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生现代诗

小学生现代诗

时间:2022-11-06 16:33: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现代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生现代诗

第1篇

小学生的不良习惯

1

现在的小学生吃的好喝的好,记忆力理所当然肯定不赖,但是真正有记忆用在学习上的又有几个人呢?

现在网上流行一些搞笑的“诗句”一般都是唐宋元明清的杰出诗人的代表作,网上现已发起投票:现代诗(也就是它(在此我不能称知那乱改名句的人为人!)们改的那些句子或诗)好还是古代诗好。崇拜李白的我怎能让李白的惊世之作和它们那些狗屁不通的杂诗相提并论呢?我立即评论:你是不是在说废话,你是谁?是李黑?你还敢和李白比???

结果可想而知我的评论惨遭网友们的破口大骂,有说那“人”就是“李黑”,还有的说它是现代诗人XXX!

恼羞成怒的我第二天来到学校,听有同学在背:望精武鸭脖 现 XXX

日照香炉生紫烟……。.”我可是李白的诗迷,我迫不及待的去听,结果,差点把我气昏过去,它接着背道:李白来到烤鸭店 口水流下三千尺 一摸口袋没带钱……。我想不光是我受气,想想也知李白也不会太高兴吧?我对它说:“诗都押韵,你呢?”它还阵阵有理:“你管的着?我作我的诗你懂个啥?”我…我…。.这次我真的被气晕过去,:“我知道你是改李白的,那你知道李白的原诗是什么么?”它说:“管TMD,我的比他好就行!”瞧瞧这狗东西,不但改人家的诗,它嘴巴还不干净。我才不想和它说话。

由此可见,现在的小学生已经被灰色童谣、含讽刺意味的三句半……。.迷住了,就想那位同学一样,把李白的诗改的溜溜的,可它自己还不知道李白诗的原句?更不想知道,与这种“人”相比,那李白可真就成了仙了(他本来是“诗仙”嘛).

第2篇

【关键词】体裁教学法小学语文语文阅读

语文作为所有科目的基础,主要有诗歌、通话、散文、记叙文四大类,在语文中阅读是重中之重。搜集处理信息、认识生活、开拓思维是阅读学习的中心思想,“体裁教学法”是众多阅读教学方法的之一,是建立在体裁的基础上。运用此方法教学,可以使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有效提高,让小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新方法,方便日后其它学科的继续学习。

一、体裁教学法的意义

“体裁教学法”最早流行于澳大利亚,这种方法是通过分析理论发展学生意识,分析不同的题材作为研究依据,从多角度出发探讨分析,促进学生掌握分析不同的语文阅读结构。这种构建方法是一种语言学习结构,以语言的交流为基石,形成“体裁教学法”的阅读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水平、写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学习效。

二、“体裁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问题整理归纳的应用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经常会安排阅读任务,学生通过漫无目的的阅读书面内容,无法在文章中找到中心思想和关键词,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无法正确答出问题答案,老师询问无果会直接给出答案。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无法学会怎样有效阅读,降低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语文作为开放式教学科目,需要发散性思维,没有固定的答案,符合作者思路和文章主旨的答案,都是正确答案。每个学生站的角度不同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不能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给出正确答案。老师可以采用“体裁教学法”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正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老师在文末总结时可以采用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大胆假设,学生在进行不同尝试时会增加研究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老师引导学生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正确分析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思考自我解析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调整学生学习方式,养成优秀的学风。

(二)对问题研究分析的应用

在阅读教学前,首先要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文章中阅读,学生有目的阅读,理解效果会更好。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跟随信息时代的步伐,需要将新科技运用到教学模式中,课堂上需要的文字、图片、视频等需要多媒体工具呈现给学生,好的阅读气氛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被读者带入文章中,再结合“体裁教学法”的引导方法,对老师之前提出的问题思考,改变了传统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体裁教学法”是构建师生沟通的桥梁,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对问题思考提出的应用

问题解决不等于问题已经结束,当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之后,也要学生思考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例如,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是否融洽,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已经解决的问题是否存在疑问等,同时老师在完成教学目标后,可以让学生做相关练习。例如,用类似的描述法描述身边的事物,用情景演绎出文章的主旨,等等。通过反复不断地思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体裁教育法”适用于小学语文学习过程,小学语文学习阶段主要是能够提出问题并自我解答。在新的教学模式运用中,对老师也是一项新的挑战,老师需要不断创新,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为教学的下一步做准备。

三、“体裁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例

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常见的诗歌类型分为两种: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以现代诗歌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雨后》为例,阐述“体裁教学法”的教学方法。

(一)设计目的

通过对本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理解阅读材料,使学生掌握诗歌类体裁的阅读方法,抓住诗歌文章描述情景和诗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解析阅读材料。

(二)教学内容

《雨后》是儿童对生活的描写和感触,语言十分生动,通俗易懂,作者通过文章向读者呈现孩子雨后玩耍的场景,将孩童的童真可爱展现出来,初次阅读文章后,可以让学生置身于文章中,想起儿时遇到雨之后的自己,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诗歌体裁的文章结构,为日后阅读这类体裁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1.情景设定,新课导入老师:下雨是夏天最常见的天气,大家听一听下面是什么声音。(播放打雷的声音)学生:打雷的声音。老师:打雷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呢?(播放下雨的声音)学生:下雨的声音,而且下雨后会有很多积水。老师:对的,雨停啦,彩虹出现在空中,小朋友们都跑出家门,文章的作者冰心奶奶看见孩子们高兴的笑脸写下了《雨后》这首诗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冰心奶奶笔下那些快乐的孩子吧(播放冰心《雨后》阅读版)。2.初次感悟,体裁介绍老师:这篇文章属于诗歌体裁,是一首现代诗。请阅读诗歌全文,以小组为单位,在文章中尝试找到以下问题答案:这首诗歌描述的形象有哪些?这首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什么?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提问学生回答,例:这首诗歌描述了树梢、广场、水花、孩子。这首诗歌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法、借代法、白描法。这首诗歌表达的作者通过雨后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象到自己童年的快乐。3.深度阅读(略)4.写作练习老师:运用每个人的小脑瓜,完成下面的造句。雨后的_________。(在哪里)我在___________。(做什么)快乐的好像神仙一样!学生1:雨后的操场,我在跑步,快乐的好像神仙一样!学生2:雨后的公园,我在散步,快乐的好像神仙一样!......老师:同学们的句子造的非常好,那么谁可以到前面来表演一下这篇文章呢?学生踊跃举手,老师选出一名同学做旁白,一名男同学一名女同学分别饰演小哥哥和小妹妹,阅读全文并演绎。5.总结全文老师:通过对本篇现代诗歌的学习,大家现在都是小诗人啦,让我们记住小哥哥和小妹妹的快乐时光,也要记住诗歌体裁有什么特点,掌握诗歌的结构,对日后其他现代诗歌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第3篇

关键词:诗歌 小学语文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88-01

在文学中,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味深得大家喜爱,不管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律和创作技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策略帮助学生领悟诗歌之美。让学生从诵读诗歌开始,逐步领悟诗歌创作的技巧,尝试创作诗歌。

1 诵读诗歌,体味韵律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教授诗歌的时候往往采用朗读、背诵的方式,教学方式较为固定,学生往往会感到厌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采用多媒体课件,游戏等方法来帮助学生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韵律。

教师可以将诗歌的内容、意境用图片或影像展现出来,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朗诵,在背诵诗歌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先用图片来帮助学生记忆,然后慢慢地撤掉图片,让学生独立背诵。例如在学习《锄禾》《悯农》的时候,就可以展示农民在阳光下耕作的图片,而在学习《春晓》的时候也可以用满地落花的动画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除了用多媒体课件以外,教师还可以用小游戏来帮助学生诵读诗歌,可以是直接在游戏中用诗歌来代替原本的童谣,例如在玩丢手绢的时候用《春雨》来代替原来的儿歌,还可以将诗歌和游戏融为一体,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玩模拟划船的游戏,让小朋友们一个个搭着肩膀排队,模拟在船上,第一个小朋友一边做划船的动作一边和大家一起朗诵诗歌,随着划船动作的加快,朗诵诗歌的速度也要加快,看看谁先跟不上步伐,跟不上朗诵的节奏。

通过这样的方法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在游戏中有节奏地诵读来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律,自然而然地对押韵的方法有所了解,体会到诗歌独特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 咬文嚼字,感受魅力

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读通诗歌,背诵诗歌以外,还要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是如何斟酌字句的,通过咬文嚼字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诗歌的美。

在学习古典诗词的时候,诗歌中的对偶现象是很常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无法理解其抽象的定义,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用更直接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叫做对偶,例如在学习《悯农》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出上句“春种一粒粟”,然后让学生一字一字地尝试自己对出下句了,如教师可以提问“春天种下种子,那么和它对应的什么时候该收获了呢?”“‘一’表示数量很少,那么什么数字表示数量很多呢?”通过这样解谜游戏一样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叫做对偶,它的特点是什么。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来感受一下诗人是如何推敲词句,使用最精准的字眼,写出最生动的形象的。例如在学习《山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霜叶”对于准确地描述作者看到的场景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不用“枫叶”、“红叶”这样的词语,而偏偏要用“霜叶”呢?这样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更加明白如何斟酌词句。

通过这样深层次的理解之后,学生将会对对偶等诗歌创作的技巧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要如何写作诗歌。

3 品诗论词,意味深长

要更好地理解诗歌,就要更好地理解诗歌深层次的韵味和意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诵读诗歌中感受到诗歌中隐含的思想,了解其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操。

在学习《七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逶迤”、“磅礴”等字眼中想象壮观的场景,必要的时候可以配合让学生观看祖国山川的图片或影像资料,对其有真切的感受。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析从“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只”和“更喜岷山千里雪”中的“更”等词中是否能够感受到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深层次内涵。

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入理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将诗歌中的内容和意境用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亲身演绎的方法也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中的韵味。例如,在学习《小儿垂钓》这一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扮演小儿,表演“侧错莓苔草隐身”是什么样子的,让另一个同学表演“路人借问”的动作,看扮演小儿的学生用怎样的动作来表现“怕得鱼惊不应人”的场景。

诗歌博大精深,短短的词句往往蕴含着深深的意蕴,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强化学生的学习,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之中的意境美。

4 牛刀小试,尝试创作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低,所以要写出符合格律的诗歌可能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学习写作在节奏、韵律方面相对比较宽松的现代诗歌,又或者是尝试写打油诗,降低了诗歌创作的难度,再让学生尝试写作,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教师可以在学生参加了课余活动之后让他们尝试用诗歌来写出自己心中所想,

例如在秋游参观了植物园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植物园中万紫千红的场景,回忆同学们一起游玩时候的欢乐气氛,然后尝试用简单的诗句来描写出来。学生的创作可能会比较青涩,在用词方面可能不太准确,在这方面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必要的时候可以将部分诗歌拿出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让同学们集思广益,说说这首诗歌要如何炼字,要如何修改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诗歌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例如让学生们尝试每周一诗,每周尝试创作一首诗歌,并且将自己的诗歌朗诵出来,和自己的同学、父母分享收获。水滴石穿,只要功夫深,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必然会得到不小的进步的。

第4篇

一、时间:2020年 月 日

二、地点:XXXX

三、参加人员:XXXXX10人

四、活动主题:为预防儿童口腔疾病,配合学校开展规范化的口腔卫生知识教育,引导小学生去除不良行为,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是预防龋齿与牙周病为主要的卫生保健知识。为孩子们举办一场“口腔医院”现场口腔卫生知识观摩学习、宣传。 帮助小学生了解健康教育前后口腔健康状况及口腔保健的变化。

五、活动内容:

1.口腔科阿姨讲解口腔保健知识。

2.参观口腔科阿姨叔叔的工作环境。

3.自助餐古诗、现代诗的背诵比赛。

4.现场诗词问答

六、活动要求:由于周末是口腔科患者就诊比较集中的时段,又处于秋冬疫情防控时期,现将参与“小小牙医体检”活动的事宜简单告知,希望咱们家长都能够遵照执行,谢谢配合。

1.周日 9:50准时到医院大门口集合,进入医院的人员需要全程佩戴口罩;请各位家长提前完成健康码,并出示给医院的预检分诊人员,进入口腔楼后小朋友们排一纵队依次进入红外测温区域。

2. 报告厅在一楼,小朋友们通过门诊通道步行梯一楼,医务人员全程授课时,请各位家长手机调至静音;

3. 口腔科就诊病患较多,请各位家长及小朋友们遵守公共场所文明公约,不大声喧哗,不到处走动。

第5篇

“格律”就那么难吗?真的那么可怕吗?指导小学生写格律诗,从何处着眼呢?清朝彭端淑的《为学》作了坚定的回答“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我认为,格律诗启蒙教育,写作实践是核心,循序渐进是关键。小学生正处在语言发展的起步阶段,此时如果引导孩子写二言诗、三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字数逐步增加,符合他们语言发展的规律。循序渗透一些格律知识,他们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孩子的身体一天天长高,孩子笔下的格律诗一天天变长,格律诗可以伴随小学生一同生长。

一、“二言绝句”,从低年级起航

纵观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诗歌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吭唷”“吭唷”之声便是最早的诗歌,如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首诗对我们很有启发:原始社会的人类在语言系统还不够完备的情况下可以创作诗歌,那么低年级的孩子在学会汉语拼音、词汇还不丰富的情况下也可以有适合他们自己的诗歌,二言诗就是不错的选择。当然,我们现在教一年级的孩子写二言诗,不能等同于原始的“吭唷”之声,要把目光投向未来完美的“格律诗”,要讲究押韵和平仄。这样的符合格律的二言诗暂且就称它为“二言绝句”吧。“油菜,蜜蜂。绿草,春浓。”就是我尝试创作的“二言绝句”,它的平仄样式来源于七言平起首句不入韵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是通过截取对七言平起首句不入韵式末尾平仄的保留,具体平仄就是“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再如,“水流,鱼游。捉蟹,荡舟。”则是从七言仄起首句入韵式的截取并对末尾平仄的保留,它的平仄样式是“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二言绝句”的平仄是否有规律可循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二言绝句”的平仄来源于律诗。律诗的格律既然有规律可循,“二言绝句”的格律当然是有规律的。“二言绝句”和律诗一样,偶数句最后一个字全部是押韵的,第一句最后一个字可押韵,可不押韵,凡是押韵的字的平仄是一致的,不押韵的字的平仄与押韵的字的平仄相对。“二言绝句”的第一个字的平仄要符合格律诗的“对”和“粘”规则:第一句、第二句的第一个字平仄要相“对”,即相反;第二句、第三句的第一个字平仄要相“粘”,即相同;第三句、第四句第一个字平仄也要相“对”。

二、“三言绝句”,在中年级承前启后

掌握了“二言绝句”的平仄类型,学会了写“二言绝句”,再写“三言绝句”就简单多了。“三言”就是在“二言”前面加一个字。“二言绝句”若要变成“三言绝句”,所加的这个字的平仄规律更简单。如果“二言绝句”某句诗两个字平仄是相同的,则在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对的字,如“平平”前加“仄”变成“仄平平”,“仄仄”前加“平”变成“平仄仄”;如果“二言绝句”某句诗两个字平仄是不同的,则在前面加一个和前一个字平仄相同的字。如,“平仄”前面加“平”变成“平平仄”,“仄平”前面加“仄”变成“仄仄平”。对于“三言绝句”的平仄规律,也可以更简洁地理解为:每句诗第一个字的平仄要与最后一个字的平仄相反。如,“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变化为“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即变成了“三言绝句”的一种平仄类型。依此方法,“三言绝句”的所有平仄类型都可以轻松掌握。

目前,许多学校都提倡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三言诗,为学生写“三言绝句”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营养,再加上小学生进入了中年级,知识面拓宽了,词汇丰富了,这让写“三言绝句”更加可行。“蝴蝶舞,小鸟飞。田野里,竞芳菲。”就是一首正格的“三言律诗”。

三、五绝七绝,在高年级开花结果

有了中年级“三言绝句”的基础创作,高年级的孩子再写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实也不难。“三言绝句”的平仄只有“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和仄仄平”这四种类型。“五言绝句就是在“三言绝句”每句诗的前面增加两个字,只不过这两个字的平仄是有讲究的。如果“三言绝句”句末两个在平仄相同,在句首添上平仄与之相反的两个字即成;如果句末两个字的平仄不同,则在句首添两个与句末那个字平仄相同的字即可。比如,“三言绝句”正格之一“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按上面所说的方法,很容易就改成了五言绝句的仄起首句入韵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学会了五言绝句正格,如果再引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三言律诗”每句诗第一个字平仄放宽,五言绝句的常格学生就轻松掌握了。学生创作的障碍将大大降低,当然,这时必须强调避免“三平调”和”三仄脚”。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审美能力 培养方法

引言:

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与数学、英语并称为小学的三大科目。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美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语文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例如古诗词、寓言故事、散文、现代诗、小说片段等等,这些经典的文学著作带有极强的审美性和文学性,是一种语言艺术的代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十分必要且势在必行的。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充分挖掘语文内容中的审美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鉴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审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审美能力是能力的一种,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主要针对客观对象或情景的认知、欣赏和评价。审美能力包含有先天的因素,但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逐渐提高,因此,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包括对发现美的能力、对美的感受力和欣赏力,进而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创造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些资料带有审美的意味,教师要充分利用并加以深化,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美的体验――对美的理解――对美的升华――对美的创造,由低到高,逐渐提高。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把握教学资料中的美学因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审美规律,层次化的开展审美教育。

1、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尤其在小学阶段,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审美能力作为小学生综合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能力之一。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加强对美的鉴赏能力,进而对身边的事物和外界的环境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会以一种审美的心态面对世间万物,进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小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是对素质教育的升华。

2、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提升语文教学的需要

语文同数学一样是小学阶段的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只有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进而对其他学科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古诗词、文言文、现代诗歌、散文、叙事短文、小说片段等,这些都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传统文化,值得继承和弘扬。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古诗词和文章等学习内容的感悟能力,例如文章中运用的词语有的华丽、有的朴素,有的直接、有的婉转,语言修辞手法使用很普遍,例如大量使用排比句式,运用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进而凸显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和形式美,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做能感受到的。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3、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审美能力既然是能力的一种,在小学阶段更要受到重视。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小学阶段加强美学教育可以为学生打下一定的美学基础。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更是提升小学生品质的关键,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对于小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阶段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是给学生夯实基础的阶段,不容忽视,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其思维能力和美学鉴赏力都会显著提高。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措施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压抑的环境使人痛苦,优美的环境使人心情愉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营造优质的环境,创设合理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学生的艺术熏陶。语文教师要重视环境的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阶段营造合理的情境,要建设一个包含情感和艺术气息的语文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审美的情境,进而深入开展审美教育,升华学生对美的认识。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开展语文教学,可以使用多媒体软件播放有关文学作品的图片和音乐,例如在讲解《黄果树瀑布》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瀑布的图片,将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壮观,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其次,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语音语调的运用,讲课要生动、形象,语言要具有感染力和爆发力。小学生本身性格特点较为活泼,注意力不够集中,语文教师的讲课方式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首要因素。语文教师要从课文中挖掘出审美的元素,分析课文中蕴含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2、通过语言培养学生的美学欣赏力

语言是文学的基础元素,文学作品靠语言取得一定的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要针对语文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导学生对优美的语言进行品位和欣赏,精致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对美会有一个新的认识。教师带领学生品位课文中的语言可以了解什么是美,学会鉴赏美,进而形成一种对美的独特感悟能力,即审美能力。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奶奶的向日葵花海》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描写“夏天的向日葵花海开的无比灿烂,漫天遍野的金黄色仿佛让人置身于金色的太阳上面,一朵朵向日葵向我张开了灿烂的笑脸……”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色彩语言十分丰富,拟人手法运用的十分纯熟,向日葵露出了笑脸,让我们体会到一种花朵颜色艳丽,描绘了一幅十分畅快迷人的景色。语文教师要利用对语言的分析,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向日葵花海中,感受那是什么样的一种美丽,进而体会了大自然的美,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创造美主要体现在学会运用语言表达美,最佳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多进写作练习。语文教师要看到学生想要表达美和创造美的愿望,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写做任务《季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表达自己对于季节的理解,一年四季,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特点,不同的季节大自然的景观是不同的,很多生命现象也体现出不同的样子,学生要学会运用优美的语言去表达四季之美。在写作前教师要鼓励学生出去接近大自然,还可以在网络上查阅图片和有关资料,亲自体会季节的变化和身边景色的状态。在这个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提高对美的感悟力和欣赏能力,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春天绿色的小草、夏季火红的花朵、秋天金黄的稻谷、冬天皑皑的白雪。

4、鼓励学生通过想象提高美的意识

想象力是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人的思维决定了他的想象力,语文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审美能力培养的前提。对于美感的认知都是通过想象开始的,小学语文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生活阅历较少,性格活泼,好奇心强,语文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育内容的特点,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让学生联系自己经历的实际展开想象,进而加强对事物的审美认识。小学生有着真善美的一面,他们对美的追求是最纯粹和简单的,教师要保留小学生的这份天真和美好,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对美的认识不断深化。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情境,通过语言教育和写作教学,增强学生对美的认知和对美的感悟,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没、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建峰.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探析[J].读与写(上,下旬),2013,(19).

第7篇

一、唤醒童心,让学生做生活的欣赏者

童心是对万事万物的敏感与惊奇,是对生活世界的天真与激情,是对人生生命的想象与梦想。我们做教师的,也应该有一些孩子的好奇心、惊诧感,而不是对什么都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甚至于麻木不仁。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得好:“只有把自己当作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作自己童年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

在我教学前班的时候,我问我面前的孩子:“花儿为什么会开?”第一个孩子说:“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第二个孩子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个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穿得更漂亮。”第四个孩子说:“她想看一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第五个孩子说:“她也长耳朵,她想听听小朋友唱歌。”突然,第六个孩子问了我一句:“老师,您说呢?”我想了想说:“花儿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她,就仰起她的小脸,笑了!”

这一次对话多有诗意呀!倘若我们只按成人的眼光解释花开的原因,那么很难想象我们的教学还有多少艺术空间。

二、张扬爱心,爱这个充满诗意的温馨世界

教育是爱的教育。以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教科书设计的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依次是:美丽的秋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心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个专题的涵盖都比较宽泛,都充满了爱。

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一课时,孩子们围绕着风娃娃做的好事与帮的倒忙热烈讨论之后,我就对孩子们说:娃娃有好多种呢!有洋娃娃、木娃娃、布娃娃、泥娃娃……有的漂亮可爱,有的傻得可爱,有的淘气可爱,还有的乖巧可爱。总之娃娃都惹人爱。你想选一种娃娃对她说两句话吗?动笔写一写吧!孩子们的热情都很高,纷纷动笔写起来。

其中的一个孩子就以《云娃娃》为题,写了一首短诗:天上的云娃娃是胆小鬼/雷公公一声吼/就哗啦哗啦掉眼泪;天上的云娃娃是个淘气鬼/它一怒/就把太阳公公遮住了;天上的云娃娃是橡皮泥/太阳公公一捏/一会儿成了活蹦乱跳的小花狗/一会儿成了自由的小天鹅。天上的云娃娃,真可爱!

三、升腾诗心,用充满诗意的双眼观察生活、描述生活

“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障碍”,教育是一个太需要研究、太需要智慧解决的难题。基于此,作为教师,就需要用自己心灵的手引导学生触摸天上的星辰。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质量提高

诗歌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学史中,一直是一种重要的体裁和文学表现形式,同样,也是人们教学的重点。从古到今,诗歌的演变先是从先秦开始延续到近代的古典诗歌,再到现代诗歌,历史的发展十分丰富,同样诗歌也在很大程度上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兴荣衰败,在此就不一一论述。学生能够在诗歌美好的语言里,领略到生活的美,感悟生活的真谛,教师要做的就是扮演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能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找到代入感。

纵观现今的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尤其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教学的方法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笔者对这些现状和问题进行了仔细的分析,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目前小学诗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倾向于功利化

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阻碍了诗歌的发展,虽然我国如今已经渐渐改变教育模式,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对传统的诗歌教学的影响已经是根深蒂固。诗歌教学往往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多拿几分,所以教师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对备考知识点的传授与强化。而最常见的传统诗歌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背诵与默写,彻底忽略了诗歌一开始存在于课本的初衷。而且由于诗歌在语文答卷中的分值不高,学习的重心往往放在数学、英语这块所以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也不很重视。

(二)现代快餐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

随着现今社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快餐文化”成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的又一个新词汇。网络和媒体以其独特的存在形式与传播效率,文化种类、传播形式的多样性让当代的学生置身于多元文化的包围中,浅阅读模式时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例子。根据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特性,他们在网络媒体上进行阅读活动时,往往会选择一些意义容易理解、文学形式简单的文字。然而诗歌的精悍程度,以及诗人情感与对社会感悟的高度浓缩与升华,让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望而却步。诗歌是需要耐心阅读,仔细品味其中字句以后才能u渐领悟其神韵的,不适用浅阅读这种阅读模式。由此可知,诗歌在小学生中的流行程度比较低。

(三)诗歌教学环节的固定模式化

教学环节的固定模式化也是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引出题目、点破题意、简单介绍作者、范读、诗句解析、诗歌背诵和最后教师布置的巩固练习,这一套下来就是现今小学诗歌教学中的传统模式。原本内涵丰富、极具神韵的古典诗歌由于在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的绑定下,使得教学课堂变成了一潭死水,无意间就扼杀了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

二、提高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加强小学生对于诗歌的阅读,丰富学生的课外诗歌阅读

正如哲学的定论“量变导致质变”,学生若想要学好诗歌,是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的。有了足够的积累量,对于诗歌的学习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在阅读新的诗歌时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诗歌积累量,仅仅靠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不够的。教师可以借用假期来给小学生布置诗歌类的作业,例如我曾经在教学小学二年级的古诗《赠刘景》前,我会在周末假期以前布置给学生课外去阅读其他的关于送别的诗歌,并且让他们找到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在下一周的课堂上进行展示。有的同学找到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并且能在课堂上简单表述该诗的含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外诗歌的阅读量,更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人的“送别”是何种含义。

(二)通过对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人的情怀

诗人的身世与所处的特定的时代环境,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诗人情感的流露。学生要能真正了解一首诗的内涵,必须先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和人生遭遇。考虑到现代人和古人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感情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使学生对诗人创作情感的体会与领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且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考虑到小学较低年级同学的接受能力,讲述的语言要尽量简单。因此,在诗歌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懂得营造一种诗歌学习的氛围。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时,我会在学生默读诗歌的过程中,用较诗意的语言缓缓在学生耳边将诗歌的意义用言语表达出来,适当的配以古意的音乐让学生在阅读诗歌的过程能够比较投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小学诗歌教学

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体制中,多媒体的应用也在渐渐的普及的过程中。其实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无疑是一个十分省心省力的方法。例如我在教一年级的《鹅》这首诗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我会制作一个ppt的课件,除了基本的教学环节以外,我还会在诗歌的解读环节上配以精美的卡通画和声音,这样会使小学生很容易理解和记忆诗歌,而且最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和关注点,教学质量自然而然就有了保障提升。

第9篇

【关键词】诗教艺术 素质教育 诗意语文

中国自古即是一个注重诗教的国家,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诗教,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年来,广西北流市积极探索“诗词文化进课堂”,发扬诗教之功能,为青少年成长建构诗意之人生,这也是实施“幸福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诗词教育与语文学科的密切相关,笔者认为:诗词教育应该与语文学科有机结合,充分调动语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和教学外逐步推开、深入,从而建设一个诗意的语文世界。

一、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弘扬诗词文化传统

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千百年来,它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其精深华妙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因而,让中小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有利于学生语感的积淀,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自然形成;还有利于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民族情结的生成,因为古诗诵读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诗词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鼎盛的唐诗、宋词甚至现代诗歌,无不充满了可读可颂、可学可书的经典,这无疑是我们开展诗词教育的极其丰富的资源。同时,还可以发挥本土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收集、挖掘有效的乡土诗词文化资源,编制成适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更要开设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家乡的诗词资源中感悟经典,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以诗词育德,并在诗词教育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拓展资源、丰富资源,绽放出诗词教育的活力。多年来,每一期凝聚着北流众多诗词爱好者心血的《勾漏诗词》、《漆诗刊》送进全市各中小学校。同时,在少年宫成立了广西第一家县级青少年诗社,在平政镇作豫初中成立了北流市第一家校园诗社,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少儿诗报《北流青少年诗报》。这些,都营造了“诗教进校园”的良好氛围。

二、诗化育人环境,营造诗香校园

诗化的校园是最富生命力的校园,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校园。诗化教育不仅有利于丰富语文素养、陶冶人文情操、奠定文化根基,还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充分发挥学校橱窗、标语、教室外墙甚至教室布置、黑板报等各方面的宣传作用,让学生走到哪里都能感觉诗词的存在,时时处在浓浓的诗意校园中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努力营造诗化的育人环境,扩大语文诗化教学的成果,让校园里每一棵树,每一块草坪,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诗的芳香,努力把校园建成一首可诵的“诗”。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诗词教育纳入校本教研计划

安排常规化的诵读,并利用广播、校刊等激发学生学习诗词、进行创作的热情。我们广大教育工作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本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努力挖掘诗化教育的内涵,创设高质量的教学,达到诗意的和谐交融,让语文课焕发出诗一般的创造活力和优美意境,并让学生逐步喜欢读经典诗词、学作诗。诗词是语文教材里最特殊的部分,教学诗词要“三多三少”: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2.加强班级诗词文化建设

把班级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让人走进每一个教室,都可以闻到一股股墨香,一阵阵书香,仿佛置身于诗海之中。努力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明的、优雅的、诗化的濡染和熏陶,产生“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3.发动学生参与校园警语的创意设计

让学生们动脑动手,创作充满诗化的规劝语,诗化了学生的眼睛和心灵,诗化学生眼中的生活和心中的想象,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了学生高尚的情操。

4.充分利用宣传橱窗的教育功能

注重育人环境的诗化,特别在学生的画展、风采展示等栏目方面,尽可能运用意境高远的古诗作为题目,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欲与天公试比高”、“桃李满天下”、“满园春色关不住”、“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学生们的书法作品,我们也经常选一些品位比较高的、脍炙人口的古诗文,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等。

三、开展诗词教育活动,提高人文素养

对学生的诗歌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外部的诗意环境,更应注重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诗词文化知识讲座、诗词吟诵、诗词创作、诗词大赛及兴趣班、专题性采风实践活动等,尤其是开展活动要做到有计划、有组织,使学生在诗词的海洋中感受到诗词学习的无穷乐趣,激发、维持学生对诗词的浓厚兴趣,并感受家乡文人墨客的情怀,使其在悄无声息的熏染、锤炼中逐步提高对诗歌的鉴赏、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修养和品质。特别是要根据学校团队的工作计划,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坚持“以诗怡情、以诗激趣、以诗迪智、以诗育人”的理念,开展富有生机、充满诗意的班队主题活动,如“走进诗人”、“找春天”、“中秋颂月”、“看看谁背得最多”等,为诗词教育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在笔者所在的广西北流市,最近由市教育局牵头,市教研室、市教育团工委、市诗词学会、市青少年诗社积极参与,在全市中小学校全面启动“诗教进校园”活动,通过诵诗、赏诗、作诗、画诗、用诗等形式,成为北流教育文化建设、申报“全国诗词之市”的一大亮点。市诗词学会组织老诗人编写了普及诗词知识的教材,并到中小学校作诗词文化讲座,指导中小学校开展诗词文化教育活动,传承经典,以诗育人的氛围较浓。

诗词是民族的心声,是文化的载体,是育人的好形式。“诗教”的回归,其实就是“素质教育”的回归,在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中,万万不可忽视诗教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山人,诗教:薪火相承的传统[N],中国教育报,2008-4-25(5).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实践活动 口头表达能力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关注到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需要全面性人才的社会,如果你只懂得书写,不懂得用语言表达出来,那也是不行的,所以本人认为对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就应当从小抓起,特别是在小语阶段。因此,本人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语文实践活动的教学实践出现偏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但同时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走向了另一种极端,语文课轻了“语”,不恰当地弱化知识教育;课堂上出现空洞的热闹,由“满堂灌”走向“满堂问”;课堂教学“虚化”;多媒体使用不当,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存在的几个误区表现在:(1)“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习主体的活动过程;(2)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脱离语文生活和实践(3)模式化的语文教材无法把着眼点放在增强言语实践活动上。

前国家教委负责人曾对我国的语文教材作了如下描绘:“语文教材,现在也有很多种,基本上都是由课本、语文知识、练习几部分组成,其共同特点就以课文作为教材的主体,知识作为一个体系,按知识体系组织课文,少量的练习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解知识的。”原有的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与范文讲读的教学方式相匹配的,而范文讲读的具体表现形式常常为“满堂灌”或“满堂问”,学生无法为听说读写的主体进行言语实践活动。

(二)语文实践活动教学的观念有失偏颇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抹煞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特殊性,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属性,否定和忽视语文课程内在的人文属性,用无休止的做题、训练来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这实际上是对语文实践活动的误解。二是在语文课程目标方面的“能力和知识”的关系上存有“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普遍地忽视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认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地讲授语文知识,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语文训练,使语文课程的实施忽视了语文实践。

二、探索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赏析观摩法

在“诗意早点”活动之初,老师先给学生开设了一场《扣敲诗门聆听诗声》的现代诗歌讲座,向学生推荐著名的朗诵家和诗,比如一起欣赏乔榛朗诵的《雨巷》、丁建华朗诵的《一棵开花的树》等,激发他们对诗歌和朗诵的兴趣。平时也经常组织和鼓励学生去收集、聆听,并模仿名家的朗诵。

在辩手训练营,老师定期地给学员观看经典的辩论赛的视频,其中选取的场次有:初中生的、高中生的、还有国际大专辩论赛、大学生辩论赛等等。主要把握的原则是:

(1)对抗要激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所观摩视频的辩题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

(二)以身示范法

示范法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少的教法之一。作为一名优秀的口头表达指导师,其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在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体态语、眼神、气息和发音的过程中,老师总能随时亲身上阵,用自己专业的技巧、大方的风度、满腔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无穷大的,只有教师放开了,学生才会放得开。在全段朗诵比赛活动的尾声,主持人章淑苹老师就为孩子们传授朗诵的技巧,并现场做了示范。她激情四射、声情并茂的展示掀起了活动的,让同学们在震撼的同时获益匪浅。

(三)师生互动法

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往,一般是靠言语交流实现的,这也就决定了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征必须着眼交往主体之间的互动,只有坚持互动原则,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会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互动,才能体现交际功能。

辩论赛学生主持,学生点评:演讲比赛,来自全段的30多位小评委人,个个正襟危坐,像模像样:演讲口才训练场首开靶子场,众说纷纭;学生说的不行老师上,每一次活动都能感受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群体之间那份和谐的互动。

在演讲与口才班互动的形式就更有趣了。采用大小课相结合,将七十来位学生分成红、黄、蓝、绿小组,四位老师轮流上课,四种风格兼容并蓄。并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有学习有借鉴有锻炼:更好地认识了解了演讲,习得更多的演讲技艺。

三、结论

经过多年的探索,而且我做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工作,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从中发现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了口头表达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指导策略,而且从中也积累了丰富的论文、案例、调查报告和总结,希望通过它能对口头表达语文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牛卫红,论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态环境;阅读能力

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这句话不仅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也点明了教师的重要任务。因此,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实施以来,语文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倡创设“生态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面对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响应,努力创设“生态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努力学习,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我们应积极创设“生态教学环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下面我对此浅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创造丰富的阅读物质环境

阅读物质环境是学生阅读时的外在环境,能对学生的阅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开放、和谐、轻松的阅读氛围,创设丰富的、生态的阅读物质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来说,我们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造环境

为了给学生营造生态的阅读物质环境,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建立文化墙。我们建议学校在校园中建立文化墙,如名人名言、科普小知识、名人生平事迹、学生写的作文等。这样不仅美化了校园,增加了校园的文化气息,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的熏陶,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2)设立班级图书角。为了在班里营造阅读氛围,我们在班级的一角放置了一个小书柜,里面的图书有教师推荐的,有学生推荐的。这些图书都是精心选择的,提供给学生借阅。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去阅读。为了激发学生的借阅兴趣,我们让学生自己推荐图书管理员、图书推广员等,并让学生自己制定借阅制度。这样不仅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还激发了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阅读书籍,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

(3)增设阅读课。阅读课的设置给了学生安静阅读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在不被打扰的环境中阅读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基础。在阅读课上,教师要来到学生的身边,及时发现学生阅读中的问题,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提高能力。

2.保障时间

阅读是需要花费时间的,阅读能力也是日积月累才能提高的,因此时间的保障是必须的。

(1)课前10分钟。为了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我们在每节课前都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阅读简短的诗句,有现代诗也有古代诗。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每天10分钟的阅读内容会被学生记下,久而久之,学生的学识不断增加,阅读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真可谓一举两得。

(2)家庭阅读时间。除了上学时间,其他时间学生都是在家里度过的。为了使学生的阅读时间真正得到保障,我们教师开家长会议,告诉家长在家中为学生提供阅读时间和空间的重要性,并向家长进行阅读指导,使家长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安排阅读时间。我们告诉家长每天应定时让孩子进行阅读。在孩子阅读时,家长应尽量陪同,并在阅读后要求孩子复述大致内容,确保孩子的阅读质量。此外,家长还应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选择阅读的书籍,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这样做不仅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时间,激发了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了阅读习惯,真正促进了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阅读心理环境

学生自主读书、自愿读书是形成良好的阅读心理环境的前提条件。这也成为教师创设阅读心理环境时需要重点考虑的事情。小学生的依赖性强,喜欢接受现成的知识,不会主动地进行阅读,即使阅读也只是一读而过,无法自主学习。对此,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心理,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

1.读书交流会

我们可借助班会时间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推荐自己觉得有兴趣的书籍,并评比谁是读书最多的人,谁是读得最用心的人。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最强,喜欢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举行读书交流会,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积极进行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好书漂流活动

我们在班级的图书角专门设置了一个交换阅读的地方,并规定一周内归还。学生觉得自己读的书特别有意思,就带到学校来,写一个推荐的海报,交给图书角的管理员。管理员就把海报贴在书柜上,感兴趣的学生就来登记借阅。这样不仅使学生阅读到更多的书籍,也使更多的学生共享到读书的乐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共同阅读的书籍进行交流,使学生对阅读的书籍有更深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缩编图书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要求学生找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籍,缩写书籍内容,并配上图画。学生完成后,教师应及时进行评比,让学生选出写得最好的作品,并在图书角展示,以供借阅。这样不仅促使学生更加用心地阅读书籍,更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共创和谐阅读生态环境

新课改理念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们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阅读也是一样。教师应让学生自主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真正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1.选择合适的书籍

书籍是阅读的对象,合适的书籍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们教师应给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籍。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科分类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如地理类的、自然类的、文学艺术类的等等。教师还可以按不同的体裁推荐给学生,如诗歌、小说、童话故事等等。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是学生能自主阅读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学会阅读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阅读方法很多,如精读、略读、读思结合等等。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阅读的方法。然后,我们应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运用阅读方法。如挑选书籍时略读书籍大概内容,选定书籍后开始精读,在精读过程中边读边思考。这样,学生就能真正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第12篇

《雨点》是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的课文。这是一首诗,全诗8行4句,分别写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动态,读来朗朗上口、颇有趣味。

一、入情入境润智慧

语文学习需要入情,情感的调动,是提高语文教学艺术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注重情感的调动和情绪的调节,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语文学习需要入境,在“入情”的基础上,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去体验,使其始终沉浸在课文所蕴含的情感氛围中,犹如身临其境,进入角色,自然而然地关注作者笔下的语言文字,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情感体验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内在动力,贯穿于学习语言的全过程。教学情为先,关键要有爱心。无论是“入情”还是“入境”,都离不开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学生的真情。只有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才能在教学中时刻保持饱满的热情,尊重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二、情境引入奇中疑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恰当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入问题。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围绕问题,通过学习、思考、讨论、交流、探究等方法得出结论获取知识。

如《雨点》教学片断: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听老师说一则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河里看不见。”猜猜这是什么?(雨)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雨的诗歌,题目是:雨点。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3.读了这个题目后,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用一则谜语引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为学习诗歌做好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疑于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一堂新课,教师一开始就应该精心设计,创设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

三、三者结合――图、声、形

苏教版小学语文,文质兼美,图文并茂,插图在课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识字释词型的插图,具有看图识字的启蒙功能,对于初入学的儿童来说,具有极其有效的启蒙作用,由于初入学的儿童的认识能力的局限,可以借助认识实物图形认识字形、字音、字义。多幅连贯的连环型插图,具有揭示句段的诱导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文章的阅读分析,理解句、段的含义,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照课文中的插图进行分析,句意就变得简单浅显。

教学生学会观察插图的方法,有课文单单看图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或单单读读课文也不能理解其中的难点,教师必须把看图和学文结合起来,才能深刻理解课文。教师凭借插图,启迪思维,思维是学生智力因素的核心,没有思维的智力,仅仅是一种本能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勇气。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将图、声、形三者结合,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进行入情入境的教学。

如《雨点》教学片断:精读课文,感悟语言

1.边读边想象诗歌的情景,并自由交流。

2.联系情景,再读诗歌,让学生提出疑问。

3.多媒体放映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画面,让学生联系画面思考并解决问题。如:雨点落下来了,有的落进了池塘,池塘里多平静啊!一点波纹都没有,雨点像躺在舒适的大床上睡着了;有的落进了小溪,伴随着缓缓流淌的溪水,悠闲地散步;有的落进了江河,跟随着奔腾不息的河水在不停地奔跑;还有的语点落进了海洋,海洋里波涛汹涌,小雨点一会儿被掀到浪尖,小雨点一会儿被抛进浪底,就像小朋友在跳跃。

4.再读,抓住“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等词,把自己想象成小雨点体会此时心情。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乐趣。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尝试背诵课文。看图背诵、表演背诵(播放音乐)。

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直接与文本对话,引导他们从自我出发去感受与体验课文,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增强对词句的感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背诵可以积累语言,巧妙地借助图画、表演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背诵。

四、入境动情助超越

现代诗以优美凝练的语言,巧妙完整的结构,充沛强烈的感情吸引着学生们,学生在欣赏这些优美诗歌的同时,难免有抒发内心美好感情的动机,教师在教学重要适实给学生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如《雨点》教学片断:创设情境,迁移运用

1.小朋友,你们注意观察过吗?春天的雨点还会落在哪些地方呢?给大自然带来哪些变化呢?(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2.小朋友们,你们能把以往看到的情景通过想象作成一首小诗吗?(师生共同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