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影像院感工作计划

影像院感工作计划

时间:2022-07-17 15:50:40

影像院感工作计划

第1篇

一 可持续发展设计研究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医院是所有建筑中功能最为复杂的一种,影像部又是医院建筑中功能最复杂的一部分。目前医院改建、扩建是医院建设项目的一个主流,这其中大部分的原因是就有的空间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新的医疗设备的要求。我国的医技影像部门规模不够,设备陈旧问题亟待解决。与此同时,医疗装备的新陈代谢周期也越来越短,西欧国家一般5~1 0年为~个周期,我国放射医疗设备一般不超过1 0年就需要更新换代,新的医疗技术装备的注入必然带来新的建筑要求,同时加速了医院的更新过程。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加强医院的自身应变能力,延续医院整体功能结构寿命,已经成为医疗影像部乃至整个现代化医院设计中普遍关注的问题。

二 医疗影像部可持续发展设计原则

1 重视前期策划

医院的影像部是医院当中功能较为复杂,改扩建可能性也最大的一个部门。医院的管理部门一般所出具的任务书都是一些十分简单的指标,如总面积、几个CT机房等,诸如此类。如果建筑师仅仅根据这些资料设计,那么设计出的影像部很可能只能满足医院最近几年的需要,对可能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十分不利的。

考虑到影像部的可持续发展,建筑师在了解基本的设计任务书的同时,还应该向医院的管理者和使用者了解更多的情况。更确切的说,建筑师的设计应该从制定设计任务书开始。

① 了解医院的中远期规划

影像部是医院的一部分,影像部的发展当然与医院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在设计影像部的时候,建筑师应该对医院的中远期发展计划有所了解和介入。尤其是医院的职能部门,如门诊、住院等,这些部门的将来的发展计划,确定保留建筑和准备扩建的部位,因为它们很可能就是现在所设计的影像部的服务对象。

了解整个医院的发展计划,是影像部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基础。影像部作为医院的一个很重要的局部,它的合理设计必然是建立在一个健康的发展规划上的。

② 了解影像部的发展计划

影像部是医院当中变化可能性最大的部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医疗设备的更新。了解影像部的发展计划,对影像部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应该了解影像部现有的设备的年限。一般来说,在我国大医院的影像设备都是10年左右淘汰,而比较合理的使用年限应该是6-7年。所以了解现有设备的使用年限,可以估计出它们更新换代的时间,以及更新设备的种类。把这个因素在早期设计的时候就考虑进去,对影像部将来的健康发展应该是很有利的。

2 总平面设计原则

首先在用地上,影像科的用地尽量不要选择狭长的用地。过于狭长的用地对平面设计的限制太大,很容易造成工作和就诊的流线过长,医生的工作区中心很难组织,工作效率也会受到影像。同时对于影像部将来的发展和调整来说,这种用地的限制更大,它很难让建筑有空间继续发展,会给影像设备的更新和改造带来种种麻烦。

在确定了合理的用地以后,就要在总平面上确定合适的位置,和适合发展的总平面形式。充分考虑和医院的其他部门的衔接,规划简洁的联系路线。考虑远期可能的发展状况,确定可能发展的医院各个部门的位置和体块,考虑好影像部和它们之间的交通方式。同时在设计上要为将来的发展留下一定的余地,切忌一味追求形式而把用地划分的支离破碎。

合理的总平面设计候,应该在和甲方交流后,最整个医院的近期和远期发展作出规划。影像部的发展也包括在其中。

3 平面设计原则

平面的设计对影像部的功能的影响可以说是最为直接的。一个成功的影像部的平面设计,应该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那么如果才能使影像部的平面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以下几点设计原则可供参考。

① 独立设置

如前文所述,影像部和其它的部门可以有很多种结合方式:集中式、分散式和集约式。很显然从影像部的可持续发展来说, 相对独立的影像部更加有利于发展。早期建设的影像部许多是利用门诊或者住院的低楼层的一部分建造的。这种影像部的平面柱网不仅要受到门诊和住院的功能限制,而且整体向水平和垂直方向发展也是比较困难的。相比之下,分散式的影像部在各个方向上都留有余地,自身也比较独立,比较有利于将来的发展。集约式的影像部在保证自身的独立性的同时,各个部门的都在一个建筑体块里,所以是最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影像部。

② 规整的平面

影像部的建筑平面应该比较规整,不规则的平面可能很适合目前的影像部的使用,但是这样的平面,改造的难度就比较大。尤其是平面如果被楼梯、电梯等这些剪力墙结构分成形状不规则的块,这些被剪力墙分散的建筑体块被灵活改造的余地就很小了。

③ 合理的布局

合理的布局,不仅仅要适合影像部现有的功能要求,还要适应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来讲,梳型和集约梳型的模式是比较适合影像部的改建和扩建的。如图7-1所示,就是集约梳型的模式的扩展模式示意。

④ 开放的终端

影像部的平面应该是开放的,它应该允许各体块结构在多个方向上做一定的伸展。当保留的旧有影像部不能满足功能要求而改建时,可以让它沿某个方向发展,带来更大的进一步改扩建的灵活性,从而确保了医院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功能与体量的自身膨胀。在平面设计时候,对于将来可能发展和扩大的方位,要特别注意不能有剪力墙成为未来发展的阻断。

⑤ 合适的柱网

选择合适的平面柱网对影像部是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尽管影像部的内部功能要变化,但是对柱网大的改动是基本不可行的。这就要求,柱网不仅仅能够满足现有的功能,要基本能适合将来的要求。

必须承认影像部的功能是十分复杂的,但是如果设计出的建筑仅仅是容纳功能的外壳,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仅仅依据现有的功能房间来设计柱网,房间大小就被容易被柱网限制,很难再做出一定的改变(参图7-2)。柱网的确定要同时考虑X方向和Y方向,面宽太小的柱网空间会让走廊的尺寸受到限制(参图7-3)。7.2m柱网尺寸实用于医院的病房、门诊、医技、后勤供应等各功能部门。但是考虑到我国医院建设用地紧张,医院建筑通常必须为多层甚至高层的情况,而且,建筑的地下层普遍为车库的实际情况,7.2m的柱网体系放大到8.0m左右,才比较符合我们的国情。

4小结

可持续发展设计的理念是并不是一味的追求灵活变化,也不是僵化的同一模式的复制,它应该是尽可能用最小的代价发挥建筑本身最大的价值的一种方法。在影像部的设计是灵活多变的,但是灵活之中的统一是我们把握依据,也是达到影像部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三 可持续发展设计方法探讨

如果说医院是一棵大树,影像部就应该是其中的一根树枝。一根树枝的健康成长是要建立在整个大树健康生长的基础上的。所以,影像部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因循这整个医院的发展踪迹。

其次,影像部的发展就是自身的发展,包括“枝”的扩展和“叶”的发展两个方面。在很多医院的改扩建的过程中,影像部常常是要整体规模扩大。这种整体上的发展就是“枝”的发展。此外影像部的内部也常常需要做功能上的调整,保留建筑的外部形态,通过对内部墙体的重新划分,达到新的功能要求,这就是所谓“叶”的发展。

1 “枝”-影像部整体可持续发展研究

① 延伸生长

建筑物沿着水平或者垂直方向生长。延着垂直方向生长的影像部通常是单独设置的影像楼才可以做到的。水平方向生长的扩展方法适合影像部小规模的扩建。大面积的水平方向扩展容易造成交通流线过长。所以这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应用的不是很广泛。

② 模块生长

把影像部的内部相近功能集中放在一个防火分区的单元内,单元的端头集中设置垂直交通核和设备间、管道井等。以这一个单元为基本模块,多个单元组成一个完整的影像部。在影像部需要扩建的时候,这个单元就是生长的因子。

这种块状生长方式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模式,可以使影像部内部空间功能关系清晰,生长的脉络清楚灵活。同时各个功能组团之间联系方便,又彼此独立,新建的部分受旧有的部分影像较小。这种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比较适合,规模大,用地大而且用地比较平坦的影像部。在用这个方式设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人性化的设计,因为这种重复母题式的设计方式,最后很容易形成一个封闭的体块,虽然内部效率很高,但是人的心理感受容易压抑。如果在这种模式中,加入开放式空间的设计,给人的感受会好很多,但是这样占地面积会更大。

③ 树状生长

影像部和医院的其他部门依托在一个主要交通干线上,这种模式在低层医院采用较多。这个主要干道的概念来自于城市设计,将服务项目沿主要街道布置,从而在医院内形成一个“步行商业街”。将医院各个部门有机联系起来,各个科室部门既自成一体,相互之间又有便捷的联系。

在这个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医院影像部,可以延主街发展。这种布局的空间形式比较灵活,建筑物可以结合地形设计,还可以随之形成很多绿色的交往空间。通常这种形式多用于以多层建筑为主的医院中,主街串通整个医院的交通体系,建筑占地面积较大,以水平交通为主垂直交通为辅。

2 “叶”-影像部内部空间可持续发展研究

① 影像部的更新改造

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现在影像部内部空间的发展趋势是影像扫描房变小,和影像设备相关的机房也减少了,但是同时人性化设计被提高到一个更新的要求,病人候诊的空间变大。

基于这种变化,我们在对旧的影像部的改造的时候可以把影像扫描机房变小,同时扫描室前的候诊空间也就随之而增大。相应出现的一些零散空间如暗室等可以设计成更衣间、卫生间或者控制室。

② 影像部的重新利用

第2篇

其中,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海南都按照国务院要求,成立了省级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全面进入试生产阶段。

广东:城市地表覆盖与国情要素采集中

2013年9月,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成立了省地理国情普查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组织实施组和质量监督组,负责全省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技术培训、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广东省地理国情普查内容包含12个一级类、58个二级类和136个三级类(含省级扩展3类)。根据本辖区特点,该省新增地理省情要素3项:在社会经济区域单元下新增基本农田保护区,在自然地理单元下新增地质灾害隐患区,在城镇综合功能单元下新增三旧改造区。

目前,该省普查工作由省、市两级负责组织实施完成。粤东、西、北地区和肇庆市等辖区范围由省统一组织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由各地级以上市负责组织实施。省普查办负责省级数据汇总、建库、全省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统计分析,编制普查总报告和专题成果报告,建立省级普查成果数据库和管理系统、服务平台,编制成果图件,组织开展分析应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和肇庆市等地区按省的要求配合做好资料收集、野外核查等工作。珠江三角洲地区自主完成本辖区的普查任务,省普查办负责提供普查用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资料、海岛(礁)测绘成果资料、海岸线成果资料,负责省级技术培训和相关技术支持,在影像解译软件、外业调查软件等方面给予支持。

广西:完成试生产航外控制测量

目前,广西选择了柳州测区1.2万平方公里的范围组织开展全流程的试生产,选取了区测绘地理信息局的五家直属单位作为普查的主力军,还选择了广西国土测绘院等8家单位参与普查试点,各承担一个县的试生产任务。现阶段已完成航外控制测量,正在进行数字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生产。

普查范围为广西海岸线向大陆一侧的国土范围和镇级离岸岛――涠洲岛,约23.67万平方公里。

广西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办公室(以下简称“广西普查办”)根据《实施方案》编制了技术设计书,包含三个部分:航外控制测量、数字正射影像与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数据采集,还形成了《广西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质量管理办法》。目前4个文件均已经过专家评审,并将不断修订和完善,形成正式稿上报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办公室。

根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统一安排,计划于2014年3月底前完成全区23.67万平方公里的遥感影像获取。目前,获取可用于普查的影像数据只有6万平方公里。

在资料收集方面,广西普查办已组织广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进行省级专题资料的收集工作,也要求各市局地普办开展普查所需的相关部门专题数据的收集工作。

贵州:试生产任务有序进行

贵州省选取贵阳市白云区作为试点区域,从2013年3月份开始试生产,到7月底全面完成。随后,该省继续安排了7个县的试生产任务,面积为1.43万平方公里。现阶段正进行正射影像生产和DEM精细化生产,由省普办组织对贵阳市花溪试生产19幅图的DOM成果进行了质量检查。

目前,贵州省已开展了A类培训68人(具有乙级测绘资质单位的院长、总工级别的培训),参加单位有26个;B类培训404人(技术负责人、质量检查人、质检人员)。另外,计划于2014年元旦开展针对技术人员与作业员的C类培训,要求技术人员与作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云南:试点隆阳区进入内业整理阶段

云南省选取了基础资料情况较好、地区分布有一定代表性的瑞丽市、双江县等7个县(市、区),共计1.7万平方公里,开展正式普查前的试生产。作为国家第二批地理国情普查试点云南项目的实施单位,云南省地图院承担了保山市隆阳区的地理国情普查试生产任务,并组织开展前期试点任务中未包含城市地区(地级及以上规划的中心城区)的地理国情普查全流程试生产。

隆阳区普查试生产项目于2013年10月中旬启动,到2013年底分三步完成地理国情普查要素的采集、处理、外业核查及基本统计分析工作。目前已进入全面处理数据内业编辑与整理阶段。

在资料收集方面,共收集隆阳区范围内涉及标准1∶1万图幅214幅,1∶2.5万图幅63幅,1∶5万图幅21幅。2013年10月14日至23日从隆阳区国土资源局、安监局、水利局、交通局等15个单位收集了35项资料。

在正射影像生产方面,由省航测遥感信息院收集相关基础控制资料,完成正射纠正、融合处理、数字正射影像生产等工作。在PixelFactory软件下生产,且采用先正射纠正,再影像融合的整体路线,共生产制作1∶10000DOM按1∶2.5万分幅56幅,目前为止仍缺部分地区影像。

海南:新疆任务区进入整改阶段

根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下达2013年地理国情监测项目生产计划的通知》,海南测绘地理信息局承担开展了新疆喀什地区、图木舒克市等区域的地理国情普查工作,面积约11.5万平方千米。

截至2013年8月,已完成新疆喀什地区等区域共359幅(1∶5万图幅)满足外业调查的地理国情普查外业工作底图制作工作。10月份已完成全部359幅(1∶5万图幅)的外业核查工作,并收集了任务区域民政、旅游、交通、水利、卫生等部门的专题资料。核查成果分批次提供给内业生产单位,保证内业编辑及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已完2013年全部任务213幅面积约6.16万平方公里内业采集工作,所有图件已经交局质检站做局级检查。基于资源三号卫星正视全色、多光谱影像以及前后视立体影像开展新疆喀什地区、图木舒克市等区域约8.8万平方公里的数字表面模型(DSM)生产,12月20日已完成并上交局质检站。

2013年10月9日至13日,地理国情监测项目检查组于对该局承担项目开展了过程质量监督抽查。该局按照抽查组检查反馈情况和《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过程质量监督抽查意见》进行了全面的自查自纠,并安排整改工作。

第3篇

如何将海量、复杂的数据的存储、处理和保护的成本降至最低,同时还能对此进行实时或准实时的处理、秒级的查询需求响应以及智能、深入的分析,是大数据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就数据集的规模、多样化程度和增长速度而言,医疗机构最能感受到大数据带来的挑战。寻常一张CT扫描图像,就含有约150MB的数据;一个基因组序列文件大小约为750MB;标准的病理图的数据量则大得多,要接近5GB。如果将这些数据量乘以人口数量和平均寿命的话,仅一个社区医院累积的数据量,就可达数TB甚至数PB之多,而且其中还富含图像、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更勿论规模更大的医疗机构,甚至是地区医疗主管部门汇集的数据集了。

一个普通医院的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虚拟化平台以及影像平台,其中HIS系统是虚拟化平台上运行的重要程度较高的应用系统,PACS系统、核医学、超声、CVIS等医疗系统需要影像平台的支撑。这些系统产生的数据量大且繁杂,其中蕴含的信息价值也多样且丰富。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存储、处理、查询和分析,那么就可对于小到辅助某个临床医生做出更为科学和准确的诊断和用药决策,或帮助某个医院根据患者潜在需求开发全新个性化服务及自动服务;大到帮助相关研究机构突破医疗方法和药物革新,或支持地区甚至全国医疗行业主管部门优化医疗资源及服务配置,提供前所未有的强力支持。

北大国际医院(PKUCARE)位于北京市中关村国际生命医疗园内,是由北京大学和方正集团投资兴建的非营利性医院,是一家与国际接轨的医教研一体化的综合医院。医院核准床位数1800张,总投资约为45亿元,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

北大国际医院信息技术部总经理李黎向记者表示,随着北大国际医院的工程趋向完成,为了建设成为新型的绿色医院、数字化医院和人性化医院,医院对于IT系统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一个新建的医疗机构,北大国际医院在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时,就提出了要和国际标准接轨。现在全美医院HIS评级打分平均是四级左右,而我们的目标是要达到最高级,即七级的目标。”李黎说,“从弱电设计到IT基础架构,再到应用层面,我们都希望能够达到高标准的目标。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与北大人民医院展开了紧密的合作,在参照北大人民医院现有IT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建设。”

医院HIS系统侧重于管理和收费,同时提供与专业系统数据交互的接口。PACS系统作为专业性很强的信息系统,侧重于医疗设备的通讯,完成检验数据和影像数据的存储、统计、分析等功能。李黎表示,如果采用传统的IT基础架构建设模式,各个系统都互相独立,造成了服务器、存储设备部署数量过多,物理位置分散。采用传统方式容易造成信息孤岛,数据无法得到共享,同时服务器的性能无法发挥到最佳水平,应用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容易出现系统故障问题。“北大国际医院根据自身的应用需求进行了分析,最终采用了NetApp的统一存储解决方案,来解决医院核心信息系统在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的要求。”

李黎表示,北大国际医院采用统一存储解决方案,主要考虑了四方面的因素。首先,医院在总体规划上,采用了“大医技”的共享模式,多个科室同时使用计算机来实现自动化的工作流程管理,以及诸如共享电子医疗病例和数字影像等应用;其次,快速响应时间的需求,即在大并发量的访问时仍能够保持极短的响应时间,这样才不会造成整体系统的响应延迟,从而导致影响了医疗工作和其他如收费发药等工作的速度,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并直接导致病患的不满,影响医院的服务质量;第三,宕机时间要尽可能短,如果存储系统不具备迅速从计划内及计划外宕机恢复的能力,这样会导致病患长时间的等待,同时不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存储系统不但要具备简单、高效的本地逻辑容灾的能力,还能完全应对系统管理员意外操作、病毒感染、黑客攻击等造成的系统灾难;第四,就是整体性和经济性的考虑,一个能够根据数据的重要程度和访问频度来选择采用何种存储方式的存储平台,才能够充分保证整体存储平台投资的科学性和经济性。同时近线存储的选择应该和在线存储是同构的,这样才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度,同时保证整体系统的使用连续性。

据了解,NetApp统一存储设备特有的RAID-DP技术,可以保证同一Raid组中同时有任意两块磁盘损坏时,不会产生数据损坏和丢失,并且性能优异,适用于大规模的企业级生产环境;并且能够支持多层次、高级别的集成数据保护模式,可以容错任意两块磁盘损坏的高性能的Raid保护模式,其性能要足以支撑大规模的企业级应用系统环境。同时具有全自动化的基于缓存机制的虚拟化存储分层技术,能有效提高存储性能。

第4篇

其一,遥感技术。大量的实践证明,数码相机拍摄到的影像要比模拟相机拍摄到的影像更加清晰,而且前者的种类较多,价格相对比较便宜,并且不需要进行扫描便可以获得数字影像,大幅度缩短了成果的获取周期,这使其被广泛应用于航空摄影测量当中。其二,姿态控制技术。想要获取到更加清晰的影像就必须克服气流、飞行器等因素对数码相机的影响,换言之,需要有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平台,特别是对艇和无人机等抗风能力弱、飞行稳定性差的飞行器,必须加装三轴稳定平台,以此来确保数码相机的姿态稳定。其三,影像处理技术。为确保影像的后处理工作能够顺利完整,需要影像实时传输与快速拼接软件。同时,飞行器获取到的航片存在倾角大、重叠度不均匀等问题,所以必须采用针对性较强的影像后处理技术。

2低空遥感平台摄影测量系统的设计

无人飞艇低空遥感平台摄影测量系统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系统硬件,另一部分是系统软件。

2.1系统硬件

该系统的硬件由空中飞艇和地面监控两个部分组成,空中飞艇部分的主要设备包括气囊、吊舱、发动机、GPS陀螺仪、自动驾驶设备、增稳平台、数码相机和摄影机;地面监控部分具体是由以下设备组成:便携式计算机、手控设备、视频终端以及电源。GPS是飞艇的导航装置,在自动驾驶的状态下,飞艇会根据预先设置好的航行线路进行低空飞行,并以一定的距离和间隔时间进行拍照,借此来获取地面的数码影像;飞艇的起落主要是由地面监控部分负责,同时还对飞艇的自动驾驶进行监控。

2.2系统软件

该系统的软件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飞艇航行线路规划软件、飞艇飞行监控软件、平差解算软件、正射影像制作与编辑软件。除上述软件之外,系统还包含以下功能模块:工程管理、全自动匹配、影像预处理、控制点量测、DEM生成等等。

3低空遥感平台摄影测量系统的应用实例

所选测量区域的地面高程约为50m左右,该测区内分布有大量的低山,山体的整体高度全部在170m以下,整个测区的范围长度为8000m,成图面积约为60km2。下面运用上文中设计的低空遥感平台摄影测量系统对该测区进行测量。

3.1飞艇航行路线规划

目前,数码相机在测量领域内获得了广泛应用,这使得大重叠度的航摄测量成为主流趋势,为摄影测量自动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在本次测量中,决定对所测区域采用大重叠度航行路线设计,航行方向的重叠度设计为80%,旁向的重叠度设计为60%,地面的分辨率为0.2m。为了获得更加清晰的航摄影像,在数码相机上配备了14mm焦距镜头,相对飞行高度控制在350m左右,每张影像的摄影范围为600×900m。该测区的常规航行线路为22条,构架航行线路为4条,飞艇实际飞行的线路为26条,总计获取影像1804张。

3.2选点及量测

为有效提高测量效率,在对飞艇航行线路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合理选取控制点并进行量测。低空遥感摄影测量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分辨率高,为此,可以直接选取影像上较为明显的地物点作为地面控制点,如路叉点、房屋拐角等等。依据我国现行的航摄测量作业规范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实际成图需要,决定在该测区的设计航带内每8条基线选取一个控制点,共计选取140个地面控制点,实地采用GPS-RTK测量155控制点。

3.3工程管理与航摄影像预处理

飞艇根据预先规划设计好的航行线路自动飞行,并对相关影像进行拍摄后,需要先对测区内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主要包括数码相机参数、影像数据信息以及工程参数等等。其中数码相机的参数可以通过三维检验校正获得,在数据预处理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航空拍摄到的影像进行主点纠偏和畸变纠正。由于实际拍摄中,受角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在同一个区域内的相邻影像当中存在色差,为确保测物内正射影像的色调一致,必须进行匀色处理,具体过程如下:从该测区拍摄到的影像当中选择出一张具有代表性的影像,然后借助图像处理软件,对其色调进行调节,并以此作为基准影像,随后,利用匀色模块将基准影像和测区内的其它影像全部载入到软件当中,并进行匀色处理。

3.4加密处理

由艇在低空飞行的过程中,受到风力作用,会对摄影的效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飞艇的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对其飞行姿态进行实时调节,数码相机的稳定云台也可以确保相机处于相对固定的状态,但飞艇在航线上行进时,其本身的姿态会发生不断地变化,若是遇到强气流,则会导致飞艇出现剧烈的变化,这样很难确保数码相机拍照时保持稳定的姿态,这样一来,造成了获得的影像姿态角超出测量规范标准的角度要求,从而导致匹配难度较大。为了解决该问题,决定在特征点匹配的过程中引入SIFT算子,并将其匹配结果作为初始值,然后利用最小二乘进行精确匹配,以此来确保匹配结果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3.5平差结算与影像校正

首先,采用光束法将拍摄到的每张影像的外方位元素计算出来,然后再对大量影像点进行密集匹配,并将这些影像点的大地坐标计算出来,经过滤波处理之后,通过地面离散点规则网格化生成DEM;在对拍摄到的影像进行方位元素解算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出现偏差,这样一来便会导致所生成的测区DEM出现偏差。因此可以采用系统中的正射纠偏模块进行分块校正,由此便可以获得整个测量区域范围的正射影像。

4结论

第5篇

【关键词】 森林;调查规划;设计;“3S”技术

目前,过度采伐森林资源现象十分严重,主要原因是各行业生产资源的缺乏,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地方建设,人工种植管理是资源可持续应用的主要途径,人工种植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植物生长效率与森林资源使用效率相一致。森林资源的合理管理和社会以及经济效益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既要及时了解与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又要掌握其动态变化规律,如数量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的程度,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管理。然而,森林资源具备的再生性与动态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森林资源的调查规划设计,因此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的高效性需要高新信息技术的支持,即“3S”技术。

一、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

1、调查的基本原则

一般而言,估计总与平均值是抽样调查的基础方式,概念分布法是森林资源调查的理论基础,但是调查后的实际精度往往与理论精度有所差异,因此在调查规划设计中需要了解抽样误差并掌握其误差对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的影响。方案的优化是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调查目标与职责的确定、总体单位以及估算方式,由于调查规划设计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方案的最佳设计既需要考虑众多因素的影响又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2、现有的任务和数据

森林调查规划设计的主要计划是确定森林资源调查的内容以及依据调查结果设计的研究方案,主要目的是在森林调查方案设计规定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生产与管理。

二、“3S”技术概况

1、“3S”技术介绍

“3S”技术主要是由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组成,其中遥感指的是将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扫描、摄影、传输和处理,并在该信息的基础上对地表各类地物和现状进行远距离控测和识别的现代综合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的优势在于其提供信息的快速性与高效性,且具备高精度与自动化等特征;地理信息系统其实是一个计算机软件系统,其主要功效是地理信息管理,它既能将多样化的地理信息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即将多样化的信息按照特征与特性分别归纳于不同的门类,又能将多样化的信息进行分析与整理,以便随时查询与更新。“3S”技术已经发展为森林资源调查规划的主要技术方式,且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2、“3S”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规划中的应用现状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是“3S”技术逐步发展的时期,即卫星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3S”技术的发展,且受到了国内众多学者的重视与关注,因此在国内学者不断研究的基础上,“3S”技术取得了很多进步,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是我国“3S”技术的发展还较落后于美国、法国、德国、芬兰及奥地利等国家,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3S”技术发展起步较早且处于主导地位。

一九八六年芬兰开展了关于多信息源森林调查方法的调查与研究,并取得了成功,即在该时期对全国森林进行了分类;森林资源调查是美国“3S”技术应用的主要途径,即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技术有效结合的基础上科学的将资源数据公布于互联网,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用户带来了便利,也就是说用户可以随时利用互联网查询相关信息,真正达到了数据共享的目的;奥地利则是合理的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有效应用于航空摄影,也就是说将航片与卫片信息进行成图与分层抽样,并且按规定时期对全部进行一次航空摄影,一般期限为两年,从而为综合森林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建打下基础以及在动态分析的基础上提供森林资源信息的最新情况。

从我国角度而言,我国林科院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依据陆地卫星MMS图像以及航空像片与地面实测的发展进行分析与研究森林资源清查,即在陆地卫星MMS图像以及航空像片与地面实测有效结合的基础上采取双重抽样的方式进行探索。随之,森林波谱、MMS数据的图像处理与森林自动分类技术的应用试验研究也逐渐被发展。另外,我国对于遥感技术的应用主要在于“三北”地区森林、土地、草场等再生资源数量的综合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依据相关数据进行评价“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且清晰掌握“三北”地区的资源现状以及变化情况。

三、“3S”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规划中的主要技术方式

“3S”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规划的主要技术方式包括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和处理、建立解译标志、现地调查、建认蓄积回归模型以及建认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和处理。现阶段森林资源调查最普遍的方式是在美国陆地资源卫星TM数据与法国的SPOT卫星数据相结合的基础上发现这两种影响的差异性以及特征,从而对地面进行彩色图像合成、图像增强、正射纠正等技术处理,有利于影像图高分辨率的形成。建立解译标志。是在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与实地建立相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创建的森林监测因子的遥感影像解译标志,且这种森林监测因子的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具备的地类、树种与郁闭度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现地调查。现地调查的范围较小,即对部分小班进行调查,一般采用抽样的调查方式,在调查过程中对判读解译有疑问的小班需要采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现地核实。建认蓄积回归模型。是在三种主要因子的基础上利用分层抽样的方式进行取蓄积回归调查样地,一般在全球定位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创建出单位面积蓄积与地理环境因子、林分判读因子之间的模型,三种主要因子是由树种组、龄组与郁闭度组成,种组包括针叶、栋类、软阔、硬阔等;龄组包括幼、中、近成过;郁闭度包括疏、中、密,最后依据调查数据将蓄积量进行回归。建认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则是依据计算机语言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而创建的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作用于信息管理查询、结果汇总统计以及数据组织处理等。

四、提高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水平的策略

1、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个人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森林资源的调查规划设计既需要工作人员充分了解与掌握基本的与森林调查相关的法律法规又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因此,工作人员需要提升学习以及责任感的意识。

2、加大资金和设备投资

现阶段,森林调查规划设计逐渐受到国家林业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并将森林调查规划设计归纳于重点工作项目,既需要提高产业资本输入的森林调查又需要增加森林调查规划设计高素质团队的创建,从而提升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因此需要加大相关资金与设备的投入。

五、结论

综上所述, "3S”技术的发展对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林业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是首要任务,因此提高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水平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宋喜梅,田红梅.浅析森林调查规划设计的方法与技术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6(05).

[2] 胡家福.基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绿色科技,2015(05).

[3] 谢浩.浅析“3S”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林业科技情报,2015(02).

[4] 范建生,王君女,王志勇.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院区景观规划设计浅析[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3(06).

【作者简介】

第6篇

无人机航空测量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遥感平台与传感器,遥感平台就是无人机,传感器则指数码摄影相机。工程使用的无人机是由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等机构共同研制,目前使用的无人机体形都很小,其运作多使用计算机进行操作,巡航速度能够达到98km/h,飞行海拔能够达到3600m,最大承载力为3.5G,空中飞行时间为1h左右,在飞行的过程中,能够抵抗13m/s的风力,起飞滑跑距离能够控制在60m之内,降落不受阻拦滑跑距离为150m,如果没有电磁波的干扰,通讯距离能够达到15km。无人机中使用的数码相机为佳能EOS450DMarkII,畸变参数为1.856600e-005,相片长度是2848mm,相片宽度是4272mm。

二、测量区摄影计划与规划方式

在利用无人机进行测量时,需要确定好测量的范围,并设计好测量过程中无人机飞行与降落位置,这样才能够保证摄影图像的清晰度与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一)测量区范围的划定

在进行测量时,首先要划分好测量区域,一般情况下,测量范围从上空俯瞰会呈现出一个矩形的状态,要将四个角坐标控制在标准范围内,这样有利于无人机的操控。

(二)航带规划的设计

无人机能够在空中连续飞行1个小时,这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因此,在进行拍摄时,就需要事先规划好飞行的航带,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在无人机起降位置设计相应的飞行架次,并在测量区域中规划好相应的飞行航带。在一架无人机完成规划的飞行之后,即可返回,另外一架飞行机再完成剩余的工作,这样就能够全面的获取到火电厂影像参数。

(三)测量区域控制网建立方式

在无人机飞行的过程中,必须要在测量区域中建立好控制网,控制网的大小依据测量区域的大小建立,同时,还要设置好相应的GPS控制点,并保证点位分布的均匀性,根据相应的要求设置好坐标系,以便保证各个控制点均可以获取到最为准确的位置,这样也便于后续的图像处理。

(四)测量区外控点现场调控方式

将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应用在电力工程中时,必须要保证其测量数据与影响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此,一般使用野外布置像控点方式,在选择控制点时,需要将影像清晰作为首要原则,这样也能够帮助工作人员更好的判断测量的方位,此外,在布置外控制时,要保证控制点设置的均匀性,这样拍摄到的影像才不会存在瑕疵。

三、结束语

第7篇

虽然记者采访过很多医院建筑设计领域的设计师,但是像蒋群力这样的并不多见,他的言语常常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时候甚至会让人觉得他有些“另类”。

究其原因,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对医院建筑的理解并没有太多的“框框”。这使他能够从各个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医院建筑。

因为“非典”,与医院建筑结缘

在大学毕业后的近20年里,蒋群力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医院建筑设计。让他涉足医院建筑设计领域的是始于2003年的“非典”。当时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参与了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的设计。

用蒋群力的话说,他做这个项目“非常用心,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

后来,该项目在卫生部进行的北方十四省区的评审中获得了第一名。

从此,蒋群力一发而不可收,随着医院设计项目的增加,他专项做起了医院建筑设计。

屈指算来,近十年了。这些年来,他一直在用自己宽广的视角和独特的眼光审视和思考着医院建筑。现在,有些医院院长甚至这样评价,说蒋群力比医院的管理者更了解医院。

对此,蒋群力感到很欣慰:“这些年几乎是边做边学、连滚带爬过来的,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

将挑战与困难变成“财富”

回首近十年的历程,蒋群力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然而,在一切过去之后,曾经的困难都变成了一笔笔难得的“财富”。

首先是与医院领导的沟通。医院主抓建设的领导通常对建筑设计不是很内行,能把医院发展规划说得清楚的也不多。“如果完全听医院领导的,很多方案设计出来会有不伦不类之感;如果完全听建筑师的,也难以将各个方面都把握得科学合理、恰到好处。于是我就逼迫自己尽量更多更深地了解医院,在甲乙双方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沟通桥梁,据实摆理,达成共识。因此我经常会对领导们讲,我们的成功是你成功的一部分,因为我们做的是同一件事。后来我们在做每个医院项目时,都要先花上一两个月的时间,帮助医院做前期策划工作。这超出了一般建筑师的业务和能力范围。”

蒋群力遇到的另一种挑战是要经常面对苛刻的设计条件和困难的工作环境。

“医院建设关乎民生,它往往与重大的政治事件相关联。打开各地的媒体,不难发现它经常出现在‘重点工程’、‘为民实事’、‘十大标志’所包含的内容里,政治气息十分浓厚。我感触最深的便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当时面对苛刻的设计条件和困难的工作环境,在紧迫的政治和时间双重压力下,我们顺利地完成了四川省平武县人民医院的建筑设计和重建工作。这个经历可以写本书了。”

经过了各种困难之后,蒋群力深有感触:“医院建筑设计是一个技术高地,相比起住宅、商业、学校等项目复杂很多,可以说医院建筑设计让我对建筑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设计最不像医院的医院建筑

也许是专攻医院建筑设计的时间不长,蒋群力对医院建筑的理解并没有太多的框框。他认为医院建筑在形象上只要亲切宜人即可,功能上要体现精细与高效。他特别不喜欢把医院建筑当成医院领导的功绩来建设,因为这样可能会带来不利于患者使用或医院运行等方面的长期问题。

他也不喜欢“一窝蜂”地动辄将医院建筑大型化、贵族化,认为应当根据社会的良性需求,用合理的规模、选址及建设标准担负起相应的社会服务责任。

蒋群力认为,医院建筑设计的技术核心是医院的工艺设计,而且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不断调整和优化工艺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对专门从事医院建筑设计的建筑师来说,应当更深一步做些功课,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医院建筑理论研究的核心与起点。因为在建筑师把各种流线梳理清楚之后,重点就转移到缩短患者院内行程和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上。

医院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在蒋群力看来,除了环境优美、路线简洁的共性之外,不应该有特别固定的模式。不能仅仅为了个性化、多元化而去追求医院建筑的多样性表达,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把那些高耸的病房楼、出挑的污物走廊、宽敞的医院街作为医院建筑的必要特征,是对医院建筑的误读。他常开玩笑说:“医院可以什么都像,但看起来最不像医院才好。”

把医院建筑看成一个生物体

这些年的设计实践和对医院建筑的思考,让蒋群力体会到:医院建筑设计可以深刻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最初做医院设计的时候,蒋群力对医院的认识是比较物性化的,觉得医院建筑设计就是用建筑材料和设备搭构起层层复杂空间,在里面完成整个医疗过程。而现在,他觉得医院建筑更像一个生物体,由一个个“器官”组成,有吐纳,有节律,有循环,有生长,有更迭。如果将各个“器官”组织好,医院建筑就像一个仿生体,似乎有灵魂;如果组织不好,医院建筑就是一个死体。医院有大小,建筑设计的各种表达方式体现了医院建筑在“进化”过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蒋群力认为,这种认识对所有的建筑类型都有普遍的意义。

蒋群力说:“在医院氛围不断的浸染中,建筑师们懂得了健康对生命的意义,并产生了深深的敬畏。对医院建筑设计,对所承担的工作,对周边的人都有了一种责任感。”

在趋于类同的形势下转移思考重心

多年的实践,使蒋群力在医院建筑设计方面已经渐渐形成自己的思路。与此同时,他看到建筑师们也日渐趋于类同,在医院的功能构成和流线上,都已经能够很熟练地进行设计。

于是,他开始将思考重心转移到与医院密切相关的其他方面,例如总图规划、医患双方的心理行为和治疗行为、大型综合医院的交通层设计等。

医院的总图规划一直是蒋群力重点考虑的问题。他认为,医院建筑内部设计无论如何成功,如果与外部衔接得不好,那么就失败了一半。一个有缺陷的总图设计一旦不慎被固化下来,对使用者来说将面临长期的痛苦。考虑总图会花费很多时间,交通、绿化、城规、形象、环境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而且每个医院的具体条件有所不同,用地和周边关系差异很大,只能因地制宜逐个分析。

特别是医院改扩建项目,总图规划更显重要,不仅要照顾新旧建筑的关系,还要照顾现在使用和未来发展的关系,更要照顾一边建设一边营运的关系。

第8篇

【关键词】医院设计 通风采光 交通

【Abstract】A modern hospital building design and equipment is in many ways embodie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services to people-centered human nature, transportation, and the form of a preliminary settlement pattern vision,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creation, and constantly adapt to changes in the medical model.

【Key words】Hospital Design; Ventilation and lighting; Traffic

引 言

随着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追求和对医院设施、环境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对医院建筑的功能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的功能不再是单纯追求治疗疾病的唯一手段,还要通过病人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需求营造一个方便、安静、祥和、温馨的环境,而医院的环境对病人的生理和心理有着特殊的治疗作用。因此,医院建筑的设计也随着社会要求的变化而出现了新的理念与手法,通过医院环境的良性改观,消除和缓解由于疾病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焦虑,改变病人的心态情绪,这就要求现代化的医院,在医院规划设计时多一些人性化的考虑。

一.在前期策划阶段必须完成的几项任务

首先,在项目的开始建筑师就应该参与可行性研究过程,对建设项目的必需性及可实现性进行分析。医院建筑相对投资大、要求专业全面,一旦某方面考虑不周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所以应全面了解(或协助院方分析)医院对建设项目的规模、档次的实际定位,以及建成后要达到的目标。

其二,在选址程序之前,应对建设项目的构成与面积分配有一个大概分析估算,获得确定建筑物(群)大致体量、高度、占地面积等总体规划条件的第一步信息;在选定建设用地后,应针对医院建设项目特点提出对医院用地基础设施现状的要求以及医疗设备设施的要求、了解医院用地和周边城市道路、市政设施现状条件,获得确定建筑物总体规划条件的第二步信息。

第三,设计前期另一个重要工作是分析和决定项目建设的阶段目标,即确定医院建设发展的近期远期目标。这有利于我们全面的分析研究问题,使工作具备前瞻性,使近期建设在建筑、设备设施等各方面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二.单体方案设计

医院建筑设计方法及概念:

A.模块式设计――门急诊、医技部门的设计

各国建筑师一直在探索合理有效的医院设计方法,目前较为成熟的一种概念即模块式设计。具体方法是尽量归纳每功能区特点,形成标准化的单元,发展成可应用于各种不同医院或院区的可重复使用的设计。模块式设计的优点是由于标准化的单元形成前对其组合曾进行过比较细致的分析研究,因此投入使用后效果较好且运行费用较低。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最早开始尝试标准化的设计方式,其更倾向于医院整套设计与建设的标准化,因此医院的灵活性及扩建发展的可能性较差。从事这项研究的还有英联邦国家的部分国家卫生保健体系,他们提出的方法不同前者,采用的是标准化单元的模块,根据用地等具体情况机动灵活的进行组合,因适用性更强被广泛采用。

B.类型化设计――病房楼护理单元的设计

医院中存在一些有特别要求和固定做法的特殊部分,由于其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因而从一般的标准化设计中分离深化并重新组合,形成某些固定形式的做法即为类型化设计。类型化设计常应用于病房楼护理单元的设计中。下面以病房楼护理单元设计为例说明类型化设计的特点。约占医院总面积40%的病房部分设计一直是各国医疗部门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最初阶段即上世纪50年代,病房楼的形式以单内廊条板式为主,护理单元为长条形布置;至二十世纪后期,随着建筑设备技术的发展医院建筑的体量进深普遍加大,病房楼的形式以复廊有内区的形式居多,复廊式护理单元不断发展优化,最后形成了几种较成熟的护理单元类型。其共同特点是:标准层设有两个病房设于有自然通风采光的外部,工作辅助用房设于内区采用机械通风和人工照明,护理单元病房构成以四人间为主(约占75%),其它为单人间和二、三人间(约占25%),护士工作站(NS)的位置更加合理,使员工的行走路线缩短以及便于观察,同时利用内区设置完整的物资供应药品管理的工作区域――护士角(NC),大大减轻了工作强度。目前,“T ”型和双“T ”型护理单元是欧洲及日本医院病房楼设计主要形式,其中双“T ”型护理单元因其可以灵活调节相邻护理单元的病房数量以适应医院科室不同需求而更加得到认同;另外其它几种集中式(方形、三角形、Y型)护理单元及组团式护理单元也被广泛采用。

C.手术部的设计

手术部是外科系统乃至整座医院的心脏,其对洁污分区、洁污分流及人流物流线路要求十分严格。传统的手术部是单走廊布局,划分为污染区、相对无菌区、无菌区。伴随传统医院总体布局方式的改变,现代医院的手术部多布局在住院部与门诊之间,采用大进深多通道布局,同时生物洁净空调技术的发展,也提供了满足空气层流净化要求的保证。现代医院的手术部一般采用回收廊式设计与供应大厅型设计两种形式。前者侧重手术使用后污染品的管理,后者侧重使用前无菌物品的清洁管理。在我国,手术部一般采用回收廊式设计。回收廊式手术部的人流、物流线路由一条内部清洁走廊和外部环状闭合的污染回收走廊构成,手术使用后的物品只能通过污染走廊运输、回收。病人与医护人员分别由两口进入清洁走廊,医护人员经过更衣淋浴卫生通过进入无菌区,手术病人由污染区经过相对无菌的过渡空间换推床后才能进入无菌区。洁净物品可通过两种方式送至无菌区内,一是由专用垂直清洁电梯直接运输,清洁电梯如设于无菌区内应加双向无菌隔离门;再一种是由密闭的水平运输工具经过相对无菌的过渡空间经风淋消毒后送至无菌区内。

D.影像科室的设计

影像诊断技术是医疗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虽然一座几万平方米的医院中影像科室的面积仅占2000平方,但医院设计中影像科室的设计布局是非常关键的。影像中心的布局应介于门(急)诊、医技(手术部)与病房之间的有利位置,通常影像中心采用集中式布置的方式,但近年来一些医学专家提出分散式布置影像科室方案,认为“影像诊断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集中式布置相对造成诊疗过程、候诊时间长,应使其服务靠近病人而不是病人去寻找影像科室”,此观点有一定程度预见性,但目前分散式布置尚未成熟。

三.医院建筑室内环境人性化设计的内容

3. 1 室内通风与采光

在病房及医护人员的办公室中安装窗户,病人和医护人员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宁静、城市生活的忙碌、季节的更替、昼夜交替的日常模式。使之可以调整自己的心理到最佳状态,由此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辅助加速病人的康复。设计中采用低位大窗可取得较大的室外景观,较大的通风面积和新风率,降低室内细菌浓度,同时可改善采光并引进阳光杀菌。

3. 2 室内热环境、声环境和光环境

室内热环境。人体的新陈代谢率是室内热环境设计的一项决定性生理指标。医院室内设计应该考虑可使病人方便控制室内环境温度的装置。室内声环境。其主要任务是降低噪声值,保证病人能安稳入睡。

室内光环境。光环境设计是塑造室内空间的核心要素,光环境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必须以能充分发挥医院的功能,满足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的要求,以直接或间接地对医疗起作用为目的。

3. 3 室内色彩环境

病人的色彩心理是丰富而变化的。就总体而言,医院适宜以中彩色的混合色组合为宜;就室内而言,建议分区配色,依据各单元的病人性质而定。医院的色彩环境设计是以色彩对人的心理、行为的作用为基础的,根据研究表明,不同的色彩可以引起人的色彩联想。而色彩的联想可以作为医院色彩环境设计优化的依据,对病人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3. 4 室内绿化、装饰和无障碍环境

植物能够提供一处更寻常的家庭式环境,并可以帮助病人放松。自然化的景色更容易使病人变得平静、坚强,而且可减轻压力。而在医院室内空间进行适当的装饰,可以活跃医院的空间气氛,转移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

医院室内的无障碍环境设计应更加完善。那些重症或行动不便的患者相对于医院的内在环境是一种被动的属性,只能默从,纵使不满意也无能为力去改变,因此,不好的以及不适当的环

环境设计会使病人产生反感心理,而使其被动地位更加剧,最后从间接到直接延缓其疾病的治愈。因此,设计者更应努力为病人创造一个舒适且促使其进行一定积极主动行为的就医环境,以真正使其成为一个主动的环境使用者。

四.交通流的划分

医院的交通流线是否畅通,直接关系到医疗行为和病人就医流线的便捷及效率。医院的交通组织,除应一般的组织原理外,还应符合医院的医疗流程,并充分考虑到医院组织模式的可变性,为医疗将来的变化发展留有余地。目标明确、流线清晰、联系迅速、医患分流各自领域互不影响,建立一个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就诊环境。建筑的外部交通从主要形式分可分为车流和人流两种。细分可将车流分为急救车流、门诊车流、出租车流和服务车流。人流可分为医护、门诊、急救和探视。一般的医院中,车流和人流重复交叉,不做分流处理,往往人车混杂,交通恶化,车与车、人与人之间也难以有效组织,造成人流流线复杂,不能迅速抵达目的地。静态交通主要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两种。外部交通的解决需要作大量的研究和尝试,调整,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①总平面布置中可考虑急诊、妇产、传染、核磁共震门诊等与常规门诊分设,单独留出就诊“绿色通道”。

②利用目前建筑设计中主入口往往设在二楼的做法,考虑人车分流,人流和车流分别利用不同的高差的

道路,形成立体交叉,立体分流。

③在门诊楼中,从大厅处按照导流图所示,以不同的颜色和箭头标识在走道地面或墙角线上指向各检查科室位置,以减少患者家属往返路程。

④充分考虑机动车拥有量的大量增加,结合人流,将停车场放入地下。

⑤留出医护人员单独的出入口,突现医患分流。

结语

医院建筑的使用功能是十分复杂的,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医疗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出现许多边缘学科和新的治疗技术,这就要求医院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特性,设计时考虑医院的动态发展规律,运行模式的可变性,采取切实可行的建筑形式,保证医院的顺利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遥感;城市规划;应用

Abstract: Urban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is one of the urban resourc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ethods and situation of application of the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in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nalyses some practical questions, and previews its

prospects.

Key words: Remote Sensing; urban planning; application

一、引言

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是一门建立在空间科学、电子技术、光学、计算机技术、信息论等新的技术科学以及地球科学理论基础上的综合性技术,为现代前沿科学技术之一,具有宏观、动态、综合、快速、多层次、多时相的优势。在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遥感技术伴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与完善,服务领域因之而不断扩展,受到普遍重视,显示出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生命力。

城市遥感信息是城市重要的信息资源之一,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应用目标可以归纳为:快速实现城市范围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多层次、全方位综合调查,系统地研究城市资源与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按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编制系列基础图件,客观、真实、系统地反映城市的建设成就和存在问题,为制定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规划以及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遥感资料的制图应用

1) 航天遥感制图

所谓航天遥感是指以航天器为传感器承载平台的遥感技术。航天遥感实践中,针对具体应用需求,选择不同的传感器如:成像雷达、多光谱扫描仪等,通过卫星地面站获取合适的覆盖范围的最新的图像数据,利用遥感图像专业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辐射校正、增强、融合、镶嵌等处理,同时,借助应用区域现有较大比例尺的地形数据,对影像数据进行投影变换和几何精纠正,并从地形图上获得境界、城市、居民点、山脉、河流、湖泊以及铁路、公路等典型地貌地物信息和相应地名信息,进行相应的标注和整饰,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图。

当前,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法国SPOT 5和美国IKNOS、QUICKBIRD卫星影像的地面分辨率分别达到2.5m、1m、0.61m,据估计,在未来两年内,更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将进入商业运行。这就使得卫星遥感技术突破了仅能进行定性分析的局限,而跨入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新境界。因此,航天遥感制图应用也更为活跃,展示出非常好的前景,不仅在国土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监测、城市规划监测、重点风景名胜区监测中有了典型应用,而且,国家863计划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重大课题还开展了利用分辨率为0.61m的QUICKBIRD卫星影像进行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更新研究。此外,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还可提供立体像对,可用于直接生成DEM数据,甚至可以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的获取与更新测绘。

第10篇

火箭从头再来

由于发展航天技术可以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所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航天规划,包括研制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建设航天发射中心。

1993、1997、2002年,韩国通过海外发射场先后发射了自行研制的固体探空火箭—“韩国探空火箭1”号、2号和3级液体推进的“韩国探空火箭3”号。韩国最初计划以“韩国探空火箭3”号的技术和经验为基础,独立研制一种小型液体运载火箭,但后来考虑到其发展潜力有限而未能如期进行。

2002年,韩国正式启动了“罗老”号运载火箭工程。其全名为“韩国航天运载器”,因该火箭在罗老岛罗老宇航中心发射,所以一般叫它“罗老”号运载火箭。考虑到本国基础薄弱,韩国决定与国外合作发展“罗老”号运载火箭。

韩国首先向盟国美国求助,但美国以不支持新的卫星发射技术、国防产业不允许出口以及不能为韩国提供相关保护为由予以拒绝。另根据美国与韩国签署的《美韩共同防务协定》,当时规定韩国不能发展射程超过300千米的弹道导弹。随后韩国向日本寻求帮助,日本也以运载火箭与洲际弹道导弹原理相同为由,拒绝向韩国转让相关技术。最后,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与俄罗斯赫鲁尼切夫国家航天研究与生产中心于2004年10月26日签订了合作合同:俄罗斯负责研制“罗老”号火箭第一级,但不转让该级火箭技术;韩国研制“罗老”号火箭第二级;所有费用(约4.71亿美元)都由韩国负担。

“罗老”号由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总负责,为两级小型运载火箭,全长33.5米,直径2.9米,起飞推力167吨,起飞质量140吨,能将质量为100千克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点300千米、远地点1500千米、倾角38°的近地轨道。该火箭的第一级采用1台俄罗斯的RD-151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推力1670千牛;第二级采用1台“韩国探空火箭-1”的固体发动机,推力86.2千牛。由此可见,“罗老”号的第一级推力比第二级大得多,在发射中起主要作用。

“罗老”号火箭一直发展不顺,先后于2009年8月和2010年6月2次发射失败。根据韩国与俄罗斯方面的协议内容,“罗老”号的第3次发射是该火箭的最后一次发射,即无论发射成功与否,韩国今后都不再发射“罗老”号了。2012年10月和11月,罗老号又因故障,2次推迟发射,最终于2013年1月31日才顺利升空。即使这样,韩国上下仍一片欢腾。

韩国认为这是韩国迈向航天大国的第一步,并能极大提升民族自信心,与朝鲜在2012年首次成功发射“银河3”号运载火箭抗衡。另外,韩国希望通过研发“罗老”号来发展其火箭技术,从而推动韩国弹道导弹技术的提升。为韩国各相关产业带来约1.76万~2.34万亿韩元的经济效益。

不过,单从火箭技术上讲,“罗老”号火箭发射成功的意义并不大,因为该火箭推力不大,甚至低于我国在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1”号(该火箭把173千克的“东方红1”号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另外,该火箭主要技术来源于俄罗斯,而且根据双方签署的禁止转让航天技术保护协定,韩方技术人员无法获取第1级火箭的关键技术。因此,韩国在2010年又启动了独立研制火箭的计划。韩国计划在2018年完成韩国自主火箭设计,并发射75吨级推力火箭,2020年和2021年依次发射300吨级推力火箭。2013年6月24日,专门负责韩国火箭设计的共同设计中心也宣告成立。但该火箭计划的最大问题是预算不足,韩国如果想在2019年发射新型运载火箭,必须每年追加3000亿韩元预算,但韩国新政府的财政支出计划上并无此预算,因此提前发射的计划“实际上成为泡影”。

重视应用卫星

虽然韩国在运载火箭研制方面发展缓慢,但在应用卫星研制方面毫不示弱,这一点与印度很相似。其原因是:发展应用卫星实用价值较高,可以获得明显的效益;在应用卫星方面开展国际合作比较容易,而不像运载火箭那样处处受到限制;还可以寓军于民,先发展多用途卫星,然后逐步部署专属军用卫星,使民用和军用两不误。至今,除了自行研制小型科技试验卫星外,韩国主要通过国际合作发展了三类应用卫星:

一类是通信卫星—“韩国卫星”或“木槿花”。1995年,韩国用国外火箭发射了“韩国卫星1”号,它由美国洛·马公司研制,采用AS-3000卫星平台,装有22台Ku频段转发器。1996年,韩国用国外火箭发射了“韩国卫星2”号,它与1号基本一样。1999年,韩国用国外火箭发射了“韩国卫星3”号,该卫星采用洛·马公司的A2100A卫星平台,装有30台Ku频段转发器,覆盖面积可达到整个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地区。2006年,韩国用国外火箭发射了“韩国卫星5”号(韩国认为数字4不吉利,所以没有4号),它是韩国国防部首次与韩国通信公司联合出资研发的韩国首颗军民两用通信卫星,采用欧洲的“空间客车-4000 C1”卫星平台,装有36台转发器,其中Ku频段转发器(24台)用于提高韩国直播到户电视节目水平,Ka频段转发器(4台)和超高频转发器(8台)用于为韩国国防部提供受保护的、安全的军事通信业务,其使用寿命为15年,覆盖范围包括朝鲜半岛、中国东部、日本和菲律宾等,而此前韩国的通信卫星基本上只能覆盖朝鲜半岛。2007年12月,“韩国卫星5”号专用军用卫星通信网络服役,使得韩军的通信范围东西可达自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至马六甲海峡,南北能达到澳大利亚北部至西伯利亚北端,不仅可以将韩军作战态势图从国内司令部传输给海外的舰艇、飞机,而且韩国赴海外部署的舰艇、飞机也能向韩国国内司令部传输包括视频在内的各种信息。另外,该卫星通信网还有助于韩国军事作战,解决因山区较多无线电发射机难以顺畅使用的问题。2010年,韩国用国外火箭发射了“韩国卫星6”号,该卫星采用美国的“星2”号平台,装有30台Ku频段转发器,为朝鲜半岛提供广播和通信服务,设计寿命超过15年。

另一类是遥感卫星—“韩国多用途卫星”或“阿里郎”。1999年,韩国用国外火箭发射了“阿里郎1”号,该星由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和美国TRW公司(后被诺斯罗普·格鲁曼收购)合作研制,韩国学习了遥感卫星技术,积累了卫星研制经验。2005年,韩国用国外火箭发射了“阿里郎2”号,这颗卫星由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负责研制,使用了韩国自行研制的卫星平台,其上的多光谱相机由以色列电子光学工业公司和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联合研制,可提供分辨率达1米的全色图像和分辨率为4米的彩色图像,所以不仅能满足民用需要,还极大地提高了韩国的航天侦察能力,初步具备了监视周边地区的导弹基地和核试验场的能力,是韩国首颗能够满足军事侦察需求的成像卫星。2012年,韩国用国外火箭发射了“阿里郎3”,它能拍摄0.7米高分辨率照片,设计寿命4年,由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主导研制,大韩航空、韩国航空宇宙产业等国内企业参与研发,使韩国成为继美国、欧洲和以色列之后第4个拥有可识别1米物体卫星的国家,达到国际商业遥感技术的主流水平,可以满足韩国军事侦察的需要,以及国内对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和环境、农业及海洋监测所需的高分辨率光学图像的需要,

第三类是综合卫星。2010年,韩国用国外火箭发射了韩国首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通信-海洋-气象”卫星1号,这标志着韩国成为世界上第7个拥有气象卫星的国家和组织。它是一颗多用途卫星,由欧洲公司制造,韩国电子研究院参与研制,采用了“欧洲星-E3000”卫星平台,装有气象成像仪、地球静止海洋水色成像仪和Ka频段通信载荷3种有效载荷。

上述三类应用卫星的研制,刚开始都是以国外研制为主,韩国参与学习,但现在,有的卫星已变成以韩国研制为主,而卫星关键部件是与国外合作研制的。

打造雷达卫星

韩国“阿里郎”系列卫星担负着对全球,重点对朝鲜半岛和周边地区进行侦察监视、测绘制图、海洋观测、环境和灾害监测等任务,旨在满足国内对卫星遥感数据日益增长的民用和军用需求,推动韩国卫星技术的发展,同时开发卫星遥感数据的国内外商用市场。该系列卫星的研制由韩国政府提供资金。初期,国外公司为主承包商,提供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并负责培训韩国工程师。韩国通过引进、吸收,发展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等卫星技术,现已具备生产遥感卫星平台的能力,而先进有效载荷仍主要依赖国外公司提供。

已发射的“阿里郎1”号、2号、3号都是光学成像卫星,分辨率高,但在雨天、雾天或多云时无法实施有效侦察,这时另一类成像卫星—雷达成像卫星就大有用武之地了。韩国2005年就开始研制“阿里郎5”号雷达成像卫星,以便与光学成像卫星取长补短。但雷达成像卫星技术复杂,所以韩国多次推迟发射,一直到今年8月才准备升空。

如果一切顺利,“阿里郎5”号将使韩国成为继美、日、德、意、以、印之后世界第7个具备1米分辨率雷达成像卫星的国家。届时,加上全色分辨率达0.7米的“阿里郎3”号光学成像卫星,韩国的对地观测能力及对朝鲜半岛及周边的侦察能力可大幅提高。

“阿里郎5”号卫星的发射质量约为1400千克,运行在550千米高的太阳同步轨道,设计寿命5年。其卫星平台由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研制,姿态控制采用三轴稳定方式,具备敏捷性能。该卫星上的合成孔径雷达、数据传输系统以及地面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处理器、校正算法及设备都由欧洲泰雷兹-阿莱尼亚空间公司研制。星上的大气掩星与精确定轨载荷由美国和德国公司负责研制,软件由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所负责研制。

该卫星上的合成孔径雷达工作在X频段,可采用聚束、条带和扫描3种波束模式对地成像,最高分辨率为1米,成像幅宽为5~100千米,用于观测陆地、海洋、环境和灾害以及军事侦察。其星载存储器容量为256吉比特,通过X频段下行天线以310兆比特/秒的速率下传数据到地面站,S频段天线用于收发遥测指令信号。卫星上的大气掩星与精确定轨载荷用于进行大气无线电掩星探测和卫星精确定轨。

“阿里郎5”号卫星系统的地面段由负责卫星监视与控制以及轨道控制,并提供任务规划的任务控制单元,和负责卫星图像数据接收、处理和分发以满足“阿里郎5”号任务需求的图像接收处理单元两部分构成。

目前,韩国还正在研制“阿里郎3A”光学成像卫星,它是在“阿里郎3”号的基础上加装红外遥感设备的军民两用卫星,全色分辨率达0.7米,红外图像分辨率达7米,所以夜间也能工作;正在研制的“阿里郎7”号光学成像卫星的全色分辨率将达到0.5米.

韩国正在研制的“阿里郎6”号是第二代雷达成像卫星,其分辨率有望优于1米,达到0.7米,预计2015年前发射。

由此可见,韩国“阿里郎”系列是采用提升单颗后续卫星性能方式来逐步增强成像观测能力的。不过,由于“阿里郎”系列是民用卫星,所拍摄的影像信息以公开为原则,卫星轨道和频率等也较容易被敌方发现,所以军用价值有限。为此,韩国国防部拟于2020年之前通过与德国等国家的技术合作,至少引进4颗专用侦察卫星。

韩国计划2020年登陆月球?

2013年6月30日,韩国探月企划研究负责人、韩国建国大学航空宇宙信息系统工学科教授李昌镇表示,已向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提交了有关韩国探月计划的政策研究报告书。

该报告书主要内容是:韩国与美国航空航天局等单位合作,在2017年发射试验型月球轨道器,然后以此为基础在2020年发射韩国自主研发的月球轨道器和月球着陆器,后者将搭载采用核电源的月球车,大小相当于方便面箱子,重量仅为20千克,可在着陆点40千米以内进行各种探测活动。与2012年在火星着陆的美国“好奇”号火星车相比,韩国的月球车虽然重量较小,但活动能力更好。参与研究的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仿生学研究团长姜圣哲表示,“这将成为迄今为止水平最高的探测机器人”。

负责该项目的李昌镇表示,韩国宇宙航空研究院将前往美国航空航天局商谈相关合作事宜,在美国艾姆斯太空探索中心的协助下完成月球探测器的设计工作。美方表示,如果韩国试验型月球轨道器使用美国火箭发射,美国将负担部分费用。

韩国原定计划在2023年和2025年研制出月球轨道器和着陆器。但朴槿惠总统在大选承诺中表示要在2020年前完成登月计划,让韩国太极旗在月球飘扬,研发日期也随之被大幅提前。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探月基础研究组方面表示,只要预算和人力能够及时到位,他们在技术方面就能够按照日程提前进行。但是庞大的预算费用依然是韩国探月计划的最大障碍。李昌镇教授表示,韩国探月工程费用约为5000亿韩元(约合26.9亿元人民币),如为配合探月日程而提前2年开发“韩国航天运载器2”号,即“罗老2”号火箭,则会需要更多预算,探月火箭的研发费用需要1.5449万亿韩元。

对此,韩国未来创造科学部计划在2013年下半年向企划财政部申请预算妥当性调查。韩国未来创造科学部方面表示,目前计划先在2014年拿到20~30亿韩元的先行研究经费,正式项目或将从2015年开始。

可见,韩国已把原定于2025年的探月计划提前到2020年实现,并将搭载比美国更先进的探测机器人。由于韩国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将在2019年完成,所以在此之前升空的月球探测器只能使用外国火箭进行发射。

第11篇

而在技术智能化的浪潮中,“自然用户界面(NUI)”和“大数据”这两个子领域的突破功不可没,这恰巧也是本次2013微软技术节最重要的两个技术方向。

最近的5~6年间,人类与设备的交互方式得到了从未有过的长足进步,键盘、鼠标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多点触摸屏、体感设备、语音识别功能开始具备实际的应用价值,用户向趋于完全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迈进了一大步。我们可以用手指、身体或声音与数字设备交互,数字设备也开始逐步获得像我们人类一样的感知能力,它们也开始慢慢地像人类一样能够听到、看到或者知道自己在哪里,感受甚至理解运动和形状。

自然的输入方式让数字设备开始跳到桌面之外,融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我们将见到越来越多智能的桌子、冰箱或汽车……

与显露在外的自然用户界面不同,大数据所产生的魔力通常都隐藏在产品身后,但大数据却往往能够带来技术上质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技术研究机构将获得爆炸性增长的数据,而且它们还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收集数据。这样的海量数据对科学研究的影响意义深远,数据密集型研究已经成为继实验科学、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之后的科研第四范式,Peta级(十亿兆规模)的数据处理能力使研究员们可以做到没有模型和假设也能从数据中发现知识和规律。这将帮助研究员解决很多以往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大幅提高机器语音识别的能力。

微软研究院在这两个热门领域中都投入了大量的研发精力,不仅每个领域都有出色的技术面世,而且它们还有效地推进了几种技术的相互整合,例如用更加自然的方式展示和组织数据,用大数据的方式让计算机更好地理解用户的行为等。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本次微软技术节中比较有特色的几项技术。

微软研究院特色素描

微软研究院在全球大约有850名博士研究人员,这超过了许多大学的博士人数。在微软研究院的全球体系中大约有一半的实验室设在美国,2013年微软研究院还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设立创新中心,这将是其在南半球设立的第一个实验室。

微软研究院的一大特色是它会在微软每一个开展业务的地区,与当地的学术团体紧密合作,提供更加本地化的技术开发。微软研究院正开展着技术领域内规模最庞大的博士生实习项目,每年都会有1 000多名博士实习生在微软研究院的一些部门里参与研究工作。研究生在微软研究院的累计工作时间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其他学术机构。

微软研究院贡献了微软公司大约四分之一的专利,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它们是最有价值的,因为它们是真正的基于科学的专利。

微软亚洲研究院多年来一直将自然用户界面(NUI)作为核心研究方向之一,并坚信更加自然和人性化的用户界面将促成更好的计算体验。借助新型的传感器、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大数据以及机器学习,人类将能够通过语音、手势和触摸等方式与计算系统进行互动,而计算系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所做、所需和所想。

――洪小文 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高品质视频稳定器

来源:微软亚洲研究院

拍摄视频时的抖动问题是影响画面质量和观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传统的摄像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往往需要使用专业的三脚架或轨道以及影像传感器防抖或镜头防抖等各种光学防抖技术。但是对于普通的手机等光学防抖技术缺失的产品来说,进行手持视频拍摄时往往很难得到较好的视频画面。

而高品质视频稳定技术则尝试从算法和软件层面解决这一问题,该技术将整个视频视作一个连续的图片帧序列,通过算法寻找每个序列中相对处于静态的物体,比如视频中的墙、大树等。找到这些物体之后,再从这些物体上寻找鲜明的特征点,并根据这些特征点综合计算出相机的运动模型。知道相机的运动模型后就可以判断出哪一帧因为抖动出现了错位,根据错位的数据即可对齐所有图像帧以消除画面的抖动。画面对齐后图像的边缘将出现错位,此时需要裁切掉10%~15%的画面边缘并同时进行画面拉伸,以保证视频尺寸不变。这样操作后大部分因手持拍摄引发的画面抖动问题将都被解决。而且该技术还能自动判断拍摄状况并只在必要的时候工作,例如在快速转场时不会进行消除抖动的操作。由于是基于特征点的连续模型算法,因此该技术还能消除CMOS影像传感器逐行扫描所引发的果冻效应(Rolling Shutter Effect)。从计算效率上讲,该技术将可以在现有主流手持设备上应用,它可以在拍摄时播放消除抖动的预览效果,在选择保存拍摄视频时进行最终的消除抖动计算。

用身体创建3D虚拟人物

来源:微软亚洲研究院

未来的游戏将更强调沉浸式的体验,例如现在的Xbox 360和Kinect玩家可以通过选择部件或自拍的方式创建自己的虚拟人物。这些方法目前还不能让玩家纯粹凭借想象而随心所欲地创作任意形式的游戏人物,然而微软研究院的BodyAvatar技术可以让玩家在Kinect摄像头前面用自己的肢体作为一种输入手段,绘制任何形状的虚拟3D人物。该技术的具体使用流程十分简单,首先玩家站在Kinect之前创建以自己身体为基本原型的3D形体,之后通过滑动手臂的方式在自己的周边绘制出轨迹,系统会根据运动轨迹自动在3D虚拟人物中添加相应的内容。例如在肚子前边画一个弧线就可能给虚拟人物绘制一个大肚子。而且用户还可以选择将3D虚拟人物与自身骨骼信息建立关联,这样3D虚拟人物的各项动作将更加符合逻辑。这项技术能彻底释放Kinect玩家的创造力,让他们无需掌握任何3D建模工具的知识,就可以把自己最狂野的想象变成现实。

实时3D场景捕获与重建

来源:微软雷德蒙研究院

这项技术使用的包括8个固定在特定角度的高分辨率2D摄像头和1个带有显示卡GPU加速功能的高性能电脑。通过这套造价并不昂贵的系统,该技术实现了实时的3D人物生成。用户只要进入现实搭建好的拍摄棚,即位于8个2D摄像头中央,就能够马上获得自己的3D头像。这项技术的关键点在于它利用已知特定角度摄像头拍摄的图片进行组合计算,判断在拍摄的三维空间中的某一个点是否有三维像素存在(Voxels),三维像素可以被理解成三维空间中非常小的一个立方体,将所有判断存在的立方体组合起来即可获得人物头像的表面轮廓。这样的做法大幅降低了计算量,使普通PC的GPU也可以胜任这样的计算工作,而且系统还可以直接将用摄像头拍摄的图像画面做成纹理贴图,贴在3D的轮廓上。与以往的技术相比,该技术在展现头发细节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教会Kinect读懂手势

来源:微软剑桥研究院

Kinect的标准SDK中已经能识别用户的骨骼以及各种身体动作,这让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身体姿态来控制游戏和应用。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仍旧需要Kinect识别更多细节的身体动作,以实现更精确的控制,例如识别用户的手部动作。而教会Kinect读懂手势的技术则主要用于解决跟踪手部动作的问题。该技术在开发过程中分析了大量的人手图像,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分析出了手部的特征,进而训练Kinect能够准确地找到面前的手在那里,并可以进行跟踪,同时还可以判断出手处于张开或握紧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对手部的辨识度很高,无论是手心、手背,还是将手摆成特定角度,都基本上可以完成正确的识别。目前这项技术已经被加入到了最新的Windows版Kinect SDK中。

用便携式设备进行3D重建

来源:微软亚洲研究院

Kinect不仅给用户提供了更优质的游戏体验,围绕该设备的应用开发也在热烈地展开,但是Kinect的普及率和便携性仍旧会限制其应用的范围。为此微软研究院提出了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的普通2D摄像头进行3D重建的技术。该技术目前有两个演示原型,其一是使用智能手机,用户只要在应用界面的提示下,围绕物体拍上一圈照片,即可生成该物体的3D模型;其二是使用平板电脑或PC摄像头拍摄转盘上旋转的物体,在物体旋转一圈后同样可以生成3D模型。无论哪种演示模型都采用了相同的技术原理,计算主要分为两个步骤:图像获取和三维重建。图像获取主要是利用物体上的局部特征来计算连续帧之间的角度变化,利用这一信息可以取得覆盖物体整个表面的多视角图像。三维重建主要基于获取的多视角图像,利用立体视觉技术恢复出图像的深度信息,再对多个深度图像进行融合即可计算出物体的3D虚拟模型。该技术会将拍摄的图片上传到云端服务器进行计算,十几秒之后计算生成的3D虚拟模型即可被传送到移动设备中。这项技术将拥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未来的在线销售系统可以拍摄并展示物体的3D外观,用户也可以将身边的物体扫描成3D虚拟物体并使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

用自由草图数据讲故事

来源:微软雷德蒙研究院

传统的演示项目通常需要使用ppt进行展示,但是无论是制作的复杂程度,还是表现的生动性都仍旧存在问题,而用自由草图数据讲故事则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交互教学或交流方式。这种技术极具表现力,演讲者只需在触摸屏上划出简单的手势,系统就会自动在屏幕上绘制需要的图形。例如在屏幕上划出一个“L”型的手势,屏幕上就会显示后台关联数据的柱状图,而在柱状图上划一条波浪线,柱状图即可变成折线图。使用类似的方式用户还可以以地图等方式生动地展现数据。该系统提供了一个后台编辑工具,用户可以轻松地预设一些信息或绘制一些特殊样式的图表。

实时业务元数据提取

来源:微软雷德蒙研究院

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将带来井喷式的庞大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分析能够解决当前的很多问题。微软研究院的实时业务元数据提取技术就向我们展示了这种令人期待的未来。现在我们已习惯登录餐饮网站查询某个餐馆的评价,但是这样的评价信息人为因素较多,而且更新往往不够及时。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实时业务元数据提取技术尝试在用户进入每一个商店时通过手机的麦克风抓取环境音,并通过算法来推断商家的上客率、正在播放的歌曲、音乐和噪音的音量水平等。被提取的元数据既可以作为店家信息显示在搜索结果中,也可以经过处理提供更进一步的查询功能,例如“安静地播放钢琴曲的牛排馆”。

学习从此不枯燥

来源:微软硅谷研究院

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致、更高效地学习是当前整个教育系统面临的一个问题。而大部分学生往往对视频资源更感兴趣,因此微软研究院开始尝试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来建立日常教科书与教学视频之间的关联。在用教育视频对教材进行强化的系统中不同格式的教科书都可以被导入,教科书中的关键字会被重点标明。而在学生阅读到特定的内容时,教科书的旁边会显示关联的视频内容,这些视频内容都可以从丰富、免费、高品质的网络教育视频中挖掘出来。这一系统还有一个比较出众的地方在于,它可以运行在几百元的低性能平板电脑设备上。

里克?雷斯特

微软公司首席研究官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我们做研究并不是为了创造某个特定的产品或为了将某个特定的技术转换成产品。我们做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推动最先进技术的发展,开发新的想法,学习新的理念,创造新的东西。如果把研究和产品联系的太紧密,则会减少创新的机会和研究的价值。所以我们要十分谨慎,管理技术研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微软研究院从事的是基础研究,我们可以持续吸引来自中国、美国、欧洲或者印度的顶尖人才,这是因为我们给他们提供了其他地方无法提供的机会,让他们进行基础研究,同时他们还有机会使研究产品化,最终产生影响。

未来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相关的技术会产生很多激动人心的应用。我想计算机科学已经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很多之前根本没法做到的事情现在可以做到了。未来5年内,语音识别技术会发展到类似真正人类一样的水平。物体识别技术也会取得很大的进步,它会改变人们使用照相机的方式。这些技术会改变人们生产制造产品的方式,也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厂的效率,减少在农场工作的工人数量等等。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将来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周以真

微软公司副总裁

微软研究院海外负责人

我会用这样几个词来形容微软亚洲研究院:精力充沛、热情、兴奋、雄心勃勃。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员对自己的工作都很有激情,他们想告诉我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工作为什么很重要、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他们是如何影响产品部门的工作的、他们是如何同其他研究人员合作的。从微软亚洲研究院创立之初,到15年后的今天,微软亚洲研究院对中国基础研究的本质变化和质量提升都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我认为亚洲研究院在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的同时,也对中国的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我觉得微软亚洲研究院有两大特点。第一,他们与产品部门实现了非常高效的合作,并在过去的几年中实现了很多技术向产品的转移。他们与产品部门齐头并进,产品部门发现问题的时候,亚洲研究院就会及时地提供解决方案。第二,微软亚洲研究院与包括中国大陆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等整个亚太地区的各大院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从学生实习项目到与大学科研人员的交流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好的合作。因此,微软亚洲研究院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北京,也不止在中国地区。

我很赞赏微软基础前沿研究的理念,不仅仅着眼于当前研发新产品的需求,更着眼于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创造和把握微软的未来。基础研究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国际竞争力的源泉,也是一个研究机构、世界级企业竞争力的根本。一个世界级公司要在业务主要领域具备强大的基础前沿研究能力,才能长盛不衰。

――潘教峰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

第12篇

7月26日晚,威尼斯电影节主办方公布了各单元入围影片名单。其中,中国纪录片导演杜海滨的DV作品《伞》入围“地平线”单元。

《伞》是散文形式的纪录片,辗转至深圳、义乌、上海、安徽、河南等地拍摄,关注工农商学等人群。“伞”做为具象的物件,是影片的线索,而《伞》的片名也确有隐喻。农业,是中国赖以生存的根基。如今,中国的农民已经像伞一样被撑开,覆盖在中国所有经济最活跃的脉搏上。《伞》正是描述当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角色转换。该片从关注内容与角度与其前作《铁路沿线》保持一致,但对他来说形式却是全新的。对奖项的期待,杜海滨表示,只能“凭运气”。

杜海滨,陕西人,现居北京。200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一直从事影像创作。近期作品:2005年,纪录片《人面桃花》、《电影/童年》。2006年,纪录片《石山》。2007年,纪录片《伞》。

《影像现场》之雷小宝《安子》放映暨导演见面研讨会

1991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剧导演专业的青年电影导演雷小宝,携其首部独立电影《安子》,从青海创作区赶赴上海出席其影片放映活动。影片所呈现的粗砺现实与它的语言系统正好是对位的,人物的精神状态恰当地转化为影片的形式及风格,提供了表现特定人物的新样式。该片获第四届CIFF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 CIFF评委会奖,描述的是农村青年安子在县城开饭馆被骗。为了还债他边贩肉边开摩的拉客;最后无奈投靠到在省城混大发了的亲戚老表。谁知老表是干贩卖光盘和制造假文凭的,与此同时老表还觊觎上了他的媳妇秀蓉。 (林航)

纪录片“西域之音”计划启动

“我们以我们汉族的身份进入这片西域的土地,用我们的身心去感受那里曼妙的音乐,去感受那里热情的人民,并用我们手中的机器去记录西域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2007年7月18日,录音师团队“石中国”和四位年轻的独立导演一起从北京出发,他们将对中国西北部的民间音乐艺术做一次庞大的搜集和整理工作。这次名为“西域之音”的大型艺术考察活动将纪录片拍摄与民歌录音采集工程融为一体,开创了中国民俗纪录片拍摄的新形式。他们将从兰州开始,沿着丝绸之路的方向,经过武威,张掖,嘉峪关,敦煌,吐鲁番,乌鲁木齐,库尔勒,阿克苏,直到喀什,将近两千多公里的行程,整个活动历时50天。

DE-DAY数字娱乐日――夏日数字娱乐节成果展

由北京服装学院主办的北京夏日数字娱乐节(Digital Entertainment Day,简称DE-DAY)圆满结束。接下来是为期一周的艺术节成果展。作品除了娱乐节工作营的成果,还有一部分是精心挑选的来自同盟院校及全球范围内征集的优秀作品,包括一些海内外优秀艺术家的视频和交互作品。类型涵盖动画及动画周边产品、潮流品设计、创意短片、WII交互游戏、概念影像和装置作品。8月4日晚上在798的开幕式上,天气依然暴热,但是VJ、街舞和着众多的年轻人,为湿闷的夜晚注入了新鲜氧气。“玩”与“学”实现了真正的亲密接触。

“录像聚焦”

巡回录像展在上海比翼艺术中心开幕

“录像聚焦”是由罗马 Sala 1 画廊主办的系列录像展览。2007年8月比翼艺术中心把这些来自以色列、波兰、伊朗和意大利(San Marino)的录像带到上海与中国的观众分享。“录像聚焦”的作品以社会、文化和政治主题为主,这系列的50个录像表达了艺术家们纯粹的个人对各自国家的情感和想法。

西班牙艺术家Alvaro Negro也将在8月份的展出时间来到上海,并于展览开幕当天举办一个对探讨西班牙录像系列的讲座。

新媒体:“吞图”计划启动

2007年9月,“吞图”计划正式启动。“吞图”计划以为核心系统接受和汇集来自全球的海量图片。从项目启动之时起,图片展示系统的视窗就永不停止地以每30秒一张的速度在更新。全世界将通过网络、广场上的大屏幕、展览活动等不同的方式看到这个项目。图片展示系统全球同步,在任何地方看到的都将是此刻展示的同一张图片。任何人也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加入进来。项目将在全世界寻找各种合作的可能,人们将在各种地方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到这种交流中去。

张跃东:获奖不是目的

又见导演张跃东。风尘仆仆的他刚刚应邀参加了瑞士第六十届洛迦诺电影节。导演本人更多是以交流为其主要目的而四处马不停蹄,此前他就携其影片赴韩国首届首尔数码电影节并获评委会大奖。相信不少观众已经在《好多大米》中见过张跃东的精彩演出,《下午狗叫》是其首部导演长片。

《下午狗叫》片长77分钟。以三个不同的故事构成其中,人则在里面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寂静的城市和更加寂静的河流是大的幕布,留下的只有空地上高潮迭起的柱子。(见本刊2006年12月刊“VA前线”栏目)

本刊下期再度邀请张跃东详尽描述亲身参加两个电影节的精彩过程。敬请关注。

对话与交流

――天津美术学院现代艺术学院摄影系学生作品展暨德国艺术家巴巴拉・沃尔夫女士来华作讲座

“对话”是向你的参与发出的邀请,也是一个试图将自己展示和推广的前提。位于北京酒厂艺术园的云天影像空间此次为天津美术学院现代艺术学院摄影艺术系的在读大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和交流空间。作品不仅反映了创作者扎实的功底,更是年轻人在影像中萌生的蓬勃生机。8月12日开幕当天,我们还十分荣幸地参加了自德国的女摄影家巴巴拉・沃尔夫来华作题为《德国20年来1988-2007摄影艺术的发展状况》的讲座,在回顾了奥古斯特・桑德等20世纪德国的摄影大师之后,巴巴拉・沃尔夫女士对德国当代摄影艺术和流派的作了详细和生动的阐述。

彭磊个展――“喜喜”(Double happiness)

跨越了异常丰富的身份之后,“新裤子”乐队主唱,电影制作者,铁皮玩具店店主⋯⋯彭磊在他的装置电器机械和影像作品中,又一次的拉伸了我们对他的想象。“与嘎嘎”两个蔫坏的“北京土炮”就像生活在你身边的两个绝不陌生的路人。而现场的机器人和彩色旋转灯则一再加深这种现实中的晦涩不清的荒诞性。印有“喜喜”字的搪瓷便盆唤醒了关于上世纪70年代的残存记忆(记忆中还混杂着搪瓷饭盆、脸盆等加上红绿不均的各种书写其上的文字)。在9月12日之前,抓紧时间去北京酒厂的阿拉里奥艺术空间唤醒这些记忆吧。

第五期纪录片导演训练营结业

《大众DV》与北京零频道共同举办的纪录片导演训练营第五期圆满结束。学员们每人用一句话概括了参加训练营的感受。

默默地陪着一颗灵魂走过一段光阴,也许你会听到自己心灵的悸动。

――王振

十天,像在心里下了一场雨,那颗在若干年前就深埋在土壤里的种子,又开始萌发和触动我们快乐的在一起,看到彼此对希望的追逐。并且知道这些东西,都会慢慢沉淀在记忆的某个角落。我们在不断地向彼岸靠拢,这个过程我异常享受……

――吴青

十天可能在重复的生活节奏里沉睡,十天也可以在新奇的智慧旋律中再生; 相遇和对话,一段独一无二的记录。

――冯怡(心台)

训练营结束后,竟然有失落的感觉我已经爱上了它。

――柴颖娜

你们对训练营的批评与赞美以及你们对纪录片的热爱和困惑都是我们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邹娟

纪录片导演训练营,因为共同的兴趣而相聚,因为共同的愿望需要去完成。因为不一样的心声需要表达。

――贺志文

我参加纪录片导演训练营的初衷很简单:聆听纪录片工作者的故事;了解中国纪录片制作的现状。零频道的训练营满足了我的要求。

――徐寒

训练营只有短短十天,但结束时还有一些怅然若失,真希望能长一些再长一些……时间虽短,但收获很大,对国内以各种方式做纪录片的创作者以及他们的各种形式的纪录片做了一个略览。我必须坚定我的前路!

――丁一

在训练营,我得到的不仅仅是拍纪录片的技术,更是一种对生活的领悟。于是我从观众变成了一个拍摄爱好者。

――方琳

《家庭BOX》张锰作品展

张锰作品展《家庭BOX》于2007年7月28日――8月24日在北京798发・麦桀艺术举行。在张锰的作品中,生活的隐秘被不经意间摄入镜头:无论是那些小小的瓶子、罐子、衣服,或者各种小玩意儿都暗藏了生活的意义。在细枝末节中构出家庭的全部,无论多么微不足道,都作为集体投影而存在,并将无限存在下去。意识到这点,大抵就应该会心一笑了。

惠普Indigo――让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得到完美释放――惠普Indigo美丽作品集征集活动圆满结束――“绝战”影视后期

由惠普Indigo与《Computer Arts数码艺术》杂志联合主办的“精彩影像―完美展现”美丽作品集征集活动已于日前圆满结束。2007年7月18日,北京惠普大厦举行了“美丽作品集”颁奖典礼。此次活动旨在为数码艺术领域的专业人员提供一个展示各自非凡创意的平台,并通过Indigo的输出让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得到完美释放。

联想多功能喷墨一体机新品M750/M850上市

联想在喷墨多功能产品市场发力,推出M750和M850两款喷墨多功能新品,凭借出色的产品品质和功能,更低廉的打印成本,完美匹配Vista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等优势,成为近期打印机市场中最耀眼的明星机型之一。

夏普十三款新品,为投影市场注入新活力

2007年7月26日,国际知名投影机厂商夏普(SHARP)携手美国德州仪器公司(TI)在北京隆重召开主题为“智投商务,心随影动”的2007投影机新品会。本次会夏普共推出新型小巧、极致色彩™和超高亮度三大系列的投影机新品共13款,覆盖了从2300流明亮度到5200流明亮度的各个领域产品,其中新型小巧系列9款、极致色彩系列3款。

Sony CineAlta新产品F23问世

在数字电影领域广泛应用的Sony CineAlta系列数字电影摄影机,于近日推出了最新产品――F23。它配备最新开发的2/3英寸逐行扫描CCD器件,能提供更宽广的动态范围和更出色的信噪比;采用14比特模拟/数字转换器,曝光范围得以显著扩大,可以更好地表现高对比度的场景。总体来讲,F23具有更高的图像质量、良好的可操作性和优秀的创造性能,它真正将新技术与传统的电影艺术相结合,使用户在电影拍摄、商业广告制作和高档高清电视节目制作中具有更好的创造力。

央视选择Sony作为

高清转播车的

产品和系统集成商

中央电视台新的高清转播车将于2007年12月底交付使用,它将成为中央台乃至中国规模最大的转播车,也将参与2008年奥运会多个项目的转播。它也是继1999年Sony公司提供给中央台第一辆高清转播车高清摄像机系统后的第二辆完全由Sony设计集成的高清转播车。其内部采用包括HDC1580、HDC-3300等在内的全线索尼产品。

NORTHLAND新品订货会在宁召开 时尚元素引领户外潮流

7月28日,全球知名户外品牌NORTHLAND中国公司诺诗兰服饰有限公司,在南京举行 “2008春夏新品会”。本次会,NORTHLAND亚洲设计中心,在细致了解了广大户外爱好者的需求后推出了符合亚洲人体型的新产品,并在结合欧洲的流行趋势,沿用了NORTHLAND奥地利总部的部分设计的同时,加入新的设计元素。本次会NORTHLAND推出的产品包括Functional Outerwear、Global Traveler等六大系列产品,囊括服装、鞋子及附件。NORTHLAND在颜色方面运用了更加明快的颜色――天蓝、粉色、草绿、柠檬黄等,旨在打破户外服装原有的沉闷色彩,让户外生活充满绚丽的时尚气息。还创造性地把GORE-TEX和EXOTHERM等防水透气面料,进行新的款式应用,将功能性和时尚追求相结合,保证户外活动防水、防风、透气要求的同时,满足城市日常穿着的需求。

匠心独具 卓尔不群

联想启动ThinkPad典藏版

全球预购计划

2007年7月11日,在北京,联想启动ThinkPad典藏版笔记本电脑全球预购计划,用户即日凭邀请登陆ThinkPad典藏版全球网站注册预购信息。预购仅在包括中国(含香港地区)、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及阿联酋在内的特定地区展开。用户通过联想ThinkPad典藏版全球网站()预购成功后,将由联想于第一时间内派专人与其联系,以完成用户的订购。这也是目前用户订购ThinkPad典藏版的唯一渠道。

ThinkPad典藏版由联想携手著名设计大师、一手打造ThinkPad经典风格的Richard Sapper(理查德・萨帕)设计,从而使其在设计上再创经典魅力,在功能性和设计感上实现完美统一。

ThinkPad典藏版提供最为完善与尊崇的个性化服务与支持,满足顶级商务用户对服务的顶级要求。用户将享受由联想ThinkPad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属团队,自购买起3年内,提供包括“24小时双语专享热线”、“现场安装服务”、“4小时上门响应”、“2小时快速修复”、“季度前瞻性维护”、“意外损坏保护”以及“远程技术协助”等服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五个主要城市提供365天24小时全天候的4小时响应服务。接到用户的维修请求后于4小时内到达现场提供服务。用户亦可于上述城市将ThinkPad典藏版送修至指定的7家服务站,联想专业工程师将“2小时快速修复”ThinkPad典藏版的硬件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