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专业技术总结

计算机专业技术总结

时间:2023-02-03 20:33: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专业技术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专业技术总结

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建设;词汇记忆练习;任务驱动教学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8-0095-04

中图分类号:G642

一个合格的计算机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基本的日常英语沟通能力,还需要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计算机术语表述能力。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技能。由于英语教学和计算机教学存在学科差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并提高课程教学的专业水平,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1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课程特点

计算机专业英语作为一门将语言应用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既不是单纯的语言课程,也不是专业的技术课程。计算机专业英语分别涉及科技英语问题的一般特征和技术信息交流的相关内容。这门课程与基础英语教学的最大不同在于长句多、术语多,学生需要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和相关的技术知识才能把这门课程学好。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课程特点如下:

1)新生词汇多。

由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相关的新技术、新词汇和新术语也是层出不穷。比如近年来被广泛推崇的面向对象技术,由最早的OO(Obiect Oriented,面向对象)、UML(Unified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到现在的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Archi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体系结构)和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等,可以说几乎每天都有一些新的技术术语出现。

2)实用性强。

计算机专业英语强调英语本身的实用价值,是计算机从业者掌握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例如系统开发环境的菜单、帮助和错误信息一般都是英文描述,需要较强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再比如一些计算机外设(Mouse鼠标)或厂家标示(IBM公司),这些计算机领域专有名词也是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

3)转义词多。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很多词汇都是由基础英语转义得来的,产生了大量的派生词、旧词新意和引申词汇,这在计算机专业词汇中十分常见,如driver(驾驶员-驱动)、Encapsulation(包装-封装)、ObjectClass(对象类)、Exception(例外-异常)等。

2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

2.1 教学内容选择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要按照相关专业的技术运用实际为主线,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突出英语口头表达、技术文档撰写等实用英语技能,还要根据专业课程知识来编排课程结构。比如软件工程专业就可以按照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5个阶段来安排教学单元,分别是Planning Stage(计划阶段)、Reouirements Definition Stage(需求分析阶段)、Design Stage(设计阶段)、Development Stage(开发阶段)、Installation and Acceptance Stage(安装验收阶段)。每个教学单元又分为听说、阅读和撰写3个子模块,每个模块又细分为基础内容和拓展训练两个部分。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单元模块组件如表1所示。

2.2 词汇记忆练习

词汇是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基础。由于技术更新快导致词汇量巨大,传统的记忆方法往往效率很低,而记忆的过程通常比较枯燥,学生在背单词的时候会有很大的抵触情绪。所以,加强词汇记忆训练对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水平有很大帮助。笔者通过多年的英语教学总结了一些高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背单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词根记忆法。

计算机专业词汇有很多是通过两个或多个单词合并构成的,词根记忆法就是通过记住这些简单词汇(词根)的意思,通过分析此类词根来加强记忆。比如,software软件(软+物品)、hardware硬件(硬+物品)、desktop桌面(桌子+顶端)、mainframe主机(主要+框架)等。

2)音形记忆法。

由于英语也是一种拼音语言,所以可以根据专业词汇的读音来完成单词的记忆,这类单词的音标构成一般都是标准形式,只要熟悉单词的读法就可以根据音标来写出单词。比如application程序、directory目录、documentation文档、configuration配置等。

3)派生词记忆法。

派生词一般是指在已有的单词基础上加上前后缀来形成新的词汇。其规律是加前缀改变词义,加后缀改变词类。这种记忆法一般是观察原词汇和前后缀来加强记忆。比如rename重命名(re+name),multimedia多媒体(multi+media),computer计算机(compute+er),management管理(manage是动词管理)等。

4)谐趣记忆法。

这种记忆法是综合运用读音、词形、词义之间的关系,采用诙谐曲解的方式来加强词汇记忆。比如advantage这个词,可以拆成adv副词、ant蚂蚁和age年龄三个词,可以通过顺口溜“副词和蚂蚁,年龄是优势”来记忆。

2.3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式是一种突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现了“动中学”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实践教学就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通过覆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和参考资料,以任务的方式展开实践训练。实践内容除了专业技术之外,还应包括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电子邮件、网上购物、电子游戏和个人博客等内容,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步骤如下:

1)任务展示。

根据任务实际情况将全班同学分为每组2~6人的小组,通过电子课件和多媒体展示(录音视频)的方式将本次的实践教学内容引入进来。

2)任务进行。

学生根据课堂教学掌握的基础知识来完成任务,首先通过阅读任务信息和观看多媒体资料来掌握课程内容,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实际的专业英语实践操作(听说读写等)。

3)任务总结

在课程最后,让每个小组展示任务成果(演示对话、提交文档和实际操作结果等),每个小组都展示完后进行互评,总结知识和技巧。

这里以E-mail(电子邮件)课程单元为例,具体介绍如何在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1)任务展示。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2人小组,通过讨论提出能够发送电子邮件的工具和相应工具的优缺点。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电子邮件工具现场演示各个邮件工具的相关功能,最终提出本次任务的问题:

问题1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abovecommunicative tools?

问题2 Which one do you like best?Why?

2)任务进行。

让学生自己选择电子邮件工具,讨论注册电子邮箱、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的步骤,然后对照课本中的电子邮箱操作步骤来讲解电子邮件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和使用技巧等。讲解完毕后让学生分组操作尽可能多类别的电子邮件工具,写出每个工具的优缺点和自己个人的喜好。

3)任务总结。

首先安排每组派代表来回答任务初期的问题,然后展示电子邮箱注册、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和结果。每个小组都展示完毕后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总结电子邮件收发的方法和电子邮件书面表达的礼仪技巧。最后各小组互评其他小组的完成情况,教师根据课程环节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的理解程度来提出课后思考问题:

问题1 How can you enter your E-mail box?

问题2 What does the letter“E”in the word E-mail stand for?

问题3 What are the functions for using E-marlin ourdaily life?

到此阶段,整个单元课文在师生的良好互动之下讲解完毕,学生感到了学习的乐趣,也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和总结来引导学生通过不断思考,回答相关的课程问题,积极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学习相关专业词汇和计算机知识,潜移默化中也提高了计算机专业英语能力。这种“动中学”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既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又掌握相关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和句法语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3 结语

通过不断研究和实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普遍增长,教学质量也显著提高,相关专业毕业生都基本上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毕业后还进入了IBM、微软、甲骨文等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工作。

计算机科学日新月异地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新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和词汇出现。教师要想教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程,必须要有丰富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英语水平。广大教师要不断革新教学理念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和授课技巧,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开拓创新,使广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有所收获,真正成为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海英,浅谈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当代职业教育,2011(6):41-42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 计算机专业 教学定位

论文摘要:社会在高速发展,技术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而进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一种常态。本文通过对目前中职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以及市场就业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进行探讨,试图帮助中职教育找到计算机教学的准确定位。

现今社会,最激烈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那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创新意识、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的人。中职教育就是以培养工作在第一线、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计算机在迅速的发展过程中,给中职计算机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然而,人们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关注程度却随着社会的进步在逐渐高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定,应该致力于培养专业技术过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近几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市场进程的不断发展,在高等院校扩招分散生源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入学门槛逐渐降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在校生员数量及质量都大幅度的下降。加之部分中职学校审批不严格,盲目扩充,致使计算机专业招生生源的专业基础差且认识不足,学校的硬件设施较落后,教师的教学水平良莠不齐,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又存在着一些不合理,因此造成了许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就业率逐渐降低。

二、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应该如何定位,归根结底在于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如何设置。因为专业课程的设定决定了教学定位,从而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去向。

1.重视基础知识和实践教学

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从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原理开始教授,只有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触类旁通,较快地接受新的计算机技术。虽然,中职教育旨在培养企业工作服务第一线的人才,但计算机的专业理论和基本原理对于学员更熟练地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不仅仅只需要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专业知识的复合性和可持续性才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薄弱、思维能力及逻辑推理分析能力较差的问题,导致在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中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不仅要强调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要,而且要刻意强调将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应用于专业实践技能中,更应该通过所学的技能,思考探索自身掌握的专业技术应该到工作中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自我的价值,让自己在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要培养主动学习,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且敢于探索求新善于思考的专业技术人才。

2.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计算机专业课程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首要应该以中职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时,应该对应往届的毕业生就职去向做好全面的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岗位中的工作表现评价,了解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招聘市场在各种渠道上的招聘信息,以及往届毕业生对就业情况的反馈。从调查中综合分析总结就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学校目前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的人才存在哪些差距,根据这些情况分析设置出合理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这样学生才能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中学到真本事。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安排上,应该分配较多的课时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尽量减少教师理论知识的单向讲授而脱离实践。由于在较多计算机类的工作中,例如速录、编程等都需要工作人员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这类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应该趋向于实践应用方面。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偏向于应用型人才,这里的“用”,指的是实用。这就要求各大中职学校在设置学生的学习课程时,必须以市场的发展为依据,进行课程的调整安排。课程的教学均应突出实用性,只有在实战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其中的精髓。现阶段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以训练学生软件技术的应用技巧为主,积极追求“活学活用”的教学效果,但值得强调的是,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何种软件以及训练什么样的专业技能,这均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市场就业竞争力。当前的计算机软件层出不穷,学生毕业后,在学校学习使用的软件有可能被市场淘汰,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在选择计算机教学软件时,必须充分做好市场的调查,紧盯市场需求的变化,重点将“实用”原则贯穿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中,为市场输送更多应用型人才。 转贴于

计算机专业定位方向应该由社会就业需求方向决定。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找到自信和自我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学会专业技能在社会竞争中能够凭借一技之长获得企业的青睐。因此,中职学校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定过程中,应该多加考虑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实际应用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步入市场后,将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力,“一证多牌”是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途径之一。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如同其生命线,而学校的生产产品是学生,只有合格的学生才能为学校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除了要与同层次的毕业生进行竞争外,还要和高等院校的高学历的本科、专科毕业生竞争,就业压力十分重大,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是当前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我认为,“一证多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证”是指毕业证,而“多牌”则是指多种技能牌证,例如劳动局颁发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合格证、二级合格证以及会计电算化合格证等,中职学校可采取强制性方法,规定学生必须拿到至少一张技能牌证才给予颁发毕业证书。总之,对于学生而言,多一张技能牌证,就能够为自身多铺设一条就业路、为自身赢得更多的市场竞争力,十分有利于毕业过后的就业。此外,中职教育还应在政府的支持下,与社会中企业联动,定向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以便在保证学生在中职教育后具备应有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就业率。

三、改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改善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应该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应该明确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定位主要以就业为导向。中职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在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后根据社会市场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制定。其次,中职学校选拔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该严格,要注重加强计算机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还要高度重视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考核,确保教师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在现阶段,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知识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这就需要教师也要自觉更新知识。以往,多数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仅仅是学习了公共教育理论,表面形式较多,并未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来严格要求自己。现今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教师要跟上行业的发展趋势,必须不断地自学或是积极到高等院校不断充实自己,掌握更多新的计算机理论以及新软件的使用,增强自身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施教,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内真正掌握计算机专业最新知识与技能,这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是十分有利的。最后,中职学校应确保计算机专业教学设施的完善,及时更新计算机教学需要的软件及硬件设施,重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实践应用。

总之,中职教学中计算机专业定位,应该注意计算机是一种生活和工作中必备的工具,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生源、市场需求以及师资教学设施情况设置。目前,社会各方面对于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普遍认同,中职的学生就业定位方向就是工作在企业第一线的劳动者,这就要求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应该主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重点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芽,《浅析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定位》[J],《大众科技》,2010

2.潘兰慧.,《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3.刘文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0.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50-02

自中国加入WTO之后,计算机相关行业迫切需要既懂计算机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身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以英语作为主要的专业技术描述工具。该学科目前正处速发展的时期,知识更新比较快,最新的技术和参考资料都是英文原版的。市场需求和专业特点都要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专业性、针对性强的计算机专业英语,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学生有了专业英语这个工具之后,短期来讲为高年级双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从长远来看,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行业动态信息。因此,如何知道学生更好地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就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教育活动必备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四个方面来讨论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

1 师资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一门深入计算机知识的英文版课程,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英语功底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需要任课教师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口语要强,具备语言教学能力,并且在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及获取最新专业信息方面有突出的能力。简单说来,就是这些师资要英文流利,科研素质良好,能站在学科的国际前沿。因此,最好的师资人选是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的归国人员,或者是国外的大学教师,又或者是大型外资企业的研究人员。然而,目前普通本科院校中这类师资较少,大多数教师能力比较单一,普通英语教师不懂专业,而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教师不熟悉语言教学法,英语总体水平不高,特别是口语发音不够标准,那么学生听课有困难,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开展,因此必须要引进和培养两条腿走路。解决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师资问题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1)留学多年归国的专业教师具有良好的科研素养,能站在学科国际前沿,并且中英文交流无障碍,容易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2)选派外语较好的专业课教师去国外进修学习,提高运用外语进行教学的能力,逐步形成稳定的专业英语教学师资;(3)聘请专业外籍教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介绍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扩大专业知识面并提高英语水平。

2 学生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从基础英语学习阶段到应用英语学习阶段的过渡。英语语言应用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是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要特点。该课程既涉及到科技英语的一般特征――专业术语多并且长句多,而且涉及一定的计算机专业内容及信息交流,因此课程对学生的基础英语学习阶段的学习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都有要求。而学生之间的外语水平有差距,如果能针对各类型学生英语水平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则教学效果会更好。还未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院校可以考虑先从专业中选拔部分英语水平较高(如英语过六级、雅思过6分等)的学生来开展教学。

其次,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授课宜采用小班上课,每个班的人数不要超过30人,这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有利于班级管理,而学生也有了更多的发言机会。

3 教学内容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主要针对专业阅读为目的,涉及到听说写译方面的内容很少。其教学内容多数为文献资料,其中涉及的技术比较陈旧,有些专业术语与现代技术还有差距,很难满足计算机相关技术和知识的更新速度。因此,任课教师要慎重选择课程的教材。教材要能涵盖当今计算机专业中方方面面的内容,既要有计算机硬件知识,还要介绍软件使用、程序设计、算法实现、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完之后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技术理论和常用专业术语。除此之外,计算机专业中最常见的英文杂志、国内外最新的计算机科技文章和科技论文、新闻报刊中报道的行业信息、英文版软件的“帮助文件”都可以成为课程的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同时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听读写译的能力和水平。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还可以通过对照浏览中英版本的计算机软硬件厂商的官方网页来获取最新的科技信息。

4 教学方法

4.1 教学模式

目前,各高校普遍采取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有“语言+翻译”、“阅读+写作”、“翻译+写作”、“词汇+翻译”,而最主流的教学模式则是“翻译+阅读”模式。这种模式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语法翻译教学法,由任课教师逐句翻译课文内容并讲解语言点。该模式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和翻译技能的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但是在这种“满堂灌”的模式中,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缺乏对英语实际应用的训练,达不到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要求。

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样学生才能获得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他们才能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具体来说,可以大量实施分组方法,并采取交互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方式来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1)交互式:由教师提供计算机领域新技术的话题,学生在课后搜集整理资料,每次课开始的十分钟学生按组轮流用英语对话题进行阐述,然后老师或学生进行提问,在这个环节的最后由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够开阔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新技术的视野;

2)启发式:提前给学生布置学习资料,由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阅读和翻译工作,课堂上教师进行辅助讲解和提示重点,只对难点语句进行详细讲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3)讨论式:小组讨论安排在每次课的最后十分钟,然后由部分小组进行发言,对该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4.2 教学手段

网络和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丰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资料。比如,可以向学生推荐计算机专业英语词典网站以方便专业术语的学习,推荐计算机行业内知名大公司的官方网站便于了解行业动态,推荐专业英语网络学习网站以便和其他学习者进行经验交流,而推荐英文杂志网站则可以帮助学生跟踪国内外最新的计算机科技文章。此外,网络还可以用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后保持联系,答疑解惑,以及收集学生意见。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使用教材外,还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比如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课件中加入图片、flas、听力训练及对话的音频素材,还可以加入视频素材。而教师在积累了丰富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经验后,可以尝试制作微课视频,对专业术语、构词法、语法等重难点知识点进行教学。

4.3 考核形式

灵活有效的考核形式有助于督促学生学习,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需要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进行考核,因此传统的单一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并不适用。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学过程考察、作业和期末考试是考核的重要环节。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如下比例分配三个环节的考核分数:教学过程考察占30%,作业占30%,期末考试占40%。其中教学过程考察包括个人演讲、演讲时的提问发言、教师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发言等内容;作业用英语布置,并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期末考试则可以采用非传统的小论文的方式,小组就某个话题搜集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阐述,最后每组上台用英语进行答辩。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英语写作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5 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目前正处速发展的时期,知识更新很快,有大量的英文原版资料摆在从业者面前。另一方面,我国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可供借鉴的资料和经验都很少,因此这门课程涉及到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摸索双方都适合的教学方法,如此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而如果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实施的好,对教师和学生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以提高教师的英语应用能力,使他们了解国外最新的教学科研信息,增强学院乃至学校的办学能力,而对于学生来讲,可以增强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英语能力,使他们能够阅读原版资料并了解国外最新技术,进而增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有条件的院校应该重视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使计算机教育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张勇, 段君玮. 计算机专业英语(第2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 刘艺, 王春生. 计算机英语(第2版)[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3] Timothy J.O'Leary, Linda I.O'Leary. 计算机专业英语(2014英文影印版)[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4] 金志权.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程(第5版)[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5] 杨涛. 对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 计算机时代, 2015(1): 62-63.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探究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其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目前各高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现状

目前,各高校对于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培养,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而对于非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诸多不足,造成计算机课程设置、实践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与实际教学需要不符。主要表现在:

首先,计算机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高校都没有认识到,对于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只是简单的设置了一些,计算机导论、数据库原理等基础课程,没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实际需要,去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虽然开展的计算机导论等基础课,对于学生打牢基础知识很有帮助,但是却不能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也不能利用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本专业的问题。

其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较少,导致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却不能在实践操作中得以巩固和应用,也就导致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在实际教学中,理论课程占据了学生大量的学时,而对于实践操作却常常得不到保障。学生也难以将计算机技术与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造成学习计算机技术无法为学生本专业提供帮助。

最后,是教学评价过于片面。高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很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方向。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评价,还处在低水平的状态。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其教学评价对于学生来讲,也往往没有形成积极的影响。单纯的运用学生最后的笔试成绩,来评判学生的整体素质。不仅缺乏客观性和专业性,也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二、加强大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策略

随着信息时代不断进步,对各专业人才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要求也逐渐提高。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要重视起,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计算机教学内容和学生本专业的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各高校必须从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符合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方案和课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构建高效课堂、完善评价体系,从而提高大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

(一)设置科学的教学内容

计算机课程设置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关键部分,课程设置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必须要将课程的规范性、科学性、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第一,系统性。教师要认识到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充分认识到各专业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然后还要细致的分析计算机基础、硬件、软件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本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重要性,结合实际教学条件,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顺序、内容、教学计划,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第二,专业性。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去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在设置课程上就要尽量开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计算机课程。第三,实践性。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其研究的对象不是计算机本身,只是其具有的功能,学生不需要掌握计算机本身的构造和原理。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该尽量多设置实践操作课程,从而加强计算机技术与学生本专业间的应用联系。

(二)创建良好的实践环境

首先,就是在开展实践课程时,要摆脱传统计算机教学的局限。教师要不断钻研计算机技术应用和各专业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计算机应用,巧妙地的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去认识、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问题,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其次,是要将校园网与教学活动结合,组织学生多进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交流、竞赛、评价等活动。也使学生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体会到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的总结和反馈,对于促进学生学习,以及教师调整教学方案等方面有着关键作用。第一,权威性。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评价,必须要具有权威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内容、成绩的方面,必须给予客观真实的评价,使教师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的不足,并且引导学生能够正视自身的缺点。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供有力的依据。第二,层次性,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评价,由于各专业间的性质和应用都存在一定差异,评价的侧重点和要求也就不同。因此,在建立教学评价体系时,一定要强调其具有的层次性,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要给予不同程度的评价要求。第三,动态性。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同时也带动着相关硬件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评价要做到与时俱进,及时的更新评价内容和标准,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讲,仅掌握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学生能够将学到的计算机知识、技能,灵活的应用到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中。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和方式不断探究创新,根据学生每阶段的实际需要,对教学方案和计划做出科学的调整,从而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琪锋.关于加强大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28(3):73-81

第5篇

计算机英语教学的特点

与其他专业英语不同,计算机英语通常是在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及英语专业知识储备基础之上所开设的,要求学生的英语功底以及计算机专业知识均达到一定水平。计算机英语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具有自己的词汇、句型、语法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例如,存在大量的专业术语以及缩略词,句子一般比较长,公式及表格十分常见等等。正是由于计算机英语的这些特殊性造就了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而传统教学方法及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网络背景下的教学实际需求,对于教师而言,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计算机英语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计算机专业学习不可缺少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只有建立起和谐、充分的交流格局,计算机英语课堂才能冲破传统英语教学范式的束缚,切实发扬出英语教学的实用性能。比如说,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们足够的表达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地陈述看法,以便及时地答疑解惑。计算机英语教学课堂可以尝试多元化的互动形式,利用新鲜有趣的活动来激起学生的英语热情。例如教师可以举办一场主题为“whatisyouridealjob?”(你理想中的工作什么样?)的趣味讨论会,让学生们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做一番想象,彼此可以畅所欲言。由于计算机学生在语言素质方面参差不齐,在面对这样一群差异化群体时,教师不可强求整齐划一的教学效果,而是要通过有效手段来保证个体的均衡发展。组织合作学习是一个值得实践的教学渠道,教师可以将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让成绩层次不同的学生相互竞争、相互合作,最终促成每个人的英语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精神。

计算机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之前的计算机英语教学方法主要围绕教材展开,教学活动以学生的专业英语词汇量掌握程度、英文科技资料理解能力为主要目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理念的转变,在计算机英语教学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学生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一方面,学生对计算机英语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大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专业重点应该是计算机专业知识,日后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用处并不大,学得好不好对以后的发展影响不大,长此以往对计算机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淡;另一方面,学生的英语基础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一些学生的英语基础十分扎实,已经通过了英语四级甚至是六级考试,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难度并不大,但还有一些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对英语没有兴趣,甚至是抵触、排斥英语,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中自然会很吃力。在计算机英语教学实践中,这一问题十分常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难度。在教材方面,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可谓是日新月异,呈现出迅猛发展势头,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教材内容无法全面涵盖最新的计算机专业技术、最新知识和信息等,这样,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过程如果依旧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简单地围绕教材展开,便无法保障学生及时接触并掌握最新知识和信息。计算机专业英语同时涉及到计算机以及英语两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所选择的教材必须同时对计算机专业知识以及英语知识的深度及难度予以全面综合的考量;除此之外,学生之间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普遍存在,而教材要与学生的实际能力及水平极为贴合,同时还要具有指导价值及意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材选择的难度。

计算机英语创新教学法分析

针对传统计算机应用教学方法及模式所存在的不足及问题,同时结合当今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影响力日益扩大的互联网等背景,笔者认为对互联网资源予以全面有效的利用,借助网络创新计算机英语教学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

对于计算机英语教师而言,为了实现对互联网资源的充分而有效的利用,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就要花心思,积极积累对计算机英语教学实践有所裨益的互联网优势资源。笔者在长期的计算机英语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方面极具利用价值的网络资源:(1)在线工具,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计算机百科全书网、在线IT词典、万维网在线计算机词典等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站,这些网站中的资源几乎将计算机专业的最新知识全面囊括其中,同时还会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与最新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及知识保持紧密联系,对于学习者来说,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网站中的宝贵资源,可以及时了解到最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术,掌握专业词汇以及最新的技术概念等;(2)在线英文计算机教程。对于计算机英语教师而言,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接触类型不同而内容相关的英文计算机教学课程,以此作为常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补充。例如,Inter公司的教育网站计算机内部之旅、HowStuffWorks公司所推出的HowStuffWorks网站计算机专栏等等,教师在计算机英语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多接触、多浏览这些网站,有助于全面掌握教材及书本上没有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范围,对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开展起到很大的补充作用;(3)相关的专业网站。互联网专业网站具有专业性强、实效性高以及涉及范围广等显著优势,并且不少的知名计算机专业英文期刊都已经拥有自己的网站及网络版面等。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关注这些知名网站,这对于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水平、进一步扩大知识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4)网络英文教程。互联网中存在着大量与英语学习相关的网站,并且差不多都具有进行听说练习、在线测试、文章欣赏以及在线教学等极具价值的资料,如果学生经常关注这些网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英语知识水平及素养,从而为计算机英语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借助网络优势资源积极探索计算机英语教学方法及模式的创新,切实解决之前的计算机英语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及不足。具体而言,在计算机英语教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将学生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位置,教师主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以及辅助者的作用,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传统计算机英语教学法的不足之处加以完善。

第一,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资源,查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辅助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以各个小组学生的能力及水平为依据,进行相应的资料补充,这样,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弥补教材内容有限以及实时性不高的不足,另一方面,不同的小组区别对待,确保不同水平及能力的学生均可以得到适合自己的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之上实现进一步提高,有效避免出现之前一刀切的做法所导致的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消化不了的问题。

第二,从实际情况出发,将最新的英文科技文献及资料进行适当的引入。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相当快,所以教材的内容很难紧跟技术发展步伐,导致计算机英语教材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问题。对于这一无法避免的问题,计算机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需要积极积累网络中最新的英文科技资料,并将其引入到教学实践中来,但需要注意的是,引入这些网络英文科技文献及资料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让学生完全理解并掌握,而是起到一个扩展学生视野以及知识面的作用,确保学生明确学科的发展趋势及方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的英文思维方式,进而实现利用英文思维方式探究专业知识的目的。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教学目标;专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211-01

掌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成为现代社会专业技术人员,胜任本职工作和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那么如何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懂得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这一任务责无旁贷地摆在了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面前。下面就以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为出发点;以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为中心,在突出计算机教学与相关专业的紧密结合上,提出一些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一、明确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

目前计算机课程已成为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即三个层次的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深化、充实、扩展和提高。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因此,非计算机专业必须系统地开展计算机三个层次的教学。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的是:除了文化基础和技术基础的教学,要继续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把“位”定在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上。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各专业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教学的改革力度,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

二、突出教学内容必须以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为中心

(一)设立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应用的基础课

为了提高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可开设一些相关专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可以选取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应用领域问题的一些典型示例,从原理、应用方法及实际效果上加以概括性的总结和介绍,使学生掌握一些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拓宽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面,培养在专业中广泛使用计算机的意识。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要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由于高校各系专业领域各异,因此计算机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也就各自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专业门类多,应用面广等因素,制定出符合各专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三)设立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实习课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中必须穿插有培养学生动手参与的实习课。有些内容还不能做到让学生动手操作条件的,最好也要让学生参观具体使用的过程。

三、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在现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是否可以考虑:

(一)可以利用校园网资源开展一些教学工作,如

在一些课程教学课时较少时,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和影响的网上课堂。通过校园网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自由安排时间学习,对于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反复学习;可以给考前复习或补考学生的复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计算机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必要时可适当增加计算机教

学实践或实习内容;加强上机教学环节,全面提高上机操作能力。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应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普及和发展,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跟上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的发展。

四、重视科研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本文讨论的是关于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教学问题,故不能就“科”、“教”相结合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如果没有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成果去指导教学,是没有生机活力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查阅大量的科技文献,才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现状,掌握新发展起来的理论和最新专业知识,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技术;有了这样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做到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建设高质量的教材,及时向学生介绍新思想和新成果。从中总结整理出适合教学的新内容,充实到教材当中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以科研促教学,走“科”、“教”结合之路,是提高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的有效途径。

第7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定位;教学定位

首先我们要对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有个正确的认识,中职不同于高职和本科,中职计算机专业主要是培养一批能够从事计算机专业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或本科类的计算机专业会更偏重于理论教学,而中职计算机更应该注重的是要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也就是操作和实践能力才是重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目标明确,就是以培养能够从事计算机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并且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的人才为目标。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独特性质决定了中职计算机在教学等方面必须要不同于其他层次的计算机教育。中职计算机教育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教学模式方面,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教学的模式要以服务和就业为导向,并吸取其他层次的计算机教学方面的有利经验,在自身的特色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创新,为社会、为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术的专业型人才。下面我将谈谈关于中职计算机专业准确定位的一些理论和具体做法。

一、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

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当中。中职计算机专业所培养的是具有动手和操作能力的实践型人才,教学中更加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学”和“做”,并且在“做”中探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个人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模式一定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如果在这方面不够重视的话,即使学生在学校的成绩很好,各种知识掌握也不差,却不代表学生有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毕业之后服务于社会时,遇到问题还是不能很好地去分析和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情况。教师要勇于放手让学生们去实践和探索,否则在教师的“庇护”下,学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教师只需要做好一个引导者,让学生们的学习从被动变成主动,由主动变得更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师队伍要专业

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因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有些教师只会照着教材讲,不但实践能力不够,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知识也跟不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教学也没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这样最多也只能教授学生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教师没有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话,在学生实践的时候也不能给予有效的指导,这样的教师是负担不起中职计算机教育的重任。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教师的要求,加强实行对教师的水平考核制度,利用一些合理的奖惩制度来督促教师们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还要强调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善教师进修和培训的系统和制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素质。只有专业知识过硬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老师才能负担得起中职计算机教育的重任。这也是由这个专业的性质决定的,只有对这个专业有着深刻和清楚的认识,才能在师资上面找准定位,找到合适的能教这个专业的老师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三、课程设置要合理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要以实用为标准,课程的设置不但要考虑到学生们的基础知识水平,还要考虑到将来的就业方向。一般来说,中职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较弱,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不要选太难的,否则不但不利于学生们学习,还会打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就业方面,更加要考虑到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出更利于就业的课程。在设置课程中要理论和实践类课程相结合,既不能太偏重理论,也不能太过于注重实践而忽视理论。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理论为实践打下基础,实践又可以加强化对理论的理解。在重视理论的基础上,稍微偏重实践操作,重点方向要定位于社会实际应用。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今后的岗位中,主要的应用就是实践操作。因此,课程的设置就应该和就业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找准专业的定位,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型技术人才。

四、教学系统要完善

教学系统关系到教学的整个组成部分,它包括一些硬件方面的设备。中职计算机专业要注重实践,就必须要配备有足够的设备,如果学校的机房不够,就很难保证学生们能有足够的机会去上机实践,即使机房够的话,软硬件也要能够及时更新,因为计算机这个专业更新换代快,不及时更新的话很快就会不适用了。还有,在教学中应用的一些教辅工具也要配备齐全且能够不断更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一些专门的计算机专业实验室,视频室,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集视觉、听觉和动手操作于一体的的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总的来说,中职计算机这个专业的要求决定了教学设备等软硬件必须要保质保量。

五、总结

总之,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中职计算机这个专业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根据它的特殊性来对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定位,这样才能收取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更易于就业的人才,使他们能够获得最好的个人发展,让他们能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叶丕珍,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当代教育论坛,2011.3

[2]钱锋,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四个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5

第8篇

针对以上现象,为了更好的了解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方向,我们从2012年4月份到10月份期间,采用问卷调查和走访方法深入企业,对石家庄高新区的近60家相关企业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并进一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以便为提高本专业的办学水平提供依据。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竞争大 工资低 形势严峻”

大部分的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该类专业毕业生总体数量大。面对蜂拥而至的求职者,用人单位普遍提高了门滥和降低了工资。根据调研统计,部分企业过分强调高学历和工作经验等,这对高职毕业生来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门滥。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工资偏低,比如从事网站方向的,工资水平大部分在1500-2000之间,软件编程的毕业生工资相对较高在3000元以上。

(二)“需求大 发展主趋势 前景仍然乐观”

我国的IT行业发展比较滞后,造成短期内计算机类专业相对就业难的大气候。但是IT人才供不应求仍是世界范围的现象,随着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合作的加强,全球新一轮的产业正在推动我国向着IT强国的转变。据测算我国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以上,因此IT行业是朝阳专业,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计算机学生要找准方向,积极应对。

二、影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几个因素

一方面是用人单位的高薪诚聘,人才缺口很大,一方面是高职计算机专业求职者的就业难。计算机专业人才是短缺还是过剩?经过调研认为原因在于: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不够高,就业观念陈旧等。

(一)动手实践能力普遍差

大多数学生都忙于应付考试、考级、考证上,实践环节不够。根据调研结果,大部分企业反映很多学生只会基本的操作,不能把知识灵活用于实践中。很多企业必须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才能上岗,这就造成部分企业不喜欢招收毕业生,而是偏重有经验的从业人员。企业希望应聘的学生具有熟练的应用技能,希望学生有研发思路,因此动手实践能力差是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

(二)市场需求与校园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

经过调研,企业和毕业生普遍反映高校的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跟不上IT行业的发展要求。毕业生从业后发现需要面对新的技术新的应用,都是大学没有接触到的,压力很大。现在为数不少的高校教材更新慢,新知识、新技术很难快速进入课堂。同样,高校里为数不少的计算机老师多年来工作仅限于课堂教学,没有更多的实战经验, 由此师资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跟紧计算机科学前沿的发展。这也是影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

(三)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难的关系

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而是互相攀比、讲条件,从而出现就业难。不少学生幻想一步到位,求职定位不当。不少学生幻想高工资高待遇,而不考虑能不能胜任的问题。

三、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相应对策

针对以上情况,现从高校和学生自身两个方面来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院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重视实践,鼓励创新,建立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多种形式的实践实习教学与培训基地。

紧跟社会发展步伐,高校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观和发展观,进一步加大学科课程的改造力度。一方面更多的引进外聘老师和本校老师要进行培训,及时向学生传播最新知识,有选择地增设些新课程。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在校内参与到课题或项目研发中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以产学研合作为龙头,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用双师型教师、共建实验室等,打造富有实践经验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师资队伍,用教学和科研两种手段使学生在“真刀实枪”的训练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顶岗实习,锻炼技能。

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适时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克服人才市场需求与校园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问题。

4.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指导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生涯设计。

(二)个人方面

1.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高职毕业生当下要调整就业思路,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思想,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不要幻想一步到位。高职毕业生要学会低姿态求职择业,只有转变了自己的就业观念,才能真正应对就业难的局面。同时,将要毕业的学生还要积极主动和毕业班的同学或已经毕业的师兄们接触联系,学习借鉴他们在就业方面最直接,最有参考价值的经验,避免走求职上的弯路。

2.突出优势,找准就业切入点。高职毕业生应沉下心来,认真仔细地分析自身的优、劣势何在,客观地评价自己。要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自身具备的能力,去定位工作岗位,找准就业切入点。

3.做好规划,苦练内功。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英语,计算机等硬能力的打造,更注重人际交往、沟通协调、勤奋敬业、吃苦耐劳等软能力的培养锻炼,勤于思考,精于实践,苦练内功。

第9篇

关键词:就业;实践教学;计算机专业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7-0084-04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30万人,比2009年增加20万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根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前10个专业中就有计算机专业,并且,实际签约工作的专业对口率约为68%,即只有四成左右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找到了计算机专业的工作。这些是全国所有高校的统计数据,而独立学院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1 就业难的原因

经过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培养模式概念化。

全国有900多所大学有计算机学院(或系),均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并且很多院校都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即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这就导致了所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的现象。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学了不少,但都是蜻蜓点水,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所以当遇到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没有体现出层次性和差异化,没有凸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观。

2)培养内容与社会脱节。

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多年不变。IT业界当前正在使用的平台、工具和专业技术,在课堂上很少涉及,再加上实践教学或实习环节较少,很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动手能力,更何谈积累实践项目经验。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会产生落差,致使就业率下降。

2 新培养模式

针对上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现象,笔者提出了一种创新培养模式。

2.1准备工作

新培养模式的开展需要自愿参加的教师2~3名,计算机专业大二年级学习上进的学生5~10名,并向学校申请一个空闲教室,搭建配有网线和交换机等简单设施的实验环境,达到师生每人一台计算机的要求。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一起工作和学习,并开展所有的专业实践工作。

2.2培养目标

新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企业或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具体来说就是,企业需要什么技术,教师就传授什么技术;当今社会哪种技术比较先进,比较实用,学生就学习哪种技术。

不过,紧跟技术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如果企业需要的新技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没有,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实验室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习的形式有看书、技术讨论会等。学习一段时间后,再让学生将该技术知识应用到项目实践中,检验学习效果。

计算机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有很多的分支方向,每个进入实验室的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专业目标或方向。实验室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好,帮助学生较早确定其专业发展方向。例如,第3学期进入实验室的同学,学过的都是专业基础课程,对自己的方向不明确,就可以通过和教师或者学长(上一年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项目工作、所采用的技术和能力等,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若某位学生有美术基础,并爱好设计类工作,教师可引导其向软件设计,或网页设计,或动画设计等视觉设计方向发展,并帮助其制定学习和实践应用的发展计划。若某位学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掌握得很好,也比较喜欢编程,教师可建议其往软件开发方向发展,并在实际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安排其对应的工作,以此来提升对应的专业能力。总之,每个分支方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明确的目标,在结合兴趣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快速发展。

2.3项目实践

项目实践是检验学生技术掌握程度的最好凭证。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参与企业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在其中担当部分角色,并明确项目目标和任务,制定自身参与部分的计划和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检验自己学习的新技术是否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困难是书本及课堂教学无法接触到的。这些实践经验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工作都是宝贵的。

项目的来源是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网上招聘信息或已毕业同学介绍等方式寻找。实际项目有时间限制等硬性要求,因此可以督促参与的同学尽全力完成,进而提高学习及工作效率,也提升了自身的工作能力。

在项目开发制作的工程中,教师必须参与其中,担当项目经理或者开发成员的角色。总之,教师要了解学生参与制作的大致情况,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可以和教师一起讨论解决,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由于纠结于某个看似很困难的问题,而耽误项目开发的时间进度。

项目的选择要尽量小,不要太大。因为大型项目一般不会交给学生来做;其次,较大的项目开发过程较长,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果,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小的项目,学生比较容易实现,又可以积累经验,还可以提升自信心。还有,项目的选择也要结合实验室现有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即选择现有学生确定的专业方向中的一个。或者,先选择较大项目中的某个分项目,待实现后,再逐步完善所属的大项目。

2.4管理方式

经过3年的摸索和实验,提高学生在实验室的学习效率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划分小组。

按学生的学习及工作进度划分为2种,一种是学习小组,一种是项目工作小组。

每个来到实验室的学生都是自愿并且经过简单考核通过后进来的。学生的基本要求是要有上进心。一般地,学生在大学第3个学期初进实验室,此时进入的是学习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确定某方向的学习小组。若还不能确定,就暂定一个熟悉的知识领域为方向。

划分小组的具体做法是:实验室教师按照技术方向将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比如网络构建或网络建设相关的分为网络学习小组,数据库建设和维护方向的分为一个小组等。小组内成员间的交流有益于技术的增进,取长补短。每个学习小组指定一名指导教师。学习小组成员不超过6个。学生和教师一起制订学习计划,一般为期一个学期。然后,由指导教师定期召集小组成员“开会”,检查每人在当前阶段内的学习情况,并互相监督。

在大学第4个学期,某些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可进入项目工作小组,尝试参与项目实践,在项目小组中提早磨炼并积累经验。到了第5个学期,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某个项目工作小组,参与项目实践。项目小组也需要定期“开会”,向大家汇报项目进展情况,以及其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提出来供大家交流和讨论,并促使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结束时,小组提交一份总结报告,包括技术路线、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项目分工及意见、项目需求分析和成果等。总结报告中包括的实践经验,为新来的学生提供学习参考和帮助。

2)资料记录。

实验室对每个新进入的学生进行基本信息登记,即填写“基本情况记载表”。目的是将其目标和自身特点记录下来,等到学生从实验室毕业后,与之前进行对比,检验是否有进步。

每个从实验室毕业的学生填写“成员评价表”,内容包括学生对自身的评价,指导教师对该学生进行的评价。此表与“基本情况记载表”的部分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可体现该生在实验室的整个学习阶段里,在技术及经验方面的进步和积累,对其就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的日常工作日志,是对学生及其项目工作的记载,便于教师的管理,也便于对学生的督促。

3)日常管理。

实验室就是一个模拟的企业环境,需要日常管理规范。比如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室中不允许进行玩游戏、看电影等娱乐活动。

4)专题技术讨论会。

每学期定期开展1~2次专题技术讨论会,邀请已就业的学生,讲述自身在就业或工作中接触的新技术、新困难等,现身说法,告诫学生们平时积累哪些经验比较重要,平时看哪些书比较高效等,激励学生学习进步。

5)鼓励学生参加校外举办的IT行业技术比赛。

参加计算机软件比赛或者IT领域技术比赛,和参与项目实践一样,也可以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若参赛项目较大,就必须有教师指导。

3 试验结果

学生经过实验室的学习和工作后,在就业时其优势获得明显体现。通过对已就业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收集时间是2011年6月),得到如下反馈信息。

第1年参加实验室的学生,是计科2005级的11人,其中有1人还未毕业就被企业招走,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其他人在毕业时都顺利找到工作。

调查问卷中抽取第1年参加实验室的3名学生,数据显示如表1所示。

第2年参加实验室的学生是计科2006级的7人,在毕业时都找到工作。

抽取几名同学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如表2所示。

第3年参加实验室的学生是计科2007级的3人,计网2007级的3人。其中有1人在大三时,就被企业招走,从事手机游戏的开发工作,其他人在毕业时也都顺利找到工作。

抽取几名同学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如表3所示。

将前3届所有参加调查问卷的实验室学生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得出如表4所示的统计结果。

另外,目前在实验室中的计科2008级和2009级的学生中,也已经有人被提前预订到企业参加实习工作了。

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经过实验室的学习,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比同龄的学生在就业及工作方向具有更高的竞争力,并且具备行业更深领域发展的潜力。

第10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创新人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大学毕业生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定位、专业设置以及培养模式趋同造成的。为此,我们要面向社会需求,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的区域性、实用性、复合性和动态性。

1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全国专业点数为860个,我省专业点数为29个,省内独立院校设置点数为9个。全国有800多所高校开设计算机本科专业,在校学生数量每年近11万。

随着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计算机专业的就业优势不断消失,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到社会上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从总体来看,社会上计算机类人才缺口很大,随着我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软件从业人员近80万人,其中专业人才约有50万人(其中高级人才10万人,中级人才25万人,初级人才15万人),企业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的基础性软件开发人员[1]。

社会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质量还不能完全认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碰到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 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同步。学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熟悉计算机程序设计和常用算法,了解常用和流行的软件开发工具,但计算机实际应用的能力远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学生必须要经过一定的职业培训才能上岗[2]。

2) 学生看中经济利益,期望值较高。学生在对职位的选择上偏向经济收入较高的岗位,主要是由于其教育投资较大,使得许多学生产生现在的支出要在将来就业中加倍回报的心理。受传统教育的就业观影响,学生仍然认为读大学能够进大企业、好单位,所以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当前IT就业前景缺乏分析,不能看到社会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变化。

3) 学生缺乏自信,就业积极性不高,依赖性强。独立学院学生自感基础不如公办学校学生,对“用人单位如何看待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这个问题很敏感,认为用人单位对独立院校的毕业生会有偏见,于是学生在期望值较高的同时又缺乏自信。许多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太愿意表明独立院校学生的身份,如果单位不深入提问,就希望用人单位认为他们和本部学生一样。这样导致了学生就业的恐惧,就业积极性不高,仍然依赖自己的父母来解决工作问题。

我们通过对我系2003、2004级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了解到,毕业生反馈信息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学校学了很多的知识,但到了社会上什么也做不了,到用人单位应聘,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现场测试什么也不会做”。问题出在哪里?我们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发现,计算机行业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项目开发能力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不少用人单位反映,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虽然了解的知识很多,但是许多毕业生存在着动手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我系举办了多次专题讨论会,分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改进措施

2.1改革课程体系设置,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社会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多是实用型、应用型人才,所以以往“重理论”的课程设置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3]。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特点,我们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增强专业技能,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增设软件工程方向、网络工程方向等专业技能课程;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强化C语言、Java等程序设计课程的上机编程、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邀请企业的项目经理担任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师;鼓励学生选修Cisco网络技术等企业认证类课程;开设平面图形图像、网页设计等自修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

2.2加强针对性的专业就业指导

计算机行业发展快,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要求很高,这需要有很高的综合素质。我们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特别指导,邀请IT企业的项目经理、高校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来校进行技术讲座,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全面了解就业形势及人才需求变化,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评价自己,合理定位、敢于竞争,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

2.3以专业认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系实行“双证”结合的培养模式,把辅导和训练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列入培养计划。目前,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日益结合紧密,特别是计算机行业的相关认证。2003年开始,我系专科学生均考取电子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自2004级的学生开始,我们在本科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备考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对于个别学科,如果学生获得了与本门课程相关的国家承认的证书,也可以免修或免试这门课程。例如,我系先后3次承办了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网页设计师高级职业教育项目考试,先后共有90名学生获得了“网页设计师”证书。这样的措施,不但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拿到证书后,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2.4改革教材模式,编写案例丰富、实践性强的新教材

要培养实用型人才,教材建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案例丰富、实践性强的教材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截至2010年4月,我系已经出版了具有实践性特色的教材15部,其中有4部教材先后获得省高教学会的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三等奖。

2009年5月,由我系周洪玉教授牵头,清华大学出版社主办、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承办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系列教材编写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我院隆重召开。大会以“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系列教材”为主题,确定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系列教材编写委员会成员名单”,我系周洪玉教授为编委会副主任,高巍巍为委员,马宪敏任编委会秘书。会议在我院的召开,促进了我院在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方面的层次提升。2010年,我系计划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数据结构》、《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电子商务》4部计算机教材。

今后,我系将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2.5教学与企业同步,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教学改革

建立稳定、高质量的实习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需要[4]。我们充分发挥独立学院自主性较大的优势,与企业合作,让企业成为学生实习与就业的基地。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实际技能,积累了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几年来,我们陆续与北京科瑞集团、北京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北软教育)、沈阳东鹏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大连海辉、大连华信计算机新技术培训中心、联想阳光雨露等多家机构确定了合作办学模式。2009年,是我们校企合作工作推进较快的一年。2009年4月,学院及我系相关领导与“北软教育”洽谈校企合作事宜;2009年5月,我系派教师参加北京市服务外包企业协会信息服务业大学生实训就业研讨会;2009年7月,我系教师带领2006、2007级的40多名学生到北京联想等IT名企进行为期4天的认识实习;2009年9月,学院教务处、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及我系的相关领导对沈阳东鹏电子信息有限公司进行考察并洽谈合作事宜。目前,经过多方努力,2007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有21名学生参加了我院与北软教育合作的国际IT人才实训班课程。

3形成有特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我们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个培养方案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3.1紧紧围绕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

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嵌入式系统开发、数字媒体技术等6个专业方向。我们对每个专业方向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广泛的社会调查,确定了该专业方向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程,围绕职业核心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使每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有比较明确的岗位目标,形成了每个专业方向鲜明的专业特色和目标定位。每个专业方向都有相对应的合作企业可以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训并推荐就业。

3.2形成校企合作教学的教学模式

我们把课程教学计划分为3部分,第1部分是专业基础课;第2部分是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程,这一部分课程有明显的专业特色,为各个专业方向开设,紧紧围绕该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为第3阶段的岗位课程和项目课程打基础;第3部分是岗位课,我们也称为企业合作课程,是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校企合作企业的置换课程。这一部分的课程是我们培养方案的关键内容。一般由企业负责置换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并负责安排置换课程、进行技术课程强化以及软件项目开发的综合实训。

3.3形成专业体系的师资培训

教学改革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建立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是确保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基础。目前我系承担专业课程主讲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有待提高。教师中能够满足实践实训的人员总体上比例不高,大量年轻教师从高校(主要是教学型和研究型大学)毕业后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校企合作的合作模式为我们形成专业体系的师资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合作方企业负责为其指定的置换课程教师提供师资培训,并为其他每门专业技术置换课程提供培训。同时,我们选派优秀的年轻教师去企业参与项目的实际开发工作,提高教师的实际项目开发能力。在校企合作办学的同时,我们积极与省内的企业与科研院所(如哈尔滨锅炉厂、黑龙江省计量检测研究院)合作,创造机会使青年教师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科研项目中去,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

我系在对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通过对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走访和经验总结,对我们数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了相关的计算机类课程,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4结语

今后,我系将在学院“125”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对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融“专业兴趣”于校园文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参考文献:

[1] 吴振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2):17-19.

[2] 余波,覃业梅.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0):35-37.

[3] 于延,王建华.校企合作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5):47-59.

[4] 杨爽,王忠民.计算机专业多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5):92-94.

Research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GAO Wei-wei, MA Xian-min

(Information Science Department,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Star College, Harbin 150025, China)

第11篇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 专业英语教学 教学研究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计算机专业技术更新速度极快,为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专业人员要持续快速学习,与计算机行业紧密相关的计算机专业英语对专业人员的职场前景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要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实用型人才,就必须重视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这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及原理,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更为学生毕业后的继续学习提供重要工具。目前,我国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种类繁多、难易程度不一;教学中,教师大多讲解、翻译长句难句、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学习兴趣不浓;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繁多的专业英语词汇让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毫无兴趣,复杂的长句更让他们望而生畏。鉴于此,现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三方面探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

1.明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教材

教师应首先明确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基本目标,再根据本地区本校学生的英语水平,选择难易程度合适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然后,教师在第一堂课告知学生该门课的基本目标,使学生对学习目标心中有数,避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应实现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实用层次(大中专生)、职业层次(本科生)和研究层次(优秀毕业生或普通研究生)。高职生要通过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实现以下三个目标:能阅读并理解计算机各类数码产品的使用说明书;能理解各种英文版应用软件或操作系统软件的操作说明和帮助文件;能使用计算机英语词汇进行日常通信和涉外交流(任伟,赵俊阁,牟扬,2009)。

2.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专业英语特点

与公共英语相比,计算机专业英语在词汇、语法和句子方面有鲜明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开始应有意识地准备特点鲜明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并理解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2.1词汇特点

2.1.1缩略词多

为了方便交流,人们习惯使用缩略词指代全称,而计算机专业英语中有大量专业术语,因此学生需要记住缩略词全称才能完全真正理解缩略词对应的汉语意思。例如: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DOS――Disk Operating System(磁盘操作系统),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

2.1.2复合词多

复合词是由一个以上的词汇语素构成或由两个独立的词连接起来构成的,而且可以复合出各种词类。这个合成可以是对原有的词汇原封不动地直接连接,也可以是取舍其原有单词首尾部分,然后连接产生新的单词。例如:down(向下)+load(装载)=download(下载),electronic(电子的)+mail(邮件)=e-mail(电子邮件)。

2.1.3派生词多

借助前缀或后缀,制造出派生词。前缀放在词根或单词之前,构成一个新词。前缀主要以否定前缀为主,使延伸出来的词变成反义词,如un-,in-,im-,ir-,il-,dis-,non-,mis-,mal-等。后缀是一种置于其他词素后的词缀,英语中的后缀使原本的词性发生改变,如变成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常见的后缀有-ness,-ify,-ly,-ive等。教师应从学生较熟悉的单词入手,提出单词中常见的前后缀并让学生理解其含义,然后反过来让学生根据已学的词缀推测新词的含义。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可锻炼学生根据构词法猜测单词的能力。在派生词中,采用前缀的词汇占了较大比例,如:Micro-微型,Microprocessor微处理器,Microcode微代码,Multi-多、多的,Multimedia多媒体,Multiprocessor多处理器(彭涛,2010)。

2.1.4转义词多

计算机专业英语中有很多专业术语来自日常英语词汇,这类词汇不仅有日常英语中原有的含义,还在计算机专业中被赋予不同的特定含义。例如:memory(记忆)――存储器,monitor(班长)――显示器,mouse(老鼠)――鼠标,bus(公交车)――总线。

此外,计算机词汇还吸收了大量新词,如“clone”(克隆),该词引入计算机领域,含义发生变化。例如:I never thought I could afford an IBM personal computer,so I bought a clone.(我从来没想到我会买得器IBM微机,所以我买了一台组装机)(黄宁,2003)。

2.2语法特点

计算机专业英语多是用来客观介绍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和操作,因此具有科技文体的特点。科技文体要求其语言表达简洁、客观、准确,因此计算机英语在语法表达上有一定的特点:(1)名词化表达结构使用较多,以强调事实;(2)较多地使用非限定动词结构。由于客观性和准确性的要求,有时一个句子含有多个成分,而这些句子成分又常常有许多修饰限制成分,适当地运用分词短语,不仅可以使意思表达准确客观,而且会让句子结构更紧凑;(3)定语后置表达结构出现较多,如介词短语、定语从句等。

2.3句子特点

通过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观察和归纳,计算机专业英语有以下特点:(1)从句子种类(按交际用途分)看,频繁使用陈述句,较多使用祈使句,很少使用疑问句和感叹句。在描述客观现象和规律时,通常使用陈述句。在解释说明程序步骤,介绍说明新产品及其使用时,常常使用祈使句。(2)从句子时态看,常使用一般现在时,有时也使用现在完成时,其他时态使用较少。如:The first three generatio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ignificant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in electronics―the use of vacuum tubes,then transistors and then integrated circuits.(前三代以电子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为特征,即依次使用真空管、晶体管和集成电路(胡春花,2003))。(3)从句子语态看,使用被动语态较多。英语中除祈使句外,绝大部分句子都需要主语,当主语不明的时候,常使用被动语态避免无主语的情况。另外,在科技文体中,把被说明的对象置于句首,有利于突出重点,强调其客观性。

计算机专业英语在词汇、语法和句子三个方面都有许多特点,因此,教师应认识到在教学开始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比较、分析、归纳这些特点,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提醒学生注意,直到学生完全理解、消化,并把对这些特点的理解内化到计算机英语学习中。

3.采用小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前面所谈的基本目标,高职生在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时,一方面要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能力,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只有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学生才能实现前面提到的目标,即能阅读并理解计算机各类数码产品、各种英文版应用软件或操作系统软件的操作说明和帮助文件。

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老师“唱独角戏”的尴尬情况,可以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任务为导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主动地学习,充分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下面以就计算机专业英语阅读教学为例,介绍相关步骤:(1)教师遵循学生自愿的原则,把全体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2)教师告知学生该学科的考核制度,采用教学过程考察(40%)、作业(20%)及期末考试(40%)三结合的方式。(3)教师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通过实物展示、提出问题、观看录像短片、谈话法等方法创设相关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展示教学内容,明确学习任务。首先,让学生明白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教师要全体学生通读全文,明确文章大意,通常全文大意在文章首尾段,然后教师把每个自然段或者意义段落分派到各个小组,教师分派任务时要考虑学生基础和内容的难易。然后教师出示各小组具体的学习任务,包含词汇、长句难句的分析和翻译等,小组学习讨论之后教师抽查该组某一学生回答,看哪组学生学习效率最高。学生查阅相关工具书,展开讨论,互相帮助,如有小组讨论不能解答的问题,可提出班上集体讨论。在此期间,教师深入小组,观察各小组进展情况。(5)学习小组成果展示。待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让各小组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教师抽查小组成员对其学习段落中的长句做讲解、分析、翻译,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然后教师抽查小组其他成员回答给出的问题;教师抽查另外的成员进行成果展示,小组讨论学习中学到了哪些词汇、短语和句子表达等;接着教师询问该组成员是否有不清楚的问题,如有问题教师给予适当提示,让学生思考或课后讨论。最后教师抽查其他小组成员对这个学习段落的大意进行复述,以督促和检查其他小组成员是否掌握这个段落。教师检查其他小组学习的内容,方法大致相同,可根据时间和内容做适当调整。(6)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全篇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根据关键词,对全篇文章进行复习巩固,尤其要注意对重难点的巩固和复习。(7)学生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到网络上搜索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8)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做相应评讲,做到查漏补缺。

4.结语

本文强调围绕教学目标选取适当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词汇、语法、句子等特点,提高学习效率。另外,课堂教学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各层次学生都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国发〔2005〕35号.

[2]任伟,赵俊阁,牟扬.“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的创新与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9.24.

[3]彭涛.探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词汇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0.5.

第1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训;校企通

中图分类号:TP3-4;G712

近年来,校企合作作为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重要举措,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中职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注定了人才培养必须要与社会需要进行良好的架构。虽然社会企业对计算机毕业人才需要量大,种类要求繁多,然而由于学校理论与实践存在线性脱节,毕业生常难以符合企业岗位的需求。因此,对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将是不可回避的巨大课题。

1 现有模式下人才培养的不足

经由过去数十年长足发展后,中职计算机校企合作模式经历了由政府推动型、双方利益驱动型、市场拉动与科技驱动联合型四个阶段的转变,出现了教学-科研-联合生产等高水平合作研究模式,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模式也应用而生。

然而传统的中职计算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经过长足发展后,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范现象,表现为: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中职学校要求部分专业教师定期下到合作企业中,参与生产管理一线进行锻炼,但后续考核方法只需要填写实训表格以及完成下企业总结,一些教师往往并未深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践,而只是自己完成表格的填写,由企业管理部门加盖印章从而完成任务。一些学生到企业实习也只是完成表格填写,因此校企合作的失去了效果。

随着企业合作活动逐步推广,中职计算机校企合作在实践领域上的一些“创新”理念引起了外界的足够注视,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潜在问题。例如,一些小型企业实际上不具备实力规模,这些企业以谋取利益为目的在合作开始初期,一般都与职业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学费,项目分成等利益条款。此类合作最终只是达到形式上的统一,在项目参与与人才培养上却并没有实质性的操作。

2 新型模式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为克服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的弊端,在现有校企合作基础上,结合高科技信息技术的辅助,许多地方创新出新型的中职计算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宁波市为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网络公共服务平台而开发的校企通。校企通平台是目前全国首创的创新示范网络平台,专为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项目服务。该平台主要功能定位为提升区域型企业合作公共服务以及资源整合水平。

校企通网络平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将企业最新实施项目案例,通过网络平台引入到中职院校的校内实习实践环节上,从而将校企合作模式由传统的“场馆摆摊”转换到“资源平台交流”上来,克服此前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原实训模式层次不齐等问题,为职校学生提供了“优质”、“免费”、“多样”的技能实训平台,实现职校、企业、学生和社会的多方面共赢。

校企通网络平台除了在网站上大量岗位信息,还在线下举行了多场次的行业人才专场招聘会和校企合作产业对接会,从而拓宽了职校学生的就业渠道,扩大了中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通道。另外再培训市场这块,校企通还担负起“管理监督员”的职责。

图1 校企合作网络平台的概念模型

新型的校企合作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在建设中,它的核心要素是整体框架设计,关系到了整个平台建设运营的成败。首先,其将客户第一作为服务的理念,将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作为首要目标,充分利用现有先进网络通信技术,体现时代职业教育新规律,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围绕该网络平台模式,完成整体框架设计。

新型网络平台人才培养将带来三个重大转变:

中职计算机校企合作的实训案例来源于不同大型企业的实际项目,由过去的“高费用”和“低效能”转变为“免费”和“高效能”,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中职计算机校企合作的建设模式由传统的“场馆摆摊”转变成“资源平台交流”,由外延式建设转变到内涵式建设上,真正做到企业案例与学生实训完美结合。

中职计算机校企合作实训和职校教学的关系由“妨碍正常教学”转变到“无缝连接”,将实习实践环节变成更具备效益。

3 校企合作网络平台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在中职计算机校企合作中出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裁员,并解决了定向培养协议,由于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是按照原公司的需求而制定,其他企业不愿意接受原企业定制学生,导致学生就业情况不乐观,“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遇上“寒流”。

这几年我校在计算机专业校企模式中出现了几个范例:

2011至2012年浙江澳维智能集成信息公司,宁波卡酷动漫有限公司分别与我校达成了中职计算机校企合作模式,企业方实施了技能实习实训,问题随之而来:企业实训作为应聘企业的门槛条件面向即将实习的学生,但是收费高(企业要预先收一笔培训费),周期长(一般为6-12月)成了实习学生的主要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实习实训将企业新员工培训环节放在中职学校的正常教学中,不仅节约了新员工的培训成本,降低了技术员工跳槽的概率, 也为企业带来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储备,甚至还有丰厚的利润。然而这种模式对职校学生不仅带来了经济负担,而且长时间的企业实训环节让计算机专业学生无心对付正常的学业。而且企业实训实习缺乏规范,学生也无法融入其企业文化中,最终学生被作为企业的免费的雇佣人员。这种模式最终也将趋于失败。

2013年,宁波泛太国际工贸有限公司与我校电商专业合作共建了“电商时代网店开设”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网络平台校企通线上对接,相互合作开设电商工作室。通过在TAOBAO中注册网店(米兰达母婴店),企业提供商品货物,由学生管理经营,并进行营利分成。在合作以及教学方面,除了参观认识,跟岗实习外,专业实训环节不需要外派到企业实训中心,而是通过校企合作网路平台来完成以及及时更新案例,利用网络远程教学以及控制交流进行培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优秀的实训项目,还解决了大规模的实训外派带来的问题,还通过短期技术人员上门讲座,将校企合作实训环节融入到正常的教育环节中,成为我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成功案例。

4 结束语

中职计算机新模式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安排多媒体计算机设备以及校企合作网络平台的资源同步,需要配备高素质的实训管理人员以及中职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支持,校企通等作为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新型网络平台,其提升区域型校企合作公共服务与资源整合水平的独特作用已经日益凸显。基于新型网络信息共享的先进技术平台,实现中职计算机新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职校、企业、学生和社会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吴向鹏,胡坚达,张作为.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网络公共服务平台研究[J].职教论坛,2013(31).

[2]晓东.“校企通”:校企人才对接的桥梁[J].宁波经济,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