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八年级上册复习计划

八年级上册复习计划

时间:2022-12-09 03:59: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级上册复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八年级上册复习计划

第1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B-

0088-02

复习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再认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与能力的重要环节。本人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复习课应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理解和掌握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复习课的质量呢?本文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复习内容要有针对性

数学复习时间紧、内容多、知识覆盖面广。教师在上复习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研读大纲,仔细推敲教学重难点,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提炼;还要仔细分析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哪些知识学生掌握得比较牢固,哪些知识还存在疑问,哪些知识可能出现较大程度的遗忘;再有重点地制订复习计划,设计复习方案,让每个学生通过复习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设计八年级上册《三角形》的复习课时,虽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本章的重点,但这一知识点学生很容易理解,我们不必把它作为复习的重点目标,反而是三角形的外角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及应用学生容易遗忘,这些知识点需要设置为本节复习课的重点。

二、练习设计要有代表性

在复习时必须让学生适当做一些练习,否则不足以形成技能。然而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必须精心选题,把握习题的数量和质量,保证训练的有效性,让学生做每一道题都能有所收获。精选的习题,一要体现双基训练,二要体现分析与综合的灵活运用,三要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解题的一般规律、方法和技巧,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复习“相交线、平行线”时,我选用了如下三道习题:

(1)如图1,∠1=26°,ABCD,垂足为O,EF经过点O,OG平分∠AOE,求∠2、∠3的度数。

(2)填空:已知ab,bc,cd.

(3)已知∠AOB=60°,作∠AOB的平分线OC,在射线OC上取一点D,使OD=4cm.过点D作边OA的平行线DE,过点D作OB、OC的垂线DF、DG.

通过完成练习(1),学生既复习了对顶角、邻补角、余角的知识,又复习了垂线、角平分线的知识;练习(2)帮助学生复习两直线垂直和平行的判定与性质、“三线八角”以及推理论证的有关知识;练习(3)则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相关概念、性质的基础上的作图能力。学生通过练习这三道题,收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

三、知识梳理要有系统性

复习的目的是把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合,使之系统化。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少能自觉地梳理知识点,没有使知识形成网络,知识点零散,难以相互联系和检索,容易遗忘。教师在复习时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分析知识点间的联系,同时加强知识应用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但复习时如果教师占据课堂主角的位置,面面俱到,学生反而成了听客和陪衬,学生感觉乏味,思维也受到限制。既然学生对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复习时教师可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己构建并完善知识网络。

例如,在复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列出所要复习的知识点,再通过合作交流,对比补充,知识网络图逐步得到完善,抽象、模糊的知识点变得清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透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整理出来的结果印象深刻,而且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要提高参与性

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任何一个教学设计,如果失去了学生这一主体的配合,即使教师准备再充分,也只是一堂无效的课,更遑论学生潜能的开发与个性的发展。判断一节复习课优秀与否不仅要看学生是否参与学,还要看是否有些学生参与教。这种参与的形式不仅是回答教师的问题或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一次函数的复习课上,执教者出示了一道题的已知条件,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思考后,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已知条件有何作用,这就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又让学生各自根据条件给本题设计问题,由小组内其他成员解答,学生的参与程度非常高。待各小组展示活动成果后,听课老师都大为赞叹,学生的智慧真是不容小看呢!此时教师又引导学生总结本题中涉及的知识点、思想方法和解题注意点。在这一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队伍中来,在交流思想、讨论方法的同时更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了相关知识点,这给学生思维的培养及多角度、多方向地思考问题都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当然也出色地达成了复习的目标。

第2篇

改善心智模式这一说法来源于商业管理界,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大师彼得・圣吉(Peter Senge)博士提出的“五项修炼”中的第二项修炼。他认为“心智模式”根植于我们的心中,影响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影响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也影响我们的决策。同理,学生的学习成功与否,不仅靠勤奋与能力,还与其心智模式密切相关,心智模式上的误区往往会成为学习进程中的障碍。所以,改善和影响学生的心智模式,让学生的“觉悟期”提前,应该成为改进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切入口之一。

一、影响历史与社会学习效率的心智模式问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影响历史与社会学习效率的中学生心智模式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盲目自信,主观性强

凡事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对的,有时会为一两题作业的答案标准与老师、同学激烈争论,一味坚持自己的观点,总认为是同学不对,老师不对,家长不好,学校不好,等等。说话做事比较偏激,主观性强,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以致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影响学习与生活。

(二) 过分自卑,妄自菲薄

此种情况一般常见于小学阶段一直各方面表现平平的学生。升初中后,一旦受挫,便会形成此种心理。在笔者任教的班级中曾有一位男生,学习不太自觉,平时听课、做作业等总需别人督促。学习成绩不好就心发虚,以致到后来,如果笔者朝他多看两眼,一下课他便会急着跑来问笔者,是否他又做错了什么。

(三)固守习惯,不知变通

这类学生往往固守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拒不接受新的学习方式和知识。例如,有的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竟然守着小学时学的观点不变,不愿接受中学教材的观点,严重地影响了学习质量。

(四)急功近利,心态浮躁

例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拓展提升题:请你上网搜集资料,说说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对于诸如此类的实践探究类、拓展类或新闻评析类题,一些学生往往不重视,认为与考试无太大关系,草草完成作业,不愿认真地上网查寻。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学生的发展后劲,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五)思路狭隘,理解片面

例如,在学习《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时,往往会有学生将“为什么南方的经济发展会优于北方”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混为一谈。其实,“南方的经济发展优于北方” 并不一定成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而应该从“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和平;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及工具;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南方政府重视经济发展”四个方面去展开思考,否则会产生历史与社会相关知识体系逻辑性不强与不严密的问题。

上述的学生心智模式问题,已成为历史与社会学习中的拦路虎。那么,如何通过影响学生心智模式改善历史与社会教学呢?

二、改善学生心智模式,促进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自信专注,强势内控

主要是改变传统盲目自信或过于自卑的心智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多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保持自信、兴趣、梦想与专注的状态。这些状态能使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品质,维持强势的内控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探究课“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时,产生了一个极其有趣的学习场景:当师生们正兴致勃勃地借助南非政区图、地形地貌图研究南非的自然环境时,突然一位男生叫了起来:“老师,南非地图上为什么有一个洞?”一下子,大家的好奇心都被激发了起来。笔者顺势表扬了这位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经过学生的仔细研究,终于发现这个“洞”原来是南非的“国中之国”莱索托,增长了地理知识。

(二)开拓与进取,顺势而为

远大的人生目标与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动力,平凡的人生也蕴含着崇高的生命意义及闪光点,其中关键之一是不能脱离社会实际以及班级群体,孤立地判断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人生及学习目标盲目定位,追求过高或制订过低的人生与学习目标都会造成学习焦虑。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坚持“小步追赶”的原则,选择班级群体中的合理参照点,拟定自己学习追赶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当预定目标达到后可拟定新的追赶目标,不断前进。过高或过低的目标定位在学习及思维方式上会造成另一个误区,即忽视基础,爱做难题与偏题,美其名曰“提高思维能力”,结果考试时丢了不该丢的基础题分,拿不到应有的分数,更别谈解难题拿高分了。“万丈高楼平地起”,难题的基础是基础知识。历史与社会的中考范围几乎每年都在变化,广大师生一定要及时适应,顺势而为。例如,2014年的《浙江省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学业考试说明》第21个条目的表述由2013年的“理解‘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修订为“概括‘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表现,分析它们出现的原因”。要应对这一变化,重要途经之一是在抓好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灵活与变通,计划协调

对于固守以往学习习惯、不知变通的学生,通过制订相关学习计划并予以落实,能帮助他们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减少无效劳动。学习计划包括学科的预习、复习,作业的进度与时间安排等,应与课程进程、教师计划、上课时间相协调。对于大多数学习者而言,“超前学习”要适当,并考虑“少吃多餐”的策略。研究的结果表明:复习记忆的效率与学习时间间隔成反比,刚读过几遍的材料只需要极少时间的复习就可恢复原有记忆。因此,把学习分段、分散进行,做到学科交叉、往复循环递进、最佳时间做最重要的事情等,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优秀学生的学习计划通常还包含身体锻炼与精神放松等内容。然而,这些“劳逸结合”的策略往往被一般学生所忽视。有些学生喜欢“开夜车”、苦读书,反而影响了第二天的学习效率。所以,计划时间表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宽松度,以免产生焦虑情绪。计划可分为学期学习长计划和课后复习短安排。例如,教师应指导九年级的学生在历史与社会中考前制订复习计划,复习计划既应具有阶段性、全面性、专题性和梯度性等的要求;又应根据历史与社会教材编排体系,突出复习计划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的特点,一般考虑以时间为序进行复习为宜,尽量不要逆向复习。另外,要告诫学生像遵守法规一样落实自己的计划,不允许任何一次的懈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拓展提升,师生双赢

对于急功近利、心态浮躁的学生,教师的循循善诱相当重要。很多学生往往会因为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教师而“亲其师,信其道”,对相应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投入较多的精力,容易取得较好的成绩。在现实学校生活中,学生编班与任课教师的安排由学校决定,学生的可选择性并不大。有些学生会因教师教学风格不同采取消极态度,改自学为主要学习方式。但教育研究的结果表明:一般而言,上课认真听讲比自己阅读的效果要好。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有优点,但他们都是学习的先行者,其备课与讲课是一个对知识进行梳理、重组、精选、加工和传授的过程,这种能力是初学者所欠缺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每位教师的优点,集中精力听课,主动与教师沟通并提出教学建议,逐渐适应并喜欢各类教师。一些考生某科目中考失利,与其不太喜欢该学科教师不无关系。其实,学生欣赏教师,最大的受益者恰恰是他本人。

自己阅读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尤其在历史与社会学习中。例如,通过对“唐的盛衰”的预习,使学生课前发现与隋相比,唐在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上的进步,初步熟悉教材,带着问题去听课,有利于学生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预习也可能使学生因知道了教师讲授的大概内容而听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使预习中形成的偏差与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甚至出现“夹生饭”的现象,降低了学习效率,需要教师及时发现这些现象并予以解决。

总之,教师讲课与学生自学的思维角度、方式及层面不同,但有互补性。因此,引导学生喜欢自己的教师,正确把握自学与听课的关系,才能实现教学效率的拓展与提升,达成师生“双赢”。

(五)多向思考,提纲挈领

要想改变部分学生在历史与社会学习中思路狭隘、理解片面的心智模式,提高学习效率,知识结构化、逻辑化是一个很好的举措。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效率也有差异。教育界比较认同“思维地图”这种思维方式的通用性,笔者也认为它特别适合历史与社会的学习。“思维地图”也称“概念地图”“脑图”或“思维导图”,是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思维内容,以把人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简单地说,“思维地图”就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优秀的学生在课中或课后整理中经常用到它,是一个逻辑推理、比较与综合、加工整理的高级思维过程。

例如,笔者在教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中国政区图”内容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中国行政区拼图游戏,让学生对各省的形状开展丰富的联想,如浙江省的形状像带鱼头,黑龙江省的形状像天鹅,广东省的形状像大象的鼻子,台湾省的形状像黄鼠狼,云南省的形状像火鸡,山西像平行四边形,陕西像兵马俑中的跪俑,甘肃像一根肉骨头等,使学生在呵呵一笑的同时很好地掌握了相关知识。

(六)纠偏修正,自我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