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1 00:37: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级地理下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认真研读课标和考试要求,把握复习方向
八年级地理会考范围包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涉及知识点较多。由于地理学科课时少、任务重,地理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把握考试方向,突出复习重点,做到详略得当、有的放矢,有效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复习中,教师要对重点知识多加复习,对不考知识大胆舍弃。
二、立足教材,提取主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每年的地理会考试题都是紧扣课本内容,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这些知识点比较分散,学生普遍感觉无章可循,无从下手,达不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因此,教师要以课本为主,对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整合,提取主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八年级学生因知识水平有限,并不能很好地进行复习,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主干知识,充分利用宝贵的复习时间,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培养用图能力,突破复习瓶颈
在“无图不成题”的考试理念下,如果学生没有读图意识,脱离地理图像进行学习,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由于学生不注重培养阅读地理图像的习惯,因而缺乏从地理图像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无法利用地理图像解决地理问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使用地理图像,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强化读图指导与读图训练。
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落实到相关地图中,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又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复习“中国的地理差异”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中描出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并注明界线的组成、界线的划分依据、区域的主要差异和特征等信息。
四、讲、练、补相结合,提高复习质量
讲是指教师要根据课标、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做到重点突出,并将所讲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明白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练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掌握解题的技巧,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只有通过学生的练习,才能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精选典型性和启发性较强的试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力争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补是在练的基础上进行的评析与补充,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再次进行有针对性的讲与练,弥补学生的不足,消除学生的知识盲点,突破知识难点。
五、增进沟通与交流,提高复习动力
八年级学生既没有七年级学生刚入学的那种新鲜感和认真劲,也没有九年级学生升学的那种紧迫性和压力感,他们正处于初中阶段的转折期,其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都亟须进一步培养。
首先,教师要开展思想动员工作,通过开年级会、班会、家长会,使家长、学生重视会考。
其次,教师要增进师生间的情感联系,多跟学生进行谈心,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藏区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特殊的地方文化背景,为本地区的生物学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和条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开发利用本地生物课程资源,适当充实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另外,由于中考的原因,生物被认为是一门小学科不被重视,利用藏区生物课程资源使课堂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解藏区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笔者就所在学校对学生和任课教师进行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一、学生方面
1.对生物学的学习态度和所在班级的课堂气氛。七八年级学生都比较喜欢生物课,七年级占85%,八年级占66.67%。但随着年级的增加出现了下降的现象,这与目前合作市的考试制度有关,目前合作市的初中毕业考试科目中不包含生物这门学科,由于升学压力,学生、家长甚至学校最关心的是毕业会考的成绩,所以部分学生越来越不重视生物学习。
2.对学习素材的认识。超过8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素材对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更有帮助。所以开发与利用本地生物课程资源在生物教学中发挥本地生物资源的优势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对利用地方生物课程资源的态度。超过8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生物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并且80%的七年级学生、86.67%的八年级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上渗透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生物学知识。由于八年级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更多一些,认识也更深,所以86.67%的八年级学生认为,生物学知识对自己的未来和生活更有用。大多数被调查学生认为,合作市的本土资源很有特色,当老师在教学中列举了本地区的一些自然资源、生活现象时会觉得更有兴趣,并且增进了对自己家乡的了解。七年级80%、八年级86.67%的学生希望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渗透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并且超过半数的学生希望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所以,学生对开发和利用地方生物课程资源的态度是比较认可的。
4.对教师使用地方课程资源的反馈。教师以学生熟悉的本地资源为例介绍教材中相关内容的频率不高,而只有25%的七年级学生和16.67%的八年级学生会经常尝试用所学的生物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生物有关的问题。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所以,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当务之急,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5.对本地特色资源的了解程度。卧奶是合作市的一种特色美食,大多数学生都了解卧奶的制作,八年级有46.67%的学生自己家里制作过卧奶,并且有36.67%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卧奶的制作过程和生物知识联系比较密切。所以学生对本地特色资源了解比较多,有利于开发和利用地方生物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
二、教师方面
1.教师普遍使用的课程资源是教材、教参和教辅材料,因为适用于考试。学校实验室和网络资源的使用也比较多,因为前者学生比较感兴趣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后者则比较方便实用,有利于教师查阅资料。
2.教师对本地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较多的是本地常见的动植物资源,并且主要用于实验教学当中,但是本校一线的生物学教师中外地人占了半数,对本地生物课程资源了解相对较少。
3.教师对生物课程资源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数只是停留在狭义的课程资源概念上。对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一定的意识,但教师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工作繁忙,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深入学习和开发,更愿意去利用现成的资源。
三、分析与结论
1.学生对本地生物课程资源比较熟悉,更希望老师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本地生物课程资源;教师也普遍认为在课堂中利用本地生物课程资源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初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对口率比较低,虽然初中生物学课程改革进行了很长时间,但目前的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为主体,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学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
3.初中生物学年轻教师居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有限,加之老师的工作压力大,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发与利用地方课程资源。
4.合作市目前的初中考试制度对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有影响。目前,合作市的初中毕业考试中没有生物这门课程,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种活动中关于生物学科方面的也很少,所以学生及家长对生物学科不够重视。
总之,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不仅可以使本地区的课程资源得到较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而且通过利用本地生物课程资源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加学生对本门学科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生物学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曾秋珍.客家地区生物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2.
一、讨论活动
讨论活动是各版本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出现得比较多的活动类型,主要以开放性热点话题为讨论主题。讨论活动的开展一般要经过问题情境设置、自由讨论、表达见解和总结评价这四个步骤。现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30页的讨论活动“说一说开发和保护山区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为例,具体说明应如何开展讨论活动。首先,设置问题情境,引出讨论主题。所谓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教学内容着手,设置具有启发和探索性,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来创设,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来创设,也可以利用古诗词等途径来创设。对于这个讨论活动,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有关山区自然景观、自然资源、山区的开发利用以及山区的地质灾害等影像资料。通过观看这些影像资料,促使学生思考山区的地形特点、其地形特点对开发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山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若对山区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可能会引发的地质灾害等等问题。然后,引出要讨论的主题。其次,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进行自由讨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讨论话题的难易程度等因素,控制适当的讨论时间,避免过长或过短,时间过长会导致课堂教学松懈,影响课堂纪律,时间过短会导致讨论流于形式,教师应依据课堂讨论具体情况来控制好讨论时间。再次,在班级内发表见解。发言可以以个人的名义,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态度,也可以是以小组的名义,选派小组的代表来表达小组成员共同的观点和态度。此时,教师不必马上做出评判,而只要倾听学生的发言。同时,也应要求学生仔细倾听他人的发言。在发言结束后,让学生对他人的见解进行评论,鼓励学生质疑。若出现相互对立的观点,还可进行辩论。通过相互的讨论、评论,甚至是辩论,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一方面,教师要对讨论题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对于学生没有考虑到的方面进行及时的补充。另一方面,教师要对讨论中思维活跃或想出好点子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二、读图、绘图活动
“读图”是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地理学习的一大特色。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设计最多的活动就是读图,主要是读图描述和读图分析。教材中的图像系统包括地图(行政图、地形图、水系图、资源图、人口图、区域综合图等)、景观图、地理统计图、地理示意图和遥感图像等等。读图既是为了理解所学地理知识,训练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也是为了使学生逐步增长阅读、填绘、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从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他们在观察地理图像时,会更多地注重图像中的个别细节,而较少注意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因此,在指导初中学生读图时,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加强地图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对图像地理意义的认识,克服“杂乱、没有重点”的读图倾向。
三、调查活动
调查活动的实践性较强,要求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或者参观访问等方式积累材料,并加以整理、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调查家乡的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家乡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并对家乡的水资源利用,提出节水的建议和措施;调查你的家庭用水情况;上海初中地理新教材六年级第一册中的调查居住地附近的景观10年来的变化;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调查家乡是否有水污染情况,调查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治污的对策等。
调查活动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野外观察能力、资料收集与分析加工能力,初步的论文撰写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关心家乡自然、人文环境等非智力因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动手操作活动
动手操作活动包括实验、演示、制作、观测、测量等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其中,实验、演示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来探索自然现象的奥秘,体验学习的过程,满足探究的欲望。而制作、观测、测量等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巩固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要想顺利开展这些活动,教师在课前就要做好统筹安排,为学生提供好各种条件,根据教学计划灵活地实施这些活动。
对于实验和演示,可以根据实验和演示的复杂性做不同的安排。例如,新世纪版初中地理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的实验“大陆为什么会漂移?”,这个实验相对比较简单,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准备实验的器材。在课上,让他们根据实验步骤的提示来完成实验。最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自己来谈体会。又如,该册的另一实验“观察早上、中午、傍晚沙子和水的温度变化”。由于活动的时间限制,这个活动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此外,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海陆的热力差异,帮助学生理解海陆位置对气温的影响。所以,这个活动应该安排在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前开展。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此项实验。设计好表格,要求各小组作好实验记录,然后在课堂上汇报实验结果。通过这样一个实验,学生获得了新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活用地图。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部分学生的“病根”,尤其是部分学困生上课精力很不集中,东张西望,讲小话,打瞌睡,或者做菩萨一动不动。我从初一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上课除了做笔记外,一定要看地图的习惯。记忆知识点也对应地图来记。
对初二的学生来说,临近生地会考,学生压力极大。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0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写。下课时,人人必须完成课堂训练,交给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作业尽量减少,学生负担减轻了。
二、夯实基础,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抓好基础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出成绩。初二会考内容繁杂且琐碎,让学生将所有的考点背出来,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太现实的做法,对学生而言,记忆是一件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最为困难的事。我首先采取“全面进攻”,把中考考点整理好,并在重要的内容下做好标记,印发给学生,每天布置任务,逐日检查。其次,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再次,重点难点各个击破。
扎实的基本功是应对考试的第一步,但仅仅记忆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会考的综合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因此第二步就是针对会考题型进行有效训练。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关键是掌握解题方法。
三、培养兴趣,激发潜能。
初一上册地理难度较大,部分女生总认为地理难学,缺乏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我坚持在每节新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大量的图片资料,不断刺激学生的视听效果。我还在教学中采用做些简单的小游戏、分组比赛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使课堂生动了、有趣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这门学科了。
四、关注后进生的成长
后进生所占比例的大小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绩的提高。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这是我们面临又一个棘手的课题。后进生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心、给予更多的理解,来驱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自卑。初二的班主任在这方面也为我们出了很大的力气。一是安排成绩好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二是每天清查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与家长联系,要求家长配合;四是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任课老师单独辅导。五是多给学生以信心与鼓励。
五、精诚合作,虚心学习
由于我是非地理专业的老师,专业水平不如同行两位老师。于是我主动向他们学习、请教,对教学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虽然我是有着明确目标,也朝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前进,但还是有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更细,更实,更好。
八年级地理教学总结与反思
2010年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八年级下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2010年上学期地理教学总结 的相关参考:
[关键词]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 地理教材 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19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地理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为依据,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料,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编排。新教材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它与湘教版旧教材相比,究竟有何变化?下面对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新旧教材进行一些比较分析。
一、 前言的增设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别出心裁地在目录前增设了前言。前言的第一句话是:“在本册书中,我们一起来认识中国的区域。”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新教材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的是“我们一起来认识”而不是“你们将要学习的是”,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接下来的部分用了非常优美生动的语言对整册内容进行了简单概括,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语句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增强对学习本册内容的兴趣。
二、章节设置的变化
1.章节数量的变化。旧版教材共有6个章节,而新版教材只有5个章节,而且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章节号与上册章节是相连的,体现湘教版八年级整册内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2.章节内容的变化。从新旧两版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思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旧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应该是总―分的传统思维方式,从一般到具体,先介绍中国的产业,包括上一册的中国的人口、气候、资源等等,先让学生对整个中国的各个方面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下册就详细从东部沿海、内陆沿疆、黄河和长江沿岸这四个部分对中国每个行政单位进行了介绍,内容繁杂,追求面面俱到,但是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又是不可能的。因此,新版教材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很大的改进,主要从认识区域的方法着手,教会学生从位置和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和发展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区域,不再是简单知识内容的呈现,而更注重的是学习如何分析区域的方法,这才是学生适应当今变幻莫测的时代最需要掌握的东西。新版教材把《中国的产业》这一章节放到了上册,而下册的重心完全放到了区域的学习上,不管是章节先后的安排,还是章节内容的选取,都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三、地理图像的变化
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传递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的初中生来说,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地理图像能让他们迅速地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根据初中生这一显著的特点,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版教材,教材编写者都采用了大量的地理图像来凸显教材内容。尽管如此,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采用的地理图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
1.新旧教材地理图像数量和密度的变化。旧版教材共分为6个章节,地理图像在每个章节的数量分别是33幅、57幅、16幅、15幅、16幅和1幅,总共是138幅;而新版教材5个章节的地理图像数量分别是42幅、37幅、46幅、73幅和3幅,总共是201幅。新教材的图像密度和数量都比以前有所增加,说明地理图像在地理教材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2.新旧教材地理图像质量的变化。从整体看,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色彩更加鲜明、丰富,图注更加清晰,图像的线条也比较饱满。旧版教材以彩图为主,而新教材在彩图的基础上也适当地采用了黑白图像,比如在教材第12页,为了突出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地域特色是“南船北马”,图521和图522就分别采用了“20世纪40年代江南水运”和“北方传统运输方式”两张黑白图像,黑白图像的运用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真实的人文景观,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更强的说服力。除此之外,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更具时代感。两版教材中都有对北京的区域介绍,体现北京最近这些年来高速发展成果的图片更是大量出现在新教材当中,比如北京的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和鸟巢等。与此同时,新教材的图像也体现了地方民族特色,比如展现京剧、秦腔、锅庄舞等图像的运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初中现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是由之前的《思想品德》教材更名而来的。此次更名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增加了法治教育专册,即《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本册书旨在向学生普及宪法知识,增进学生对于我国宪法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教师该如何备课和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门课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基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围绕该主题进行论述,希冀抛砖引玉。
一、教师该如何备课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至少需要有一桶水。这是关于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和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量的较为形象的说法。该说法旨在说明具备一定的知识量是教师把课上好的基础。《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所载知识是新增教学内容,为了上好这门课,教师需要在既有知识结构中增加与宪法相关的知识,在备课阶段尽可能广地扩展与我国宪法有关的知识视野,尽可能多地增加与法律相关的知识积累。为此,笔者是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备课的:
第一,梳理教材知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均以我国宪法为主题,第一单元是总体介绍我国宪法,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分别与我国宪法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对应,第四单元是粗略地介绍以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为内容的法治精神。以第三课(公民权利)为例,这一课包括“公民基本权利”和“依法行使权利”两个框题。其中,公民基本权利主要包括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和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依法行使权利”框题包括“行使权力有界限”和“维护权力守程序”两个方面。教师可以用知识结构图的形式较为直观地呈现这一课的整体内容。
第二,熟读宪法文本。我国宪法由五个部分组成,共计一百四十三条。教师应当熟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挖掘教材所载知识点的宪法文本依据。如教师应当通过熟读宪法文本,将第三课(公民权利)第一框题(公民基本权利)所述各项基本权利的宪法依据挖掘出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依据是第三十四条,政治自由的依据是第三十五条,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依据是第三十七条,物质帮助权的依据是第四十五条,等等。
第三,阅读宪法教科书。为了深化对于我国宪法的理解,教师可以读一读张千帆教授写的《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焦洪昌主编的《宪法学》以及张千帆主编的《宪法》。这三本书是法学本科专业的教科书,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宪法学理论素养。
二、教师该如何上课
由于八年级下半学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均与宪法有关,因此教师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配合课堂教学。在上課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设置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方式授课。宪法知识本身是较为枯燥的,宪法涉及的一些内容让八年级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如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这里的“民主集中制”就是一个十分复杂且理论性较强的政治学概念。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所载内容从“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国家机关内部作出决策、决定时”三个角度进行解读,学生仍然无法切实地理解这个概念且会影响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就应当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这些较为复杂的问题。
---仁化县双峰寨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强化教育教学管理,组织开展了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管理效果明显,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工作亮点:
(一) 以目标管理为抓手,用高效的管理来提升教学质量。
1、指导学生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短期、中期、远期的目标,帮助学生设计人生规划,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内驱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
2、通过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以提高学习成绩为切入点,认知当下学习是为将来能为社会做贡献打基础。要求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以成功教育为指导,以学法优化及高效学习为抓手,面向全体,降低重心,按照“教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学生自己争取成功”的指导模式,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唤醒学生的成功欲望,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同时进一步挖掘勤学善问、品德优良、成绩优异或成绩取得显著进步的学生的鲜活事例,张榜表彰,大力宣传,以激发学生勤奋求学,积极上进,促进良好学风不断形成。
3、具体做法是:以上学年度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基础值,要求学生和教师在本学期的月考、期中考和期末考试中都要设立自己的目标,争取达到每次都能进步一点点。实施目标管理,将学校目标转化成为激励性的学生和教师个人目标。教务处在目标管理过程主要是指导、检查、控制和调节。通过教师会议,学生会议,明确目标,统一思想,提供信息的支持;通过参与备课、听课、教案和作业检查,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实现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对教学活动进行控制;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协调各班级各学科的关系,使各分目标进展均衡,措施运用协调。
(二)加强常规管理的实效性,全面强化教学工作管理。
一是备课要求教师在后记上写上教学思路及对课件的修改和本堂课的反思,并在每周一大课间前上交到教务处检查。二是上课要求课堂开展师生互动,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开口说话,评课也以学生在课堂上回答了几次问题,整节课学生开口说话的人次作为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数理化学科中推广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反馈,每次大型的考试后都要求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学生进行约谈并做好记录,把约谈作为每次考试后的一项常规工作。三是加强试卷分析的实效性。教务处把局教学工作会议下发的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印发给教师每人一份学习。要求教师在每次月考后对照此写好试卷分析,并上好试卷分析课。
(三)以“校本教研”为平台,加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学校以“校本教研”为平台,加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过举办教师培训、校优质课评比,校际交流活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全面推动学校教研工作的发展。学校要求科组每周开展教研活动,定点定时,学习信息技术或看优秀课例视频,教育专家讲座等,学习先进教育理念,提高业务水平。
(四)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
我校深入开展了“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每周安排1节阅读指导课和充分利用好周一下午的活动课,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翱翔,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图书室全天候开放,让学生课间课后随时可以去借书阅读。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要写好读书计划,并做好读书笔记。每学年评比阅读之星并张榜公布表彰,把学生的读后感、读书卡在宣传栏进行展示交流。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如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写人物传记,办校刊等活动。本学期由双峰寨中学文学社主办的校刊《双峰寨》,收录了学生作品42篇,有书海拾贝、红土地、青苹果园地等栏目。同时,教务处还加强了早读、午读、午练写字的安排与指导。学校大力打造书香校园,为申报广东省书香校园积极创造条件。
(五)学校特色项目成效凸显。
我校特色教育以人人有社团为抓手,以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兴趣小组为载体,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学校成立了书法、绘画、歌唱、跳绳、篮球、足球、乒乓球、月姐歌、小导游等兴趣小组。要求七八年级的学生全员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去,做到人人有社团,活动时间有保证,活动内容有保证,活动质量有保证;做到每周有训练,月月有提高,学期有成果。书法绘画、篮球、小导游、月姐歌已凸显学校特色。
二、主要成绩:
1、本学期期末考试县抽考八年级英语平均分排全县第4名,八年级语文平均分排县第五名,八年级物理和道德与法制排县第五名,九年级历史排县第三名,七年级地理排县第6名。
2、叶海燕老师教学案例《七下unit 10 I’d like some noodles sectiont A 1a-2e》荣获2017韶关市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案例评选三等奖。曾海明、冯菊娣老师论文《历史课堂的愉快教学》在2017年韶关市中学历史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三等奖。赖伍福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图的应用》2017年广东省中学地理论文评选三等奖。李东强老师在2017年仁化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比赛中荣获中学组二等奖。
3、本学期刘海英申报的课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精细化实践研究》获县立项。李卫华老师主持的课题《农村初中数学练习优化设计策略研究》结题荣获县二等奖。
4、本学期学生参加“绘仁爱之诚,创文明校园”2017年仁化县中小学校(幼儿园)艺术比赛中喜获佳绩。陈锦陆老师辅导的小组唱《映山红》荣获中学组二等奖;张福优老师辅导的龙尤同学荣获书法类中学组二等奖,黄依琳同学荣获绘画类中学组二等奖,林艳霞同学、张桦同学荣获绘画类中学组三等奖,蔡思敏同学、邱秋玲同学荣获书法类中学组优秀奖。韶关市第二十二届“英东杯”文艺竞赛黄依琳荣获中学组绘画二等奖。在2017年仁化县第5届运动会中小学生足球比赛中获初中男子组第7名。
三、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1、课题研究的层次还不够高,今后要加大教研的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教研组和骨干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提高研究的层面,使教学研究真正服务于教学。
2、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有待培养。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3、优质生源有所流失。如何挖掘学生潜能,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也是学校面临的一个课题。
一、关注学生兴趣培养,促进自主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就学习而言,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影响学习效率最重要的因素,要提高学生对政治课堂的学习效率,兴趣是保障。从课堂教学来看,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有课堂氛围、教学情境和学习目标等因素,教学中围绕这些影响因素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可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要注重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宽松、愉快、自由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尊重学生,让课堂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和知识接受转变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这样学生才会“听师言、信师道”,兴趣也才会得到激发。当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注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合作交流,这样才有利于合作的课堂氛围形成。
其次,要注重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政治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让政治课变成了“说教课”,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兴趣不高。加强政治和生活的联系,通过情境来引出学习内容,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积极作用。如在八年级下《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教学中,从学生实际情况来看,大多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侵权事件,学生还需进一步学习,为此,教师以学生常见的“两女生逛超市被怀疑偷东西遭遇搜身”的案例来引入新课并提出问题“商场工作人员的行为侵犯了两名女生的哪些权利?两名女生向人民法院状告该商场侵权,人民法院会不会受理,并简述理由?你从这一案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从学生身边的案例来引入新课,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有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最后,要注重结合学生实际制定预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政治课堂教学中,预习可让学生提前了解学习内容,为合作探究奠定基础。而传统教学中的预习目标较为模糊,学生大多是粗略地看一遍教材,没有明确要学什么。以明确的目标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把握学习要点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如在如在八年级下的《维护人格尊严》的教学中,教师以“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和内容,区分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的具体内容”为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中再以案例来引导学生分析人格尊严的内容,区别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让学生在预习基础上结合案例理解,很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预习目标的制定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注重以基础性目标为主,其次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异,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适当拓展到应用目标。
二、提倡合作探究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在以往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学习过程较为机械、被动,而在新课改下,政治课堂提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而构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层次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生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困难而采用精讲的方式进行释疑,最后总结归纳,促进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
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实施合作探究模式中,一些教师容易提出问题后就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忽视自主学习对合作探究的基础作用,从而让合作被架空,一些学生反而在合作中钻空子,直接“盗取”同伴的学习成果,致使探究形式化。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先自主学习,形成初步构建,然后再组织讨论,这样才更有利于知识的构建。如在九年级《富有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国有经济”板块探究中,教师以“王师傅一家的团圆饭”的案例引出问题“王师傅所在的钢铁公司属于哪种所有制经济形式?该种经济体制还涉及哪些领域?前面所提供的企业当中,哪些是国有企业?在我们周边还有哪些企业是国有企业?”学生自主理解后在合作探究,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经济成分分别属于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也能更好地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作用。如果课堂中缺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直接进入合作探究,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
其次,逐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课堂是不断发展的,随着课堂的推进,教学内容不断深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提出问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展开而逐层进行,然后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八年级下《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的教学为例,教师用成语“拾金不昧”导入新课,然后引出案例“出租车师傅捡到乘客遗落的5000元钱,但没有经失主同意而捐给了白血病患者”引出失主找出租车师傅赔偿的问题,结合学生压岁钱的案例引出财产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概念,引导学生说明生活中对周围的哪些财产享有所有权,引出财产归属的种类,以问题“了解了财产所有权和合法财产的范围,那么生活中我们的合法财产受到侵犯应该怎么办呢”引入探究,在探究中教师以案例来总结我国法律对财产所有权的保护方式,整个课堂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进行,学生学的轻松,知识构建也顺理成章。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技能培养
教学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也就决定了教学中教师不能以相同的要求来对待所有的学生,而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方式让学生个体得到不断的发展。
首先,要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实施中,一是要从学习目标上进行分层,即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从目标上进行分层。如在八年级下《消费者的权益》的教学中,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在了解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的九项权利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项作用;明确法律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消费者也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对基础稍好的学生则因其学会运用智慧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方面的知识,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充分行使消费者的权利。在作业过程中,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以基础性训练为主,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拓展到应用问题。
其次,要注重结合生活实际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注重以实践性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八年级上《塑造自我》的“心灵导航”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对“生活中我们该承担哪些责任?如果没有能力承担又该如何办?”展开讨论,引出少年该承担的责任知识点,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最后以“我做到了吗?”的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履行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体会政治,应用政治知识,培养其技能。在实施实践性任务过程中,教师要明确任务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如在八年级下《维护人身权利》的教学后,教师组织学生以“你在生活中遭遇过侵权行为吗?你是怎么做的?”调查活动,调查中6人为一组,调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后总结,使学生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的权利,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学法用法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农业初探区域对比的基本方法;
2、通过对比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初步掌握区域对比的基本方法;
3、能够将区域对比法运用到其他区域的对比当中。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年龄在14周岁左右,这是一个充满感性、矛盾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在知识结构上,经过快两年的学习,多数学生已经具备学习区域地理和区域中的典型代表区域的基础储备,也基本具备如何去分析自然条件特征及其影响的学习方法。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同学之间差距较大。
在能力结构上,初步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和简单的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初中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但要在地图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就有难度了,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教师的引导培养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在认知结构上,八年级的学生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不稳定,且注意力易分散,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每个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存在着差异,抽象的概念、空洞的数据对他们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
在心理状况上,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地理是非升学科目,不参加中考,学不学无所谓,导致学生上课态度不积极,只有少数爱好地理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而且我校位于贵阳市白云区龚家寨,属于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知识基础较差,而且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八年级的学生维持注意力的时间不长,教师如讲授时间过长,学生容易分心,所以,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须特别注意将复杂的问题分步骤的进行化解,让学生能听懂,愿意听;能动脑动手,愿意动脑动手,可运用耳熟能详的故事、图片、地图设计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⑴读图说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⑵读图对比分析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农业特点;
⑶读图对比分析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农业特点;
⑷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区域对比方法并能够进行知识迁移
2、教学难点
学生能否进行知识的迁移。通过对比分析这两个地区学会分析其他区域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教学当中老师经常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对比学习是一种重要并且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样,在命题中也常常将两个区域进行对比。今天我们就将使用对比法进行我国区域地理的复习。
回想什么是对比法
直接说明本课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学习目标
复习旧知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本学期我们首先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它们分别是?
在这四大区域中我们又选择了8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区域进行学习,其中东北三省、黄土高原、北京位于北方地区;长三角、香港和澳门、台湾省位于南方地区;塔里木盆地位于西北地区;三江源位于青藏地区。总体来看,南北方地区各选择了3个地区,而西北和青藏地区则只选择了一个。为什么这么安排呢,这主要和我们国家人口分布东多西少有关,南北方地区人口较多,青藏西北地区人口较少。
现在我们就先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农业进行对比,通过对这两个区域的农业进行对比来探讨区域对比的基本方法。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这两个地区的自然特征。
(提问)为什么它们有这样的自然特征呢?我们先来分析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思考西北地区地理位置与它的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小结)通过地图可知,西北地区大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从其地理位置可知西北地区距海较远,且周边有高大山脉,因此该地区降水较少,少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通过地域分界线推测出来,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相重合,因此该区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甚至低于50毫米,属于非季风区,其自然特征为干旱。
(活动)我们再来分析青藏地区。请同学们观察“青藏地区的地形图”,思考青藏地区地理位置与它的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小结)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从地图可知,青藏地区位于我国第一阶梯,海拔高,海拔越高气温就越低,因此其自然特征为高寒。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区域的自然特征是由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所以在比较两个区域之前,我们需要掌握它们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决定其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又是其人文环境的基础。
(提问)掌握这两个区域的地理位置之后,我们就需要分析两个区域的对比点。根据要求,我们需要对比的是这两个地区的农业,请问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自然和人文)
(小结)是的,分析一个区域的农业既要分析它的自然条件,同时也不能忽视它的人文条件。但是由于这两个地区人口较少,相对于南北方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它们的农业主要依托的是其自然因素,所以我们着重对比其自然条件对其农业发展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分析西北地区。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干旱,因此与其他区域相比,制约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水。因为天然降水总体较少,难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仅依赖天然降水只能发展畜牧业,而在局部可以提供灌溉用水的地方才能发展种植业。因此西北地区的农业主要是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而在青藏地区上,受其“高寒”影响,气候冷再加上土层较薄,不利于农作物的生产,只能发展高寒牧业,该地牧草多为耐寒的高山草甸,畜种也是能够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环境的牦牛、藏绵羊等。
青藏地区农业除了有牧业之外,和西北地区一样也有种植业。其种植业只分布在河谷地区,形成河谷农业。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青藏地区的有些河谷海拔相对较低,气温较高,热量相对充足,土壤条件相对较好,能够发展种植业。但是种植的农作物的品种还是要收到青藏地区大环境的影响,只能是喜温凉的作物,如青稞、小麦等。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两个地区都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这是两个地区农业的共性,但是由于自然环境不同两个地区的牧业和种植业是有差别的。对于种植业来说青藏地区受制于它的“高寒”发展出了河谷农业,而西北地区则因其“干旱”发展出灌溉农业。就牧业来说,青藏地区则发展出其独特的高寒牧业。通过对这两个地区农业的比较,我们来总结一下比较不同区域的方法。
(小结)如何对比两个区域
1、读图分析需要对比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两个区域的对比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
3、综合分析两个地区的异同。
以上就是区域对比的基本方法。能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区域的对比中吗?我们再来试一试。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干旱;青藏地区-高寒
读图回答问题
思考分析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思考总结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对比掌握不同区域的方法
巩固练习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东北三省地形图”、“哈尔滨气候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上海气候图”,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的对比,并将对比结果填入下表。
完成练习
将学习到的对比方法落到实处
总结语
同学们,我们今天通过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农业的对比总结了区域对比分析的一般方法,希望大家课后尝试用这种方法寻找更多的区域的对比点进行对比,深刻体会不同区域之间的异同。
农村初中地理课程“起点高,入门难”教学难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初中地理课程学习从“地球”、“地图”开始,这些起步知识十分抽象繁杂,难以阐明。学生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空间概念、综合分析比较能力、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的储备等是难以理解明白的,更不要说灵活运用了。
2.农村学生的素质及年龄、生活经验的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力和课堂教学的效果。农村学生生活单纯,在知识层面、接受能力、活动能力等方面相对于城市学生较为薄弱;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又偏小,思维能力有限,一进入初中就要接触诸如经纬网、地球“五带”现象、等高线地形图、板块运动等抽象难懂的陌生知识,难免理解困难,力不从心;在课堂上往往跟不上老师的思路,知识消化有限,以至于问题累积成山,成了障碍。
3.课程设置有偏差,教学时数偏少及边缘化,严重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顺利进行。由于地理是“次科”,每周2节课,被安排在《课程表》的边缘。由于放假、“活动”等原因,地理课时往往被挤占,少到不能正常授完课。实际授课时数与教参的“建议”相比,是大打折扣的。每年秋季期,都是匆匆忙忙“读完”课文,来不及复习就马上段考。因此学生成绩一片飘红。
由于各方面原因,地理教学“起点高,入门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成为七年级学生地理学习的“拦门虎”,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甚至“谈虎色变”,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何破解这个教学难题呢?根据它产生的原因,我们很容易得出解决这一难题的对策,但不容易做到。比如,对于教学课时,由于课程设置的关系,是不能增多的;秋季期段考,由于有效课时太少,很难改变到段考时匆匆“读完”新课的被动局面。在教学制度没有多少改革的情况下,教师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想办法,把握好课堂40分钟,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学难题的破解,要立足本土,在农村初中全日制寄宿学生的前提下使用。大致来说,我们的本土教学,在破解“起点高,入门难”这一地理教学难题时,应该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保证地理教学时间
如上分析,七年级秋季期段考前,星球版初中地理教学“地球”、“地图”、“海洋与陆地”三个单元内容,要保证平均每周有150分钟的教与学的时间,才能完成课本知识的传授、解惑和演练运用。万一被节假日或各种活动冲掉课时,必须想办法补回才行。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要考虑到这些情况,调剂好相关“活动”时间,以尽量不挤占各科教学课时为宜。
2.熟悉学情和教材教法
常言道,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地理学科因其综合性强,要求教师具备的地理素质特别高,教学技能特别强。新版教科书(以商务星球版为例)不像旧版教科书那样讲述得全面、详尽,而是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和实现区域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图片多而文字说明十分简洁、浓缩。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分散在正文、读图、思考、活动和阅读各个栏目里,并且有些思考练习题在教参书中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在课堂教学中,要补充相当多的地理基础知识,将浓缩的知识点“稀释”,引导学生学会读图、用图,依图求知、据图理解、记忆,从课本各个栏目的解析中总结、归纳出知识要点、地理事物的规律.初中地理不像其他科目,没有诸如《课程标准新教案》、《中学教材全解》等教学辅导书,一切全靠教师个人的聪明才智、专业技能和实践摸索。因此,教师(特别是非专业地理教师)不下一番苦功夫去研修,不具备相当的地理知识和教学技能,不熟悉教材和学情(农村初中学生),是难以恰当处理,应用自如的。
3.重视概念教学和直观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
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农村孩子来说,地理是一门新课程,没有相关知识的储备,脑中一片空白,认知能力也很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几个要点:
(1)重视概念教学,传授辨析概念的方法。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地理课一开始就出现许多陌生难懂的地理名词,对这些名词,虽然不要求背诵其定义,但要理解其含义,包括其由来、特点,以及与之相似概念的区别,避免彼此混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想尽办法,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将这些名词的含义或特征表达清楚,或归纳出“规律”、“要诀”之类形式,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
在教学等高线地形图各部位名称时,讲解图形特征后,可以用歌诀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判读,就像武打小说师傅传授徒弟武功时既传招式又传口诀一样。各部位名称的口诀可以这样概括:“山峰黑三角,陡崖似天梯;缓坡线圈疏,陡坡线距密;鞍部镜片连,脊谷数值辨。……山谷凹陷处,小河冲向前。”为了通俗易懂,有趣好记,后两句改为“山谷像屁股,尿尿流出来”,效果更佳。
(2)重视直观教学和立体思维的建立。直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立体概念、空间思维能力,对农村初中的地理教学尤为重要,是破解“起点高,入门难”这个难题的重要法宝。比如经纬网概念的建立,需要学生从平面思维过渡到立体思维,在头脑中建立立体图像,形成“脑地球”。具体做法是加强教学直观性:一是要充分借助教材中各种图像或多媒体动画,二是要利用经纬度地球仪实物演示,三是要每个学生都直接观察地球仪,自己动手用彩带代替经纬线“编织”经纬网;自己动手画“经纬网”或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等。学生通过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才能领会经纬网的真谛。经纬网有球面的,也有平面的,两者要多对比。地球仪上的立体世界地图要与地图册中的平面世界地图多对比,以此理解球面与平面的关系:球面可以展开形成平面,平面也可以卷曲合拢成球面。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立体概念。从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立体思维,例如用篮球、排球等实物来理解地球仪,用篮球网兜和比赛场上的排球网来理解立体经纬网和平面经纬网等。
(3)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地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普及,新教法的研究、总结和推广,教师可用的教学方法有了更多选择。其中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图的三要素、等高线地形图的成图原理、板块构造学说以及火山地震的成因等。用做实验或实践活动的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发主动的讨论与探究。
4.重视学生的“学”和地理能力的培养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模式解决了“把学习交还学生”的教育难题,主要是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更关键的是要逐步把学习地理的方法教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学生们要养成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获取、驾驭已掌握知识的技能,利用已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这是学好初中地理的捷径。
在七年级,加强学法指导和培养地理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地球”、“地图”、“海洋与陆地”这三个单元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技能是:(1)多观察,细思考,从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然后求证。(2)抓住关键词,通过对比明确地理事物、名称的各自特点,明确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3)建立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思维。(4)学会看地图,绘简单地图,使用地图;心中逐步建立“地球”、“地图”的形象和观念。(5)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能课前预习,进行质疑;课堂认真听课,做笔记,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课后及时复习,做作业,自觉自主学习。(6)唤醒生活体验,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见闻结合起来,用“地理”的眼光审视身边事物。(7)学会综合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8)有条件的学校要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等。
以上所述方法、技能应该逐步渗透在教学中,有的在以后各章节的学习中还要进一步加强。
5.构建现代化的、和谐的地理课堂,让学生想学、勤学、乐学、会学
新课标教学基本理念还有:“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前面提到的教学方式、方法都是基于这些教学基本理念而采用的。如果农村初中都能具备好的教学条件,贯穿新的教学理念,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适宜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时间较充分时,“起点高,入门难”的教学难题必定迎刃而解。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和认知规律,创设出适宜的问题情景,循循善诱,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成长的快乐,那么,学生对初中地理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通道,想学、勤学、乐学乃至会学。即使开始学不好,后来也能快速改善,变差为优。
此外,地理课程可以作合理调整教学顺序、暂时降低教学要求等灵活处理。比如对初中地理的入门课程,“地球”、“地图”的教学,应尽量降低难度,教学检测也要降低难度。有些内容,如经纬网的运用、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在有指向标或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定方向、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运用等,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和知识的增长,到八年级时再深入教学、提高要求,会容易达标一些。在七年级,对于一些水平高的学生,有时间作详细的教学辅导,也是能够达到新课标要求的;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到八年级时比较易于理解掌握,教学也容易、轻松一些。
因此,综观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起点高,入门难”的问题,其产生原因及破解方法,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体制、评价机制、教学条件、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素质等问题,非教师一人的力量所能撼动。短时间内,农村初中七年级秋季期段考学生地理成绩大部分飘红的现象可能难以改变。但是随着教与学的时间推移,通过老师正确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成绩会逐步提高,“开门红”将会渐渐淡化;到八年级会考时,通过增加课时、反复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取得毕业考试好成绩。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课改的深入发展,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和谐课堂的创设运用,初中地理教学“入门难”的问题将会逐步解决。即是说,破解“起点高,入门难”是一个时效问题。本文阐述的内容,就是解决这一教学难题的好思路、好做法,也是本人经过多年实践验证的经验之谈。
参考资料:
1.《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论文关键词:读图能力,培养,提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学会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着眼长远,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目标,地图能力和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人长期从事初中阶段七、八年级的地理教学。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仔细分析了近年来部分省、市的地理中考试卷,我认为读图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现就初中年级地理教材有关地图的教学作出部分归纳,以便于和广大地理教师共同交流和探讨。
一、几种常见的地图
1.经纬网图
人教版七年级上P5-8页“纬线和经线”这一框题,主要讲述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经纬网的有关知识。在上课过程中,讲授这节内容时,经常觉得学生难以接受,仿佛有一种看“天书”的感觉。课后我和同事交流探讨,认为学地理犹如有一道“高门槛”。那么如何上好这节课,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内容,是我们地理教师值得考虑的问题。我就结合图1.10和图1.11这两幅图,重点分析经线和纬线的排列变化方向;记住低、中、高纬度的划分;东经用“E”表示,西经用“W”表示,南纬用“S”表示,北纬用“N”表示,它们是分别取英文东(East)、南(South)、西(West)、北(North)的首字母。然后结合地球仪详细讲解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同时利用经纬网图解决实际问题。并借助经纬网图的有关练习来训练学生,以便于更好的掌握。
近年来部分省、市地理中考试卷,发现每年都有这方面的试题出现在试卷上,而且分值也较大。可见有关经纬线知识的掌握和训练不可小看。
2、气温变化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
七年级地理P49-56页讲授的是“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师可在上课前充分利用我校的现有资源——百叶箱、雨量器,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让学生注意观察连续的气温情况,每个小组只要求关注一天的气温情况,最后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老师发的表格中。
上课时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记录的气温变化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右图(图1),在这几天内里,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图1
在什么时候,最低大概什么时候、这几天气温有没有变化。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学生回答完毕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时,可以结合图,再结合实际生活,联系部分地区的干旱、洪涝发生,让学生自己归纳降水的时间差异和地区差异。通过降水量柱状图来分析一个地区的降水量,以及对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最后分析总结一下一个地区的气候。
3、地形图
地形图是着重表示地表起伏变化的普通地图,地貌一般用等高线表示。地形图又分为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判读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地势高低、坡度陡缓、地表形态和山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①判别高度和气温。根据等高线的特性即标高为海拔高度、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判别某地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从而计算某地气温。
②判别地势。可根据海拔判别;有的等高线地形图上没有数据,而是用示坡线表示。示坡线也叫降坡线,表示降坡方向即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这方面的知识初中教材暂不作要求,则要求学生记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根据这一个规律掌握地形的陡缓。
(2)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是建立在等高线地形图基础上的,它表示沿地表某方向垂直的剖面图形,用以表示地表起伏的形势。通过它,可以直观地看出某条线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如八年级上P22页图2.1“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形剖面图。七年级下P6页6.7“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和6.8“北美洲沿40°N的地形剖面”等地形剖面。
判读剖面是沿什么方向的?(如图2),该图注明剖面是沿32°N, 即东西方向的垂直剖面。然后看坐标系:横坐标代表经度,此图中经度从西向东逐渐增加,因此一定是东经。我国所跨经度大约从73°E—135°E,纬度从4°N—53°N,因此一定是我国地形剖面图。了解剖面的方向和位置,就能联系地形图,更好的理解剖面所表现的特征。通过这个剖面示意图(图3),就能够看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剖面图试题主要用来考查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动手绘图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注意解题的步骤,学会将平面地形图转换为立体剖面图。
4、景观图
初中地理教材中,涉及到的地理景观图片较多。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图片,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则是十分重要。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如西双版纳地区景观图、北京旅游景观图、黄土高原的窑洞、七年级下册图8.11“阿拉伯人、犹太人、波斯人”、图9.21“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等。通过这些大量图片的展示小学教育论文,更加直观形象、一目了然。通过这些图片,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地区的了解和认识。
5、结构图
这种图形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出现的也比较多。如八年级下图6.28“台湾省出口贸易的结构变化”、图7.3“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图7.5“珠江三角洲和全国人均GDP增长曲线”、图8.13“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等。学生通过读图析图就可以找到答案,解决问题。
6、区域地图
区域地图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几乎每一节区域地理都有区域地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这些地图,充分利用地图获得大量地理信息。这有助于学生学习区域的内容,掌握本区域的知识要点。
二、紧密结合地图进行地理教学——图文结合
所谓“图文结合”,即地图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地理知识的大部分内容,都能在地图上明确具体地表现出来。因此,结合地图讲解教材,学生既容易接受理解,又能够牢固记忆。地图图像犹如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可以引起学生对图像内容的好奇心,又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新课的印象,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三、将地图和课本插图紧密配合进行教学——图图结合
所谓“图图结合”,即教学挂图。地图册和教材中的地图、插图相结合。把教学挂图和课本中的地图、插图三者紧密配合,在教学上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中国“地形”时,教材中指出中国地形多种多样,地形类型齐全,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首先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我国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和丘陵、山地、盆地的名称和位置,接着指导学生参看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和图下面的文字说明,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弄清高原与平原,山地和丘陵的区别。讲“长江”一节时,在挂图上指出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的长度,流经省区、主要支流、湖泊的名称和位置之后,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长江水系干流剖面图”和“长江三峡略图”两幅插图,并阅读文字注释,这样,学生对长江上游特点(地势高、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和长江三峡的位置、排列次序、峡谷、宽谷情况及葛洲坝水利枢纽的位置等,不仅一目了然。而且容易理解和掌握。至于讲各大洲气候类型分布和形成等知识,更不能忽视教材和地图,课本插图三者的紧密配合。由于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学生对学过的地理知识,较易接受和掌握。所以,在每节课的检查提问中,大部分学生都能作出准确无误的答案。
四、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无图不成课
通过以上运用地图讲授地理课的实例和收到较好效果的证明,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使用地图的技能,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师经常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学生也认真运用地图学习和复习地理知识,养成了运用地图的习惯,一旦离开地图,就觉着无法复习和做作业。正如有些学生所言:“离开了地图,学习地理就觉着捞不着边”。
五、加强地图知识应用的指导——地图随我行
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能开阔人的眼界,增长人的知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实用性,尤其地图的应用更为普遍。据调查,我所教的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家里都有地球仪,很多学生家里都有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少数学生家里除了学校发给的地图外再没有别的地图。看来地图是绝大多数家庭必备的文化用品。当拿到一幅地图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读懂,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有图且会读图,可是能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意识地运用地图呢?据一次问卷调查,若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之前,有36%的学生要查阅地图,而54%的学生则是问别人怎么走,还有10%的学生跟着别人走。可见,能在平时自觉使用地图的学生还不够多,作为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应用地图的指导。当学生看电视中的天气预报时,53%的初一学生和82%的初二学生能知道绝大多数省区市的位置,其余的学生则只知道北京等少数几个省区市的位置。地图就在家里,怎么不查查呢?看来向学生提出这项要求是很必要的。
总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和能力,这是地理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每个教师必须做好它。当然,要做好它还需要注意许多问题,还有许多方法,教师还要做出很多努力。。以上是个人浅薄的认识,希望能够得到各位同仁指教。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3.10。
2.《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地图能力的考核和地图教学》,李峻峰、石高俊:人教网。
4.《试论地图学习能力的结构与评价》,蔡国霞:广州教研网。
5.《中学地理教学探索》,金正杨:上海教育出版社。
初二开学一个月总结
紧张忙碌的一学期即将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们在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年级全体教师的辛勤努力下,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平稳运行,圆满地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学生管理方面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阶段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学生思想成型的关键期,也是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的一个关键期。在管理中我们狠抓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努力做好差生转化工作,狠抓尖子生和后进生,力争把每一项工作抓紧、抓严、抓实。
二、教学工作:强化教学过程管理,狠抓课堂管理,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1、实行教研活动每周公示制度。每个备课组以备课组长为核心,不断加强教学研究: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实现了全年级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2、继续发挥“班级教学单元”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班主任为总调度,统一协调各班语、数、外、理、化等九科三科的教学进度、作业量、课余辅导,从时间上保证各科间均衡发展,不定期召开学情分析会,不断加大培优补差的力度,防止学生出现偏科现象。
3、认真落实月度检测制度和周末作业公示制度。每一次月度检
测和期中考试后,年级组和备课组都认真组织质量分析,及时进行针对出现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反思,调整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从期中考试和月度检测成绩来看,各学科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刚刚结束的地理生物10校联考,我校地理、生物总评在10所学校中名列第二。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各科教师利用课间甚至休息时间强化了学困生的辅导,有效地防止了两极分化。
4、组织全组老师积极参加学校的期中大检查、研讨课等活动,进一步规范了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提升了全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开展的语、数、外、理化学科竞赛等活动扎实有效地,是对年级教学工作的有力补充。
三、爱岗敬业,勇于奉献:
英语、语文老师,在早上7:00左右就来到学校,开始紧张忙碌的一天,晚上有的一直要到学生离校才回家,可以说是披星戴月,其他任课老师皆是如此,默默无闻,无私地奉献着;有的老师家里有病人或孩子需要照顾但没有耽误一节课;有的生病并没有完全康复,但心里想的还是学生,带病坚持工作,对此老师们无怨无悔!
四、班级管理及班主任工作
1、本学期学生管理的重点仍然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提出“全员育人”的管理理念:学生管理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情,更需要全体教师都要参与进来,各学科教师不断加强课堂管理,“谁的课堂谁负责”,全年级形成了全员育人、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六位班主任老师,早来晚归,和学生朝夕相处,班级管理盯得紧靠得上,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及时、细心的指导、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需求,及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老师的关爱;组织的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教育,自我管理”的良好平台,为不同层次的同学创造一个体验成功、展现个性的机会。 到目前为止,六个班的教育教学工作之所以能够平稳运行与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六位班主任老师的未雨绸缪、事先筹划是分不开的。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与温馨
组织了学生迎元旦书法展、跳绳比赛,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队列会操比赛、逃生演练等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六、不断加强家校沟通,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 ,获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更好的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我们召开了有关微机和地理、生物中考年级家长会,营造出了良好的中考氛围;六位班主任不断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家长会、电话联系、QQ群、等方式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生活情况,指导家长在家如何配合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赢得了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七、工作反思:整体上,我们各方面工作都在逐渐走上正轨,处
于一个良好发展势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班级管理上,还有个别班有着较多不稳定的因素,暴露出不少问题,对学困生的帮教,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指导;对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生理的教育和辅导还做得很不够等等。因此,我们今后还要在加强班级的有效管理上,注重整体学习风气的培养,牢牢把握教学质量关。
下学期工作打算
一、工作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总体工作计划和各部室工作安排,依据本年级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年级组自我管理的职能,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努力探索年级组工作新思路。本学期,八年级组继续坚持各项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思想,认真抓好“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等每一个环节,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服务意识,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构建一支“ 积极、向上、敬业、快乐”的集体。具体工作如下:
二、强化年级教师队伍的管理
1、加强年级组教师的思想建设,转变观念,发扬肯干、巧干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2、继续把教师的团结协作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全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继续实施“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和谐相处、快乐工作”的工作理念 ,发现问题要与年级组老师及时沟通,善于沟通 。
3、年级组长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时时事事严格要求自己,身
先士卒,以身示范,要有奉献精神。
4、定期召开年级组教师会,总结上一周工作,及时上传下达学校办公会精神,布置年级工作,确保年级组各项工作与学校保持一致。
三、教学工作:强化教学过程管理,狠抓教学教研、作业管理,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本学期地理、生物将参加中考,微机将组织补考。这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给理、生物中考复习搭建平台。
四、学生管理及班主任工作
1、树立安全第一的观点,抓好安全教育:以安全教育为工作核心,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年级组的每一个教师都时刻要把安全这根弦绷紧,来不得半点松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班主任是班级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要月月讲、日日讲、时时讲,对安全工作要保证万无一失。
2、 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重点抓学习习惯、遵章守纪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劳动卫生习惯的教育。
3、不定期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