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3 01:17: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年级体育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健康为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一切为了学生,认真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探索、深化改革、求实创新,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二、教学目标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5.培养良好的课堂常规
三、教学目的
在《大纲》中,明确地规定了小学体育的目的: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进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的素质奠定基础。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的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
2、初步学习田径、体操、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活动和舞蹈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培养学习各项基本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4、教学队列,队形走为主,每节课都要有队列对形的练习。
5、掌握基本体操、快速跑(站立式起跑、途中跑);耐力跑、定时跑、立定跳远、实心球、身体素质训练、篮球比赛等。
6、在上课过程中多做一些辅练习,如发展耐力速度的定时跑,定距离跑;发展下肢力量,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的跳起,原地抱膝跳,跳台阶、免子跳等;
7、以速度力量练习和耐力练习的课(跳跃性、耐力性的反复练习)来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的发挥。
8、并采用小重量和不负重量的方式,通过协性练习和提高动作速度的练习来提高速度力量。
教学重点:
1、教学队列,队形走为主,每节课都要有队列对形的练习。
2、掌握基本体操、快速跑(站立式起跑、途中跑);耐力跑、定时跑、立定跳远、铅球、身体素质训练、篮球比赛等。
教学难点:
1、以速度力量练习和耐力练习的课(跳跃性、耐力性的反复练习)来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的发挥。
2、并采用小重量和不负重量的方式,通过协性练习和提高动作速度的练习来提高速度力量。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28人,学生们对体育课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对于刚刚接触体育课的一些新同学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培养他们的的兴趣,发掘其潜力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三年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初期,他们生性好动活泼开朗,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常规还不大了了解。针对上述情况,本学期将因材施教,提高兴趣,发现体育人才,重点抓课堂纪律,强化课堂常规训练,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强、情绪变化较大,运动能力有一定发展,上课喜欢玩,运动系统发育不成熟,肌肉力量和协调性较差,想象创造力丰富,学习兴趣易激发。应该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态度,掌握好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探讨,去理解,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身心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在不断克服困难体验运动乐趣;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健康和愉快生活的态度,通过从事适宜的运动,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增强体质,培养坚强的意志。
五、教材分析:
小学三年级体育教材以实践教材为主。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学校的条件,体育教材主要选择田径(跑、跳、投),体操、游戏、篮球等基础项目,以便使学生跑、跳、投的基本技术得到提高;并挖掘生活中的实用技能。
授课时数根据学校要求,本学期共讲20周,每周体育授课为3学时,共60学时。每个学期实际上课定为16周,共48学时。上课过程中,若因场地,天气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将临时调整。第一学期以教学队列,队形走为主,每节课都要有队列对形的练习。配以基本体操、快速跑(站立式起跑、途中跑);耐力跑、定时跑、立定跳远、铅球、身体素质训练、篮球比赛等。另外在上课过程中多做一些辅练习,如发展耐力速度的定时跑,定距离跑;发展下肢力量,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的跳起,原地抱膝跳,跳台阶、免子跳等;多上速度力量练习和耐力练习的课(跳跃性、耐力性的反复练习)来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的发挥。并采用小重量和不负重量的方式,通过协性练习和提高动作速度的练习来提高速度力量。每次授课一个到二个主教材(如:跑步或;立定跳远)其余(如篮球、队列队形、身体素质)训练将作每次课的准备部分内容。每节课都争取有一个或两个小游戏。
六、教学要求
体育课教学应丛增强体质出发,加强课堂的“三基”教学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优良品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认真备课,精心写好教案,不备课,无教案不准上课。
2.认真学习和贯彻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目的与任务,掌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几为完成任务而采取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组织措施等。
3.教师要注意仪表整洁,举止大方,教态严肃、自然、注意精神文明的建设,并在课前三分钟前换好服装。在上课现场等候上课。
七、具体措施
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重视让学生充分地参与体育课上的活动。利用体育运动游戏项目,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分组形式开展教学,以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重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上好每一堂课,使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1、重点培养课堂教学常规,狠抓队列队形、路队和两操;
2、针对学生在平时体育锻炼的弱项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训练使每位同学的每个技术动作都能到位;
3、利用奖励措施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
4、重点训练学生的队列队形;
5、重点强化课堂常规。
6、根据教学任务,提前准备和布置好场地、器材、及教学用具、教师不准旷课、丢课的因故不能上课,必须经学校领导同意,并做好妥善安排。
7、在教学中,加强与重视“三基教学”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完成体育三个方面的任务。
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好玩、好动,求新、求异的心理较强,这就要求我们每节课都要设计的有新意,教学内容要用新鲜的事物或形式,这样才能启动学生活动的动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从而达到“健康第一”的课程目标。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要尊重学生意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版块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肯定,同时,由于活动内容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在学习的时候学生们就会更加的投入与积极。而游戏一向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体育游戏则是综合性质最强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手段,它不仅具有健身作用,同时还具备了娱乐、教育的作用,课堂教学如果设计得具有娱乐性,那就意味着教学成功了一半,体育游戏只有具备了娱乐性、趣味性,才能存在与发展,并且才能更具有诱人的魅力,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游戏如老鹰抓小鸡、丢手绢、猫抓老鼠等等源远流长。所以体育游戏的创编,应从提高其娱乐性、趣味性出发。再比如你追我赶的游戏方法:将队员分成a、b、c组,三组队员成等边三角形站立,教师站在中间,按顺时针方向a追b,b追c,c追a。要求: a追b时,b逃跑时还要追c,a追b时还要防止自己被c追到。触到身上即为追到,先被追到的要有适当的惩罚。
其次,以学生为中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在一、二、三年级的教学中,虽然跨度不大,但是三年级学生对于简单的游戏已经不像一、二年级学生那么热衷。拿“单双跳接力”活动来说,一、二年级学生对于单纯的跳跃接力能玩得不亦乐乎,而三年级学生就会表现出不悦、不屑的行为,假如在途中添加一些障碍,三年级的学生就会觉得有难度、有挑战而变得跃跃欲试。
以目标达成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以目标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以及教师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由于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去耕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和分析,教学内容的编排要结合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自身素质等等,在学习与活动中尽量让每个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完成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即使是同一个内容也要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让学生依照自己能达到的目标选择练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体育教育的快乐。另外,在体育课堂的许多教学内容都是相通、相近的、可交叉变换的,所以在选择时可以灵活变换。如投掷内容,可以用掷羽毛球、沙包甚至利用废报纸团、废布团练习投掷,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上肢力量和投掷的基本技术,再如耐久跑,很多学生往往坚持不到最后,提前几米甚至是几十米就停下来了,如果能利用追逐跑、运球跑、接力跑、定时跳绳、越野跑等方式来进行,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生活和安全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新课标认为,一切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体育教学内容均可以纳入选择范围。但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其生理、心理等都尚未发育完善,活动强度过大或者负荷运动都会给学生的身体带来危害,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简便易行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能够为生活服务,学习内容只有和学生生活相联系时,学生的学习才会有动力,本来体育教学的许多内容都来源于实际生活,因此体育教学也应使学生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在体育游戏的创编上应考虑安全措施,注重安全问题,必须考虑到活动的范围大小、班级人数、体育器材等因素,尽量减少与避免可能发生地运动损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尤其应该选用低难度、低要求,但通过意志努力又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活动范围较小集中性的适合低年级孩子特点的游戏。
初中各年级的篮球教材分基本技术动作、简单战术配合和教学比赛(含篮球游戏)三部分。初中学生以学习掌握篮球基本技术为主,并通过教学比赛加以巩固和提高。
初中各年级篮球教材内容分布。
二、初中篮球教材的特点
初中各年级篮球教材的分布有如下特点:
1.教学时数有限,但稍有伸缩性。国家教委1987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篮球教材初中为24-30学时,占各类教材实践部分的13.3-13.6%;而1992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篮球教材为34-40学时,约占身体锻炼教材的16.2-19.1%。
2.教材内容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篮球运动各个主要环节的特点,而且教材内容精炼。如基本技术,包括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两部分中仅选一些最基本的技术加以综合连接进行教学,目的是提高所学过的单个技术动作的连贯性和实用性。
3.体现了循序渐进、打好基础的原则。如基本技术的教学,各年级安排是从原地动作到行进间动作;从单个技术到综合技术;从基本技术到简单技术配合;从游戏到教学比赛等。同时还注意到中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
三、初中各年级篮球教学要求
国家教委1992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对各年级篮球教学要求如下:
表5-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初中各年级
篮球教育材分布表(共2时)
表5-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篮
球教材内容分布表
一年级(四年制)
学会跑动中单手投篮动作,通过简化规则的比赛,提高综合运用技术能力,发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素质;培养遵守规则、团结合作和服从裁判的良好作风,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篮球技术打好基础。
二年级(四年制)、一年级(三年制)
全面复习小学已学过的教学内容,逐步提高学生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和进一步熟悉球性,把学习传接技术中的手法作为重点,适当提高手脚配合的协调性和投篮动作质量,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三年级(四年制)、二年级(三年制)
在发展学生速度、力量、灵敏、弹跳等身体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手控球的能力,逐步提高传接球动作的准确性和运球时变换身体重心的能力,以及手脚配合的协调性。适当安排一些对抗性练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思想作风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四年级(四年制)、三年级(三年制)
继续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在上一年级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传接球、运球、投篮动作质量和动作之间的衔接能力,初步学会个人防守中的位置选择和二三人之间的简单配合,加强战术意识。女排一定的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进取的集体荣誉感。
四、中学篮球教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健康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一)篮球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教师在选择篮球教学方法时,要了解体育教学方法的特点,并从中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特点和学校场地器材等具体情况的方法。一般依据是:
1.根据大纲和教学进度的安排,确定篮球教材在各次课中的主次地位。
2.考虑不同年级、年龄、性别和身体素质、技术基础的差异性。
3.必须能达到一定的活动量。
4.有利于掌握正确的篮球技术。
5.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器械与设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中学体育课的特点
1.体育课的教学任务是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在教学过程中思维活动要和机体活动相结合,而以发展机体活动能力为主。
[关键词] 滨州医学院 “三自主” 体质健康
1.体质健康与“三自主”选项课
1.1 体质
体质是人体机能最重要的表现,它是人的生命活动、工作能力、创造力的物质基础,良好的体质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也是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必要保障。从人体学的基础上讲,所谓的体质是在遗传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的形体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物质的综合稳定的状况和特征。体质受到的遗传因素的影响,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质量和功能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体质状况。而后天因素对体质也有着极大的影响,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科学的体育锻炼活动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够有效提高一个人的体质。衡量一个人的体质水平有很多项目,但是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组织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紧急反映能力、学习能力等等。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大学生赖以发展的基本条件,良好的体质条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精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时效性和成绩,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1.2 “三自主”选项课
所谓的“三自主”选项课是最近几年开始兴起的一种高效体育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在选课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在体育学习上的自主性,在尊重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类型、任课老师和上课时间,打破了高校原有体育教学模式系别、班级建筑的限制,让具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重新组合在一起上体育课,有效的提高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三自主”教学方式出现以后,很快得到了高校的认可,现在已经成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并在实践当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活力。这是因为实施“三自主”体育选项课以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如喜欢篮球的可以选修篮球课、喜欢足球的可以选修足球课,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和最适合的上课时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认真度大大增强,课堂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这对于学生自主掌握体育锻炼的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3 体质健康与“三自主”选项课
从“三自主”选项课对学生整体体质与健康的影响来看,健美操、球类课程主要能够促进学生学生呼吸系统功能的良好发展;比武术课程能够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爆发力,并能够提高学生的耐心和抗击打能力;球类、民族体育类在提高学生爆发力和力量上面有着比较突出的效果。
2.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东省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全日制在校2007、2008级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共计3780人,其中2007级(简称为:对照组)共计1850人,男生833名,女生1017名;2008级(简称为:实验组)共 1930人,其中男生952名,女生978名。研究对象均为18-22岁在校大学生(身体状况良好,近期无重大疾病,要求课后尽量不要做过多运动的全日制大学生)。
2.1 课程设置
2007级学生一年级开设基础体育课:田径(跳高、短跑、中长跑、铅球)、篮球、足球、排球、武术(各个项目依次学习)。二年级开始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的体育选项课,武术、健美操。篮球、排球、足球五个项目,三年级开始体育选修课。
2008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施行 “三自主”体育选项课程教学模式(共开设十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二年级延续这种教学模式,三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取2007、2008级学生在大学二、三年级时两次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进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三自主”教学模式对医学院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的影响
身体指标是学生体质与健康标准的重要内容,身体指标主要表现在身高和体重两个方面上。在本次调查中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前2007级和2008级大学生身体指标男女都不存在显著差异,经过18周教学实验后2007级和2008级大学生身体指标男女也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见传统教学模式和“三自主”教学模式对滨州医学院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的影响不显著。(详见表1)
3.2 2007级、2008级大学生学生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的对比分析
从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来,实验结束以后实验组的学生50米、立定跳远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通过对滨州医学院2008级、2007级学生,在体育课上实施“三自主”教学策略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比较,经过一年的教学比较,发现“三自主”教学方式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三自主”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上更具优势。
4.1.2 实施“三自主”选项课以后,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时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而现有的研究表明学生适当的增加体育锻炼活动能够促进其身体素质的提高,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印证了这一点。
4.2 建议
针对医学院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三自主”教学模式采用分解和完整教学法相结合等方法,解决各类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并加强大学生体质的锻炼,从而推进高校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勇.贵州高校体育教学实行“三自主”的制约因素及实施探索[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4):121-124.
[2] 吕慧青.普通高校“三自主”选课与体育课程改革的时间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97-99.
[3] 项立敏,张青.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产生的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07,14(7):88-91.
【关键词】 想象练习法 体育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102-01
体育实践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很多,有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与分解法,练习法,游戏法与比赛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这些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手段和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想练结合
1. 在练习的间歇中运用想象练习法。不论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要求学生在不同的程度上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承受一定的练习量以后,要有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教师可利用这个间歇组织学生进行休息练习。
2. 在练习过程中运用想象练习法。中长跑是一项比耐力比毅力的项目,在教学中除用游戏或比赛的方法进行教学外,也可以运用想象练习法。比如800M跑,改练跨步跳100M,后蹬跑300M,高抬腿跑80M.这三种练习不在同一时间进行而在同一次练习中分后先后做。比如100M跨步跳开始,告诉学生800M开始起跑,做完以后告诉学生已跑完200M,再开始300M后蹬跑,并通知大家注意体力分配,完成以后,告诉学生已跑完600M,准备冲刺,进行80M高抬腿跑。运用这种方法必须要求学生假象自己在实践中进行练习。虽然练习者没有直接参与800M跑,但间接地达到了锻炼目的,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不能充分显示动作的结构、过程、关键与细节的时候运用想象练习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做的示范动作有些能充分显示动作的结构,而有些则不能充分显示动作的结构。如俯卧式跳高的过杆动作,除了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电化教学外,在教学中利用本身感觉的作用,在斜杆上体会俯卧式过杆姿势,并结合运用想象练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知道,位觉在形成运动技能中是很重要的,跳高过杆的动作对三度位觉(上下、左右、前后)各多维位觉(见个面)的适应能力都要求很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及动作要领要默想动作的结构,回忆动作顺序。然后进行想象练习,即变换跳高杆的空间位置,把与地面有一定倾斜角度的跳高杆的上想象成左,下想象成右,(以左腿起跳为例)也就是说把与地面倾斜的跳高杆想象成放在跳高架上与地面平行的横杆,然后“上杆”练习反复体会俯卧式过杆技术和身体各部分过杆的先后顺序,即摆动腿,同侧臂、头、肩。这样既能增加课的练习密度,提高课的质量,以便于器材的解决(用竹竿简易标枪插在地上即可)。
笔者通过三年(从高一到高三年级)的教学对比实践中发现,同一年级在不同的时间运用想象练习法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注:运用时间“√”表示。
想象练习法,三、四班从高二年级开始运用想象练习法。五、六班到高三年级开始运用想象练习法。到高三年级的复习课,一、二班学生对所复习内容已达到水到渠成的地步。教师只对动作的重点难点进行指导,偶尔做做示范,三、四班较好,五、六班的学生不但动作完成的质量不高,而且有个别同学对前两年特别是高一年级的某些动作无法完成,教师不但要进行示范,还需重新讲解动作要领,按新授课处理。在高三年级的统计中发现,三类班级达标成绩良好,优秀率及技巧技能平均得分差距较大。
三类班级达标成绩良好、优秀率、体育课技巧技能平均得分统计表(见下表)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呢?
1. 认真备课。每一节体育课能不能上好,课前教师的备课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书写教案时,既要考虑到学校的场地器材和每班人数的多少,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情况。针对每一特点,尽量采用较为完好的教学手段,安排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达到相同的教学效果。
2. 精讲多练。精讲的目的在于突出重点和增加练习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多练才能掌握动作要领,所以在讲解时尽量做到言简意赅,比如推铅球的用力顺序可归纳成八个字,即蹬、转、送、挺、支、推、拔、换,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便于学生记忆,等等。
3. 纠正错误动作。对于学生的错误动作,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及时进行纠正。凡是带有共同性质的,在分析产生错误原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与难点,再次示范并提出要求,反复练习。
关键词:“选项走班”策略;体育意识;操作步骤
采用高中体育“选项走班”的教学策略,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不是培养专业的运动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追求运动成绩,也不能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基本运动技能的掌握与应用,使学生真正地喜欢体育,真正体验运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在教与学中塑造学生强健的体魄,使他们生理与心理平衡发展,让体育生活化,使学生受益终生。
高中三年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高中一年级学生把体操、田径、武术作为必修课程,为以后的选项学习打好基础。高二年级开始实施走班选项教学,内容的安排可采用定向选择,即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和羽毛球,每个内容学习时间为一学期,每个内容为36课时分两个层次,一学年完成四个层次学习内容。高三年级因面临高考,学习紧张,可适当根据兴趣需求开设自主选择的选项走班教学。
“选项走班”教学策略的具体操作步骤是:
首先,按照教师申报的课程内容,合理分配教师。在学期开始,按项目加强教研并制订合理教学计划,每位体育教师都加强自己的专项或特长素养,为增强学生求知欲望和挖掘发展的潜力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打破班级界限,合理安排体育课时。专项选修需要在一个年级范围内统一进行,它打破了原有年级中的班级界限,由兴趣相近、专项相同的同学共同组成一个新的选项班,在固定的时间统一进行。
再次,学生自主选项,组建选项班。学生从自己的需要、兴趣特长出发确定所选专项后,教师根据报名情况将他们重新组织成一“选项班”,对于选项比较集中的项目内容,学校要加大这方面的师资力度,可分多个班进行上课,不可强行剥夺学生选择的权利。
最后,选项班教学的实施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教师个别教学为辅。教师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安排训练计划,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是“选项走班”教学的核心。
“选项走班”的体育教学策略适应时展的要求,应成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广大体育教师要紧紧把握课程改革的契机,面向全体学生,使“选项走班”教学在高中体育课中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回顾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06).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艺术2+1项目;体育技能;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807.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1-0068-03
从2001年起,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少工委组织实施了“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并命名了一批“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2004年8月,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率先进行“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2011年4月,教育部在总结实验经验和效果的基础上,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学校体育来讲,尽管《通知》对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目标由“2+1项目”实验时的“较好掌握”降低为掌握,但仍高于课程标准对学生要求的“基本掌握”的技能目标。这要求我们必须调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否则将无法顺利实现“2+1项目”目标。本文结合初中学校体育实际,依据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探讨3种依次递进的教学组织模式,通过实践可使学生建立技能基础、提高技能水平和完善技能体系,有效达成“2+1项目”目标。
1 通过“专家教学模式”建立学生的技能基础
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以运动技能为纲和按年级排定教学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但却没来得及为体育教师建立可操作的实践体系[1],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体育教师教学行为随意和教学内容混乱的不良现象。由于我国高等院校仍基本延续着“一专多能”的体育教师培养模式,使得大多数教师虽然能够胜任自身专项的教学和训练工作,但却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对其他项目越来越高的学习需求。教学行为缺乏系统性和技能教学总体水平偏低是阻碍学生掌握技能的根本原因,运动技能教学陷入了“蜻蜓点水”和“低级重复”的恶性循环之中[2],而专家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专家教学模式是指学校在不打乱学生行政班的情况下,根据教师专长来确定其执教全校学生的某一项或几项体育教学内容的教学组织模式。以往是按班级来划分教师的教学任务,而现在则是按体育项目。实行专家教学模式,首先,学校要牵头制定科学的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并合理分配各项教学内容的课时数;其次,在保证教师教学工作量基本均衡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竞聘、学生投票、综合评价等手段来确定教师负责的体育项目;最后,所有体育教师要一起协同制定教学计划、单元计划和教学进度,以保证教学质量和避免教学冲突。
例如:某初中的3个年级各有4个教学班,每周每班体育课时数是3节,学校共有3位专职体育教师,每学期执行15个教学周的体育实践课教学任务。根据课程标准,假定学校确定各年级的教学内容为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体操,健美操,田径跑、跳、投等9项,且每学期每项各5课时。3位教师各负责自己擅长的3个项目的全校体育教学任务,保证了工作量不变。假定某教师负责田径3项的教学,则其教学进度可以是前5周初一年级,中间的5周初二年级,最后5周初三年级,这样就不存在教学进度冲突的问题。当然,在实际的操作中应根据教学需要以更加合理的课时为单位进行各年级的教学轮转,而不是简单地以阶段来划分。只要学校有一位以上的体育教师,专家教学模式就是可行的,教师越多则分工可以越细,越容易发挥教师的专长。
由于教师能够专注自己擅长的教学内容,这使得教师马上由“多面手”成为“专家”。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单一且擅长,所以教师教学准备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能够同时获得不同年级的教学反馈,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将更加有针对性。由此可见,专家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技能学习,对建立学生的体育技能基础具有积极作用。
2 通过“专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当我们由呼喊“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到忽然发现学生对体育中考项目也缺乏热情的时候[3],如何让学生对标准相对较高的“体育、艺术2+1项目”产生必要的兴趣和保持足够的热情,显得十分重要。而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又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练习来实现的。不断重复的身体练习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决定性因素[4]。专选教学模式能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心理来有效激发他们的运动参与热情,以此保证学生运动技能提高所必需的练习率。
专选教学模式是指学校将多个班级的学生按其所选的体育项目进行重新的教学组合来进行集中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模式。专选教学一般每隔几课时安排1次,多个班级的全体学生在同一课时进行由不同教师任教的体育学习。从初二年级开始实行专选教学比较合理,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对初中体育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体验和理解,而不是建立在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经验和认识之上,以维护学生自主选择的正确性和严肃性。每学期的专选教学课时以10次左右为宜,课时过多则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达成,过少则会导致专选项目技能教学的连续性不强。具体开设的体育专选项目由学生在课程标准和“2+1项目”的范畴内自主选择,学校统筹确定。开设体育专选项目的数量要充分考虑专职体育教师人数和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容量。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因为是多班级的全体学生同时学习各自专选的教学项目,所以为了避免学习时间上的冲突,最终每位学生只能参加一项专选内容的学习,这与“2+1项目”要求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的目标形成了矛盾。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初二和初三年级选择不同的专选项目解决这一矛盾,也可以通过强化专家教学模式下的某一项教学内容来弥补专选教学模式技能数量的不足。当然,实际上通过专家教学模式已经能够使大多数的学生达到一个相对理想的技能水平,在这里我们之所以要去强化某一内容,主要是出于对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2+1项目”技能水平的考虑。
例如:某初中的初二和初三年级各有4个教学班,每周每班体育课时数是3节,学校共有3位专职体育教师,每学期执行15个教学周的体育实践课教学任务。根据专选流程,学校确定体育课每隔3课时安排1节专选课,且两个年级的专选课不安排在同一节课。专选项目为篮球、排球、武术、体操等4项。因专选课是4个专选班同时上课,这样便造成了专选教学缺一位教师的问题。对此,学校可以从其他具有体育专长的教师和社会体育人才中物色人选以满足专选教学的师资需求,也可以在保证各专选班合理班额的前提下,将专选项目缩减到3项以避免师资不足。为了均衡各专选教学班的人数,在选项时学校要指导学生对供选的4项内容填写志愿次序,以便于调剂。
另外,对于办学规模较大的学校,由于学生人数和体育教师人数都相对增多,开设的体育专选项目也应该增多,以保证合理的专选班额。但实际上,学生的首选项目志愿往往集中在几个热门项目上,学校如果一味地通过调剂措施将学生分配到其不喜欢的专选项目班,那么就无法发挥专选教学模式对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的作用。所以,学校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某初中有9位体育教师,初二和初三年级各有10个教学班,按学生志愿开设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等5个专选项目班。此时,如果仍10个班同时上课,那么这5个专选班肯定是“人满为患”。对此,学校可以将5个项目各开两个班,由同一位教师在不同课时分别授课。如果学校场地设施配备充足且教师技能储备富足,学校也可以安排这5个项目的10个专选班同时上课,同一项目的两个班由不同教师授课。
3 通过“专项社团模式”巩固学生的技能体系
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较好地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5]。这就要求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必须达到“精学”的程度,即经常在课外从事该项目运动并可以指导其他初学的学生从事该项运动等[6]。专项社团模式为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并达到精学程度提供了必要的学习平台。
专项社团模式是指学校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技能发展需要,利用课外时间以学生体育专项社团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开展相应体育学习和活动的教育模式。它可以看作是专选教学模式的课外延伸,只是形式更加灵活。专项社团模式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一个灵活、开放、宽松的环境下,对“2+1项目”中不够完善的内容进行拓展学习,对已具备的体育技能进行巩固和运用,以期真正实现对体育技能的较好掌握。
实行专项社团模式,首先,学校可以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体育专项社团活动,如组织各种学习、比赛和展示活动等。考虑到学校的场地设备资源限制,专项社团模式可以只面向初二和初三年级的学生,当然在保证活动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也可以面向全校学生。可以像体育大课间活动一样集中开展,也可以各年级分批错时进行。其次,学校还可以动员学生带动家长参与体育锻炼和指导[7],如开展家长助教、体育亲子赛、周末欢迎家长来锻炼等活动。另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社会体育活动中去,比如向在学校打太极拳的老拳师学习武术、为在学校进行的篮球赛担任裁判工作等。
上述3种教学组织模式既存在递进又各有侧重。“专家教学模式”侧重于建立学生的技能基础,“专选教学模式”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专项社团模式”侧重于巩固学生的技能体系。3种模式的有序实施和有机结合必将显著提高初中生“体育、艺术2+1项目”的体育技能水平,对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和学校体育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健. 体育课改逐渐进入“深水区”[J]. 体育教学,2010(4):21.
[2] 毛振明,. 论运动技能教学的有效性(一)[J].中国学校体育,2011(1):25-27.
[3] 田志军. 对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不喜欢上体育课现象的再认识[J]. 体育师友,2011(1):57-59.
[4] 董文梅,毛振明,包莺. 从体育教学的视角研究运动技能学习过程规律[J]. 体育学刊,2008,15(11):75-78.
[5] 王文生. “体育、艺术2+1项目”解读[J]. 体育教学,2005(1):6-7.
摘 要 为适应聋校课程改革的需要,笔者对聊城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体育游戏的教学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该校体育游戏活动的开展有一些有利条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存在不少问题。
关键词 体育游戏 听力障碍学生 教学 运用
一、前言
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聊城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在体育游戏教学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在聋哑学校中开设体育游戏课程并非要忽视听力障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和顺应听力障碍学生的生理和认知特点。通过游戏教学不仅可以补偿听力障碍学生某些运动能力不强的缺陷,而且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自立、自强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聊城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的教导主任及部分师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教师7名,各年级学生共23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从中国知网、学校图书馆等处搜集体育游戏、聋校教育的相关文献。
2.访谈法。在课外时间对部分师生进行了访谈,内容包括如何看待体育游戏教学、影响体育游戏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更好地开展游戏教学等问题。
3.问卷调查法。发放3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7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0%。
三、结果与分析
(一)师生对体育游戏教学的态度
根据听力障碍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穿插和运用一些游戏,可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掌握。
1.听力障碍学生对游戏活动课的态度的调查。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20人,其中一年级4人,二年级5人,三年级5人,四年级6人。由数据可知:一年级中有1人对游戏活动课持“一般”的态度,而另外3人则是持“较不喜欢”的态度。而二年级学生中比较喜欢的是2人,占40%;三年级中比较喜欢的有3人,占60%;四年级非常喜欢的有1人,比较喜欢的有3人,喜欢游戏活动课的共占67%。总体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课是比较喜欢的,并且年级越高喜欢的人数越多。
2.教师对体育游戏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共有7名体育教师参与问卷调查,由数据可知:认为体育游戏教学非常重要的有1人,占14.3%;认为比较重要的有3人,占42.7%,比例最高;认为一般的有2人,只有1名教师认为较不重要,占14.3%。可见大部分教师是重视体育游戏教学的。
(二)该校体育课中体育游戏开展的情况
1.体育课中体育游戏开展频度的调查。该校7名体育教师中,有2名教师在体育课中经常开展游戏活动,约占28.6%;5名教师偶尔会开展体育游戏活动,约占71.4%;从来没有开展与体育游戏活动的为0人。可见,该校的体育教师都在体育课中开展过体育游戏活动,但多数教师只是偶尔开展体育游戏活动。
2.体育课中体育游戏开展内容的调查。关于体育课中体育游戏开展的内容,7名教师全部开展过球类游戏活动,有2名教师开展过跑步类的游戏活动,还有2名开展过拔河类游戏活动。
结合可知,尽管该校的体育教师都在体育课上开展了游戏活动,但是游戏活动的种类不多,仅限于球类、跑步、拔河这三类游戏活动。
(三)该校课外活动中体育游戏开展的情况
1.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节次。对“学校每周举行几节课外活动”这个问题,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回答的都是1节,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回答的都是2节。可见学校每个年级每周都开设课外活动课,但是课时不多。
2.学校进行课外活动内容的调查。在调查的27人中,只有18.5%在活动课上进行游戏活动;37.1%学习手工制作课程;40.7%的进行劳动;3.7%进行非游戏类体育练习,这只是针对某些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可见该校课外活动中手工制作类和劳动类较多,重视了劳动技术技能的发展,但游戏类活动偏少。
结合可知:尽管该校的1~4年级每周都开设了1~2节课外活动课,但体育游戏类活动偏少,参与体育游戏活动的人数也不算多。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聊城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体育游戏活动的开展有一些有利条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大部分体育教师重视体育游戏教学;总体来看学生对体育游戏活动比较喜欢;该校体育教师都在正式体育课中开展过体育游戏活动。但是由于体育游戏活动起步不久,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多数体育教师在正式体育课上并非经常开展体育游戏活动;正式体育课上游戏活动的种类不多;课外活动课的课时不多;课外活动课上体育游戏类活动偏少,参与人数也不多。
(二)建议
1.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的重视程度,督促他们多开展体育游戏活动。该校可通过组织体育教师接受培训的方式,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的认识,提高对体育游戏教学的重视程度。并在此基础上,督促他们在课堂上多开展体育游戏活动。
2.正式体育课上增加体育游戏的种类。体育教师们可增设一些其他类的体育游戏活动,如钻爬类、投掷类、生活类、科普类、平衡类等。
3.聊城特教学校可适当增加课外活动的课时,并增加游戏类活动。建议该校适当增加课外活动的课时,如每周增加1节课外活动课,并增加游戏类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充分感受游戏带给他们的新奇和乐趣,充分发挥体育游戏的各项功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4.体育教师可根据聋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编或选择适合的体育游戏。教师要尽量选取简便易懂的游戏进行活动,游戏的情景要贴近实际生活,使游戏活动能为聋生所接受。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游戏的创编或选择时,要在学生的运动负荷不大的前提下考虑游戏的兴趣性,尽量以动作缓和、运动负荷小的形式进行,竞赛性的游戏可安排少一些。
参考文献:
[1] 杨牧子.全日制聋校体育实验教材[M].湖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 .论游戏的乐趣及其对特殊教育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9(1):39-44.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课程;教学;结构;改革;思考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计划的设置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具有职业特色、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依据高职体育教育的两大属性(健康属性和职业属性)与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要求,课程结构在第一学年开设体育必修课课,第二学年开设选修课和职业体能课,;学生可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体育基础等情况,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第三学年顶岗实习期间实行自主体育活动,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与考核监督,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学习,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参与性,自觉性。
1.一年级体育必修课的设置。
根据学校现有体育场地设施、教师资源、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爱好以及学生培养目标情况,体育课拟开设:
(1)体育必修课;开设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等项目。
2.二年级选修课的设置与学分认定。
(1)开设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等体育专项俱乐部,教师在专项俱乐部中,建立QQ群,运用EMILL、手机等互动与联系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与指导,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关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2)开展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职业体能训练;
针对行业不同专业特殊工作的需要,修建不同的练习场地,场地应该有里面的器械有:荡木、平梯、攀爬墙和天网,这些设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例如“攀爬墙”主要是针对建筑专业和测绘专业而设置的,平梯是建筑施工监理专业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开发,发展了“准”职业人所需要的手臂力量、协调能力、攀爬能力以及运动中的平衡能力,有效地克服了学生的恐高心理,对培养和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选修课内容设置上,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以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动作的掌握和战术的运用为主。健美操、排舞和太极拳以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动作练习和成套动作组合练习为主。田径以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动作和提高身体素质练习为主。
在选修课项目内容设置上,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以提高技术动作、技战术运用能力为主。健美操、排舞和太极拳以提高技术动作质量和熟练完成成套动作组合练习为主。田径以改进技术动作和提高运动技能为主。
(1)体育俱乐部选修课(1学分);
(2)课余体育活动参与之一一体育文化节、阳光体育活动、课外体育健身(1学分);
(3)课余体育活动参与之二——单项体育协会活动、体育社团活动(1学分)
(4)课余体育活动参与之三——院队参加校际间比赛(1学分)。
以上四种形式的学分认定(1)由选修课任课教师给定,其余(2)、(3)、(4) 16均由体育教师根据学生所在院系证明及活动记录认定学分。每名学生只认定(1)、(2)、(3)、(4)种形式中的一种。
3.顶岗实习期间开展自主体育锻炼的网络管理
(1)大三年级顶岗实习期间的自主体育活动,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与教育
管理:(全年1学分)
(2)开设“顶岗实习体育“网页专栏,制定《学生关于顶岗实习期间开展自主体育锻炼的办法》,将顶岗实习期间自主锻炼原则、健身方法、运动处方、预防职业损伤的方法及顶岗实习期间体育教育的安排、要求、活动建议、远程考核及管理办法等内容放在网上,指导同学们开展自主体育锻炼,所有三年级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按要求执行。
(3)开设“视频专区”栏目。将广播体操、太极拳、健美操、体育舞蹈、根据学生实习岗位创编的岗位体操等内容或套路拍成视频,放在视频专栏中供参加“顶岗实习体育“的同学们对照学习、练习,也可将互联网中简单易学、易于开展的视频内容下载,放在网上,指导同学们开展自主体育锻炼。
(4)设“你问我答” 网页栏目,你问我答,开展积极有效的网络沟通与指导。体育老师可进一步把顶岗实习期间体育指导专题内容、健身原则、健身方法、自我保健、运动处方等内容放在群共享里,供同学们开展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自主修订锻炼计划、自主反馈与评价自主锻炼情况、,并得到教师具体指导和评价。
(5)网络指导与实际指导相结合。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到学生顶岗实习点
授课并开展调研,积极做好个案分析,并将成功案例补充到教学实践中,切实提高高职体育的教育教学,探索出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全程化网络管理的特色教学改革道路。
(6)充分发挥学生体育骨干的作用,团队实习的学生可参与实习企业的体育活动与小型比赛,有条件的团队实习点还可以组织开展实习点体育竞赛活动。为提高大学生开展自主体育锻炼经常化、科学化、社会化水平,体育教师根据实需要到学生项岗实习点开展调研或授课,了解学生(准员工)开展自主体育锻炼情况与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与企业人士共同探讨当代企业员工身体健康持续改善办法,从而修订高职院校全程化体育培养大纲。
(7)体育部教师做好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学分认定工作,每学期在体育部网页中公布学生顶岗实习自主体育锻炼的成绩。
体育课程教学结构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1、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结构的改革,能充分体现体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更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科学知识、运动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与方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不断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
2、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能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较熟练地掌握一至两项适合自身特点,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活跃业余体育活动,并通过体育锻炼达到陶冶情操,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为今后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基础。
3、对实施高职全程化的体育教育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与改进意见,提出了高职院校实施全程化体育教育须重点关注的薄弱部分——顶岗实习期间的体育教育问题,逐步推进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自主体育锻炼,逐步实施与改善高职全程化的体育教育体系。顶岗实习阶段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但同时顶岗实习又是实施全程化体育教育与管理的一个瓶颈,也是高职体育教育最容易忽视和放任自流的阶段,如果说大一年级、大二年级是培养学生学习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那么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离开了体育教师的视线,进行自主体育锻炼,正是学生练就健康体魄、培养运动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过渡期,此阶段开展体育锻炼全凭体育教育的魅力、学生个人的兴趣、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认识与把握能力以及体育素养、学校体育部门健全的的制度等多方面综合情况而定。必须纳入高职院校规范的组织与管理中。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07-02
大学体育课程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是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为目的的课程。如何根据学校体育开展的实际及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况,有效地开展体育教学和竞赛是值得研究探讨的。本文通过对柳州师专在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深化高校体育竞赛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抽取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2800名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级800人;2011级1000人;2012级1000人。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调查表2800份,有效回收28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访谈法:利用课余时间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
(3)统计分析法:对回收的调查表进行分类、整理和数据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体育活动动机是指在运动需要的推动下促进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表1可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中为喜欢体育活动的百分比最高,占有27.6%,为增强体质占26.7%,为考试达标占13.5%,为调节紧张学习占10.4%,为掌握锻炼方法占10.3%,为健美形体占9.1%,说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绝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是积极的,这符合大学体育课程的目的。
2、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程度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参与某项活动并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从表2可见大部分的学生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是感兴趣的,所占的比例分别是59.9%和73.2%。2010级和2011级喜欢上体育课人数的百分比最高,分别是81.8%、77.8%,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喜爱体育课,大三年级(2010级)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人数仍然占有最高的比例,建议在大三年级开设体育任选课以满足部分学生的对体育课的兴趣。大一年级(2012级)的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占有24.6%,而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占有80.3%,通过访谈可知这种现象与学生在高中时期的上体育课的情况有关,现在有大部分的高中不重视体育课,教师上
体育课时采用放羊式的教学,而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一种可上可不上的心理,并且将这种心态带进了大学体育课堂上,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重视大学体育课,体育课是学校进行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锻炼,而课外体育活动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的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经常锻炼完成体育任务必不可少的组织形式,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应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上好体育课,能使学生更好的自觉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大一的学生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另一原因是在高中阶段几乎没有课外活动的时间,进入大学后此活动对于他们来说是个新生事物,就积极参与了。从大一至大三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是在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体现。从表2还可以看出有少部分的学生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是感到讨厌的,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逐渐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选择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表3可见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选择性广泛且比较分散,原因是该阶段的学生心理上走向成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从实际出发选择符合自身锻炼的体育运动项目。三个年级选择篮球项目的人数百分比最高,分别是2010级为24.8%;2011级为22.8%;2012级为21%。因为篮球项目作为集体项目,它既能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又可以充分地展现自我,同时,我校篮球运动的基础较好,各种各样的篮球比赛经常开展,尤其是学校男女篮球队在众多的比赛中成绩不俗,更能带动广大篮球爱好者的参与热情,因此备受学生的欢迎;其次是羽毛球、乒乓球和健美操项目,分别占20.4%、20.5%、19.9%。羽毛球和乒乓球较易开展,活动场地不太受限制、运动负荷较易控制等特点,因此,学生对羽毛球和乒乓球项目的选择率亦较高。另外,通过访谈得知羽毛球和乒乓球项目的选择率较高的另一个原因是该些项目的教师上课要求不严,在考试时非常容易就通过了,这就对有关的教师提出了忠告,希望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健美操项目的选择率也是较高的,究其原因是与我校的女生人数比较多有关,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点培养学生的柔韧性和灵敏性。而学生对武术和田径项目缺少兴趣,这实际上反映了某些学生怕苦怕累的思想,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此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
4、参加空余时间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4是对各年级学生在空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调查,在访谈调查得知,大一、大二学生大多数参加体育锻炼,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81.5%、79.1%。从表2得知大三学生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还占有一定的比例(57.4%),但是实际上真正能参加锻炼的学生是不多的,仅占17.6%,在访谈调查中得知其原因是面临毕业,压力较大,要么是走出校门为工作
奔波,要么就是沉醉于其它的事情,没有心情全心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柳州师专大部分学生的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正确的,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很希望能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来掌握锻炼方法以调节紧张的学习,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2)由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心理上走向成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从实际出发选择符合自身锻炼的体育运动项目。
(3)大学三年级仍有对体育课感兴趣的学生。
(4)有怕苦怕累而导致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
(5)有些教师对待体育教学不能尽职尽责,敷衍了事,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不主动性。
2、建议
(1)应提高对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切实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健康的理性认识。
(2)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大纲、计划的贯彻落实。
(3)建议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体育任选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4)建议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5)体育教师要进一步加强思想认识和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参考文献:
[1] 甘健辉 杜宝拴.新编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8(12).
摘 要 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上的落后,内容上的重复等原因,使得学生对体育课兴趣随着年龄增大而锐减。体育教师应以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创新体育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课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同时对于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课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中学生 体育课 兴趣 激发
兴趣就是一个人的大脑两半球内的有关部位由于附近已形成特殊的暂时神经联系,因而特别易于感受某类事物的刺激,并且特别易于在这类事物的刺激作用下,形成优越的兴奋中心的倾向。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兴趣的制约。为此,探讨学生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中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体育课的顺利进行是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的配合,是把教师的知内化为学生的知的教学过程,是推动学生终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关键[1]。通过对大理地区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研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方法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大理第三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随机抽样1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初一年级男女生各15名,初二年级男女生各20名,初三年级男女生各15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查阅了大量与其有关的体育教学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网站获取有力的论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检索,分析和利用,通过研究分析,从理论上对此进行指导,为本论文的调查,设计提供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根据论文需要,科学地设计了调查问卷,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理第三中学在校1-3年级不同年龄男女中学生共发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00%。符合统计学要求。
3.运用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中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常规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对体育的动机
中学生体育动机是对体育功能的摄取,是对体育价值实现的动力,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既是实现体育功能的实践,又是实现体育价值的结果,中学生只有对体育产生了强烈动机,才使得学校体育存在与发展[2]。因此,了解中学生的体育需要,掌握兴趣爱好,促进其发展,通过对大理第三中学不同年级共100名学生调查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参考。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层次,全方位。有积极主要的一面,也有消极次要的一面,积极主要的一面占了很大的比重,主要动机方面是:强身健体(91%)、娱乐(86%)、调节情绪(80%)、为了考试(88%)。说明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首先,是对身体素质的加强,从而考试就很简单;其次,是娱乐、调节情绪也很实用,可以培养学生兴趣从此入手。次要方面的动机是体育文化(10%)说明了很多学生对体育的内涵及其渊源的历史很不想去理解是消极被动的。
(二)中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
从表(2)表(3)可以看出,男女中学生在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上有所不同,男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篮球(80%)、足球(76%)、乒乓球(74%);女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健美操(90%)、游戏(80%)、篮球(58%)。说明男生喜欢激烈,对抗性强,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项目;女生则喜欢对抗性不强,身体接触少的运动项目。调查说明,男、女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但是中学生初中毕业升学考体育加试的内容并不是学生喜欢的,反而讨厌其体育考试的项目。如:实心球、跳远、跑800米三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最不喜欢跑800米。学生都不愿去尝试的运动项目非得要去考试,就不是一种健康快乐的体育了。
(三)中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的倾向,由于对体育的认识、情感、行为意向3个因素构成[3]。调查结果表明有85%的学生认可体育课的重要性,但有47.5%的中学生喜欢体育课,42.6%的中学生喜欢体育课一般,有9.8%的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三者是并立存在的,说明要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仅要从学生自身占主体地位的个人出发进行思想指导,而且要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制度改革,太多的考试给予学生更大的精神上的压力,应以快乐体育,新颖的教学、方法来给学生达到一种真正的强身健体的作用,这不仅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还要求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去发现它,开创它积极投入到体育课中。
三、对大理地区中学生兴趣培养对策
(一)环境对体育兴趣影响
人对任何兴趣都是针对一定的事物而发生的,至于针对什么事物而发生,却因人而异,就拿体育教学来说吧,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体育产生的兴趣多数来自本人对体育运动的爱好,而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也对体育很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出发点不同,有是为了健身,有的是为了娱乐,也有的是对某项体育项目颇有特长,情况就比较复杂了。虽说大多数体育专业的学生爱好体育愿终生从事体育事业,可是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接受体育教育有别,再加上客观条件的影响,其兴趣的倾向性也完全不一[4]。例如,一个身材高大,从小就受父母在篮球方面的熏陶,他自然在篮球方面有特殊兴趣;一个终年生活在海滨,或从小就在游泳馆里长大的学生,必然对游泳偏爱;作为北方的学生,从小就跟冰雪打交道,冰雪运动则成为他们的拿手项目。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大脑皮质的不同部分在不同刺激作用影响下,形成各种性质不同的暂时神经联系,因此,不同的人在生活实践的进程中,就会把自己的有关心理活动优先地指向而集中各种不同的事物[5]。
(二)如何激发中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由于受考试制度的压力,初中各年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也有所不同,初一年级对体育课很感兴趣,每次上课前都很兴奋。初二年级快到初三了,面临考试了,体育课上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了,心情也更沉重了。初三年级快毕业考试了,成绩对于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只有不停地练,反复的内容觉得累不上体育课该多好!这可是他们的心声。在此,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学校应加强体育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一些有责任心的老师给予学生更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其渐渐喜欢上体育课,有些教师心情好就好好的组织每一堂课,心情不好就给学生随便两个篮球玩了给学生的知识没有形成系统化,技术动作没有形成动力定形,渐渐的学生也就讨厌上体育课了。因此,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首先,从学生自身出发正确认识体育的重要性;其次,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素质;再次,学校制定相关政策,落到实处[6]。
四、结论与建议
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祖国的花朵,是学校体育的主体,他们对体育的认识与发现具有时代气息,是体育发展最重要的一环。初中这一年龄段的中学生,在校参加学校体育课、课外活动是最多的人群了。我们只有在这一年龄段给予学生正确对待体育运动的思想,使其养成良好的锻炼方法。培养其兴趣爱好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从而增进健康,拥有健康的身体为祖国的建设增添一份力量。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未来需要你们来掌握,希望更多的体育工作者能够尽其所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天惠.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济宁师专学报.1996.6(20):52.
[2] 陈大伟.体育的兴趣培养[J].体育与科学.2002.23(2):47.
[3] 李晋裕.学校体育论文选集[J].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7.
[4] 杨国洪.体育兴趣与培养[J].观察理论.2004.5.
[5] 叶钢.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陕西教育.2005.12.
[6] 浅议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EB/OL].学校体育网(理论研究).
[7] 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7.
[8] 学校体育大词典编委会,学校体育大词典[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5:23.
2、学生体协例会。
3、教师制定工作计划。
三月份:1、体育活动课的改革。
2、进行初三中考体育的训练工作(由初三年级和体育
组实施)
3、参加青白江区体育教学观摩课
四月份:1、全面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工作
2、组织初学生参加体育升学考试
3、组队参加青白江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4、组队参加成都市中学生“三好杯”篮球比赛
五月份:1、组队参加四川省中学生艺术体操比赛
2、组队参加成都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六月份:1、全面开展游泳课教学
2、组队参加成都市中学生游泳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