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优美的诗歌

优美的诗歌

时间:2022-02-08 07:20: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优美的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优美的诗歌

第1篇

在平民的眼里

它只是几行简单的文字

优美诗歌

在考场的试卷里

它只是一道普通的试题

优美的诗歌

在感情丰富的人的眼里

它只是一本谱写情绪的乐谱

优美的诗歌

在诗人的眼里

它是生命的全部

优美的诗歌

在我的眼里

它则是一个奇妙的窗口

一个发泄怒气的窗口

一个呼唤情感的窗口

一个追求理想的窗口

第2篇

1.借助图画增强美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词以它优美的意境,饱含情感的意象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图画创设诗歌的意境。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描绘了人生中最美好的良辰美景,由春天、夜晚、江水、花树、明月构成了一幅清丽优美的画卷,通过媒体展示与诗文解读,引导学生去观赏、去体会诗中美景,在丰富多彩的情感空间里去体验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去感悟诗人在这江天一色的月光下,内心变得澄明清净,心与自然的灵流。学生在头脑中就会逐渐构成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面,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濡染学生的心灵,诱发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更深地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2.借助音乐营造气氛,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

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用礼乐来教化学生,可见音乐的教育作用自古有之。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引起内心的共鸣。如《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经常为教师教授诗文《春江花月夜》时所用,因为它以委婉优美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极具东方的诗情画意。用这首古筝曲来营造诗歌的情调恰到好处,渲染了一种哀而不悲,美而不腻的诗歌意境。把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美好景致宁静委婉地轻轻说来,把岁月流逝、时光短暂的感慨缓缓道出,把思妇游子的离愁淡远在朦朦胧胧的月色之中,让人叹为观止。

听着这样的曲子,读着优美的诗篇,学生的心灵怎么会不被这宁静而美好的春江花月夜所“迷惑”呢?这就是内心的震撼,这就是心灵的共鸣。

3.通过朗诵体会韵味,让学生感悟诗歌的节奏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学生诵读。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如李白的《将进酒》,以豪放的风格、洒脱的情怀,再现了诗人放浪不羁的个性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品读,男生读得酣畅淋漓、豪情万丈。特别是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优美的旋律,跌宕的节奏,不羁的情怀。让人内心生出一种豪情,想与诗人举杯执酒,一醉方休。朱熹在谈读书时有这样一段话:“凡读书须要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而古诗词的朗诵,更是要放开胸襟,用饱满的热情与诗人共情怀。所以在课堂上,要多进行比读和品读。让学生在长期的朗诵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悟古典诗词涵蕴的语言、委婉的情感。

随着音乐的旋律,和着诗歌的节奏,学生一般都能体会出杜甫诗的沉郁顿挫,感悟到辛弃疾词的悲愤激昂,沉浸于李清照诗的凄婉缠绵,向往着李白诗的潇洒飘逸……并且能从朗诵中去体会古诗词的美。

4.通过想象内化意境,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

“诗言志”,诗歌表现的是真性情,它是一种活泼而充满灵性的文学样式。而古典诗词更是注重诗情画意,注重情感的表达。部分诗词诗画结合,音韵和谐优美,营造出优美、幽深、凄清、磅礴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得到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愉悦。所以,在教学古诗词时,应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充分把握古典诗词意象的内涵,内化于心,充分领略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从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想象今宵旅途,一叶扁舟临岸,酒醒梦回,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头,佳人远去,情何以堪。意象简洁,画面饱满,意境深远,充满了凄清的气氛。人情之冷落,风景之幽清,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诗词的意境之中。学生可以根据画面的想象,进一步内化意境,把握诗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痛苦和凄凉,与诗人达成共情。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代文化浩如烟海,古典诗词充满灵性,它的美,教师是永远讲不完说不尽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运用联想和想象,调动自己的思维,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品读、去鉴赏、去记忆、去创作,才能开拓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灵性,滋养他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毕宝魁,艾丽辉.中国古典诗词鉴赏[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

第3篇

关键词:谭梦琳 诗歌 意象 产生原因

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期,当社会心理普遍呈现为浮躁且急功近利时,甘肃女诗人谭梦琳,近十几年来,一直在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谭梦琳应该算是诗歌园地里一位坚定的追求者。阅读谭梦琳的诗集《北方有一个女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黄土高坡用树枝写情诗的女孩,一个喜欢点一支红蜡烛写情诗的女孩,一个喜欢在雨中独自漫步的女孩,一个梦想去看大海的女孩。诗人用一种质朴纯真的艺术编码承载着丰富的生命体验。诚如北京师范大学严春友教授所说:“当这些诗句展现在我的眼前,撞击着我的心坎的时候,我心中也禁不住要喊一声:‘黄土高原上,竟有这样美丽的花!’”

谭梦琳诗歌中经常借助“星光”、“明月”、“花朵”、“树”、“黄昏”、“船”、“帆”等意象符号来传情达意。这些意象符号突显了诗歌的主题,彰显了诗歌的风格,外现了诗人的女性身份。

一、 意象的产生与诗歌的主题密切关联

诗集《北方有个女孩》当中,用歌颂友情和赞美爱情的文字谱写出来的动人乐章时刻萦绕耳畔。“朋友你在远方我临窗的祝福你能收到吗异乡的风时时吹动我思乡的泪滴也总能打湿这异地的绿草坪”(《致友人》)“你欣赏黄昏我欣赏你的背影你用目光丰富着黄昏的表情我用情感装饰着你的倩影”(《黄昏》)“血脉相连,骨肉相亲”,难以割舍的亲情时刻牵动着诗人的心。母亲像一条河,滋养着诗人的心灵花园。“母亲哭了目送弟弟的目光溢着泪水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母亲的泪更晶莹肺腑”(《来去匆匆》)这些诗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他人的关爱。亲情、友情、爱情汇聚成涓涓暖流,注入我们的心间,像一座亮在黑夜的灯塔,使迷途的航船找到港湾。

谭梦琳诗歌中“花朵”、“树”、“船”、“帆”等意向,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温馨和希望。“花朵”自不用多说,每当我们看到那些五颜六色的花瓣,闻到那沁人心脾的花香,总有一种清新愉悦之感洋溢胸中;“树”所散发出的浓浓绿意,为我们在炎炎夏日送来阵阵清凉;“船”、“帆”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带给我们无限憧憬和希望。以上这些意象符号处处洋溢着爱的旋律。由此可见,谭梦琳诗歌中意象符号的产生与其诗歌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 意象的产生与诗歌风格密切关联

谭梦琳诗歌舒缓的节奏,和谐的韵律,柔美的语言,给人带来无穷的美感。她的诗歌能够把我们带入优雅迷人的世界中:“也许不该看着你的眼睛却沉默那山依旧葱绿那水依旧流淌独不见你树枯了根还在你去了相思还在”(《永远的记忆》)葱郁的山林,清澈的溪流,让一切喧嚣远离。

以意象作为切入点,我们不难发现意象与风格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正如海子的诗歌对家园土地有着一种深深的迷恋,因而他的“村庄”、“麦地”、“草原”、“河流”、“麦子”等一系列的意象都具有“家园”意识。谭梦琳诗歌的风格是优美的,她诗歌中所选取的“星光”、“明月”、“花朵”、“树”、“船”、“帆”这些意象都能让我们感到一种舒畅和愉悦,这些美好的意象构成了她优美的诗歌风格。同时无庸质疑的是,正是由于诗人追求优美的风格,她才会选用这些具有美感的意象。总之,谭梦琳诗歌意象的产生与其诗歌风格密切相关。

三、 意象的产生与诗人女性身份密切关联

女性创作的一个极为显著的风格就是阴柔美,它委婉含蓄又极富深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冰心在1923年出版了诗集《繁星》和《春水》,共收小诗300首。诗人从抒情和哲理两个方面去描写母亲之爱、童年之真、自然之美。诗中 “星”、“月”、“花”、“树”、“水”之类的意象随处可见,无不体现出一种柔柔的情怀、深深的眷恋,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唤起人们奋发向上的激情。谭梦琳这位黄土高原上的女诗人,以其清新、质朴的语言涤荡着我们的心灵。作为一名女诗人,在谭梦琳的诗中也常常可以看到 “星光”、“明月”、“花朵”、“树”、“黄昏”、“船”、“帆”等意象符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女诗人们共有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因此,我们可以说,谭梦琳诗歌意象的产生与其女性身份密切关联。

综上所述,我们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谭梦琳诗歌意象产生的原因。诗歌是多种要素的集合体,每个要素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个完整的诗歌世界。我们对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分析都有利于深入解读诗歌,更好地阐释诗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严春友著:《生命如诗》,《〈北方有一个女孩〉序》。

第4篇

【关键词】爱与美 教育目标 教育手段

儿童诗以精炼,优美的文字,诗的意境及形式,表现儿童内心世界的人及事物,运用夸张与想象,使之富有韵律美?图画美的意境,幼儿乐于阅读,且能伴随其健康成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引导幼儿接触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和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这突出了儿童诗艺术欣赏的要求。那么如何欣赏?欣赏什么?在教学中如何教育启发幼儿?我们就此讨论儿童诗欣赏的相关问题。

1.感受儿童的诗主旋律——爱与美

1. 1 儿童诗主旋律之一——爱的灵魂

儿童诗追求的是简洁?幽默?谐趣,更注重情感的真挚和纯洁,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是一种抒情艺术,最容易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儿童诗具有鲜明的情感特征,爱更是儿童诗情感的主旋律。

1.1.1 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之爱

幼儿眼中的世界是丰富的多彩的,一片火红的枫叶,一只翩翩的服帖都能激起幼儿极大的兴趣及爱心,那怕春天的一丝新绿,在儿童眼里也有说不出的可爱。如顾萍作品《我也变成了春娃娃》:春娃娃/笑哈哈/唱着歌儿走来了/握握我的手/手儿发了芽/亲亲我的脸/脸儿乐开了花!作者运用拟人化自然而然的刻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及幼儿在花红柳绿的季节中那抑制不住的欢呼雀跃心情,非常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再配上欢快的音乐,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理解诗歌的意境。体验大自然清新明丽?温柔纯净的美感

1.1.2 温馨醉人的动物之爱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很多的小朋友更喜欢有动物的作品,如《珍珠被》:晚风轻轻吹/吹皱了小河水/水中鱼儿跳起舞/摇头又摆尾/星星下河来/洗澡闪银辉/小鱼小鱼可真美/盖床珍珠被。儿童诗化寻常为美丽,化平凡为神奇,简洁的词句表达出了幼儿对小动物的深深喜爱。一切都是显得那么温柔?纯洁?爱意融融。

1.1.3 深情浓郁的师生之爱

爱是儿童文学永恒的主题,表达了幼儿做纯真?最强烈的情感。如《鱼尾纹》:老师的眼睛/像一泓清泉/我就是一尾小鱼/游过来又游过去/终于,游出了老师眼边的/鱼尾纹。表达了幼儿对教师美好的幻想?美丽的情感。把幼儿对教师的挚爱发挥得淋漓尽致,妙不可言。

1.2 儿童诗主旋律之二 ——美的再现

儿童诗首先映入我们的眼帘的诗它的美,它的美贯穿与诗的始终,无所不在,幼儿在美的意境中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1.2.1 语言凝练韵律之美

儿童诗形式灵活多样,语言精练优美,特别讲究遣词造句,具有明快趣味,富有韵律美。如:《风娃娃》柳枝上荡了个秋千,树儿绿了/草地上打个滚,草醒了/亲了亲小河,河水叮咚响了/青蛙爬出洞穴,扑通一声跳进小溪/小熊钻出树洞,打着长长的哈欠/牵牛花爬呀爬,爬上了竹篱笆。作者将风比拟成一个可爱又调皮的小姑娘,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将自然现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富有童趣。整首诗荡漾着清新明朗的美。

1.2.2 丰富的幻想和想象创造出奇妙的意境美

诗人总是运用神奇的文笔,为幼儿创造出充满幻想和想象的意境。如:高洪波的《我想》:"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长呀,长——长成一座绿色的帐篷。诗人展开奇妙的幻想,让人无法猜出脚丫长出的绿色帐篷会是什么样?为幼儿营造出一个浮想联翩的意境,提供无限的想象与幻想空间。

2.儿童诗欣赏的教育目标

儿童诗的感情纯朴真挚,意境优美动人,爱中富含着美感?美因为爱而更加迷人。幼儿园的儿童诗欣赏应该是爱与美的统一,主要教育目的: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丰富儿童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2.1 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

儿童文学作品是为了满足儿童的需要所存在的,其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审美性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实现教育功能的前提和基础。儿童诗诗句音韵和谐,意境奇幻迷离,诗爱和美的完美结合,儿童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和更多的"营养"。儿童诗应该提倡审美性,而降低认知方面的要求。

2.2 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有人说,诗歌诗精神和血液里的东西,引起的是灵魂震动,儿童诗最重要的诗对感情基调的把握,文学作品通过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促使幼儿体验和理解作品,轻松?咱然地接受情感教育。以往我们检验幼儿学习效果往往是背诵,而其实幼儿对于喜爱的诗句,往往在短时间以内就能接受,而深刻的情感体验是掌握作品的必须要前提,背诵只是深刻体验的自然结果。

我们要启发幼儿先体验儿童诗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如金波的作品节奏欢快,荡漾着清新?明朗之美,圣野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童趣和抒彩,然后体验作品优美动人的意境,如"蓝蓝的夜空/像个湖一样/无数的银菱/就在湖里长/一条菜菱船/银光闪闪亮/打从湖东岸/划向湖西方。短短的诗句荡漾着童心童趣的灵动之美,无边无际的想象如浮云般随意飘动。再次是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腾毓旭的《窗前,一株紫丁香》:"踮起脚尖儿/走进浓绿的小院/我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你的窗口/夜夜和你作伴。"朴素简洁的诗句,深蕴着纯真?细腻和情感。

3.儿童欣赏的教育手段

3.1 将诗歌欣赏融于生活

诗歌欣赏,必须反复的品味,方能沉醉于它的神韵之中,在专门欣赏之后,仍要利用其余的点滴时间,随时随地的欣赏,以加深其印象。

3.2 加强各种欣赏手段

诗歌的欣赏可谓逐步艺术化,在强调诗歌的文字与韵律时,反复朗诵是诗歌欣赏的基本途径,其次是创新多种形式,如多媒体图画,声音与动画在欣赏中运用;其三是创造情景交融,主客观为一体的?浓郁的情感艺术氛围,引导幼儿进入艺术境界;其四是由于儿童智力?趣味?爱好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提倡个性化儿童诗欣赏。此外还以运用特殊的教育机会,如幼儿生日,升班会及某一个孩子的情感经历方面,加强儿童诗欣赏。

3.3 架好与幼儿沟通的桥梁

第5篇

儿童诗的教学,应注重让儿童在诵读中品味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欣赏具体而生动的意象,领悟丰富而优美的意境,感受纯真而饱满的情感。

一、品味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不仅生动、凝练,而且具有极强的张力。儿童诗的语言优美、简洁、流畅、口语化,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儿童最易于模仿。比如《四季的脚步》,这是一首歌颂四季的儿童诗,整首诗语言优美,节奏欢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极适合儿童诵读的诗作。诗共有四节,分别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来临时的变化,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四季气候的特征,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中“丁冬、知了、刷刷、呼呼”等几个拟声词的运用,叠词“悄悄”的反复使用,以及每节末尾的押韵,使整首诗处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之中,诗的语言也具有音乐美。一般而言,儿童诗比较符合古诗押韵的要求,用韵也比较严格,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诗中拟声词、叠词的运用,也能直接将客观世界的声音和节奏传达给儿童,拉近与儿童的距离,使儿童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二、欣赏具体而生动的意象

儿童的思维是具体的,他们把握对象、接受知识,往往是从具体的形象开始的,欣赏诗歌的时候,他们总是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去领会诗中的意境。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儿童诗,总是致力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让孩子们在具体可感的画面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以《听听,秋的声音》为例,对儿童而言,“秋”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把它具体化为“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等代表秋天典型特点的具体事物,就使抽象之物具体化了,从而吸引儿童往下读。当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以触摸的形象时,儿童诗歌就以其独特的魅力拉住了小读者。在这首诗中,诗人用“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等几个具体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秋天来临时世间万物的变化,流露出孩子们对秋季的独特感触。诗中通过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意象,化无形为有形,通过浅白的文字,像图画一样描绘出来,使本来抽象的“意”变成了具体的“象”。由此可见,一首好的儿童诗,总是要借助于具体的意象来诠释抽象的概念,使儿童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去领会诗中的意境。换言之,意象是儿童诗歌不可或缺的成分。

三、领悟丰富而优美的意境

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融主客观于浑然一体,创造一种浓郁的情感艺术氛围,把读者引进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因此,儿童诗正是符合儿童心理,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让儿童在教师的引领下漫步诗境中,借助具体意象去领悟丰富的诗意胜境,欣赏诗歌的独特魅力。

总而言之,儿童诗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它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方式,迎合了孩子们的口味,为初入学堂的儿童提供了学习语言的范例,它承载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通过儿童诗歌的教学,儿童的发音会更加准确,语汇更加丰富,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并且在儿童诗的阅读过程中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撞击出学生的睿智火花。

第6篇

诗歌与我的成长

从小我就喜欢诗歌,无论是冰心奶奶从满温情的文字,巴金先生慷慨激昂的诗篇,还是徐志摩柔情似水的文采,优美的意境都能使我遐想联翩、沉醉其中!

能够成为一名诗人,一直以来都是我的梦想,而欣赏一首优美的诗歌,就如同欣赏一幅七彩的山水画卷,令人陶醉。无论什么时候,我都想随口背上几句——“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折成一只小小的纸船……”正是这种对诗歌的痴迷,让我在成长中碰上许多难忘的事情。

一天,我正沉浸在《雨巷》那种细雨绵绵、富有诗意的气氛中,想象着那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突然间,爸爸进来了,问我在看什么。我说没看什么,爸爸从我手中拿过写着诗句的纸,被其中爱意绵绵的句子惊呆了。他眉头紧皱,脸上顿时布满乌云,拿着那张纸,恶狠狠的说:“你不好好学习,整天就看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说完就把它撕了。我吓得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半天才流出泪来。爸爸根本不听我的解释,也不给我解释的机会。我夺门而出,好几天没有跟爸爸讲话。

面对顽固的爸爸,我实在没有办法,只有委屈的忍着,直到有一天看到有位名人说的“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我深有感触,是啊,喜欢诗歌是我的追求,这有什么不可以呢?面对不理解的爸爸,为什么不能用我的行动让他理解呢?于是我给爸爸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鸟儿已经长大,它有自己的追求,它知道自己要飞向哪片天空!”

几天后,我无意中在书桌上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到:“女儿,对不起,爸爸知道自己做错了。”我打开抽屉,发现里面放着一本精致的诗集!

指导教师陈庆柏

第7篇

【关键词】古典诗歌节奏 韵律 意境

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有三:抒情性、形象性与音乐性,此外还有凝练、含蓄等特点。一般来说,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形象性和音乐性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我认为学习古典诗歌,可以通过对节奏和形象的感悟及体验来达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的作用。

先谈一下诗歌节奏和韵律方面的。在古代,诗词是用来吟唱的,虽然如今大部分曲调已佚失,可是作为歌词,其节奏韵律还有所保留。因此,教学时可以通过诵读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美。此处说的诵读不是随意而为的读,也不是限于读准字音的机械重复,而是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进而达到体悟感情。

1.读准节奏

读准节奏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

2.读出韵律

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渲泄情感。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情感带动着语音,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且能铢两悉称地曲达情绪的转变。

老师范读后,引导学生确定韵脚的位置,通过分析韵脚的平仄声韵来体味诗歌的韵律。通过韵律分析就是把住了诗歌本身的“气脉”,诵读时的轻重缓急,作者的情绪流动就了然于胸了。

古典诗词诵读的轻重音节的标识,一般是凝重鲜明、表明情感态度的词,需重读;而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则需轻读。同时还要注意停顿,调整语气长短等。如此才能体现诗歌的情感跌宕,摇曳多姿之美。

古人有言曰:“立象以尽意”,象即客观的物象,它是为表现思想感情服务的。而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被注入了作者的浓郁的情思,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意象。丰富生动的意象经过诗人的妙笔,就会营造出种种令人心醉神迷意境。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尤其是意境来挖掘和感悟诗歌的美。

教学中固然要理解诗意,这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但分析不能过于理性,否则就会流于琐碎,解掉诗歌的神韵。“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具体方法如下:

2.1 风景再造法。

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

2.2 创设意境法。

第8篇

一、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知能力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反复吟咏中激发起审美心理上的情绪反应,进而通过对作品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诗歌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

1.感知诗歌的语言美。诗歌的语言,音节优美,气韵流转。诗歌的“读”要讲究节奏,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要做到清晰流利。把握好诗句的情感节奏,情感表达才能恰如其分,自然流动。诗歌的“读”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融入情境,让学生在反复吟咏中获得审美愉悦,真切体味到包孕于节奏和旋律之中的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感受诗歌独特的韵致。如读《雨巷》时,语调宜低沉,语速宜缓,体味浸润在诗中幽怨低沉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在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后的彷徨感叹。宋代方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

2.感知诗歌的绘画美。诗的绘画美是诗的形象性与图画性的体现。别林斯基说:“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写道:“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诗歌是通过意象反映生活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意象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诗歌的绘画之美。

3.感知诗歌的情感美。诗歌的第一特征是抒情性。诗歌是感情的产物,感情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感情的诗不是诗;感情不充沛,矫揉造作、无病的诗是苍白无力的诗。曹操的《短歌行》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严羽认为:“诗者,吟咏性情也。”诗人在真情下创作的诗句,当然是美的,也是能感染读者心灵的。所以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能力既包括对审美对象性质的深刻理解,又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诗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语言、意象、意境的赏析,使学生在对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深有体会的基础上,由情入理,把握作品的思想、观点,体会文章的思想美,使学生心灵得到启迪,进而从“感知”发展到“鉴赏”阶段。

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词在风格、艺术手法、思想内涵等方面的特征,使学生深刻领悟这首词。1.风格上:《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豪放,纵古论今,横览江山,“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2.艺术手法上:《念奴娇?赤壁怀古》将写景、怀古、咏史、抒情熔铸一体。写景,雄奇险峻,声响宏大,色彩壮伟,寥寥几笔白描出一幅“长江胜景图”;写人,理想与现实结合,夸张与写实并用,英雄形象栩栩如生。“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3.思想上:《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赤壁月夜景色的描绘,塑造了英武盖世的周瑜形象,寄托了作者振兴北宋积弱局面的殷切希望,透露出了作者因诗得罪,谪居黄州时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由于词人的胸襟开阔、豁达,虽祸及己身,却能作达观之辞。全篇搏动着豪迈的精神气概,词尾作者发出的“人生如梦”的感叹,格调低沉,情绪消极,实是词人企图改变现实又无能为力的思想情绪的反映。通过鉴赏,注意让学生分清其中精华与糟粕,从诗美中领悟“诗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他们正确鉴别美丑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起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真正的美。

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互相渗透的。当感知、情感和领悟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相互协调的状态时,才会产生愉快的审美体验。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审美感知、鉴赏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得到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得到美的陶冶,而且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所以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中学生正处在美丽的青春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热情、独立、充满幻想、善于表现,他们有自己眼中的世界和心中的世界,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引导学生作诗,就是让他们产生创造的乐趣,把他们的才华显示出来。所以,语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灵性与情感,启发他们用写诗表达才情,表现生活的美。

第9篇

关键词:普希金 爱情 艺术

引言

普希金的爱情诗歌优美动人,让人不自觉地落入进去,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背后的故事。普希金的爱情诗表现的不仅仅是爱情的感人肺腑,还有诗人笔下动人的故事,曲折的生活经历,这些和诗人自身的生活和个性是相辅相成的。普希金所展现给世人的热情和温柔,让人如沐春风,让我们去感受内心世界的那份美好和安宁,同时普希金的爱情诗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体现出诗人对于现实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普希金整体的诗歌特色和风格都充满了生机和乐观,让生活在困苦之中的人们感受到美好和希望。

一、普希金爱情诗歌艺术欣赏

普希金的爱情诗成功打动人心的地方有很多,无论是他优美的语言,还是丰富的内在美,亦或是充满人情味,都为诗歌增添了神韵,让人在激动之余还能沉下心来进行思考:爱情无疑是美丽的,懂得爱一个人,人生才是完整的。

(一)向往纯洁的爱情

在普希金的诗歌之中、言语之中都充斥着对于纯洁爱情的向往和赞美,对我们而言,普希金的诗歌是具有感情的,能够轻易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正是由于普希金本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爱情的执着,才成就了他爱情诗歌的美好。例如普希金在1816年所创造的《月亮》中这样描述到:“的欢快啊,你算什么?怎能比我真正的爱情和幸福,那种内在的美的欢乐?”在诗人看来纯洁的爱情并不是单纯的的欢快,而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动作带来的心领神会的快乐,那种充斥在两人心中的淡淡的交融感是所不能比拟和亵渎的。正是由于对于纯洁事物的追求也体现出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不喜欢虚假,不追求名利,他的要求是这样的简单,只要一个相爱的人一起到老就好。这些生活的态度和追求在诗歌《欢乐》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什么时候朦胧的青春之灯才能燃烧起来,放出光明?什么时候我的人生道路上的女伴才能以微笑照亮我阴暗的路程?”

(二)赞美的精神力

在诗人描绘美好爱情的同时,他的诗歌里面也处处描绘着美所产生的精神力,无论是美好的事物还是美好的心灵都能够带给世人巨大的鼓舞和美好的希望。例如诗人在1825年所创作的《致凯恩》的诗中这样描绘凯恩的倩影:“犹如昙花一现的幻影,犹如纯洁之美的精灵。”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他独特的视角和表现形式,如同执笔之人将凯恩的美好表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仿佛具体地感受到这位女郎曼妙的身姿以及纯真的心灵。当时的诗人被幽禁在米海罗夫斯克村,让他饱受孤独和苦闷的折磨,在这种背景之下他创作了《致凯恩》。在诗人的词语中我们丝毫没有看到描绘女友面容的词汇,但是却能感受到她的美好,这种美不是外貌的美,而是内心深处的甘泉,瞬间滋润了诗人浮躁而干枯的心灵。爱情不仅能够使人快乐,它就像是一股神奇的力量,支撑着黑暗中的人们去相信希望、相信美好。

(三)充满着人情味

普希金的爱情诗中处处洋溢着人情味,诗歌是诗人对于生活的体验和感悟的结晶,自然离不开对于生活的反应和解读。普希金的爱情诗并不是单一的描绘,通过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爱情有着不同的感受,细致地表现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于爱情的表现和感受。在诗人的前期描绘中充满着对于爱情的激情狂热,将青年人对爱情的追逐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是自身爱情表现的真实写照。例如在《给娜塔莉亚》中这样写到“娜塔莉亚,我承认,你已俘虏了我的心,我还是第一次感到羞涩,我爱上了美丽的女性。一整天,无论我怎样折腾,只有你萦绕着我的灵魂。”在这些诗歌里,将青年人初尝恋爱的忐忑、羞涩和激动表现得这样清晰而直白,让人感动。而在诗人后期的作品里面逐渐地显示出成熟男子所具备的心态,不再是那种裸的爱念,而是一种内心的思考和回忆的甜蜜。有的时候是发了狂似的思念,有的时候是嫉妒时候的折磨,有的时候是离别的悲伤,将爱情更深层次的感动表现出来。无论是在诗人的《告别》还是《焚烧的信》中都能感受到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念,不因为时间的改变而忘却,而显得愈发珍贵。

二、普希金爱情诗歌风格赏析

每个诗人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普希金在其爱情诗中所蕴含的浓厚的忧郁情感也是触动人心房的重要因素。这种忧郁风格的形成和诗人自身的个性和气质有着莫大的联系,同时诗人所经历的坎坷生活对这种忧郁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性气质的影响

普希金就像是一颗忧郁的种子,一旦开花结果,就让这种忧郁弥漫在它的诗中和天地间,让所有的人去感受他内心深处的忧思。这种忧郁从普希金最开始创作诗歌的时候就已经诞生,早期普希金的爱情诗主要描绘的是主人公们对于爱情的渴望以及对恋人的思念之情。例如在诗《别离》中就将这种忧郁表现得尤为深刻,那种对于恋人之间离别的愁思,那种对于爱情的渴望,都透露着淡淡的忧愁,并且随着诗人生活阅历的增加,对于爱情的看法有了更深层次的变化,对于爱情内在的思考逐步取代了早期的狂热和冲动。在诗人的诗中更多是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思考和关切,他的爱情诗中的忧郁色彩变得也愈加浓厚,这些情感和普希金自身爱情的经历和感受也有着重要的联系。例如诗人曾经流放于南俄的时候迷恋过沃伦佐娃夫人,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被迫与她分离,使得诗人遭受巨大的离别和相思之苦,由此创作了《焚信》以及《护身符》等等著作。

(二)坎坷生活的影响

不可否认,普希金拥有一个多愁善感、悲天悯人的心,对于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有着浓浓的同情之心,而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他坎坷的命运和生活经历,铸造了他诗中的忧郁。普希金的诗歌往往不是凭空想象或者臆断的,而是以自身的生活经历为原型进行创作的。诗中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的追求,还重点刻画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那种多情的、细腻的、敏感的赤子之心。当然那种现实生活的孤苦也时时刻刻摧残着这个多情的诗人,他是温柔的、他是敏感的,就是那种一颗美好的心,带给了我们五彩的世界。例如在诗人的《预感》之中他这样写道:“我的头上又有乌云,在悄悄地聚集;那嫉妒的命运,又以灾祸将我威胁。”表达出诗人经历现实世界的悲苦,在这种痛苦经历下的忧伤和无奈,但是诗人绝没有沉迷于这种悲苦中而不拔,无疑诗人是乐观的,无论现实世界有多苦闷,诗人仍然对生活有着激情和希望,依然相信未来的美好,带着勇气和信念坚定生活下去。

三、普希金爱情诗歌语言赏析

普希金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打动人,能够优美决然,与其诗歌的语言有着莫大的联系,无论是那一个个简单的词汇,还是那样短短的一句话,就能将事物描绘得直白而深刻,往往最真实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心。普希金的爱情诗内容真实,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正是这样的风格铸就了普希金的成就。

(一)语言质朴、简洁

普希金的诗中没有华美的辞藻,没有夸张的语言,有的只是诗,一种最真挚的情感的表达。对于文学作品,普希金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他看来,普通老百姓的语言才是最动人的,才是最真实的,比起那些矫揉造作的语言来得更加美好。正是普希金对于民间语言的重视和运用,才逐步形成了普希金诗歌中语言的生动和朴素,让人读之感觉到一种自然流露的美。诗人善于从自然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诗歌创作,领会到其中深层次的美,质朴的语言所反映的往往是最真实的事物,所表达的也是最质朴的情感,使得诗歌在情感和语言上达到高度的一致。而普希金的爱情艺术也是匀称和完整的,没有过多的奇幻色彩,没有怪诞的理想主义,有的只是真挚的情感表达。例如在《焚烧的信》一诗中,诗人仅仅是描绘了焚烧的细节,袅袅的轻烟,嘶嘶作响的封口漆,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深沉感受。

(二)诗歌短小精炼

诗人的爱情诗都比较短小,内容也都是描绘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赞美,但是诗人对于诗歌的结构和角度颇为用心,善于从不同的爱情角度去描绘爱情,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爱情经历和体验,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爱情诗的短小造就了语言独特的韵律美,精巧的形式以及完整的结构,让整个诗读来意蕴十足,同时诗人还善于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大自然的优美风光融入到诗词之中,整个诗歌有一种水融、清新脱俗的感觉。

结语

普希金作为俄罗斯文坛的重要成员,他的文学创作对于世界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细腻、丰富的情感以及热情的生活理念,为我们带来了别样的情感体验,在他的爱情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不同人生阶段对于爱情的看法和解读,让我们了解到普希金的坎坷生活。质朴的语言是他的本色,生活的热情是他的信念,纯真的爱情是他的追求,正是这样的一位诗人带给了我们一份精神世界的瑰宝。文章从普希金爱情诗歌艺术欣赏、普希金爱情诗歌风格赏析以及普希金爱情诗歌语言赏析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细致地分析了普希金爱情诗的特色,结合普希金的创作理念,不断地促进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语

参考文献

[1]陈建.情感与创作――普希金爱情诗《我爱国您》赏析[J].名作欣赏,2007(07).

[2]邓建中.“纵然死,也让我在爱中死去”――普希金爱情诗歌对“死亡”的思考[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01).

第10篇

一.诗歌教学应该强调慢读慢吟

古代诗歌是语言、情感高度凝结的文体,快速的朗读只能读懂字面的意思,但无法了解体会诗中情感的细腻、意象的优美、练字的巧妙。只有在“慢”读“慢”吟中才能去咀嚼品味,从而发现诗人的情感、诗歌的美感,才能将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慢慢体会出来。“慢”读“慢”吟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的过程,是一个逐渐领会诗歌风格的过程。

比如杜甫的《旅夜书怀》,学生只有慢慢地读“细草微风岸,危情独夜舟”,才能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从危樯独夜的意境中察知他漂泊中的危难感和孤寂心。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个名句也只有在慢慢细读中才能体会其意境的美妙、用词的准确。如“垂”,星点如垂,光脚接地,垂挂天际,表示“星”与“平野”的相对位置,描写出天空、原野的悠远空阔;“涌”形容大江涌动东流的状况。“星垂”、“月涌”中两个动词,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而“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只有在慢读中,才能体会到作者不想仅靠文章著名,很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才能体会到他面对同僚们的排斥不得不辞官的愤懑之情。在慢读中才能体会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句所蕴含的悲愤之情:老病一身,飘泊一生,无处寄身。如果不慢读慢吟,就无法体会出词中丰富的情感。

二.诗歌教学应该还原古典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相互交融。因此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转变自己的身份,化作诗人,置身于诗歌所设置的意境中,进而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比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这首诗描写初春之景,写离人归思之情,情景交融,臻于化境。在体验这样的意境时,我们必须把原诗的意境还原出来,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将初春的景象描绘出来:清晨的太阳从东边海上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头绽放。这春意由江南渐渐移到江北,杨柳已经吐出了新芽;清新和暖的空气逗得黄莺儿婉转鸣叫,晴日的阳光把萍草映照得变成了绿色。还原了诗歌的具体的意境,接着就让学生化身为作者,置身于初春的早晨,体验这样的景,然后再感受作者所欲表达的情,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在诗的意境中体会到诗人面对初春的美景,乐中生哀,诗人长期在外不能归家,有着思念家长的深深的苦痛。

三.诗歌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普通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画面优美,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这首诗特别适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老师可以用乐曲《春江花月夜》配乐朗诵,也可以让学生听音乐朗诵。还要以用多媒体呈现春江花月夜的的优美画面,并与诗歌的意境配合起来,让学生感知诗歌的意境美。

还可以让学生用诗化的语言来再现这种优美的意境,如诗的前八句学生是这样再现诗的美的:江面广阔无垠,春潮涨起,似与大海连在一起。夜幕慢慢地把整个大地笼罩,这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在月光的映照下,江面上腾起的水气似雾似烟,如蝉翼轻纱,久聚不散。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将春江景物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色。江流弯弯曲曲绕过开满花草的春之原野,月色洒泻在花树上,就像撒上了一层洁白晶莹的雪珠。空中月光似天将流霜,不见飞动,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成白茫茫的一片,使人无从分辨。此时此刻,月如花,芬芳四溢;月如醇,令人陶醉。经过改写后,学生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就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11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在语言活动中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或认为导思、染情、添趣,或认为认识生活、教育思想、开发智力、训练语言。无论哪一种说法,都说明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而区域活动能为幼儿提供主动学习和直接操作的机会,它有利于幼儿个体的充分发展,将文学活动与区域活动整合,把孩子带入文学的优美意境中,让幼儿在作品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中获得乐趣,在区域活动中与文学作品互动学习、迁移运用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词汇和语言,从而提高幼儿的能力。

一、文学活动在美工区的想象创造

随着孩子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文学活动《荡秋千》中,通过课件让幼儿掌握诗歌的内容,体验诗歌的优美诗句。在活动仿编诗歌的环节中,幼儿都纷纷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很多幼儿在活动中还来不及说出更多的想法,因此我将诗歌延伸到美工区,与美工区整合,提供适合的材料,让幼儿在区域中操作,为幼儿大胆想象和创作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幼儿随心所欲地畅谈自己的想法,鼓励幼儿操作并仿编诗歌中的诗句。幼儿来到美工区里,他们摆弄着各种颜色的棉花,用棉花拼贴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鞋子,有的像帽子,有的像书包,还有用五颜六色的棉花拼贴成彩虹……我请幼儿用诗歌《荡秋千》里的诗句说说自己贴的是什么。晟皓拿着自己的作品说:“摘朵黑云像什么,做个书包肩上背。”东楷:“摘朵绿云做什么,做棵大树种土里。”俊宏:“摘朵彩云做什么,做个彩虹挂天上。”鸿哲:“摘朵白云做什么,做个枕头在床上睡个觉。”我问幼儿:“鸿哲想得很好,你们觉得他这句诗歌有什么需要改的吗?”晟皓说:“太长了,应该是7个字诗歌才整齐。”我说:“那可以怎么改呢?”俊宏说:“可以说‘做个枕头睡大觉’。”大家都鼓掌说好。我将孩子们仿编的诗句写在他们的作品旁,让同伴互相欣赏。

在操作中,利用活动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幼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在美工区操作、讨论、交流,根据诗歌的诗句进行仿编,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文学作品激活了孩子们内心深处一种快乐的愿望,引发了孩子想象的乐趣,不仅使个体的愿望得以满足,更使情感得到宣泄,思维得以拓展。

二、文学活动在音乐区的表现

语言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学作品中生动的语言、变化的情绪与音乐,那一串串音符、节奏以及旋律变化可以让幼儿充分表达和表现,都会编出不同的故事。凭着儿童对音乐的特别情感,将文学活动与音乐区活动进行整合,在幼儿充分理解感受文学作品的基础上,结合音乐的表现,更深入地体会和表现文学作品的情节、情感、情绪等。例如,民间故事《年》新颖的构思、诙谐的情节、生动的画面,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在活动中幼儿对怪兽“年”的神秘充满兴趣,“年”从一只吓唬人的“年”到转变为令人喜欢的“新年”,故事从沉重到欢腾。活动后我把故事的画面布置到音乐区,与音乐区进行整合,让幼儿为故事配乐,幼儿边讲故事边表演,故事讲到“年”跑下山冲到村子时,幼儿为故事配上了沉重的音乐,用夸张的动作表现“年”威风凛凛,到处吓唬人的形象。当故事讲到“年”转变成“新年”人们敲锣打鼓放鞭炮迎接“新年”时,幼儿为故事匹配上喜庆热闹的音乐,表演出欢乐、庆祝的情景。文学作品与音乐区的整合让幼儿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幼儿通过语言、音乐、动作、表情充分地表达和表现了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音乐与文学作品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发挥音乐的感染力、烘托力及表达表现的作用,提高幼儿文学活动的有效性。通过文学活动与区域的整合,可使幼儿更充分地认知、理解、表达和交流,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从而使文学作品在音乐的衬托下富有灵动性。

三、文学活动在语言区的拓展延伸

语言区为幼儿营造了一个语言的轻松氛围,激发幼儿开口说话的兴趣。在语言区中,教师运用文学作品的语言对幼儿进行适时的启发与引导,帮助幼儿完成语言表达。文学作品中常常有许多优美的语句,在学习这些作品后,孩子会引用作品中优美的词汇和语句,迁移能力不断增强。例如,文学活动《梦姐姐的花篮》是一首散文诗,形象而易于幼儿理解的比拟手法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散文中把梦刻画成优美的梦姐姐,通过撒花瓣把美的景物呈现在小动物和小朋友有趣、奇妙的美梦中。在欣赏散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课件把幼儿带到优美的梦境中,幼儿把小动物的颜色和梦姐姐的花朵颜色联系起来,用语言表达出小动物的梦境,在最后的环节中,幼儿也想得到梦姐姐的花,想实现自己的美梦。因此,我在语言区提供了梦姐姐的各种颜色的花,幼儿在语言区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花,开始时幼儿只是简单地说:“我做了一个粉红的梦,梦见粉红的蝴蝶结。”“我做了一个白色的梦,梦见白色的冰淇淋”……我对幼儿进行引导,问:“你在哪里睡觉做的梦呀?粉红的梦里还有更多漂亮的东西吗?幼儿的表达就更丰富了:“我在床上舒服地睡觉,梦姐姐给我撒了一朵粉红的花,我做了个粉红的梦,我梦见粉红的蝴蝶结、粉红的裙子、粉红的小书包。”幼儿在语言区里美美地做着梦,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梦境。文学活动在语言区的延伸和拓展中为幼儿的想象及表达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也为不同能力的幼儿搭建了展示的平台。

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将整合作为一条主线清晰地贯穿于所有的教育活动中。文学活动与区域活动的整合,在自主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了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条件。

(作者单位 泉州市第一幼儿园)

第12篇

情与物融

我们的古典文学作品通常都是含蓄蕴藉的,作品的情感抒发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寄情于物。

我们可以以《诗经》中的两首诗为例:《关雎》写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得到之前,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得到之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里,君子对淑女的感情既真挚又节制,让人觉得“乐而不”,典雅含蓄。那我们还应注意一下,是什么原因让这首诗歌呈现这样的含蓄之美的呢?不能忽略了那“关关雎鸠”,也不能忽略了那“参差荇菜”。雎鸠和鸣,赋予了诗歌以声音的美,荇菜的“左右流之”,赋予诗歌以画面的美。这些自然之物的描写,本身就奠定了优美的抒情基调,只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优雅行为,才能与之和谐。再比如《蒹葭》,诗中的女主角甚至都没出现,作者对水边蒹葭反复描写,就已经把自己的哀婉缠绵之意表达得荡气回肠了。而这种忧伤又不是太过浓烈的,这是孔子所言的“哀而不伤”,也呈现出了典雅含蓄之美。这两首诗歌都是借助自然之物来达到抒情审美化的效果的。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亦即“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让人和大自然处于和谐状态,把人的喜怒哀乐放在自然山水之中,这样的情感就不至于太过直白无味了,山水成了人情感物化之后的山水,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代的诗歌基本上都离不开对自然之物的描写,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比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比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写自然景物的诗句,其实是把人的情感都蕴含在里面了,因为抒情的含蓄,所以也就有了审美的蕴藉。

举个具体的例子说,有的诗人明明很失意,但是他的诗歌里也往往不会把这种失意很直接地表达出来,而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间接表达,让我们在感受的诗人的情感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景物描写来获得审美的体验。比如李白的《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我们感觉诗人举步维艰,前路茫茫,可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依然是一派壮美的感觉,这就是景语的美带给人的感染力。如果李白把《行路难》中写景的句子去掉,全用直接抒情,那《行路难》就不再是充满审美意蕴的诗歌,而是一个庸人牢骚满腹的抱怨了。

在今天的写作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就是,抒情要找到一个寄托的物,比如我们思念一个人,可以思念与他(她)相关的一花一木;比如写离别,我们可以让离别的情境诗意一些,可以把离别放置在一棵柳树的背景之下(也可以是一棵桂花树、一棵梨树、一棵枣树、一片桦树林等等);写乡下的爷爷奶奶,就把人物放置在麦田或者稻田等田园的背景之下等等,这样人的活动就有了景致的烘托,既提升了审美的指数,又可以把自己干巴巴的抒情议论通过景语含蓄有味地表达出来。当然,直接抒情本来也有直接抒情的好处,但是我们通过对中国人审美心理的透视会发现,我们潜意识里还是更喜欢借景抒情,因为情与物融,是我们传统的审美观,早就积淀在我们的民族性格里了。我们喜欢情而不言,“拈花一笑”,让人去神会。所以写作的时候,还是要学会借物抒情,这样更符合我们的民族审美潜意识。

思与境谐

“思与境谐”是紧承“情与物融”而来的。一旦“情与物融”,那么带来的效果必然是“思与境谐”。

“思与境谐”这个说法,与中国诗人的自然宇宙意识密切相关。中国古代诗人,把自然风物都做了情感编码,他们的欢乐、愁绪、清高、憎恶,往往都寄托给了某些自然之物。他们抒情的时候,自己的心思与自然之物就会非常巧妙地融合起来,产生一种奇妙的境界,时间久了,这些自然之物所代表的情感也就约定俗成了。所以,我们的文化里,青山、明月、杜宇、鸿雁、东风、柳絮等等一系列事物,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已经成了我们抒情表达的符号性事物。诗人一旦想要抒情,就会选取适合表达自己情感的景物,来营造和自己的思绪相契合的意境。比如秦观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他所营造的意境是凄苦的,孤寂的,正好契合他贬谪途中,愁绪满怀的心绪。再比如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写梅花的身居驿外的寂寞处境,就是在写自己无人赏识的悲凉处境。

这些在诗歌中形成“思与境谐”的写作手法,必然也会影响到我们今天的散文创作。我们写抒情散文的时候,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一般都会造境。比如朱自清写《春》的时候,他很自然地引用了“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一下子就把春天那种温软、多情的感觉写出来了,春天的感觉扑面而来。因为“杨柳风”“东风”这样的意象,创造的是一种温柔美好、情意绵绵的意境。再比如老舍写《济南的冬天》,里面有这样的一段:“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老舍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幅小水墨画,那这里寄托的是什么“思”,怎样与“境”谐的呢?老舍说这幅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唐代的水墨画追求的是什么境界?我们可以想一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不难推想唐代的水墨画追求的应该是一种玄远幽深的意境,而这种意境不正是老舍的审美追求吗?这就是“思与境谐”的诗歌或者绘画手法运用于作文中的经典范例。

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要让他们有一个“造境”的意识,自己写入文中的描摹风景的句子,都不是无端出现的,它们寄托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或者暗示着文中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总之,这些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有使命的。要学会让这些自然风物“说话”,也就是“思与境谐”,那么文章就会极富表现力,非常具有审美意蕴了。

言与意和

言与意和,探讨的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的这句话本来是论述君子的理想人格的,我们还可以从另一角度来理解孔子的这段话:对美的看法,应符合人们对文艺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的要求。如果内容胜于形式,就显得粗野。形式胜过内容,则显得浮华。只有内容与形式配合得很好的文章,才称得上好文。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