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视公益广告论文

电视公益广告论文

时间:2022-07-31 17:08: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视公益广告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视公益广告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电视公益广告在现代文化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把文化传播当作题中之义,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的传承、交流和整合,是电视公益广告的传播目的和责任。同时,电视公益广告的创作首先要立足人性,关注社会、人生和未来,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和命运。要用最平实的创意表现方式结合整个人类的生存主题,小切入、深挖掘,力求用简洁的画面和朴实的语言达到一种隽永回味和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以倡导、推介社会风尚及道德观念,规范社会行为为基本内容和目的的电视公益广告。由于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以及鲜明的表达内容,在当代社会中正产生着越来越不容忽视的大众化传播影响。作为当今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电视公益广告已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电视节目传播类型,它不仅维系了广告延续人类消费文明的技术价值,同时也在文化角度上重新阐释了广告的多元化内涵,为电视广告在现实社会中的发展提供了有别于传统商业价值之外的一块广阔天地。本文正是想通过对现实公益广告传播中一些具体现象的分析、来探讨电视公益广告在社会文化价值的问题。

    1、电视公益广告的社会功能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1传播功能

    电视公益广告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的电视公益广告只有传播了科学理论、正确舆论、高尚精神的信息;才能成为真正的电视公益广告。

    1.2价值导向和教化功能

    电视公益广告在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每一个电视公益广告,都在表达某种思想、观念,体现某种价值评判和价值追求,人们接受电视公益广告的过程就是对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解读过程。电视公益广告所能蕴含和表达的思想观念可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它既可以表达人们的实践观念,也可以表达深层次的哲理观念。

    1.3审美功能

    如果电视公益广告通过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雕塑、音乐、歌舞等具有艺术魅力的艺术作品来表现,它就具有了一定的审美功能。人们把接受电视公益广告的过程当做欣赏一种艺术作品的过程,这时,人们除了思想意识得到了熏陶之外,还是一个享受美的过程。

    1.4视听调节功能

    广告信息既可以通过听觉信号,也可以通过视觉信号,还可以通过视听混合信号进行传播这就会对人们的视觉、听觉产生不同的影响。和谐的空间结构会通过视觉和听觉使人产生愉悦的感觉。电视公益广告在这方而的作用更应该是“公益”而不应是“公害”。

    1.5对商业广告的制约功能

    商业电视广告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商业电视广告的发展程度、商业

电视广告的文明和规范程度、商业电视广告的文化含量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的商业广告也存在着许多亚待规范和解决的问题,如欺骗性、虚假性、不规范、不科学等等。而电视公益广告的存在和发展则使人们沐浴了一股现代文明之风。电视公益广告的公益动机和效果同某些利用广告进行的商业欺诈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电视公益广告由于其动机、内容、效果的非功利性质,便有效地帮助人们超越个人的、局部的、暂时的、物质的价值追求,帮助人们认识人类发展中最根本的、社会整体上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上长期需要的价值。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电视公益广告有助于人们克服和超越市场经济存在的局限性。

   2、以实例列举电视公益广告的社会文化价值功能

    最早出现于美国与法国等电视传播发达国家电视网中的电视公益广告,从一开始就表达出有别于商业电视广告的“另类化”特征。和商业电视广告的绝对大众化品质追求所不同,电视公益广告反映的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它以提出及解释社会发展目标与价值为内涵,为知识背景、教育程度、生存环境、认知能力各不相同的社会人群,开辟了较为平等的广泛接触社会主流文化信息,分享人类及民族文化成果的最便捷化途径。

    电视公益广告中的文化传播,是通过其内容表现所反映出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来加以实现的。而电视公益广告作为电视媒介传播的一种有效节目样式,在体现与传统商业广告异质化目的的同时,也责无旁贷地承担着这样的义务。并且无论是公益广告的提供者.还是制作者都在一种文化传播意识的指引,以及市场规则要求的无形支配下,在公益广告中自觉地融入了当今社会的主体道德意识观念。

    5.12汝川8级大地震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特大损失。作为此次贩灾的媒体先锋,电视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据中国最大的媒介及市场研究公司c丁日市场研究对地震前后全国电视媒体的两周广告全天候监测对比显示震后电视媒体商业广告总花费减少37%,减少近99亿人民币,而公益广告投放费用大幅增长92,增长了6.7亿人民币;即整体广告总投放减少330/,共计减少92.2亿人民币。电视媒体为改善贩灾节目播出环境及受众的情感需求快速地调整了广告经营策略。中央电视台推出白试李连杰的壹基金公益广告》,写的是如果每个人每个月拿出一块钱,即1+1+1=1,支持李连杰的壹基金计划,表达了全世界人民的爱心,传达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高尚文化品质。

    在当代社会中.人文关怀的实质主要在于理顺人与其它物种对象的关系,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人文关怀是现代大众传媒始终在关注与追求的理念与目标而电视公益广告的一个重要的题中要义,就在于它通过大众传播途径.对人们的某种行为进行劝导,以升华人们的心灵,体现一种人文关怀。

    3、社会文化传播中电视公益广告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1、选题和立意不当。

    2、表现技巧空洞、手法不对路。

    3、后期制作和最终播出问题。有些县市台的公益广告未经认真剪辑,摄制粗糙,音效不清,场景过渡拖沓,后期制作的不精良,大大影响了公益传播的社会效果除北京电视台的制作和播出规模相对较大外,重视公益广告宣传的寥寥无几。

    4、商业化倾向的尴尬。电视公益广告虽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它又离不开企业的支持,这就必然会遭遇商业化倾向的尴尬,表现在赞助工商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越界”的渴求。针对这样的现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在生产过程中和广告内容上不受企业的干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这样公益广告才能维系自身的可信度。

第2篇

【关键词】公益;宣传教育;转变理念;前景

公益广告最早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的美国,这和工业革命高速发展的结果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最早开始出现公益广告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迅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公益广告纷纷在各大媒体上出现,掀起了广告界的一阵狂潮。

一、中国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

公益广告是一种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特殊广告。它与一般的商业广告大不相同,它的目的在于向公众宣传一个企业的文化、形象,提高公民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中国的公益广告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1986年贵阳卫视播出的一则以“节约用水”为主题的公益性广告。之后,各中央、地方电视台陆续进行拍摄,公益广告飞速发展,掀起了广告界的热潮。公益广告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经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公益广告至今还留在人们的脑海里。公益广告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它向人们传播着一种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和生活态度,有助于给人们创建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但是近几年来,公益广告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除了一些以国内热点事件为题材的公益广告能够引起人们短时间的注意外,其他题材基本上人们对它兴趣不大,也不被重视。

一方面,我国国内的公益广告大多是由政府命令、媒体制作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政府的强制性制定和发行播放,媒体上缺乏积极性,不能主动制作和播放公益广告,只有在政府下发任务的时候,媒体为了完成播放量的任务会在规定时间内大量播放,没有合理的规定,政府没有下发任务的时候就可播可不播,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公益广告的社会效益,有碍于公益广告的发展。

另一方面,我国的国有企业还在改革中,企业还没有从再分配体制中完全分配出来,因此这些企业和员工就会缺少社会责任感,不会去主动传播公益广告;一部分人会认为做公益广告是政府的事情,所以他们不回去干涉公益广告;与此相比,一些企业更热衷于商业广告,一切以获利为目的。这种做法无疑是不利于公益广告的发展。

最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公益广告也不例外。优秀的广告制作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支持,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之间没有建立一个健全的专门的非营利机构来组织、制作和发行的公益广告。如果对这方面进行完善,势必会推动中国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

二、中国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前景

二十一世纪我国将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这中间就要求人们提高整体素质、建立全新的社会道德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公益广告发挥着不了忽视的作用,它将有助于人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重视生态环境危机。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在享受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精神文明。我们发展经济,仅仅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数量的增长等等。而如今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比如为了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能源日趋紧张等等,这些问题都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威胁。

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纷纷采取措施来改善这一现象,其中公益广告是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主要教育沟通形式,他向人们传递一种正确的消费和生活理念,指引着社会健康、文明、富强的前进。

三、公益广告的影响力

一则小小的公益广告,不仅需要独特的思维方式,还需要高超的技巧。同时公益广告传播的是人文关怀,它的传播对象是人,所以要时刻将尊重人放在第一位,要用一种谈话交流的方式来完成,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作为公益广告首先具有广而告之的功能和社会功能,然后还要具有广告学的经济效益和美学价值。

公益广告能够增强实效性。将公益广告与新闻报道结合起来,丰富电视媒体版面,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更好的规范公众的道德行为。公益广告结合新闻产生的影响的深远的,公益广告与明星阵容相结合,充实了广告的意义。比如现在的世界野生动物救援协会拍摄的关怀保育计划的公益广告中,邀请众多明星参与,呼吁全世界不要滥杀野生动物,从而扩大了社会影响力,真正的影响了是全世界人民。利用公益广告模式,投放商业广告,可以促进企业形象建设和市场营销。企业以公益广告的形式来打造品牌和提升企业形象,从而提高企业信誉,为企业应得更多商机。纳爱斯的广告一直致力于贴近生活,以“文化”,“真情”与“朴实”走进消费者心里。

在众多的媒体广告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公益广告,公益广告也越来越能引起人们心灵和情感的共鸣。相信: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内,公益广告影响力的提升一定会带领公益事业的发展,社会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刘聪.浅析中国企业公益广告的“利”与“义”[C].中国公益广告网论文集,2011年6月.

第3篇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相似性;公益广告

平面公益广告作为一种“社会营销”工具,通过电视、广播、杂志、新媒体等媒介,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推销” 某种观念或行为准则,平面公益广告常常会在表现形式上力求创新,以智慧的语言,创意的画面,有感染力的声音等打动公众,引起共鸣,进而达到警示教化的效果。本文选取“水环境保护与节水公益广告创意大赛” (中华环保基金会举办)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试图在Forcevill[1]的多模态隐喻框架内,从隐喻相似性视角分析广告创意者如何运用图像、文字等模态以及模态的组合来表征和传达意义,凸显广告的主题并使其深入人心。

一、多模态隐喻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尽管文字在隐喻意义构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图像、颜色、声音、形状等非语言模态也都可以实践隐喻表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Forceville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开始从视觉层面研究隐喻,使隐喻研究最终突破语言层面隐喻研究的藩篱,开启了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的热潮。Forceville & Urios-Aparisi[2]于2009年出版的论文收录了多模态隐喻研究最具标志性的成果,这些研究涵括漫画、广告、演讲、连环画、手势语、电影等不同语类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Forceville区分了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认为目标域和源域只用或主要用一种模态来呈现的隐喻是单模态隐喻,而源域和目标域分别或主要用不同的模态来呈现的隐喻则为多模态隐喻。

近五年来,国内学者也从多维视角展开对多模态隐喻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如赵秀凤[3]、冯德正[4]、俞燕明[5]、杨友文[6]等。对不同语类多模态隐喻特点的研究中,公益广告成为较受关注的语类之一,研究涉及交通安全[7]、禁烟[8]、“中国梦”宣传[9]等诸方面。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公益广告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构建特征,有助于广告受众更全面、客观地触及隐喻的本质,并提升多模态语篇的识解能力。

二、隐喻相似性

隐喻相似性是指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某种相似的特征。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创造隐喻的天赋依赖从不同的事物中发现相同。Lakoff & Johnson[10]在研究概念隐喻时指出,隐喻相似性既可以是物理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隐喻可以在相似性的基础上产生,人们也可以通过隐喻性思维,将原本没有关联的两个事物以某种方式并置在一起,构成隐喻,从而为认识某一事物提供新的角度。以文字、图像、声音等模态协同表征的多模态隐喻具有强大的意义潜势和语用功能,为具体语境下创造多重感官相似性提供了条件[11]。Forceville[1:p15-34]提出,根据隐喻表征模态的不同,隐喻的构建可以通过感知相似性、出其不意填充空位和共时交错配置等方式加以实现。感知相似性多体现为两个事物之间视觉上的相似或听觉上声音的相似,如两事物在尺寸、颜色、位置、姿势、质地等方面的相似,但这种相似关系并不一定是事物“内在”所具有。出其不意填充空位属于典型格式塔或图示的偏离现象,即把本该事物A出现的图示空位填上事物B,这种置换所创造的相似性往往需要由情景来加以激活。共时交错配置则是指如果两个事物用不同的模态呈现,那么通常通过同时突显的方式呈现源域与目标域,来暗示两个域的等同指认[4:P1-10]。比如,在一副有关“吻”的图像下方配上“监禁”字样,用交错匹配诱发相似性,隐喻婚后的吵闹、如同牢狱般让人失去自由等。

三、水资源保护公益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相似性

在我们的语料中,不难找到借助创造相似性来构建新奇隐喻的例子。

(一) 感知相似性

图1是一则有关水资源濒危主题的公益广告。该广告设计简单,具有相关背景知识的人很容易识别出图片正中黑白两色的熊猫头像,但该头像又与我们所见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头、眼睛及鼻子的形状上,它们分别由大、中、小三种型号的水滴形构成。如前文所述,就感知相似性而言,两种实体之间的相似未必来源于事物本身,而往往是表层的呈现方式所致,那么,图1广告向我们呈现的视觉相似性也是广告设计者有意为之。这种创造相似性构建了“水资源是熊猫”这一隐喻。通过图片下方的文字“濒危”,广告设计者将源域熊猫身上“濒危物种”、“珍稀保护动物”等特征投射到目标域水资源上,向受众传达出水资源的短缺状况,并由此提醒广告受众珍惜用水,保护水资源。在这则广告中,图像模态是主要的意义载体,文字模态起到了澄清并强化主题的作用,图文结合带给受众强烈的情感效应。

(二) 出其不意填充空位

图2呈现的是在医院常见的血袋,但袋中装的并不是血液,而是蓝色的液体。蓝色液体上方有“紧缺血型H2O型”字样。H2O是水的化学分子式,这说明血袋中盛装的蓝色液体是水。在这则广告中,设计者很明显是想通过用“水”来填充本该“血液”出现的图示空位来达到一定的宣传效果。这种置换创造了“水”和“血液” 之间的相似性,构建出“水是血型”的隐喻。源域“血型”通过文字模态加以表征,其实体图像在广告画面中处于缺失状态。目标域“水”则由图像模态和文字模态共同表征。血液之于人类身体的重要性被投射在水资源上。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血袋中只剩下小半袋水,这与袋中出现的“紧缺“二字形成呼应,设计者巧妙地将血型不足造成的紧迫性投射到水资源上,暗示了水资源缺乏的迫切局面,因此更确切地说,图2传达的是“水是紧缺血型”这一隐喻。在该广告中,图像和文字互为补充,视觉上的冲击力增强了广告的劝说功能,从而给广告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第4篇

摘要:电视广告是继报纸广告、杂志广告、电台广播广告之后一个独特的广告媒体。简单地说,电视广告就是在电视媒体上进行传播的广告形式。与传统广告相比,电视广告的历史并不长。人类第一条电视广告的诞生至今仅有60余年的历史,由于它融合了日益发展的传播技术,搭乘了“最有效的商业运输车”电视,因而具有了其它传播媒体写作硕士论文无法比拟的优势和影响力,成为电视节目中的精品。欧美发达国家的电视广告业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了成熟期,在中国内地,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了第一条电视广告片。画面和声音是电视广告的两大要素,它将声光效果与艺术表演集为一体,将视觉、声音、动作、时间、色彩、文字等融为一炉,具有极强的传播功能。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是电视广告的两种主要类型。

关键词:电视广告、相关名词

本文所研究的电视广告是指在中国内地电视屏幕上可以看到的各种商业广告。青年与青年期青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群体和一段充满希望的时期。在英语中,与“青年期”意义最为接近的词语是adolescence,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dolesecere,意思是向成熟发展。对于青年阶段的划分,各国政府及研究机构所持标准不同,因此对于青年阶段的划分,对于青年群体的认知,差异也较大。

关于年龄段的划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标准是:44岁以下为青年人。联合国关于《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中,确定15至24岁为青年阶段,这一标准基本属于国际社会对于青年定义所达成的共识。

在中国,有据可查的,关于青年的年龄目前至少有7种不同的界定:(1)共青团在团章中规定,“年龄在14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可以申请加入共青团,团员年满28周岁,如果没有担任团内职务,应该办理离团手续;(2)我国的人口统计,关于青年人口有两种计算法:一种为15—24岁,一种为15—29岁;(3)机关、学校、企事业等单位,多将30周岁以下员工归于青年,列为青年工作的对象,并按此人数给本单位团委划拨活动经费;(4)全国各级各类杰出青年的评选,年龄上限一般都划到39周岁,“十大杰出青年”、“优秀(杰出)青年企业家”以及“五四奖章”获得者,几无例外;(5)全国青年联合会,入选委员的年龄上限为40周岁,入选常务委员的年龄上限为45周岁;(6)企业界、科技界、文学界和艺术界等不少界别,对冠名为青年企业家、青年科学家、青年作家、青年艺术家的年龄上限,一般都到了45周岁,有的甚至高达49周岁;(7)公安部门的统计标准,青少年的年龄界限定在13周岁至25周岁。它既包括一部分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法学界关于青少年犯罪是界定于此年龄段);也包括一部分19—25周岁的已成年人(统计青少年犯罪率即界定于13—25周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青年年龄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建国前,青年年龄为15~25岁,建国初至1978年改革开放初青年年龄为15~30岁,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末青年年龄为15~35岁。以上是关于青年的多种定义,关于青年这一定义,众说分芸。在此,本文所研究的青年人是指19至30岁的社会大众。除青年外,本文中所出现的青年人、年轻人均指这一定义下的青年。

形象与青年形象关于“形象”这个词,《辞海》中的解释有两种——“1,形状相貌。《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宁少而丧母,不识形象。’2,文学艺术把握现实和表现作家、艺术家主体思想感情的一种美学手段;是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虚构所创造出来的负载着一定思想情感内容、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图画。社会生活和自然界都是文艺作品的描写对象,但文艺作品中的形象主要是指人物形象。文艺作品是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来描写人物形象的。由于各种文艺作品塑造形象的材料和手段不同,形象的构成与特点也不相同:文学用语言来塑造形象,音乐用音响、旋律来表现,他们的特点是具有间接性;戏剧除语言外,还和舞蹈一样借助形体来表演,绘画运用色彩、线条来表现,因此它们的形象具有直观性。”

可见,形象首先是一个人的外貌外部特征,同时也指文艺作品当中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本文研究的写作硕士论文青年形象,既指青年这个特定群体的外部特征,同时也指广告作品塑造出的各种类型的青年人物形象

第5篇

新闻出版总署: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牟利面临全面整顿

2月23日,针对社会反响强烈的部分学术期刊“靠收取版面费牟利”以及“产业化”等问题,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闻出版总署将对大量刊载学术论文的期刊进行监测评估,对不注重学术质量、刊载拼凑、剽窃学术文章的学术期刊予以严肃处理,采取措施整治学术期刊由其他单位和个人,对超越办刊宗旨及范围刊载学术论文的期刊将依据相关规定予以行政处罚,结合报刊出版质量评估体系对学术质量差、经营水平低、靠收取版面费生存的期刊予以停办。

广电总局发出影视剧“控烟令”

2月12日,广电总局《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电影、电视剧中吸烟镜头的通知》,《通知》明确禁止了影视剧中的烟草植入广告,并要求在电影映前、电视剧播前审查时,尽量删减吸烟镜头。另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控烟办的调查,2009年有过半的热映影片中都含有烟草镜头,到2010年,这一数据上升到了77.5%。

会议

首届传播交流研讨会在台揭幕

2月24日,第一届传播研究与实践研讨会在台湾世新大学揭开序幕。研讨会除了台湾和大陆传播学者齐聚一堂外,也邀请多名资深媒体工作者举行论坛,共同探讨传播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11年中国行业报年会在京举行

2月24日,由中国报协行业报委员会主办的2011年中国行业报年会在京举行。与会嘉宾围绕转企改制、多元化经营、人力资源与薪酬体制、移动互联媒体在新媒体中的应用、行业数字报在移动互联时代的运营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深入分析了行业报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面临的新形势。

亚太互联网科技高峰会在香港会展中心开幕

2月21日,为期5天的2011亚太互联网科技高峰会暨亚太先进网络会议在香港会展中心开幕。会议旨在为骨干网络运营商、终端用户服务供应商等提供交流平台,来自58个国家及地区的10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首届“洞察中国”年度峰会召开

2月24日,由市场资讯及研究分析服务提供商CTR主办的首届“洞察中国”峰会召开。会议以品牌营销之道为核心展开,深入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中国媒体市场的变革、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消费群体。

报刊图书

《机构改革与管理》杂志创刊

2月25日,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杂志正式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杂志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管,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主办,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机构改革与管理的综合性期刊。

中国图书获评2011年“世界最美”称号

2月10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公布,在刚刚结束的2011年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由中国选送的《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中英双语版)一书获评2011年“世界最美的书”称号。

广播影视

2010年电视剧产量创5年来新高

2月21日,2010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年会在京落下帷幕,年会披露去年我国电视剧总产量高达14800集,创下5年来的最高纪录。2010年的电视剧市场呈现出7大特征:红色经典题材成亮点;现实题材回归美好一面,反映的主流价值观温暖人心;谍战题材中的正面价值凸显;经典名著的改编引发文化热潮;小众精品文化剧集涌现;电视剧题材风格多样化;编剧地位明显提升。

香港上市公司收购“喜羊羊”

2月,《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版权管理及拥有人――动漫火车集团被香港上市公司意马国际正式收购。据悉,这项收购案费用高达约10亿港元,也是香港公司收购内地动漫企业迄今为止数额最大的一笔。被收购的动漫火车集团主要业务为“喜羊羊”版权的消费品授权业务,并未直接参与电影以及电视内容制作业务,因此这次交易没有直接涉及《喜羊羊》系列电影以及电视内容制作业务。此外,由于意马国际擅长3D制作,据透露,2011年至2016年间将会联合原创动力及其他伙伴合作推出3套以3D技术制作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电影。

新兴传媒

搜索正式开通

2月22日,由新华通讯社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联手打造的搜索引擎――搜索(省略)正式上线开通。搜索整合了新华社的信息资源优势和中国移动的网络技术优势,将互联网服务与移动终端全面融合,依托强大的技术平台,借鉴国际先进互联网理念,为广大互联网用户带来更快捷、更高效的搜索体验,为搜索引擎市场开创出全新的服务模式。

互联网垄断报告: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位居前三

2月17日,互联网实验室在京《互联网垄断调查研究报告》,指出我国互联网产业已出现寡头垄断现象,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三家公司在其各自领域位居中国互联网垄断企业前三名。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市场已经形成初步垄断格局,截至2010年底,腾讯、百度、阿里巴巴这三家公司的市值合计已达774亿美元(不包括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支付宝、口碑网等未上市的子公司),在中国所有上市互联网公司市值总和中占比70%。

搜狐推首部自制剧 通过植入广告收回成本

2月13日,搜狐首部自制剧《钱多多嫁人记》首映礼在搜狐网络大厦举行。据搜狐高层人士透露,该网络剧的拍摄和设置完全按照电视剧成本投入。据了解,一部45分钟左右时长的电视剧,投资通常在50万~60万元左右。《钱多多嫁人记》共22集,每集12分钟,以此计算投入金额在300万~400万元之间。但据搜狐高层透露,《钱多多嫁人记》已收到十余个品牌的植入需求,在开播前即已收回成本。

海外传媒

美国中文电视24小时数位频道宣布正式开播

2月23日,美国中文电视24小时数位频道63.4举行隆重开播仪式。国务院侨办副主任马儒沛、中国驻纽约副总领事周立民、美国亚洲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岑工、美国中文电视总裁蒋天龙等共同启动按钮,正式宣布63.4数位频道的开播。

俄第一大门户网站计划在NSDQ上市

2月22日,法新社援引俄罗斯《韦多莫斯提商业日报》消息称,俄最大门户网站Yandex计划首次在纽约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股份,预计将募集10亿美元(约7.4亿欧元)。

广告

传统媒体2010年广告额5800亿

2月22日,昌荣传播最新报告称,2010年中国传统媒体广告投放额超过5800亿,比2009年增长15.2%。交通行业广告投放增速迅猛,化妆品、浴室用品广告投放仍占据最大份额。去年全年,电台媒体广告收入增幅最大,同比增长41.4%。报纸和杂志都进行了资源扩容,广告收入增幅分别为20%和19.8%。在五大传统媒体中,交通行业广告投放增速迅猛,家居、家电行业紧随其后。

广告插播违规严重8小时电视1小时广告

2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了2011年法治蓝皮书。蓝皮书对全国34个卫星频道播放的电视广告进行观测发现,电视台违反规定,频繁、超时插播商业广告,不播或少播公益广告,超量播放酒类广告,假借新闻报道形式播放广告等现象严重,迫切需要完善相关立法,弥补监管空白。蓝皮书调查显示,在采样的8个小时内平均每个频道播出的商业广告时长长达1个小时,条数高达220条,公益广告严重不足。

广告从业者纳入职业考试 首考今年6月进行

2月19日,国家工商总局、中国广告协会召开新闻会表示,对广告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并将其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首次考试将于今年6月11日、6月12日举行,符合条件的广告从业人员,以及广告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报名。这是我国广告从业人员首次被纳入全国职业水平分级考试,并将颁发《广告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证书》,全国有效。

数字

600亿元

2月16日,新闻出版总署与中国工商银行在京签署《支持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工商银行将在未来5年内为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提供不少于6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支持。

637亿元

2月,易观国际最新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637亿元,比2009年上涨64.2%,增速放缓。从收入构成来看,无线音乐、手机游戏、手机阅读逐渐成为三大主要移动互联网娱乐应用,手机购物增速明显。

第6篇

关于电视广告和青年形象的理论研究,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整理:其一是电视广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的研究,其二是关于青年和青年形象的研究,第三是从再现理论的角度研究人物媒介形象。

关于电视广告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的研究,还是做的比较多的。学者们从视觉文化、符号学、消费主义、电视广告的社会功能与社会责任等方面来探讨电视广告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部分研究者把视觉文化作为电视广告的文化语境和基本属性,从分析图像传播的特点入手,认为电视广告依据图像符号制造超现实幻象,这种“表层形象”的“狂欢”,诉诸的是观众当下的即时反应、引起视觉的和欲望,导致一种视觉符号的“通货膨胀”,钝化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力,误导着受众的现实生活。如饶德江、章俊在《现代广告视觉转向的文化批判》中指出“现代广告视觉符号的‘通货膨胀’在加大对消费者视觉冲击的同时,必然不可避免地带来消费者视觉神经的麻痹”。

也有研究者从消费主义角度入手,认为电视广告是当代最为活跃的消费文化文本,是消费主义最直接的载体。电视广告建构了一种消费乌托邦或者说“消费主义神话”,它所表现的深层价值观通过“神话”和“涵化”对受众形成强大的控制力,使其遭受消费主义文化的霸权统治,然而这只是一种“幸福生活的空幻许诺”,它导致受众对现实世界和自我主体把握的双重错位,陷入生存的困惑。

电视广告在观念意识上拜金享乐、崇洋媚外、消费主义至上,在内容和手法上媚俗陈腐低下、违背诚信、在实践上脱离现实、误导儿童、助长抄袭,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如《广告文化的负面效应探析》中作者柳礼泉、刘社瑞指出,“广告在给社会文化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一是广告形象的超现实性,导致享乐消费观念的过分张扬;二是广告传媒在“爆炒”文化的背后,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曲解和价值判断的迷惘;三是电视广告语言和画面的庸俗化倾向,导致广告文化品位和价值导向的迷失。”另一些研究者在分析大量电视广告文本的基础上,乐观地探讨了电视广告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导向作用,指出电视广告通过传播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等潜在的文化信息,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引导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电视广告特别是公益广告能够促进文化融合和增值,对大众文化起到正面牵引的作用,并且在增长受众知识、协调人际关系、引导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积极影响。在审美日常生活化的当代,电视广告能够提供正面的审美体验。

青年是个常说常新、值得研究的话题。在青年研究方面,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及学术机构相继出版了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的科研成果,如单光鼐主编、创刊于1978年12月的《青年研究》,上海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主办的《当代青年研究》,黄志坚主编的《青年学》,金国华主编的《现代青年学》,作为教材使用的《青年思想教育学》、《青年组织学》等。

许多学者在文章当中指出中国青年研究的学科性建设步伐缓慢,如田杰在文章《“谁是青年”与“青年是谁”》中指出,青年研究及其基础理论建设,应从理清“谁是青年”和“青年是谁”这两个问题入手,不求构建那种主观的、封闭的庞大体系,而应注重回归青年自身,回归社会与青年的种种互动关联研究,在一个开放的状态下,在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中,以高度的学术自觉,吸纳和吸引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力量,走一条“集约化”发展的路子,逐步改变中国作为青年人口大国却是青年研究弱国的不合理局面。周燕来的文章《对中国青年研究的几点思考》中也点出了这一现状:“近年来,关于中国青年研究的理论文章明显下降,中国青年研究的学科性建设步伐缓慢,造成对中国青年工作的指导存在理论滞后、零碎而分散的局面,政治性、实用性、滞后性、单一性突出,理论性、学科性、民族性特点明显不足。基于这些,我们认为应当从学科性、民族性、系统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当今的中国青年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研究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的青年工作。”

学者们也指出了中国青年研究当中方法上的一些问题,如刘成斌在《方法的反省:青年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问题——以“抽样”为例》中指出,“以样本抽取为例,就存在诸如样本与总体关系不清、样本规模不符合应有标准、滥用与误用样本抽取方法、样本质量缺乏监测与控制,片面追求量化与问卷化、片面追求随机概率之类的专业术语等。” 具体到对青年形象的研究,在百度上搜索关键词“青年形象研究”,得出的结果有101,000篇。除了一些介绍性质的文章外,大多数文章都是从文学和政治的角度来研究青年形象。如《身体或欲望:当代文学中的青年形象钩沉》、《谈跨世纪青年干部的形象塑造》,也有诸如《中国大学生形象调查》的关于青年大学生媒介形象的研究。少数从传播学角度上来进行阐述的研究性文章多集中在对青年女性形象的媒介再现上,如《女大学生形象的媒介再现》,也有关于电影中的青年形象的研究如《多元化的一代——美国当代电影中的青少年形象》。还有从经济因素的角度来对青年作为负产阶级进行研究的,如《城市年轻负产阶级的调查与思考》中认为,“年轻负产阶级群体的硕士论文出现,正慢慢瓦解着中国的某些传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个人和家庭的负债生活和消费现象,也成为企业负债经营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又一个鲜明特点。中国城市里所出现的这个负产阶级群体,其产生的影响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方面都是非常深远的。个人信贷消费的扩大,负产阶级们高负债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对我们住房和汽车消费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力地拉动了内需。负产阶级作为一个社会存在,他们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从再现理论的角度研究人物媒介形象,多是从女性主义角度来进行。如台湾学者李宜玲的文章《性的屈从与主动:女星写真集内容的符号学分析》。在这类文章当中,作者大多从媒体作为一种社会文本的角度入手,研究媒体中再现出来的女性形象对女性自我定义和行为举止的影响。在生物学方面,女性在满足男性窥视欲时被简化为“三围”,不断被推到媒介的曝光处展示“肉”的方面;在经济学方面,“女人”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和欲望,首先被消费物品和物品附加的概念培植起对市场的需要和欲望,然后又靠消费大量的关于成为“女人”的物品,成为市场和媒介认同的“女人”;在话语方面,“女人”不论是在大叙事还是在个人叙事方面都始终扮演第二的臣服角色。

第7篇

[关键词]户外广告;城市文化;景观

户外广告是指运用户外传播媒介传播商务、公益、社会、公关、形象等信息的广告。通常设置在交通路口、街道、商业区、广场、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常见的户外广告有:路边广告牌、高立柱广告牌、灯箱、霓虹灯广告牌、LED看板、户外电视墙等,现在甚至有升空气球、飞艇等先进的户外广告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户外广告已不仅仅是广告业发展的一种传播媒介手段,更是城市文化、形象、品位以及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户外广告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景观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一、哈尔滨市户外广告现状评价

户外广告能折射出一个城市的发展进程,让人们看到这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管理的水平,还可以感受到城市的文化和内涵。因为户外广告景观与建筑、交通、绿化等城市景观并置,共同形成了城市的地域空间和视觉界面,是城市视觉环境、形象与信息传递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名片。

规划哈尔滨户外广告景观是一种有目的的审美创造活动,是哈尔滨信息系统、视觉环境系统、形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哈尔滨户外广告现状而言,在设置的合理性方面、在档次和品位方面、在安全系数的保障方面、在日常维护的履行方面、在行业恶性竞争方面目前仍有诸多问题,已经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发展。早些年,由于相关法规的不健全及管理的缺失,哈尔滨户外广告曾一度无序泛滥。广告公司受利益驱使不经审批随意设置广告等不和谐景象随处可见。目前哈尔滨市户外广告仍存在以下弊端:

1.户外广告内容不雅有损城市形象,例如有些广告内容是宣传暴力游戏的血腥场面或是皮肤病治疗前后的对比效果,令市民反感。

2.作为我国北方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秀美的城市,哈尔滨具有良好的人文历史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底蕴得天独厚,而户外广告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本土品牌的广告内容较少。

3.户外广告布局混乱。许多广告杂乱无序,尺寸、质量、色彩、形式上良莠不齐,缺少整体美感,影响市容市貌。有的超大广告甚至遮住了保护建筑。这样不规范,未经设计,尺度过大,内容不严谨的户外广告,会使相对狭窄的城市空间变得更小,产生视觉垃圾和污染。

4.部分违章广告制作成本低、粗制滥造、年久失修、残缺不全、安全隐患严重。广告牌砸伤路人等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为了根治日益泛滥的视觉污染,促进广告行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也为了夺回被非法占用的城市空间资源,从去年开始,一场全市范围的大规模清理整治牌匾、户外广告行动拉开帷幕。哈尔滨加大市区主要街路、楼体、桥体、灯杆、单立柱、路牌等广告设施的整治力度,继续推进这部分广告资源的市场化运作工作。同时有关部门还呼吁广告业界人士自身要加强自律,严格遵守户外广告设置管理相关规定,抵制粗制滥造、内容低俗的广告,不要做违法违规行为。在这场力度空前的整治行动中,市民眼中的城市正开始变得透亮,而户外广告从业者也在观望中看到了户外广告新的发展方向。

二、哈尔滨户外广告景观规划整体定位

整体定位就是户外广告景观的整体风格和个性特征,形成自己城市特色的景观体系。哈尔滨是黑龙江省会,东北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东北北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省辖市中管辖面积最大、管辖总人口居第二位的城市。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哈尔滨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开放包容、时尚活力、诚信敬业、和谐奋进的美丽城市。它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素有 “北国冰城”、“丁香城”、“天鹅项上的珍珠”以及“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冰城夏都”等美称。户外广告设置应重视哈尔滨历史文脉的梳理与现代时尚的相互协调,处理好户外广告与城市其他景观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户外广告景观规划,重构具有哈尔滨自已的城市特色的户外广告景观体系,有效控制户外广告对哈尔滨城市景观、城市形象、城市视觉环境的破坏性,实现让户外广告拓展城市空间、塑造哈尔滨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牌,推动经济,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之目的。实现户外广告景观设计布局艺术化、风格化。使哈尔滨的户外广告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使可持续发展的户外广告景观观念成为哈尔滨户外广告景观系统之核心,发挥户外广告景观优势,不断提升哈尔滨的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

三、哈尔滨户外广告景观布局

户外广告的繁荣必须面对城市文化在不同功能区域的需求,功能区域应分段明确。户外广告要注重创意,强化整体美感;遵循视觉规律,突出宣传重点;遵循美学原则,提高艺术品位。哈尔滨应有形式多样统一、色彩绚丽和谐、突出商业氛围的繁华商业区户外广告;有科技含量高、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生态休闲环境的户外广告;有塑造城市品牌、树立城市形象的“窗口”型户外广告,一起构成城市户外广告布局。

1.商业区户外广告。道里中央大街和南岗松雷等商业区是户外广告集中的地方,充分反映了经济繁荣景象、显示出浓郁的现代商业气息。在这些区域应该引导商业企业正确处理产品质量与广告宣传的关系,走提高产品内涵与广告分布相结合之路。在技术上,应控制户外广告数量,规范广告制作标准。门面招牌统一尺度,利用广告的装饰效果在有碍景观的地方进行必要的遮挡与修饰。屋顶在不破坏建筑艺术特征、城市空间俯瞰效果的前提下,适当布置广告。天桥及其他有环岛的节点,按照广告大小、色彩、内容分类,设置在最合理处,与周边环境在尺度上统一起来。

2.文化区户外广告景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特征。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大中专学校、文艺团体及博物馆、历史名胜等是文化体系的主体。户外广告要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绚丽纷呈的现代文化中吸取营养,借助文化适应、文化融合、文化包装、文化倡导等策略,围绕增强人文气息加以布局和设计,使城市户外广告景观与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设置具有文化品位的公益广告,倡导先进文化方向,尽显文化区清静、高雅、整洁、文明之风采。

3.休闲娱乐区户外广告景观。包括广场、公园、文化宫,体育中心等城市公共休闲娱乐区,结合市民休闲活动,设置天气预报显示、大气污染状况显示、导游设施、阅报栏等亲民的公益性广告以及其他信息交流设施。人们观赏时的视线、视角范围内的户外广告设置都要慎重考虑。以高科技作为主要形式的公益广告和极少的商业广告,突出广告的文化性、公益性、教育性、艺术性。广告规格尺度适宜,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谐相处、相得益彰。

4.城市窗口门户区户外广告景观。主要指火车站、汽车客运站、机场及周边地区,城市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对外交通的出入道口,市域内主要城镇之间的联络廊道等,为提升城市品质,户外广告设置必须从城市的整体要求出发,制定严格的规范和要求。

哈尔滨火车站、客运站是城市的门户和商业集聚的场所,是户外广告对城市形象、城市空间、城市色彩等破坏性最大的地段之一。拆除阻碍建筑通风、采光,拆除有损建筑艺术,拆除年久失修、画面破损严重等户外广告,精简信息量。门面招牌、橱窗统一制作材料、制作规格。站前适宜位置设置大型电子显示屏或公益广告牌,注意不影响交通及城市景观视线,形式内容应力求突出地方特色。机场和其他门户适量布置塑造城市品牌广告。

四、哈尔滨户外广告发展趋势

在营造宜居城市的进程中,户外广告的功能必被重新发现和界定,户外广告投放量会持续增长。哈尔滨户外广告业在城市进化过程中其自身也必将优化与转型,以更好地适应宜居城市的新需要和受众生活的新变化。

户外媒体最初的定义和边界已经变得模糊,开始走向多元化,并借由新材料和技术由平面媒体的单一写真喷绘向多元化电声媒介形式过渡。从静态到动态,从有线到无线,从单向到互动,户外广告与科技将进一步紧密结合,迎合着受众求新求变的心态,以移动、视频、数字、动态等数码技术为创新表现形式的户外广告媒体也将成为新趋势。在各种媒体类型中,户外媒体是兼容性最强、应用技术便利性最大的空间媒体,户外媒体与高新科技相互需要,相得益彰,前景美妙。科技的运用令户外传播更加有趣,更有效率司空见惯的东西,人们往往熟视无睹。要充分发挥户外广告的传播效果,就必须借助科技手段不断创新。

第8篇

1.1充分发挥实验室教学、科研、服务的三大功能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专业硕士生更重视实验课程。虽然学术型研究生也有一些类似的实验课程,但教学效果的优劣往往不会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重视程度甚至低于本科生),有些甚至流于形式。原因在于其更重视理论和学理性的探究,技能性的课程只是了解一下而已。专业硕士生则不同,学会技能是其就业的“看家本领”之一,因而学生和教师都格外重视。实验室精良的设备、完善的服务、科学规范的管理为教师课堂演示、操作和学生实际模拟、操作提供了客观条件。实事求是地说,良好的实验教学是培养新闻传播学专业型硕士的重要硬件之一。实验室也是完成科研成果的重要场所。专业型研究生可以承担或参与媒体或导师的部分课题,并在实验室完成。教师的涉及实验的课题也可以在实验室完成,甚至本科生的有关传媒的课题绝大多数也是在实验室完成的,传媒实验室是学生和教师科研成果的重要出产地和科研的基本场所,为学生和教师的科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验室也同样很好地发挥了服务的功能。除了服务师生的教学科研以外,至少还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服务。对内,专业型研究生可以在本校的新闻中心兼职做主持人、编辑、记者,通过策划、采访、摄像、剪辑、制作、播出等环节,展示了学校的风貌,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服务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外,专业型研究生可以把实习岗位的部分工作转移到实验室来做,或是承担的媒体的课题也拿到实验室来完成,这既缓解了社会媒体的资源紧张状况,又使社会媒体受益,同时也达到了服务社会的目的。

1.2专业硕士生有研究成果,增加了学生就业前自信心相对于学术型的硕士来讲,专业硕士生似乎更容易在媒体找到工作。这是因为媒体固然需要学有专长的研究人员,但更需要上手快、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且这部分人占媒体聘用人的大部,如编辑、记者等。专业型研究生在实验室制作的作品,可以参加省里组织的“DV作品大赛”、“专题片大赛”、“图书装帧设计大赛”、“杂志封面大赛”、“广告创意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等,获奖作品可以作为就业求职的成果,用人单位自然愿意录用有成果的应聘者。也就是说,在学校就实现了由“校园传媒人”向“社会传媒人”的转变。专业硕士生有自己的获奖成果,就为求职增加了自信心,增加了“命中”的可能,从而缓解了以往许多研究生由于手里没有“过硬的成果”,面对用人单位的种种提问,倍加忐忑的尴尬状况。

1.3倒逼了导师的实践能力专业型研究生的实验课一部分由校外实践型导师来上,但大部分实验课是由校内理论型导师和一部分非导师来上。校内导师一般理论水平较高,但媒体实践经验、操作技能相对缺乏,带学术型的研究生还能凑合过关,带专业型的研究生就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缺陷和短板。因此导师必须适应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要求,强化技能。新闻类的实验课要掌握电视片的拍摄、剪辑、配音、制作等全部技能。传播类的实验课要掌握广告的设计和制作,图书的装帧设计、排版和印刷等技能,报纸、杂志的排版,杂志的封面设计,网页的制作等相关技能,这对学术型的导师来说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虚心学习并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达到。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倒逼理论型导师强化自己的实践技能,使导师自身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赢。

2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中的实施方案

2.1实验室的配备要实现全媒体模拟培养职业型、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没有装备精良的实验室是难于奏效的,实验室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一是从规模上看,实验室要实现全媒体模拟。也就是说媒体有什么设备,实验室也要有什么设备。媒体大体有哪些工作流程、工作环节,实验室也需要具备同样的工作流程、工作环节,只是程度、精准度不同而已。二是从水平上说,实验室设备的型号、参数、配置要与现代媒体同步,至少要不低于当下媒体的水平。具备了这2个要件,学生才能把媒体的工作拿到实验室来做,才能实现媒体与实验室的“兼容”。实验室的全媒体模拟,为相关高校提出了硬性要求,相关高校要高度重视,舍得投入,要像建设工科实验室一样建设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如果仍然沿用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方法来建实验室,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便无法实现。

2.2完成平时作业、结课成果和社会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专业硕士生考查的重点,因而教师在布置平时作业和结课成果时,一般是选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题目供学生选择,既可以是媒体或导师课题的一部分,也可以自拟题目完成一项应用性的成果,而这些都是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室又为专业硕士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必备条件。学术型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甚至个别研究生找个单位开个证明蒙混过关。专业型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就不能敷衍了事,必须扎扎实实做好。依托实验室这个平台可以很好地完成社会实践的任务。实验室既是学校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专业型研究生可以在学校的新闻中心兼职,担任主持人、编辑、记者,通过在实验室拍摄制作节目,为校报、杂志社排版,承担校报和杂志社的部分编辑任务,设计、校园公益广告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研究生亲身感受校园传媒的实际情况,增长见识,积累经验,为进入社会媒体岗位实习打下基础。

2.3完成毕业论文专业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大致分为毕业设计和调研报告2类。其中毕业设计可以采取“作品+报告”的形式,如新闻学专业的可以是“新闻调查片+报告”,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可以是“专题片+报告”,广告专业的可以是“广告设计+报告”,编辑专业的可以是“图书装帧设计+报告”等,这些离开了实验室是难于完成的[9]。调研报告可以以媒体在工作中或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选题,重点考查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研报告不仅要有调研采访,更要有相关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这些内容也离不开实验室。实验室是毕业论文的出产地和加工厂。

2.4吸纳社会资源,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为保障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过程中的长远发展,学校要树立服务意识,切实加大投入,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如实验室与社会媒体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为学生学习、实践、创业等提供良好条件;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实验室+媒体”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是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过程中需持之以恒的长效机制[11]。另外,联合培养基地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文章上,应该在挂牌之后切实发挥基地的培养作用。导师在平时作业、岗位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多个环节要加强和社会媒体培养基地的合作,多吸纳先进的社会经验,与时俱进。

3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血站;特色文化

血站文化是在长期采供血、实践中逐步形成并成为全体采供血人员共同遵循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的总称。血站文化对树立血站品牌、提升血站核心竞争力、构筑血液安全防线,促进血液事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以鲜明的文化促进献血事业的发展,是新时期开展无偿献血工作的内在必然和时代要求。多年来,宜兴市红十字会血站立足单位实际,精心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血站文化,有力地促进了该市无偿献血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经过不懈努力,2004年至今,持续保持了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自愿无偿献血比例、自愿捐献血小板比例三个100%,切实保障了全市人民的临床用血和血液质量。在创建血站特色文化上,主要做了以下3方面的工作。

1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彰显血站文化。

血站文化是基于以人为本的采供血管理,强调从现代人的需要出发,要注重人性的完整性和人的需求的多层性。为此,我们以人为本,提升血站精神、核心价值观、发展策略、管理理念、工作理念、服务理念,强化人本观念,做好"人"的文章,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旗帜鲜明地开展"以人为本"为主题的思想政治工作,树立正气、激发锐气。弘扬爱岗敬业、崇尚奉献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关爱献血者、尊重献血者、方便献血者、平等待人的人文精神,以及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图强求精的团队精神和专业操守的具有血站特色的价值观。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争先创优等创建活动,激发员工关心集体、关心血站的发展,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并反馈质量管理、血站服务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主动地为血站的发展、管理出谋献策,真正体现了血站人的价值观和精神气质。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我们还注重以丰富的业余文化鼓舞士气,激发全体员工的团队精神和爱岗敬业品质,增强了血站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如开展《爱岗敬业》征文比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定期出版《献血简报》,发动员工采访报道、撰写论文;组织员工到其他血站参观学习,更新服务理念、创新血站文化和树立科学发展观四项教育,使诚信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使无偿献血工作得以稳步发展。

2以创新环境为吸引点,大力培育血站文化氛围

2.1要加强软环境的建设,着重塑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户外广告等媒介,宣传无偿献血的人文意义及血站的公益社会角色。利用"5.8"国际红十字日、"6.14"世界献血者日等节日载体,开展宣传和招募活动,普及无偿献血科学知识,发展壮大志愿献血者队伍。市宣传部门及媒体进一步加大了对献血宣传的支持力度,定期刊播献血动态和公益广告;城市管理部门对献血车、献血屋的停放给予了支持,并在市区繁华地段设立了大型公益广告牌;各镇结合实际,在人流量大的广场、市民公园、公交车站台设立了献血宣传牌;各医疗机构在病区宣传栏内增加了献血用血知识、互助献血的相关宣传内容;市献血办利用有限的宣传经费,不断完善了宣传单、宣传牌和节日期间的宣传设施;市血站的短信平台和网站也充分发挥了作用,普及相关政策法规,及时报道先进典型、及时反馈献血结果、及时公布库存血液动态。做到了报纸有字、电台有声、电视有影、街头有阵地,使献血科普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2.2推进献血硬环境的建设,不断改善献血条件。从吸引献血者角度,营造卫生、舒适、温馨、和谐、文明的献血环境,在爱心献血屋内,以一流设备、一流服务、一流管理、一流的环境,成为了无偿献血的文明窗口、优质服务的示范岗位,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评价。而团体献血单位也积极创造条件,提供适宜的献血场所,避免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了献血者的安全。

3以优化服务为着力点,倾情打造血站文化品牌。

3.1献血服务深入细致

3.1.1现场服务积极主动 血站强化了主动服务意识和推行了亲情化服务模式,视献血者为亲人,认真做好献血前、中、后的服务,作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三声问候,及时处理献血反应和反馈意见。在献血现场,来自献血单位和血站工作人员的关爱随处可见。1杯饮料、1句问候、1抹微笑、1声谢谢,让献血者体验到一种友好、融洽、和谐的人际气氛,倍感尊重与满足。

3.1.2回访服务及时温馨 在每天的献血活动结束后,市献血办都会对当天发生献血反应的人员进行电话回访,了解献血者的身体状况,告之其注意事项,并再次对他的爱心行动表示感谢。遇到特殊情况,市血站还会派医生上门随访。对检验合格的献血者,在献血10d后血站会用短信通知其检测结果;对检验不合格者,由专人用电话通知到本人,并送上延期献血或不再献血的建议。2013年共回访各类献血者2000多人,献血服务满意度达到99%以上。

3.1.3特色服务形式多样 市血站针对不同的献血时间、不同的献血对象给予不同的服务与关爱。为成分献血者提供清淡早餐、献血过程专人陪同、并配备了电脑和VCD等设备,解决了成分献血饮食要求高、献血时间长等献血者抱怨的问题。冬夏两季,及时调整街头献血纪念品,增添了洗涤用品和保暖用品。 街头爱心献血屋提供多种饮品和小点心,得到了广大献血者的好评。在一些重大节日,市血站还在采血现场提供献血用血咨询,全年免费为过往群众测量血压和鉴定血型500多人次。宜兴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定期到各采血点,协助血站工作人员进行献血宣传和献血者招募,并做好献血服务工作,他们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市民及献血者的称颂,2013年,60多位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间达到1214 h。

第10篇

关键词:城市垃圾,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前,我国多个城市都在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00年中国有8个城市成为原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10多年之后仍未取得根本性突破。在10多年的实践中,既有不成功的尝试,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成为市民的生活习惯,还须以政府为引导,制定简便、易行的分类标准,尽快制定垃圾处理循环利用的产业激励政策,完善垃圾的末端处置途径,增强垃圾的末端处置能力,加大公益宣传的力度,扎实、细致地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工作。依托同济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我们经过一系列调研、跟踪调查和面向公众的问卷调查,对城市垃圾分类问题及其策略进行了研究。

一、规则的可执行性不足与应对策略

古人云:不立规矩,无以成方圆。规矩能够实行,必须简单。英国的户外垃圾箱总是并列三个,箱体外没有文字说明,只有图案标识:一个是玻璃瓶,一个纸袋,一个屑屑粒粒的点,掷弃者一目了然,知道归类抛物,哪怕不识字的,都会各得其所。在上海,垃圾箱上写着“有机”“无机”的化学名词,表示出科技含量。一个垃圾箱,老人、小孩自然不知所云,外来农民工也不知所措,像我这样也算读过些书的“知道分子”,只能像下注彩票似地抛掷垃圾,这样标识的垃圾桶,应该放在化学系、科技馆门口。”

另外,一些城市普遍设置“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桶,甚至写上外语,让人感觉“先进”,但实际上多数只是摆设。很多人对“可回收”、“不可回收”视而不见;一些守规则的人想“科学”分类,结果左右为难,因为“可回收”、“不可回收”模棱两可;少数认真的人,发现分类后的垃圾普遍被混合起来收集,因此,积极性备受打击。以至于市民难免会“腹诽”,生活垃圾分类在当下中国的很多城市,几乎成了一个噱头。

规则简单、明晰,执行才容易。规则不是做给内行看的,而是做给外行看的,让全社会的相关者都能一目了然,哪怕有些弱智,这是智慧。这样的管理方式也许会认为是粗线条的,但容易管理,而且为未来的规则扩充、细化提供了空间和基础。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生活小区户外垃圾箱可设置厨余垃圾、塑料垃圾、纸类垃圾、废弃电池、其它垃圾五种。根据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考察,厨余垃圾与普通家庭厨房必备垃圾桶的习惯一致,因而方便分类投放。塑料垃圾是重要的污染源,而回收废品的人员经常只收饮料瓶、洗发水瓶等较大的、便于回收的塑料垃圾,而大量的小塑料瓶、超市售菜用的塑料盒、塑料托盘、小食品的包装盒、包装袋等都没有得以回收,设立专门的塑料垃圾回收箱,一方面可以让“拾荒者”自然拾走一部分,剩下的则可以集中处理、回收利用。纸类垃圾许多居民已有单独收集的习惯,与塑料垃圾一样,单独设立垃圾箱既方便了“拾荒者”的自然分拣,也避免了混装带来的污染,也便于集中处理、回收。废电池已单独收集多年,居民对其污染性已有认识,所以延续此做法。

在实施过程中应认真听取家庭主妇们的意见,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例如现有的玻璃品垃圾箱其实不符合当下人们的生活习惯,毕竟对于家庭来说玻璃类的垃圾并不多,过去很多包装用的玻璃瓶也被塑料等其它包装材料所取代。

在公共场所的垃圾箱,设置“塑料”、“纸类”、“其它”,方便路人掷弃。一方面与生活小区的垃圾箱设置相对应,另一方面也符合人们的掷弃习惯,并且方便分类回收利用。

“简便、易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度推广垃圾分类来说,在初期显得尤为重要。

二、政府参与的典范与启发

近期,广州市政府正在有意把广州打造成中国大陆第一个市民自觉自愿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并宣称要打一场生活垃圾分类的“人民战争”,这个姿态在当下中国十分重要。

“从现代城市治理、公共生活的角度来看,要引导市民在短时间内接纳一种先进、环保、可持续的生活理念,促成个人生活习惯、城市风尚的全面进步,没有谁能比政府在其中发挥出的作用更大。”

日本推广垃圾分类最早始于1970年代。1970年,日本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但由于早期垃圾处理以焚烧为主,政府并未积极参与,民间抵触也比较大。直到1990年代,在证明焚烧处理方式的危害之后,许多政府全面参与了强制生活垃圾分类运动。

韩国开始生活垃圾分类大约是在1990年代初,政府参与更早,行动更加干脆。由于政府果断介入使得1995年成为分水岭,大约两三年时间,生活垃圾分类便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习惯了。

习惯先天具有顽固性,能够和它有效对抗的只能是坚持不懈以及全面细致的工作。但由于习惯和个人的自由直接相关,这使得政府在最初发挥引导作用的时候往往只能是鼓励、循循善诱为主,惩戒为辅。因此政府的引导作用可以用“事无巨细”一词来形容:除了制定相对完备法律、定制垃圾箱、垃圾袋等等,各种传媒上几年如一日的公益广告,从幼儿、小学开始的基本教育,给临时租客、游客房间钥匙的时候同时附带的一本垃圾分类指南,按时上门的垃圾分类收集车,一旦发现有人乱丢垃圾就会上门的居委会工作人员等……而所有这些工作,都要求政府必须有长期性,能坚持下来,本着务实的态度,把工作做细、做好。

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方面,显得表面化、不实际,在网上并不能轻松找到垃圾分类对照表,给市民看的垃圾类别与给环卫部门执行的混杂在一起,不明晰。在日本,除了简略的垃圾分类表,还有供人们查询的日常生活用品属于哪个分类的表格。

此外,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用废旧塑料做材料的服装表演秀、或用废旧物品做装饰品之类的展览,其实这些并非垃圾分类工作的常态和工作重点,这些活动只能是作为垃圾分类主导宣传的补充。随着这些年环保、低碳生活观念宣传的广泛深入开展,广大民众对生活垃圾分类是有积极性的,政府应该尽快抓住契机,有所作为。

三、垃圾分类方法的导向:适民、利民与可持续

“未受工业化影响时的中国农村,废弃物的分类、资源化利用非常有效,可称之为‘有垃圾无废物’的社会。由于社会变迁、观念更新,城市垃圾处理较少汲取传统社会的生态遗产,而一味学习工业化国家做法。事实上,真正可以操作的垃圾分类方法,一定是‘此地’的办法,无论是传统农村还是国外成功的垃圾分类,都是建立在当地具体情况基础上。”

日本是将垃圾粗略地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大型垃圾、资源物品、塑料垃圾以及废弃食用油、废弃电池、有水银的体温计、灯、废弃灯管等几种特殊类别的垃圾。在日本的家庭里,一般有分好类的几个垃圾桶,同一类的垃圾扔进同一个袋子里,方便扔掉。垃圾分类对于日本人来说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很多家庭都会在冰箱上贴一个垃圾分类表或者查询表方便查询,不同的垃圾,会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扔掉。同样,人们的冰箱上会贴上这样的扔垃圾日历,这个月的几号扔可燃垃圾,几号扔不可燃垃圾等等,人们在指定的时间把垃圾扔到指定的地方。

这样细致的垃圾分类做法,效果自然很明显,但由于国民性格的差异,我国居民随意性较强、个性相对懒散自由,因而参照其实施的难度较大,也不太现实。

上海探索垃圾分类投放已有10多年,但进展并不大。复杂多变的分类标准让很多市民感到无所适从,十年中生活垃圾分类变化了4次,平均两年多变一次,原有分类标准还未形成习惯,又出台新的分类标准,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同时,垃圾从产生到最终处置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垃圾分类投放属于前端环节,处置属于末端环节。从经济角度看,如果没有适宜的垃圾处置设施,就不需要进行前端分类,否则劳民伤财。从社会动员角度看,做一件费时费力却没有意义的事,很容易增加居民的不信任感。因此必须重视前端分类与末端处置的系统整合。

四、垃圾分类的可持续性

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关于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调研报告》指出,上海垃圾“三化”处置存在“垃圾全程分类系统未建立”、“垃圾减量缺乏配套机制”、“资源化利用处于初级无序状态”、“垃圾处理能力相对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畅”、“市民观念习惯有待转变”六大问题。报告指出,“与源头分类相匹配的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置设施尚不到位,全程分类的收运系统始终未形成。分类垃圾重新混装、有毒有害垃圾未单独收处、装修垃圾与日常生活垃圾混放等现象仍很普遍。”

上海作为一座特大型城市,垃圾处置非常急迫,但城市管理层级多,社区内部差异性较大,从当下来看,要达成理想效果,制定科学、合理的阶段性目标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厨余垃圾、塑料制品和废电池的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应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从技术角度看,分离厨余垃圾是推进垃圾分类的突破点,分类收集后通过生物工艺处理,生产出生态、高效肥料,再施用于农作物,实现循环利用。从以上几个突破口出发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日后垃圾分类进一步细化打下群众基础。

如果垃圾处置末端能打通,即使分类有困难,也能逐渐有效推进,且末端的信息反馈会强化前端分类工作。分类中存在的问题从末端处置反映出来,再反馈到前端分类,由问题来推动分类正确率,更可使居民充分理解分类的意义。可见,垃圾分类的实践逻辑是以末端可行的垃圾处置办法推动前端垃圾分类,而不是目前所通行的由政府或某个机构按照某种意愿,从前端进行宣传推动。

因此,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应与资源循环利用紧密结合,尽快制定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产业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形成气候,从而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处置流程。

五、总结

总而言之,垃圾处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其社会动员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笔者认为垃圾的分类和减量工作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操作的难度太大、过于理想化,想起哪个做哪个,势必“按下葫芦起来瓢”最终一项也没做好,分头来操作容易见成效,而且最终的综合效果是一样的。

在宣传方面,电视、地铁等强势媒体上很少看到关于垃圾分类的公益广告,实际上,不仅要大力宣传分类标准,还应该让市民实实在在地了解垃圾的去向,垃圾回收利用的结果等,这样才能激发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动力,同时又将这种动力持续地保持下去,因为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大伟.英国,傻瓜式的智慧.新民晚报,2012年2月26日.

第11篇

关键词:生活方式 建筑节能意识 习惯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034—03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能源紧张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节能减排刻不容缓,而建筑能耗约占到全国终端总能耗的27%,因此建筑节能是今后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本文通过社会问卷调查,对北京城市居民建筑节能生活方式进行调查,旨在通过透视目前北京城市居民建筑节能生活方式,了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建筑能耗问题,为增强城市居民的建筑节能意识和改善城市居民的建筑节能生活习惯提供建议。

一、北京城市居民建筑节能生活方式现状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随机等距抽样方法,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0份,其中男性占比48.2%,女性占比51.8%;18岁以下占比3.6%,18到25岁占比38.2%,26到30岁占比23.6%,31到35岁占比10.0%,36到45岁占比8.2%,45岁以上占比16.4%;大专以下学历占比25.5%,大专学历占比16.4%,本科学历占比48.2%,硕士学历占比7.3%,博士及以上学历占比2.7%。问卷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城市居民建筑节能行为调查,第二部分是城市居民对能源潜力及未来建筑节能的看法调查,第三部分是被调查的城市居民的基本资料。通过SPSS数理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了解当前北京城市居民建筑节能生活方式现状。

1.建筑节能意识现状。建筑节能意识是指居民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对节约建筑耗能问题的主观认识和基本态度,属于生活方式的范畴。

本论文通过8个问题来集中反映目前城市居民的节能意识状况,调查结果显示:34.5%的调查对象对建筑节能没听说过;仅有不到一半的人在买房时会考虑建筑节能效果;约1/3的人不知道节能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区别;居民获取节能信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网络和报纸、杂志;60%的人愿意节能改造,还有33.6%的人视情况而定;大部分的人将建筑节能带来的好处归结为节省开支和环境舒适,很少有人会考虑建筑节能的长远利益和满足感;82.7%的人都会留意节能常识但很少有人记得尝试着实践;63.6%的人都不会在装修时考虑保温材料。其中最为典型的三个问题分别是“在以前买房时是否考虑建筑节能”、“是否愿意进行节能改造”和“建筑节能带来的好处是什么”,此三者分别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角度反映了城市居民的节能意识。

对于第一个问题仅有不到一半的人以前购房时会考虑建筑节能;对于是否愿意节能改造,虽然60%的人愿意,但是通过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节能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到5%。因此很多人对节能改造只是停留在空想状态,真正的实践意识并不强;对于建筑节能带来的好处只有少部分人会从长远角度思考。总的来讲,北京城市居民基本都有一定建筑节能的意识,但真正的实践意识并不强。

2.建筑节能行为现状。对建筑节能行为的调查主要通过习惯(即日常频率较高的节能措施,如日常的用水、用电习惯)和非习惯(即日常频率一般的节能措施,如是否使用节能产品等)两方面来考察,针对前者和后者分别设计了10个和7个问题进行调查。

(1)习惯。一是用水习惯行为分析。调查主要通过两个问题的设计对用水习惯进行了考察,结果如图1。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家庭用水再利用的人不到40%,而认为有必要避免流水洗东西的人比例还不到30%,可见大部分居民的节水行为并不理想,存在浪费现象。尤其是北京及华北地区其它地方,冬季热水供应耗能大,如果用水行为铺张浪费,就会造成建筑耗能的增加,与建筑节能的理念背道而驰。

二是用电习惯行为现状。对于用电习惯则主要是从8个日常性的习惯来调查,其结果如图2。

从图2反映的数据来看,居民除了对空调、电视和电冰箱等大功率耗能电器的节能行为比较注意外,对小功率电器的节能行为比较消极,尤其是电灯的使用。因此,居民的用电节能行为还仅仅是考虑到成本的问题而控制大功率电器的使用,意识还没有上升到建筑节能的高度来对家用电器进行合理的管控。

(2)非习惯现状。非习惯性节能行为主要是从家庭节能工具的使用情况来进行分析,具体而言就是各种节能工具在调查对象中的使用情况,如图3。

由图3很明显可以看出,节能灯和节能水龙头的使用比例最高,均超过85%,其次是变频空调的使用比例相对较高,其它各种节能电器的使用比例偏低。其中的原因:一是节能电器的使用比例主要受成本因素和生活需求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节能灯和水龙头等成本低收益快的节能工具使用比例高,由此可见市民在节能行为的选择上比较理性,往往选择低成本的节能工具;二是在小区中经常有节能灯、节能水龙头的宣传使用,并且政府推广价格低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节能灯与节能水龙头的使用比例;三是“中国节能认证”和“能效等级”先应用到的产品就是绿色照明产品、水龙头、空调、电冰箱,再逐步发展到其他产品上;四是城市居民对节能产品和节能标识的不了解所致。总体上来看,北京城市居民的非习惯性建筑节能行为现状不容乐观,节能电器的使用比例不高。

二、北京城市居民建筑节能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北京城市居民建筑节能生活方式现状的了解,建筑节能生活中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1.建筑节能实践意识不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北京城市居民基本有一定的建筑节能意识,进一步对居民建筑节能行为习惯做单因素方差分析。通过方差齐性检验,确定可以进行方差分析的变量是饮水机不用时是否处于保温状态、是否积极采取空调省电措施、睡觉时是否开空调、家庭用水是否再利用和晚上经常开几盏灯。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方差分析表中,饮水机不用时是否处于保温状态和睡觉时是否开空调的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所以接受假设,即有节能意识和无节能意识的城市居民在这两种行为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剩余几种行为的P值小于0.05,拒绝假设,城市居民有节能意识和无节能意识在这几种节能习惯行为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借此可以说明居民的建筑节能意识只是部分流于表面,并没有付诸实践。

2.城市居民缺少建筑节能行为习惯。调查中发现较多的城市居民的建筑节能行为习惯是无意识的行为。比如电视机不用时电源处于待机状态、电冰箱没有设为节能模式,只有小部分人群的行为是有意识的建筑节能行为,多数人不仅欠缺建筑节能意识,而且不知道采取建筑节能行为后能带来的效益,因而没有养成较好的节约能源的行为习惯。

3.节能产品使用比例不高。在非习惯性建筑节能行为调查中,大型家用节能电器使用比例低,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成本的限制,导致居民在节能产品的选择上存在局限;二是大部分城市居民并不知道使用了节能产品和不使用节能产品的区别是什么,从表面看不到它们的长远效益,因此仅凭市民主观的行为来改善建筑节能还远远不够。

三、改善城市居民建筑节能生活习惯的建议

1.进行宣传教育。针对城市居民建筑节能意识不强,节能知识欠缺的现状,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善。(1)公益广告宣传。由政府出面,邀请一些当前在城市居民生活中颇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参与以“树立建筑节能意识,培养节能行为习惯”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宣传,投放到各个社区、大型商场、地铁、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正如当前“低碳出行,绿色环保”的广告一样,而这八个字现在已经成为人们随口就来的语言,在影视剧里都有出现,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2)中小学和大学开设节能相关课程。以上课的形式在中小学和大学开展节能行为教育,每年级开设几个课时的节能教育课,每年增设一个节能宣传周。在节能宣传周里,班级召开以“节能生活”为主题的班会,同时加强学校与附近社区、企业的关系,方便学生开展节能活动,在实践中培养节能意识和学习节能知识,掌握节能技能,养成节能习惯。(3)社区节能宣传。在社区开展节能宣传,普及居民的节能知识,比如使用同种功能的节能产品和非节能产品,相比一年所需要的支出是多少;家用电器待机是否耗电;一度电在家里能做什么;节能改造效果等。通过普及这些节能知识,让居民从数据中看到建筑节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

2.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对于节能产品和技术供应商,政府应该对其节能产品和技术根据实测节能效果,通过效果分级,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比如减少税收、优惠贷款等政策,达到三个效果:一是增加供应商生产节能产品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二是激励供应商不断开发创新,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更加节能的产品,这样选择的居民就越来越多;三是促进新的供应商加入到开发节能产品和技术的队伍中。对于选购节能产品的消费者,政府可以根据选购产品的能效等级奖励消费者能效补贴,这样能让更多城市居民使用节能产品,而目前的“节能惠民”产品只限于部分有能效等级的产品,这就需要采取建议三。

3.完善节能产品认证标准。随着时代和人们思想的进步,越来越多新能耗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就需要与时俱进,扩展划分和认证范围,对持续发展的新产品进行能效等级的划分和制定相应的节能标准认证,以此促进节能产品的推广和使用。

(此项研究是11JGB032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

第12篇

关键词:微电影;新媒体时代;传播特征;叙事特点

0引言

视觉文化是指以视觉形象为中心,以语言文字为辅助的现代文化,视觉文化脱离了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和重逻辑的倾向,是一种倾向于感性主义的文化形态[1]。视觉文化的形态经历了摄影文化、电影文化和电视文化的转变,在新媒体环境下又有了新的表现形态和表现手段,新视觉文化随之诞生[2]。新视觉文化语境下,以微视听文化消费形式的微电影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与追捧,微电影俨然成为当前最火爆的娱乐形式。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微电影在传播形式与传播渠道上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较传统的电影与电视在传播和叙事上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1新视觉文化语境下微电影传播特征

“微电影”顾名思义,“微”含小、短、少之意,既含“微小”“微型”之意,更有“精简”“微妙”之意[3];尽管它篇幅短、成本低、制作快,但依靠本身独特的传播特征,却能给观众带来一定的娱乐享受,取得“微”而“不微”的传播效果;下面根据拉斯韦尔提出的“5W”传播学要素理论分析微电影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特征。

1.1传播主体的自由开放性

依照媒介特征来看,电视作为传统的大众媒体,将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二元进行了无形的分离,而基于网络与移动新媒体传播媒介的微电影,使得传播方式从作者中心向受众中心转移[4],将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进行有效的连接,加强两者之间的对话与互动。相比殿堂之上的传播电影,微电影的创作门槛较低,未经专业训练的普通百姓也可以参与微电影创作,其创作主题的选择更加自由与广泛;开放的网络媒体使得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可以自由的评论与分享,增强两者之间的对话与互动;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受众与传播主体不停的进行信息交换,传播受众利用网络链接实现能量循环与信息互动的同时,身份也在不停的进行转换,不仅仅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到传播与创作当中;总而言之,在强大的新媒体互动环境下,微电影的传播主体更具自由开放性。

1.2传播内容的丰富性

电影短片作为微电影的前身具有多种样式和内容,但创作形式却没有现在这么自由,创作内容也不像现在这么丰富。随着微电影创作的不断发展,它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化产品,其创作类型也在逐渐增多,特别是剧情类微电影,鉴于其隐藏的巨大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与观众的审美需求心理密切联系,促成了微电影类型化的巨大发展,如:爱情片、爱情、青春成长片、家庭、喜剧片、惊悚片等。剧情类微电影以故事展示为主要内容,其具有强大的叙事功能。除微剧情类电影之外,还有微纪录电影、微实验电影等,此类微电影虽没剧情类微电影在叙事结构上那么复杂,但也极大地丰富了微电影传播内容的创作来源。

1.3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微电影作为新时代的产物,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娱乐消遣的空间和时间被极大的压缩,微电影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的形式赢得受众的青睐。加上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4G网络的出现更是推动了微电影的巨大发展,也极大地拓宽了微电影的传播渠道。传统的传播渠道主要集中在家庭电视、电影院、人际口耳相传等;这些媒体传播速度较慢,时空限制较大,不利于泛在传播。相比较而言,新兴媒体,例如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博客,微博、微信等,传播受众只需利用手机网站、APP等就可以随时随地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自由观看及分享;微电影既可以利用新兴媒体进行传播,也可以利用传统媒体作为补充,促使其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

1.4传播受众的高互动性

微电影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受众之间能进行高参与度的互动,究其原因除了较强的网络技术支持外,还有跟微电影传播受众本身的特点有关:第一,微电影女性受众的比例要略高于与男性受众的比例,研究表明,女性普遍比男性更容易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更易参与到微电影传播互动之中[5];第二,传播受众年轻化,2016年《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关于我国网民年龄层主要集中在10至39岁之间(图1),这类人群在互联网中最为活跃;第三,传播受众主要集中在学生群体与个体户/自由职业者两个职业群体,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中国网民活跃主要集中在学生与个体户/自由职业者两个职业群体。不难发现,互联网是年轻人的天下,依据性别的不同、职业群体的不同,受众参与互动程度也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微电影传播受众依据其本身的特点,展示出了高度的参与互动性。

1.5传播效果的奇观化

虽然微电影在制作与投入上,较传统电影规模更小,但并不意味着微电影就是粗制滥造。现在越来越多的微电影都被要求制作标准化与精细化,这也是当前新视觉文化影响下电影奇观化的必然结果。微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同影视艺术作品类似,具有认知功能、审美功能、商业功能和宣教功能。因此,微电影在专业制作的过程中,需将认知链条、审美链条、商业链条和文化艺术链条进行有效地处理和整合,从而获得更高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微电影要获得受众的认可,须从视觉上带给观众极大刺激,这样就不得不考虑视觉上的奇观效应,如:动作奇观、身体奇观、速度奇观和场面奇观等。例如,《一触即发》、《心回迈瑞宝》、《指甲刀入魔》等微电影就是在视觉奇观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吸引不少人的眼球。当然传播效果的有效性,最终落脚点不仅仅是依靠视觉奇观带来的商业上的成功,而是受众对微电影本身存在的价值认同。

2新视觉文化语境下微电影叙事特点

2.1叙事主体平民化

在新视觉文化语境的影响下,微电影创作主体开始发生转移。传统电影中,电影的叙事主体往往发生在导演与编剧之间,远在千里的观众只能望洋兴叹。然而兴起于网民、产生于草根的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表达形式,其叙事主体变成了普通大众,在语言叙述上也更加偏向于网络化。叙事取材往往来自普通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叙事风格都是小叙事,且重视网民个体话语权。人们不仅可以自编自导自演,还能依据网络上的一些故事进行改编创作。

2.2叙事类型生活化

微电影叙事取材大多来自普通百姓生活,从平民视角出发,展现小人物的生活片段,不论是青春、励志,还是爱情、喜剧题材,故事发生的背景都与社会实际生活相关联。搜狐出品的《屌丝男士》系列、优酷出品的《11度青春》系列、旅游微电影《爱,在四川》系列等讲述的都是生活中小人物的故事。郑云工作室出品的微电影中,很多故事都是基于网络时政新闻、社会热点新闻等加以创作改编,针砭时弊,吸引了不少观众的喜爱。

2.3叙事结构碎片化

微电影囿于时间的限制,并不能像传统电影那般,采用“首尾”接续式的叙事逻辑,即一种以“开端—发展——结局”线性叙事发展模式。微电影则尽可能地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压缩叙事的开端和结局,中间的情节采用碎片化的形式,突出叙事,以此来增强观众对影片的认同感,起到扩大时空、转换时空的功能。2014年央视春晚微电影公益广告《筷子篇》采用不同的时空场景、选取不同的年龄阶段,通过碎片化的叙事,将筷子作为一个切入点,以小见大,既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展现了一种血脉亲情,观片之时也散发出浓浓的年味,正如影片结束语所说的那样,“一双筷子,承载中国数千年的情感。有滋,有味,幸福中国味”。

3新视觉文化语境下我国微电影叙事发展

近年来,我国微电影在不少从事微电影研究以及微电影创作人员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就总体而言依然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跟风模仿,质量良莠不齐;过多的考虑视觉奇观,并未深度挖掘微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恶搞泛滥,只注重娱乐性,忽视了人文关怀。基于此,在新视觉文化语境下,微电影叙事要得到长足发展,笔者以为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叙事创新。微电影本质上是基于新媒体的视听艺术,在其诞生之初就有着不同的特点,因而不能与传统电影划等号,需要开辟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就必须丰富微电影的表现手法,创新叙事模式、叙事结构等。第二,兼顾叙事内容与形式的二元性。好的微电影作品一定是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的,在当前,我国很多微电影特别注重画面的美观,却忽略了故事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并未真正进行深度思考。总之,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是内容与形式并重,且形式为内容服务。第三,完善微电影监督机制。微电影叙事的发展,除了在叙事本身上要做到革新之外,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也非常重要,主要包括微电影内容、微电影播放形式和微电影创作版权等方面。

4结束语

微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促使普通大众开始真正地参与并感受文化。每一个个体既是文化的感受者,也是文化的创作者。在新视觉文化语境下,微电影的传播把社会文化凝聚成一个集合体,将每个人裹挟其中。本研究详细分析了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从传播学视角探讨了当前微电影叙事特点;针对我国当前微电影叙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即在深度把握微电影传播特征的基础上,创新微电影叙事,重点把握微电影内容与形式,增加微电影互动性。但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微电影传播特征与微电影叙事之间的关系并未进行深入探讨;只提出了微电影叙事发展的宏观建议,对于具体的指导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盛希贵著.影像传播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张伟.视觉文化语境下微电影对城市文化的表达和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杨晓林.微电影的特征、分类及传播[J].民族艺术研究,2015.28(2):18-27

[4]胡奕颢.微电影传播特征刍议[J].传媒,2012.10:76-77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在线客服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