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养殖论文

生态养殖论文

时间:2022-04-05 23:22: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养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态养殖论文

第1篇

1.1林地的选择

一般以透气性和透光性好、林冠稀疏、遮荫度适中的中成林为首选,如果林下杂草和昆虫丰富,则更为理想。如果林地过于茂密,而其他条件却相当好,可人工进行梳理修剪枝叶。如果选择石榴、桃、葡萄等果林作为养殖地,每当成果季节,都要定期清理落果,如清理不及时,鸡一旦采食腐烂的果子,则易引起中毒。

1.2鸡舍建设

鸡舍应建在地势高燥平坦、水电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鸡舍建筑面积按6只/m2来计算,不能过密,舍内要放置一定量的饮水器和料槽供鸡饮用采食。1.3鸡品种选择贾汪的土鸡品种比较丰富,经过走访调查20户农户发现,约有50%的农户在自家庭院里养土鸡,经询问得知,这些土鸡皆为自繁自养,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野鸡的天性和纯度。这些农村土鸡个体中等偏小,活动范围广,耐粗饲,觅食力和适应力强,为本地区发展规模林下养殖提供了优良的土鸡品种来源。

1.4饲养管理

为确保鸡肉和鸡蛋的品质,放养密度宜保持在750只/hm2左右,采用宜稀不宜密的原则,既保证鸡能采食到充足的天然食物,又有效保护了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平时要特别注意天气变化情况,根据天气采取相应的措施。

1.5疫病预防

林下养鸡的环境是开放式,很容易受到疫病感染和黄鼠狼等的侵袭,要做好消毒、驱虫、免疫和外来侵害等工作。

2鱼塘搭架支棚养鸭模式

贾汪水塘面积较大,但多数是依靠单纯养殖鱼虾,没有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为此,可发展鱼塘上搭架支棚养鸭。鸭棚设置通常高于水面1.2m,棚底可以钉上长条竹片,不要铺的太密,既要方便鸭粪下漏,又要保证鸭蹼不下陷,要定期将鸭群赶到鱼塘中嬉戏洗澡。鸭子进入鱼塘,就像天然的增氧泵,可改善鱼塘的溶氧状况,这样可以省去一笔硬性投入,鸭子可以吞食鱼塘里的水藻、死鱼及鱼类害虫等,增加鸭肉、鸭蛋品质的同时也增加了鱼虾的成活率;反过来,排入鱼塘中的鸭粪蛋白质含量较高,可以作为鱼的优质饵料[2]。

3发酵养牛模式

第2篇

1.1大水面生态散养

林皋湖年平均气温偏低,最低温度只有12℃左右,最高温度25℃,持续时间很短。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林皋湖生态水产养殖模式定位为大水面生态散养。投放鱼种的规模与品种逐年增多,呈螺旋上升发展。2006年11月开始,适量试投放鱼种,规格50g~500g左右,各类鱼种投放约2.5万kg;2008年10月~11月,在水面大规模投放鱼种(250g~800g)3.5万kg;2012年冬季投放(50g~800g)鱼种5万kg;2013年大规模鱼种投放(400g~800g)7.5万kg。通过实践,林皋湖生态水产养殖鱼种投放时间以11月~12月为最佳时期。每年10月~11月是成鱼及大规格鱼种大量上市时间,鱼种价为当年最低,投放鱼种成本低,经过环境适应,开春会迅速进食,快速生长。在养殖中,严禁使用磺胺米、呋喃西林、痢特灵、氯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等抗菌素药物。严禁直接向水域中泼洒抗菌素,也不应在水产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因地制宜选用天然、高效、毒副作用小的中草药来防治鱼病,既省钱又安全、环保、药物残留少,更有利于提高水产品质量。杀虫杀菌药严格使用。通过近十年大水面生态散养,不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喂养,养殖中很少用药。十年间,因为外部因素、养殖密度和鱼种等原因,用药仅仅3次。水面生态散养投入品仅使用少量国家正规厂家生产且经过安全论证的绿色生态肥或生物水质激活剂,养殖用药也坚持使用绿色高效无残留产品,在确保能为滤食性鱼类提供浮游生物和动物等饵料外,还可有效净化水质,使有害物质转化为有用成分,为鱼类提供丰富饵料。做到养殖与生态保护兼顾,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大轮捕捕捞模式

按照鱼类消费经验,每年8月~9月,市场成鱼价格最高,适时捕捞,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为投放新鱼种留下生活空间,提供可靠的饵料场所环境。2006年开始适量投放鱼种,2008年实施大轮捕捕捞模式,即集中捕捞。2009年捕捞成鱼25万kg左右,2010年~2013年,每年捕捞成鱼25万kg左右。同时,每间隔2年时间,适时适量投放一次20g~150g鱼种,投放鱼种时间气温低,好运输,损伤少,成活率高,以减少投放成本。根据市场情况,鱼价相对较高时,调整大轮捕计划,安排1~2次捕捞。每年稳定大规模投放400g~800g鱼种7.5万kg左右,捕捞成鱼25万kg左右,现在,已经形成林皋湖生态水产养殖的基本规律。

1.3多鱼种生态养殖

鱼和水生植物共同生长,鱼类很少生病,因为植物可利用鱼的粪便和残饵做肥料并加以吸收,消除了病原体的繁殖场所,净化了水质;同时在光合作用下,植物释放出的氧气又增加了水体的含氧量,因而减少了鱼类的发病率。如果养殖品种较少,单一品种的比例达50%以上,往往该品种易生病。反之生物品种越多越复杂,生态系统越健全,则鱼的抗病力越强,鱼的发病率就越低。林皋湖渔业资源丰富,天然鱼类主要有:鲫鱼、青鱼、鳝鱼、马口鱼、泥鳅、中华鳖、螃蟹、河虾、河蚌等。养殖鱼类主要有:鲤鱼、草鱼、鳙鱼、鲢鱼。以鳙鱼、白鲢鱼为主,套养鲤、草、鲫鱼。

1.4良好的综合效益

林皋湖生态水产养殖,经过几年探索实践,经济效益明显。湖区生态鱼价格比同期上市肥水池塘价格高出0.2元~0.5元,直接增加了养殖收入,形成了一套适合当地的水产养殖方法。白水县水产、渔政站总结出的林皋湖生态水产养殖方法和经验,在县域及周边石堡川水库、故现水库、铁牛河水库及池塘,得到推广。不但发展壮大了水产养殖,还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优质的水产品既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备受消费者青睐,又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林皋湖生态水产养殖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陕西省健康养殖示范场、陕西省生态水产品基地。

2存在问题

林皋湖生态水产养殖在发展的同时,因为客观因素,必然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可能会引起一连串的不良反应,重则导致彻底损毁这一产业。

2.1生态养殖简单化

目前,从林皋湖养殖的密度看,已经属于高密度、低收益。而高密度往往是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高密度的养殖中,鱼病虫害的发病率往往较高,水质也会因此恶化。林皋湖生态养殖技术含量偏低,主要表现是动态营养生态水质监控、鱼种科学系统化养殖检测等,不能实现科学化、常态化、自动化。

2.2水源水质不正常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按照设计,林皋湖最大水面积可以达到2700亩左右,但近年来由于降水量偏少,蒸发量大,每年实际平均水面积仅为2000亩左右,限制了林皋湖生态养殖的水平和规模。白水河上游居民生产生活排放污水逐年增多,个别企业偷排偷放,林皋湖水质时有恶化,已经出现过两次死鱼现象,死鱼达到3.5万kg。

2.3投资环境无保障

由于林皋水库毗邻村镇,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群众投工投劳,个别群众非法偷捕多有发生,屡禁不止。更有少数群众无理取闹,干扰破坏渔业正常生产。由于林皋水库是白水县东南片主要灌溉水源,水库兼具防洪、抗旱,又加之休闲观光,对生态养殖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影响。

3几点建议

在处理水库功能的问题上,兼顾林皋湖的多样性,积极探索生态养殖的最新方法。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定预案,遇到新问题,善于及时处理。有以下几点建议:

3.1创新养殖模式

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将生产重心转变到水产营销上。紧抓机遇,创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坚持走健康、环保的水产养殖之路。积极尝试立体型、复合型养殖模式,例如发展网箱养殖,拦网养殖,水湾养殖等。努力实现生态养殖的高效益、低密度经营模式。结合休闲观光,发展生态观光渔业,实现“养、观、餐、买”四位一体生态养殖特色。

3.2打造生态品牌

首先,生态养殖实现跨越式突进即标准化操作,制定一套完整而又科学的养殖操作流程,摒弃旧有的人工化、经验化养殖;其次,引进先进的质量监测系统和模式,在生产过程中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实行更加严格和规范的生态养殖管理系统,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养殖人员的生态养殖意识。不断提升生态养殖区域优势,增强地域化标记,打造区域性的生态养殖品牌。在养育品种上,结构合理,比例恰当,既突出特色,又着重生态。

3.3营造良好环境

争取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保护水源。在不影响水库功能的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养殖规划。加大水利法规宣传力度,配合当地公安机关,严厉打击偷盗行为、故意破坏滋事人员。

4结语

第3篇

1.1模式组成

合肥桂和农牧渔发展有限公司循环农业模式由3个子系统组成,分别是:农田生态系统、畜禽养殖和养鱼系统以及蚯蚓养殖系统。

1.1.1农田生态系统

桂和公司循环农业模式中种植业以水稻粮食作物为主,养牛场产生的牛粪在贮肥池中经过发酵作用后可作为粮食、蔬菜的肥料。如牛粪经蚯蚓作用后产生的蚯蚓粪用于公司的蔬菜种植,蔬菜种植面积33.3hm2,主要生产一些“反季节”蔬菜,年产量约在3000t,年产值可达600万元。蚯蚓粪作肥料种植蔬菜,增强了土壤的肥力,种出来的蔬菜不仅质量好也保障了食品的安全。

1.1.2畜禽养殖和养鱼系统

桂和公司畜禽养殖以养牛为主,养殖需要大量的饲料,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公司探索出一个“粗饲料为主,精饲料合理搭配”的饲养方法:养奶牛用75%的粗饲料、25%的精饲料;养肉牛用90%的粗饲料、10%的精饲料;粗饲料由50%的青贮玉米秸秆、50%的干稻草加工而成,精饲料由50%的玉米、10%麸皮、20%的豆粕、8%的菜籽粕、12%的棉籽粕及一些其他成分加工而成。该方法较好地利用了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养鱼的饲料以牛尿经沼气池处理的沼渣及沼液为主,通过发酵的沼液及沼渣能够满足养鱼塘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所需的营养,鱼的产量和质量亦得到提高,鱼饵不足的问题得到解决。

1.1.3蚯蚓养殖系统

桂和公司现有存栏奶牛1700余头,年出栏肉牛7000余头。这些奶、肉牛每日排粪量相当可观,如果不适当处理,就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用牛粪养殖蚯蚓既能减轻畜禽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生产的蚯蚓粪可以作为肥效高的有机肥,养殖的蚯蚓可以出售,达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2效益分析

1.2.1生态效益

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规模化养殖的高速发展,使畜禽养殖由过去的分散经营、饲养头数少、主要分布在农区转变为现在的集中经营、饲养头数多、分布在城市郊区或新城区。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畜禽粪便,如果不能合理地处理这类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会带来相应的污染。桂和公司将牛尿废水等经发酵池处理后,所得的沼渣用于鱼塘饲喂,这样减少了养殖过程中污水、废水的排放,降低了对养殖场周边坏境的危害,同时沼渣饲喂鱼能满足池塘生态系统内多层和多级分布的生物增殖所需的营养。此外,桂和公司用牛粪养殖蚯蚓,牛粪经蚯蚓处理后产生的蚯蚓粪是很好的肥料,改变了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另一方面降低了畜禽粪便臭味的产生,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益处。

1.2.2经济效益

桂和模式遵循“4R”理念,提高资源利用率,对环境友好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沼液投放到水中培水养鱼,基本上不用再投放别的饲料,667m2水面黄白鲢年产量平均可达500kg、创收4000多元,桂和拥有的33.3hm2水面每年便可创收200多万元。饲料的加工也可创造出可观的收益。每头牛每年平均需要粗饲料约13000kg,公司8000头牛每年需购买干稻草和青玉米秸秆约104000t。如果收购干稻草的价格按0.42元•kg-1,收购青玉米秸秆的价格按0.4元•kg-1,按照以上的配比,公司每年购买干稻草和青玉米秸秆的花费为4264万元。每头牛每年平均需要精饲料约17000t,其中玉米8500t、麦麸1700t、豆粕3400t、菜籽粕1360t、棉籽粕2040t。除去玉米不算,如果收购这些农产品下脚料的价格分别是麦麸2.1元•kg-1、豆粕4.7元•kg-1、菜籽粕3.4元•kg-1、棉籽粕3.8元•kg-1,公司每年购买这些农产品下脚料的花费为3192.6万元。这样每年公司通过收购农作物的秸秆和农产品下脚料,就为社会带来了7456.6万元的收益,还避免了因露天焚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2基于桂和生态养殖模式探究循环农业

合肥桂和农牧渔发展有限公司以“4R”理论为指导,以养殖奶、肉牛为重点,兼顾发展水产养殖、蚯蚓养殖和生态农业及食品深加工,整个产业链上下游连成一体、相互衔接形成循环体系,蕴涵着循环农业的理论精髓和大量实践。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它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遵循“4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和可控制化原则(Regulating),运用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组织农业生产,使农业资源、环境和经济有机融合,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和传统农业的主要区别在于产业发展理念、生产方式和产业模式3个方面。首先在产业发展理念上,循环农业注重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倡导对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的控制;其次在生产方式上,循环农业摒弃了传统农业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加强资源的高效率利用,减少外部投入,降低污染排放量;最后在产业模式上,传统农业往往忽略了与相关产业的联系,局限于内部的小产业,循环农业则从整体角度构建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物质循环产业体系,构成大产业系统。循环农业核心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念、产业链延生理念,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因此其本质特征是产业链的延生和资源节约。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以及产业连接等方式形成网状的相互依存、协同作业的农业产业化网络体系,其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

3循环农业模式

循环农业模式是在遵循“4R”原则的基础上,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为指导理念,根据循环农业特征和目标并结合外部环境特征,对农业生产进行系统规划和统筹安排,达到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1循环农业模式设计的目标

发展循环农业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中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变污染负效益为经济正效益,保护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推动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因此循环农业模式设计的目标主要有以下方面。

3.1.1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化发展

循环农业模式设计的重要目标是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充分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越来越明显,因此必须要改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效益。循环农业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新方式,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解决了农业生产发展、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矛盾,实现农业生产各环节的价值增值和生态环境优美,使农业生产和生活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3.1.2保护农业资源

循环农业模式设计从合理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的角度出发,保护耕地、土壤和水等自然资源,选择种植适宜的农作物,减少耕地的浪费,充分利用好每一块耕地;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土壤和水资源的危害。

3.1.3降低农业废弃物的排放

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两大类。合理利用农业废物,变废为宝,降低污染是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否实现循环利用的关键环节。针对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设计的循环农业模式不仅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产品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而且还可以促进农业清洁生产,减轻环境处理负荷,全面消除废弃物的直接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以较低的物能消耗,取得最佳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3.2循环农业模式分类原则

3.2.1生物立体共生原则

这一原则是根据各生物类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组合的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中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类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结构,更好地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质营养元素,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主要模式包括立体种植类型、立体养殖类型和立体种养类型。

3.2.2产业链延生原则

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通过将加工业引入到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体的循环链条中,从而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根据生产结构的物质循环方式,可以分为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类型,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类型,种养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种、养、加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种、养、沼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和种、养、加、沼四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等。

3.2.3区域整体规划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运用生态规律将山、水、林、田进行全面规划,将工农商联合成一体,提高自然环境调节能力,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此类模式是多元产业各层次的时空配置与整合而形成的复合循环农业模式,它除了具有更大尺度的生态功能外,还表现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种整体规划的循环农业模式可以分为:农林牧复合循环农业模式、农林渔复合循环农业模式、农牧渔复合循环农业模式和林牧渔复合循环农业模式等。

3.3循环农业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

3.3.1种植-畜禽模式

种植-畜禽模式是最为常见的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的组成与结构较为简单,生产者主要表现为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蔬菜与经济作物等。畜牧业的养殖品种主要为猪和牛,畜牧业的饲料来源于剩余的粮食和作物秸秆。对于种植-畜禽模式来说,畜禽养殖从饲料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其中相当数量要消耗于畜禽代谢和储存在畜禽产品中,排泄的养分只占饲料中的一部分。另外,种植业中所获得的养分不能全部供给牧业,在物质循环上,农牧业对彼此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为了高产稳产要注意减少物质循环损耗,以增加模式内部物质流的有效数量,同时探索牧业以外的肥料来源和农业以外的饲料来源。

3.3.2种植-畜禽-沼气模式

该模式中农田作为生产者,种植的主要是水稻,畜牧业的品种主要为猪和牛。农田的秸秆一部分还田,一部分与畜禽粪便投入沼气池,通过微生物发酵;沼液沼渣用于肥田,沼气用作部分燃料。种植-畜禽-沼气模式减少了非生产性消耗,农作物秸秆一方面秸秆还田,同时作为饲料,通过畜牧业转化为畜产品和粪肥。畜牧业产生的废弃物下到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供生活燃料。该模式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导向,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也降低了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污染。

3.3.3种植-畜禽-沼气-养鱼/蔬菜模式

与“种植-畜禽-沼气”模式相比而言,“种植-畜禽-沼气-养鱼/蔬菜”模式中种植业仍是以水稻为主,但是比重有所下降,而蔬菜的种植比重提高,同时发展了渔业生产。渔业除了为人类提供优质的动物蛋白外,还以塘泥肥沃农田,作物的非经济产量部分以及田间杂草、畜禽粪便经发酵作用后产生的沼液沼渣可用作鱼的饵料,使农业废弃物得到了较好的利用。水陆结合,农渔相促,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非生产损耗。

4小结

第4篇

论文关键词:生态工程;污水生态处理

论文要:本文阐述了生态工程的定义及原理,重点介绍了污水处理技术的要点和意义。

1生态工程介绍

1.1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以复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对象,遵循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再生循环及结构与功能协调等原则,以整体调控为手段,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为基础,以高效和谐为方向,为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双受益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具有物质多层分级利用、良性循环的生产工艺体系。以期同步取得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1.2生态工程原理

生态工程涉及生态学、生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原理众多。我国学者(马世骏1986、颜京松1986、Ma&Yan1989,Yanetal1992)在系统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生态工程的原理作了精辟论述和提炼。把生态工程原理总结为整体、协调、自生、再生循环等基本原理。孙铁珩,周启星等[2]提出污水生态工程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采用工程学手段,把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地上,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复合系统的物理、化学等特征对污水中的水、肥资源加以回收利用,对污水中可降解污染物进行净化的工艺技术,是污水治理与水资源利用相结合的方法。

2主要生态工程污水处理技术

2.1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是一种污水处理的生态工程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农田、林地、苇地等土壤--植物系统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固定与降解,对污水中的污染物实现净化并对污水及氮、磷等资源加以利用[3]。根据处理目标、处理对象的不同,将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分为慢速渗滤(SR)、快速渗滤(RI)、地表漫流(OF)、湿地处理(WL)和地下渗滤(UG)五种主要工艺类型[4]。

土地处理系统造价低,处理效果佳,其工程造价及运行费用仅为传统工艺的10%~50%。其中污水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又称人工湿地,目前研究最为深入、应用最广泛。通过人工湿地生态工程进行水污染控制不仅可以使污水中的水得以再生利用,还能使污水中的有机物、N、P、K等营养物得到利用。整个系统呈自然式良性循环,构成了具有自适应、自净化能力的水陆生态系统。该系统管理简单,稳定后几乎不需要人的参与,物耗、能耗低,效率高。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体不需要另行施肥与灌溉,还兼有美化环境的功能,这种生态净化方法实现了水环境可持续发展[5]。

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为例,土地生态处理系统对污水的净化机理如下:系统中的填料(介质)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易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经颗粒表面时,其中的污染物质通过沉淀、过滤、吸附作用被截留[6]。

2.2污水生态塘处理系统

生态塘系统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通过在塘中种植水生作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建立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天然的生化自净作用,在自然条件下完成污水的生物处理[7]。有机物质在生态塘处理系统中得到降解,释放出的营养物进入了复杂的食物链中,产生的水生作物、水产都可以被收获。生态塘处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处理生活污水及一些有机工业废水,对有机物和病原体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运行管理简单的优点。但该系统占地面积大、易出现短流、温度较高时易散发臭气和孳生蚊虫、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不稳定。近年来,我国生态塘污水处理工艺研究侧重在两个方面[8]:筛选、培育高效水生净化植物;组合曝气、水生植物、水产养殖多个生物处理单元的综合功能,营建生化一体化水生动植物复合生态体系,是污水处理与资源利用的完美结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和良好的内部良性循环系统。

2.3蚯蚓微生物滤池系统

蚯蚓生态滤池是滤床中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由滤床填料、蚯蚓及布水系统等组成。系统利用蚯蚓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污水中含有的各种形态污染物质进行处理和转化。蚯蚓可对污水和污泥进行吸收和分解,清扫滤床,防止堵塞[9]。蚯蚓粪便可以滤除污染物,提高处理效率。蚯蚓的存在可作为家禽饲料。污水中的生物膜污泥微生物通过食物链最终被有效地转化为蚯蚓的增长及其排泄物,而蚯蚓的机体及其排泄物又可成为他微生物的分解利用对象,从而进行新一轮的生态循环。

3生态污水新型处理技术

如利用土壤毛细管浸润扩散原理,研制成功的地下毛细渗滤系统(theundergroundcapillaryseepagesystem,UCSS)[11]。地下毛细渗滤系统(UCSS)的中心部分是地下毛细渗滤槽,它通过土壤过滤和微生物降解来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常规土地净化污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和运行费用问题,还可回收污水和营养物质(包括氮、磷和钾)用于植物生长。

活机器(livingmachine)系统是加拿大出生的海洋生物学家约翰·托德(JohnTodd)发明的,是利用太阳能以及利用由多种多样直接或间接从太阳获得能量的生物组成生态系统,将水产养殖与人工湿地结合起来并封闭在温室里,以创造一个高效的污水处理过程[12],包含了沉淀、过滤、净化、吸收、挥发、硝化和反硝化、厌氧和好氧分解过程,在获得高标准水质的同时避免了自然处理系统占地大、滞留期长、寒冷气候处理效果欠佳等弊端。

第5篇

关键词:七彩神仙鱼,PH,蛋白酶,活性

 

七彩神仙鱼(Symphysodondiscus)俗称铁饼、七彩燕,属慈鲷科(Cichidae)鱼类,是名贵的热带观赏鱼之一,它原产地为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因其体态雍容华丽及独特的护幼和抚育行为,倍受观赏鱼爱好者的青睐,被冠为“热带观赏鱼之帝”。但七彩神仙鱼难于养殖,尤其在苗种阶段,人工饲料满足不了其需求。有关于七彩神仙鱼生物学特性、养殖和繁殖技术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但关于七彩神仙鱼营养和生理生态方面,饲料对七彩仙鱼生长、消化吸收影响的研究报道少见。消化酶活性与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其中PH是主要影响因素,笔者对七彩神仙鱼的蛋白酶活性进行了系列研究,期望在七彩神仙鱼饲养过程中对饵料选择、配合饵料的研制等方面有所帮助,提高七彩神仙鱼的成活率,可为研究优化观赏鱼的养殖技术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样品制备

试验用的七彩神仙鱼淡水养殖,均健康无害。平均体全长12 cm,体重为51.6 g农业论文,取回后在水族箱暂养,饥饿24小时后,取鱼称重解剖,取出胃、肠(实验时分中肠和后肠),剔除附属物,剖开胃、肠,用冷却去离子水(4C)冲洗,滤纸吸干,称重,按样品重的20倍分次加进约PH=7.0的冷却去离子水,高速捣匀,用冷冻离心机经4000 r/min离心30 min,取上清液于4C冰箱保藏备用,12小时内分析完毕。

1.2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试管6支,标号0、1、2、3、4、5。分别向6支试管中加入0、0.20、0.40、0.60、0.80、1.00标准酪氨酸溶液(50μg/ml)。然后,各试管用蒸馏水补足到1.00 ml,再各加0.55M碳酸钠溶液5 ml,最后各管依次加入福林-酚试剂0.5 ml,摇匀,置30C恒温水浴显色15分钟,用722型分光光度计在680 nm处测光吸收值。以酪蛋白的微克数为横坐标,以吸收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图1 酪蛋白标准曲线

表1 酪蛋白标准曲线

 

试管号

1

2

3

4

5

酪蛋白微克数

10

20

30

40

50

A(3档)

0.054

0.089

0.128

0.168

第6篇

论文摘要 总结了河蟹生态健康养殖中水草的作用、类型及特点、设置与管理、应用误区和常见问题处理,以供养殖户参考。

随着河蟹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养殖户日益意识到水草在生态养蟹中的重要性,俗话说:“蟹大小,看水草”,可见水草决定着生态养蟹的成败。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水草的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和误区,现结合无为县实际,将水草的应用简单概括如下,供养殖户作参考。

1 水草的作用

一是增加溶氧。水草作为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增加了水中溶氧,为河蟹池塘高密度人工养殖提供了保证。二是调节水质。水草的自身代谢能促进水和土壤中的养分肥料的吸收,同时还能吸附一部分有害物质,从而净化水质。三是遮阳降温。大面积的水草可以阻挡和吸收一部分光照,降低水温,为河蟹营造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这一点在高温季节尤显重要。四是栖息隐蔽。水草不仅为河蟹提供了栖息和隐蔽场所,避免互残及躲避敌害,同时也是河蟹上下攀爬的附着物。五是食物营养。水草是河蟹的天然可口饵料,是河蟹食物构成中维生素的重要来源,是营养均衡的保证;同时,水草密集的地方,会吸引螺丝、小鱼虾等众多饵料生物。

2 水草的类型与特点

2.1 水草的类型

水草大致可分为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等,沉水性水生植物有伊乐藻、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等,挺水性水生植物有芦苇、茭草等,漂浮性水生植物有水花生、浮萍等。无为县生态养蟹主要使用的水草有轮叶黑藻、伊乐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

2.2 各种水草的特点

轮叶黑藻,俗称转转草、灯笼草,是无为县目前生态养蟹最常用的一种。该草的特点是喜高温、生长期长(清明前后至10月份)、再生能力强、河蟹喜食,该草被河蟹夹断后能节节生根,生命力极强,因此不会败坏水质。伊乐藻的特点是发芽早,长势快,是河蟹早期养殖的一种理想水草。但该草不耐高温且生长旺盛,当水温达到30℃时,基本停止生长,易腐烂败坏水质,因此这种水草可作为一种过渡性水草,其覆盖率应控制在20%以内。金鱼藻俗称轮薇,该草具有耐高温、叶较嫩、蟹喜食等优点,缺点是易腐烂败坏水质。苦草俗称扁担草,最大的优点是净水力强,缺点是容易遭到破坏。由于该草根部较嫩,河蟹只喜食其根部,将其夹断后其他部分则被遗弃漂浮水面造成浪费,且容易腐烂败坏水质。因此,建议池塘中苦草种植面积应控制在10%以内,且被夹断的草要及时捞除。水花生俗称马蹄草,其特点是生命力强、繁殖快、茎强壮、成本低、易采集,缺点是大量繁殖会影响其他草的生长,但在高温季节塘中缺草时可作重要补充。

3 水草的设置与管理

3.1 水草的设置

池塘中水草的覆盖率通常应保持在2/3左右,水草的品种在2种以上且各种类型的水草应做到合理的搭配。考虑到无为县主要以池塘养蟹为主,根据上述各种水草的优缺点,结合河蟹生长的特点,现以池塘养蟹为例加以说明。

一般在池塘四周沟内种植伊乐藻,约占整个塘口的20%,利用伊乐藻发芽早、长势快的特点,将其作为一种过渡性水草,一是为河蟹早期生长活动提供场所,二是能起到护坡的作用。在池塘中间滩涂平台上以种植轮叶黑藻为主,搭配一些苦草、金鱼藻等,轮叶黑藻的覆盖率约占50%,轮叶黑藻具有喜高温、蟹喜食、不易破坏的特点,是河蟹的中后期生长的避暑、栖息、蜕壳和避敌的理想场所。苦草和金鱼藻都是河蟹喜食的品种,但易遭到破坏,故其覆盖率应控制在20%~30%。

3.2 水草的管理

在伊乐藻播下后,水深要相对浅一点,利于温度上升促进伊乐藻的生长,往后要缓慢注入新水,以刚好没过草头为宜,用水深来控制草的生长速度,否则水深变化太大易造成草头疯长和茎叶拉伤折断。由于伊乐藻不耐高温,因此在高温季节到来时,要一次性将水加深把草头淹没在水下,防止晒伤以延长草的生长期。在伊乐藻生长过程中,若草种植相对较稀,可适当分种移栽,若草长势旺盛,在高温时可割去草头控制其生长。对于轮叶黑藻、苦草等,为防止河蟹早期活动破坏,可先用网片将其隔开,待发芽长成后再将网片撤掉。苦草最好分期分批播种,错开生长期,防止遭河蟹一次性破坏。对于河蟹夹断的草茎要及时捞除,防止败坏水质。

4 水草应用误区与常见问题处理

4.1 误区

4.1.1 水草不重要。水草是是池塘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优质大规格河蟹的前提,无水草的池塘成蟹规格小、易犯病、成活率低、品质差,因此水草在河蟹生态健康养殖中是不可或缺的。

4.1.2 水草越多越好。水草是不可少的,但也并非越多越好,水草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水草若过多不但不会增氧,反之因为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而大量消耗水中的溶氧;同时水草的疯长过后大面积腐败会使水质迅速恶化,造成无法挽救的后果。

4.1.3 只种1种水草。为了满足河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需要,应混搭2种以上的水草,不同种类的水草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有利于池塘生态的维护和植物源饵料的充分供应。

4.2 常见问题

4.2.1 养殖后期水草疯长。水草疯长原因:一是水草种植量过大;二是水较肥,营养物质过剩;三是早期水草管理不慎,水深控制不当所致;四是动物性饲料投喂过多,导致河蟹摄食水草量减少。针对这些问题,解决的措施有:人工捞除多余水草;适当套养草鱼、花白鲢等;减少精饲料等的投喂。

第7篇

本文作者:李文红 程光平 马瑞宁 单位: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课改概况

在考察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设置效果方面,鲁东大学[3]的实证分析发现:学生对基础课中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等课程较为重视,但对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关注程度较高的课程包括鱼类学、水产动物胚胎学、鱼类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海藻学与海藻栽培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等8门课,对水生生物学、水环境化学、生物饵料培养、水域生态学等4门专业基础课关注程度较低。广东海大、海南大学和鲁东大学开始关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要加强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水生生物学和水环境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强化专业基础课程在水产养殖学人才培养中的关键地位。其中海南大学[4]以“水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为例,积极探索水产养殖学专业基础课的专业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认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应该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事例,结合培养逆向发散思维的失败案例分析并辅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的研究型实验教学,探讨与职业化接轨的引导式教学方法。逐步改变学生“上课、笔记、复习、考试”的传统学习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理想、培养学生逆向发散思维和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上海海洋大学[5]利用行业网站中国水产频道作为专业教育平台,构建由渔业专业频道、渔业应用系统、交互式网络平台和虚拟学校等四个相互交织的层面构成的开放式教育服务体系,探索一种开放式的水产知识传播与信息资源共享的水产教育模式。目前全国开设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的院校约48所。2000-2011年间,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23所院校共发表27篇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改革论文,其中理论课程改革17篇,实验课课程改革10篇;涉及15门理论课和7门实验课。各院校的课改主要通过更新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改革考核方式等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目前大学课堂教学对信息技术的反应大多局限于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没有更深入的探讨信息技术对学习情境和学习文化的影响,尚未形成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调查显示,目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讲授仍占最大比重,高达92.3%的教师是一直都站在讲台上讲课,87.9%的教师没有开展针对课堂关键问题的集中讨论;布置作业较少,教材外的作业布置得更少[6]。教学观念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大学本科教学的四年对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人格养成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的,抓好了关键点或关键阶段,就可事半功倍。一般人认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又苦又累,养鱼养虾没有什么前途,因此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很少,生源质量不高。如海南大学近十年以水产养殖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仅占11.4%,绝大部分学生是经专业调剂而来,对水产养殖学毫无兴趣的学生占到63.7%;广西大学近三年来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招生平均录取分数全校最低。对专业的不了解和不热爱,使得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学习专业基础课的时候有抵触、不感兴趣;大学四年级由于受到考研、考公务员、预就业顶岗实习冲击,学生逃课现象较严重,很多学校在大四少排课或不排课,造成大学四年级教学过程虚化现象。纵观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对独立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较多,对整个专业本科教学过程质量的关键点和关键阶段的课改研究关注较少。近年来以水产品交易为中心的水产品市场和以渔饲料、渔药等贸易为主体的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各种交易形式的运用、水产企业经营管理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需求、政府的渔业管理活动等与水产市场的运作紧密相关。水产企业、水产推广组织等水产组织机构体系多元化和水产营销、技术服务市场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将与水产市场相关的理论与实务知识融入到水产专业的教学中。但现实中精品特色课程和有关水产市场课程较少。如国家精品课程网上的水产类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共16门,其中水产养殖学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只有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贝类增养殖学》,上海海洋大学《鱼类增养殖学》、《鱼类学》、《渔业经济学》和大连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共7门;具有鲜明的渔业市场和经济理论特色的国家精品课程仅《渔业经济学》1门。

课改途径探索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出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课外活动、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实践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但从多数院校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体系来看,实验和实习教学的学分一般只占总学分11%-17%。如广西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实验和实习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15%,85%的毕业所需学分通过课堂学习取得,课堂教学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更新教学观念、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仍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基于此,广西大学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开始进行以下课程改革途径探索。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教学技术手段丰富多彩,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资源构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学习课堂,学习的关键在于将相关的节点、信息源连接起来,形成学习网络;老师的角色也从讲台上的主导者变成了学习的指导者。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与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交流始终是教学的根本。为提高教学质量,老师需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传统意义上的以老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指导从知识的传递到方法的指导,引导和教导学生正确寻找、辨别和使用信息。授课方式从灌输式教学向研讨式、探究式转变,推广应用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合作学习等典型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以引导学生自主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课程学习,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自主学习,给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如水产渔业网络信息资源包括国家和各院校网络精品课程、水产行业网站和渔业数据库,在课程学习上选用合适的网络资源可以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网络资源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在课堂外忙起来,有学习的紧张感与压力,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辅相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p#分页标题#e#

水产养殖学本科课程教学改革有大一、大四两个关键阶段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一个关键点。广西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尝试在大一阶段以专业教授开设《水产养殖学概论》讲座形式开展新生专业教育,在介绍专业基本课程内容和发展前沿的同时,帮助大一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对未来职业生涯有所了解和期待。在大学四年级开设与水产市场理论和实务有关的专业选修课《渔业经济与管理》,以广西主导养殖品种南美白对虾、罗非鱼、龟鳖养殖为主线,通过课堂讨论、专家讲座、实地参观等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加深对产业链理论的具体认识;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增加水产养殖管理和水产养殖保险等渔业金融新内容;同时结合校园招聘会的公司宣讲活动,介绍水产上市公司经营模式和发展概况,为学生选择就业岗位提供交流平台。在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上,《养殖水环境化学》采用生产实践的具体案例,结合养殖水处理商品试剂的市场和使用情况,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用学过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育学生研发水处理制剂、进而申请专利和创业的观念。广西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充分利用丰富的科研课题资源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将研究课题内容带进课堂、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毕业论文等环节,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与科研课题结合率达76%。同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特色课程内容促进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和教研成果,形成富有自身研究特色的教学大纲、课件和教学资料。如源于广西水产动物疾病诊断和监测项目素材制作的《水产动物疾病学》多媒体课件和反映大宗淡水渔业产业技术体系对淡水养殖池塘水质、底质监测内容的《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新内容、新课件和新教学大纲;根据广西罗非鱼养殖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科技成果开设《罗非鱼排泄对养殖水质的影响》综合设计实验,编写《水生生物调查技术》、《养殖水质监测、调控与预警技术》等实用技术讲座资料。

考核方式改革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采用注重课程教学过程每一环节的评价,降低期末考试分数比重的新考核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每一环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学过程评价主要涉及:作业、课堂发言、指定阅读、读书报告、实验设计报告、研究报告、期中考试、小组讨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讨论、教师点评、期末考试等环节;基本考试形式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成果试(如实验设计、课程论文、读书报告等)、操作试、观察考核。几种方式相互组合,通过多样化的课程教学过程评价环节和考试形式,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养殖水环境化学》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50%,课堂考勤占10%,实验操作和设计30%,课堂作业、讨论和口头表述10%的过程考核方式。考试内容除了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包括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融会贯通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考试的改革,使学生的学习重心从期末考试前的死记硬背转移到了平时的学习过程,由“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向“我要学”的主动状态转变,真正进行持续有效地学习。

第8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推广蛋鸡绿色养殖和生态养殖过程中养殖环境的管理措施,如合理选择场地、科学饲养管理、提高鸡群体质和防止污染,以期指导养殖户规避养殖环境对蛋鸡生产的负面影响。

随着养鸡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家庭式家禽业生产已暴露出一些弊端,一方面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一旦发生疫情难以控制。现就推广蛋鸡生态养殖和绿色养殖过程中养殖环境的管理措施介绍如下。

1鸡场的选址

鸡场如果选址设计不合理,再好的品种和饲料也达不到应有的生产水平。目前农村养殖户的鸡舍多采用塑料大棚或简易鸡舍,冬不保温,夏不防暑,通风差,空间小,密度大,鸡的成活率无法保障。

建造鸡场时应选择在远离交通要道、地势较高、背风向阳、靠近农田的地方,要有利于禽舍内空气环境的控制。鸡舍最好选择东西走向排列,应充分考虑地势、气候、环境条件等对鸡群的影响。

2科学饲养管理

2.1NH3和CO

冬季为了保暖,饲养员常常紧闭门窗,舍内换气不良,大量NH3滞留,对人和鸡造成危害。NH3会直接危害呼吸道,在NH3较浓的条件下,会引起鸡免疫机能的下降。当鸡舍内NH3的浓度大于20mg/L时,鸡最易感染新城疫,也可引起中枢神经麻痹。

冬季在使用煤球取暖时,特别是燃烧不全的煤炭,紧闭门窗会发生CO中毒,CO对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有毒害作用。为防止NH3和CO中毒,应保障鸡舍内空气新鲜、流通。

2.2致病微生物

鸡舍内病原微生物是导致传染病的祸首,通过直接接触、空气和污染物传播疾病。为了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应对饲养环境进行消毒。对饲养环境进行消毒是控制传染性疾病的关键措施,消毒的方式可采取空气消毒、饮水消毒、用具消毒和饲料消毒。

2.3光照与噪声

雏鸡可采用23h光照、1h黑暗的方法,育成鸡可采用自然光照法,进入18周龄时,每2周增加光照30min,直到产蛋高峰时光照总时数达到每天15~16h为止。总的原则是,在产蛋期间光照时间不能减少,强度不能减弱,合理的光照能促进母鸡正常排卵、产蛋、饮水、采食及休息。光照太强,鸡的活动量加大,神经兴奋,易相互斗殴;光照不足,则影响采食及饮水,起不到作用。须注意的是,光照必须均匀。

蛋鸡对突发性的噪声非常敏感,突发的噪声使鸡群受惊,会出现坠蛋现象,应保持鸡舍安静。

2.4温度

温度过高会导致鸡生产缓慢,死亡率增加;气温低会导致饲料利用率下降,产蛋明显减少。温度应保持在13~23℃之间,冬季最好保持在10℃以上,夏季最好保持在28℃以下。不适宜的环境温度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2.5安全措施

要根据鸡的生理特点,科学饲养,按免疫程序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减少疫病的发生。注意给鸡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经常打扫鸡舍的卫生,消毒药品合理配比,交替使用,外来人员、外来车辆不能随意进场,确需进场的应严格消毒。保持饮水卫生、新鲜,用具经常消毒,防止污染,阻断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农户小批量养殖必须注意科学性,保证家禽生活环境的需要。要做到通风透气,方便管理,发展绿色畜牧业,保证人类食用安全,身体健康。新晨

3提高鸡群体质

在整个饲养过程中,一是提供均衡的全价饲料;二是产蛋高峰期及产蛋后期,使用免疫力高的疫苗;三是鸡舍内常通风换气,密闭式鸡舍可打开所有门窗,促进空气流通,开放式鸡舍可安装吊扇;四是密度适中;五是尽量减少应激反应,高温季节,接种疫苗应选择在早、晚进行;六是不同批次的鸡群不能由同一名饲养员饲养,避免交叉感染。

4防止污染

鸡场的扩建和改造,应注意饲养区远离居住区,减少人畜禽的相互接触,鸡场千万不能靠近交通干道和主要江河支流,以避免污水排入江河,污染水体。新进的鸡群必须隔离一段时间,确认健康后方可入群饲养。粪便应作无害化处理,如果作肥料使用,一定要曝晒处理。防止野禽侵入,同时做好灭蝇、灭鼠、灭蚊工作,防止疫病传播;病死或不明原因死亡的鸡,应作无害化处理,不能随意乱扔。

5参考文献

[1]霍长江.养鸡环境与设施的缺陷是疾病发生的隐患[J].中国养鸡,2003(11):39.

[2]周旭东,仇明生.病毒病与养殖环境[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1(9):41.

[3]严?d,林开.简易设施养鸡的环境评估内容建议[J].中国禽业导刊,2006,23(9):27.

第9篇

一、个人专业技术基本情况

本人在本科阶段的专业为草业科学,在畜牧方面主要学习了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饲草调制加工与利用学、饲草营养价值评定、动物营养学等相关专业,在优质牧草与饲料作物生产、牧草加工调制、饲草营养价值评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和能力。

参加工作以后,能够坚决服从领导的各项安排,虚心向单位老前辈等请教,以充实自己的工作经验与能力。在认真干好自身岗位职责工作的同时,还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协助其它同事完成单位工作。在工作之余,自觉不断学习各类畜牧养殖、动物疫病防治相关的各类专业技术知识,并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自身业务综合水平。

二、任现职以来技术工作

任职以来,本人继续坚持孜孜不倦、严于自律的工作态度,认真踏实地完成了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主要工作业绩有:

1、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设计工作。参与了全县30多个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的选址、规划、图纸设计工作,这些场(小区)都有配套设施管理房、兽医室、饲草棚、青贮池等,管理区、生产区、饲草料加工区、粪污处理区分离;参与了全县贫困村贫困户“前宅后院”暖棚圈舍图纸设计、修建指导等工作。

2、禁养区划定工作。参与了《民乐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的修订工作,优化了我县畜禽养殖产业的布局,切实加强了环境监管,促进了环境保护和畜牧业的协调发展。

3、动物防疫工作。根据全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安排,我认真配合相关领导和同事,全力以赴,圆满完成了2016-2018年度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没有重大疫病发生。

4、动物卫生监督工作。配合单位同事按照相关法律、条例和主管局相关文件精神,定期不定期地对辖区内养殖(大户)户、贩运户、屠宰户进行监督检查,与管理相对人签订各类责任书和承诺书,指导养殖场(户)建立养殖档案等台账,同时加强对兽药、饲料等畜牧投入品的监管检测工作,深化“瘦肉精”专项整治,加大病死畜无害化处理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通过加强畜牧行政执法,进一步规范了动物生产经营行为,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奶”。

5、畜禽粪污整治工作。配合单位同事对辖区内禽畜养殖场环境卫生整治情况进行督查指导,针对部分畜禽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不健全、随意堆放废弃物、畜禽粪便、生产污水、恶臭气体对环境产生污染等问题提出了整改建议,并责令及时整改,严厉杜绝畜禽养殖污染事件的发生。6、草原减畜工作。积极配合镇政府、县畜牧兽医局完成了南丰镇草原减畜工作,有效加强了草原保护建设力度,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促进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7、办公室工作。一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制作报送各类表格、文档;二是认真填写检查记录、免疫档案、养殖档案等各种存档文档,确保各类工作有迹可查;三是认真完成上级单位检查考核前资料的准备整理,确保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单位的肯定;四是对上级单位发放的文件通知做到及时上传下达,并及时进行分类归档,以便查阅和管理。

8、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工作中,在实践中增强自身工作经验同时,还适时认真总结形成书面理论成果,积极向全国各类学术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

9、主要获奖情况。2016年1月,荣获2015年全市畜牧技术推广先进个人;2018年2月,荣获在2017年度全市畜牧工作先进个人。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沼气,污染,新农村,生态环境

1新农村生态建设与沼气概述

新农村建设一是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二是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五是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沼气在新农村建设生态工程、环保工程、富民工程、家园工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生态农业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培育资源,优化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沼气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纽带作用。

2沼气建设与庭院经济

沼气是有机质在厌氧的条件下,经微生物分解所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混合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约占55%~70%。由于沼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所以其经济价值主要在能源利用方面。沼气可用于照明、做饭等生活用能,用于畜禽舍的照明、取暖和消毒,用于日光温室中点燃增温、增二氧化碳气肥,还可在果园内点灯诱蛾捕虫;沼液是沼气发酵的副产物是一种溶肥性质的液体。其中不仅含有较丰富的可溶性无机盐类,同时还含有多种沼气发酵的生化产物。因此,在利用中它往往表现出多方面的功效(如营养、抑菌、刺激和抗逆等效果)。沼液不仅可用作肥料,还可用于养鱼、植保和喂猪等方面。沼渣的利用。经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后,残存物料的固体部分俗称沼渣。它富含腐殖化的有机质,含量40%~60%,全氮1.0%~2.0%,并含维生素和激素等,可用作肥料、栽培食用菌和饲养蚯蚓、黄鳝等。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将沼气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结合起来,形成能产生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多种庭院式经济。

3沼气建设效益分析

沼气的建设能给农村带来一定的经济、社会、生态与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经济效益

发展沼气,可使农业废弃物有效地用于低成本的清洁能源--沼气的生产。用沼气取代柴草和煤炭,将使广大农村妇女从烟熏火燎中解脱出来,改善她们的健康状况。将带动农村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养殖业的发展,也为农村的大量闲置劳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收入。通过开展综合利用,发展庭院经济,能明显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创造良性生态环境,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农民奔小康奠定良好基础。沼气池的运用,能消耗畜禽粪水、种植废物如秸杆、以及生活废水产生沼气。通过配套装置,沼气取代了煤、液化气等能源,成为农村日常生活的主要燃料。一座8~10m的沼气池,一般可产沼气300~400m/年,可解决3~5口之家一年80%的生活用燃料,帮助农民直接增收节支。

3.2经济与社会效益

沼液收集后可以种菜、浇灌花卉果木等,也可直接排入稻田、鱼塘。一座8~10m3的沼气池,年产沼肥27t,相当尿素300kg,磷肥500kg,钾肥200公斤。残渣、沼液作肥料,能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3.3环境与社会效益

治理农村大气污染。首先,沼气是以甲烷为主,它所含的甲烷、氢和硫化氢都是可燃气体在燃烧中只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产生二氧化硫,更不产生粉尘,且热值利用率达60%,而煤的热值利用率15%左右,节能炉也仅为20%多一点。另外因沼气热值高,用量少,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比煤大大减少;治理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畜禽能源环保生态模式,可以基本改善农村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状况。它的原理是利用厌氧细菌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经过厌氧消化作用转化为沼气和二氧化碳,使粪水中的不溶有机物变为溶解性有机物,实现无害化生产,从而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粪便进入沼气池这个密封的容器内,臭味就无法再向空气中散发;经厌氧消化处理后的粪便,杀灭了绝大多数的病菌和虫卵,不再孳生蛆蝇,用其施入农作物,也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农村沼气的建设大部分与改厨、改厕、改圈同步实施,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状况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农村农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实现了村容整洁。为解决农村过剩秸杆,秸杆禁烧禁抛提供了有效途径。

4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就是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培育资源,优化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其目的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而沼气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纽带作用。沼气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养殖业和种植业进行有机结合,组合成生态模式,发挥其作用。

作者介绍:刘宏杰(1964-),男,江苏泗阳人,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环境保护专业,长期从事污染防治和环境监测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艳.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河南农业,2007(15).

第11篇

论文摘要介绍稻田养殖大龙虾技术,主要包括稻田的选择与整理、虾苗的放养、田间管理、防病除害、捕捞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农户稻田养殖大龙虾提供参考。

大龙虾体内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含量十分丰富,并且胆固醇含量极少,是一种名副其实的低胆固醇营养佳品,出肉率达60%~67%,平均100g蛋白质中含有人体必须氨基酸31.60mg,肉质与味道优于海水成虾。稻田养殖大龙虾是在以稻为主、以虾为辅,充分利用稻田所提供的水、肥、饵等条件下,改善稻田生态环境,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一般稻田养殖大龙虾的产量为225~450kg/hm2。因此,稻田养殖大龙虾是一项成本低、收效快、经济效益较好的致富门路,也是一种新型养殖技术。

1稻田的选择与整理

要求选用靠近水源、水质良好、没有工业污染、进排水比较方便的稻田;田块底质比较肥沃,田埂比较厚实,不渗不漏,保水性好,以自然田块为单位,集中连片经营为宜;交通方便。

1.1加固加高田埂

为了防止满水逃虾,一定要对田埂加固加高,一般田埂以高0.5m、宽0.5m为宜,并要捶打结实,做到不渗不漏不垮,以防止大雨冲塌或漏水塌方。

1.2挖好虾沟和虾溜

为了使水稻在生长期不同阶段能正常生长,同时避开稻田因施化肥、农药或除草剂时对虾苗的毒害,以及捕捞时方便易捕,必须挖好虾沟和虾溜。虾沟可分为环沟和田间沟。环沟是养虾的主要场所,可沿田埂内侧四周开挖,离田埂距离因田而异,一般可离田埂2~4m处开挖,沟宽1~2m,深0.8~1.0m。田间沟又称畦沟,主要供虾苗出入稻田觅食隐蔽用,可视田块大小,在田中开挖几条横沟与环沟相通。在交叉点上挖虾溜,深1.0~1.2m,面积约为3~8m2。虾沟和虾溜的面积,通常根据田块大小而定,一般占稻田总面积的15%~20%。

1.3筑好进出水口和安装拦虾设施

通常养虾用水要和农田用水分开,单独建设进水渠道。进出水口建在稻田相对两角上,并都要安装滤网,以防止虾苗外逃。滤网一般以6~8目为宜。出水口滤网要高出田基20~30cm,下部深埋在基土中,进水滤网长度为2~3m,成弧形向稻田内安装,严防野杂鱼混入。

2虾苗的放养规格、密度和时间

为了提高大龙虾的成活率,必须放养3.0~3.5cm的大规格虾苗。放养密度掌握在1.2~1.5万尾/hm2;若投喂饲料,放养密度掌握在2.75万尾/hm2左右。规格小,放养密度可适当增加。放养时间以4月上旬为宜。

3田间管理

3.1定期换水

一定要坚持定期换水,使虾沟内的水质保持清新,特别是夏秋高温季节更要勤换水,即使在水稻晒田时也要保持虾沟内水位稳定,为虾苗生长提供一个好的生态环境。

3.2投喂饲料

幼虾放养后,立即开始投饵,一般可用麸皮、豆饼,或鱼(虾)用颗粒饵料投喂。每天投喂2次,以傍晚投喂为主,日投喂量可按在田虾体重的2%~4%掌握。根据季节、天气和苗虾吃食情况,合理调整,使虾吃饱吃好,促进生长。

3.3处理好施肥用药与养虾的矛盾

使用农药应尽量采用高效低毒农药,并严格控制安全用量。撒药方法有以下几种:

(1)干水撒药法。在撒药前将水放干,让虾苗集中在虾沟虾溜中,然后进行撒药。将药物撒在稻叶上,待药物毒性消失后,再往田间注入新水。

(2)深水撒药法。先把田水加深,再进行撒药。

(3)药物浸秧法。插秧先将苗根部放在药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再插秧,这种方法治螟虫有特效。

3.4定期巡查

定期巡查进出水口是否畅通、拦虾设施是否完备、田埂是否牢固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特别是暴雨天常会出现田间大量积水,甚至田埂翻水,容易冲垮田埂,更应加强巡查。

4防病除害

(1)严把虾苗质量关,选购体质强健、无感染的虾苗。

(2)做好水质管理体制工作,定期使用生石灰增加碱度,改良水质。

(3)选用优质饵料。

(4)及时捕捉老鼠、水蛇等,禁止鸭子进入稻田。

第12篇

[论文摘要]江苏重视沼气建设,以沼气为中心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治理环境污染,在农村和城市生态建设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当今中国的环境在世界上处于落后状态,污染的环境严重危害着人民的健康,阻碍着经济的正常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一、生态环境恶化,改善迫在眉睫

国务院总理同志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在2004年全球118个国家的生态现代化指数排序中,中国名列第100位。通过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废物处理率等30个指标的分析表明:瑞士等15个国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中国等26个国家属于世界较低水平。我国环境事故、生态危机都进入高发期。民以食为天,而食品受污染的事件频频发生。污染的空气,造成的肺癌成为头号杀手!1/4的人喝不上纯净的水,松花江、太湖污染引发饮用水危机。90%流经城市的河流受到污染。75%的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问题……

江苏尽管经济发达,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明确将环保优先、富民优先、科教优先、节约优先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选择了236家循环经济试点,一手抓环境保护,一手抓生态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促进生态循环,改善卫生环境状况,保障人民健康是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发展循环经济,净化生态环境

新型农村沼气作为一种生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资源投入最少的“减量化”,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污染排放量最小的“无害化”为原则,达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的经济增长模式。

围绕建设生态省的总目标,江苏以推进生态农业县建设为抓手,实施“三清工程”(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立清洁生产技术保障体系。人畜粪便以及有机废物的传染病源,经过沼气池厌氧发酵、沉淀作用,能杀灭病菌和寄生虫卵,能有效防止疾病传染。实施大中型畜禽场有机物污染治理的能环工程,推广沼气池无害化处理等综合利用技术,可以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沛县的养殖业发达,但畜禽排泄物造成了农村环境脏乱差。在龙固镇三里村结合“一池三改”的实施,成功推广了“畜沼菜”、“畜沼粮”、“畜沼果”等多种生态良性循环模式。不仅农村居住环境得以改善,还增加年收入3000多万元。

以往江都市银河生态农业园产生的粪便和污水造成环境污染,让周边农民不堪忍受。2002年,建起了一座沼气塔,开始了农业生态圈的运作。在生产过程不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对人体有害物质。奶牛粪便液通过污水管输送到沼气塔,经过发酵后产生沼气,供农家炊事,将污染物资源化,形成了良性生态循环,彻底改变了环境。

赣榆建造农村户用四位一体式沼气池26500只,大中型沼气工程7处,创建集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0处,建造生活污水净化装置216处,总发酵容积273000m³,净化生活污水34万吨,建造2万户的“生态卫生厕所”。

江苏省积极推广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程。利用厌氧发酵和好氧降解技术,将农村的粪便、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促进了生产、生活用水的良性循环,改善了农村水环境。

三、沼气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

利用农村沼气,因地制宜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效率,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与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

涟水、东海、金湖、邳州等地开展了水稻沼液浸种试验示范,水稻单产可提高8-10%。沼气余渣的肥效是普通农家肥的三倍多,沼液可以用来施肥、养殖鱼虾。通过走“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种养业生物链模式,改善了土壤的板结情况,使农产品品质得以提升。

沼气不仅为农户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清洁能源,而且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的卫生状况,还将农户的生产、生活、种植、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废弃物资源化,沼气发电制热

南京水阁垃圾场在1997年利用沼气发电,2002年并网。天井洼沼气发电厂每月能发电50万度,供应5000户居民用电。轿子山开创国内第一个填埋场沼气制热项目,每天3500吨生活垃圾通过卫生填埋产生沼气,用来发电制热。南京三大垃圾场一年产沼气全用于发电制热,减排的甲烷相当于50万吨二氧化碳。目前,南京垃圾填埋场日均发电10万度,日产95℃热水8001000吨。沼气不仅将废弃物资源化还把臭气熏天的垃圾场变成了环境优美的绿化带。

1979年,江苏省沼气研究所(现常州市生态技术应用研究所)在武进建立了沼气发电站,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江苏省最大的沼气发电项目在常州市康乐农牧有限公司投入运行。年出栏生猪6万头,废水达4万多吨,现在达到零排放,年发电40万度。武进绿杨花卉有限公司,用猪粪发酵产生沼气,沼气和秸杆气混合发电,解决花木大棚所需能源,沼渣给果树、蔬菜施肥。溧阳市乾丰养殖有限公司的大型沼气工程于2007年开工,可年产沼气300万立方米、发电40万度,解决了畜禽污水排放的难题。

无锡益多环保热电有限公司每天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每小时发电2.4万度。沼气制蒸气,以每小时100吨的产量供新安、华庄两地的60多家企业使用。无锡桃花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产沼气发电,每小时发电1960度。徐州国际农业科技园,利用城市粪便发酵的沼气发电。

我国城市的沼气资源充足:1.工业污水、污泥。采用厌氧消化技术,1m³的污泥可产生10m³左右的沼气,可发电15度以上。2.生活垃圾。一吨生活有机垃圾产生的沼气量约为100~200m³,可发电150~300度。3.我国年产酒精约400万吨,产生的沼气就可发电18亿度,产生0.3MP的蒸汽200万吨。我国年产柠檬酸70万吨,发电总量可达2.1亿度,产生0.3MP的蒸汽24.5万吨。

沼气发电的生态、能源和经济效益尤为突出。作为节能产业,生态循环经济,沼气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良途。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农林厅.“十五”期间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