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种植合作社项目

种植合作社项目

时间:2022-11-29 22:44:08

种植合作社项目

第1篇

创业计划书

一、项目建设背景、意义及现实可行性

(一)政策背景。近年来,国家鼓励中药材基地建设,发展订单农业,保证中药材质量的稳定性。党委、政府对发展中药材种植给予农业优惠政策支持,对中药材野生变家种,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发展绿色药材等“三农”政策的制定、出台更是让农民心中吃了一颗定心丸,发展中药材的种植是大有前途的。

(二)发展中药材种植项目的好处与市场需求。发展中药材种植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野生中药材已经越来越少,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发展中药材种植是必然的趋势。种植中药材好处很多,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首先对于农民来说,可以增收;对于生态来说,有利于环境保护,解决农作物轮作问题,使土地能够休养生息,可以过几年再种粮食。

(三)XX村发展中药材种植优势明显。一是XX地处塬面,属黄土高原残源沟壑区,平均海拔1200米,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平均气温7—10℃,最高32.5℃,最低-31℃,无霜期155天,适宜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二是XX村位于XX镇西北面,距镇政府XX公里,临近XX路,村内道路全部实现硬化,交通便利。三是XX村XX村委属于纯农业村,全村村民以种植玉米为主,种植中药材、薯类、杂粮等其他作物为辅,有中药材种植基础和传统,随着玉米收入慢慢滑坡,寻找农民增收致富新的产业支撑,特别是能全部实现脱贫不返贫,到2020年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产业转型,迫在眉睫。中药材的种植,点燃了我村新的经济增长和脱贫致富的希望,群众种植积极性普遍高涨。

二、项目建设方案

(一)建设的指导思想

(1)根据市场需要,按照集约化、企业化、市场化、商品化的经营模式,定向建设基地。

(2)扶持专业合作社,创造名牌产品,把中药材产业建设成为有数量、有质量、有效益的新型产业。

(3)将项目建设与增加农民收人紧密结合。

(4)将项目与示范推广,并辐射、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5)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使之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潜力。

(二)基地建设原则

1、基地要建设在立地条件好,适宜中药材生长的地方。

2、尽量集中连片建设,便于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与管理。

3、基地要建在无公害的立地环境中。

4、交通、供电、供水条件良好。

(三)项目名称及建设规模

项目名称:XX村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项目。建成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000亩。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镇XX村委。

(四)项目具体建设内容

1、种植基地工程总规模1000亩,每年统一组织提供种子及种苗发放给种植农户。种植基地种植费用、管护费用及采收费用由农户自行解决,采收所得干药材由合作社按保护价统一收购。

2、相关技术培训及指导。

(五)建设期限:

2019年5-9月份选址选种;9月份播种。

(六)项目运行管理

项目建成后,将独立核算、自主经营。项目运营模式为: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具体为合作社提供优质种子及种苗给农户,同时承担培训、提供技术等费用,农户自行种植、管护、采收。农户与合作社达成干药材收购协议,产品统一由合作社进行收购,收购价实行最低保护价。公司通过对项目投入获得优质原料,并通过加工统一标准、品牌集约化销售获得效益。

(七)项目辐射范围、带动能力及经济和社会效益

1、项目辐射范围

本项目建设1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项目建设地点辐射XX、XX、XX三个村民小组。

2、项目带动能力

1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可吸收村内100余名劳动力打工,使全村120户农民直接受益。

3、经济和社会效益

种植中药材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当明显。一是增加了本村农民的收入。种植中药材每亩平均收入达7000元,种植一般农作物收入不足3000元,每亩新增收入4000元以上,经济效益相当显著。二是优化了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三是促进地区土地流转,实现土地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农户在自愿基础上,按照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需求,在土地种植无风险且产出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之下自发将零碎的土地交由基地租种,实现了经济收入最大化,从而也促进了本村土地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进程。四是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在土地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过程中,对所种植土地的路、渠等水利设施建设进行了完善,同时,在促进退耕还林、林业产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推进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五是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减少如出现的留守儿童等问题。六是种植所产生出的效应将会向周围村镇以及全县各个乡镇辐射。

(八)资金管理

严格按照财务管理的规定,实行专款专用、专户储存,单独建帐,不得挤占挪用、转移、截留。资金支付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坚持验收制度,凭单据报帐,同时接受上级和国家财政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审计部门审计。确保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

三、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生产资金匮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

(二)中药基地规模化程度不高。由于农民多为单家独户生产,各种药材多为两三亩乃至几分地,小而散,不能形成规模;

(三)中药材种植产业规划、技术支持等专业部门没有。对中药材种植的技术服务体系未建立,种植技术力量及科技支撑较薄弱,专业人员较为缺乏。已成为制约中药材种植行业发展的“软肋”。

(四)群众获取信息渠道非常有限,“等、靠、望”的思想严重,存在盲目种植、一窝蜂式发展种植现象。

(五)优势产业带动作用不强。没有形成具有资源优势的深加工产品。

(六)该项目为种植项目,投入大、生产周期长。

四、发展建议

第2篇

为持续深入学习“塘约经验”,进一步壮大村(社区)集体经济,增强村(社区)党支部凝聚力及社区治理能力,把农村闲置劳动力组织起来、把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因地制宜、抱团发展,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街道党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谋划,把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合作社实体化运行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强力推进村(社区)党支部领办村集体经济股份制合作社,助推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合作社发展现状

我街道9个村(社区)均组建以党支部为引领的集体经济股份制合作社。探索以劳务输出、工程承建、种养殖、第三产业发展等作为产业载体发展、壮大合作社。但是由于各村(社区)自然资源条件差异较大,合作社运行的效果参差不齐。想要把所有的合作社都同时发展起来需要一个很长的探索过程。我街道通过选择几个条件相对成熟的村(社区)作为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通过示范点的建设,总结成功经验,带动其他的村(社区)发展起来。

一是立足自身区位优势,盘活闲置资产,发动群众参与合作社入股经营及管理,通过合作社筹集一部分,贫困户贷款入股一部分的形式筹集启动资金240万元,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街道平台公司引进专业智能停车场建设公司于2019年10月在上街社区老水果批发市场旁空地启动建设占地1800平米停车场一个,含经营性门面7个、停车位108个、洗车位2个。项目建成后即可稳定获利,解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岗位5个,带动5户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3万元;每年提取15万元用于贫困户分红,其中参与贷款入股贫困户户均分红6000元,其余贫困户户均分红1000元;提取5万元作为街道平台公司管理费用;提取10万元作为社区集体经济积累。三年后可收回前期投入成本,每年获得利润按照合作社70%、社区集体27%、平台公司3%进行分配,力争每年实现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以上,合作社股东每年可稳定获得项目分红。

二是在**村由合作社组织实施退耕还林油茶种植1078亩,合作社负责筹措资金统一购苗、统一规划种植,项目补助资金由合作社进行分配;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亩,春夏种植青贮玉米养牛,秋冬种植蔬菜出售,让有限的耕地发挥最大的价值;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动员群众把剩余的耕地整合起来,发展特色、规模产业,采取“以短养长”的种植模式实施380亩植被恢复与辣椒套种项目,主要发展辣椒产业。合作社负责资金筹措,组织群众实施种植及田间管理,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及产品回收。通过3个项目的实施,把原来低效的玉米种植调减下来。通过加入合作社,群众可以获得4个方面的收益:土地流转租金、务工薪金、政策奖补资金和股份分红资金。不但增加群众收入,还壮大村集体经济。更为重要的是村民与集体经济合作社利益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极大增强村党支部的组织力与凝聚力。

三是在**村由合作社实施种植青贮饲料养殖肉牛项目,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亩,春夏季节种植青贮玉米、秋冬季节种植蔬菜,修建养牛场集中养殖肉牛150头。预计每年可获得收益100万元。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分红,贫困户优先在基地内务工增加收入,补助资金由街道统筹安排并以恰当方式与贫困户进行利益联结。该项目共覆盖贫困户113户457人,按照贫困户分红比例,户均可分红2000元以上。同时,可将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做实做强,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二、存在问题

一是我街道剩余耕地零散破碎,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种养殖业;二是组建的劳务合作社由于缺乏资金及政策支持,在与有实力的施工队竞争过程中多以失败告终,难以争取到项目工程;三是我街道城中社区谋划盘活城区集体土地资源,以停车场、酒店等第三产业项目为载体发展壮大合作社,但是由于没有政策支持,项目审批难度大。

三、建议和意见

一是资金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大多没有前期经济积累,在没有见到效益前很难吸引群众入股。所以需要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扶持,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合作社先发展起来,让一批合作社股东先尝到甜头,调动其它合作社的发展的积极性。二是政策倾斜。刚组建的合作社往往实力较弱,无法与有实力的公司竞争,政策的倾斜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一些比较小的工程项目可以优先选择由劳务合作社组织实施,让合作社在政策的扶持下逐渐壮大起来。

第3篇

科学引领

一个经济欠发达、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自治旗缘何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跨越?用莫旗额尔和办事处宜和德村60多岁的达斡尔族老人鄂铁玉的话来说:“还是科技种田好啊,2014年依靠科技种田,我家收了1500多袋大豆,纯收入超过50万元,要是靠天吃饭,收成哪儿能这么好呢?”

莫旗农业发展可以说是波澜起伏,20世纪初,莫旗实现以县为单位大豆产量居全国第一,被誉为“大豆之乡”,仅西瓦尔图镇每年生产的大豆就超过1亿斤。大豆种植面积占全旗总播种面积的80%。到2010年,新问题出现了,其中50%的地块连续10年种植大豆,多年连作使土地病虫害严重,部分地块产量下降。为此,莫旗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高产作物种植面积,确保农业和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

调整产业结构对于农民来说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莫旗西瓦尔图镇农民张万忠家里有耕地220亩,由于连年种植大豆,2012年大豆产量比上一年下降30%,这位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有些茫然,老张驱车百里来到旗农牧业局破解迷津,回家后用其中100亩改种玉米,到秋天一算账,玉米收入超出大豆近一倍。老张感慨道:“多亏听了农业技术员的建议,看来咱农民种地真该换脑筋了。”

近年来,莫旗在巩固粮食产量稳定提高的基础上,将“减豆、稳稻、增米”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减豆”即在保证大豆基础作物地位的情况下,适当减少大豆种植面积,着力在提高大豆单产上下功夫;“稳稻”即在确保13万亩水稻种植不减少的基础上,依托水利项目建设推进高产稳产;“增米”即扩大玉米种植面积,2014年全旗玉米种植面积达350万亩。

“要挣钱种水田,种一年顶两年”,这话在莫旗水稻种植区广为流传。2014年,莫旗种植的13万亩水稻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超过千斤,尼尔基镇后兴农村村民王宪晨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家的水稻平均亩产比上年增产100公斤,一共比上年增产3000公斤。

政策支持

莫旗通过惠农政策的落实、农业项目的实施、高产创建等措施,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对“玉米走廊”建设地块给予每亩20元籽种补贴和每亩20元的秋翻整地补贴,并与相关部门、乡镇政府签订农业生产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同时,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年初开展了“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百名科技人员下基层”“科技大集”“科技大篷车下百村”“阳光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等一系列惠民活动,对各类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等农民群体开展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技术、玉米“一增四改”技术、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马铃薯“两增五推”技术、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等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培训,共培训农民16万人次,发放各类技术手册8万余册,科技光碟1.8万张,各类宣传单20万张。并与永业集团战略合作,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举办了首期由百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参加的职业农民培训班,通过“请进来”邀请各大农业院校、科研所的专家来莫旗讲座,“走出去”学习观摩外地的先进农业种植技术,打造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形势的职业农民。

拉伸链条

精选大米、封袋、装箱……莫旗富方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车间一派忙碌景象,合作社社长陈德富告诉记者,两斤装的精选大米每袋售价15元,这种加工包装过的大米每公斤增值9元。

莫旗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发展绿色水稻种植业,2014年水稻种植面积达12.5万亩。为解决“好米”卖不上“好价”问题,莫旗成立了富方、武坤等多家水稻专业合作社,改变了农户分散经营、各自为战、小打小闹的水稻种植格局,以合作社的形式“抱团”闯市场,形成了种、加、销为一体的水稻产业“黄金链”,实现了富民增收。“普通水稻市场价每公斤2.6元,入社之后水稻每公斤能卖到3元,去年我家1公顷水稻增收4000元。”富方水稻合作社社员李兴宝兴奋地说。2014年,莫旗有300多户种植户与富方水稻合作社签订7000多亩水稻种植收购协议,实施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管理,保障了水稻质量,亩产达到600多公斤,每亩增收500多元。

按照农民自愿原则,积极引导农村土地适度流转,大力发展规模化经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2014年,全旗土地流转面积达400余万亩,种植高效的粮油和经济作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提高了土地经营效益,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保证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

多点开花

村民逄金平2014年种植了150亩小麦收获5万公斤,比上年增收一倍,逄金平对记者说:“感谢政府的帮助,去年开春组织了科技培训,从种到收有技术指导员既当参谋又当助手,小麦亩产达到千斤以上,实行科学轮作,今年种玉米或者大豆增产也会十分可观。”针对玉米种植面积大增,农民玉米种植技术不成熟等情况,莫旗积极打造“吨粮田”地块,多次组织“吨粮田”现场观摩会,邀请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种植能手进行观摩学习和交流研讨,通过实地、实物和真实产量让农民感受科技增粮的效果,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增加农民的种植信心。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尝试玉米模式化攻关,积极推动粮食均衡增产。2014年在汉古尔河镇胜利村打造玉米模式攻关田,得到区、市两级领导的认可,特批莫旗参加全国模式化攻关现场会,并承办了全区帮扶工作现场会。

莫旗旗委政府还加大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推广力度,全面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进一步完善各项应急机制,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针对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与气象、水利、粮食等部门建立防灾减灾联席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了农作物病虫害预警防控、土壤墒情监测、专业化统防统治、极端气候观测预警等安全体系。积极落实农业保险政策,2014年,全旗投保面积354.2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4.2%。

第4篇

南瓜合作社把小南瓜做成大产业

落户儋州7年之久的红皮南瓜种植项目从最初的一个村的几户种植发展到现在的那大、海头、木棠、雅星、兰洋等到镇及黄泥沟等几百个村庄几千户种植,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上万亩,产量占全省40%以上,该项目每年为种植户带来约2000万元的经济收入,深受农民朋友欢迎。

目前,红皮南瓜项目新的动向和有关市场情况为:

一、新的动向。合作社已与有关公司谈判,及时引进了新品种,今年将在部分种植区推广,逐步替代技术落后的老品种。在新技术方面将在种植大户中推介使用薄膜覆盖和喷灌技术,提高产量,降低劳动强度。

二、市场情况。目前对我市红皮南瓜销售有影响的主要种植区域有广西、云南和文昌。其中广西种两造,前造约在元旦后与文昌瓜同时上市,量虽小但对市场行情影响很大,文昌瓜销售一直持续到春节后,广西后造和云南瓜约在4月下旬大量上市,所以我市红皮南瓜销售黄金时间段是每年的春节后到4月中上旬,约2个月时间。

据此,合作社安排种植户在11月中旬至翌年元月中旬种植。

为把红南瓜产品打造成我市甚至是全省拳头产品,迅速扩大种植面积,实现合作社的规模化经营,为农民朋友带来更多的经济实惠,合作社今年在做好以下工作:

突出合作社的作用

过去主要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动农户种植,这种模式有其优点也有不足。现在成立了儋州雄起南瓜专业合作社,将原有的部分资源整合起来,运作模式为“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外接公司、市场,内接种植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强化合作社的对外谈判、老板引进、市场销售、技术服务、技术引进推广等功能,培育和保护广大种植户的冬种积极性和利益,无偿为广大社员提供准确、及时的高效服务。

规模化经营

红皮南瓜在我市种植点多面广,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将采取“总社+分社+农户”的方式,利用总社的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将各分社和分散的会员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整体。计划在每个重要种植区域成立合作社分社,利用分社的地缘优势发动当地农户大面积种植,采取合作社发动,政府互动,大户带动,散户联动,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滚雪球方式,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力争在3至5年的时间内将红皮南瓜种植面积扩大到5至8万亩。

走品牌之路

今年将申报合作社的商标,参加著名商标评选活动,积极参加无公害基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争创农业龙头企业和示范专业合作社,打出品牌,拓展销售空间,向岛外及港澳地区进军。

此外,合作社还将引进具有更大发展空间的蜜本南瓜种植技术,今年安排在那大镇、排浦镇、黄泥沟试种,增加农民可选用品种,并着手研究南瓜深加工厂技术,形成南瓜产业链,力争把南瓜产业做大做强。

王五镇努力发展黑皮冬瓜等瓜菜1.4万亩

冬季瓜菜已成为全镇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做好的冬季瓜菜种植,坚决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1.4万亩冬种生产指导性任务,王五镇正在打一场冬种生产“保优争先,做大做强”的攻坚战:

第5篇

关键词:科技特派员;科技培训;模式;应用分析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项源于基层探索、群众需要、实践创新的制度安排。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主体是农民和科技特派员,核心是“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除健全和完善科技特派员的选派政策、支持机制外,还需探索科技特派员科技培训的有效模式。目前,我国农民培训按照培训方式大致可分为:课堂教学式培训、以会代训式培训、现场指导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农民田间学校、示范基地式培训、远程式培训、超市式培训、订单式培训、中介式培训、农民夜校式培训等。近3年来,结合全南县花卉苗木特色产业科技富民强县专项实施实际,江西省科技特派员将服务其产业的科技培训总结为现场指导型、典型引导型、项目推动型等3种模式,以此推动科技特派员有效对接服务基层、提升科技特派员事业的成就感,培植本土人才队伍、为基层成就新农民,促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培训模式及其应用

1.1现场指导型

现场指导型模式以服务全南县发展特色芳香花卉主导产业、贴近农民生产经营实际的技术内容为主,科技特派员结合送科技下乡,采取印发技术资料、集中技术培训、现场传授教学等培训方式,突出职业技能培训,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现场示范指导。

据统计,近3年来,驻全南科技特派员共实施现场指导型科技培训100余期,培训人次达1000人次,其中:集中专题技术培训200余人次,现场传授教学800余人次。同时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编著《全南特色木本花卉培育技术教程》、《全南县南迳镇十种特色食用花卉引种栽培推介》等教材资料,免费发放《八角栽培技术》、《桂花苗木培育实用技术》等各类技术资料2万余份。通过现场指导型科技培训,促进了科技特派员真诚与农民交朋友,激发和引导了社会参与特色芳香花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解决了产业农民现实技术问题。

1.2项目推动型

项目推动型以科技特派员结合自身专业实际,以科技项目引领科技培训,重点培育懂产业技术、会经营产业的新农民或种植大户(企业),帮助其遴选花木特色产业科技项目及与林业生态建设相关的项目,依托项目实施形成产学研、农科教联合体,开发和利用新品种、新技术,并创建关键技术示范点。

据统计,近3年来,科技特派员有效对接基层种植企业,承担企业自主创新项目、地厅级以上科技项目和省林业科技推广等项目14项,形成了产学研、农科教联合体,以项目推动型科技培训模式培训种植企业、林场创建示范源基地14个,示范基地面积达117.8hm2,新增产值2389万元(见表1)。通过项目推动型科技培训,系统培训技术骨干70余人,实现了科技特派员与产业农民(种植户、种植企业)的有效对接,为培育和壮大产业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撑,为产业健康发展培植了创新典型、树立了示范标杆。

1.3典型引导型

该模式以科技特派员掌握的或实施的科技项目技术成果核心,以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种植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突出增加产业就业人数和产业就业岗位,进行特色花木培育标准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科技培训。据统计,近3年来,科技特派员以典型引导型科技培训模式培训种植企业、贫困林场、专业合作社等13个,建立特色花木标准化示范基地13处,示范基地面积达329.27hm2,新增产值9810万元(见表2)。通过典型引导型科技培训,增加产业就业人数200余人,大大提升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辐射带动了区域特色花木產业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了精准扶贫和富民强县进程。

2结论与讨论

现场指导型科技培训通过面对面交流培训,可以及时了解基层种植企业和林农对产业的科技需求,便于为科技特派员提供研究目标,找准科技服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确定和创新科技服务内容,同时增强基层林农种植户对科技特派员的信赖。实践证明,现场指导型能够及时解决基层一般性技术问题,对于普及产业科技知识,提高产业农民就业技能,壮大主导产业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实施现场指导型科技培训过程中,有些科技特派员往往把种植户作为科技培训的被动受体,侧重技术灌输,缺少供需互动,以致造成了技术供给与生产需求的脱节,加上种植企业或林农受知识水平、思想观念、产品市场行情、政策支持力度,以及科技特派员的制度创新、专业领域狭窄等因素综合影响,仅靠现场指导型科技培训模式难以实现科技特派员有效对接和准确评价科技特派员科技培训的效果。

项目推动型由于科技特派员具有省、市科技部门,林业部门和种植企业自主创新等项目引领对接产业,保障了产业项目启动资金和依托项目有效对接服务对象,并通过项目形成产学研、农科教联合体,一方面,大大提升了科技特派员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水平和专业岗位业绩;另一方面,项目实施培植了一批基层花木产业“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队伍,大大促进了当地花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实践证明,项目推动型科技培训模式,能够充分激发科技特派员和服务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科技特派员有效对接服务对象,实现科技特派员、基层林农“双赢”的最重要途径和方法。今后,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应特别重视选派有项目支撑的科技特派员,同时对入选的科技特派员应优先保障其科技研发及推广项目的立项支持,以促进科技特派员和林农的有效对接,真正发挥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的应有作用。

第6篇

新年伊始,带着期盼,记者先后来到了襄城县恒源农作物专业种植合作社的蘑菇、蔬菜、小麦种植基地,探寻成功之谜。这里有先进的蘑菇、蔬菜、小麦种植技术,完备的培育设施,专业的合作团队,高素质高水平的专家领导,带领大家一起开拓新的农业种植之路。

“风雨兼程,一路走来,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失意的悲伤。但无论面对怎样的逆境,我们都会沿着农业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襄城县恒源农作物专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合良说。

只有站在高处,才能发展得更快。无论什么时候,站在一个领域的高度,俯视全局,才能一目了然。襄城县恒源农作物专业种植合作社自从2008年4月建社以来,一直站在农业的高度看待合作社发展问题。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让李合良更加坚定了走农业发展道路的决心。文件中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看到党中央对农业科技如此重视,李合良也转变了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从刚开始建社时简单农药、种子、化肥的供应到现在的种植、收购、技术指导、良种培育等一条龙服务;从单一的粮食种植到目前的有机蔬菜、各种食用菌、红薯的种植、深加工;李合良一直在努力地改变着。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民到被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等多家单位联合授予的“河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李合良一直在不断地奋斗、提高、改变。随之改变的还有广大农民对合作社的认可和合作社产生的社会效益。

小项目 大收益

2009年以来,恒源合作社将重点工作放在了“点草成金,变废为宝”的食用菌发展项目上。

“点草成金”是利用多种植物秸秆,比如玉米秤、麦秆、大豆秆等多种植物的秸秆直接放到石灰水中浸泡,然后发酵,最后与菌种混合一起种植。这一项目不但节省了粉碎、搅拌等多种繁琐的程序,更是利用了农村常见的秸秆这一廉价原材料,为政府禁烧减轻了压力。目前该合作社在平顶山焦店乡、新乡市获嘉县、辉县及济源市等都有试点基地,在襄城县双庙乡筹建了2个高新食用菌种植推广基地,预计年产量达20万多公斤,实现利润120万多元。同时该合作社还与“河南省科学院东信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价值120万元的食用菌菌种供应合同,为该公司策划筹建8000平方米工厂化栽培车间并提供菌种,选派技术人员为其提供技术指导。这一新项目的研制成功深得广大菇农的喜爱。

不仅如此,还可用“点草成金”项目菇类生产的余料喂日本17号蚯蚓,然后用这些蚯蚓养鸡。这样,不但节省了粮食,也给鸡提供了更多的蛋白质,鸡的粪便可以作为优质的农家肥,而蚯蚓是改良土壤的免费劳动者,形成了绿色环保生物链。

另外,“点草成金”研制成功后,除了种植以前传统的平菇、鸡腿菇、白灵菇以外,还可种植黄金菇和金针菇以及杏鲍菇等各种难以种植的菇类产品,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以前农村大肆焚烧农作物秸秆的不见了,真正实现变废为宝,按照生物学规律,每公斤秸秆可生产0.5~1公斤鲜菇,其生物转化率为50%~100%,按每亩年产秸秆40公斤算,可产200~400公斤鲜菇,其产值是每亩小麦产值的两倍多。实践证明,收集1万公斤秸秆生产食用菌一次可获利2万元。

目前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当人类面临诸多挑战时,对“低碳生态城市”寄予厚望。而“点草成金”项目的研制成功和推广则为发展该县低碳生态环保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点草成金”项目是襄城县恒源农作物专业种植合作社的特色产品之一,单纯地依靠传统农业经营,群众增收潜力有限,只有引导群众发展特色、高效、生态农业才是合作社发展的最终目标。

小特色 大发展

李合良认为,要想发展壮大,单纯靠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是不够的。要做,就要做出特色,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过社员们集体讨论后,决定对该社生产的菌类产品、绿色无公害蔬菜从传统的生产、销售转变为生产、加工、贮藏、销售。这样,以前的那种“菜贱伤农”的情况就可以改变了。

同时,该合作社还为无公害蔬菜设计了精美合理的包装。包装盒采用传统的土色,上面印着关于蔬菜的使用搭配和营养价值。这样,不仅告诉了人们要发展低碳经济,更是为人民的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另外,利用该合作社信息网络平台优势,在襄城县十里铺乡、双庙乡、山头店乡、紫云镇推广了小麦良种繁育基地5000多亩,亩均增收达120元。2010年,采用小麦良种繁育和辣椒栽培立体种植模式,以襄城县双庙乡门楼李村为中心辐射发展麦椒套种植基地面积2000多亩,与农户签订小麦良种繁育、辣椒种植回收合同,对基地农户产出的小麦良种以高于市场价的10%回收,辣椒以最低保护价1.4元/公斤收购,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亩均增收近2000元。

通过河南省科学院的介绍,引进了高产茄子种植,该品种在黄河以北地区已经推广种植多年,亩产近2万公斤,属于比较优秀的品种。为了稳妥起见,该合作社利用311国道双庙乡段原河南省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蔬菜大棚,先在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蔬菜大棚进行种植,长势良好,现已进入采摘期,市场行情良好,每公斤价格达2.4元。计划今年为合作社社员推广种植500~1000亩,并签订种植回收合同。

在管理方面,合作社严把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在具体的购、产、销过程中,认真按照合作社“一乡一站、一村一点、一户一卡”的“三个一”工程来实行,推进农药、种子、化肥与连锁网对接。搭配农产品收购、加工平台,构建“一网多用,双向物流”体系。合作社从农资厂家提货直接配送到社员农户手中,杜绝了假冒伪劣农资坑害农民的现象,农户所生产出的农产品通过合作社回购,由合作社集中起来,进行分类,统一使用品牌包装,依靠灵活的市场信息,供应给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打造城乡之间的“双向宽带流通网”,这样既维护了社员农户的切身利益,又实现了农业高产增收。

小服务 大温暖

创建合作社初期,群众不明白合作社是干什么的,不愿加入。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李合良多次召开理事会,制订了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围绕“服务”下工夫的策略。

一是把握农时,把质优价廉的农资送到社员手里。合作社与中原大化肥业、元泰丰肥业、河南许丰种业、诚信种业等知名企业合作,实现农资厂家与社员零距离对接,缩短了流通环节,以低于市场10%的价格配送到社员手中,直接让利于民,杜绝了伪劣农资坑害群众的现象,深受群众的好评。2010年,合作社共销售化肥1500多吨,农作物良种300多吨,为群众节省农业成本共计80多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结合本地的科研人员,组建植保队伍。常言说“三分种植,七分管理”。良种是基础,科学管理是保障。合作社举办农业知识培训,深入田间地头,给社员讲解农业生产新模式和病虫害防治知识,购进20台植保机械,对社员低于市场价格50%进行一喷三防作业,在去年疫情严重的情况下,取得了好收成。

三是合作社对社员种植的小麦良种机收。2010年,李合良带领从河北联系的40多台麦收机械,顶烈日冒酷暑,深入到十里铺乡、麦岭镇帮助群众抢收小麦。对合作社社员每亩享受优惠5元的价格,免费为村里的军烈属、五保户、特困户收割。

第7篇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县农林畜牧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攻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扶贫攻坚日常工作。并明确一名副职具体分管扶贫攻坚工作。

二、科学规划,周密部署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及时制定印发了《**县农林畜牧局扶贫攻坚专项方案》,明确了扶贫任务,即:完成15万亩高标准良田建设,让至少1000户贫困户每亩增收200元;通过养殖业发展,带动1100户、3500多人脱贫;通过特色农业的发展,带动200户、600多人脱贫;大力开展种养技术培训,年完成培训1200人次;完成普免畜禽400余万只(头),让已养殖和有养殖意向的1500户贫困户获益。并将任务落实到分管领导及责任科室,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三、强化措施,扎实推进

按照制定的目标任务,结合工作节点,制定月推进计划,领导小组实行周一例会制度,及时研究部署扶贫攻坚工作,确保了扶贫攻坚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一是大力开展优质粮食产业扶贫工作。我局在项目计划中,优先安排贫困户相对集中的乡镇和村开展高标准良田建设工作,截止目前,共在孟岗、樊相、恼里三乡镇完成高标准良田建设15万亩,帮助1258户贫困户受益。其中,孟岗9个村329户贫困户受益;樊相镇13个村376户贫困户受益;恼里镇25个村553户贫困户受益。二是积极开展养殖产业扶贫工作。我们在各种项目资金安排上,优先安排给帮助贫困户的养殖企业(合作社、专业户),形成项目向企业倾斜、企业帮助贫困户脱贫的机制。**年我们争取到的各类养殖项目资金1669万元,(其中现代农业畜牧产业类项目600万元向牧原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倾斜扶持,秸秆养畜项目140万元补助三阳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全株玉米青储示范项目5万元补助东文养殖专业合作社,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场54万元补助**县丽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南顺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认定为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免费享受到3年物联网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流水养殖项目资金补助70万元。一、二、三融合试点县项目800万元将向河南**集装箱养鱼、顺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县晨浩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帮扶贫困户的企业倾斜。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525户贫困户、4850人通过进场务工或者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参与养殖企业的生产经营并受益。其中,孟岗姬永臣专业户吸纳贫困人员1人(养羊)进场务工,**县晨浩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5户贫困户进场务工,河南**集装箱养鱼带动612户贫困户参与分红或务工。三阳畜牧专业合作社采取到户增收的形式为581户贫困户代养肉羊;**县安生养殖专业合作社为12户贫困户代养肉牛;**县万鑫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为7户贫困户代养肉兔;河南省扬硕高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18户贫困户代养肉驴;张三寨村支书杜百行安排2个贫困户寄养肉羊;**县丰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虾、螃蟹)采取到户增收、年底分红的形式带动赵堤镇河里韩、小寨村38户贫困户受益;赵堤瓦屋寨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与牧原春养殖有限公司合作,由瓦屋寨村为贫困户提供无息贷款,牧原春免费提供养殖场地,养殖技术、疾病防控等,养殖肉牛55头,贫困户年底户均增收9700元;河南省顺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方里)通过小额贷款(每户3万)公司担保、国家贴息、贫困户参与年底分红的形式帮助236户贫困户受益。贫困户通过与企业入股分红、到户增收、联合养殖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达到增收脱贫的目的。三是开展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年我们争取到各类种植项目资金6855.83万元(其中河南省支持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开展重大技术推广补助资金352万元、大型沼气工程3155万元、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500万元、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000万元、江河农业农业结构调整项目100万元、“一喷三防”355万元,优质苗木培育项目40万,科技兴林10万,科技推广12万、林业生态省工程建设项目21.9万元,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项目83.93万元、林下种植100万元、林下药材17万元、油料备增奖励扶持项目30万元、**年深耕补贴项目79万元等项目资金将积极向符合条件的扶持帮助贫困户的豫长农业合作社、谷稻香农业合作社、付氏农业、**新行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企业进行了倾斜)。同时为加快葡萄、冬枣、莲藕产业化发展,实行了贷款贴息、保费补贴、新品牌奖励等优惠政策,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受益脱贫。

全县已有447户贫困户参与特色农业的生产经营,1260人受益。进场务工27人(轩轩农业合作社安排贫困户进场务工2人;**县绿都合作社安排贫困户进场务工6人;**县荣新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4户贫困户葡萄种植、**县付氏种植合作社吸纳5户贫困户到企业务工;吕金安(西瓜种植)吸纳2户贫困户进场务工;河南省宏伟农业生态种植有限公司吸纳4户贫困户进行果树栽培;新乡市众和冬枣种植专业合作社、**县田园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分别吸纳1人、3人进场打工)。到户增收1233人(河南省光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到户增收莲藕种植98户,河南顺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到户增收莲藕种植105户,**新行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到户增收葡萄种植105户,河南牧源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到户增收莲藕种植61户、赵堤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到户增收莲藕种植55户,豫长农业合作社祝岗领资助赵堤1名贫困户2个养鱼集装箱和1000元现金)。四是加强种养技术扶贫。通过调查摸底,全县共有357名贫困人员有意愿参加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其中,意愿参加蔬菜技能培训38人(满村1人、苗寨3人、佘家3人、武邱29人、赵堤2人)、意愿参加食用菌技能培训18人(满村3人、苗寨1人、佘家1人、武邱12人、赵堤1人)、意愿参加瓜果技能培训42人(满村、孟岗各2人、佘家6人、武邱32人)、意愿参加果树技能培训16人(孟岗、赵堤各1人、武邱14人)、意愿参加花卉技能培训18人(方里7人、孟岗3人、佘家2人、武邱5人、赵堤1人)、意愿参加肉牛养殖技术培训22人(方里1人、武邱18人、赵堤1人)、意愿参加肉羊养殖技术培训210人(方里、满村各9人、苗寨100人、佘家5人、武邱86人、恼里1人)。我们针对贫困人员的需求进行了分类,并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截止目前,我们先后在苗寨、常村、孟岗等乡镇开展了种养技术培训,共计培训2419人次,超额完成了培训任务。通过开展技术培训,让所有有受训意愿的贫困人员掌握一定的种养植技能。五是开展疫病防控扶贫。我们组织防疫员对全县444个行政村10800户贫困户进行排查,全县贫困养殖户1641户(其中养牛户31户、养羊户335户、养猪户93户、养禽户1264户)。我们将其登记在案。并对1641贫困养殖户统一安排,实行六个中心站包乡,防疫员包户机制,在今年9月10日开始进行秋季免费防疫,全县1641户贫困养殖户全部完成免费防疫。

**年工作计划

**年,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我局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打好扶贫攻坚战。

1、继续开展高标准良田建设,计划完成5万亩,使300户贫困户每亩增收200元。

2、开展项目建设带动扶贫。依托河南胜雪高新农业哟普限公司、河南融余农业有限公司、河南水投的项目建设,带动350户贫困户脱贫;依托“一喷三防”项目使全县贫困户每亩享受补贴5元。

第8篇

为切实做好我县年烟叶生产工作,加快推动烟叶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就全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做好烟叶生产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现代烟草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烟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与植烟先进县(区、市)相比,我县烟叶生产中还存在机械化作业、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水平不高等问题,加之当前生产物资、用工和土地流转价格普遍上涨,烟叶生产成本增加,导致种烟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种烟积极性亟待保护。抓住当前我县与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建烟叶基地单元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既是保持烟叶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又是破解当前烟叶生产中面临的各项难题、维护烟农利益的必然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步伐,不断开创我县烟叶生产工作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基地单元建设为载体,以满足对口工业企业原料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同步发展,将我县最终打造成为“规模稳定、质量上乘、特色鲜明、服务一流”的“沂蒙山”特色优质烟叶生产基地。

(二)目标任务

年,全县确保完成种植烟叶2.2万亩,收购烟叶6.6万担,力争种植烟叶2.5万亩,收购烟叶7.5万担,其中上中等烟比例达到92%以上,烟叶风格特色更加突出,综合竞争实力明显增强,烟田基础设施设备更加完善,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烟农亩均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提升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年烟叶生产规划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基本烟田布局、种植区域优化、轮作调茬、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等因素,将种植计划向适宜区域和烟叶生产生态村集中,合理开展土地流转,促进成方连片种植,大力发展20亩以上的种植专业户和100亩以上的烟叶种植农场,积极开展职业化烟农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起“企业+农户”的新型生产组织形式。

(二)提升基础设施和农机配套水平

用好用足上级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配套政策,对发展潜力好的烟区进行烟房、烟路配套建设。各植烟镇(街道)要加强对已建基础设施的管护和再利用,确保长期发挥效益。继续开展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建设,将其作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资源投入,提升生态村建设水平。抓好仲村镇康阜庄、卞桥镇卜家湖村两个烟叶育苗工场和丰阳镇白石片基本烟田土地综合治理等重点在建项目建设,打造精品工程、亮点工程,土地综合治理项目要与受益村户签订8-10年长期植烟合同,确保长期为烟叶生产服务。充分利用国家和烟草行业的农机补贴政策,大力推广适用农机,在丰阳镇白石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区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试点,不断提高烟叶生产装备水平和机械化作业能力。

(三)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按照“政府引导、烟草扶持”的模式,继续加强综合服务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完善合作社设施设备配套,强化对合作社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合作社服务水平。通过广泛宣传、典型示范等措施,引导烟农逐步接受合作社提供的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专业化服务,降低烟农劳动强度和植烟成本。

(四)提升烟叶质量特色

充分发挥我县生态优势,大力推行良区、良种、良法配套,积极推广“沂蒙山”特色优质烟叶生产技术,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我县烟叶质量特色,在卷烟工业企业树立烟叶名优品牌、诚信品牌。

(五)明确优惠扶持政策

1.烟叶税收分成政策。种植烟叶实现的烟叶税按照3.5:0.5:6的比例分成,即烟叶税的35%由县政府支配使用(15%用于镇(街道)、村、户的奖励,奖励的主要依据是年烟叶任务完成情况及产质效益;20%返还给村户),烟叶税的5%作为专项资金,对超额完成确保收购量的植烟镇(街道)进行奖励,烟叶税的60%返还给植烟镇(街道)。各植烟镇(街道)要从烟叶税收返还中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烟叶生产投入,切实提高抓烟和种烟的积极性。

2.烟叶生产投入政策。由烟草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

3.基础设施、烟用机械配套政策。由烟草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项目所在镇(街道)、村和水利、农机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烟草部门做好相关工作,确保各项目按时完成并投入使用。

四、加强对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植烟镇(街道)要切实加强对烟叶生产工作的领导,真正把烟叶生产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健全生产组织网络,责任落实到人,层层抓好落实,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意见,明确任务目标、工作措施。县烟草、水利、气象、农机、国土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强化服务,及时解决烟农在烟叶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把广大烟农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二)严格兑现奖惩

县政府与各植烟镇(街道)签订责任书,明确奖罚措施,对完成确保收购量的植烟镇(街道)从专项资金中给予奖励;对完不成确保收购量的植烟镇(街道)每缺收一担烟叶,按照年本镇(街道)平均每担烟实现的烟叶税收数,对相关植烟镇(街道)予以税收扣回。各植烟镇(街道)也要明确奖罚措施,进一步调动做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积极性。

第9篇

一、狠抓基地建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培育种养业各类种植基地,促进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种植业上,基本形成南薯北菜的种植结构。在北部的大山尖、二台背、玻璃彩、狼窝沟、兴隆村、王家湾等村形成了蔬菜种植区,在南部沿坝头一带的大水泉、东坊子、黄花坪、花兰井、二道洼、元山子等村形成了马铃薯种植区。在此基础上,在东北部深湖洞、义合美、膳房堡、唐贡洼、安定堡等村形成甜菜种植区,在曹碾沟、史马沟等村形成有机燕麦种植区。2011年落实甜菜种植面积1.5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3.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同时,新建了1000亩、500亩区域化甜菜种植区各1个,1000亩西兰花区域化种植区1个,1000亩膜下滴灌蔬菜种植区1个,1000亩二茬菜区域化种植区1个,3万平米栽培面积的双孢菇种植基地1个。在养殖业上,实行舍饲养殖,促进养殖业向规模化发展。重点抓了投资260万元扩建的永顺奶牛养殖场和投资120万元的膳房堡蓬胜生态规模养猪场建设。永顺奶牛养殖场新建盖圈舍3400平方米,硬化路面4000平方米,并建仓储窖1个,目前,奶牛存栏280多头;蓬胜生态规模养猪场建盖猪舍108间,路面已完成硬化,已购回母猪100头、饲料10吨。

二、狠抓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围绕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抓好土地流转、典型培树、合作组织创办和项目引建四项工作。土地流转方面,重点抓了集中流转,成片流转将近4000多亩,其中王家湾1700亩,秦家坊1300亩,玻璃彩300亩,喜顺沟300亩,兴隆村150亩,大山尖100亩,银沙贝90亩,元山子80亩。农业典型培树方面,重点培树了王家湾千亩甜菜、秦家坊千亩西兰花、兴隆村千亩膜下滴灌、永顺奶牛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养殖千头的蓬胜生态养猪专业合作社以及3万平米的玻璃彩双孢菇基地建设等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巩固规范已有5个专业合作社,并引导膳房堡村创办规模养猪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帮助各专业合作社制订相应的章程及管理条例,提升管理水平。项目引建方面,积极促进宝龙燕麦食品加工项目开工兴建,在二台背、喜顺沟、曹碾沟村分别新建库容2000吨、700吨、320吨的马铃薯仓储库。目前,宝龙燕麦加工项目已经竣工,正在安装设备。

三、狠抓生态环境建设,优化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水利工作稳步发展。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兴隆村推广膜下滴灌1000亩;争取以工代赈项目、扶贫开发项目在王家湾、花兰井、黑土沟三个村新打机井10眼,开发水浇地3000多亩;争取县水利局为曹碾沟村新打人畜饮水井1眼,解决了370人的饮水问题。同时,以大山尖和兴隆村为试点,积极探索水制改革办法。二是林业工作再创佳绩。完成了900亩生态涵养林植造工程,种植了沙棘、樟子松、云杉和落叶松等树种。完成了退耕还林补植6000亩,环城绿化5000多亩,种植了樟子松、云杉、榆树和柠条等树种。对张石高速公路张北出口到坝头段11.3公里,西环路周围80亩通道绿化工程进行补植,共补植旱柳3000株、杨树1000株、樟子松1000株、云杉1000株。同时,高度重视防火工作,制定了防火预案,与各行政村签订了防火责任状,发放防火宣传资料1万余份,全年无一起火灾发生。三是禁牧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坚持集中治理和长期管控相结合,以张三线、207线和养羊大户为突破口,成立禁牧小组,责成专人抓禁牧工作,做到了长期禁、彻底禁,并建立了长效机制,禁牧效果显著,生态植被恢复良好。

四、狠抓新民居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转变农民生活方式

立足村情实际,以转变农民生活方式为目标,率先在城郊村规划实施新民居,并加强村容村貌整治,促进农民生活环境改善。

1、新民居建设顺利推进。我乡有3个村列入全县新民居建设示范村,即王家湾、膳房堡和二台背。其中,王家湾与张北镇树儿湾联建,入住县新型农村社区,由张北镇负责统一规划实施,我乡积极配合做了相关工作。膳房堡新民居与张北镇永胜昌联建,我乡派一名副科级领导具体负责。二台背新民居由我乡负责实施,由一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全面负责落实。膳房堡新型农村社区建在兴和路路北、公安局110指挥中心东侧,占地面积200亩,总投资2.2亿元。首期工程拟建6层砖混结构的住宅楼40栋,建成后可安排村民住户1598户,可满足6000多人用房需求。二台背新型农村社区建在石头桥自然村东、西环路西侧,占地面积60亩,总投资5260.02万元。首期工程拟建6层砖混结构的住宅楼9栋,建成后可安排村民住户396户,可满足1000人用房需求。目前,两个村的新民居工程均已开工,预计明年年底可竣工交付使用。同时,对喜顺沟村局部进行了旧村改造。拆除住房130间,清除建筑及生活垃圾5000余方,新建公租房11间,植树6000多株。

2、村庄环境整治效果显著。加强了全乡30个行政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重点抓了二台背、王家湾2个城郊村和张三线、207线沿线村庄的环境集中整治。共拆违、拆临、拆陋87处195间,清理垃圾1.7万余方,新修道路4000米,新建垃圾池4处、公厕2个,整治广告牌匾12处,粉刷临街建筑物墙面1.9万平方米。

五、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夯实和谐发展基础

第10篇

河南唐河县桐寨铺镇16万亩高效粮田示范区上方,数架无人机来来往往正在喷洒生物农药。唐河县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无人机在进行“一喷三防”作业,主要防治条锈病和赤霉病等小麦病害。

生物农药唱主角,折射出了唐河县由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向绿色产粮大县迈进的生产方式变革。在完成5年全国整县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的重要任务之后,去年唐河县又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粮食(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试点县。2016年,唐河县农业总产值达124.2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1928元。

唐河县12个镇,7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525个行政村,148万人,耕地面积245万亩,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唐河县最大的县情就是“有规模无效益,有效益无规模”,粮食种植面积大,产量高,但农民种植效益低;特色经济效益好,但还没有形成规模,都是星星之火。

唐河县委书记李德成说:“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绿色发展先行区和中部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唐河的全新定位。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通过让粮食产业‘绿’起来,提供安全优质的粮食产品。同时,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特色经济,既要坚定不移地履行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担当,也要破解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经济弱县的发展难题,实现富民强县。”

“理智”调减过剩产能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理智”调减过剩产能是明智之举。来自农业部门的统计显示:2016年,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344万亩,总产量156.02万吨,与上年面积372万亩、总产量174.3万吨相比,都有所减少。这是自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来,唐河县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后,首次调减粮食过剩产能。

明智之举彰显的是理性思考。唐河县在高产创建的基础上增添了“绿色引领”这条线,丰富了绿色、高效新内涵,以开展农业技术攻关、集成绿色高产高效模式为重点,通过攻关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建设,打造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升级版,示范引领种植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伴随着理性思考,唐河县开展了迅捷行动。围绕“三区”联动、标田引领,建立攻关区100亩,致力于破解技术瓶颈;打造示范区1万亩,推广集成配套技术模式;建设辐射区10万亩,提升带动能力。“三区”建设转变常规种植方式,采用统一品种、统一机耕整地、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播期播量、统一病虫草害防治、统一秸秆还田、统一排灌、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机械收获等措施,减少农药、化肥、种子、水资源的使用量,提高水、肥、药利用效率,提高种植效益,实现小麦绿色生产与高产高效相统一。

提升特色经济核心竞争力

在桐寨铺镇的大艾产业基地,唐河县众创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员工正在轰鸣的机器旁整理加工出来的艾绒,艾绒的芳香弥漫在整个车间。负责人自豪地说,现在人们注重养生,特别是他们的中医养生理念传到国外后,艾绒供不应求。

这是该县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发展特色经济而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

2016年,唐河县新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2454家,培育出国家级合作社5家,省级合作社8家,市级示范社42家,县级示范社100家;发展家庭农场955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1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30家。今年第一季度,全县共发展合作社102家。

2014年成立的唐河县福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吸纳周边村庄贫困户,以小额贴息贷款和到户增收项目为渠道,引进莲藕、黑木耳种植的全托管方式,集中种植,统一管理,全程帮扶,无偿为社员提供技术服务,带动贫困群众集体创业,一起脱贫。该合作社投资建设的万亩荷莲培育项目,形成了集无公害莲鱼混养、盆景莲花育种、荷花塘、莲叶(花)茶加工销售、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项目。预计今年合作社每亩效益将突破1.5万元。

由桐河乡青果种植合作社与北京江坛忠慧贸易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有机蔬菜大棚种植基地项目,流转耕地520亩,建成蔬菜温室大棚10座、拱棚20个、露天蔬菜448亩,以科学、标准的操作规程确保各类种植品产量和质量。去年6月至今年1月,温棚单棚产值12万元,效益6万元;拱棚单棚产值1万元,效益7000元;露天栽植甘蓝亩产值8000元,亩均效益5000元。预计,该合作社年总效益可达500万元,并可吸纳当地劳工近百名,其中多数为贫困户。

目前,唐河县以花生、小辣椒、烟叶、药栀子为代表的经济作物区域化布局表现明显,初步形成了彰显地方特色的产业带。筛谏食红薯、辣美人小辣椒、无公害粉条、五香花生、郭滩烧鸡、五香牛肉、绿香稻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已在河南省内外市场享有良好声誉,并形成了批量产、销、加工网络。

拉动农业装备这根弦

花生种植实行精量匀播“一遍成”,小麦病虫害防治有无人机“帮工”,土地深耕有了电脑“监视”……这些颠覆传统种植方式的新点子,靠的就是新型农机。这些新型农机大多还是“唐河智造”,一台台“种粮神器”为绿色产粮大县建设提供了新动能。

唐河是农机大县,是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和河南省首批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为了加快推进全县农业机械化和农机产业发展,打造农机制造“产业高地”,唐河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在产业集聚区内规划确立面积为3平方公里的农机制造产业园,计划打造出中国中部最大的百亿农机装备基地,还专门引进西安亚澳农机股份有限公司,以先进的生态理念引领唐河县农业装备产业的跨越发展。

农机产业园成立以来,亚澳(南阳)农机、南阳向阳红、南阳大华农机、南阳南商农牧、唐河东联变速箱厂、珠海银通植保无人机等10余家、总投资逾20亿元的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已经入驻。其中,亚澳(南阳)农机、向阳红农机、南商农牧是南阳市政府重抓重推项目。2016年,南商农牧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成功挂牌“新三板”;投资1.1亿元的珠海银通植保飞行器制造项目成功签约,并于当年7月实现投产;2017年,安徽正阳粮食烘干机械项目成功签约;2016年9月举办了唐河之秋・中国农机产业高峰论坛。唐河农机产业园“立足唐河、面向中部、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产业优势初露峥嵘。

第11篇

[关键词] 211培养模式;实践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1?0058?03

为了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湖北文理学院于2007年提出并开始实施“211”人才培养战略,即实行“两年基础,一年专业,一年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内涵是:用两年左右时间通过大类培养的方式集中进行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夯实人才基础;用一年左右时间通过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和选修专业方向课程的方式以提升专业素养;用一年左右时间通过校内外实践和实习全面开展综合实践训练以强化专业能力。该模式的实质其实就是专业建设与改革:以专业改造为基础,优化人才培养平台,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较高实践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鲜明个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这其中,实践类课程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乎培养定位是否能实现。下面以湖北文理学院化学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下文简称“我院”)为例,介绍我院在实践类课程改革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优化整合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组织模式

此项改革主要在我院生物科学、化学等专业实施,目前已尝试了“分子水平大实验”“基因工程虚拟实验设计”“面向问题实验,构建学科大类平台”以及“结构化学网络实验教学”等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现以“分子水平大实验”课程改革予以说明。

(一)优化整合实验内容

首先将该课程作为“大实验”进行设计,实验项目涵盖了先前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遗传学》全部实验内容及部分《生物化学》实验内容。新课程内容的编制,不是对先前各课程实验项目的简单罗列和堆砌,而是进行有机地、合理地“增、删、减”:保留传统的、经典的实验项目,删除和淘汰验证性、陈旧过时的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合理分配项目学时数,项目的设置与现有实验仪器(设备)实现无缝对接,提高了实验资源的利用率。对上述课程的整合,改变了过去各课程依附相应理论课开设,实验学时数少(最少为4学时,最多也不超过20学时),各课程间实验项目重复(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各实验各自为政、理顺了各课程实验开设先后逻辑顺序,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能紧凑地、全面地掌握相关课程知识点。

(二)变更课程实施形式

本课程的实施,采用“流水席”式的持续实验法,即在给定的单位时间内组织学生连续进行实验(比如,一周的时间,学生只上该门课程,其它的课全部停开)。上一个实验项目的实验产物作为下一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材料,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时间全身心投入上课(期间所有其它课程停开)。改变了

过去授课“一周若干次”、上课时间断裂、人为割裂了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完整认知,导致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和动手能力的锤炼显得支离破碎、印象不深、强度不够。这种课程组织形式的改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持续学习和动手的环节,更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创新传统的平时作业评价模式,将实训引入到理论课教学中

平时作业作为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辅助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课外延续,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对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反馈的重要途径。但在有些理论课教学中,平时作业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训练的作用,教师学生均不满意。因此,我院选择了一些课程进行了平时作业“实训化”尝试,现以《植物学》课外实践和实训为例。

(一)DIY栽培植物

平时作业的第一大块就是以我院花坛和花盆为“作业本”让学生各自动手栽培植物,要求每人栽活5种不同的植物,种植方式不限,种子、扦插、嫁接、压条等无性繁殖任选。要想栽活一种植物,学生必须要深入教材,深入图书馆、深入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植物的形态学特征、生理习性和栽培方法等,只有消化和吸收了具体知识点,才能很好地将之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在栽培过程中大家相互交流,增强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此项成绩占总成绩的25%。

(二)建立校园植物网站

湖北文理学院地处古隆中风景区,校园植物种类丰富,按生态习性划分有乔木、灌木、半灌木和各种草本植物,是学生掌握植物形态和各种特征的活标本。要求每人拍摄20种不同的植物图片,并记录拍摄地点、该种植物的科属种以及对根、茎、叶、花、果等形态学特征进行描述,最后建立起校园植物网[1]。通过对校园植物的调查和摄影,不仅增进了学生对植物多样性的感性认识,自觉地将专业知识融于其中,消化了植物学理论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校园植物规划的设计概念。此项成绩占总成绩的50%。

(三)开展植物水培实训

授课中将植物水培方面的知识自然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学生们对校园植物进行图片拍摄和观察鉴定过程中,以及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收集了一批适合水培的植物种信息,依托学院植物爱好者协会,组织学生开展植物水生诱变的相关学习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动手水培植物: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5人一组,每组至少水培5种不同的植物。已有几十种植物水培成功。此项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25%。

总之,平时作业“实训化”的成绩考核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合理的消化和应用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学生间的感情,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并加以完善。

三、改革学生社团运行机制,大力开展学生学科专业竞赛

我院对大学生社团工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把其作为学风建设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抓手。但是我们也发现,长期以来学生活动众多,开展的如火似荼,但多为一些群体性文体活动或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如学科竞赛却参差不齐,鲜有亮点,并且活动零散,缺乏整体设计,与学科专业知识联系不够[2]。因此,我院先后召开了党政联席会、学工与教务沟通会、学生专业社团与指导教师碰头会等会议,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改革。

(一)理顺社团的运行及管理机制

对我院五个学生社团进行专业管理,年度工作计划和日常活动均纳入到教学管理范畴,聘请责任心强、业务精干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开展专业性的学术活动,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并给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同时,将学生社团科技活动所需的实验耗材、仪器等纳入到实验室管理办公室管理,解决学生科技活动场地、仪器、实验耗材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此外,设立院级大学生登攀科研资助计划,学生在每学年初进行项目申报,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审定予以立项并给与一定经费支持。完成实验课题并有成果(论文、专利等)者,将给予课外素质拓展课学分认定,同时改变以往素质拓展课学分统计时“学生群体性活动或竞赛”计分比例过高的局面。

(二)发挥社团学生科研主阵地作用

依托社团积极筹备并开展学科专业竞赛,定期开展化学实验技能大赛、食品安全检测大赛、显微镜操作大赛及CAD制图大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课外实验大平台作用,引领学生远离电脑游戏,走进实验室或教师科研室,在专业老师的指导开展课外实验或科研,真正让学生能以社团为家,对学风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提升,同时对教风建设也是一个极大促进。

四、加大开放办学力度,积极开展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

“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建立起一批高质量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3]。为此,我院先后多次召开校企、校地、校校人才培养联合研讨会。在襄城区政府的召集下,与其所辖20余家生物、食品加工企业如襄阳三九酒厂、隆中药业、王胖子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实习基地建设进行了集体研讨;在襄阳市科协的协助下,同湖北思安药业、湖北精信催化剂、襄阳化通化工、襄阳泽东化工、湖北三杰麦面集团等公司进行产学研合作研讨,已经形成初步合作意向。

同时,我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加入了由武汉工程大学倡议发起的“湖北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联盟”,通过联盟,加强了我院化工专业与湖北其他高校及企业之间的联络,促进了各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针对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联盟组委武汉工程大学副校长、化工与制药学院院长以及武汉工程大学楚天特聘学者、美籍专家刚典成教授等专程到我院举行了2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认证会,帮助我们找特色、定方向。

此外,根据当前社会对医药中间体、化工中间体、农药中间体方面人才的亟需的现状,并同中国留学人员襄阳创业基地归国专家教授进行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在化学专业专门设置了药物化学方向。学院还先后邀请了襄阳市进出口检验检疫局、质量监督局、环保局、农科院等单位技术专家、领导参与我们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截止目前,已重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20余家,为学生集中实习、产学研合作、联合研发中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实行校内实训基地公司化模式运行,全面拓展学生能力[4]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较差,适应社会能力较差,应变能力不强的问题。同时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缺乏专业教师的技术指导,缺乏足够活动经费以及缺乏专门政策、措施的鼓励和引导。基于上述现状,如何确保动手能力过硬、创新意识敏锐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如何指导大学生从事科技活动时顺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结合专业特点,将科技成果与社会服务紧密联系?如何培养学生经济活动中的竞争意识,以及受到挫折后的应变能力?

为此,我院结合专业特点和现有设备,提出以学生为主导,以公司组织为运行模式,以校内实习基地为平台,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啤酒生产线和纯水生产线,已经注册成立了食品有限公司,专门生产纯水、啤酒、酸奶和烘焙蛋糕,试运行以来情况良好,调动了学生实习实训的积极性;同时,依托生物科学专业和鄂西北植物资源研究所,正在申报鄂西北植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产品将包括:四季鲜花,盆栽造型植物,无土培养植物,植物标本制品,植物功能性饮料,植物性香料、佐料,植物性杀菌剂、杀虫剂,植物性空气清新剂;此外,接下来的工作将利用我院化学与化工师资优势,成立绿色化学制剂有限公司,开发化学洗涤剂、去污剂、除锈剂,化工中间体、医药中间体等。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的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热情,让其运用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来运作创新基地,使“研发――生产――营销”一体化,让学生的“三种能力”(创新能力、应用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在这个“公司化平台”中得到充分的训练。同时也锻炼和增强了学生就业自信心,促进他们更早的与经济社会、就业市场接轨。

参考文献:

[1] 孙永林,余海忠,王启会.植物学野外实习基地选择的教改探讨[J]. 科技咨询,2010(13):16-17.

[2] 余海忠,王海燕,孙永林,等. 试论地方高校生物专业在服务地方经济中的定位[J].广东化工,2011,38(4):238-239.

[3] 余海忠,孙永林,王海燕,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襄樊学院学报,2011,32(2):25-27.

[4] 郭鹏.以内涵式发展为主导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基于湖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5):150-155.

[收稿日期] 2013-10-18;[修回日期] 2013-11-21

第12篇

1.主导产业不断壮大。

十二五期间,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绿色赶超的首要任务,以舍饲养殖和高效农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普惠氏富民产业,现代农业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农业方面,舍饲养殖、旱作农业等特色产业不断扩张,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坚持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建设高标准圈舍10900平方米,养殖园区和养殖场23个,培育养殖重点村6个、养殖重点户86户,可实现年出栏生猪20000头、羊20000只、牛270头,全乡51家年出栏1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和35家年出栏10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得到了稳固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效益的提升。大力推广张杂谷、玉米、优质马铃薯等旱作高效农业,鼓励大户开展规模经营,新增种植大户20多家,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000亩,张杂谷、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6000亩、5000亩,谷黍、玉米、亚麻等高产高效作物种植面积近2万亩;新增食用菌种植基地1200平方米,走出了一条应对干旱、促农增收的新路子。生态旅游业方面,坚持把发展旅游产业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投资300万元,启动了__休闲度假项目,已建成长18公里、宽3米越野车赛道1条,仿明长城1500米,并配套了部分设施。新能源产业方面,坚持大公司、大集团发展战略,成功引进了由江苏海润光伏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8亿元的西杨木沟2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新能源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转变。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现代产业框架基本形成。

2.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坚持把改善基础设施作为绿色赶超的重要保障,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十二五期间,实施基础设施项目62项,解决了一批关乎长远发展的基础难题。投资273万元,实施安全饮水工程22处,解决了42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40万元,开发整理土地2000亩,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稳固。投资380万元,实施19公里砂石路建设、20公里水泥路硬化等公路建设工程,人民群众出行状况进一步改善。投资220万元,推进了东杨木沟、侯达沟等3个村级文化广场、垃圾池、排污沟等公共服务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农村面貌;投资50万元,新建、修缮村两委办公用房5处,为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提供了阵地保障。

3.环境建设不断推进。

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强乡之基,生态环境与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十二五期间,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21世纪首水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完成小流域治理3平方公里,全乡林地面积发展到7.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加大生态资源保护力度,认真落实舍饲禁牧、封山育林等政策措施,生态植被逐步恢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同时积极改善发展环境,投资30万元,启动了100平方米的乡便民服务中心,配备了7名专职工作人员,积极搭建为民服务平台,投资30万元完成占地100平方米的乡便民服务中心建设,配备专职工作人员7名,设立了民政救助、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7个窗口,极大地方便了办事群众,简化了办事流程。

4.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坚持把维护好群众利益作为最大责任,不断优化财力资源,保障改善民生。十二五期间,实施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重点工程,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发放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综合直补等资金1315万元;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1205万元。扎实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到78%。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成4处互助幸福院创建工程。以整村推进为重点,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继续开展计生惠民工程,发放奖励扶助资金5.38万元,独生子女费4.5万元。在财政收支矛盾较大的情况下,我们竭诚尽力,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制度建设,兜住民生底线,推动了社会事业发展。

一是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不够完善。由于乡财政十分紧张,难以投入足够的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二是经济发展不够协调。经济发展基础弱、底子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仍然缓慢,主导产业没有形成较大规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二产、三产,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难度大。三是干群思想不够解放。部分干部群众惰性思想较重,缺乏敢想敢干的勇气和魄力,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今年以来,我们以开展党建磁铁行动为载体,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县委十届五次全会和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牢牢把握“项目牵总,创新驱动”工作主线,按照年初确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主动担当,实干苦干,强势推进,狠抓落实,全乡经济社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2亿元,增长1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00万元,增长9.2%,财政收入324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6450元,增长10%,主要经济指标较2014年有了显著提升。

1.强化新能源项目建设,蓄积发展后劲。

项目建设作为全乡工作的主线,今年以来,继续加大项目争跑力度,特别是将新能源项目建设列入重点工作,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的原则,成功引进了由江苏海润光伏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8亿元的西杨木沟20兆瓦光电项目。目前,投资方已经兑付了租地费用,正在建设通往项目区的“三通一平”工程。该项目的实施,实现了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的重大转变,进一步夯实了产业基础,为全乡经济的发展积蓄了后劲。2.优化现代农业结构,提升质量效益。

着眼“三个二”和“一个菌”(年种植两万多亩杂粮杂豆、出栏两万多头生猪、出栏两万多只活羊和年出销30吨干蘑菇)产业基础,围绕全县“打造__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目标”任务,以调优种植结构,改良畜禽品种为切入点,以大户经营、合作社运作为抓手,以扶贫攻坚为主战场,大力发展特色杂粮杂豆种植、优质猪羊养殖和食用菌栽培。今年以来,全乡谷黍、玉米、亚麻等高产高效作物种植面积近2万亩,新增种植大户20多家,规模经营土地1000多亩,河湾地种植蔬菜面积逐年增大;全乡51家年出栏生猪100多头以上的养猪大户和35家年出栏10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得到了稳固和发展,其中有11家养殖户正向标准化养殖方向发展,预计今年全乡可出栏生猪1.8万头,出栏羊2万只;全乡新增食用菌种植基地1200平方米,绿野食用菌合作社拓展了加工销售小米、莜面业务,全年预计可销售干蘑菇40多吨,销售收入70多万元。

3.培育生态旅游产业,增强经济活力。

立足__、__总计3万多亩生态涵养区、保存较完整的15公里北齐和明代长城遗址和富有传奇故事的海拔1715米__旅游资源,围绕全县“风光无限秀美__”的形象定位,先行开发__,打造“钻林海,走龙脉、游长城、爬__、上天路、食地方特产”旅游项目。今年以来,__新增投资50多万元,新建住宿餐饮设施13间、260多平米,修建环山通道5公里,重新修建了水源,配套了部分设施。生态旅游项目的实施,使得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4.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巩固扶贫攻坚成果。

一是继续培育猪羊养殖项目。对6个村确定的949户、1915名贫困人口实施了猪羊养殖扶贫项目,80%以上的农户受益,户均享受4500元扶贫物资,进一步改良了猪羊品种,缓解了贫困户资金不足难题。二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对全乡23家种养合作社或公司,从用地、项目资金给予重点扶持,信义、__两个分别完成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养殖企业实现了扩模和标准化建设,其中__养殖场完成圈舍建设面积3000多平米,正在申报省级种羊(小尾寒羊和__)场基地项目;信义养殖场与侯达沟村40多家农户建立了公司加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三是新建修复大口井6眼,新增水浇地600多亩。

5.关注热点民生问题,加大民生改善力度。

在财政收支矛盾较大的情况下,我们竭诚尽力,始终把改善路、点、水等热点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制度建设,兜住民生底线,推动了社会事业发展。投资65万元,新建修复大口井6处,新增水浇地600多亩;投资67.4万元,实施了5个村人畜饮水、3个村饮水管道修复项目,解决了1200多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实施侯达沟村主街道水泥路硬化,为常住人口不足30人的上__沟村修建了一条4公里沙石路。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了19户20人城镇低保、995户1319人农村低保、 69户69人农村五保、14户14人高龄补贴、77户77名优抚对象的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发放临时救助6.4万元;发放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综合直补等资金218.7万元;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5066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达到78%;2686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2%;继续开展计生惠民工程,奖励扶助12户、11520元。

6.着眼环境优化,打造一流服务水平。

一是加大绿化造林工作。完成了2014年1200亩退化林分改造工程,正在实施2015、2016两个年度的5000亩退化林分改造工程,完成抚育工程1万亩、林业基地建设任务3000亩。二是巩固农村面貌改选提升建设成果。新建护坡100多米,新上太阳能路灯15盏,当年种植景观树木300多株,种植花草500多平方米。三是强化两级平台、三个代办服务机制。全年处理案件15起,为民代办事项153件。四是整合种类项目资金,扶持3名回乡创业的农民发展实体经济,示范带动全民创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还不快,人才、资金匮乏;村集体经济积累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仍然较大,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少数干部的思想不够解放,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对上述问题,我们将认真剖析研判,区别对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改进。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生态、小康、和谐”__河建设目标,牢牢把握“项目牵总,主动作为”工作主线,全力做大做强“新型能源、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三大产业,突出“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扶贫攻坚,民生改善,环境优化”四项重点,着力加强党的建设、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加快实现跨越赶超。

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我们将以“强化定位、聚能发力、真抓实干、跨越赶超”为工作主题,围绕“生态、小康、和谐”__河建设目标,努力实现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明显增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更趋合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大局稳定,社会更加和谐。

“十三五”时期,将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三大产业建设。新型能源方面,立足区域北部1万多亩未利用荒山荒坡,建设10万千瓦光电项目,打造立乡支撑产业;现代农业方面,围绕全县打造“__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目标任务,依托“三个二”和“一个菌”,建设____特色杂粮杂豆种植、优质猪羊养殖和食用菌栽培基地;生态旅游方面,围绕全县“风光无限秀美__”的形象定位,打造“钻林海、走龙脉、游长城、爬__、上天路、食地方特产”项目;引进有实力的大集团大公司开发__和脑门沟生态旅游项目,实现与天路西线对接。

二是坚定不移地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扶贫攻坚、民生改善、环境优化思想重点工作。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方面,利用五年时间,建成生态美、产业美、环境美、精神美的“四美”新农村;扶贫攻坚方面,__河、__沟、__沟3个行政村800多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产业基础牢固;民生改善方面,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的标准和要求;环境优化方面,环村绿化大大改观,境内林草盖度达到80%以上,人文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生态、小康、和谐”__河建设目标,牢牢把握“项目牵总,主动作为”工作主线,全力做大做强“新

型能源、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三大产业,突出“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扶贫攻坚,民生改善,环境优化”四项重点,着力加强党的建设、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加快实现跨越赶超。结合乡情实际和发展要求,明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财政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

1.壮大新型能源产业。⑴力争海润2万千瓦光电项目建成并网;⑵新上3万千瓦光电项目。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⑴种植业方面,调优特色杂粮杂豆种植结构,新增200亩架豆种植面积;⑵养殖业方面,出栏猪2万头以上、羊两万只以上,猪的优种率达90%以上,羊的优种率达60%以上;争取__养殖场通过省级种羊场验收,当年培育种羊500只以上,信义养殖场育肥羊500只以上,培育种羊300多只;⑶食用菌加工方面,绿野食用菌新建加工场房300多平米,并申领生产经营许可证,进行食用菌和杂粮杂豆加工销售;⑷新增食用菌和杂粮杂豆加工销售摊点1处。

3.提升生态旅游业。⑴__旅游项目,装修300平方米食宿设施,新建5个蒙古包,开通对接天路的线路,初步具备接待能力;⑵__生态旅游项目,力争当年招商引资,并开工建设。

4.抓好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以乡政府所在地__河南店村为示范村,进行改造提升。环境整治,清理各类垃圾,清除残垣断壁,新建垃圾池7个,栽植景观树500株,种植花草1000平方米,绘制文化墙100平方米,整治临街建筑立面400平方米,整治标语广告3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动员村民规整院内堆放的物品,建立村内卫生保洁员队伍。民居改造,对破损或存在安全隐患的住房进行改造,新建28户、56间,维修24户、48间,进一步消除隐患,美化村庄。基础设施配套,硬化主街道3500平方米;维修水源1处,重新铺设供水管道5100米,解决饮水问题;新建公厕1处,改厨示范户10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52台,增设体育设施12件。

5.打好扶贫攻坚战。(1)在__河、__沟、__沟3个贫困村继续实施猪羊养殖扶贫项目;(2)继续加大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增加节水浇灌面积,全年新增水浇地500亩;(3)建立公司+农户、合作社吸纳等模式,因地制宜扶贫,实现精准扶贫;(4)培育2个种植及加工合作社。

6.切实保障改善民生。(1)修复__、__等3个村的人畜饮水水源,实现全乡饮水入户全覆盖;(2)硬化2个村主街道共2公里;(3)硬化__山南店至__、__至马2处共计3公里断头路建设,实现东西、南北道路连接无段接;(4)完善临时救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