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9 22:44: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种植合作社项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种养殖示范基地 “一事一议”会议记录
会议时间:
主持人职务及姓名:合作社理事长袁国平
记录人:安朝贵
参会人员:会理县顺益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全体社员
应到人数:5人,实到会人数:5人。
审议和表决项:
1、由袁国平同志介绍会理县顺益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黑山羊养殖示范户羊圈修建召开“一事一议、争取补助”的自检项目,项目内容为:建设养羊高床建设80平方米,引进黑山羊种羊60只,高床建设4户共80平方米,预计养殖规模达到年出栏黑山羊240只,争取国家项目补助10万元;合作社自筹0.8万元。
多策并举 加快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
近年来,__市坚持把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抓手和重要载体,切实加大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强化协调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达540家,其中今年新增160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示范合作社7家,新乡市级示范合作社18家。主要做法是:
一、落实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出台并全面落实税收、土地、生产资料、品牌认定、土地依法流转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办理注册登记上,凡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工商部门登记的,一律免费,手续完备的在三日内即可领到工商登记执照;在税收优惠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整车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开通“绿色通道”,免收通行费。二是加大财政投入。每年安排25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信息开发、人员培训、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成立了农业发展基金,仅食用菌一项,就投资500万元,扶持100多座标准化大棚,帮助合作社引进国内最先进的灭菌系统。同时,积极整合涉农资金投入合作社建设,近年来共整合资金1300万元,用于扶持农民合作社。三是形成扶持合力。各有关部门在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和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如市供销社每年>文秘站:
二、强化服务,增强发展动力
在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各项指导服务工作。一是组织开展培训。市财政每年划拨专项资金对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及成员开展培训。市农业局、扶贫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也依托“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培训项目,对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财会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2013年共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人员1400多人次。12月5日-9日,市委农办联合市劳动就业局对我市515家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开展了关于农民合作社发展形势与任务、自主创业指导、市场营销和市场经营管理的培训。二是开展了辉县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申报和认定工作。为充分发挥示范社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市合作社规范运行水平,辉县市对各乡镇推荐上报的50家农民合作社逐一进行了实地查看和有关审查,确定其中运行管理、财务管理较规范、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41家合作社为辉县市示范社。三是加强协调指导。对农民合作社实行了一社一策分类指导,对筹备阶段的合作社,积极指导其登记注册;对已成立的合作社,定期进行调研,加强指导服务,帮助建立健全制度,规范经营运作。对示范合作社,实行重点指导,提升档次水平。同时,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指导6个新乡市级示范社区注册成立合作社,为社区居民就业提供平台。四是积极培育品牌。积极鼓励、引导合作社开展商标注册和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打造名优品牌。目前,辉县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注册商标22个。
三、积极创新,拓宽发展领域
按照新乡市有关精神,辉县市出台了《辉县市拓宽领域积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发展实施办法》,积极开展了六个方面的创新。一是组建了市首家农民合作社联合社—辉县市四季农作物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四季农作物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由我市润田农作物专业合作社、鑫源养殖专业合作社等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创办,主营农作物种植、养殖、农机服务、农产品仓储加工及信息服务,现有农作物种植面积2.5万亩,水面养殖面积10亩,畜禽存栏4万头(只),大型农机具58台(套),农机年作业面积6万余亩,辐射带动周边乡镇2万余户农户。辉县市食用菌联合社正在积极组建。二是组建了新乡市涌鑫有机种植专业合作社、新乡市开心农场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合作社冠新乡市行政区划名称的突破;大北农、星源和银龙面粉正在积极组建冠省行政区划名称的合作社。三是组建了新乡市富德种植专业合作社辉县市南寨分社、裴村营分社、赵固分社和河南省银田农牧专业合作社辉县市沙窑分社,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业务范围的突破。组建旅游专业合作社、土地专业合作社等其他各项创新工作正在积极开展。
四、龙头带动,提升产业层次
辉县市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民合作社的带动作用,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生产基地”模式,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效益,提升产业层次,带动合作社成员增收致富。如大明饮品有限公司,积极与创新生态林果专业合作社进行对接,通过对合作社山楂种植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帮助提高合作社产品质量,增加种植效益。合作社生产的山楂直接供应大明公司用作生产原料,解决了产品的销售问题。在大明公司的带动下,合作社现拥有社员3000余户,种植山楂树70万棵,年产优质山楂50万公斤,已发展成为我省规模最大的绿色山楂基地。近年来,我市冀屯、峪河、薄壁等镇食用菌发展迅速,现拥有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等各类合作社30家,食用菌大棚达18000座,年产食用菌鲜品1.5亿公斤。依托食用菌优势产业,辉县市引进了广东星河生物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食用菌生产项目,项目投资10亿元,采用国内先进的食用菌现代化生产和隧道灭菌技术,目前,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5月份试车投产。项目投产后,可为周边食用菌合作社提供优质菌种,为社员制作培养袋、灭菌提供一系列服务,将大幅降低社员劳动强度,提高产出率和产品质量,极大地推动合作社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生产,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层次。
一、目标任务
2012年,依托当地规模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5家,全系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0家,入社社员达到1万户;培育10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5家以上;组织召开“农超对接”会议5次以上;开展小麦、大米、棉花等大田作物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工作。
二、工作安排
(一)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依托基层供销社、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社会能人,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当地资源条件和市场前景为基础,拓宽合作领域,以参股入股形式积极领办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家,实现合作社的新发展。
区: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分别是:区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区绿通蔬菜物流配送专业合作社、区苗木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区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
区: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分别是:区农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区鸵鸟养殖专业合作社、区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区牧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区新户棉花专业合作社。
县: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分别是: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县福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县千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县佳诚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县绿鑫蔬菜专业合作社。
县: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分别是:县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县壮大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县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县大户苗圃繁育种植专业合作社、县春明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
县: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分别是:县甜高粱种植专业合作社、县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县棉花大田服务专业合作社、县生态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县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
(二)积极培育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按照市级示范社标准要求,培育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家。
区:区海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区博龙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
区:新盛冬枣专业合作社、小围子地瓜专业合作社。
县:县丰泰胡萝卜专业合作社、县天虹鸭业专业合作社。
县:县瑞丰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县海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
县:志强农作物农民专业合作社、聚鑫林果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探索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围绕规模特色优势产业,引导推进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相关市场主体之间在劳动、技术、产品、资本等方面开展联合与合作,发展成立合作社联合社7家。
区:区名优农产品联购联销合作社联合社。
区:区农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县:县丰泰胡萝卜合作社联合社、县健士富硒蔬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县:县大米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县金惠泽农产品营销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县:县明集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三、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社成立以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同志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农产品体系建设科负责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各县区供销社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细化任务目标,落实责任到人,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建立由县供销社牵头、龙头公司(专业合作社)具体实施、基层社广泛参与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探索依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与村两委联合,成立村级合作经济组织,探索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各环节积极性。
一、示范园建设模式探索
(一)项目融资角度分析
PPP模式是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模式,是指政府与私营商签订协议,授权给私营商建设、运营或管理公共基础设施以提供公共服务。PPP是项目融资的一种实现形式,主要根据项目的预期收益、资产以及政府扶持措施的力度来安排融资。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是项目经营的直接收益和通过政府扶持所转化的效益,项目公司的资产和政府给予的有限承诺是贷款的安全保障。这种融资模式可以使私营资本更多地参与到公共服务项目中,提高效率,降低风险。
某县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建设,政府提供项目支持,为合作社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平台,合作社由广大农户或联合企业成立,集中了农民的流转土地,与政府合作,为农民搭建种植平台。充分发挥了PPP模式的优势:第一,政府减少了前期建设园区的投入资本;第二,为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入了活力,降低其投资风险,使其积极投身于园区建设;第三,为农民提供技术,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第四,有效解决了当地部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第五,园区集试验示范、观光旅游、种植加工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长期经营所形成规模经济能有效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二)农业化产业模式角度分析
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运用了“园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该模式分两种情况:
第一,以相关农户组建专业协会或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农户间横向联合,并与园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纵向合作。由于传统的农户分散经营体制,使园区与单家单户发生交易的交易成本大、质量难以控制,并且租用大面积的土地还要付出高成本。因而合作社是这样一个主体,它能组织并代表农户与园区合作,把园区的标准要求等传达到农户,并监督执行,使众多农户分散的小生产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规模化经营,从而实现规模效益。
第二,该模式中还有一种是由广大农户或联合企业成立的股份合作社,合作社发展壮大后成立企业实体来销售、加工农户的农产品,从而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模式,通过合作、股份、股份合作制等方式成为同一个产权组织。农户和企业都是合作社的股东,利润分配时既按股分红,又可以按付出劳动多少支付工资或按销售农产品多少分享利润。
该县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结合两种模式优点,园区项目由某县依托该地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在当地村庄建立的农业综合示范园区,为种植提供资金、技术与政策上的支持;合作社包括富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富民苑和强农苑三家农业专业合作社,集中了农民的流转土地,减少了园区与农户直接交易的成本;农户提供流转土地和劳动力,在某县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的园区内,合作社农户可以得到分红,也可以承包大棚交纳租金挣得自主经营钱。
二、示范园的问题与反思
第一,一方面在项目建设后期,园区出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该县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在刚刚起步阶段,规模小、基础差、底子薄、办公设施和服务工具落后、服务层次低。
第二,缺乏技术指导人员。2015年下半年,该县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投入使用,在农户种植过程中,出现了农作物生病、有些承包户不会种植培养新品种的各种问题。农户缺乏科学田间管理经验,在病虫害发生较大年份管理不到位,造成大面积经济物病害发生严重,导致无收现象,难以形成产业优势和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虽然请省农科院及时指导解决,但是从长远来看,园区应当有技术指导人员时时指导,尽早发现问题,减少损失。
第三,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农户普遍缺乏对专业合作社法的相关知识和规定的认识,加上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经营管理经验缺乏,使经营管理人员对发展合作社的思路模糊、措施不明。同时,合作社自身运行不够规范,制度执行力度不够严格,合作内容不够明确,运行管理不够民主,内部管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四,利益联结机制不稳固。因合作组织还处于较低层次,园区与合作社、农户之间,合作社与社员之间并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园区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只停留在收取租金、手续费的层面上,农户从中享受到的实惠有限。
第五,后续工作不够完善。园区内大多数承包的农户不是本村人,而是来自相邻村或较远村的农户,在交通、住宿方面,园区设施比较落后。有些农户有自家车,早上可以直接去园区工作,但是相当一部分农户,早晚出行不是很方便。由于园区刚刚投入使用,所生产的产品面临销路不同的问题。虽然园区内有批发商直接来批发产品,但是数量远远不够,大多数由农户自己去找批发商。
三、建议与对策
该县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在建成初期所出现的问题,需要政府、合作社与农户三方共同面对。具体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大政策扶持,适时提供信贷支持。一方面由于该县本身正处在发展阶段,近几年新区建设中科、教、文、卫、交通的改善都需要大量资金;另一方面该县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中的富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富民苑和强农苑三家农业专业合作社都由当地农户近几年才组成,资金也十分有限。这就需要政府不仅要整合资源,加大政策扶持,而且要在困难时期,要适度提供贷款。根据调查所知,园区在后期出现资金短缺时,由县农牧局出面,给予贷款800万,度过了难关。但是在今后的发展中,仍需要加大政策扶持,适时提供贷款。
第二,培养技术人员,组织农户学习。从农科院聘请专业人员,组织农户学习基本知识,不仅能及时解决农户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产业质量,并且通过加强对农村里懂技术的能人和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建立农村人才库,强化人才储备,为园区农业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性技术保障;这样还能节约成本,提高农户满意度。
第三,引进管理人才,科学规范制度。目前园区刚投入使用,各项规章制度都不完善,一切都处于不成熟阶段。这就需要园区积极引进管理人才,进行产业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制定、合作社文化的塑造、产品销售模式的设计、产业管理与运营的构建、投资效益的分析等。
第四,与外部企业联合,扩大销售链。充分发挥园区外联市场,加大农产品的宣传与批发销售力度,通过市场拉动产业发展。政府可以与外联市场企业联合,扩宽销路、扩大销量,打造“园区+合作社+农户+企业”的农业化产业模式。
XX年我镇农业发展本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资源优势,合理调整种养结构,进一步完善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推进。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发展规模效益型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彻底破除“以粮为纲”观念,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观光农业、发展休闲农业为目标。
二、XX年农业重点工作
1、设施蔬菜基地建设
明年继续加大温室基地建设力度。首先完成**二期温室基地建设,由现在的200亩,扩大到300亩,加上原有冷棚400亩,整个基地设施菜种植规模达到700亩。再有就是半截河200亩、**200亩、**100亩三个设施菜基地建设,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等基础工作。
2、做大做强农业专业合作社
我镇农业专业合作社运作较好的并且有一定影响力的有3家,即大代木穆民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瑞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东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在这3家合作社分注册了“穆民”“抛庄”“东耘”商标。明年计划进一步做大做强,将优质的农产品打入京、津及沿海地区。
明年我镇北八村(子牙新河以北的8个村)将以**温室基地为核心,重点发展日光温室,**已完成100亩土地流转用于建设日光温室,十王堂村(温室水果)。我镇中部各村将以**温室基地为核心发展日光温室,**村已完成200亩土地流转,用于温室建设。西部各村在**和**的影响下,部分村也开始筹划温室基地建设,如胡太洲,半截河,正在加紧土地流转。
3、植树造林新机制
明年春季植树造林,计划改变原有分散零星种植模式。总思路是化零为整,整体推进,政府扶持。将全镇31个行政村,所有宜林的沟、路、渠两侧全部发包到村到户,好的地段进行有偿承包,各别地段可零地价发包,本着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谁种植,谁管护,谁受益,充分调动人民参与与绿化的积极性。同时,镇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和相应的政策扶持。
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本项目涉及子牙新河河套16个,2XX亩耕地(1400万);继续实施高效节水项目,本项目涉及**、朱司吴召、**、门店、**、前董景、珠庄等9个村。(800万元桥闸维修、地下管道、扬水站点);继续实施土地平整项目,本项目涉及子牙新河河套南15个村,40000亩耕地(2400万);继续实施土地出让金项目,本项目涉及子牙新河河北**、**2个村,3个温室基地,10000亩耕地。(550万)
三、保障措施
1、科技示范户典型带动
重点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从农业所属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中挖掘示范户,以点带面,加大宣传力度,增加辐射效应,从而使整个产业发展壮大,增加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
2、农业专业合作社引领
做大做强农业专业合作社,重点发展有产业发展后劲的合作社,使合作社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发挥其引导作用,扩大社会影响力,从而使原本分散、零星、无组织的传统农业,重新凝聚起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收入。
1. 基本情况
荔波联社全辖20个营业网点,其中正常营业网点15个,便民服务点5个,现有员工129人。截止7月末,各项存款余额69542万元,较年初增加7966万元,增幅12.94%,市场份额42.1%;各项贷款余额63209万元,较年初增加7721万元,增幅13.91%,其中涉农贷款余额57944万元,占比91.71%,比年初增加7055万元,其中农户贷款39065万元,农村经济组织贷款1450万元;农村工商业贷款17429万元。贷款市场份额76.4%,存贷款份额均居全县金融机构之首。
2. 荔波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县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农业组织化建设问题,强调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深化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手段。在这一前提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较大的发展,特别是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后,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截止到2010年7月末,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27个,带动农户2862户,已全部在工商部门登记,2009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产值567.1万元。全县已有13家合作社拥有自己的商标,注册商标13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无公害食品认证7个,产品产地认证5个,统一包装2个,制订标准化生产规程2个。
3. 主要做法
3.1深入调查,统一认识。我社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糖蔗、畜牧、桑蚕、林果、蔬菜、茶叶’六大特色产业”的要求,确立了“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实现支农大效益”的服务“三农”新思路,并且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支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联社成立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小组,制定了《荔波县农村信用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方案》;二是深入调研,主动对接。我社主动与农办、农业局、县工商局等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及时了解掌握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信息;三是及时组织人员到全县27个专业合作社、各乡镇政府进行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印发调查问卷、与农民面对面交谈等方式,了解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了解合作社社员的想法,掌握他们的需求。对此,我社及时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会议,统一思想,研究制定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荔波县农村信用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实施方案》,以期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的发展。
3.2创新服务,方式灵活。通过调研发现,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方式多元化:有的是专业大户创办,有的是村集体组织牵头创办,有的是部门牵头引办等。我社根据其组建方式的多元化,采取“宜社则社、宜户则户”的原则,对已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合作社采用授信,直接办理贷款,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合作社采用社员贷款。并不断创新贷款方式,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社员”和“中介担保+专业合作社+社员”等多种模式使信贷支农服务向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各环节渗透,有效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目前,已向112户合作社成员发放贷款475万元。
3.3独立授信,方便快捷。为进一步探索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启动资金需求较大,但缺乏担保抵押保证,融资较为困难,金融扶持难以落实的困难和问题,我社在通过认真、仔细调研后,组织各基层信用社信贷人员深入专业合作社、农户了解掌握资金需求状况,找准信贷投放切入点,及时提供有效金融服务。制订了《荔波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授信”业务,先由信贷员收集合作社的管理素质、经营发展情况、业务往来情况等相关基础资料,填写调查表建立档案;再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前景、信用状况等主要指标对其进行评级;最后进行授信。我们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开通“绿色通道”,压缩审批流程,及时授信,简化贷款手续,提高办贷效率,在授信额度内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方便快捷的信贷服务。
3.4担保创新,解决难题。针对专业合作社贷款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资产,我社树立破除“抵押物崇拜”理念,突破依赖抵押的传统信贷模式,采用信用担保、信用贷款和林权担保的方式,通过创新并推行“多人保证、联合保证”等做法解决“担保难”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以保证方式为主发放贷款,对保证人条件没有苛刻要求,自然人、法人都可以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保证人。由于合作社寻找单一的有实力的保证人存在较大困难,为此,我社接受多名保证人的联合保证。把合作社贷款偿还责任与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大股东挂钩,要求其夫妻提供共同保证。
3.5多方帮扶,助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我社积极主动与政府沟通协调,向县委、县政府汇报我社在促进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的有关工作。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担保难,赢得他们的重视和支持。县委、县政府同意对我县信用社发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进行贴息,并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定补贴,减轻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压力,同时也降低了我社经营风险。县委、县政府累计为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合作社社员贴息达56万元。在这个情况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07年不足10家增加到现在的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总额从2007年的92万元增加了567万元。
4. 取得的成效
4.1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增收。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全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帮助其增加服务能力,逐步转向产、供、销为一体的社员服务上,更好地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增收。我社向荔波弘信土枇杷专业合作社社员42户农户发放112万元贷款,用于种植优质蜜柚。通过支持,蜜柚种植面积从原来不足100亩的扩大到了300亩,今年产值达240万元。种植蜜柚的社员年人均收入从单一种植玉米的2500元增加到6000元。
4.2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新产业。过去全县农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农业资源的开展利用程度不高,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较低,通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后,部分农户也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将高效农业作为发家致富的一项重要工作。除种植水稻外还加入茶叶合作社、蔬菜合作社、血橙合作社、旅游开发合作社等都是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组建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拓宽增收致富的门路。从事农副土特产品运输、加工、销售的个体经营户逐步增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活跃地方经济,带动了新产业。如发放荔波县益丰源血橙专业合作社贷款150万元,合作社成员115万元开发种植血橙基地700余亩,带动农户78户,每户年均增收2000多元。
4.3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之路。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很好地解决家庭经营与市场经济的衔接问题,有效地解决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难题,是对农村经营体制的丰富、发展、完善和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当地已形成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展专业性生产经营活动。如朝阳蔬菜合作社、瑶山鸡养殖合作社、瑶山血橙合作社、驾欧旅游开发合作社等都是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组建起来的,其产业分布非常明显。这种区域产业化十分有利于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之路,有利于农业区域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4.4缓解了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问题。我县绝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资产,无法得到贷款支持,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发展迟缓,规模小,无法壮大自身实力,承担经营风险能力较弱。自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授信”业务后,通过“多人保证、联合保证”等方式解决部分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资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可以取得信贷支持。
4.5拓展了服务领域,为信用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授信”业务的开展,体现了我社支持“三农”及农村企业及各类经济组织生产的真心诚意,在当地政府和农民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大提高了信用社的声誉,为我社起到了以贷引存的作用,不少经济组织和农户原来在其他金融机构开户存款的,现已改到信用社开户存款。截止7月末,我县对公账户比年初增加55户,各项存款余额69542万元,较年初增加7966万元,增幅12.94%,市场份额42.1%,充实了我社资金实力,提高了信用社支持“三农”的能力。
5. 几点建议
5.1切实落实扶持措施。一是要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大力扶持,搞好服务,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税收优惠;二是努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在支农资金中的比重,建议财政部门在财力上要重点倾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充分发挥整合支农资金作用。建议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标准化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科技入户项目、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项目等各类财政支农项目和扶贫项目,委托有条件的合作社实施;三是由政府建立贷款激励机制,鼓励各金融机构扩大贷款发放规模,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
5.2加强对合作社规范发展的引导。建立农村合作社指导员制度。组建以农业、畜牧水产、林业等涉农部门科技人员和干部为主的合作社指导员队伍,建立指导员联系合作社制度,做好合作社发展的培育、帮助、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
【关键词】 农业综合开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一、杭锦旗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杭锦旗首家登记注册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3月,为“杭锦旗金漠养牛专业合作社”,主要发展肉牛养殖及销售。全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真正起步发展是从2009年开始。按照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杭锦旗党委、政府加快转变农村牧区发展方式的要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农村牧区发展方式的若干政策》(杭政发[2010]6号),规定“设立农牧业产业创业基金,旗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通过有偿使用、无偿支助和贷款贴息的方式,支持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营大户创业建设”。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目前,全旗共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21家,入社成员2606人,其中农牧民成员2352人,合作社由最初的种植、养殖等发展到现在的种植、养殖、小食品加工和农牧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其中种植业、养殖业112家,小食品加工业5家,农牧服务业4家。
主要特点:
(一) 合作主体的多样性。杭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按牵头主体分,主要有三种: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以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龙头企业为龙头,按自愿互利原则,把周围同行业或同类型的养殖或种植大户联合起来,组成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联合体;二是农牧民合作创办型。以能人为核心,联络若干专业农牧户,每户投资入股,组成紧密型的合作制服务经营组织;三是农牧业、农机等单位牵头引办型。
(二) 经营范围较广。从经营范围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包括了种植业、养殖业、农牧业、服务业等行业,涉及到蔬菜、农畜产品、家禽、农机服务等几大产品和服务类别,基本囊括了当前农村牧区经济的主要行业,规模化经营直接增强了合作社的综合竞争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直接介入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全过程,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既发挥了家庭经营制度的优点,又克服了家庭经营规模小、与市场脱节等不足,农牧民通过自己的联合与合作,将本专业的生产、服务、营销和分配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了联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但在农牧业产业经营中获得规模效益,而且提高了农牧民在市场交易中的竞争地位,有效解决了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对接的矛盾。
(三)规范化发展。目前,杭锦旗所有登记注册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均有规范的章程和健全的组织机构、明晰的产权结构,绝大多数合作社建有独立的会计核算体系,内部管理日益加强,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合作社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
(四) 促进农牧民增收。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社通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合作的方式,将农牧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大市场的风险,通过对内服务为宗旨,对外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打开了农畜产品销售市场,降低了销售成本,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二、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调整,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大,扶持项目也逐步增多,但是由于我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起步较晚,真正发展是从2009年开始,所以截至2012年,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只有杭锦旗野诚养殖专业合作社一家。
(一)野诚合作社基本情况:该社位于锡尼镇浩绕柴达木嘎查,成立于2009年4月15日。投资300万元,建设了养猪厂,在此基础上以“公司+基地+农牧户”的模式联合117个牧民组建了养猪专业合作社。现有养殖基地2500亩、配套的饲料基地1500亩、标准化猪舍1万平方米、种猪226头、东北山地野种猪40头、育肥猪1700头。该社发展实力相对雄厚,带动作用较为明显。
(二)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情况:根据鄂农综办发[2010]78号文件批复,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中,其中一个是由野诚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实施的杭锦旗4400只肉羊养殖扩建项目,项目总投资16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为56万元,自筹104万元。
三、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社员都是农牧民,不了解合作社运行管理模式,不少社员对合作社发展心存疑虑,因此热情不高,动力不足。
二是管理运行不规范。目前,专业合作社成员多数是农牧民,文化水平、管理能力、技术力量等方面的素质都不高,对建立制度无疑是一个难题。正是由于此才造成管理机制不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工作的随意性较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发展。
三是组织规模偏小。野城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00万元,虽是杭锦旗实力最强的专业合作社,但是社员与合作社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与其它合作组织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四是信息服务落后。合作社的信息来源和传递绝大多数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农牧民由于市场需求信息不灵通、掌握信息手段单一,没有先进的手段传递信息,信息反馈迟,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四、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及对策
一是降低自筹资金比例。由于合作社一般起步都较迟,正处于发展壮大时期,资金积累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建议降低合作社项目自筹资金比例。
一、关于DW旗EJNR镇HGB畜牧业专业合作社
(一)HGB嘎查基本情况
HGB嘎查地处DW旗EJNR镇境内,是一个草场退化比较严重的牧业嘎查,嘎查有170个牧户,120万草场。上世纪90年代末,嘎查牲畜头数达到7400多头只,但受1999-200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嘎查牲畜头数缩减至30000头只左右。结果,牧民生活质量迅速降低,有50多户牧民成为无畜户,牧民生产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二)HGB畜牧业专业协会及合作社的成立和现状
1、HGB畜牧业专业协会及合作社的成立
面对草场退化、牧业生产日渐艰难的情况,2003年1月23日,以嘎查书记浩毕斯哈拉图为首的8户牧民自愿联合,以16000元的入股资金成立了HGB畜牧业专业协会,并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成立当初,协会根据本嘎查没有打草场,牧民每年从外地大量购置饲草料的实际,仅以降低牧民饲草料支出为目的,放弃牧户一家一户开发饲草料基地的做法,开发种植200亩饲料地,开始走上牧民自家种饲草料的路子。刚开始,牧民不会种植饲草料,只能从外地雇用农业技术人员;后来协会专门派2名年轻牧民到外地学习饲草料种植、收割及田间管理等农业技术,很快把种植饲草料的全部过程自己承担,节约了雇用农业技术人员的费用。就这样HGB畜牧业专业协会开始了为牧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工作。协会成立后,通过统一种植饲草料、统一购置兽药及牧业机械、统一搜集市场信息及时销售畜产品、整合草牧场轮牧经营等方式,大大降低了牧民生产成本。于是,协会成员从2003年的8户逐年增加,到2009年时已达到70户,其中36户为入股成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公布实施后,协会11名成员联合成立了HGB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并在旗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但协会与合作社没有完全分离或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协会入股的36名成员仍参加合作社利益分配,合作社仍对协会的全体成员提供原有的服务。目前,该合作社拥有乌珠穆沁绵羊34937只,乌珠穆沁山羊5473只,乌珠穆沁牛880头,西门塔尔牛115头,287匹马及70峰骆驼。
2、合作社的主要服务工作
经营200亩饲草料基地
除协会成立最初两年雇用外地人种植饲料地外,都是牧民自己种植管理。其中,政府以项目形式配备了价值约46万元的机井、高压电线、拖拉机、割草机等机械设施。目前,草料地青贮亩产5000~6000斤,基本能满足成员饲草需求。服务方式从最初的以远低于市场价格提供给协会成员,转变为以市场价格或略低于市场价格提供给合作社成员;从最初的盲目种植转变成订单式种植经营,有效解决了年景好、饲草无人要,年景不好、饲草供应不足的情况。
建立2处种公羊基地
2005年协会举办了种公羊交易会,真正开始了协会经营种公羊的工作。种公羊基地建立过程中协会得到了政府30万元的项目投资,建设棚圈、车库等基础设备。由于最初的1处种公羊基地(600只)无法满足成员及周围市场需求,今年又建立了1处基地,培育优良品种的种公羊,届时能够满足成员需求。目前,合作社已建立的2处种公羊基地由2户牧户(专业户)经营,负责乌珠穆沁优良品种种公羊的饲养、管理,并向成员提供服务、外租及销售。据负责人介绍,该合作社已从自治区农牧业厅获得了建立种公畜选培基地的资质。
整合40万亩草牧场,以轮牧方式利用草场该合作社与嘎查合作,围封了40万亩草牧场,并整合40万亩草牧场,以轮牧方式利用草场。统一购置生产资料、统一出售畜产品合作社实行流动性资金制度,用于统一种植饲草、兽药等日常性生产支出,减少中间成本,降低生产费用;并根据市场信息,统一销售畜产品,避免信息不对称或二道贩的获利,增加牧民收入。提供信息服务合作社在旗所在地设立联系点,专门负责搜集市场信息、提供信息服务以及为牧民进城办理各种事情提供便捷服务。经营旅游点合作社4名成员在旗附近开办了“HGB旅游点”。
3、合作社的制度安排
HGB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不仅与其他专业合作社相同设有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财务管理等内部制度,还有自身特有的一些制度安排:
入股成员与普通成员
协会成立后,HGB协会把成员分为入股成员和普通成员。入股成员,即2500元作为一股向协会入股的成员。牧民可以以现金、草场、牲畜和劳动力入股,把入股资金作为协会(合作社)流动性资金,用于协会(合作社)临时性生产支出。入股成员以入股程度参加合作社利润分配。普通成员,即非入股成员,协会(合作社)对他们提供与入股成员同样的服务。协会(合作社)全部服务项目首先向协会(合作社)成员提供,在此基础上可以向非成员提供。
建立种公羊专业户牧民可以把种公羊按500元作价入股,协会(合作社)把入股种公羊转让给专业户,建立种公羊专业户;专业户拥有经营和收益权,承担所有经营成本,获取效益;专业户向成员提供有偿服务(以前一年一只种公羊租金150元,2007年后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并通过成员大会使其租金提高至300元);合作社负责种畜场的基础建设投入,并对其经营管理进行监督,即专业户必须保证种公羊膘肥、成员需求的优先满足、租金稳定等等;专业户向合作社上缴管理费用(这种收费制度从今年开始实施,并根据专业户收支情况收取5000-10000元的管理费);专业户相互联合。入股成员参与利润分配,全体成员享受合作社所提供的所有服务虽然只有11户成员登记设立了合作社,但原协会36户入股成员共同参与合作社利润分配,全体成员享受合作社所提供的全部服务。
分组
合作社与嘎查合作,把全嘎查170户分成7个组,每个组安排一名合作社成员,负责宣传、组织工作;合作社推荐成员参加组长选举;组在嘎查、合作社与牧民之间起到桥梁作用,把牧民的畜产品销售、购置饲草料、购置兽药等需求、要求传达给合作社和嘎查,并把嘎查、合作社的信息传递给各个牧户。这与过去的生产队的做法相同,有效吸收了其积极因素。
4、合作社远景
今后,HGB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一方面根据嘎查草牧场及牧户居住情况,再把合作社规模扩大至全嘎查的基础上,整合草场,实现嘎查内部的轮牧;另一方面建设种畜场。其中包括:
整合全嘎查草场,拆网围栏;牲畜提质增效;建立信息服务中心;加工销售畜产品;经营旅游点。
当然,其中一些项目已着手实施,但规模仍小,仍不稳定,还处在试验性阶段。
(三)合作社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1、在草原生态严重退化、牧草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恢复草原生态的难度较大;
2、购置饲草料等生产资料的流动性资金严重缺乏;
3、搭建棚圈、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
4、牧民急需接受培训,特别是一些应用技术的培训;特别是中老年牧民或接受能力较低的牧民希望得到参观学习的机会等。
(四)HGB畜牧业合作社成功之处或值得借鉴之处
1、合作社(协会)+嘎查+牧民相互渗透、互相合作、相互影响、共同发展。首先由于HGB合作社是根据牧民自身需要,自愿组织建立的组织,完全代表了牧民想通过合作社解决现实困难、获得利益的想法。另一方面,合作社与嘎查合作把嘎查40万亩严重退化草场全部围封,并把40万亩草场通过轮牧方式联户利用;通过项目资金向合作社成员倾斜、轮牧户倾斜等措施鼓励牧民进入合作社、整合草牧场、轮牧经营。此外,合作社有些服务项目向嘎查全体成员提供方便或优惠,让合作社的服务面覆盖全嘎查,以此鼓励牧民进入合作社并带动嘎查工作。甚至,合作社成员以及合作社所提供的服务项目没有局限于本嘎查,而是扩展到其他嘎查、其他苏木镇甚至是其他旗县。
2、政府支持及项目资金的投入对合作社成立之初的稳定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合作社成立之初,政府先后向合作社以项目形式投资近80万元,对合作社建立饲草基地和种畜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对牧民自愿组织建立的合作社初期发展而言,获得适合自身特点的政府项目投资对其平稳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3、把种公畜承包给专业户,分离经营权、所有权与监督管理权,从而有效解决了种公畜由集体经营的弊端。过去所采取的种公畜由集体经营的方法,虽然在牲畜改良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使得集体经济严重受损。根据这种情况,HGB畜牧业合作协会采取了种公畜专业户经营的方法,并实行经营权、所有权与监督管理权相分离的做法,有效解决了种公畜集体经营的弊端,使合作社、专业户及牧民共同受益。
4、由于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得广大牧民的拥护,实现了合作社(协会)为牧民服务的宗旨。合作社(协会)一成立就非常关注降低牧民生产成本的问题。他们通过开发饲草基地、整合草场轮牧、贫困户草场嘎查内出租、联户经营节约劳动力和基础建设投入、统一购置兽药等措施有效降低了购置饲草料、租赁草场、雇用劳动力、基础建设重复建设、购置兽药方面的生产成本,获得了广大牧民的拥护,进而其规模及覆盖面逐渐扩大,实现了为牧民服务的宗旨。
5、吸收了游牧业的合理内涵,依靠牧民自觉认识。一方面,互助、联户经营、轮牧、听取长辈教训等游牧经济或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涵在合作社工作中得以运用,并通过生产方式的调整降低生产成本,恢复草牧场;另一方面,HGB畜牧业合作社形成了具备自身条件后,有选择性地申请、接纳项目资金的自觉认识,不仅有效避免了条件不成熟就盲目追求或接纳不适合自身特点的项目,充分发挥项目本身的积极作用,探索出一条牧民对自身牧业生产做主的路子。
6、通过嘎查社员大会制度和合作社成员大会制度保护草牧场。根据人口增多、草场退化的实际,HGB嘎查和HGB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嘎查社员大会制度和合作社成员大会有效解决着外部人员租赁草场、探矿开采等占领草牧场的行为,保护草牧场。
7、注重多元化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努力树立自我品牌。目前合作社不仅从事畜牧业生产,还经营着饲草种植、旅游点、奶食品加工、运输等其他产业。值得一提的事,合作社还注册了“乌珠穆沁额尔敦”肉食品、奶食品和种畜商标,努力在市场竞争中树立自我品牌。合作社还通过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自我宣传、做社会福利事业等方式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二、对以HGB为代表的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的评价
(一)2007年,国家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简称《合作社法》,下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如雨后竹笋在草原牧区大量涌现,尤其以合作社名义注册登记的合作组织为多。这样这些专业合作组织既得到法律地位,又获得政策支持。HGB就是其中一个。然而,多数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特别是像HGB(2003年)这样有所作为的合作组织早在《合作社法》公布实施前就产生并已开展工作。
显然,《合作社法》在专业合作组织活动实践的推动下产生,又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与政策保障。那么,以HGB为代表的畜牧业合作组织成立的现实背景是什么?是政府、政策推动的结果,还是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不能否认,政府、政策对草原牧区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产生的推动作用,特别是2003~2005年间,一些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各种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立,甚至政府及各有关部门作为带头人、组织者成立一些专业合作组织。然而,那些专业合作组织大部分为虚架子,数量颇多,但组织工作的不多,产生效益的更是少之甚少。还有一些专业合作组织为争取项目资金而成立,拿到项目便散摊,项目资金流向不明。而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一定生命力的专业合作组织大部分则为解决草原畜牧业生产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如草原生态严重恶化、饲草料不足、养畜成本增加、畜产品销售受困、牲畜售价过低等等,在当地畜牧业生产经营能手、能人的带动下建立起来的。
如果把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上述困难总结成一体,那就是草原畜牧业单户经营的各种弊端的综合。今天,我们站在草牧场严重退化、毫无市场竞争能力的牧民角度看,单户经营草原畜牧业的路子几乎走到了一个死胡同草牧场不同程度地退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政府对草原畜牧业及其产品几乎不提供任何保护措施,甚至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于是,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基于牧民自身的发展需要,从牧民群众内部萧然走向历史的舞台。它凭借与草原畜牧业与生俱来的联系必将为草原牧民继续经营发展草原畜牧业找出一条可行之路。
(二)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与草原畜牧业之间存在与生俱来的联系。专业合作组织要求自愿、开放、民主、经济参与、自治、独立、教育、培训、提供信息、合作以及关心社区。而草原畜牧业与生俱来就有这些特点,它强调分散性居住的牧户在开放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经营各自独立的畜牧业生产,但他们又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畜牧业生产的全部过程,开放和合作是其天性。这种开放和合作是草原畜牧业的自然条件和生产规律所决定,绝非人为所至,是牧民在开放的草原生态系统上通过数千年来的生产经验总结出的,而且这种开放与合作精神在牧民间相互影响、世代相传。而恶劣的草原自然条件和牧民分散的居住决定牧民之间信息传递及相互关照的必要性。正是两者与生俱来的联系促使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在牧区、在草原畜牧业内部有着长足的发展。
如上文所述,牧民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决定了其合作精神,而且这种精神已凝结成为草原畜牧业生产殊的生产方式和社区文化及生活习俗。我们在草原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经营者生活中,甚至在他们狩猎、打仗中无不发现这种合作精神(受篇幅之限,略去例举),而它已变成草原畜牧业生产国有的生产方式和牧民生活中的文化常态。而这种合作为宗旨的生产方式和社区文化及生活习俗为建立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基础,只要方法得当、制度完善,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必然成为草原畜牧业生存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创新机制;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农业合作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自发的基本组织形式。合作社是由经营相同农作物产品或提供相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具有共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方需求的自发组织共同互助管理的农村经济互助组织。它为参与互助的农民成员提供生产资料的来源、投入资金的筹集、农产品的销售、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信息提供等等项目的服务管理。农业合作社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组织规模较小、缺乏规范管理的自发萌芽阶段;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出台农业合作社相关政策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支持和肯定这样的农民生产组织形式,而且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逐步实现向科技技术经济互助组织型转化。第三阶段从二千年开始,农业合作社在数量、规模、经营种类等方面都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村农副产品经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社概况
从二零零七年以后我国农业合作社进入了有法可依的迅速发展阶段,除了数量不断增加、服务内容从单项技术服务转向综合性技术信息服务、从事产业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新增了土地流转、农机服务、工艺品加工等农副产业为辅、同时农业合作社内部由发起人精英起主要管理作用。一些合作社设立稳定办公地点、独立银行账户和会计核算,发展较好的还有自己的合作社注册商标。我国农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组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打造“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队伍,推动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而且对土地集约经营起到促进作用。然而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前进的,我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也不例外,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农业合作社发展国际研讨会对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农业合作社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社多数是由种植大户或饲养大户发起组织的,对内部的民主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内部管理权大多集中在少数创业精英手里,每当遇到政府资金投入或优惠政策下发时,还做不到民主平等享受国家所有政策红利,存在领办龙头企业和创建精英与普通参与成员农民之间在政府投入资金、项目开发等信息技术的不对称分享。因此造成一部分农民对合作意识认识不足、参与态度不积极,参与农业合作社农户的比例远远低于先进国家农场主参与合作社组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比率。
(二)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社经营项目单一缺乏综合性深加工能力
多数农业合作社从事原始农产品的种植、养殖简单活动,业务范围固定不具备从事农产品的进一步加工、销售、储存、运输一体化服务的能力。由于受到农业合作经营规模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出现一批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不高、加工转化水平不高的农产品,致使农业合作社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降低、利润空间下降、合作社的规模停止难以扩大。
(三)农业合作社顺利运营缺乏资金投入阻碍发展速度
我国农业经济作物种植的收成受自然气候影响很大,资金投入存在成本高、风险大的隐患,参与合作社的农户缺乏经济基础和政策扶持,银行贷款渠道不畅通,融资渠道缺乏也无法获得外部投资,造成资金短缺是当前农业合作社面临的第一难题,也是制约合作社扩大规模和快速发展的因素。
二、创新机制优化农村合作社管理制度
(一)对农民强化合作社优势理念宣导工作
为了提高农民对合作社能够提供资金、技术、信息、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这些作用的认识,改变传统上错误消极观念,要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合作意识。例如首先对内部开展培训活动,加强合作社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管理素质和综合业务水平的提高。然后积极到农村的村屯展开合作社重要性的宣传,通过农村村报、村公开信息栏、传单宣传等形式,摆事实举例证让农民兄弟亲眼看到合作社带来的科技技术力量,感受到合作社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而在心理上接受合作观念积极踊跃参与合作形式。
(二)建立健全农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加快经营业务扩展的步伐
具有合理规范的合作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是农业合作社能够顺利发展的现代法宝。优化农业合作社内部民主管理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制,是合作社能够科学管理的前提,合作社的所有成员作为主人翁人人照章办事,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合作社的决策所有成员民主讨论选取最优方案。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合作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引进股份制形式组建管理机制,增加服务项目、克服资金周转困难,实行分工不同各司其职,在利润分配上实行多劳多得保证成员的应得收益。农业合作社还要加大对农产品新项目的研发力度,促进经营范围扩大的同时加快实现合作经济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模式。
(三)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资资金和扶持资金的力度,促进农业合作社宣传活动、培训活动、技术推广活动的顺利开展
出台政策要求相关金融部门大力支持农业合作社的信贷资金发放。制定详细优惠政策从减低贷款利率、简化贷款手续开始,为农业合作社提供优质金融产品。农业合作社除了政府资金投入、银行贷款和成员入股自筹以外还要开拓社会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在科学规范的机制内充分利用民间借贷,让它为农业合作社顺利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显利.经济学视阈下农业合作社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和完善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20):275-277.
一、积极探索,为新型农业经营业体发展创造了实践经验
1.典型示范引领发展。一是打造“四带百区”牵动发展。围绕贯穿全县10个乡镇的4条主要公路沿线,规划设计了绿色水稻、玉米、大豆、蔬菜食用菌等四条产业示范带和102个示范区,严格把握农时、品种、技术、整地和田间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标准,应用先进的技术、栽培模式和最优良的品种,达到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成为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推广的农时标准和种子包衣、智能催芽、毯式育秧、玉米大豆110厘米大垄栽培等新技术,普遍被老百姓认可和接受。二是发动党员干部和能人引带。充分发挥乡村干部和农村能人组织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优势,采取领办、创办、联办的方式组建新型经营组织,改变以往行政命令、简单说教的方式。目前,全县党员、村组干部创建的合作社有324个,占合作社总数的80.4%,其中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领办的有91个;专业大户中有党员大户760户,占大户总数的37.29%。四海店镇宝山村党总支书记逯德民领办的利民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六统一分”(统一品种、统一购买物资、统一整地、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按地(股)分红)的经营模式,吸引642户村民以土地入股,共规模经营土地面积17285亩,实现了整村土地规模经营。目前,全县达到标准的家庭农场发展到17个,经营面积5.44万亩。其中在全省首家注册成立的“大力家庭农场”,规模经营面积2800亩。三是引进龙头企业带动。依托我县是大豆、水稻主产区和木材、特色山产品储量大、品质优等资源优势,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建立“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实行订单生产。目前,加比力羊乳、东帝液态菌、联众食品、大森林山产品等规模经营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家,经营面积7万亩。
2.强化扶持助推发展。一是政策扶持。制定扶持办法,对规模大、示范作用好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资金扶持。在规划、申报项目时重点向专业大户、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作业区域倾斜,去年实施的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示范、田间工程等项目,受益合作社、家庭农场达200多个。新建的6个智能催芽基地、22.6万平方米大棚育苗小区全部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挂钩,覆盖水田面积30多万亩,并把粮食收储烘干、农机合作社等惠农项目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大户重点倾斜,全县9个千万元农机合作社,全部依托专业种植合作社建立。二是技术扶持。实行乡镇农技推广区域服务站包专业大户、包种植合作社、包家庭农场,农业科技人员到合作社任职、兼职或技术入股、技术承包,从种到收全程技术指导,大力推广水稻毯式育秧、玉米110厘米大垄双行等新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提高150斤,玉米提高200斤。目前,每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配有业务精干的农机、农技人员负责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三是金融扶持。协调金融机构简化办事程序,放宽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用财政资金担保放大5倍贷款,强化政府与新型经营主体、金融机构的多方合作,探索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截至目前,全县“三农”贷款13亿元,其中向大户、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贷款达5.8亿元,占45%。
3.规范管理保障发展。一是规范制度。制定了一整套合作社管理制度,重点是严格财务管理,加大监管力度,完善财务管理,切实把农户出资、部门投入、政府补助等资金管好用好,创造最大效益;通过互相观摩、业务培训、指导服务等措施,普及市场营销、信息利用、财务核算、经济合同等方面知识,提升专业大户、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和各类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监督检查,组织相关部门采取抽查和不定期检查的方式深入到合作社进行监管指导,帮助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生产运行机制,杜绝“空壳”现象发生。二是规范生产。在发动党员干部领办创办经营主体的同时,侧重把各业能人培养成党员、干部,借助他们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组织进行标准化生产、现代化生产,既能有效统一种植品种、种植技术,又避免行政干预过多、农民反感等问题发生。三是规范分配。重点在全县推广“按土地面积、按土地等级、按种植作物、按亩提管理费”的合作社分配模式,即根据入社农户之间地力不同和种植作物收益不同等问题,对入社土地按二轮土地延包时的三级土地等级进行评估,收益按地块等级和种植作物种类形成不同的核算单元,分单元设立管理台账,费用、收益独立核算,避免了土地入社后,由于地力差别等导致分配不公问题,使利益分配更趋合理。
4.广辟渠道推动发展。为了让流转土地农民有事可做,使土地流转由短期行为变为长期行为,使之更趋于稳定,我们重点在解决流转土地后农民的出路问题上进行探索。通过推进城镇化建设,坚持产城一体,发展二三产业,提高中心城镇吸纳和承载能力,让一部分农民变市民。同时,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奶山羊养殖等项目,为农民搭建创业平台,增加流转后农民自主择业机会。此外,加大技能培训力度,让青年农民有一技之长,增加创业就业成功率。还在76个村成立(下转11页)(上接8页)劳转协会,为外出务工农民和留守人员提供服务,让他们安心放心外出务工。
二、深入查摆,找准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症结问题
虽然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步子不断加快,规模不断壮大,效益不断彰显,但是运行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融资难。可以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都处于起步阶段,原始资本积累不大,特别是发展规模经营、特色种植和养殖的经营主体对资金的需求非常迫切,但由于农机具、宅基地、住房、场库棚尚不能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刚刚起步,尤其是现在金融机构普遍有“零风险”的规定和要求,农户贷款存在额度小、周期短、利率高、可抵押物少、担保要求严的问题,筹集资金非常困难,融资难成为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问题。二是经营风险大且抗风险能力差。现在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土地经营的面积越来越大,而加入合作社的农民还普遍都有保底的要求,这样就使这些新型经营主体承担了较高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成本,加之自身积累不足,农业保险又相对较弱,致使他们抗风险能力相当差。遇上较大的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风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有倾家荡产的危险。三是经营主体自身实力不足。目前看,数量虽然多,但质量不高,自身发展实力严重不足,很多合作社缺少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缺少大型机械设备,缺少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尤其是粮食烘干仓储设施严重不足。部分农民的小农意识严重,不愿意承担风险,进市场闯市场的能力较弱,多数是靠数量换效益,而不是靠质量、靠品牌取胜。
三、加大力度,全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
实践看,经过几年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业转型升级和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力量,今后必须在用好国家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探索创新力度,确保规模不断壮大,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1.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引导力度。通过宣传引导、组织培训、典型示范等措施,重点抓好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培养,提高思想认识,提升能力素质,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要注重加强指导,推进合作社机制创新和规范化运作,重点研究好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机制,培育一批相对规范、对农民带动作用较强的合作社,使他们真正成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有序、健康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加大扶持力度,政策优先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鼓励扶持他们搞好土壤改良、灌溉排水、道路修整等基础建设。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通过以奖的方式,对达到一定标准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适当奖励,形成导向和氛围。要在专业技术人才上给予扶持,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使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成员以及家庭农场主都成为专业人才。
尽管玉米市场行情一片低迷,但仍有“突出重围者”。“去年玉米价格大幅下跌,东北地区受影响严重,合作社虽然是高于临储价一分钱回收农民的玉米,但我们的生产成本降低了,整体算下来,和我们合作的农民玉米收入并没有减少,” 吉林省公主岭市万欣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耀辉高兴地告诉记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原来,这一切都得益于合作社独特的经营模式和完整的产业链条。
3月中旬,初春时节,此时的吉林还没有退去冬季的寒冷,放眼望去,黑油油的大地似乎还没有“苏醒”,田野里一片寂静,按照往年规律,春耕还要再等几天。记者来到位于102国道旁的万欣农民专业合作社院内,金黄的玉米铺满大院,现场机械正在作业,一边正在用烘干塔进行玉米烘干,另一边几台卡车进进出出,忙着卸载新收的玉米,俨然一幅农忙的景象。
薛耀辉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以农机撬动土地、在土地上生产粮食、玉米加工烘储、回收田间秸秆、秸秆作为养殖饲料、牛的粪便制成有机肥、有机肥回归土地。接下来将努力开发玉米深加工产品和畜产品。在经营模式上,合作社成功捋顺了土地―农民―合作社―政策―市场五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举措,合作社帮助当地农民在各个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收益。
以机械撬动土地降低生产成本
2007年,时年37岁的薛耀辉投资百余万元创立了万欣农机合作社,这就是万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前身。一个以农机起家的合作社,必然少不了机械化作业,这为合作社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模式的推进,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土地整合效果明显,种植规模逐渐增大,有利于科学种植和机械化生产。薛耀辉介绍,合作社以多种方式与农民进行合作,内部进行土地流转,并为土地流转农民安排就业,合作社负责全程机械化耕作,化肥、种子由合作社统一购买,玉米收获以后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1分/斤的价格进行收购并负责玉米的烘干、贮藏和销售。2015年合作社新上各类农机具60台套,完成了近7800公顷土地的机械作业,与周边各个乡镇的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起成立了合作联社,把一套玉米生产为基础、养牛控制成本风险、产后加工创收益的循环生产模式辐射到周边20公里的各个乡镇。
“合作社实现了玉米耕种收环节全程机械化,从而向秸秆利用、玉米精加工方向迈进,加快了农业和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了土地流转。”薛耀辉告诉记者,合作社2013年实现土地流转612公顷,彻底把农民从土地解脱出来从事第三产业,安排劳动力130多人,真正达到了土地增产,农民增收,合作社增效。
“总而言之,合作社与百姓的合作没有离开合作社的宗旨――带民致富,我们承担着整体规划布局的角色,是产业的推动者。”薛耀辉说。
土地粮食银行成功与农民建立合作方式
据薛耀辉介绍,刚开始,村民对加入合作社并不感兴趣,对机械化作业持“怀疑”态度,因此在合作社土地流转时产生了种种不合作。而且当流转土地面积达到612垧时,每年支付给农民的土地流转金,加上担保金和利息,更是让合作社喘不过气来。“我几乎把所有的土地流转方法都试过,包括租赁、托管、入股,都不是很合适。”薛耀辉告诉记者,“与农民的合作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其实农民的想法很单纯,就是要让他们看到效益,他们才会信任你,跟着你干。”
历经几年探索,在2104年伊始,薛耀辉找到了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土地粮食银行。薛耀辉介绍,这种模式是农民把土地存进来,由合作社提供农机作业服务,测算下来,一垧地的生产成本要比市场价省1000多元。玉米收获之后归农民。如果卖给我们,我们以每斤高于市场价1分钱收购,田间的秸秆归合作社。也可以存进来,存期一年,给6分利息。薛耀辉坦言,之所以能够高出市场一分钱,主要归功于合作社延长了产业链、价值链。从最初单一提供农机服务,到现在涵盖种植、收储、加工、有机肥制造以及资金互助社,万欣合作社融合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其实银行的说法也许不准确,但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这种模式确确实实解决了问题。合作社只有生存下来,才能为农民提供服务。”薛耀辉表示,通过“土地粮食银行”模式削减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户的戒心,提高“土地存储”农户的收益,这意味着,合作社不再“觊觎”农民的土地,土地反而从“包袱”变成了财富,合作社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扩大规模的风险。土地和粮食都归农民,农民不会偷收,合作社更不用支付流转费,也不用承担粮价下跌的风险。即使粮价下跌,因为规模种植成本下降加上市场的收购价,农民的损失也会大幅减少,这个优势在去年就明显体现出来了,帮助农民渡过了临储价格下跌的难关。
玉米烘储中心提升产业价值
“过去由于小型贮藏设施的储藏量不足产量的1%,导致收货后大部分粮食或地趴或贱卖,不仅损耗大,而且农民没有市场选择权。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主体,建立烘储是必然的。”薛耀辉告诉记者,在烘储中心建立以前,合作社的发展遇到瓶颈,能涉及的只有种、收、卖等环节,链条断裂,经营模式单一,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一味地通过提高农户收益,增加租金等手段来增加合作社凝聚力只能是饮鸩止渴,无法使合作社的发展走入正轨。薛耀辉强调,土地粮食银行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行也主要得益于烘储中心的建立,在去年应对市场风险时烘储中心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2014年,针对粮食产后损失严重的问题,农业部启动了粮食烘储示范推广项目。万欣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其生产规模较大,组织管理结构完善,示范带动能力强,对玉米烘储设备的需求迫切,因此被选为吉林省玉米烘储中心示范点。薛耀辉介绍,合作社于2014年开展了粮食烘储中心示范项目,该项目共投资154万元,日处理量300吨,合作社配套2座500立方钢网结构储存仓,贮藏能力达1万多吨,通风性好,建造成本低。经过一年的运行,合作社以烘储一体化系统为依托,满足了该合作社及周边地区农民玉米生产上的需要,为农民提供了土地的代耕代收、统防统治以及粮食的烘干储藏等服务,完善了该地区的农业服务体系。同时辐射、带动、联合了周边多个合作社、种植大户形成了一套良性循环生产加工系统,加快了公主岭玉米种植带向着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粮食的品质和烘储有很大关系,合作社建设的烘干塔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烘干出来的玉米能达到一种自然干燥的状态。”薛耀辉介绍,玉米经过干燥处理后处于安全水分下可以长期储藏并保证良好品质。
此外,烘储中心的建立延长了产业链条,为开发玉米深加工产品奠定了基础。薛耀辉告诉记者,没有烘储是不行的,它不仅保证了玉米的质量和数量,最主要的是增强了农民应对市场的能力。他强调,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我们要把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转变,针对国内健康人群,开发玉米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生态循环农业促进三产融合
结合当地特色,万欣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出了一条生态循环发展之路,免费帮农户收整秸秆用作饲料养牛,再将牛粪制成有机肥统一施用,既减少农户支出,又改良了土壤。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形成了农户――合作社双赢的局面。
薛耀辉介绍,目前产前、产中的产业链已经全部闭合,形成了从农机―土地―种植―粮食收储―回收秸秆―养殖―有机肥―最终形成资金互助模式的完整产业链。未来将进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玉米降价并不可怕,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上我们都能做到风险可控,生产成本完全可以降下来,目前按照合作社这一套产业链的生产方式来测算,各个环节加起来一垧地可以降低生产成本1000多块钱,这相当于是纯利润。”薛耀辉认为,合作社由粮食的生产者到烘干存储的持有者再到循环农业发展的建设者,不断改变提升产业参与者的角色地位,加速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此外,经营者由土地管理到贮运生产再到经营销售,加速了农业、工业及经营服务业的产业融合。
张技术员叫张青林,现在是当地出了名的“土专家”,合作社基地建设前,无技术,收入低,后来在合作社带领下,钻研学习猕猴桃种植技术,成为猕猴桃种植专家,收入直线上升,腰包很快地鼓了起来。像张技术员这样的致富能手,该社不下30人。
合作社理事长李会成介绍说,3年来,合作社由丹水七峪这一块基地,发展到现在的丹水英湾、陈沟等7块基地,共承包经营土地1600亩,建立种苗繁育基地、精品猕猴桃种植基地8处,培育种苗400万株;配套建设了猕猴桃保鲜库、专用有机肥料厂、深加工生产线;购置了各种农用机械20余台(套),建设生活、办公用房6000多平方米,常用农民工600余人,惠及农民300余户,实现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
引领产业升级
近年来,西峡县依据猕猴桃野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人工种植猕猴桃面积达10万亩。但由于猕猴桃产业链不完善,特别是专业合作社还未建立起来,果农单独闯市场,与大市场不能有效衔接,适应不了瞬息万变的市场,果农的利益自然得不到保障,种植积极性不高,致使全县的猕猴桃产业发展一度受阻。
李会成就是在此背景下发起建立了冕昊种植专业合作社,立志发展优质猕猴桃产业,带领果农搏击市场,增强果农的市场话语权,提高农民收入。该社是以繁育优质经济林种苗为主业、农村资金互助联合社为辅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被市、县授予两级“示范社”和“十佳示范社”等荣誉称号。合作社从育苗、选种、嫁接、栽种、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种植,打造中国猕猴桃第一品牌,引领猕猴桃产业上档升级。
“我们采用先进的大棚穴盘基质育苗方法,解决了传统育苗的发芽率低、苗弱和病虫害等问题。苗长到一定时间后移栽大田,用有机肥培育,把苗育肥育壮。”合作社副理事长朱明怀介绍说:“通过培育、购买、交流等方法筛选优质品种30余个,经过精心嫁接、选育,再培育出红心果、黄心果、徐香等更加优良的品种,目前已嫁接10余万株。猕猴桃的生长特性决定了在幼苗期必须科学管理,挖大穴,虚翻土,施足有机肥,这样有利于幼苗的快速生长。我们深翻挖穴,每穴施一袋有机肥,搅和拌匀,栽上精品嫁接苗,第一年成活上架,第二年挂果,缩短小苗生长周期,减少管理投入,提前一年结果收益。”
拉长产业链条
发展猕猴桃产业,由于前期投资大,生长周期长,受自然、市场不稳定等因素的制约,老百姓乐于去做的不是很多,经常出现种了不长,长了不结,结了不好,不好就毁,不见效益,劳民伤财的怪圈。
“为打破这种生产怪圈,实现群众致富梦,我社决定围绕服务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从建种苗和成品基地到建设千吨猕猴桃保鲜库、深加工生产线及有机专用肥生产厂,来提高猕猴桃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合作社股东张建介绍说。
为解决猕猴桃保存时间短,上市集中,价格不稳的问题,在县农综办农业产业化补助项目的支持下,冕昊种植专业合作社又自筹资金300余万元,建成千吨猕猴桃保鲜库一座,经运行,保鲜时间长,品质好,为社员解决了收果后卖不及,无处藏的忧虑,深受社员欢迎。同时,利用丰富的野生猕猴桃资源和猕猴桃精品果销售后剩下的残次果,该社投资1000余万元,建立一条全国首创的猕猴桃保健醋生产线,既为合作社增加了新的增收途径,又为猕猴桃开辟了新的深加工领域。合作社还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根据当地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及猕猴桃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配比出优良的配方,由合作社生产出优良的猕猴桃专用肥,为打造中国第一品牌猕猴桃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现合作双赢
合作社通过承包群众流转的土地,吸收社员,吸纳入股等渠道,带领群众走上致富的路子。
合作社将土地承包起来,建设成为猕猴桃种苗和精品基地,同时吸纳当地群众入社参加工作,参与基地的除草、施肥及深加工生产等工作,按天计工,已惠及农民300余户,使大家不离土地,不出远门,实现既有土地转让收益,又有在合作社工作所得工资的双重收入,一大部分群众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先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