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师毕业生论文

幼师毕业生论文

时间:2023-02-03 02:16: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师毕业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幼师毕业生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幼师 中高专 衔接期 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23-02

一、幼师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意义

1.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学科发展需要

“幼师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是指幼师中专升格成大专后三年衔接期内教学人员发现、分析、解决以及转化教育科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即完成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能力。衔接期的幼师高专教师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幼教/学前教育学科研究水平。我国当前对于“高职高专”、“教师科研能力”、“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的研究较多。中高职专衔接期是幼师高专在科研上能否顺利过渡的关键期,但目前极少有关注这一特殊阶段幼师科研能力的研究,幼教科研正处于高度热情却又不知所措的尴尬处境。

2.高专院校本身发展需要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是幼儿教育的先导工作,是幼师高专的核心竞争力,但队伍庞大的中职中专升格为高专后衔接期的幼儿教育科研工作是严重薄弱环节,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很大比例。幼师教师专业发展由三阶段组成,即职前师范院校中的师范专业学习,幼儿园岗前培训和幼儿教师在职继续教育。作为培养幼师的学府,幼师高专教师科研能力不仅影响了未来的幼儿园教师的科研基本素质,更是影响幼师高专自身核心竞争力量和未来发展实力。

3.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2012年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第61条明确要求幼儿园教师应具备“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专业能力。201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十九条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当建立教研制度,研究解决保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然而多数幼儿园教师是由高专院校培养,学生们的生源水平和就业后的业务能力一直是在幼师高专高度关注和担忧的重点,更是无暇顾及幼师专业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在幼儿园就业后教师专业发展在科研这一环节上出现断层。

二、幼师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

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现状调查问卷(155份)

基本资料:年龄:__岁;性别:__;所教科目:__;学历:__;职称:__;工作量:__

问卷正文:1-13为单选题;14-16为不定项选择题

1.学校升格后,您是否适应高校科研管理制度?

A非常适应 B比较适应 C适应 D不适应 E很不适应

2.您是否对科研感兴趣?

A非常感兴趣 B比较感兴趣 C感兴趣 D不感兴趣 E很不感兴趣

3.您对科研工作的态度是:

A非常积极 B比较积极 C积极 D不积极 E很不积极

4.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将科研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您的看法是?

A必须 B应该 C可以 D不应该 E绝不能

5.如果职称评定不考核科研成果,您将怎么对待科研工作?

A一定参加 B想参加 C可以参加 D不太想参加 E绝不参加

6.您是否有自己明确的研究方向?

A非常明确 B比较明确 C明确 D不太明确 E很不明确

7.您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与趋势是否熟悉:

A非常熟悉 B比较熟悉 C熟悉 D不太熟悉 E不熟悉

8.您熟悉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吗?

A非常熟悉 B比较熟悉 C熟悉 D不太熟悉 E不熟悉

9.您是否熟悉SCI/SSCI/EI/CSSCI/CSCD(任何一个都可以)?

A非常熟悉 B比较熟悉 C熟悉 D不太熟悉 E不熟悉

10.您对CNKI的熟悉度如何?

A非常熟悉 B比较熟悉 C熟悉 D不太熟悉 E不熟悉

11.您使用CNKI的频率如何?

A总是 B经常 C偶尔 D几乎不用 E从未用过

12.您是否熟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A非常熟悉 B基本熟悉 C了解 D不太了解 E根本不了解

13.如果指导大专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话,您觉得:

A完全能胜任 B比较能胜任 C基本能胜任 D通过努力勉强能胜任 E不能胜任

14.您做科研工作的目的是:

A感兴趣 B职称评定 C提高个人科研能力 D完成工作任务 E其他:___

15.您参加学术方面的业务培训或讲座的目的是:

A感兴趣 B职称评定 C提高个人科研能力 D完成工作任务 E其他:____

16.目前制约和影响您开展科研工作的因素有哪些?

A缺乏科研意识 B缺乏资料 C缺乏信心 D缺乏经费 E体制不完善 F缺乏指导 G管理不到位H缺少科研带头人 I缺乏经验 J工作量太大 K非制度因素 L其他:

(二)访谈调查

为了补充问卷中的不足,锁定了“内蒙古民族幼师高专”30名不同年龄、学历、职称、学科和性别的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涉及以下五个问题:中高专衔接期科研适应;对幼师科研的认识;本校科研存在什么问题;提高科研能力的途径以及对学校科研管理的建议等。

(三)结论分析

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与观察结果一致,即升格后科研意识与能力薄弱,缺乏科研能力与信心。第一,制度不健全,机构能力不成熟,非学术性影响大。第二,教师科研理念滞后,做科研目的比较功利。第三,教师科研能力起点低,缺乏带头人,学实践成果丰富,转换不成理论成果。

三、幼师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反思

1.高校方面

第一,明确幼师专业科研工作的必然地位。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学的先导,但衔接期高专教师科研能力非常薄弱,同时队伍又日益庞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比例重。第二,端正科研理念。摈弃“职称为上,学术草草”的功利主义,潜心研究幼师教育教学工作。第三,执行过程中求方法,切不可徒有热情苦于无法而失去信心。为此可以建设合理的科研制度;独立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开设科研方法课程;指导幼师专业毕业论文等。

2.幼儿园方面

第一,明确科研工作的必然地位,改变幼儿园保教工作仅停留于经验主义的现状。第二,端正科研理念。切不可简单的认为科研工作是高校教授们的事情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打破专业和研究对象层次。建立健全并学习园本科研制度,普及科研法制意识。第三,执行过程中抓特色,做具有特色的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如民族特色、国学特色、蒙氏特色等。针对不同基础的教师进行科研分层管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增强信心。

3.园校合作方面

目前幼师高专与幼儿园之间的衔接与合作工作并默契,高专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去幼儿园工作,毫无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法学习基础,为幼儿园保教研工作带来不必要的二次培养负担。园校合作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学方面,杜绝两个阶段脱节现象,可联办教法等课程,共同解决双方存在的问题。第二,实践方面,高专在科研方法教学与毕业论文设计中结合幼儿园案例。第三,科研项目合作方面,高专要发挥学术职能,指导幼儿园的在职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金日勋.中专升格为大专后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5).

[2]雷小生,刘淑春.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培养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3]覃兵,莫明琪,唐巧.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0(15).

第2篇

关键词: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幼儿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88-02

一、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与释义

1987年,Ewing等人在《美国生物学教师》发表研究报告时,使用了生物科学素养(biology literacy)这一概念。此后,又陆续有人发表了关于生物学素养的文章,虽然都使用了生物学素养,但这些文章都是从不同侧面来讨论生物学素养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目的来论述。

1993年,美国BSCS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BSCS还具体的描述了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应能表现的具体特点:他应该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概念的发展;他应该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他应该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正确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

我国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生物学素养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我国的《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生物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幼师生应该掌握的生物学素养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大纲》提出,要使学生“获得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在能力方面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仪器和用具,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设计自然角的能力”,“自制玩教具的能力”,并对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还提出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养成不断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合作精神”,“初步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和幼儿教育实际”。从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特点的分析可知,幼儿师范生学习生物学课程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运用语言智能、数理智能与内省智能,还非常需要拥有运用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的能力。

总之,五年制幼师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应该具备的生物学素养是学生在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能够拥有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初步的教学能力。

三、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不良现状

(一)幼师学生“重文轻理”和性别比例失衡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五年制幼儿师范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就表现出“重文轻理”的特点,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幼师学生主要是学习音乐、美术、幼教等专业知识,对生物学学习的热情和重视程度自然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我国幼儿师范学校招收的多为无法顺利升入高中或高考无望的初中生,这些学生的分数往往远低于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学习能力及自主性较差,又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其科学素养的难度很大。此外,幼儿园在招聘幼教老师时,容易倾向艺术表现能力强、幼教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的毕业生,而对求职者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素养不太重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后果是幼师生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会重视艺术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几乎不会把多余的时间花费在生物学的学习上,据了解,很多学生在钢琴、舞蹈、活动设计等技能技巧课程上花费了绝大部分时间。显然这一现象对幼师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十分严重。

其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往往一个班一个男生都没有或有一两个,至多也不会超过四分之一,男性对理科知识的掌握一般较之女性有优势,这种男少女多的招生模式势必大大影响我国幼师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幼师学校生物学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以某幼儿师范学校为例,按教学大纲要求原本应该一周开设三课时的生物课,减至一周两课时,这样势必带来教师在教学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生物实验教材也很难得到补充和更新;实验经费更是难以落实。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不全,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匮乏,更不要说学生能锻炼出开展生物科学活动的能力。笔者对五年制专科毕业生进行的访谈中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没有掌握足量的、实用的生物学知识,这一点从300份问卷调查和历年学生测评成绩中也得到了证实。

由于缺乏重视,最终导致大多数毕业生对从事幼儿科学教育工作信心不足,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实习学生一般会避免开展以生物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活动课和探索活动;在毕业论文的设计中,也大多是以语言表达、艺术教育、幼儿心理等为研究课题,鲜少有学生敢于涉及生物学与幼儿科学教育方面的研究,究其原因,与幼师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薄弱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四、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调查分析

笔者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发现,无论是刚刚走向教学岗位的实习教师,还是已经有多年幼儿园教学经验的幼教老师,在开设对外公开课和评优课时,都很少选择涉及大量生物学知识的科学素养课,其根源就是对自己生物学素养的不自信。同时笔者在旁听幼儿园教师授课过程中,多次发现一些教师出现了明显的生物学常识错误,如“小溪里游过来一条大鲨鱼”、“柳絮就是柳树开花”等,课后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时,也常常提供错误的答案或者用模糊的概念搪塞幼儿,事后也很少去查阅资料寻求正确的解答,如在美术课上,教师指导幼儿完成青蛙简笔画时,幼儿提出的问题“青蛙的前后肢有几个指(趾)头”,教师的回答是随意而不准确的。在室外观察课上,教师对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称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却有声有色地引导着孩子们进行观察和探索。有的幼儿园教师在访谈中承认,在准备科学活动时,一般只要把教材熟悉一下就可以了,教材都是按照步骤来,即使孩子提出的问题他回答不出,也不会傻在那儿,仍然知道如何进行下一环节;不管是否真正明白这个科学原理,只要按照教材去讲,一步一步的,就可以掌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节奏。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幼教老师对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不求甚解,自然也不会投入时间精力来提升自己的生物学素养。

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生物学素养,而这些事实说明,目前幼儿教师在对待生物学本质、生物学严谨的实验精神认识上存在缺陷,而这对我国要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下一代是不利的。因此,探究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也是迫切的。

(二)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

1、生物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幼儿师范是幼儿教师的母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幼儿园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提高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2、幼儿园保教工作中除了科学课以外,其它学科教学、环节几乎都离不开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位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3、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任何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1997年9月18日在杭州浙江大学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工程的发展,跟物理学、化学的发展历程相比,不仅花费较少,而且带来的经济效益无法计算。”杨振宁教授大声疾呼:“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人应该组织起来,不惜成本,走入生命工程的第一线,走向世界科技的最前沿”。生命科学要发展,需要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人才。因此,培养具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幼师学生是生物教育逼在眉捷的任务。

五、提升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对策

(一)重视生物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学习的兴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师学生的“重文轻理”造成了自然科学认知结构的不良,从而渐渐失去了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唤起兴趣是幼师学生有效学习生物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每当我们致力于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最大限度提高意义学习和保持时,我们就深入到了教育过程的核心。”为此,要注意知识学习的基本性与基础性,有效激活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生长点,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尽可能运用多媒体和实践操作方法等,开展多种生物兴趣小组和生物知识竞赛,改变因中学阶段过高的学习压力导致的对生物学的枯燥看法和态度,逐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

在现代教育观下,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已经从传授科学知识、经验转向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态度及科学探究能力、思考能力。重视现代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于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幼儿未来的科学素养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并且对幼儿未来进行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培养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时候,应注重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的培养。比如在生物课程设置和成绩考核上都可以做出相应调整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如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课时比例,增加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教学实习活动等。

(三)幼师学校要加大对生物学课程的设置,建立系统的生物科学教育体系

课程建设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举措,也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主要渠道。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水平,就应该建构系统的的生物科学课程体系,保证足够的课时量,加强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完善实验室的配置,经常开设生物学科普讲座、进行科技竞赛,指导学生选修与生物技术应用有关的选修课等;同时还可以把生物学教育内容渗透于人文社会课程中,另一方面,从人文学科中挖掘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从而构建系统、有效的生物科学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8.

第3篇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男性 变化

偶尔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一句话“今天的男生是明天幼儿教育的雄鹰”。心里感触很大,男生确实在学前教育可谓凤毛麟角。笔者在网上查阅,青岛幼师的学生以女生居多,占全校人数94%,男幼师处于“关键少数”的位置。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分析,我国幼儿园教职工总数100万人左右,但从事教学工作的男性不到1万人。

如今幼师生走俏,学前教育专业成为职业学校的热门专业,不仅吸引了许多女生学习,而且也吸引了一些男生就读。爱好广泛,多才多艺,这是学幼师的男生身上共同的特点。河南日报报道:张懿是平顶山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一名新生,主攻声乐,舞蹈、绘画等。他说:“我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就是想发挥特长,希望将来能从事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相投的工作。”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事业迅速的发展,两会期间,在人民大会堂宣布:“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可想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山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创设于1984年,1993年开设本科,学制四年,2003年被国务院确立为山东省唯一的学前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创办于1998年 ,1999年杨文教授首创全国“幼儿英语师资”方向,学前教育专业走向了“特色化”和“专业化”的路子;德州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类)成立于2002年, 这些学校,在山东省其学前教育专业是排名靠前的,但是皆有一个“病例”,招收的男生都不多。原因可想而知,据金陵晚报报道:男女性别比例失衡是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据统计,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通常全是女生,有些年份,一个班上也能招到一两位男生,但4年后不是考研就是转行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一些大城市的幼儿园逐渐有了男教师的身影,据笔者调查,三年前德州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男生,其中有三个是甘肃人,现在一个在甘肃酒泉的一家幼儿园工作,另一个考入广西师范大学成为研究生,还有一个在广东东莞的一家银行工作,可想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还是会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就业,一个教育工作者说:教育中需要男老师,就像孩子的生活中需要父亲一样,总和女性在一起,孩子的生活中温文尔雅的东西太多,却少了些热情奔放,得到的呵护、关心太多了,少了些独立性和坚强的意志。因此,在学前教育中,为孩子们提供勇敢、果敢的体验与经验显得更为迫切,这就需要男教师的加入。

在美国,学前教育男生达到10%,在日本学前教育男生也达到7%,目前,在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就业形势依然良好。所以国家需要出台一些政策让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更好的认清自己的价值,高校可以通过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加深学期那教育专业男生对专业的理解。比如,可以聘请一线的幼儿教师、园长、高校学前教育理论研究者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进行专业介绍,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站在学前教育的前沿领域,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他们的讲座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学前教育专业男生领悟专业精神、稳定专业思想。另外,高校在制定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时,要考虑到男性课程问题,实行差别教学,以依照学生的兴趣,给予一定的选择空间,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笔者调查,在德州学院教育系,有些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很难胜任舞蹈、音乐课程,然而舞蹈和音乐作为幼儿教师一项非常重要的专业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并在课程设置中作为必修课程计算学分,这无疑给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在学业上设置了一道障碍,使他们更加排斥学前教育专业,所以,学校应该开设一些“套餐课程”,男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比如有的学前教育男生喜欢武术,可以在学校的武术班学习,有的学前教育男生喜欢书法,可以在美术系书法专业进行学习。社会分析,很多学生都是在茫然中度过大学四年,难免会杂乱无章,甚至很多学生因为没有为自己进行规划,四年学习一无所获。因此,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学前教育专业为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分阶段给自己订立一个目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目标,从而完成生涯规划。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所以学前教育男生要有一颗思想的头脑,作为一名准幼儿教师,以一颗宽容的心态面对专业学习,面对社会上的种种歧视,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创造自己的价值,本科毕业生可通过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专科毕业生可以考取本科深造。男生还可以成为学前教育行政及管理人才以及其他各种儿童教育与康复机构、广播、电视、图书出版等部门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就业还是不错的!

最好,今天的男生是明天幼儿教育的雄鹰,男生心中时刻记住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就让所有的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不懈努力,创造自己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庞丽娟.胡娟.洪秀敏.论学前教育的价值.期刊论文.学前教育研究.2003,01.

[2]雷茹.裴长安.浅论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专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中国知网.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 .2010,07.

[3]百度.学前教育男生.学前教育教育.幼儿教育.

[4]诸园,刘海.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现状分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第4篇

一、转岗幼儿教师的工作现状

通过对近三年内转岗至我园的21名教师进行调查,我们发现:第一,这些转岗幼儿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需求持认可态度。他们愿意通过多种途径,如参加继续教育、园本教研、外出培训等活动来拓展加深学科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第二,这些转岗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强,缺乏骨干教师。参与调查的21名转岗幼儿教师中,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有20人,28周岁以下的教师有5人。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初始学历是大专的仅有2人,不到1%,且为英语专业,其余都是中专学历,没有真正从幼儿师范毕业的教师。第三,这些转岗幼儿教师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工作不适应的现象。有70%的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缺乏职业认同感。相比于中小学,幼儿园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琐碎具体,家长工作更直接、更细致,教育方式更加灵活,安全责任压力更大。面对这些变化,个别老师感觉自己缺乏能力,因而疲于应付。虽然付出很多,但是收获很少,他们感到很无助,无法自我调适工作中的压力。教师年龄结构成熟化,这是可喜的一面。但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全面,短期内无法适应工作压力,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立足园本培训,促进转岗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转岗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是促进转岗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为此,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转岗幼儿教师的工作潜能:首先,保障转岗幼儿教师拥有个人专业发展自,让他们自己制订成长计划;其次,对转岗幼儿教师优先提供外出学习、观摩、进修和参评优秀教育活动、教案、论文等机会;再次,对表现出色的转岗幼儿教师给予优先评模、评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机会;最后,在绩效发放方面,对进步显著的转岗幼儿教师也会给予奖励。这一系列的措施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以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转变教育观念,使转岗幼儿教师尽快适应幼儿园工作

转岗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普遍较低,他们对幼儿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一些教师不了解幼儿生理、心理、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园里就是教孩子学个儿歌、讲个故事,只要孩子高高兴兴、磕不着碰不着、玩好就行了”。他们的教育理念与方式仍停留在“重保轻教”层面。他们虽然很负责任,但其教学随意性大,存在“小学化”和“保姆型”的教学倾向。鉴于此,我园积极创设宽松愉悦的工作氛围,让他们交流自己的困惑和需要,随后通过园本培训等方式转变他们的教育观念,让他们形成对幼儿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提高其专业思想和保教技能,使他们能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3.在教师调配上,以老带新,缩短转岗幼儿教师的适应期

在转岗幼儿教师适应新岗位的过程中,班级常规、教育教学的秩序等都会被打乱。但教师1~3年的适应期不能让孩子们的成长受到太大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让幼教时间长的老教师、优秀教师与新调入的转岗幼儿教师搭班,从幼儿的常规管理、家长工作的开展到教育教学的实施等过程都有老教师作指导和引领,帮助转岗幼儿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在老教师的带动下,转岗幼儿教师很快适应了班级工作,并主动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科研工作中。

4.采取多种培训方式,促进转岗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们组织教师参与各种教育技能培训,采取定期学习、聘请专家入园指导、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幼教法规、基础幼儿教育理论学习、教学活动设计、课件制作、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教育教学论文撰写等方面的培训。多数幼儿教师在家庭中都身兼女儿、妻子、母亲、儿媳等数职,家务缠身,不可能抽出太多时间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所以我们先梳理出学习提纲,让教师有目的、有纲领地学习,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搞好继续教育课程的学习,通过自学、集中学习、集中研讨等方式进行。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园转岗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来自幼儿园及幼儿家长的信任和鼓励使他们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经过培训,这些转岗幼儿教师已初步掌握了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方面的部分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实践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已经能够适应幼教工作。

三、一些思考和建议

根据我园的研究及实践经历,对相关单位和机构,我们也有一些思考和建议。

1.对师资培训机构的建议:培养更好的幼儿师资,提供更多的职后培训

在职前培训上,正如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彭兵老师所言,幼儿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职业属性的多样化,决定了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在专业化的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目前的幼儿园教师多是初中起点经过三年职前培训直接就职的中专生。因而,幼师学生多数是文化成绩起点较低的学生,他们的文化素养有限成为制约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些职业学院的幼师专业,中专3年,在校学习一年半,实习一年半,有的甚至只在校读一年;大专5年,在校三年半,实习一年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得不够扎实,因而,其实践能力也难以得到很好的提高。但是,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培养关键仍然在幼师学校。因此,幼师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等师资培训机构也应该进行课程改革,将课程的重心移至教师专业发展上来,着眼于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扎扎实实地搞好教学工作,培养出高素质的幼师毕业生。

在职后培训方面,我们认为各大培训院校专业的开设,要符合国情、省情及地方教育需求。而且,职后培训不应只关注广大幼儿教师的学历达标,更应关注幼儿教师的知识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2.对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教师聘用要符合幼教发展实际

中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任教,必然会有一个适应转型的过程。而且,有一部分教师工作稳定性不高,他们有工作调动、继续转岗的想法。所以,投入很大精力和财力培养这些教师,其结果往往是徒劳无功。因此,要根据幼儿教育发展的特点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师资培训。盐山县从2000年开始,中高等院校毕业生不再包分配,幼儿园的师资来源只有中小学的转岗教师,即使每年都有招聘特岗教师,但他们也都下了乡镇,根本不会到县城幼儿园里来。因此,我们建议地方政府解锁幼儿教师录用政策,停止将中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任教,招聘专业院校毕业的幼儿教师充实幼教队伍,为幼儿园输入一些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幼教事业健康发展。

第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素质;技能型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3-0086-02

从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来看,既需要高端的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更需要能够尽快适应一线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然而,调查显示,高等幼师学校91.8%的毕业生到幼儿园后不能马上进入工作角色。他们对幼儿园的常规工作不熟悉,对幼儿园教育科研不了解,教学能力薄弱,缺乏与家长沟通和组织孩子活动的能力。这表明目前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存在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因此,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必须探索出一条高素质技能型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之路。

一、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第一,实践性不强。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理论性课程过多,导致学生不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训练,特别是忽视教学能力的训练;过于强调共性,忽视学生个性和特长。第二,师范性不强。一些高等幼师学校的教育师范性不强,学生职业技能薄弱,师范生与其他院校毕业生相比在教师素质方面显示不出优势。第三,创新性不强。主要是在办学思想及课程内容安排等方面与新形势下的幼儿教育脱节,忽视对学生的教师职业信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这些弊端导致学生人文科学素养不高,专业思想教育不到位,学生的素质和个性发展受到影响,难以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改革高等幼师教育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刻不容缓。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1. 根据行业需要,制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分类培养”的原则,划分出八个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岗位要求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即幼儿园管理、早期教育、特殊教育、双语、音乐舞蹈、美术与手工、多媒体技术与管理和主持与表演。并按这些方向设计出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新颖、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1)培养方案体现三个基本原则。基础性原则,即体现“师范性”的要求;应用性原则,即体现“实践性”“实用性”的要求;创新性原则,即体现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培养方案要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一个能力,即关键能力的培养,包括职业行为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生存发展能力和协作沟通能力;提高两个素质,即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和职业能力素质;注重三个层面,通识教育以公共基础教育为内容、以公共课模块为支撑,专业教育包含专业理论、专业教学、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四个模块,综合素质教育主要包括课外活动、公共选修、专业拓展等;强调四个结合,即“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综合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个平台,其中公共课分为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两个模块,专业课分为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教学技能和专业拓展(即专业选修)四个模块,实践课分为军事训练、教育见习与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创业、顶岗实习六个模块,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

2. 构建以“三制三课”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制三课”即“学分制+考证制+导师制+理论课+技能课+实践课”,并“按专业大类招生、按不同方向培养、按系管理”。这一模式强调根据社会行业需要培养人才,构建了“社会行业需求导向培养目标评价与管理”的机制,突出一条主线、两个面向和三项原则,即坚持以基本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面向社会和学生,坚持师范性、实践性、创新性三原则。

3. 以“3 个三”为目标,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师队伍是关键。采取“重点培养、普遍提高、内选外聘、优化结构”的政策,以造就国家级学术带头人为重点,以提高整体教学科研水平为目标,建设并形成一支以著名专家、教授为核心,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实施“3个三”建设计划,即教师队伍要达到“三高”(高水平、高学历、高师德);“三师”(国家、省级、市校级三级教学名师);“三位一体”,即形成专兼结合、一专多能、双师型师资队伍格局。

4. 实现“两订单”“四嫁接”“六课通”教育

“两订单”即按照幼儿园和早教机构的需求,实施订单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并依托全省的幼儿园及早教机构,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四嫁接”是在四个层面上实现“专业嫁接”,一是与学校内部不同学科专业嫁接,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与幼儿教育发展需求嫁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三是与幼教机构嫁接,实现零距离上岗;四是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相关专业嫁接,培养具有国际理念的人才。“六课通”是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入手,构筑“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与营养学”“学前教育五大领域教学法”“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幼儿园管理”六大主干专业理论课程相融合的教学平台,用于培养不同层次的学前教育人才。

三、高素质技能型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 以人为本,按需培养,工学结合,注重实践

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举办育婴师、营养师职业资格培训,开办普通话、蒙特梭利、奥尔夫音乐师资培训等,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前获得相关资格证书,为其顺利就业提供保障。根

据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训练体系,采取合作办园的形式,创办连锁幼教机构,尽量做到专业与职业“零距离”。实行学年“2.5+0.5”“2+1”模式,教育见习、实习“4+6”模式(即前四学期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见习一周,第五学期到幼儿园实习六周,第六学期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并实现了职业定向,保证了专业对口就业率的稳定性。

2. 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搭建职业技能训练平台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课程划分为六个模块、一个平台,分别为公共必修模块、公共选修模块、专业理论模块、专业技能模块、教学技能模块、专业拓展模块以及职业技能训练平台。该课程体系中,素质类课程课时比例占19.42%,专业理论类课程课时比例占8.72%,技能类课程课时比例占29.55%,方向拓展类课程课时比例占13.76%,实践类课时比例占28.55%。这基本解决了过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践性、师范性不强的问题。

3.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优化课程考核方式

首先,让学生尽早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学校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学生必修),建立创新创业社团,完善创新创业机制,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以提高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整体水平。其次,音乐综合、美术、舞蹈等专业技能课程考核实行“教考分离”,制订专业技能课程考核标准,组成考评委员会和考评小组,邀请行业专家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参与学生考核。五大领域综合教法等课程也采用口试、案例剖析、情境创设解决、教学模拟、考证等多种形式,在考核中更注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应从人才需求入手,重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监督与保障,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工作能力;既具有信息运用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又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学前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数码钢琴集体课 必然性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人才专业成长的奠基阶段,是一个综合性、使用性很强的专业。钢琴基础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音乐理论与键盘技能相结合是钢琴基础课的基本特征。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不同于音乐表演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不是培养专业尖子和演奏人才,而是要在短时期内培养掌握钢琴基本技能,因而,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中,大多数的情况不是解决高难度的演奏技巧,而是根据幼师专业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从事幼儿园教学的实际能力,并能够适应今后的幼儿园教学工作。由于我校幼师学生大部分只经过普通音乐教育,没有接受过专门的钢琴训练,甚至有些学生高考录取是通过调剂进入我校的,对学习钢琴的兴趣较低,因此,我校在原有的授课形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创新与改革。

一、数码钢琴集体课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必要性

我校多年来采用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然而班级学生较多,一名教师要对应多名学生,给每个学生辅导的时间平均只有3―5分钟,有时由于人数较多,有的学生还没回课就到下课时间,只能两周回一次课,根本无法进行详细的指导,教学进度无法统一,上课效率不高。这种“一对一”的传授形式“高投入”“低产出”,已不适应教育形式发展的需要。因此,钢琴集体课的教学模式是必然的,更是必需的。

(一)数码钢琴集体课的特点。

数码钢琴集体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得到极大的重视,钢琴集体课的多样化课堂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提高键盘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多出人才、快出人才。集体课教学授课形式是20―40位学生同时在教室里上课,学生戴上耳机弹奏,之间互不干扰,既能听到老师的讲解,又能通过大屏幕看到教师的弹奏和示范。电子的控制设备能为学生编组,组内学生可以进行重奏练习。教师在电脑屏幕上观察学生的弹奏练习情况,通过耳机检查学生的弹奏情况和进行指导而不影响其他学生的练习。钢琴集体课不仅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而且增加了师生交流的机会,教师既注意学生的整体进步,又不会忽视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设计教学步骤,充分发挥教学法、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语言艺术的作用,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中营造一种良好的“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二)数码钢琴集体课在教学中的应用。

数码钢琴集体课多媒体设备有利于教学,教师可充分利用摄像头和投影机等设备,形象、直观、生动、多角度地将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到教师所讲授的正确的弹奏姿势(如手型、手指力度的应用)、弹奏方法(如断奏、连奏、和弦)及正确运用弹奏指法(如穿指、跨指动作)等内容。

教师也可随时录制课后内容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功课,学生则可利用录音和储备功能,在练习时进行录制,即通过反复地播放、练习不断纠正错误,提高自身的弹奏能力。同时,教师还可利用学生录制的练习内容对个别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数码钢琴所配备的多媒体设备允许教师使用可将文字、图像、声音集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可通过播放名家弹奏加上文字解释及适当的示范,让学生对讲授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播放大量不同体裁、曲式、内容和形式的歌曲来提高学生的歌曲分析能力,为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优势

“数码钢琴集体课”打破了旧的教学模式,充分展示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形式和理念,如键盘乐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合奏等。它把音乐教育专业的众多课程有机地、科学合理地综合起来,创造了一个融技巧、理论、实践为一体的全新的教学体系。

(一)丰富钢琴教学理论。

以往钢琴教学都是个别授课,以师徒传艺式的手把手、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教法单一,具有经验教学法的特征,理论知识教学不够完整系统。数码钢琴教学的新模式使钢琴教师走出了“一对一”授课陈旧狭窄的小圈子,面临一系列技能教学研究的新课题。教师必须以高度的师德水准和敬业精神,开拓进取、拓宽知识面;系统地运用专业知识,把弹奏技术训练过程条理化、系统化、多样化;在课堂上以敏锐的听觉灵活组织音乐形式,准确明了地进行理论讲解和弹奏技巧示范,以胜任集体课教学,高质量地完成钢琴教学任务。

(二)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打破了传统钢琴教学中“一对一”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交流”、“比较”和“取长补短”等学习途径,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一位教师同时面对数十名学生,做到了共同的知识集中讲解,必备的技术技能集体练习。一人授课,众人受益,扩大了知识覆盖面,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教学环节。同时,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角,而是把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让给了学生,启发他们主动听、主动看、主动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应用钢琴教改和数码钢琴,显著增进了教学工作效率和幼师办学效率,较好地满足了当前幼教专业扩大办学规模的需求。

(三)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钢琴集体课教学充分利用数码钢琴系统和互联网这一平台,强化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系统之间的横向联系,促进了知识的相互渗透。数码钢琴的多重功能,在和声、配器、作曲、乐理等课程的教学中,有着广泛的使用价值,如利用其丰富的音色功能进行配器课的教学。教师和学生人手一架琴,弹奏修改学生的和声、作曲作业,全面提高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能力。总之,数码钢琴是现代高科技产物,它的智能化既可使教师的教学轻松简单,又可让学生的学习更有乐趣和富有积极性,为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智能帮助。

(四)优化教师教学手段。

使用数码钢琴系统中的计算机软件,能随时制作谱例,把乐理、键盘和声学、作曲及配器等教学内容随时演示出来,它直观准确,使目前的教学真正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它促进教师认真备课,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系统安排好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广泛采用“课题型”或“技术、理论单元型”等教学手段进行科学化教学。

三、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幼师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学生和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的中专生的音乐基础比较差,仅学习了简单的音乐常识,并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的音乐素质训练,学习音乐起点较低,钢琴弹奏基础较差,多数是零起点。高中毕业的大专生,从生理特征来说,手指灵活性、柔韧性较差,骨骼基本定型,乐感节奏方面掌握较慢,学习钢琴的自然条件较差。学生在校学习钢琴的时间只有两年,教师单独指导学生的时间较少。在较短时间里让学生掌握一定水平的弹奏技能,在教学目标上要有别于非师范类钢琴专业。

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幼儿园输送教师,因为幼儿处于身心发展艺术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活动大都伴随着音乐旋律,所以,幼儿教师需要提高钢琴的弹奏能力,进而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因此,在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要多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学习钢琴的热情,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必要的基本乐理知识,掌握常用的弹奏方法及即兴伴奏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习钢琴的目标。

四、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

(一)将学生按能力分组,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师生保持理性追求。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因为缺乏钢琴基础,所以教学目标切不可好高骛远,入校后应该先进行特长的展示,依据学生对音乐认识的程度划分不同类型的小组。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和程度重新调整班组,帮助学生适当调整学习目标,以便更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

由于是从零基础开始学习,在课时较少、个别练习时间较短的情况下,达到的弹奏水平肯定是有限的,与其一味追求难以达到的弹奏水准,不如在掌握基本键盘技能的基础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钢琴文化、即兴伴奏、与他人合奏等方面。这样既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又能掌握将来工作必须具备的实用技巧,比一味钻研弹奏技术更具现实意义。经验表明,经过这样的讲解,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理性的目标,并愉快地学习。

(二)大小课结合,适当增加课时,布置分层作业。

在课程形式的配制方面,可以尝试大小课相结合。大课解决“共性”的问题,小课解决“个性”的难点。可以适当增加课时,比如每周一次集体课,两周一次小课,从而兼顾理论教学与检查作业。给进度快的学生提供附加作业,对进度较慢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有效缓解两端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选用重奏、合奏谱例,让程度低的学生演奏浅易的声部,程度高的学生演奏较难的声部,从而大家都能体验到胜任感,乐于继续学习。

(三)评价与考核。

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目的,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前已述及,幼师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幼儿园教师而不是钢琴演奏家,因此,必须改变个别教学中只以弹奏难度和质量来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要全面评价学生对基本技巧的掌握程度及其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发展状况;要从单纯考查对指定曲目的演奏水平,扩展到对学生即兴伴奏、即兴演奏和创造性能力的考查。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增加学生之间观摩实践的机会,相互评价,树立典型,激励学生练琴的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还可以编排一些学习小组,程度不同的学生混合在一个小组内,以小组的总成绩作为每人成绩的一个部分,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

五、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效果

数码钢琴教学模式符合幼师培养目标,使钢琴普修课学生的总体水平、音乐素质和应用能力明显提高。数码钢琴集体课的综合性、活动性、创造性更强,较好地解决了以往钢琴个别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单纯注重弹奏技能、造成学科知识分离的问题。通过数码钢琴集体课,将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学、视唱练耳、视奏及即兴伴奏、齐奏、合奏、自弹自唱等诸多学科的知识技能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便于知识迁移、融会贯通,迅速提升规范的弹奏技能和实用综合键盘能力。许多入校前没有接触过钢琴的学生通过较短时间的集体课学习,虽然程度较浅,但已掌握基础弹奏能力及伴奏能力,在毕业实习支教中,能够自弹自唱和即兴伴奏,并随演唱者转调进行移调伴奏,课堂组织教学效果较好,以往普遍存在的会独奏不会伴奏,会唱不会弹的情况大有改观。新型教学模式在丰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效地扩大了受教育面,积极地解放了教学生产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在幼师钢琴教学中,数码钢琴集体课既是钢琴课,又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钢琴课。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是基于传统钢琴教学模式上发展起来的,是其自然延伸。它是吸取了传统钢琴音乐教育中一切正确有效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而进行的新型教育活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又是针对传统钢琴教育的一次全面深刻的改革。数码钢琴的出现,顺应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发展,引起并推动了钢琴教育领域中如教学原则、教学形式与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及整个钢琴教学过程的许多方面正在发生的一系列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暑红.高师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的优势和局限性.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VOL25,(3).

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是从舞者的教学经验和自身实践的感受出发,根据高师舞蹈教育中的缺失,来弥补高师舞蹈教育中的,不断改进和完善高师的舞蹈教育体系。

培养舞蹈师资,这个问题在高师舞蹈教育中,虽然从理论上得到了统一的认识,但是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实施上,依然是按部就班地沿袭以往的教学模式,朝着大专院校、中等学校的目标而进行。学生在整个大学四年舞蹈专业的学习中,接触的都是成人化的、专业的舞蹈教育,很少接触他们将要面临的教育对象。尤其是中小学的舞蹈教育,在高师的舞蹈教育中几乎为零。这不能不说是高师舞蹈教育中的一个严重的缺失,它使高师的舞蹈教育显得不完整。

高师的舞蹈教育不但要为大专院校、中等学校培养师资,而且还必须贴近中小学的实际,为中小学培养舞蹈教育人才。原因是:其一,以往为中小学培养师资的任务是由中等师范学校担任的,但随着中等师范的取消,对中小学舞蹈师资的培养就毋庸置疑地成为高师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二,从目前全国的舞蹈教育来看,各地中小学和职业中等学校舞蹈师资极为匮乏。据调查,在这些学校中,舞蹈本科毕业的教师占有比例几乎是零。舞蹈教师都是由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和以往师范学校或幼师毕业生担任的。其三,从人才就业市场的前景看今后高师舞蹈教育的发展空间,目前虽然大专院校、中等学校舞蹈教育师资还很欠缺,但随着各高校舞蹈专业的开设,各高校、甚至各中等学校的舞蹈师资将会得到极大的缓解,高校和中等学校对舞蹈师资的需求也会逐步趋向饱和,因为它和中小学的需求量是远不能比的。加上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改变以及就业市场中,中小学对舞蹈师资的需求潜伏着巨大的就业契机。因此,高师舞蹈教育在今后的教育着力点应放在为中小学培养综合性的舞蹈教育人才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教学与择业就业协调发展的有利机制,形成良性循环。其四,舞蹈是一个对生理、身体自然条件要求较为苛刻的专业,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体发育生长的最佳时期,无论在身体的柔韧性还是在动作协调性的培养上,都是舞蹈教育的最佳时期,它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舞蹈人才的重要基础园地。因此,重视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就是重视对舞蹈人才的培养。

一、舞蹈教育专业的教材建设应根据培养目标贴近中小学实际,具有师范特点。

目前,在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教材体系中,没有形成较为全面科学的教材体系,大部分教材都是沿用专业院校的教材,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针对性较差,缺少师范特点。尤其对于怎样提高和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小学教师的舞蹈综合能力方面,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教材。

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教材建设,要从教材改革入手,构建既具有理论又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知识体系。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现当代的教育特点,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与舞蹈文化相关的专业与学科,以满足各类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学需要,使舞蹈教育的教材更加丰富和系统。在学习舞蹈编导课程时,可对学生进行儿童舞蹈创编知识方面的教学,有目的的讲解儿童舞蹈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以及与成人舞蹈的区别,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上掌握更多的舞蹈教育常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转贴于

二、高师舞蹈教育应与中小学挂钩,建立实习基地,进行开放式的教学。

要使学生真正达到在讲台上是个称职的老师,在各项文艺活动中是个出色的创作者和组织者,仅限于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突出高师舞蹈教育的师范性,使学生能够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高等师范和中小学之间应建起一条互相了解的通道,而不应是目前的相互脱节。应与中小学的教学挂钩,建立教育实习基地,进行开放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首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舞蹈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在中小学教育基地的实习中,学生接触的教育对象不再是书本中枯燥的概念,而是一个个有思想、有行为、活生生的生命群体。学生只有在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接触、熟悉他们的教育对象及心理特征,才能较好地掌握教学规律,把握教学原则,提高教学能力。因此,高师舞蹈教育中舞蹈创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舞蹈教学中,如果能和中小学挂钩,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舞蹈艺术实践,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内外的舞蹈活动,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热情。学生在亲身参加中小学的艺术活动中,通过运用课堂学习中掌握的创编知识和技巧,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法,将自己积累的儿童舞蹈语汇创作成舞蹈作品,就能在具体的创作、排演过程中去检验自己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舞蹈的创编能力。再次,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水平也能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学生们通过教育实习基地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明确了学习目的,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学习各门课程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及时发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社会需求的距离,调整所学专业结构,弥补自己的不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对高师舞蹈教育也起到了一种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大力发展中小学舞蹈教育,努力提高中小学舞蹈的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中小学舞蹈教师队伍。这就要求高师舞蹈教育在教师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师舞蹈教育只有培养出大批具有活跃而丰富的创新能力、多层次结构、适应大、中、小学舞蹈教育不同层级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将高师舞蹈教育的改革落到实处,从而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课程标准.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02):25.

[2]何群.高师舞蹈教学概述.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02):28.

第8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就业导向;语文教学

一、中职语文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有效的中职语文教学,始于明确其目的和任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中职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及中职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中职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以就业为导向并不意味着抛开语文本身的教学内容和规律,越俎代庖地给学生传授专业课,而是要了解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寻找语文和学生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寻找语文和学生职业发展的契合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上更要突出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实用性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现语文教学对专业技术学习的辅功能,使语文课成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基础”,为学生“上岗有优势、转岗有可能、晋升有潜力、学习有基础”服务。

(二)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用人单位对一线从业者的要求应该是确定中职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要依据。关于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学习能力有什么要求的问题,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等上百个研究单位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不单单重视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同时还重视从业人员的综合发展能力,因而培养综合能力中的理解力、观察力、注意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正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三)中职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中职学生相对重视专业课,语文基础普遍较差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偏低,语文学习兴趣普遍不足。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集操作性、实践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工具性功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中职技术人才今后的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二、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在教材整合上,注重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

中职学校语文课应结合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来筛选、组织、实施教学内容。与高考相比,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书面理解和表达要求较低,而在口头表达方面则有相应的要求,中职语文课应该相应降低读写难度,突出实用性,向综合职业能力渗透,让学生学有所用。举例而言,教学撰写求职信或应聘书时,可以结合就业面试训练,利用学生的优势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来带动弱势的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再如,进行劝说口语训练,要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筛选训练材料,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同时提高语文能力和职业能力。例如,在旅游专业可以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目:“旅游高峰期你带团到著名风景区旅游,遇到大塞车,你们的车被堵1个多小时不能开动,有几个游客要投诉你和你的公司,你怎么劝说游客?”而在幼师专业则可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目:“课间,本来一起玩得好好的两个小朋友扭打起来了,原因是他们要玩孙悟空打妖怪的游戏,但谁都想扮演孙悟空不肯演妖怪,你怎么劝说这两个小朋友?”

(二)在学习地位上,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往往决定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做学习的主人。仍以劝说口语教学为例,可以是老师给定训练题目后,调动学生自己寻找、摸索劝说方法,互换角色进行练习,自己体验并归纳劝说方法和技巧。甚至可以在确定了劝说这一学习内容之后,让学生课前搜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劝说题材或自己学习、生活中碰到的最想解决的劝说问题设计成训练题目,课堂上学生互相出题,模拟训练。这样,所学内容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期待解决的,学生既是问题的回答者,也是问题的设计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地位及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主动。再有,让学生自己寻找学习问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而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积极态度。

(三)在教师作用上,注重教师的言传与身教,让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组织和引导的方式上,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言传”的话,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则应该同时注重“身教”。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强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者,更应该是知识和方法的运用者、示范者,教师应该主动进入教学情境中,用参与活动的方式给学生作出示范。比如在面试口语训练中,教师可以模拟考官角色来考学生,更应该模拟应聘者角色给学生作出示范。教师的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用自己的示范来启发引导学生,纠正学生运用知识和方法中的失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用语文能力。

(四)在教学策略上,注重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近年来,让学生在“行”中获得亲知的教学方法逐渐被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行为向导教学法是其中运用得较为普遍的一种。行为导向教学法强调实践,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让学生通过模拟实践活动获得技能和知识,进而形成经验和能力。教学应用文写作、实用口语等应用性强的内容,如果能恰如其分地使用行为导向学习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行口语教学,笔者一改过去常用的先提供方法再做练习的教学习惯,多次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探索出如下行为导向教学模式:运用职场或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模拟情境一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担当角色获得体验一将体验加以总结概括形成知识和方法一教师补充相关知识和方法一应用知识和方法形成经验和能力一反思知识能力的获得过程。比之传统教学,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如下优点:由于没有事先提供方法,学生少了束缚,自由表达的空间更大;由于没有现成的方法作参考,学生必须自己寻找办法,思考态度更主动;由于自己的发言能概括成某种方法,学生更有成就感;也由于自己的发言需概括为某种方法,学生更注意借用在其他话题训练中用过的方法,说话质量意识更强;更关键的是,养成学生在做中学的习惯,有助于学生自觉地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教无定法,有利于提高实用语文能力的教学方法不只行动导向教学法一种。只要是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实用语文能力的方法,都值得我们依据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

(五)在教学组织上,重视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协作中学会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协作

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许多行业对从业者沟通协作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为顺应社会需要,中职语文教学应当注重设计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协作互助,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学应用文写作,笔者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协作小组,许多学习任务都交由协作小组合作完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进行思维撞击,集中优势,以求得到更佳的答案,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例如写作演讲稿并进行演讲对中职学生来说是一项很难独立完成的任务。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特点具体分工。有的负责执笔,有的负责演讲,小组每个成员都承担查找资料的任务,而草拟写作提纲、修改演讲稿、指导演讲则由小组成员共同参与,一起讨论,互相启发。通过这样的分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发挥了特长,小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各小组的写稿质量和演讲效果都明显提高。在学习演讲的同时,学生也学习了对自己的任务负责,学会了与人合作。

第9篇

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人类智能的主要特点表现在,脑眼耳口等智能器官创造性地进行思读听说写等语言信息的加工和交流。听说读写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呈现出不同的科学序列,各有着不同的素质要求,进而会产生不同的成果效应。从语文教学上看,教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要不断拓宽语文教学的范围,让它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适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立体化的能力培养的空间。

听话是读者靠听觉从言语声波中接受信息,领悟思想感情。它要求听者在辨音、注意、理解、记忆、联想、概括、组合、品评乃至察颜观色上机智敏捷、快速应对,真正做到听得准、懂得快、记得清。教师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不仅要拓宽学生听的范围,还要提高学生听的速度和效率。如教师有意识设置特殊情境或让学生深入社会洽谈、听申诉、听答辩、听朗读、听广播、听会议,听完后要让学生讲出听话的内容和精神,这样就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听的能力。

说话是读者在社会交际中凭借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言语活动。这种内部语言外化为口头言语的信息输出,具有很强的瞬时性、情境性、多变性和复合性。它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说话之前很快打出腹稿,做到成竹于胸;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适应说话的内外语境,边构思边说,随机调控,尽快把思维转换成语言。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必须放开手脚,让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或讨论、辩论,或洽谈、谈判,或演讲、游说,使学生无论在多么复杂的语言场合中,都能镇定自若、应酬自如。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快说的能力,尽量避免说者和听者在心理上的时间差,讲求立竿见影。例如即兴快速讲话、比赛现场解说、辩论抢先答题等都会逼迫说话者刻不容缓地使出自己观察、思维和表达的全身解数,使语言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源于“慧于心而秀于口”的硬功夫。当然,快说要以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表达连贯为基准。

读是学生从文字符号系统中提取、加工和转换信息的一种精神劳动。这种书语内化为心语的信息输入过程,必须经过“感言辨体”的认形阶段和“人情得义”的取神阶段以及“加工再造”的转换阶段。现代知识量巨大,信息密度高,学生必须掌握现代化的读书方法,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信息。因此,职校语文教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各种读书方法和读书习惯的训练,如浏览、略读、跳读、精读的训练,识记、推究、筛选、鉴别、转换、概括、总结等读书能力的训练,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归纳、提取等能力的训练。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逐步培养学生由“见形——读音——知义”的点式阅读,向“见形——知义”的线式阅读过渡,最后上升到一目十行、去粗取精、内化简缩、眼脑直映的面式阅读。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逐渐提高读书能力,进而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需要。 转贴于

写是指作者把自己感知客观所获,通过主观感受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生产劳动,它是内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信息输出。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成员具有较高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必须是多向的。

学生不仅要写好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而且还要写好实用文,如咨询信、证明、贺词、贺信、贺电、唁电、唁函、申请、自传、简历、请柬、说明书、广告、通知、启事、海报、会议记录、规划、电报、合同、诉状、总结等。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做到“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当然,快写应当以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通顺、字迹工整为前提。一般职业中专毕业生,通过系统周密、扎实严格的训练,行文速度每分钟应超过30个字。教师在引导学生快速写作时,应注重思维的快速敏捷,力争使学生做到事到思成、意到笔随、心手相应、游刃有余。唯其这样,学生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赢得未来人才市场的竞争。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评价能力

一个人能力高低的关键是思维,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至关重要。思维一般分形象和抽象两大类:就形象思维而言,主要特征是联想和想象,思维方式可以是顺势,也可以是逆向,可以是发散,也可以是收敛;就抽象思维而言,其主要特征是分析和综合,主要方式包括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中专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分析、综合、概括以及联想和想象,进而引出新发现、新思想、新认识。这样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才能够对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进行快速处理,并做出快速准确的决断,这是未来所必需的。

评价能力,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耳闻目睹的现象或事物进行理解、分析并做出相应评价的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评价水平,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对待问题的评价必须是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同时评价能力还是其他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它还包括记忆、理解、分析表达等,学生只有站得高、看得广、想得透,表达清晰连贯,才能对事物或现象做出较准确的评价,同时这种评价还必须快速及时。在未来的生活中,解说、演讲、辩论、洽谈等,都需要这种高水平的评价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第10篇

问: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大致走过了怎样一个历程?

答: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依据《教师法》的授权,199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标志着我国现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正式确立。

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我省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做好教师资格认定过渡工作。根据原国家教委1995年下发的《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我省于1996年开展了对1993年12月31目前入职的在职教师的教师资格认定过渡工作。在教师资格认定过渡过程中,申请人只能根据自身具备的学历或教师职务(职称)条件,申请与其所在学校的层次、类别相对应的教师资格。通过教师资格认定过渡,我省有28万余入获得了教师资格,其中11409人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

第二阶段,首次认定教师资格。根据教育部《实施办法》《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和《浙江省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2002年2月至2003年底全省完成首次面向社会人员认定教师资格的工作。首次认定中,申请人除符合《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条件外,还需要符合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等的要求。其中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中等专业、职业学校师范教育类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其他中专毕业学历被视为不合格学历。但首次认定教师资格时,对已聘任教师职务的非师范教育类毕业的在职人员,在补修了教育学、心理学之后,其中专毕业学历可视同合格学历。同时明确“这一规定只限于首次认定,今后不再适用”。这个时期,全省有15636人获得幼园教师资格。

第三阶段,教师资格认定经常化。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面向社会人员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通知(浙教人[2003]224号)》精神,首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结束后,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转入经常化,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部署,每年春季和秋季两次面向社会人员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规范教师资格认定的条件、程序和要求。这个时期规定“除列入国家普通招生计划的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外,申请教师资格人员均应取得浙江省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合格证书,并参加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测试和考察”。其中2004-2010年间,全省有40526人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

第四阶段,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精神,2011年下半年起,在浙江和湖北两省开展全国统一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

问: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前后的相关政策如何衔接?

答:考虑到政策的衔接,2011年及以前已经入学的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师班)学生,取得毕业证书后,可以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2012年及以后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取得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后,方可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试点期间,我省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过渡办法。试点工作启动前已入学的全日制普通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仍可以持毕业证书申请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已取得浙江省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合格证书者(含幼儿园在岗教师经培训后考试合格者),在规定的有效期内,仍按原教师资格认定‘渠道和办法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试点工作启动后,即2012年及以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申请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均须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答:试点对象:凡浙江省内(含户籍或人事档案在浙江省)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的人员须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试点内容: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重点围绕建立国家考试标准、省级统一组织幼儿园考试、改进考试内容、强化考试管理、统筹考试与认定关系等内容展开。

问: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的报考条件,考试方式、考试科目、考试报名、考试成绩、考试的组织与实施的办法、资格认定分别是怎样的?

答:报考条件: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者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试点过渡期按前述有关过渡政策执行。

考试方式:教师资格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采用计算机考试(机考)和纸笔考试两种方式。机考考生在计算机上作答,纸笔考试考生在答题卡上作答。面试采用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考生通过抽题、备课、试讲、答辩等环节,完成面试。笔试各科目考试时间为120分钟,面试考试时间为20分钟。

考试科目: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2个科目,一为“综合素质”,二为“保教知识与能力”。

考试报名:考试实行网上报名。考生可在报名期间登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网站(http://省略)注册报名。

考试成绩:笔试成绩合格线由国家确定。笔试单科合格成绩两年有效。笔试各科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面试。面试合格成绩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笔试和面试合格后由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作为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依据。

考试的组织与实施:教师资格考试每年春季和秋季各举行一次。由教育部统一考试标准、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考试。省教育考试院负责考务管理、研制有关考务工作实施细则等工作。各市、县(市、区)教育考试机构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具体组织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与面试工作。

教师资格认定: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依据《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的有关规定,在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申请受理期限内,按照教师资格认定权限接受教师资格考试合格人员的教师资格申请,严格审核申请人的教师资格认定条件,依法实施教师资格认定。

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届毕业生。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应在其取得毕业证书后方可认定其相应的教师资格。

问: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和面试分别主要考核哪些内容?“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分别考查哪些知识和能力?

答:笔试主要考核申请人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所需具备的教育理念、职业道德和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科学文化素养和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教育教学、幼儿指导和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拟任教学科(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面试主要考核申请人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

“综合素质”主要考查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

“保教知识与能力”主要考查学前教育原理、学前儿童发展、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答: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的题型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类,客观题为四选一的选择题,主观题包括简答题、论述题、解答题、材料(案例)分析题、课例分析题、诊断题、辨析题、教学设计题、活动设计题。

其中,材料(案例)分析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相关知识评析、解释、说明所给材料的综合性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处理和解决材料(案例)与问题间的关系。材料(案例)包括教学实录、教学方案、幼儿作品、教学反思记录、教研论文、教材内容节录、教育教学热议现象等,材料(案例)以文字、图表、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呈现,试题答案比较开放,是各科目普遍使用的题型。

活动设计题是保教知识与能力科目专门使用的题型。试题提供幼儿园活动设计需要的相关信息,如背景材料、幼儿所在班级、主题、时间、活动类型等,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信息设计活动方案。

教师资格考试不指定考试用参考教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考试机构不得组织教师资格考试培训。

第11篇

论文摘要:本文就当前中职教育推行“学校对接行业、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学生对接职业”办学模式,阐述了“以健康教育为本”岗位体能锻炼为核心的职业体能培养理念及拓展元素,拟定了“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的内容。 

在中职教育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课程而融入各专业之中。其教育目标是贯彻健康教育、增强体质、传授知识和技能、进行品德教育。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职业工种的增加,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中职教育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现有的教育目标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集中表现在:一是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及营养结构的改变,学生健康状态明显改善,但学生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却持续下滑,中职生就业因体能不足不能适应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负荷而转岗的现象有增无减。二是学生个性发展与企业文化发展不能和谐相偕,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承载力较弱而引发系列社会矛盾令人担忧。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可以优化提高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还能预防学生体能素质下滑而增强学生体质,以促进中职生以强健的体魄直接投身岗位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一、“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目标的定位及拓展元素 

1.“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目标的定位 

在中职教育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因基础课而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出发点是对学生实施健康教育,落脚点是增强学生体质并施以品德教育,其课程作用辐射范围局限于使学生以强健的体魄适应学校的教育要求。这种始终围绕教育、学校和学生为一体的课程观模式最大的弊端是教学为教育服务,忽略了教学为职业岗位的需要服务和社会需求的视角,其实质就是一种狭隘的课程观。而改革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职业观模式则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健康教育与职业体能准备的和谐”。因而课程锻炼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增进健康、增强学生体能为核心,按社会及企业岗位对人才体能的具体化要求,实施岗位体能需要训练、团队团结合作需要训练、创新能力需要训练、服从服务与生存需要训练、心理适应性需要训练和体能承载劳动强度需要的训练,切实提升毕业生对未来职业工作应对的能力”。这种职业观培养模式与课程观培养模式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学拓展了教育、职业、企业、社会间的视角。融入了社会发展及企业文化元素、职业岗位体能应对元素、健康教育深层内涵元素。使得课程培养元素呈多元化方向发展而促使课程效能最大化,使之达到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和谐相偕之目的。 

2.“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目标需要拓展的元素 

(1)企业文化元素的拓展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企业性质决定了本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当企业文化或经营理念及管理制度与劳动者认识与观念不能和谐相偕而引发系列社会矛盾自然令人担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教育和企业而言,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拓展教育、职业、企业、社会互惠视角,以利和谐发展就显非常必要。就《体育与健康》课程而言要实现培养元素多元化,按企业文化需要引入团队团结合作、创新能力、服从服务与生存、心理适应性和体能承载劳动强度需要的训练使受教育者在校学习期间对未来职业和岗位有一个认识和适应过程就显的非常重要。 

(2)职业岗位体能需要元素的拓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改变社会己见端倪,创新及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及先进的科技。同时,现代化劳动环境及条件也促使了人的本能退化、适应能力降低、体质弱化等现实问题。在日本,科技部门针对果农上肢手臂因长时间高举喷雾器打农药而导致上肢及身体不适专门设计了人体手臂支撑器以此减轻果农劳动负担。这些人性化科技和举措虽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却真实反映了人体体能素质机能退化与职业岗位不相适应的现实。因此,关注人力资源体能素质不仅是职业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优先考虑的问题,也将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3)健康教育深层内涵元素需要的拓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推行以人为本的健康教育并引领当今各类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对贯彻实施“健康第一”的思想却出现了一些偏差,集中表现在“无病即健康”被视为健康的真谛,而忽略了健康整体观和健康体能锻炼。实践证明,现实中学生营养结构及健康状态明显改善,但学生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却持续下滑的相向现象,毕业生体能无法从容应对未来职业岗位工作的事实告诫我们体育人,正确认识健康教育,拓展健康教育内涵中健康体能和整体元素是增强学生体质根本办法,也是我们课程改革必须要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对接的路径可行性分析 

1.“学生对接职业岗位群”可行性分析 

在职业岗位群体中互相联系的分支群体所构成的职业系统中。在实施“体能锻炼与职业对接”方案中,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健康教育和职业岗位体能锻炼两大主题,是完全符合教育规律及学生身长发育规律的。 

2.产业链中“职业岗位群”工作特点、分类及参与工作身体部位 

通过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类产业链中学生就业较集中的各职业岗位群中工作方式的调研,我们把各职业岗位群工作方式相近职业进行归类得出四种类型职业岗位群,形成了“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的有效路径。 

(1)“坐位型职业”岗位群工作特点及参与工作身体部位 

“坐位型职业”岗位群包含电会、文秘、制图、化验、计算机、电子、仪表等专业。其工作特点是长时间含胸、低头、弯腰、以坐位方式伏案工作或静坐在流水性生产线上,由于工作精确度要求高。导致心理紧张性增高。具体参与“坐位型职业”工作的身体部位是头胫部、上肢、腰背部。 

(2)“直立型职业”岗位群工作特点及参与工作身体部位 

“直立型职业”岗位群包含机电、汽营、医护、烹调、工模具、营销、农林等专业。其工作特点是该岗位群因长时间站立且含胸工作。导致人体协调机能、大脑思维活动负担重、压力增大。参与“直立型职业”工作身体部位是上、下肢、腰背部。 

(3)“动作型职业”岗位群工作特点及参与工作身体部位 

“动作型职业”岗位群包含旅游、幼师、汽修、物管、保安、数控、家电维修、建筑等专业。其工作特点是该岗位群工作方式体能动作较多且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劳动条件艰苦复杂。导致体能消耗大、运动系统,心肺功能负担过重。客观环境条件对身体不良影响多。因而参与工作身体部位是身体各部位及身体体能耐久能力。 

(4)“特殊型职业”岗位群工作特点及参与工作身体部位 

“特殊型职业”岗位群包含水下、地矿、地质、森林等专业。其工作特点是劳动环境差、有一定的危险性。参与工作身体部位是身体各部位及身体力量素质和灵敏素质。 

三、“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内容 

众所周知,具体的岗位工作是在人体相关机体部位协助参与下完成的。加强各具体岗位参与完成具体工作的相关身体体能素质是“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内容及职业岗位群须发展的健康体能素质的核心依据。 

1.“坐位型职业”需发展的健康体能素质 

主要有:发展灵敏、协调性素质练习;发展静力性素质练习;发展上肢力量、腰背力量练习;发展一般耐力练习;发展体育舞蹈、健美操、形体训练的练习。 

2.“坐位型职业”岗位体能锻炼内容 

主要有:通过散步、慢跑,武术、医疗康复体操、健身体操、徒手及持轻器材体操等活动促使颈肩、伸展筋骨放松肌肉等,消除颈肩部疲劳;通过篮球、排球,快速推举轻杠铃、哑铃、增加肩、臂肌肉及腰背力量;通过手指卧撑、负重引体向上、增强手指、手腕、手臂力量及灵活性、准确性;通过羽毛球、乒乓球田径接力跑、游泳、保龄球、飞镖等运动,提高反应速度和准确性、增强心血管和运动器官的机能。

3.“直立型职业”需发展的健康体能素质 

主要有:发展耐力素质的练习;发展上肢力量、腰腹部力量素质的练习;发展灵敏、协调素质的练习;发展团队合作的练习。 

4.“直立型职业”岗位体能锻炼内容 

主要有:通过慢跑、篮、排球、游泳、跳绳等项目的锻炼,增强学生心血管和呼吸、运动器官的功能;通过器械体操,健美操、负重搬运等锻炼增强学生上肢肌肉力量;通过武术、太极拳、医疗保健操、大众健美操、体育舞蹈、立定跳远、连续蛙跳等下肢活动性练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消除疲劳;通过体育游戏或参加娱乐性体育活动及户外体育集体锻炼活动,消除肌肉紧张,促进机能恢复。 

5.“动作型职业”需发展的健康体能素质 

主要有:发展灵敏、柔韧素质的练习;发展支撑、攀爬、悬垂素质的练习;发展上肢、腰腹力量素质练习;发展一般耐力素质练习;发展团队合作的练习。 

6.“动作型职业”岗位体能锻炼内容 

主要有:通过负重搬运、持器械体操、负重引体向上、增强学生力量素质;通过障碍跑、负重深蹲、田径接力跑、立定跳远、发展学生速度与灵活性,提高弹跳能力及下肢和踝关节力量;参加游泳、田径长跑、自然越野跑、登山、足球等活动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提高耐力素质;参加娱乐性体育活动;参加武术擒拿格斗训练。 

7.“特殊型职业”需发展的健康体能素质 

主要有:发展灵巧素质、耐力素质的练习;发展上肢力量、腰腹部力量素质的练习;发展腿部力量素质练习;发展野外生存练习及专项素质训练;发展团队合作的练习。 

8.“特殊型职业”岗位体能锻炼内容 

主要有:参加游泳、田径长跑、自然越野跑、登山、足球等活动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提高耐力素质;通过障碍跑、负重深蹲、田径接力跑、立定跳远、发展学生速度与灵活性,提高弹跳能力及下肢和踝关节力量;参加武术擒拿格斗训练;进行野外生存练习及专项素质训练;通过户外体育集体锻炼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单双杠、支撑跳跃练习,培养控制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结语 

当代中职教育是以彰显职业能力开发及职业实际操作运用能力的教育。通过“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目标的教学实践,不仅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科学有序修正学生健康状态的需要。也是预防学生体能素质下滑和增强职业岗位体能素质的需要。更是为就业,为生存,为社会服务打下坚实基础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教育部职成司,职教所.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12篇

[论文摘要]学前教育(幼儿艺体方向)专业是艺术与体育相结合的综合性专业,是根据幼儿教育的特点而构建的复合型专业,是幼儿教育专业建设的创新实践。研究认为学前教育(幼儿艺体方向)专业建设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确立、课程结构优化、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建构,突出艺术与体育教育的专业特色和幼儿艺体教育师资的特点,学前教育(幼儿艺体方向)专业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一、幼儿艺体教育专业建设的依据

高等学校的任务就是按专业培养人才。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人才培养中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过分侧重于抽象思维、逻辑分析等能力的训练,而忽视创造能力的开发与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艺体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艺体教育的熏陶,能够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力,并逐渐增加文化修养、升华精神世界、培养造就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为塑造创造型人才打下基础。根据艺体教育的特点和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幼儿教育人才的特点和规律,构建幼儿教育专业,培养新型的幼儿教师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构建幼儿艺体教育专业

1.开展广泛调研,确立专业培养目标。摸清城乡幼教师资状况和幼教师资培养现状是我们确立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因此,本校分别调查了三峡库区内二十余个区、县的幼教师资情况和重庆、万县、涪陵等地的一些大中专学校培养幼儿师资的情况。其现状是:在幼儿教师中,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和方法普遍缺乏,尤其忽视艺体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幼儿教育多为单纯知识教育,极不利于儿童的心智发展;从与国际教育接轨和幼教发展的要求看,幼教师资的学历普遍偏低;目前一些培养幼师的大中专院校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以及课程设置方面还继续受单纯学科知识教育的影响,艺体教育从课程设置到课堂教学实践等方面都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培养的幼儿教师缺乏个性。鉴于此,本校确定了提高幼教师资学历层次,突出艺体教育特长和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专科学历和艺体专长的幼儿园教师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同时兼顾幼儿教育的社会机构如少年宫、文化宫的需要,突出艺体教育的特色,培养具有灵活运用艺体语言进行幼儿教育教学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艺体教育师资。

2.创建幼儿艺体教育专业,开展课题研究。把幼儿艺体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转变为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校经过全面的分析论证,集中了学校音、体、美3个专业的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的优势,在体育系创立了幼儿艺体教育专业。但是在如何突出幼儿艺体专业特色,如何给学生能力和素质定位,以及课程建设等深层次问题上还需进一步地深化认识和进行研究,幼儿艺体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需要提升到理论研究的层面,才能保证幼儿艺体专业的可持续发展。1996年,本校向原国家教委申报了《面向21世纪培养专科学历幼儿艺体师资的研究》课题,1997年国家教委师范司批准正式立项研究。2000年6月课题顺利结题并被鉴定为较优秀的课题。经过课题组三年的努力工作,在课程结构优化、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和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已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3.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专业特色。(1)加强基础课程的建设。在基础课程设置中,我们注重夯实基础与提高素质相结合,让学生掌握现代社会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奠定学生发展的坚实基础。突出现代幼儿教育理论课程,开设了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早期教育理论以及幼儿智力开发等课程,了解和掌握幼儿教育的科学理论,提高学生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基础课程设置的课程数达20门,占教学总时数的40%。(2)重点加强艺体综合课程建设。根据幼儿艺体教育专业的特点,构建了《音乐与幼儿音乐》《美术与幼儿美术》《舞蹈与幼儿舞蹈》《幼儿体操与游戏》等专业核心课程,并编写了专门的教材。艺体综合课程比例占专业课程的40%左右。(3)增加实践活动课程和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幼儿教师所具备的操作示范能力只能通过教学实践的锻炼和培养才能形成。开设幼儿玩具和教具的设计与制作、幼儿游戏的创编、幼儿教育研究等课程,为学生发展个性和发挥创造性提供更大的空间。每学期安排1~2周的教学见习课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保证见习、实习课程占总学时的15%左右。开设了音乐、体育、美术、舞蹈等课程的专选课程,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修1~2门艺体课程,并有专业教师个别指导,以保证每个学生具备1~2项过硬的艺体专业技能,让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出各自独特的优势。

4.加强艺体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培养幼儿教师的艺体基本技能。幼儿教师必须具有读、说、唱、画、跳基本功。我们要求学生具有创编儿歌、即兴伴奏和演讲、创编舞蹈、制作教具、玩具和手工作品的能力,具有幼儿艺体教学以及幼儿艺体教育指导、教学管理和实施美育的基本能力。(2)强化艺体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运用艺体语言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教育实践活动是幼儿艺体专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它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并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其一,我们制定了《幼儿艺体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活动计划》,指导和规范学生参加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经常性的见习活动有:参观幼儿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幼儿教育调查研究、幼教咨询、为幼儿园服务以及其他课外活动等实践活动。其二,为了检查每届学生整体的学习状况和展示学生艺体教育教学的技能技巧,每届学生都要举办一台大型的教学成果汇报表演(美术作品展、文艺会演),人人创编并演出至少一个体现专业特色的节目,通过自编自导自演文娱及幼儿教育节目,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及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其三,我们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幼儿角色的训练,在当地市、区幼儿园和一些小学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学前班去体验幼儿园的教学、生活及管理,轮流见习幼儿教师,尽快使学生角色化,适应幼儿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具有童心化、幼儿化的思维特征和方式,具有平等交流、耐心指导和细心呵护的角色,为其尽快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其四,邀请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幼儿园的领导和专家经常到校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并根据各级幼儿园特点和实际,有针对性地开设讲座或实地参观学习,培养学生组织教学活动的技能,以保证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幼儿艺体教学工作的要求,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2001届~2005届127名幼儿艺体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抽样追踪调查表明,不少学生在公立和私立幼儿园以及中小学艺体教育教学活动中都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3)建立学生实践能力考核体系。在办学实践中,我们认真总结吸收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和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学管理经验,结合幼儿艺体教育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实际,广泛征求用人单位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建立了幼儿艺体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能力达标考核制度,制定并实施了“舞蹈能力达标考核办法”“音乐能力达标考核办法”“体育能力达标考核办法”,以及普通话、书法能力达标办法等,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到实处,并纳入规范化、科学化、量化的管理序列,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束语

在幼儿艺体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实现了艺体教育活动与现代教育理论接轨,大胆创新,实施素质教育,突出了艺体教育专业的特色,发挥了艺体活动的独特功能。这在教育观念上是一次突破,体现了幼儿教育专业的超前性和创新性,为幼儿教育实现从单纯知识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培养专科学历幼儿艺体教育师资,探索幼儿教育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新路,突出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幼儿教育师资培养的鲜明个性和特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