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信息论文

语文信息论文

时间:2022-03-14 11:03:27

语文信息论文

第1篇

(1)学生对文本涉及的内容缺乏思考

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还不一样,文字书写量大以及信息量大等特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难免会又费时又费力。但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语文老师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包括学生也满足了视听感官的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也导致了教师在这方面做足了文章。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教师把和所讲授内容相关的一些视频、图片以及音频文件都集中到一起,在课堂上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听觉,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剥夺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和集中精力思考的能力。

(2)过分依赖课件,使课堂教学只是走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初期阶段,教师对于课改的宗旨目的和思想理论缺乏深入和全面的了解,片面地认识到实施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的否定,认为只有信息技术才是克服语文课堂教学弊端的最好方式。认为信息技术的多角度和多元化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上和课堂上的积极性;认为把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充分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够达到课改和教学的要求以及目的。因此,正是因为这些偏见导致了语文教学向新课程改革靠拢后而出现的严重错误。

二、网络教学的优势

(1)丰富教学资源,减轻教师教学负担

在现代化教学当中,一些丰富的电子课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教师不需要再使用传统的模型以及挂图等工具走进教室,而是可以借助计算机和投影仪等一些先进的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充分展示声、图以及文和像相结合的电子课件。如,当教师讲到《晋祠》一节的时候,由于学生们没有去过晋祠,而只看书中的文字以及插图往往会使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然而,只看书中的图像的周围环境和建筑设计也难完全把握作者想要说明的顺序。但是,自从计算机多媒体应用之后学生就可以通过电子课件轻松直观地进行学习,教师的负担也大大地减轻了。

(2)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创设和课程相关的一些情境,以此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还可以利用音乐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当讲到《,你在哪里》一课的时候,因为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所以学生难以理解人民对的一片深情。因此,为了能够充分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彻底地激起情感涟漪,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的时候多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现在人民群众当中活动的照片和画面,并且在画面当中插播音乐,让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掌握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3)实现信息及时反馈,有效促进师生交流

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实施语文课程的教学,可以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并且还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并且还能够充分地提高教学效率。语文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是教授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这整个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都应该无条件地为学生服务,实现教师主体的逐渐隐蔽。此外,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主体的职能和作用也在渐渐增强,由依赖教师到自己独立地进行思考和学习。

三、总结

第2篇

一、趣味性

因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除了要考虑到本身的知识性,要加强与教学内容的关联,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充分考虑到本身的趣味性,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为学生创设一个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教学情境,以图文声像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视觉、听觉等多方的冲击,这样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活跃状态,进而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在这样的活动中积极的情感与情绪占主导,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更能出现更多创新的火花,展现学生的个性,不仅可以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辅

现代信息技术的确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如特殊的图画处理功能,强大的综合呈现功能,动态模拟现实场景等,但它并不是教学的全部,也不可能成为教学的全部。说到底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众多教学手段中的一种,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技术,从它本身来说,它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存在优势但也有不足。其他教学手段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每一种教学手段,不要以偏概全,不要只看到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而全面肯定,也不要因传统教学的不足而全面否定,而是要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它与其他教学手段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有机的结合体,其最终目标都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因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我们要坚持其辅,不要因此而盲目地排斥其他教学手段,不管什么内容均用现代信息技术,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就不知道如何上课。我们要对每一种教学手段全面掌握,要学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以及不同的教学目标来科学选择教学手段,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发挥每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实现强强联合,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活力而高效的英语课堂。

三、主体性

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设计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但是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将重点放在现代信息技术本身上,而忽视学生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整节课下来就是教师在讲课件,学生在欣赏课件,完全以课件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无视学生的实际需求,无视教学的具体发展,只是在就课件本身来讲解课件。这样的教学虽然是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可是和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活动,做好课前预设,要为学生的自主参与预留充足的空间。在具体的教学中也不要机械地执行预设的教案,而是要根据学生的随堂反映情况来对教学预设进行灵活调整,甚至可以放弃课件来另外寻找教学新形式。例如,一次我本来设计的是让学生以对话的形式来复习所学过的语法、句型。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语法、句型的掌握并不像我所预想的那般好,许多学生对此存在困惑。基于这种情况,我放弃了提前所预设的教学,而是以这些基本的语法、句型为重点来进行相关的讲解,并让学生走上讲台来一起进行。这样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在教学中学生提出了许多的问题,举出了许多例句,参与积极性非常高。这节课并不是按照预设的内容展开的,但是却有效地帮助学生复习与巩固了旧知,从而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交际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是需要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领会的,学生对语言的掌握不是间接的,而是需要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不断的交流与交际,逐渐领会、感悟与体验的结果。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向学生以图文声像来展现相关的教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要激起学生说的激情,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积极的对话。在对话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样才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这也就是所说的交际性与实践性原则。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安排好材料展示与学生对话的时间安排。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体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情景,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交际情景之中,让学生将语言的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英语来进行思维,在不断的交际中积累词汇、增强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综合水平的整体提高。

五、结语

总之,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我们不能只是热衷与盲目,而是要以理性思维认真对待,将新课改的先进思想与重要理念落实到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中,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行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摸索、不断地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才能达到对现代信息技术科学而合理地运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使之成英语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作者:马秋香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草碾总校

第3篇

1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必然趋势

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不仅可以促进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改革,还能够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同时对教育制度和教材的改革也是革命性的。因此,两者之间进行整合是很有必要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是因为:

1.1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和课程的整合可以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实现教育公平和民主,同时还有利于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丰富学科教学内容,深化学科教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1.2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各类知识,学生可以从中获取自身需要的知识,并在知识的海洋中培养出自身的想象力,通过不断地的学习,自身的各项基本素质一定能得到提升。

1.3由于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合得到了不错的效果,传统教学中的精髓可以和现代教育思想、理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在师生中得到了广泛的欢迎。

2整合的模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而现代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①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师和学生应该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问题化,并传到网络上面,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找到方向。②教学过程探究化。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学过程是传承型的,而信息技术和职中语文课程的整合使教学过程变成了探究型,具体就是学生主动的获取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既包括教师放置在网络上的资料,也包括其他来源的网络资料,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在旁参与并引导学生的讨论。③教学活动网络化。过去学生要想获取资料渠道比较单一,只有教科书,但是实现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的整合后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素材,培养了自身自我创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

这一模式的表现形态有:①课文精读:对课文的精读不管是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还是在网络环境下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对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课文精读时学生必须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提供相关的资源供学生参考,并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及时的检测和评价。②主题性研读:学生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查阅相关文本的方式就是主题式研读。这种阅读方式具有很大的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③选择性阅读: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首先确定自己的需求,然后通过快速阅读选取相应的文章或者段落进行精读。它的结果一般是通过写作表现出来。④互动性写作:将“故事接龙”的样式放到网络上之后,其趣味性、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通过信息技术和职中语文课程的整合,教师一定会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如此一来,不仅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教学模式也一定会得到改革,不仅促进了中学教学改革的进程,也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康玉玲单位: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

第4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创造学习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共存,内容充实丰富,形象生动,这样往往能够把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把距离学生很远的、他们不熟悉的教学内容拉近和学生现有水平的距离,更好地、简化地使学生来了解相关知识,从而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这样不但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印象,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这样就能够非常好地来提升中职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六国论》,作者借六国以赂求和最终灭亡的史实来讽刺北宋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内容涉及较广,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将七国之间的复杂局面和北宋与周边列国对峙的形势以及像苏洵一样的中国古代爱国文人们心系国家的胸怀等内容合理地组合起来。如此,学生便可轻松而又清晰地理解文章内容。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学习过程,除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之外,还有就是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不断提高。从语文教材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发现美、体会美的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靠的是一支粉笔、一面黑板、一张嘴,这样抽象的满堂灌的模式很容易使学生疲劳,也难以落实教学目标。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可利用相关的文字、图片、漫画、视频……多种形式向学生呈现需要学习和感知的内容,为学生审美创造条件。如在教学《琵琶行》一课时,可以先播放抑郁忧怨的琵琶曲,用幻灯片推出皎洁的月色、浩淼的江水、瑟瑟的秋风、凋落的枫叶等画面。忧伤的乐曲,凄清的画面顿时将学生引入低沉的氛围中,为理解文本奠定了情感基调。诗中描写音乐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堪称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典范。学生在欣赏中慢慢进入角色,陶醉在美妙的情境氛围中。

(三)挖掘潜藏情感,把握文本主题

现行中职语文教材中大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就在于它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并且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多运用语言、手势来引发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但往往效果欠佳。由于受年龄、文化基础及阅历的限制,中职学生凭借现有的文学欣赏能力难以深刻理解过去的生活或情感。假如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便会顺利解决这一难题。如在学习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师可先播放散文《荷塘月色》的朗诵带。随着“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周围”等一幅幅直观、形象画面的展示,学生如身临其境,无需教师多讲,学生就可深刻感受文章的索淡朦胧与和谐宁静。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注意点

(一)全面理解,更新教育观念

现代信息技术只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和技术支持,这些新技术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资源和环境,现代信息技术本身不会孤立地发挥作用,它只有在现代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下,体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时代精神,才能对教学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简单生硬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嫁接于传统教学中,不仅不能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反而会成为强化传统教学模式的工具,这就要求教师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正确科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二)合理运用,提高辅助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只是教学辅助手段,不是目的。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注重合理原则:即根据中职学生基础、教学时机及教学内容实际来运用。语文学习是一个反复阅读、不断积累与内化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代替不了学生“内化”的过程。部分教师简单地将课件作为“书本和黑板”的搬家,自己成为单纯的电脑操作员,师生间富有情趣的交流变为人和电脑间毫无情感的交流,这样的教学,不仅没有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阻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正确认识,处理两种关系

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声情融汇、形象直观等优势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当然,传统教学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如教师漂亮的字迹、美观的板书、声情并茂的朗诵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无疑也是对学生美的熏陶。在实际教学中,只有把两者相互补充才能相得益彰,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第5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指出:“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但因缺乏信息素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令人担忧。结合英语学科论文教学和论文指导,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对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和实践意义。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概念

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1996年,美国学院和学校协会南部学院委员会下的定义是“具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被人引用最多、最经典的信息素养定义,是由RobertBurnhein在《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的概括: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其中信息能力,尤其是信息处理创新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身处网络时代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信息素养不仅应包括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由此可见,信息素养的内涵基本覆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进行有效检索;能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能批判性地评价、鉴别信息及其来源;将所获得信息和自己从事的专业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中信息素养的缺失

21世纪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进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2006大学评价报告》,超过80%的高校开办了英语专业。目前,大部分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定位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即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逻辑论证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等综合能力。总体看来,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水平、学术与研究能力不容乐观,其原因,信息素养的缺乏是重要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道德的缺失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信息道德,主要包括信息使用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与规范和学术研究活动相伴而生,只要有学术创作,就必须遵循相应的学术行为准则和规范。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范畴,自然应该遵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但笔者在毕业论文的批改、评阅和分析中发现,不少学生错误引用或随意改变引文内容,文献引用格式很不规范。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信息素养意识和信息素养能力欠缺,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信息类课程,但是对于信息素养教育还局限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文献检索课和怎样利用图书馆等的专题讲座这样狭窄的纯技术性范畴内。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很可能会把这种作风带入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工作作风,后果不堪设想。

(二)信息获取能力的缺失根据抽样调查,目前大多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或者举办了文献检索讲座,但很少与英语学科相联系,缺乏现场操练,学生感觉抽象或缺乏兴趣,结果仍对信息检索一知半解。此外,不少学生仍习惯于利用传统纸质文献,对电子文献的利用知之不多。部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低,不了解图书馆馆藏结构和检索方法,不能正确地运用图书馆为其提供的检索工具获取信息,尤其是网络电子信息,不能“广、准、新、精、全、快”地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信息检索手段单一,论证资料匮乏,论证过程中缺乏有说服力的文献材料。根据路文军对五所高校468名英语专业毕业生所作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来源于图书馆的占78%,主要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只有10%(44人),参阅相关论文的只有10%(46人)。研究还表明:2/3以上学生的参考文献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图书馆纸质资料,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使用率还很低。而对另一常用的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滚雪球(snowballing),也只有10%的学生使用,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同学还没有掌握这一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这样,英语专业学生缺乏参考文献来源并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进行深入思考,更谈不上思维火花的迸发了。

(三)信息处理的创新能力缺失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和论证过程中,缺乏发散思维,很少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写作思路狭窄。在写作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仅限于对现有知识的梳理与重组,对语言现象或教学过程的描述上,内容缺乏深度和新意。他们思维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思维,主要原因在于不能充分利用和检索各种信息进行广泛阅读和批判性思考。此外,他们不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得体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究其原因,与他们合理利用、检索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不无关系,即信息素养匮乏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

三、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提高毕业论文水平

(一)将知识与能力培养渗透到学科论文写作教学中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适应“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basedlearning)”,即以信息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的信息资源作为学习工具,并利用这些工具进行信息的存取访问、组织和评价等,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英语专业学生处于国际化前沿的学习环境中,面临着更丰富的多元化信息选择。但他们在信息检索和信息选择中,往往不加分析和筛选,或者不能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因此,应将信息素养教育和具体学科论文写作结合,现场操作,为他们创造信息实践的机会,指导他们开展信息实践活动,使他们成为信息活动的主体,培养他们自己动手的能力,从而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信息素养培养。根据问卷调查,学生对学校统一开设的文献检索课不太满意,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能结合具体学科,缺乏自己动手操作的实践环节。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学科论文写作教学之中并进行操作实践,能让他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正确、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特别是电子数据库资源,最终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二)培养学生文献信息检索能力除论文写作教学课外,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指导方向的实际情况,给所指导的学生“开小灶”。指导教师把信息检索与获取、信息评价和鉴别的方法渗透到论文指导的各个环节如开题报告、文献查阅、文献引用、论文结构、论证方法、论文格式的要求等。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自己也应在教学之余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探索出适合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自身也要加强信息素养的修养,把自己的信息检索方法与所指导的学生共享。其次,定期召集所指导的学生进行讨论,把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检索工具、方法和思路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共同进步。

(三)借助图书馆培养学生自主利用信息的能力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摇篮,是提供文献资源检索、文献信息服务、信息素质教育等全方位的信息中心。因此,图书馆是培养信息素养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在信息检索课程中应该增加计算机检索内容,将电子资源检索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图书馆应加强与本校院系之间的合作,要有专业教师的参与和介入。图书馆界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借鉴其他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成果,让信息素养融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而其他学科也要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认识到唯技术论、唯计算机论等观点的片面性,把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共同勾画出信息素养教育的新体系。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英语学科论文教学教师的合作与联系,定期举办相关的现场指导和培训,充分利用其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信息环境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优势,对培养学生自主、合法、规范地使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根据已有知识和所获得的经验,构建个人理解,也即是将认识与本体结合,最终实现创新与突破,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到英语学科教学之中,也即是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评阅及分析中找到学生缺乏的信息素养因素,然后在论文指导和写作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培养并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必然会提高他们的写作与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其论文写作质量。对英语专业论文写作中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对其他语种和其他专业学生论文的改进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张厚生,袁曦临.信息素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路文军.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调查与建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1).

[4]卜友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1).

[5]张进良,张克敏,何高大.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8).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6]马桂花.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3).

[7]符绍宏,夏方,李宁.国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动向[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

[8]刘春静.浅谈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9]王守仁.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8,(3).

[10]刘纪菲.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

第6篇

(南昌市第三中学江西南昌330008)

汉语言文学作为研究我国文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社会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另外,汉语言文学的特殊性,决定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向应用型人才发展的难度,尤其是在面对当下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下,这就需要做出必要的改革,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1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的一门古老学科,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对我国的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导社会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规范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语言。

2 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重要性

2.1 教育理念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过于呆板,只限于知识的单向传输,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信息化时代对教学发展的需求以及多元化时代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显然不能适应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实现教学方式上的转变,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信息化与汉语言文学进行有效地结合,自觉地引入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启发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2.2 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都具有较好的文笔、活跃的思维、高雅的气质以及丰富的内涵,可以胜任多样化的工作,比如编辑、创作、文学评论以及发展文化产业、行政管理等,就业面相当广泛。因此,必须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结合,加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并应用到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将机遇转变为优势。

2.3 有利于知识和价值体系的构建

教育的宗旨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深刻影响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决定人们的精神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避免了传统教育中的弊端,加强了本科教育与人文教育。

3 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现状

3.1 缺乏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动力

从我国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实施了信息化,但是仍旧只是流于表面形式。而且一些学校也建立了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基地,加强了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结合应用,但是由于受到办学经费的限制,再加上缺乏政府对其的高度关注,所以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基地建设只是形成一种低层次的结合,并没有实现其根本效益,进而这种形式下的结合缺乏有效的动力,难以实现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紧密依存、互助互利、有机融合,从而制约了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良性运行机制的建设。

3.2 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建设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从某种角度上讲,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就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而这也是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来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完善教育的过程。为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为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发展。但是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教育并未达到以上这些要求,进而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

3.3 汉语言文学信息化课程安排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课程安排与教学计划存在很大的冲突,由于课程安排与教学计划的高度不协调,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学习,进而无法遵循教学规律的发展,影响了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

4 加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有效策略

4.1 构建汉语言文学与信息的一体化教育体系

在当前这个知识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的统一协调发展,加强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有效结合,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作为入手点,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构建汉语言文学信息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教育课程改革,拓宽获取信息渠道,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2 强化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管理

在当前的形势下,要加强教育改革,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管理上的柔性化,让学生的选择余地更多,注重实践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比如当下的工学合作教育,这样可经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加强“空白”艺术在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自主安排、自由选择,加快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高效化、自主化、信息化、研究化,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4.3 优化师资力量,培养应用型人才

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信息技术 能力

1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师生双向互动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育、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即使是凯洛夫的五段教学论(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虽然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也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

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将语文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术强的学科,它要强调的是一种“交际”,而这种“交际”实际上正是人与人之间一种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便体现为师生间的互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如果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那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改变这一弊端,实现师生间真正的教学互动呢?

1.1 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角色转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即以引导为轴线,以知识传授为内容,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作用可以从提供者的传授者逐步过渡为知识的导航者。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查阅和掌握有关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获得一些教师也不曾掌握的知识,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与远在天边的人进行特定内容的交流,获取对学习的有益指导;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主动地摸索未知空间,丰富自己的知识,训练出良好的信息素质。总而言之,在网络媒体提供的条件下,有效的客观资源更为丰富,学生自身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对教师的依赖性相对减少。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表现主要是从前台走到了后台。

1.2 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的BBS、社区论坛、聊天室、在线QQ等渠道或者发Email与学生进行同步或异步沟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某问题进行网上讨论,可以与学生进行情感与思想的沟通,也可以在网上进行教学(在学校具备网络教室的条件下),或者进行网上“故事接龙”等等。学生也可以通过QQ、Email等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动态,及对调整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从而实现师生间真正的双向互动,而借助传统媒体实现的师生沟通大多数是单向交互的,是教师到学生的,学生的反馈行为一般并不通过传统媒体来实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借助网络可以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交互,甚至可以方便地实现学生与校园围墙以外世界的双向交流。

2 利用信息技术,强化阅读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这一现状将会有圈套的改变。在网络上,存在着远远超出人们需求的信息,只要上网鼠标轻轻一点,古今中外各类文学著作,便尽收眼底。这将给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带给革命性的改变。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教学呢?

2.1 要培养学生网上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科学中,过量的信息获取被称为“信息过载”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获取的信息没有好好组织,混乱地堆在脑海中,未经形成知识的信息,从而白白占据大脑空间。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寻找信息,正确评价信息,并把凌乱的信息组织成结构良好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和信息素质。

2.2 要利用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教学活动。如在网上开展主题性研读活动,选择性阅读活动和阅读经验交流活动。其次,主题性研读活动是让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在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选择性阅读是让学生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

3 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作文教学模式

3.1 由于多媒体网络的介入,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起来并在不断的膨胀,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创设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景,这种情境中的观察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必将把内容与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点拨学生如何透过具体事实和现象,认识蕴含其中的深刻道理,这是教学方法上的革新。

第8篇

1.建立医学英语写作多媒体资源库

各高等医学院校可以组织相关教师,既包括该课程的任课教师,也包括经常在国外学术期刊上的专业教师以及经验丰富的学报编辑,甚至计算机教师,共同创建医学英语写作多媒体资源库。资源库里的文字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内容既要避免过于深奥,也要避免过于科普,要充分顾及到学生的专业需求和接受程度,合理取舍。目前国内一些医学英语论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或是过于注重语言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或是过于强调内容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这种片面性无法给学生以全面的指导。所以,课程设计者可以在充分借鉴这些教材中有关医学英语论文写作专业知识的同时,从Nature、Scienc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等国外优秀学术期刊网站上下载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医学英语论文进行实例分析。

资源库里不仅要有大量医学英语论文的文字材料,还应该包含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图片、声音和影像等材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课程设计者可以利用MicrosoftPowerpoint制作教学幻灯片,把论文的篇章结构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插入声音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医学论文的固有格式———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和讨论(IMRAD格式)以及国外学术期刊上医学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要求。课程设计者还可以利用幻灯片对医学英语论文写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典型的词句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医学论文写作中举一反三,熟练应用。

在实际教学中,恰当利用电视录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景教学,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1]在医学英语写作课上,教师在对教学重点内容进行讲解之后,可以链接一些国外大学医学部的生物医学课堂视频,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台、美国杨百翰大学BYU电视、美国普渡大学等。这些在线课堂内容在网络上极易获取,笔者本人就经常在线观看,里面不乏医学论文的相关内容。这不仅可以补充教学内容,还能够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国外大学课堂的氛围,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建立医学英语写作网络学习平台

建立医学英语写作网络学习平台不仅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能够延伸和拓展课堂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通过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到学习平台进行医学英语写作的学习。首先,学生必须要下载并安装“学生客户端”软件。然后,利用自己的学号登录自主学习平台,填写个人信息以作为学生在该课程结束后的课程统计信息。

虽然网络学习平台具有开放性、辅和交互性的特点,能够优化教学效果。但是,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应该作为常规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而不能完全替代课堂学习。[2]所以,教师可以将与医学英语写作相关的资料上传到学习平台,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相关知识点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学习。课程设计者也可以在学习平台上创建一些有助于提高医学英语写作水平的权威网站的链接,如AmericanMedicalWritersAssociation、TheMedi-calEditor、AmericanJournalExperts等,这些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医学英语写作方面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素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医学英语写作与国际接轨。在学习平台上,学生既可以浏览教师的视频讲解,做学习笔记,进行提问和讨论;也可以进行内容测试和写作练习,还可以下载相关学习资料。系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成学习进展情况表,实时传送给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对情况表进行汇总分析,对学生在医学英语写作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集中辅导。

网络学习平台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学生可以主动地发现、思考和解决医学英语写作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由于医学英语写作是一个跨课程、跨学科的教学活动,很多问题是单一课程无法解释或解决的,所以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寻求相关领域教师的帮助。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向英语老师寻求语言方面的帮助,或是向医学教师寻求专业方面的解释,甚至可以向资深编辑就论文格式和写作风格寻求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二、结语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

1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其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信息技术正因为其集图、文、音、像、画、照片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所以在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例如在讲解Australia一课时,我用电脑先向学生展示kangaroo和koala的视频资料,然后自然过度到它们的原产地-Australia,介绍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由于直观明显,学生自己就总结出了inthesouth/tothesouth/onthesouth的位置关系,而且由于课程图、文、音并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极高,很多知识是自己提炼总结出来的,所以印象深刻。

2突出以学生为本,教师为指导,具有实际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

多媒体电脑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直观和快节奏。例如有位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筛选信息能力,他的课程设计是让学生介绍一个国家,首先简单向学生讲解演示了怎样使用英语软件Amiglobe,给学生提供了网址然后给学生布置任务:选择自己要介绍的国家,阅读筛选信息,信息中必须包括该国家的地理位置,人口数量,政治状况,经济状况。其它信息视自己状况可以增加.要求学生制作成powerpoint或word文稿,在全班进行交流.在整个活动中,学生要自己搜集信息;然后阅读,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符合老师任务的要求;最后编辑整理,形成成果。由于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重组有价值的资料,不仅使知识内容历久弥新,而且真正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全身心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对课堂信息的每一种反应,并积极做出相应的“对答”,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探索中求知,在欢乐中成长。

3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

辨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体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由于学生受社会、家庭的影响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学习存在差异。要想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教师备课时必须注意合理设置教学梯度,尽可能提供学习途径的选择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让不同思路的学生都能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成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选择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课程整合,使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施“分层次教学”成为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4促进交流协作、资源共享,发挥团队优势

(1)教师之间:科技进步和知识爆炸使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能量都十分有限。现代英语的教学模块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文、政治、环境等等各个方面,一个教师要想在短期内对所有知识都非常清楚根本不可能,而信息技术为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搭建了平台。例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到咸宁听课,英语教研组做好备课工作:他们每个学校的教研组重点准备一个或几个单元的内容,把每个单元的教案、ppt、网络课件和相关资料上传到自己的教学网上,其他教师下载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做适当修改,极大限度的节省了时间、丰富了备课的思路。

(2)学生之间:在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安排结对交流和学习讨论,结对交流是通过抽签、自由组合或其他方式使学生组合在一起,就学习内容、方法、资源等进行交流,切磋,寻求帮助。学生按要求创设规范的文件夹,他们可以互相使用搜集到的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3)师生之间: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因特网和其他信息源,组织和指导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对某一课题的研究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或看法,并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共享。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某一方面或领域里,学生的水平超过老师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就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老师的积累也是有益的补充,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第10篇

一、只注重电子白板使用形式,轻视了课堂教学效果

有的参赛教师在讲授Thecurseofthemummy的导入环节时,为了营造气氛,以“游戏”导入,利用电子白板技术手段,把学生喜欢的“过关游戏”以强烈的音响效果、极其恐怖的视觉冲击,这样的导入确实独具匠心,但未必符合教学目标。参赛者都重视阅读课的导入环节,好的导入能把学生引导到新授课的文本知识上,以简洁的信息、图片等使学生对文本知识的背景有所了解,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进一步去挖掘、探究。阅读教学的活动都要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教学设计要时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活动要能准确地体现教学重点,体现学生活动的效果。

二、只追求生动的课堂效果,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在讲授Thesearchforhappiness时,参赛教师既帮助学生进行文本知识的理解,又注重能力的培养,但是为了实现学生对文本信息熟练的效果,在读中阶段,教师使用了略读、扫读、细读、再读等阅读技能使学生对文本信息中SangLan所经历的人生的三大阶段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最后又让学生完成了两项活动来加强对文本信息的巩固:(活动一)Fromthetext,trytouseasmanyadjectivesaspossibletodescribeSangLan’scharacters.(活动二)Discussingroupsandmakeaninterviewaccordingtosomeconnectedinformation.Usefulexpressions1.Couldyoutellusalittlebitabout...?2.We’dliketoknowsomethingabout...3.Howdidtheaccidenthappen...?...从活动的效果来看,学生在(活动一)里面基本上说出了brave,cheerful,hard-working,active,positive等形容词,但无论老师的评价还是学生的回答都没有提及桑兰优秀品质及她对幸福的正确态度及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设计的形式来看,参赛教师是动了脑筋的,特别是在呈现桑兰性格的形容词时,借助电子白板独特的效果冲击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起到了对知识瞬时记忆的作用,但老师却是为了文本信息的输入而输入,缺失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如能借此环节加强与学生的互动:T:WhatdoyouthinkofSangLan’scharacter?What’syourattitudetowardshappiness?...通过诸如此类的问答练习,学生就会对Whatishappi-ness?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对他们以后的人生都会有很大的影响。3.不能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忽视了教学目标在上阅读课时,各个教学环节若能有好的情境,学生就更有兴趣参与,也就更能在预设中实现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是我们老师普遍推崇的“情境教学法”。然而在实践中,部分参赛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情境创设要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理念,出现了创设情境不够合理、甚至误解了教学情境的概念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画蛇添足”,甚至“不伦不类”的效果。有的老师甚至错误地认为一节课如果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课件上缺乏图片、影像等辅助手段就不会是一节好课,甚至觉得如果脱离了媒体,就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展开教学活动,这一现象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尤为严重。【案例描述】为了引出Thesearchforhappiness的主题,某参赛选手在总结了Forthosewhoaredisabled,happinessmeans...(Students’answers:Adaywithoutsuffering;Beingalive…)之后,借助电子白板展示了桑兰的两幅图片。左侧是桑兰的生活照,右侧是桑兰手持火炬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传递火炬的图片。该教师使用了电子白板中的“探照灯”技术去展示桑兰的图片以及在图片下方又利用“刮擦”的技术在最终给出桑兰的名字,整个过程推进缓慢又显得画蛇添足,这样的阅读设计只是形式上的设计,没有在对文本信息的梳理、归纳后去设计。反思二“:电子白板”使用中英语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理解的误区1.弱化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过于强化学生主体地位随着英语阅读教学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上的不断渗透与融合,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日趋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能独立问、答练习,开展如竞赛、辩论、采访等有助于对文本信息理解的活动。在这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形式上实现了主体地位的回归。然而在赛课过程中,有的老师一味地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是不加任何引领的放任自流,弱化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案例描述】在Thesearchforhappiness的读后环节,某位老师让学生轮流地走上讲台,当起了“播放员”角色。首先是无任何过渡环节地做了如下活动:Discussion:WhatcanyoulearnfromSangLan’sstory?Andhowcanyoufindhappinessinyourownschoollife?应该说经过了读前、读中阶段,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处理已非常清晰,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进行讨论。但是如果认为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就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去组织教学就错了,原因很简单,学生只会机械地去操作,缺乏灵活的语言指令去引导,失败是必然的。在对文本信息的巩固阶段,老师放手让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Makeaninterview,呈现了两幅关于桑兰图片,结果到了ShowTime环节,学生间的采访变成了简单地对桑兰当前情况的了解。其中一组学生的采访如下:S1:Howoldareyou,SangLan?S2:I’m36.S1:Whereareyoufrom?S2:Iamfrom...2.电子白板的不当使用造成学生协作学习的操作误导英语阅读课更多聚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在读前、读后、读中的各个环节中,更多地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且多以小组为单位,由老师确定主题,学生分工协作,共同探究、团结互助,共同完成作品,合作解决问题。但上课时老师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的链接、隐藏等功能,把学生的协作学习转换为个别对电子白板操作熟练的学生的“独角戏”,而大部分学生成了旁观“万花筒”魔术表演的看客。反思三:英语教师在教学媒体的使用上存在误区随着现代网络的发展,各种教学软件推陈出新,并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英语阅读教学过程更是如此。这次参赛教师基本上都使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它们对课堂教学效果的确增色不少,但也发现在使用这些技术时,不能很好地把信息技术自身的优势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出现了操作失误或使用不当的后果,没有发挥电子白板的最大作用,反而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结束语

电子白板技术与英语学科尤其是阅读教学零距离的接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需要老师花大力气去思考、摸索和实践的过程,不能盲目地、片面地追求课件制作上的外在华丽及上课形式上的哗众取宠,应该从有利于阅读教学的角度系统地去考虑。经过教学过程的锤炼,认真地加以反思、总结,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完善,真正地走出误区,使电子白板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得到适当、有效地运用,建立跨学科的学习平台,这样才能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作者:傅锡军 单位: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有效整合

一、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含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就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基本工具,与英语学科的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具体来说,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观念滞后。目前,部分教师固守应试教育的理念,新课改意识不强,对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缺乏必要的准备。表现在课堂中仍延用陈旧的教学模式来处理新教材,教学方法单调,语言交际意识淡薄,课堂缺乏情趣和动力,只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只重视语言结构的训练,却忽视了文化内涵的导入等。2.滥用信息技术。部分教师误认为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增加了知识容量,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几乎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都使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等教学手段,其结果是把本该由教师讲述的内容变为多媒体演示,师生、生生互动变成了网络信息的交互,师生交流变成了人机对话,英语课变成了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现代“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情况令人担忧。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有效整合

1.教师要更新观念,明确整合方向。注重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并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和自我学习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在知识、技能和理解方面达到下面的目标:(1)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和不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2)知道怎么样在全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3)知道怎么样在备课时使用信息技术,以及怎么决定和组织信息技术资源。(4)知道怎么样评价在使用信息技术时的学生的成果。(5)知道信息技术怎么样被用于保持最新的信息,分享最好的教学实践。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1)明确目标。英语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与目标,使语言学以至用,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2)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内容直观化和形象化。(3)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知识或资源,学生通过小组内部的交流、讨论、补充、修正,加深每个人对本节英语课所学知识的理解,熟练运用英语来交流。(4)学习效果评价。英语学科的教学要改变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逐步推广操作评价和作品评价,重视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学评价在教学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评价的依据应该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评价的原则是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重视教学效果、方式灵活多样。因此,我们应当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进行评价。3.渗透德育教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能力的训练和情操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观念、全球意识和效率观念。教育者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交往的心理环境,加强校园内的网络文化建设,开展网上心理健康咨询等方式,避免网上不良信息的干扰。4.明确师生角色定位,强化整合功能。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师生之间大量的交流,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整合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多种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组织“协作学习”。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并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总之,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通过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使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学过程中要素的转变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局限性,它毕竟是一种技术,是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它并不是解决英语教学费时低效问题的万能药,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适度作用”,只有根据需要去精心设计组织才能让信息技术赋予初中英语教学更多的魅力。

作者:刘秀丽 单位:甘肃武威第九中学

参考文献:

第12篇

非言语信息主要是指人的面部表情、眼神、姿势、动作等包含的信息,以及各种事物的形态、颜色、空间位置及其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所形成的氛围等所发出的信息。众所周知,同样的话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中讲效果不同;当时间、地点、空间环境相同时,不同的人讲相同的话效果也会大相径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时间、空间、环境以及人体所发出的非言语信息却不同而形成的。

莫里斯通过对人身体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体的各个部位都能“说话”,而且这种“身体语”的特点是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人们最真实的感受和最内在的需要与渴求。伯德惠斯特尔发现,人大约有两万五千种面部表情,因此,观察一个人脸部不同部位的动作,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洞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费里森的研究则证明,在解释相互矛盾的事物过程中,人更加注意脸部表情,而不是言语内容和声调,眨眼次数(除生理和反射性眨眼之外)与人的心境和大脑思维有密切的关系,大脑在获取信息时,会使眨眼次数减少,甚至短时间内暂停眨眼,直到大脑完成思维和贮存为止。霍尔的研究表明,人总是根据某个特定的时刻,对他人的感情选择彼此之间的距离。经量化实验,从接触到18寸左右是情同手足的亲密距离;18寸到4尺是比较亲密的距离;4尺到12尺是社交距离;12尺到25尺是公共距离;?如果超过25尺(7米左右)双向非言语文流几乎成为不可能。另一位语言交流心理学家梅拉比,?通过大量实验得到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等于0.07的言语加0.38的音调加0.55的面部表情。”总之,科学实验和实践都告诉我们,非言语信息的传递量及其作用是很大的,不可忽视的。它传输的是非理性的情感信息,而这类信息是言语载体不易携带的。

二、物理教学中的非言语信息及其作用

在物理教学中,非言语信息是丰富的,交流也是广泛的。这些信息及其交流深刻地影响着教和学的过程及其效果。大家都知道,一个优秀物理教师的教学,不但课堂设计科学严谨,语言准确精炼,而且非常注重师生感情、课堂气氛、教态、教学环境、课外活动等的非言语信息的沟通。因为他们认识到知识的传授是以师生心理间的积极沟通为基础的,是在情感交流的氛围中进行的。单就课堂教学来说,学生不但要集中精力听教师对知识的讲解,而且是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这就是说,学生不仅是从教师的言语中理解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语气、音调、面部表情、眼神、动作等非理性的情感信号中来感受知识。

教学实践亦证明,如果教师对所讲知识的理解深透,掌握熟练,且能感受到它的美之所在时,在教学中会自然流露出一种陶醉的激情,讲起课来或铿锵有力,或娓娓动听,表情眉飞色舞,神采飞扬,眼睛特别明亮(因情绪激动泪腺分泌增加之故),特别具有吸引力。这些言词之外的非言语信息绝不是文科教学独有的“专利”,它也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能集中学生的精力,引发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心灵智慧,触发学生的直觉与灵感,使学生的心理、情绪和智能协调发展。而学生的情绪也必然反馈给教师。当教师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中得知学生理解了所讲的知识,感受到知识的美妙和自己的心境时,教师也会因遇到“知音”而更加兴奋。师生的这种情感的互相激发,使教学活动产生“共振”,这种和谐状态必将促成教和学的高效率。反之,教师备课不充分,对知识的理解肤浅,甚至含混不清时,讲解只有照本宣科,不但言语干干巴巴,而且表情呆滞,眼神飘忽不定,动作手足无措。尽管有的人故作姿态,也逃脱不过学生敏锐的感觉。此时,学生必然感到疑惑乏味。于是,精神涣散,思维紊乱,进而产生厌倦情绪听不下课去。同样,学生的情绪也反馈给教师,师生互相削弱。这种负反馈的循环机制,使教学难以正常进行,效果可想而知。

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口,靠它摄取信息,也靠其输出信息。据有关研究表明,视觉的摄入信息量占所有活动总摄入量的83%--85%,而听觉的摄入量仅占11%。

可见,正常人主要是靠视觉摄取信息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条信息通道,加强视觉教学。这方面物理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实验的出发点是观察。目前,有的教师仍在用讲解实验来代替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用大量的实验练习题来代替实验操作;学生则是在听实验,背实验。其原因,除了设备条件、考试方法等因素外,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观及对非言语信息的作用还不太了解所致。事实上,从言语与非言语信息的作用机制来说是不能轻易互相代替的。因为不论怎样生动形象的言语也不能在学生头脑中直接形成物象,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例如短路现象和保险丝的作用,如果只用讲的方式来教学,尽管反复讲解多次,学生的印象总是不深刻,容易遗忘。如果用实物现场接好保险丝,闭合电键灯亮了,当用带绝缘柄的导体将其短路时,火光闪处,啪的一声,一缕青烟冉冉升起,灯息了;解除短路导体,重新接好保险丝,灯复明了。毫无疑义,实验现象给于学生的这种非言语信息,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学生将终生难忘。

学生的眼睛是非言语信息输入的主要渠道,那么教师则要尽量使用面部表情、眼神、动作等向学生发射信息。例如讲话的同时用眼神、表情等与之相配合,眼要始终对着学生,并适时地变换角度,使大多数学生能直接从教师的表情与眼神中获得言语中不能携带的信息。在提问学生时,要用信任、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回答出现偏差时,要表现出耐心,保持信任,给以鼓励的目光,除必要的提示外尽量不说话,留给一定的思考时间,回答正确时,老师点头含笑,表现出满意欣慰之情;有创新时,则要报之以欣喜赞赏之情。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些非言语的情感信息对于学生就象春雨对禾苗一样“润物细无声”。与此同时,也要及时从学生的表情、眼神、眨眼次数之变化等非言语信息中扑捉他们的思维状况与内心的感受。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板书、报画、挂图、模型、实物、投影和录像等也包含丰富的非言语信息。

在教学中应用好这些信息载体,同样是对言语教学的重要补充。在教学中,遵循感知觉的规律,黑板板面力求整洁,板书字迹和板画形态要俊秀且安排条理,重点内容的位置要居中突出,并且使用暖色彩笔画或加重点号;制作的模型、挂图要尽量简洁,重点突出。唯此,才能使这些非言语信息的载体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其作用。

个别辅导和面批作业,也是发挥非言语信息作用的渠道。根据霍尔的空间也是信息的理论,师生越近“身体语”效应越强烈。所以当个别辅导学生和面批作业时,“身体语”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将起很大的作用。师生同性时一般来说距离越近越好,考虑到眼神、表情的交流,最好对面而坐,必要时可以借助拍拍肩膀,摸摸头发交流感情。此时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信任、期望、鼓舞,对他们理解问题后的欣慰之情,含强烈的感染学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

如果师生是异性的,却要考虑到文化传统与习俗,注意保持恰当的距离,防止无意中触及身体与头发,而且身体姿势要端庄,眼神、表情要亲切而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