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0 16:04: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目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财务目标 利润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所以明确企业财务目标在企业理财活动中扮演着举重轻重的角色。笔者对相关文献的具体评价与研究领域的综合分析为中国未来的财务理论体系研究,特别是财务目标的研究发展做出尝试性的探索。
一、现有成果的综合分析
对财务目标的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一些观点:
1. 企业价值最大化
这是目前西方企业界和我国许多财务理论工作者普遍接受的观点,国内有关财务管理的教材也是采用的这种观点。它是指企业经过科学管理,苦心经营,充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通货膨胀价值对企业资产的影响,不断增加企业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价值,使企业的市场出售价格最高。
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企业价值如何计量,是历史成本,还是市场价格,还是未来收益的现值?这是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②企业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复杂过程,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目标似乎还说得通,但作为财务目标是否有点勉为其难?③企业价值最大化并没有考虑单位资金的效率问题,且资金运作的风险也考虑不够,甚至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2. 利润最大化
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加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在企业规模不变的前提下,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比较容易被大家接受,也便于和现行的财务会计报表系统接轨。
但是企业规模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如果单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目标,就会出现以下一些偏差:①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企业的规模、资金的时间价值、现金流量等问题,在没有现金流入时仍然计算收入和利润的现象普遍存在。②利润最大化有时会误导企业不顾风险大小,盲目上一些利润高而风险也高的项目,一旦失误,企业将陷入财务困境。③利润最大化有时会引起企业的一些短期行为,把注意力集中在短期盈利上,忽视企业财务管理的其他方面和长期目标。
3. 公平和效率
将效率与公平作为财务目标有利于规范企业的理财行为;将效率与公平作为财务目标可以促进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形成;将效率与公平作为财务目标可以推动全社会对效率与公平的崇尚。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效率与公平作为两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衡量和计算比较困难,在财务分析领域坚持效率公平原则是应该的,效率和公平可以作为企业的一项财务管理原则。当然财务管理原则不等于财务目标。
4. 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有利于满足各方面的需要,符合各方面的目标利益。该目标所考虑到的问题主题不仅限于本企业内部,还涉及到了企业外部的相关者,满足各个相关者的利益需要,这样才可能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不会因为损害部分相关者的利益而造成财务危机。
但是,这个目标对企业的要求较高,难以实现和衡量。如:碧血保证产权清晰,利益明确,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制体系,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合理规范相关者的利益等,只有做好这些,企业才能朝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迈进。
5. 其他观点
二、我的财务目标观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确定一个合理的财务目标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条件:
1. 对财务目标的研究必须联系中国实际及企业的自身的情况。首先,中国的证券市场远远不像美国的证券市场那样发达。其次,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更加强职工的实际利益和各项应有的权利,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协调各方的利益,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所以,在选择财务管理目标时,仅仅局限于股东这一利益集团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最后,中国政府不可能像美国那样不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当然,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减少行政干预,增加经济调节。所以,我们确定财务目标时,应该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作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
2. 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是战略性目标与战术性目标的有机结合。战略性目标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谋求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战术性目标则强调企业的近期利益,关注记得利益的增长。在战略发展思想指导下制定不同时期的经营战术,在确保长远利益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短期利益,实现战略性目标与战术性目标的有机结合,应是确立财务管理目标的正确思想。
3. 财务目标在量化上应该避免绝对化。笔者认为,目前普遍认可的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都是绝对数指标,由于不同行业、不同时期企业的情况不同,所以“何为最大”无法确定。所以,笔者认为财务目标应该是一个既能横向又可纵向比较的相对指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财务目标应该是在企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兼顾效率和公平,以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最大化为主要指标,结合资本结构和现金流量综合反映。
三、评价与展望
笔者认为,国内未来对于财务目标的研究应该在以下方面有所注重:①对财务目标特征的研究。把握了财务目标的特征才能进一步把握财务目标的本质;②对确定财务目标时应遵循的原则的研究;③应注意对财务理论(包括财务目标、财务职能、财务对象等)研究的系统性。
四、结语
由于本文是作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样本的收集与分析,主观性较大,加上作者知识层面的局限,偏颇之处在所难免。特别是在样本的选取上,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和谨慎性。这几个方面都有可能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王庆成:财务管理目标的思索.会计研究.1999.10
关键词:企业财务;财务目标;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4-0176-02
财务目标即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可以说,财务目标是企业财务活动的纲领,引导着企业的财务活动有效进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下,研究我国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财务目标的现实选择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协调有关各方经济利益的一种方式,企业财务管理需要服务的对象便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格局。企业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实现其生存、发展和获利的目标。同时又需要承担达到社会效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责任。企业所有者为了实现其资本保值和增值目地。就必须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企业的债权人为了实现其到期收回本金并获得利息的目地,就必须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流动性从而其维护自身的权益;社会管理者为了防止企业财务活动中的违规行为的发生,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经济法规,并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彻底执行这些法律法规,从而维护社会相关者的利益。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结合以下要求进行选择。
(一)财务目标必须是战略性目标和战术性目标的有机结合
财务管理目标一方面要保持短期的战术性目标,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财务目标的核心。没有经济利益的提升,就没有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达到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的战略性目标,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要谋求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两者的对立统一表明了现代企业财务目标必须合理的权衡两个方面,实现战略性和战术性目标的有机结合。
(二)财务目标必须维护相关者的利益
财务管理需要正确的处理与协调企业同各利益方的财务关系,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企业的财务关系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当前,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都已经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占主导的情况,转化到了政府、出资者、社会管理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供应商、顾客等多元财务主体共同主导的新型财务关系。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的变化,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协调和优化相关者的利益。
总的来说,要合理选择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需要结果企业自身的情况。充分考虑如资本机构、风险、投资项目、投资报酬率等多种内部管理决策因素还有如法律环境,金融市场环境,经济环境等多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不是单单着眼于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企业利益最大化等单一的财务目标。而是将这些财务目标中间的优缺点找出来,结合实际加以综合灵活运用,才能为企业选择相对最合理的财务目标。
二、我国财务目标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的财务管理目标理论不断的吸取西方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发展的养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情逐渐有了自己的发展脉络。学术界目前的主流观点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但现在相关者利益最大理论的声势变得越来越大。可以看出,我国的财务管理目标理论还不完善,存在着许多问题,也还有很多发展和提升的空间。立足现状,展望未来可以看出我国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有着以下一些趋势。
(一)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是当前我国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学术界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我国当前的产权制度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当前许多新见解都是对这一观点的完善和补充。
(二)关注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了财务管理目标的一部分
尽管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如何同社会责任联系起来还尚待探讨完善。但是众多学者已经开始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未来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将更多的考虑社会的责任和社会效益。
(三)向满足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发展
企业的相关利益主体括所有者和经营者、企业内部的员工、企业债权人以及其他合作伙伴等多方。可以看出,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正在向相关者利益最大化靠拢。
(四)区分不同类型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区分不同类型企业的财务目标已经成了企业财务目标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许多学者已经开始分别研究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亏损企业的财务目标、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财务目标等。这表明了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正变得更具有针对性。甚至可以猜想,企业的财务目标研究将会在企业内部进行近一步分解,将具体的财务管理目标细化到各级管理者的财务目标上。
财务管理目标涉及到企业和社会的多个相关利益方,是这些利益方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在某一时期或环境下,某一利益方可能会占主导作用,但长远来看,企业的发展不能只强调某一利益方的的利益。财务管理目标既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起始目标,又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起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导向和评价作用。因而在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符合这一国情。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必然在这一总体目标下,设立不同的短期目标,如经济效益最大化、资本结构合理化、资本利润率最大化等各种辅助目标。同时考虑政府、债权人、职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企业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目标,并在经营管理中充分的执行这一目标,企业才能真正长远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财务;目标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财务目标管理是指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通过目标管理的方式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从而激励企业的管理工作人员以财务目标作为工作目标,并借助于相应的经济责任制度,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得以实现。在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力度薄弱以及资金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的背景下,开展企业财务目标管理,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的主要趋势,这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财务目标管理工作主要内容
企业发展经营的财务目标,主要是指企业的利润收益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产值最大化以及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这些财务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以财务目标为基准的预算管理。即企业通过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初步确定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并结合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以及企业的年度发展计划,制定完善的预算计划,从而对企业的资金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对企业的收支状况进行全面的核算。
(2)资金管理。通过对企业的资金进行重点控制管理,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资金闲置或者是资金周转不良等财务问题的发生。
(3)财务分析工作。根据相应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周期,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与预测,进而直接的反映企业经营发展状况,并借助于及绩效考核管理的方式,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果。
(4)监督约束。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以及企业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规范与约束,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开展。
(5)资产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固定资产以及流动资产进行管理,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避免各种资产浪费以及资产流失问题的发生。
二、企业财务目标管理保障措施
(1)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制定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首先,企业应该结合战略发展规划,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基础细化制定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为了便于企业财务目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以便于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首先,必须能够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因为偿债能力也是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关键目标。其次,能够反映企业的利润能力,并将盈利目标纳入到企业的财务目标管理之中。第三,能够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营运能力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通过科学合理的设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为企业财务目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导向。
(2)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目标管理监督体系。为了确保企业财务目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通过辅助设置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各项财务管理工作不受制约的顺利开展。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将企业内部审计作为监督管理手段,结合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周期,在企业内部开展深入全面的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客观准确的反映,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
(3)做好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预算管理工作的实质就是企业财务的计划管理,因此对财务管理工作实施目标化的管理,必须突出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预算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目标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具体的管理措施上,首先企业应该综合内部各职能部门的信息资料数据,并借鉴往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依照企业的工作计划以及财务收支计划,完善企业的预算编制计划。在企业的预算计划编制结束后,应该将预算计划交予企业的哥哥科室部门进行复核,并汇总意见进行调整后送报主管部门审批。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则应该按照内外统筹、严格执行的原则,避免随意修改企业资金支出计划的现象发生,强化企业预算计划的严肃性与约束性,提高企业的整体预算管理水平。
(4)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对企业发展经营过程中的市场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控制,通过建立全面的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控制体系,避免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并最终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控制体系应该涵盖企业的资产管理、债权管理、融资担保、物资采购以及税务筹划等一系列的内容。通过对企业经营市场环境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风险发生概率评估、风险预警以及风险控制等措施,实现企业发展经营财务风险问题的规避,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
(5)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估。为了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各项制度措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得到确实的贯彻于落实,必须重视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考核评估。重点针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涉及到企业的经营能力、发展能力、盈利以及还债能力等几方面的财务指标进行重点分析。通过考核评估准确的反映企业在资产运用、规模以及效益成长、资产报酬率、债务处理等一系列的财务状况。通过这些经济方面的考核评估,督促企业财务管理朝着精细化、规范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对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在财务目标管理过程中,首先必须合理的设置财务目标,并通过强化制度建设与风险防范,完善预算与资金管理,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制度化与规范化。
参考文献:
[1]谭忠游.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在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再造中的运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关键词:社会责任;财务目标;一致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责任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细数古今中外,关于企业无视社会责任引发的案例不计其数。由于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无视和疏忽,给整个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失,企业本身更是难以幸免,招致破产、被并购、社会声誉的急剧下滑,承受着经济上的处罚和道德舆论上的谴责,这些无不与企业目标和财务目标相违背。
一、企业财务目标
一般说来,企业的财务目标取决于并服从于企业的整体目标,是进行正常经营管理活动的逻辑起点。关于企业的财务目标,说法不一。由“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个认识过程体现着财务目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投入资本的增值与获利。起初的财务目标更容易计量和识别,后来的目标是基于更深层次而言,“企业价值最大化”强调的是“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体,企业关注的绝不应该仅仅是股东的权益,各个利益主体貌似相互牵制、相互矛盾,但完全可以通过协调达到“共赢”的局面,事实上,企业只有处理好了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才会有助于实现股东财富的积累。于是,“社会责任”应运而生,并逐渐被提高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高度上来。
二、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但因当时经济发展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并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有“企业社会责任之父”之称的鲍恩从商人从事经营活动具有满足社会期望和价值观义务角度出发,提出了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卡罗尔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经济组织经济上的、法律上的、伦理上的和自行裁量的期望”,这个观点至今广为沿用。根据他的观点,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各种义务,且能够达到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期望。
关于社会责任的内容和层次划分,涉及到员工、股东、消费者、供应商和社区、社会整体利益。社会责任分为经济、法律、伦理、慈善四个层次,四个层次依次递进,最低层次要求企业履行经济职能,进行正常的经济活动获取利润,这也是实现后续层次的基础,更高一点要求企业承担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员工权利、维护消费者权益等责任,最高层次就是企业自愿承担公益责任、慈善责任等。
三、企业财务目标和社会责任的关系
从企业本质和历史发展来看,财务目标和社会责任是辨证统一的,二者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
企业的盈利性是企业存在的目的和前提,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建立在企业盈利的基础上,但如何去盈利各个企业的手段不一,根源于它们对财务目标的认识或个人道德层面深度的不同。有些企业将财务目标定的过于短期化,可能在短短几年内积聚了大量财富,但这是以牺牲职工、消费者利益和污染环境、过度浪费资源为代价的。而在国外,很多西方国家和日本企业特别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并将其纳入到财务目标中去,体现出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对环境的保护,并积极投身于公共福利事业和周边社区的建设等,当期可能会由于成本费用的支出而导致利润的减少,但从长远来看,将有助于股东财富的积累,这种潜在的收益将会远远超过由于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成本费用。由此可见,企业要实现既定的财务目标,就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应该将履行社会责任看作财务目标的障碍,反而应将其看作财务目标实现的必要手段。
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及改善
就目前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整体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比如企业一味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甚至侵害职工劳动权益;严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产品以次充好等问题。此外,企业普遍存在缺少诚信,恶意违约、破产逃债、虚假信息披露等。
一、新经济及其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新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技术革命带来的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其时代特征是:①以知识为核心资源。新经济依靠创造和掌握知识来创造财富,知识经济成为新经济的基本特征。②新经济首次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效益递增的人类社会发展目标。③知识经济推动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创新。信息资源形成了企业新的财富观。信息技术扩大了企业的理财环境,为企业理财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以上特点的呈现对企业产生了以下影响:
首先,新经济依靠创造和掌握知识来创造财富。由知识经济所带来的“联结经济”效应,远远超过了工业经济时代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对形成于工业经济时代以物质资本为核心的财务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一种崭新的“泛财务资源”理论正在形成,并且逐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所接受。所谓泛财务资源,是针对传统财务学的物质资不而言的。被定义为:“对企业有用或有价值的所有部分的集合”。从形态上分为硬财务资源(物质资本)和软财务资源(智力资本即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两大类。
其次,新的企业模式改变了企业财务主体观念。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再圃于工业经济下的实体或生产函数概念,更多地被定义为“一种治理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或者“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合约”。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了“团队生产”理论和“契约联结”理论。所谓团队生产,是指资本、劳动、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相互耦合,联合完成生产活动。“契约联结”理论认为,企业只不过是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一一系列契约的联结,所有契约的履行推动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实现运转,从而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这两种理论的共性在于,确立了智力资本的提供者与物质资本的提供者共同构成的企业财务主体,同样享有剩余收益索取权。
再次,财务经营成为可能。新经济下,智力资本通过互联网自由交易,这种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之间、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的交易,为企业开展财务经营创造了条件。非直接生产的财务经营创造的财富,是新经济下知识型企业财富增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企业财务目标理论研究回顾
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归纳起来,财务界先后出现了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l、利润最大化。在早期,企业所有者同时又是经营者,企业财务管理的任务是赚取超额利润,实现利润最大化,增加业主投资收益,扩大经营规模。
2、股东财富最大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所有者为了扩大竞争优势,聘请专门经理人员进行管理,并让渡部分所有者权能如使用权、占有权、处置权等,但保留了财产收益和最终处置权。于是,一些财务理论研究者站在所有者的角度,提出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3、企业价值最大化。公司制企业尤其是股份公司的出现,使得企业股权由原来的少数几人迅速分散,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内部人控制,他们也无法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法人——公司董事会成为独立的财务主体,拥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财产权。很显然,股东财富的增加并非企业理财目标的全部,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可以通过举债、募集股本,扩充企业的法人财产,企业财务目标集中体现为企业价值最大化。
4、权益资本利润满意值最大化。最近,一批学者提出权益资本利润满意值最大化财务目标,这一目标采取杜邦分析法分解,责任到人,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三、新经济下企业财务目标:资本配置最优化
经济体制、企业组织形式、理财观念的变化对企业财务目标能产生极大的影响,联系上述企业财务特征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目标应定位为资本配置最优化。理由如下:
1、从财务本质来看,财务本质是一种对资本要素的配置。新经济条件下,财务本质并未发生变化,相反,由于资本要素范围的扩大,企业财务对资本要素的配置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追求各项资本的最优化配置,理所当然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目标。
2、资本配置最优化财务目标顺应了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发展的需求。在新经济下,以信息技术为主流的高科技高度发展,适时财务报告系统的建立,一方面为企业财务优化配置资本提供了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将逐渐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利于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加强对企业财务配置资本状况的监督,这种“共同治理”的财务治理结构的形成,呼唤一个能充分体现企业契约各方利益的企业财务目标,而资本配置最优化,证集中体现了各相关人的利益。
3、资本配置最优化财务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资本的最优化配置,不仅包括资本总量的积聚,还包含了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比重调整、现有财务资本的有效利用。一般来说,可以从资本收益和资本结构两个方面来量化考核。而且,应在资本结构相对合理的前提下注重资本收益的提高。不顾资本结构而一味追求资本收益是一种短期行为,蕴涵着财务风险隐患;而长期不顾资本收益追求资本结构的平稳,是一种保守的理财观。在知识型企业的架构过程中,企业家智力资本的介入,导致企业面临着资本总量的重新认定和结构的重新调整,资本结构比资本收益的地位更为重要。资本结构的调整可能会降低资本收益,但并不意味着企业财务目标的失败。
一、公司财务目标:主流财务学的定位与制度视角的评价
关于公司财务目标结构,学界的提法各式各样,但最典型的还是“财富最大化”的表达。尽管“涉及到公司目标应该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还是公司财富最大化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争议,”但在主流财务学的框架内,仍可以经常看到将这两种概念等同或混用的做法。姑且不论公司财富与股东财富是否具有一致性,仅就财富最大化的定位这一点上,也很难说其符合或贴近现实世界。
(一)远离现实世界的目标函数 达莫德伦曾将财富最大化的公司目标函数设立的前提条件或所需要的假设归纳为四个方面:(1)有关股东与经理相互关系的假设:经理会根据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函数制定决策;(2)有关股东与债权人相互关系的假设:债权人得到完全保护;(3)有关经理与金融市场相互关系的假设:存在一个价格能有效反映信息的金融市场;(4)有关公司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假设:公司带来的副作用是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或者可以定价并向公司收取补偿费用。以这些假设为前提,人们可以合理地推导出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函数。但这些假设本身就是远离真实世界的,以此为前提导出的目标函数根本无法逼近现实世界。达莫德伦的论述如下:“经理会把股东利益置于他们自己的利益之上吗?债权人能避免股东从他们身上牟取利益吗?我们能假设信息可以自由流入金融市场,同时金融市场对这些信息做出恰当的反应吗?社会成本是少到可以不计的程度吗?答案是:情况并不总是这样。”
比如社会成本。财富或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函数假定公司带来的社会副作用是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事实上,有时,社会成本是巨大的,而且无法追索。在后一种情况下,决策者明知会带来巨大社会成本,但仍然视而不见,继续执行公司财富最大化的决策,并且这种视而不见还是被财务学理论所默认和支持的。在达莫德伦所著的《公司财务:理论与实务》一书中,能够看到这样的矛盾或困惑:一方面,真实世界里,股东财富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函数有可能因股东与经理的冲突、股东与债权人的冲突、公司与社会的冲突而带来重大的社会成本;另一方面,又因为选择其他目标函数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难以量化)而在理论建构中坚定地维护必然导致社会成本、无法使现实世界“逼真的再现”的财富最大化目标函数。
有鉴于此,达莫德伦在肯定了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函数后,也探讨了“可替代的目标函数”,包括中介目标函数,即注重那些与公司长期健康发展和长期价值密切联系但又比财富最大化易于衡量的变量(如市场份额最大化),以及利润最大化目标函数、规模/收入最大化目标函数和社会福利目标函数等。
若把主流财务学的目标函数与社会结构和制度联系起来考察,则其局限性会超出人们的想象。尽管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函数已被财务学界所广泛认同,但在主流财务学的框架内,无论哪一本财务学的教科书都没有也不可能给出有关“为什么”的充分解释。因为,主流财务学是把制度、文化和社会结构作为外生的不变量加以舍弃的,而在考察目标的形成时又需要关注整个社会系统,包括不在所谓的经济要素之列、但对公司财务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那些因素。即使撇开心理学和政治学的考虑,对公司财务目标形成过程的解释也必须联系到制度和文化等要素,正如霍奇逊所指出的:“制度和文化极其重要:它们在影响和形成目的本身方面确实在起作用。诸如制度结构和常规、社会规范和文化这类因素不仅影响人们的重要行为,而且也影响到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追求的目标。”
主流财务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把公司财务活动的有目的性放在首位,却拒绝或不能够对这种目的本身的形成过程给出充分说明。在主流财务学的框架内,公司财务目标函数(股东财富或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作为既定的前提存在的,此时,财务的目标被直接假定下来,随后是寻求实现这些假设目标的最适手段。
除了在理论框架内因忽视制度因素而缺少对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形成机理作充分说明外,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内在逻辑也有很多缺陷。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函数选择意味着对“伦理相关动机”和“制度相关动机”的拒绝,即拒绝在实际的财务决策中考虑伦理和制度因素,这导致了许多批评。许多人提出,公司财务是不道德的,因为不管工人将失去工作或工资被削减,公司财务仍强调“底线”和市场价格,以维护其股东财富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假设。在主流财务学的视野里,现金流入量的现值似乎是财务决策选择的惟一标准,而按照该标准,制假、走私、贩毒等非法的或不道德的经营可能最能体现财务学目标函数的内在逻辑要求。
(二)与伦理相关的动机及其忽视 尽管利他性的客观存在是被生物学的实验和社会学的实践所证明了的,但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设定断然拒绝了这一观点。这是因为这一目标函数是以自利性的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不管学者的主观想象是如何看待公司和个人的,现实世界里的公司行为多少是融入利他因素的,而且这种因素越来越持续增长,对社会责任和相关利益的日益关注就是例证。其实,早在20世纪初,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就意识到并践行了“企业社会责任”。1908年,美国钢铁公司和国际收割机公司董事伯金斯(George W.Perkins)就提出“公司越大型化则它对社会的责任就越重”的观点。20世纪以来,世界许多知名大公司都在使命结构中融入社会责任。美国科罗拉多燃料公司与钢铁公司甚至公开宣布,企业的目的就是“解决社会问题。”进入90年代以后,围绕公司社会责任的实践发展又进化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标准化。1997年,由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简称SAI)发起并联合欧美跨国公司和其他国际组织,起草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缩写为SA8000),建立了SA8000社会责任认证制度。199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着手修订“跨国公司准则”,以期建立一套对全社会负责的跨国公司行为基准。公司和消费者都期望制定―个类似ISO9000的标准的、全球通用的社会责任标准,同时建立一条独立的认证机制。
公司在对社会责任关注的同时,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也被纳入管理实践。70年代由200家美国最大公司组成的“企业圆桌组织”曾发表声明,将利他性纳入组织决策的因素框架。该组织认为,公司是在复杂的、充满竞争的关系网络中开展经营活动的,所以公司经理人员对支持者的利益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其中最重要的支持者包括顾客、雇员、社区、整个社会、供应商、股东等。从长期和短期效果这两个角度认真地思考和决策的影响与平衡支持者的利益,是组织决策和管理过程的―个重要构成因素,公司管理层的根本问题就
是把股东的最大化期望与其他支持者的利益期望进行平衡。美国沃克信息公司的一项国际性调查发现,北美地区有75%的管理者熟悉“利益相关者”这个术语,其中美国为52%,加拿大为78%。该公司1998年的《利益相关者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北美地区有72%的管理者收集了顾客的反馈意见,并且认为这些意见对商业计划及其变动是有效的;78%的管理者经常使用顾客信息来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相关的研究也发现,将利益相关者引入公司目标结构会增进公司的效率和价值。如哈佛大学研究人员约翰・P・科特和詹姆斯・L・赫凯特做了一项研究比较企业以利益相关者利益为重和股东利益优先的理念之间的区别。在过去的11年中,同样强调员工、客户和股东利益的大公司的销售额和就业情况分别是强调股东利益至上的公司的4倍和8倍。在对英国遵循尊重利益相关者原则公司做的研究中,克莱因沃特・本森的研究发现,32种上市股票在3年半时间内增长了90%,而所有股票只平均上涨了38%。詹姆斯・柯林斯和杰里・波里斯的研究发现,强调明确的利益相关者核心价值的“愿景化”公司的长期和短期财务绩效都远远地超过了只强调股东利益价值的公司。“愿景化的公司相信他们既能满足投资者的短期绩效,同时也能有效地满足顾客、员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对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实际上也就等于把伦理道德和公平问题纳入公司目标函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企业的职责在发生变化,“道德地位”正回归企业。相关的研究也证实,一套建立在合理的伦理准则基础上的组织价值体系也是一种资产,它可以通过组织功效、市场关系和社会地位来增加收益。实证研究的结果也一致表明,一套良好的价值体系对于取得和维持杰出的财务绩效十分重要。在理论上,传统的观点认为,经济学及其应用学科(包括财务学)研究效率,与公平无关;伦理学、法学研究公平,与效率无关。在这种观念的指导和影响下,主流的公司财务学只关注财务效率。但科学的发展逐渐意识到传统观念的局限,经济伦理学的迅速发展,使原本被割裂开来的效率与公平伦理的关系合二为一。
各种事例和证据都说明,在管理实践中,利他性是内含于公司目标结构之中的。问题是,公司财务理论在设定公司目标时为何对利他性熟视无睹?难道是财务学家不知道这个现实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实际上,主流财务学的哲学基础是实用的功利主义哲学,其经济学基础是极端化的利己主义经济学。在功利主义哲学的框架内,在主流经济学的标准格式中,动机和目标的多元化通过一个双重过程被还原成一元:第一,认为公司或个人的福利只具有能够计算的工具价值;第二,假定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惟一地来源于他对自利的追求。
另一个原因如同达莫德伦所描述的:“如果选择多重目标,将遇到另一个问题。为均衡多重目标函数构建的理论就如一个为多个老板服务的员工,为满足多重目标,到最后连一个目标也没有实现。即使优先考虑目标函数,仍然面临像单一目标函数情形下的初始选择问题,应选择股东财富最大化还是市场份额最大化?既然采用多重目标并没有什么优势,而且构建多重目标理论要比单一目标理论难得多,那么,我们认为应取用单一目标函数。”
“公司财富最大化和社会福利之间的冲突引起了商学院对伦理道德的关注。仅凭许多社会问题都带有主观性、难以量化这一点就可以推出永远不存在目标函数,从而也不存在充分考虑了社会因素的决策规则。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公司财务理论假定决策者将不会做出带来巨大社会成本的决策。即使其模型表明应该这样做。这种假设大部分决策者不做出给社会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带来不合理成本的行动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它确实是公司财务理论的基础。如果违背这一假设,公司财务理论将受到伦理和道德的批评,事实上这些批评更应针对违背者而不是公司财务。”
应当承认,设定单一目标函数要比设定多重目标函数更易于构建理论,但如果理论的构建以此为标准来进行选择和取舍,则所构建的理论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其次,即使是单一目标函数,又能够用什么方法或者用什么标记,来说明所有的公司企业符合这个函数的条件呢?一门科学在其研究之初,姑且不谈能否知道它的目标函数,即使可以说明目标函数的存在与否,恐怕也不能如此草率地下论断:以获得财富为目的。
(三)与制度相关的动机及其漠视 当财务学家们选择单一目标函数时,却忽视了另一个对理论建构同样有意义的问题:股东财富最大化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函数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吗?有证据表明,公司财务目标函数在国际上是存在差别的,尤其是在大陆法系与海洋法系国家之间。
其一,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兼顾程度有差别。1995美国学者进行了一次国际的对经理们的问卷调查,该调查涉及:(1)一个公司是为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存在的;(2)股东利益应该具有第一优先权。调查结果显示,在日本,97%的意见认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是重要的,而只有3%的人认为股东利益应该放在首位。德国和法国同日本较相似,分别有83%和78%的人认为公司是为所有利益相关者而存在的。考察范围的另一头,即在美国和英国的经理们分别以76%和71%的大多数认为股东利益应该是被放在优先位置的。事实上,在德国,法律体系十分清楚地表明,公司不仅仅只有为股东谋求利益的单一责任,这是一个提供决定的体系。在大公司,员工在公司监事会(监事会最终对公司决策负责)具有同等数量的席位。在日本,经理们对股东有信托责任,但实际上,他们在为更广泛的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谋求利益,这一看法已被广泛接纳。
在利益相关者群体中,被视为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员工――的利益受到重视的程度在各国之间也有差别(见表1)。对经理们的国际调查还涉及到这样的问题:他们怎样看待红利分配和解雇员工的优先性?调查结果显示,在日本,97%的压倒性意见认为员工的工作安全最重要,德国和法国分别为59%和60%。而在美国和英国,认为红利分配更重要的比例均高达89%。
其二,公司目标追求的长期与短期价值取向上有差别。根据日本经济学家伊丹敬之的分析,日本企业的从业员模式所产生的“利害关系一致性”容易从长远而全面的观点进行决策。只顾眼前短期利益,只顾自己小范围利益的倾向,即使有也不会比股东模式严重,因为终究可能要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20世纪80年代,学界对日、德体制比较推崇,认为这种银行和企业集团控股方式有利于鼓励企业着眼于长期发展;而英、美以股市为主的资本市场则容易导致经理人员的短期行为,为了眼前的投资回报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见表2)。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经济学家和法学家不约而同地都与制度结构联系到了一起,认为公司目标函数的差别主要是由各国文化模式差异与经济模式差异造成的。从文化方面看,一般情况是,在崇尚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中,公司管理比较重视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相应地也比较重视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共同治理作用,日本、德国等公司实行的员工董事制和银行对企业高层管
理人员派遣制就是例证;而在崇尚个人主义的文化背景下,公司管理比较重视维护单一利益集团如股东的利益,相应地也比较重视单一利益集团即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美国实行的“经理人资本主义”或“投资人资本主义”体制,就是单一治理主体的公司治理机制。集体主义文化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一致性或共同性,而个人主义文化更关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从经济方面看,资本的市场结构直接影响公司的目标结构。大体上说,英国和美国的股市比较发达,企业资产结构中股市的地位举足轻重,1996年企业资产的89%来自个人和机构投资者,这是英美两国股东或投资者导向型目标结构形成的重要基础;而在日本和德国,企业资本则主要来自并受控于银行和财团,1996年分别为42%和52%,与这样的资本结构相适应便形成了债权人导向型的公司目标结构。
“由于美国是以公司外个人股东为主,这些股东主要追求的是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最佳投资组合,因而短期利润往往被置于经营目标的首位。股东考察公司业绩的限制趋于短期化。如果公司经营者不充分反映他们的利益和要求,他们往往就要抛售公司股票。美国公司董事会中,外部董事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些董事主要反映了外部股东的意愿。所以,美国公司更多地追求股票价格的上涨和分红派息率的上升等短期财务目标。而日本的公司外部股东主要是法人股东,他们一般不干预公司的经营,公司内部经营者具有更多的独立性和自。由于日本大公司较多实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职工对公司有更强烈的归属感和依赖性,他们往往认为‘分红是费用’,既然是费用,就应当节约。公司应把重点放在研究与开发、固定资产投资等长期项目上,以便提高生产率,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美国公司的股息率一般为5~6%,而日本则为2~3%。”
即使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类型的企业,其目标函数实际上也会存在差别。从我国的情况看,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私营企业比较,国有企业因其产权制度上的特殊性,其目标函数的设置不可能与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完全相同。正如国外经济学家所描述的:“无论在哪里都有两个共同的问题出现:一是很难建立国有企业的目标函数,多个目标常常互相冲突;二是无论具有何种政治色彩,政府几乎不可能与企业保持‘一臂之遥’的距离,总是抑制不住去干预它们。”
将制度作为公司财务行为的外生变量,就必然会漠视制度结构的差异性对公司目标函数的实际影响,其结果必然会削弱单一目标函数及在此基础上导出的公司财务理论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换句话说,以美国的制度结构为背景设置的目标函数及所导出的公司财务理论,实际上是很难具有普遍适应性的。
二、公司的主体资格与公司的独立目标
尽管主流的公司财务学在形式上把“公司”作为财务行为的主体,并且有“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提法,但实质上,“公司”在主流的财务学体系中并没有取得真正的“主体”地位。集中表现在,在主流财务学的框架内,公司是没有自己独立的目标函数的。即使是那些声称公司是独立主体、因而有自己独立的、区别于股东的目标函数的财务学家,在所设计和选择的财务决策模型中,依然还是以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函数作为评价的价值标准的。
(一)财务学中的公司不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目标函数拉帕波特和阿特勒尔的描述显示了公司财务学的内在逻辑与股东财富一致性的现象:
“20世纪90年代以前,股东价值主要用于评价资本支出,以及用贴现现金流(DCF)模型确定收购价格,现在用股东价值的测评方法应用于规划及评估公司各项业务的整体表现。惟一不变的是基本的股东价值模型本身,毕竟,它仍然体现了市场经济中理性的参与者一项资产价值的方式――在一段时间内预计产生的现金,经过风险调整的现金流。”
“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公司经营的主要目标构成了当代财务管理的基础性理论。所谓股东财富最大化,就是使股票持有者或公司所有者的财富最大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股东对公司进行投资,以期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前提下获取最大可能的财富增值。因此,在评价竞争和投资机遇时,股东会对投资的回报和相应的风险加以权衡。”
如果说股东的目标函数(财富最大化)就是公司的目标函数。那么在逻辑上就等于确认了公司自己没有独立的目标函数,纵然有多个理由为“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函数做辩解,或者即使用多个理由来说明公司价值最大化是如何不同于股东财富最大化,也无法否认这样一个逻辑事实:财务学中的公司不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目标函数。
(二)“股东财富”与“公司财富”的区分主流的财务学家们的思想受主流的经济学和公司法理论的影响,这可从许多国家的商法或公司法把公司视为天经地义的私法人、商事法人的一般条款中得到证实。以英国为例,该国公司法的基本模式是把公司看作股东们的一座“城市王国”。公司利益不被理解为各种经济因素的平衡和考量,而是被理解为公司现在股东和未来股东的利益,当然这需要从长远眼光对现在股东的近期利益予以平衡。几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法,都以假定公司即股东、公司利益即股东利益(含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董事会只对公司利益即股东利益负有法律义务为前提的。即公司法是把公司利益、股东利益和赚钱之间划上了等号的,这就等于认可“公司无主体资格”。
因此,财富最大化目标函数实际上是财务学家们基于“公司无主体资格假设”而设定的,而这种假设恰又是经济学(包括制度经济学)的主流观点而非法学的主流。在法学界,围绕法人的本质有三种学说,即法人拟制说、法人否认说和法人实在说。法人拟制说秉承罗马法奉行的个人人格至上的法则,认为权利义务之主体应以自然人为限,非自然人之所以成为权利业务主体,全在于法律之力将其拟制为自然人,故法人纯属一种法律上的构造,是人造人或人造实体;法人否认说认为社会生活中除自然人和财产外,绝无所谓法人之存在。法人仅为形式上的权利义务主体,而实际上的权利义务的归属者,是享有法人财产利益的多数自然人;法人实在说认为法人并非法律的虚构,亦并非没有团体意志和利益,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以上三学说中,20世纪以来以法人实在说为主流,已为法学界多数学者所接受,与法学界所不同的是,经济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认识是企业不具有主体资格。新古典经济学将企业看成是一种生产函数,研究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企业本身则是一个“黑箱”。制度经济学深入到“黑箱”内部,以参与企业的个人作为基本分析单元,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实际上是把企业看成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在财务理论发展史上,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詹森和麦克林提出的公司成本模型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成为公司财务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其所提出的成本模型,“为投资者如何分配资本、公司经理如何做出决策提供了客观科学的模式。”
但在詹森和麦克林看来:“企业不是一个个体,它是一种法律
假设,可以作为一个复杂过程的聚焦点,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相互抵触的诸多目标会被一个契约关系的框架带人均衡。在此意义上,企业行为就像市场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均衡过程的结果。……企业视为一组个人间契约关系的连接可以使这样一种观点得以澄清,用提出诸如‘企业的目标函数是什么’或‘企业是否有社会责任’这类问题来暗示企业的人格化是种严重的错误。”
(三)公司是独立于股东的社会经济组织有关公司地位的主流观点在近一、二十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除法学家们继续坚持已经成为主流的法人实在说外,一些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意识到,公司不是法律上的虚构,而是实实在在的、独立于股东之外的社会经济组织,有其独立不同于它的财产持有人的目标函数。这一看法显然是对传统的公司目标函数理论提出了挑战。华尔曼指出,由于股东们的利益十分不同,这些利益只有通过以公司利益(而非股东利益)为核心的标准才能调和起来,并认为,非股东的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也包含于公司利益之中。
英国学者约翰・凯从所有权的角度对公司中股东的独立性以及公司利益的独立性进行了论证和说明。主流的经济学家、法学家和财务学家认为,公司归股东所有。对此,约翰・凯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在“利益相关者公司”一文中,对股东不能拥有公司、公司是独立于股东以外的组织等观点进行了解释和论证。
约翰・凯以“我拥有一把伞”为例,对“所有权”概念的主要特点归纳为如下方面:“首先,这里涉及到所有权问题:我可以将伞拿在手上,或放在公文包里,或放在伞架上。其次,这里涉及使用权问题一只要下雨,我就可以随便将它拿出来使用。第三,这里涉及到管理权问题:我可以告诉衣帽间的服务员将它放在哪个位置上,如果我把它借给你,我可以坚决要求你在将它叠起来之前,下抖干水(尽管你可能厌恶这样做)。第四,我有权从这把雨伞中获取收入:如果我在雨天出租我的伞,我可以得到租金。第五,我有权获得资产收入:如果我出售它,我可以将它升值;第六,我有权维护我的财产权:如果你偷走了我的伞,我可以报告警察局,通缉你;如果政府在不做任何补偿的情况下将它收归国有,我可以向欧洲人权委员会呼吁人权。第七,我有权通过拍卖或赠送等方式,将它转到他人名下。第八,在有关这些权利的问题上,并不存在时间限制。像过去一样,我现在仍是我的伞的自由拥有者,而不是承组人。第九,我有责任禁止破坏性地使用我的伞――因此我用这把伞刺你的肋这一权利受到了限制。第十,这里涉及到有关财产划分(是我的而不是你的)的特殊的法律特性:它可以被用来获取判决我败诉的满足感一如果我不能支付欠债,我的伞可以被法院没收。第十一,还有剩余控制权:一旦我将伞借给你,你就可能在借用期内享有与所有权相关的所有权利,当借用期满,所有有关伞的权利又都归还于我。”
约翰・凯进一步认为,把“拥有一把伞”的理解运用到公司方面是不行的。“‘BT股东拥有BT的股份’与‘BT股东拥有BT’这两种表达方式是有区别的。”
在有关所有权概念的十一个特点中,“仅仅有两个方面(占极少比例)毫不含糊地与BT和它的股东之间的关系相吻合;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是部分吻合;有六个方面的内容是一点也不吻合。”(参见表3)。最后,约翰・凯得出如下结论:“没有谁拥有或能够拥有BT或Marks&Spencer公司。许多个人与团体都拥有与这些公司相关的权利和义务――顾客、股东、出租人和董事等――但这些权利似乎都不可能被明确标明为所有权。只要理解了这些权利的实质,就不会对此提出疑问。我的伞和现代公司之间的差别是极其显著的。”
按照约翰・凯的观点,股东与公司是两个分别独立又不同的经济主体或社会主体,因此也应当有各自不同的目标追求。公司不是股东拥有的或所有的,而是独立于股东的社会组织。公司“是有自己个性、特点和激情的机构。它关注的是利害相关者群体――投资者、雇员、供应商、顾客和管理者等――的广泛利益,而不是仅只关注其中某一类。因此,这种公司很自然地被看成是一种社会组织,拥有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既然这样,现代公司是否可以界定为股份制?董事及董事会是否为股东的人?这些问题就值得反思。在约翰・凯看来,现代公司的管理模式应当界定为“托管制模式”而不是“股份制模式”。
在托管制模式中,公司董事及董事会是公司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受托管理人,而不是股东的人。受托管理人的责任是:使在他控制之下的公司资产保值增值,公正地平衡资产收益的不同权益。
“受托管理人的职责是保持公司的资产。公司资产不同于公司的股票价值。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不仅在于,股票市场不可能正确评估公司资产,而且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公司资产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如雇员的技能、顾客与供应商的预期和公司在社会中的信誉等。因此,管理者作为受托管理人,其目标与公司更广泛的目标联系在一起,而不仅只涉及股东经济利益。”
公司的个性特点决定了公司有其独立的有别于股东利益的目标和利益,公司管理者应当为实现公司的利益行动,而不是为了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公司的利益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按照约翰・凯的见解:“一个PLC(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在商业活动中为了促进公司利益的发展,有权在任何情况下以他认为合适的方式采取行动。公司利益包括:给予股东、投资者一定的利益回报,以酬谢其过去的投资,并鼓励其进一步投资;开发公司雇员和供应商的技术和能力;保障公司就业、公司贸易关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感;以公平的价格向公司的顾客提供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通过高水平的商业运作,提高公司的信誉。”
关于公司与股东的关系以及公司利益与股东利益的关系,英国学者珍妮特・威廉森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公司管理体制的法律体系与实践活动是建立在一种假设基础上的,这种假设认为,董事的主要职责是对股东负责,股东是公司责任和控制权的绝对管理者。这个观点最早产生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当时,作为投资者的个人与作为被投资对象的公司之间存在着较为直接的关系。此时,人们拥有一个公司‘属于’它的股东的真实感受。
目前情况已大不相同了。大约60%的英国公司股份是由机构投资人拥有,主要是养老金基金会和保险公司。这些机构为了众多当事人的利益而将钱投放出去,通常不是在一个或两个公司,而是在上百家公司中拥有股份。……公司影响着比股东范围更大的一大批群体,反过来又受到他们的影响――每个公司的核心是利害相关者关系网,每个关系网都是建立在相互依赖基础上的。
我们需要一种推进公司管理的新方式,这种方式基于以下认识:公司不仅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工具,而且是将不同利害相关者群体寓于其中的组织。”
(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摘要: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企业赖以生存的大背景不断地发生变化,所谓顺势者昌,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企业的财务目标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和重新定义。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文章从信息化环境对企业影响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财务目标进行探讨,拟为企业明确财务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 :信息化;财务目标;企业价值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143-02
收稿日期:2015-01-18
作者简介:侯晓宁(197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工商管理硕士,高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
一、引言
在企业的发展中,财务目标起着导向的作用,它是企业在一定条件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也是所有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在企业制定财务计划、财务战略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自市场经济发展以来,西方经济学就开始对企业的财务目标进行探讨,从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到后来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再到现在较为流行的,以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纵观企业财务目标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企业的财务目标并非一成不变,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企业面对的条件和环境变化时,财务目标也必须随着改变,如果一味地保成守旧,错误的终极目标将致使企业做出错误的战略目标,成为时代弃儿。
白驹过隙,当下已是进入21世纪的第15个年头,21世纪号称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变,也给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影响。与传统的财务管理机制相比,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各种财务信息都出于一种公开和共享的状态,各个子系统得以相互连接,信息孤岛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的解决,信息的交流不在是传统的单向式、封闭式的沟通,而成为一种开放式的、多向式的模式,此外,信息化环境也影响了会计核算的方方面面,传统的纸质单据逐渐被电子单据取代,网上授权进行账务处理和审核逐渐成为主流,纸质货币也越来越多地被电子货币取代,内部控制制度更是深受影响,发生了彻底的变革,可以说,信息化环境与传统的企业经营内部环境完全不同,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对企业的财务目标没有清晰、正确的认识,企业终将陷入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状态,顺应时展更是一种奢望。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目标
(一)信息化环境下的利润最大化
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自很早以前就开始受到诟病,但是逐利为企业的本性,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润最大化在很多企业的骨子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毕竟,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虽然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主体,企业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无可厚非,但是倘若利润最大化成为一个至高战略目标,势必会导致企业的短视行为,“无利不起早”的态度将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得不到重视,在越来越复杂的环境中,尤其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终将因小失大。试想,一个企业若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企业的行为将围绕追求最高利润而展开,不管是否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不管是否是以损害企业信誉为代价,只要有利可图,企业都不会对这些因素过多的考虑,以损害发展为代价而获短期利润的行为将会受到鼓励,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的共享将会加速这一行为的传播,群起而效之,只能是更快地加速一个企业的消亡。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股东财富最大化
自股份制盛行以来,考虑到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所带来的缺陷,济学家又提出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这在股份制盛行的年代颇受追捧,在资本市场上也颇受欢迎,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目标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也考虑了相应的风险,但是就我国目前资本市场来说,难以获得评价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手段,即使是上市公司,股价跟公司的经营也存在着脱节的情况,加上信息环境下,信息的共享以及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将很多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囊括其中,很难建立有说服力的模型或者理论来计算真实的股东财富。此外,由于竞争的加剧和经营环境的复杂化,企业的每个项目的都将面临各种风险,有的风险甚至超出了企业的可预计范围,这便对企业的风险控制和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可以依赖信息化系统进行风险监控和项目控制,但是信息化环境本身隐藏的数据安全和系统稳定问题又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风险因素。若是过于依赖于信息化系统进行项目分析,一旦前期数据录入错误或者系统出错,造成的损失将难以预计。
所以,在信息化环境下,由于牵涉的对象太多,若是将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难以将目标量化,同时在进行项目的分析和判断时也存在着不小的风险。
(三)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
在传统工业社会中,企业赖以生存的资源主要掌握在资本所有者的手中,自然而然,企业所有者在企业管理中拥有绝对权威,企业财务活动便毋容置疑地体现为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不同的环节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和地位发生变化,企业已经不再完全是所有者一人所有,还会影响依存于企业的各相关主体,而各个相关主体也会对企业的发展甚至存亡有重要作用,当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各个主体的关系复杂化,也使越来越多的要素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例如现在较为流行的erp管理系统,将企业上游的供应商信息也纳入企业信息网络中,有的企业通过建立共享数据库的形式,实现企业内部各个子系统相互连接、数据共享,将企业内部链条上的所有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实现资本、采购、销售、财务信息等的共享,于是乎呈现出一种去中心化、发散式的信息模式,在信息化环境下,相关利益者只要与企业相连接,都或多或少成为企业的一部分因素,从这个层面上说,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才与企业面临的环境相适应。
企业价值最大化一般是指经由合理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策略,并在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与风险报酬的关系之后,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使总价值最大化。可以看出以企业价值最大化考虑的因素较多,适应于“共同治理”的逻辑,将企业这块“蛋糕”做大,相应的,相关者的利益自然也会得到增加。这样的财务目标使得企业在财务活动中考虑问题的角度也有所转换,这也是与信息化环境相适应的,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那么企业在制定财务计划以及财务战略时,就不得不摒弃只考虑自身的观念,对相关者利益的影响也必须考虑其中,可以说,企业的决策从受单一因素影响(即追求单一最大化)变成了多方博弈的结果。其次,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要求企业需要考虑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而风险因子在信息化环境中变得更加多样而变幻莫测,因而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都需要加以改进,以使可预见的风险可以在企业能承担的范围内,而内部控制更是需要紧随信息化技术的变化。最后,从信息链的角度,信息化的环境中,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传递变得快速,企业可以更加准确地获得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使得企业开发和改进产品时可以更好地把握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同样的,企业员工也属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产生和传递者,是企业信息化环境中的一份子,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也从传统工业社会的雇佣关系变成了利益共生关系,企业价值最大化员工的利益才可能得到提升,员工利益增加又会刺激其为企业最大化努力做出贡献,可见,信息化环境改变了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系,从而使得企业价值最大化才符合各方的预期,才与时展相契合。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衡量也变得更加准确。企业价值是企业内部资源整合、运用所表现出来的最终结果,企业价值也是被市场所认可的影响力和经济实力,目前常见的企业价值评估的对象有企业的整体价值(包括股权价值和净资产价值)、经济价值(包括现时价值和市场公平价值)等,为了准确地评估企业价值,首先需要了解评估对象,包括企业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经营环境以及企业的资源等等,在信息化环境下,由于信息的共享和多方面传递,这些信息的获取较原来更为容易,信息也更为丰富和准确,这就为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奠定了基础;其次,现在公认的、较为准确的价值估计方法为现金流量折现法,这是在假定企业将进行永久发展的基础上,将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按照折现率进行折现后计算出来的折现净值。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并充分考虑了营运投资和必要的资本投入,扣除向债权人和股东支付的现金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产生于经营活动,并对持续经营、投资等所需的现金流量予以考虑,避免了受会计政策和管理层操纵的影响,因而有较为广泛的接受度,但是,自由现金流量的相关参数的获取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可以建立模型对经营过程中获取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计算一系列的企业价值,这比单纯地凭经验确定相关参数要更为可靠,可以说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价值估计的准确度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而,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的可行性得以提高。
三、信息化环境中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要注意的问题
在传统工业时代,由于物质资本是企业赖以生存的资源,企业财务目标更为单一,而在信息时代,信息、知识、企业形象等都成为影响企业生存的因素,实现企业财务目标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加繁杂,信息爆炸给企业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识别、筛选信息的难度,企业需要更多的甄别能力,对信息的重要性、时效性进行判断,再加上企业利益相关者都与企业建立了连接,企业想要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多个问题进行分析,既要对诸多因素进行考虑,又不能过于受到束缚,本末倒置。
另外,由于信息化环境导致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信息的加速传播对决策速度也有了一定的要求,集权式的管理不再适应现在的环境,更多的企业员工拥有一定的决策权,由于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企业人员也逐步从初级的信息搜集和整理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决策分析,所以信息化环境下要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就不得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一方面不仅要建立一个可靠的信息处理系统,另一方面也要就信息化环境对财务管理系统的影响,建立一套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保证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企业置于一个新时代,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外部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变了,企业的财务目标也要变化,为了在新时代中立足,企业不得不对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目标进行重新考虑,目标的变化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只有找准目标,面对挑战,解决问题,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取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炳礼.信息化环境下财会工作职能转变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4(14).
一、集团一般资料
集团是涵盖客车、工程机械、专用车、零部件、房地产等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是以生产、制造客车起步,至今已有40多年的客车制造和销售的专业经验;且企业至今仍然以客车的生产和制造为核心业务。自1998年工业园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生产工艺水平最先进的客车生产基地以来,公司的客车制造能力仍然在不断增长;截至2005年,年生产、销售客车突破20000辆,工业园成长为目前世界生产规模最大的客车生产基地。
鉴于良好的市场表现、快速的发展速度、良好的企业经营能力、以及专业的客车制造水平,客车(股票代码600066)在股市上被投资专家们一致评价为“行业龙头企业”、“低价蓝筹股”;并在2006年获得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荷兰银行、美林国际等数家国际投资机构的青睐,重仓买入股票。
二、公司综合财务能力分析
(1)营销最大化及股东财务最大化分析
公司在2003年至目前一直保持非常强的盈利能力,且还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持续快速增长,为公司股东带来非常可观的投资回报。前两个季度,股东投资回报率呈现较大升幅。股东投资回报率大幅提升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资产利用效率得到提升以及成本控制得到加强;其次,在市场开拓方面,由于品牌效应的不断增强和市场部门出色的工作,推动了企业销售业绩的稳步提升;最后,在财务管理方面,财务杠杆的合理运用,对股东投资回报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放大效应。
(1)营销最大化及股东财务最大化分析
2009中期2008可持续增长率4.52%,11.49%实际增长率20.00%,15.89%销售净利率3.82%,4.06%资产周转率0.731。至现在,企业呈现快速成长势头。年实际增长率是可持续增长率增高,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的倍数扩大,增幅明显。企业超常增长,一方面源于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企业财务部门出色的财务管理水平。未来企业要想保持良性成长势头,最根本的是要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和经营效率,实现内含式增长。同时,财务部门要充分提升企业盈利水平的点睛作用。
多家QFII和国内机构投资者对集团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市场对价格走势充满期待。企业市盈率在进入2006年后出现巨大升幅,反映出社会公众对企业的高度信赖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强烈预期。市净率从2003年至今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这印证了公司具有高质量的资产和持续的发展潜力。在2006年中期市净率则达到了3.04,资本市场品牌效应开始显露,从而进一步树立了企业在社会公众当中的良好形象。
成绩的取得源于公司优秀的管理和运营能力。未来公司应在加强应收帐款和成本管理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信用服务。在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的同时,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应。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目标
(一)企业财务目标评述从20世纪七十年代至今我国在借鉴西方财务理论的基础上,财务目标经历了从总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发展过程。在七十年代末期,我国企业一味追求工业总产值最大化。在这种情形之下,即使存在真正的财务管理活动,也只能以工业总产值最大化作为管理行为的目标函数。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财务目标。认为在投资预期收益确定的情况下,财务管理行为将朝着有利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每个企业都最大限度获利,整个社会的财富才能实现最大化。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在实现企业目标利润的同时,并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没有反映创造的利润与投入资本之间的关系和风险因素,可能会导致企业短期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后期,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外部融资行为日趋复杂化,投资者与信贷者对企业绩效的关注越来越系统化、严密化,财务目标也越来越多地趋于市场评价和行为预期。这直接导致了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即企业所能创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最大化被广泛接受,进而对财务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它只适用于上市公司,一些非上市公司相关的信息需求者并不能准确获得公司的股价。另外,上市公司的股价可能受到企业外部因素以及一些非正常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企业财务管理状况。更重要的缺陷在于其过度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对于相关者利益的重视不够。此外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企业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对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但由于其过于理论化,法人股东对股票市价的敏感程度远不及个人股东,通过理论模型计算的股票价值可能会受到计算标准和计算方式的影响导致其实际股东财富偏离实际价值等。诸多因素也使得以“股东至上”的财务目标正在不断的受到质疑。
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公司的经理人员发现在股东财富这种单一利益最大化目标指导下,可能会因为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职工权益、以不正当手段侵害竞争对手、污染破坏环境等经营行为损害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这种财务目标不仅损害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同时也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可见,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关注企业的相关者利益,以相关者利益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导向。
(二)财务目标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再思考 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目标存在着一致和协调的关系。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财务目标虽然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但在我同却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日标的认识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因此,在我同对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目标的认识过程中,需要不断识别企业的相关者群体,并在企业理财活动中不断满足相关者的利益,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可见,如何正确选择合理的财务目标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前提。
二、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财务目标
(一)企业生命周期概述在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领域中。爱迪思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共十个周期。其中两个阶段是指成长阶段和老化阶段。成长阶段包括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五个时期,而老化阶段包括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死亡期共五个时期。爱迪思认为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面临着不同的企业目标并关注不同的利益群体。在成长阶段,企业需要较为适当的销售量和利润来满足企业、员工、资本、管理者和消费者的需要。进入老化阶段的企业,由于企业地位的不断稳定和企业内外部的权利之争,可能对于企业相关者群体的关注会呈现递减效应,递减的顺序是顾客、管理者、企业、员工、资本。
(二)企业生命周期的界定对一个企业而言,合理的财务目标选择并不是一个财务目标所能解决的,而是由不同财务目标的普遍性和具体企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而不同的财务目标在企业不同的发展过程中的斗争性叉存在着同一性。因此,应当在实践中采用两点论、重点论的方法,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过程,结合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对象和企业的财务活动来构建企业的三维财务目标体系,这才是我国当前企业财务目标的最佳选择。借鉴爱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企业财务目标的相关性,并结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笔者认为官僚化时期在我国企业当前的发展中可能不再存在,而企业的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可以归结为企业在创立过程中需要经历的所有阶段,盛年期和稳定期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依然适用,而老化阶段中除稳定外的后四个阶段可以归纳为企业的衰退过程。可见,我国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归纳为创立期、盛年期、稳定期、衰退期四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三、企业三维财务目标体系重构
(一)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分类与界定借鉴国内外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界定,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对象与企业财务目标的关系,可将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为财务资本、结构资本和生态资本三个利益相关者群体,并对相应的群体构成进行进一步分类(表1)。
(二)企业三维财务目标框架的设计如图1所示,通过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范围界定和群体分类,结合企业生命周期和财务活动的关系可以看出,企业最优的财务目标是一个以企业社会责任对象、企业生命周期、企业财务活动为自变量的目标函数F(xi,yi,zi),其中xi代表自变量企业的财务活动(i的取值为1~4,表示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营运活动、分配活动),yi代表白变量企业的财务活动(i的取值为1~4,表示企业的财务资本、内部结构资本、外部结构资本、生态资本三大类利益相关者群体),zi代表自变量企业的生命周期(i的取值为1~4,表示企业的创立期、盛年期、稳定期、衰退期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可见,企业的社会责任对象在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在不同财务活动中都存在着相应的财务管理目标函数值F(xi,yi,zi)。F(xi,yi,zi)的取值可能存在六种情
形,即不存在相关的财务目标(F=0)、利润最大化(F=1)、每股收益最大化(F=2)、股东财富最大化(F=3)、企业价值最大化(F=4)、相关者利益最大化(F=5)。在图l所示的企业三维财务目标体系框架中,平面XOY表示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者利益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的体现程度;平面YOZ表示企业社会责任对象利益在企业不同时期的变化程度;平面XOZ表示在企业不同的发展程度下对于不同企业财务活动的关注程度。
(三)企业生命周期相关者利益财务目标总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在企业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面临的财务战略不同,导致企业则务目标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的体现导致企业在不同阶段中企业相关者群体对于财务目标的需求和企业财务活动对于财务目标的达成。
在企业所有的财务活动中,不同的财务活动对于财务目标的达成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筹资活动是所有财务活动的前提;投资活动与营运活动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具有能动作用,投资活动为营运活动提供必要的现金流;而营运活动在能动地推动企业投资活动展开的同时又成为分配活动的主要动力;分配活动是整个财务活动循环中所有结果的集合。正是由于分配活动的不断循环进行,企业财务活动才能不断的得以实现。
另一方面,不同的相关者群体对于财务目标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其中,在企业财务资本利益相关者群体中,企业对股东承担的责任较大,主要表现为保证资本保值增值与进行股利分配;同时债权人也是企业重要的财务资本利益相关者,其社会责任主要表现为安全经营和对债权人的还本付息义务;在企业的内部结构资本利益相关者群体中,企业员工不仅是企业人力资本的主要提供者,而且作为企业契约的参与方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当今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的情况下,经营者对于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
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经营者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应当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而不是仅仅考虑股东的利益;在企业外部结构资本利益相关者群体中,企业对消费者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必须保证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应当为消费者提供准确和充分的产品信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保证消费者的根本权益。作为企业的商业合作伙伴,供应商和经销商会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市场机制的角度,企业的竞争对手也可能是企业的商业合作伙伴,企业与其虽然是以利益为纽带的市场关系,但不能丧失公平竞争的底线。如果企业与竞争对手进行恶性竞争,不但双方都要遭受损失,而且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和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其次政府(包括相应的行业协会)作为企业又一重要的外部结构资本利益相关者,在为企业提供日常经营活动、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的同时,企业也应当在政府管辖范围内积极履行其社会责任。最后,建立企业与社区的和谐关系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和优化企业外部环境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企业的生态资本利益相关者群体中,生态环境是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中的唯一无形群体。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理念的确立,我国企业逐渐认识到应当承担环境资源方面的社会责任。
(四)相关者利益财务目标子体系构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财务资本相关者利益财务目标子体系。针对财务资本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创立期,考虑到企业初期创立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暂时不用偿还债权人的债务和股利分配,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应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在企业的盛年期,企业的规模效应开始不断放大,同时在销售收入不断上升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和企业的资本结构来不断权衡企业各种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加强企业的生产管理,实施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来减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可见在营运活动中利润最大化依然是企业的财务目标,而其他财务活动应当以每股收益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目标。在企业的稳定期,企业的经营业绩已经比较稳定,销售收入到达极限水平,在这个时期,企业在向股东分配利润的同时也需要偿还债权人的债务。因此在分配活动中结合企业最优资本结构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财务目标,在营运活动中应当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在其他的财务活动中应当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在企业的衰退期,企业当期的利润可能不足以支付债权人的债务和相应的财务费用,不再进行相应的筹资活动,也不能保障股东期望的投资收益水平。此时,企业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偿债能力,以实现股东最低的投资收益水平,将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除筹资以外的其他财务活动的目标。
二是内部结构资本相关者利益财务目标子体系。针对内部结构资本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的创立期,大量的劳动力和高级管理人员的需求要求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应当以每股收益最大化为财务目标,为企业树立较好的市场形象,同时也利于招聘到对企业有较高归属感的员工和高素质的高级管理人才,以实现企业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其他财务活动也应当按照创立期企业发展的特点,主要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在企业的盛年期,企业通过不断补充劳动生产力,高级管理人员对企业业务流程的规范化管理,企业在不断成长的同时,也在不断为员工和高级管理人员提供较稳定的职工薪酬,此时应当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所有活动的财务目标。在企业的稳定期,企业员工规模已经达到成熟,经营者也成为企业管理层中主要的决策人员,因此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开始成为企业财务目标的主导。在企业的衰退期,员工对于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不断减退,经营者通过调整企业在这个时期的发展战略以保障企业最好的偿债能力和最低的盈利能力。可见,企业在筹资活动中没有相关的财务目标,而在投资活动和营运活动中应当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分配活动中仍然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以保障员工和经营者的最低相关者利益。
【关键词】 价值管理;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最终达到的目的,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它决定着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其核心是企业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基本出发点,使企业的一切财务管理行为和活动都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行动指南,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开始于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实施以目标作为指针,工作完成以目标来评价考核。
在财务管理活动中,一切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价值判断、价值控制与绩效评价,财务管理实质上是一种价值管理,价值属性是财务管理的本质属性。价值管理是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价值增长为目的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价值管理已经成为公认的最为有效的管理理念。在这一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活动真正成为所有企业管理活动的核心。与其他企业管理活动一样,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有一个明确而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
一、价值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1.利润最大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使得追求利润已是企业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总收入与全部费用的差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新创财富,获得了多少表明企业竞争能力的大小,利润是企业补充资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保持良好发展后劲的动力源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造更多的利润。
2.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认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按照理论,企业的所有者(股东)和经营者是一种委托和的关系,经营者即人应最大限度地谋求股东即委托人的利益,股东的目标则是实现其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可以股票的市价或每股市价表示,股票市场价格的高低体现着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由于股东财富以每股市价表示,可以反映公司资本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受预期每股盈余的影响,可以反映每股盈余的多少和取得时间,受企业风险的影响,可以反映每股盈利的风险。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可以提高企业经营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虽然当期利润的增加会增加企业的财富,预期未来利润的增加对企业财富的影响更大。作为人的经营者在与作为委托人的股东之间存在一种契约或合同关系,必须把股东财富的多少与其经营业绩相联系,这样能有效地克服企业为追求高额利润而产生的短期行为,将有利于资本的保值增值。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对国有企业尤为重要。
3.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是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趋于最大。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现代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如同从利润最大化向股东权益最大化转变一样,从股东权益最大化向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转变是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的又一次飞跃。企业价值最大化扩大了考虑问题的范围,充分考虑股东、债权人、经理阶层、一般职工等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当企业财富总额一定时,各方的利益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当企业的财富增加后,各方利益都会有所增加,各种契约关系人的利益都会较好地得到满足,这又有利于企业财富的增加。
二、价值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
1.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的优点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用时间价值的原理进行了计量;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科学地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联系;企业价值最大化能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企业的价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所起的作用更大。
(1)企业价值最大化可以量化企业价值,综合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企业价值最大化有利于体现企业管理的总目标,更能反映市场认可的企业价值,它还比较充分地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企业价值最大化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的一个较为合理的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
(2)企业价值最大化更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防止短期行为的发生。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投资者、债权人、员工、客户等形成的一个契约,企业的利润是所有者与签约各方的共同利益。企业价值最大化注重在企业发展中考虑各方利益,有效地防止短期行为的发生,有利于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共同关注企业的发展,使企业的财富大大增加。
(3)企业价值最大化反映了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股东财富越多,企业市场价值就越大,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结果可促使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4)企业价值最大化有助于增进社会财富,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社会财富最大实现的前提条件是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求把资源分配到生产效率最高,能为社会创造最大财富的企业当中。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有助于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
2.企业价值最大化具备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的特征
(1)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明确,就是要实现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进而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能够及时对财务决策进行度量。人们对企业价值可以精确地度量,也就很容易将其转化为决策判断的标准。(3)它的运行成本不高。资本结构理论表明企业存在最优的资本结构点,即使得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资本成本最低的点,故它的成本不会太高。(4)它能保障企业长期持续发展并在管理当局的可控范围之内。它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企业目标,这种前瞻性一方面延续了企业截至到目前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一切特征,更重要是也隐含了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发展的控制实力。这种控制实力越雄厚,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可能性也越大。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途径
深入研究并切实理解价值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可以发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三大途径,即加权资本成本最小化、资金运作最优化、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从理财的角度而言,通过对这三个因素进行良好的预测与控制,即可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另外还可以从公司的管理机制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财务目标更好的实现。在公司运作中,要想更好的实施价值管理,完成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可以健全、完善公司激励机制,鼓励公司高管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基础组织管理活动。
价值管理与其说是一种管理技术,还不如说首先是一种管理理念,它的实施情况以及实施效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对价值管理的认识和态度。为了激励公司高层以价值最大化为基础组织管理活动,确保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应当研究有助于价值管理高效化的激励机制,将公司管理层的价值管理行为及其绩效与其报酬等结合起来,推动价值管理模式的运行,提升企业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志英.《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研究综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生产力研究》.2005(5)
关键词:总体财务目标 具体财务目标 企业目标 相关利益者
财务目标又称理财目标,它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财务系统内部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要达到或追求的境界或目的。财务目标是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也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研究财务目标这一基本问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思。本文首先对财务目标的历史演进及其主要观点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和评价,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详尽的理论分析。
(一)企业财务目标的历史演进
财务目标的确定取决于企业价值导向,企业价值导向的发展演绎着财务目标的发展。企业价值导向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前,企业的价值导向是“股东至尊”,企业的一切组织活动围绕着股东利益开展,作为企业价值导向的具体体现,此阶段的财务目标也以股东利益为主体提出,如净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等。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后期,是企业价值导向的一个过度争论阶段,由于30年代经济大萧条,人们开始对“股东至尊”的价值导向产生质疑,人们开始关注除股东利益以外的相关利益,并对此问题进行了争论与探索。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由于“敌意收购”及其对企业利益相关者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使股东利益最大化受到了挑战,许多主张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理论经济学家和法学家们纷纷改变自己的立场转向利益相关者的观点,与此对应,财务目标也经历了从股东价值为导向转向以相关利益者为导向的演变过程。
在财务目标的历史演化过程中财务理论学者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财务目标理论观点,比如可持续增长下的财务目标——收益合理化观。收益合理化观财务目标是指企业收益保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收益额和收益率即认为企业管理者实现了财务管理目标,一般而言,当收益率高于行业平均收益率时,既可认为收益合理化。
收益合理化观点有别于传统的财务目标理论观点,强调企业的可持续的发展,要通过企业的资源的有效整合,并进行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它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满足就是最好”,而不是传统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中国人民大学的陈东辉还提出了企业的财务目标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观点,他认为股东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都是理想化的,表明了企业财务活动应该达到的目标,不是企业的现实选择。在企业的管理者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管理者“效用最大化”才是企业的财务目标。
在财务管理理论发展的短短的几十年里,人们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提出了多种的财务目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利润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下面对这四个观点进行以下评价。
(二)不同财务目标理论观点的评价
(1) 利润最大化财务目标的评价
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家以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来确定企业的产销量,使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并以利润最大化来分析和评价企业的业绩。
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的优点是:它强调了资本的有效利用,可以用这个指标来衡量企业是如何理性增长的,同时在实务中它容易被人理解操作性也很强。它的缺点是:利润最大化容易导致企业片面的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的发展;它忽视了企业每天都要面临的两大因素: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还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利润最大花忽视了成本的投入与利润的比例关系。
(2) 股东价值最大化财务目标的评价
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理论依据是资本的强权理论和股东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理论。资本强权理论认为,资本的专用性,非流动性,稀缺性和信号显示功能等,决定了企业的“剩余控制劝”或所有权天然的归资本所有者所有,“资本雇佣劳动”是最合理的企业制度,因此企业的财务自然也应当以股东利益为基本取向。股东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的理论认为,最大限度的为股东赚取钱,就能极大的增进社会福利
股东价值最大化财务目标的优点是:它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它注重企业利益的长远性;它和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有一定的一致性。它的缺点是:随着产权的交易,股东凭借自己的有利地位侵犯其他利益主体的行为时有发生,平等保护各产权主体利益的要求则不容质疑,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说都是不负责任的,也不符合商业道德原则,因为它忽略了利益相关人的重要性。
(3) 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财务目标的评价
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观点是以共同所有权理论,托管理论和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它的优点是:它考虑了与企业相关者的利益并要求其最大化;它提出了拥有专用资源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的观点,强调各种专用资源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生产力,给企业带来相对持久的组织租金。它的缺点是:它考虑的是如何均衡和协调利益分配关系,但这完全取决于契约的安排和各利益相关方在契约签订过程中的博弈,而这取决于各方对企业价值贡献的大小。但这种过程只是企业正常经营过程的一小部分,而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经营的指导方针,所以将其作为目标来对待,显然不太合适。
(4)从利润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到利益相关者最大化,我们可以看出推动财务目标理论发展的两条线索:一是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本身的缺陷性——这是推动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发展的内在因素,二是产权制度及其发展——这是推动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发展的外在因素。
当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企业财务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更能体现企业主体的特征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较股东价值最大化更为合理。企业价值最大化不再是只体现股东的利益,而是体现企业整体的利益,是利益相关者总体利益的最大化。企业价值不仅包括债权价值,股权价值,还有人力资本价值,商益等。 但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以及利润最大化的提法是一种极端化的表述,带有浓厚的单边治理的色彩,在企业多边治理的情况下,即不利于财务理论的研究,也不利于以此目标指导实务,这主要表现在:
(1)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股东不可能追求到利益或价值的最大化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由于股东对经营者的授权越来越大和股权的日益分散化,这就使得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的不一致,有时甚至背道而驰,产生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降低了所有者利益的实现程度。所以“这种企业追求的目标,不过是保持能使股东满意的,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投资回报”。(La Baumol, 1967)
(2) 经营者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自身的约束,也缺乏实现股东或企业价值最大的激励
经营者不会为了得到较少的收益而承担较多的奉献,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报酬和收益,而承担较小的奉献,所以经营者常常为了寻求进行扩大规模,分散风险投资甚至接受资本预期收益率很低的项目,这样就会导致企业价值比它应有的小的多。
(3) 产权残缺使企业利益相关者追求自身利益时受到限制,最终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根据产权理论,产权是包括专用资源的所有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在内的总和,当专用性资源的所有者将其所有的专用性资源投入企业并想从企业中获利时,必须将一部分产权 界定给企业形成利益相关者。从而使无论是所有者还是企业都享有部分产权,形成不完全产权,即产权残缺。由于受到权利的限制,人们的行为必将发生变化。所以利益相关各方会互相制约和限制,从而不能实现最大化的目标。
(三)关于财务目标的进一步研究
(1) 不同的企业性质有不同的财务目标
企业性质不同,财务目标会有所差异,比如说国有企业的财务目标应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理由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不是以单纯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其利益目标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同时还要考虑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如社会公平分配,保障职工权益等,甚至还有国家权益的保护等;另外以相关利益者最大化为目标还可以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加强监督和制约,尤其是职工、债权人、小股东的监督有助于降低国有资产多级链中的监督成本。(刘宏,2000)而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则一般将所有者或股东的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所以笔者认为财务目标因企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笼统的讲企业的财务目标应该是什么最大化是不对的。此外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生命周期也会对财务目标的确定产生重要影响。
(2)财务目标和企业目标的关系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企业财务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1-0073-0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各国都争相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不仅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而且为企业经营者提供一个更为广阔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视野,同时科学发展观将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各因素纳入企业财务目标考虑的范畴,也为财务工作者对于企业财务目标选择的研究提出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一、企业财务目标的内涵
企业财务目标是企业资金运动以及在处理经济利益关系人利益关系的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目的。对于财务目标的争论,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企业所处的文化背景、政治法律环境、生产力水平和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等因素变动都会引起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动。尤其在中国,企业的财务目标应当同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企业所有权性质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初创企业更多地关心企业的生存和利润的增长,成长期、成熟期的企业更多地关心企业利润的实现与稳定;小规模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多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股份制企业关心的是股票的价值和股东财富的实现,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则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其财务目标更体现出多元化的性质。
企业在追求不同财务目标的同时,应当明确:企业的财务目标不同于经营者的财务目标,也不同于所有者的财务目标。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是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和财务主体客观存在的,三者的财务目标也不尽一致。企业所有者的财务目标是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实现自身财富的增加,经营者的财务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或者说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经营者在实现自身财务目标的过程中,常常会背叛股东的利益去寻租。企业所有者、经营者的财务目标更多地受到个人的价值观、风险态度等主观色彩的影响。而企业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组织,其财务目标则应更多地考虑社会责任的因素,受经营者的价值观、企业生命周期、组织形式及国家政策等更多、更复杂因素的影响,表现出目标选择的动态性与不稳定性。综上所述,企业、所有者、经营者的财务目标并不一致。企业在确定财务目标时必须与所有者的财务目标、经营者的财务目标区分开。
二、企业财务目标的定位――企业价值最大化
对于企业财务目标的讨论,目前主要有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及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多种观点。利润最大化是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财务目标,对于当时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承包经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利润最大化忽视企业资本的投入规模与货币的时间价值,而且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极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为追求利润而牺牲企业长远的利益,甚至以环境恶化为代价;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中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和西方财务管理理念引进相结合的产物,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但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只强调股东的利益,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追求股东最大化的过程中,企业仍然会出现环境问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传统的财务目标不能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企业价值则是20世纪60年代初伴随着产权市场的发展而出现的,近些年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很大的发展。企业价值具有多重属性,其内涵极其丰富:首先,它可以是一种理念,反映企业追求市场的发展能力、追求市场竞争优势的战略意图;其次,可以指企业的经济价值,将企业本身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一定的途径,利用一定的函数来用货币来表示;再次,企业价值可以指企业的社会价值,表示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满足国家宏观调控要求等承担国家社会责任的大小。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价值的核心,要求企业发展的同时必须具有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这个价值观着眼于企业发展的远景和持续,摆脱狭隘的短期和个人利益,重视资源合理、节约利用,承担社会责任和风险,把股东、员工、消费者、竞争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置于整体考虑。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兼顾国家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通过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决策,在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情况下,使企业的总价值达到最高。由此可见,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从战略和长远角度,对企业发展作出的设想,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因此价值最大化越来越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认可。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科学本质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目标的形成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之上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制定企业财务目标时,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纳入了考虑的范畴。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在公司治理和企业战略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治理理论下,企业被认为是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集合体。利益相关者按照其对企业影响的重要程度包括以下几类:a.核心利益相关者,指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主体,如企业所有者和员工。b.直接利益相关者,如银行债权人、企业的供应商客户、购买者客户、行业内部竞争者、潜在的投资者及替代品生产企业等。c.间接利益相关者,主要是一些监督机构和部门,如政府、证券监督机构、社会公众、审计机构、行业协会及工商税务部门等。企业在制定财务目标的同时,不得不考虑相关者的决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如企业的竞争者,一旦经营者的决策影响到竞争者的利益,竞争者会作出相应的决策来应对,这些决策的后果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企业,影响到公司的长远利益,进而影响公司的总体价值。因此,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下,各利益相关者被纳入到财务目标的考虑范畴中,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理念。(2)企业财务的内涵的扩大,企业财务不仅包括非人力资产,而且包括人力资产。在知识经济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靠得是人力资产,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而传统财务目标只是围绕非人力资产从筹资、投资、分配几方面展开,而对生产要素的核心部分――人力资产却视而不见。相对于人力资产而言,非人力资产的挖掘潜能是有限度的,同样的非人力资产与不同的人力资产相结合,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却截然不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正是从包括企业内部人力资产的整体资产观出发,以人力资产的合理配置作为企业经营的核心,围绕人力资产的分布,配置相应的非人力资产,借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力资产的潜能,既能最大化企业的整体价值,又能使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契合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内涵。
(二)全方位的协调
财务主体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时,要注意全面协调企业内的财务活动和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关系。(1)企业的财务活动通过企业的业务活动表现出来,因此,财务目标的实现要注意协调企业内部的业务活动。企业的采购、生产、营销以及其他的基本活动以及辅助支持活动的协调,可以产生内部协同效应,达到各环节、各机构在资源上的共享、资金上的互补。(2)产品生命周期的协调。若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要注意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及时地开发新产品或者增加新功能,使企业能够不断地经营下去。若企业生产多种产品,要注意不同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协调,利用成熟期产品所带来的大量现金支持初创期产品的投入,使企业形成良性的产品周期循环和现金流的互补。(3)利益相关者财务关系的协调。各经济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过程中既然要受到其他经济利益主体的制约,其安排经济活动就必须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影响,全面协调企业外部的各方财务关系人。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众人利益的协调。只有各方利益得到全面、有效的兼顾,企业才能持续、稳定、协调发展。(4)战略活动的协调。战略活动可以使一项新的管理经验得以不断推广和创新,也能够使一项新的技术应用于相关或相似的活动中去,从而使产品不断创新,这种无形的协同使一种创新不断推广,从而产生更多的创新。(5)内部组织结构的协调。要尽量减少因组织结构的原因而带来的信息交流的屏障。
(三)持续的发展能力
在当今社会,企业的发展更多地关注于企业战略的发展,在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下,企业的目标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及持续发展能力,具体来说是企业拥有区别于别的企业的核心能力或者说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发展能力的增强源于企业资源节约与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的增强。企业资源的节约要注意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尽可能避免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和浪费,还要避免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压缩对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本支出,如企业职工培训基金、企业的创新投入及企业科研开发投入等。企业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正是基于企业战略上的发展优势,具体来说就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源于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因此,企业发展能力要求的企业财务目标就是追求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质是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重视企业的人力资源的价值的实现。
综上所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质在于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企业与各利益团体利益的协调。现代企业只有通过为利益相关者服务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财务目标扩大了企业的内涵,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考虑了企业的内外财务关系人、企业的社会价值及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但是,企业价值的衡量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目前一般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和市场价值来反映。随着科学发展观理论以及会计计量理论研究的深入,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目标的理论和实践终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蕊.论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2]伍中信,张荣武.人力资本观念变革与财务理论体系创新[J].财贸研究,2005,(2).
[3]周宇,朱红艳,刘振华.从科学发展观视角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3).
[4]雷光勇.产权结构与财务目标──兼论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调整与定位[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
[5]陈瑶.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目标定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1,(2).
[6]周瑞平.现金流量最优化: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合理目标[J].商业研究,2002,(19).
[7]涂建明.财务激励发展与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当代财经,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