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时间:2023-01-11 01:35:53

第1篇

诗虽然短,可是诗的内容里面却包含着让人意想不到的无穷意义;诗虽然短,可是诗的每一个字都有着不同的内涵。好的诗让你读一遍就会情不自禁地被诗中神奇的“魔力”而吸引,让人忍不住读了一遍又一遍……。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莫过于《牧童》了。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吕岩写的,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童年的喜爱之情。“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每当我朗读这首诗的时候,都忍不住再读一次。而且每读一次我都会不知不觉地融入诗中丰富多彩的情节里。诗中把牧童无忧无虑的快乐,以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自在的美好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每读一次,我仿佛都会听到牧童那委婉动听的笛声在我耳边萦绕,它能使我全身心得到放松;每读一次,我仿佛都会看到牧童悠闲自在地在田野中玩耍的情景。我觉得自己也好像来到了辽阔的大草原,一阵阵小草的清香扑鼻而入,在这里我仿佛又听到了优美动听的笛声,我又看到了牧童悠闲自在玩耍的样子。身处其中,我甚至觉得这个牧童就是我,我也正在吹着笛子……多么优美的境界啊!只要一读起这首诗,我都会回味许久才能从诗中的境界中挣脱出来……

这首诗用的语句是那么的优美,每一个词都足以让你浮想联翩,它用优美的词句说出了诗人自己和大家都向往的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当然,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毫无疑问就是《牧童》了。

第2篇

诗,是一艘扁舟,带我们在用流不息的智慧海洋里穿行;诗,是一座金碧辉煌的仓库,里面有挖掘不完的宝藏;诗,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等着我们去探索;诗,是一本读不完的书,里面永远有我们想要的知识。

从小到大,我读过许多诗,比如,柳宗元的《江雪》,杜牧的《山行》,李白的《赠汪伦》……有许多,许多,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春夜喜雨》。

这首诗是唐代名家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是的具体内容是这样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我喜欢这首诗中所赞美的春雨,喜欢春雨过后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当春天的第一场雨降临人间,给人们带来的是无尽的喜悦,因为人们将在这个季节,这场春雨里,撒下能带来丰收的种子,而春雨可以滋润着它们茁长成长,这场春雨中蕴含着生命的希冀。春雨,不像夏天的雨大有一怒吞山河的威势,汹涌澎湃;不像秋天的雨愁愁绵绵,凄凄凉凉;不像冬天的雨夹着瑟瑟寒风,冰冷刺骨。春雨,有着自己的一番独特的美,正如诗中所说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的美是悄然的,就是在那夜深人静,万家熄灯灭火的时候,它飘洒下来了,夹着和风,夹着温柔,轻抚着大地,当人们早上醒来时,花朵们、小草们,大地上的一切生物都沾着那晶莹的雨露,朝气蓬勃。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就已经感受到了作者所赞扬的融融春意,感受到了这场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感受到了作者描绘的优美意境:这一场雨好像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时就随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悄悄地在夜里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起来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变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我喜欢这首《春夜喜雨》,喜欢春雨那别具一格的美。

福清实验附小六年级:冰魄仙子

第3篇

Our country is a country of poetry. Since ancient times, there have emerged countless great poets in China: Qu Yuan, Li Bai, Du Fu, Bai Juyi These loud names have been deeply engraved on the historical monuments of poetry. Their works have been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My favorite is the song of lime by Yu Qian, a poet of Ming Dynasty.

这首诗是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谦之作。诗的全文是这样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碎骨粉身全不怕”极形象地写出了石灰石烧成石灰的过程,而“全不怕”又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而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This poem was written by Yu Qian, a famous official and national hero of Ming Dynasty. The full text of the poem is as follows: a thousand hammers and ten thousand chisels out the deep mountains, and the fire burns like idleness. I'm not afraid of breaking my bones, but I want to keep my innocence in the world. The first sentence "one thousand hammers and ten thousand chisels out a deep mountain" describes that it is not easy to mine limestone. The second sentence "burning like idleness" makes people feel that they are not only writing about burning and refining limestone, but also symbolizing that no matter how severe the test they are facing, they are calm and take it as idleness. The third sentence "no fear at all" vividly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burning limestone into lime, while "no fear at all" embodies the spirit of no fear of sacrifice. And the last sentence "to stay innocent in the world" is the author's direct expression of feelings, determined to be pure and innocent people.

这首诗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句句都在写石灰,而实际上却句句在写人。前两句就石灰的特征说人,“若等闲”三个字,抒发了作者在困难面前的大无畏精神。末句表现了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作者用这寥寥数十字,就深刻地反映了忠心报国的高贵品质,为人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This poem is a poem of borrowing things to express one's will. Every sentence is written with lime, but actually every sentence is written with people. The first two sentenc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me say, "If equal leisure" three words, express the author's dauntless spirit in front of difficulties. At the end of the sentence, we can see that our heart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istory. With these few crosses, the author profoundly reflects the noble quality of loyalty to serve the country and sets an example for people.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心中热血澎湃,被这种豪迈气概所深深吸引。“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这些词汇语句映入我眼帘时,我心中感受到的是无所畏惧的精神和豪迈不已的气概。

When I read this poem for the first time, my heart was filled with blood and was deeply attracted by this heroic spirit. When the words of "thousands of hammers and thousands of blows", "fire burning like idleness" and "broken bones and broken bodies" came into my eyes, I felt the spirit of fearlessness and heroic spirit in my heart.

作者于谦身为明代大臣,以身作则,精忠报国,清白做人。他以这首大气的七言绝句比喻自身,其语言明白,内涵深刻,其人与诗,永垂不朽。这首诗表达的正是:做人要像石灰一样坚贞不屈,即使“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碎骨粉身”都无所畏惧,只为留下清白在人间。这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高估品质:要清白做人。

Yu Qian, as a minister of Ming Dynasty, set an example, serve the country faithfully and be innocent. He compares himself with this magnificent seven character quatrain, which has a clear language and profound connotation. He is immortal in his person and poetry. This poem expresses that one should be as faithful as lime, fearless even in "thousands of hammers and thousands of blows", "fire burning" and "broken bones and broken bodies", just to leave innocence in the world. This is also worth learning from each of us overestimate the quality: to be innocent.

第4篇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7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当我读起这首古诗,便会想起雪白雪白的米饭和农民伯伯辛勤的汗水。

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回到了故乡,我在外婆家收割稻谷,亲身体会到了农民伯伯们辛苦而又充满欢乐的劳动生活。

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全村的大人和能帮得上的小孩们都起床了。他们匆匆赶往朝霞映照下金灿灿的稻田,风风火火地大干了起来。顿时,镰刀割刀谷的“刷刷”声,脚踏式脱蹈机的“嗡嗡”声,大人们偶尔的谈笑声,孩子们清脆的歌声,鸟儿“叽叽喳喳”的鸣叫声便汇成了动人的交响乐。我陶醉在这美景和乐曲中。

虽然凉风徐徐,但是忙碌的农民们很快就大汗淋漓了。他们顾不得拭汗,依然不知疲倦地干着。跟我差不多大,甚至比我小的孩子们在田里拾稻穗。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并成了他们的朋友。

太阳爬上头顶热辣辣地严烤着稻田,人们的身上全湿了,大人们叫小孩回去,他们却仍然坚持劳动。一担一担黄澄澄的稻谷被挑往晒谷场,扁担都被压弯了。那“吱悠吱悠”的响声也仿佛在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咧!

农民伯伯在烈日暴晒之下,挥汗锄禾,感叹粮食来之不易,也间接地告诉人们要珍惜粮食。

第5篇

喜欢一个人就喜欢他的一切,哪怕是缺点,这或许是“爱屋及乌”最通俗的解释了。 喜欢李煜,尤其是他的词,却怎么也记不起起于何时了。 我曾经肤浅的把古人的诗背来背去,但至于那些诗讲的是什么,尤其在别人问起时,只能脸红加惭愧的敷衍过去,那些绝代的好诗却被我这个冒名的知音给变了味。 我一直以为自己喜欢诗,也曾涂鸦了几个本子,但现在读读,终究令自己喜欢的没几首。如梦方醒的我明白了喜欢这两个字不是随便就能说出口的,说了就得对得起被你喜欢的那个受体。 李煜留存至今的词大概就三十几首,我一直不明白一个坐享“四十年来家国”的大才子竟只写了这么几首词。不过若是那个好色的赵光义再让他苟延残喘几年,他肯定还会再写几首。但转念一想,就这几首也够了。我们谁也不会因为玛格丽特只写了一本“飘”而看轻她,相反却更加崇拜像她这样的“一本书作家”。还有那个“孤篇压倒全唐”的张若虚,也许你没听说过他,但你肯定听说过“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生活的历练沉潜入心底然后所迸发出的呐喊绝对震人心魄,即使是低吟,也足以感彻人心。 李煜的词就有这种效果。 很佩服那些有见识的评论家,简简单单一句话,却彻彻底底看透一个人。比如王国维先生评价李煜的那句:“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再比如名人陈第评“毛诗”:毛诗之韵,动乎天机,不费雕琢。这样的灵心慧眼,高见卓识,对于你我只能是颔首称叹了。 喜欢一个诗人的几首诗很容易,但喜欢一个诗人的所有诗我觉得相当难。在这一点上,我很佩服苏璎(说来惭愧,还不知这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她(或他)只爱纳兰词,且出了一本书,就叫做“一生最爱纳兰词”,文采斐然,意蕴昭昭,读来令人如沐春风。

第6篇

1.引导学生倾听、朗读、言说、想象,初步体会儿童诗的特点和韵味,领悟儿童诗的情趣。

2.走进《让太阳长上翅膀》一书,感受书的魅力和作者的

魅力。

【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儿童诗,启发、诱导学生初步学习口头创作。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师: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的一首儿童诗《鲜花和星星》吗?

生:记得。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背给大家听一听?好,请你。

(一生背)

师:你背得真好听!你们想不想把这首儿童诗送给大家?

生:想。

师:请你们用最美的声音把这首儿童诗送给所有的人。

(全体学生深情地背诵)

二、以诗引思

1.《愿站成一棵树》教学。

师:真喜欢你们送给大家的诗。今天,李老师也带来了几首儿童诗,想要送给你们。可是,只有认真地听和读、大胆地想和说的孩子,才能真正地得到它们。现在,我们先来看第一首儿童诗,它的题目是――

生(读):愿站成一棵树。

师:孩子们,现在老师请你们放开声音,大声地去读两遍,然后跟老师说说你喜欢不喜欢这首诗。

(生读)

师:你喜欢这首诗吗?

生:我喜欢这首诗,因为这首诗描写得很美。

师:你感受到了其中的美。还有谁来说?

生:我喜欢这首诗,因为作者把每个事物都写得特别生动。

师:是吗?你觉得作者将哪个事物写得特别生动?

生:我觉得作者把树写得特别生动。

生:我很喜欢这首诗,因为我很喜欢听鸟儿的叫声,这首诗里就描写到了。

师:你能跟我们说说鸟儿的叫声是什么样的吗?诗里是怎么描写的?

生:诗里说只有走进树林中,才能听到鸟儿的叫声。因为树林里很安静,静静地去听,就会觉得鸟儿的叫声特别美。

师:诗里是怎么说鸟儿的声音的?

生:是被晨光唤醒的声音,是被露水润湿的声音,是被花香浸染的声音。

师:在我们的课文里曾出现过“湿润”这个词,但在这首诗里是“润湿”。还有谁想把鸟儿的叫声读给大家听?

(一生读)

师:我听到了,那是多么美妙的声音啊!

(另一生读)

师:你读得特别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师生齐读)

师:刚才有这么多同学喜欢这首诗,是因为他们都喜欢鸟儿的声音。你喜欢这首诗是因为什么?还有谁来说说?

生:我喜欢这首诗,是因为作者用了拟人的写法。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答不出来)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帮他?

生(读):“唱的是树与树的故事,唱的是叶与叶的亲昵,唱的是花与花的秘密。”

师:从哪个词感受到像人

一样?

生:从故事、亲昵、秘密……

师:可以从这么多词里感受到啊!(对着答不出的学生)你现在懂了吗?(该生点头)谁能把“鸟儿唱的是什么”这一小节读给我们听听?要读出鸟儿唱歌的美妙。

(一生读)

师:好美啊,我都忍不住为你鼓掌了。

(另一生读)

师:我感受到了鸟儿叫声的美妙。我想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起来感受一下。

(生齐读)

师:诗人感觉鸟儿唱的是那么美妙。那么,在你们的想象中,小鸟唱的是什么呢?可以用 “小鸟唱的是_______” 这样的句式来说。

生:小鸟唱的是草与草的

游戏。

师:很有想象力。

生:小鸟唱的是河与河的

争吵。

师:争吵那就不美了。你再想一想,待会儿我再请你说。

生:小鸟唱的是鱼与鱼的

戏水。

师:刚才是相同的事物,我们也可以换上不同的事物。

生:小鸟唱的是江与海的

壮观。

师:一下子把我们的视野打开了。(对前面那位学生)你已经想好了,就请你来说。

生:小鸟唱的是河与河的

交谈。

师:你在不断的思考中修

正了自己的语言,有了诗歌的

感觉。

生:小鸟唱的是花与蝴蝶的亲昵。

师:你说得真棒!孩子们,老师跟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这首诗。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当我站成一棵树的时候,想象的种子就会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长叶、开花,到那个时候就不仅会听到鸟儿们美妙的叫声,还会听到许许多多大自然的语言呢。听了同学和老师刚才所说的,开始更加喜欢这首诗的请举手,把手举得高高的。

(生全都举起了手)

师:你们都喜欢啊。那老师就请你们站成一棵棵小树。这棵小树站得特别挺拔,那棵小树站得特别自信,这一棵棵小树就站成了一片树林。亲爱的小树们,就让我们听着音乐,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去感受鸟儿们美妙的叫声吧。

(师播放音乐,读诗题,生接着读诗。)

2.《想变成……》教学。

师:小树们,轻轻地坐下。当想象之树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种下之后,就会有许多奇思妙想涌出来。老师这儿有一个诗题《想变成……》,看了这个诗题,你想变成什么呢?请用你的奇思妙想把这个诗题补充完整。

生:想变成蝴蝶。

生:想变成航天飞机驾驶员。

师:男孩的想法就是跟女孩不一样。

生:想变成一只小鸟。

师:很自由。

生:想变成一只蜻蜓。

师:真美。

生:想变成一朵白云。

师:好漂亮的一朵白云。

生:想变成一架飞机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师:注意,诗题要简洁。

生:想变成一片落叶。

生:想变成一片荷叶。

生:想变成一条小鱼。

师:好有趣,看来你们的奇思妙想真不少。越来越多的同学想说,请别急,把你的奇思妙想告诉你的同桌。

(生互相说)

师:想不想知道诗人想变成什么?请同学们轻轻地、轻轻

地读两遍诗,看看诗人想变成

什么。

(生开始自由读)

生:诗人想变成一棵树,想变成一朵花,想变成一阵风。

师:真了不起,读了两遍,就把诗读懂了。谁能在她的基础上变成一句话来说。

生:诗人想变成一棵树、一朵花、一阵风。

师:这样的表达非常简洁。那么变成一棵树能做些什么呢?请你来读。

(生读)

师:老师听到了,多美啊。还有谁喜欢的,愿意给大家读

一读?

(生读)

师:我听到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了。再来。

(生读)

师:你读得真棒!还有哪个同学想变成一朵花?请你告诉

大家。

(生读)

师:一幅画。(正音:幅)一幅特别美的画。谁还想再读读?

(生读)

师:大自然真是特别美啊!还有谁想继续读?

(生读)

师:这是多么美的一朵花啊!还有谁想变成一阵风?这么多啊,请你来读。

(生读)

师:这是快乐的风。再来。

(生读,不流畅。)

师:别着急,你可以读对的。我们一起读最后一小节好不好?

(生齐读)

师:我们欣赏了诗人想变的,通过朗读知道了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刚才你们都说了自己想要变成的事物,那能不能学着诗歌的样子自己也来说一说?

生:能。

师:好,请大家先练习一下,互相说一说。

(生自由练说)

师:我知道你们班的小诗人是强力,对吧?先请他来说。

生:想变成一片海,拥有无数水滴,浪涛轰轰作响,讲述着蓝色的故事。

师:真不愧是小诗人!不过老师要给你个建议,浪涛不能轰轰作响。你再仔细想一想,好吗?

师:谁能超越小诗人?

生:想变成一条小鱼,在小河里自由自在地游着,无论有多大的风险,我都勇往直前。

师:我真喜欢这条小鱼,自信而勇敢,遇到什么困难都

不怕。

生:想变成一片大海,让浪涛奔腾着,不管流向哪里,都送去深蓝的水花。

生:想变成一颗星星,拥有无数光芒,一会飞这儿,一会飞那儿,讲述着黄色的故事。

(听课教师笑)

师:这是一颗会飞的星星。不过,老师有个问题想问你,为什么讲述着黄色的故事呢?我很好奇。

生:因为星星是黄色的,它有无数黄色的光芒,所以讲述着黄色的故事。

师:老师明白了,你是我的老师。

生:想变成一个火箭,拥有高科技的身体,载着宇航员飞向太空,到太空里安个家。

师:有人举手有话要说。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告诉他,不能说一个火箭,应该说一架火箭。

师:对!我们在说的时候,还应该推敲一下,词语用得是否

准确。

生:想变成一棵草,拥有无数伙伴,微风里啦啦作响,讲述着美丽的童年。

师:我喜欢“讲述着美丽的童年”这一句。不过,小草啦啦作响,不太准确,可以再想一想。

生:想变成一架飞机,在天空自由地飞着,给天空添彩,和小鸟嬉戏。

生:想变成一条河,看着小鱼嬉戏,听着荷叶唱歌,叮叮咚咚是最美的声音。

师:小诗人强力又有灵感了,你们同不同意我再请他

一次?

生:想变成一盏灯,在黑暗里安家,照亮着行走的人们,让黑暗变得明亮。

生:想变成一条小鱼,在水中欢快地游着,快乐地跳着芭蕾,讲述着游泳的乐趣。

生:想变成一颗星星,一到夜晚就照耀大地,(停顿了几秒)一闪一闪亮晶晶,讲述着天空的故事。

师:瞧,我们多等他一秒钟,他就还我们一个惊喜。还有没有跟别人说的事物不一样的?

生:想变成一架战斗机,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着,拥有无数的子弹,讲述着勇敢的故事。

生:想变成一只小鸟,拥有碧蓝的天空,飞向世界各地,讲

述着世界的故事。

师:老师明白了,孩子天生就是诗人,就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我建议你们,回去以后把你们刚才说的写下来,送给你们的老师。我相信,你现在再读这首诗,一定会比刚才读得更好!咱们这回合作来读,男生读第一小节,女生读第二小节,全班读最后一小节,老师读诗题。

(师生配乐合作读)

师:孩子们,你们可真是读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懂得儿童诗了。老师告诉你们,一首好的儿童诗也是一首优美的歌。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听听由《想变成……》这首诗改编的一首歌。(播放歌曲)

师:来,孩子们,闭上你的眼睛,静静地去聆听,让你的想象飞起来,这个时候你就是一朵花,一棵树,一阵风……

(学生们闭着眼睛,神情很美。)

师:睁开眼睛,看着诗歌,听着音乐,跟着一起唱一唱,把你心中的梦想唱出来。

(生跟着唱第二小节)

师:(音乐尾声)孩子们,就让我们变成风吧,一阵快乐的风啊,无论飞到什么地方,都送去鸟语花香……

3.《让太阳长上翅膀》教学。

师:刚才你们把诗歌读得那么好听,把歌曲唱得那么好听,老师也忍不住了,想为你们朗诵一首儿童诗。这首诗的题目是――

生(齐):让太阳长上翅膀。

师:老师想请你们帮我读一读最后一小节。

(生跟师读最后一小节)

师:咱们一起把最后一小节再读一读。

师:我很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如果你觉得老师读得好听,你读的时候声音就响亮一些。老师还有一个主意,让所有的老师与你们一起读,好不好?(师朗诵,全场共读最后一小节。)

师:长翅膀的太阳是我们的心,好把光和热送给所有的人。长翅膀的太阳是我们的心……反复地去读这句话,你会不会想到,让太阳长上翅膀也就是――

生:让我们的心长上翅膀。

师:你们可真是作者的知

音啊!

三、以点引面

师:今天我们所读的诗都是出自这本诗集,诗集的名字叫――

生(齐):让太阳长上翅膀。

师:喜欢这个题目吗?

生:喜欢。诗题表达了诗中想表达的意思。

师:想表达的什么意思?

生:让我们的心灵自由飞翔。

师:经过努力思考,终于想起来了。你想说吗?

生:我很喜欢。因为长上翅膀的太阳就是爱。

师:说得多好,诗人一定会把你当成知音的。

师:诗集的作者知道是谁吗?

生:金波爷爷。

师:了解金波爷爷吗?

生:我看过他写的《乌丢丢的奇遇》。

生:我知道金波爷爷是位大作家。

生:金波爷爷还写了《和树谈心》。

生:金波爷爷还写过《追踪小绿人》《又见小绿人》。

生:他写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我读过。

师:看来金波爷爷早就是你们的好朋友了。孩子们,我们学过的《鲜花和星星》,作者是――

生:金波爷爷。

师:《愿站成一棵树》,作者是――

生:金波爷爷。

师:《想变成……》,作者是――

生:金波爷爷。

师:《让太阳长上翅膀》,作者是――

生:金波爷爷。

师:听到你们这么热情的叫声啊,金波爷爷也乘着诗歌的翅膀飞到我们中间来了。(出示照片)跟金波爷爷打个招呼吧。

生:金波爷爷好!

(师播放金波谈诗的视频)

金波:同学们、老师们好!

这次我不能到这里来听课,感到非常遗憾,可是我的心已乘着诗歌的翅膀飞到你们那儿去了。

我是经常读诗的。我感觉读诗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非常美好。我有时这样想:

当我们读一首诗,诗就有了我们的感情,有了我们的呼吸、我们的心跳,就有了我们的生命。

当我们读一首诗,诗也在读我,诗让我们的情感温暖,呼

吸流畅,心跳有力,让我们生命

如歌。

我们每天都要阅读,我经常跟同学们说,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阅读从诗歌开始。因为读诗可以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

让我们从生活中感受到更多

的爱与美,给自己营造一个诗意

童年。

这次我不能来听课,但是我要感谢李娟老师,我相信她的这节课可以把你们引入到诗的

境界当中去,让你们感受到许多

快乐。

当明年春暖花开的时节,让我们在诗情画意中相聚。谢谢老师们,谢谢同学们!

师:这是一个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期待的约定。谢谢金波爷爷!金波爷爷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多那么好的童诗来呢?是因为他拥有一颗富有诗意的童心啊!在这一点上,你们的心与金波爷爷的心是紧紧地贴在一起的。

四、以书引读

师:金波爷爷还让我把签

了名的书送给你们,谁来读读

题词?

(一生读金波爷爷的题词)

师:课后,你可以和你的同班同学,和你的老师,和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读一读这本书。到那个时候,你也会长上翅膀,和金波爷爷在书里相会呢!孩子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本书――

生(齐):让太阳长上翅膀。

【评析】

看了李娟老师的儿童诗歌阅读指导课实录,我很快乐。

李娟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是我的诗歌集《让太阳长上翅膀》。李老师以读一首诗带读几首诗,再以读几首诗带读整本诗,让孩子们读得很有兴趣,也读得很开心。这堂阅读指导课的效果这样好,与李老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是分不开的。

李娟老师的这节儿童诗歌阅读指导课,在三个方面做得特别好。

一、大声朗读,反复诵读

儿童诗歌是最适合儿童阅读欣赏的诗歌作品。儿童诗的本身反映的就是儿童的世界和儿童的生活,它表达的是儿童特有的纯洁真诚的情感,想象力丰富,音韵优美和谐,能给儿童带来不同于成人诗歌的审美享受。对乐音的敏感是儿童的天性,儿童诗歌明亮的语言、动听的音韵、鲜明的节奏,会给儿童带来独特的愉悦感。因此,儿童诗非常适合孩子们来诵读。

李娟老师很好地抓住了儿童诗歌的特点和孩子们阅读儿童诗歌的心理特点,在大声朗读、反复诵读上下了功夫,孩子们通过很多遍的诵读,越读越熟,越读越好。在朗读《愿站成一棵树》的过程中,孩子们渐渐地走进了诗中,读着读着,孩子们就成了诗中的树林、林里的鸟儿,就听到了鸟儿的鸣唱,还听出了鸟儿鸣唱的是什么,孩子们不知不觉地都“愿站成一棵树”,静静地候着鸟儿,都愿意让鸟儿落在自己的枝头上、叶丛里,倾听鸟儿们的美妙歌唱。在诵读《想变成……》时,孩子们都情不自禁地想变成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成为大地的“绿色故事”“一幅画”和“鸟语花香”。大声朗读、反复诵读是阅读儿童诗歌的基本方法,不仅激发了孩子们阅读诗歌的兴趣,抒发了情感,也很好地满足了孩子们的审美需求。这样带孩子们读儿童诗歌很值得借鉴与提倡。

二、放飞想象,进入诗境

儿童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跳跃性很大,留白也很多,这就给小读者们留下了很广阔的想象空间。李娟老师采用多种方法,激活了孩子们的形象思维,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诵读中跟着诗句自然地走进了诗歌的意境,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想象。孩子们在读着鸟儿们唱的“树与树的故事”“叶与叶的亲昵”“花与花的秘密”时,想象力迅速迸发,联想到了鸟儿唱的是“草与草的游戏”“鱼与鱼的戏水”“河与河的交谈”“花与蝶的亲昵”。

在阅读《想变成……》时,李娟老师以“你想变成什么呢”先让孩子们根据诗题展开初步的想象。受到已经诵读过的诗句、画面和意境的影响,孩子们涌出了许多奇思妙想:有些孩子想变成一只蝴蝶、一只小鸟、一只蜻蜓、一条小鱼,有些孩子想变成一朵白云、一片落叶、一片荷叶……在孩子们想象的基础上,在孩子们的阅读期待中,李老师用“想不想知道诗人想变成什么”这个问题,把孩子们带入了《想变成……》的诗行里,孩子们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踏上了诗歌意境的体悟旅程。

这节课上,李娟老师独具匠心的阅读设计和巧妙引导,让孩子们走进了一个极其美妙的世界,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随着诵读的进程,孩子们用他们水晶般的心灵,把这些图画串成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故事中满是童真童趣,满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李老师就这样领着孩子们诵读儿童诗歌,放飞着孩子们的想象,孩子们始终浸润在诗的意境中,快乐地走在了七彩铺成的诗路上。

三、读出方法,读中学写

李娟老师的这一节儿童诗歌阅读指导课,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让孩子们在读诗歌的同时也学习写诗歌。仔细看课,我发现李老师指导孩子们学习写诗是经历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的。反复诵读,从读正确、读顺畅到读熟,再到读出想象、读出意境、读出情感,李老师都相机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表达。

在诵读《愿站成一棵树》时,她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诗把哪些事物写得特别生动?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出来?她还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仿照诗歌的句式即兴进行表达,如“小鸟唱的是_______”。

在诵读《想变成……》之前,李老师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将《想变成……》这个诗题补充完整,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想变成的事物,实际上这是为仿写作的铺垫。

在孩子们诵读了《想变成……》,欣赏了诗人“想变成”什么之后,李老师利用诗歌的最后一小节,启发他们学着诗歌的样子说说自己“想变成”的事物。孩子们“自说”练习后,李老师又鼓励孩子们当众说。孩子们积极踊跃,说出了不少精彩的句子。如:想变成一片海,拥有无数水滴,波涛轰轰作响,讲述着蓝色的故事;想变成一颗星星,一到夜晚就照亮大地,一闪一闪亮晶晶,讲述着天空的故事……虽然这些诗句中有些词语需要推敲,但李娟老师还是很适时地鼓励了孩子们,称他们是“天生的诗人”,并要求他们回去后把刚才口头说的诗写下来。

我非常赞赏李老师的话,孩子的确是天生的诗人。有许多孩子在童年时期,就能写出精彩的诗歌。作为老师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要能及时发现这些小诗人并呵护他们。

第7篇

走遍天下书为侣,这是十分经典的一句名言,今天,我就和大家谈谈改变我人生的一本书。这本书不但告诉了我人生哲理,更陶冶了我的情操,开阔了我的视野,它就是《唐诗宋词三百首》。这本书从几百年前一直流传到现在,几乎无人不晓,堪称国学典范,它不光是在国内很有名气,在国际文坛上也享有一定的盛誉,可以说是扬名中外。

要问我为什么喜欢它,我可以这样回答你,因为我喜欢唐诗宋词中的古色古香;我喜欢唐诗宋词中的如诗如画;我喜欢唐诗宋词中的豪情壮志;我喜欢唐诗宋词中的缠绵忧伤······

其实,我喜欢的不仅是诗词本身朗朗上口的韵律美,我更喜欢都是诗人抒发的一种情怀,或悲壮,或豪迈,或气愤,或粗犷,或恬静,或忧伤,或柔情,或缠绵······

我喜欢李白的诗,他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我身临其境;我喜欢陆游的诗,因为他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也因为他的“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让我沉醉在这段凄美爱情中;我喜欢柳宗元的诗,因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我明白什么是意境美;我喜欢柳永的诗,因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我也喜欢毛泽东的诗,"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让我回味无穷;还有苏轼的诗,“让身处异乡的海外游子感慨万千·······

但是,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白居易和李清照两位诗人的诗。

白居易的诗中,我最欣赏《长恨歌》和《琵琶行》这两首经典的代表作。《长恨歌》描写的是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爱情故事,诗人为了表现出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多次使用了循环重复、缠绵悱恻的手法,歌咏了这个感动了万千读者的故事。诗人开头写道“汉皇重色思倾国”,写的是玄宗昏庸无能,重色轻国,很明显,诗人想要表达全诗的主旨是李隆基荒淫无度,但后来,不知是使人有意还是被二人的爱情感动,笔下缓缓流出的,竟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堪称千古绝句。《琵琶行》写的是一位琴艺高超,但年老色衰的琵琶女,对她的不幸遭遇和琴技描写入微,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也揭露了当时动荡的社会人才埋没等丑恶面孔,更抒发了诗人无辜被贬的气愤与无奈。诗中的文字华丽但真实,“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大珠小珠落玉盘”等,描写得生动形象。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我也喜欢李清照的诗,她的早年生活安逸悠闲,早期作品也都充满情趣,但因为后期朝廷腐败,既内讧又战乱,丈夫赵明诚又病死了,只剩自己一人独守空房,所以后期作品风格便大不相同,如:《武陵香》、《一剪梅》等,都以绵柔、悲凉为主题,常常读着读着,心中也不免压抑,徒增一些缠绵之情。虽然她只是一介女流,作品也多以忧伤为主要风格,但她也不乏男子的壮志情怀,表现她这种思想的诗是《夏日绝句》,其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口气也足以表明她浓烈的爱国情怀。

阅读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一点也不错,只有崇尚科学,崇尚中国古典文化,才能提高文化素质修养,升华自己的思想!

第8篇

我们在古诗中读出一种味道、一种感觉,这个味道是谁的呢?是李白、杜甫的吗?是的,但又不只是李白和杜甫的,也是你自己的,因为其中也有你的感觉和味道。所以说诗词欣赏,首先是欣赏自己。

要避免焦躁,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欣赏自己。最可怕的不是别人不喜欢你,而是你不喜欢自己,觉得钱比别人挣得少,看到别人会紧张,想想身上有很多毛病;做的很多事是自己不愿意的,这也是自己不喜欢自己的原因。我们多读一点书,多读一点诗词,多少可以摆脱一些焦躁,自己也会喜欢起自己来。

古诗这个东西常常是这样,小时候读不太懂,但朗朗上口,读得兴高采烈,后来就疏远了,就觉得跟我有什么关系?那是因为你对它了解得不深,没有把诗词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如果说文学创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不是由作者一个人完成,而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情感和经验用一种他认为完美且有创造性的语言形式,封存在诗词中。你去解读时,会把自己的人生情感和经验注入进去,把你的事件投放到他的诗歌意境中,产生了你对人生的感受和体会,它就变成了属于你的作品。

当然,你对古诗词的理解与你调动的知识背景有关。你能够调动的知识背景越丰富,你对诗词的理解越深厚。写诗追求一种情感的恰当表达,以及在这种表达中所带来的精神愉悦。所以读诗还需要对语言的敏感性。

我们如何教孩子读诗?我女儿是很小的孩子,有时我会把一首诗演成一个节目、一个过程,很开心。你读一首诗觉得开心吗?你能使孩子也对这首诗觉得很开心或很感动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女儿刚刚可以念句子时,我就让她读这首诗。诗中有非常深的感情,那种无法用言语说清、豪迈又悲伤的感情,那种随时可能丧失生命的惋惜和不愿意。面对死亡威胁时,人不愿意变得很萎靡,表现出一种豪迈,但豪迈的背后又隐藏着复杂的东西。这样复杂的东西,孩子今年读一遍,明年读一遍,从5岁开始读,到20 岁的时候,真懂了。

我们为什么还能够喜欢古代诗词呢?因为那是美好的东西,生活在一个更漂亮的空间里,对我们的孩子有更好的感情,这都是很美好的事。这是我们生命中值得做的事。

多读一点书,多读一点诗词,多少可以摆脱一些焦躁,自己也会喜欢起自己来。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节)

第9篇

1、 古诗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带拼音版

huái shàng xǐ huì liáng zhōu gù rén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wéi yīng wù

韦应物

jiāng hàn céng wéi kè ,xiàng féng měi zuì hái 。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fú yún yī bié hòu ,liú shuǐ shí nián jiān 。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huān xiào qíng rú jiù ,xiāo shū bìn yǐ bān 。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hé yīn běi guī qù ,huái shàng duì qiū shān 。

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2、古诗淮上喜会梁州故人翻译及赏析

翻译

我俩曾一同客居在江汉,每次相逢一定要喝酒畅谈,直到酣醉方才回还。自从离别后,你我四处漂游如漂浮的云朵,时光如流水,转眼逝去十年整,岁月宛如大江流水。今日相见,我们执手欢笑,友情依然同过去一样。岁月催人老,我们已两鬓斑白发稀疏。你问我为何还不回?只因贪恋淮上的秋山。

赏析

本诗描写了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就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诗的题目写“喜会”故人,但诗中表现的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友谊;颈联和末联抓住了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题,详细地加以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体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致。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难。“浮云”和“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颇见这首诗的熔裁功夫。

古诗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带拼音版,此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一起学习一下古诗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带拼音版,古诗淮上喜会梁州故人翻译及赏析,古诗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阅读答案吧!

3、古诗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阅读答案

1.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

A.《龟虽寿》曹操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C.《竹里馆》王维

D.《月下独酌》李白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3.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诗中“浮云”、 “流水”的内在含义是什么?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析。

5.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一之说。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 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应详写,使之 细密。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请谈一谈你对本诗疏密特点的理解。

参考答案

1、B

2、比喻 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用“流水”比喻时光流逝,生动形象(或:对比用“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相对,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义丰。

3、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4.“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化无常。流水一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 表达了诗人一种悲喜交集的情感。 喜的是阔别重逢,旧情仍在;而且此地秀色宜人,可修身养性。悲的是漂泊流转,岁月蹉跎。

5.疏的地方: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 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 疏朗的笔墨,起到了铺蛰、陪衬的作用。

密的地方:颈联和尾联抓住久剐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详加描写。 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突出了故交情笃。也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密,能给人留下真切的印象。

二:

(1)颔联中“浮云”“流水”两词用得极为贴切, 请作简要赏析。

答:浮云、流水两词都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出 别后像浮云一样漂泊不定,十年的时光像流水一样 一去不返,表达了诗人对别后多年漂泊,岁 月流逝,年华易老的人生感喟(感慨)。

(2)诗的标题点明“喜会”,实际上全诗包含了 哪几方面的感情?

答:昔日相逢醉饮的追忆,别后多年漂泊的感慨, 今朝又得相会的欣喜,刚见面又别离的悲哀, 岁月流逝人易老的喟叹。

(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诗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举一例说明。

参考答案

第10篇

十五岁那年是朦胧诗最流行的一年。在那时,我读诗写诗的兴趣很是疯狂。汪国真、舒婷、顾城、江河、杨炼、北岛。。。。。全是我熟悉的名字。他们的诗写满了我心里或日记本上。喜欢地不得了。其实并不一定理解全意,也就是合着自己的心思和情绪,随着它们或风或雨地飘荡。记得那时我独喜欢一个叫徐刚的诗人,他写诗,每一首篇幅都在九行左右。什么为真诚而发狂,狂也狂得真诚还有你若甘于寂寞,便无所谓寂寞了之类。他当时的名头是旅法(旅居法国)诗人。十多年后,我再次从网上寻他的时候,已变成了环境作家。呵呵。今天他的东西我没有看过。以前他的东西我喜欢,或许是他的诗文字看上去很简单,我似乎可以看懂,象是在写我的心情,于是因他的诗而欢快而忧伤。回忆这些的时候,我突然想谢谢九行诗人徐刚了,因为是他让我开始喜欢上诗这样的文字。

朦胧诗的时代,又加了流行歌曲的沸腾,什么信天游,奉献,童年,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全都特点鲜明,充满味道。其中那个时代的西北风类的歌曲是我的偏好。当然,这与我那时,人在异乡读书不无关系。学校在山西晋南一个镇上,地处那首歌里讲的黄土高坡之中。学校在开饭的时候,或是黄昏上晚自习前,广播里总会放着那样的歌曲,再加衬上窗外满目秋日的农田和灰瓦的农舍以及黄色的土地,你不随它荡漾才怪。年少的心本来就充满燥动和不安,于是,每首歌我都听出了悲悲地凄凉。太有印象了,挥之不去,越想越清,当时我站在五层楼教室外的阳台上,依着护栏,望着远方,心中涌着一阵一阵的对家的思念,这思念最后被放大到了极点。秋风枯林,黄土小道,全是孤独和惆怅的味道。

十五岁的时候,就是在流行歌曲陪伴下,在浓浓的思乡之情里,开始写自己的诗。足足写满了十六个日记本,每天都是一付诗人的模样,心里全是诗人的无奈和迷茫。诗的内容,也不外乎,悲情满满,凄声一片。且是越来越浓。遮了天,掩了地。

真是这样的,如果你保证不坏笑,不发一点评论的话,此刻我就捂着脸,忍着笑,说上几句那时得意之作:

如果真的有十八层地狱的话/就让我进入吧,/告诉我/荒漠还有多远,我是否/应该遭受这心灵的放逐。

黄土地呀/一直向往的地方/我来了/你却将孤独的枷锁给我套上。

在灵魂的法庭中/我是一个负债者/永远填不满父辈额前的沟壑/

分别是三首诗,每首诗的一两句,呵呵,全抄上放在这里,我也会酸死的,点到为止吧……

谢谢年少的诗,谢谢那时的歌,当然也谢谢十五岁曾经有过的快乐与孤独的模样。

第11篇

在《龟虽寿》中,我们可以联想到曹操在萧萧寒风中,凝视远方,雄心壮志如烈火般在胸膛燃烧,于是便有了流传千古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佳节,望着明月,耳边回荡起这熟悉的曲子。细细品味这首词后,每个人也许同样会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而当时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他是否猛然悟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个道理呢?

那位文采出众的帝王,国破家亡后,被幽禁在寂寞梧桐深院里,归为臣虏,最后带着那 “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后抱恨长眠。且不说后人对他的评价如何,但他的词却成为词中“神品”。他的悲哀与怨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过五代十国,流过千年。至今我们还能听到南唐后主在低低吟唱,如歌如泣,还能听见长长的一声叹息:“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时,我仿佛也听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哀鸣与叹息。

诗词是无法唱出来的歌,也是无法弹奏出来的曲,但却依旧婉转动听。它不能用耳朵来听,只能用心去感受;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在古诗词中体会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体会到了人生中离别的孤独与思乡的惆怅;体会到了爱国者的豪迈与怀才不遇的无奈。中国千年的文化就这样被古诗词含蓄地吟唱出来,一直流传至今,使我感受到了那里面别样动人、永恒的旋律。

写后札记:

我刚能说话时,就被妈妈抱在怀里,一句一句地教我念古诗,可当时也只是稀里糊涂地跟着念,并不知道其中的意思。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韵味,我便对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现在,我已经能背诵许多首古诗词了,为此我感到很自豪。每当我高兴时,我会想起杜甫的“漫卷诗书喜欲狂”。而当我悲伤时,我又想起了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实我并不是多愁善感,而是觉得这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很值得人们去品味去揣摩。

所以说:古诗词是不朽的、永恒的旋律。我喜欢古诗词。

读文杂感:

古诗词可谓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大经典,它的旋律更是独特。

从文中,看出作者很喜爱古诗词,我很喜欢作者说的这句话:古诗词是不朽的,永恒的旋律。它可以表达出我们的心情,虽是短短的一句,但可谓是浓缩中的精华。

我也很喜欢古诗词,能感觉出作者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并真正感受到了古诗词旋律的美。作者写文采出众的帝王――李煜时,并非因为他是一个不明智的皇帝而鄙视他,而是理解他,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了诗里,去感受他,去品味他写的诗,使得作者在很好地把握了诗词的灵魂的同时,也真正理解了诗人的情感。

第12篇

有风雨陪伴的日子,才是生活!

有人说:“为什么要有风雨陪伴的日子,才是生活呢?”

而我的回答便是:“因为我们在风雨中成长。”

现在,我来说说这些年来,只有有风雨陪伴的日子吧。

首先,我喜欢画画。自己8岁那年,我刚开始画画,第一张画画成时,很开心。然而,同学们都嘲笑我说:“你这画,画得四不像,比我们画的差远了。”我当时很生气,所以接下来的5年里,除非有画画课——必须画外,课余时间,我都不画了。后来,上中学时,再也没有画画课了,我的心里觉得怪怪的,决定在课余画画了。终于到了现在,我的画画,得到了他人的肯定,我野很淡然处之了。

接着,我喜欢写诗。从小到大,我就熟读唐诗三百首,觉得那些诗写得挺好的,所以我想要写出几首属于自己的诗。后来,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的哥哥,哥哥笑得站不起身来,我很气氛,鼓足信心,开始写诗。我读六年级的时候,我的同桌要面临升初,我有感而发,为她写了一首现代诗——《同桌的你》,她读完诗后,居然哭了,我看得自己也很感动,坚定了我继续写诗的念头。从此,我为一部分朋友们写了一些藏头诗,给他们介绍他们的名字和特点。

其次,我喜欢散步。小时候,自己体弱多病,总是要吃很多的药,而我极度反感吃药,每次吃得心里难受,当还是要对亲朋好友说:“我现在病已经好了,不用再吃喽。”但他们却不同意。就这样,我便开始散步,这样,我的身体才渐渐的变得好起来,人也变得开朗了。每次散步,我无论心情有多么坏,一旦散了下步,就会感觉心情好了很多——比如成绩考不好被父母骂时,我就会外出散步,缓解下郁闷的心情,但现在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最后,我喜欢打球、下棋、打牌,结交各色各样的人。有风雨陪伴的日子,我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