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必修政治知识点总结

必修政治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02-25 14:03: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必修政治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必修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1篇

高一政治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点

一、紧紧抓住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6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思想道德的显著标志。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以个人主义为原则的资本主义思想道德的根本对立之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哪些重要内容?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1)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3)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三、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1、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性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2、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要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7-108页“四个观点”材料,并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道德观念。与此同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也利用市场经济的弱点,侵蚀人们的思想、败坏人们的道德。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

 

高一政治必修3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点整合

2.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2篇

关键词 教学内容 整合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66-02

教学整合,即把一些零散的历史事实、结论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通过教学达成教学目的。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教材自2009年秋季学期起在云南省内推广以来,教材本身的编排、叙事方式引发了较大争议。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人民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存在以下问题:切断了历史发展的事实联系,将互有因果关系的时间分散于不同章节中;同一内容在不同章节、教材中反复出现;部分内容表达有待商榷。在教学中的内容整合也重点表现为事实整合。

一、教学整合中采用的方法

(一)以说明高中知识点为目的的整合

正如上文中所言,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更注重结论性阐述,史实部分有所削弱。而“高中历史学习专题是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知识基础,对部分内容要加以强调,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

如:必修一专题七第三节《民主政治的扩展》子目――《震荡中的法国》,编写者对1789年―1870年的法国历史一笔带过,“大革命”“巴黎公社”等概念在作为历史背景介绍时略显不足,尤其是“巴黎公社”这一知识点,与第三共和国建立有密切联系,但被置于专题八第二节《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中。笔者将法国大革命的大致历程、巴黎公社运动与普法战争的关系作一简单阐释,使学生能了解其相互关系与第三共和国建立初期的政治形势。

(二)以对比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常采用的整合办法,一般采用列表比较。其好处在于可以把纷繁的头绪化为对比性强的条目,知识点的有序可以加深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

如: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涉及英、美、法、德四国的最高权力归属、各行政部门的权责关系、国家权力来源,在结束专题教学后,我加以列表:

(三)以突出核心问题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般对常规考试中不常出现的知识点加以处理,目的既是为了缩短学时、突出主干,也是将相对更重要的知识点进一步理清与突出。一般来说,常常把某些教材内容处理为另一部分教材内容的背景材料,或让学生自主归纳。

比如:在讲授《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一章时,笔者对近五年来的省会考、全国及各省高考题做了一个统计,得出结论:本专题的教学重点侧重于三次奴隶制改革与罗马法。第一节内容仅作为选择题考察,且多识记考察。在请教老教师后,大胆将《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作为《卓尔不群的雅典》的历史背景,且引领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学生加深了认识,即:地理环境深刻影响了经济结构变化,成为古希腊民主制度形成的最根本原因。这可以视为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进一步推论。

(四)以加强时序联系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时间是历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在教材编写中,为了适应专题的分类,具有因果关系的历史事件往往被切割开来重新归纳。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看清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关系,故按时间顺序加以重排。

如法国共和史(含普法战争史、巴黎公社运动史、德国宪法史),但被分裂置于两个专题中。在教学中,笔者按时间顺序加以梳理重排,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二、各种教材整合法的弊端分析

(一)背景介绍整合的弊端

背景介绍整合可使历史背景复杂而又未得到详细介绍的事件有一个良好的知识铺垫,但其弊端在于,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所引入知识的“量”和“度”,所讲授知识点的重要性就会被削弱。大部分引入知识点的能力要求应仅限于“了解”,若能力要求过高,学生就很难分辨课内外知识点的重要性,难以有效把握主干知识。

(二)对比整合的弊端

对比整合的弊端在于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在对比整合的过程中,背景因素容易被忽略,做表比较往往只突出易混淆部分。但事件的发生发展有其原因,脱离原因分析的比较很难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掌握表面的差异性。要将之导向深入仍然需要教师进行背景铺垫。这就要求表格必须在具备一定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三)突出重点整合的弊端

突出重点有利于将大量现有教材中的非重点内容淡化。虽然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但处理不当也会造成后遗症。如《珍惜自由的希腊公民》一目,虽然在《教师用书》中“知识与能力”中提到“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和人文条件”,但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指出,在《2012年高考大纲》中也仅模糊提及。从而在教学中一般将之淡化,不做重点阐释,学生很容易将之忽略。但察看2008―2012年各地高考卷,2008、2009、2011年都考察了这一知识点。虽然仅作为选择题考查,但也值得重视。且新增的知识点以后的考查力度恐也非现有考题所能说明,若不引起重视、在考试中“冷门”变“热点”,将增大失分率。

(四)时序整合的弊端

时序整合有利于同属一历史时段内、具有前后关系的部分联系起来,但存在的问题是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讲解。按时序连接内容往往将不同专题之间的内容关联到一起,揭示因果。但在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专题内容已由特定的教学目的与逻辑关系联系起来。在讲授若干时序不清又相互无直接因果关联的内容时,若采用时序整合,在教授到每一具体章节时,必然要将抽离出来的内容还原回去重新阐释。同一内容反复强调固然有利于培养多视角分析的能力,但也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前后重复。这一问题在日后的选修课教学中恐也难以避免。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夯实基础 归纳整合 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70-01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政治高考命题也在不断改革创新,坚持政治学科主体知识与政治学科能力相结合的考查方向,即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已基本成型。因此,高三政治复习方法,也应作相应的调整。近几年来,我们在主观性试题的失分统计中发现,越是基础的题目,反而失分越严重(例如2009福建卷第42题)。这些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基本上是所有老师在引领学生复习时,强调的重点,但学生就是答得不理想,往往“无话可说”或“有话不会好好说”。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应始终把基础知识的复习作为第一要务(不论是第一轮还是第二、第三轮),要求学生在基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及整合能力上下工夫。在三轮复习中都要踏实地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也就是要夯实基础。那么,如何夯实基础呢?

一、基本指导思想: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万变不离其宗”,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设问的区别,高考试题也同样如此,它不会脱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所以,有些考生认为:“课本没什么可看的!只需要多做些以往的高考题就能考好”这种想法是绝对不可取的。我们要做到以《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托,在复习中一定要引导学生立足教材这一“根本”,扎扎实实地总结、归纳、整理课本内容,夯实基础,切不可本末倒置,否则将得不偿失,甚至事与愿违。

二、复习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第一轮复习:高考前一年9月至高考当年2月,约五个月。

在一轮复习中,教师应尽快熟悉考试大纲(新考纲没出之前,先用上一学年度的高考考纲和考试说明,等领到新考纲后再进行核对,特别要注意增删调整的部分)、考点和本省单独命题的特点,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思维方式作出及时的调整。要求学生细读教材,熟记知识点,以练习巩固。

第一,读――细读教材能帮助自己树立自信心。

现行高中政治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可读性强,也正因此而使其呈现逻辑体系不强的特点。通过细读,不放过一个知识点,不放过一个虚线框和楷体字的说明,力争能全面了解教材,不留遗漏。这样利于理解知识点,对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有很大帮助。

第二,记――熟记知识点能让自己“有话可说”。

在细读教材的基础上,要认真记忆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记忆。有人说,“政治学科不记考不好,记了也不一定能考好”。这话强调了记忆对这一学科的重要性,当然不是死记,而是有方法地、理解地记忆。记忆知识点时要遵循先宏观后微观,也即先体系后要点的逻辑顺序。如,单元标题课题框题目题具体知识点。所以一轮复习一开始,我们备课组就把暑假准备好的四本必修(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体系图表胶印后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这样,就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构建成了知识网络,便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

第三,练――以练提高解题能力,让自己能“有话好好说”。

每节复习课之前布置任务,第二天上课时先进行约10分钟的小测,(对小测采取学生当场自评、小组互评、课下老师批改相结合的方式)。测这种方式对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抓好落实,提高成绩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在小测过程中,教师走动观察,对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反馈,减少考试时出现不必要的错误。然后用10分钟左右对测试的知识做一下简单归纳总结,强化重难点、易混易错点和知识内在联系。用10分钟时间把知识上升到一定高度。如复习政治生活政府部分时,把政府知识归纳为八个知识点: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职能(作用)、依法行政、对政府权力监督、树立政府权威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学生一看到政治生活中以“政府”为主体的题目时就会按照问题的角度从这八个方面提取知识,整合为答案。最后用10分钟的时间讲解典型例题,老师下题海,找典例,上课时精讲精练,对同类问题总结出一般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讲题时先领学生审题,找出设问中的所有条件,确定涉及教材知识的范围。然后领着学生分析材料,找出与问题、与教材相联系的有效信息,最后针对问题把教材与材料信息加以整合,作出完整答案。写答案很重要,长期只列要点,容易养成学生含糊答题的习惯。

除了课堂小测,典例训练,每周五要进行文综选择题考试(地、史、政各12题),并在一轮复习后期,大概12月下旬至1月上旬进行1-2次文综(只含必修)考试。通过这种方式引领、督促学生夯实基础。

第二轮复习:3月至5月上旬,共两个多月。

如果在第二轮复习中,学生认真刻苦、勤奋好学、掌握科学的方法,我们的政治学科成绩能有一个较大的提高。高中政治涉及四门必修,一门选修,知识点庞杂,五本书一百六十多个考点,再加上一年内时事政治等内容,往往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因此第二轮复习,应引导学生在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上学会梳理、归纳知识点,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每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进一步夯实基础,站在高处,从总体上驾驭知识。在第二轮复习中 ,要求学生对各模块进行系统化、网络化,也即是常说的“把书读薄”,让学生高屋建瓴地把握各模块的知识脉络,能较轻松地搞好备考复习。

第一,“变厚为薄”。对于已经熟悉掌握的考点、不太熟悉的考点、没有掌握的考点分别标注不同符号,有针对性地解决,给记忆“减负”, “把书读薄”。

第二,归纳整合。在二轮复习中,我们要紧扣考纲坚决取舍,归纳考点中相似、相近或相关的知识点,构建知识小板块,继而构筑知识体系,从而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另外,在练习(特别是主观题)的讲评中,由学生以提纲形式主讲,老师补充。对知识网络从一轮复习的“看”到二轮复习的“建”,这是一种提升,对主观题的解题有很大帮助。

第三,重视选修。选修题本身的难度相对较小,题目较基础,所以,二轮复习时对选修三的25个考点,以问题的形式列出,一一突破,争取该题拿高分。

第三轮复习:5月中旬至高考前,近一个月。

这个阶段要回归课本,统览重点,筛选各地的质检卷,强调答题技巧,增强高考信心。

第一,回归书本。

结合考纲,对高频考点,没考过的考点,今年新增的考点(如美国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等),要高度注意,务求系统、规范、完整的把握。重温知识体系和板块,力求完整系统。

第二,统览热点、重点。

要重温旧题、错题,尽量熟悉时政热点和重点,规范思维方法,做到胸中有数。熟悉教材的关键点、关键词等骨干性语言。注意整理时政语言(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时事》小册子)和骨干性语言。

第三,注意答题技巧。

原理或依据要出现在每一要点的第一句,然后紧紧围绕着该要点展开分析。力争做到术语运用准确、语言逻辑性强、解答问题归范完整。同时注意回答时,要段落分明,层次清楚、书写工整。

第四,增强高考信心。

与班主任、心理学科老师一起对学生进行心理、情绪疏导和调节,鼓舞士气,增强信心,决战高考。

总之,尽管高考竞争激烈,但只要我们紧扣考纲,依据教材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夯实基础、循序渐进,勤学、巧学、乐学,就一定能为腾飞插上双翅,进入理想的大学殿堂,实现人生的理想。

参考文献:

第4篇

政治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政治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主要是为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分析时事政治。“有观点才有发言权”,学生掌握牢固的政治教学内容,才能在分析和阐述时事政治时更有说服力。高中生不仅要学习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还需要学习时事政治,学生利用政治知识点分析时事政治问题,才能真正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长时间处于记忆政治重要知识点的状态,容易使学生疲倦,时事政治以一种新颖的状态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可以为政治教学增加一些新鲜感,从而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继续以高昂的兴致投入到高中政治学习中。

一、使政治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高中政治教学主要是将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为学生分析和了解时事政治作铺垫。只有将时事政治与高中政治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从分析时事政治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重要政治知识点的印象,才能促使学生脑海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走入社会,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而将重要知识点渗透在社会时事政治分析中,就可以确保学生对社会时事政治认识的全面性,避免学生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对社会产生错误的判断,进而对其发展形成不利影响。从当前高中政治教学来看,教师应该注意利用社会时事政治来丰富政治教学内容。以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部分的教学内容为例,人们生活在经济社会中,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与社会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将国家举办经济会议提出的政策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如2014年重要经济政策指出目前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抓住新的机遇,应对新常态下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才能适应“新常态”。同时,也指出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特点,以及在新的发展状态下,中国将要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环境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再通过对时事政治的分析,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全世界经济发展状态有了直观的认识,使得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更加充实。由此可见,将社会时事政治与高中政治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以社会时事政治的内容丰富政治教学内容,就可以使学生脑海中形成知识系统,逐渐提升学生的政治学习水平。

二、实现政治教学的时效性

政治教学更偏向于理论性,将政治教学内容与社会时事政治分开,政治教学就会失去其重要意义。高中政治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学生的思想更加成熟,在思考有关社会政治方面问题时可以站在多角度、多层面的视角分析问题,确保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并主动担负起建设社会的重要责任。以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部分的“社会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内容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详细向学生剖析了我国的社会性质,从社会性质的角度出发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并引入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佐证。据调查发现,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虽然与以往生产总值增长相比,我国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仍然在世界经济发展速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期我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4.8%,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这些都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分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证明政治教学内容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使得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更具时效性。由此可见,将高中政治教学与社会时事政治进行有效结合,能让学生以参与者的角度分析政治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确保学生对社会政治问题分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充分的保障。

三、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社会时事政治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将社会时事政治内容与高中政治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就可以激发学生分析政治问题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政治教学活动中,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促使学生对重要政治知识点形成深刻的印象,进而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分析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方面教学内容的时候,学生首先联想到的是生活中常见的“新农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分析,并延伸到小康社会建设中,由于有些学生可能亲眼见到过“新农村”的建设过程,所以在分析问题时说出了他们自己的感想和看法。有些学生表示:“新农村建设很漂亮,标准规划的建筑,以及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这就是教学内容的深层次内涵,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看法进行总结,进而揭示社会生活蕴含的道理,以实现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将学生的生活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学生生活中的时事政治作为高中政治教学的核心,通过分析社会时事政治,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加深学生对重要政治知识点的记忆。

四、结语

纵观当前高中政治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当前政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理论与实际的脱轨对政治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了阻碍,所以教师应该以社会时事政治来优化高中政治教学。

作者:张琴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

第5篇

关键词:高考制度改革;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

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早在《雍也》中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乐学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指出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如果缺少了兴趣,学习必定会成为一个被动和乏味的过程。

一、新高考时代迎来新机遇

(一)学生自由选择科目打破文理界限新高考时代,学生将不再进行文理分科。众所周知,在此之前,理科生升入高二年级后,要开始分文理科,这些理科生由于高考不用考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便不用再认真学习。这必然也将一部分喜欢思想政治的学生“拒之门外”。新高考时代的来临,将打破这一界限,考生不再文理分科,可以自己选择科目进行考试。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在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的对象上注入了一些生机。高一的学生是从注重育人、生动形象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直接过渡到注重知识积累、抽象难懂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这其中学生适应程度不同,对知识的理解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副科,因此,他们自己并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高考制度改革后,若教师们从高一年级便开始注重思想政治课的教导,改变学生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这将为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迎来新的机遇。

(二)学科压力消失,兴趣是天然动力家长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在今后的择校以及就业方面都没有明显优势。我们以考试为本位的教育制度可以说是科举考试的“加强版”,它很少启发学生的知识审美之心,一切都围绕分数与考试转,它的最大祸害就是扼杀了对知识由衷的兴趣。来自家长的压力,学校的压力,把知识兴趣扼杀了。而德育的缺乏,形成了类似马铃薯退化的现象,便成为了老师口中的“一代不如一代”。认为“学习高中政治课没有用”的学生是越来越功利了,还是越来越理智了?社会在进步,学生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这未必不利于我们开展教学。学科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遗忘,而思想政治对学生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影响将持续很久。这就是思想政治的秘密武器,也将成为思想政治课俘获学生芳心的一大机遇。

(三)教师提升专业知识显魅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许多学校和教师真正可怕的失误,就是他们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的掌握知识上去了,也就是让学生记忆教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死背教科书。这几乎成为了老师们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当然,学校里完全不背诵也是不行的,但它不应该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有一部分老师的教学设计就是把教参抄到教案上,应付了事,现在的教学设计往往变成了复制粘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疑问时,老师们并不能为其解答,没有专业知识为依托的思想政治老师自然不能使学生信服。师生相处融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喜爱程度。因而,在非功利考试的大环境下,老师们应该主动迎接挑战,以学生为本,把课上到学生心里去,让学生自己爱上这门课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高考制度的改革,为思想政治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新高考时代带来新挑战

(一)考试科目变化为高考选科带来更多选择高考应该是大部分人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因为它是当下最公平,也是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次考试,它的每次改革都与我们息息相关。2014年9月4日,国务院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不再进行文理分科考试,而是改成“3+X”模式,即由必须参加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科的分数再加上由考生自主选择参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三科各科分数共同构成高考的总成绩。也就是说,学生参加高考只需考六门学科,即除了语文、数学、外语是必考学科,学生可以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七门学科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三门学科参加高考。新高考时代的到来,对思想政治课这门课程而言,是一项挑战。高考文理不分家,选科完全消除了“捆绑”,于是到底有多少学生会选择思想政治这门课,就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必然面临的一个挑战。

(二)学科压力变化使学生学习兴趣成未知数1.伊宁市三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调查分析(1)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学情分析伊宁市三中是伊宁市最好的高中之一,在实习期间,本人分别从该校高一、高二年级选取六十名学生,即优、中、差学生分别二十名进行访谈调查。高一年级的学生从原来的初中升到高中,思想上还不成熟,对待事情上都有好奇心和新鲜感,但由于政治课程突然由初中浅显易懂的知识转变为抽象、枯燥的知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容易受挫,并产生厌烦心理;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后,思想行为上都较之高一年级学生要成熟一些,加之即将面临高三备考压力,学习上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但学习的积极性明显不足。(2)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访谈现状在访谈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必修一经济生活和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的内容比较晦涩难懂,必修二政治生活的内容枯燥甚至离自己的生活较远而不感兴趣,必修三文化生活的内容比较简单,上课气氛轻松活跃。其中,在高一年级的六十名学生访谈中,有五十二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还有三名学生特别讨厌思想政治课;高二年级的六十名学生访谈中,有五十一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两名学生特别讨厌思想政治课。由此可见,目前,高中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多是被动,而且思想政治课中抽象、枯燥的概念让学生难以理解,学生望而却步,甚至产生厌烦心理,这都严重降低了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效率。2.高考制度改革学生的心理变化当这一百二十名学生被问及,若是高考改革后,学生还会选择思想政治课程作为高考考试课程之一时,90%的学生认为自己将不会选择思想政治课程,这其中很多人认为学习政治课需要背大量抽象难理解的知识,而且在以后的生活中没什么用。那么,通过这一访谈调查的结果来看,在高考制度改革后,思想政治不再成为必考科目,学生会因为对思想政治课感兴趣而选择这门课程的概率还是一个未知数,这将是思想政治课程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三)教师上课艺术成为学生选择的加减项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这门课程来讲,有些思想政治教师也认为思想政治学科在高考中所占比例较小,在平时的学习中不应该浪费太多时间,主动为语文、数学、英语这些所谓的“主科”让路,或上课缺乏激情,课堂气氛不浓;课下让学生大量背书,学生苦不堪言。有很多学生表示老师上课只关注前排学习好的学生,对成绩不好的学生严厉对待,很少鼓励和表扬他们,老师课下与学生并无太多沟通交流,甚至有些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对待优差生态度差异,这将严重打击差生的学习热情。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示老师上课照本宣科,不能解答学生的疑问等等,这些都将成为学生在做选择时的减分项。相反,若是将思想政治课真正的上到学生心里去,让学生对其感兴趣并爱上它,那么越来越多的学生去选择这门课程也是大有可能的,老师上课的艺术则成为学生选择的加分项。

三、创新思维引领新发展

新高考时代已经来临,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最缺乏什么?学生又需要什么样的课堂?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与时俱进,抓住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这就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引领思想政治课的新发展。

(一)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课堂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机械的学习,往往出了考场便将知识还给老师,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学生如果不思考,便不能称之为学生,而应该称之为学习机器。当然,这也需要教师的启发。在上课时,老师可以渗透社会热点让学生思考。例如,在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框的《市场配置资源》,其中“市场配置资源”这一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那么上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热点新闻某养鸡厂产品滞销,当地政府强制让当地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人员必须每月买20只鸡。利用现实的、更为贴近生活的材料,使学生更加感同身受,同时上升为学生自身的意识反映,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紧接着,请同学们思考,政府硬性要求职工人员每月买二十只鸡来解决企业危“鸡”的做法对吗?这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如果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寻找另一种解决办法呢?你认为这种办法是什么?从一连串的设问探究来启发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相信课堂效果肯定与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好很多。

(二)把简单的内容教出厚度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看待问题方法。教师要熟悉课本每一个知识点,在上课讲解知识点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知识点本身,提醒学生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问题,在做题时用区别和联系分别阐述观点,教会学生自己研究课本,总结知识点。在新高考时代来临之际,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这对当下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柳汐浪.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应答[J].中小学管理,2014(10).

[2]王国芳.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挑战[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

[3]肖何.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趣味性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

第6篇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材料分析题对学生来说是重点,也是难点。一遇到此类问题,很多学生都不知如何下笔,不知该用教材的哪些理论去解答。在解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只是罗列知识点,有的则是堆砌材料,造成理论和材料的严重脱节,导致失分严重。可见,做好材料题是提高整体成绩的关键。

能否做好材料题,也是学生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这里,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政治材料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打开解题思路,找到突破口。

一、读懂设问,清楚知识范围

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搞清楚知识范围,要在确定的范围内,结合材料,给出答案要点。例如,结合材料说明《记住乡愁》的创作过程体现了《生活与哲学》的哪些道理?这样很明显是在考查哲学部分的内容,学生就不能从经济、政治或文化的角度来解答。再比如,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这就在提醒大家是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来考查“认识论”,那学生就不能回答唯物论、辩证法或其他的知识要点,否则就是背题。因此,要让学生从横向或纵向上来明确知识点的界限,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分清题型,注意答题模式

政治材料题的题型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原因类、意义类、措施类、认识类等。只有确定好题型,我们才能确定知识要点将如何叙述。例如,结合材料分析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意义。这是一道“意义类”题型,一般是用“有利于……”来引领。再比如,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这是一道“措施类”题型,一般是“要求我们要……”来引领。同时,要注意答题的模式。答题模式一般是不固定的。我们可以先写理论,再通过材料进行分析,即“原理内容+方法论要求+材料分析”。也可以先总结材料,再写理论点。例如,“通过对……的分析,这说明了……”或“体现了……的道理”等,最终把理论与材料有机融合在一起。

三、阅读材料,捕捉关键信息点

设问里的第一句,往往就是“结合材料”。所以我们要认真快速地阅读材料,找出关键点。有的材料里有很明显的提示,比如用冒号、分号隔开。例如,《记住乡愁》的创作过程:根据各地现实条件,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100个以上的传统村落;强调特色,一集一村,一村一传奇;深入基层,实地走访,获得第一手资料;克服种种困难,对各种资料认真分析,求真务实;等。这样就很容易从材料中找到信息点,从中总结出原因或措施。而有的材料难度较大,给了一段叙述性的文字,例如,“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二号FY11运载火箭,沐浴着紫色的朝霞,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这是……”通过这一段材料,描述了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其设问是: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此类问题,没有太多的提示。要想准确解答,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教材,从前向后展开搜索,找出与材料相吻合的理论点。通过分析,学生大致可以概括出财政的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独立自主与自力更生等内容。

四、注重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学习是一个过程,重在平时的日积月累,重在对教材的熟练掌握。不管材料、题目怎样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教材的理论点上。读书有很多方式,其中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把教材读薄,列出知识提纲,把握框架;也可以把教材读厚,细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同时还要学会对同类的内容进行归纳。比如,从纵向上来看,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对有关“教育”“科学技术”等内容进行总结;从横向上,从《经济生活》到《生活与哲学》,在这四本必修教材中,把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或以“人”为中心的内容加以总结等。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熟练掌握教材,解题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有质的飞跃。

总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材料分析题是一项重大工程,分值占比大、难度高。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以上方法和技巧的总结,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为高考以及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7篇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高校是思想传播的平台,为更好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200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有较大调整,以前设置的9门课改为5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必修课程为“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选修课程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虽然国家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然而在各高校的实践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必修的课程从小学到大学虽然各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总体上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但事实上各个层次之间相当多内容出现简单重复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导致教学失效。

另一方面,就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注重理论讲授,而缺乏生动的事例,学生觉得课堂气氛沉闷;长篇大段的文字说明让学生觉得内容枯燥无法提起学习兴趣,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的学生比例高,上课时玩手机、睡觉的学生不在少数,思想政治理论观点无法深入到学生头脑中去。

尽管多数大学生对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持肯定态度,但持异议的也不在少数,尤其是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发点和动机方面,表现出学习的功利性和实用性价值取向。因此探讨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们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的课程,让思想政治理论深入学生头脑和内心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

多媒体是现代高校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运用计算机并借助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和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会训练过程。现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程序有很多种,其实运用得较多的是是微软公司的PowerPoint程序,该软件简单易学,有文字输入及编辑基础的人,都可以用PowerPoint(简称PPT)制作一份课件。

认清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本质特征,将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仅突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书本的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知识容量,而且可以较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的知识容量远远超过了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展示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动手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1视频和图片新闻具有时效性,要不断更新

社会日新月异,网络推动时代进步,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得非常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列举大量发生在身边的案例视频或新闻图片,某些教师在做好多媒体课件后就以为一劳永逸,年复一年重复这些案例,其实网络的迅速发展,学生们能接收到很多新鲜事物,教师在上课时用到的案例离他们越近越好,越新越好,这样他们的兴趣就会更强。

2文字与图片相结合,不要大段搬文字

思想政治课教材文字多,篇幅长,较为枯燥,学生在学习时积极性不高。有些老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将大段教材上的文字直接复制到多媒体课件上,在教学时照本宣科。其实教学工作不应填鸭,而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重点要点难点归纳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通过引导启发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因此,多媒体课件上不宜有大段文字,而是应该将框题、重点难点标出来,再配以相关图片或补充视频,PPT课件不宜与教材上的内容重复太多。课件主要展示教材的结构框架、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说明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具体授课过程中,还要根据课程的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总结提炼,加工升华。

3教师主导与多媒体辅助合理结合

教学工作始终应以教师为主导,多媒体为辅,多媒体的中视频的确可以通过条理清晰总结性强真实感强的方式让学生学得更轻松,而且印象更深刻,但视频的长度和使用频率也应适度,某些教师一节课就放一部电影或放一部记录片,几乎不上课,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不合适,学生较长时间地看视频往往忽略了教学的基本内容,思想政治课变成视频欣赏课。因此一节课最好只播放一至两段视频,且视频播放时间累积最好不超过10分钟,如果视频本身较长,可用后期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只保留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嵌入视频是作为教学的内容补充,而不能喧宾夺主。1学时的课程所使用的PPT页数不要太多,15页左右较为合适,页数太少学生大部分时听老师讲授会觉得枯燥,页数太多,往往被花哨的图片所吸引,偏离了教学的主题。

4对视频进行总结归纳

视频是对某些知识点的补充说明,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背景,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更好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知识点和视频的关系,不要让学生看完视频只记得视频中的故事,而忘记这段视频背后的教学内容。

5多媒体技术的学习

多媒体技术传入时间并不长,但由于它的操作方便、条理清晰、活泼生动,在教学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文科背景出身,因此对多媒体制作技术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包括教学内容的完整、条理的清晰、布局的合理,再加入适当的动画效果并嵌入相关的教学视频,对吸引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是非常有帮助的。

教师授课要有饱满的热情,避免职业倦怠情绪,任课教师年复一年讲授同一门课不免忽略对个人能力的自我提升,因此保持教师的较高教学热情,每次教学不能仅重复上次教学的内容,而是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将新的有价值的内容补充到上去。

多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难免也会有各种实际方面的困难,如在案例的时效性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修课,教师的授课时间往往被排得很满,教师可能需花较多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新闻时政,在精力方面需要教师更多的投入。

另外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的原因,对多媒体的操作和制作水平有限,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往往过于简单,缺乏新颖,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可以请专业的老师对课件制作方面进行定期培训,让多媒体课件简明、生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存在内容系统抽象、章节条目繁多、思维和逻辑跨度较大、学生学习兴趣不大的状况,但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可以将知识点化繁为简,去粗取精,帮助学生理解晦涩的理论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研读;历史教材;备考效率

1.熟记目录,让目录成为复习的向导

模块专题章节目录是该专题最简要、最突出的中心和线索,它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学生通过阅读目录可以理清历史史实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对历史知识的梳理与理解。怎样熟记目录呢?一是了解目录的编排特点;二是反复接触,即复习课文内容之前都要看一遍目录;三是按照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顺序调整目录,以适应自己的思维习惯;四是以课名为基础,回忆相关知识,加深对课名的“印象”,如人民版教材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就可以从课名入手,回忆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特点、统治者的农业政策等知识。

2.细读课文,充分发挥课文每一部分的作用

每一课主要包括:导言、正文、历史纵横、图片及说明、学思之窗与思考、本课要旨、探究学结等部分。复习时不能把正文内容看看就了事;更不可不愿意花时间静心看书而只热衷于做题。复习的目的是夯实主干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全方位了解,因此细心看书是十分必要的。

(1)导言。导言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唤起求知欲。一般而言,导言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启发性的特点。复习时要力求从导言中挖掘知识,以作为正文内容的补充。

(2)正文。正文是课文的主体部分,需重点掌握,学生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看书、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构建知识结构(知识表);二是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如必修二第五专题正文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看到这一点时就要从雏形开始出现的原因是什么、雏形开始出现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只是开始出现世界市场的雏形等方面思考,进而理解观点;三是对正文中提到的知识要“追根”,力求把知识弄清楚,充实自己的知识。高考是对知识的综合考查,因此在复习中不能仅限于复习某个知识点,而应该纵横联系,前后贯通,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加以整理归纳,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点、线、面相结合,构建“网状”知识体系。如人民版必修三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教师就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正文内容,探讨以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历程为中心,梳理本专题的核心主干知识,既看到了历史史实之间的联系,又看到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每一次的思想裂变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3)图片和历史纵横。“图片”和“历史纵横”从内容来看属于历史材料,其作用在于印证某个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复习时,要看(读)懂图片和历史纵横的材料,弄清它们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或现象;另外,可以据此设计问题,以提升自己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思考的能力。如: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此段材料说明后由于外国的商品输入,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可以据此设计以下问题:①1845年,洋货“充积于厦口”的原因有哪些?②洋货“充积于厦口”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样就进一步发挥了此段材料的作用。

(4)学思之窗与思考。“学思之窗与思考”一般由一则材料和相应的思考题组成,其材料大多是对教材内容拓展或印证课文中的观点与现象,其问题一般有较高的思维要求。对“学思之窗与思考”的材料要认真阅读,要认真思考题目并用规范的语言与格式进行表达。用好“学思之窗与思考”,不仅可以深化对知识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自己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5)本课要旨。“本课要旨”是对本课知识的高度概括,基本上为历史结论。一方面可以“本课要旨”为“终点”,回顾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理解“本课要旨”的几点结论。可以说,记牢了“本课要旨”,对本课的知识也就掌握了一半。

(6)探究学结。“探究学结”实际上是针对本课主要内容设计的思考题,学生可以借助这些问题检查自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不管以前是否做过,在第一轮复习时,最好想一想、做一做。

总之,对课文内容,一方面要耐心地、细心地,从前到后、从上往下地阅读;另一方面,要用心、用脑,把教材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够生成新的知识和认识。

3.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因为教材提供的知识有限,提供的历史材料更有限,这意味着高考不能只复习教材。作为文科学生,要养成阅读史学著作、上网查资料、探究问题的习惯;要关注时事,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如果对教材中提及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经常对一些国内外重大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能够对自己身边的现象多几分追根溯源的劲头,那么,当你做高考题时,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就不会觉得脱离或超越了教材。

4.注意“古今贯通”,适当地将必修1、必修2、必修3相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新课标教材根据主题把历史划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这样一种编排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造成了知识的割裂。实际上,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交错发生,相互影响。因此,复习时要尽量解决某些知识被分割的现象,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如复习必修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就要下意识地联想到必修一中“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必修三中的“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并能够弄清这些知识间的联系。这样将有助于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总结,以简单而有效的方式理清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发现历史的轨迹及其发展趋势,从诸多现象中抽取最具时代性的特征。

5.巩固教材知识,注重做题的过程

(1)做题的过程是巩固知识的过程。通过做题能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深化,还能发散思维,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做题不能盲目,方法和质量至关重要。做题是复习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做题不只是为了检查知识掌握的程度,而是为了逐步积累审题的方法、逐步形成规范表达的习惯、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2)解题后要总结。解题后进行总结是提高做题效率最重要的环节。总结的内容主要有命题者有什么意图、题目设计的巧妙之处……

(3)做题要善于积累。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验,二是教训。如果把平时练习和考试中错的题目积累成集,并且经常翻阅复习,就会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总之,历史学习的内容包罗万象,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涉及领域多,学生在学习如此繁多的内容时,既不能盲目地看书,也不能一味地做题。应该以高考题为导向,用心看书,有选择地做题,不以记忆知识为主要目的,而以理解知识、提升能力为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第9篇

关键词:对话教学,开放性,参与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38-02

对话教学思想由来已久,先秦时期的孔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都是对话教学的实践者。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其著作《被压迫者教育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其对话教学思想,指出教育和教学应该是对话式的,是一种对话性、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高中政治课的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就必须变单一传授式教学方式为对话式教学。但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的知识基础、客观环境等对话教学因素中,教学内容这一关键因素,并非全都适用于对话教学模式。我们只有选择适宜对话方式的教学内容,才能发挥对话教学的优势,有效开展对话教学。

一、需要学生深入理解的教学内容才适宜对话教学

适合对话教学的教学内容,首先是一些具有深入理解性的知识;那些已被学生掌握和学生完全陌生的知识都没有开展对话教学的必要。

学生对某些知识虽有所理解,但其理解一般都缺乏深度和广度,采用对话教学的策略则能很好地增加深度,提高广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中,有两种知识没有必要进行对话教学:一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知道的“供求对价格的影响”这一知识点,一是“价值决定价格”这一知识点中学生从未接触过、完全陌生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概念。而学生对“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虽然关于“价格对生活的影响”这一节点都深有体会,但是体会并非理性认识,更未上升到理论高度。这类学生有所了解但又理解不深的知识,就符合“理解性”特征。对这种知识采用对话教学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能充分发挥对话教学的优势,有效地促进或加深学生的理解。原因有二:一是这一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尚不全面,很多学生仅仅知道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的反方向变动,却不知道价格变动同样受其它因素的影响。例如,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的影响不同,还受相关商品自身价格的影响。可见,对话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知识,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具有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才适宜对话教学

所谓开放性,是指对教材内容的认知需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和延伸。这类知识通过对话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探索,既能拓宽、丰富对知识的认识,又能拓展对该问题的认知思路,还能锻炼、提高思维能力,这是传授式教学所不能实现的。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公司的经营》中“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这一知识,教材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这一知识的内涵却不仅仅是这三个方面。运用对话方式对这类开放性知识进行教学,教师通过恰当地引导,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集思广益,总结、归纳出影响企业经营成功的更多因素。在这个对话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可使学生认识到,提高经营者素质、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积极参与竞争与合作等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成功。从而,拓宽和延伸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认识到,立足教材,结合实际,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从而利于转变学生对待教材知识的观念,学会用批判的观念来认识教材知识,提高其认识能力。

三、具有学生参与性的教学内容才适宜对话教学

教学内容的参与性,一方面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内容,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也乐于参与对话学习的知识。

在对话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是开展对话教学的前提,选择学生关注的问题是调动学生热情的关键。选择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所关注的热点。例如,当前物价上涨是社会广泛关注也是学生谈论比较多的热点问题。在《经济生活》第二课“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围绕这一热点,设计对话话题,诸如“联系实际谈谈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可以采取哪些经济生活措施解决物价上涨问题”。这样的对话教学话题,所有学生都有生活感受,有见解可谈,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真正发挥对话教学策略的高效作用。

四、选择对话学习话题应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话语权

第10篇

关键词:政治教学;主体性;教学效率

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前预习

高中生一般不会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所以在上课之后,对新知识不能充分的接受,一时间不能跟上教师的步伐,整堂课只处在教师依据课文讲授知识,学生勾画知识点的过程中。下课之后对新知识记忆不深导致无法深入理解,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效率。在不理解的基础上机械地记忆所学的知识。周而复始,学生不但不会有太大程度上的进步还会因为丧失思考的能力降低了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为了防止这种事情的发展,教师须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前预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预习了解本堂课的大体思路,以及本堂课讲授的新知识点,在了解的基础上听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政治课堂结束之后,大多数教师都会布置课后的思考题,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但是这种探究式的思考是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了解的,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如何在45分钟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为政治课堂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而预习环节的出现则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通过预习在课本中提取重要的信息,通过课本阅读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学生只有看懂、看会教学内容才能够对教材中涉及到的重点和难点加以理解。为了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需要调动学生预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参加什么活动,有了兴趣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预习政治课文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采取鼓励学生自己编写学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预习的热情。编写学案必须要对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形式新颖的教学要求,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编写学案,让学生做学习上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尊重,收获喜悦。学生通过编写学案可以锻炼自身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编写的学案可以及时得到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反馈,从而改进教学计划。例如在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大纲的形式列出第二单元的具体内容,具体内容中包含的具体知识点以及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难点。学生通过自己编写学案总结归纳知识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印象,从而获得优异的成绩。

其次,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在预习这一环节中要起到引导作用。有些同学会因为懒惰而故意忽视对课本知识的预习,这时候,教师就须要发挥作用,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惰性,认真仔细地预习课本知识,发挥主体作用。

2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政治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知识精华的凝聚地。教师会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向学生传递重点知识,夯实学生的基础,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多处于主体地位,多是教师进行讲解,学生听讲,随时准备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看似正常的教学步骤却隐藏了巨大的问题,若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长久教学,那么学生的主动性就会被扼杀,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被忽略,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形式,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在政治课堂上设置情境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不拘泥于课堂的形式自愿结成小组就教材上的某一知识点进行情景短剧的创作,并在课堂上表现出来。这样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因为政治课堂的活跃而爱上政治。

例如在讲解消费心理时,学生可以以情景短剧的形式表现不同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活跃课堂氛围。这样不单单使自己参与课堂教学,还带动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人,学生也可以承担讲课的责任,成为自己的老师。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锻炼学生讲课的能力,对于高中生而言,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含量,缺少的只是放手实践的机会。所以,教师应该予以一定程度的放手,鼓励学生尝试授课,让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制作教学课件,学生充当老师,完全尊重了学生主体性地位,让学生认识到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同的学生对教材有着不同程度上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授课感受学生对政治课堂的认知,弥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教师也须要尽可能地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上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学习能力上的特点设定不同的情境,在鼓励学生讲课时也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设定具体的讲授内容,帮助学生通过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形式并不单一,可以通过讨论、辩论、演讲、表演等形式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里得到启发,就上述所讲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除了通过情境的表演,还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现状辩论哪种消费模式更为合理。通过有趣的讨论问题作为教学的联系内容,能够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当中,从而更好地落实自身的主体地位。

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政治理论理论知识的提升,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活跃自己的思维,锻炼自身的能力,从而获得身心方面的全面发展。随着教育的改革,高中的政治教学不仅仅注重课堂教学的进行和政治理论知识的讲解,还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安排了相应的综合活动内容,教师通过把这些活动内容涉及具体活动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政治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利于学生参加的具体综合活动内容,细心地策划实践活动,重点突出思想教育。除此之外,教师还须要给每个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布置具体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

第11篇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前预习

高中生一般不会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所以在上课之后,对新知识不能充分的接受,一时间不能跟上教师的步伐,整堂课只处在教师依据课文讲授知识,学生勾画知识点的过程中。下课之后对新知识记忆不深导致无法深入理解,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效率。在不理解的基础上机械地记忆所学的知识。周而复始,学生不但不会有太大程度上的进步还会因为丧失思考的能力降低了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为了防止这种事情的发展,教师须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前预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预习了解本堂课的大体思路,以及本堂课讲授的新知识点,在了解的基础上听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政治课堂结束之后,大多数教师都会布置课后的思考题,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但是这种探究式的思考是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了解的,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如何在45分钟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为政治课堂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而预习环节的出现则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通过预习在课本中提取重要的信息,通过课本阅读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学生只有看懂、看会教学内容才能够对教材中涉及到的重点和难点加以理解。为了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需要调动学生预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参加什么活动,有了兴趣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预习政治课文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采取鼓励学生自己编写学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预习的热情。编写学案必须要对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形式新颖的教学要求,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编写学案,让学生做学习上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尊重,收获喜悦。学生通过编写学案可以锻炼自身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编写的学案可以及时得到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反馈,从而改进教学计划。例如在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大纲的形式列出第二单元的具体内容,具体内容中包含的具体知识点以及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难点。学生通过自己编写学案总结归纳知识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印象,从而获得优异的成绩。其次,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在预习这一环节中要起到引导作用。有些同学会因为懒惰而故意忽视对课本知识的预习,这时候,教师就须要发挥作用,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惰性,认真仔细地预习课本知识,发挥主体作用。

2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政治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知识精华的凝聚地。教师会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向学生传递重点知识,夯实学生的基础,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多处于主体地位,多是教师进行讲解,学生听讲,随时准备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看似正常的教学步骤却隐藏了巨大的问题,若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长久教学,那么学生的主动性就会被扼杀,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被忽略,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形式,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在政治课堂上设置情境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不拘泥于课堂的形式自愿结成小组就教材上的某一知识点进行情景短剧的创作,并在课堂上表现出来。这样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因为政治课堂的活跃而爱上政治。例如在讲解消费心理时,学生可以以情景短剧的形式表现不同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活跃课堂氛围。这样不单单使自己参与课堂教学,还带动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人,学生也可以承担讲课的责任,成为自己的老师。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锻炼学生讲课的能力,对于高中生而言,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含量,缺少的只是放手实践的机会。所以,教师应该予以一定程度的放手,鼓励学生尝试授课,让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制作教学课件,学生充当老师,完全尊重了学生主体性地位,让学生认识到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同的学生对教材有着不同程度上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授课感受学生对政治课堂的认知,弥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教师也须要尽可能地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上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学习能力上的特点设定不同的情境,在鼓励学生讲课时也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设定具体的讲授内容,帮助学生通过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形式并不单一,可以通过讨论、辩论、演讲、表演等形式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里得到启发,就上述所讲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除了通过情境的表演,还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现状辩论哪种消费模式更为合理。通过有趣的讨论问题作为教学的联系内容,能够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当中,从而更好地落实自身的主体地位。

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政治理论理论知识的提升,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活跃自己的思维,锻炼自身的能力,从而获得身心方面的全面发展。随着教育的改革,高中的政治教学不仅仅注重课堂教学的进行和政治理论知识的讲解,还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安排了相应的综合活动内容,教师通过把这些活动内容涉及具体活动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政治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利于学生参加的具体综合活动内容,细心地策划实践活动,重点突出思想教育。除此之外,教师还须要给每个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布置具体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例如在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中,教师须要让学生了解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关系,以及股票、债券和保险之间的区别,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或者图书馆里收集资料,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以上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这些实践活动从课本具体知识出发,既保留了原有知识又可以开动学生的脑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收获重点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参与活动的快乐。学生须要在参与实践活动中独立的或者结组的完成任务,当然教师还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总之,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问题是政治教学须要考虑的问题。同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够有所发展。高中政治教学须要更新观念,根据高中生的特点,以新课程的要求作为教学的指导,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从预习、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这几点调动高中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使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

作者:陆荣才 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安丰高级中学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高效;以生为本;小组建设;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9-0085

课程改革、课堂高效、以生为本、优化教学,素来是教育教学工作者一直追求和研讨探索的热门课题。然而,如何才能真正打造高效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作为一线工作的实践者――学校、教师正在实践、探索、总结、提升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我们推行了“321”高效课堂学习模式,即“三案(课前预习案、课堂探究案、课后训练案)”、“二展示(课前展示预习案、课堂展示探究案)”“一交流(讨论)”。下面以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高三一轮复习课为例,谈谈新课改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发放课前预习案,依案自学

教师在授课前一两天将课案(预习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课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预习案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梳理,知识体系建构等。对在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要做好记录,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及教师交流、探讨。授课前学生的预习案以小组为单位上交,教师做批改,并给出A、B、C、D级不同层次的评价,同时教师要做好记录,以便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课案内容。

二、讨论课堂探究案,展示点评

新课开始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围绕课案学习教材,针对课案中的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教师选出不同层次的课案作业组织学生到黑板展示,并选出学生做课案点评。

探究案设置了易混易错知识点判断,如“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非主观世界。又如“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是实践”,让学生进一步深化知识点,明确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只有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直接经验即实践获得,二是通过间接经验,如学习知识获得。探究案也可以设置材料分析题,指导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针对探究案中的问题,小组首先进行对子讨论,然后整组群体讨论,形成集体智慧,然后派代表到黑板展示。点评组同学以“小先生”的姿态走上讲台,精彩点评。“小先生上讲台”精彩点评使学生活动达到,同样的一节课,教师去讲学生可能会听得发困,如果由同学去讲,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性都会大大提升。同时能够达到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对点评组同学做出的评价再加以修正或补充,同时教师要针对一些错误问题以及学生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同时根据课案确定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适当加深、加宽。如,“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等知识点需要教师重点讲解。

最后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突出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掌握,突出学科精神、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教师应及时对小组探究情况及学生的预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三、选作课后训练案,达标测试

在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理清知识结构后,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达标测试题即课后训练案。为了体现分层次教学,训练案要设置不同层次的习题,下课后学生将试卷上交教师,教师批完试卷后要尽快发还给学生,以便教师及时讲评、辅导、矫正、补救,力争做到教师“节节批”,学生“堂堂清”。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课后及时进行扣标反思、归纳整理、总结规律,并在课后反思空白处做以记录。同时对学生的课后习题加强督促、检查,使学生养成及时、自主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四、小组交流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在组长的带领下,全班分工明确精诚合作,在组内与组间开展“比学赶帮超”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动力。在课前预习案及课堂探究案的学习中,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帮助,初步处理课案中的疑难问题,学生间互相帮助释疑解惑,都有机会充当“教师”的角色,但想当好这个教师就必须“备好课”、“讲清楚题”,这就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挖掘知识的深层次内涵并组织好语言。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把握远远优越于被动听讲。

高效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要的实践者、参与者,教师是组织者、服务者;高效课堂应该是动静结合的课堂,首先提倡要敢于让学生动起来,做到手动、心动、身动,让课堂实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321”高效课堂模式为打造一节好课提供了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师生互换了角色,学生做起了“小先生”,实现了“教”;教师走到幕后成为资料的提供者、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课堂的学习热情高涨,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了,综合能力也得到提升,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实现了新课改教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赖俊明.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2009(4).

[2] 姚恭文.新课改下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魅力中国,2009(6).

[3] 丁为照.高中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研究,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