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必修政治知识点总结

必修政治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02-25 14:03:07

必修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1篇

高尚的生活是受爱激励并由知识导引的生活……没有知识的爱与没有爱的知识,都不可能产生高尚的生活。。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1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即传统文化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

(传统文化的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两面性):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①对于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5、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产生的积极影响):

①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②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③思想运动。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大大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

④教育(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2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表现: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地位)。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意义和作用)。

(世界遗产分为三类: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

2、怎么样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地位作用)

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

3、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没有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各国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5、尊重文化多样性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也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怎样做?

①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6、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7、文化传播的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使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8、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

传播媒介(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播被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的作用与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9、中学生应该怎么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10、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总: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具体:对内——中华文化: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对外——世界文化:

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3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一是文化氛围的无形影响,二是参加文化生活的影响。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②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

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已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②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5、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4文化与社会

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对人的活动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也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要做到物质和精神都富有。

5、文化与经济、政治

1)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构成并影响民族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保证,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

6、怎么样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②转变政府职能。

③培育市场主体。 ④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⑤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打造中华文化品牌。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5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A.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去解决,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B.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5、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B.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排除“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又要排除“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

6、“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型社会”?

①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②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③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怎么样建立“学习型社会”?

第2篇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投资的选择知识点

1、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期

2、比较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的异同点?储蓄存款作为投资方式有什么优缺点?

异同点活期存款定期存款

优点随时存取,流动性强,灵活方便利率较高,收益高

缺点利率低,收益低存期限定,流动性差

相同点(为投资方式的优缺点)储蓄存款是一种便捷的投资方式,比较安全,风险较低。存在因通货膨胀而贬值及定期存款因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3、投资方式有哪几种?怎样投资才是科学的?

投资方式有:(1)存款储蓄:便捷的投资,特点是灵活方便,比较安全,收益低。(2)购买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的投资方式(3)购买债券:稳健的投资,收益高于同期储蓄存款但低于股票,风险高于定期储蓄存款低于股票。(4)购买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

注意:(1)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2)要注意投资的多样化,不应只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带来了跟多的投资机会。(3)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4)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4、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与主要业务?

(1)商业银行是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主要业务:①存款业务--基础业务,商业银行开展其他业务的基础。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③结算业务。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投资的选择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1.高中政治有关投资理财的选择的必背知识点总结

2.高一政治必修一投资的选择知识点

3.高一必修1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4.政治必修1投资理财的选择必背知识点

5.高一政治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

第3篇

2013年高考的脚步已临近,为了在有限的时间中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使教师的教学更有依托性,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笔者从《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考试说明》出发,将2012年江苏省历史高考试题的知识点在考试说明中的落点和能力要求统计评析如下:

一、必修知识点的分布情况

1.必修一情况:总共占37分,2011年占45分,占比趋势下降8分

共有8道选择题涉及必修一的内容,分别考查了以下重点知识:第4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内阁的性质与职能地位的变化;第7、9题,分别考查了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第10题考查了现代中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第12题考查了古代西方的罗马法;第15题考查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中美国的分权与制衡;第16题考查了西方现代史中的俄国十月革命;第19题考查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材料题第21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第一问比较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二问呈现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科举制度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思想上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这就与必修三第一单元中的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和文化主流的原因相联系,可见除了统治者的重视、儒家思想自身的发展完善,还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有关,这就要求考生在联系知识点的同时要有历史思维的宽度与广度。

2.必修二情况:总共占44分,2011年占31分,占比趋势上升13分

共10道选择题涉及必修二中的内容,分别考查了以下重点知识:第2、3题分别考查了古代中国经济中官营手工业生产的特点,以及北宋“市”的变迁(以图片场景为材料);第5、6题分别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中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影响,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第8题比较特殊,它引用近代时期上海市长的一段话,考查了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初步形成的沿海与内地区域经济相互促进的对外开放格局,可见这种经济发展的设想于近代时期出现,改革开放后实现,具有借鉴功能,这说明了历史的眼光是发展的,不仅要看到未来,还要追根溯源;第11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思想观念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此题让我们深入体会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要性和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必要性,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前提条件就是思想上的解放;第14题考查了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标志及技术发明的影响,要求我们对于时间一定要有敏感性,并以此为前提进行知识点的拓展、联系与迁移;第17题考查了俄罗斯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第18题考查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中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第20题考查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材料题第23题考查了西方国家的现代福利制度的开创、作用、调整原因及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题以专题的形式,从不同角度考查了福利政策的开创、积极作用、调整原因及政府在福利体系中的作用。同时也考查了学生调动运用知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3.必修三情况:总共占19分,2011年占24分,占比趋势下降5分

共2道选择题涉及必修三内容,分别考查了以下重点知识:第1题古代中国文学艺术中的《诗经》特点,此题告诉我们课本中涉及重要知识点的学思之窗也不能放过,而且我们不能忽略平时所谓的非重点单元,也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第13题考查了启蒙运动核心“理性”,题目虽略显陈旧,但告诉我们高考不回避重点、常考点。

材料题第22题第一问考查了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双重目的;第二问是小论文题9分,本题从史学家萧公权对康有为认识不断修正这一历史现象出发,围绕“时代、史家、历史认识的修正”三大主题展开论证。因为史家对历史的认识受到时代、史料多少、自身的理解程度和史观的影响,难免会有局限,所以要不断地修正历史认识。该题对于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及运用史观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选修部分

第24题,共2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本题考查了梭伦改革背景、相关措施、本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本题选择了古代东西方先哲的代表性人物,通过材料探究他们的治国和道德理论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两人相似的社会背景,考查了学生的识记、分析、概括、归纳等能力。

三、按专题统计

古代史——共6题,中国5题(政治1、经济2、文学1、政治材料题1),西方1题(政治1)

近代史——共8题,中国5题(政治2、经济2、思想材料题1),西方3题(政治1、经济1、思想1)

现代史——共9题,中国3题(政治1、经济2),西方和世界6题(政治2、经济3、经济材料题1)

选修——古代的梭伦改革和东西方先哲孔子、柏拉图

四、多角度看2012年命题特点

1.考查内容:紧扣《考试说明》,突出基础与主干,略有难度

试卷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与2011年的试卷相比略有难度,基本上没有伸手就能摘到的桃子,都要求学生跳一跳,即需要仔细研读材料、图片,又需要思维转几个弯跳出命题人设置的思维陷阱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也向我们预警,光靠死记硬背基本知识点还是不够的,而是要全面地理解、领悟知识,对相关重点知识进行拓展、联系。

2.命题形式:材料设境是主打,推陈出新,蒙蔽性强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材料题已经成为主打题,材料设境、能力立意,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尤为明显的是第3题,选择符合图片场景的对“市”的描述,既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又要求学生能跳出平时记忆中的思维定势,两者结合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还有第2、6、8、16题都要求学生能仔细研读材料,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还有材料题第1题的第二问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选择题中组合型选择题略有增加,如第5、12、18题。

3.能力要求:能力要求更高、更强

大部分试题侧重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两方面的考查,对知识迁移与联系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某些题目也考查了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小论文考查了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成为高考命题的必然趋势。总体上能力立意将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

4.解题方法:思维能力更强、解题方法多样

基本每个选择题中都有不一样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这就要求学生不断转换他们的解题思维,体现了命题的灵活性与解题方法的适用性和多样性。其中“排除法和关键词法”是部分题目中的解题共性,也是最能提高正确率的方法之一:如第1、4、7、9、13题。

第4篇

从百度百科查询到目录也叫目次,指的是书籍正文前记载的篇目。通常来说,目录记载了书籍的名称、编写者等情况,依据次序排列。进入信息社会,目录在电脑中的正式名称成了“文件夹”。

平时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学生不重视教材目录的作用,一说看课本,多数同学的做法是顺着页码向后看,看到哪页是哪页,需要找什么问题也是一页一页地向下翻着找,好像根本就不知道教材还有目录页。这样使用教材的效率很低,往往是看了一两个小时的教材,还不知道看的主题内容是什么,不知道里面有多少主要概念,有多少主要的事实,更不清楚概念之间、事实之间、概念和事实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本文所说的高中政治教材目录是指高中政治必修1至必修4教材目录,这四本教材正文前后的篇目,是高中政治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本高中政治教材都有自己的目录,但绝大多数高中政治教师都对教材目录视而不见,最多只把它当成查找课题篇目的工具,很少重视它的作用。实际上,会读书的人都很看重书刊的目录,善读书的人都很善用书刊的目录。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善于运用政治教材目录,也要充分发挥政治教材目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一、新授时看目录,整体感知教材

教师每次在讲授一册新教材的第一课时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目录。通过学习教材的目录,可以对教材的知识结构有个初步的了解,形成整体的框架结构印象,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笔者在讲授高中政治时,每讲一册新教材,都会先让学生自行将教材目录通读一遍,先了解各个单元的内容,然后按照单元顺序了解每一课的课题、每一框的框题。在此基础上,笔者再简单地讲解和归纳,目的是让学生对本册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如在讲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时,通过对教材目录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本册教材讲述的四大内容: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代国际社会,并对每一部分内容又做初步的了解,比如公民的政治生活中分为2课,每课又分为2或3个课时,这就为下一步学习具体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时看目录,把握知识关系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目录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比如在新授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时,笔者就让学生看教材目录,回顾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并思考: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如下结论:生产决定消费。教材这样安排是遵循了一定的逻辑思维顺序。同样,在学习本册教材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时,笔者也引导学生看教材目录,让学生明白两种分配的关系:前者是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生产部门的分配;后者是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两个阶段,是辩证的统一体,初次分配是再分配的前提和基础,再分配是初次分配的必要条件和保障。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原则。这样,学生就更好地把握了知识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复习时看目录,构建知识框架

教材目录是对教材内容的提炼和概括。在学期末进行迎考复习时,利用教材目录可以对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由于学生已经学完一册教材的全部内容,这种复习方法,既便于从微观入手,详细剖析,又利于从宏观着眼,综合讲述。比如复习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时,利用教材目录可以使学生明白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分别对应教材的哪些章节,从而掌握哲学这四块内容具体包括的知识要点。在复习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时,通过教材目录可以使学生知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主要包括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从而形成对我国政治文明的总体知识认识的框架。

在政治高考总复习时,尤其是在经历了一轮复习后,进行二轮复习时,同样可以利用教材目录,进行专题复习,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将书本“读薄”,浓缩知识要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政治素养 思想素养 品德素养 理论素养 知识素养 心理素质 作风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174-02

中央2004年 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高等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2006年国家教育部24号令中又提到: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总的来说,辅导员是处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主要组织者和教育者,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能否有实效。辅导员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一直在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尤其是在大学生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的培养提高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从重管理向以引导为主等方面的机遇与挑战,给辅导员的素质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拟从辅导员应具备的素养及其实现途径等方面浅谈高校辅导员自身素养提高的几点思考。

一、新时期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素养

针对新时期的要求和辅导员队伍中所存在的问题,辅导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素养:

1、政治素养。所谓政治素养是指人在政治活动中所表现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辨别力、政治敏感性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作为辅导员 ―――辅导员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政治素养。首先,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辅导员,只有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生,使大学生成为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各类专业人才。其次,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辅导员要做到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同形形的错误思想、错误观点、错误行为作坚决的斗争。最后,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辅导员要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服从组织,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2、思想素养。所谓思想素养是指人在思想活动中所表现的思想意识、思想观念、思想品质、思想觉悟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辅导员应当具备的思想素养主要包括:第一,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辅导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第二,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德育工作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关系到祖国前途和未来的事业。辅导员必须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热爱自己的事业,树立起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对大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品德素养。所谓品德素养是指人表现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辅导员应当具备的品德素养主要包括:第一 ,深刻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德的首要成分,是形成其他道德品质成分的思想基础,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二 ,强烈的道德情感。第三,坚强的道德意志。道德意志能使人思想坚定、意志顽强,在任何情况下都严格要求自己,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并坚持到底。此外还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4、理论素养。高校辅导员能够从理论高度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批驳形形的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并能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这就需要辅导员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掌握系统、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5、知识素养。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面对那些智商高、思维活跃、知识面宽、涉猎范围广、好学好问的大学生,作为在思想、政治、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全面关心学生的辅导员,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辅导员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第一,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史以及与其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通过学习,辅导员应当熟悉和掌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继承和发扬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认真研究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第二,较宽的知识面。在了解或掌握数、理、化、生、地、文、音乐、美术、等学科常识性的知识的基础上,同时还更需要注意吸收和获取新知识。对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重大事件以及文化科学发展的情况,都应及时了解或掌握。另外,辅导员还应注意了解当前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倾向,做到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6、 心理素质。所谓心理素质是指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中表现在认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意志、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特点。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辅导员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条件。第一,要有较合理的能力结构。辅导员的工作特点要求其所具备的能力主要有:记忆力、观察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交能力等。第二,要有良好的性格。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性格,如要心胸开阔、乐观、有活力,不能抑郁寡欢,更不能孤独;诚恳老实、刚正不阿,不能虚伪媚俗、装腔作势、口是心非;虚怀若谷、有错必改,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敢于以学生为师,不能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等。第三,要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辅导员同学生接近的方式之一是同学生一起活动和娱乐,可以在娱乐活动中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寓教于乐,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

7、 良好的作风。作风是指人一贯表现的态度和行为。作风体现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三个方面:第一,思想作风。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做表面文章,不好大喜功,不文过饰非;要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要解放思想,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等等。第二,工作作风。工作上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脚踏实地,要多办实事,不夸夸其谈;要讲究效率、效果,防止形式主义;要认真、细致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工作,等等。第三,生活作风。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朴实无华,衣着要整洁、大方、得体;生活态度要严肃,不能过于随便,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要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不能,自私自利,更不能违法乱纪。

二、提高辅导员自身素养的途径

对于辅导员的素养的提高,全国各地的高校都在努力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取得一定效果。但总的来看,辅导员自身素养的提高必须是学校努力与辅导员自身奋斗紧密结合起来。

1、学校在选拔和使用过程中,应当加强考核与培训,实施有效监督。首先,把好辅导员入口关,选拔真正优秀的毕业生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在选拔中,应该考虑专业因素,不宜太集中于某几个院校或某几个专业;利用“鲶鱼效应”多引进外校学生;严格考核,精心挑选,用人惟贤。其次,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关心辅导员发展与成长。做好辅导员工作,一靠觉悟,二靠政策,二者相辅相成。辅导员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甘为人梯的精神,要讲奉献,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从他们思想、学习、工作与生活等方面予以关怀和帮助,建立和完善培训、使用、考核、奖惩、待遇、出路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鼓励优秀辅导员安心、热心、专心于这项工作;要在评聘专业职务、科研项目,外出学习和进修等方面给予适当政策倾斜。

2、从辅导员自身来看,应自觉加强自我素养的提高。可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勤奋学习。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和方法。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于实践。在不断的总结和实践中使自己的素养得以提高。第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进行自我改造。勇于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主动承担责任,及时纠正。只有如此,自己的素质修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若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有错不改,就永远也不会提高,失去组织和学生的信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完成,甚至会被淘汰。

总之,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这一角色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已为大家公认,其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辅导员必须更新理念,加强学习,科学定位,提高素养,才能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梁桂麟主编《知识经济与高校德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2]田曼琦,白凯著《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学》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3]高照宇著《论网络发展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第6篇

【关键词】政治专业 学生 职业素质修养 缺陷 对策分析

我国是教育教学的大国,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各类专业层出不穷,政治专业的学生不同于其他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相对狭窄,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专业限制的影响,还包括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职业规划,缺乏良好的职业素质修养,在工作过程中也没有明确自己的重要作用,存在较大的缺陷。职业素质是一个人对自己工作的整体规划,也是表现出来的对工作的态度。政治专业的学生必须改变原有的想法,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心态,规划好自己的未来,从而更好的完善自我。

一、政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修养的缺陷

职业素质修养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对职业的态度和工作热情,是积极向上的具体表现。每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都应该制定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进取,以保证更好的进步。然而,目前我国的政治专业学生在职业素质修养上还存在很多缺陷。

第一,知识结构不完善。政治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要根据教学计划,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政治专业学生在学习中接触的多为理论知识,很少亲自参与实践,在科目设置上存在不足,进而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知识面狭窄,结构体系不健全。

第二,专业思想不稳定。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单位的工资待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政治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行业也较为受人尊重。由于职业选择性过小,使得热门职业通常出现被哄抢的局面,不受重视的岗位却得不到重视,学生的思想过于单一,无法多元化的选择职业,专业思想非常不稳定,甚至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表现出了厌烦感,直接影响到了职业情感的养成。

第三,专业技术能力较差。政治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能力素养,可以将政治学习的内容与工作、生活联系起来,摆脱死读书的情况,并具备较好的文化修养。然而,大多数的政治专业毕业生在专业能力上却较差,即便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也无法将它们与实际结合起来,在岗位中需要长时间的磨练,才有可能适应需求。

第四,职业道德修养不高。高尚的职业素质修养是政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品质,可是有些学生的修养素质却不合格,自律性较差,道德意识也不正确,无法坚持科学的观点,在职业工作中常常表现出畏难情绪,为今后的发展形成了屏障。

二、政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修养的养成对策

对于政治专业学生表现出来的在职业素质修养中的各种不足,我们一定要在教学阶段予以弥补,改善他们的问题,为社会输送健全的人才。

(一) 调整课程结构,完善知识体系

职业素质修养与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在高校的教学阶段,就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通过完善知识体系,为今后学生的求职做铺垫。从素质教育的需要和社会发展趋势来看, 政治专业的课程结构调整应把重点放在加强专业课教学的深度,拓宽相关学科领域方面。专业课的开设在重视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吸取国外的优秀经验,从实践上下功夫,汲取精华知识,对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并在教学中渗透艺术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情感。

(二) 改进教学办法

据调查,过去的政治专业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和刻板,课堂大多是教师的一言堂,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也不够灵活,没有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这样的现象,政治专业的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程,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还应当利用现代化设备开展授课,打造活跃课堂,扩展教学的知识面。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入一些书法、实训等课程,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应变能力。

(三)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素养是职业素质修养的基础,对政治专业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也是提高他们专业素质修养的主要对策。因此,对于政治专业学生来说,要搞好思想教育。用政治专业的独特优势,在专业课教学中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党、团的作用,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养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教导学生如何为人处事,从而养成良好的气质修为。

(四)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学校,一个积极向上,校风优良的学校,必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心态,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同样学会迎难而上,积极乐观。对此,学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组织一些比赛、活动,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各种团体组织,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他们崇尚知识,勤于探索,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学习生活氛围,并让学生在自己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特长,施展才华,提高管理组织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7篇

一、着力提高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着力加强政工干部修养不但是全面提高政工干部素质的关键举措,而且是当下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新思维、新事物不断涌现,面对纷繁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无论是从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来看,还是从政工干部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来看,对政工干部的修养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前政工干部总体修养素质是好的,但也有少数政工干部由于平时不注重自身修养,思维封闭,观念陈旧,知识老化,在工作中照本宣读多,同职工交流时说教多,换位思考少;平时讲大道理多,办实事少。甚至有的遇到群众利益矛盾时怕见群众,与群众打交道时没有方式方法,缺乏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有的独断专行或者软弱涣散,缺乏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不能真正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有的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淡忘了艰苦奋斗的传统。有的灯红酒绿,个别甚至骄奢淫逸、腐化堕落,身带“匪气”,他们人生观扭曲,耻辱感丧失。凡此种种,都在提醒我们,政工干部必须下大力气提高修养。

二、着力提高修养的主要内容

修养是一个人通过自我修炼、养成和提升,使自己的人格不断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的过程,是一种在政治、道德、科学文化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自我磨炼所形成的品质和能力,包括政治、思想理论、作风道德、知识能力、文学艺术、性格心理等各个方面休养。不同的自我修养,决定着不同的人格。

1.政治修养

政治修养包括理想信念、党性原则、政治意识、政治纪律、政治敏感性、政治鉴别力等很多方面。如果政工干部不讲政治,缺乏政治头脑,政治意识,政治能力,就无法胜任政工岗位工作,就不会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以及很强的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也不可能严格遵守政治纪律,也不具备做政工干部的基本条件。

2.思想理论修养

先进的思想观念决定着工作水平,优良的思想作风决定着政工能力。马克思主义是政工干部确立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政工干部要认真钻研这些基本理论,打牢思想理论基础,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做一个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成熟的政工干部 。

3.作风道德修养

作风修养集中体现在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艰苦奋斗和清正廉洁等几个方面,它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指导实践中的具体运用。高尚的道德修养具有敬岗爱业,无私奉献,有利于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作风道德修养是个渐进、反复磨练的过程。作风道德修养好的政工干部能通过良好的自身形象和模范表率作用赢得职工的信赖和尊重。

4.知识能力修养

专业知识能力水平如何,直接反映政工干部的专业水平,决定工作能力。只有努力掌握、精通专业理论,才能成为专业的行家里手,在专业领域获得更多的发言权,才能做到与时俱进,适应发展迅速、竞争激烈要求。

5.文化艺术修养

能够造就良好的气质形象,增强个人魅力,有助于和群众的沟通与交流,增强亲和力、凝聚力,可以更好地感化人,团结人,驾驭政工工作,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充满创造性。而缺乏文艺修养,工作就不可避免地总是苍白无力,效率低下。

6.性格心理修养

不同的人具有的不同性格。性格修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准确认识和把握自身性格特点,针对不同情况主动趋利避害,调整和控制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的能力。

三、着力提高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1.注重学习

领导干部提高修养,勤奋学习是必由之路。应确立勤奋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要以学明志,以学立德,以学增才。学习内容既要着眼于满足政工工作的需要,又要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是要把政治理论学习放在首位。强化党的基本理论学习,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忠贞不渝。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抵御西方分化的能力。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志向和抱负,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二是要强化专业知识学习。政工干部必须掌握专业知识,达到业务熟悉、专业精通的标准,成为真正的内行。此外,还要与时俱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异常迅速,只有锲而不舍地努力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跟得上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才能提高决策水平和政工艺术,成为专业领域的领头雁。政工干部不可能都成为某一领域或某一专科的专家,但完全可以做到知识面相对广一些、深一些,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专长。三是要拓展学习范围,不断增加知识储备,提高综合素质。1、学习法律知识。政工干部不仅要学好一般性法律法规,还要注意重点学习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水平。2、学习一些历史知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认真学习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有助于吸取先人智慧,吸取历史教训,汲取精神力量,少走乃至不走历史曾经走过的弯路。3、学习一些文化艺术知识。从中汲取营养,提升文化品位,陶冶高尚情操,净化精神世界,十分有助于素质的全面完善。4、学习修身养性知识。政工干部多学一些修身养性方面的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为励志自强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2.注重实践中锻炼磨砺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领导干部的修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不仅要从书本上汲取理论支持和知识营养,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进行锻炼磨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是主动投入,亲历亲为。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实践中提高。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政工干部必须坚持实践,在具体事务的处理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拓宽新视野,丰富新经验。同时必须坚持坚持科学理论正确指导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紧密结合的原则。把理论和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身掌握的科学思维方法,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思路和对策,转化为抓落实的实践过程。那些经历过多个岗位、多个单位、多个地区锻炼的领导干部,就能够积累丰富的经验,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并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得到群众的充分肯定,人的修养也才能得到脱胎换骨的再造,达到相当高的境界。二是脚踏实地,点滴做起。只有坚持不懈地从小事做起,从每一件具体事做起,有始有终,善始善终,勇于挑战,知难而进,针对自己的缺陷,到实践中去磨练自己才能逐步把自己锻炼成具有修养的人。

3.注重到群众中充实提高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 思想政治; 评价方法; 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147-01

一、改革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方法势在必行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能否使高职生在学习中达到“学、知、行”统一;能否使高职生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而学习评价则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最有效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在传统的学习评价模式中,老师对学生的考查往往集中在学期末,通过一张薄薄的试卷进行,题型多为选择、判断、问答等,范围狭窄,试卷答案标准统一。这就造成学生只重视对书本理论知识掌握,忽略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老师只注重考卷成绩,轻忽了对学生能力、综合素质的检验。这种评价方法,既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规律,又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因此,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将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知水平、能力素质现状、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方面出发,结合我校的教学改革实践,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方法的改革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使学生在学习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达到真正的“学、知、行”的统一。

二、确定学习目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依据

没有目标,就像航行没有了方向,课程学习也是如此。三年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是两门主干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一门必修课(“形势与政策”),学制两年半。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课程,教材为、教育部指定教材,教材和教学大纲都由、教育部集中各方面的专家精心编写而成,它较高水平地体现了学科发展动态和教学基本要求,但不足之处是未必能全面照顾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特殊性。虽然学校没有自由选择教材和大纲的余地,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逻辑性、时代的发展性、学生的特殊性,通过对教材一些具体内容来重新设定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顺序等,指导学生学习,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教师在新课开设之前,要认真研究教材和大纲,并根据社会发展现实和大学生思想特点,具体规划学生学习内容。具体说来,在涵盖教材、大纲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现状、学生特殊性、专业特色,按照“素质、能力、知识”、“学、知、行”六位一体学习模式来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使课程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这里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按照六位一体学习模式,我们把课程学习目标确定为素质、能力、知识三大学习目标。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我们设置了相应的能力训练项目(包括贯穿全教材的综合训练项目和各章节的单向训练项目)。如下所示:

1.综合训练项目(贯穿训练项目):

项目(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项目(2)课前10分钟时事点评。

2.单项训练项目

共分为八个单项训练项目,分别为:科学规划人生、心理调适、爱国主义教育、家庭美德教育、择业与创业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八个单项训练项目都分别设立了“拟实现的素质目标”、“拟实现的能力目标”、“相关支撑知识”、“训练方式”和“结果展示”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拟实现的素质目标为“树立马克思主义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拟实现的能力目标为“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相关支撑知识为“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要求”;训练方式则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湘南烈士纪念塔”;结果展示就是学生撰写的爱国主义参观心得体会。

从上述设计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素质目标),怎么学(能力目标),学什么(知识目标),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学习目标的确定既严格遵循教材、教学大纲,又生动创设自己特色,尤其能力训练项目的设定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不断提升了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理论水平,真正实现了“学、知、行”的统一。因此,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考核评价的依据。

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全面评价模式,是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有效途径

要全面、客观、科学的考核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要提高思想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对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建立起一套形式多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考核评价体系。在这一评价体系中,根据学习目标来确定学习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目标包括“能力、素质、知识”三大目标,同时,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还设置了相应的能力训练项目,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评价首先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行为能力和日常行为的考察,其次,也不能忽视学生对知识、理论、政策的理解和掌握,总之,考核要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全面要求。

同样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根据上述表格内容,具体来说思想道德修养课学习评价目标应包括素质、能力、知识三大目标,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和法律三大部分。在学习评价过程中,可以采取平时评价与期评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能力评价与知识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具体评价可采用100分制,针对教材内容及学习目标,可以这样分配:人生规划书(5分)、心理健康的测试与调试(5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心得体会(5分)、为父母做一件实事(5分)、择业与创业主题讨论会发言(5分)、做一次义工(5分)、时事点评(5分)、平时作业与考勤(5分)、日常行为养成的学生自评10分、学生互评15分、期末学习测评35分,总计100分。这样既有具体学习评价目标,又有量化标准。这种学习评价是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行为作为评价重点,同时也没有忽视坚持对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评价。这种评价避免了过去传统只停留在对课本知识、课堂上老师所讲理论方面的评价上,没有能够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不注重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评价,导致知与行相脱节的弊端。这种学习评价方式体现了“素质、能力、知识”、“学、知、行”六位一体学习模式,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提高提供广阔空间,保证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建设;职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81-02

从上个世纪末我们开始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问题,并从系列课程建设入手,对课程结构进行再设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并付诸实践,为进一步落实新课程设置打下了基础。

一、适应时展要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由教育部统一制定。由于该课程有其特殊性的规定,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感到教学内容所涵盖的基本理论多,基础知识和信息量非常大,但课时却非常有限,几十学时的课堂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对课程教学中所涉及的许多理论问题不能做系统的讲解,对一些学生感到困惑的难点和疑点问题难以做比较深刻的阐述,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不能做到充分的讨论;不仅教师的教学难度大,学生在接受理论和知识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致使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道德修养素质的养成等等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主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相关的教育和实践操作多数在低年级学生中已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而在其他时间呈现的往往是放任自流的状态。这对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在形成和趋于稳定的大学生而言是相当不利的,也无法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探索德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的实践,但大都局限于开设有限的辅单一课程方面,对课程的整体构想和建设缺少比较系统和科学的研究,使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缺少新的突破。正是基于这种状况,我们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重新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结构框架,确定了以必修课为核心课程,围绕核心课程开设系列选修课程,以及针对社会和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开设专题讲座的方式,构建新的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结构。1.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的思想,不是采取约束人的方式方法来谋求一时的效果,更不能使用一个模具来塑造所有的青年学生,而是通过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构建学生的精神支柱,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丰富生动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立足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做好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意识、科学思维、健全身心的准备。2.从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转变为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任何一门课都不可能在几十学时里将本学科的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供他们一生使用。所以要培养学生自主摄取知识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课程设置要求教学时教师要把理论知识讲解与学生科学思维形成、内在潜能开发、思想道德修养与智能开发、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尽可能统一起来。3.拓展教学空间,构建由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整合型课程框架结构。高校以开设选修课的方式,满足大学生求知多元化的需求,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但其中也存在着诸如因师资力量不足而不得不因人设课,缺乏认真的研究论证随意开课,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等等的问题。我们认为,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必须以达到加强基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具体的课程组合过程中,既要注意由于知识信息的剧增带来的要求教学思想、内容的不断更新、淘汰和知识的重组补充,同时也要注意保留那些经历史冲刷沉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组合必须注意课程的内在连续性、科学性、系统性以及不同年级大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特点。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从传统的上课时间表观念转变为课上与课下结合、教学与实践结合的弹性时间观念。减少教师授课时间,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这不仅是课时问题,还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内含着教育过程的主体认识问题。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帮助学生提高符合社会要求的综合素质,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在实践中,学生会遇到大量的社会问题,其复杂性、多变性对大学生而言都具有相当的挑战性,所以实践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与现代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学生思想生活需要的变化等保持密切联系,使学生发挥探索研究、交流合作、主动参与的精神。

二、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突出特色,提高实效

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的设置如何才能比较科学,如何在教学中做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受学生欢迎,这是我们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多年的实践。从1995年开始,我们选择了德育课中的一个主要的知识点,也是学生们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心理健康,以选修课的形式供学生选修,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连续几年名列选修课之首。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陆续开设了《大学生礼仪修养》、《大学生人格学》、《职业道德教育讲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选修课或讲座,逐渐完善了系列课程建设,形成了结构比较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作为系列课程建设,要思考的问题是选择哪些课程组成系列课程,选择的原则是什么。1.开放性与继承性相结合的原则。在选择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既注意到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扬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国外教育的长处的资料,让大学生在比较中正确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进文化学习与了解国际形势的意识,在一个较深的层面上提高不断完善自我的主动性和自觉性。2.针对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主要是依学习者的特点、社会变化和需要,兼顾学生对知识由浅至深的接受规律为立足点而构建的教学内容。系列课程的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实施,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善于表达沟通和分享快乐,能够尊重并与他人合作,具有主动探索研究和创新进取的精神。我们在课程的具体安排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结合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和不同阶段的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同时根据社会变化和学生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不断充实新的教学内容。3.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保证效果。

系列课程的构建总体上体现了拆除学科界域,从突出以教师为主向突出以学生为主转变。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既符合现代课程建设的要求,同时激发了教师的教学潜能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相互借鉴是现代课程的主要特征,我们按照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教学要求重新调整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将政治学、法学、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使课程内涵更加丰满,理论依据更加丰厚,更有说服力和实效性。另外,从学生方面而言,多门选修课程的开设不仅让学生有了自由选择的余地,开阔了知识和思想的视野,更主要的是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从被动到主动和自觉学习的乐趣。

三、加强教师职后教育,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系列课程的教学质量

建设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构建和实施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最重要的保证。未来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趋势告诉我们,教育者与学习者的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信息化时代,师生关系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与接受关系,而是双向交流关系,角色互换、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学习交流是教学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相当宽厚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教师必须同时是一名终身学习者。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专业知识全面扎实,在专业研究方面有比较突出的成绩,而且要懂得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具有整合知识的能力,做到“一专多能”。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采取措施以保证系列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一,加强教师职后教育。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们对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这个问题有了切身的体会,在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差距是教师队伍质量的差距。我们提出的教师职后教育与传统的教师培训无论是在其指导思想、教育理念还是在方法途径上都不同。在给教师创造学习提高条件的同时,我们也对教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使教师既有紧迫感,又有明确的学习和发展目标。第二,要求教师在上好必修课的同时,承担一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教学工作量大,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常年只讲授一门必修课。单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像绳索一样束缚着教师的手脚,教师的知识和潜能很难得到全面展示和发挥,致使教师自身提高和发展缺少动力,这也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系列课程的开设解放了教师的思想,教师可以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求,结合自己的所长在不同的课程中展示才华,大大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根据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以中老年教师或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作为带头人,确定若干个研究方向组成教学科研梯队,集中力量在某一研究领域或方向上有所突破,取得成绩。要求所有任课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研究特长和兴趣为自己选定教学与科研的主攻方向,使所有教师都有了明确的目标,既发挥了中老年教师的科研潜能,又调动了青年教师学习进取的积极性。第三,聘请知名教授学者和一些有理论根基、业务能力强的领导干部做兼职教师,承担部分选修课的教学工作,既缓解了师资队伍不足的压力,同时做到了优势互补。对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聘请博士生导师做顾问给课程把关,保证了各门选修课的方向正确,内容准确。对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则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业务能力强的同志任教师。专兼职教师的结合不仅弥补了专职教师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和兼职教师科研较弱的缺憾,而且使教学内容更加理论联系实际,生动鲜活,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在教学的基础上,专兼职教师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科研合作工作,申请了一批科研课题,真正做到了教学与科研的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第10篇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江苏省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我们苏州地区历史教科书采用的是人教版。新教材无论从纸张板式,还是结构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但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待商榷的问题疑点(之前曾撰写(一幅图的商榷)一文,)如新旧教材的矛盾,考点重复、新教材说法含糊等。特别是教材在一些章节或段落的处理上,让笔者甚是为难,百思不得其教法。

某日,偶然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了有关比利时教育专家罗杰斯谈“整合教学法”的文章,突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文章提到“整合教学法”的主要模式:前5周“资源”的学习,即学习新的只是和技能。第6周是整合模块。在这周内,教师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体验整合情境,包括各学科内或者跨学科的。同时还提出:教学的主导权应该交给每位教师,使他们能自主选择最有效、最合适自己的教材。既然新教材有欠妥之处,那么就可以按照罗杰斯的观点让教师对教材大胆整合!让教学思路更加清晰,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接受!

有了这种理念,仔细研究了下教材,这才发现新的历史课程其精神本身就是强调“整合”。原教材是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世界史的编年体排列,而现在主要是“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根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按必修一(政治模块)、必修二(经济模块)、必修三(文化模块)以及选修六个专题型模块排列,其实质就是对历史知识体系的重新整合!在这样的方针指引下,历史教师在处理教材特别是文科班进行综合复习的时候,继续对课本章节体系进行整合,才能体现新课改的内在精神!以下几种整合方式的尝试仅是笔者初步探索和个人浅见,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更多的共鸣和思考。

一、对某个章节知识点的整合

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课本第一目录小标题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感觉欠妥。细细阅读文章,第一段强调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经济结构。第二段则重点讲述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冲击(洋纱洋布等),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诞生的第一个原因。第二目录小标题为“洋务运动”,通过分析不难得出,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的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工业,这是第二个原因。于是对该章节标题进行了重新整合,把第一个小标题改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第二个标题仍然是“洋务运动”。这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的原因从标题上便一目了然: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再如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三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其一,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原标题割裂了这层内涵,因此整合为《新文化运动后期主要内容》其二,原标题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小标题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仔细想来,大标题和小标题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传入只是强调开始。而自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通过5种方式,最终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先进的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因此,讲课时,我把原标题整合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 对课本分散或重复知识点的整合

如关于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国民国临时约法》。教材在必修一、必修三和选修四中都有提及。综合这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该宪法的性质、内容、影响,分析孙中山的思想、个人贡献,并辅以材料加以理解。

如关于欧盟的发展历程,教材在必修一和必修二中也都有提及,而且内容大同小异,基本重复。笔者以为只要在一个地方详述,而在第二块简单涉及就可以。这样整合,学生掌握起来思路就会比较清晰。

再如上学期期末高二苏州市统考试卷上的第一题: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取得的建设成就。这道题就是典型的整合题。既要答到必修一的政治方面:召开一届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要达到必修一的外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前问题的基本准则;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最后还要回答必修二的经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共正确路线的制定。

三、 对多个单元知识结构的整合

必修三第三单元讲的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众所周知(按照旧教材的观点),近代中国主要的思想解放潮流有三次:、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而新教材在这个大标题下,主要讲了三课:包括《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仔细推敲一下,觉得不甚严谨,少了非常重要的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思想。可能有人会说,因为辛亥革命重要,所以把这个内容单列出来。但是我觉得无论如何,应该给学生一个体系结构。因此,在讲这章节内容的时候,大胆整合:标题为《西学东渐的重新兴盛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除了讲到了课本上列出的三个标题外,还整合了必修一、二的相关知识点:如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农民阶级的《资政新篇》;早期维新派的主张;革命派的三民主义和民主共和,重点强调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四、对某个单元知识结构的整合:

以必修一为例,必修一主要讲政治史。什么是政治?广义是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不仅包含狭义上的政治,还包括外交。这样一来学生对必修一中如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等章节的理解就深刻得多。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知识修养

作为一项以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等为对象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它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等问题,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作为驾驭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和艺术的政工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的必不可少的修养,这些修养包括:思想理论修养、道德修养、科学文化修养、知识修养、作风修养、法纪修养、行为规范修养等。

一、政治修养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这是政治修养的主要内容。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这是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具备的条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它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也是我们工作的动力。理想和信念现在好象有些人不大提了,但是我认为只有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才能有饱满的政治热情、昂扬的革命斗志、强烈的革命事业心、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也才能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向,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有坚定的立场、冷静的头脑,做一个清醒的革命者。法国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著名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传播者和理论家拉法格说过:马克思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仰并不是从工人阶级的同情中来的,而是他深刻地研究了全部人类历史的结果。我们的政治信仰只有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结合一起,才能变得坚定而充实。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个高校辅导员都应当积极响应号召,身体力行贯彻讲话精神,注重学习理论,才能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全面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才能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与道德修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适应时代要求,肩负起“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重任。

二、道德修养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是依赖人们内心的信念、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等来维持的。道德以善和恶、美和丑、光荣和耻辱、正义和邪恶、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为内涵,起着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的作用。

刘少奇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写下了《论共产党员修养》光辉著作,谆谆教导共产党员要加强道德修养。同志写的《我的修养要则》,也也很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说明表率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辅导员应该象加里宁所指出的那样:“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一举一动,都出于最严格的监督之下。”这里所说的严格监督,不仅来自学校内部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而且也来自社会。因为高校辅导员是教育人的,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因而会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道德品行方面向高校辅导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你自己没有火花,就无法点燃起别人的火焰。”这说明高校辅导员的良好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在学生中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才能取得教育别人的资格,做思想工作才有说服力,才能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

三、知识修养

人的思想,即使是单个人的思想,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和知识修养,我们要有高人一等的智能水平,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老练的、在大学生中有一定威望的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专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校辅导员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就必须不断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新事物,了解新情况,这样才能找到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共同语言”,才能针对他们思想上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除了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外,还要潜心学习教育理念,系统地学习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当然还要懂得一点哲学、法学、史学、文学、美学及其它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并且要学习说话的技巧和艺术,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和被教育者沟通思想上的脉搏,用丰富的知识实事求是、因势利导地给受教育者以启迪,使学生感到你的教育不是精神负担,而是一种精神享受,是获得知识的机会,从而为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开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提供理论先导。

实践证明,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只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用如上的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提供自身修养水平,引导当代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尉莺凡.浅谈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修养[J].华章.2013.

第12篇

关键词:素质;效率;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252-01

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主要任务是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我浅谈点滴体会。

一、政治教师的素质要自觉提高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已,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评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编,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 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

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物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