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

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

时间:2022-06-05 14:38: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

第1篇

一、选取难度较小的课题

课题的难易程度直接决定学生是否有能力自学或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知识点。因此选取难度较小的课题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课题主要分为“文字阅读型”(知识点少,理解难度小的课题。学生通过倒置教学法阅读,查资料图片很容易掌握其知识点,做题正确率高,提高学生自信心)和“初级探索型”(知识点有一定难度,但通过阅读可以进行初步探索解题,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文字阅读型”可选取以下课题:初中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爱护水资源》、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初中化学下册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物质自然的分类》、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第四章《化学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基本营养物质》等;“初级探索型”可选取以下课题:初中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氧化还原反应》、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当然,也可以选择某个课题中的一个部分作为倒置教学的内容。

二、选取适度的自学作业

凡事有目的才有方向性,同理,在布置自学作业时,可挑选本课题所需掌握知识的巩固题目(题目可以选出基础性和提高性两个层次)。这样的作业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看书总结做题,既指导学生自学又能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后有的放矢。例如九年级化学课题《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就可布置课后第1、3、4题作为作业,作业从常用燃料燃烧产生的有害物质、常见燃料的化学方程式、理想的燃料、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有层次地考查本课题知识,学生能很快理清思路,掌握新知识。

三、采用赏识而公正的方法评价作业

当学生通过自学或分组讨论将作业完成交给老师时,老师应耐心细致地批改学生的作业,并写上公正的评语,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分类型评价。例如,基础好又勤奋的学生,完成较好,可以用较短的评语进行肯定,并在课堂上给他们机会发言,介绍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学习体验;作业质量一般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多是自信心不足),主要以鼓励为主,可写较长的评语,增强其自信心;对于交空白作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多属于学习自觉性差,基础也较差的),可单独找其谈话,了解原因,个别辅助,并督导他们完成作业。通过作业评价后,在课堂上将学生自学或讨论获得的已有知识梳理一遍,让他们知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这样把课题中的知识点巩固一遍,能有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框架。通过一段时间的“倒置教学法”实施,大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所提高,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更能积极主动配合老师,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能力有所提高。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可以所有课题都使用,要针对课题的难题、学生的程度进行教学,才能达到“倒置教学法”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孙华 单位:贵州省都匀市第三中学

第2篇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2020,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shipu/' target='_blank'>食谱鞣稚⒅?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

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2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3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构成有机物的最不可缺少的元素是碳,硅是构成岩石和矿物的基本元素。

2、SiO2是由Si和O按1:2的比例所组成的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是光纤的基本原料。

3、凡是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SiC、SiO2等)都具有熔点高、硬度大的物理性质,且一般溶剂中都不溶解。

4、SiO2和强碱、氢氟酸都能反应。

前者解释碱溶液不能盛在玻璃塞试剂瓶中;后者解释雕刻玻璃的原因。

5、硅酸是用水玻璃加盐酸得到的凝胶,离子方程式为SiO32-+2H+=H2SiO3。

凝胶加热后的多孔状物质叫硅胶,能做干燥剂和催化剂载体。

6、正长石KAlSi3O8写成氧化物的形式为K2O?Al2O3?6SiO27、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还可以制造光电池和芯片。

二、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1、氯气是黄绿色气体,实验室制取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Cl2+2H2O,这里MnO2是氧化剂,Cl2是氧化产物。

2、实验室制得的氯气一定含有HCl和水蒸气,必须先通过饱和食盐水溶液再通过浓硫酸,就可以得到干燥纯净的氯气。

3、铁和Cl2反应方程式为2Fe+3Cl22FeCl3,H2点燃后放入Cl2中,现象是:安静燃烧,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这是工业制盐酸的主反应。

4、Cl2溶于水发生反应为Cl2+H2O=HCl+HClO,氯水呈黄绿色是因为含Cl2,具有漂白杀菌作用是因为含有次氯酸,久置的氯水会变成稀盐酸。

5、氯水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现象是先变红后褪色,氯气通入NaOH溶液中可制漂白液,有效成分为NaClO,通入Ca(OH)2中可生成漂白粉或漂粉精。

6、检验溶液中的Cl-,需用到的试剂是,AgNO3溶液和稀HNO3。

三、硫和氮的氧化物

1.硫单质俗称硫黄,易溶于CS2,所以可用于洗去试管内壁上沾的单质硫。

2.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生成亚硫酸,方程式为SO2+H2OH2SO3,该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可使品红溶液褪色,所以亚硫酸溶液有酸性也有漂白性。

3.鉴定SO2气体主要用品红溶液,现象是品红褪色,加热后又恢复红色。

4.SO2和CO2混合气必先通过品红溶液(褪色),再通过酸性KMnO4溶液(紫红色变浅),最后再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同时证明二者都存在。

5.SO2具有氧化性的方程为:2H2S+SO2=3S+2H2O,与Cl2、H2O反应失去漂白性的方程为Cl2+SO2+2H2O=2HCl+H2SO4。

6.SO3标况下为无色晶体,遇水放出大量热,生成硫酸。

7、久置浓硝酸显黄色是因为含有分解生成的NO2;

第3篇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其原因一般有:

1.初高中课程标准、大纲等要求不同,存在很多根本上的问题。

初中教材过于注重将教材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相结合,难点分散编排,使教材内容缺乏系统整合,难以形成整体理论体系;记忆性知识较多(但很多老师对学生在传授知识点深广度及记忆要求上千差万别,使学生的双基知识不扎实层次不齐)、灵活度不够、思维训练不足,学生不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些本应归纳总结的概念、性质在大纲和课本上不作要求,而在高一课本上对此也只一带而过,不过多涉及,从而造成学生在内容认知上出现空洞或薄弱带。

高一化学书本内容简单,但配套的习题较难,看完教材仍然不会作题,

2.初、高中老师之间沟通不够。高中老师对初中化学学习要求和方法、初入高中学生的化学基础不是很了解,求成心切;初中忽视规律性知识的理解记忆。

3. 学生自身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方法的问题。高一学生总希望老师多总结整理知识点,归纳重难点,等着吃“现成的饭”希望老师多多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多多讲解解题的技巧。

这些问题对高一学生来说,要有一个较长的过渡期,他们将面临着学习环境、教材内容及学习方法的改变。

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扎实、仔细地回顾九年级的重要知识点,将一些闲散的知识归纳总结,初步形成知识体系,对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物质溶解性表等高一化学要用的“工具”一定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尽量补齐各个学生之间的差距,在熟知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引入高一的内容。

2.上好高一开始的第一节课,重视学生心理的衔接。

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及有趣的实验巧妙地展现化学的魅力,延续九年级那种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区别初高中学习化学的要求和方法,适时加入高中化学学习的方法。

3.设计好课堂上的每一个实验,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灵魂,既能悄然准确形象地将科学原理呈现在学生面前,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探索未来世界的好奇心,从而循序渐进地引导亿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一化学必修课程虽没在教材后单独安排学生的实验,但并不是没有学生实验,教师要对教材中有关实验栏目进行研究,确定好哪些适合课堂演示,哪些适合学生做,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积极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

高一必修模块采用的是专题式的模块结构缺乏严谨的化学理论作支撑,在很大程序上影响了老师的教、学生的学,所以老师在备课时应熟练掌握课程标准和大纲,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挖掘知识上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或指导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点。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物质的量 教学难点 教学建议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通过初中化学我们认识了分子﹑原子,掌握了单质﹑化合物﹑溶液﹑酸﹑碱﹑盐等。进入高中以后,我们所学习的化学内容有些是在初中原有基础上的加深,也有些与初中化学一点关联都没有,比如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等。下面谈谈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物质的量内容的学习。

一、怎样理解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等有关概念,是重要的化学概念,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然而,学生从以分子、原子、质量的概念为基础的知识体系,过渡到物质的量为核心的化学量化体系,经历了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从而面临变化快、跨度大、要求高的困难。要在原有的量化体系基础上,建立以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为核心的新的量化体系,核心问题就是让学生理解摩尔在宏观和微观两重世界之间的“桥梁”作用。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物质的量概念的形成

化学反应中的原子、分子、离子等,是微小量,看不见又难以称量;而实际中的各物质都是可以称量的。引导学生根据感性经验来认识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就是要在微观和宏观之间设置物理量,架起一座相关的“桥梁”,进而引出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概念。要解释清楚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用来描述物质所含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像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等物理量一样,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介绍完了概念之后要进行强调:“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其单位是摩尔,应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如:1摩尔H,1摩尔CO等,但不能说1摩尔苹果,1摩尔铁等。

2.物质的量概念的延伸

国际上规定: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基准数是12克C所含的碳原子数,这里可以根据摩尔概念来引申说明:1摩尔碳原子所含原子数与12克C所合碳原子数相同,说明摩尔与微观粒子之间可建立定量关系,反过来,1摩尔C原子的质量是12克,说明摩尔与宏观量质量之间也可建立定量关系。这样根据概念就初步说明摩尔确实既有联系宏观又可联系微观,起到了“桥梁”作用。

利用1摩尔物质质量来说明摩尔的“桥梁”作用。因为任意原子的原子量都是以碳原子的质量为标准所得的比值,所以一个原子的质量比应等于它们的原子量之比。例如1个碳原子和一个氮原子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原子量之比,即12∶14,然后推导如下:1摩尔碳原子有6.02×10个碳原子,质量为12克,再推导出1摩尔氮原子有6.02×10个氮原子,质量应为14克。利用推导的结论可充分说明1摩尔物质含有6.02×10个微粒,其质量在数值上与物质的原子量(或分子量)相等,再次根据摩尔的概念来说明摩尔的“桥梁”作用,最终得出公式:n=m/M,并且应用到具体的计算中。

二、有关物质的量与N﹑m﹑V﹑C之间关系式的理解

1.物质的量与质量﹑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称为摩尔质量,用符号M表示。当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对于某一纯净物来说,它的摩尔质量是固定不变的,而物质的质量则随着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同而发生变化。例如,1molO的质量是32g,2molO的质量是64g,但O的摩尔质量并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还是32g/mo1。根据科学实验的精确测定,知道12g相对原子质量为12的碳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约6.02×10个。

2.对于气体摩尔体积的理解

含义: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1摩尔任何气体所占有的体积在数值上近似相等。人们将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它的常用单位是:L/mol。气体摩尔体积是一个与温度、压强相关的物理量;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摩尔体积是一个定值。22.4L/mol是气体在特定条件下(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不能笼统地认为气体摩尔体积就是22.4L/mol。与此相关的题型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呈现,即以N为背景的选择题一直是全国各地高考命题的热点,现将这部分知识常考查的知识点归纳如下:“在标况下(0oC,1.01×10Pa),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均约为22.4L,围绕这句话的是高考命题的最热点;关于这句话要同时具备三个要点:在标准状况下;1摩尔任何气体(包括混合气体);体积约是22.4L。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只要有一个要点被忽略,就很有可能导致选出错误选项,一定要当心。如论述对象不是气体、所述体积不是标况下的体积,等等。为此,要特别注意以下物质在标况下的状态:HO(固、液混合)、SO(固)、Br(液)、CHOH(液)、碳原子数5的烃为液态或固态、CHCl(液);HCHO(气)、CHCl(气)。

3.对于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

首先要复习一下溶质的质量分数,它是用来表示溶液的组成的,引导同学们用其他方法来表示溶液组成,那就是物质的量浓度,然后以物质的量为桥梁引出公式:n=CV,并且举例子以方便理解和掌握。例如:200ml,0.5mol/L的NaOH溶液中所含溶质NaOH的物质的量为多少?通过多个不同例子进而总结出一些需要注意的点:①溶质可以是化合物,也可以是离子;②对于一定浓度的溶液,取出任意体积,其各浓度均不变,但溶质物质的量要随着变;③带有结晶水的物质溶于水时,溶质为失去水后的物质。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首先要复习初中所学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设想,随意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通过举例让学生看到引用相对分子质量不方便计算的地方,因为数据有时大而且不是整数,进而把方便解题的物质的量引入到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如何把物质的量运用于化学方程式中呢?下面举个具体的例子。

例: 2Na + 2HO = 2NaOH + H

质量之比 2×23g ∶ 2×18g ∶ 2×40g ∶ 2g

化学计量数之比 2 ∶ 2 ∶ 2 ∶ 2

扩大6.02×10倍 2N ∶ 2N ∶ 2N ∶ N

物质的量之比2mol: 2mol ∶ 2mol ∶ 1mol

由此可以看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因此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可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可见,守恒是解计算题时建立等量关系的依据,守恒法往往穿插在其他方法中使用。守恒法是各种解题方法的基础,利用它可以很快建立等量关系,达到快速计算的效果。

“物质的量”并不难学,关键要搞清各概念,理清相互间关系。要求学生多做些练习以便掌握相关公式,大大降低解题难度,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物质的量及其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刘红云.如何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汕头市丹阳中学.

第5篇

    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算是好课呢?我们认为,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应从教与学两方面来衡量,对教师的教来说,要看是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否能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是否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学;对学生的学来说,要看是否学得积极主动,是否动脑、动手的机会多而适当。现就如何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构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导学机制谈点认识。

     一、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 对于相同的课堂教学内容,有的教师采取的是就题论题、机械传授、照本宣科,往往是讲得很详细,出力不小,但教学效果不佳。有经验的教师则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把教材内容设计出较高质量的问题情境,用问题组成能力主线,课堂效果显着提高。

     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的,衡量问题质量高低的标准应包括难易程度、思维容量大小、思维强度、刺激强度等。只有设计的问题具有足够思维量,坚持运用让学生“翘脚摘果子原则”,甚至“撑杆跳高摘果子的原则”,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 例如,在高一化学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时,设计问题:用一种试剂,即可把K2SO4,Na2S,Na2SO3,Na2CO3,Ba(NO3)2五种无色溶液一次鉴别开来,该试剂是  ,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经过分析,完全能够想到该试剂是H2SO4。这既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又加深理解和巩固了所学新知识,同时还复习了已学的相关内容,比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模仿课本例题写离子方程式的思维量大多了,真是一举多得。

     当然,也要注意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或偏易,如果难度过大,超越了学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学生将茫然无知而失去信心,甚至干脆放弃不学;如果问题偏易,又会使学生养成懒得动脑的陋习,都会泯灭他们求知的欲望。

     二、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并非教材内容简单习题化

     有些教师认为,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最好的办法就是使教材内容习题化,只要把教学内容编制成习题,并让学生答完这些题就算完成了任务。如讲硫酸的性质时,有的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浓硫酸是  色  状的液体,沸点较  、  挥发,密度比  。浓硫酸的特性有  性、  性、  性……这样的问题除了引导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还有什么意义呢?

     如果把上述问题改为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和总结:①浓硫酸有哪些物理特性?②浓硫酸的吸水性与脱水性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③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与稀硫酸的氧化性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这样安排和设计教学能使学生积极思维,在探索中学,克服了简单答题、死记硬背、机械地去找答案的不良现象。

     三、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要注意针对性

     问题使学生发出疑问,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是从“疑”开始的,靠“疑”推动的,如果设疑适当,学生带着“疑问”学习,针对性强。例如,高一化学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书写时,首先让两位学生到讲台分别做两组实验:一组是向AgNO3溶液中分别滴加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另一组是分别向Na2CO3溶液和K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要求根据实验写出4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反应物不同,生成的沉淀、气体却相同呢?学生根据对化学方程式的分析,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实际上已抓住了离子反应的实质,学习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既是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又是新知识的重点,学生学得灵活,理解深刻,掌握得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然而,有的教师教学设计不合理,如在新授课上过多地安排复习旧知识,结果耽误了学习新内容的宝贵时间。还有的因问题安排不当,把学生思维引向歧途。如在讲硫酸工业制法时,一上来就让学生配平方程式FeS2+O2—Fe2O3+SO2,标出电子转移,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由于这些问题难度较大,学生此时基础还较差,结果投入很大精力也没弄清,反而对SO2的生产原理、净化过程等重点问题轻描淡写,弄得稀里糊涂。

    四、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每个学生都要提高

     受传统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有些教师两眼只盯“尖子生”,设计教学方案总是以少数优等生为标准,起点较高,难度偏大,结果抓了少数人,丢弃一大片,很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尤其不利于中差生的发展与提高。因此,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要尽可能为全体学生创设适宜的自学情境,按照全体学生的认知情况,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有一定梯度,利于自学,使学习程度好的学生能获得更大的信息量,提高更快,特别要使学习差的学生有自学的依据,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这样,就避免了教师讲课中的片面性、以偏概全、讲不到位、忽视差生等弊端,使教与学得到了互补。

     五、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要为学生提问题创造条件

    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学生只有善于质疑、提出问题,才能形成善于动手和动脑的好习惯。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和条件。如在学习实验室制氯气时,要求学生不能仅停留在会做这个实验,还要明确每步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行不行?这个实验与初中已学过的实验室制气体的装置有何不同?这样的设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他们提出不少问题:①为什么要求用浓盐酸呢?为什么要缓缓加热呢?②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收集?③为什么要连接一个盛NaOH溶液的烧杯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会做该实验,而且弄清了实验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掌握了制取有毒气体,必须对尾气作处理这一新的实验装置和原理。

     教材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挖掘,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给学生留一方质疑问难的天地,让他们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见解,久而久之,不但使学生养成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推陈出新的独立性品格,而且还大大活化了他们的思维方法,激发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造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化学;衔接障碍;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5-0076-03

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学,高中化学是初中化学学习更高一层次的学习,高中化学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有了质的飞跃,加上课本内容与考题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导致许多学生刚跨入高中,就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有些学生进入高中后感到学习化学十分困难,产生不少困惑,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学习兴趣降低。如何使初中化学的启蒙教育向高中化学的基础教育平稳过渡是高一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中学化学教师对于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也已探讨多年,现结合本校具体教学实践,就初高中化学的衔接谈几点应对策略。

一、明确初高中化学“三维”教学目标的差异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初中对“认知目标”的要求为“知道认识理解”,而高中在“认知目标”的要求上增加了高层次的“应用”,即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要求较低,为“了解”“认识”“初步学会”等层次,而高中要求较高且更加具体化,如:“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等,即对过程方法的体验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初中要求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生活环境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而高中更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即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初高中化学衔接的障碍及其应对策略

(一)学习内容

衔接障碍:初高中课程内容的差异很容易造成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产生畏难心理。初中化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启蒙性和常识性的基础化学,对思维能力要求低,而高中化学的知识容量与思维难度均高于初中。

应对策略:集中复习――集中复习初中化学内容,如常见元素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专题复习――如化学计算中“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和“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穿插复习――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知识。

(二)教学方法

衔接障碍:初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方式不尽相同,高中教师若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教学上把握不好,很容易导致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不适应。

应对策略:教师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知识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探究式教学,启发、激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三)学习方法

衔接障碍:不少高一学生停留在初中的学习方法上,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导致其高中化学学习事倍功半,适应性差。高中化学对学生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若教师不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不能较快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则难以适应高中紧张的化学学习活动。

应对策略:加强学习动机培养,引导正确的学习观;实施情感教育,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课堂教学,以情动人;重视课外生活,以情育人。

三、本校的教学实践具体内容

(一)充分利用集体力量

高中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对初高中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总结初高中教材(新人教版)教学内容的知识结合点。对于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出现的重复点、衔接点和断层点,有针对性地统一操作。重复点――“以旧带新”引入教学或“课前自学”学案。衔接点――抓住衔接,让知识自然过渡。断层点――课前必备知识拓展资料(初中已出现但不作考试要求)或课前预习材料(新知识、新内容)。集体备课避免了每位教师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同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让教师在学框架下有的放矢地针对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

教学案例: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与九年级教材第十单元酸和碱有知识结合点。

1.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内容前后关系、地位

初中化学中以“常见的酸”为标题,学习了盐酸、硫酸的性质及用途。化学必修1中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的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学习了氧化剂、还原剂及常见的氧化剂浓硫酸、硝酸。本课时教材从初高中衔接来看是初中化学常见的酸的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从它在化学必修1中所处的位置来看是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作用。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可以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积累感性认识的材料。

2.挖掘教材p.100,思考与交流作为本节课的情景引入:

(1)展示硫酸、硝酸、盐酸三瓶酸的实物,学生完成学案上化学式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2)通过分析酸的组成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酸的通性:

能与指示剂作用,如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能与碱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盐和水;

能与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能与某些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3)通过提问实验室里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为什么往往用稀硫酸或盐酸,而不用浓硫酸或硝酸,引出浓硫酸和硝酸特性的教学。

为加强学生知识的衔接特加入:

请大家分述以下实验的实验现象,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二)师生关系融洽,教师主动帮助学生平稳过渡

1.教师向刚入高一的学生说明高中学习特点,使学生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军训期间让学生做好新学期准备,即对初中化学内容的复习。

2.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思考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较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师生互为“攻守”方,教师设计各种“挑战”来培养学生思维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会用”新知识“开而弗达”――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答案,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成功”感是推动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成功带来的喜悦可以克服通往成功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3.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具体方法有:(1)引导学生梳理初高中化学知识框架。化学知识素有杂、乱、多、细、碎之称,如果不对它进行有序排列和系统分类,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带来困难。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上下联系并鼓励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2)精选习题,提高学生审题、解题能力。

教学案例: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我们攀越硫的最高山峰,去领略它特别的风光。

新旧过渡:稀硫酸主要体现酸的通性,那么浓硫酸呢?

硫酸的浓度不同,会不会引起性质上的差异?如何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结论?

实验探究:(1)补充演示蔗糖中加入浓硫酸的实验,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对该实验进行评价、改进。如可用下列仪器药品组装成实验装置,既能观察到实验现象,又能避免污染环境:几支试管(内放蔗糖)、弹孔胶塞、分液漏斗(盛放浓硫酸)、导管、试管(内放NaOH溶液)。(2)铜丝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课本的实验装置能否加以改进?

可行性实验改进方案之一:

若把铜粉换成锌粉,情况是否相同?试写出可能的反应方程式。

总之,衔接教学不是通过几个课时教学就能完成的,一线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及时地进行调整,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不断提高学习的水平,奠定坚实的化学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分析与对策思考

一、现象

2012年我校入学的新生,县城高中与城市示范性高中的教学质量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536名高一新生的中考成绩中,只有2名是B+等级,45名是B级等级,其余的是C+、C、D、E等级的同学。总体来说我校今年新生基础欠扎实,化学方程式未能正确地书写,化学计算,恐惧心理,对化学实验有兴趣但实验操作技能差等等。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进行了分析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和思考。

二、高一化学教学分析与对策

我们做为教师,对待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要学会赏自己的学生。学会相互,相互学习、团结互动。平时学生在课堂上,不良的违纪行为,要及时处理学生进行教育,加强家校联系,虚心接受其他教师的合理建议。

(一)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程的教材内容设置,注重螺旋式的发展,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年级和模块的不同要求。这也充分体现了螺旋式的发展。长期在初中任教的教师不熟悉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要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二)学生基础欠扎实。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时,要考虑自己的教学方式。我们在上高一化学的第一节新课前,要清楚学生的基础,及时补缺补漏。如要求写氯化镁的化学式MgCl2时,有不少的学生错误地写为MgCl。我观察后发现,他们是没有能把化合价背出来以及运用好。

由于人们对高考功和利的一些不合理的追求,作为一个化学教师,应从为什么提出新课程改革和我校的实际具体情况加以分析。选修和必修,作为教学的参与者,要理解教材可选择性。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极少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在完成九年义务的基础上编写的,面对一些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学生怎么办呢?模块教学与学科知识链脱节怎么办呢?

(三)化学计算,恐惧心理。必修1的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是高一学生学习感受到很困难的一个章节。从多年的化学教学工作来看,物质的量在溶液中的计算学生学起来感受到很吃力。

(四)学生对化学实验有兴趣但实验操作技能差,分析实验有时也存在迷惑。通过学生完成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分组实验来看,可以看出我校学生的对化学实验有兴趣但实验操作技能差。当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高涨时,他们的思维也就会很活跃,在教学过程中也很主动,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在教学中,情感包含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通过这次分组实验,我发现不注重实验规范操作,是因为部分初中学校还存在教学设备落后的现象,教师没有认真对待教学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操作要规范,平时学生实验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不正确的操作。

教师要做一些针对学生成长目标和高考目标工作。吃透教材,加强探究,通过教学中的现象进行思考开展探究活动等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几点思考

(一)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过去的教材,如果没有经验的教师容易出现僵化,教师走入机械性的训练,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要摆脱这类僵化的模式,重视实践体验,要重视学生的操作技能,学生知识提升,重视思维训练,同时注重学生的基础,要充分开发校本课程。在教学中,要深刻知道。教师不能放弃学生,学生不能放弃学习。如果两者都放弃,那么是多么的可怕。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平时的练习中,教师要深入教材,不断地反思。要运用新课程的改革理念,在历年的课程改革中也能充分体现高考的方向性,要把握这些方向性,在平时的教学中增加悟性,有时会茅塞顿开,灵感闪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我们要不断地吸收成功的经验,继承与创新。做为教师要脚踏实地,不能找捷径。在教学改革中,讲究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的创新,不能全盘地放弃,头脑要清醒,又要创新,不能一味地模仿,积极地探索。不能只管不理,要理顺教材,利用好平时的时间,去研究教材,保持良好的教学方法,不能走入模仿的路子中。在日常的细节上,不能打击学生,不能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态度,我们教师不能浮躁,使更多的学生往正道上前进。对学生的态度,我们老师要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在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到位,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从实际出发,心中有数,不能渴求他人的帮助,要积极投入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去。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控制内容总量,适当降低知识难度。旧教材由于过分的强调学科知识的学术性和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在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识特点,改变过去那种过深过偏过难的现象。

(三)用好评价。评价目标是为了更多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实现自身的价值。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自评和互评。使评价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学习,体验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课堂行为记录、情境测验等评价方式都是质性评价。定量评价则是从“量”的角度,讲究运用统计,分析等数学方法来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定性的评价和定量的评价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相得益彰。

(四)老教师和新教师“结对子”为了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通过活动使青年教师在教学迅速的发展,借助教学的平台。利用好每周的集体教研活动,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第8篇

通过教学反思,回顾近年来的教学,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长,扩大自己的专业和理论视野,促成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以下是我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几点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学困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学困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对学困生要讲清楚化学的学科特点,告诉学困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方法。同时指导他先把最关键的知识在短期内补上,使他能够大致跟上现在的进度。我们不能只讲一些什么复习呀、听讲呀、做作业呀、问老师呀……等大道理。面对化学没有学好的学困生我们要特别指出的是他这一科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常用的几个公式、概念没记住,还是很重要的几个基本解题方法不能熟练应用,或者是初中的一些重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等等。像摩尔、物质的量浓度、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守恒法、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相关计算等,是高中阶段出题的核心内容,有一个地方弄不清楚,就有可能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有几个弄不清楚,就可能沦为学困生的行列。找准之后,先把关键的知识补上,补的时候要一对一地辅导学生学会自学,即自己找到相应的知识,自己钻研,不明白的多问老师。

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中学阶段的化学,一是在大量的的化学实验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

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讲解高一化学《硫酸》时,传统教学设计大多为以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为主线,以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为学习方法。这样设计,重难点突出,层次明确,有助于学生应试。但过于程序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被充分调动。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传统教学的主线,贯穿新教学理念,在层次突出的前提下,着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培养。

本节课以鉴别浓硫酸、浓盐酸引入,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设想。再根据学生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最终教师再投影出物理性质的板书,强调其中关键词。根据物理性质,再引出硫酸的稀释,告诉学生若稀释方法不当会造成的危害。此时,做模拟烧伤实验,引出脱水、吸水性。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判断吸水、脱水的方法。教师再做几个小实验,让学生联系判断,巩固知识。此时已经体现出浓硫酸不同于稀硫酸,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有差异。讲述化学性质时强调强氧化性,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写出方程式,进行氧化还原分析,自由讨论浓硫酸的氧化性为什么比稀硫酸强。最后,教师进行本课总结,对学生进行习题检测,再次强调本课重点。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

特别是制作复杂化学过程的演示动画,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化学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分子、原子、分子的极性、原电池原理等概念时,实验很少,内容又较抽象,学生理解往往比较困难,如原电池原理,课堂演示实验结束后,学生仍然对于原电池放电过程中正、负两极电子得失顺序和电子、电流的运动方向等内容不甚了解,这时可利用计算机模拟其放电过程,整个过程相当直观有趣,学生易于接受。再如分子的极性判断,一直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内容抽象,教师不易教,学生不易学,此时也可用软件模拟。

第9篇

关键词:认知策略 减负提效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189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生的学习日被各种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东西的时间就越少。那么他的负担过重,学习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减负增效”――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已成为当今一线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本文简述了如何使用认知策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减负提效”。

化学虽是理科,但中学化学知识点多、杂、碎,需要记忆的知识非常多,这是部分学生害怕学习化学或学不好化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学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认知策略指导自己的教学,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起到关键的作用。认知策略分为: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和复述策略。

一、精加工策略

其精髓就是如何进行精加工。主要简介“谐音法”。

“谐音法”:这种方法是利用每个句子中的某一个关键字形成一句易于记忆的句子。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一些谐音来帮助记忆。例如,学生在学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时,因其步骤多(七步:(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将药品装入试管;(3)固定试管;(4)点燃酒精灯加热;(5)收集气体;(6)实验结束后,将导管撤离水槽;(7)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总是记忆困难或好不容易记住了很快就又忘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利用首字连词法简单概括为“查、庄、定、点、收、离、熄”,可以用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事实证明,学生如此记忆,考查这个知识点的正确率为90%以上。

二、组织策略

简介组织策略中的“流程图示”法和“作图示意”法。

(一)“流程图示”法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四章课题1的知识点“海水提溴”,课本上以资料卡片的形式给出:“目前,从海水中提取的溴占世界溴年生产量的1/3左右……再用氯气将其氧化得到产品溴”,用大约150个文字的语言描述海水提溴的流程,如此繁文缛节的介绍对有些本来对化学知识的领悟就不太容易的学生来说,让其通过阅读获得知识是加深了难度。在此,教师可用流程图简单扼要地进行讲述。

海水提溴:

1.方法:空气吹出法

2.流程图:

有了流程图,学生很容易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

3.主要反应:

Cl2 + 2Br- = 2Cl- + Br2

Br2 + SO2 + 2H2O = 2HBr + H2SO4

2HBr + Cl2 = 2HCl + Br2

(二)“作图示意”法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等方法帮助自己有效学习,降低知识记忆的难度,达到减负提效的目的。

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如图1这样简明扼要地讲述,代替如下纯文字讲述:试管中液体加热注意事项:(1)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2)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1/3处;(3)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别人;(4)试管与桌面成45o;(5)外焰加热;(6)加热前预热。图文并茂更能增强学生记忆的欲望,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其他知识点也可用这种方法来讲述,如2010年四川乐山中考题“二低”的含义的知识点,如图2。

图 1

图2

三、复述策略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人们对于知识的遗忘遵循先快后慢,而后慢慢趋于不变。所以,在学习任何知识后必须及时进行复述,在遗忘前将学到的知识送入长时记忆。因此,复述策略对于教师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起到关键作用。

在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四章课题4氨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中,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教师可以不要简单地问学生这节课我们都学了什么,而是以问题形式提出“不看书和笔记,你们能否将本节课所有含氮的物质写出?他们之间存在如何转化关系”这样的要求提出后,学生就可以将刚才我们讲过的知识以“过电影”方式将其再现,同时又将其书写出后,在画出转化关系如下:

第10篇

【关键词】基础 知识 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160-02

一、高三化学科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概述

高三化学的第一轮复习已进入如火如荼的阶段,学生普遍反映化学知识繁杂,尤其新课程改革后,学生对于高一化学必修1课本中关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主要问题及原因:一是学校高一化学课程开设课时较少,而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其他选修课本中不再重复涉及,进入高三,学生直接接触综合题目,未免产生困难,尽管在一轮复习之初,教师强调记下不少的方程式,但在考试中大部分学生还是无法运用,考试丢分情况严重;二是课本上的概念、定义、公式都能流畅背诵,但在考试时经常出错;三是考试时有的题目看似简单,一看就会,但一做就错;只会做课本的作业,稍微变迁则应用不上,原因在于中学化学基本概念多,且多分散于各章节,学生对某一概念理解模糊不清,如学生在学习概念“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时,总认为“标准状况”为25℃,一个大气压,这对解题产生极大的干扰,陷入了被动学习的局面。可见,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和对概念的理解不清是造成学生得分低的重要原因。

二、高三化学科复习的四大策略

(一)夯实基础,把知识网络化。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若能夯实基础,把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将对后面的二轮、三轮复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在复习基础知识的时候,能做到有方法、讲效率,将基础知识一网打尽。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部分内容时,教会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树状结构,对于非金属元素,主干由单质出发,即“单质氢化物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酸对应的盐”,如学习S元素时,由“SH2SSO2,SO3H2SO3,H2SO4SO32-,SO42”;而侧枝为每一类对应物质的具体性质,通过复习,化零为整,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并依次类推,复习其他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当主干与侧枝在头脑中线条明了,图象清晰的时候,解题应用起来就能快速而准确,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知识点都会,但题目不会做的情况;在复习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点时,除强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应形成基本的理论体系,如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中影响平衡的因素就可以进行横向联系对比,从而加深理解;化学实验复习中,以考纲要求的9种重要气体的制备也可形成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体系,从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分析―评价的答题思路;对于有机推断题,狠抓课本经典方程式,如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部分学生在解题上认为水解需要1mol NaOH,水解生成的酸也需要消耗1mol NaOH,总共需要2mol。这是学生对酯基水解的本质不理解导致的。

(二)加强概念、理论、定理、定义的理解和记忆。高中化学课本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比较抽象,但它在整个复习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理解不透彻,就会对解题产生诸多障碍。如很多学生一旦遇到“阿伏伽德罗常数”考察的题目,就完全无从下笔,这其实是对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入导致的。要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注意课堂老师的启发,能把教师启发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自问自答,这是加深理解的很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之一;其次要学会讲解,讲解的次数多了,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更深层次的体验,解题起来自然顺心顺意。这对于那些觉得复习课听不听无所谓而埋头做题的学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提示作用。如在理解勒夏特列原理和化学平衡标志的判断时,很多学生都能将其背诵,但在解题时却很难应用。如以下两道题目:

1.下列说法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开启啤酒瓶后,瓶中立刻泛起大量泡沫

B.在FeSO4溶液中加入少量铁粉以防止Fe2+被氧化

C.实验室中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Cl2

D.工业生产硫酸的过程中使用过量的空气以提高SO2的利用率

学生之所以选不出正确的答案,笔者认为是没有正确理解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关系造成的。勒夏特列原理的前提条件是改变外界条件,结果是平衡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进行,也就是说首先存在平衡,换句话说反应必须是可逆的,这就转化为判断反应是否为可逆反应的问题,这对学生而言就简单多了;其次要满足外界条件的改变须引起移动。B答案中从铁与三价铁离子的反应不是可逆反应,即可直接得出答案,根本无需再去考虑加入铁粉外界改变这一条件,而其他选项均满足了以上的条件和结果的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在固定体积的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22NO+O2,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B.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E.单位时间内消耗2nmol NO2 的同时生成2nmol O2

F.O2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学生一旦碰到此类题目就感觉烦难,纵使教师已总结过各种方法应对,这时候可以教会学生一个万能的办法,即变量变定量,则平衡;而定量变定量,则不一定平衡。A中颜色一直在变,是变量,当它不变时,即变定量,则说明平衡了;B中根据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总质量除以总物质的量公式M=m/n,反应前后气体质量守恒,气体物质的量由2变成3,所以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变量,当它不变时,即变定量,则说明平衡;其他选项依次类推,用此方法解此类题,学生觉得容易许多。

由此可以看出,要重视课本,对概念、原理、公式。首先要记得非常熟练,能脱口而出,其次要将各个概念进行融会贯通,横向联系对比,形成基本的理论体系,这才符合复习的要求。记忆越准确,理解越深入,解题就会越熟练,准确率就会越高,这样复习才有成效。

(三)重视培养学生解答化学简答题的能力。简答题重在考察学生的思维过程。每个人思维的严密性、精确性、完整性以及创造性和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均可通过简答题很好地体现。学生在简答题中常见的错误是基础知识不牢固,对有关概念理论理解不透彻,不能回答出知识要点;思维混乱,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不规范,不能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回答问题。如化学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文字性表述题: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很多学生明知解题的意图,却不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考虑不周,答非所问,踩不到“点”上,因而出现许多类似但不准确的表达。要教会学生回答装置气密性检查的题目时按照以下的思路:形成密闭体系――采取的操作(加热法或液差法)――产生的现象――下结论(则气密性良好)。处理此类问题的思路是:寻找并亮出理论依据,如化学原理、化学方程式等。扣住要点,阐明理由,得出结论。

(四)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化学科的复习中,实验是必考题之一,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几年来,高考全国Ⅰ卷化学实验多数源于教材实验,但又高于教材实验,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教材的重要实验。要源于教材,但要深于教材。如人教版化学必修1《氨 铵盐》中的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性质实验,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多媒体展示封面图,提出问题思考:产生喷泉的原因是什么?胶头滴管吸有少量水有什么作用?怎样操作才能产生喷泉?关键操作是什么?首先通过多媒体操作演示此实验帮助学生释疑。拓展设计:如果不用胶头滴管,还能形成喷泉吗?展示装置图。让学生理解实验每一步骤,明确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如果我们能依纲靠本,注重对课本实验的深刻领会,大胆改进、拓展实验,就一定能够达到较好的实验复习效果。

总而言之,高三化学总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各阶段的复习中,通过注重基础、加强概念、理论、定理、定义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解答化学简答题的能力、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等四大策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达到夯实基础,活化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目的。同时老师还应加强对新课程教材的研究,对《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多加关注和分析,指导学生科学备考才更具有针对性,从而达到夯实基础,促进学生能力全面提高的目的。

第11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反思

在新课标下,教育部除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外,对老师的作用也是很重视的,特别的对于化学教学,老师的作用就更不能忽视,所以很多学校很多老师都开始针对老师的反思作用,从老师的教学态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中进行反思。做教学反思,书籍上对其的解释为: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的一种回忆、思索、评价的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同时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步和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发展为目的。

对于老师来说,不管是对新教材的改革前还是改革后,他们都会对他们日常教学作出一定的反思。它是由于教师们意识到反思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或教学方式根据真确的理论有目的、有计划作持续不断地批判性的思考;同时也打造了教师的专业化。对于在新教材改革前时,老师们的反思是属于理性的反思。这种反思需要一种教学评价的标准,当自己做了什么事情之后,就用自己身上的事和标准作对比,然后判断正确与否。教学经验上没什么教学的标准,选用自认为标准的经历,对于理性的反思标准肯定是不完整的、不系统的和不够科学的,甚至会使得这些老师走向极端。

1、化学教学反思存在的现状

通过了解教学反思的定义与特点,可是教学反思有什么用呢?这才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新课标下,虽然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是从不忽略老师的作用,老师在教学中始终起到领头羊的作用,老师在反思中可以发现自己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清自己哪个方面的不足,可以通过哪种方式提升自我,反正在默默的反思中,老师可以真正的得到发展,从而可以使学生也能更好的发展,之所以近几年来,中国在的教育得到全球的关注,这与老师的作用离不开,但是面对着老师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方面都转不过来,例如,课堂上学生的主导地位,老师上课的板书方式,学生的动手能力等等,老师可能表现的不太好,这里就要通过老师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质量。在现在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哪种方式提升自我?笔者从2个反思方式进行分析:1、从上课内容,习题情况进行反思;2、从上课情景,上课方式进行反思。

1.1、从上课内容,习题情况进行反思

因为评价一个老师,上课时的状况和学生的作业和练习是比较方便,比较直接。在几轮的高中化学教学,每上完一节课,都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感觉。有时通过自己查找有关材料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通过同行们探讨来达到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通过学生反馈建议来达到对教学的改进,有时通过实验解决存在问题,有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中成功之处等。总之,教学后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的环节,它完善了每一位教师学科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捷径。下面,就有关平常教学中所反思的内容,举3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CO2通入Ca(OH)2与SO2通入Ca(OH)2中实验现象相同。

当讲到SO2的性质时,把SO2通入澄清石灰水,看到石灰水变浑浊而后又变澄清。但做实验时却看不到并不像书中描述的那样。有学生就此提出了自己看法:SO2溶解度很大,若SO2通入Ca(OH)2速率较大,就有可能使SO2+Ca(OH)2=Ca(HSO3)2,也就无法看到现象中出现的浑浊。针对上述观点,我就着手做了有关CO2与SO2通入Ca(OH)2溶液中的实验,结果发现SO2通入Ca(OH)2并不像书中描述的那样使之变浑浊又变澄清,而是一直保持澄清,后来,经过多次改变外界条件,如SO2进气速率及浓度大小控制,才能看到浑浊。

1.2、从上课情景,上课方式进行反思

因为上课的时候老师经常提问还有平时老师为了增加趣味性,举行公开课或搞师生给互动;老师要在上课的情景中和上课提问中反思,当然,并不是所有反思都是坏的,反思可以是教学经验中一种回忆、思索。评价。老师可以在尝试中提升自我能力。案例二:碘遇淀粉变蓝色。

有学生提出,淀粉与I2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这里面是否还存在I2?因此,我带领同学们经过探讨,最后得出应存在I2,并在我的带领和指导下完成实验,并且得以验证。

实验设计为:将饱和氯水逐滴滴入KI淀粉溶液中至过量。

观察到现象:①Cl2继续通入,蓝色消失无色。②溶液先呈蓝色;

原因:①Cl2+2I-=I2+2Cl-I2遇到淀粉蓝色。

②5Cl2+I2+6H2O=2IO3-+COCl-+12H2

2、化学教学反思艺术的改良方案

教后反思内容还很多,如实验教学与近几年考实验题相结合,我们就不难总结出近几年考实验题特点及平常教学应注意问题;还有有机合成题通过习题教学中出现题型,就能想到此类型题且多以酯化反应为背景等等,若平常教学中,能够随时记录这些点滴教学,自己将会受益菲浅。

2.1.认真落实反思

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好的老师也不能保证自己在上课的时候没有出错,所以,对于老师出错的情况,老师要认真落实。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时候,是为了使学生深化对化学反应的本质认识和理解浓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师可以先提问从物质结构(化学键)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总结——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组成微粒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过程。也就是说,就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的过程。例如,在2HBr+Cl2=2HCl+Br2反应中,H—Br、Cl—Cl断裂,形成H—Cl、Br—Br。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实验书本中的实验2-2。学生完成实验,并汇报现象。加入1mol/L盐酸的试管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而加入0.1mol/L盐酸的试管气泡很慢。此时教师提问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思考并归纳——浓度大的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的速率比浓度小的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的速率大。

2.2、加强化学教学反思力度,提升反思高度,优化教学过程

加强反思力度要靠老师的毅力和上进心,提升反思高度要以坚实的理论知识为前提,老师要认真对待,对于有些学生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到比较难的化学方程式,很多方程式都不能记住;另外有些同学觉得化学有点难度,就拿有机物来说,单单是写化学式就一大堆,同学就想通过老师的帮助,找到学好化学的窍门。笔者想在这里强调的是,老师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同时也要加大自身知识的提升;老师在反思中要注重学生的发展;例如有机物很难学,方程式记不住等等问题,老师可以同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产生兴趣;另一方面提升反思力度,关键看老师的化学知识和见解,还有老师要制定一套教学方法。从以下例子就可以看出:

1、铁的钝化是不是化学反应?

在讲到硝酸的氧化性的时候,当我指出硝酸能够使铁或铝发生钝化现象的时候,有些学生往往不能理解钝化,往往将钝化误是不发生反应。这个时候我就指导让学生去设计实验探究两者的区别。将一铁片放在冷的浓硝酸中浸泡一段时间,取出后洗净,再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铁片表面有无铜析出,判断铁在浓硝酸中是被钝化还是不发生反应,如果放到硫酸铜中铁片上有铜生成,那么说明钝化是不发生反应。但是实验结果是没有铜生成,从而说明钝化确实发生了反应。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比直接告知学生这一结论要有效得多。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老师带领并指导学生做实验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更大兴趣。

2、比如高一化学绪言课。

教师在上课之前,认真备课,把导语、考题、提问,包括学生回答,都设计得较为详细。在上课的过程中,却会发现在师生共同合作完成的教学活动中,有时存在着内容的缺失,有时存在着教学节奏的失衡,有时存在着学生思维角度发生了巨大的偏移。从上课内容,方式,情境中,本以为完整的一节课,却留下诸多遗憾。

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是必修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组成,对于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来说,无机元素化合物内容主要集中在必修化学1中。从教材上来看,似乎比以前的教材简单,但实际上不然,新教材给了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内容标准首先是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角度选择元素化合物;然后再按照元素在周期系中的代表性选择了典型的金属元素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进而综合考虑在周期系中的代表性、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对生产生活与环境保护有着广泛影响的典型元素和化合物。其次,标准没有明确给出和限定要学习这些元素的哪些内容一定要讲,那些内容需要加深,这样给实际教学多一些选择的空间,同时也考虑到学时数的限制。这样,在必修化学实施中应该注意到,与现行高中化学Ⅰ相比,弱化了按照元素自然族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传统做法,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覆盖面上与现行课程的差别不大,但是内容的组织线索、具体化合物知识内容的选取以及教学方式、学习的重点等都有较大的变化。

在化学教学反思中,教师的反思能提升自我,教师进行认真反思,将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反思的高度,缩短教学之间的距离,在师生共同享受“过程优化”所带来轻松愉快的同时,学生思维能力才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庄启昕.高分子通报[J].中国化学会,2008(11)

第12篇

  化学老师个人总结1

  本学年我担任的是初二化学xx教学工作和物理实验员的工作。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要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得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化学放在初二开设是因为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我面临的问题是课时少、任务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不强、学习情绪不高,有一定的畏难、依赖心理。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我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并在实际教学中及时根据情况进行有效调整,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生刚接触化学时,对化学都很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发现学化学需要记忆的知识繁杂,尤其学到化学用语、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初中化学需记忆的知识是比较多、比较繁杂,时间又十分紧张。

  因此我从第一节课时就将化学的特点告诉学生,提醒他们注意巧记的一些方法。教学中将每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浓缩成几句顺口溜,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记忆。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两种方法:高锰酸钾制氧气,固固加热的装置,集气首选排水法,向上排空也可以,操作步骤7个字。

  二、开发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兴趣,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在教学中我常借助图片、模型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现象与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的规律;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例如,本学期我开的组内公开课。

  三、精讲精练,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我紧扣课标要求、考试说明,利用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创造情境,设疑破难。教学中总是提醒学生学法

  四、尽力做好单元复习工作

  初中化学知识内容繁杂,涉及到几十种元素及化合物和数量众多的化学方程式,所以要抓住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归纳对比,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是提高化学成绩的途径之一。我在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做好每个阶段的复习工作,每一章都帮助学生进行归纳。

  打印相应的过关复习作业,让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获;练习题、测试题都精心选择,量质合理。对于学生作业基本上做到全收和及时批改,在作业上针对个人提出要求和意见。平时就注意培优补差,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在适应中考题的同时多接触竞赛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利用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

  五、不足与反思

  与学生的接触时间不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间和渠道相对较少。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和学生接触沟通,学习站在他们的水平思考,对学生充满信心和信任,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化学老师个人总结2

  政治思想方面:能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听取领导、专家的报告,转变教育观念,积极贯彻素质教育。按时参加升旗仪式,服从学校工作安排。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不从事有偿家教。

  教育教学方面:上半年担任高三两个班的化学课,下半年是三个班。每周12节课,达到满工作量。认真备课,备学生,备教法。教案材料齐全。由于是新接的班级,化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习习惯都相对比较差,所以从假期补课开始,我就一直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学生自我介绍、课堂表现、跟学生谈话及批改作业和试卷等途径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掌握一手材料,使课堂教学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课堂上少讲精讲,让学生多想多练。通过提问不同层次的题目,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交流和质疑,达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知识互补、思维互通及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

  3、按时批改作业和试卷,对部分学生做到当面批改、纠错。我常给学生讲:你每消灭一个错误,就会向理想的大学迈近一步。所以每次作业和考试过后我必定盯着学生改错,使其知识和思维方法更加完善。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参加市里组织的高三备课活动,五月份给济南市高三老师展示一节第二轮复习研究课,撰写的《采用小循环多反馈法进行高三化学专题复习》获省论文一等奖。参编高二化学实验报告。同时学习先进地市的教学经验,十月份到宾州参加省化学年会,听取有关3+x高考模式报告,了解高考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提高复习效率。

  化学老师个人总结3

  时间过得好快,转眼间一个学期的实习已接近尾声了!回想起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面对新的人和新的事,我既兴奋又害怕,但是伙伴们的帮助,老师和领导们的关心,让我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再次回到高中的生活,扮演着与以往不同的角色?——老师,也有着不一样的心情和体验。亲身体会到老师是一份良心的职业,是最无私的职业,希望倾其所学为学生服务。每次听到学生们对你说:“老师好!”感觉做再多也是值得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很多也参与了很多。

  学校的化学学科参加了“五县赛课”,元氏一中、鹿泉一中、正定一中、藁城九中和栾城中学相聚正定一中,各个学校的高一年级的化学教师就《化学反应的速率》这一节进行切磋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受益匪浅,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学思维,不同授课方式,不同的精彩,给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提供了很多的思路。

  栾城中学本学期的期中考试,我也因为是一名老师参与了监考工作。提前到达考场,数好答题卡,分好试卷,在黑板上写好考试时间,接着就逐个检查学生的答题卡和答题纸……这一系列琐碎的事情都做完后我就坐在讲台上看着每一个正在奋笔疾书的孩子们,看着他们就想起了我的高中时光。那时的我也是在考场上争分夺秒,有时也会期望我如果是监考老师该多好,那么轻松!现在的我确实成为那个轻松的角色,但是余下的时间里每一分都是那么漫长,那时的我又多么渴望自己是台下做题的学生。人生就是这样,有时我们羡慕别人的人生为什么那么如我们所愿,渴望自己也能拥有别人的人生。但是当我们在某一个真的拥有时,或许会有一段时间的新鲜感,但是感觉过后,会发现我们一直所憧憬的未必是我们最终想要的!如果你一开始的选择就是适合自己的,那么你是幸运的;但如果我们做出的选择最终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也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人不能总是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不喜欢的事也要用心去完成,坚持去做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的知识和经验也会远远多于前者。

  作为实习生的我,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家长会”——不是学生,而是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参加。但是在办公室等待时的我却比学生时的我还要紧张。尽管知道不需要我上台发言,也不会和家长进行交流(因为我带的是文科班的化学),但是心情仍旧不由自主地紧张。这时,一个同学出来对我说:“老师,班主任请你帮忙拍几张照片”。我从后门进班,教室后面站满了学生,看到我他们都特别兴奋,第一次和学生们这么近距离的接触,他们是那么的有活力,我站在他们之中,被他们所感染,我和他们一起认真地聆听学生代表和教师代表的发言,对于两者我都能产生共鸣,因为我处于这个两种角色的交接阶段。几年前,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当时的我也向他们一样,有着自己的目标,我也曾付出过,努力过,拼搏过。对于刚刚作为人师的我也有着一颗盼望学生成人成才的心,希望他们的前途一片光明。

  在上课时,我总会寻找机会让学生上讲台写一些方程式,一些简单的问题也把主动权交给他们,让学生来讲。还会以游戏的形式来复习所学内容,比如“问答接龙”:我最先提出一个问题,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并对她的答案做出评价,由这位同学出题,她点下一个同学来回答,以此类推。学生也乐在其中。

  我也拥有了自己教师生涯的第一节公开课!其实我早前就被告知要上一节公开课,当时知道高一化学组的老师都要听课,我既兴奋又紧张,但是绝大部分是紧张。

  紧张过后,便是毫无头绪的备课中……

  一节公开课,我就这样准备了三四天的时间。我顿时体会到备好一节课是多么不容易,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一节好课需要反复的去琢磨和研究,反复完善。好的事物就应该也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