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

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

时间:2023-02-05 10:21: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学生社团;社会实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1综述

目前本研究的现状:到目前为止,据我们查阅大量的有关资料,尚未发现本课题在国内外有比较深层次的研究,特别是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更为欠缺。通过中国期刊网(CNKI)搜索,主要有不多的几篇:王凡,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如何改变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使其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以此促进校园文化健康良好的发展与建设进行了探析;张进竞,我国中职学生社团活动的多样性以及知识的丰富性,能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促进中职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从而带动中职学校整体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对中职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有重要意义。但在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上还存在较大的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2本课堂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特色与创新之处,基本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以在校大学生和高职学校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负责人为调查对象,综合运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并对兰州市三所高校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工作,试图将理论与实证调查相结合,提出切合实际的、可供操作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用的新举措,即“以院系班级三级活动相融合、以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双翼,最终实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体要求”的“一体两翼三级”的新型体制机制。以期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2.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下

(1)全国石化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2)兰内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取得的经验及典型做法;(3)结合调研情况对石化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分析;(4)结合调研情况对石化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路径进行研究;(5)构建创新型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体两翼三级”体制机制。

2.2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重点:省内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取得的经验及典型做法;难点:(1)结合调研情况对石化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分析;(2)结合调研情况对石化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路径进行研究;(3)构建创新型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体两翼三级”体制机制。

2.3特色和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的创新。本课题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充分借鉴诸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客观性。(2)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突出。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指导石化类高职高专院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改革,提升文化育人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现实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4基本思路和方法

2.4.1基本思路(1)通过调查问卷,对全国石化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全面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2)实地访谈,对兰内三所高校进行全面深入地调研,归纳总结了已经取得的成绩,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3)在调研石化类高职院校和兰内高校的基础上,勾勒了目前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发挥的现状及其原因。(4)在对石化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要素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调研情况,对石化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进行研究。

2.4.2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利用各种渠道查阅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包括目前存在的问题、成因、表现形式和各种应对策略。(2)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对全国石化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全面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3)实地访谈法通过实地访谈,对兰内三所高校进行全面深入地调研,并归纳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4)经验总结法对国内外石化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成功地经验和典型做法进行归纳总结,选择性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并推广。

3本项目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2篇

关键词:中职国际贸易实践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应用课程,财经商贸类专业中职学生毕业很多都要从事国际贸易相关工作,这就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理论,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备综合职业技能,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中初级专门人才高素质劳动者,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初级专门人才,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但是囿于条件限制,很多中职学校都偏重于理论讲授,实践环节薄弱,与此同时,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意愿不强,知识转移能力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这些方面就显得格外重要。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这一课程的内容和中职学生的特点以及所在学校的设备条件等可采取以下几种实践教学活动。

1多途径完善课程资源库,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教学

通过搜集一些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案例、例题、习题、试卷、图片、表格、Flas、电子课件、视频、网站微博、实践操作视频等资源,把各个教学模块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专业操作要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微课、微视频等形式,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使以前比较单调的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国际贸易中一笔业务从洽谈到交易完成,涉及很多环节和相关机构,海关、物流公司、保险公司、商检机构和银行等,这就要求老师收集各相关业务机构的各种实物资料,包括各种单证、图片、工作场景等,丰富教学模块的内容,制作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或者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营造轻松、积极向学的课堂氛围,而通过学习,学生对国际贸易中涉及到的有关机构的功能、作用及如何到这些机构办理相关业务进行了解,缩短从学习到就业的适应性,更好地满足社会、企业的需要。

2选取适合中职学生认知特点的案例,构建情境教学环境

中职商贸类教学中比较常用案例教学,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中职学生而言,使用恰当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重难点的深刻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借鉴实践经验,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案例选择数量多、典型性较欠缺或者真实性差,不能准确体现出课程所学的内容。对案例的选取应多从生活中进行选取,由易到难,通过对身边案例的解读,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逐步引导到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实现知识迁移,对于涉及的知识点多的案例,按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将案例收集在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典型性。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应考虑选取此案例时学生的认知情况,及分析此案例时所需的知识储备,对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引导学生提前查找、阅读、小组讨论相关资料,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共同解读,最后归纳总结,实现教学目标。

3利用校内实训设备,加强模拟操作练习,巩固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角色模拟,使学生结合模拟情景和过程进行思考和学习。通过教学过程中模拟不同业务环节能够让学生产生配合的同时对相关业务流程有一个相对详细的认知,进而对制单技能和业务流程能够进行熟练操作。模拟操作完成后,可在教学安排中,使用实体单证,构建贸易工作场景,使学生建立起学习内容与实际业务的直接联系机制,学生在以前模拟学习中对流程有整体认识,强化认识,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模块在整个业务环节中处于什么位置,根据工作场景填制单证、报关等练习,如有疑问及时向教师咨询,师生共同探讨,以提出比较合理的解决措施,采用这种方式教学,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实用,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丰富校内实训形式,邀请外贸业务相关专员、操作员等来校进行专题介绍讲演,为师生介绍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状况和新的进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时代接轨,并结合自身实战经验为师生展示自己的业务案例,结合国际贸易相关业务的动态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形式、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国际贸易,并且对学习业务知识产生较强的动力,激发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

4推进校企合作,实现校内外无缝链接

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对校内实训的空白进行填充,作为校内实训课程的延伸,同时也是对于学生国际贸易课程相关知识的再检验。通过校外实训教学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对其在校内总结和发现关于该专业相关实际操作的领悟进行再整理,同时也对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通过校外实训教学给以客观评价。教学的相关任务来源于真实的工作业务,在完成校内实训教学任务的学生能否达到实训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是对校内教学成果的一个检验,而结合校外实训过程中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反馈及企业的反应是对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改进,完善教学各方面设置的最佳依据。加强校企合作联系,教学中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教学实习,进行部分外贸业务环节的实践操作,既可以加强学生与企业的密切沟通,为企业培养实用人才,又可以让学生早一点参与国际贸易相关工作实践,实现学习与就业无缝对接。

5为学生建立社会实践档案,发掘学生潜力

将学生的课余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课余兼职)纳入实践教学,根据学生社会实践的岗位,建立社会实践档案,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吸收新知识,从而实现其技能的逐渐完善和提高,通过社会实践还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潜能、兴趣,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学生的社会实践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校、老师与企业(社区)负责人要建立有效沟通机制,鼓励、引导学生进行专业以及实践课程的选择,关注社会热点、时事,学校积极为学生联系企业,为学生创设环境安全、实践有效、有益的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实践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实践结束后,收集学生实践与企业(社区)反馈信息,进行校企交流实践总结,讨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教师作为指导者,要引导学生能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与创新精神,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建立评价体系,对于实践完成好、企业反馈好的同学给予奖励,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外贸操作人才为宗旨,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模式,把实践教学作为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素质训练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动脑深思在不同的国际贸易活动中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作者:李佳欣 单位:福建化工学校

参考文献:

[1]葛锦林.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35.

第3篇

【关键词】 中职学生 第二课堂 德育教育

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计划的规定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类活动。第二课堂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它开展学习的空间非常大,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开展好第二课堂可以使中职学生开阔视野、愉悦身心、积累课堂讲授以外的丰富知识与经验,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然而开展第二课堂如果仅仅是为了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较好地使他们实现就业的话,那么也只能说是一个目标单一的教学活动。我校历来重视对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尤其重视在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渗入德育教育。

1 社会对中职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企业也正逐步从劳动密集型的工业时期向技术密集型的工业时期向高科技时期发展。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我校与企业多年的合作中发现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日渐提高,有些企业甚至把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看得比职业技能还要重。原因在于现在的中职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较多,从而造成他们缺乏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他们性格冲动,行为偏激,遇到事情很少能够冷静下来思考解决的办法,而是采取争吵、矿工、辞职甚至打架报复等不当行为。这对于企业来说,哪怕是专业技能再好的员工,但如果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不但不能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服务,反而可能导致企业在社会上的不良影响。

2 学校各专业第二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学会做人,学会技能,学会发展,学会创业”是我校一贯秉承育人的校训。旨在让学生在一个充满阶梯递进的育人环境中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在学校领导的英明决策和大力支持下,我校各专业组都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如电子电工组开展的“电子组装与调试兴趣小组”和“维修电工兴趣小组”;汽车维修组开展的“汽车维修兴趣小组”和“汽车美容之家”;信息技术组开展的“计算机兴趣小组”等,不但可以让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而且还可以以点带面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专业第二课堂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实现我们开展第二课堂的最高目的。但由于各专业本身具有一定的深度、难度,所以许多学生往往只是一时的兴趣和热情而报名参与,但当他们在学习上碰到一点点困难的时候,就往往轻易选择放弃。为使学生真正树立第二课堂学习的自信心,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学生渗透教育:①派出专业教师、学生班主任共同协调,认真做好学生思想工作,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加强学习,积极面对,大胆提问。②要求第二课堂教师制定详细教学计划,且要求学习内容要从简到难,循序渐进;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敢于学,乐于学。③大力投入实训器材,加大学生的实训力度,给足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空间,鼓励学生制作出自己的作品,并建立学生作品展示宣传栏,使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④针对各专业特点,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培养学生敢于吃苦耐劳和敢打敢拼的精神。⑤组织学生参与市、校级专业技能竞赛,给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展示平台;并向学生大力宣传我校历年来参加市、校级各专业技能竞赛的获奖情况,以及这些获奖学生的就业去向,鼓励学生热爱专业技能,遵守职业操守,提高职业素养。

3 校园文化活动的德育培养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我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中职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我校以校团委为龙头,依托学校学生会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社团,即俱乐部。校团委根据学校的整体工作部署,先后成立了才艺类的俱乐部(如仪仗、舞蹈、礼仪、醒狮、吉他、书法、美术、棋类等俱乐部)和体艺类俱乐部(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俱乐部),并选定有一定特长的教师对各俱乐部学生进行指导。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班级课室文化建设,班级定期黑板报评比和各种体育赛事活动,特别注重利用学雷锋日、劳动节、青年节、教师节、国庆节和重阳节等重大节日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等,激发学生崇尚文明,感恩社会,敬老爱幼,热爱和平。如此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激活了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有趣、有纪念意义的环境下提高了自身能力,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4 社会实践中的德育教育

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中职学生要参加每年不少于2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我校从2005年至今都一直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工厂企业参加相对对口的专业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在这么多年这么多批次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取得了许多喜人的成绩,但也碰到过许多的问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分析、突破、解决和总结。如专业对口问题,工资待遇问题,上班时长问题,学生生活心理问题、稳定率问题以及如何与学生家长沟通的问题等等,面对诸多问题,我们并不把它们当作是一种包袱,而是当作是我们破解问题,为学生提供最大服务的动力。我校主要做法有:

4.1 做足准备,确保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我校规模最大的中职生第二课堂活动,因为它几乎涉及全校师生,而且也是我校所有第二课堂活动中问题最多,最棘手和难以解决的第二课堂活动。为确保此项活动顺利开展,首先由学校相关领导提前到多家企业进行参观考察比较,并筛选出符合我校学生专业特点的企业签署合作意向,将其资料带回;然后对全校学生宣传(有些时候也请企业负责人到我校对学生进行面对面宣传),了解学生意向;然后分片区召开学生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宣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依据及意义。介绍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企业的基本情况及我校的具体组织措施。回答学生家长的疑问,让家长们高高兴兴、放心并积极支持学校活动。

4.2 深入学生、深入企业,积极做好桥梁作用。让学生参加社会实习实践活动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然而也同事存在着学生对企业和企业对学生不满等诸多问题。如专业对口问题,工资待遇问题,上班时长问题,学生生活心理问题、学生产出产量少的问题,学生情绪容易波动以及学生矿工等问题,但我们并不把这些问题当作是一种包袱,而是当作是我们破解问题为学生提供最大服务的动力。根据中职学生普遍冲动这一特点,我们的带队老师始终坚持以德育为本,从教育出发,深入学生、深入企业,认真耐心地做好学生、企业、学生家长的协调人,我们还结合生产实习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吃苦耐劳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是职业素养水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就业打下扎实基础。经过社会实践,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提升,也加深了学生对如何适应企业,适应社会的理解,几年以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学生寒暑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率在不断提高,其中最高达96%。

总之,因中职学生的个性比较突出,而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无论是在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都尤为重要,自我校进行“关于民族地区实践育人对策研究”以来,如何让我校学生将来能成为一位德、才、能兼备的学生,为山区少数名族学生找一条成功就业之路,一直是我校及我们课题组成员在不断探索研究、实践的问题。尽管道路仍然充满荆刺,但相信在我们已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加借鉴他人先进的经验成果再加今后我们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何天霞.中职学校第二课堂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论 坛,2012(2)

2 刘定琴.中职德育教育之我见.考试周刊,2010(9)

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道德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205-01

1 什么是职业道德及其在职场中的表现

职业道德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主要讲人与人、人与岗位之间的关系。从小的方面来说,职业道德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的一定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职业道德既是进行职业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是对社会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不同职业的人员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有其特定的道德规范。我校以财会、计算机、市场营销、金融专业为主,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服务性行业的工作,从职业素养方面看,对专业技能和个人素养上的要求比较多。一是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二是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三是个人品质修养包括优良的素质和对企业的责任等。

通过对我校合作企业的大量走访调研,企业对员工的期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在诚信方面,企业要求员工为人要诚实,要踏踏实实,不能投机取。对企业要忠诚,要坚守商业机密,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频繁跳槽。其次是拼搏方面,员工要热爱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并能够持之以恒的进行全身心投入,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第三是个人修养方面,大多数企业认为具有自知之明,谦虚、好学,努力进取,善于与他人沟通,具有团队精神,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并能够影响其他成员的员工更能成立行业的标杆和模范。最后在技能方面,要求员工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胜任,并能不断的进行创新,熟练掌握并能运用适应自己岗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2 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分析

以我校学生为例,近两年毕业生整体素质较往年有所提升,他们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遇到岗位与所学有一定的差距时也能在较快的时间内适应岗位需求,接受新事物较快。经过学校的锻炼他们有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而且才艺突出;懂得感恩,社交礼仪等方面也做得较好。然而一部分中职毕业生在同一单位工作一般不超过一年,更有两三个月就频繁换岗、辞岗情况。这些都为企业带来了很多不便和困扰,通过调查得知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认为自己的工作付出和工作报酬不对应,遇到条件稍微好的单位就跳槽;二是工作上有失误或任务未完成就想辞工作,经不起批评,受不得委屈,抗挫折能力弱;三是对企业、工作等不能快速熟悉了解,只能干与自己相关的本职工作,其他的想干干不了,欠缺主动性和主动学习的意识。四是部分学生在职场礼仪方面缺乏技巧。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有所欠缺。

从理论上讲,学生在对工作的持之以恒、主动学习及团队合作等方面有欠缺,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过程中从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入手,培养高素质的符合企业需要的毕业生。

3 缺乏职业道德素养的影响和危害

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或个别学生道德缺失会给企业、学校和个人造成极大的影响或损失。

从学校方面来讲,培养出的学生在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上不及同类其他学校,就不能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肯定,对学校的声誉有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因为某个学生的不道德行为而导致用人单位对学校的失望而终止合作意向。

从用人单位角度看,员工在技能方面不过硬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对企业不会有太大影响;而因为职业道德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是不能原谅的,即使未造成损失,任何企业也不会再信任这样的人。

对个人的影响,在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都不能有理想的表现的人,企业不会长期聘用,而且如果频繁换岗,在行业里的声誉也会受到影响。对个人的发展极为不利。

4 培养学生优秀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所以,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从业者至关重要,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中职学校至关重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实施。

4.1 通过课堂教育和给类活动平台(技能训练、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就业指导讲座等)进行渗透教育

职业道德的培养可以通过各科的课堂进行渗透教育。不仅可以通过专门的德育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还可以通过专业课、公共基础课进行渗透。除此之外,技能训练、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就业指导讲座等也是涵养职业道德的平台。

4.2 在顶岗实习中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顶岗实习是培养职业道德的实战平台。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要参加用人单位的正常的生产活动,与普通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的最大不同就是需要完全履行其岗位的全部职责,并承担所在岗位的全部责任。顶岗实习的工作周期是1年,得到的报酬也与普通实习和社会实践不同的,是与岗位相对应的,稳定的收入。

这就要求学生要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公看待,做任何事都要为身后的企业考虑。而企业也会用其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岗位上就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为了让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职业道德素质得到大的提升,学校要针对学生顶岗实习采取相关措施,促进学生成长。

4.2.1 建立健全制度及奖惩措施

学校建立健全顶岗实习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一方面便于管理另一方面可以约束学生的随意换岗行为。规章制度中要明文规定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不经过学校同意或允许擅自换岗或离岗的应处以实习成绩不及格或扣发毕业证的处罚。如确属用人单位原因导致不得不离岗的,学生应向实习指导老师汇报情况并在实习指导老师协调下进行换岗。对表现突出和优异的学生,学校也应给予一定的奖励表示鼓励。无论是处罚还是奖励对其他学生都是一种触动。

4.2.2 随时跟踪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实习指导老师定期到实习点查看学生工作情况,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解答困惑。

4.2.3 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了解学生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对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或对与企业之间产生摩擦,指导老师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了解情况并寻求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确属学生问题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成长。

4.3 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自我成长

第5篇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传统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进行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1.当前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观念较落后

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然而,纵观当前中职会计教学,仍是将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不管是在教学的方式还是课程的设置都形象体现。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具备了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却不会如何使用这些知识。

1.2专业教师的实践素质不高

这主要是因为中职院校并未将中职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这一内容形成相应的制度规范要求以及纳入到教学管理计划活动中,由于缺乏经费、时间等方面的保障,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与此同时,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往往教学任务会非常重,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会计的实际情况以及参与到会计的实践活动中。也就是说,所制定的教学内容完全是依靠教材,严重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

1.3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轻视社会实践的锻炼,未建立起真正的就业实训基地

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理论性教学往往成为中职院校教学计划的重点,而专业实践方面的课程往往因为成本较高而被有意或者无意的轻视。然而,对于会计专业而言,实践性锻炼至关重要,虽然有不少中职院校设置了所谓的会计专业模拟训练室,但是这中机构和实际的财务会计环境相比还存在这非常大的不同。而极少院校虽然有和企业合作进行实践教学,但是往往也和企业的实际生产相脱节,而且未形成与税务、银行以及工商等部门完整的会计工作实践。再加上学校缺乏与用人企业的沟通和交流,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未能够参与到企事业单位的实习活动中,致使许多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因缺乏相应的会计实践工作经验,从而很难胜任该工作。

2.中职会计教学的改革策略

2.1不断实现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优化

实现中职会计专业课程的优化,是不断的促进教学工作实现改革的关键点,所以在实践当中还应当对教学课程的规划内容以及设计的方案等进行集中性的分析,以更好的促进教学工作迈向改革的新阶段之中。教学应当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紧密合作,以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发展方向,其不仅可以在深层次之上体现出当前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模式特征,同时对于相关教育事业的开展还有着极强的引导性作用。总的来讲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实践性较强,可以充分的满足当前教育事业改革以及发展的切实需求。在今后还应当明确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之中的理念和原则,明确工作开展的基本任务方向,并且引导学生独立的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和教学指标,以帮助学生熟悉教学过程当中的相关情境,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学事业的向前发展。

2.2贴近市场,准确定位,校企合作开展教学

要想使会计专业教学有所改革和突破,必须贴近市场,首先做好人才需求调查,了解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岗位需求情况,如收银员、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出纳员、记账公司、仓储员等都需要大量的中等会计技术人员,依此需求我校将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目标确定为: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借助校企合作开展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我校的会计专业实施了地方政府、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运作模式,针对社会需求同时也更改了教学内容、变换了教学方法,并把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为面向中小企业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实际操作技能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2.3建设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前提。中职会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的道路。对专职教师要加大培训力度,建立专业教师不定期到企业进行学科调研的机制,形成“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学校可以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来校兼职,承担一定课程的讲授任务,与学校专职教师队伍形成互补,动态调节、整体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2.4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当前职业学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往往是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会计责任缺失。这样,不仅损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也危害了会计人员的自身利益。

因此,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当前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则,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会计教学始终。例如,在讲授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时,紧密结合新修订的《会计法》,让学生明白会计工作时时、处处涉及执法守规方面的问题,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做到自己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合法合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2.5在专注理论教学的同时,会计实训教学要紧紧配合

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为实践服务。这就需要在学校的教学中融入会计实训相关课程的讲授,配备会计模拟实验室,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在实训课中应多运用项目教学法,教师提前下发任务书,在任务书中给出经济业务的票据、需要的理论内容、操作时的注意事项、会计工作的记账凭证和所需账簿等,学生四人一组协作完成。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审核凭证、填写凭证、粘贴凭证、登记账簿等,培养其实际工作时的动手能力;在学生无法解决问题时随时给予帮助,让学生有继续完成任务的信心。在项目完成后,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最后,将经济业务分解为一个个项目学习后,仍然要给出学生某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让其自己独立完成,系统地再次掌握整个经济业务处理流程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2.6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法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改变传统教学内容多、讲不完的现象,还可以减轻教师的劳动量,同时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时,会计账务涉及的数据比较多。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即使选取简单的实例,但由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法,因而也很难让学生明白所举例子中的一些内容。而在黑板上手写费时费力,一节课往往讲不了多少内容就下课了。采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课件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节省时间。

第6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工业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职语文教学受到市场经济和网络快速发展的影响,学校更加注重设备的购置和技能的培训,而中职语文的课程正在逐步被压缩,使得中职语文处于比较尴尬的状态。中职教育为社会输送大量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无法对学生进行技能性的培养,但是可以将区域工业文化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渗透,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只有当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并且对自己能够进行正确定位的时候,学生才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收获成功。

一、校园文化和区域工业文化的融合

尽管语文教学伴随着学生的一步步成长,但是中职语文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觉得语文没有技术含量,其人文性的培养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发展都没有直接性的联系,只是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和影响。而如果将区域工业文化的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效融合,那么中职语文肯定会呈现出一番新的面貌。当工业文化融入教学,学生一方面会感觉教学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也会扩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帮助他们尽早地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教学活动,或者带着学生进行课外的教学实践。语文教学多数情况是教师教,学生听,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有计划地组织仿真的人才推荐会、竞聘会、产品的介绍会,学生结合自己或自己的专业、产品写篇产品说明书,这些都是“应用文”。[1]当然这只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承办班级报纸,自己搜集相关的区域工业文化的信息。另外,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校外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去采访家乡的企业家、工业基地的负责人。在将采访记录写成文章的时候,也是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既能够提高自主能力和增加人生历练,又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做人、学做事,得到精神上的收获。

二、制订相应的工业文化教学安排——以江苏省为例

作为近现代工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的江苏,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工业文化,并在其区域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当今的工业发展、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文化启迪作用。将区域工业文化融入中职语文的教学,一定能够给中职语文教学注入一股新的源泉。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模式。在内容上,它局限于课本;在空间上,它局限于教室;在方式上,它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3]这样的教学方式违背了现代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改变这样的局面,那么就必须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教学的实践性。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工业文化,比如江苏早期的办厂主流思想主要是“抵制外货、自保权力”,其中就有张謇建立了南通大生纱厂、李光瑜创办了金陵自来水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的迎来了黄金时代。改革开放之后,苏、锡、常利用自己靠近上海这样的区位优势,开创并走上了以工兴农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根据工业文化的一般规律,工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有其渊源和传承,并且与代表性人物的总结与实践不可分割。[2]纵观江苏工业化历程,从中不难发现一般的工业文化规律,但同时也饱含着自己的特色。当教师将这些历史娓娓道来的时候,一种自豪感就会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只有理解了这样的历史,才能够读懂现在的工业文化。将工业文化在职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是社会和时展的必然需求。另外,当学生理解了江苏的工业文化的历史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无锡茂新面粉厂旧址,即现在的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进行参观,建立学生的工业文化意识,满足学生精神文化的需求。

三、联系工业文化,进行教学资源的延伸

中职语文教学和工业文化所包含的精神的共同点就是提升人的价值,重视并促进人的不断发展。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要有兼容性,要有“职企化”的导向,打破原来语文教学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的现象,更好地形成一种与专业交叉、向专业辐射的教学模式。[4]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教师需要学会延伸,将教学内容联系区域工业文化的理念,联系企业的文化,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是有助于自己未来成长的,是有助于自己将来就业的,这样学生就会有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在主要教育环节中融入工业文化,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社会实践进企业,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连接、彼此融合和无缝对接。[5]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内在的精神,当学生进入企业的时候,就能够拥有一个更加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同时在教学内容的补充中,也给学生补充了相应的、实用的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学习资料,也丰满课堂教学的内容。

四、总结

中职语文教学的区域文化渗透不仅可以在职业生涯上助学生一臂之力,也可以突出中职语文教学的主要地位不可撼动。另外,中职语文教学的区域文化渗透的教学任重而道远,这不仅需要中职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更需要学校和社会工业、企业部门的支持,虽然笔者在上文提出了诸多的意见,但是具体的实施方案还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才能真正发挥区域文化渗透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俭微.中职语文教学要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共融[J].现代阅读,2012(01):24.

[2]陈霞.文化强省建设的“硬”资源——江苏近现代工业文化资源扫描[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3(01).

[3]江爱国.关于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3(06):17-19.

第7篇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程 课程改革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55

1 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问题

1.1 落后的考核方式

中职的德育课程在进行评价和监测学生的水平方面以及学习情况上,还是会以老旧的考核方式为准,考试模式也是以闭卷的形式开展,若分数高,就会证明道德水平较高。虽然在考试分数的体现上,能够将学生的考试能力反映出来,可是不是全部的表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怎样的。不够合理的评价机制,让形式化的考核工作产生,让德育考试的主要引导作用丧失。

1.2 陈旧的教材

当前的教材重点放在教学德育理论,对学生所具备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的教育较为忽略,尤其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较为缺乏。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教学阶段讲解理论知识十分透彻,可是对于社会现象的讨论和分析较少,不能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所调动。

1.3 单一的授课方法

中职德育课往往会采用单一的教材开展课堂的教学内容,这样的灌输式教学,让引导过程较为淡薄,只是抽象的进行授课,行为指导方面实际进行的几乎没有。

2 中职德育课程改革中所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将能力作为核心,对德育教学的考核模式要正确改革

多年来的德育教育,让中职的德育课教学当中产生了极大的缺点,就是灌输式的教学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在书本上标注重点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们在脑中牢记所讲的理论知识,最终在试卷上考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来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只是片面的评定标准,对于学生的多角度全面发展不是非常的有利。在现阶段,中职的德育考试要不断科学化,在价值、情感、能力、知识这几方面对中职学生开展系统的考试评价。中职学生的相关成绩评定需要对这几方面的内容有效融合。

第一,平时表现要和卷面成绩相融合。

对卷面成绩的注重,对实际表现忽视的评定模式要有所改善,总体成绩不能够通过卷面成绩来评定,这样进行的后果只会让弊端愈演愈烈。有必要将平时的表现也纳入总体成绩中。

第二,要将能力与知识相互融合。

让死记硬背知识点的倾向全力克服,严格关注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要让闭卷和开卷有效融合。

要正确的引导中职学生书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要让学生们积极的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运用在生活上的具体案例对教材中的详细内容有所印证,让理解方面更加深刻,重点培养学生们使用自身学到的知识点、对实际问题系统解决的能力。运用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德育学科的相对育人功能发挥出来。

2.2 将就业作为导向,对德育教学内容要充分整合

中职德育的教学内容需要充分的进行整合,其中要将就业作为导向,实施模块式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就业与创业指导”这一节的过程中,需要对“职业与创新”这一主题合理围绕,针对职业教育课程需要分割成创业和职业两个大型模块,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严格培养学生们的创业意识以及职业道德意识,可以进行“模拟招聘”等教学活动,开展即兴的辩论、演讲,还可以开设创业方案等适当的比赛。

2.3 对课堂教学的注重,对社会实践教学的忽视要合理转变

第一,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方式上有所突破。

按照中职学生的普遍思想品德特征,利用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和学生活动、职业活动相互融合,让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所突出。

第二,在中职德育课的内容上要有所突破。

要让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以及贴近生活进一步体现出来,让社会主义的价值教育有所突出,要在德育课的教材中有效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相关内容,主要是为了让职业教育特点凸显。也就是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创业和择业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职业理想教育给予合理强化。

第三,在中职德育课的教材结构上突破。

利用模块化这一方面,让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需要充分适应。

2.4 中职德育的教学模式需要改革,让学生成为主体

在德育教学当中,学生是以主体的身份存在,不可以当做灌输的客体。所以,在中职德育课堂的教学方面一定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让学生可以学会正确的思考。要把德育教学的具体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教学专题,正确的引导学生们将问题带入企业、带入社会,再进行详细的体验和调研,在探究问题中会同时将该问题的解决方法充分掌握。

这样的研究方式,能够让学习方式有所升华,也就是学习的八步法,具体包含:自我评价实践证明、自我总结、体验、答疑、交流、调研、设疑自学。这样的学习方式合理的凸显出了学习的合作性、研究性、自主性以及学生的主体性,显示出了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能够提高和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

3 总结

根据以上的论述,中职德育的教学改革方面是较为繁琐的,一定要采用严格、细致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行不断的提升和反复的实践,要具备优质的环境,让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标准有效构建,要力求将就业作为关键点,让能力有所提升,让德育教学模式有所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光辉.中职道德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信息部(下旬):理论版,2011,(5).

[2]罗伟林.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9).

第8篇

关键词:活动引领 写作教学 资源整合

2009年9月,笔者所在学校的21家校企合作单位的无限定内容调研表明,企业对中职实习生、毕业生多项能力素养的满意度排序如下:遵章守纪、团队协作、组织管理(事务管理)、口语表达、学习创新、书面表达、耐挫能力。可见,提高中职生的写作素养迫在眉睫。

写作教学应给予高度的重视,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在“过程与方法”部分提出,“重视课堂内外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增加语言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探求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创造机会”,写“广阔的社会生活”,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写,是提高写作教学绩效的途径。而活动引领教学模式是提高写作教学绩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活动引领写作教学模式借鉴吸收活动理论的理念,以构建开放式的写作教学模式为目标,“注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多侧面的主体性活动去变革教材”,注重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整合把握。为避免陷入理论讨论的泥淖,文本所指的活动为狭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尤指校园实践活动。

一、活动引领写作教学资源的解析

1.教材写作任务分析

从中职校《语文》教材写作训练的设置情况来看,它们大多注重读写结合和活动引领。以上海教育出版社中职《语文》教材一、二册为例,写作内容有:网页、黑板报、小报、剪贴簿制作,主题征文,朗诵会,故事会,演讲比赛,文艺表演,电影秀,话剧展,参观访问,公益活动(2010年世博志愿活动)等。

现实问题是,在有限的课时内(通常中职校为每周2~4节《语文》),活动任务无法进行,写作变成了无的放矢;中职生缺少自律意识,课下也无法保证写作训练的顺利开展。为此,《语文》教材基于活动的写作训练,需要在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延续。

2.学校适用写作引领的活动资源分析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主题和形式,活动的组织机构也不尽相同。根据上海市闵行区两所职业学校的校园网,写作教学适用的活动资源占全部活动比例的70%强,活动任务有如下特点:(1)任务难易适中,适合教学要求;(2)应用文(狭义)写作任务较多,符合面向未来的就业要求;(3)文学体裁写作任务量适中,以剧本写作为例,每学年1次;(4)活动主题较为狭窄,有功利化之嫌。

整合学校教学资源,构建一个系统的写作训练活动引领模式,对教师来说,有助于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对学生来说,有助于体验写作的成就感。

二、活动引领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1.教学资源整合条件

(1)学校行为

早于学期教学计划,具有可操作性的学校工作计划,是实现有效整合的做法之一。学校管理层在整合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时,应充分考虑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以相应的制度或考核机制,确保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从活动主题来看,实现学校活动主题的宽泛化、生活化、去功利化,可保证活动引领写作训练的有效进行。宽泛化有助于实现多类型文章的写作训练;生活化有利于把握教学难易度,增强教学效果;去功利化有助于帮助学生塑造批判性思维。

(2)教师行为

活动引领写作教学强调师生共同在社会活动实践中体验写作。体验是教师实现有效的写作指导的前提。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包括学校活动、社校联系活动、家校联系活动、企业调研、社会实践。有效的考核机制是激励教师投身实践活动的措施之一。

2.教学资源整合方式

梳理学校的活动任务发现,活动实践类型按是否定期分类,大体分为:定期――课堂教学、班会、日常宣传活动(载体有黑板报、宣传栏、校园网、电子小报、广播等)、社团活动等,不定期――大型比赛、家校会议、社会实践等。定期活动项目应作为全员训练的载体,并采取分层、分批训练的方式;不定期活动项目可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加以引导,尤其重视利用特色、特殊活动实现独特的教育功能,如同情心、责任感的教育。同时,为充分挖掘活动资源,可进行同主题多文种的连环写作训练。

3.教学资源整合例析

随文写作训练通常可挖掘定期活动资源,如板报、主题班会、电子小报;单元写作可挖掘定期和不定期两类活动的资源,其中应用文写作训练既可在课内集中新授(如条据类、书信类),利用不定期的活动资源进行巩固练习,也可分散于全学期结合课外活动实践进行。

活动引领写作教学流程是灵活多样的,可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如,从教材单次训练出发,确定单次写作训练类型及拟结合的活动形式―结合学校《工作计划》(《工作安排》),制定系统地《写作教学计划》―解析活动资源,包括可选主题、文种―制定授课计划―活动引领写作训练―多途径评价反馈、评价。教学资源整合例析如下:

第三周写作任务:“家信”拟结合活动:“家长会”(主题:亲自沟通)/活动类型;不定期/任务解析:课后作业“给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回信谈谈“他们眼中的你”评价反馈;评价1可为教师制定评价要求、标准(格式)――同学互评(修改后入写作档案袋),评价2可为结合家长会进行内容评价――家长评价。

4.写作考核

活动引领写作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写作的考核从单一的教师行为发展为社会行为。评价实施者包括教师、写作者本人、写作者伙伴(如同学)、实践活动组织方(如团委、学生会)、实践活动受众(如演讲听众)等。为此,需要建立更加灵活的考核机制。

为实现过程性考核与结果考核严格挂钩,最终实现过程就是结果的评价目标,可采用档案袋评价法。建立学生个人写作文件夹,将学期作品放入班级写作角的文件夹内,供平时交流。文件夹内除作品外,还包括平时评价,含教师评价、个人自评、同学互评、活动评比结果、奖状等。

在施行学分制的学校中,理想化的做法是借鉴美国语文教学单独评估写作成绩的做法。也可提高写作的成绩比重,尤其是平时参与实践活动的成绩比重,并将实践活动成绩计入学分。

三、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活动引领写作教学模式中,无论从制订写作教学计划,到灵活安排多文种的写作训练,至在开放性的写作教学体系中进行评价考核,都对教师的写作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在汉语写作教学科研成果相对英美等国比较贫乏,最新写作研究成果在教学领域得不到有效转化的情况下,教师的自主科研能力更显重要。

从中职校师资队伍结构来看,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现有的语文教师队伍高、中级职称比例分别为6%、50%,研究生比例为25%,队伍的整体科研能力较为薄弱。这种情况绝非个例。为此,有必要转变传统的“被动”和“单打独斗”的科研模式,主动借助各种科研力量(教科所、高校等),在教学一线开展科研活动。

中职教育领域,目前已有多位教师尝试在实践活动的引领下教学,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的祝纪景老师。因此,我们需要在整合经验的同时形成理性思考,同时又要结合具体校情,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式。活动引领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路虽漫漫,吾辈愿求索!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 中职 公共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特色求发展的模式。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离不开公共基础课程这一关键构成要素。对中职生来说,与专业课学习专业技能相比,学校的文化基础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主要方式。学生的能力,是学生在高新技术、知识经济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适应职场需要的必备因素。

1校企合作的概念和存在的问题

1.1校企合作的概念和意义

校企合作就是职业院校与社会企业共同建立合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合作教育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是职业教育适应于经济发展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学校和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企业和学校达到“双赢”。校企合作需要把握以下原则:(1)中职主体,依托企业的原则;(2)服务企业,企业需要的原则;(3)遵循双方互惠互利和良性互动的合作原则;(4)资源共享的原则。中职学生可采用顶岗实习、实习实训、半工半读这些形式完善自己的技能学习。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又能尊崇学校以能力为主的办学原则,还能体现毕业即就业的办学宗旨;对合作企业而言,不仅得到了符合企业要求的实用性技术人才,又能节省培养新进员工的开支;对于学生来说,在降低就业压力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技能素养,学生能在合作企业岗位上提高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那么这将是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面的共赢。

1.2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问题

中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时间不长,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办学,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靠学校自立更生,尽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院校自身也增加了学费金额,但是中职院校中部分专业还存在实训课的经费短缺、设施不齐全、场地不充足等等问题。另一方面,各校扩招所导致中职学校出现师资不足的情况,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在校企合作工作中,企业所表现出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利益驱动。因为政策的因素,企业的利益没有保障,大多存在要求高、责任重,付出多、收效少。

2中职公共基础课

2.1中职公共基础课的概念和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程应该是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水平、学生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为目的的专业以外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总和。中职公共基础课的作用:(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为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打好基础;(3)丰富学生继续学习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4)培养、训练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2中职公共基础课的现状

中职生生源质量下滑,文化基础薄弱,由于高校扩招,导致生源数量一年比一年少,同时生源的质量也难以保证。中职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就业,导致部分院校只注重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公共基础课的教育。中职公共基础课由于学校资源的限制,重理论轻操作,教学方法单一,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策略

3.1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工作人员从心理上真正的重视中职教育及其与企业的合作,将校企合作作为促进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选派相关人员,建立专门的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管理机构,负责协调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和事宜,并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不断进行总结,弥补其中的缺陷。要建立校企合作的相关基础性文件,用来规范学校和企业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行为,同时,政府应加强对于中职院校的资金投入,帮助其渡过难关。

3.2加强对于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

中职院校校文化基础课程的结构,要做到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合理、科学、完整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提升教师的素质,注重学生社适应能力的培养,改善职学校“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发展倾向及教学困境的存在,几乎所有基础学科的任课教师都无法体现自身的主体性,教学积极性得不到激发,也丝毫体会不到成就感,久而久之产生了职业倦怠,把教学工作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要建立反馈机制,做好对于中职教师的教学考核工作,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要利用校企合作、校外实训、社会实践等体验活动,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体验化。中职职业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将实践放于首位,将理论次之的文化开拓,必须从中职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全细节中全方位地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激活全体师生的职业素养。

3.3对于课程和内容的改革

在中职教育中,兼顾“能力本位”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确立后,我们就要探讨如何把这种对能力的定位和结构分析,以及个体综合素质的类别提取和层次定位转换为课程的内容。教材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能力的凭借,是教师和学生、课堂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学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材,因此要加强的教材改革。

4结语

校企合作办学对我国中职学校来说历程还不久,但却是中职学校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是中职教育改革的力量源泉,也是企业充实人力资源的重要渠道。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并回报社会,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发挥政府在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是服务型政府的职能使然,是当前我国的中职教育状况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所致,也是在充分借鉴先进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的明智选择。

参考文献

[1] 邓佳楠.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6-0069-01

德育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中职德育课的实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与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我们不断探索,初步提炼出中职德育课“知行五步”课堂教学方法。

“知行五步”教学,就是在知行统一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导课、导学、导情、导行、导标五个教学步骤,分别向课堂任务与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辅导、指导、教导、倡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感、探、悟、用、行),以教学相长为主线,遵循中职德育课教学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体现合作探究的课改精神,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帮助学生形成完整认知,升华感情。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中职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通过设置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真实的生活环境,把课堂教学放到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从现实问题出发。通过设置职业情境,将职场元素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目标引领。学案导学

叶圣陶认为“课本是种工具和凭借,有了凭借,历练才有着落”。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走近书本,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认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根据德育课教学大纲、德育学业水平测试大纲要求以及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一些难易适度,形式活泼,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材料,形成导学案,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改变传统讲解式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合作交流,活动导情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自主探究的过程。课堂上创设典型情境、分析案例、提出典型问题、分配项目任务,学生以现实问题为核心分小组学习,以讨论、辩论、模拟实践等方式解决问题,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踊跃发言,经历情感体验,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对问题的探究与体验过程中完成知识系统的建构。

四、拓展应用,反思导行

紧密联系学生的成长成才实际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品德养成教育和践行教育,将课堂知识引到学生的实践行动中来,做到知行统一。倡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实践去运用和检验所学知识,从而为拓展延伸奠定基础。

五、检测评价。总结导标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素养 弘扬工匠精神

一、当前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态

互联网时代冲击着学生对价值观的认识,中职生在学习目标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学生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手机的使用与娱乐消遣中,无视个人人生价值观的培养与实现,缺乏对职业意识和素养的认识,学生对职业道德认识不够全面,学生对职业生涯无所规划,职业素养没有任何的概念,进入企业后是很被动的,时间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等能力都缺乏,提升空间小,个人的价值观得不到实现。

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迫切性

对目前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态,我们迫切需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因为它对学生的终身就业都受益,与我们的企业长足发展息息相关.

(一)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及岗位竞争力

当今社会分工不断细致化、专业化,社会对各类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各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而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也就更加规范要求,大多数企业招聘员工的首要标准是要求对方能够融于企业文化,与团队氛围相融洽,这样的员工能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环境,并能立足与企业共同发展。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

传统的职业教育学生方式主要侧重于“工具性”操作技能培养,对学生是单工种培养的短期教育,其培养目标主要是落实在毕业后立即找到工作;而当今社会,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发展,职业环境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中,只凭借一种技能的毕业生虽然能够上岗工作;但随着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自身不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很可能遭淘汰再就业也很难。因此,要适应多变的职业环境,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多了解不同企业的文化氛围,多渠道增强自己的职业适应性。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业创新的自信来源于自身出色的职业素养。创新与创业教育是“就业顶岗型”教育,更是一种“持续发展型”教育,既体现职业教育的发展内涵,又突出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持续性发展的培养,更是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自身价值实现的客观要求。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中职学生毕业后很快进入社会成为企业人,如何让学生很好的适应企业需求,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在校期间学校的文化氛围不仅仅停留在学校知识和技能层面,还应具备一定的企业文化氛围,让企业文化迈进职业学校的校园,培养中职生良好的企业文化素养,已成为学校大力推进就业导向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校园处处彰显企业文化氛围,熏陶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

从学校到企业,很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的问题,从生活环境到工作氛围,从人际关系到事业追求,无不困扰着他们,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职生在职业能力和素养等职业能力方面的培养有待加强。

企业文化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企业发展目标、价值观、工作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对企业员工有感染力和凝聚力,能把企业成员的兴趣、目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智慧集晶。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都是有共同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接轨、融合,学校需根据办学特设和企业特点加强校园文化布置,着力营造浓郁的校园企业文化氛围是职校改革创新点,可以从如下做一些校园文化的布置。1.引入企业文化元素,在教学环境的布置上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上,引入企业文化元素,强化企业文化所必须的职业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渲染,使学生提前接触到与以后自己实际工作岗位相似的职业环境和育人环境,用优秀企业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常态化的影响学生,打造独特的未来职场氛围,实现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2.建设高仿真实验实训室,营造与企业生产过程相类似的实习环境。职校在物质层面中突出了“职”的特点,形成以职业为核心,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的物质文化建设,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职业性”的校园文化。中职校培养的学生竞争力体现在实践动手能力上,中职校可按企业真实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建立与企业生产车间基本相似的实验实训场所,实习环节的设计与企业工艺流程相接轨,尽可能将实训场所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融教学、实训、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理实一体化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训实验等多种功能,营造出浓郁的企业工作氛围。

(二)班级宣传栏处处体现职业人的形象,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形成

学校积极借鉴企业管理文化经验,对学生的管理制度、奖惩制度、校纪校规等进行适当变革。实施各班级以企业的名称命名等举措,定期举办企业技能大赛,模拟岗位练兵,技术展示,把企业的日报、周报、月报等宣传方式借鉴到班级信息管理之中,通过模拟企业工作制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未来企业适应能力;还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常用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班干管理制度,引入“竞争、职责细分”等企业常用的手段,理顺班干部的职责和义务,激发其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平时的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宣传手段可以定期的开展评比,通过企业家进学校,企业工人进班级,设身处地为学生的职业素养做培训,让整个班级洋溢着企业的管理风气。

(三)学生定期做职业素养的培训与评比,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第12篇

关键词 中职 政治 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注重基础知识,忽视发展个性及培养创造力。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总是老一套、实行“一言堂”的灌输,让学生背条条框框,使学生感到厌烦,对思想政治课学习没有兴趣。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要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笔者特对中职政治教学的举措作如下探讨:

1更新教学观念

1.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但在教学活动中应明确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认识活动和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来落实。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应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即只有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方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2开展“师生角色转换”的教学改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政治课堂教学开展“师生角色转换”改革。结合学生实际,在时政演讲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章节,让学生备课、制作课件、上课、评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主体学习意识,及时发现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营造师生呼应、师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整合教材内容,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原有的中职思想政治课国家规划教材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理论知识和说教过多,不符合中职生群体特点,学生学习困难重重。因此,要选用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教材。必修课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经济政治与社会》四门,新教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适合当代中职生使用。

3建立多边互动合作学习

3.1通过上课试讲,培养学生的成就意识

根据师范学生有着上课的迫切需要,教师特意在每节课的进程中,着意选择一个或两个带有适度挑战性而跨度小的教学内容,分别精心设置便于学生上课试讲的小课题。学生讲完后,教师着重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把握程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灵活度、教学方法的恰当度、语言表达的准确度、板书设计的精美度、教学姿态的自然等共六个方面加以扼要性地讲评,并适当征求班上学生的意见,给予适当拔高鼓励性记分。

3.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组讨论是一种众人熟知的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如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每组设有学,学习副组长,监督组长,然后学生围绕教师布置的讨论题进行专题讨论,并将小组讨论的结果派代表发言。同时,在组织讨论前教师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要有充分的预见和估计,对学生提出的某些偏激甚至是错误的观点要能及时准确地给予纠正,甚至进行批评,否则就失去了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本来意义。

4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深深地影响着课堂教学,致使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上思想政治课觉得没有意思。

因此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针对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兴趣教学法就是一种必然选择。兴趣教学要求教师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需要的满足,是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5善于教学反思,敢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主要时间大多都花在备课和上课,经常忽视课后反思和总结,特别是有的教师不只上一个班级,同样的课程在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把知识消化后通过简单的语言向学生讲解清楚,这需要在语言风格上下功夫,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会让你的学生对你的课程充满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自觉的,自主的学习。

另外,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6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展示学生个性

6.1重视实践,提高能力

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大胆尝试渗透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

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政治课的最大优势,对学生加强学习社会实践意识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法律与就业观教育。为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在政治课教学中应创造和谐的环境,渗透社会实践,这样教学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6.2挖掘潜力,体验成功

通过新课改教学下的新型模式实践的探究,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政治课的内在潜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都能在快乐中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政治教师只有改变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采取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增长知识、增强能力、经历过程,掌握方法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熏陶和提高,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享受,充满活力,共同成长的好地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