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1 06:00: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班主任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市优秀教师事迹材料——为深山服务我无怨无悔
XX年7月,我毕业于浙江省师范学校,同年8月,我分配建德市姚村中心学校。这里三县市交界之处,离建德县城新安江有70多公里,四面环山,一条蜿蜒曲折的20省道攀爬过谷中。学校现共有学生150多人,教师10多人。我们学校里,没有热城闹市的喧嚣,只有偏远山区的宁静。教师们对生活的豪情没有澎湃激越,只是有着对工作的安心和执著,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奉献。
自从踏入小学教师这个岗位起,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从教4年来,面向全体学生,管教管导,为人师表,有良好师德,模范履行教师职责,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同时,我注意不断地进本文转载自chazidian.com查字典范文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积极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艺术教育默默地奉献着。工作第一年,学校安排我担任两个班的数学课教学,同时担任班主任的工作。虽然这和我先前的想法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抱着要么不做,要做就作得最好的心理,很快就投入到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中去。
由于我细致的班主任工作,第二年,学校领导就让我担任六年级(毕业班)的班主任。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毕竟我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还很欠缺。于是我更加注重自身知识素养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常常学习到深夜。当然,对班级的工作也不会因此而有所松懈。对于学生的教育,我更加一丝不苟。举个例子吧:我班的翁某某在班里是劳动委员,学习成绩在班中名列前茅,但是他有个坏习惯——有小偷小摸行为。发现的当晚我就去了他家进行了家访,与他的父亲进行了一番长谈,决定立足于教育翁某某的角度来处理这件事情。先由家长出钱来赔偿班里其他同学的损失。之后我又我与翁某某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谈话,彻底得了解他的思想,同时教育他。经过这件事之后他学习比以前认真了许多。毕业考试转眼间到了,他以全班第二的成绩证明了自己。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他走上讲台向全班同学道了歉,并保证今后一定会做得更好。我为他的行为而高兴,同时也自己高兴。
XX年8月,我接任了学校的会计工作,会计工作很辛苦,经常要送工资报表出差,这里的山路弯弯,到国道上就有150多个弯,坐车人常常会晕车呕吐,加上路过的车辆少很不方便,有时候光光等车就要两、三个本文转载自chazidian.com查字典范文小时,但我没有叫过苦,也没有因此而对工作松懈过。我明白这项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的根本工作,是校长决策的依据,因此我会一如既往的做好这项工作,而且还会做的更好。在这深山工作,每周要两、三次进进出出的跑,扎根深山、服务深山,我无怨无悔。
有付出,也有收获:XX学年辅导学生邱艳青、翁伟成、邱周军参加建德市小学数学竞赛获三等奖;XX学年任教毕业班数学,在XX年初一新生文化素质测试中超建德市平均分;XX、XX连续两个学年,我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XX年9月,我还被评为乾潭镇优秀教育工作者;XX学年,教师年度考核优秀;。XX年5月我撰写的教育论文《偷窃”的背后——一位学生的思想教育个案分析及反思》获建德市合格论文;XX年5月我撰写的教学论文《让思考题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载体》获建德市三等奖。当然我也有很多不足,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吸取更多的经验、教训,更加出色的完成工作。“今天要做的事没有去做,明天再早去做也是迟了。”这是我的工作格言。未来的路还很长,我相信,世界上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只要有汗水,有付出,就一定有回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以此话自勉。
郑志江老师于一九九二年七月毕业于兴仁师范学校,同年八月分配到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盘水镇江西坡小学任教,2001年8月调入盘水镇第三小学任教。任教20年来,加强业务、政治理论学习,注重知识更新,取得大学专科学历(大学本科在学习之中)。长期任小学各学科教学、班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语文教研组长、总务室负责人等。
他二十余年如一日,锐意教育教学改革,以研促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他始终以德育为首,育人为天职,关心爱护学生,呕心沥血,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教学改革,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在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成绩,教育教学改革效果显著、成绩突出,赢得了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信赖和爱戴。他主持研究的教改小课题《小学生应该从小养成好行为、好习惯》和《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已于2012年9月全部结题并且获普安县教育科研教改实验优秀成果一等奖;他参与研究的教改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分课题“中小学生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已于2012年6月全部结题,课题评奖在进行之中;《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十一五”重点课题分课题子课题体育学科课后拓展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已于2012年6月全部结题,并获全国科研教改实验优秀成果一等奖。他参与研究的中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子课题《语文有效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已经申请立项在研究中;他负责研究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学科小课题有效设计与实施的策略研究》子课题《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研究》已经申请立项,在研究中。
二十年来,郑志江无论担任哪科教学,都刻苦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基础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用亲切平等的语言与学生沟通,大胆尝试现代教学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同时,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教学工作中,所任学科,学生成绩逐年提高。他率先尝试教学改革,推行“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法,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指导三年级学生吴爱霞等五位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做诚信人,办诚信事”读书征文活动,吴爱霞获一等奖,其余学生获二等奖,2005年7月他获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做诚信人,办诚信事”读书征文活动优秀辅导奖。2005年9月他获普安县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做诚信人,办诚信事”读书征文活动指导二等奖。2010年3月指导学生撰写的作文李灵芝《人生的选择》、杨瑾《艰辛的快乐》、张怡《快乐与感恩》、郑诗红《童年的快乐》、《快乐,其实很简单》在“中华颂”全国万校小学生魅力国家级大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以上五篇作文被贵州民族报刊登;本人在“中华颂”全国万校小学生魅力国家级大赛中荣获国家级辅导“金”奖,并同时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作文教研明星教师”荣誉称号。2010年12月指导学生郑诗撰写的作文《山上的致富经》、《国家强盛》、刘贤梅《今天的祖国》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分课题‘中小学生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第四届作文大赛中荣获小学组二等奖,本人获优秀辅导奖。2011年12月指导学生郑凤《大自然的声音》在“艺义丰”杯第三届《当代教育》贵州省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获佳作奖,本人同时也在“艺义丰”杯第三届《当代教育》贵州省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获佳作奖。
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继续教育出硕果。学高为师,要让学生掌握“一滴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的知识。任现职来,郑志江注重知识更新,认真钻研业务知识,积极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熟悉教学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有爱好特长,全面发展。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2002年8月普通话经贵州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测试,成绩80.4分,确认为二级乙等水平。2009年12月27日参加贵州省农村中小学财务人员培训班第十一期培训,2010年8月21日参加由贵州省教育厅主办、贵州财经学院高校财务教研承办的全省中小学财务人员培训班,经考试成绩合格。
勤于笔耕,教改教研论文颇丰。郑志江2002年撰写的《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小学课改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好小学作文课的几点做法》四篇教育教学论文在《中华教育论坛》杂志2002年1、2期合刊上刊登;2003年撰写的《如何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点体会》教育教学论文在《中华教育论坛》杂志2003年1、2期合刊上刊登,并分别获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2009年和2012年撰写的《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小学课改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好小学作文课的几点做法》四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学苑新报》报刊上刊登;2012年撰写的《如何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点体会》教育教学论文在《贵州民族报》报刊上刊登,并分别获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2012年撰写的《浅议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谈一谈指导朗读课文》等教育教学论文在《中国教育科学》杂志第9期上刊登,分别获一等奖、二等奖。
任劳任怨,无私奉献。郑志江老师爱岗敬业、爱校如家,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计较报酬,只要认定能做的事,就踏实地去做,并将它做好。比如学校的绿化、美化,他常常放弃休息时间、节假日到校园浇花、施肥、除草等。学校工作,哪里有困难,他就被安排到哪里去。勤奋工作、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是他的性格。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已习以为常。生病了,利用午休输液,拔掉针头后又继续工作。他2002年获普安县人民政府“优秀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荣誉称号;2003年参加黔西南州体育科优质课竞赛,获普安县小学阶段体育科优质课一等奖;2004年9月年被普安县盘水镇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2004年12月年获普安县人民政府首届“十佳青年”荣誉称号;2006年被普安县教育局评为继续教育工程“先进个人”;2007年被普安县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2008年被普安县盘水镇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2009年被普安县盘水镇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 2012年6月在(2010-2011年)普安县教育系统干部人事档案整理工作中成绩突出,获县级“优秀工作人员”称号。2012年荣获普安县县委、普安县人民政府“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锐意教改,勤奋工作,无私奉献”是郑志江二十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准则,他总是鞭策自己去做、去实践,并竭尽全力做好。
(郑志江电话:15186525516;邮箱:)
关键词:班主任管理机制;班主任心理;班主任节;班主任名师工作室;获得感;成就感
正文: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学是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学校,现有32个教学班,普通高中班15个,内地新疆班8个,美术实验班6个,音乐实验班3个,共有来自13民族的1133名学生。多个民族学生构成的群体,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元的文化背景,多彩的风俗习惯,复杂的学生心理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碰撞与交融,要求班主任不仅有爱心,更要有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因此,我们在培育班主任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扎实学识,特别是积极心理、阳光心态以及专业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一、班主任队伍建设主要成效
高度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是首师大附属红螺寺中学德育工作的传统。多年来,学校取得了显著教育成效,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优秀的班主任队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先后获得 “全国德育实验校”、“全国平安和谐校园”、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北京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市控烟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班主任功劳第一。
全校开设了30个高中教学班,2个预科班(初三),每年暑期聘任班主任岗位时,都有50―60位老师主动要求担任班主任工作。女教师杨赞稳退休前一年,还在高三年级班主任岗位上辛勤工作,高秀英老师一直当到退休都担任新疆生的班主任。
在学校搭建的平台上,诸多班主任获得很多荣誉,先后有5名班主任荣获北京市“紫禁杯”特等奖和一等奖;11人获得全国班主任课例评比一、二等奖,有两名班主任在全国德育大会上展示;在怀柔区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8名班主任获得一、二等奖,占了全区设奖总额的60。班主任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科学的班主任支持系统,班主任关注学生心理,科学有效工作,在辛苦的同时享受科学育人幸福感。
近四年,班主任团结科任教师,培养了北京市优秀中学生袁秀龙,5名清华、北大、中央美院学生,央视星光大道选手玛伊努尔、影视界明星白敬亭等。
二、调查研究,找准教师躲避班主任工作的真因
班主任,是班级的“教导主任”,担负着德、智、体、美、劳、心理等全面的教育管理任务,是如校长一般不可替代的“领导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性力量,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力军,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者,高度影响着全班三四十个、四五十个家庭的幸福程度,影响着国家的未来。
然而,在农村城镇高中校里,过去老师们很少有人主动申请担任班主任工作。暑期聘任班主任工作岗位时,只有几人填写班主任工作岗位意向表,多数岗位要靠学校领导苦口婆心劝说,才能凑够需要数额。
调查发现,老师们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工作,最主要的原因:
第一,调查表明,百分之70以上教师缺少教育信仰、教育情怀,只把教师当做职业,遇到班主任这种艰难险重的岗位就退却了。
第二,班主任工作负担过重,承担着无限责任。调查结果显示,班主任工作职责竟有65项左右。
第三,待遇过低,承受任务之重和享受报酬之低反差太大。做的是教师满工作量一半的事情,获得的是微薄的报酬。
第四,专业地位不公。班主任工作被行政部门和学术领域公认为“专业”,但中小学职称系列中,却没有设立“班主任职务”的专业名分。
这些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教师争当班主任的积极性。只有心理健康的班主任才能培育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我们把培育班主任积极心态作为首要工作。
三、创新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机制、策略、方法
(一)成立“2211名师班主任工作室”,培育骨干
聘请德育特级教师于荣学主持班主任工作室,创新班主任培训模式,培育班主任积极心理、解决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升班主任专业水平;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德育课程开发与建设、德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更大提升,极大地带动了班主任的工作热情。
(二)注重班主任心理健康,增强班主任幸福感
1、只有心理健康的班主任才能培养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配备两名专兼职心理教师;学校申请专项112万元建设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中心有心理活动室、沙盘室、潜能开发室、测试室、地面减压互投、心理图书和音像资料等,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经费和物质保障。学校有两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为学生服务的同时,也为班主任打开大门,缓解班主任压力。经过多年培养,班主任们干劲十足,2013年 学校出版《阳光班集体建设策略》为班主任进行全面指导。
2、举办心理活动周
活动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以“了解自我 实现梦想”为主题,通过广播、《红螺心语》小报、旗下讲话、心理教育讲座、户外拓展和时光轴展示等活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了学生,为班主任减轻了负担,班主任的参与,也让班主任体验了积极语言、积极心理的魅力。学校关注班主任心理健康,党支部开展了关于班主任幸福感的调查,了解班主任幸福感状况,制定提升班主任幸福感的措施。3、设立班主任节
从2013年起,学校设立班主任节,每年的12月第一周为班主任节,在班主任节期间,学生们自行组织感恩班会,为班主任写诗、画画、唱歌,以此回报班主任;学校组织专题讲座,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组织趣味运动会,放松班主任身心;班主任节闭幕式上,对在红中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年以上的10名教师和在班主任安全教育论文评选中获奖班主任进行了表彰。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班主任感受到尊重与爱,在过节同时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和教育能力。
(三)坚持应用北京市班主任培训科研成果,开办班主任业余培训学校
科研课题《农村城镇高中班主任培训模式研究》在北京市两次经验推广,里面提出四种培训模式:以问题研究、案例学习、业余学校培训、网络传媒为主要方式的培训模式。
持续举办研修班38期,通过讲座、交流、展示等形式,参考《班主任杂志》赵福江社长主编的培训教材对班主任进行积极心理、阳光心态的专题培训。邀请赵福江主编到校校授课、邀请杨丙涛为班主任做“读好用好班主任杂志,提升专业水平”报告。参加“班主任杂志”每年每次举办的征文比赛,在反思工作的同时提升理论水平。
邀请北师大二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何杰做《积极心理主题班会的设计》专题报告,邀请《班主任》杂志社编辑杨丙涛进行“如何疏导不良情绪”培训,我校两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每月定期M织班主任展开心理小游戏培训。班主任把学到的理论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积极乐观的开展班级工作。
(四)建立副班主任制度,减轻班主任工作负担
学校2002年建立副班主任制度,选取有责任心、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担任副班主任,他们经验还不丰富、组织能力还不是很强,可以协助班主任管理日常事务,跟班主任学习管理策略,一般2-3年,就能承担班主任工作。同时大大减轻了班主任负担,分担了班主任的压力。
(五)创新育人机制,实施“全员育人”“党员导师育人”制度
学校实行“全员育人”“党员导师育人”制度,干部首先创新育人工作,遵守学校制定的《干部工作守则15条》和《干部10种工作意识》,带头负责2-3名个别生的教育和帮助,在干部带领下,教职工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德育观念,实行全员育人机制。德育工作贯穿各个工作环节的始终,任何空间,任何地点。为了将此项制度落实到位,真正起到教育效果,学校对教职工设置育人津贴,并与教职工的执行情况挂钩,真正形成事事有人管。这极大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压力,缩短了班主任工作时间。
政教处组织开展学生喜爱的班主任评比活动。学生们利用广播宣传班主任的事迹,通过征文活动表达对班主任的热爱,电教组录制“班主任一天”让学生们知道班主任的辛苦,政教处召开“如何做一个好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班主任们结合自己多年班主任工作谈了自己的做法,表达了自己对班主任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辛勤付出,动情之处,潸然泪下,感动了现场所有人。
四、创造保障条件,努力提高待遇.
(一)改进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
对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或在班主任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定期予以表彰奖励,评选北京市道德模范王万仁老师捐资设立的“红螺园丁奖”条件中,考核奖励向班主任倾斜。选拔学校管理干部应优先考虑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优秀班主任。学校为班主任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每年投入绩效约40万元保障其享有的待遇与权利;同时为班主任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经费和物质保障。评职称、评先进、评优秀都向班主任倾斜,占到评选总人数的百分之60以上,我校32名在职班主任,平均年龄34.8岁,已经有11名班主任被评为高级教师。
(二)做好舆论宣传,在绩效工资分配中努力提高班主任报酬比例
在绩效工资改革中,学校组织支委会、教代会充分研讨,确定班主任每月绩效津贴为1000元。因为每个班级中都有来自新疆的学生,为了方便与家长的联系,减轻班主任的经济压力,学校为班主任报销电话费。虽然这些报酬与班主任们的付出不匹配,但是在研讨的过程中,全体教职工形成共识,了解班主任的繁杂与艰难,因此在工作学习中主动帮助关爱班主任,班主任体会到同事间浓浓的爱意。
(三)尽可能为班主任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班主任工作要与时俱进,尤其是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为班主任提供多元平台进行学习。
师徒结对是我校的光荣传统,为了让青年教师和班主任尽快成长起来,每学年初组织召开青年教师和班主任拜师会,校长亲自参加并讲话,希望老师们做四有教师,自觉增强责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牢记教书育人神圣使命,师徒合作共赢,做有特色的老师,做一名优秀教师!
学校从2002年开始举办班主任研修班活动,目前已经举办38期,针对班主任工作中的典型现象和典型问题,召开班主任研讨会,老师们结合自己班主任工作进行典型经验交流、互相借鉴、集思广益。
校内的师徒结对及研讨针对具体问题,那么专家引领和走出去培训可以提升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思想。 近四年,组织班主任去美国、芬兰等国家深入了解国外教育发展状况,去浙江、海南、江苏、山东、北京等地培训开阔视野,了解高考改革中的教育实施途径,百分百的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外出培训过。
五、结论
1、打牢全体教师的师德底色,是争当班主任的基础。
教师能心甘情愿的担任班主任工作、喜欢班主任岗位,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是基础。提出的“四有教师”的要求,也是中国好班主任的标准。在四条标准中,“师德要求”占了三条,教师没有较高的师德水平,不会主动选择担任班主任这个需要高度奉献的岗位;不情愿的服从学校安排,不大可能做好立德育人的工作。因此建设班主任队伍,师德教育优先,教师走上班主任岗位,在持续培养过程中,必备品格是基础,关键能力是重点,在越来越重,越来越难的班主任工作任务面前,教育信仰未成、理想不明、信念不坚,仍然会打退堂鼓,因此持续强化师德教育,增强工作动力。通过师德报告会、树立榜样、评选师德标兵等形式打牢是的底色,学习我校王万仁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将要出版“榜样的力量”作为师德校本教材。
2、减轻班主任压力,谁主管谁负责
学校树立大教育观,任课教师课堂安全由任课教师负责、宿舍安全由安全办和宿办老师负责、组织活动安全由组织活动部门和班主任一起分担责任;设立副班主任减轻工作压力,这样班主任安全压力减少了。
3、改进分配制度,合理提高待遇
在现有条件下,尽最大努力,不断改善班主任待遇,也是队伍建设必不可少的,教师看到学校努力了,也就理解了,幸福感就逐步增强了。
4、引领专业发展,实现自我需求
为班主任提供专业发展平台,引导班主任追求专业能力提升,启发班主任的责任学习力需求,激发班主任自主发展需要,能够保持教师担当班主任工作持久的激情,班主任产生了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可以“不用扬鞭自奋蹄”。否则,教师会“人在曹营心在汉”。
总之,面对老师们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工作,我们通过培训、树立榜样等形式打牢全体教师的师德底色;通过设立副班主任、谁主管谁负责的机制减轻班主任压力; 通过改进分配制度、合理提高待遇、设立班主任节等培养班主任积极心态、提高班主任幸福感;通过引领专业发展,实现自我需求为班主任提供专业发展平台,用学校最大努力引领教师喜欢班主任工作岗位,促进学校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万金《积极心理学》
[关键词] 高中生 礼仪教育 学校策略
所谓礼仪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人学会社会生活的文明规范,形成健全人格,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简言之,也就是教会人“如何做人”的人格教育。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生存、交往的基础。因此,礼仪教育不只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礼仪教育就是传授学生礼仪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教育。与学科教育享有同等地位,通常列为德育工作范畴。
从礼仪教育与德育的内在关系看,礼仪是社会道德水平的外显行为。礼仪教育的内容包括的人际交往礼仪、礼节中尊重、谦恭、大度、文明、礼貌等内涵,与德育内容包括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要素有着广泛共通性,礼仪教育的作用、目的与德育的作用、目的相一致。礼仪教育和德育基于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际过程中,彼此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笔者认为学校的礼仪教育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落实。
一、礼仪常规教育制度化
认真学习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和《酒泉市一中仪容仪表规范》,落实卫生、仪表、出勤、内务、安全等常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年级组、班级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自习秩序、集会秩序以及课间秩序;养成文明礼貌习惯;坚持卫生责任区包干保洁制度,确保学校环境的整齐优美;树立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观念。
酒泉一中在校高中生2355人,其中住校生1344人,占总人数的57%。住校生在校时间长,学习和生活都相对集中,便于了解把握,也便于集中教育管理。所以要把住校生作为一个整体,要加大对住校生的礼仪教育力度。
具体措施有:
1.根据学校制定的《酒泉市一中公寓管理制度》中的《酒泉市一中住校生日常行为规范》、《酒泉市一中住校生“十条禁令”》、《酒泉市一中文明宿舍评选条件和标准等十条》,对住校生进行礼仪教育。
2.定期组织召开男、女生住校生大会,集中对男生公寓中个别同学身上存在的吵闹、说脏话、赌博、酗酒、抽烟、向窗外乱扔杂物、不按时归宿、不按时休息、不及时做宿舍卫生等不良现象或行为进行集中整治教育;对女生公寓中个别同学身上存在的不按时休息,不自尊自爱,出现早恋现象进行及早引导和教育。
3.加强督促检查、评比、反馈工作,严格考核奖惩,确保日常礼仪行为规范的贯彻落实。
二、形成学校礼仪教育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教育网络是礼仪教育的坚实保证。单就学校礼仪教育这一维度来说,形成强大的学校礼仪教育合力是很重要的。
加强学校礼仪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校长为首、班主任为主、学校管理服务机构为支撑、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要把德育工作作为重点来抓,要把礼仪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教学,德育和礼仪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促进礼仪教育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要充分发挥班级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切实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组织建设,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礼仪教育合力。要形成学校、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政治教师“五结合”的礼仪教育体系,切实加强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具体措施有:
1.开发礼仪教育的第二课堂,多渠道开展礼仪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礼仪教育报告会、政治课、班会课、值周总结、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演讲比赛,礼仪知识竞赛、秋季运动会、庆十.一歌咏比赛、各种纪念集会活动,文艺演出、诗歌朗诵、主题征文、书法、绘画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礼仪教育,增强文明礼仪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学生学礼仪、 懂礼仪,自觉用运礼仪。
2.正确处理好礼仪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切实加强学校礼仪教育工作
全面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工程”,认真落实《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酒泉市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大纲》和《酒泉市一中仪容仪表规范》,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礼仪教育的全过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坚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的原则,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全面落实礼仪工作的各项任务和要求。加大对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力度。整治衣着不整、语言行为不文明、抽烟酗酒、沉溺网吧的人和事及打架斗殴、聚众抢劫、蓄意伤害人身安全等违纪违法行为。要把行为规范教育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相互渗透。通过养成教育,全体学生要在文明习惯、社交礼仪、诚实守信、社会公德、勤俭自强等多方面有所发展和提高。
3、加强校园礼仪形象建设,树立“一中”良好礼仪风貌
(1)要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浓厚氛围。学校校园要普遍挂有校风、校训和教风、学风展示牌;楼道内贴有名人伟人画像、格言警句、“中小学生礼仪常规”等;学生园地、班级板报、校园广播设有礼仪教育专栏和专题节目,经常宣传礼仪知识、教育动态、典型事例等。
(2)要搞好师生的仪容仪表建设,要着力整治那些衣衫不整,穿戴不合乎规范的学生,严格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酒泉市一中仪容仪表规范》要求学生,穿戴整洁大方,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审美性。
(3)规范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行为,不抽烟,不喝酒,展现中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明和行为文明程度,展现“一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树立“一中”良好形象。
4.以课堂为阵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礼仪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而课堂教育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在课堂教育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从语文、政治到历史、地理,众多的学科内容中渗透着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间段的多种多样的精神粮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教师,是礼仪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内容作为礼仪教育的切入点,将学科教育与礼仪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礼仪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有意识的诱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通过语文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尊重师长、孝敬父母、谦让诚信等方面的教育;通过政治、历史、地理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物理、化学、数学课的教学、实验,帮助学生树立了崇尚科学、注重实践、追求真理、审慎严谨的人生态度;通过音乐、美术、劳动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劳动观念和团结协作的美德。
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载体。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一套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价值目标。既向学生介绍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常识,又要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导向,在教学中要求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而政治课的鲜活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其学科知识的正确性、科学性、完整性、逻辑性,更重要的在于其学科价值目标的时代性、针对性,政治课决不能脱离现实而空洞说教,决不能仅仅为传授学科知识而孤立存在,所以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务必要凸显其德育功能。而渗透礼仪教育既体现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学科目标,又体现了其教学内容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学科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以礼导行、以礼融德、以礼育人” 礼仪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礼仪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有意识的诱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采用了即兴发挥,组织讨论、课前五分钟演讲、小论文等诸多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利用课间、自习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礼仪知识大赛、征写文明礼仪演讲稿、上网查找下载张贴礼仪知识、主办墙报板报,评比文明学习园地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2]金正昆.大学生礼仪[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齐渝华.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读本(中学版)[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
[4]徐广玉.礼仪教育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
(4).
[5]贝新臣.中学生文明礼仪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5).
[6]王小净.关于学校礼仪教育的几个问题[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
[7]郭素红.对加强学校礼仪教育的思考[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 ,(4).
[8]姚丹萍.中学礼仪教育刻不容缓[J].当代教育论坛,2005,(8).
关键词:价值观 思想道德 渗透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既要明确施教的对象又要理清教育的内容。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充满幻想的学生,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充满了极大的好奇,他们的头脑又像一张洁白的画纸,可塑性强,是养成良好习惯和培养正确观念的关键时期,只有了解和把握这一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施教。小学生不同于大学生,高深的道理和说教对他们讲是无效的。我们只有探讨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教育方法,才能把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们的心灵,走进他们的生活,使他们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他们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党的十报告首次以几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魂。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给我们提出了要求,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要从自身做起,“爱岗敬业、诚信友善”这八个字是对我们每个人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严格要求自己,品行端正,为人师表,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
二、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创设德育教育氛围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生活的智慧,锻炼和培养学生道德生成的自觉性、习惯性,构建德育教育的有效环境,我校始终把“崇德尚学,有声人生”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墙壁文化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爱科学”的四有新人,引导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互助合作、尊老爱幼、团结友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使学生在欣赏图画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走廊文化设置《弟子规》《三字经》便于学生诵读;名人故事时刻感染和熏陶着幼小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先贤憧憬未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班主任教师的智慧设置文化园地、生活园地、图书角、展示台等活动板块。留给学生自由发展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像小鸟一样在环境优美、温馨和谐的校园生活中,汲取营养,自由飞翔、快乐成长。
三、小学德育教育方法的探讨
2010年开始,我校就开始探究小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德育教育优先,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采取布置“家庭生活作业”为基本内容的探求方法。家庭生活作业不同于家庭作业,重在生活与实践。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教育。它的基本特征具有导向性、针对性、教育性、长期性、实践性和可操控性。各年龄段身体发展、心理发展、认知水平不同,所以我们要求“家庭生活作业”一定要适合每个学龄段分层布置。
我们为学生设置了《课外生活作业记录卡》,卡中内容体现在六个方面:1.生活作业的内容;2.完成时段;3.生活作业完成的过程;4.我的收获;5.家长评价;6.教师评价。
一、二年级教师布置,学生完成,通过定期召开班级生活会,邀请家长参加的方式让学生汇报自己在实践中收获的快乐。三至六年级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生活作业内容自己填写记录卡。另外,学校给教师配发《家庭生活作业记录本》,让教师记录填写每次布置作业的时间、内容、目标、学生完成的时限,教师检查跟踪记录,阶段性总结。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课外生活作业记录卡》,归档整理,载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再在总结反思过程撰写德育教育论文。
学校对“家庭生活作业”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期中、期末进行总结,并对教师学生事迹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学生奖设金卡、银卡、铜卡三个奖项。
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让我们的学生收获了很多。在完成“家庭生活作业”的过程中,通过给爸爸妈妈洗脚,给爷爷奶奶端饭、倒水,学生学会了感恩;通过洗手绢、叠被子、洗碗活动,学会了生活自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动手完成;通过捡纸屑、清理街头小广告活动,树立了保护环境意识;通过洗脸、刷牙,学生知道了讲究卫生的重要性;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幼、病、残、孕乘客让座,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德,唤起了人与人的友善;学种花、学种菜、饲养一种小动物活动,学生学到了种植和养殖的知识;通过开展公益实践活动,学生主动为灾区的小朋友捐出纸和笔,礼物虽小可彰显了学生的爱心;读一本好书、看一部电影,给同学讲一个故事和童话,培养学生渴求知识,明辨是非的能力;参观革命圣地、祭扫革命烈士陵墓,点燃了学生爱国的激情,诸多事例证明了我们布置“家庭生活作业”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改;教师;成长;培训
作者简介:傅宗政,任教于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成人教育中心校。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几个年头,在实施过程中给我们最大的感悟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进,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教师需要更新观念,需要提高教育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行为,需要提高文化水平等。所以,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教师专业成长,纵观各地开展课改的实践经验,只有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带领教师走专业成长之路,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教师,才能成就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
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笔者对本县的一个乡镇教师队伍情况进行了调查:全镇有初中2所,小学7所,在职教师358人,其中由原民办教师“出生”的占72.6%。由于农村出生人口的下降,中心学校地理位置的偏僻,布局调整难以到位,导致学校规模难以扩大,布点分散,制约了人、财、物的统筹使用。教师过剩新教师难进,使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6所村小学,平均年龄50.4岁。技能学科教师更是缺乏,连中心小学也很难配齐专职的音、体、美教师,虽然开足、开齐课程,但很难上好课程。而这种状况在农村是非常普遍的,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更严重。要推进课改深入,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培训教师上下功夫,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是迫在眉睫。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多种多样的的本领。学校为教师的多向多维发展创造机遇、搭建平台:帮助教师设计个人成长规划;帮助教师设计专业和综合能力规划,如帮助教师确立专业年档发展轨迹;培养与发掘教师的兴趣、特长。学校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为教师搭建展示才华、品味成功、实现自我的舞台。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教师思想也不同程度的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差,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下降,众多的教师职业心态差,职业倦怠感强,许多人只是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上班、下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平平淡淡,终此一生,这种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面对农村教师的实际心理状况,应积极引导教师树立“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
1.用道德规范教育教师
引导教师树立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用典型去引导教师,组织教师学习陶行知、斯霞以及本校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奉献教育的先进事迹,通过师德教育来引导教师爱教育,爱学生,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去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把心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还要注意教师的思想动态,把握教师的思想脉搏,比如在目前教师因受市场经济影响,产生职业倦怠感的情形下,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使教师守住教育这块净土,守住宁静的心灵,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用表彰奖励勉励教师
虽然我们从事教育不是为领导,不是为职称,不是为荣誉,但是通过表彰、奖励、职称晋升可以使教师感到对自己工作成就的认可,所以,学校应当每年都组织开展对优秀教师表彰活动,表彰的形式和内容应当是多样的,如对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优秀校长等的表彰,或通过举办优秀事迹报告会,请优秀教师介绍自己的先进事迹,让教师感到做一名人民教师是无尚的荣耀。
3.用地位待遇激励教师
落实好教师的经济和政治待遇,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落实确保教师工资正常发放,各种津贴足额到位;在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同时,还要切实关注中老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这些都为教师专业成长建立了良好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动力”。
二、加强理论学习,引导教师不断吸收新理念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学习者、研究者。大教育家孔子从没有对自己的知识感到满足,还告诫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教育人对知识的收入与输出有一句经典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还有人说“要当一流的教师,就要先做一流的学生”,这些可以看出教师这种职业最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因为教师首要的是学养,其次才是教学的技巧。
新课改提出学生探究学习的理念,教师如果不具备足够的知识,是无法满足,也不能带领学生去对知识探究的。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工作是繁忙的,如果他游走于繁忙的学校,繁琐的家庭,没有个人学习的时间和计划,那么这样的教师就会变成“教死书,死教书”的教书匠。在这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
1.提高教师文化水平
尽管90%的教师已经达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学历,但是,还不能赶上教育发展、科技进步的步伐,学校应该指导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对每个年龄段的教师的学历提升提出不同的要求。还要鼓励和引导教师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学校要经常对教师的文化专业知识进行考核。
2.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
学校应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新课程改革方案》、《新课程改革理论辅导》等,必要时可以邀请县内外的专家进行理论辅导。在学习过程中,应就新课程强调的“四个注重”(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重整合)、“五个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进行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教师深深地意识到,传统教学过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已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也不适应“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基本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教师不仅是一部教案剧的编剧、导演、主演,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伙伴、参谋、鼓动者、裁判,甚至是学生的欣赏者,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应有方法、能力、意识,更有教师人品和学品。学习讨论使教师对教育改革的目标、思路、方法、要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了鼓励引导教师不断提升文化专业理论水平,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向教师推荐教育理论书籍,建立教育理论学习考核制度。
3.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著名心理教育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为了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现在许多学校采取了强行切入的办法,出台了教科研奖励政策,对在县级以上教育刊物刊登的或教育主管部门评选的论文进行奖励,把写总结、写论文作为每一个教师的工作任务下达在年度工作目标中,在职务晋升、骨干教师评选考核中,论文总结占有一定的比重。比如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上百篇论文在县级以上教育论文评选或教育刊物中获奖或交流发表。为引导教师注重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可以在教师备课笔记中增设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等栏目,使教学反思行为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自觉习惯。
三、打造教科研平台,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
“以研促教,以研兴校”是每一个教育管理者的共同认识,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最终落脚点在教学过程。所以,教科研是新课改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一环,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1.建设教科研队伍
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有引路人,所以学校的教务处、教科室应配备业务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具有创新精神管理人员,规模大的学校可设立学科教研组长。
2.构建教科研网络
学校应建立上下联动的教科研网络,就农村学校而言,初中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片(乡镇)——镇(教导处、教科室)——学科教研组构成;小学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中心学校——村学校——学科教研组构成。
3.开展教科研活动
学校要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备课和学习业务。经常性开展教科研活动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来说,他们能通过参加活动接受到更多的新方法、新理念,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给教师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一人一课一评议”的活动,学科教研组学期初就将“一人一课”落实到每个教师,教师要拿出浑身解数来上好这节课,上完课后,还要向教研组成员陈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意图,大家开展评议。县教研室、镇中心学校教导处、教科室还应当举行公开课、观摩课,竞赛课,或者是送教下乡等活动,借此传递教改信息和教学经验,使教师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深入理解新的教学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这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也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
4.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大家集体智慧的体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这样的备课形式更有利于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更能体现骨干教师引领作用,也是通过活动使教师借他力来提高自己的途径。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并采取了“三级备课”的方法,即个人预备——集体讨论——个人实施。形成了“备课即研究,研究即学习”的良好运行机制。
5.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学校应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开展教学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来提高教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的能力,目前,在农村学校对课题研究采取的办法是:乡镇中心学校向县、市申请课题研究项目,经过论证批准后,中心学校再将课题分成若干子项目,分配给年级组、备课组、教研组,让教师带着目标去学习、探索、研究,以此来引导教师用理论去武装自己,做研究型教师。
四、建立常态的培训机制,让教师接受新理念
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培训活动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理论素养,改变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制定好教师队伍建设师发展规划,落实具体措施、培训经费、培训目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空间、时间和物质保障。目前,对教师的培训大致分为这样的情况:
1.校本培训
由本镇中心学校牵头,制订适应本乡镇教师特点、教学需求的培训计划,并通过教研、讲座、学习等形式开展培训活动。
2.通识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教材教法培训活动,一般利用暑期进行。
3.学科培训
主要是培训技能科教师,由于目前技能科教师紧缺,有必要对在职的教师进行专业学科知识培训,特别是对音、体、美、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师进行培训。
五、打造名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健康成长
课程改革必须有一支改革的主力军、领头人,这样才能全体教师在专业化成长道路走得更远,让教师与名师交流,与专家对话,才能找出差距,反思自我,模仿创造,超越自我。
实施“一三五”工程。所谓“一三五”工程就是针对青年教师成长采取的一项措施,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三年达标,五年成为骨干”,这项“凤凰涅槃式”的活动开展以来,使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得到了锤炼,每个阶段的考核都要经过职业道德、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效果的严格考核, “一三五”工程考核已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必须逾越的门坎。
开展骨干教师评选。通过评选骨干教师的形式,来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也是我们的成功做法。对名师的培养应该注意层次和梯度,让教师逐级而上,在有些地方将骨干教师命名分为培养对象、教坛新秀、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培养对象等六个层次,对已命名的不享有终身制,每年进行考核,优秀者在下次评选中可以自然晋级。笔者所在的县已经评审了四批各个层次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领军人物,在课改中应充分体现其价值,他们必须每人帮扶一个教师,每学年开设4—5次示范课或讲座等,参与研究一个课题项目,读2—3本教育理论专著等等。凡是被任命的骨干教师,在教研经费上给予资助,在晋升职务上给予优先,充分调动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只有靠自己培养。学校领导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既要照顾当前教学急需,又要看长远需要。只顾眼前,不下决心有计划培养提高教师,是缺乏远见的领导者。”⑸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提高教师的重大意义,这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化的要求。目前,有的学校领导,因为经费紧张,怕影响教学秩序,对教师培训不重视,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方法和途径,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出了高要求,我的想法和看法也不一定正确,只是我对此项工作的粗浅认识。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父母素质;青少年;异常行为
一、父母素质内涵的界定
关于父母素质内涵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余邦林等认为父母素质包括三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具备的基本品德素质、智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另一个层面是作为父母进行家庭教育所需要的素质。这包括他们的教子观念及所掌握的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教子方法。还有一个层面是父母应当学习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几个层面的素质相辅相成。社会学者关颖认为,父母素质包括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两个方面。自然素质指人的大脑、神经、体力等生理素质,而社会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父母素质对子女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育观念对子女的影响、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影响来实现的。邓佐君也认为,父母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及思想品德素质都会不同程度地对子女发生潜移默化地影响。陈佑兰等认为所谓父母素质,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一般素质,即父母作为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所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另一方面是指作为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所应具备的特质,即特殊素质,它应包括掌握有关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等,它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的实施和质量。
本文认为父母素质包括父母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父母的身体素质属于先天的影响(本文不做探讨),而文化素质、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属于后天的影响,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异常行为内涵的界定
对异常行为的界定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说,所谓异常行为,即偏离行为、偏差行为或越轨行为,通常是指那些超出常规,偏离或违背社会道德、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行为。青少年异常行为是指青少年出现的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1] (P83)这些异常行为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暴力现象、欺负行为、逃学、向低年级学生索取钱物等各种异常行为。根据异常行为性质、程度的不同,青少年异常行为可以分为一般的异常行为和严重的异常行为。
青少年异常行为主要表现:(l)违纪行为,即违反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规范的行为,如学生考试作弊、旷课、逃学等。(2)违德行为,即违道德规范的行为,如见死不救、拾遗不报等。(3)异常行为,即由于个体自身某些特殊的精神问题或心理因素及其变化引起的违规范的行为,这种异常行为更多的只是因为自己行为的不正常
在客观上造成对他人的损害。(4)自毁行为,即违规范并对自身造成伤害的行为,如吸毒、酗酒、自杀等。(5)不适当行为,即常常与人们普遍认为“应该如此”的原则或理念不一致的行为,如离家出走、吸烟、赌博、未婚先孕等。(6)行为,即违规范并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某种程度破坏的行为,如少年强索、欺诈等行为。其中,旷课、逃学、谩骂、殴打等青少年异常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从行为影响上看,青少年异常行为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但尚不构成犯罪处理,但即使这种行为没有直接危及他人或社会的安全和利益,也会影响青少年自身正常社会化的进程和社会稳定,更有甚者会伤及他人的人身安全,造成难以预测的恶果。因此研究青少年异常行为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它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父母素质对青少年异常行为产生的影响
研究表明父母素质与青少年异常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父母文化素质的影响
父母的文化素质是指父母的人文素质和社会素质。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赫伯特・斯宾赛(Herber Spencer,1861),在《教育论》一书中,强调父母知识的重要性,指出由于做父母的缺乏抚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对于子女身体发育、道德训练和智力的培养都会造成大的危害,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
大量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异常行为与父母的文化素质存在显著的相关。王玉凤等在不同时期对北京城区儿童行为问题比较研究发现,1993年与1985年父母文化程度与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呈负相关。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愈低。 [2](P12)王敏(2000)等对广州校园暴力的调查表明,施暴学生的父母文化水平低,缺乏现代化社会父母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使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成为不可能。父母染有恶习或犯罪行为,子女耳濡目染,学到其不良行为,这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呈显著相关(p
2.父母品德素质的影响
父母品德素质包括民族理想、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社会意识等。这些方面通过父母本身的言传身教不同程度地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
父母的言行作为子女的仿效榜样、参照模式和反思借鉴,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持续的示范、导向、儒染、催化和校正作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多数情况下是在社会交往中进行的,是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的观察、模仿进行的。青少年与他们父母发生着最初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起初总是以父母的言行为榜样,以父母的需求、情感、情操为认同的对象,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模仿、同化,形成着自己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信念体系。因此,父母的不良言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异常行为习得的反面活教材。
马卡连柯(1958)在《父母必读》中曾警告一些不想付出努力的父母,“如果你们生活上的一般作风不好,即使最正确、最合理、并且精心研究出来的教育方法,也将是没有用的。相反地,只有正当的家庭作风,才能给你们提供对付孩子的正确方法,特别是提供劳动、纪律、休息、游戏和权威的正确方式。”马霍娃(1963)也指出“孩子们看见父亲和母亲彼此尊重,所以他们才尊重父母。”
我国的裴娣娜(1999)、胡厚福 (2000)等认为产生不同的家庭教育能力的原因是父母本身的修养的不同。其中,他们认为父母自身的政治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质修养是直接影响父母教育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白铭欣、白德困(2003)二人则从父母自身修养的角度,说明父母的修养与子女成才的关系,阐明了父母应具备的自身修养,如高尚的品德、开朗的性格等。周东明(2000)等人在对中学生不良生活行为及相关因素研究中发现:中学生吸烟、饮酒、打麻将等不良行为与家庭因素作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吸烟行为与父母亲吸烟、酗酒、打麻将呈显著相关(P<O.05)。[5](P23)周芦萍(2004)等在对深圳市200名4-18岁少年犯的调查显示父母的道德素质状况:父母有不良嗜好和违法行为的占被调查家庭的19%。其中,未成年中家庭的“问题父母”达22%。[5]P(30)广东省司法厅最近对200名4-18岁少年犯的调查也显示,父母有赌博、婚外情、吸毒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占22%。王琪(2003)在对千名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受父母不良品行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影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他的调查中发现青少年犯罪家庭亲人中有被判刑或劳教的就有36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5%。其中,父母亲、兄弟姐妹、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被判刑或劳教的有120人,占被调查人数的 11.5%;外公外婆、舅舅姑姑、表兄弟姐妹和其他亲近的亲戚被判刑或劳教的有 244人,占23.5%。[6](P13)由此可见,父母本身的品德修养是引发青少年异常行为乃至于导致其犯罪的最直接原因之一。
3.父母心理素质的影响
我国学者孙少强(1982)在进行家庭教育研究时指出,父母要想教育好子女,自己首先必须具有以下五个心理特点:要有正确的教育子女的动机,具备深厚健康的教育情感,对儿童耐心的意志品质,善于细心观察、了解孩子的能力,开朗善良的性格特征。章永生,傅宗碧(1995)也同意以上观点,认为:父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育子女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家庭生活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做父母的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记忆力、思维的创造力、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开朗善良的性格、深厚的父母之情和耐心教育的意志。一项大规模的研究发现,具有异常行为的青少年大多来自组织失调的家庭,他们的父母多采取敌对态度,表现出不适当的行为或采取忽视态度,对孩子使用不科学的对待方式,不能逐渐地向孩子传输正确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念。而有着异常行为的青少年也认为,他们的家庭缺乏凝聚力,缺乏感情表达,缺乏温暖和乐趣,亲子冲突多,父母信任低,由此导致青少年习得并做出异常行为以满足需要。
可见,素质高的父母不仅在言行上给子女起潜移默化的表率作用,而且还能创设民主的家庭氛围。当然我们所说的高素质的父母不仅仅指高学历,而是指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思想道德水准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提高父母素质的几点思考
综上所述,父母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子女健康成长的关键,因此优化家庭环境,必须着眼于提高父母的素质。
普设家长学校,提高父母素质。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斯卡亚说过“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要提高父母的素质,父母必须首先受教育,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社会有计划地建立和开设各类父母学校,给父母传授有关家庭教育的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性教育等各方面的知识,转变父母的育人观念,让父母认识到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并努力实践、总结经验,从而在全社会开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局面,减少抵制社会的消极影响,从而减少青少年异常行为的产生,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有计划开展家访活动,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特别是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然而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还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两眼还是盯在分数上,认为只要孩子考试分数高就好,甚至限制孩子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使得孩子有可能成为高分低能、品行不端或是心理不健康的人。因此,为了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除了开设家长学校以外,班主任、任课教师要有计划的开展家访活动,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环境,和父母经常沟通教育孩子的方法,征求父母对学校的意见,向父母传授家庭教育的有关知识和方法,提高父母教育孩子的水平。
加强对破损家庭的社会支持。青少年中有父母双方或一方死亡、有父母病残、有父母关系不和、有父母离婚、有父母行为不良的,这种情况称为“破损家庭”。这种家庭影响到青少年的物质需要、情感需要和良好教育需要的保证,社会应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具体可以通过搞好孤儿的福利、教养、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接济、加强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缺陷的弥补等各种不同方式支持破损家庭,从而预防青少年异常行为的产生。
使家长教育逐步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在普设家长学校的前提下,家长教育要形成制度。身为中小学生父母的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接受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家长教育,以最终获得“合格父母资格证书”为标准,并把其作为单位考核职工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事个体经营和无业的父母要在居民委员会、村、屯的监督下接受家长教育。这就需要法律作保证。因此,各省、市、地区可以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规,然后在其基础上再制定国家的《家长教育法》。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将父母教育构建成一门学科,放在中等教育阶段开设,使未来的父母在婚前就掌握应有的育儿知识和方法,并具有为人父母的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和心理准备。使家长教育最终达到科学化。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谭兰.养成教育:青少年异常行为的预防与矫治的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06,1:45-47.
[2]王玉凤,任桂英,顾伯美.不同时期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89-90.
[3] ]王敏,张中剑,谢平.关于校园暴力的思考.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2000年会论文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145-450.
[4]杜红梅,冯维.论父母素质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J].陕西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3,3: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