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课外活动记录

语文课外活动记录

时间:2022-09-07 12:08: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课外活动记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课外活动记录

第1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外活动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

1.1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无论其内容或形式,都与社会生活的需求直接联系,是语文知识相能力综合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不是为考试,而是因为它有很广泛的社会应用价值。语文知识是进行社会活动的必备知识,语文能力是进行社会活动的一种重要能力。一个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直接影响着他的社会活动的范围、内容和质量。这种广泛的社会应用性还决定了口头语言活动与书面语言活动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同样重要。

1.2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的特点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语文活动和非语文活动没有明显的界限。凡有语言活动的地方,包括学校、家庭及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包含有语文活动的因素。学校里的书法小组、文学社团、黑板报、壁报、手抄报活动,已带有语文课外活动的性质。即使是科技活动(如科技报告、写作科技论文等)及其它课程的课外书籍的阅说也带有语文课外活动的性质。

1.3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限制的特点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不受课堂教学的约束和限制,都由学生独立选择、独立吸收、独立运用。这种自主性带来了强烈的涩味性。例如学生在自办刊物和向外投稿中,他们的习作不是作为错误的东西来批判,而是在适应某种需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起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可想而知的。但这种自主性也能带来随意性,在跟着流行走和追逐新潮流中有时不辨真伪和美丑,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使他们及早把课外语文活动纳入自己成才的轨道,并具有鉴别真伪美丑的能力。这种自主性在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后将更增强其地位和作用,进入社会后将发展成为独立性。

2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

2.1以指导阅读为主的课外活动

配合讲读教学的课外阅读;配合社会教育的课外阅读;利用学校阅读园地的课外阅读;发展学生个人兴趣爱好、才能的课外阅读。

2.2以指导写作为主的课外活动

指导学生写日记、札记、摘录;指导学生课外写文章,发表见解主张,抒发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积极为报刊投稿;指导学生编写墙报、手抄报等。

2.3以指导听说为主的课外活动

指导学生课外进行采访活动、整理会议记录等,指导学生课外朗诵活动;组织指导演讲会、报告会,组织指导讨论会、辩论会,组织指导故事会、戏剧表演等。

2.4其他方面的语文课外活动

如语文知识竞赛、语文能力竞赛、语文游艺活动、展览会、灯谜晚会等。

3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管理与指导

3.1语文课外活动的管理工作的关键

其一是制订周祥而切实的语文课外活动计划。计划应包括活动项目名称、目的要求、活动内容、实施步骤和方法、活动时间地点和规模、主要负责人等。其二是培养骨干、健全组织。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一定的活动制度。

3.2语文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3.2.1内容健康丰富与形式生动活泼相结合的原则

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可根据社会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语文课的教学任务来确定。要注意内容的实际性、针对性、时间性和地方性。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许多与最新信息有关。特别是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中获得的信息,基本上都是关于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艺术、军事等方面的最新动态。许多语文活动也都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3.2.2寓教于乐,尊重自愿与积极指导、热情扶持相结合的原则

语文课外活动更要寓教于乐,要尊重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体现自愿的原则,在愉快的活动中受益。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的作用方式,往往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这一点来说,母语教学的非课堂教学作用,远远超过其它各门学科,因为它有最广泛的学习环境和最广阔的学习途径。

3.2.3发现人才,发挥特长,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应鼓励并指导学生发展专长,指导学生及早把语文课外活动纳入自己成才的轨道。

3.2.4立足课内,利用课外,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立足课内指导课外,利用课外促进课内。语文课外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又是课堂教学的开拓。首先,任何一个人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都不是从学校教育才开始的。儿童在入学之前,就已经进行了长期的语言实践活动。语文教学一开始,就是在课外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次,学校教育时期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远远不限于课内,还广泛地存在于课外、家庭和社会中。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语文活动的范围和水平要不断地扩大和提高,对课堂教学也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上学到的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要在课外活动中应用、检验和强化,并得到扩展和延伸。所以任何一个阶段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学都是在课外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说,课外活动永远是课堂教学的背景。最后,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学校教育的结束都不意味着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的结束,而是进入了到更广阔的领域里完全独立地进行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的时期,它是课堂教学的广泛运用,是课外活动的直接继续。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语文课外活动;课外阅读;口语训练;角色表演;课外练笔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12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082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扩展。开展课外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平台与提升空间,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的个性与才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下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开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1.提供适合的阅读材料。教师要将课外阅读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阶段。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阅读材料,由浅入深,提供最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阅读,通过阅读可以有更多的收获。

2.开展必要的成果交流。在课外阅读中,教师不仅要重视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同时还要开展阅读成果交流。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次交流,更是一次提升的最佳时机。学生可以将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还可以将阅读的心得与体会写下来。在阅读成果交流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传阅摘抄的段落,也可以就阅读方法、心得与体会来展开交流。这既是对学生阅读成果的检验,更是丰富学生知识积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开展口语训练,提高学生表达水平

1.朗读大赛。朗读是学习文章的重要手段,是将文字转化成语言的过程。而且,它既是信息的输入,同时又是信息的输出,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字段落的理解,读出情感,读出感悟,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为此,我们要利用丰富的课余时间开展丰富的朗读活动。文字材料可以是教材文章,也可以是其他的报刊书籍;可以由教师指定朗读材料,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

2.演说活动。这样的活动更为自由宽松,可以由教师指定或是学生自己选择话题,然后让学生来进行自由发言,篇幅不限,这样更能激起全体学生说的激情。这样的演说训练不再是局限于教材,而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氛围更为活跃自由,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同时也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我的家庭、我最敬佩的人、我最难忘的一件事等等,这些话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自然会有更多的感受与体会,有更多的话要说。

3.辩论大赛。小学生争强好胜,有着鲜明的个性,对待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往往会有着不同的观点。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不同,甚至是直接否定,而是要引导学生针对这些不同来展开辩论,在辩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汇,以达成共识。这样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

三、举办角色表演,提高学生理解水平

1.节选教材片段。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有人物对话情节,我们可以选取文章片段,让学生来扮演相关的角色来真实地再现人物与情景。这样的课外活动是基于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理解与掌握,更能让学生在表演中来感受人物的特点,语言的特点,更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自由创编剧本。文章有许多的留白之处,文中的省略处,文末的意犹未尽,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为此,我们可以开展剧本的自由创编与表演,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空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开展课外练笔,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1.写日记。日记是让学生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写下来,内容宽广,形式自由灵活,教学难度低。这正是训练学生写作的重要手段。

2.写读后感。不管是学习教材文章,还是课外阅读,学生总会产生一些见解与感受。对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在阅读中的心得、体会与感受用文字写下来。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总之,课外有着更宽广的空间,可以满足课堂教学所不能完成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而宽广的学习平台,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更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感培养 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B-0019-01

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基础。那么培养学生的语感应该如何入手呢。

一、丰富课外阅读,在阅读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计划、教学进度等限制,由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这种方法虽然保证了教学的进度,但因学生自控能力的差异,导致课外阅读的情况不容乐观,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不是通过漫无目的的课外阅读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建立在丰富的有规划的课外阅读上。

教师在讲解语文课文时,如果过分注重剖析课文的结构,注重讲解课文的写作技巧,那么语文课堂的吸引力将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该根据课文的讲解重点及自身经验,推荐学生在课堂外进行相关文章的延伸阅读,并要求学生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记录阅读心得。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分享阅读心得。通过这样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外阅读,学生的语感会得到迅速提升。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养成“多设问”的习惯,将阅读中的难点记录下来,向教师询问。教师也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做好记录,重点记录自己的难点。不过,教师在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切忌过分强调技巧,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及情感体验。

二、在语文课堂上要大声朗读课文,提升语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语感的方式除了大量进行课外阅读,教师还应该采取朗读的方式。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重视朗读,朗读可以使学生发挥意会、直觉、顿悟等主体意识,在领悟课文的境界和感受共鸣的愉悦中,不知不觉地形成语感。

(一)强化朗读指导,规范朗读

在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中,正确而规范的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规范指导。指导学生在读准确字、读通句子的前提下,进行大声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发音准确,声音高亢。教师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发挥带头作用,对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教师在上课开始后的几分钟内,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读,教师先朗读一句,学生跟着朗读一句。教师还可以邀请朗读质量较好的学生带头朗读。通过大量的朗读来让学生感知语文的魅力,进而培养他们的语感。

(二)注重朗读的感彩

大量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但如同背书般的朗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作用是有限的。因此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对语句感彩的把握,注重语文课文中重点句子、优美词句感彩的把握,通过节奏的变换、抑扬顿挫、起承转合之间的流转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鼓励学生带着画面去朗读,特别是像风景类的语文课文,通过感彩、画面重绘等能够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身临其境般读懂语文课文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还可以通过画面描绘的方式,在朗读结束后提问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提升了语文课堂的吸引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以借助相关的技术或方法。多媒体教学是现阶段语文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方法,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多媒体教学技术也有优势。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时,教师可以将语文课文中描绘的情景通过视频、音频、画面进行展现。如课文中讲解泉水潺潺的声音,学生在朗读这段描写语句的时候,教师辅之以泉水潺潺的画面或者声音,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语文课文的魅力,进而培养他们的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课外活动,将语文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在实践过程中,充分提升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感情,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及文化内涵,达到这些教学目的离不开语感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和提升学生的语感,通过阅读、朗读、创设情境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语文;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038-01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语文是一门优美的课程,如果老师采用“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那么学生在成绩不理想之后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对语文失去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结合《新课标》,发挥语文的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趣味性,以及采用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乐学、会学、学好。

一、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乐趣。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发现,并鼓励学生养成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并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关注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对学生学习评价一定要及时正确,可有效的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目的达到了要求,就得到了一种满足,再对学生的这种满足加以强化,又进一步产生了新的需要,就形成新的动机和兴趣。及时评价效果好,可以利用刚刚留下的鲜明的记忆表象,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改进学习的愿望。要想使学生学得有趣,首先教师要教得有趣。一堂生动的课,不但学生学得有趣,教师也得到一次教学艺术上的享受。要按照“标准”要求,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让课堂教学变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变成激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及时雨。

二、开展综合性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做到:“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第一,在课堂内一定要下到功夫。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尝试情境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知识的讲解和剖析,来构建物理知识结构网络,通过实际运用达到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方法论的形成和物理思想的培养。整个过程是以知识的演绎为依托,通过机械性重复和反复操作来实现教学目的。而情境教学,则把问题的呈现放在前面,以解决问题为教学的导入点。这不仅是教学顺序的颠倒,而是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的更新。通过问题的呈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把知识的建构、方法的运用与能力的提高有机地融合起来。

如,讲朱自清的《春》这堂课时,教师可以课件播放几组春天的优美画面,配合散文朗诵。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花红柳绿,草长莺飞,万物复苏。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绚丽的春光里陶醉,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赞美春天,吟诵春天,现代作家朱自清用诗一般的笔调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春的赞歌”。

放完课件,老师提出问题:1.这篇散文一共为我们描绘了几幅春天的画面?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按课文内容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章思路。2.听了朗读,你能感觉出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吗?3.春天的草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你知道古诗里有哪些描写春草的诗句么?

这样,在感悟春天的基础上尝试了对学生想想力的再次启发。让学生在带着问题开始课堂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在课外要求全体同学积极参与课外交流活动。单靠增加课时或只靠课内的几节语文课,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作为巩固和发展课内学到知识的手段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发展语文能力,必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课外活动不易太难,要通过有趣而简易的活动设计,让学生接触古诗、散文、诗句等丰富的文化含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通过朗诵会体会文章的音乐美,情感美和建筑美。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有益的课外阅读活动,其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能开阔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科学的热爱,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素质,及心理品质的成长。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实际工作中我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我的做法如下: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我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要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切实提高阅读效率。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1.用迁移法

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流连忘返”这个关键词语,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细细体味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学生们理解了人们流连其中不忍离去的原因,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们推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片美文,学生们运用迁移法抓住关键词语品读课文,很快就体会到了桂林的山“奇”“秀”“险”,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特点。

2.“三读法”

(1)浏览性的泛读法。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2)进行速读训练。方法有二:一是“遮盖速读法”。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书页差不多大小,放在书的上端,读完一行就把纸往下拉,盖住读过的一行,使眼睛不能来回重复,同时减少眼睛的左右移动,增强眼的视觉广度。随着训练,把遮盖挡用的纸往下拉的速度加快,即可逐渐提高速度;二是“限量速读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

(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 ,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需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3.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如用“……”“?”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谴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3)写读书笔记。一是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二是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三是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四是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并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多次的反复、强化中逐步把课外阅读当成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去进行阅读。在形成和保持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1)在语文课堂上,我告诉孩子们,会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想象读书的孩子是最聪明的。课堂中,我鼓励孩子大胆地质疑、思考、想象,养成读中悟,悟后再读的习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孩子们理解课文后,组成阅读小组教他们带着动作朗读以及表演课本剧。

(2)鼓励孩子们大量积累课外的好词句。在每个单元学习后,我总会尽量抽出时间让孩子在笔记本上积累本单元的好词句。同时收集课外阅读中的好词句。

(3)我们每天有半小时的阅读时间,主要围绕《同步作文》让孩子多读、多积累。让孩子养成积累课文内外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并学会写下自己收获的习惯。我先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说说想法,然后由词展开联想,通过联系自己的经历谈感受,应该说,部分学生还是有所启发的,也初步学会了怎样去阅读,怎样去理解。

(4)利用早读的时间,让孩子进行国学经典的背诵,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背下《三字经》《弟子规》和唐诗三百首中的部分古诗。我相信,通过这些传统中国文化的滋润,对孩子们的写作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

《课标》建议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魏书生老师说:“我一学期用三分之二的时间教完教材,其余用来阅读教材外的内容。”我们小学教师也应在时间上多支持学生,给予一定的时间保证。

(1)避免机械重复的作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每天的语文作业只要能掌握所学的基本知识作业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做读书小卡片,可以进行人物短评,可以摘录名言警句,可以撰写读书心得等等。不过作业量方面,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了些限制,以小学中年级为例,每天的语文作业字数不应高于四百字。

(2)我还安排一定的课堂时间,给学生以读书方法方面的引导。教师不应把所有的“课外阅读”任务都放到课外,可以增设“自由阅读课”,也可以每天抽出二十分钟的时间,与学生一起在教室内进行“课外阅读”,摘录精彩语句,做好圈点批注,交流读书心得……这样既保证了阅读时间,又在阅读方法上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多读几本书,其更深远的意义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不但具备学习能力还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都应充分领悟《课标》的精神,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第6篇

一、重视课题研究,提高研究水平

1、以研究课为中心,努力探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2、认真做好语文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高度重视研究过程,扎实有效,力争早出成果。按计划开展课题实践,及时做好个案积累,及时汇报了课题进展情况。

二、依托课题,深入教研

1、课堂教学重视拓展,与课题紧密结合。本学期,是我校课题进入实施的阶段,因而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主动参与到课题的学习研究之中,不断深化对课题的理解。我围绕本年段制定的子课题展开教学研究,并落实到每一节课上进行教学尝试,特别是在每一节研讨课上都针对课题进行或针对课题的一个方面进行必要的研究,并使课本资源、媒体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得到了较好的利用和拓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重视实验的日常管理。注意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做好教后反思、典型案例记载等工作。要求自己创造性地使用实验教材,落实课题研究的日常工作,在每节课结束时,都对本课教学及时记录,认真总结、反思。

3、围绕课题开发校本教材,建设校园文化。本学期我加强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

三、实施课题,突出特色。

本学期我在实施课题,深化教研的过程中主要以四大板块为课外阵地,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以学校阅览室、图书室为载体,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是每期期初向学生开列出阅读文学名著的书目,初步规定每个人每期必须完成的阅读量。其次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必须写读书札记。最后是要求学生进行审美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文学素养。如写读书随笔、书评等。浓郁的文化气息在校园中蔚然成风。

2、以“艺术天地”为展示台,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本学期,我班继续加强对学生课内的书写指导,狠抓写字教学,强调书写教学规范。

3、结合“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节日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开展如诵读《三字经》、诗歌朗诵、快板表演、绕口令展示、故事会、演讲活动、手抄报评比等活动,探索语文课外教育活动的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课外活动成为课内教学的补充。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课题研究工作苦乐相伴,下学期我将充分利用博客网继续加强交流和积累,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原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第7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第二课堂 阅读兴趣 文化社团 校园场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078-0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交际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概念为具体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此为核心内容)。本文中的“校园文化”主要指“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明显的促进、导向、约束、规范、教育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生活方式、知识技能等。

维果茨基相信学生通过外在活动,可引发内化过程,从而建构知识。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内容。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能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得到的能力,到课外去运用,到校园环境中去实践,去检验其真伪与优劣,练就真才实学。

语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重视语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兴趣、特长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宏观的工程,语文教学通过课内、课外参与建设:课堂上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加强文化素养,课外语文活动增强学生投入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学校要积极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特长,以良好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营造美好“书香校园”

开展各项健康的读书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如以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为契机,以“学习、创新”为主题,营造“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的校园文化氛围。每学期开展“名著知多少”的校读书知识竞赛,并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每周安排一节课到阅览室上阅读指导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并布置读书的任务,保障阅读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班内设立图书角,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图书在班级图书角交流、推介,举办读书博览会,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系统,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校园里的时事报廊的作用,通过“看新闻、评时事”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开。

寒暑假是拓展阅读面的大好时机,学校利用寒暑假开展假期学生网上读书活动,开展网上征文活动,学生参加网上读书活动,可作为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及学习生活的组成部分予以记录考核。

这些活动不仅较好地推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校园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更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

3、创办各类文化社团,抒写真.善、美生活

成立演讲与口才协会、主持人协会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办文学社,创办刊物,增加学生习作、学生新闻、学生学习体会等的登载比例,给学生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每次文学社刊物出来之后,必分发到班级作为学生课外读物,扩大刊物的影响,吸收更多文学社社员积极投稿。在编稿、组稿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平时课堂作文无法看到的好文章,了解了学生的真实心理状况,适时引导他们涤荡丑恶,激扬真、善、美,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校园广播站是活跃校园文化气氛的重要阵地,成立相对固定的播音组,组建学生记者团,采编播与学生相关的资料信息以及发生在身边的生活趣事,指导学生模仿课本中的“消息”、“通讯”,写一些校园消息和人物通讯,向演播室投稿。学以致用,既可提供学生练笔的机会,又可宣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动口、动脑,精心使用语言文字,提高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不仅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

4、命名各处校园场所,营建良好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这里的一切最好让学生感受到是他们亲手营造的,这样,他们才会投入最大的注意力。可开展命名活动,让学生对校园内的道路、假山、喷水池,花坛、树木、草地、各幢教学楼等,或以人名、企业来命名,或以事物特点艺术性地命名;还可为石题字,为楼配诗,为壁画配说明文字等。也就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树影婆娑,花木扶疏处学习语文;引导学生鉴赏物象,在石上、亭间、路畔运用语文。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程 教学资源 开发 运用

一、引言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学的改革,已将语文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这一课题呈现在语文教师面前。教师应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开发运用能力,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学校现状及学生实际,积极开发和运用校内外课程资源,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由书本知识向现实生活、向自然界拓展延伸,进而发展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二、拓展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运用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1.挖掘教师自身和校园资源,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生花妙笔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程资源亦是如此。开发课程资源这种行为本身就是锻炼师生发现、发掘能及整合信息能力的过程。课堂不仅是讲台,更是教师活动的“舞台”。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是展开在学生面前的一本活的教科书。有的老师善于歌唱,可以在教学中一展歌喉,以情感人;有的教师善于书画,可以在课外活动中泼墨挥毫,一展技艺;有的善于演讲,可以在演讲比赛中慷慨陈词,以理服人;有的老师循循善诱,教学有方;有的老师宽容有加,爱生如子……总之,教师要善于挖掘自身的课程资源,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让学生学会进取、学会做人。校园环境及设施蕴含丰富的资源,如校容校貌的不断改善、校园文化气息的日益浓厚、师生活动的丰富多彩,等等,都是宝贵的资源。譬如,我校经常组织开展学生演讲比赛、书法比赛及教职工篮球比赛等活动。每次开展这些活动,笔者就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慧眼捕捉素材,用自己的生花妙笔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2.组织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观察、感悟及实践能力。

社会是个大舞台、大课堂,蕴涵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要树立“社会即课堂”的教学观,根据学生活动的兴趣和教学活动的要求,及时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村庄、山野、街道、工厂进行调查研究与采风活动,借此增强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在活动中学语文,彰显学以致用的思想。实践证明,这种社会交际活动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理解能力、观察感悟能力、写作能力等,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当然,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循规蹈矩,而要另辟蹊径,力求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创新、有所收获。为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笔者常跟学生一道设计学习主题,就家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变迁及当地人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的变化等开展调查,形成自己的认识,甚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引领学生亲近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自然及人文资源,增长学生的见识。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为此,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开发当地资源,组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譬如,笔者所在的宿羊山镇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其中“宿羊山”这个镇名源于一个优美的传说。在笔者于春游踏青之际所组织的主题为“宿羊山民俗风情溯源”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笔者与学生一道兴致勃勃地登山游览,采集信息、整理资料。学生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于语文实践活动之中,获取关于“宿羊山”的好多资料,如关于“宿羊山”的来历,学生知道了山的原名叫“宿娘山”,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年西王母(王母娘娘)与东王公举行年会,他们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直奔东王公居处。在路经此山(现在的宿羊山)时,被连绵起伏的山峦及绿树丛林所动,便来到此山小憩,住了一宿,因此后人便把此山叫做“宿娘山”。后因此山上确实草木繁荣茂、绿树成荫、山羊成群,人们遂把宿娘山叫做“宿羊山”,并一直延续至今。活动中,笔者跟学生一起参观了位于宿羊山脚下的一个名胜古迹——“双眼井”。通过实地查看、采访当地村民,学生了解到这座双眼井是人工用青石砌制而成,距今已有一千年多年历史,一井两口,故名“双眼井”。村民告诉学生此井四季清澈透明,井水甘甜爽口,据说凡是饮用此井水的人从不腹泻,这便是“双眼井”的美丽传说。学生听后,颇感新奇,纷纷在井边驻足观看。此次的宿羊山之行让学生收获多多、感触良多。是开发课程资源的理念引领师生走出了校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才让当地的风情民俗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毋庸置疑,广袤的自然、缤纷的社会是一本生动而又神秘的“活”教材。教师引领学生打开这本活书,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搬到社会这个舞台上,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得到锻炼,培养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久而久之,学生随着对家乡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了解,随着自己探索脚步的不断迈进,自己积极进取的个性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形成。

三、结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各地都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习得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9篇

[关键字]小学语文;学习兴趣;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9-372(23)26-46-2

[作者简介]杨丽(969―),女,广东廉江人,中专,广东省廉江市石角镇曲江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兴趣是人对实物的一种认识倾向,并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学习效率。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形成和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异。针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稳定、易对学习的形式感兴趣而从中获得满足的特点,笔者试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兴趣不稳定,任何新颖的、形象的、具体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很大的兴趣。因此巧妙地导入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有着独特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的声音、图片和动画巧妙的运用于课堂导入。如在讲述《金色的草地》一节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幅漂亮的金色草地的图片和小朋友在金色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图片,并配上轻快、悠扬的歌声,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同时,小学生对故事情有独钟,教师选讲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能够增加课堂导入的趣味性。如在讲述《小摄影师》一节时,通过讲述高尔基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的故事将学生引入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其人文素养。

二、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是自制力不强,意志力较弱。因此,后半节课时他们注意力开始分散、学习效率下降。如果此时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在此时,教师开展各种学习竞赛就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点燃,在识字环节开展个体识字竞赛,在阅读环节按小组分角色朗读竞赛等。角色扮演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学习《盲人摸象》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按角色表演并做好大象模型,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层层深入,层层设疑,抓住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是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的一种方法。

三、科学评价,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带给儿童,在儿童心中激起自豪和自尊,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这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有突出作用。同时《2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发展过程性评价对于兴趣的激发效果更为突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捕捉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肯定,根据各学段的目标进行全面的评价。如在识字写字阶段,教师关注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当其写字漂亮时要对其表扬,并记录在个人成长档案袋中;当学生努力写但写得不漂亮时,教师对其勤奋也表扬。在阅读阶段,教师要考察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对日常诵读、精读、略读等的评价;在写作阶段,当学生积极准备写作材料,认真观察,表达真实情感时,教师也应积极评价。

四、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育的任务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和课外活动有利于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同时,小学生对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会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内教学中,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组内竞赛、组建竞赛等教学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将枯燥无味的事物趣味化,将晦涩难懂的语言简单化,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课外活动中,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校内和社会资源,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水平,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小小演讲家等活动传递知识传递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地指引下,相信小学语文课堂十分精彩。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 阅读兴趣 阅读指导 阅读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94-01

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积累知识,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林语堂先生说:读书能“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灵性”。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些理念揭示了阅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更是如此。

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看书……”新课改明确的指出阅读能力培养旨在使学生终身受益。

依据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途径获得,70%以上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完成新课准要求的阅读量。课外阅读时间太少,阅读量不够,导致知识面过窄,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那么如何落实课外阅读,提升阅读教学的成效?

一、将课外阅读列入教学计划中

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都没有将课外阅读列入其中。每学年开始语文教师要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向学生推荐规定性阅读的书目,提出阅读要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教材编排的意图、任务:针对学生的现状,确定课外阅读的数量、内容、时间安排,以及措施的落实;统筹学校或教研组的各类语文课外活动。学生也要制定个人的阅读计划,要包括规定性阅读和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的自主性阅读,以便有计划的执行。

每篇课文学完后,可安排与课文相关或相似的文章,让学生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如,学了冰心的《忆读书》,可让学生读读其他作者的读书经历和体会,让他们受到感染,激发读书的兴趣。如,学完《空城计》,让学生看看诸葛亮其它足智多谋的故事,如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等。

每个星期可安排一二节课外阅读课,形成制度。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

二、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第一动力。唤醒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升阅读成效的关键。

首先,可利用班会、校橱窗、墙报等多种形式,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的氛围,使学生和学生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再次,还可以组织读书经验交流活动“读书笔记交流”、“读书经验座谈会”、“读书座谈会”等。交流活动同时评选出优秀作品。这些交流展示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交流了读书方法,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了读书的大氛围,让环境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保持课外阅读的兴趣。

另外,还可以再班级树立阅读榜样,评选“阅读之星”、“故事大王”、“推荐能手”、“朗读之星”等一大批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个人,加以物质或精神的奖励,利用榜样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缺失是普遍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认识上误区造成的。实质,每学期的阅读指导课并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指导课类型有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结合具体的实例,向学生讲授几种常见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比如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圈化法、批注法、摘录法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习惯进行阅读。

四、加强课外阅读的评价

学校要把课外阅读列入综合素质考核中。尝试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课外阅读档案,记录自己的阅读经历,积累自己的阅读收获。

阅读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下,多角度、客观的评价其课外阅读情况。评价时既要指出其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又要充分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保持阅读兴趣。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好读书成果,对照学生个人制定的阅读计划,检查目前阅读学习的状况与目标的差距,在参照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调整改进课外阅读的方法。还可让学生互评,同学间既可以互相交流读书方法、读书心得和读书窍门,又可以学会如何欣赏及如何接受别人的意见,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帮助。

五、提升教师阅读指导能力

部分教师自身阅读课外书籍不多,不了解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没有关注优秀青少年读物,甚至对当今著名期刊不闻不问。这样使部分语文教师教学视野封闭、狭隘,课外阅读指导能力不强,自然不能适时给学生推荐和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不得要领,勉为其难。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更应该在文化底蕴、文学修养和知识积累上狠下工夫,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阅读教学的成效。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通过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辨别鉴赏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谷伟锋,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课外阅读,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年01期

[2]黄亮生,坐实课外阅读于语文教学常规中。现代语文,2011年20期

第11篇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学习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需重视的,因为小学语文学习不仅是今后学生的发展基础,还有助于增强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养。

关键词:兴趣激发;语文教学;巧设情境

一、课堂氛围的营造

小学六年级学生虽然处于准备上初中的阶段,但还具有不少孩子的天性,所以,老师需要具有一份耐心、爱心以及责任心。语文教学中如果拥有温馨、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就会比普通的、沉闷严肃的课堂氛围更加能提高成绩,并且受到学生的喜欢,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改善。在学校学习中老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用爱心对学生进行关心,带领学生一起完成课外活动,从旁指导学生的自习、晨读,去除掉学生对老师的恐惧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就是朋友,此外,老师还需要在课堂上和学生充分地沟通和充分地交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二、学习自信心的增强

小学六年级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的学生不仅面临着心理发育和身体发育的情况,还面临着人格独立发展的情况,所以,老师在对待六年级学生时就必须把学生当成一个拥有独立性的个体,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才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性。语文学习是一门工具性和基础性的学科,所以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语文基础学习,为了加强基础的学习,老师就必须重视读,重视知识积累。比如,在上课之前或者早读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名言警句、古诗、古文等的背诵,并大声把需要背诵的东西朗读出来,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来进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老师还需要教会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把一些好的段落以及句子摘抄下来,并在课余时间把这些段落以及句子反复背诵和朗读。

三、学习兴趣的激发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老师总是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老师不仅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语文教材,还需要对学校其他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对小学语文学习的意识进行了激发,对小学语文学习的素养进行了提升,对小学语文学习的情操进行了陶冶。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写记录或者写日记,内容可以写一些他们的校园生活,写作形式要多种多样,有作文、画画、诗歌、书信等,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语文知识、语文素养、语文意识。此外,老师还需要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尽可能感受到语句的美、语文的美,从而达到学生审美能力、道德情操以及道德素质的培养、熏陶、提高。比如,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情感因素进行充分发挥,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氛围、审美情趣的提高、渲染、培养,此外,还需要重视审美情趣的培养,这是因为审美情趣是由多种相互作用的因素而产生的,它产生于视听、情感、思维以及想象,是一种拥有愉悦感的体验。

(作者单位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旺草镇下寺小学)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中年段 拓展阅读 阅读素养 书香童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86-01

拓展阅读具体是指语文教师立足课堂,就语文阅读教材的某一主题,为学生搜寻更多的课外阅读素材,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潜力,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材料、吸收更多的知识,为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打造书香童年提供保障。

1 拓展课外阅读时间

1.1开设图书推荐课

语文教师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应当重视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跟学生的健康成长需求相适应,努力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小学中年段学生开始慢慢喜欢读一些思维性较强的文章。当然,不同的学生,他们的阅读兴趣也存在差异性,只有带着兴趣去阅读才能够取得好的成效,所以教师在为学生推荐拓展读物时要兼顾好中年段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般地,教师都会立足课堂,结合学生学习的课文为他们推荐课外读物,实现课堂学习跟课外阅读的无缝对接,这是拓展阅读的重要策略之一[1]。课外拓展阅读将为学生补充一定的课外知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在学生阅读素材得到拓展的同时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升阅读素养。例如,在学完第五册的课文《西湖》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跟西湖有关的图片、资料等内容;在学完课文《卧薪尝胆》后可为学生推荐《小学生成语故事大全》,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成语故事,了解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历史故事等……通过拓展阅读将学生有限的课堂知识进行延伸,在增加学生阅读量的同时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为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和打造书香童年奠定基础。

1.2开设成果展示课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一些图书之后将会产生很多的体验和想法,此时教师就可以开设阅读成果展示课,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平台。成果展示课主要是通过交流和评比检查学生拓展阅读的成效,为学生汇报和展示阅读成果提供途径。例如,学生在读完教师推荐的《小学生成语故事大全》后,可以在成果展示课上通过以下四种主要形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一是书面形式,学生可以在阅读成语故事时做一些小卡片,记录自己的读后感、读书简报、读书笔记等,在课堂上展示给教师和其他同学。二是口头汇报形式,组织开展各项竞赛活动,例如成语接龙大赛、故事大王比赛等,促使学生将自己阅读记忆下来的成语故事讲给其他人听。三是表演形式,包括成语故事的小品表演、童话表演等,让学生在表演上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四是评比形式,在展示课上,教师成立评比小组,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评比出阅读大王、优秀读书笔记等,为全班学生培养出几个阅读能力强、阅读素养高的榜样,以带动全班学生共同提高阅读能力、提升阅读素养。

2 拓展阅读的实施策略

2.1围绕主题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在实施拓展阅读时,教师不能受到语文课堂的限制,要敢于跳出课堂,在小学中年段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拓展阅读[2]。

例如,在学校举办的语文节活动上,教师可以围绕“迪士尼奇妙之旅” 开展拓展阅读实践活动。由于这是小学生们平时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主题之一,所以在整个活动里,学生们都表现出浓厚的参与兴趣,热情高涨,纷纷加入到看迪士尼动画、表演经典故事、写读后感、举行辩论赛等活动中……这一系列的拓展阅读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素养。又如,在小学中年段的音乐学科里,当学生学完《游击队歌》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一些跟《游击队歌》的诞生历程相关的资料、书籍,促使学生了解作曲家贺绿汀,了解《游击队歌》的起源和历史,在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并在潜移默化中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

2.2创建书香家庭,打造书香童年

家庭环境的好坏跟学生的成长联系密切。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开展家庭读书活动,将亲子阅读作为拓展阅读的形式,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和素养。例如,创建书香家庭的活动,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处于民主平等的家庭阅读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读书热情,在加强亲子沟通的同时增加家庭凝聚力,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书香童年。

3 结语

小学中年段语文中有效的课外拓展阅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同时对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和书香童年的打造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