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安全导论论文

信息安全导论论文

时间:2023-02-17 00:19: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安全导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安全导论论文

第1篇

(1)课堂教学以教师的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讲授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只起到网络安全导论的作用,缺少互动性和项目实践。

(2)学生从大二第二学期才开始接触到信息安全课程,在入学初期没有培养起对信息安全的兴趣,不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与信息安全有关的就业岗位,教师也没有为学生科学地制定大学4年的学业规划。

(3)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普及,各种网络安全攻击手段和保障网络安全的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目前,信息安全的一些专业课程还只是停留在基本原理的讲解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很少讲授前沿的网络安全应用及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及解决方案。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并投入到对前沿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的研究中。

(4)缺少网络安全工具实训。现在很多网络安全工具都是开源工具如Backtrack等,掌握这些工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因此需要开设网络安全工具实训课程,让学生掌握如何配置、安装、使用和定制个性化的开源工具。

(5)缺少安全软件设计等实践课程。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除了要能够利用安全工具进行系统安全测试外,还要掌握如何防御和解决系统安全漏洞,另外,还有很多学生希望从事安全软件开发工作。这就要求高校设置安全软件设计开发类的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安全软件开发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6)缺少创新思维的培养。国内大学生的创新性较欧美大学生有所欠缺,因此要注重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并且要从大一开始就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

二、网络安全教学中融入创新思维培养的实践

结合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培养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经验,我们阐述如何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4年间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1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首先,我们要积极发挥班级导师的作用。网络安全的任课教师可以担任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学业导师,学业导师在学生入学后通过学习方法和学业规划等主题开展学习交流会,在会上介绍网络安全的知识结构、科学背景、发展趋势、行业需求、就业领域,并引用前沿网络安全技术和最新的网络安全隐患案例和视频,如利用智能手机安全漏洞和“云”查杀病毒技术等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对课程的参与度高低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成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要增强他们对网络安全技术的兴趣。导师应在易班网上学生活动社区或其他社交网站上建立网络班级,保持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为学生选课提供帮助;协助学生进行学习生涯规划,同时为专业学习提供帮助;在网上班级设置“我的Idea”专题,让学生在论坛里发表自己的创新想法,如要做什么样的系统或软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该阶段学生还没有实现这些软件的技术能力,导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某方面的技术以实现这些有创意的想法。

2.2以赛代练,参与国家和市级大学生创新

项目和高水平信息安全竞赛在创新实践中,辅导员和学业导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业导师都是计算机学院的在职讲师或教授,他们可以把自己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介绍给学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学业导师的课题研究,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积累科研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辅导员和学业导师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信息安全大赛,如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和信息安全技能大赛。同时,为了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和上海市的创新实践项目申请,学生组团挑选专业课教师作为项目导师,共同探讨创新课题、撰写科技创新项目申请书并提交给专家组,学院组织专家评选20多个创新性高且可行性强的课题并给予资助,在大四上学期对给予资助的项目进行结题审核。学院鼓励获得上海市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学生将创新实践项目的实施与大四毕业设计(论文)相结合,获得专利创新设计的学生还可提前完成毕业设计并参与创业基金项目的申请或到优秀企业实习。在这些科技创新项目中不乏优秀作品,如基于手势识别的文档加密系统的开发、基于Android的动态一次性口令生产器开发、基于Android系统的短信隐私保护软件的开发等。学院每年举办的这种创新性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意识、项目管理和软件设计开发能力。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项目实践能力远远高于平均水平,同时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也得到广大教师和实训单位的认可,大部分学生获得了直研和被优秀企业聘用的机会。

2.3重视多元化实践工程教学,将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

第2篇

数字媒体方向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基本指导思想,重视实践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所学习掌握的方法具有充分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成为本行业和企业所欢迎的有用人才。课程体系分为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数字媒体方向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模块。

1.1核心课程

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方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主线构成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其中,计算机与软件基础课程有: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入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以及J2EE与中间件技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有:软件工程导论、软件测试技术、需求分析与UML设计、软件项目管理与过程控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有: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网络流媒体技术、用户界面设计、视频音频制作与处理、数字影视特技应用、高级游戏特性与游戏引擎、人机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高级脚本与插件技术等。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开始单独的实验课程和配套的课程设计。

1.2特色课程

计算机网络游戏由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学和计算机动画以及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高度交叉结合,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游戏编程功底和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一定的艺术素养,熟悉游戏产品开发流程,具有一定的策划能力,能在游戏公司、门户网站、手机运营企业、动画公司等单位从事游戏设计、游戏开发、游戏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运营等方面工作的富于竞争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学习普及游戏开发理念,培养游戏开发氛围,挑选有潜力的学生组成开发团队;传授游戏开发中的程序设计要素,特别是游戏引擎开发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游戏开发的基本理念,熟悉游戏开发的基本技巧和流程,并具备从事游戏程序设计工作的基本技能。虚拟现实与数字娱乐。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介绍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及其系统组成、相关的软件技术及虚拟现实的应用,并介绍了当前数字娱乐的现状,发展和一些关键技术。内容包括:虚拟现实的定义、特性和组成,虚拟世界的创建和管理,虚拟现实中的视觉计算,虚拟现实中的交互技术,虚拟现实中的声觉计算,增强现实,分布式虚拟现实,虚拟现实应用,与虚拟现实相关的数字娱乐技术。

2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就要强化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和多层次化。基于创新性原则和以生为本原则,结合培养目标和自身教学特点,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实验,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三个方面,各实践环节之问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循序渐进。

2.1课程实验

依照实践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实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基本能力培养的系列课程,并按照系列课程的复杂度和规模设计实践环节,开展了多层次课程实验教学,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渐进规则,将实验课安排大学四年的各个环节。多层次实验教学是指在实验大纲与目标的规范基础上,将实验项目设计成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不同层次的实验。同一学生从基础规范一综合设计一研究创新这样难度递增的实验项目中逐渐进行训练,实现系统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课程实验主要包括:手绘训练、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多媒体网页设计、移动娱乐软件开发、网络娱乐软件开发、界面设计课程设计、虚拟现实开发课程设计等。

2.2专业实训

专业实训作为知识、能力、综合素质教育的结合点,成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之一。专业实训是对课堂教学具有延伸作用,是学生培训职业能力、熟悉职业环境、了解实际知识的重要渠道。通过专业实训,学生不仅可以把所学转化为所用,还能使学生在学习操作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来慢慢适应相应职业岗位,锻炼职业的能力,为实习以及今后走向社会积累经验、打下基础。我校软件工程专业是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以争建微软IT学院、HP软件学院为契机,与知名IT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和服务外包人才。与中软国际、Tarena(达内)科技等十多家IT企业联合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

2.3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是学生将前期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真正了解、感受未来的工作,锻炼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真正实现与行业需求的专业实践能力对接。能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从而积累工作经验,为就业做准备。为了增强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实习的重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提高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实习实践环节获得的实践能力,也为缓解毕业设计时间(论文)不足,笔者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有机结合,实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来自于毕业实习,并且毕业设计的内容要将毕业实习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升华,除体现学生四年来所学知识综合之外,还要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达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标准。

3结束语

第3篇

论文摘要:计算科学主要讲述了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计算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它的发展主线、学科分支、还有计算科学的特点、发展规律和趋势。

引言:随着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在上世纪40年代的诞生,和计算科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取得的大量成果。计算科学这一学科也也应运而生。《计算科学导论》正如此书的名字,此书很好的诠释了计算科学这一学科,并且指导了我们应如何去学好这一学科。使得我们收获颇多。并且让我深深的反思了我的大学生活。正如赵老师书中所讲的:“计算科学是年轻人的科学,一旦你选择了计算科学作为你为之奋斗的专业类领域,就等于你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一个有志于从事计算科学研究与开发的学生,必须在大学几年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有可能在将来学科的高速发展中,或在计算机产品的开发和快速更新换代中有所作为。

<一>什么是计算科学和它的来历

计算科学主要是对描述和变换信息的算法过程,包括其理论、分析、设计、效率分析、实现和应用的系统研究。全部计算科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能(有效的)自动运行,什么不能(有效的)自动运行。本科学来源于对数理逻辑、计算模型、算法理论、自动计算机器的研究,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后期。

随着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在上世纪40年代的诞生,人类使用自动计算装置代替人的人工计算和手工劳动的梦想成为现实。计算科学的快速发展以也取得大量成果,计算科学这一学科也也应运而生。

<二>计算科学的发展

a、首先先介绍图灵机

图灵机的发明打开了现代计算机的大门和发展之路。图灵机通过一条两端可无限延长的袋子,一个读写头和一组控制读写头的(控制器)组成它有一个状态集和符号集,而此符号集一般只使用0和1两个符号。而就是这个简洁的结构和运行原理隐含了存储程序的原始思想,深刻的揭示了现代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的核心内容。现在通用的计算机是电子数字计算机,而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发展是建立在图灵机的基础之上。他的二进制思想使计算机的制作的简化成只需两个稳定态的元器件。这在今后的计算机制作上无论是二极管或集成电路上都显示了明显的优越性。

b、计算机带动的计算学科

1946年随着现代意义上的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的诞生。掀起了社会快速发展的崭新一页。计算机工作和运行就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1、计算机语言

我们要用计算机求解一个问题,必须事先编好程序。因此就出现了最早的机器指令和汇编语言。20世纪50年代后,计算机的发展步入了实用化的阶段。然而,在最初的应用中,人们普遍感到使用机器指令编制程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十分别扭,也不利于交流和软件维护,复杂程序查找错误尤其困难,因此,软件开发急需一种高级的类似于自然语言那样的程序设计语言。1952年,第一个程序设计语言ShortCode出现。两年后,Fortran问世。作为一种面向科学计算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的最大功绩在于牢固地树立了高级语言的地位,并使之成为世界通用的程序设计语言。Algol60的诞生是计算机语言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的标志。该语言的文本中提出了一整套的新概念,如变量的类型说明和作用域规则、过程的递归性及参数传递机制等。而且,它是第一个用严格的语法规则——巴科斯范式(BNF)定义语言文法的高级语言。还有用于支持结构化程序设计的PASCAL语言,适合于军队各方面应用的大型通用程序设计语言ADA,支持并发程序设计的MODULA-2,支持逻辑程序设计的PROLOG语言,支持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的LISP语言,支持面积对象程序变换的SMALLTALK、C等。

2、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开发方法

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机了而也包括了软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各种各样的软件使得计算机的用途大大增强。而软件开发也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和发展方向。软件开发的理论基础即是计算模型。随着计算机网络、分布式处理和多媒体的发展。在各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中增加并发机构以支持分布式程序设计,在语言中通过扩展绘图子程序以支持计算机图形学程序设计在程序设计语言中已非常的流行。之后,在模数/数模转换等接口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扩展高级语言的程序库又实现了多媒体程序设计的构想。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并行计算机和分布式大规模异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又将并行程序设计语言、并行编译程序、并行操作系统、并行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等试行软件的开发的关键技术依然与高级语言和计算模型密切相关,如各种并行、并发程序设计语言,进程代数,PETRI网等,它们正是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中支持不同阶段软件开发的程序设计语言和支持这些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的理论基础----计算模型

3、计算机图形学

在计算机的硬件的迅速发展中。随着它的存储容量的增大,也掀起了计算机的巨大改革。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促使图形化界面的出现。计算机图形学是使用计算机辅助产生图形并对图形进行处理的科学。并由此推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测试(CAT)等方向的发展。图形化界面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在一个黑色的DOS窗口前敲代码输入控制命令的时代。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公司Microsoft。

4、计算机网络

随着用户迫切需要实现不同计算机上的软硬件和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就在我们的需求中诞生了。网络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交换使每台计算都变成了网络计算机。这也促进计算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三>计算机学科的主线及发展方向

围绕着学科基本问题而展开的大量具体研究,形成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与学科发展主线和学科自身的知识组织结构。计算学科内容按照基础理论、基本开发技术、应用以及他们与硬件设备联系的紧密程度分成三个层面:

1、计算科学应用层

它包括人工智能应用与系统,信息、管理与决策系统,移动计算,计划可视化,科学计算机等计算机应用的各个方向。

2、计算科学的专业基础层

它是为应用层提供技术和环境的一个层面,包括软件开发方法学,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程序设计科学,计算机体系结构、电子计算机系统基础。

3、计算科学的基础层

它包括计算科学的数学理论,高等逻辑等内容。其中计算的数学理论涵盖可计算性与计算复杂性理论形式语言与计算机理论等。

<四>计算机的网络的发展及网络安全

(1)计算机网络与病毒

一个现代计算机被定义为包含存储器、处理器、功能部件、互联网络、汇编程序、编译程序、操作系统、外部设备、通信通道等内容的系统。

通过上面定义,我们发现互联网络也被加入到计算机当中。说明了网络的重要以及普及性。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信息科学成为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现在互联网络已经广泛应用于科研、教育、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全世界的互联网Internet正在爆炸性的扩大,已经成为覆盖全球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

因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我们各行各业都在使用计算机。信息安全也显得格外重要。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受到严重的挑战,来自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攻击及其他方面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其中计算机病毒更是很难根治的主要威胁之一。计算机病毒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损失是刻骨铭心的,譬如1999年爆发的CIH病毒以及2003年元月的蠕虫王病毒等都给广大用户带来巨大的损失。

我们想更好的让计算机为我们服务,我们就必须很好的利用它,利用网络。同时我们也应该建立起自己的防护措施,以抵抗外来信息的侵入,保护我们的信息不受攻击和破坏。

(2)计算机病毒及它的防范措施:

计算机病毒是一组通过复制自身来感染其它软件的程序。当程序运行时,嵌入的病毒也随之运行并感染其它程序。一些病毒不带有恶意攻击性编码,但更多的病毒携带毒码,一旦被事先设定好的环境激发,即可感染和破坏。

<一>、病毒的入侵方式

1.无线电方式。主要是通过无线电把病毒码发射到对方电子系统中。此方式是计算机病毒注入的最佳方式,同时技术难度也最大。可能的途径有:①直接向对方电子系统的无线电接收器或设备发射,使接收器对其进行处理并把病毒传染到目标机上。②冒充合法无线传输数据。根据得到的或使用标准的无线电传输协议和数据格式,发射病毒码,使之能够混在合法传输信号中,进入接收器,进而进人信息网络。③寻找对方信息系统保护最差的地方进行病毒注放。通过对方未保护的数据链路,将病毒传染到被保护的链路或目标中。

2.“固化”式方法。即把病毒事先存放在硬件(如芯片)和软件中,然后把此硬件和软件直接或间接交付给对方,使病毒直接传染给对方电子系统,在需要时将其激活,达到攻击目的。这种攻击方法十分隐蔽,即使芯片或组件被彻底检查,也很难保证其没有其他特殊功能。目前,我国很多计算机组件依赖进口,困此,很容易受到芯片的攻击。

3.后门攻击方式。后门,是计算机安全系统中的一个小洞,由软件设计师或维护人发明,允许知道其存在的人绕过正常安全防护措施进入系统。攻击后门的形式有许多种,如控制电磁脉冲可将病毒注入目标系统。计算机入侵者就常通过后门进行攻击,如目前普遍使用的WINDOWS98,就存在这样的后门。

4.数据控制链侵入方式。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计算机病毒通过计算机系统的数据控制链侵入成为可能。使用远程修改技术,可以很容易地改变数据控制链的正常路径。

<二>病毒攻击的防范的对策

1.建立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应包括多个防护层。一是访问控制层;二是病毒检测层;三是病毒遏制层;四是病毒清除层;五是系统恢复层;六是应急计划层。上述六层计算机防护体系,须有有效的硬件和软件技术的支持,如安全设计及规范操作。

2.严把收硬件安全关。国家的机密信息系统所用设备和系列产品,应建立自己的生产企业,实现计算机的国产化、系列化;对引进的计算机系统要在进行安全性检查后才能启用,以预防和限制计算机病毒伺机入侵。

3.防止电磁辐射和电磁泄露。采取电磁屏蔽的方法,阻断电磁波辐射,这样,不仅可以达到防止计算机信息泄露的目的,而且可以防止“电磁辐射式”病毒的攻击。

4.加强计算机应急反应分队建设。应成立自动化系统安全支援分队,以解决计算机防御性的有关问题。

很多公司都有因为电脑被入侵而遭受严重经济损失的惨痛经历,不少普通用户也未能避免电脑被破坏的厄运,造成如此大损失的并不一定都是技术高超的入侵者所为,小小的字符串带给我们的损失已经太多。因此,如果你是数据库程序开发人员、如果你是系统级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如果你是高级计算机用户、如果你是论坛管理人员......请密切注意有关字符漏洞以及其他各类漏洞的最新消息及其补丁,及时在你的程序中写入防范最新字符漏洞攻击的安全检查代码并为你的系统安装最新的补丁会让你远离字符带来的危险。经常杀毒,注意外来设备在计算机上的使用和计算机对外网的链接。也可以大大有效的避免计算机被攻击。

<五>总结

在学了计算科学导论之后,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我将来要从事的学科。计算科学导论指导着我们该怎么学习计算机。让我更清楚的知道我们信息安全专业的方向。正如计算科学这座大楼一样,在不断的成长。信息安全也必将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而更多的被人们重视。总之学习了这门课之后让我受益匪浅,也知道自己应该好好努力,争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计算科学导论》(第三版),赵志琢著,科学出版社2004版

2、《计算机病毒分析与对抗》傅建明彭国军张焕国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版

第4篇

关键词:优秀青年教师;卓越工程师;中芬合作师资培训

0、引言

同济大学作为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高校,于2010年启动“卓越课程行动计划”,旨在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和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10年,同济大学与芬兰阿尔托大学结为战略合作伙伴。从2011年起,为推进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方案,提高优秀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济大学分批派送骨干教师赴芬兰阿尔托大学(Aalto University)访问,参加中芬合作师资培训项目。

笔者参加了2012年度的中芬合作师资培训,在项目培训期间,与同济大学和芬兰阿尔托大学的教师分别在上海同济阿尔托设计工厂和芬兰赫尔辛基阿尔托大学,进行关于教学方法创新的2个阶段的探讨、研究与实验,并与阿尔托大学计算机系的院士和教授进行科研交流和教学实验设置方面的讨论。

1、芬兰师资创新机制概述

1)教材。

芬兰的大学教材都以国际知名大学知名教授的名著为教材,辅以参考书目。教学内容充实,系统性强,教师的教学自由度较大,学生比较感兴趣。

2)基于结构化调整的教学方法。

芬兰的大学教学往往是纯英语教学。作为一个国际化大学,阿尔托大学大力推进教学的全英语化,将教学重点放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在教学方法上,阿尔托大学要求教师采用结构化调整的教学方法。芬兰阿尔托大学结构化课程设计与调整方法如图1所示。

其中,课程设计与调整包括教学方法设计、学习结果预期和教学评估与反思。教学方法设计包括:①选择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如学生能够描述、记忆、应用或设计教学内容,具有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②选择可达到此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选择基于项目、错误案例、团队合作、讲课、实验、演示等教学方法;③分析此教学方法的优势与弱点以及通过此教学方法是否能达到教学目标。学习结果预期指预计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评估与反思指回顾和分析整个教学过程,对有意义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和讨论,将理论联系实际,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并对以后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实验。

芬兰的大学往往配备几名助教,专门负责课程实验。例如,对于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师会专门准备1个不规则的跑道和小车,由每名学生自主设计小车的嵌入式系统,学生的最终成绩按照各自小车在赛跑中取得的名次决定。由于跑道不规则,小车速度过快,容易冲出跑道,而速度过慢,则难以超越其他小车,因此除了嵌入式系统的实现,算法设计也决定了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通过教学实验,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了解和对技术的掌握将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得到统一。

4)科研环境。

产学研紧密结合是芬兰科技创新的显著特点,其人才培养专注于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企业产品研发的一体化。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快了科技成果向新产品的转化,同时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学生可以学以致用,教师则可以使教学与科研、企业需求保持一致并且相互促进,从根本上找到创新源泉。例如,在无线充电技术出现前5年,芬兰阿尔托设计工厂已通过与企业的合作研发,开展了无线充电的创新设计项目,各专业学生基于学到的各领域知识,对无线充电提出各种创新思想和实现方案,其产学研结合程度可见一斑。

5)“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芬兰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鼓励学科交叉。教师定期参加学校的教学研讨会并与不同学科的教师交流课程教学体会,探讨在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和教学方法方面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效果。芬兰的大学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极具参与感,这有助于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

2、芬兰师资创新机制的启示

如上所述,芬兰在国家化办学以及教材、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等方面已有成熟经验,因此将其应用于我国国际化办学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改革实践中会事半功倍,缩短探索周期。笔者在实际运用芬兰师资创新机制并进行适当改良后得到较好效果的若干尝试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的系统性。

中芬培训的重点在于教学方法的系统性,教师根据期望学生达到的水平和特点,有的放矢地制订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进行评价和改进。此方法实际上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软件生命周期思想如出一辙。设计软件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与可行性分析,然后进行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最后实现和测试,将软件的开发与运行看作一个生命周期。此思想在教学的系统性方法上同样适用。

2)积极提高实验教学含金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明确地规划教学的理论与实践2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应重点建立学生的专业理论体系;而在动手实践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较大,如教师的等、靠思想严重,必须增加实验课时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等。实际上,计算机专业的动手能力仅靠增加实验课时是不够的。教师可以增加课后的动手实践作业,同时可以通过分组竞争、课堂展示作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笔者负责的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与数据库2门课为例,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是学生的第1门计算机入门课程,关乎学生是否会对计算机专业感兴趣和有信心、是否会留在这个专业继续学习而不是感到失望转到其他专业、是否能够建立整体的计算机专业体系概念和为后续课程提供接口功能等问题,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笔者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2个部分,理论教学采用MIT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与国际水平保持一致,提高教师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动手实践则要求学生通过个人或分组(取决于班级人数)方式制作如下作品(不叫作业,强调学生作品的闪光点与竞争力):使用Word或Latex工具制作简历;使用PowerPoint、IEbook或Latex制作专业主题PPT;使用Macromedia flash工具制作Flash;使用Dreamweaver工具制作网站;使用视频制作工具制作视频;用给定的Matlab程序代码调试GUI界面与功能,强化使用专业工具进行科学实验的意识。教师每年会根据新技术不断调整作品内容,让学生在制作和展示作品时,对计算机专业和自身能力产生信心,得到成就感。

数据库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主干课,与计算机导论不同,需要学生掌握较深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分组合作、作品表现能力、自身提高程度、融会贯通专业知识等几个方面。理论教学部分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分组合作强调制订计划、人员分工、作品是否体现每个学员的工作等;作品表现能力强调文档的规范化、演示的互动与专业化、表达的逻辑与层次、作品演示是否具有闪光点并吸引听众等;自身提高程度强调每个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自身能力提高了多少,对于自身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其提高在创新、作品功能展示、团队合作、新技术的掌握等方面的能力,对于自身能力较弱的同学,强调其在已有基础上提高动手能力,同样可以得到较高的学分;融会贯通专业知识要求学生使用已学知识如软件工程的设计方法,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同时,教师还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数据库系统开发方式,如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可以选择使用C/S架构数据库系统开发方式,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选择使用LAMP、J2EE、ASENET等网络数据库系统开发方式。对于基本的LAMP网络数据库系统开发方式的step-by-step材料,笔者都已为学生准备。通过这些措施,笔者发现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对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如何发挥团队的力量和进一步增加作品的专业度等方面非常感兴趣,而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对能够完成的基本动手作品非常感兴趣,希望提高动手水平。另外,各组以大作业和团队合作为基础,开展以下学习方法实践:①团队工作方法,强调分工合作完成任务;②协作学习方法,不分工,但协作讨论完成大作业各个部分;③滚雪球学习方法,小组从分工开始,整合团队意见,完成大作业。

3)小班化与双语、全英文教学。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供必备条件,我国许多高校已开展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的主要优势在于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互动,教师也能够开展更多的互动教学内容。在这方面,芬兰已引入成熟的教学方法。

在双语与全英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其英语的基本知识和阅读能力已经足够,主要教学障碍在于缺乏口语训练,而此问题在国外各个高校具有普遍性。由于发音不准确,一方面,教师与学生都不敢开口,不知道说的英语是否能够被对方认可;另—方面,发音不准确也使得听者难以听懂,教师与学生更加不敢开口。因此,英语听说能力以说为重,进行双语与全英文教学,开展英语口语纠正培训极为重要。

开展英语口语纠正培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①自学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笔者发现各种网上公开课触手可及。例如,笔者通过国际英语口语纠正专家Andy的英语口音纠正视频课程进行自学,在200多分钟的课程中,专家教导听者尽量一次只说一个词,将速度放慢,每个音节发饱满,循序渐进,非常实用。笔者在自学了3遍之后,在同济大学人事处主持的赴美国培训英语口语面试时,获得全部4位英语专家的好评。②课程项目配合。大学教学一定会配有英语课程,教师可在第1年的英语课程教学中专门配备英语口语训练课程。③国家对大学教学的投入越来越大,如同济大学通过让教师暑期去美国培训2个月、中芬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在教学方法、英语听说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4)终身学习理念。

终身学习理念对教师十分重要。计算机是一门发展速度极快的专业,用固定的教材“炒冷饭”或守着自己的研究方向,对讲授一门课程来说远远不够。现在的网络技术很发达,各种先进的知识和资料触手可及,不断补充和更新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教学内容,是满足学生需求的必要条件。终身学习理念对学生也十分重要。笔者曾担任同济大学班主任,发现有的学生入校时成绩优秀,而几年学习下来却退步了,到底是什么问题呢?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学生退步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把大学当做高考后的休养期,认为考上大学就没有什么问题了,或者由于挫折而自暴自弃。因此,教师要上好一门课程,远不止讲授课本上的知识,更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学意识,认识到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认识到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性。

5)自信与竞争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发现一些奇怪的案例,如有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高,有些学习成绩高的学生动手能力却不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高理论与动手能力都强的学生的比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并实践自信与竞争教学模式。

人类的学习本能是观察然后实践的自然过程,单纯地讲授知识对学生来说很枯燥并且难以接受,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只能靠自学,因此教师的讲授方式如何依照人类自然的学习本能展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首先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展示往届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觉得他们也能做到;同时强调分组展示,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产生超越其他组和往届优秀作品的愿望。在实施此教学模式之前,每年10个小组中一般有1~2个小组能够做出优秀作品;而实施此教学方法之后,10个小组中有8~9个小组能够做出非常优秀的作品,而剩余的1~2个小组也会通过认真、严谨的作品风格提高其竞争力。笔者认为,自信与竞争教学模式十分有效,同时容易推广。

3、引入芬兰师资刨新机制的教改成果

经过实际运用芬兰师资创新机制并进行适当改良后,计算机双语与卓越课程取得了如下教学改革成果。

1)教改立项方面。

教改项目有以下几项:①2011-2013年,同济大学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计算机导论”;②2011-2013年,同济大学双语课程建设项目“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③2011-2012年,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可信与安全计算课程教学体系建设”;④2011年1月-2013年12月,同济大学特色专业教改项目核心课程数据库系统原理。

2)课程建设方面。

课程建设包括:①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该课程成功申报为同济大学双语建设课程,于2011年9月开始双语授课,同时完成了课程网站的建设(http://en,/index.php/teaching/);②计算机导论,该课程成功为申报同济大学全英文建设课程,于2011年9月开始双语授课,同时完成了课程网站的建设(http:///index.php/teaching/);③数据库系统原理,该课程于2011年成功申报为同济大学高级双语教学团队主干课程,于2012年成功申报为同济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团队主干课程(http:///teaching/)。

3)教学表彰/奖励。

①2011年,同济大学卓越专业试点核心课程数据库系统原理被评为校优质课程;②2011年,数据库系统原理获批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③2012年,数据库系统原理获批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

第5篇

论文摘要:在信息时代,手机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手机的不断革新,手机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大众媒体。手机媒体在丰富了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管理问题。本文对手机媒体以及手机媒体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一、手机媒体的形成

(一)手机媒体的定义。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已经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手机媒体已经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对于手机媒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匡文波是这样定义的: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

(二)手机媒体的优势。

1、高度的便携性。手机因为其小巧的外观使它携带起来的特别方便,可以说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也就是信息传播极其方便。手机媒体真正跨越了地域和电脑终端的限制。

2、广泛且迅速的交互性。手机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使传播者和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双向沟通。手机媒体的这一特性使其具备了材料收集、读者调查、评论收集等功能。例如:生产商可以通过手机向用户发送调查问卷,从而对产品的销售策略做出调整;各大电视选秀栏目也可以通过观众的手机短信投票数来为选手打分;近几年的央视春节晚会也是通过手机短信投票的形式选出最受观众喜爱的节日。手机媒体实现了更广泛、更迅速的互动。

3、拥有极其丰富的受众资源。据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2月1日报道,全球已有15亿-20亿人使用手机。拥有手机的人数是所有报纸读者的两倍多,手机用户也远远超过网民数。手机传播拥有广大的受众,使其传播的信息能够被更广泛的阅读。现在很多商家通过手机媒体发放产品广告,以扩大产品的影响力。

4、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手机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范围广、限制因素少。手机媒体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全天候服务,传播者可以随时随地把信息传输到用户。

5、多媒体。3G时代的手机传播是一种多媒体的传播。3G为手机媒体的成熟的奠定了技术基础。从此手机可借助文字、图片、声音等的组合来进行传播活动。这种多媒体传播组合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所报道的对象,给受众带来更加真实的视觉感官。同时这也使手机媒体更加趋于成熟与一体化。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完成拍摄、编辑、传输等。这也使手机在危机时刻成为了采访工具。2009年lO月24日,长江大学学生搭人链挽救少年的事件中,在那万分危机的时刻就是岸边的同学用手机拍摄下了大学生救人的过程。

(三)手机媒体的劣势。

1、虚假与不良信息的传播。有很多不法分子借助手机短信虚假信息,招摇撞骗,侵犯公民个人隐私,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2、侵犯个人隐私。随着手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很多不法之徒利用手机进行偷拍并传播。

3、信息垃圾。目前,垃圾短信已不计其数,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秩序。

4、信息安全。一些手机的黑客针对手机的软件专门设计了一些病毒,对广大手机用户进行攻击。

(四)、生活中的手机媒体

1、手机报。2004年7月8日《中国妇女报》推出了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从此手机报走入了我们的生活。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有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浏览当天发生的新闻。截至2009年6月底,手机报付费用户数已达4524万户,2009年前半年总收入达到9.2亿元。手机报以其动态化的服务、强大的互动性以及多媒体传播的实现吸引着广大受众。在手机报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内容同质化、消费人群定位不准、技术瓶颈、广告植入困难以及价格偏高等。

2、手机电视。所为手机电视业务,就是利用具有操作系统和流媒体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观看电视的业务。手机电视最初出现于日本,随后韩国、英国、意大利等国也有了不少手机电视用户。据市场研究公司IMS Research预测,到2010年底,全球将有1-2亿以上手机用户接收手机电视服务,而在中国也将超过3100万用户。但是,目前我国手机电视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手机电视业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

3、移动搜索。根据2009年7月的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9年6月手机搜索的用户占手机用户总数的26.2%,约4074万人。随着3G的推广和应用,移动搜索成为各移动运营商、搜索引擎厂商关注的重要领域。

4、手机图书。即将数字化后的图书利用手机作为终端进行阅读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这将极大地为受众提供了便利,电子书比起传统的书籍更加轻便,而且可以同时储存上百种书目,方便随时随地阅读。

二、如何管理手机媒体

手机媒体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隐患。那么如何经营手机媒体就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问题。

手机媒体在高速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带了许多信息垃圾,如果任由其自由发展将会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甚至危害同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对于手机媒体的管理一定不可忽视。

那么在监管手机媒体的过程中又会遇到怎么的难题呢?首先,手机媒体的传播者身份具有隐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那些利用手机传播不良信息的人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为执法部门的监管带来了困难。其次,手机用户的海量性。由于手机用户众多,手机传播的信息量也相当大,可以说社会控制对于手机来说,几乎是没有作用的。还有一些诸如跨地域传播以及政策法规滞后等问题都为管理手机媒体设置了障碍。

目前国家也出台了很多关于管理手机媒体的方法,如手机实名制,这是目前为止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手机实名制可以有效遏制屡禁不绝的不法短信,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号码资源,同时可以减少话费欠费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

第6篇

“圈里人讨论得热火朝天,而用户并未大范围认可。”北京中企开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斌这样描述SaaS(软件即服务)市场厂商一头热的局面。

在他看来,当前SaaS领域的很多人说得多,做得少。这是SaaS服务迟迟不能落地的重要原因。而服务落地,最重要的是要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

6月11日,中企开源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期间推出国内首个SaaS体验中心。

“体验中心正是推进SaaS落地,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的重要一步,”张斌说。据了解,体验中心的建立就是为了展示中企开源怎么为用户提供SaaS服务,以及可以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务。

体验中心:切身感受Saas魔力

记者在SaaS体验中心现场看到,一排整齐摆放的电脑前面,工作人员正详细地为参观者讲解中企开源SaaS服务。据了解,SaaS体验中心将中企开源在SaaS领域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模式、方法和运营管理经验展示出来,通过现场实时生动的演示和互动引领体验者进入SaaS运营的真正核心,切身体验SaaS运营平台为软件服务带来的崭新天地。

借助SaaS体验中心,工作人员向体验者们全面展示了中企开源基于SaaS的IT服务运营体系,以及在中企开源SaaS平台上运行的部分产品,让用户对SaaS有了更直观深入的了解。在简约而富有现代感的SaaS体验中心,体验者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IT服务运营体系的基础服务、技术服务、管理服务、业务服务是如何具体运作的。

在应用端的产品体验区,体验者们可以看到SaaS产品如中企动力数商z和z邮局、大地集团VOD、世华财讯的金融产品等是如何在中企开源的SaaS平台上运行的。

据中企开源SaaS体验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中企开源通过长期的运营实践,借鉴并丰富了风靡全球的ITIL运维理论,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结构,在全国部署华北、华南、华东三大IDC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并应用P2P、虚拟化、系统监控、安全一体化等技术,并通过流程自动化、制度规范化、考核标准化等手段提升运营管理能力,逐步形成了能够提供基础服务、技术服务、管理服务、业务服务、培训咨询服务等综合化IT服务运营体系。

性能比功能更重要

“所谓的免费,为用户带来的是应用的不可靠性。对用户来说,体验是有差异的。而当前很多企业无法保证用户的个性化体验。”张斌说,中企开源关注性能,而不止是功能。

“我是SeaS的坚定支持者,但SaaS能走多远,现在还很难说。”张斌认为,国内市场仍是一个群雄逐鹿的局面,再过几年,可能市场上能剩下的厂商就没几家了。

张斌坦承,中企开源也在关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他认为,尤其3G面世之后,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很小,但当前互联网上的SaaS目前还不成熟。

“其实个人应用更适合SaaS模式。”张斌认为,随着各项资费越来越低,有一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域名等,比如“张斌.com”。

“为了产品性能和可靠性,真累死我了。”张斌说,各个地域的网络情况都不相同,这一类的问题有一大堆。之前做传统软件的时候不做运营,不用考虑这些。但现在服务是否到位、体验效果如何等等是他不得不面对的事情。

中企开源通过组建用户体验研究中心、技术研发中心、技术运营中心和产品管理中心,已经建立了1600多人的队伍,在北京、广州、深圳和上海设立了技术研发基地;同时不断增加投资,在北京、广州、苏州、美国得克萨斯、德国慕尼黑等地建立了数据中心,运营的服务器数量已超过3000台,并随着服务客户数的增长而持续增长。

来自“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的信息

我国软件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8%

在6月11日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软件服务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软件业务收入由2001年的79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7573亿元,年均增长38%。

同时,软件服务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软件技术服务和系统集成收入占产业总收入的比重达40.5%。2008年软件服务外包出口额为15.9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54.3%,软件服务外包出口群体正在形成,外包层次不断提升。

2008年,作为中国软件之都的北京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到了1537亿元,同比增长22.7%;其中软件出口实现5.35亿美元,同比增长16.5%,是2000年的12倍,年均增长率达36.4%。北京软件产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离不开产业联盟的机制创新。在联盟技术标准、协同创新机制下,长风联盟骨干企业2008年新增业务收入26.8亿元,是2006年增长额7.6亿元的近4倍。(慧吉)

我国域名产业规模迅速提升

电子商务和3G应用将成新增长点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首届域名大会”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主任毛伟表示:“从1998年开始,我国域名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长,尤其是CN国家域名作为后起之秀,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截至2008年底,中国域名总量达到1682万个,较2007年增长41%。中国域名规模的增长,主要受益于国家顶级域名.CN的增长。

在传统域名应用领域的竞争中,电子商务与3G发展加速,使得CN域名迎来新“蓝海”。有专家预测,2009年,受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影响,域名市场需求低于2008年同期。

在此背景下,有专家认为,域名产业应该抓住调整期,夯实域名应用基础,优化域名结构,拓展新的市场需求,以更多的增值服务来服务企业。中国首届域名大会的《域名产业报告》显示:高速增长的电子商务域名应用和移动互联网将打开广阔的领域,它们将给CN域名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边锋)

用友伟库网10亿元打造在线精准营销平台

“客盈门”锁定2000万家企业信息

6月9日,用友伟库网10亿元打造的新一代在线精准营销平台“客盈门”闪亮登场,以免费形式向用户提供新产品服务。这一举动,打破了国内以CRM、HR为主的单一SaaS应用模式,首次直面中小企业需求本质――即销售额增长,进行了功能挖掘再造和深度部署。

据了解,以“客盈门”的为战略转型,用友伟库网推出了高度整合的全新在线管理门户。该门户以“客源滚滚”和“财源滚滚”两大组件为核心。

据介绍,“客盈门”独有的伟库黄页,可以提供2000万以上企业信息,这将有效地帮助企业锁定目标客户,快速占有前端市场。(尚昭)

中国lT服务管理论坛筹委会成立

6月12日,“中国IT服务管理论坛”筹备委员会成立。该论坛旨在为我国IT服务管理领域提供公共交流平台,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和促进IT服务管理最佳实践的提炼、共享、规范、协同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IT服务管理水平。

据悉,论坛成立后将开展IT服务管理人才的评定、数据中心的标准与度量、人员技能提升、IT服务最佳实践分享等工作。(徐立洋)

IBM为用户构建动态信息架构

为了动态加速企业信息架构,IBM中国系统中心推出了六大信息存储解决方案,集中从法规遵从、信息可用、信息保持、信息安全四大领域,为用户构建动态的信息架构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

这六大解决方案包括归档产品DR550 v4.5、XIV网格存储系统、DS8000和DS5000存储系统、TS7650Protec TIER重复数据删除工具、虚拟化解决方案SVC和TKLM密钥管理软件。(雷赫)

东软医药卫生业务发展中心成立

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卫生数字字典为标准,东软推出了覆盖医药卫生信息化全过程的系列解决方案。

其中,解决方案涉及到医院信息化、医疗保障方面、公共卫生、药品监管方面等系统。

同时,东软通过整合数字医疗设备、医院信息化、医疗保障、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资源与服务,成立了“东软医药卫生业务发展中心”,将全力面向国家新医改政策。(雷赫)

航空

南航在四座大城市机场装上自助值机亭

近日,中国南方航空公司首次采用30台NCR TouchPort自助值机亭,并已部署于广州、深圳、长春及郑州四大城市的枢纽机场,为旅客提供灵活便利的自助值机服务。

由于这30台TouchPort自助值机亭全部采用通用自助服务(CommonUse Serlf―Service,“CUSS”)平台,能够允许不同航空公司的应用在同一个自助服务平台上运行。当南航旅客步入机场的时候,可直接在登机大厅使用南航自助服务亭查看订票情况、座位图、更改座位、查看行程单并打印登机牌。

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信息中心副总经理黄文强表示,这是南航首次引入符合国际航空协会所制定的c USS标准的自助值机设备,从而为南航与相关联盟航空公司开展合作,共同为旅客提供登机、租车接送和酒店入住登记等便利服务做好准备。(雷赫)

科技

亚洲首个百万亿次计算机“魔方”启动

6月15日,国内首台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魔方”原名“曙光5000A”,在上海正式启用。“魔方”不但是亚洲第一的超级计算机,也是目前美国本土之外惟一计算速度排名进入全球前十的超级计算机,表明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能够研发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魔方”由中科院计算所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上海超级计算中心联合研制。今年5月15日“魔方”由北京运抵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经过近一个月的安装调试,于6月1 5日正式对外开放运行。

“魔方”由42个节点机柜、10个互联网络机柜、15个存储机柜组成。

目前,已经有三百余家用户在使用“魔方”,用户中不乏中国重要的科研院所和具有研发能力的国企,包括中国商用飞机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宝钢、上汽、上海光源等研究所或企业,都和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签订了台作协议。

交通

驾车出行可查“公路交通气象预报”

6月8日,升级更新后的全国公路交通气象预报系统正式启用。在新版预报系统中,全国公路网电子地图已实现数据的全部更新,公众可以了解更多公路天气预报等信息。

据悉,全国公路交通气象预报系统最开始使用的公路电子地图是基于2004年年底的公路数据。目前,新版预报系统的全国公路网电子地图已更新至2007年年底的数据。更新后的路网基础数据主要以已建成的高速公路和国道干线公路为主,并新加入了国家高速公路网新的路线名称和路线编号。新的公路交通气象预报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国家高速公路网受恶劣天气影响的范围及情况,扩大公众出行服务的覆盖面。(田心)

联想打印新品帮用户节约成本

6月8日,联想推出彩色激光打印产品――联想c8300N/C8700DN、彩色多功能一体机联想MC8300DN,和打印速度高达33PPM的黑白激光扣’印机LJ3900D。新品以远远高于同类产品的性价比和强大的品牌及服务优势,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为出色的办公选择。(尚昭)

CA新品帮助企业实现“精益IT”

CA新近了13款全新增强版企业IT管理(EITM)产品。它们显著增强了IT管理的产品组合,同时通过虚拟化、自动化和关键IT系统及流程优化,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精益lT,并用灵活的EITM方法,从战略的高度为用户规划和部署,帮助用户提升竞争能力。(徐立洋)

黑龙江自主创新龙迈品牌

黑龙江中科方德有限公司作为英特尔公司在M1D产品方面的重要技术战略合作伙伴,推出了基于英特尔凌动处理器的超便携互联网终端龙迈MID系列产晶,同时还推出了上网本系列产品。作为黑龙江自主创新品牌,龙迈上网本系列无论在外观设计,性能配置,还是功能设置、使用界面的友好性方面都更为成熟。龙迈MID不仅体积小,且内置功能强大,强悍的高性能参数,甚至可与笔记本电脑媲美。(边锋)

实达BP-830K专注证件打印

实达外设了一款高性能票旺/存折打印机产品BI?830K。这款针对税务、工商、医卫、社保、公安等行业用户研发的新品,充分满足了证卡、存折本、发票、业务单据等多种类型介质的打印需求。(慧吉)

科研

2010年底百所高校将实现lPV6升级改造

在6月18日举行的“2009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应用论坛”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李志民主任表示,下一代互联网正迎来发展的重要时机。

李志民指出,日前,国家发改委加快实施《下一代互联网业务试商用及设备产业化专项》的步伐,推动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科技和产业取得新的发展。国家首先在教育科研领域开展IPv6试商用,明确要求在2010年底实现100所高校校园网向下一代互联网IPv6升级改造,为100万以上用户提供信息资源和重大应用的IPv6试商用。

随着网络需求的不断增长,IP地址即将耗尽、网络安全漏洞多等问题日益凸显,所有国家都面临着网络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制定了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计划。在这 一场互联网技术变革的竞赛中,谁最先占领新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赢得了先机。因此,发展下一代互联网也就必然成为我国战略性的选择。

证券

深交所组织网上发行全网测试

近日,深交所和中国结算深圳分公司对会员单位联合组织了网上发行全网测试。此次测试,旨在配合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落实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

此次测试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模拟一个交易日的新股网上发行申报;二是模拟一个交易日的结算处理;三是接收结算数据并验证正确性。在此测试之前进行了交易系统应急演练测试,以进一步提高深交所交易系统安全保障水平,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确保深圳证券市场安全运行。

政府

广东工商税务部门实现数据大联网

广东省级工商税务部门已实现联网,地税工商登记信息每日交换一次,服务效率和执法监督能力提高。税务机关能够充分利用工商数据,发现股权变动情况,从而掌握这部分税源,减少税款流失。

据广东省地税局有关负责人说,工商税务数据联网为消除部门藩篱、提高行政效能、全面提升税源控管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底,广东省地税局共接收到工商登记数据615万多条,仅2009年1月以来至4月底新增的工商数据就147万多条,办证时间也从原来的15分钟缩短至3分钟。

同时,工商税务信息联网以后,前台人员在办理税务登记时,只要录入工商注册号,就可以查出工商数据。借助工商登记数据,可以减少前台录入量,受理税务登记业务的主要办理方式由数据录入转为数据审核,有助于提高税务登记数据准确性,有效地解决了由于注册类型、行业、隶属关系录入错误造成的错误现象。

网络应用分会:

征集网络新技术与应用论文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应用分会定于2009年11月在厦门召开第十三届网络新技术与应用年会,同时进行会议论文征集活动。

论文征集内容涉及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网络存储技术与灾难恢复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与实现、分布式系统与网络计算、嵌入式通信技术及软件、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综合网管及系统应急响应等方面。

江西:

举办电子政务建设应用研讨会

6月6~7日,江西省计算机用户协会与北京中科红旗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举办了《江西省电子政务应用研讨会暨江西省信息系统专家周末活动》。来自江西省部分政府机关信息中心负责人28人参加了活动。同时,与会代表就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的话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市场发展分会:

2009年工作计划及设想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市场发展分会日前召开2009年第一次工作会议。在2009年市场发展分会将推出“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工程”,采用多种形式推动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拟制定“移动电子商务信用等级评价标准”,为企业开展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提供支持和保障;开展IBM-SOA用户服务项目,为会员单位提供基于SOA构架理念的企业管理和运营解决方案,搭建SOA国内供应商与会员单位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

金融业信息化战略――理论与实践

该书从战略管理的角度,以推理逻辑为线索,设计了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蓝图,内容涉及网络经济学、信息经济学、金融中介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书中针对我国“银行主导”的金融业特征,首先通过对战略理论和金融中介理论的探讨,寻求金融业信息化战略的理论支撑体系,而后立足我国银行业经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以及自身的内部条件,借鉴国外银行信息化战略调整和变革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银行业信息化的实际目标,运用战略评价方法,推演出了应该选择“积极扩张与投入”的信息化发展战略。

农业信息化技术导论

第7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0-0200-02

基金项目:铜仁学院2011年教学改革项目(2011)

作者简介:蒲天银(1974-),男,硕士,铜仁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信息安全;饶正婵(1976-),女,硕士,铜仁学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数据挖掘。

0引言

当前,软件工程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独立学科,在高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仅如此,软件工程作为一种产业已成为软件发展的关键技术。因此,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想要成为合格的信息技术人才,掌握一定的软件工程新技术、新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业也得到了很快的提高,为跟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大多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软件工程基础,此门课程一般安排在三年级进行,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在大学四年的软件理论掌握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纵观近几年来高校的毕业设计可以看出,在实践性教学和教学效果检验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课程教学中从教材的选用上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突出,学生毕业后往往通过要用人单位长时间培训后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使得高校教育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的脱节;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过如此,学校的教育教学应该围绕这个导向定位来组织教学内容和配备教学资源。随着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软件工程领域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手段日新月异,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1软件工程教学的现状概述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软件工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来开设,很多高校选择教材均为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张海藩教授编著的《软件工程导论》。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一般采用讲授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课堂上由教师讲授理论、原理,实训时由学生动手设计一个项目。由于该教材以理论内容为主,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从教学内容上看,由于教材的局限性,目前的软件工程教学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实验内容以生命周期法体系为主要内容,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时效性差,跟不上信息产业技术发展的步伐,大多新技术还没有传授给学生,特别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构件技术、234建模技术。传统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学习者似乎能听懂,可听完后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当学生在实训中进行设计时却不知从何入手,该运用什么知识、哪种方法。

(2)实践环节少且不够理想。总体来讲,目前在软件工程实训环节可供该课程选用的合适的项目不多,所以学生做实验所达到的效果与教学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是学生不能把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另一方面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基础理论及运用理论的技能和方法。所以,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不能将软件工程的理论充分运用到他们的设计实践中去,导致很多学生选题时无从下手,不知怎么做,大多学生即使选择了软件开发,但在开发的软件和撰写的文档在结构、内容等方面错误百出。

(3)教师问题。目前,除专门的软件工程学院的院校外,大多开设有计算机专业的综合院校软件工程课程的主讲教师本身也是一个问题。由于软件工程这门课程对授课教师的素质要求高,它不仅要求教师对工程内涵本身有深刻的理解,还要求教师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软件开发经验和一定的项目和工程背景,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开发实践中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讲授时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能直观地感觉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正是因为以往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高校毕业设计现状

目前大多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不很理想,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学生方面看,首先是学生入学后,通过3年的学习,学生在前三年级中一般都较为系统地学习了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知识,并进行了实验、课程设计等多方面的训练。但由于大多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训练属于考查范围,有一些学生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没有达到既定的学习目的,这样就造成既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没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尴尬局面。同时,目前大多高校将学生选题时间定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准备毕业设计内容。但由于指导教师考虑到学生就业等实际情况,平时并没有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时间要求和进度管理,很多学生直到毕业离校时才仓促完成任务,整个论文也是东拼西凑、质量不高。

(2)从指导教师方面看,首先是选题问题,指导老师把关不严,很多同学由于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30%左右的同学不敢选择设计类的问题,选择设计类的项目同学也存在问题,有的题目过大,如银行管理系统的开发,有的题目过小,如抢答器的设计;其次是指导过程不科学,在设计环节中,不论是软件开发还是硬件设计,大多同学只注重核心功能的实现,而忽略培养学生规范的设计过程及良好的设计习惯,使得毕业设计没达到对学生的锻炼价值。比如,在进行软件开发时只注重功能的实现,没有认真进行需求分析、设计方案的讨论、设计书的编写、编码风格的规范以及软件测试的要求。

3以毕业设计为导向,做好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

3.1教学过程的正确引导

针对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作为教师如何将新的技术和方法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真正掌握基本的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为此一般要求授课老师要能正确地把握目前软件工程的发展方向,掌握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并能结合软件开发的实际例子,将该门课的精华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3.2强化可行性分析与开题任务的结合

在学生毕业设计中,开题的任务是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所选的毕业设计题目是否符合本科毕业设计基本要求。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可行性分析的主要任务是从经济、技术等方面分析拟将开发的系统在技术、花费财力、人力与物力等方面是否可行。首先,师生要分析所选的题目在法律上是否可行,有无违反国家的相关法律,有无违反当今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其次,分析所选的题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即所选的题目技术含量很高,现有市场还没有类似的产品,且该产品一旦开发成功,将带来巨大的收益;再次,如果该题目在法律上、技术上都是可行的,还应考虑经济上是否可行。

3.3将需求分析阶段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有效实施

软件需求分析的目的是澄清用户的要求,并把双方共同的理解明确地表达成一份书面文档——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需求分析阶段对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按照传统软件工程学的原理,需求分析的目的主要有3个:一是功能性需求分析,确定待开发软件需要哪些方面的功能;二是性能需求分析,确定待开发软件在性能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要求;三是数据需求分析,确定待开发软件在数据信息方面的需求。确定这3个需求的依据均源于对客户的了解,因此,需求分析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便是与客户沟通。

在实际应用中,需求分析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用户的不配合是需求分析阶段的最大困难所在,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大家互相作为开发人员与用户,把即将完成的毕业设计题目作为项目,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为开发人员在需求分析阶段所应完成的任务,体会实际开发过程中用户以各种理由拒绝合作的无奈,以及应该以何种方式与客户沟通,如何调动客户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会作为客户与用户可以享受的权利及其应该承担的义务,使其走向软件编程的工作岗位时能更加懂得如何从客户与用户口中获取项目所需的功能、性能与数据。

3.4环环相扣,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通过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两个阶段的实践后,既学到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又能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相信对课程教学已有了浓厚的兴趣。在接下来的设计环节中,作为教师要充分将工程体系的知识应用起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工程问题举实例,让学生能主动地进入角色,处理好这些问题后,相信后面的问题就迎忍而解,既解决了理论课堂学习的枯燥无味,又帮助学生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全面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熊仕勇,张登国,黄星华.试论“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性教学[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何月梅,杜海艳,王保民.《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

第8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科研 教学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20-03

在高等学校中,教学和科研是一种既有区别,但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1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充分说明了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和科研的服务对象都统一于人才培养,教学与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才能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1 积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

19世纪初,著名教育家洪堡先生在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中鲜明地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统一”的重要原则,他指出大学应当肩负两种职责,即传播科学(教学)和发展科学(科研),也就是说大学的教学活动以传授已发现的科学知识为主,而科研活动是以发展科学知识为目的,因此,教学与科研的本质内容统一于科学知识;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性的活动,是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活动,它不仅要传授知识,还担负着发现未知和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能力的任务。因此,高校的本科教学活动的内涵本身就包括了教学和科研两种成份,而科研活动本身就是创新性活动,因此,科学创新是教学和科研的共同驱动力和目标。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虽然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是一个老调长谈的话题,但真正做好并不容易。我国的大学通常分为四种类型: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在定位为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的大学中,通常会比较地强调以“教学为中心”,认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展开,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教师的天职就是“上好课”。而在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里,由于教学效果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后滞性,导致教师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而不愿意从事教学工作。上面这些的情况,都从客观将教师带入到将教学和科研相互对立的困境中。老师无法真正理解教学和科研的辩证关系,感觉时间花在教学上就无法作科研,反之亦然。

教学和科研在短期上,是“对立”的,但在长期上,是“统一”的;在局部上,是“对立”的,在全局上,是“统一”的。事实上,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面对具有不同经历,不同特点的学生群体,教师要真正上好课,就要作到因材施教,就必须将科研前沿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这意味着他们必须不断地追踪专业的发展状况,这也可以在根本上推动教师的科研工作。从统计的数据上,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所有人员中90%是大学教授。从我国近几年评出的教学名师和精品课程教学队伍,我们都不难发现这些优秀的教学人员同时也都是科研硕果累累的研究人才。另一方面,虽然科研对于大学教师具有源动力,教师容易受到科研“名利双收”的驱动,但这就必然出现了“为科研而科研”的现象,即高校的科研活动的“功利”成份越来越重,在高校的科研活动,由于他的主体是承担培养学生的教师,高校的科研活动是教育活动整体中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环境,是教学过程的延伸和拓展,我们必须以教学活动和其他社会、经济价值作为共同取向,将科研活动的成果更好地应用于教学活动,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具有开拓视野的学生,因此,无论哪种定位的高校,只有实现教学和科研相协调发展才是合格的高校,无论是身处哪种定位高校的教师,只有教学和科研同步发展才是合格的高校老师。那些顺其自然地把高校教师分类为教学型老师和科研型老师并进行自我定位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必须加以转变。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教学和科研在目前还存在在不少的差异,要想调节好教学和科研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还需要教师们用正确的道德规范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利益矛盾,正确看待现实中的利益关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科研的协调平衡发展。

2 积极构建教学和资源共享平台

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和互相促进,融合教学与科研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改善工作条件,积极推动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的融合,这里我们分别谈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综合利用教学和科研的各种软硬件设施,构建教学和科研的共享平台。

2.1 科研推动教学

2.1.1 利用科研资源改善教学条件

高等学校中的各级重点实验室通常被称为是开展科研活动的三件法宝之一,但科研型实验型实验室通常只对老师和研究生开放。自2004年建设以来,依托我们学院的网络安全与密码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就始终把如何为本科学生提供较好的科研实践创新平台列入实验室建设规划,努力实现让学有余力的本科学生在实验室开展研究和实践,并配备专门的老师指导,高年级本科同学通过在实验室的学习和研究,接触到相关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将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近三年来由本科生申请承担的省级、校级、校级的各类学生课外科研项目、科技创新项目20多项。

学术交流是加强和提升学术科研的一个重要途径,学院在承办“数学与应用数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系列科研报告中能够兼顾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需求,许多院士、知名专家除了安排针对老师和研究的科研讲座外,只要时间允许,通常都会在本科生校区安排专门面对本科生的综述性的学术报告和治学理念,让本科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感受到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目的性。

教授是高校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我们通过积极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特别是出台了相关的政策鼓励教授为本科生上专业基础课,有效地将教授群体这一重要的科研资源积极地服务于改善教学条件中去。此外,我们还配备有丰富专业背景和教学科研经验的老师在大一年和大二年级中担任班主任,大三和大四年级中担任本科生导师,增加了对本科生包括学习在内的学习和生活的引导。研究生是高校科研工作中的另外一支重要力量,学院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每学期都安排学习优良且有责任心的研究生参加本科生基础课程的实验课或者课外下班辅导工作,提供了一个研究生和本科生交流的良好平台,研究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科研思路及时为本科生解决一些学习中的问题,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本科生的学习方向性和目的性。

2.1.2 总结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材建设

科学研究是学科和专业建议的核心,通过科学研究可以培育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师团队。事实上,大学本科教学除了要求老师传授知识,还担负着发现未知和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能力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没有科学研究,教师就不能及时掌握学科的前沿和动态,有可能沦为教材和书本的发声器。一个没有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因为他对教学内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很难把握。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的授课内容和风格必然会体现他的科研体会,会讲出科学思维方法,并将前沿科技融入到基础课教学,这正是衡量教学水平最主要标志,提倡教授上本科生课程的重要意义之一也正在于此。

目前,我们学院教师多数都有参与科研课题,大多数教师都能自觉地将参加国际国内科研项目研究和学术会议有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内容融入到本科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例如《计算机科学导论》、《网络安全》、《数学思想史》、《数学建模》等。软件工程教研室的老师将横向科研课题中的有关软件开发、数据库、企业信息化、网络工程内容和实际经验融入到本科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概论》有关课程教学中。中学数学教研组的老师将参加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和新课标工作中积累的经验,适时地引入到《中学数学教学教法》等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老师们积极主动地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中,完善了教学体系,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知识的时效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2.1.3 结合科研课题开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和课外科技项目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根据所学专业的教学要求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撰写的一种学术论文(设计),因此,在完成论文(设计)过程中,要注意适应我国的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学院非常重视引导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科研内容,为本科生提供相关的研究课题,并逐步完善和严格执行课题申报,项目审核,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毕设答辩程序,使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近年来,学院除了利用中央和地方共建基地、省教育厅、学校等各级各类财政拔款经费改善本科生实践环境,还认真结合老师课题提升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在学校首届本科生课外科技立项中获得立项16项,在学校名列前茅,项目均是结合各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并充分考虑了本科生的能力而设计的科研小项目。2000级陈艳梅同学“基于置乱的数学图像处理算法”和2002级林力伟同学“基于移动的自组网拓扑发现和更新策略”等两个项目由于结合了我院老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课题,项目内容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并得到相关教师的悉心指导,他们参加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项目竞赛,均取得铜奖的好成绩。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专业的老师能够结合本专业方向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利用高性能计算平台系统,提供给信息和计算科学等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网络安全方向的老师利用横向项目,指导学生搭建网络攻防仿真系统并得到好评。软件工程的老师利用横向项目设计服装行业计件工资管理系统。同学们的反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从不会找问题到会找问题,从遇到问题就问老师到自己学会找资料找答案,收获很多。

2.2 教学推动科研

2.2.1 利用教学硬件资源改善科研条件

在一些教学型高校或者教学科研型高校,由于科研经费不是非常充沛,所以老师的科研条件不是特别好,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完全充分地利用教学硬件资源来为科研服务,一些地方性高校中通常会建设一些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实验中心,这些实验中心除了要满足学生的实验和实践外,还可以作为科研的共享平台,例如,我们学院在实验中心中有中央和地方共建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实验室,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群实验室,这些设备都为老师们的科研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和支持。在大学的新校区建设中,通常都会规划教授办公室和老师休息室,这些实验室也成为了老师在教学之余的科研场所,老师们可以在独立的空间里,优美的环境中,开展自己的科研活动。

2.2.2 通过教学活动完善教师知识体系

基础理论是最普遍起作用的,应用最广的,老师经过深入的、反复的教学,不仅能达到更高程度的融会贯通,更加熟悉和熟练,还可能拓宽自己的基础。教学要求深入浅出,深入也自然会为科研带来更好的基础条件。如果认为教学仅仅是浅,那是因为并没有真正的深入,一些老师认为基础课不值得多花功夫是一种误解,要真正地上好一门基础课,就必须深入了解该课程之所以作为基础课的原因,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的位置,以及该基础课需要为后续课程打下哪些基础,如何培养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兴趣和自学能力。除了鼓励高职称老师上基础课外,也鼓励他们上选修课,通过组织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事实上也是组织老师在该领域科研的思考,为下一步的科研打下基础。

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我们学院规定每个月的第一个周三下午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同一个方向课程的老师在一起,可以互相交流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体会,一些教学改革课题就是在讨论中产生的。此外,同一方向的老师在讨论中通常也都会对目前国内外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进行讨论,介绍自己的科研活动,大家通常都可以取长补短,并从中慢慢凝聚研究方向。

2.2.3 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新”

考试和比赛本来是一种测量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手段,但对于参加课外科技竞赛这种“考试”手段则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字院非常重视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组织老师带领学生参加“ACM程序设计竞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通过比赛,同学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绩和荣誉,更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更加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性,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的同学反映,通过参赛不仅可以把代数、概率论和方程等数学知识加以应用,而且感受到了数学的重要性,也提升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参加“ACM程序设计竞赛”的同学反映,通过参赛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动手能力的提高,有些同学通过了相关程序员的认证考试,更是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提升,这对他们将来毕业后走进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财富。许多优秀的本科生都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为科研队伍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3 统一和完善教学与科研的评价体系

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一些高校教学和科研的脱节现状,需要完善现有的科研与教学的评价体系,目前高校评价体系中通常教学和科研通常是两套互不相关的评价体系,必须将这两套评价体系统一起来并加以完善。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我们认为一个统一和完善的教学和科研评价体系必须至少包含三个方面:对高校的评价体系,对老师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只有这三个方面的评价体系都得到逐步健全,才能引导和促进教学和科研的真正融合。

首先,在国家教育部新近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所设计的综合性评估体系中,有19个二级指标和44个观测点中都涉及到了教学与科研的互动问题,这代表了国家对如何学和科研的一种引导,对各类型高校如何从实际出发,推动教学和科研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各个大学可以从实际出发加入落实和贯彻。

其次,在对高校教师的评价中要注意以下两点,在评价教师教学水平中引入学术活动因素,例如课堂教学中是否有融入本学科的热点问题和研究动态,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课外科技项目是否与本人的科研课题相结合等。同样,在评价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引入教学因素,例如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成效性,担任本科生课程的情况及所任课程的教学教改成果等。对高校教师的评价要落实到职称评定和岗位设置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励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同步发展。

最后,对大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只是从期末成绩的高低来衡量。更要以学生参加课外科研项目和各类竞赛情况和成绩等作为评价因素来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有用人才,也才能从需求角度来推动教学和科研的融合。

4 结语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在如何促进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方面看到一些不足,取得了一些经验,要办好一所综合性、有特色、开放型、高水平大学,教学和科研两者都抓。要综合运用道德、市场和行政的调节作用,通过导引、规范、保障、激励和评价使教学和科研更紧密,并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促进教学和科研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俊,论高校教学与科研之互动关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7(3):80-84.

[2] 程小苏,刘粤惠,曾幸荣,刘涛.研究型大学科研促进本科教学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3):74-76.

[3] 孙萍,张凤赐.以科学研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9(4):57-59.

[4] 张金安.科学研究在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4(8):68-69.

第9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21世纪是智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应当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推进智能科学与技术的本科教育和专业建设,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智能科学技术人才[1]。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和协调发展为己任,以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为重心,针对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及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形成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完善的管理体制、领先的改革思路、优秀的师资队伍的龙头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作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巨大应用需求的综合交叉学科,高校应进一步拓展相关研究领域,结合办学条件、管理制度及政策倾斜,突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特色。

1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探讨多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要协调发展,首先必须明确专业特色,形成自己特有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特色。在智能科学技术相关研究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的形势下,对人才的培养要从多元化角度来考虑[2]。一方面,当前国内外智能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如火如荼,原创性理论与核心技术的研究步伐在进一步加快,国际上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型人才求

贤若渴。另一方面,智能科学领域的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迫切需要转化成能够产生社会效益、支持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需要的产品,大型企业、著名公司对具有智能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和工程型人才的需求势头正旺,因此,目前探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当其时。

1)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集智能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跨应用领域的本科专业。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专业自身的发展特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兼顾研究型、应用型和工程型等多元复合型人才需求,因此,智能科学专业在充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改革教育模式。一方面,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丰富各层次、各类型的课程教学资源,如:积极开设双语教学、探究式教学、“本、研合一”的高水平课程、校外名师课程等,强化学生创新知识和科研学术能力的培养,推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计划;另一方面,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应用特点,积极开展学生科研活动和实践训练,使学生通过项目实践锻炼自己的实际研发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充分利用我校多学科、综合化的人才培养优势,通过以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融合,打通各方的优质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学习空间,促进优质高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2) 专业素养培养。完善由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部分组成的定位明确、特色突出、规范合理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在基础知识训练和智能科学专业技能的素养培养,强化专业基础的相关性,突出专业核心的稳定性,扩大专业方向的多样性。

3) 科研素养和适应发展能力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对多元化人才需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自主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能力,以胜任学科的前沿研究和技术发展;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在研发团队的协同工作能力,以适应学科在实际中的各种应用需求,在不断开发高质量智能软件系统及项目研发的实际锻炼中,培养学生的高效工作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基于以上观点,我校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积极提倡“夯实基础、综合提高、加强实践”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改革思想,针对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等多个方面细化培养方案,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要兼顾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科学研究的能力及创新精神,从整体上提升智能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素质。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坚持“教学、科研、团队的协调发展,学科、专业、课程的整体建设”,依托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软件理论与技术”以及与其他专业和兄弟院校的联合,开展了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改革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专业建设工作,并形成了层次型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图1层次型人才培养方案

1.1层次型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

结合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特点,针对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我们构建了“教―学―用”的层次型培养模式,形成了“2+1+1”的教学模式。前两个学年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智能科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为主,同时采用启发引导及探究讨论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兴趣,进一步结合相关问题、设计方法、分析讨论和问题求解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3]。第三学年侧重学习智能专业核心课程,如:智能机器人、智能游戏与虚拟现实技术、模式识别、智能信息获取与决策管理、自然语言处理等体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的课程,使学生在理论方法的学习中提高专业技能,同时所设课程与相应的实验课相结合,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实践能力的训练。第四学年,以综合实践训练为主,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和兴趣,参加学生科研立项、各类科研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及教师的科研项目等,进一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环节,有利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以问题为纲,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自主发现新问题和新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和创新提高的科学研究素养[4]。

1.2 “本、研合一”的教学体系

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培养互动是推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本、研合一”的教学体系。“本、研合一”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将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知识结构、实际应用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进行一体化设计,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实践与锻炼,并在一体化的教学体系设计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应用型和工程型能力,以及创新型精神,提升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素质。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借助已获批北京市和校级精品课程、探究式课程、双语课程及网络多媒体课程,包括智能信息获取技术、人工智能原理、模式识别、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智能机器人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在三年级开设提高性的研究型课程,这种提高性教学采取本科生与研究生合班上课的形式,使一部分本科学生在本科阶段先行选修部分研究生课程,并接受高水平教师的培养。这一阶段要求教师面向研究和学习对象,将每一阶段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系统对应设计,同时要求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都要针对研究和学习对象设计问题,留出解决问题的空间。在完成整个学习阶段后,组织学有余力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联合申请科研立项(由学校条装处资助)、实验室开放基金(由学校学生处资助);有计划地将本科生按照他们的兴趣爱好,逐步吸纳到由研究生导师、研究型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科研课题组或特色研究小组,以科研项目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综合提高训练。

1.3积极开展“研、教互动”,培养具有前沿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的复合型人才

教师的科研和教改项目为学生提供了课外学习的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部分学生将课程组教师的研究成果,实现了直观验证和探索归纳两种实验分析模式。另外,我们还组织部分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成立课外科研兴趣小组,参加各种科研活动,4年来课程组教师指导的36个校级科研项目中有22个获得学校奖励。科研活动与教学的互动不仅提高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激发了他们钻研与探索的精神。在本科第三年,一方面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为本科生开设前沿性的科研讲座;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去联合实践基地、对口企业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实习和相关实践活动,由双方共派导师形成导师组联合指导培养学生。这些项目不仅给学生从事基础研究创造了机会,也加强了专业科研对外合作,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2以多渠道交流、合作及开放的方式,加强“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化培养模式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广泛利用国内外优势教育资源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学科研合作,积极开拓产学研结合渠道,与企业共建科研开发中心合作,一方面提供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综合训练等,另一方面,还为学生提供科技创造的实践环境和为社会提供各种技术服务的平台。智能专业除了与本校的兄弟学院建立教学科研合作之外,还与澳洲悉尼科技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中科院高能所、中科院自动化所、IBM公司、北京上善中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智能谷科技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中外著名大学、软件公司、企业及高级研究机构建立了开发、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的机制,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在学校和校外各方进行联合,积极开拓产学研结合渠道,引进最先进的智能研发环境,培养学生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开发技术,成为适应国家科学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工程型的复合型人才,力争在人才竞争中保持优势。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保证,我校智能专业注重建立教师深造培训、学术交流和工作分配的有效机制,进一步为教师提供丰富教学经验、了解人才需求的平台,以人尽其才的用人方式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近年来,我们已先后从中国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了多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并结合智能专业的特点,建立了一支多学科、多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教师、专业核心课教师、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这支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师队伍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显著,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研究生导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经过多年的建设,专业已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教学功底,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其中,2人获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3人多次获得学校优秀主讲教师、优秀导师和优秀毕设指导教师等称号。

在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中,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师侧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同时注重院校内部交叉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联合院内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以及教育科学学院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通过讲座与项目联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跨学科交叉领域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同时,积极开展与国内外著名软件公司、企业及高级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协作,建立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进一步扩充师资队伍的力量。另外,在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中,采用以老带新和以新促长的方式,注重分工协作和交流发展,采用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全面负责课程的教学、实验、实习和实践;而实验教师负责实验、实习和实践教学,从而保证了队伍的连续性和优势互补性。此外,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必须为本科生开设核心课程,并要承担一定的教学实验、专业实习、指导本科学生科研立项、毕业论文指导等工作,切实保障了课程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研究环节的紧密跟踪与指导。

4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有北京市、校级精品课程、优秀课程、探究式课程、双语课程及多媒体网络课程7门,智能信息获取技术、人工智能原理、模式识别、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智能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另外还有多门课程的建设工作验收合格。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改革方面,参考了国内外著名高等学校,包括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东京大学、悉尼大学以及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的智能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我院在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特色,以及智能科学专业多年来在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以及智能信息处理等方向的科研成果及研究生培养经验积累,以智能机器人、智能游戏及智能信息处理等为特色课程,以建设“理论―研究―实践”为指导思想,设置了协同递进的特色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通过“学习+提高+实践”的协同递进和不断深化的过程,达到系统掌握和融会贯通,并由“基础训练”提高到“专业素养”,最终上升为综合能力。在理论基础和实践训练的协同学习过程中,案例学习与项目带动的一体化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科研兴趣,同时使学生感知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图2协同递进的课程体系

5拓宽多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身特点决定了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学科综合交叉性[5],体现了与其他领域的技术相互渗透的必要性,这种跨学科的交叉应用研究更能激发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活力,更能充分发挥智能专业的科研潜力。拓宽领域合作是各个学科在教学改革中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与教育科学学院教师联合开展了在教育信息智能化方面的相关合作,将专业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信息的智能处理中,从学业表情、知识驱动、网络信息监管与安全分析入手,基于情感计算、数据挖掘、Multi-agent、分布式智能检测、教育信息等技术,在情绪信息认知计算模型和信息安全监控模型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研究。这种交叉领域的教研合作,有利于促进专业相关课程及其实验、实习、科研、毕业论文、学生科研活动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6]。

6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架构

本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结合近年来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中的经验和教训,缜密剖析了当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我国的学科地位、自身特点和未来发展,建立起了“专业基础+项目实践+社会服务”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架构,如图3所示。

图3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架构

7结语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与学科领域前沿及最新发展紧密结合的多学科交叉专业,因此要结合心理学、哲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根据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国家及北京市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突出重点领域和前沿技术优先发展的有关要求,认真研究专业定位,规范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加强基础,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增强优势,协调发展,突出特色;顺应社会的

发展需求,面向市场的用人需求,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规范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开设高水平课程。同时,政策倾斜、条件改善和严格管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高校应当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基础设施、师资优化等教学条件的建设和改善,使其具有更好的办学条件和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满足多元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此外,专业建设实行专业责任制,明确专业建设目标,理清专业建设思路,切实制定和完善专业建设实施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课程改革与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学改革与管理等方面落实相关人员责任,落实专业建设经费,确保达到专业建设的预期目标。最后,加强专业毕业生就业服务与跟踪调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中心,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重点加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努力提高就业率,积极开展就业跟踪调查,多渠道了解信息,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体系,加强专业毕业生的后续管理,进一步提高专业的影响力和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1] 王万森,钟义信,韩力群,等. 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9(11):10-14.

[2] 谢昆青. 第一个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J]. 计算机教育,2009(11):16-20.

[3] 焦李成,石光明,钟华,等.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11):26-29.

[4] 李擎,陈雯柏,李邓化,等. 智能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1):33-37.

[5] 魏秋月. 关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18-19.

[6] 刘丽珍,王旭仁,刘杰.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J]. 教育信息化,2009(11):112-115.

The Discussion on th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Building of the Specialty of

Intellig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 Li-zhen, SHI Chang-di, LI Zhi-ping, ZHANG Cong-xia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