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素质教育问题论文

素质教育问题论文

时间:2022-09-07 10:44: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素质教育问题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素质教育问题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绝不能截然分开。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品位的创新人才,一定是一个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精神的人。现在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怎样在培养技术人才的同时,提升高校综合实力,提高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意义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一直以来被全世界各国所重视。虽然各国所采取的人文素质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有所不同,但怎样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是大家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从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到1999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到2004年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各高校所推行的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始终与国家教育方针非常一致,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更多的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

高校是培养国家人才的基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我们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更加关怀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各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人才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如何从制度化转变为高校的管理特色,如何从管理层面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并提高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质量,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中值得更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如果说专业基础教育培养的是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谋生能力的话,那么人文素质教育重在培养青年学生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理论视野、创造思维从而达到塑造人格的重要作用,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活动中的关键一环,是高等院校区别于其它职业化教育的重要特征。

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伸缩性和综合性特点:人文素质教育本身就涉及到高等院校学生不同素质和不同能力的培养,这种素质培养到什么程度、素质提升到什么程度具有一定的延展性;课程设置当中既要思考所应达到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具体到不同的能力、不同的特点所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此外更应注意的是这些课程在共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共同目标之下所彼此之间的层次性、发展性和良性互动就需要其体现出综合性特点。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人文素质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人文素质相对于科学素质来说不是关注于"现实是什么",而是关注于"理想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它包括人的未来发展的理想性的目的在其中。中国理论界对既具有科学素质又具有人文素质的未来建设者的概括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也有人概括为能力、知识、心理、科学素养、文化水平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人文素质就包括十分广泛的内容,如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等内容,自然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也应该将这些内容囊括其中。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是根据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而决定的,在统一的目标指导之下,安排和布置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更好的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则需要一个科学的实践探索过程。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并非是越多越好,相反如果过多课程和内容的设置很容易让学生疲惫并厌烦,但一些必要的教育内容又必须有所呈现就需要有人文素质教育内容选择的过程。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包括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审美素质和环保素质等素质的提高,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满足这六大方面的素质教育,从而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展开现实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

四、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教育观念,就有可能因缺失吸引教育对象的力量而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对新形势,树立人文素质教育观念,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增强自身的适应性,并借势发力,把握机遇,化挑战因素为助战因素,拓宽教育渠道,以理论思维力的培养为重点,从而增强学生行为选择的科学性、正确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首先是教育者要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转变以往单纯的教学观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次,受教育者也要主动把二者融合,自觉的注重人文知识的积累,人文素质的内化和学习,注重自我教育,通过知、情、信、义、行的转化,自觉把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自己内在的品质。

(二)、构建高校科学的人文课程设置

课程是教育的关键环节,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要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就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构建高校科学的人文课程设置。在高校整个课程体系,整个教学活动中规划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增设人文课程,课堂教学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落实的最主要的途径。人文课程自身体系完备的前提下,更应考虑学科之间的联系性和紧密性,注重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大力开发以提升人文素质为核心和主导的理论和实践双结合课,改变过去以专业知识传授为既定目标的教学思维。增设人文讲座,加强读书活动的管理。

(三)、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质水平

教育者作为教育行为的施行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育者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和传递着,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人潜能的发掘者,对人的智能开发起着奠基作用,教育者还承载着人文素质自我修养的引领作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的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使教师树立人文素质教育观念,并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素养。目前我国高校还相对缺乏鼓励教师提升个人人文素质的激励机制,教师不仅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同时也缺乏自我提高人文素质的动力,从而导致大学教师总体上专业知识雄厚,人文素质薄弱的现象。因此,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除了包括对学生的教育外,还应该包括对高校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就要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四)、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形式

人文素质教育形式应该是多样性的,比如说可以采用课外教学的形式。比如在开展各种活动的同时展开人文素质教育。比如说把爱国主义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等等这些都是对现有的人文素质教育形式的丰富,要拓宽人文素质教育管理的思路,不要把目光仅仅局限于课堂,其实它更可以是校内,更是课外。多样性的人文素质教育形式对人文素质教育管理的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管理更加灵活多变。也对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是必不可少的。

(五)、创设良好的人文学习环境

良好的人文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高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我们应创设良好的校园人文学习环境来巩固和深化人文素质教育效果。通过整合校园文化建设、拓展不同的活动载体、不断的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将教育内容寓于各种文化活动中,使大学生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拓展人文知识,净化心灵,提升境界,发展能力,提高人文素质。

五、总结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和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大力进行改革,努力探索适合新世纪需要的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知识的学习、文化氛围的熏陶、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自身参加高品位的社会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马世娜.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2

第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Abstract:Theteachingappraisalistheteachingprocessfinallink,establishesthesciencetheteachingevaluationsystem,strengthenstheeducationforall-arounddevelopment,paysgreatattentiontheinnovationabilitytheraiseisthefinancialcontrolspecializedundergraduatecourseeducatestheresearchtheimportantquestion.

keyword:Financialcontrol;Professionaleducation;Evaluationsystem

一、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是教学常规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制度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即从学生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到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对学生作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考核。

传统的学期结束时的考试有两大弊端:①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常会临时突击,把该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单纯地去背去记,而很少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差,知识的含金量低,这样,四年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知识量的简单积累过程中,而很难达到质的飞跃。②传统考试会形成由于一次偶然失误而影响整个课程最终成绩的结果,从而也导致学生忽视日常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倡导实行动态的、全面的、形式灵活多样的评价制度。考核学生成绩可以包括课堂发言、书面作业、科研论文写作等。

1.课程参与及评价。首先,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课堂参与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完全靠期末考试来争取好分数是不明智的,只有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学生才会有若干次让教师了解他的机会,而期末考试却只有一次机会。其次,选择适当的评价课堂参与质量的时机。笔者认为,课堂参与质量的评价应放在每一次课结束后,因为,课堂上的打分,会影响教师听取学生发言的注意力,同时也可能会干扰学生自由发言。比较好的做法是:每节课后,教师回忆每一位学生发言的情景,标出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标出能推动一堂课前进的学生;标出能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问题,贡献大的学生;标出那些被点到名才被动发言的学生;标出那些发言偏离主题的学生;标出那些有独特观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2.期末考试及评价。对于标准化的考试题,教师应给出每一主要步骤的评分要点,而对实务性的案例分析考试题,笔者认为应采用更粗放的评分方法,只要学生能找出案例中80%的主要问题,运用了正确的分析方法,分析判断思路、计算结果与正确结论一致,就可以给出较高的分数。

3.书面作业及评价。书面作业既能起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为科研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写作卷面会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论点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找出规律,加以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案;而差的卷面大部分是鹦鹉学舌,重复题目中的细节,很难切入主题。

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与灵活的评分方法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动态的、多样的、全面的教学评价方法,更有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财务管理专业素质教育问题

素质教育的中心是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使学生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同学们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财务管理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等内容的讲座,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针对这一要求,教师更应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教育,课程设置应具有超前性、实用性,要求学生增强对会计信息的职业判断能力、财务问题的洞察分析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三点:

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教育必须摆到素质教育的首位。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学生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形成初期,接受正确、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一生的思想品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素质教育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笔者认为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并非是取消考试,而是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考核,建立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各种素质的考核体系,改变考试方法、内容,考核重点应放在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上。

3.素质教育主张淡化专业界限,这对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益处。我国学校专业设置总数曾经多至2500个,之后,压缩到500个,目前约有25个左右。这种压缩不是知识面的压缩,而恰恰是知识面的拓宽,把相近专业的知识进行综合。这种综合的趋势是与世界科技潮流由分化走向综合的大趋势相吻合的。这种拓宽与综合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对培养一流人才极有好处,素质教育不会冲击专业教育。

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创造力培养问题

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根本特点有二:一是首创性,能给予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活动;二是有社会意义,能给社会以有益的成果。心理学专家认为,创造才能是一种广泛的综合才能,包括探索问题的敏锐性,创新思维活动的能力,转移经验的能力,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及记忆力,产生思想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创造力完整、统一、有机的结构。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应注意三个问题。

1.培养创造力要以基本知识的传授为基础。先进的教育方法是以一定知识量的积累为基础的。创造力培养过程的关键是把教育的重心从学生学习和记忆知识转到培养他们的求知欲、独立性和创新才能上来。创造力建筑在想象力上,而想象力又建筑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创造力的培养绝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第3篇

小学教育问题论文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小学教育的教学管理问题受到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小学教育的传统观念,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然而要想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完全解放出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小学是学生求学的第一阶段,作为启蒙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有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激发创新意识和开拓性思维。跟随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也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二、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引导者,个人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和学生今后的发展。当前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能力素养的提升成为关键问题。根据现在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并不完善,还需进一步壮大和充实。现在很多小学教师大都偏向理论型,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普遍不高,严重影响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1].

(二)教学和管理观念落后

学校的管理者和部分教师还不能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之中完全转变过来,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和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依据学习成绩来对学生进行教学管理,很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教学管理者的认识不足,在管理过程中缺少创新意识,在实际应用中依旧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严重阻碍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心智研究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是7-13岁,正是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心智发展并不成熟,心理素质也都较差。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老师虽然谨遵以学定教的基本原则,但是对学生的心智问题并不关注,导致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存在盲目性、教条性等问题,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得不到发展。小学生长期处于这种教学管理下学习兴趣很容易缺失,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很难得到提升。

三、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教育质量,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针对小学教师综合能力较低的情况,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职业道德规范是关键。培养全能型人才是当下教育的宏观目标,而对小学生的培养主要借助教师的正确引导,如果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或者缺乏职业道德素养必将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在招募教师的过程中应对教师的各方面能力进行综合考察,不仅保证较高的理论基础,更应注重实践能力和个人素质。

除此之外,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方法,全面提升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2].

(二)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改革创新传统的教学管理,不仅要改变管理方法和手段,更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以往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定一个孩子是否优秀早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当下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孩子能否得到全面发展才是关键。在小学这个特殊阶段,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培养,把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化为课内课外双重结合的教学模式。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应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含教学设备和教学氛围两大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学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学习兴趣,更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发展。在小学教学管理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环境的创建和完善。一方面,教学设备的配置应全面适用。孩子的全面发展需要进行很多的课外活动,教学设备如果配置不全面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应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个和谐的班级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教师要加强班级管理,养成良好的课堂纪律,为学生创建一个温馨的班级环境[3].

结语:

素质教育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在其变革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传统教育观念很难转变,教师对学生的心智发展不关注等,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管理中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不断完善,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英语家庭作业;学习成绩;相关

    Abstract: On analyzing the data of a study carried out in six key senior high schools in China's three provinces, Guangdong, Henan and Qinghai, involving 290 Senior Two students and 47 Senior Two English teachers,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tudents?reported amount of complete English homework  and their English achievement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which means that the more English homework a student completes, the better his/her English achievement will be.

    Key words: English homework, English achievement, correlation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英语家庭作业是英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英语学科教学宝贵的课程资源,它是连接英语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毫无疑问,英语家庭作业与英语教学的成败密切相关。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得到越来越多教师、学生、家长的认可。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学生负担太大,而造成负担过重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作业过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倡导给学生减负、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英语家庭作业一直是英语教师、学生、家长及英语教育专家们议论的焦点。英语家庭作业是否有效?它与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是否家庭作业做得越多学习成绩就提高得越快?这些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家庭作业涉及学生、教师、家长,毫无疑问,它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然而,我国很少有人研究这个问题。国外对家庭作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对作业量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最多。但此类研究中大多都用作业时间来代表作业量,很明显这是不恰当的。因为做同样的作业,由于能力的差异,不同学生所用时间是大不一样的。对于作业相同的学生群体,用作业完成量来代表作业量就准确得多。在本研究中,广东、河南、青海三省的六所重点高中高二学生的英语家庭作业量基本一致(每天约为47、49、51分钟),因此用作业完成量来代表作业量更好。

    Cooper,Lindsay,Nye和Greathouse(1998) 对田纳西州的709名中、小学生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作业完成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

    Bonyun(1992)回顾了二十个1985年至1991年的家庭作业研究,其中大多数都是在加拿大的高中进行的研究。这些研究所得出的一致结论就是:作业完成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是正相关的。

    1.2 研究问题

    本论文主要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1)高中生通常完成多少英语家庭作业?

    (2)高中英语家庭作业完成量与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研究方法

    2.1 抽样

    表2.1 学生样本的特征      (总数:290人)  

    人数        比例

    性   别                  男                                120        41.2%

    女                                170        58.6%

第5篇

关键词 理工科 人文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11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Humanities Quality

Situation Analysis and Training Methods

CAO Jiayin

(Schoo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94)

Abstract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the national and educators of great concern, the paper hopes to analyze humanistic quality engineering majors occurred during the issue, objective, targeted, actionable solutions.

Key words engineering; humanities quality; training

“人文”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指人性,教养。“人文”映射在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上时,表现出的就是人文素质。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人文素质就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和发展,当今时代人们常常提到的人文素质“缺失”,本质是公民人文素质的发展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发展带来物质的快速和大量丰富,使人类沉醉其中,并且更加追求科技和经济进步,失去培养人文素质的积极性,当人类对科技的使用和发展方向失去控制,表现出来的就是人文素质的缺失。

关于人文素质的内涵,应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共通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①

1 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培养现状及原因

在21世纪初期,主张人文与科学有机结合的教育家杨叔子院士用“五精五荒”来描述当时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②早在1995年,我国就开始了人文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根据试点情况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并在高校建立了32个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国家和高校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二十年过去了,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情况却依然值得担忧。主要表现在:缺乏基本的人文知识;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完善的人格修养。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良好的教育理念得不到贯彻

理工类高校在成立之初往往没有文法、艺术、管理等学科,缺少人文精神的沉淀,高校教育者也会忽略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伴随着大学教育改革发展,理工类高校开始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提出了很多好的教育理念,人文素质培养工作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然而,受制于薄弱的人文学科基础、沉重的科研压力等,提高人文素质培养水平的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效果不是即时显现的,没有论文数量、竞赛得奖的显示度高,但它的长远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虽然在高校各类评估和排名中,人文素质培养指标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理工科高校而言,科研水平、论文数量、竞赛奖项、升学率、就业率等指标却成为了一把双刃剑。部分高校在实践中有效利用指标体系,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培养模式;一味唯指标论,却容易走入发展的怪圈,良好的教育理念不能贯彻,人才素质培养也只是蜻蜓点水,浮于形式。

1.2 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水平仍需提高

培养计划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实施方案,各高校在培养计划制定、课程安排上都投入了大量心血。以某理工科“211”高校培养计划为例,大学本科课程由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教育必修课、专业教育必修课、个性发展选修课组成,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主要就是为培养大学生人文修养、身心品质、社会责任感而设置的一组平台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外国语言、军事体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必修课程,共计36个学分,占理工科学生总学分的21%,但其中“两课”、外语等国家规定课程占了学分。这些课程对于提升学生政治信仰和道德水平是重要的,但是人文素质包括了文、史、哲、经济、法律、政治等诸多内容,仅仅依靠“两课”、外语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是远远不够的。在选修课程中,人文素质选修课有127门,但是没有系统培养关联,一般是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缺乏承接性和针对性,而且每个学生最多只能修两门,这对完素质的培养目标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1.3 教师观念需要改善

理工科高校教师大致可分为教授理工科课程和教授人文科学课程两类,教师多数精于自身专业学科,缺乏科学精神或者人文精神积累,使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课堂上的融合程度较低。更令人遗憾的是,部分教师认识不到两种精神互补互助的内涵,甚至会引导学生排斥另一种学科精神,这不仅使得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不到提高,还让理工科高校中的人文学科学生缺乏尊重其他学科的精神。此外,教授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的教师会出现照搬教材、生硬晦涩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很难实现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1.4 学生自我培养的意识及途径不足

近年来,大学生自我意识、功利意识急剧增强,一些希望在自己专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理工科学生,将精力大部分放在理工科课程上,在选修课程的选择上放弃人文素质课程,依然选择科学素质课程,再加上必修的通识教育课程平乏无味,常常应付了事,因此人文素质培养的力度就显得非常薄弱。还有一些学生则是希望多学习人文科学知识,但是理工科学校的人文素质课程以及校园文化活动满足不了其需求。

1.5 校园和社会氛围亟待加强

理工科高校中的人文学科相对薄弱,文科教师和学生较少,很难自发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教育管理的重点往往集中在学生安全、课业成绩、科技竞赛等,在营造文化氛围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够。社会舆论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呼声很高,但实际上对大学生的认知指标主要定位于专业水平和就业率,没有形成有效的舆论氛围。

2 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路径

多年来,教育工作者们已经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这个课题上做了大量研讨、探索。本文希望针对理工科大学生这个群体,提出一些路径分析。

2.1 明确目标定位

大学,是连接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要环节,是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阶段之一。理工科大学生不仅要完成学业,掌握科学技能,也要学会与他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成为具备完善人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理工科大学需要正视大学生人文素质亟待提高的现实,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用发展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摒弃功利思想,把对“人”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2.2 创新培养方案

制订培养方案要有全校一盘棋的理念,充分整合资源,合理借助外部资源,跳出传统桎梏,高屋建瓴,目标长远。理工科大学可以借鉴国外课程设置方法,规划制作人文素质课程组,实现素质教育的延续性和深入性;建设文科理科结合的课程模式,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内涵、精神和价值;发挥慕课、多媒体课程的优势,扩大人文素质课程数量;优化必修课、选修课比例,以及人文素质课学分设置,提高人文素质课时量;正确处理“两课”与人文素质课之间的关系,坚持“两课”的指导地位,创新“两课”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其他人文素质课的补充及强化作用。

2.3 重视实践教育

理工科大学生在实验室的动手能力能够得到充分锻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能力也需要得到重视和锻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的认知和交往能力,又能帮助学生找到书本与现实的结合点,提高对知识的认知。理工科大学要做好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实践方式;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上操场,开展体育锻炼;提供学生活动场地和经费,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建立社团,自主举行课外活动;邀请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到学生中间,为学生开设主题丰富的讲座、论坛等学习交流活动。

2.4 提升教师素质

理工科大学的文科教师和理工科教师独立性较强,需要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从而在各自的课堂上做好相应的教育和引导工作。理工科教师要主动加强自身人文素质修养,探索科学研究方法与人文精神之间的联系,从人本角度和时代角度思考科学规律,不仅可以加深课程内涵,还能提高教学的品位和质量。文科教师要自觉理解理工科学校校园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将时代精神、民族气节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将社会、自然、人类中的点点滴滴与科学精神相融合,既能吸引理工科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实现良好教学效果,又能使文科教育成为理工科高校办学水平的增长点,获得更多尊重和投入,实现良性循环。

2.5 营造人文氛围

青年学生的成长需要引导,人为引导是一方面,环境氛围也是一种重要的引导方式。要重视人文素质类图书资料积累,这是大学最基本的文化氛围;要重视人文教育活动的宣传工作,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让学生时刻可以接触人文活动或宣传;重视“仪式”的作用,合理利用“仪式”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更容易激发其奋斗、拼搏等积极行为,学校也可以通过“仪式”将文化“渗透”到学生思想和校园氛围中。

该论文为南京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理工类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SKT14033

注释

第6篇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农村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经费投入较少、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农民工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等。为了促进农村教育进一步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从管理体制、经费投入、师资力量以及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相关问题给出的对策。

我国人口众多、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办学条件较差、师资水平较低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需要我们加以解决。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对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报告中指出,“在样本小学、初中,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分别占37.8%和45.1%;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和70.3%;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分别占22.3%和28.8%;教具、墨水、纸笔、粉笔不足的分别占到32.55%和35%。截止2002年底,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6省市以外,全国其他地区中小学D级危房总面积为4000万平方米。”[1]随着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的不断增加,危房面积在逐年减少,基本的教学设施也日趋完善。但现有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勉强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以及机房等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仍很难普及和应用,再加上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等因素,我国农村教育的质量远远低于城市。

(二)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亟待加强

农村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依据农村教师队伍目前的状况,远远没有达到农村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

首先,农村教师短缺以及农村教师学历层次偏低。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教育教学观念陈旧。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进修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相对缺乏,不利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水平。近年来,随着教师结构老龄化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一些教师已不再胜任教学工作,而由于受当地财政水平的影响,师范类毕业生和正规本科毕业生愿意到农村进行教学的却聊聊无几。因此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

其次,对农村教师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致使农村教师代课现象普遍,不利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广大农村,教师的工资与城市教师相比普遍较低,而随着居民消费指数的不断上涨,一些农村教师对目前的生活现状越来越为之不满。迫于生计,一些教师将自己的教学任务交给一些并无教学资格的人,而自己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做别的事情,每月只需支付一些代课费用。从代课这一现象一方面可以看出农村教师的待遇需要加以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要对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在岗抽查和教学水平的定期评估,严查教师找人代课的现象,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动机

近些年来,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以及收入低等现象致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家长们也因此产生了学习无用或让子女提前就业学门手艺的想法,所以就导致了大量学生辍学和厌学现象的发生。在广大农村,读书无用论至今仍被一些家长认同并加以推崇。虽然也有许多农民希望子女成才,但因受到农村的经济条件的制约,一些学生仍无缘和城市学生一起进入高校继续深造。

(四)外出民工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

对于留守子女的定义,学术界一般将其界定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生活和学习的16周岁以下的孩子,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已有2295万的留守子女,占到农村同龄人口的20%。与此同时,学生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比例占外出民工总数的56.70%,是外出打工家庭总数的一半;而在父母一方外出打工中,父亲外出打工数明显多于母亲。统计结果还显示外出民工家庭教育中进行隔代教育的占留守儿童总数为 41.24%,而长期处于这种隔代教育环境下的学生,更容易产生依赖、懒惰、自私、的习惯,同时也更容易忧郁和自卑。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于这些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日益成为教育界以及学术界广泛探讨的话题。

二、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较低仍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质量。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和社会地位;严格实施教师资格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有效地开展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继续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工作;继续做好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教师帮扶工作等。

(二)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并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的范围之内,培养学生也不仅仅只是教师的职责,同时也是家长的职责。只有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在广大农村,因经济落后,社会文化发展落后,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在农村的发展中,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力要推动农村的经济,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使农村家长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培养。

(三)开展关爱活动,关注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因其父母长期不在家中,长期缺少家庭的关爱,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作为教师,要多关心他们,多进行师生交流。通过一些积极的交流,可以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及时的加以减轻和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同时,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一方面可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在集体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集体中感受温暖。

(四)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习惯和能力

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外界的影响来塑造和培养学生使之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其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矛盾的自我疏解以及自我控制。广大家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其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从而逐步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

(五)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解决留守子女教育问题

从我国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选择。

所谓寄宿制学校,是实行全日制、封闭式的管理,对在校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统一管理的学校。寄宿制学校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统一的生活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留守儿童开展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因此寄宿式学校是当前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据统计数据显示,自中央和各地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2006年,全国小学寄宿生人数达704万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6.6%,西部地区小学寄宿生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全国初中阶段寄宿生总规模已达2221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7.3%,中西部农村初中寄宿生分别达到44.9%和52.4%。”[3]

随着寄宿制学校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将会摆脱隔代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在寄宿学校学校中充分体验学校教师和同学们的关爱,健康茁壮的成长。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关系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发展。它与解决好“三农”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关系到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在新形势下,要增强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发展与改革并举,努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使之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第7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顶岗实习师范生推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008-02

20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一经提出就以其对学习者命运的关怀、能力的关注和独立人格的呼吁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与支持。但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是未来的教师,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施的引导者,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更为重要。顶岗实习作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必有环节,对促进其综合素质提升意义重大。

一、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是人的生物遗传性和后天多种品质动态整合后的统一体,它体现人的整体生命质量。在人类历史演进中,不同的时代、地域、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不同。柏拉图《理想国》中建构的哲学王;洛克《教育漫话》中培养的绅士;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中塑造的“道德完人”都努力实现当时当地条件下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代倡导独立、自主、创新使素质也随着社会的转型有了重新界定。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承袭了历史上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观点,从对知识结果的注重转为对产生和创造知识的方法和过程的关注;从对基本技能和适应能力的训练转为对创造能力的培育;从对高远宏大的圣贤人格的塑造转为对独立自主的人格的追求。知识构成素质的基础,能力构成素质的外显张力,而人格构成素质的最高灵魂,体现人的素质的整体风貌。高校应根据新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实素质教育内涵,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二、顶岗实习模式

教育实习作为联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纽带,在师范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我国的师范院校基本采用“集中实习”模式:实习单位的联系、实习内容的落实、学生的分组等都由院系进行统一安排,带队教师全程跟踪。“集中实习”方便安全、节省人力物力。但学生只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真实课堂教学体验不足,实习效果不佳。2007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的通知,对实习支教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师范生“顶岗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新的教育实习模式。它改变了传统教育实习的做法,选派师范生到中小学顶替原来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岗位,被顶替岗位的教师到高等院校接受脱产培训,实现双赢。高校选派处于学业最后一年的优秀学生参加顶岗。他们经过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作为未来的教师,特别需要到教学一线实践所学。顶岗实习给了他们广阔的空间,充分的机会,使他们可以以一位全职教师的身份投入角色,提高整体素质,为即将到来的教师职业生涯搭桥铺路。

三、顶岗实习对素质教育的推动

高校是新知识、新发明产生的重要基地。在高等学校中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增加额外课程来与专业教育并驾齐驱,而是要用这种教育理念重新审视高校各项教育活动,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每项教育活动中,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教师和学生的自觉行动。实习旨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解决学校教育场地、技术等方面的局限性,依托社会力量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我院从2008年起每年派出学生赴河南省各地中小学担任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习工作。笔者对顶岗实习学生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选出2010年参加顶岗实习的数学、中文专业学生50名作为问卷调查对象,问卷全部回收并有效。选出数学、中文专业10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进行团体访谈。综合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团体访谈的结果,笔者发现,顶岗实习对于提升师范生专业素质、创新能力、道德素质、生活适应能力意义重大。

(一)强化专业素质

师范生要想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尤其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必须通过教育实习。顶岗实习作为一种教育实习的新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学生普遍反映,顶岗实习是对自身专业素质的考验和历练。

为保证实习生质量,我校在实习前对报名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培训筛选。学生在此之前已经上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他们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准备一个教学片段参加初选。入围后的学生分为10人一小组,每人准备一节课,采用微格教学的方式小组讲课,小组互评。一周后进行二次筛选。选的学生由专业教师从讲课能力、教学基本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最终确定顶岗实习名单。学生反映,为期两周的培训、选拔增进了专业知识和能力,为顶岗实习做好准备。为保证实习生能顺利接手工作,他们到实习单位后还要进行为期两周的跟岗实习。由置换教师作为辅导者,实习生第一周跟随听课,着手备课。经指导教师把关后第二周在指导教师听课下开始上课。两周后指导教师离岗到高校接受培训,实习生开始独立上课。由于农村学校缺乏教师,实习生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他们往往一人上语文、社会、自然、体育等多门课程,还要担任班主任等工作。三个月的顶岗实习对他们是一种专业素质的强化训练,使他们的备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学生管理能力、专业知识等有了飞速突破。很多实习学校反映实习生能很快适应角色,独当一面,较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甚至有实习学校提出想在实习结束后聘请该毕业生到学校工作。实习结束后,实习生回到本校对实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同学之间开展经验交流,撰写实结和心得体会。这种岗前辅导、跟岗实习、顶岗实习、职后反思的实习模式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助推其专业素质提升。

(二)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包括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四个要素。先生提出“发展个性自由”的大学教育理念与今日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谋而合。师范生在校学习课程往往安于接受,不主动也没有机会独立思考问题,提出见解。顶岗实习给了学生一片施展才华,独立思考,培养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实习生带着自己的毕业论文设想来到中小学,在开展教育活动的同时展开论文课题的调查研究。中小学就像一座宝库,使实习生脱离空洞的想象,创造性地提出关于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独立见解。他们还在教学实践中放手尝试自己设计的教学程序,创造性的开展校本课程,课外辅导。某学生撰写的论文《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执行力的研究》结合实际,谈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实习生回来后反应他们对中小学教育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三)提升道德素质

古代儒家和先哲们把个人道德修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治国平天下,先从修身起。孔子提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道德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是现代公民最重要的条件和做人的根本。师范院校毕业生将来要为人师表、行为示范,就必须提升自身道德素质。顶岗实习学生被农村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深深打动。农村教师往往工作任务繁重,身兼数职。但是他们乐观,淳朴,不计回报地为学生付出。农村学校孩子们热情、朴实、求知的态度也深深感染了实习生。在访谈中,一位实习生表示,自己以前并不喜欢也不认同教师职业,专业思想一直不稳定。实习中她由衷感受到作为教师的快乐和自豪,感到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喜爱,这坚定了她的专业思想,励志毕业后成为一名好教师。另一位实习生表示,她实习前的理想是到大城市工作生活,但本次顶岗实习彻底改变了今后的人生规划。她感到自己在农村学校很有价值,实习期间她给农村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信息。她和农村的师生相处十分愉快,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她决心毕业后一定要到农村贫困地区支教。访谈期间她正在联系大学生毕业生到贵州支教事宜,目前已奔赴贵州农村学校开始了新的工作生活。顶岗实习是对大学生的一次精神洗礼和升华,使他们珍视自己的职业选择,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

(四)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教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其自身必须首先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对工作、生活各种情况。大学生一直处于家庭和学校的保护下,顶岗实习是他们第一次走出校门,独立工作,独立生活。顶岗实习学校大多地处农村偏远地区,条件艰苦。有的实习生要每天步行一个小时到达学校;有的实习生独自一人住在校内;有的教学点吃水困难;烧柴做饭成了大多数实习生每日必修课;简陋的宿舍也难敌冬日的严寒。“顶岗实习”使许多同学学会了精打细算,学会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亲身体验到农村生活的艰苦,体会到父母赚钱供他们上学不易,明白勤俭节约的真正意义。“顶岗实习”使学生们深入艰苦环境,亲自体验生活,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实施素质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对师范生而言,素质教育意味着创造性的解放,专业素质的提升,心理承受力的加强,道德品质的升华。顶岗实习鼓励他们进行研究和探索,使他们获得良好的个人心理体验和感受成功的快乐,也对他们进行生活能力的磨砺。希望师范院校抓住顶岗实习的契机,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学生为成为未来的优秀教师做准备。

参考文献:

[1]谢祥清,杨曼英.素质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

在中国,人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代表的是儒家价值观中的一类,特点是对生命重视,核心所指是道德。人文将文明与野蛮两个时期划分开来,也代表着人性。它对人的价值有了一定的肯定,将的尊严地位进行强调,有着先进的思想与较为完善的理论。本质上人文讲究的是以人为本,人生存的意义以及人在精神上的追求,也是研究人性的一个方向,所得出的结果是如何做人。人文素质对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一定的研究,对气质,修养,人格等方面也有涉及。

2如今护理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

2.1国外的情况根据调查,护理学的课程在国外大部分都由护理学,社会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这三类构成。护理学的课程在所有课程中有25%到30%的比重,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占很大的比重,比较明显的麻省理工大学便有108门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外国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程度。

2.2我国的情况

2.2.1医科学校不重视对人文素质的教育因为传统的医学模式对我国护理教育影响较深,所以我国的护理教育偏向于技术层面与科学的教育,而对于病人的关爱,对生命的关爱,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现在我国本科类护理教育的课程与临床医学的课程较为相近,甚至出现了一起学习基础课的现象。而高等护理学校的学生大多是高中的理科生,对社会科学,人文素质的认知有着很大的不足。而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将很大一部分社会学科设为考查类课程,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很大的抑制。

2.2.2护理类人文课程的师资不足现在很多护理院校有着护理类人文课程的师资力量不足这个严重的问题,有很多担任人文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是从护理类课程转型而来的,对人文与社会学的知识了解不足。虽然现在有一些高等院校已经设立了人文类课程的研究教室,但是很多教师都没有专业教授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经历,对于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结合不成熟,也不能更深入地教育学生,因此无法满足现在护理学人文教育的需求。

2.2.3护理院校之间缺乏沟通我国的护理学院之间很少开展学术讨论会,教学内容单一,偏向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以及人文素质教育,发表的护理学术论文相对西方国家来说也比较少,或者发表的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护理人员在实习工作时,老师通常不够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问题,学生与老师之间也缺乏交流和探讨。

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人文教育与护理进行融合变得重要起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不同的价值观直接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文教育,帮助护理人员转变和改进思想,使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够拥有适应社会的与时俱进的护理思想,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1提倡人文护理教育人文教育的表现是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的道德素质的教育,本质是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而最终目标是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上的塑造,对护理人员进行再教育已经不是要对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能力进行教导,而转换为对护理人员进行情感上的陶冶,要教导护理人员一定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节操,要培养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3.2对护理工作人员开展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主要是要培养护理人员具备比较好的心里素质,培养护理人员与人交流的能力,培养护理人员遇见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和护理人员抗挫折的能力,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比较大,所以很容易产生焦躁的情绪,所以,要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通,要帮助临床护理人员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要营造出优良的心理。

4加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

4.1宣传教育每一所护理院校都应该重视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文教育的环节,要培养专业水平过硬,同时心理素质过硬以及人文素质过硬的全面型护理人才,来适应社会的需求以及科学的进步。

4.2对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许多护理工作研究者提出要建立新型的课程体系,把《外科护理学》《,护理学基础》等课程作为拓展模块,把《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等一些课程作为提高模块,体现出“重视基础,强化人文教育”的新理念。

4.3提高护理学院中教师的素质教师在学生日常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领导作用,所以教师更应该严格律己,有一颗仁慈的心,有宽广的胸怀,有高尚的品德,拥有不怕困难,积极科研的精神,有勤奋学习,充实自己的态度,护理学院的教师应该多外出科研,积极参加各地的学术交流大会,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教授给学员,护理教师的人文素质对学生具有很深刻的影响。

第9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师,可持续发展教育,问题与对策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JD1160)的阶段性成果

 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称ESD)概念最早见于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我们的共同未来》,报告明确指出为达成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教师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其后于1992,各国政府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地球高峰会达成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并通过《21世纪议程》,说明了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与作用。2005年,联合国启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指出从2005年至2014年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在这十年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各国相关层次的教育战略和行动计划中。各国积极响应联合国号召,承诺自行订立适合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时至今日,全球已有超过七千个行政机构推出或着手拟定有关政策。2010年,中国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方针纳入国家层面公共教育政策,在“战略主题”部分明确提出“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这标致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在经历十余年实践探索后步入“进入纲要、举国推进”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并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与工作领域。在全球联系不断增强,全球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国家地区间的交流沟通日益频繁的背景下,社会对高等教育英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希望。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断推进的关键因素与重要保障。而有效提高教师质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途径之一就是实行教师可持续发展教育。因此,如何实现高校英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教育理论体系的不断探索、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专家学者紧密围绕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一战略主题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它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可持续发展教育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改变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可持续发展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可持续发展观催生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人能成才的人生观、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质量关,为个人终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同时把国际社会所倡导的“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关心”与中国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结合在一起,把人的可持续发展观和全面发展素质放在一个全方位、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

 (2)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同志在阐述创新的重要性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世界,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创新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与主旋律。创新教育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经之路。通过创新教育,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2)可持续发展教育以终身教育为扩充。随着知识更新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的意识到,学习化社会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掌握新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终身学习不仅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教育以终身教育作为补充,终身教育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终身教育理念的确立为人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宣告了传统的接受教育、生产工作、退休养老人生三段式的结束,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学习的必要,也存在学习的机会。要形成一个人人学习、时时学习、事事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化社会氛围。

 二、高校英语教师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

 1.教学科研任务重,内在动力不足

 有学者将教师的职业存在状态分为三种类型:以此谋生和养家糊口的“生存型”,体验人生和体味幸福的“享受型”,服务社会和自我完善的“发展型”。据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存在状态处在生存型阶段。这种职业存在状态与理想状态下的教师可持续发展要求相距甚远。总的来说,这部分教师的教学负担重,科研压力大。以笔者调查的高校为例,平均每个英语教师每个学期有三个课头,大部分教师的周课时超过二十节,个别教师超过三十节。作为职称晋升以及续聘的先决条件,

学校要求做课题、写论文,且论文要求发表于核心期刊。如此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使得相当数量教师不注重自身专业理论的学习,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产生功利心理,不能潜下心来投入研究,或因为课题太难申报、论文难以发表而产生畏难情绪,直接忽视教学研究,从而严重制约高校英语教师可持续发展。  2.教育培训项目较少,专业发展受阻

 根据教师专业化理论,教师作为教学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一位专业教师不仅需要系统的职前培养以获得教师资格,还需要在走上教师岗位后继续接受职后培训以使自己不断成熟。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的教育培训项目已自成体系,现有的教师培养体系在提高英语教师学历,提升其教学理论以及教学技能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还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的来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针对高校英语教师的教育培训项目不多、培训的层次不高、可获取的培训机会也较少。此外,许多高校英语教师反映职前培养只注重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学校职业道德修养、高等教育法规概论方面的培训,忽视专业知识、科研能力以及教学技能的培训,导致职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阶段,走了不少弯路,严重阻碍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艺术素质教育;现状;对策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011年度科研经费资助项目

21世纪的教育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革趋势,各国教育在更高普及程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于提高质量和效益。面对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我们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其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完美人格,提高大学生思想、文化、身心等整体素质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以往不少高校仅关注专业教育,过于迎合现代职业市场对人才消费急功近利的需求,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毕业学生看似专业知识很扎实,实际则缺乏拓展专业领域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在信息化火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存在相互融合和交叉的状况,目前国内高校正在趋向这方面发展。但就目前来看,高校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大学生的艺术素质究竟如何?从实际的调研情况看,大学生艺术素质普遍不容乐观。由于目前各院校课程的开设因校而异,学生选修因人而异,教学体系和教材不够统一,衡量标准也不统一,校与校之间、学生个体之间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悬殊较大,艺术素质教育的质量评定没有基本底线,教学就没有动力和压力。

一、目前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6年4月,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方案中指出,为保证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及教学质量,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科研机构,普及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但是目前各高校在课程的设置、内容、开设机构、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的投入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日前高校公共艺术素质教育的基本现状是:

(一)课程设置方面:根根据调研情况,河南大部分高校开设了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但大多数高校把艺术课程设为选修课,开设的艺术素质教育课程面窄,如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影视、摄影等门类较少,主要受到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设施的制约。

(二)教学内容方面:教材自主性比较强,没有统一的规范,单一性强。教师教学内容受到专业教育的影响,用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方式和评价标准渗透在艺术素质教育之中。

(三)机构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多数高校设立了公共艺术教研室、美育教育中心等,师资队伍的数量、学历、职称等无法与专业教师队伍相比。

(四)经费投入方面:大多高校经费紧张,教学设备短缺,设施简陋。

(五)师生对艺术素质教育的认识方面:多数师生对艺术在情感、思维、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尚嫌不足,在专业与就业压力下, 艺术素质教学效果得不到正确评价。

(六)开展第二课堂:部分高校通过组建艺术社团、举办艺术节以及参加各种艺术展演竞赛等,营造校园的文化艺术氛围。在这方面做的较为突出的高校是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其充分借鉴吸收国外高校发展模式,成立学生文化活动管理中心为学生全方位的艺术素质发展提供指导的平台,学校有各种艺术团体,如:艺术团,军乐团,舞蹈协会,啦啦操,国标舞协会,街舞协会,艺术设计工作室,软件设计工作室等等,有非常浓郁的学生文化氛围,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来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

二、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对策与路径探索

要使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索质教育步入正轨、跃上一个新的平台,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艺术教育各方面的有效管理,要求各高校要以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培养创新型、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为主要任务,正视目前公共艺术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促进高校艺术教育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二)组织编写全国通用教材, 应该根据不同性质和类型的高校,由一些在艺术教育方面做得比较好比较成熟的学校牵头,对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研讨,然后组织编写实用教材。

(三)各高校建立健全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发挥其督导作用。这样有利于建设师资、组织教研活动,能督查艺术教育实施情况、定期教学评估、使艺术教育常规化、制度化,艺术素质教育才能得以蓬勃开展。

(四)采取措施,保证艺术素质教育卓有成效,高校在制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应有对修艺术教育学分要求,比如每位学生必须修××学分××学时的艺术课程方可毕业。艺术教育不能一蹴而就,不能心浮气躁,不能做样子打快拳,它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的任务。

(五)重视课堂教育,健全和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做好配套的教学大纲,力求做到课时、进度、考试、考核等稳定化、正规化。

第11篇

【关键词】科研型教师;认清形势;优化环境;强化学习;着力实践

教育科研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新的教育规律及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用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据调查,目前多数学校教育科研水平不高,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小学校更为落后,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不高,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软肋”,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体的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努力向科研型教师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认清形势,提高教育科研认识

1.增强教育科研的紧迫感。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缘于综合国力的较量,而综合国力的较量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其实就是教育的竞争。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教师尽快由“教书匠”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转变,才能更好地担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重任。

2.走出教育科研的误区。当前,在教师中有的认为视野和能力有限,不能担当教育科研的任务;有的满足已有的教学经验,只凭经验进行教学,是以单纯传授现成知识为中心的经验型教师;有的教师既希望参加教育科研,又认为教育科研很深奥,高不可攀,存在着神秘感和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心态,只要平时做教育科研的有心人,在面临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探讨出好的办法,总结出好的经验,并以文字的形式较科学、合理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

3.挖掘教师教育科研潜力。随着多年的发展,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据调查,随着县乡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笔者所在地及周边学校的教师多数达到了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要求,均掌握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基础知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只要通过一定培训和引导,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有很大潜力的。

二、优化环境,培育教育科研土壤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应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工作重点,同时,应树立科研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着力优化环境,为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提供良好的条件。

1.加强教育科研领导。各类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成立强有力的教育科研领导班子,落实专人负责,制定教育科研发展规划,具体解决教育科研中存在的人、财、物等问题,创造教育科研条件,让教师工作在一个创造性的教育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创新思想的熏陶。

2.创新教育科研机制。为了使教师教育科研上台阶、上水平、出效益,应通过推行一系列激励措施,为广大教师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一是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体系。二是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同时,要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和人才流动的用人机制,鼓励更多的骨干教师走出去深造、发展。

3.增强团结协作精神。一是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二是加强同事之间的合作。强化同事之间的合作,营造相互激励、相互支持和相互帮助的科研氛围,形成“学、比、赶、超”的良好风气,学会用集体的智慧来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三、强化学习,夯实教育科研基础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载和升华的创新能力,要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必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

1.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多读专业书、理论书、报刊杂志,甚至跨学科的有启迪、有哲理的读物,丰富内心世界,提高行为教养、文化素养、道德修养。

2.大力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要以全员培训为基础、骨干教师为重点。以职业道德、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为主要内容,在提高在职教师学历层次培训的基础上,着重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尤其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形成创新的骨干队伍,并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一批“双师型”骨干教师。

3.及时增强现代教育观念。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教育和学习时代,客观上要求教师的教学目的必须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到注重“知识创新”上来。同时,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念,促进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教师观、管理观、家教观等的重新定位,也才能真正实现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到“学会发展”的跨世纪超越。

四、着力实践,创造教育科研成果

1.明确教育科研基础知识。要明白选择教育科研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实施教育科研方案、整理分析研究资料等基本知识,以及了解教育科研论文的类型、特点和写法。

第12篇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解决目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难题,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财政投入;端正办学思想;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办好家长学校,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面临多种挑战。

一、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问题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贫富差距拉大,造成城乡教育的严重差距。其直接反映就是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贫乏。

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但是,据有关专家调查分析预测,当前教育经费投入又一次呈明显下降趋势,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约100亿元。经费严重短缺直接阻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央的有关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经费运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农村教育已经负债累累,教师几乎没有福利、奖金,基础设施建设受限,公用经费入不敷出。税费改革后,尤其是实行一费制之后,有些学校几乎没有经费来源,学校正常办公经费无法开销,加上财政应拨的办公经费不能及时到位,学校运转更加困难。

(二)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

我国农村教育条件无法与城市比,先进的教育手段、教学设施、教学器材、教学条件无从谈起;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相差越来越悬殊,致使农村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同时,由于城乡教育差距的存在,使得不少农村家庭将子女送到城市学校就读,既减少了农村生源,又降低了生源质量。

(三)师资问题

一方面,农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不少学校聘请临时代课教师,无法保障正常开课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较差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能力、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四)留守儿童对农村基础教育提出严峻挑战

近年大量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显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留守儿童大约有2000万。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父母管教,加之老人溺爱,极易出现学习困难、缺课、逃课甚至辍学倾向。

(五)“城市取向”的课程不适应农村基础教育

新课程标准主要是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的,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切实际和偏难,致使部分农村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被迫辍学。

(六)农村基础教育不能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

由于条件所限制,面向升学仍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取向。农村基础教育偏向优秀学生,忽视大部分学生,同时也没有办法把办学的注意力集中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身上。

(七)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盛行

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抬头。农民送子女上学目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即考大学,找一份好工作。而目前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学费增长速度快,相对居民收入标准太高。而且,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由于缺少有关社会关系,更不容易找到工作,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农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与其到时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还不如不上学早点去打工挣钱,这是一般农民的普通心理。

二、对策

(一)解决经费难题,改善办学条件

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调整转移支付机制。农村税费改革后,政府加大了农村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但目前一些地方农村教育经费仍存在不小的缺口。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不同地区中央、省、地、县几级政府的财政分担比例,保证教育经费按时、按量落到实处;其次要建立教师工资由中央、省、地、县几级政府分担的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另外,对于中西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国家可以在资金投入方面采取特殊措施,创造条件更早实现义务教育“免费制”,切实保障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为农村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善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保证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解决好代课老师工资待遇低的问题。

2.利用有关鼓励大学生支教、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有关政策来带动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3.加强城乡教师交流。安排城市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任教,特别到贫困地区学校任教,帮助农村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实现教育理念、教师角色、教育能力、教育评价的全面转变。

(三)端正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思想

农村基础教育要转变观念,必须面向全体农村,注重培养全体学生,不应把为高等学府输送人才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唯一目标。要端正农村教育的办学思想,真正把农村教育的重点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转移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上来,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毕业生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

(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应当特别注重对区域内部薄弱农村学校的扶持,通过设立薄弱学校建设专项资金,使薄弱学校建设资金优先安排、重点保证,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通过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使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建立起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的实体,促进城乡学校之间的联手合作,实现城市和乡村优质资源共享。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监督评估,有效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使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设备和师资等条件大体相当。

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建立完善政府问责制度,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力度。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逐步开展学生综合素质的试点工作,不断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

(五)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社会和学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突破口也在农村”,这是崔琳委员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提出的。农村活,全局活,而教育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要切实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就必须正确认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农民的生活水平问题,要千方百计使农民富裕起来。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讲,不提高大多数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其生存情况,整个社会就不可能有更多的和谐。和谐社会强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权的平等和对生命的珍视,民主、平等、和平、发展,等等,这些都应以每一个公民最基础的教育为前提。因此,我们应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参考文献:

①刘华林,谢荷生.关于加强农村初中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C].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257~259.

②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人口与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