑一片空白,说话支支吾吾,不能用第二语言流利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这些现象皆为典型的答问焦虑。答问焦虑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生第二语言的正常习得。

3.作业焦虑分析

当学生被问及“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太多、太难,因此,在学习中我总是感到紧张焦虑”时,9人选择非常对,占总人数的5.2%,29人选择对,占总人数的16.9%,选择中立的57人,占总人数的33.1%,选择不对的64人,占总人数的37.2%,13人选择非常不对,占总人数的7.6%。

数据显示,目前高中生的作业焦虑水平较低,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过多、过难的人只占被调查学生的一小部分。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学生对一成不变的“记单词、背课文、做语法题”产生了厌烦心理,无法激起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为了跟上新课程改革的脚步,教师对英语作业布置的改革势在必行。教师以“任务型教学法”为指导,制订了多样化的英语作业形式,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如听说类作业以欣赏电影并模仿记录的形式呈现,部分写作类作业以课外调查并撰写成文的方式来代替。创造性的作业布置方式突破了以往的机械记忆性学习。

4.考试焦虑分析

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绪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它身心因素所制约的,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调查中,当学生被问及“频繁的竞争型课堂活动、测验或考试我总是很紧张,不知所措”时,12人选择非常对,占总人数的7.0%,65人选择对,占总人数的37.8%,选择中立的49人,占总人数的28.5%,选择不对的34人,占总人数的19.7%,12人选择非常不对,占总人数的7.0%。考试是引发英语学习者高度焦虑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家对英语这门世界第一官方语言的重视,高中生不管是学文或是学理都必须参加英语考试。在与学生的交流与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重大考试前,会感到紧张不安,睡不好觉,吃饭不香,考试时本来复习好的知识在考试中却怎么也想不起来等高度焦虑症状。新课程理念下评价机制多元化,教学评价从重视终结性评价转变为注重形成性评价,尽管如此,高考这一“大指挥棒”的存在,使得家长与教师对考试成绩的关注丝毫不敢松懈, 对考试的焦虑可见一斑。

四、教育教学启示

1.巧用“合作探究”学习,营造良好英语交际氛围

发言焦虑、答问焦虑源于学生对课堂氛围紧张的感知,如果教师能为学生营造安全、宽松、民主、和谐的英语交际氛围,学生在运用第二语言交际时的焦虑程度则大大降低。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式的课堂活动中,组别之间竞争意识强烈,组员之间团队精神得到激发,此时,发言与答问的同学代表的不再是个人而是小组,经过小组共同思考和探究之后,凝结的是小组所有组员的智慧,此时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很小,承受的心理压力减小,大部分学生愿意站出来为小组争取加分;另一方面,合作式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给学生的准备时间较为充足,学生做好了知识准备以及心理准备,在充满自信的情形下,语言交际焦虑感荡然无存。强烈的团队意识、自信的语言交际互动、教师的及时鼓励与赞扬为英语课堂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学生英语课堂交际的焦虑程度,提高了英语教学有效性。

2.妙用“多维分层”弹性布置英语作业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必须摆脱题海战术的禁锢,英语技能的提高必须走实际运用这条路。传统的“记单词、背课文、做语法题”作业布置方式限制了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同时也有悖于新课程理念。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知识层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层布置作业,作业形式多样化,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将趣味性融入其中。教师将作业分为ABC三个层次,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学生按照自己的英语水平完成相应作业,各层次作业皆有所侧重,A层作业侧重基础知识巩固,B层侧重相关知识发散与链接,C层侧重思考与运用,为了使弹性分层布置作业有效执行,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足资料准备,可在课前制订好学案,将学案发至学生手中,以便作业得到最大程度地落实。降低高中生的作业焦虑水平,除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之外,还必须严格控制作业数量,一般而言,每一科目的作业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

3.活用“纵向相对”评价提升考试自我效能感

传统教学中,教师常用“一考定乾坤”的方式来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致使学生“闻考色变”。新课程理念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重点由终结性评价转为形成性评价,更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此时,教师应将学情分析纳入学业成绩考核的重要范畴,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活动参与性、学习兴趣、作业完成情况、合作意识、考试分数做出整体评价。评价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认识到“考试并非衡量个人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自然而然,学生的注意力不再仅仅聚焦于考试之上。

终上所述,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应多多关注学生情感,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践行新课程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英语学习氛围,切实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4。

[2]邓丽花 情感教学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0。

第12篇

实施双语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有效途径,深入开展双语教学可快速扩大师生的专业科技英语词汇量;有利于与国外先进大学及教学机构开展国际合作,进一步分享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更上新台阶;同时有助于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日后进入合资及外资企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一、通信工程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最早起源于加拿大的沉浸式(bilingual education)双语教育,是指学习的引导者与学习者围绕某一门非语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遵循一定的学科标准,在思维水平上运用两种语言媒介,通过传授、仿效与内化等过程而进行的学校活动,以建立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意识为最终本文由收集整理目的。双语教学形式上以英语为主母语为辅,但应摆脱单纯讲授英语语言语法知识和专业词汇机械记忆的模式,取而代之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培养教师与学生英语思维为根本目标。不同民族和语系的思维方式及语言外壳是存在本质区别的,只有形成英语思维,才能领略英语思维的精髓,透彻地理解双语教学课程,吸取其他民族的精神财富。

信息技术起步并发展于西方,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是国际科学研究领域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这赋予了英文文献资料较强的时效性和权威性。为了更好地掌握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脉络,汲取世界上信息技术最新科研成果的营养,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有必要扎实推进通信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的尝试。

二、通信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双语教学模式是跨多学科的新型教学模式,通信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长期持续性的工程。本文从移动通信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经验出发,对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教材建设、 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的构建,提出了具体措施。

(一)建构性的双语课程教学体系是双语教学有效性的切实保障

仅仅依靠一两门双语教学课程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建成双语教学课程群,使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达到通信工程专业所有开设课程的5%~10%。设置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框架是保证双语教学成功的首要条件。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体系的框架是开放性的,课程间的关联性可通过回归性发展课程的深度,课程间的严密性依赖于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本身,应该在不断探索、组合、思索中寻找最适合的模式。具体制定过程中,首先应认真研究本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做到合理安排全部课程的开课时间、课时长短,避免密集的课程安排;其次要注意到各门课程间的衔接关系和不同课程的难易程度。在全体教师参加的前提下,吸纳并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体系的讨论与制定中来,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坚持每学期末及时对现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形成灵活、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修订模式。总之,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既要考虑课程间的相关性,又要兼顾与国际接轨的敏锐性,达到母语教学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并重的态势,有力推进独立院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二)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是促进双语教学课程动态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双语教学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严格,不仅专业要精深,英语口语表述流畅,还要求熟练运用英语阐述专业知识,解析重点专业词汇。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确保双语教学课程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否则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甚至会导致双语教学课程的学科损伤。目前,信息与工程学院担任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师均拥有非英语专业的硕士学历,教师在已具备的英语基础上,通过近年来专业英语和专业课的教学,积累了实施双语教学的经验,但英语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1.教师培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参加双语教学专家的报告会,及时了解双语教学动态。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双语教学研究资料和文献,参考国外主流双语教学高校和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进行自主学习,积极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及时总结经验,形成逐步提高的过程。对英语基础较好的专业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利用对外合作的机会尝试与国外大学或培训教育机构交换培养教师的模式。此外,学校可在假期组织双语教学培训会和研读英文原版教材的讨论会,聘请英语专业教授和外籍教师担任培训指导,提高教师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水平。

2.交流提升。教师定期交流在双语教学方面遇到的困难,总结有效的教学经验;依托现有的教学研究成果,多走出去听课汲取兄弟院校优秀之处,大胆实践;多学科交流,双语教学项目组教师可参与到其他学科的教研组活动中去,取长补短。

(三)创造性地使用和超越教材是开展双语教学模式的发展之路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双语教材选用是否得当是制约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国外原版教材涵盖面广、内容多、信息大、价格不菲,在教学学时受限的情况下,不适合在学生中间推广普及;国内自编教材在内容及语言思维方式上不及国外。基于以上原因,原版教材的影印版是不错的选择,可参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多本影印教材中选择相应内容复印整理成册。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购置难易适度的优秀外文原版教材样书及教学参考书,积极尝试双语课程教学内容的选编工作,不断搜集教学素材,自编教学讲义,逐步形成适合学生的双语教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形成双语教学备课规范和教学规范,筹建双语教学工作网站,学期末将教学资料整理成册,作为今后的参考资料。

(四)适应学生差异性、促进学生思辨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有力支撑

教学方法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工具和手段,依据学习论的认知学习理论、情感原理和语言学原理,结合通信工程专业学科的特点,基于学生基础情况、双语教学的内涵以及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确立了双语教学要遵循渐进性教学模式,把握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积极营造英语氛围,由浅入深,稳步实施。

1.从认知学习理论的角度分析。在选课之初,教师应将课程相关信息在网上公布,便于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总体了解,也便于课前预习和自学。学生可登录选课系统并依据自身英语水平选择双语教学课程,借助选课机制的介入,确保选课成功的学生对双语课程怀有浓厚的兴趣和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奥苏泊尔认为,只有当呈现的言语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并且学生具有内部的学习动机或心理倾向时,言语接受性学习才能产生有意义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每堂课始末的5分钟时间,请同学用英语复述课堂的重点内容。学习完每章内容后,要求学生用英文完成summary,择优展示给全班同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点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对专业词汇的掌握能力。

2.从情感原理的角度分析。教师要注意避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坚持互动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纯英文课件,在每页下方设置对应中文注释的链接,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接受情况选择讲解;多鼓励学生运用英语回答问题或参与讨论,如学生运用英语表述有障碍,即使中英文掺杂的回答也同样值得肯定。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与肯定,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交流互动为主线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专业知识与英语运用的有机结合,取得专业知识与英语能力的双赢。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课程的前沿课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从语言学原理的角度分析。结合双语教学的概念属性,应保证学科目标权重大于语言目标。教师要适当用母语讲授学生疑惑和不易吸收的知识点,摆脱一味追求英语运用比例的束缚。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另一关键因素,布置课外作业时要适当侧重于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注意单词量的积累,要求学生每天至少学会5~10个新单词,逐步扩充词汇量,坚持下来形成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加强阅读训练,在课余时间,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作翻译练习,通过阅读外文资料多了解专业知识,掌握新技术的发展方向,紧跟信息技术的时代潮流。

(五)遵循激励原则的评价与考核机制是推动双语教学深化改革的政策基石

对应于教学过程的两大主体,双语教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可从教学评价和学生考核两方面展开,即侧重教学双方互动行为的评价,坚持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相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