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生化学论文

中学生化学论文

时间:2022-02-21 03:53: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化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生化学论文

第1篇

1.高中学生化学教育教学中的影响因素

化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比较薄弱。如果在高中学生的化学课堂中,教师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不顾及学生的反映,那么学生就很难接受并吸收。现在的课堂情况,仍然保留着原始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老师就是教,学生就是学,在这一点上,是需要改善的。它所表现出的是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效应。长此以往,学生们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再学习新的知识也是非常吃力的。

2.高中学生化学教育教学的改进措施

(1)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比如让学生自己亲手制作一些教具和模型,组织化学方面的讲座,进行化学课的试验,组织化学知识的比赛,和化学相关的晚会,制作化学板报,或者化学博览会,还可以去化学相关的工农业企业去参观,对社会的热点问题作相关调查。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还可以活跃课堂上的气氛,打开学生的视野,并且让他们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学习化学。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的情景更加多元化,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模式,这样不仅使课堂的表现形式提高了,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更加地喜欢化学课,教师的教学也不再生硬,学生们也更加喜欢这门课,只有兴趣来了,学生们才知道怎么去学,并且学好这门课。

(2)将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互换

将教师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来思考,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师作为辅助,去欣赏且关注所有学生,去聆听他们的心声。多了解学生想要的,使学生贴近生活,因为化学是和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这样既弥补了课堂上的死板教学,还丰富了课外活动。教师还要倾注更多的爱去关心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化学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要对他们更加地关心,帮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起进步。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来教、学生来学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们不仅会对化学产生兴趣,也会对教师产生浓厚的感情。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化学课的教学方法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化学知识能够被广大高中学生所接受,使学生感觉到化学是一种娱乐。带领他们使用正确的方法学习化学,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作者:藏永德 丁海红 单位: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第2篇

下午好!

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我今天来,主要是向大家学习来的。谈起教育教学,在座的各位都是行家里手,在此,谨将自己的工作情况以及点滴心得体会汇报于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与时俱进,努力创新

在教学工作计划中,没有什么论资排辈,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特级教师更应该保持永远清醒的头脑、时常新鲜的血液。

任教以来,我坚持不懈地潜心研究教学规律,自觉进行教学改革,从尝试单项、个别的微观课堂教法入手,逐步探索出一条以“调控教学节奏”为线索的教学改革新路,使自己的教学克服了盲目性、随意性、局限性,朝着科学化、理论化、整体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经验总结《谈谈调节教学节奏》,被省教委有关领导誉为“节奏教学法”,多次在全国或省级交流并被多次节录发表。而后,进一步发展为“快乐教学、节奏教学、创新教学”的教学理念,发表了多篇论文,交流或获奖。

我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教学手段,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在陈培胜老师及化学组全体老师支持与参与下,自拍兴趣实验录像,用于辅助教学,被化学老前辈陈国欣老师赞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又是全国少数最早使用flash制作课件的人,我曾经建立了三个化学网站,被许多化学搜索引擎收入,一些关于教育类的e网书籍也做了介绍,后因收费而停止。今年,我又建立了化学博客,才几个月,已逾六千多人浏览,并有本地及外地老师来信交流。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特级教师更需要保持“学高”、“身正”这一境界,要学知识,要学做人,修身养道。“学习,学习,再学习,终身学习。”这是我的座右铭。

作为一个特级教师,更应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勤勉踏实,忠于职守,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以教育为荣,以学校为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从不挑三拣四,再多、再苦、再重的任务也乐于承担,这两年,由于二中化学教师不足,领导让我承担跨年段超课时的工作,我二话没说,义无反顾地履行了一个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同志诚诚恳恳,对学生循循善诱——这是我的终身追求。

在信息化时代,人人都需要充电,特级教师更应注重本身素养的提高。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从理论到实践,我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发表了《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思考》等文章,并被聘为“莆田市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巡回讲学团”成员,主讲的课题《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受到了广泛的。

三、教好书,育好人

人们总是说:“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从我个人理解,就是教好书,,育好人。我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注释。

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生涯中,我尽力做到关心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所谓“差生”,总是想方设法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春风化雨暖人心”。虽然我现在不当班主任了,仍然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在培养年轻教师方面,我能与年轻教师打成一片,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主动帮助年轻教师解决教学难题,很受年轻教师的。每当年轻教师开设汇报课或观摩课时,总是来找我当参谋,我也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无保留地提出最诚恳的意见,对教案、教具、教法、教态、教学课件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辅导,使年轻教师得到尽快的提高。

曾经被聘请为市化学科骨干教师上课,因此,有一些市骨干教师打来电话或通过伊妹儿求教;一些本地、外地化学老师,通过网络留言或发伊妹儿求教,本人均尽最大努力给与帮助。

四、业余兴趣,舞文弄墨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生化学学业评价 评价目标 评价主体 评价方法 评价结果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学业评价的理念是:“从精英主义的评价转向大众主义的评价:从阶段性评价转向终身性评价;从实证主义的评价转向人文主义的评价;从目标取向的评价转向主体取向的评价:从工具论评价转向生长论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下建构初中生化学学业评价时.笔者认为,应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评价什么,即评价目标:谁来评价,即评价主体;怎样评价,即评价方法;用什么评价,即评价工具:怎样解释,即评价结果。

1.评价目标

初中生化学学业评价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初中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业目标.是要求学生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的物质的组成、性质.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掌握一些初步的实验技能,设计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初中化学强调过程与方法的目的是重视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基本需要。初中生的化学学习是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是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它要求初中生能够提出化学问题,能够对信息和信息加工的方法获得初步的发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化学学业评价主要指学生经历水平的评价,包括独立从事的活动、合作参与的活动等,例如学会使用工具书、学会小组互动等。评价的常用的行为动词有感受、经历、考察、接触、参与、讨论、合作、分享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初中化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业目标主要是指,在学习兴趣方面,要做到保持和增强:在审视问题方面.形成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在关注社会方面.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初步的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热爱祖国方面.形成爱国的情感和学习化学的志向。

关于初中化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业评价,笔者认为,情感评价的目标不仅有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且有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评价常用的行为动词有愿意、感兴趣、珍惜、蔑视、喜欢、欣赏等。态度评价的目标包括学生学习态度、生活态度、科学态度、人生态度等.评价常用的行为动词有遵守、拒绝、接受、反对、采纳、怀疑等。价值观的评价目标包括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评价常用的行为动词有养成、树立、坚持、确立等。

2.评价主体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化学学业评价倡导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员等。

(1)教师。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作为拥有最丰富学生信息的人,应当最有资格参与对学生评价的权力。教师对初中生化学学业评价应当通过揭示学生化学学习成就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也可以通过诊断学生对化学学习有哪些需要,进行化学教学设计和改进化学教学,从而间接作用于学生发展.

(2)学生。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将会改变他们以往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被动反应.以及不能对评价过程提出任何质疑的状况。从评价方式上可分为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两种方式。学生通过自评能够提高化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认识能力。学生互评不但能够帮助其他学生,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存化学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

(3)家长。家长通过参与评价,可以真正明了子女的化学学习程度和水平,并由此作出正确的相关的教育决策。但他们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及时指导。学校和教师应不断地改变家长的评价态度、行为和方法等,使家长更好地发挥参与评价积极作用。

(4)社会有关人员。他们通过参与评价将会带来新的评价理念和技术。会以非教育的视角审视评价,常会带给学校评价者很多启示。

3.评价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重视学生发展,因此,应该采取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两类评价方法。笔者认为下列评价方法在化学评价有很大的实用性

(1)纸笔测验。由于纸笔测验在信度和效度上具有其他评价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因此它仍然是学校评价学生学业的常规手段和主要方法。但考核的重点不应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而应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评价,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去考核。如要考核学生对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的说明与解释.应利用概念分析和说明有关的事实和现象,对核心的具有组织性的重点内容组块进行整体考查,用事实、化学概念和数学方法模拟解决真实问题.在实验活动中考查操作、重视操作的活动功能和目的等。

(2)口试。口试是指主考教师与学生面对丽的评价方法。可选择描述、情景交际、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资源情况进行命题。如能否较为清楚地表述所要探究的化学实验问题,能否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猜想和假设;是否主动与教师、同伴交流化学实验信息和实验探究结果.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感受,等等。

(3)档案袋评价法。它指根据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他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新课程要求教师利用以学习成长档案为主的自我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与发展。初中化学新课程提倡在重视教师及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建立化学学习档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录化学学习的重要资料,包括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收集的化学学习信息和资料、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

(4)学生作业评价。作业是学生的学习作品,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展现但作业评价的目的不应该仅仅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应该是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作业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优秀的学习品格。

(5)行为观察评价它是指平时对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行为表现的观察记录,并由此确定学生达到哪一种水平的方法。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化学实验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如学生是否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药品)和化学实验仪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否正确规范.化学实验仪器的安装是否合理,化学实验活动中能否较为熟练地综合运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注意实验安全。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发展情况。如学生是否经常提出一些富于思考性的化学实验题.是否独立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化学实验任务,并仔细观察和认真记录化学实验现象.是否经常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等。通过观察.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化学实验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如学生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是否具有好奇心,是否积极参与化学实验操作活动,并善于与同伴合作,在化学实验中是否注意节约和合理使用化学药品.等等。

(6)活动性表现评价。它指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列学生的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操作技能,表达交流技能,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意识,以及合作精神等全方位的评价活动性表现评价既应该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表现.又应该关注学生的活动结果、在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开展“化学晚会”、“化学实验基本功比赛”、“化学小论文”、“科技制作”等活动,无疑会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一个展示的机会。从而得到恰当的评价。

第4篇

关键词: 教学学案 高中化学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所谓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它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也是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高中生上了那么多年的学,竟然不会学习,特别是处理完手头的作业后大都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无论是预习新知识还是复习旧内容,都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1.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过去的应试教育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在要改变这唯一的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探究、动手操作,强调学生的感受、体验、实践,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其主要方式为自主学习。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满足中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需要。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已由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思维,已有一定的自制力和较强的独立思维意识,其抽象思维、分析、综合能力已有较大的提高。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历,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自控能力、认知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自学能力也有一定的发展。因此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最佳时期。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近年来的调查数据表明,学习自主性强的学生由于能系统地运用一系列学习策略,其学习成绩一般要好于学习自主性差的学生,那些智力、社会环境等方面明显占优势的学生,学习失败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自主性。

指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习惯的方法和途径很多,这些方法总括起来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全程渗透式策略,即将以学生为主体学法指导渗透于教学全过程、渗透于教学内容、渗透于学习各环节。而运用学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一种教学实践。[1]

二、利用教学学案培养学生化学自主学习的策略

“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学案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的自学,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发现、自我解决,对学生自学后能懂的问题,教师不讲。只有学生通过自学碰到疑难问题,急于渴求教师给以指点时,才作精讲点拨。正如《学记》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在尝试中获得成功。它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1.教学学案的设计应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思想。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只有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自觉、主动、深层次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知识,并获得相应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学案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思想。在编写时既要依赖于教材,又要高于或走出教材;既要以教材和大纲为蓝本,又要展现知识产生的过程,渗透化学思想方法,创造和强化主体参与所需要的教学活动情景。设计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保证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2.利用教学案,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学案编写要从学生的学出发,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特别是在知识的重难点等关键环节上更要注重问题的设置。学案中设置问题要有梯度与层次性,从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巧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向未知领域进发,使对学生提出的新的学习要求、任务与现有的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丰富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如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三《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第三单元《盐类的水解》学案的编写,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盐类水解的原理、实质和规律。那么如何由盐类水解的表象(不同的盐溶液表现出不同的酸碱性)发现盐类水解的本质(盐中的弱离子和水中的H+或OH-结合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这是我们在编写本节学案时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梯度的问题来完成。

问题引入新课:

(1)酸呈酸性、碱呈碱性、盐溶液是否一定呈中性呢?

(2)测定溶液的酸碱性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用问题引出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为学习新知识做知识、方法、心理好准备。

讨论:盐溶液的水解规律(表象)

(1)思考氯化钠、氯化铵、醋酸钠这三种盐溶液的酸碱性,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2)从生成盐的酸与碱的强弱角度,可将盐分成哪些类型?

(3)针对实验结果与盐的组成类型上分析,可得出什么结论?

(4)应用结论推测:硝酸钾、氯化铝、碳酸钠溶液的酸碱性,并用实验验证结论是合理的?

以上四个问题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问题1选取三种具体的盐溶液让学生直观思考其酸碱性不同的原因,问题2在问题1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盐的类型,结合问题1、2学生可以归纳总结出盐类水解的结论即问题3,问题4是对结论的运用。

讨论:盐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本质)

(1)溶液呈酸碱性的本质是什么?

(2)盐溶液中为什么含有H+、OH-?

(3)为什么不同盐的水溶液中c(H+)与c(OH-)大小可以不同?

(4)是否任意一种类型的盐都可以发生水解?

(5)哪种类型的盐才能发生水解反应?

(6)常见的弱酸根离子、弱碱阳离子有哪些?

问题1、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问题3做准备,分析和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盐电离出的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使c(H+)与c(OH-)不再相等从而表现出酸碱性,问题3又为下面三个问题做好了铺垫,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总结归纳水解规律,探讨盐类水解反应的表示方法。

阅读课本P80“信息提示”,同时思考:

(1)水解方程式是用“=”还是“?葑”?

(2)多元弱酸根水解方程式需分步来写吗?多元弱碱阳离子呢?

(3)气体用“”,沉淀用“”吗?

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参与进来,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寻找解决方法,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效率,还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教学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知识源于生活,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并在活动中不断被运用和发展。化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化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学案,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能起到积极地作用。我们可利用高中化学选修内容《化学与生活》来完成,如:

①钢铁放在潮湿的环境中会生锈,你知道铁锈的成分吗?金属为什么会被腐蚀?如何防止金属的腐蚀?

②棉织物和丝织品如何区别?

③某些食品包装袋中有一小袋,袋中装有铁粉,你知道其作用吗?

④家中蒸馒头时往往要加些面碱,你知道其成分和作用吗?

⑤什么叫酸雨?怎样形成的?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止?

⑥草木灰和铵态化肥为何不能混用?

⑦为何75%的乙醇溶液可用于医疗消毒,福尔马林可用于浸制动物标本,高温和紫外线可以杀毒?

⑧举出常用的净水剂并解释其净水原理。

⑨为何热的纯碱溶液去油污能力较强?

⑩解释盐类水解与泡沫灭火器的关系。

置身于生活情境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解决问题的热情与责任感,这些学习的动力资源能促使学生自主地去寻找、验证、评价,甚至自主构建认知途径。

运用教学学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以教学实践为源泉,利用教学案进行自学、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能显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热情和动机。但课堂教学永远是动态的,教学的研究也是永无止境的。我通过“教学案对学生化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实践,以及对教育现状和教育发展情况的学习和思考,深刻体会到了学校内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对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新课改的精神下,逐步实践、摸索,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目标并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三维教学目标一同实现。

参考文献:

[1]付文临.运用学案导学提高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4-25.

[2]詹明静.导学学案教学模式的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教学管理,2007.8.20:119-120.

[3]付文临.创新教育下高中化学学案教学模式初探.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4-25.

第5篇

2009年悄然逝去,年轮既增,2010年应期而至。

你听到了新年到来的脚步声吗?匆匆的!自信的!!激情的!!!

每逢辞旧迎新之际,人们总会回顾光荣,驰骋梦想。

2009年,是我们有着沉甸甸的收获的一年。

全校上下紧紧扭住三星复审四星创建的中心,“以评促建”,不断硬化教学设施,深化

办学内涵,面貌焕然一新。装备了大型电子显示屏幕。武装了文科名师工作中心。开辟了“老子文化墙”。开办了“念奴娇”广播电台。开设了“艳阳天”心理咨询中心。开通了图书电子化管理系统。

教师专业成长成绩喜人:“忠诚教育,热爱学生,传承文明,完成使命,崇尚荣誉”的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4位老师在省级以上赛课中获得一二等奖各两个,学科涉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1位老师获评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位老师获评南通市园丁奖,2位老师获评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位老师入选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预备队,1位老师被遴选为“南通教育:廿一世纪的二次诠释”系列丛书《高效课堂:模式与案例》主创人员、“江苏优质教学资源”研发创作团队主讲教师。4位老师获评如皋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位老师入选感动如皋教育十大人物,1位老师入选如皋市功勋教师;1位老师入选如皋市“三创人才”,1位老师入选如皋市“名教师”。鲍龙荣获如皋市2009年度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现场课比赛高中组一等奖;刘书梅等6位老师获得南通市语言学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二等奖;丁晓燕获如皋市“教育人生”征文一等奖。李玉俊、郑曦媛获如皋市“教育人生”书画一等奖;程晓龙获“万城浅水湾”杯电视歌手大奖赛一等奖。

学生发展态势良好:“德博者立,自胜者强”的校训认同度高。2009届高考本科上线7655人2007级学生在高二“小高考”中取得辉煌业绩,115人取得4a,获得加5分的资格。307人取得3a,263人取得2a,167人取得1a的成绩。全年级共加分2187分。4a人数列全市第三,远远其他超过同类完中。“未来之星”学生艺术团排演的课本剧《风波》获“江苏省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暨第五届少儿艺术节”节目一等奖。作文赛事捷报频传:第十七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中,薛正新、秦亚妹等40名学生分获等级奖;高三(5)班徐行同学在北京大学与《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2010届自主招生高校优质生源选拔赛中荣获高中组一等奖,全国仅20人获此大奖;在2009年“新语文学习杯”江苏省第八届“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决赛中,高三(5)班袁碧同学荣获高中组一等奖。在“全国中学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中,张鹏程等7人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黄银杏徐秋湘等33人获得南通市一等奖。季志勇等9名同学获得第23届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江苏赛区)南通市一等奖。

2010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在规范办学的背景下,我们将发扬办学优良传统,发挥办学智慧灵光,凝心聚力冲刺“四星”,力争在更高的平台上腾飞。

第6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目。化学基础教育改革提倡以科学实验探究为突破口。目前中学的应试教育现象仍然存在问题,一些教师上课不做实验,采用口头描述的方式将实验内容和现象呈现给学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起不到科学实验探究应有的作用。要真正地实现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的实验探究,教师应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化学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学生充分认识实验探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增进对化学学科的情感,进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1. 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学生为主体,参与实验 传统教学方式是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结果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则被动接受,容易遗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中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强调实验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制备Fe(OH)胶体的实验中,观察老师做演示实验的学生课后往往只记得将饱和FeCl溶液滴加到沸水中能制得Fe(OH)胶体,至于胶体的颜色及其和Fe(OH)沉淀的区别仍不清楚。而亲自动手的同学不仅能加以区别,有的同学在做实验中还发现当水接近沸腾时滴入饱和FeCl溶液再加热一会(此时水未沸腾)也会形成胶体,但上述现象的形成需要较高的温度,即接近100℃。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并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加以解释:FeCl在水中水解生成Fe(OH)和HCl,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当温度升高到接近100℃时有利于水解生成HCl,并使之气化,从而在水中形成Fe(OH)。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论文。

2. 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协作,共同探究 分组实验是化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把实验能力强的和实验能力弱的学生分为一组,做实验时以优带差,即以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主体,动手弱的学生为辅,然后互换角色,让实验能力弱的同学为主体再进行实验。这样就可以真正做到互相协作,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3. 多增加传统实验的改进,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 长期以来,课本上不少传统实验操作繁琐,而且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通常由老师演示,即使学生动手做也是按照书上的步骤单纯模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对于一些不合理的传统实验教师有必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加以改进。比如必修1(人教版)NaO性质探究实验中NaO与CO反应,传统实验是制取CO气体并通入NaO,收集产生的气体并通过做木条复燃实验证明产生了氧气。这个实验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设计实验加以改进。CO一定要制取吗?氧气一定要收集后用木条复燃实验加以验证吗?带着这些疑问,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创新了该实验。有学生设计了直接用棉花包裹NaO粉末,用玻璃管伸进NaO粉末中然后吹气,可以看到棉花剧烈燃烧。新设计的实验不仅证明了NaO与CO反应生成了氧气,而且证明了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改进后的实验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实验现象具有趣味性。一般用水来灭火,有的同学打破常规,改进了NaO与水反应的实验。同样用棉花包裹NaO粉末,然后滴几滴水到棉花上,棉花剧烈燃烧,即水能生火。传统焰色反应是用无锈铁丝蘸取溶液或固体粉末,然后置于酒精灯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该方法由于蘸取的药品较少,不利于观察火焰的颜色。针对上述问题,有的同学作了如下改进:将一些浸有酒精的棉花置于点滴板上,再将要用的药品溶液用滴管滴几滴于棉花上,然后点燃棉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火焰的颜色。

教师对学生传统实验的改进,可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实验,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意识,而且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培养创新意识。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努力学习、更新观念,以实验探究为化学教育的突破口,同时转变自己的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许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2] 孙小媛,赵维秋.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改革的方法[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3] 柯珍凤.化学实验课教学与素质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1999,(04).

[4] 徐肖邢,陆德文,徐步田.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研究[J].常熟高专学报,1999,(06).

[5] 康午生.中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形成与训练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

第7篇

1紧扣教材内容渗透环保意识

在教学中介绍环保知识,让学生既认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又认识环境改造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的同学纷纷立志为改造环境而刻苦学习化学。例如在学习完《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之后,结合教材中的选学内容《臭氧》,向学生介绍“臭氧层空蚀现象”。师生共同解析危害:如果臭氧层大量损耗,其吸收紫外线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使达到地球的紫外线明显增加,受到较强紫外线辐射可引白内障,还可以诱发皮肤癌,降低人体的抵抗力,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易发生多种疾病。师生共同探究空蚀原因:事实证明,罪魁祸首是氟立昂,广泛存在于生产空调、冰箱、冰柜,使用的制冷剂和生产柔软有弹性的海绵时使有的发泡剂之中。鼓励中学生做一名爱护臭氧层的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购买带有“中国环保标志、爱护臭氧层”或“无氟氯化碳”标志的产品如气雾剂罐、冰箱、空调、灭火器等。

2结合实验探究增强环保体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探究同样担负着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比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化学教师在自己做实验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可切身实地地进行环保教育。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环境中经常出现的污染物作实验样品做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例如,做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可以事先让学生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水或氢氧化钠溶液,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吸收生成物,减少污染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既让学生接受直观的环保教育,同时又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提高。

3利用课外活动培养环保行动

进行环保教育的课外活动形式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组织学生参观本地邻近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站、化工厂并进行实地调查,或者采样分析,如空气、水污染等。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还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环保科技活,搞一些与环保有关的论文比赛、演讲比赛、抢答赛或者办展览和出墙报的活动,这样寓环保教育于知识性、趣味性的各种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能使他们感知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4以课题研究方式拓展环保教育

环保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方面的研究性课题。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观察、思考、亲自去检测、调查了解,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培养亲自动手动脑解决环境问题的自觉性和实际能力。例如:燃料使用及其污染,干电池污染,本地区主要工业污染源及其污染物的处理调查等。把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就上述现象形成的原因,对生态环境、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目前的解决办法及同学们的设想等诸多方面展开专题研讨,既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拓展了知识体系,同时通过专题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肩上的重任。

5关注热点话题落实环保教育

第8篇

【摘 要】我国的环境状况并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议程。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的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是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改善我国公民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是中学化学教师的职责。

【关键词】环境 化学教学 意识

“环保”是21世纪的首要课题,随着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化学污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遭受了严重破坏。地球环境与人类的生存问题密切相关,环境保护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本文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就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提出几点看法。

一 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保基础知识

课堂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化学教师要在课堂中逐渐渗透环境保护的知识,使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涉及环境问题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是他们学习环境知识的源动力,因此化学教师应该努力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创设真实、生动、直观的学习情景,积极开展和落实环境教育。例如在讲解碳的氧化物时,可同时介绍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当讲解硫化物时,可以向学生介绍酸雨的形成和危害;当讲解到有机物时,教师则可结合烃类的有关知识介绍光化学烟雾引起的几次污染事件、由乙烯聚合反应的内容介绍“白色污染”的危害等。中学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教育的因素很多,日常教学中要科学地、巧妙地渗透到各章节的教学之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明白,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由于初、高中学生化学储备知识不一样,所以进行环保教育要有针对性,不可一视同仁。

如1995年6月20日我国上海市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和日本“四日气喘病”等污染事件;在学习“氧气”后利用教材对“臭氧”的介绍,指出空调等的使用,已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导致臭氧层空洞的出现,致使癌症发病率增加,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还利用卫星拍摄的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照片,以及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危害的漫画等,形象地告诉学生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尽可能地让学生认识到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二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充分贯彻环保理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据了解,按教学大纲要求,中学需要做的化学实验比较多,其中有毒的实验占一半。而绝大多数的学校没有废水回收装置,所以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则显得优为重要。在化学实验中,同样存在着“废气、废液、废渣”的问题。教师可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机会,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的理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实验教学中检验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要做到控制药品用量,在化学实验中要力求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尽量减少废弃物排放。改进实验设备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例如在铜和稀硝酸的反应中,可用注射器来代替试管进行试验。注射器装置属于封闭体系,更易于对比观察,而且药品用量比改进前少得多,同时能防止有毒气体NO生成NO2的泄漏而污染空气。在做实验时,尽量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有毒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也要尽可能回收利用。实验后要对实验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如金属、纸、塑料等均可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放在规定的地方,统一清理存放。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能使学生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做无害化处理,在化学实验中,有时会产生有害物质。为防止污染要对这些有害的实验产物做无害化处理。 例如在做有毒性气体(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放出的试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又如在做硫粉和氧气燃烧的实验时,可在集气瓶里倒入少量碱溶液,让二氧化硫气体大部分被碱溶液吸收,尽量减少二氧化硫气体对空气的污染。

三 充分利用课外科技活动,推进学生的环保行动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科技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所以为了进行环保教育还应开展课外活动。比如把环保实验(如考察本地水的污染及其防治)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让学生从自我构思、设计环保实验,搜集材料书写小论文。既可补充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又可使学生从接受环保教育上升到动手保护环境的自觉境界。开展环境保护讲座,也是施行环保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比如从学生自身生活考虑,讲解居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和化妆品污染。有些学生感受到自己有时也在不知不觉地破坏环境,纷纷表示要从自身做起改善环境,刻苦学习化学知识。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能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境保护观念。

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广大中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性,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教师要切实去培养学生的环保忧患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未来环保的主人。

第9篇

一、评价方式滞后制约课程改革

尽管中考的考试制度在不断地变化,但学校和师生还是面临着巨大的升学考试的压力,大多数中学的一些做法更是偏离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如新课提前结束、延长复习时间、新老教材一起用,依然是题海战术,学生的负担有增无减。如何改变这种阻碍程改革的评价方式、新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新课标在纸笔测验的基础上,提倡另外两种新的评价方式,即“化学学习档案”袋评价法和活动表现评价法。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纸笔测验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问题的书面考查,既了解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程度,又突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考核。

(二)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学生自评):包括实验过程记录、探究活动设计方案、与化学有关的信息资料和图片、小论文、调查报告、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体会、自我评价等等。化学学习成长档案记录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反映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

(三)活动表现评价(小组评价与老师评价):包括做实验、操作仪器、辩论、调查、实验设计等。近年来实行的实验操作考试实际上就是一种活动表现评价方式。

二、传统的教学思想制约新课改

在农村中学,多年来形成的“听、记、背、练”的教学模式已根深蒂固,“教师包办代替”和“学生跟着老师走”的现象依然存在。怎样改变这种现状?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不但要更薪教学思想,而且得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想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制订教学目标以及实施教学时,要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要依据促进学生的发展制订教学目标。

(二)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像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化学史、新闻报道、影像资料、实物、图片、模型等等;都可以创设学习情境。

(三)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和化学现象人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认识。

(四)要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在教学中应加强化学与物理、生物和地理的联系。

(五)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促进化学教学改革。

三、农村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教学手段落后,教师素质偏低。化学新课程教材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教材不仅色彩艳丽,图文并茂,而且贴近生活实际,同时也到处体现出现代高科技的最新成果,令人振奋不已,但是新的教学要求也常常令农村中学教师感到束手无策。比如课文中的观察与思考、调查与研究往往就很难进行。更不要说是上网获取信息,就是从广播电视报纸等方面搜集资料,绝大多数学生也是难以做到的。有些问题,即使是教师也不容易完成,因为很多农村学校的电脑才刚接入互联网,且不说还有相当多的教师根本就不会上网,学生中更是只有极少数学生进过网吧,而进网吧主要是玩游戏和聊天而已,甚至还有不少学校连“古老”的幻灯机都进不了教室,落后的教学手段可想而知。另外,大部分的初中教师,特别是教龄较长的化学教师,由于长期脱离高中知识,根本不了解最新的知识动态,每天接触只是一些一看就知道答案的知识,或非常简单的实验操作,以及一些本来就不甚准确的概念,造成知识陈旧老化,思维呆板迟钝,几乎不具备―个化学教师应该具有的科学素质。很显然教学设施的完善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搞好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否则新课程的实验就成为新的肥皂泡,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化学新课程中很多问题呈现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样化,很多答案是开放性的。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如:空气成分测定中的讨论,二氧化碳实验的设计,以及一些实验不成功原因分析等,这样都是很好的探究性问题,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非常有效。但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起来无疑增大了难度。一方面,相关的教学法辅助资料几乎为零,简单的教师用书几乎排不上用场;另一方面,教材中的有些实验很难完成,如面粉爆炸实验。有些实验因为仪器设备有欠缺而难以完成,如,电解水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一氧化碳的燃烧实验等,实验的可信度大大减弱,有些结论仅凭教师的猜测得出。其结果是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毫无探究的意味可言。又如知识的深浅和范围,教师只能由教师个人来推断,很容易在教学中迷失方向,仔细一看,其中内容与原教材如出一辙,与新课程出人很大,使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再就是新教学实践中学生多年来形成的学习习惯往往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掌握到哪里,教师好不容易使学生参与进来,上课也热闹起来了,可成绩往往是下降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随意拓宽。更容易使教学内容难以完成,无形中加大教学压力,这在如今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新教材改革与学生升学压力的矛盾更为突出,改革往往会雷声大雨点小。在农村中学,一部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仍然存在依赖教材和教参的现象,照本宣科,缺乏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的能力,忽视身边的生动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难以引导学生去感悟化学新课程潜在的内涵。教师理解新教材、建构教学思路、选择教学素材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质量。

我们必须反复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驾驭和使用新教材。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新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化学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了解相邻学科的知识,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课改的需要。

四、教师应加强交流与合作

本次课程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不可相比的,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要与实验区的老师加强合作与交流,教学方法共享、教学资源共享、集体备课,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农村中学的教师切忌单打独斗。

五、完善自己。授之以渔

在化学学习初期,教师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影响还较少。但学生学什么以及怎么学最终是由教师主导和决定的。九年级的启蒙化学,新课程下学生应当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但调查说明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占用的时间明显偏多。教师的行为左右着学生的行为,长期的“一言堂”,要么让学生养成“你讲我听”“你写我记”被动而懒惰的听课。要么学生就是不参与教学活动,自己搞他自己的(如调查中的不听课只做作业)。要给学生授之以“渔”,教师自己就得先有“渔”。教师的“渔”应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认识,要认识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是课改的要求,该做也必须做;要认识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更有利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只有主动学习才是积极学习,才是高效益的学习;要认识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应试能力才能保证得到提高。二是课堂教学技能,只有理解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掌握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薪的教学组织技能,才可能改变课堂上的“满堂灌”。三是工作态度,课改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相应地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要上好一节课,也许要用几节课的时间去准备,这就必须要有端正积极的工作态度,新课程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

第10篇

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理论的内涵非常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随着加入WTO,中国参与科技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迫切需要大批了解世界先进科技文化、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明确要求各类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开展学科双语教学,大力培养双语人才。在实施学科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教学内容多和教学课时少这一尖锐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笔者认为,把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贯彻到学科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去,可以使这一矛盾得到妥善解决。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学科双语教学不再仅仅是师生间授予―接受的过程,而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近年来,笔者已在化学教学中试行双语教学。我认为在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是太高,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学校进行化学双语教学,应将知识的英文表达作为教学重点,强调阅读和写作,其次才是听和说。因此,笔者利用课堂时间解决化学专业术语英语表达的听和说问题外,再引导学生在课内、课外认真阅读英文学科教材并训练专业英文写作。下面就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及“烃”两章为例,介绍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支架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化学双语知识的教学过程。

⑴搭脚手架: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见图1、图2)。

让学生沿着这些知识脚手架,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⑵进入情景:教师预先编制好上述概念框架、与化学中文教材配套的专业英语资料,并用英文板书书写授课提纲和化学专业术语,根据学习内容将学生引入问题情景,激励学生在课中、课后自主学习化学英语知识。

⑶独立探索:在给定学生专业英文资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内及已通过中文教材掌握的化学背景知识,借助于词典独立探索化学知识的英语表达方法。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和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⑷协作学习: 相互讨论、交流学习。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可以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可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⑸效果评价: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情况作出评价。教师用英文布置作业,用英文命题考试的方式来评价、检查、督促和巩固学生化学学科知识的双语学习,推动双语教学的进行。

经过几年的化学双语教学,笔者觉得有多方面的收获:

直接、显明的收获是掌握学科知识、能力的同时,掌握了英文专业词汇提高了英语水平。学生方面,为了检验教学效果,我们大胆地采用英文进行命题。评卷时发现,多数学生都能正确理解题义,并没有因为是英文试卷而觉得太困难,部分学生甚至全用英文进行解答。更为重要的是,学科双语教学推动了普通英语的教学,促进了学生对英语听说读写的全方位训练。 对于教师而言,经过一门专业课程系统的英文备课和课堂教学,专业英语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翻译和撰写专业英语论文的能力大大改善。

隐性的、更深层次的收获:①教师可以及时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学到新的教学思想。例如美国教材General Chemistry[5] 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 ”一节阐述共价分子的几何构型时,不仅提到了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的概念,还提出了“电子组”的概念,认为“电子组”可以是电子对(成键电子对或孤电子对),也可以是中心原子上的未成对电子(如NO、NO2); 可以是两原子间的单键,还可以是双键或叁键;“电子组数”才是决定分子构型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这一表述很有新意,值得借鉴。②系统、长期的课程双语教学将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奠定良好的专业英语基础。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入学素质,尤其是他们的专业英语水平。从这个角度讲,大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将肩负重任,并且大有可为。③作为一种确立的教育体制,持之以恒的课程双语教学必将促进国民英语水平的全方位提高,从而提升我们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交流水平,增强我们的国际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2001,(3).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育,1998,(3).

[3]徐慧.高中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学,2005,(7-8).

[4]曹莉,王庆华.中学化学双语教学的尝试和思考[J].化学教学,2002,(10).

[5]Ralph H.Petrucci, William S.Harwoodand F. Geoffey Herring. General Chemistry: Principles and Modern Applications,8th[M]. Prentice Hall,2002.

第11篇

关键词:化学学科能力;核心素养;能力表现;认识发展性教学;

作者简介:王磊(1963—),女,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教授,主要从事科学教育和化学教育研究。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可见,建立学科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基于学科特定的认知或特定的活动将能力发展目标具体化,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为了明确化学学习对学生能力和素养发展的贡献,描述学生化学学科能力素养的发展路径,了解学生化学学科能力素养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学科能力素养的评价和指向学科能力提升的教学改进研究与实践,课题组1开展了“中学生化学学科能力表现研究”。几年来,课题组围绕内涵实质、知识经验基础、活动表现等化学学科能力的基本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研制了化学学科能力表现指标体系,开发了测评工具,选取部分省市中学生样本进行了测试研究,并在实验学校开展了促进化学学科能力发展的教学改进研究与实践。本文概要介绍其中的部分成果。

一、化学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的理论研究

(一)已有研究概述

国外有关科学领域学科能力及其表现的研究主要反映在科学教育研究期刊、科学教育课程文件和科学学业成就国际测试评价中,内容涉及科学思考、科学素养、科学学业成就的内涵、表现和进阶。科学教育研究期刊的代表性论文涉及以下科学能力:批判思考能力[1]、问题解决能力[2]、科学推理能力[3]、表征能力[4]、科学探究能力[5]、论证能力[6]、得出结论的能力[7]、控制变量的能力[8]等。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学生在科学教育领域的能力要求包括理解科学知识,用科学推理做出决策、进行解释,以科学合理方式行动,具备科学信息和基于科学信息推理以架构、计划和实施探究等。[9]NRC提出科学能力主要包括知道、使用和解读对自然界的科学解释,产生和评价科学证据与解释,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和发展,高效地参与科学实践和科学论辩四个方面。[10]科学共同课程框架(草案)中指明了所有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应该学完的知识和实践。包括维度一,强调具体学科观念,将学科观念分成了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以及工程和技术科学四个领域。维度二,贯穿科学学科并带有应用性的交叉概念。维度三,描述科学和工程学实践。该标准将科学探究扩展到科学实践,科学实践用于发展科学理论,形成新的研究领域,以及问题解决和探究策略。既包括探究过程中的认知性的实践活动,也包括物理性的实践活动等。具体的科学实践能力包括:提出问题、构建模型、变换可检验的假设、收集、分析和处理数据、形成和评判争论、交流和理解科学和技术文本、应用科学知识等。[11]

国际重要学生学业成就测试对学科能力及表现的要求:(1)TIMSS(2015)的科学测试框架由认知水平和内容领域两个主要方面构成。内容领域包括: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和地球科学。认知水平包括:知识知道、应用和推理。(2)PISA(2015)的科学测试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创造性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围绕科学素养的四个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能力和情境脉络。其中科学知识通常指用作理解主要事实、概念及解读理论的基本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界的知识及科技工艺的知识(即内容知识);所有科学探究形式里的程序和使用策略的陈述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以及如何在科学学科中进行辩证和确认的陈述性知识(即认识观知识)。其测评内容包含物理学系统(包含物理、化学两门学科)、生物学系统以及地球与太空科学系统。科学能力特指科学地解释现象、评价和设计科学探究、科学地阐述资料和证据。科学态度包括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探究的评价以及对环境的觉知。(3)NAEP(2009)评价框架由4个部分组成:学科领域(地球、物质和生命科学),知与行能力(概念理解、科学研究、实际推理),科学本质(科学和技术发展史、体现科学和技术特征的思维习惯、探究方法和问题解决),统一的概念(模型、系统、变化方式)。NAEP(2009)评价框架中的物质科学领域含有“物质”“能量”和“运动”三大主题。科学能力维度包括“识别科学原理”“运用科学原理”“运用科学探究”“运用技术设计”,此框架描绘了期待学生在这四类科学能力上的表现。还提出了4种认知(知识)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图式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国内学者关于化学学科能力及其表现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冯忠良先生的类化经验论的能力观[12]界定化学学科能力的内涵。例如,王磊认为化学科学能力是对化学科学活动起到直接的稳定的调节作用的个体心理特性。[13]王祖浩、杨玉琴认为化学学科能力是学生在学校化学学科的认知活动或化学问题解决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在这类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固的心理特征,同时它本身就是成功地完成这类活动所必须的条件。[14]关于化学学科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15][16];化学观察能力、化学实验能力、化学抽象思维能力、化学微观想象能力、化学自学能力、化学应用和创造能力[17]等。

综观已有的关于科学能力和化学学科能力的研究成果,国际上比较侧重对于一般科学能力的测评研究,缺少对化学学科能力构成和表现的研究;国内关于化学学科能力的研究比较多理论探讨,缺少实际测评研究;比较偏重某种能力的研究,缺少能力表现、内涵实质和知识经验的整合研究。

(二)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的化学学科能力及其要素

学科能力是指学生顺利进行相应学科的认识活动和问题解决活动所必需的、稳定的心理调节机制。学科能力表现是学生完成相应学科认识活动和问题解决活动的表现,实质为核心学科知识和经验在各类能力活动中的表现。

化学学科的认识活动和问题解决活动可以概括为:(1)知识和经验的输入———学习理解活动,学习理解活动的关键心理操作要素有:观察、记忆、提取信息;概括、关联、整合;说明、论证、推导等。(2)知识和经验的输出———应用实践活动,其中的关键心理操作要素有:分析、解释;推论、预测;设计、证明等。(3)知识和经验的高级输出———创新迁移活动,包括复杂推理(综合问题解决);系统探究(问题假设、系统设计实施、建立模型);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考、评价、反思;想象、创意、发现远联系等)。

由此,提出化学学科的学习理解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和迁移创新能力的概念及其要素,如下:

化学的学习理解能力是指学生顺利进行知识和经验的输入和加工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要素包括:辨识和记忆、概括和关联、说明和论证等学习理解活动。

化学的应用实践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进行知识经验的简单输出活动,完成特定学科活动、以及应用学科核心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分析和解释、预测与推论、选择并设计问题解决方案等应用实践活动等能力要素。

化学的迁移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能否利用学科核心知识、活动经验等,解决陌生和高度不确定性问题以及发现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能力。具体包括复杂推理、系统探究、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想象、创意设计、批判思考、远联系发现)等能力要素。

(三)基于类化经验和认识方式的化学学科能力内涵实质

依据能力类化经验说,化学学科能力是指个体能够顺利地完成特定的化学学科认识活动和问题解决任务的稳定的心理调节机制,具体包括定向调节机制和执行调节机制,其中陈述性知识是定向调节机制的基础,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是执行调节机制的基础。所以,化学学科能力的内涵基础是结构化和类化的的核心知识以及核心活动经验。

本研究认为,知识成为学科能力还依赖于知识能否转化为学生自觉主动的认识方式。认识方式是个体对客观事物能动反映的方式,是学生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倾向于使用某种思维模式或是从一定角度来认识或解决问题的信息处理对策或模式。认识方式包含认识角度、认识路径和认识方式类别等基本构成要素。化学学科有其特定的认识和研究领域,有其特有的认识活动和问题解决任务,需要独特的认识事物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路和方法,即比较特定的认识方式和推理模式。具有不同认识方式的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某一化学问题时,会具有不同的能力表现。化学学科认识方式是化学学科能力的内涵实质,是知识转化为或表现为化学学科能力的核心机制。

特定领域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思路与学科知识密切相关并相互匹配,学科的核心知识具有重要的认识方式功能,提供核心的认识角度,形成重要的认识思路和推理路径。此乃学科能力类化经验论的要义之所在。

(四)化学学科能力内涵构成及其活动表现的系统模型

本研究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层面建立化学学科能力活动表现框架,从核心学科知识、核心学科活动经验和化学认识方式三个维度揭示化学学科能力的内涵构成,从而构建起化学学科能力内涵构成及其活动表现的系统模型。

在上述模型中,学科核心知识和活动经验是学科能力发展的基础,学科认识方式是学科能力发展的内涵实质,学科能力活动类型是学科能力发展水平的外在表现。

其中,化学核心学科知识主题包括化学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化学反应、化学与生活等。化学核心活动经验包括物质性质探究、反应规律探究、组成和结构探究、物质及能量的转化设计、物质分离、物质检验等。

化学学科认识方式包括认识角度、认识方式类别三个基本要素。每个认识域或认识对象都有其独特的认识角度,如,物质、反应和能量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认识角度,而类别、化合价、周期表中的位置和价键结构等又是中学阶段有关物质的核心认识角度,方向、限度、速率和条件是有关化学反应的核心认识角度。能量类型、体系能量改变和能量转化途径是关于能量的核心认识角度。核心认识角度会有二级或三级具体认识角度,认识角度之间的关系形成认识思路,核心认识角度与认识思路稳定后会形成相应的认识方式类型。

化学学科能力活动表现包括学习理解(辨识记忆、概括关联、说明论证)、应用实践(分析解释、推论预测、简单设计)、迁移创新(复杂推理、系统探究、创新思维)3大类、9小类(3×3学科能力要素)。

随着年级的不同,化学核心知识和活动经验的丰富,学生的化学认识方式不断发展,其化学学科能力总体上应该呈现发展趋势,其中年级课程和教学是学生化学学科能力的重要发展变量。基于化学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的系统模型,从学习理解能力、应用实践能力、迁移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对中学生化学学科能力表现界定如下。

学习理解能力表现:通过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化学反应、化学与生活等化学核心知识内容的学习,能记住典型物质的重要性质、核心反应规律、重要理论和典型原型,能辨识生活中的常见物质,能够辨识化学核心活动原型及程序经验;能基于数据、现象等实验事实概括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规律,能概括针对材料、健康和环境的认识框架;能建立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物质性质、性质与转化、核心概念等的关联,能建立原型活动的目的和程序的关联;能运用相关理论模型和实验事实对物质性质、化学反应规律和理论及生活问题进行说明论证,能对化学核心活动原型程序的合理性进行说明论证,并且可以完整复述活动原型;形成并发展对物质、反应的核心认识角度,运用元素观、转化观、微粒观、平衡观、系统观等认识物质和化学反应的能力。

应用实践能力表现:在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化学反应、化学与生活等特定领域的问题解决中,能运用核心知识,基于某一认识角度分析、解释实验室、生产、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能根据信息对未知物组成、结构和性质,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及相应的现象,反应规律等进行推论预测;能设计简单实验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转化,研究化学反应规律,实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解决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内化认识角度、形成并完善认识思路,实现对无机物、有机物和化学反应的系统化认识。在化学核心活动的问题解决中,能应用活动程序经验分析近变式活动程序的合理性及其原理,分析概括近变式的活动程序经验,对近变式实施预测性质、获取证据、基于证据得出结论等活动程序之一,进而对近变式完整地实施活动程序。完整性体现于从确认目标到设计方案,从性质预测到证据收集,从识别变量到变量关系的探究。近变式主要是指与原型较为近似但具体对象相对陌生的化学核心活动任务。

迁移创新能力表现:在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化学反应、化学与生活等特定领域的问题解决中,能运用核心知识、基于多个认识角度分析、解释实验室、生产、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能够进行远迁移、发现新知识,能够进行创意设计解决实验室、生产、生活中问题。在化学核心活动的问题解决中,能用活动程序经验综合分析远变式活动(复杂和陌生)程序的合理性及其原理,系统执行化学核心活动,创造性地应用活动程序经验来设计新颖方案或分析得出结论。

根据此模型,我们还可以制订具体知识经验主题的学科能力表现指标。

二、化学学科能力表现测评工具的研发

本研究依据化学学科能力及其表现模型构建测评指标体系,采用“问题情境—知识经验—学科认识方式—心智(能力)活动任务”组合测评的方式研发测评工具,进行化学学科能力表现评价。

(一)测评工具的研发过程

测评工具研发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综合核心知识、学科能力表现和认识方式规划命题双向细目表;依据双向细目表选择情景素材、命制试题;依据能力水平制订评分标准;从试题描述、知识、学科能力要素、认识方式、评分标准五个角度编码试题;依据6人测试口语报告评估修订测评工具;报送专家团队进行逐题项的匿名审议,依据外审反馈意见深入修订测评工具;进行300人预测试,利用单维Rasch模型和多维Rasch模型来检验测试工具的信度、试题与模型匹配度(MNSQ和怀特图),再次修订测评工具;经过多方审校,确定最终版本的测试工具。

(二)测评工具的质量评估

分别用单维Rasch模型和多维Rasch模型来检验测试工具的信度。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通过表2数据可见,用单维Rasch模型检验测试工具的学生信度为0.82、试题信度为0.96,测试工具信度良好。利用ConQuest软件进行多维Rasch模型运算,所得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学科能力要素维度的均信度大于0.7,信度良好。

全部试题(内容和活动)的单维运行结果中,INFITMNSQ的最大值为1.36,最小值为0.8,除1个测试点外,其他测试点对应的试题INFITMNSQ值在0.7~1.3之间,表明试题与模型的匹配度较好。

三、化学学科能力表现评价研究的主要结果

本研究分别针对不同省市、不同年级的学生样本,在3月、9月两个不同的时间点进行了化学学科能力表现测评。限于篇幅,本文报告的评价研究结果是基于我国某市普通高中(9—12年级)学生第一学期课程结束后的学科能力表现测评数据。本次测试的样本分布情况见表3。

本研究采用BookMark法划定学科能力表现水平等级,基本程序如下:先综合考虑试题的学科能力要素指标、认识方式指标和用Rasch模型处理测试数据后得到的试题难度值三个因素,通过逻辑分析初步划定水平等级;再用spss17.0对各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各水平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最后确定各水平所对应的试题难度值范围。

(一)高中生化学学科能力总体表现水平

运用单维Rasch模型对全部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试题难度值,得到化学学科总体学科能力表现的Item-map,依据试题难度值及试题指标,以认识方式水平-问题情境陌生度和间接度-学科能力要素作为水平划分依据,将学生的学科能力表现划分为5个水平。全部样本在各水平的人次百分比分布如图2所示。

少数学生(5.7%)处于水平1,即仅能够对核心知识或核心活动进行辨识、记忆54.2%的学生处于水平2,即学生面对熟悉的问题情景,直接调用核心知识或核心活动原型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推论预测,设计简单实验,或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24.8%的学生处于水平3,即面对熟悉的问题情景,能够基于给定的认识角度和对核心概念的理解,经过系统分析解决简单问题。

14.5%的学生处于水平4,即在题目提示的情况下,能够将某一核心概念作为认识角度,并建立信息—知识—认识角度间的关联,分析、解决简单问题。

只有极个别的学生(0.8%)的学生处于水平5,即能够自主调用认识角度解决陌生情景下的问题。

总体看来,大部分学生能够记住、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或基于具体问题解决经验解决问题。部分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分析认识对象的角度,基于相应的认识角度分析问题情景中的认识对象,解决问题。但是,大部分学生不能主动建立信息—知识—认识角度间的关联,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在建立关联的基础上,对认识对象进行系统分析。

(二)各内容主题的能力表现

学生在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化学反应、化学与生活四个学科核心知识以及学科核心活动经验五个方面的化学学科能力表现平均水平如表4所示,各主题中各水平的人次百分比如图3所示。

由表4可见,学生在无机物、有机物、化学与生活主题的化学学科能力方面表现平均水平处于水平2,在化学反应主题的化学学科能力方面表现平均水平处于水平1。

在无机物主题中,大部分学生处于水平1和水平2,少量学生处于水平3,处于水平4、5的学生人数极少。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简单记忆,或根据题目提示的角度进行直接迁移应用;能够在陌生情景下迁移的学生人数不高,具有自主角度、自主角度系统认识、多角度系统认识的学生则更少。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更多经历在陌生情景中,基于某一认识角度分析问题的活动,适当减少熟悉情景下分析物质性质、知识的简单识记这些学生已经能够掌握的教学活动。

在有机主题中,大部分学生处于水平1和水平2,少量学生处于水平3、4,处于水平5的学生人数极少。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够基于结构或反应单角度,从宏观或亚微观认识有机物性质;利用结构和反应的多个二级角度系统分析问题,对学生有一定挑战;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在陌生情景中,基于结构和反应的多个二级角度进行系统动态分析。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利用结构和反应的多个二级角度,从微观系统动态的水平解决各类问题。

在反应主题中,大部分学生处于水平1,少量学生处于水平2、3,处于水平4、5的学生人数极少。说明大部分学生只能在熟悉情景中进行简单分析,而基于题目给出的认识角度或主动基于某一认识角度分析问题,均有一定难度,只有极少学生能够在陌生情景中进行多角度系统思考。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多经历需要基于某一认识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而避免只通过简单的知识关联,即可完成的任务。在生活主题中,大部分学生处于水平2,处于其他水平的人数均较少。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暗示的角度下,以孤立—单一对应的化学视角与生活视角,分析熟悉素材。仅能在明显提示下分析问题和能够多角度系统分析陌生问题的学生均较少。在教学中应注意不必给学生过多提示,应让学生面对陌生素材,自主基于化学视角(结构角度、转化角度、能量角度)和生活视角的多对应关系分析实际问题。

在活动主题中,学生主要分布于水平4和水平3,少部分学生处于水平2,少数学生处于水平1和水平5。说明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在给出信息提示(例如反应)的情况下,经过简单推理完成变式实验的设计和分析,或者能自主基于熟悉角度完整实施单变量体系的研究和系统分析多成分体系的方案。但是很少有学生能自主基于陌生角度提取单变量并执行活动或系统分析和执行双变量的方案。在教学中,应让注意外显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变量意识,促进完整实施活动记忆自主提取陌生角度和识别变量的能力,注重基于变量的系统分析和执行,以及证据与结论、问题的匹配性。

(三)高中生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各能力要素的表现水平

用多维Rasch模型对分别对测查数据进行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维运算和辨识记忆(A1)、概括关联(A2)、说明论证(A3)、分析解释(B1)、推论预测(B2)、简单设计(B3)、复杂推理(C1)、系统探究(C2)、创新思维(C3)九维运算,分别得到三维、九维试题难度值和学生能力值。

分别依据全部样本在学习理解能力、应用实践能力、迁移创新能力表现的Item-map,以认识方式水平—能力要素作为水平划分依据,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能力表现划分为三个水平。全部样本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能力表现平均水平如表5所示,各水平的人次百分比如图4所示。

在学习理解能力方面,学生的平均水平处于水平2,且70.9%的学生处于水平2,即能够基于事实概括核心概念(知识);能经过分析建立实验事实与核心概念(知识)间的关联或建立概念(知识)间的关联。

在应用实践能力方面,学生的平均水平处于水平2,但学生在水平1、水平2和水平3的分布比较均衡。约30%的学生能够基于对核心概念的记忆或问题解决经验解决情景熟悉的简单问题,约30%的学生能够在题目给定认识角度的前提下,基于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解决情景熟悉的简单问题,约38%的学生能够在题目提示的前提下,将核心概念转化为认识角度,经过系统分析解决情景熟悉的问题;或者主动将核心概念转化为认识角度,分析解决问题。

在迁移创新能力方面,学生的平均水平处于水平1,且97.7%的学生达到水平1,即能够主动将核心概念转化为认识角度,或基于问题解决经验,解决陌生情景下的综合复杂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水平1对应的题目均为日常教学中的常规训练题目,而有些非常规训练题目,虽然没有复杂的问题情景、不需要经过系统分析,学生表现依然不够理想。学生解决迁移创新类任务主要依赖于习题训练中形成的问题解决经验。

由图5可见,学生在9项二级能力要素上的发展水平呈现阶梯型递减。在学习理解能力中,说明论证能力表现特别不理想,表明学生经历相关内容的学习后,能做到“知其然”,做不到“知其所以然”。在应用实践能力维度,推论预测和简单设计能力表现比分析解释能力表现差。复杂推理、系统探究、创新思维没有得到必要的发展。此结果也表明,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3×3学科能力要素既是化学学科能力活动的主要类型,又可以表征学生学科能力的表现水平,还能够反映教学对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从学生化学学科能力总体表现看,10年级和11年级样本的平均能力值基本相同,11年级略有下降,12年级样本的平均能力值明显提升。用SPSS17.0对各年级样本学科能力表现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如表6所示。

结果表明12年级样本与11年级样本学科能力总体表现存在显著性差异,而11年级样本与10年级样本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高三复习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化学学科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新授课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则值得关注,特别需要关注化学2(必修)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教学改进。

从学生在化学学科能力各水平分布情况看,在总体趋势上,随着年级的增长,样本在低水平(水平1和水平2)的人次百分比分布呈下降趋势,而在中、高水平(水平3—水平5)的人次百分比分布呈增长趋势。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学科能力总体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在11年级,水平2和水平4的人次百分比分布呈现反常趋势,与10年级比较,水平2的人次百分比分布增加,而水平4的人次百分比分布减少,说明在11年级,更多的学生基于已有经验解决问题;而在题目提示情况下,将某一核心概念作为认识角度,建立信息—知识—认识角度间的关联,分析解决问题的学生较10年级有所减少。进一步对比分析10年级和11年级测试主题分布情况可知,与10年级相比,11年级增加有机化合物和化学反应主题的测查量,由此可以初步推测,学生在有机化合物主题和化学反应主题的学习中,将核心知识转化为认识方式,进而用于解决问题的学科能力发展情况不如无机物主题。

四、结论和建议

(一)高中生化学学科能力发展现状

从总体发展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记住、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或基于问题解决经验解决问题。部分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分析认识对象的角度,基于相应的认识角度分析问题情景中的认识对象,解决问题。但是,大部分学生不能主动建立信息—知识—认识角度间的关联,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在建立关联的基础上,对认识对象进行系统分析。

从各能力要素发展情况看,学生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能力维度上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在学习理解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基于事实概括核心概念,能够建立实验事实与核心概念间的关联或建立概念间的关联,而基于认识角度对事实或具体知识进行概括关联的能力、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新概念进行说明论证的能力有待提升。在应用实践能力方面,学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层次性。约30%的学生能够基于对核心概念的记忆或问题解决经验解决情景熟悉的简单问题,约30%的学生能够在题目给定认识角度的前提下,基于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解决情景熟悉的简单问题,约38%的学生能够在题目提示的前提下,将核心概念转化为认识角度,经过系统分析解决情景熟悉的问题;或者主动将核心概念转化为认识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只有极少部分学生能够达到高水平,即能够主动调用认识角度、经过系统分析解决问题。在迁移创新能力方面,学生发展情况不理想,解决迁移创新类任务主要依赖于习题训练中形成的问题解决经验。

从各主题看,大部分学生处于较低水平,即大部分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简单记忆,在熟悉情景中基于问题解决经验分析解决简单问题,或在根据题目提示角度的情况,能够基于某一角度经过系统分析解决问题;但是,能够在陌生情景下进行知识迁移、解决问题的学生人数不多,具有自主角度、自主角度系统认识、多角度系统认识的学生则更少。

从年级看,学生的化学学科能力随年级的增长而提升,但是,增长程度不同。其中,12年级较11年级的学生化学学科能力增长显著,而11年级较10年级学生的化学学科能力增长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基于认识发展性教学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素养发展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化学学科能力存在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和年级差异。本研究认为,外在差异反映在能力活动表现上,问题任务的综合度、间接度和情境素材的陌生度是重要的外在影响因素。学科能力的内在差异在于学生的认识角度、认识思路和认识方式类型上的差异,而导致其内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否具备知识经验基础,以及知识经验是否转化为自觉主动的认识方式,课程内容的选取和安排对于前者的影响很大,而教师的教学活动则对于后者影响显著,学生年龄、智力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等也是学科能力表现的个人影响因素。

本研究所建构的化学学科能力内涵构成与活动表现的系统模型有利于学科能力评价。一方面由于建构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3×3能力活动框架,有利于实现学科能力的可测量。另一方面该模型基于认识方式建立起学科能力表现与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实质性关系,从而有利于实现学科能力测量结果的可解释和可评价。

此外,本研究所建构的化学学科能力内涵构成与活动表现的系统模型有利于学科能力培养。该模型为培养和发展学科能力提供了多维调控变量。抓住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学科能力活动变量,以及学科认识方式这个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机制,就可以促使学科核心知识转化为学科能力和素养。化学学科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与核心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密切相关。学生在经历观察记忆、概括关联、说明论证等学习理解活动形成知识的同时,体会核心知识的认识发展功能和价值,形成学科思想方法,即丰富认识角度、转变认识方式类型,形成认识思路;在经历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不同水平的问题解决活动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内化认识角度,建立认识角度间的关联,发展进行系统分析、复杂推理的能力,形成问题解决思路。由此可见,在学生化学学科能力发展过程中,知识经验、认识方式、各学科能力要素同时作用,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据上,我们提出:促进学生学科能力和素养发展的教学改进,关键在于要转变教学理念,将“以具体知识落实”为本的教学转化为以“促进学生认识发展”为本的教学。所谓认识发展性教学,特指不仅要促进学生理解和获得知识,还要转变原有的偏差认识、建构学科观念,更要促进学生丰富认识角度、形成认识思路、提升认识方式类型,从而实现能力和素养的发展。

1.彰显学科知识内容的认识发展功能和能力素养培养价值。

基于认识发展论角度,知识其实可以看作是认识主体针对研究对象,在特定问题驱动下,选取了特定认识角度,经历了特定推理过程和认识路径,形成的特定认识结果。据此,我们认为知识在认识活动中发挥着认识角度、认识路径和推理判据等认识功能,正是因为知识具有这些认识功能,所以知识具有重要的能力与素养发展价值。这也是我们选取教学主题、知识内容和情境素材的依据。

2.基于学生认识发展和能力进阶设计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

一方面,转变问题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关注点。从“如何获取知识?活动的形式是什么?”发展为“如何丰富学生的认识角度,如何转变学生的认识方式类别?”;从围绕“知识”设计问题和教学流程转变为围绕促进“认识转变”和突破“认识发展障碍点”设计问题和教学流程。另一方面,基于学科能力要素设计具有进阶性的学习活动。例如,在知识建构环节,设计概括关联、说明论证类学习活动;在知识巩固环节,要设计分析解释、推论预测、复杂推理、系统探究等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在复习课和习题课教学中,选择或设计问题时,从“巩固落实具体知识”转变为“实践、内化新认识”。在习题教学中,从“输入认识角度”转变为“输出认识角度”,即从提供问题分析角度到让学生主动发现、形成分析角度,并提升学生建立“信息-知识-认识”的关联的能力,提高系统分析和推理能力。在复习课教学中,基于本质进行概括,基于核心认识角度和认识路径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建立知识与问题解决的关联。

第12篇

相异构想教学策略 物理教学“相异构想”又称“先入想法”,也称“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个人经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对事物的直接看法。正确的感性认识有助于科学概念的形成,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的掌握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片面的、错误的“相异构想”,由于“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陷入僵化,妨碍学生接受正确的概念,阻碍了他们更合理有效的思路,增加了知识迁移的困难,造成认识的偏差。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我们经常会对学生说:“这道题刚刚讲过,你怎么又做错了?”这就是学生的“相异构想”在作用。那么我们如何来突破学生的“相异构想”,来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概念图法,明确概念之间的层次关系

概念图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概念图的绘制步骤一般是:①介绍概念内涵,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并能灵活运用概念,且熟悉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②在变化的情境中识别和判断相应的概念;③用图表这一形式把概念的层次关系和相互联系表现出来,把容易混淆的概念用图解形式表示,更能表现他两者之间的异同。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基础知识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即使是针对同一内容而制作的概念图也会有较大差异,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同恰好在这种认识差异上体现了出来。运用概念图复习教学是一个好的教学策略。例如,在复习“物体的内能”一节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绘制概念图。此图能构造出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对整个知识架构的掌握,有利于其直觉思维的形成,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使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二、建构模型,抽象内容具体化

许多物理现象和规律由于种种原因是无法用实验来验证的,因而理想化模型被广泛地运用于物理学研究中,如力学中:质点、刚体、单摆、弹簧振子、直线、光滑面水平面,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热学中:理想气体、气体分子的各种模型等。这种理想模型常常是抽象思维的结果,可用来解决较复杂的实际事物及其作用过程,使问题的处理大大简化,便于逻辑推理,教学中应充分加以利用,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和知识。例如,卢瑟福研究阿尔法粒子散射时,发现实验现象不能被由汤姆孙原子模型导出的理论解释而如果把原子看作一个被缩小的太阳系,电子像行星绕太阳旋转那样围绕着原子核旋转这样一种模型,则能够成功地解释阿尔法粒子的大角度散射问题,故而诞生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我们可以通过建构模型,抽象原子的本质特征,突破难点。

三、运用实验,进行探究

物理探究性实验就是运用一定的实验方法,创设不同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对一些物理现象从多方面、多层次分析,研究某一物理现象的实质和规律,从而有力地解释一些客观事实的实验属性。如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中,把敲响的音叉放入水中,可以看到水花四溅,学生会提出: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如好传入耳朵的?为什么会有水花四溅的现象?教师努力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再提供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实验过程,在实验中找出自己相异构想的偏差,对出现的现象进行解释。对于实验内容,有条件就该让学生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这样可以能有效地引发和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高教学效率,并且可以很好的进行知识迁移。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模糊的、错误的认识和概念只要通过做一些成功的实验就会得到澄清和纠正。

四、用变式弱化学生的思维定势

变式,就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变更事物本身所有的特征,也会产生出新的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新的思维模式来处理这些新的问题,克服传统的特定性思维,使学生学会探索性学习,思维得以发散。变式教学就是教师探索过程中的新的教学形式,通过不同视角、不同模式、不同情境、不同方法的变式手段,使教学结果更具效果,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高度,培养学生能力多样化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们在学习磁感应强度B、电场强度E的过程中,有许多同学认为把电荷放入电场中放入点电荷,把通电导线放在磁场中,才有B和E,拿走点电荷与通电导线E和B则会消失,究其原因是因为对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的本质特征认识的不够充分,理解的不够透彻。变式的好处就在于能够突出要点,使它更鲜明,便于学生掌握。

五、理论联系实际是物理课堂吸引学生的法宝

实践证明,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关联越多,学生越会对教学内容感兴趣。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整合学习内容,力求当堂学习内容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挂钩。如学习“力矩”时,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用日常生活中的“泥娃撒尿”这个妇孺皆知的玩具可以很好地讲解“气体三定律”,这样的例子很多。总之,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多联系实际,多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审视和解决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问题,剖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相异构想”,从而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应用价值的认同,焕发学习热情。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与训练。

六、运用电脑模拟演示,使内容具体化

电脑模拟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又可从具体现象抽象出其本质特征;可将动态变成静态,利于观察,又可将静态变成动态,利于理解。电脑模拟还可将输给它的信息经过逻辑推理运算,输出结果,判定输入输出的关系,从而在输入信息与输出结果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如开普勒三定律的物理图景模拟、卫星发射原理的模拟、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的示意模拟、核裂变的模拟、光电效应的模拟等。教师可以制作或收集有关材料制成幻灯片,课堂上进行演示以视频、动画等直观的效果,使学生看得透彻,听得明白,有效地减少了对知识的错误理解,正加一些感性认识。以其形象直观的特点有助于对错误概念的矫治。另一方面增加学生的感官刺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文华.创新与实践.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10-21.

[2]龚新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探索.物理教学,2008,(2):12-13.

[3]刘建伟.中学生的相异构想及其转变策略.教育研究,200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