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动力工程论文

动力工程论文

时间:2023-01-26 11:1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动力工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动力工程论文

第1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Power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上海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6761

国内刊号:31-1279/TK

邮发代号:4-30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2篇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工程设计能力

作者简介:陈伟鹏(1974-),男,蒙古族,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武文斐(1964-),男,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内蒙古 包头 014010)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101-02

毕业设计是工科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必要训练,是当前理工科院校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受到严谨的毕业设计训练,是专业课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

内蒙古科技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品牌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电力和钢铁两大行业,大部分学生进入生产一线进行技术管理工作,因此对于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内蒙古科技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时间为16周,是培养本科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教学环节。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科技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一个新专业,毕业设计工作开展时间短、技术资料积累少,在工作中有许多不足。例如:热能专业有电厂热能和冶金热能两个方向,在设计难度和评分标准方面对学生要求有所不同;由于缺少资料,部分教师在指导设计时只要求学生做系统示意图;部分教师布置工作量不饱满,而另外一些教师布置工作量较大,很难在规定时间完成;在布置设计任务和指导设计时偏重于书本理论知识,对于实际工程知识涉及较少。如工程图纸不规范,热工设备设计中只计算理论热量和产量等,不涉及炉体、炉墙耐火材料等。

以上问题不可避免的都会对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为了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相关教师针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实践研究。

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建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工作能力考核和培训

本科毕业设计对指导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对指导教师进行较严格的考核和培训,只有具备了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能力的教师才能从事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1)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工作能力考核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核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工作能力:

首先,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技术职称是衡量教师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相关规定,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本科毕业后一般具有五年以上的教学和工作经验,基本可以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其次,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收集3套以上完成的工程设计资料。工程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有其自身的工作方式和特点,参考现有的工程图纸和设计资料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项好的工程设计都离不开对前人工作经验和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因此,指导教师在承担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前应收集大量工程技术资料,特别重要的是应有几套完整的工程设计资料。

最后,指导教师在独立承担毕业设计指导任务前,必须有一年以上的毕业设计助教工作经历,并且经过考核才能承担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在助教过程中要求年轻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相关毕业设计,将设计过程和相关资料充分掌握,并组织专门的考核来确认年轻教师是否能承担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2)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工作能力培训。当今世界工程技术发展很快,无论青年教师还是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教师都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工程技术。在这方面教研室主要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法来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所谓“请进来”,是指请相关设计院的专家来指导教师进行毕业设计工作,可以采用设计方法讲座、带领教师一起指导毕业设计等工作方式。所谓“送出去”,是指将教师派往设计院、设计公司等单位与专业设计人员一起工作。教研室与多家相关设计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选派相关教师到专业设计单位从事设计工作,并且要求教师至少参与完成一项完整工程设计工作(包括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现场服务)。

2.加强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指导和监督

内蒙古科技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时间为16周,几乎占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在如此长的一个时间段中,完全靠指导教师和学生自己把握工作进度是不合适的,因此教研室制定了毕业设计总体进度表,以便于学生和指导教师统一安排工作进度,具体见表1。指导教师根据表1安排的各组的毕业设计任务,在各工作阶段最后一周检查每个学生的阶段性工作成果,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的阶段性成果给出评价意见,要求该学生进行修改。

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问题,需要指导教师定期指导。由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比较零散,同时指导教师在承担毕业设计工作以外还有其他多项工作,因此不可能每天都到设计教室指导设计工作。教研室在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指导教师工作时间安排,要求每位指导教师每周定期安排2个半天的时间指导本组学生。每次指导间隔为半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来自己解决问题,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带着问题来完成工程设计的能力。因为在实际的工程设计过程中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能够马上得到解决,如其他专业资料提供不及时、局部设计方案没确定、部分参数不知道等问题。

当出现部分问题不能马上解决时,正常的设计工作不能停止,而是在设法解决相关问题的同时继续开展后续的设计工作,当问题解决后再来完成相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按期完成设计工作,不会因为一个局部问题影响整个设计进度。

3.建立公正合理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

(1)规范各设计方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分别涉及热力发电厂、锅炉和冶金加热炉三部分内容。毕业设计题目的分配主要是根据就业意向由同学们自主选择。由于每个设计方向特点、工作内容有较大区别,在评价毕业设计工作时较难有统一标准。

教研室针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将来的工作需要制定了毕业设计应涉及到的重点内容。首先毕业设计应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业项目,可以是工厂整体设计,也可以是锅炉或冶金加热炉整体设计。设计说明书要包括如下内容:完整工艺流程设计、热平衡计算、燃料与燃烧计算、空气和燃气管道计算、炉体钢结构和耐火材料选择等。特别是部分指定教师布置的题目为工厂整体设计时,除了进行全厂工艺设计外,还要求指导教师必须选取工艺中某一热工设备单独设计,来保证同学们在热平衡计算、燃料与燃烧计算、空气和燃气管道计算、炉体钢结构、耐火材料选择等方面得到锻炼。

(2)遏制毕业设计抄袭现象。针对毕业设计抄袭问题,教研室做了大量的防范工作。首先要求每位指导教师最多带10位同学。要求指导教师在布置设计任务时要尽量做到每人一题,如果题目大体相近,也必须做到主要技术参数不同,并且严格要求每个学生都按照指导教师布置的题目和技术参照进行设计和绘制施工图,其设计结果必须与指定参数一致。通过以上方法,可以保证每个学生设计的结果都与其他同学不同,进而遏制毕业设计抄袭现象。

(3)建立公正合理的毕业设计评分体系。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是对即将毕业的同学16周工作的主要评价,并放入学生档案跟随学生一起进入工作岗位。很多企业领导都会查阅学生档案,根据毕业设计成绩来考虑如何培养和使用新员工。因此每位即将毕业的学生都应重视自己的毕业设计成绩。如何公正、合理的评价学生的毕业成绩是摆在指导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过程中有两个相互矛盾的问题。首先指导教师都希望本组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这样他们不但可以顺利毕业,同时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会给领导产生一个好印象;但是如果没有原则的给每位学生都评定为较好的成绩,就不能起到鼓励优秀学生、鞭策落后学生的目的。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使他们失去认真完成毕业设计的动力。长此以往,会使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产生不信任,不利于本专业的长期发展。因此,教研室规定总体成绩中优秀占15%,良好占25%,中等占40%,及格和不及格占10%。

对于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主要考虑三方面成绩:一是平时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阶段性工作结果的完成情况评定。二是毕业设计说明书和工程图纸完成质量评定。由指导教师以外的其他教师评定,该教师有教研室指定。三是答辩成绩。答辩分为自己讲述和教师提问两部分,答辩组的五位教师根据该学生的讲述和回答问题情况给出评分,由答辩秘书取平均值作为答辩成绩。

学院会在每组学生中随机选取部分学生进行二次答辩,来检查教师答辩过程中是否公正、公平,同时检查指导教师的工作结果是否符合学院要求。

三、结束语

内蒙古科技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研室针对本科毕业设计开展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毕业设计指导和评价制度,重点加强了指导教师的工作能力考核和培训,加强了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指导和监督,建立了公正合理的毕业设计成绩评价体系。通过两年的实践发现毕业设计质量明显提高,同学们的工程设计能力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赵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导[J].中国冶金教育,

2006,(5):33-35.

[2]李晓梅,张永春.毕业设计(论文)全程质量监控的研究与实践[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7):86-86.

[3]孙政荣.提高工科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27):200-203.

[4]回春光.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05,(6):29-32.

[5]王命平,王瑞萍,郭鹏.以施工图设计深度为目标指导毕业设计[J].中国冶金教育,2007,(3):32-38.

第3篇

关键词 学术影响力 图书 馆藏建设 被引数据

分类号 G253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7.03.007

Research on the Library Collection Optimization Based on the Academic Influence:Taking the Collection Optimization of Power Engineering of Xihua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Qin Menghe, Lv Xianjing, Li Mingwu, Huang Fei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consider the academic influence of books to optimize the collection strategy, and combined with the citation and reference situation of the books in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to establish a practical and reliable academic influence evaluation model of books with data support. It applys the Chinese collection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of Xihua University to the evaluation practice, and the results prove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the collection optimization of this subject.

Keywords Academic influence. Books.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Citation data.

0 引言

馆藏建设作为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教学科研的有力支撑,一直备受各界学者及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现阶段,随着网络和电子移动终端的普及,图书呈现出学术类图书比例减少、全民电子式阅读兴起等特点;图书馆呈现借阅量逐年下降、子阅读量远远超过纸质阅读量的趋势。而国内已有的读者决策采购[1]、文献发现策略[2]等馆藏建设方式还仍然存在着读者参与度不高、实施不便等问题。如何紧跟时代要求构建适应教学科研发展新需求的馆藏策略已然成为紧迫解决的课题。

一本图书出版后产生的各类数据凌乱繁杂而又有所联系,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分析出有利于图书馆馆藏建设的方案值得我们思考。图书的利用以及被引用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对以教学科研为目标、学科设置各有特色的高校而言,图书被引用数据(可引申理解为学术影响力)是藏书采购最应考虑的因素之一。对此,本文将结合图书在科研成果中的被引情况和参考其利用情况,在各种数据的有力支撑下寻找适应大数据环境的馆藏优化策略。

1 图书的学术影响力评价现状

北京大学何峻给图书评价的定义是:根据一定的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图书文献的内在质量、使用规律、发展特点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评价[3]。那么图书的学术评价顾名思义,就是采用一定方法,对图书在学术上的质量、规律、特点等进行的评估。目前,国内外对于学术文献的影响力评价主要集中在期刊论文上,对图书的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相对薄弱和滞后。近年来随着各界对图书影响力关注度的提升,除了传统的专家主观评价外,也逐渐产生不少以客观数据为依据的图书评价研究成果,如2009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4],2011年北京世纪读秀技术有限公司开始图书在各年的被引用情况报告[5],2013年西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下进行的中文图书索引数据平台建设和评价分析研究[6],2015年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张玉等发表的《论多维视角下中文科技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构建》[7]。此外,张容、李勇文利用Hz指数评价法来评估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上作了尝试[8]。这些成果在图书影响力评价的模型、体系、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并产生了一定实效,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但也存在针对性不强、操作难度大等问题。

2 评价模型

结合本文欲构建综合考虑各方面数据的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估模型的初衷,与张玉等人的多维视角评价体系多有共识之处,但本研究更侧重图书的被引情况,故笔者将在张玉所提出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加以修改,构建一个有数据支撑又实用可靠、易于实施的图书评估模型。

根据可量化、可获得、有学术影响代表等几个原则,笔者主要从图书引用和图书利用两个维度进行评价。再选取目前较为成熟的三大图书引用平台(Google Scholar、中国引文数据库和读秀知识库)的被引数据作为图书引用维度的二级指标,选择本馆图书的纸质馆藏与借阅情况、电子馆藏与下载情况以及图书的版本印次作为图书利用维度的二级指标。图书评估的基本框架整理如图1所示。

图1 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估框架

根据各指标的属性和特点进行细化分析,可提炼设计出17个三级指标。由于本文选取的是西华大学重点学科“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图书为研究对象,故笔者邀请了该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对所构建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并采用应用范围较广、结合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层次分析法得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最终确定了图书的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中,是多个客观指标一起对一个对象进行评价,通常都采用多指标加权平均法得出最终的评价值。根据加权综合评价方法,构建本评价体系数学模型如下。

R=xTy=∑ni=1xiyi

其中:x=x1x2x3…xn y=y1y2y3…yn

(x1,x2,x3,…,xn为标准化后的评价指标值;

y1,y2,y3,…,yn为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3 能源与动力工程类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获取方法

本文以西华大学重点学科“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为例,通过上述评估模型得出本馆所藏该类共923册图书的学术影响力。评估模型中各项指标对应的数据来源及获取方法如表1所示。

3.2 评价结果与分析

对各个来源数据进行整理并应用于评估模型,计算得出西华大学图书馆所藏923册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其中外文译著64本,教辅习题册20本,工具书类36本,其他803本),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该学科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呈现出长尾分布状态,只有少数图书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绝大多数图书(84.29%)的影响力都较小,这与工程科技类图书大部分图书不被注意的实际情况相符。此外,学术影响力较小的图书基本上涵盖了编写年代较早而被引用和借阅的次数却很少甚至为“0”的图书,说明本评估模型是科学合理的,评估结果基本符合客观事实。

评价结果显示该学科图书影响力排名前10的图书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看出在学术影响力排名前10的图书中,基本都集中于2000年左右出版,近十年的仅有杨世铭和陶文铨于2006年编著的《传热学》(第4版),这与图书评价本身具有滞后性不无关系。10本书中陶文铨一人就参与了3本书的编著,而且排名居于前3位,学术影响力综合值远高于其他书,近五年的借阅量也是遥遥领先,说明该学科形成了较为集中的学术权威,业界学者对于经典著作有较高的共识,其价值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值得注意的是,R值大于0.5的145本图书中就有7本外文译著(其中6本来源于美国),所藏64本外文译著中有39本皆来自美国,比例超过60%,这说明外文译著,特别是美国的能源动力工程类著作,对我国该学科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也表明我国学者对美国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研究高度关注,并常以他们的成果为借鉴和参考。

4 馆藏存在问题与优化策略

通过对比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和馆藏情况,发现西华大学图书馆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馆藏建设上存在一定问题。如有的具有高学术影响力、借阅需求也比较旺盛且书龄不算高的图书,复本量却相对少,有供不应求之嫌,可考虑增加一些复本;部分低学术影响力、读者借阅需求小但复本量较多的图书,浪费了有限的空间资源,可考虑将一些复本以捐赠等不浪费的方式剔除,减少架上流通量;对于学术影响力较小而且书龄高、借阅量小的图书,可考虑以贮藏或捐赠等方式剔除;从CNKI的引文稻菘庵胁檠该学科的高被引图书可发现,部分高被引图书尚未收藏,可结合书龄来考虑加入馆藏等。篇幅有限,表4列出了部分馆藏与学术影响力不相符的书目及馆藏建议,表5给出了部分可考虑加入馆藏的书目,表6给出了部分可考虑剔除的书目。表中建议复本量均按照学术影响力所在区间对应的复本量均值计算得出。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要是从学术影响力角度分析馆藏状况,对于出版年代较早的图书是否还能购到以及如何采购等问题在此不作探讨。

表5 可考虑加入馆藏的书目

统计数据显示,借阅量超过30次的65本图书中有9本都是教辅习题册类图书,复本量都较高(≥4),而该类型图书的学术影响力排名都并不靠前,这与大学生需要应付考试和完成课程作业有关,故不建议减少架上复本量或剔除。

5 结语

本文以图书的被引用情况为突破口,在分析图书学术影响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图书被引数据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图书评估模型,并在我校重点学科“能源与动力工程”馆藏图书上加以应用,在得到该学科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后,对比分析出目前我馆在该学科藏书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适应教学科研发展新需求的馆藏策略,为优化其他学科以及整个图书馆馆藏策略提供参考。但是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图书进行系统排名未考虑其具体语种、类型等划分;由于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和评价以学术影响力为侧重点,选取的评价维度和指标不够全面。另外,图书评价本身具有延时性,导致所提出的馆藏策略只是针对已藏图书的优化建议,对新书采访尚未有帮助。后续研究中,笔者会不断修正,希望能为进一步开展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及馆藏优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发,也希望有更多学者关注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 1 ] 张甲,胡小菁.读者决策的图书馆藏书采购:藏书建设2.0版[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36-39.

[ 2 ] 吴志荣.文献发现:大数据时代的重要命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42):21-27.

[ 3 ] 何峻.我国图书评价现状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108-109.

[ 4 ] 苏新宁.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被引概况分析[J].东岳论丛,2009(30):5-13.

[ 5 ] 读秀图书被引用情况索引[EB/OL].[2016-03-15].http:///.

[ 6 ] 邢红梅,吕先竞.图书评价及其模型研究现状的分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4(3):29-32.

[ 7 ] 张玉,潘云涛,袁军鹏,等.论多维视角下中文科技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4,

59(7):69-76.

[ 8 ] 张容,李勇文.利用H指数进行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的探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6(3):77-79.

覃梦河 西华大学图书馆馆员。四川成都,610039。

吕先竞 西华大学图书馆馆长。四川成都,610039。

第4篇

Abstract: On the background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for the undergraduate college of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Power Engineering, in order to solve the absence of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deficiency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mechanism,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programs of th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mechanism in the field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are explained.

关键词:传热传质;创新;拔尖创新人才

Key words: heat and mass transfer;innovation;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1-0254-02

0 引言

①研究现状。

在我国能源的生产量已居世界前列的大背景下,工业生产中能源的利用率依然较低。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发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并将能源作为第一个重点领域列入其中,而工业节能作为能源重点领域的第一个优先主题也被写入该规划。可见,工业节能是我国能源领域的重中之重。以工业生产为例,换热设备已经广泛地应用在石油、化工、冶金、动力、材料等相关领域,且换热设备占总投资比重约为30%~45%。另外,换热设备的自身结构和其换热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与能源的高效利用息息相关。由此可见传热传质在换热设备的重要性。

魅却质学科隶属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每年举行年会,包括传热传质、多相流、燃烧学、热力学分会。其中传热传质分会规模最大,每年的年会人数均超过1000人。而多相流、燃烧学、热力学都会涉及到传热问题,离不开传热传质,而传热传质又离不开拔尖创新人才,传热传质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经迫在眉睫。

目前,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已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进行了一定程度地研究。薛永武[1]从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培养模式两方面出发,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和培养进行了一定程度地研究。张秀萍[2]以目前国内的大学教育创新作为切入点,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讨。徐晓媛等人[3]将影响拔尖创新人才的因素作为突破口,通过调研和思考结合的方式,系统地讲解了拔尖人才培养的途径及影响因素。王勇等[4]对材料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地探究。康重庆等[5]研究了电气工程学科领域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史明等[6]分析了工科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王牧华等[7]研究了交叉学科领域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变革方式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探索。康若t等[8]通过实践探索了生物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水梅等[8]分析了目前我国相关单位和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遇到的瓶颈,并对瓶颈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瓶颈的办法进行了研究。

从目前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现状来看,传热传质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的研究还未见报道,传热传质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建立亟待解决。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1909年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是矿业学府中办学规模最大、办学实力最强、学科体系最全的高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学校中的重要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不容忽视。

目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拥有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中心及省级学科综合训练中心,所以实验教学及实验课堂的内容丰富充实,实验类型多样化,例如: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及自主创新型等。此外,目前学院的实验室采用开放式管理,只要网上预约就可以快速进入实验,力争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快速优质的实验教学服务。近两年来,投入1000多万元全面更新、补充了实验设备,为自主创新型实验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依托于学院的实验室,由于受到场地和人数的限制,本科生对实验的了解还是处在表面上,属于高等大众教育,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没有起到培养拔尖人才的作用。所以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健全传热传质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拟依托教师个人的科研项目,将其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过程结合起来,建立一套传热传质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②研究意义。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招生规模达到了8个自然班级,人数超过了200人。以高等大众教育为基础,实施传热传质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使一些传热传质领域的拔尖人才得到培养。这个模式可以在高校中因地适宜地推广,为我国传热传质领域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性人才。

1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根据中国矿业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的传热传质领域的现状,以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的本科生作为培养对象,研究且探索了传热传质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开展以下内容:

1.1 以教学为手段,引导学生查阅和追踪最新文献的能力

查阅和追踪最新文献是拔尖创新人才必备的科研技能之一,始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是学生在科研道路上所要坚持的,做到时刻不落伍。在笔者一些教改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国矿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的支撑下,让学生参与到课件PPT的制作中去,让学生自己学会查阅最新知识,并添加到课件的PPT中去。

1.2 以科研项目为驱动,末位淘汰制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以本人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项目)为支撑,引导学生参与到科研中,发掘W生的创新能力,对创新能力差的学生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实行奖励制度,从而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进而培养一些拔尖创新人才,再逐渐引导这些能力出众的学生在本人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后,在本人的指导下,学生也从事的与本人科研课题及创新项目相关的内容,这样就能使学生能能够在某一方向进行连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

1.3 启发学生自主创新人才模式的研究

在指导教师大方向的指引下,充分给予学生在科研的主动权,允许学生在科研中犯错,充分尊重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通过自己的建议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并鼓励他们积极涉及新鲜的领域,对学生自己的一些创意应给予大力支持,进而使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力争具备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科研素质和科研思维。

2 实施方案

以中国矿业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背景,通过教学和科研项目两方面,对传热传质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2.1 教学

①传热传质领域的主干课程《传热学》教案的重新编排、课件PPT的制作。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锻炼学生的查阅和追踪最新文献的能力和制作PPT的能力。②让学生参与到教改项目中。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让学生参与到其中,这样就能真真实实地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改革。③课题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改善老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增加课堂的分组讨论环节及学生授课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作科研汇报的能力。④课后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增加科研性质的题目,例如数值模拟和小实验之类的题目,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科研

①提炼与传热传质有关的子项目,撰写项目指导书;②安排相关的实验项目,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的传热实验或流动与传热相关的数值模拟和计算,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③处理实验数据,作图,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锻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④通过撰写实验报告或外文科研论文的方式,锻炼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

2.3 总结

①总结教学与科研的经验,以便进一步改进;②跟踪学生的成长轨迹,及时纠正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

3 结束语

本文基于中国矿业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对传热传质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研究,这将对高校其它领域建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薛永武.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14(9):54-63.

[2]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1):9-15.

[3]徐晓媛,史代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81-84.

[4]王勇,孙丽丽,娄燕敏,陈桂娟,毕凤琴,张旭昀.材料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4(11):122-122.

[5]康重庆,董嘉佳,董鸿,孙劲松.电气工程学科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32-137.

[6]史明,韩放,李钰.工科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深化教学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上册),2015.

[7]王牧华,袁金茹.交叉学科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创新与体制变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2):66-72.

第5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ition)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1292

国内刊号:32-1684/T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1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6篇

关键词:传热学;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英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02

传热学是一门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它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特别是在能源动力、航空航天、建筑节能、材料冶金、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化工制药、生物工程等领域更是蕴藏着大量的传热问题,形成了如相变与多相流传热、微尺度传热、生物传热、超常传热等传热学的多个学科分支[1-3]。

传热学课程是我校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飞行器动力工程是动力工程与航空院校的结合,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该专业学生要求可以对发动机的总体性能分析、总体与部件设计、故障分析等。传热学本身也是一门与各工程领域关系密切、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课程。它植根于大量的工程实际之中,也必须服务于工程实际。本论文结合该专业工程实际情况,结合在传热学的教学过程中的几点讲课体会,把传热学比较枯燥的理论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感兴趣的实践联系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精心授课,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科技发展的速度日新月异,传热学方面的理论更加如此。但是我们的教学内容与这些新理论严重脱节,这在传热学实验方面尤为严重。同时部分同学认为传热学的实用性不强,对掌握专业技术帮助不大。因此导致大学传热学教学的受重视程度大大降低。这就需要把传热学知识与学生具体的专业应用及日常生活应用结合起来,提高同学们对该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讲课时,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重点突出。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专业需要,抓住重点,讲透概念,不断深化;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列举实际生活与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引导学生对传热学、传热现象进行深人的思考。进行现代传热学的重要实验,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详细讲解传热学在飞行器发动机方面的应用。例如,在讲到三种换热方式及计算方式的环节,加入目前飞机发动机用到的几种冷却方式:辐射冷却,烧蚀冷却,膜冷却,再生冷却及发汗冷却等。同时着重讲解目前研究的前沿领域:再生冷却技术[4]。该过程同时涵盖了三种换热方式,如图1,包括燃油与壁面的对流换热,壁面的热传导,由于发动机温度较高,换热方式同时还包括辐射换热。收集相关实物图片,如图2所示,让同学对其冷却过程及相关的计算方法有直观而深刻的认识和掌握。

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代入的传热学的教学课堂里,让同学们了解到传热学应用的广泛性。例如,引入CPU芯片中的散热过程[5],图3是一典型的台式计算机中的CPU散热器的图。在芯片内核内,电能转换成热能,发热升温,热量通过内核与金属外壳接触导热,传到金属外壳,热量通过金属外壳与散热器上的导热板的接触导热传到导热板,在导热板内热量以导热方式扩散传播到导热板上的肋片根处,在肋片内,热量以导热方式传播到肋片表面,风扇驱动空气流经肋片表面,热量最后以对流传热方式从肋片表面传到空气中。整个过程包括有:导热过程(其中多数是接触导热),空气对流传热过程。

图4所示的是采用有热管的笔记本计算机中CPU散热器,热量从导热板传到肋片,是通过热管传输,中间还有两处接触导热,在热管内,有蒸发传热和冷凝传热过程。

另外还有水冷式CPU散热器,热量从导热板传输到肋片,经由两处管内液体强迫对流传热,还有肋片与水管之间的接触传热。将CPU散热过程分解成若干个传热过程,分别分析研究每个传热过程的机理,目的是将传热学知识与实际日常生活及工程应用相结合,使同学们认识到传热学的实际应用,提高同学们学习传热学的兴趣,加深对传热学知识的掌握。

此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时,为避免产生视觉疲劳,可以增加幻灯片的生动活泼性,适当设置一些动画效果。在放映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恰当控制好教学节奏,使得课件播放进程与学生的思维节奏同步合拍。

二、增加英文教学内容

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世界的需要。而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很多来源于一些英文原著的翻译,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添加一些英文原文,一方面加深同学们对概念的理解,调节学生学习的紧张氛围,另一方面,增加同学们对专业词汇的掌握。同时,有利于学生在课外查找一些相关的外文文献,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例如,引入传热的概念的英文介绍:Heat transfer:Thermal energy (heat): refers to the energy transported from one system to another as a result of difference temperature (%=T)。引入对流换热英文:Convective heat transfer。层流和湍流边界层:Laminar and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s等。

三、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

(一)建立教学信息中心。在教学信息中心,介绍传热学的历史与发展前景、最新理论的跟踪以及传热学的科普知识,让学生对传热学有充分的认识。

(二)采取设立选修课的手段,开辟“传热象探索园地”,让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传热现象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三)开设课外专题讲座。课外专题讲座也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传热学的前沿,更深人地了解传热学的发展动向,激发他们的兴趣及投身传热学研究的志向。

(四)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信息,撰写传热学原理的应用论文,作为平时作业。通过这个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构建先进的传热学实验教学体系

传热学是一门实验学科,传热学的一切原理和定律都是从生产的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反之又经受生产的检验并推动其发展。因此,必须注重传热教学中理论学习与实验探索的结合。在传热实验教学方面,在预备性实验、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可以引入模拟演示实验。

通过预备性实验为理论的学习打好基础,通过基础性实验来验证一些传热规律,从而使学生对这些传热学原理和规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但由行器换热实验设备价格及操作条件的限制,发动机换热实验作为动手实验实行比较困难,考虑到该专业的性质要求,可以在课堂上增加演示实验,例如,模拟涡轮旋转叶片冷却通道换热实验,模拟气流平行于旋转轴方向的流动和气流垂直于旋转轴方向向外流及向内流等三种情况,基本概括冷却系统的全貌。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发动机涡轮叶片冷却过程。

此外,实验室应该建设成为自主型、开放式的实验室,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进行传热现象的探索,充分培养学生对传热学的兴趣。

五、加强中青年教师实践锻炼

目前大批高学历的青年教师正在成为各高校讲台上的主力军,他们正在成为我国高教战线的栋梁。但也不可否认,长期的学校学习,严重缺乏工程实践。同时,青年教师工作后,忙于应付各种日常工作,实践环节进修的机会非常少,因而也不可能向学生传播工程实践知识。部分教师、特别是面临职称评聘的中青年教师对上课采取应付的态度,课余不钻研教学法,上课时拿本教科书照本宣科,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质量下降[6]。

为改变这种状况,可以采用青年教师下工程现场或实验室工作半年到一年、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结对、定期进行教学法研究活动等。同时对教师的考核制度应作相应的变动,使青年教师愿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加实践经历上花费较多的精力。

六、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传热学学科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多,“传热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教材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才能巩固大学传热学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学完大学传热学之后,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戴锅生.传热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王厚华.传热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4]蒋劲.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再生冷却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6).

第7篇

关键词:热能系统分析;最优化;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艾萍(1968-),男,内蒙古兴和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张炳文(1953-),男,天津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吉林 13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北电力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83-02

教育部2003年发出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力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进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1]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基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现了东北电力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办学的基本特色,这是我校课程建设工作的出发点。我校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依托学校原有优势着力在相关学科的交叉结合部开拓新专业方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2]

当前我国火电厂每年烟尘排放量约360万吨,占全国工业烟尘排放量的35%,火力发电厂又是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排放的有害气体进入大气,形成酸雨等有害物质,造成大气污染,使大气环境日益恶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火电厂生产的主要专业,深知自己的使命“在满足供电供热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煤炭消耗、降低环境污染”,选择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应用基础研究不断深化,描述愈来愈定量化、精确化,节能减排成为电力规划建设和电站运行的努力目标”。基于此并为满足“一实两创”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从2002年开始,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了“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该课程的设置主要为了使学生掌握火力发电厂节能减排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针对“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综合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多门专业课程(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汽轮机原理、锅炉原理、泵与风机、热力发电厂)的知识点,以及现代运筹学理论和微机编程技巧,以火力发电厂节能减排、减少消耗的若干决策问题为训练科目,培养本科生解决本专业决策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

“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的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减少消耗的总方针,符合热力发电厂“以安全发电供热为条件,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为目标”的设计、运行基本原则。所以,将“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课程,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使其更适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深入认识本专业各门课程相互关联的实质内涵,有利于学生早日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跨越,有利于学生上岗后早日成为节能减排工程师,是培养“一实两创”人才的需要,是国家节能减排事业的需要。

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实现的。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及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3]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达到课程设置的目的,对“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进行精品化建设和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二、“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

课程是由一个或几个学科的若干内容按一定的体系与结构组成的教学基本单位。课程建设包括形成和决定课程质量的各种条件和内涵建没:教学文件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4,5]

1.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课程建设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从长远来看,教学团队在未来的课程建设中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远程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联合体、学分互认的发展,学生选课时可选择各学校精品课程,通过网络学习最适合他的课程,因此各学校教学团队的激烈竞争将不可避免。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良好的教学条件,能否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因此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水平高、素质好,团结合作,并有学术带头人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应该是由治学严谨、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把关,由经验丰富、思想成熟、学有专长、教有成效的中年教师作中流砥柱,由年轻力壮具有教学科研良好素质的青年教师冲锋陷阵的合理匹配的有机整体。其职称和年龄结构,主讲教师的高、中职比和任课率,教学和科研工作量比,科研成果率等均能达到结构合理,既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又具有相当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2.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融合多门课程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关联节能减排。在热力发电领域,无论是设备制造、工程设计还是电站运行,到处存在着“以安全发电供热为条件,以降低能耗为目标”的决策问题,直接关联着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本课程组一直为将“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成为培养节能减排工程师的培养平台而努力。结合火电厂在节能减排中的基本任务,精心编排了教学内容,融合了包括汽轮机原理、锅炉原理、泵与风机、集控运行、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高等数学、运筹学在内的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热能系统或设备进行深入分析,指导学生针对火电工程实际决策问题建立数学优化模型,并编制微机程序求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决策问题的能力。

3.重视教材建设

国内已经有一些关于火电厂热能系统综合分析与节能减排技术方面的教材,但是,都存在着某方面的不足:主要介绍其他行业的热能系统,火电厂的内容很少;主要针对小机组介绍,不能满足当前超临界600MW及1000MW机组的需要;原则多,应用少,只能作为一般的概念了解,不便于使用操作;由于峰谷差别日益加大,600MW机组也参加调峰调频,给定功率是多数机组的运行方式,例如有些教材中假设“余下的排挤抽汽(1-α1-2)将直达凝汽器”,在给定功率的运行方式下,必然引起发电功率的变化,调节汽门将关小,以改变蒸汽量,维持给定的功率。

本课程组编写的教材将克服上述同类教材的不足和缺点,达到教材建设目标。本教材的特色是“融合多门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创新点是“学生作业内容关联节能减排”。

本教材建成后,将成为:融合了汽轮机原理、锅炉原理、泵与风机、集控运行、热力发电厂、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高等数学、运筹学、微机编程等多门知识点的综合性教材用书;火电厂热能系统分析工具书和节能减排工作手册,其内容包括火电厂和热电厂的各种装机方案。

本教材将在人才培养中起到如下作用:各门课程知识点得到多次强化和应用训练;提高学生对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建立数学优化模型的能力;提高学生使用电脑编程求解的水平;提高学生参加热力发电节能减排工作的技能和意识。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采用的练习题都是每个火电工程实际存在的优化决策问题,以下举两个编程练习的例子:

编程练习一:以优化运行减少消耗为题材,与学生林志峰共同发表了论文《给定出力660MW机组最佳真空确定方法》(《汽轮机技术》2008年第5期)。该论文介绍了功率控制方式下单元机组最佳循环水量的寻找方法。传统的最佳循环水量寻找方法,也是目前教材中介绍的方法,是在汽轮机入口参数和调节门开度不变的前提下,寻找使供电功率达到最大的循环水量。这种方法不适合于功率控制方式下的单元机组。为此,本练习建立了全面的单元机组资源消耗数学模型,其C程序可以在1~2秒钟内求解得出给定发电功率下使资源消耗最低的最佳循环水量,能够为机组的在线优化运行提出合理建议。这里,资源消耗包括燃料费、水费和排污费。编程练习一的资源消耗数学模型符合汽轮机原理的有关定性结论,其微机程序给出的优化结果符合运行常识,学生得到了达到或接近实用水平的训练。

编程练:考虑更多因素的单元机组冷端优化设计参数。《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技术规定》指出,新建火力发电机组,要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变化规律和循环水管道系统布置方案,对于冷端设计参数(凝汽器换热面积、循环水量、冷却塔淋水面积、凝汽器管材规格、凝汽器管长度、循环水管道规格、循环水泵扬程、循环水温度)在一定的变化范围内进行多方案的优化计算。但是,目前火力发电设计单位没有包含上述多变化因素的优化计算方法和微机程序,手工进行优化计算又难以达到要求。为此,本练习建立了全面的单元机组冷端优化设计数学模型,考虑到有离散变量,采用枚举法求解,编制调试了Auto Lisp实用程序,计算结果符合正常规律,优化计算时间为1.5~2小时,为火力发电设计单位提出一个合理可行的优化设计工具。

三、“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直接、具体实施环节,也是“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头戏。

第一,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工科学生素质。课程组在指导学生完成编程作业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深入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第二,建设课程教学网站。在“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现有QQ群的窗口内扩建成课程教学网站,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推荐教材、参考教材、参考文献、动态习题集、QQ在线答疑。教学网站内容与课程组教师授课内容一致,课程组教师也使用相同的授课计划和教案,于是,教学网站的投入使用,不但方便了学生,也扩大了课程组的教学容量。

第三,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第一位。对主要方法,要讲清思维本质、应用原则与其他方法的联系,要强调方法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等。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对所学知识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总结环节,勤于动脑和动手,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推理的逻辑性和表达的数学性。

第四,开发应用CAI课件,迈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步伐。

第五,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受益。根据个体学生的不同类型,学生受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其一,综合性实用性的规划教材、随时可用的教学网站、老师实时在线的亲切感觉,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学生创建了良好的、温馨的自主学习环境;其二,对于死记硬背、不习惯于研究学习的学生,动态习题集是通过考试的捷径。

四、结论

通过对“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设置的目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改革和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的设置主要为了使学生掌握火力发电厂节能减排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对该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采取了研究性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等方法,并引进了多媒体、QQ群答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发展和其他类似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黄德群.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特点、问题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0,(5):64-68.

[2]范宝忠.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2):89-90.

[3]雷炜.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03-106.

[4]夏晓烨,段相林.课程建设的内涵、目标及相互关联[J].中国大学教学,2007,(9):59-60.

第8篇

1.目标机制明确

项目团队组成人员共同讨论团队成员的管理模式及工作分工,明确每个团队成员的角色、主要任务和要求,指导每一个成员更好地理解所承担的任务;团队成员中没有主次角色,每一个人都是主力,每个角色都很重要,团队成员彼此配合,推进团队执行项目计划,集中精力掌握有关项目成本、进度、工作范围的具体完成情况,以保证项目目标得以实现;如果不能彼此配合就不能彼此之间互相推动,并按时完成工作目标。

2.强调合作精神

在学生团队之间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以团队合作为基础,团队成员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并相互督促,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信任机制;依靠团队成员共同决策、共同解决问题,在确立团队规范的同时,鼓励成员的个性发挥;培育团队文化,注重培养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归属感,努力营造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关爱、努力奉献的精神氛围,授予团队成员更大的权力,尽量发挥成员的潜力。团队的结构完全功能化并得到认可,团队内部致力于从相互了解和理解到共同完成项目设计任务。团队成员一方面积极工作,为实现项目目标而努力;另一方面,成员之间能够开放、坦诚、及时地进行沟通,共同解决毕业设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类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

学生团队选题,教师团队指导答疑,项目管理式的毕业设计管理模式能够加强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保证了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时间。类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及分工协作能力。该模式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依托,突破学科限制,加强学生对专业整体认识的系统把握,培养学生独立承担工程项目的工作能力;学生考核评价多元化,学生自主评价、团队成员之间互相评价、阶段性的考核及毕业答辩考核等环节综合评定最终的成绩。[4]

二、团队合作式毕业设计模式的实践

哈尔滨工程大学是以“三海一核”为主体学科的行业特色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是主体学科之一,在船舶动力装备领域具有行业特色和优势。为实现“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自2011年开始实施本科生团队合作式毕业设计模式,具体实施办法如图1所示。[5]团队合作式的毕业设计模式是一种模拟工程项目立项及研究过程的本科生毕业设计模式。通过科研选题的方式,结合课题组现有项目和发展设想,开展具有创新性的选题工作,以创新性的研究内容和科研成果吸引与调动本科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进行子课题划分,系统安排各子课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学生提供充裕的题目,并明确各题目之间的关系。以研究课题为基础,各子课题承担人员集中讨论课题实施方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由个人确定研究方法,在查阅、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特殊问题,锻炼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立题

指导教师团队进行前期的立题论证工作,结合专业特点和本研究领域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整体性立题论证。例如,以当前较先进的船舶柴油机为研究平台建立船舶柴油机研发设计团队。指导教师团队集体讨论,进行课题分解,以柴油机零部件的结构设计、强度分析和整机的性能优化为基础,分解船舶柴油机总体设计任务,按照涉及学科的差异性确定子课题,明确各子课题之间的关系,再由指导教师确定子课题的任务。

2.选题

指导教师团队为毕业设计学生就课题选题的依据、涉及的学科、课题之间的关系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根据专业知识特长及兴趣爱好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然后确定选题;再根据选题情况及各子课题之间的关系,组建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教师集体确定毕业设计任务书,强调毕业设计纪律,规定工作时间、地点和管理制度,确定团队管理机制和课题的整体工作计划。

3.实施过程

在实施团队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实施指导教师、在读研究生的团队指导和质量监控制度。以团队内不定期讨论、每周集中汇报、中期检查、学术交流等方式保障毕业设计的有序进行,培养了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提升了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指导教师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保障团队课题进展顺利的前提下,对基础较好的、进度较快的学生,培育其申报校级本科生优秀论文,并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其参加部分实际的科研工作。建立相应的学生团队管理机制,以协作为基础,团队进行广泛的讨论以及相互督促,开展团队内自查、问题讨论和学术交流等。通过团队毕业设计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分工协作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4.质量监控

指导学生进行课题总结,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在这方面,组织具有一定写作经验的研究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讲座,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能力。指导教师团队对学生的论文要进行多次的检查与审阅,重点针对毕业论文的工作量、研究内容以及论文的书写格式和规范等进行评阅。

5.论文答辩

通过每周的汇报、组内讨论、学术交流等方式,学生在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学生精心准备答辩材料的基础上,由指导教师组织团队成员在团队内进行预答辩,提前发现学生在答辩中可能出现的课题分析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实践表明采用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取得较好的答辩效果。此外,优秀的本科生毕业设计也能取得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科研成果,因此资料的整理和存档工作也很重要。按照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对毕业生的立题论证书、论文、研究成果等进行存档,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制定毕业设计发展规划,制定毕业设计成果的延续方案,逐渐完善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工作。

三、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工科;专业实验;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232-04

实验教学对工科类研究生的培养十分重要,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都尤为重要。“叶轮机特性实验”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开设的一门针对叶轮机专业研究生的特色实验课程,在实验设备建设、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形式等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通过对该课程教学过程数据的分析,可以反映出目前工科研究生教学体系的一些问题,让今后的教学改革更有针对性。

一、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模式

“叶轮机特性实验”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实验课程,一般要求选择这门课程的研究生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或工程经验,并能对相关基础知识灵活地运用,通过本门实验课程,期望学生将获得以下几点收获:

1.在知识层面上,对在理论课上学习的知识有一个真实的认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2.在工程训练上,完全由学生动手完成整个大型实验,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在能力提高上,完整地领导或参与一整套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包括设计实验方案、可行性分析、项目分工与合作、实验方案实施、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及最终报告,对学生将来的就业起到训练作用。

4.在创新探索上,本实验中,只要能满足实验目的,并且实验室的条件具备,学生可以自由设计实验方案,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释放。另外,本实验会出现一些课堂上未曾讲授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结论,有利于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

这类实验课程的专业性很强,学生必须在实验前做大量的工作,包括熟悉专业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安排实验分工等。本门实验课的教师由四名教师指导,其中两人是主讲教师,两人是实验辅助教师。课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理论讲解阶段,由一名主讲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并对本次实验的目的与内容进行讲解;第二阶段是实验指导阶段,经过第一阶段后,要求每组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找另一名主讲教师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只在可行性上给予指导,经过几次反复,得到切实可行的方案;第三阶段是实验实施阶段,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现场实验,由两名实验辅助教师分别在设备与仪器使用上给予技术上的支持;第四阶段是完成实验报告及问题讨论,要求每名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独立完成。

二、课程的数据分析

本学期选课人数为79人,而实验设备只有一套,且实验课没有固定课时,只能在与学生其他课程不冲突的前提下进行,且时间限定在一个月内。我们将学生分为8组,每组9~10人,每次实验现场操作时间为3个小时左右。我们在学生中发放了问卷,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认为每组的人数应该控制在4~6人,这与教师的想法是一致的。在学生人数逐年增多的现状下,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增加设备台套数,并给实验课较为固定且充裕的时间安排。

实验小组是由学生自行划分的,因此各组情况并不均衡,有的组集中了较多的博士生,有的组则主要由外专业的专业硕士(工程硕士)构成,如表1所示。可以初步看出的是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学生基础似乎更好,而第六组学生的基础相对差些。在后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表1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基础,因为第六组中有些学生来自厂所,这部分人有较多的实践经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知识上的不足。另外,我们的假定是抄袭效应会让整个组的成绩向最好学生靠拢,一个好学生的存在可以让整个组的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使各组内部的分数差别较小,因此,后面的分析中我们主要按照每组的平均进行。

为了进行客观的量化评估,从基础、远景动机和主动性三个方面对各组学生进行了打分。这里的基础是综合了学生本科的院校、专业、相关专业课成绩的结果,远景动机是综合了学生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规划的结果,主动性则是综合了学生的实验准备情况和现场情况的结果,最终量化的结果如表2所示。这些量化值未必完全合理,但应该基本可以代表各组的情况。

实验报告的分数是根据认真度、正确性和讨论深度三部分评定的,这里面的后两者更易互相借鉴与抄袭,因此报告的认真度有时成为了区分同组学生分数的主要因素。表3给出了最终的实验报告分数,可以看出,各组的平均分有明显的差别,鉴于本次实验各组的实验方案和数据质量没有本质差异,各组的成绩差完全是学生自身认真度和能力的体现。从各组内部的报告相似度可以判断抄袭的严重程度,但不能确定原创与抄袭者。这里用版本数(内容基本相同的被确定为一个版本)来表示,并在表3的最后一列中给出。

下面对各表中的数据进行对比,来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学生的基础和远景动机对主动性的影响。从图1中可以看出,除第六组外,其余各组的主动性与其基础呈现强正相关的特性,也就是说学生的基础越好,其主动性也越强。从图2中可以看出,除第六组和第四组外,其余各组的主动性与远景动机也呈现强正相关的特性。对第六组进行分析后发现,这组的特点是包含了多名来自相关研究所的成员,有丰富的工程经验,且对叶轮机较为熟悉,虽然原来本科专业相关性不强,但对叶轮机有较高的熟悉度。这其实说明了我们在量化基础和远景动机时,应该把是否在相关厂所工作过作为重要的因素考虑。第四组的特点是基础好,虽然当前的专业和将来的工作预期使其远景动机得分不高,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证了这一组的主动性。

图3-图5是各组的实验报告分数与其基础、远景动机以及主动性之间的关系,总体上看来,基础、远景动机以及主动性这三者对实验报告分数都有正的影响。对于图3和图4,如果去除第一组,则可以看出实验报告分数与学生的基础和远景动机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第一组的特殊性有两点,一个是这一组是第一个进行实验的,没有借鉴对象;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这一组的学生严重依赖一名来自厂所、有实践经验的成员,而该同学的报告完成得并不好。从后面关于抄袭部分的分析也可以看出,该组的报告只有一个版本。图4中另一个偏离较多的是第四组,原因前面已经说过,这一组的分数较高主要由基础决定,远景动机的影响较小。从图5中可以看到,第六组较高的主动性并不能保证这一组有高的实验报告分数,这也是确立考核方式时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将上述三种影响因素按1:1:1的权重合并,则得到图6的基础、远景动机和主动性的综合影响。可以看出,除第一组外,其余各组基本上符合预测,即基础、远景动机和主动性这三者共同决定了实验报告分数。

严格看来,图6中的第三组和第八组也与一般规律有所偏离,即报告分偏低一些,这其实与这两组的抄袭现象较为严重有关。图7是各组的实验报告版本数与报告分的关系,可以看出报告的版本数与成绩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版本数越多分数也越高。第一、三、八组就是因为抄袭现象严重才导致报告分偏低,使其在图6上与一般规律有所偏离的。抄袭现象导致分数低这一情况与我们的预想是不一致的,我们的假定是抄袭效应会让整组的成绩向最好学生靠拢,而实际情况是越是独立完成,则分数越高。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真正有自主思考能力的学生抄袭和被抄袭的现象都较少。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探讨

传统的课程一般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在公平性上最为合理,但却不能完全反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有的课程采用课下大作业或小论文等方式,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出学生的能力,但却无法解决抄袭问题。实验课程有其固有的特点,不适合采用考试的形式,而采取的实验报告方式则与上述的课下大作业有相同的问题。很多教师在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原安娟等针对大学物理实验总结了各种考核方式的优缺点,指出有些考核方式虽然效果好,但对师资等条件要求很高,应根据的实际情况选择考核方式[1]。刘葵等强调了预习及理论准备在实验课程中的重要性[2]。闫迎利等则认为应把学生在实验中对仪器故障的处理能力作为考核指标之一[3],然而这些文章都没有分析抄袭现象对考核方式的巨大影响。本文作者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对专业实验的几种考核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见表4。

一般而言,结合口试、实验操作以及实验报告来综合评价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但对师资的要求非常高。我们采用的方案是实验方案(口试)20%,实验操作20%,实验报告60%的方式,以期尽量公平地给定成绩。实验方案的评分标准不易确立,且每组成员的实验方案是一样的,因此不能完全体现每一个学生的水平。受每组人数过多的影响,实验操作中总有几人处于观察者状态,因此实验操作的评分也不易执行。因此,实际上最终的分数还是主要由实验报告决定。在实验报告中,除了数据和结果外,我们设置了很多的讨论题,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抄袭现象的存在大大影响了评分结果的公正性,成为本课程最棘手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抄袭问题,不但这类课程评分体系的公正性大受影响,也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下一年度的课程中,我们打算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1.增大口试环节的分数比重,不但在实验方案评审中进行口试,还要对最终的实验报告要求每个人进行5~10分钟的表述与回答问题。

2.增加实验设备台套数或在同样设备上增加实验项目,让学生可以分更多的组,每组人数更少,且实验内容差别更大。

3.加大学风宣传工作,并严肃处理抄袭事件。

参考文献:

[1]原安娟,丁晓红.“大学物理实验考核方式评价”[J].大学物理实验,2009,22(1).

[2]刘葵,汪建民,孙华.“建立实验成绩综合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2).

第10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本科生;毕业设计;团队合作式

作者简介:孙文福(1979-),男,河南永城人,三亚学院理工学院,讲师。(海南 三亚 572022)王东旭(195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研究员。(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教学会“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项目编号:HGJXHB211035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98-02

2010年6月,中国工程院、教育部宣布联合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批准第一批61所高校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哈尔滨工程大学是试点院校之一。“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优秀后备工程师,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实施卓越计划的目的主要是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1]

一、团队合作式毕业设计模式的内涵

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这一定义突出了团队与群体的不同,所有的团队都是群体,但只有正式群体才能是团队。并且正式群体分为命令群体、交叉功能团队、自我管理团队和任务小组。后来,他又对团队与普通群体的区别作了深入研究,并得出四个结论:一是群体强调信息共享,团队则强调集体绩效;二是群体的作用是中性的,而团队的作用往往是积极的;三是群体责任个体化,而团队的责任既可能是个体的,也可能是共同的;四是群体的技能是随机的或不同的,而团队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2]

斯蒂芬・罗宾斯根据团队成员的来源、拥有自的大小以及团队存在的目的不同,将团队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问题解决型团队。组织成员往往就如何改进工作程序、方法等问题交换不同看法,并就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问题提供建议,不过它对调动员工参与决策过程的积极性方面略显不足。二是自我管理型团队。这是一种真正独立自主的团队,它们不仅探讨问题怎么解决的方法,并且亲自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工作承担全部责任。三是跨功能型团队。这种团队由来自同一等级、不同工作领域的员工组成,他们能够使组织内的成员交流信息,激发新观点,解决面临的问题,协调完成复杂的项目。

团队合作式的本科生毕业设计模式是采用系统选题,统一管理和综合考核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的一种方式。这种模式以项目立题为基础,将团队合作模式引入到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之中。团队合作式毕业设计模式是极具适应性与创新性的组织模式,它可以通过应用自组织团队,实现迅速适应复杂动态环境的目的。[3]

二、团队合作式毕业设计模式的特征

1.目标机制明确

项目团队组成人员共同讨论团队成员的管理模式及工作分工,明确每个团队成员的角色、主要任务和要求,指导每一个成员更好地理解所承担的任务;团队成员中没有主次角色,每一个人都是主力,每个角色都很重要,团队成员彼此配合,推进团队执行项目计划,集中精力掌握有关项目成本、进度、工作范围的具体完成情况,以保证项目目标得以实现;如果不能彼此配合就不能彼此之间互相推动,并按时完成工作目标。

2.强调合作精神

在学生团队之间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以团队合作为基础,团队成员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并相互督促,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信任机制;依靠团队成员共同决策、共同解决问题,在确立团队规范的同时,鼓励成员的个性发挥;培育团队文化,注重培养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归属感,努力营造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关爱、努力奉献的精神氛围,授予团队成员更大的权力,尽量发挥成员的潜力。团队的结构完全功能化并得到认可,团队内部致力于从相互了解和理解到共同完成项目设计任务。团队成员一方面积极工作,为实现项目目标而努力;另一方面,成员之间能够开放、坦诚、及时地进行沟通,共同解决毕业设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类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

学生团队选题,教师团队指导答疑,项目管理式的毕业设计管理模式能够加强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保证了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时间。类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及分工协作能力。该模式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依托,突破学科限制,加强学生对专业整体认识的系统把握,培养学生独立承担工程项目的工作能力;学生考核评价多元化,学生自主评价、团队成员之间互相评价、阶段性的考核及毕业答辩考核等环节综合评定最终的成绩。[4]

三、团队合作式毕业设计模式的实践

哈尔滨工程大学是以“三海一核”为主体学科的行业特色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是主体学科之一,在船舶动力装备领域具有行业特色和优势。为实现“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自2011年开始实施本科生团队合作式毕业设计模式,具体实施办法如图1所示。[5]

团队合作式的毕业设计模式是一种模拟工程项目立项及研究过程的本科生毕业设计模式。通过科研选题的方式,结合课题组现有项目和发展设想,开展具有创新性的选题工作,以创新性的研究内容和科研成果吸引与调动本科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进行子课题划分,系统安排各子课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学生提供充裕的题目,并明确各题目之间的关系。以研究课题为基础,各子课题承担人员集中讨论课题实施方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由个人确定研究方法,在查阅、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特殊问题,锻炼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立题

指导教师团队进行前期的立题论证工作,结合专业特点和本研究领域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整体性立题论证。例如,以当前较先进的船舶柴油机为研究平台建立船舶柴油机研发设计团队。指导教师团队集体讨论,进行课题分解,以柴油机零部件的结构设计、强度分析和整机的性能优化为基础,分解船舶柴油机总体设计任务,按照涉及学科的差异性确定子课题,明确各子课题之间的关系,再由指导教师确定子课题的任务。

2.选题

指导教师团队为毕业设计学生就课题选题的依据、涉及的学科、课题之间的关系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根据专业知识特长及兴趣爱好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然后确定选题;再根据选题情况及各子课题之间的关系,组建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教师集体确定毕业设计任务书,强调毕业设计纪律,规定工作时间、地点和管理制度,确定团队管理机制和课题的整体工作计划。

3.实施过程

在实施团队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实施指导教师、在读研究生的团队指导和质量监控制度。以团队内不定期讨论、每周集中汇报、中期检查、学术交流等方式保障毕业设计的有序进行,培养了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提升了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指导教师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保障团队课题进展顺利的前提下,对基础较好的、进度较快的学生,培育其申报校级本科生优秀论文,并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其参加部分实际的科研工作。

建立相应的学生团队管理机制,以协作为基础,团队进行广泛的讨论以及相互督促,开展团队内自查、问题讨论和学术交流等。通过团队毕业设计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分工协作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4.质量监控

指导学生进行课题总结,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在这方面,组织具有一定写作经验的研究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讲座,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能力。指导教师团队对学生的论文要进行多次的检查与审阅,重点针对毕业论文的工作量、研究内容以及论文的书写格式和规范等进行评阅。

5.论文答辩

通过每周的汇报、组内讨论、学术交流等方式,学生在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学生精心准备答辩材料的基础上,由指导教师组织团队成员在团队内进行预答辩,提前发现学生在答辩中可能出现的课题分析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实践表明采用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取得较好的答辩效果。

此外,优秀的本科生毕业设计也能取得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科研成果,因此资料的整理和存档工作也很重要。按照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对毕业生的立题论证书、论文、研究成果等进行存档,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制定毕业设计发展规划,制定毕业设计成果的延续方案,逐渐完善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工作。

四、结束语

团队合作式的毕业设计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其以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及工作的自主性并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当然,任何模式都是以优秀的教师资源和良好的硬件条件为基础的,希望通过几年时间的实践,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能够利用现有科研环境提供的软、硬件资源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进而提高本科生的专业素养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东旭.试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2]杨晨,等.创新团队内涵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6).

[3]王东旭,等.舰船动力“卓越计划”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第11篇

关键词:传热强化与控制 课程建设 教学方法 考核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98-02

热环境控制课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一门专业课,也可作为航天、机械、电子、化工类相关专业的选修课。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本科学生在学习了大学传热学中的传热基本原理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掌握对相关工程技术中传热过程进行强化与控制的原理思路与技术方案,扩大知识面,培养根据基本原理进行技术研发、创新的能力。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适当的课堂讨论。通过资料搜集、分析整理、评判,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拟定设计题目、进行论证与初步设计训练,达到教学目的。

热环境控制课程的特点是属于新开设课程、无合适教材、涉及面广、无习题;接近研究生选修课、要求学习主动性;需查找文献、大量阅读,发挥主动性进行课程设计、撰写论文;与一般专业课的课程设计训练不同,主要考察主动性、创新性。本课程的教学正是围绕培养能从事热动系统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展开的,结合我校本科教学要点“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教师第一要务,重点推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依照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教学与科研一体化为教学思想,为深化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1 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教学思想

热环境控制的教学与科研是相对独立又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项活动,在适宜的条件下,两者可以得到强化,并相辅相成、互为促进。高校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基本思想基于建设具有地方工科特色的现代教育教学,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坚持侧重工程和应用的研究型教学和科研思想,致力于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探索和实践,使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服务教学。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教学思想在热环境控制课程教学中体现为:通过理论的教学、科研活动和课程设计等,使学生适度地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中来,既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又可以加强本科生教育与实际课题的联系。热环境控制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都是按照这种教学思想进行。

教学组主持完成和正在进行的课题有973课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也有和航天院所、公司企业之间的横向课题。这些课题涉及了强化换热、计算传热及多相流动和相变换热等各研究方向。通过科研活动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开拓了教师的知识面,同时为教学提供了第一手科学前沿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时,授课教师注重联系实际及本人的科研成果和他人的科研成果,使授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如,围绕863课题中近地空间飞行器热控和热防护研究,从课堂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方面设计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把项目的内容(包括近地空间飞行器的工作原理、热环境和特有热控系统设计思路和方法)融入到导热强化与控制原理、对流传热强化与控制原理、辐射换热强化与控制原理、耦合换热与传热过程的强化与控制、新技术领域中的传热强化与控制问题等章节中,同时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开设了几个由浅入深的专题学术讲座。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学生业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科研实验平台,通过一系列教学,学生不但理解了热环境控制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真正把传热学理论知识拓展到实际应用中来。同时也了解了科研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将来参加社会工作或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

多媒体技术教学,已在众多课程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也存在一些弱点和缺陷。例如,多媒体教学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等,因此,本课程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像录像、小黑板、多媒体、课程互动讨论、学生上台讲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课上主动性和课后思考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学的主要内容、授课教案等都可以在网站上浏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该课程的主要内容。网上教学与答疑可以通过传热学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共享课)进行。为了增强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解决学生对于该课程存在的一些疑问,并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反响,我们还开设了微信群和QQ群进行教学讨论和答疑交流;另外网站设置了资源共享区,为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资源共享的渠道。

讲解课程时,积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学习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基本知识,讲解的例题都与实际生活和科研项目相联系。比如讲解绪论的时候,笔者在讲课时问学生,人们在冬天一只手握铁棒另一只手握木棒时,为什么感觉握铁棒的手比握木棒的手更冰冷?为什么蔬菜大棚里的温度比大棚外的温度高?神舟飞船是如何克服大气烧蚀返回地面的?于是学生就有了反应,开始思考。这样一来,自然而然,老师就把学生引入下面要介绍的导热强化、对流换热强化和辐射换热强化等基本原理和控制手段。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可以知道学习这门课以后,能够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就不会盲目,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从传热学的角度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真正学会如何利用传热学知识去控制热环境。

3 N+1的考核手段

考试方式改革如何客观、公正、有效地考核学生,如何摒弃一张考卷定乾坤的现象,一直是广大教师探讨的问题。对于绝大多数大学课程来说,尤其是一些工科课程,我们所要考查的决不是学生记忆公式的能力,而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怎样通过考试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传热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为此,我们设计了N+1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办法,办法的内容如下:

(1)课堂提问,考核学生学习情况、表达能力与课堂出勤情况,以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思考问题的独立性。

(2)平时小测验,考核学生知识积累能力与平时的学习态度。

(3)课程设计,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构思、提出一种热环境控制技术方案,并进行基本的论证。没有应用领域限制,充分发挥。最后经过老师评定较好的方案将有机会上台展示并讲述5~10分钟。

(4)课后资料查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文献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求:自拟题目,要求图文并茂,按正规学术论文形式撰写,必须有自己的观点或认识。可选择下列之一:①针对某一工程领域的热环境控制技术,进行文献资料综述、评价、分析,每人至少查找20篇国内外较新的论文(近10年)、技术报告及应用介绍。②针对某一传热方式的热环境控制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发展,进行文献资料综述、评价、分析,每人至少查找20篇国内外较新的论文(近10年)、技术报告及应用介绍。

(5)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进行基本概念、原理考试,加深学生对传热学和传热强化与控制的理解。

4 结论

热环境控制是一种改善传热性能的先进科学技术。通过对热环境控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如何改善提高热传递的速率,以达到利用最经济的设备来传递规定的热量,或是用最经济的冷却来保护高温部件安全,或是用最高的热效率来实现能源合理利用。不仅为专业知识拓展提供有效的手段,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我们对“热环境控制”课程教学方法的进行了探讨,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掌握热量传递的高效途径和控制方法,为后继的专业课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永辉,王子云.关于《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制冷与空调,2004(1):69-70.

[2] 尹先清,李赓.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方法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5):32-33.

[3] 周继军,张敏,施伟,等.传热学课程建设实践与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2.

第12篇

动力机械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动力机械的噪声、特别是热力发动机的排放物又给人类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危害。华南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学科带头人梁荣光教授在致力于提高动力机械性能的同时,十分注重动力机械环保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及时将新技术、新理论应用于产业,走出了特点分明,优势明确的科技与产业的结合之路。技术为先

梁荣光教授,广东阳江市阳东人,现任华南理工大学热能机械工程研究所所长,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工程系主任,兼任中国内燃机学会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编辑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工程热物理研究会理事、中国制冷学会高级会员和广东制冷学会理事等职务。

说起他的成长,也许应取决于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对于每次学习机会的把握和珍惜。1969年,他在华南理工大学内燃机专业毕业后,被留校任教至今。1987年,受学校派遣,他曾赴日本广岛大学作访问学者,任客座研究员,师从世界知名的内燃机专家学者广安博之教授。2003年4月曾作为广州某集团有限公司技术顾问到德国、荷兰等国家进行技术交流和工作调研。

参加工作以来,他秉持认真教学科研、执着技术创新之态度,长期从事热能动力专业科研和教学工作,培养了博士、硕士,留学生、进修生30多人,主持并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课题10多项,在动力机械工作过程及优化,动力机械环保节能新技术,制冷与空调工程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好的成绩5项重大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不少被EI等三大索引和国内外重要刊物所收录和引用出版专著3本、本科教材1本。个人业绩先后刊登在《世界名人录》、《中国世纪英才荟萃》、《中国专家大辞典》等十多个大型图书中。

在他的一个抽屉里,列放着厚厚的一摞荣誉证书,包括国家科学大会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广东省高教厅科技进步奖,华南理工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华南理工大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华南理工大学教学优秀奖一等奖、华南理工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

荣誉是对他成绩的见证,更是对他未来的激励。他说,他现在的期望就是在科研上有新突破,成果转化上有大发展!产业为本

广东人的开创性和务实思维,在他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做的每一项研究都以应用为开发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他主持研发成功的高效节能环保型柴油燃油添加剂被广东远洋渔业公司在广东渔船上广为推广应用,广东省现有渔船6万多艘,应用后每年可为国家节省柴油8万~10万吨;他创新研制的海水硬水制取机首次成功制出适合渔民作业的海水硬水(目前国内外制出的仅仅是海水软冰――雪花冰,渔民作业不大适用),这将为我国海洋渔业生产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此外,梁荣光教授是广东省第一批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成员,被派驻阳江宝马利汽车空调设备有限公司。梁荣光教授自2005年开始就带着课题组来到该公司,进行省部产学研结合的科研活动,在这里成功创建了广东省汽车空调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一一阳江宝马利产学研结合产业化基地;合作并完成“宝马利汽车空调平流式冷凝器参数计算与结构优化”等三个科研项目:他最早提出建筑空调换热器全铝化的改革倡议,把换热效率最高且轻量化的汽车空调平流式换热器应用到建筑空调中去,当前已成发展趋势;目前正在开展“中央空调变截面平流式换热器研发与应用”等特派员项目和省部产学研结合等项目。

四十载科研苦旅,他以年华和智慧,书写了属于自己的“新动力概念”,四十年光华岁月,他以热情和执着,实现了四十年前“为母校发展而努力”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