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系统论文

网络系统论文

时间:2022-11-17 23:43: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系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系统论文

第1篇

1列车网络系统拓扑图

基于TCN为通信标准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拓扑有3种,第一种是二级网络(图1),具备重连运营功能,后2种为一级网络(图2、图3)。基于ARCNET、RS485等通信标准的列车网络系统拓扑有环形网络拓扑和总线型网络拓扑2种,都为二级网络拓扑(图4、图5)。以上拓扑中,基于TCN应用较多的是一级网络拓扑结构,基于ARCNET等技术应用较多的是二级网络拓扑结构2。

表1为网络拓扑及系统功能对比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ARCNET系统功能以监视和诊断为主,网络系统结构为两级。由于系统功能以监视为主,所以网络传输的信息也相对简单,主要为系统状态信息,网络系统设备无冗余配置。而TCN网络系统则相反,系统功能有控制、监视和诊断,网络系统结构以一级为主,网络系统传输信息既有控制指令,也有系统状态及诊断信息,信息全面,网络系统主要设备中央控制单元冗余配置,通信线路采用双路冗余。

22种网络系统对比

2种网络系统采用的总线形式见表2。ARCNET和TCN总线在技术特性上的对比见表3。表4为各图中缩略语的中英文对照。2种列车总线通信控制网络分别在不同地区得到不断发展,欧洲采用TCN,而日本采用ARCNET。现阶段2种列车总线控制技术都较为成熟,但两者间存在较大差异。TCN网络是专门为列车设计的,而ARCNET是为办公自动化而设计的网络,因其优越的过程处理能力而被移植到列车控制网络当中。TCN只能组成总线型网络,而ARCNET可以组成总线型或环型网络,但在列车控制网络中一般都采用总线型网络。TCN网络中,WTB总线只能作为列车级总线,MVB总线作为车辆级总线(可承担部分列车级总线功能)。

ARCNET网络中,ARCNET作为列车级总线,其车辆总线由RS485总线或其他总线组网。在数据通信差错控制方面,两者一般均采用循环冗余校验码(CRC)。在介质访问控制方式方面,TCN网络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ARC-NET采用令牌传递总线(Token-PassingBus)方式。这2种介质访问控制方式中,ARCNET的令牌传递总线方式最为稳定,因为它采用的令牌方式是一种按照一定顺序的在各站点传递令牌的方法,谁得到令牌,谁才有发起通信的权利,从而避免几个结点同时发起通信而产生的冲突,特别适合在数据流量巨大的情况下应用。编码方式上,TCN采用曼彻斯特编码,而ARCNET一般采用NRZI(NoReturnZero-Inverse)编码(非归零反相编码)。

3结束语

分析了国外主要地铁车辆制造商采用的列车网络系统的结构和总线类型,并对2种总线类型的网络系统及总线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作者:于浩然单位: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营销中心

第2篇

1.1标准帧与扩展帧的选择

CAN2.0包括A部分和B部分,即CAN2.0A与CAN2.0B。其中,CAN2.0A是按CAN1.2规范定义的CAN报文格式的说明,规定CAN控制器必须有一个11位的标识符。CAN2.0B是对CAN报文的标准格式和扩展格式的说明,CAN控制器的标识长度可以是11位或29位。遵循CAN2.0B协议的CAN控制器,可以发送和接收11位标识符的标准帧或29位标识符的扩展帧。如果禁止CAN2.0B,则CAN控制器只能发送和接收11位标识符的标准帧,而忽略扩展格式的报文结构,但不会出现错误。标准帧与扩展帧如图2所示。标准帧理论上最多可以标识211(2048)个数据类型。由于协议规定标识符最高7位不能同时全是隐性位,所以最多可以标识211-24(2032)个数据类型。扩展帧使用29位标识符,最多可标识5亿多个数据类型。当采用CAN2.0B传输报文时,需对标准帧和扩展帧进行选择。从延迟的角度分析,它用于表示网络响应速度,延迟越少,响应越快,性能越好。CAN最高位速率可达1Mbps,此时每位的传输时间是1μs。总线竞争获胜的标准格式报文在传输不被中断的情况下,长度为最大值的报文总线访问时间只有111μs,加填充位为134μs;扩展帧格式最大长度报文的总线访问时间为131μs,加填充位为159μs。从总线吞吐量分析,它在数值上等于网络或信道在单位时间内成功传输的总信息量。标准格式信息帧的长度为47+8×DLC,数据域在一帧报文中所占比率为(8×DLC)(/47+8×DLC),在1Mbps位速率时的总线吞吐量为(8×DLC)(/47+8×DLC)×1Mbps。扩展格式信息帧的长度为67+8×DLC,数据域在一帧报文中所占比率为(8×DLC)(/67+8×DLC),在1Mbps位速率时的总线吞吐量为(8×DLC)/(67+8×DLC)×1Mbps。当数据域长度为8字节时,若不考虑填充位,则标准帧的总线吞吐量为577kbps,而扩展帧的总线吞吐量为488kbps。从以上分析可见,虽然扩展帧格式可以表示的数据类型比标准帧格式多得多,但在总线访问时间和总线吞吐量方面,标准帧格式明显优于扩展帧格式,所以在满足节点数量要求的条件下,应优先考虑采用标准帧格式。

1.2标识符分配和网络实时性分析

1)标识符分配。CAN只提供与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相关的协议,并没有制定与特定应用相关的应用层的内容。因此,根据具体应用的特点,在总线协议的基础上,定义详细的标识符分配及网络配置管理的具体方式是开发基于CAN的客车网络控制系统的前提。标识符分配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用户自定义;二是采用CAN的高层协议标准,如SAEJ1939、CANOpen等。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保证与安全性相关的高实时性的信息能够获得高优先级。如SAEJ1939中,信息优先级顺序为控制参数、驱动状态参数、驱动系控制、驱动系配置参数、信息参数、信息状态参数等。2)网络实时性分析。客车网络控制系统是分布式实时系统,许多任务具有严格实时性和硬实时性,信息传输与控制必须满足任务截止期要求。客车网络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可以通过信息的响应时间来衡量,典型的理论方法有Worst-case、Actual-case、Average和Maximum等。Actual-case同时考虑到周期性信息和非周期性信息,Worst-case考虑到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最坏情况,一般将两者结合进行实时性分析。位速率是网络实时性分析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的确定必须考虑到通信距离,尤其在高速通信的情况下,距离的增加带来的传输延迟是不可忽略的。表3为通讯位速率与总线两个节点间最大距离的关系。

2典型的电动客车整车网络结构设计及控制策略优化

随着客车电子控制单元的增多和信息通讯性能要求的不同,单总线网络结构引发网络通讯负载大、通信效率低、实时性能差和通信距离与网络性能矛盾突出等问题。因此,一般采用多网段结构来构建基于CAN的客车整车网络控制系统。一个典型纯电动客车的整车网络的拓扑图见图3。多网段结构适合于连接功能相对独立的网段,信息交换通过网关来实现。其特点是:同一网段的节点通过总线方式连接;不同网段之间通过网关连接,并实现相互通信;网络管理和集中控制的功能由网关实现。如采用低速总线连接低实时性要求的车身控制单元,增加通信传输距离,提高抗干扰能力;采用高速总线连接动力传动系统,以满足与行驶安全相关信息的高实时性要求;采用带双通道CAN控制器的微处理器,实现两条CAN总线信息的通信和控制功能。对于网络层可以采用静态地址分配机制,可以参照SAEJ1939通讯协议为公路设备定义地址分配表。

2.1整车控制器的拓扑结构

根据电动汽车整车网络的特性,整车运行、安全性、经济性等整车控制策略主要是由整车控制器(VMU)完成。整车控制器VMU的结构图见图4。整车控制器一般采用两路CAN总线(参照商用车SAEJ1939协议):CAN1为VehicleCAN与电池管理系统、ABS防抱死系统、仪表等设备相连,接收车身系统相关信息;CAN2为MCUCAN,只与驱动电机控制器相连,专用的MCU内部CAN2的设置会使整车驱动系统响应速度更快、实时性更高、性能更稳定可靠。

2.2整车控制器控制策略与优化方向

2.2.1整车控制器VMU整车控制器VMU是纯电动车辆的主要管理单元,与车辆的牵引系统及车上的其他主要部件的相互通讯。整车控制器读取并识别驾驶员的输入信号(踏板、换档器、按钮等),并确保驾驶的舒适性。扭矩控制(TorqueManagement)是整车控制器驱动控制的最关键的策略,成熟的转矩管理算法编程时,应设计为可进行系统参数配置软体,以满足整车集成时不同参数的需求,如踏板传感器参数、扭矩转化斜率、最大速度(正向和反向)等。扭矩控制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功能:1)扭矩过渡处理平滑,以确保乘客的舒适性。2)科学有效地管理挂档器(DriveSelector),以防止因挂档器误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3)超速保护(OverSpeed)功能。4)驻坡功能(HillHolder)、跟车功能(Creep)等增值功能。5)能量回馈与电制动策略管理,基于不同回馈能量需求及电制动限值条件,如防抱死(ABS)及客户指令需求时,可以自动切断电制动。

2.2.2优化管理整车控制器除了常规的行车控制及保护功能外,在以下这些方面也可以做针对性的优化管理:上下高压电安全控制;行车动态数据监测及安全行车管理;节电模式及动力电池管理等。整车控制器控制策略的智能控制方法有递阶控制、专家控制、模糊控制、神经控制和学习控制等[10]。

3结束语

第3篇

1.1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由于通讯技术的限制,我国油田通信信息网络系统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在处理一般问题时,尚能够根据已有的相关知识,作出大概的了解和认知,从基本角度,完成对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而对于特殊问题,由于技术的限制,往往无法正确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造成了时间延误,形成通信网络系统的漏洞,对油田的企业建设形成影响。

1.2缺乏系统的安全保障

系统的安全保障,主要侧重于法律层面。众所周知,我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对于法律条文的设定和推广,往往由相关部门专门负责。然而,由于油田事业具有较高的机密性和严谨性,法律部门未能真正落实到油田领域发展的深处,对于通信信息网络系统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无法用法律方法作出及时的保护和处理,导致了安全保障的缺失。

1.3通讯信息的标准尚未统一

现阶段的油田事业日益蓬勃,不少中小企业随之兴起,尽管油田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有效提升,却由于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而容易造成企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油田通讯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时,往往会因为双方的理解力存在一定偏差,而导致信息的标准未能统一,对外宣传和传播时容易出现误差,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二、后期油田通讯信息网络系统的解决方案

2.1优化通讯信息技术

在后阶段的油田网络系统优化过程中,应该着重于强化通讯信息技术,而技术方面的支持,企业可以强化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用企业的利润和资金,赞助学校的基本建设,而学校方面,则尽可能培养多样性人才,为企业建设做好充足的人才储备,尤其是相应通信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学校要和企业有效沟通,促成油田相关企业建设和网络信息优化。

2.2统一信息系统标准

为了防止通讯信息系统的表述偏差,而造成油田领域内不同企业之间的相互抗争,往往需要采取格式化的方法,统一信息系统的标准,使得油田通信信息网络系统,对于一般的网络结构以及网络内部相关信息的单位和数值,都能够尽可以能做到标准化。而油田企业与之相关的部门,应该达成统一标准的制度,促使行业内的竞争呈现出公平合理化趋势。

2.3强化政企合作共赢

第4篇

1.1信息功能设计提出的综合布线方案实现了大厦设备在物理层上的互相联系,满足系统间信息共享的要求,为大厦与Internet的连接及集中管理奠定了基础设施。

1.2建设目标综合布线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针对工程特点,制定规范的组织机构,保障施工顺利进行[4]。综合布线系统是网络信息传输的基础,是体现于网络物理层的信息传输系统,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些网络特点和结构特征[5]。根据设计方案,大厦综合布线系统的目标课定为:以标准为指导、以领先为技术、以自动化为支撑和以高集成为系统。把大楼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成为一个高起点、高标准的和高设施的,并有一个平滑的升级和高开放的网络平台。

1.3设计原则设计原则有:①开放与先进原则:整个程序设计的目标决定了系统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反映今天的水平,但也有发展潜力。另外,方案必须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布线系统不但能适应不同功能的要求,而且又能支持不同厂家对应的设备;②灵活与实用原则:程序需要考虑系统当前和未来的技术发展,不仅要实现通信的数据和语音,而且也满足灵活的升级的要求;③扩充与模块原则:设计方案要求,除固定的传输线缆外,其他所有的插件均采用模块化的标准件,以适应将来需要扩展时,方便地将设备添加进去。

1.4设计标准设计标准是:①GB/T7427-87国家通信光缆的要求;②EIA/TIA-568、569、607网络标准;③IEEE局域网标准、TPDDI铜线分布接口局域网标准等。

2信息结构设计

在大厦的信息建设过程中,本着“服务与管理提供高技术的智能化手段,以期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与管理,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的理念。将实现无线与有线灵活匹配,从而将有线局域网和无线WIFI的优势充分发挥,使大厦的信息环境最大化的延伸。方案采用“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到房”智能化的布线系统。数据机房和大厦各楼层垂直部分采用多模光纤连接,水平系统采用超五类网络电缆。办公空间使用有线互联网接入,在公共场所使用标准的无线接入方式,以灵活的环境,满足客人的不同需求。(1)核心机作为网络核心的中心交换机采用的是专为企业网络核心设计的思科CiscoCatalyst4500企业万兆核心交换机,设在大厦6层的信息机房内。采用了CenterFlex技术的CiscoCatalyst4500系列交换机能够通过安全、灵活和不间断的通信,提供可以扩展的无阻碍L2-L4层交换,从而帮助部署了关键业务应用的企业、中小企业(SMB)和局域以太网客户实现业务永续性。由于CiscoCatalyst4500能够为企业配线间和SMB接入/核心层提供先进的动态服务质量(QoS)功能和配置灵活性,因而能提供可以预测和扩展的高性能。硬件和软件中的集成式永续特性有助于提高网络可用性,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率和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保证客户成功。(2)汇聚层汇聚层交换机选用思科SR2024千兆以太网交换机,提供24个10/100Mbps端口,背板带宽达到4.8G,2个SFP插槽,完全具备服务器或光纤骨干连接可选的端口,将平层之间的每一行,通过光模连接到核心交换机。(3)接入层接入层选用思科SLM224G2具备增强的网管、安全和服务质量(QoS)功能的百兆智能网管交换机,提供24口10/100Mbps端,2个扩展槽,可以选配GBIC口用于服务器或光纤骨干连接,并且可以通过堆叠进行扩展。根据个人或建筑物和楼层接入信息点的需要,放置在单位堆叠开关组的相应数量之间的接线通过超五类网线上联到汇聚交换机。(4)无线AP大厦的公共区域采用腾达W301A无线AP提供接入服务。腾达无线AP采用天花板安装,300Mbps无线上传和下载速率、提供千兆以太网LAN接口、支持以太网供电(POE)或者外置电源适配器供电,具备无线中继器,点对点无线网桥,点对多点的无线桥接模式,内置高品质独立模块天线,无线信号有保障。根据大厦的实际情况进行AP的合理布点安排,在所有大厦要求的范围内为用户提供了无盲点和无缝漫游的无线宽带网络覆盖。

3综合布线及验收

大厦信息布线采用综合布线方案,根据结构化标准,网络由设备间系统、干线系统、工作区系统、水平布线系统和汇聚系统组成。(1)设备间系统设备间系统由主配线间和分配线间组成。语音主干采用单元接线板,使用数据骨干光纤终端盒安装架,所有设备均安装在19inch标准24U机柜内并采用不同色标做好标记。(2)干线系统主干系统工作区系统之间的集成,水平布线系统、聚合系统、设备系统及5个子系统的骨干系统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化布线系统。其中语音主干采用三类大对数非屏蔽UTP双绞线铜缆,数据主干采用室内多模光纤。(3)工作区系统工作区布线系统主要由水平双绞线组成的系统,双绞线从配线架出发,通过立管从地面或金属托盘到指定位置上的出口连接到房间信息模块。方案中要求超五类线的最长距离不超过百米。具体终端网络采用超五类RJ45模块、语音采用RJ11模块。水平布线的语音部分采用两芯电缆。(4)水平布线系统楼层过道的顶上采用金属桥架和塑料阻燃防火波纹管相结合的设计方案。进入房间时,从桥架或波纹管引出以金属管暗装方式由墙壁而下到各个信息点。(5)汇聚系统由每层操作间的机柜上的配线架,通过跳线将信息线路定位到楼层的不同部位。其中水平层的数据和语音部分均采用24口TCL模块式配线架(根据需要配RJ45/RJ11模块),保留10%的余量用于未来的扩展。垂直层网络连接数据主干采用光纤终端盒,语音垂直层使用鸭嘴跳线和电信电缆110配线架连接。所有楼层操作间都配备了在线不间断电源插座。方案的验收参照《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12-200)及国家通信行业标准《综合布线系统电气特性通用测试方法》(YD/T1013-1999)实施[7]。

4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大数据 高校 信息化平台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c)-0072-02

改革开放以来,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互联网、云计算及社交网络等层出不穷,使当前社会发展所接触到的数据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且数据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这意味着人们渐渐迈入了大数据时代。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受到社会及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且在此种背景下,可促进高校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工作能够较好地开展,同时还可推动教育改革。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做好学校内部信息化平台构建工作显得很有必要。

1 大数据

当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对大数据缺乏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维基百科笼统的定义成,主要由巨型的数据整合构成,这些巨型的数据已超出人们可在接受的时间内,来收集、储存及处理数据的能力,且数据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因此,将其称为大数据。

1.1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量快速上升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全球网络系统的储存数据超过350 EB,如果将其换算为GB,则高达3 200亿。在所存储的数据当中,只有少量数据保存在以往的网络媒介上,如报纸、杂志以及书籍等,其他的都是数字数据[1]。

1.2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们思维方式改变

以往的计算机水平非常低,人们只能通过随机选择的方式来研究大量数据,以利用较少的数据,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但该种采集信息的方式所获取的信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从采集的数据中,得到事先所设计好的答案,得到的答案并不是适合在任何情况下使用,很难了解到更多深层次问题。若把计算机网络当作随机抽样对象,则很难找出一个最佳数据抽样标准;若抽样网络比较小,则利用抽样数据研究得出的结果,就很难体现网络系统的结构特性。

2 大数据时代下建设高校信息化平台中出现的问题

现阶段,高校网络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校园办公系统和校园网属于其中非常关键的构成部分,且在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中,与大数据时展越来越近,这就使得高校内部拥有大数据的可能性逐渐提高,加强对高校信息化平台的构建非常关键,但随着建设工作越来越复杂,在建设中常常会出现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下述方面。

2.1 信息化系统安全系数偏低

各个高校在构建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所收集到的数据信息非常多,主要有机密数据、敏感数据以及隐私数据等,数据属于高校的一项核心资产。在大数据时代,如果数据被随意破坏或是篡改,则会对数据真实性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从而影响数据挖掘结果在信息化平台构建中有无价值,数据一旦泄露,则会直接影响其建设效率[3]。因此,保证高校信息化平台构建过程中,各种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非常关键,这也是信息化平台构建过程中应解决的一大难题,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如网络安全、数据权限管理、用户应用习惯及加密技术等。

2.2 信息化平台建设保障机制较差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常常会忽视信息化平台的稳定性以及实用性,根据单一的部门业务需求来规划及建设相应的信息化平台,这就常常会使得平台内的信息系统、软件、硬件以及数据库等互相分离,独立地支撑各种信息系统。而且,高校信息化构建因规划不够完全,造成很多顶层的设计、专业人员以及保障措施方面的投入较小,进而影响整个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2.3 信息化平台系统不够集中

在大数据飞速发展的环境下,数据即资产,各高校内部的数据量非常大,由大量数据当中提取数据价值水平的高低可充分反映出各高校内部的信息化平台构建水平的高低。因以往高校对于信息化平台的构建规划并不完善,尽管构建了相关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校园网站、一卡通系统以及教务系统等,但是每一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比较分散,各个软件、硬件均独立运行,这就导致大量有用的数据难以较快汇集,从而形成单一的数据信息平台。而高校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要求校园内部和信息化的系统之间实现各种数据信息共享,以便获取较多数据源,从而为高校提供可靠、真实的数据源[2]。

2.4 信息化平台建设数据准确度不够

高校经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应用系统以及感应器等数据工具来收集相关的数据,且把所收集的信息变得更加数字化,但是在采集期间,相关人员应保证所收集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避免人为篡改数据。而且所收集的大量数据中,可以直接使用且价值高的数据信息相对少,且数据的结构类型较多,应把原先非结构化的数据直接转化成结构化的数据,由于数据的格式转化中会将部分的源数据当中所蕴含的各种信息丢失,从而影响整个数据收集及挖掘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削弱整个数据在高校信息化平台构建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3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平台建设规划

3.1 建设统一数据平台,优化配置资源

由于之前高校内部的管理人员在构建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信息化意识,对于顶层的设计未进行较好地部署及计划,这就使数据不够规范,各个业务系统在运行期间相互独立,缺乏关联。而在大数据背景下,经构建相应的云技术数据中心,于校园网络的基础之上和物联网互相融合,于全校范围内部署各种类型的数据采集器,如感应器,以快速收集设备、人员、设备、餐饮、交通及学习等方面的信息,实现信息化的系统和原有系统之间互相连通,共享各N数据信息,并将所获取的数据直接导入整个数据中心,从而实现数据化转变,以便为高校构建一个面向老师、学生提供科学管理、在线教学的信息化教学平台。

3.2 合理编排课程,促进平台建设

对于高校而言,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属于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在大数据时代影响下,学生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教育环境越来越开放,因此,构建高校信息化课程体系,可突破传统的模式,即邀请一些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随意、自由搭配课程,这种方式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不强,很难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因此,高校领导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自身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所处环境,收集大量的数据,对其进行科学、合理整理并分析,并对之后的发展情况做一些适宜的预测,以便了解高校学生应学习的内容,进而编订相关的学习课程,促进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4]。而且,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在进行课程编订的过程中,可适当融入相应的信息化技术,且将数据分析作为重点,构建相关的数据库,以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学习情况,从而适当调整主要课程。

3.3 更新数据系统,确保数据精准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发展越来越迅速,在此种发展环境下,大量数据(机密、敏感及隐私数据等)的安全变更非常关键。信息安全与加密技术、网络安全、权限管理、数据识别技术以及用户认证等方面有直接联系,这就使得高校在构建信息化平台期间,应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安全信息体系,主要表现为:

第一,构建数据收集设备或是数据软件监管体系,针对所收集的各种软件、设备做相应的标识和身份认证,保证所收集设备或是软件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对所收集的设备或是软件内的各项指标做相应的安全测量评估,以保证设备或是软件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从而保证数据源的精准性。

第二,构建校园网使用设备及用户监测体系,做好用户登录认证体系,针对校园网用户或是终端所出现的数据异常情况做实时检测,以免校园网中出现不安全的用户,同时严格监管校园网内部使用情况,进一步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应急以及数据的备份等相关制度,以免高校信息化平台构建过程中出现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的问题[5]。

3.4 合理规划流程,实现数据共享

目前,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平台构建的过程中,需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信息化部门,以便为信息化构建战略提供相应的保障。首先,主要由领导小组做相应的统计部署、统计规划、顶层设计等,以制定相对应的构建流程,从而为建设提供相应的保障;其次,由信息化部门积极落实各项信息化平台构建方案以及较为详细的步骤;最后,各个部门根据信息化构建方案的要求,规范化地分析及整理各个数据、师生信息以及档案等,以便为获取校园信息化数据及导入提供保障,快速解决各个信息化平台和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从而实现数据信息统一。

4 结语

综上所述,该文从大数据定义及发展特点展开分析,进一步了解基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如信息化平台建设数据准确度不够、信息化平台系统不够集中、信息化系统安全系数偏低、信息化平台系统不够集中等,深入探究大数据视野下构建高校信息化平台的重要举措,主要包括:合理编排课程,促进平台建设、更新数据系统,确保数据精准、建设统一数据平台,优化配置资源等。经对该文进行阐述,重点凸显信息化平台构建在我国高校管理中所表现出的优势,这对于之后进一步推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平台构建工作的持续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欣,陆虹,曹建清,等.基于信息化平台的高校科研项目协同管理模式探析[C]//2013年高校科技管理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2] 杨剑钧.基于免疫系统论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构建[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4(31):46,83-84.

[3] 魏培文.云计算在高校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10(3):74.

第6篇

【关键词】楚雄 彝药产业 发展经济

一、问题背景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我国仅有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地处滇中高原,位于云南中部,地形复杂、地势雄奇、江河纵横,境内因乌蒙山余脉逶迤于东北、百草岭雄l于西北、哀牢山绵亘于西南、金沙江自北入境浩荡东流、礼舍江顺哀牢山蜿蜒南流,而有“三山鼎立、二水环流”之称。全州地处北纬24°13′到26°30之间,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变化不明显,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霜期短、日照充足,年降雨量偏少,因地形复杂,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年均辐射量125~135千卡/平方厘米,年均相对湿度69%,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楚雄彝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堪称天然人类历史博物馆和古生物宝库。境内有以一亿八千万年以前的禄丰恐龙化石为代表的古生物和距今170万年以前的‘元谋人’为代表的古人类和以彝族十月太阳历为代表的古文化等丰富的“三古”旅游资源。楚雄州的彝族医药具有三早一多的特点(民族药普查最早、发掘彝药文献最早、出版彝族医药专著最早、研究彝族医药成果最多)。“现存于北京图书馆、台湾、日本、美国、德国等海内外的彝医药文献大都出自楚雄州。”

“楚雄全州辖9县1市,2015年总口27255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5.7%,主要有彝、苗、傈僳、回、哈尼、傣族等25种少数民族。境内东西最大横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7.5公里,全州总面积2925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2%,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半山区。文化程度不高,市场经济发展缓慢,贫穷、落后、科技含量低,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工业基础单一和脆弱,思维观念落后,是楚雄经济的主要特征。经过38年的改革开放,楚雄州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加之中国政府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中国政府把云南省政府列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云南省政府又将楚雄列为云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楚雄)基地”,为楚雄州生物彝药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外部环境。

2016年,面Ω丛友暇的经济形势和多重困难叠加的特殊挑战,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面对楚雄彝州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奋斗目标,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州呈现经济平稳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2.98亿元,增长7.7%,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7%。符合“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现代彝药经济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彝药经济繁荣与区或经济合作,共同发展。

二、研究的问题

《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研究》这一课题系特指楚雄彝族自治州辖区内就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研究中涉及到的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制药业、加工业、市场营销、彝药品牌等为核心所进行的经济发展研究,在对产业发展趋势构成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和彝药市场经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楚雄州天然生物彝族医药重要骨干支柱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发展思路。

三、研究的目的

笔者父辈出身于云南省双柏县哀牢山一个民间中医世家的环境影响下,深知农村文化教育、科学枝术、市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缺医少药、增收致富非常困难,所以奋发读书《医药、教育、哲学、MBA工商管理硕士、法学博士专业》。笔者全心全意为人类造福、建设国家、发展企业经济报效祖国的心愿始终坚定不移,全身心致力于教育、中西医药、农业、企业经济、法学、科枝创新的发展而积极努力奋斗,时时想着,应积极投入楚雄彝药产业经济发展研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但又时感知识智慧不足,因此,笔者考入澳门大学在职MBA工商管理硕士三年的学习毕业后,又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在职民商法博士专业三年的学习毕业。哈佛有句名言称之为:“为增强智慧走进来,为报效祖国走出去!”笔者特别是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创新彝药市场新经济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其目的是为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研发更好的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共建彝药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云南省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实施楚雄州政府发展彝药产业提供理论依据,指导该产品健康有序地开发,努力把该产品培植成集天然药物种值、制药、加工和营销、彝药市场经济为一体的新的现代生物医药经济支柱优势产业和做出彝药品牌。研究本课题的同时,笔者在认真寻找资料分析研究和国内、外医药市场营销和市场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密切联系楚雄彝药开发现状及其发展潜力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研究。力图为全州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全州的市场经济繁荣做出笔者应有的贡献。

四、研究的范围和限度

寻找资料分析研究和国内、外医药市场营销和市场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国内医药产业市场经济呈现非常大的发展空间,2016年世界处方药市场的复合增长率为4%,而中国药品市场的复合增长率为26%。相较之下中国仍有较大整合空间。今后的一个时期世界药品将以8%的速度增长,显示出良好的成长性。2013年整个中国药品消费市场总规模达到11463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万亿规模。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回顾2017年中国化药总体市场预测已向1万亿元以上迈进。2015年,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63.02亿元;力争到2020年,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1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民族医药产业集群基地和民族医药融资上市孵化基地。中国已全面运行在与世界医药市场经济轨迹中。我国作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药市场,无疑具有强颈的市场潜力。随着楚雄天然生物彝药管理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展望2017年,楚雄天然生物彝药品种在贯性作用下继续升温,刚性需求将推动着滚滚车轮前行。

五、结论及建议

笔者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认识以后,经过市场经济调研的基础上收集资料,用科学方法,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的基本情况及成长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彝药产业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发展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是事关楚雄州国民经济增长及彝州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发展潜力巨大的重要骨干支柱产业。

第二,已把涉及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建设发展相关的科学数据,理论依据、实践成果,经验总结。产业发展情况等从理论的高度首次进行了系统论述,为产业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第三,产业研发符合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符合“一带一路”发展现代彝药产业经济的突破口,符合云南省楚雄州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顺应了中国加入WTO和“国药”走出国门的时代潮流,符合楚雄州政府“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工业强州,农业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已具备产业研发的基础条件。

第四,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38家中药企业全力以赴进行GMP技改,已具备产业的基本条件,研制开发的彝族新药数十种,彝州有关部门将更近一步全力扶持制药工业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已形成以市场经济为目标,多种经济成分共存,贸工农一体化,集科研攻关与彝药开发,已形成多门类综合协调发展的生态型经济产业。

第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种植基地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种植农户GAP种植意识淡薄;二是投融渠道不畅,技改资金严重匮乏,三是制药企业缺乏名牌产品和创新力不足,竞争能力脆弱,四是产业发展高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奇缺;五是市场开拓滞后,营销队伍力量薄弱,支撑体系尚未形成;六是种植、药制加工、市场开拓、营销等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发展链;2016年楚雄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以及国家总局、省局的相关要求,及时对未能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的三家品生产企业进行了停产核查,防止药品生产企业的违规生产。

笔者建议:一是建立“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产业种植链,使种植业形成大规模;二是改制认证完成GMP的制药企业与国际制药标准接轨,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三是尽快加强产业发展以产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的创新体制为建立“彝药重点名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建立大型彝药中药材交易批发市场,发展提供大的市场环境;五是加强信息化网络系统;六是要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以产业持续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战略,打入国内、外市场有利于促进彝药经济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H(huang)黄津孚编著.《学位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Y(yan)严诚忠主编.《MBA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期论文精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3]Y(yuan)袁鸿鸣著《MBA毕业论文精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4]X(xie)叶振东主编.《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1995年12月第一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5]L(liu)刘巨钦编著.《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论文指导》.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6]S(shu)舒畅编著《加入WTO就这样办好公司》.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7]C(cha)查尔斯・希尔(chqrlesW.L.Hill)著.《今日全球商务》,机械工业出版社.

[8]J(jiang)姜恒雄主编.《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中心(实用案例教材),西苑出版社.2003年8月.

[9]W(wang)王洲编著.《哈弗商典-经济管理学》延边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10]Z(zhang)张卫峰撰写.《求实杂志》中国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第4期.

[11]M(man)《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2]F(fei)[美]・菲利普・科特勒著.《市场营销管理》,1997年第二版中国人民出版社.

[13]W(wang)王福晋著.《人力资源管理》,2001年石油工业出版社.

[14]M(man)[美]・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下册,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15]G(gao)[澳门],高德敏著《投资项目策划与基本动作》,云南人民出版社.

第7篇

默顿受逻辑经验主义和内史主义影响,走向了科学社会的内在主义,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颇有影响的功能主义的美国传统即默顿学派;贝尔纳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史外史主义的影响,走向了科学社会外在主义,并影响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形成的社会建构主义的英国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爱丁堡学派和巴思学派。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不同传统的相互碰撞与合流,使科学社会学得到迅速发展。80年代后的一些科学社会学家受库恩(T.S.Kuhn)历史主义、系统论、整体论和语境论(contextu-alism)的影响,开始进行科学社会内在主义与科学社会外在主义的整合研究。于是,出现了社会语境意义上的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

概括地讲,科学社会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了重大变化,由默顿传统的现代科学社会学走向了英国传统的后现代科学社会学;由非认知科学社会学走向了认知科学社会学”[1];由科学结构研究的社会学走向了科学知识研究的社会学;由社会功能主义走向了社会建构主义;由宏观研究走向了微观研究;由科学的社会学研究走向了更广阔的科学的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2]。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我们认为,科学社会学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单一的定性和单一的定量到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从单一的科学社会结构分析到整体的科学社会语境分析的发展。具体地讲,科学社会学方法论经历了科学内部因素分析方法、科学外部因素分析方法、科学社会语境分析方法三个发展阶段。

1 科学内部因素分析方法

我们把对科学进行内在社会结构分析和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分析的研究流派称为科学社会的内在主义,其研究方法称为科学内部因素分析方法。它包括结构—功能分析方法、计量分析方法和人类学方法。

1.1 结构—功能分析方法

这主要是默顿及其学派的方法论,其实质是从结构出发分析功能。他们把科学看作是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系统,对其社会体制的结构做精细的分析,由结构解释功能,而很少研究科学知识的内容及其与社会因素的关系,被称为科学社会学的功能主义,形成了科学社会学的美国传统”[3]。从1938年发表《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到1973年出版的文集《科学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的研究》,默顿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对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的精神气质、科学的规范结构、科学交流、科学奖励制度、科学家的行为模式、科学中的优先权之争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内容构成了科学社会学的主要内容,形成了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传统。其他学者如本·戴维(Joseph Ben-David)的《社会中的科学家角色》、巴伯(Benard Barber)的《科学与社会秩序》、克兰(Diana Crane)的《无形学院》、科尔兄弟(Jona than Cole,Stephen Cole)的《科学界的社会分层》、加斯顿(Jerry Gaston)的《英国和美国的奖励制度》等,进一步运用了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发展了默顿的思想,成为默顿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这种方法的保守性是十分明显的,因为它只能从科学的现存社会结构出发,依据结构决定功能的假设进行某些功能的预测,而对于过去和未来的科学的社会结构的研究不能令人满意;它只研究科学的宏观社会结构,而不研究科学知识产生的微观认识过程,其方法论说到底是“黑箱式”的。

1.2 计量分析方法

计量分析方法是运用数学、统计工具对科学进行定量描述的方法,包括数学统计分析、引证分析、内容分析、多变量分析。

数学统计方法就是运用数学、统计工具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从中得出结论的方法。默顿在《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博士论文中广泛采用数学统计方法,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统计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说明十七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特别是知识界对科学兴趣的普遍转移,有力地说明了当时英国科学的社会结构随着科学兴趣的转移而发生的微妙的变化。普赖斯(Dreek J De Solla Price)在1961年发表的《巴比伦以来的科学》和1963年发表的《小科学,大科学》中,广泛运用数学分析和统计方法研究科学的整体发展,揭示了科学由小科学到大科学的发展规律,说明了科学机构与科学组织的不断规范化、规模化、国家化。

引证分析(citation analysis)是利用科学引文索引(SCI)所提供的资料进行数量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在科学社会学中,广泛运用引证分析研究引证数与科学奖励的关系、引证率与论文影响度的关系、科学发现前后的继承关系、科学共同体内部科学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引证的网络分析还用来研究不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关系,譬如普莱斯运用引证分析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发现自然科学近五年的文献引证率远高于人文科学,说明不同学科内部的体制与进步程度是有区别的。克兰在《无形学院》中用引证分析研究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结构,发现知名度高的科学家的论文被引证率高。科尔兄弟利用引证分析研究科学论文的质量、科学界的社会分层情况以及获奖情况等[4]。

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是对传播交流的内容进行精确的数量分析的方法,它最早出现在新闻学,随后在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中广泛应用。科学社会学中还只是初步使用这一方法。这种方法不研究行为,也不研究语言、符号的语义,只是通过语言、符号的数量分析如篇幅长短、篇数多少的统计来达到研究的目的。萨顿(G.Sarton)在《科学史导论》中运用内容分析考察先前科学史著作中各组成部分不同时代所占的篇幅数量的多少,以此来说明科学的加速发展。默顿在《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也运用了此方法说明科学兴趣的转移现象。

总之,计量分析方法对科学进行统计学的概括,注重数量关系分析,通过数量关系研究科学内部各个要素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讲,计量分析方法是一种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科学的内在关系的宏观方法。

1.3 人类学方法

这主要是法国哲学家拉图尔(Brune Latour)和美国社会学家谢廷娜(Karin D.Kno-Cetina)研究科学实验室情况的方法。人类学方法的引入,使科学社会学发生了人类学转向。谢廷娜把这种方法称为微观—倾向发生学方法,因为人类学对科学的研究关注的是科学家信念的形成过程[5]。

他们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进入实验室,把一个具体的实验室看作一个部落进行考察,把看到听到的如实记录下来,再应用语言分析方法对所记录的情况进行分析。拉图尔的研究得出两个结论:其一,实验室可以描述为一个文字标记系统,因为仪器具有标记能力,每个标记的装置是机器、仪器和实验人员的组合,科学论文就是这种文字标记系统的产物;其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科学事实不过是实验人员的构造物,是仪器产生出的文字标记被人为地解释为事实,因此科学实验不是发现事实而是创造事实[6]。前一个结论是对实验室活动的自然主义描述,后一个结论是对实验结果的哲学说明。

谢廷娜(K.D.Knorr-Cetina)运用人类学方法提出了科学的建构主义纲领,认为科学是人为的,实验室的一切都是人们事先精心准备好的,即决策负荷的,这样科学实验就是主观建构活动,它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她特别强调科学实验的社会网络不是科学共同体,而是超认识的资源关系形成的社会网络。[7]因此,人类社会学的方法就是要说明科学认识过程、科学知识形成过程无不与社会有关,无不说明社会因素向科学的渗透。

然而,这种方法仍是一种经验描述方法,因为它关注的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对科学实践过程进行微观研究而不注重宏观研究;倾向于对科学家言论的主观分析而不注重科学研究的客观实在性。因此,人类学方法的语言学转向、认知转向也是十分明显的。

2 科学外部因素分析方法

我们把对科学与其外在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研究传统称为科学社会外在主义,其方法论就是科学外部因素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论的特点是把科学当作一个“刚体或黑箱”,不考虑科学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只考虑科学与其周围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谢廷娜把这种研究称为宏观—定向相一致方法即宏观方法,它包括历史背景分析方法、历史主义方法、文化分析方法。

2.1 历史背景分析方法

这主要是贝尔纳(J.D.Bernal)考察科学及其社会功能的方法。贝尔纳是一位对科学的历史及其社会功能进行全面考察与研究的科学家,他认为对于科学的分析应放到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进行,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已不是个人的事业,它已成为大工业集团甚至整个国家的事业,科学发现与发明不再是个人的发明与发现,而是科学共同体的共同成果。因此,科学的作用、功能必须结合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来加以认识。正是从这种科学观出发,贝尔纳反对当时流行的两种对立的科学观:一种是理想主义科学观,认为科学是追求真理的纯粹智力活动,其功能是建构与经验世界相符合的意义世界,即创造能解释经验事实的理论;一种是现实主义科学观,认为科学是人们用来认识自然、支配自然并为人们所利用的手段,这实际上是一种实用主义,几百年来人们一直这样看待并利用科学[8]。

2.2 历史主义方法

库恩(T.S.Kuhn)把历史注入科学的方法不仅影响了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转向,而且也影响了科学史的外史转向,反映在科学社会学中就是科学的外部因素分析倾向。美国哲学家阿伽西(J.Agassi)把对科学的这种研究称为社会学主义。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不约而同地从社会维度研究科学,一方面说明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大,另一方面说明对科学的理解绝不能脱离社会历史环境。我们认为历史主义可分为内在的历史主义和外在的历史主义。前者指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它着重科学理论结构、科学发展模式的演化研究,如库恩的范式转换模式、劳丹(Larry Laudan)的研究传统进化模式等,较少研究社会因素对科学的影响。后者指科学史的外史论和科学社会学主义,它关注科学与其之外的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而很少关注科学内部的历史演化。但不管哪种历史主义,从动态而不是从静态,从历时而不是从共时,从整体而不是从部分考察科学的方法和立场值得肯定。

2.3 文化分析方法

这是一种从文化学角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代表人物有巴恩斯(B.Bames)、布鲁(Da vid Bloor)、怀特(Leslie A.White)、李克特(Maurice N.Richter,Jr)。

巴恩斯以爱丁堡学派的代表人物著称,他在《科学知识和社会学理论》一书中主张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知识形态的观点,科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思想的影响。他把科学看作一种亚文化的集合,是人类整个文化的一部分,科学文化是在文化的氛围中生成的[9]。在他看来,文化影响科学家的信念和想像,从而影响到科学知识,通过对整个文化进行分析就能弄清科学的发生与发展。不过,他把科学看作是一组程序和方法论的约定,由约定主义走向了文化相对主义。

以提出科学知识社会学强纲领而著称的布鲁把科学当作文化现象,把真理看作文化符号,而不是把科学看作智力形态。他主张在整个人类文化的框架中审视科学及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10]。他的强纲领的四个内容因果性、对等性、对称性和反身性就是要说明科学知识产生和评价的社会文化原因。

怀特在《文化的科学》中认为科学是一种人类行为,是把握经验的活动,科学不是实体本身,而是解释经验世界的方式。科学依赖于文化,而文化依赖于符号,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使用符号中产生的。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进一步认为正是文化而不是社会才是人类与众不同的特性,文化对于科学较之社会对于科学有更直接和更重要的作用。一种发现与发明是已经存在的文化要素的综合或是将一种新的要素吸收到一种文化系统中。每一种发现和发明都是文化经验积累过程的有组织的表现,计算机的发明不可能出现在牛顿时代,因为当代就没有发明计算机的文化积淀。由此,他得出两个推论:一是当文化积累还没有到达产生发现与发明的条件前,任何发明与发现都是不可能的;二是当文化积累到成熟,发现与发明便必然产生。这是典型的文化决定论,一种绝对的文化主义。

李克特在《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一书中阐明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科学是一种方法,一种社会建制,一种专门职业。他把科学定义为过程,认为科学是作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在文化上的对应物,是作为传统文化知识的一种生长物,是作为文化发展的一种认知形式。在他看来,科学发展的方向类似于个体的认知发展方向,科学发展的起始点是传统的文化知识,科学发展的结构一般类似于进化过程的结构,特别是类似于文化进化过程的结构,科学是一个从个体层次向文化层次的认知发展的延伸,是一个传统文化知识之上的发展生长物,而且是一个文化进化之特殊的认知变异体和延伸。

我们认为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但文化并不能决定科学的一切,文化决定论是一种绝对主义,一种外在主义,过分夸大文化对科学的决定和渗透作用,忽视了科学的内在自主性.

3 社会语境分析方法

将科学置于社会历史中进行考察,从内因和外因、历时和共时的综合上分析科学与其外在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科学社会语境分析方法,主要表现为社会实践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功能—结构分析方法、社会修辞学方法、行动者—网络方法和实在论的建构主义方法。

3.1 社会实践方法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科学的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生活在19世纪,但他们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就运用实践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当时的科学技术,把科学作为社会的内在因素来考虑的。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科学的社会实践的分析,东、西方的社会学家都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看作科学社会学的鼻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许多论著中研究了科学技术,他们的着眼点是考察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进步及社会变革的关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研究表现出社会实践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科学的发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科学在社会生产中产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它反过来又通过改造技术来推进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引起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实践方法为我们研究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生产、科学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论。

3.2 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是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系统进行定量化、模型化和择优化研究的方法。在科学社会学中,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科学及其社会因素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综合,并给出科学与社会诸因素互动的模式。魏因加特(P.Weingart)研究科学外部控制的非科学目标内化方法和科劳恩(W.Krohn)的科学目标化方法都属于系统分析方法。

魏因加特的非科学目标内化指把科学以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社会目标在国家和政府的干预下转化为科学内部的研究准则,或者说科学的环境目标被科学有选择地吸收、消化、整合。他以美国癌症研究为例进行个案研究,运用系统方法详细地分析了非科学目标内化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大致为:社会问题——政治阻力——政策规则——科学政策规划——机构阻力——研究[11]。这种系统地研究非科学因素转化为科学内部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科劳恩的科学目的化指国家和政府有意识地把科学的外部目标导入一个学科的发展之中,使之成为科学理论发展的主导线[11]。科学的目的化使科学与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问题紧密相连,使科学致力于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这样一来,科学便与整个社会一体化。因此,对于科学目的化的研究必然要运用系统分析方法。

3.3 功能—结构分析方法

这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N.Luhmann)创立的一种与结构—功能方法相对立的方法[11]。它不是从结构出发分析功能,而是从功能出发分析结构。鲁曼把科学看作一个社会系统,运用功能—结构分析方法研究了科学的社会运行机制。他认为科学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具有自治性、适应性和学习能力。科学的自治性是指科学能够根据自己特定的规范去行动、根据自己特定的价值标准去选择。科学的适应性指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作出反应的能力。适应性是科学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不适应环境的学科迟早会消失,因为科学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不断与其环境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从而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既发展自身同时又高效地影响环境。科学的学习能力指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从根本上讲是科学的创造力,被动地适应环境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是缺乏创造力的学习。

3.4 社会修辞学方法

这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英国出现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代表人物马凯(M.Malkay)的研究方法。它是在科学哲学的反实证主义、现象主义等哲学思潮影响下形成的。它不同于默顿传统方法论的地方在于科学知识社会学依据传统社会学的方法对科学知识本身进行社会考察与分析。马凯在对科学知识作社会文化的解释时,提出了“科学社会修辞学”这个新术语,其含义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科学家行为并不能用统一的规范来说明,而只能以科学家各自的利益和目标来说明。[12]也就是说,科学家的行为和科学的行为并不是依据科学语言来说明的,而是依据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社会语言或文化资源来说明的;科学规范不是用默顿所说的科学体制来保证的,而是用科学的文化资源来说明的。在他看来,科学是一种解释性的事业,客观世界的本性是社会地建构起来的,科学知识是经科学家磋商(negoiation)建立起来的。磋商就是科学共同体内的科学家之间运用共同的文化资源提供的节目单(repertoire)或字典(vocabul ary)进行的协商和交流。通过科学“磋商”建立起来的结论并不是对物理世界的确定性说明,而是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科学家们认为是正确的主张而已。

我们认为,马凯的社会修辞学就是社会语境(social context),科学家的行为规范要在其社会语境中得到说明。科学知识的意义以及它产生的过程都要用社会修辞学来说明。这种社会修辞学方法说到底就是一种社会语境分析方法。

3.5 行动者—网络方法

这是拉图尔和卡龙(M.Callon)研究科学实验室生活的方法[13,14]。行动者—网络(Actor-Network)的含义有三:一是微观网络,指生产科学知识的场所——实验室。在实验室中,实验者、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实验环境应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行动者(实验者)与其他因素相互关联,构成了实验语境,也就是一个行动者—网络。这个行动者—网络系统不断构造自然,不断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二是宏观网络,指实验室与其之外的社会的关联,形成社会语境。在宏观网络中,行动者不仅是科学家,也包括政府、企业和消费者,这些行动者共同编织成自然—社会之网络;三是微观网络和宏观网络是双向互动的。实验室通过建构进而塑造社会,即把科学知识社会化;社会以它特有的方式支持、支撑和资助实验室。他们认为,科学论的研究不应停留在对已经形成的“科学文本”的哲学考察,而应对正在建构中的“科学实践”即实验室活动进行考察。他们由对科学的哲学建构走向了社会建构;由科学知识的微观研究走向宏观研究;由自然、实验室走向了自然、实验室、社会的语境化建构。

3.6 实在论的建构主义方法

这是当代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科尔(Stephen Cole)研究科学的方法论[15]。他认为科学上长期存在着两大传统;一是实证主义或实在论传统的“默顿学派”;另一是建构主义传统的“西欧学派”。实证主义科学观把科学看成是纯理性的事业,理性的认识结果必须由经验事实裁决,即科学是由自然界决定的,人只是被动地反映自然,而且科学的发展与社会无关。建构主义科学观把科学看成是完全由社会建构的事业,科学知识不是对自然的描述,而是社会性地建构起来的;科学不是由理性和规则支配的活动,科学知识的真伪也并非由经验证据裁决,而且自然界对科学知识没有影响作用,科学知识是科学家社会行为“磋商”的结果。科尔既不赞成极端的实证主义立场,也不赞成极端的建构主义立场,因为前者是绝对主义,后者是相对主义,它们的错误在于“非此即彼”。科尔明确宣称他的科学观介于“右翼的”社会建构主义和“左翼的”传统实证主义之间,是实在论的建构主义。在他看来,科学知识是社会和自然界共同决定的,是理性和经验共同决定的。我们认为,科尔的方法是一种语境化方法;他在社会、人和自然之间建立了必要的联系,突破了实证主义的“人—自然”框架和建构主义的“社会—人”框架,建立了“社会—人—自然”语境化的框架。 参考文献

[1] 浦根祥,狄仁昆.科学社会学的认知转向[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8(5):29-34.

[2] 刘jùn@①jùn@①.科学社会学的人类学转向和科学技术人类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8(1):24-30.

[3] 刘jùn@①jùn@①.科学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7,75.

[4] 乔纳森·科尔,斯蒂芬·科尔.科学界的社会分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5.

[5] Karin D Knorr-Cetina,Michael Mulkay.Science observed[M].SAGE Publication,1983:115,117.

[6] Bruno Latour.Laboratary Life[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58-64.

[7] Karin D Knorr-Cetina.The Manufacture of Knowledge[M].Pergamob Pre,1981:152.

[8] 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5-37.

[9] Barry Barnes.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Sociological Theory[M].Routledge Press,1974:63.

[10] David Bloor.Knowledge and its Social lmagery[M].Routledge Press.1976:4-5.

[11] 李汉林.科学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08,311,97.

[12] Michael Mulkay.Science and the Sociological Knowledge[M].George Allen and Unvin Ltd.1979:62-63.

[13] Bruno Latour.Science in action[M].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1987.

第8篇

过程管理方法有别于传统管理方法,它是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理论基础,从“横向”将项目管理的每一业务过程按一定方式组成的过程网络系统。过程管理是指:使用一组实践方法、技术和工具来策划、控制和改进过程的效果、效率和适应性。卓越绩效是项目过程管理的最终目的,因此,应当实时地对管理过程进行策划,建立过程绩效评估指标和过程控制方法,并持续改进和创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基金项目)申请量越来越大,对基金项目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综合运用管理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手段,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对基金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服务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绩效目标。

二、基金项目管理的特点

基金项目除了具有科技项目的一般特性外,还具有如下特点:(1)基金项目是基础研究,其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简单的量化管理是不适合的。(2)基金项目管理除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外,离不开依托单位、专家的支持,而基金委与依托单位、专家是一种松散的关系。(3)基金项目的体量大。2011年基金项目申请量达到了15万项左右,2011年资助项目34000项左右。(4)基金委负责组织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的整个业务过程的运转,并对依托单位的具体管理工作进行宏观指导。(5)基金委依靠评审专家对基金项目进行评价与遴选。(6)依托单位具体负责基金项目实施的管理和监督。

三、“科学基金共同体”在基金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科学基金共同体”是在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规范和制度,建立和协调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实现科学知识生产的松散组织[1]。韩智勇等[2]阐述了科学基金共同体的“四支队伍”(研究专家队伍,评审专家队伍,基金委工作人员队伍,以及依托单位、联络网、地方科技主管部门)、“三类机构”(依托单位及其联络网、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和联合资助机构与基金委)和“两大系统”(专家系统和管理服务系统)的内涵和作用。科学基金共同体的各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相互协作、相互依存,各自在基金项目过程管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专家系统是“基金制”的基础

“宏观引导、自主申请、平等竞争、同行评审、择优支持”是科学基金制的基本特点。包括申请者、承担人和评审专家在内的专家系统是过程管理的主体,是基础研究的承载者,是科学基金项目绩效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专家系统既直接参与基金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又参与业务过程的评估和信息反馈。专家系统的学术水平、科研道德水平决定了这个群体能否尊重科学规律,自由探索,甘于寂寞,潜心从事“敢为天下先”的风险性强的研究;能否尊重首创精神,发扬学术民主,公平、公正、无私地评价和遴选出探索性强的项目。

2.管理服务系统是科学基金的保障

包括基金委、依托单位及其联络网、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和联合资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内的管理服务系统是科学基金项目运行的保障。基金委是一个学术性管理机构,是基金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协调者和政策制定者,其职责是制定、解读、宣传政策和各类基金项目的管理办法,组织专家系统和服务管理系统开展各项工作,保证科学基金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科学基金项目的绩效。由于基金委工作人员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跟踪每一个项目,因此科学基金项目具体实施必然离不开依托单位及其联络网、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和联合资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他们与基金委工作人员一道组成科学基金项目的保障系统。

四、建立基金项目过程管理的必要性

基于上述基金项目管理的特点,特别是随着科研人员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基金项目申请量与资助量逐年增加,资助经费也逐年快速增长,项目管理的复杂度和工作量大幅提高,对科学基金的专家系统和管理服务系统提出了挑战。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也越来越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提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因此,有必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对基金项目的管理规律,对基金项目管理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从而不断改进和创新基金项目管理过程,以适应基金项目的不断发展,充分发挥自然科学基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基金项目过程管理,就是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共同体的作用,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对基金项目业务流程的跟踪、监督,在建立较为科学、可行、规范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改进基金项目管理的每一个业务过程的绩效,从而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绩效,实现基金委的“卓越管理战略”。

五、基金项目过程管理构建设想

1.建立基金项目业务过程的评估体系

过程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不间断地监控各业务过程的运行情况,进而实时评价和优化业务过程。对各业务过程进行信息采集是优化管理业务过程的基础性工作,对各业务过程进行评估是优化业务过程的必然要求。基金项目管理的业务过程主要包括项目申请、项目评议(包括通讯评审与会议评审)、项目批准与实施、项目中期检查与结题验收、后期成果跟踪。为了有效地评估基金管理各业务过程,需要采集基金管理业务过程的信息,建立各业务过程的绩效目标和评估方法。需要采集的信息主要包括:

(1)“项目申请”业务过程采集的信息包括:项目指南、申请书内容、管理办法、年度申请通告等。

(2)“项目评审”业务过程采集的信息包括:评审要求、通讯评审意见、通讯评审专家信息、会议评审意见、会议评审专家信息。

(3)“项目批准与实施”业务过程采集的信息包括:项目计划书、调整计划书、进展报告、项目信息变更等。

(4)“项目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业务过程采集的信息包括:中期检查意见、中期检查专家、结题验收意见、结题验收专家信息、经费使用情况等。

(5)“后期成果跟踪”业务过程采集的信息包括:延续研究的进展情况、后期发表的论文、专利、奖项等。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中明确指出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绩效是:“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使用效益,促进基础研究,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基金项目管理的各业务过程的绩效目标是:

(1)“项目申请”业务过程的绩效目标是:便于申请者获得项目申请的有关信息和政策导向,鼓励和引导申请者自由申请,勇于提出高风险性的研究项目。

(2)“项目评审”业务过程的的绩效目标是:公开评审标准和程序,公正、公平、透明地遴选出风险性较强、创新性较强的研究项目。

(3)“项目批准与实施”业务过程的绩效目标是:按照审批程序批准项目,及时启动项目研究,组织协调并处理项目执行中需要协调、处理的问题。

(4)“项目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业务过程的绩效目标是: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监督、规范项目经费的使用,恰当评价项目进展情况,促进项目研究过程不断改进,达到项目预期研究目标。

(5)“后期跟踪管理”业务过程的绩效目标是:了解项目的后续进展情况。由于基础研究项目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的不确定性,因此对基金项目管理的业务过程的评价宜采取定性的评估方法,不适于定量的评估方法。建议由第三方定期对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的业务过程,根据业务过程绩效进行评估。

2.优化基金管理的业务过程

业务过程优化的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管理目标,管理层能够有效地监督和控制各个业务过程,优化资源的分配,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达到最佳的管理目标。假定把整个基金项目管理整体看做是一个业务过程,笔者认为优化基金项目过程管理的标准是:(1)是否能将原始创新项目遴选出来;(2)是否凝聚和培养了基础研究队伍;(3)是否给专家更多专心进行科学研究的时间;(4)遴选项目过程是否公开、透明、民主;(5)业务过程是否便于公众监督与检查;(6)是否有利于自由的学术研究气氛的营造;(7)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8)是否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9)是否充分利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

3.完善基金项目管理的反馈系统

反馈就是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将反馈的结果与预期目标进行比对后,对再次输出的信息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其作用的结果接近理想的目标。过程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升和改进项目绩效。对基金项目是否进行了有效的管理,需要建立一个实时、准确、灵敏的反馈系统,及时了解各业务过程的运行情况,不断分析研究实际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因素,优化基金项目的管理过程。

4.完善基金项目的评价系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绩效由每一个基金项目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汇集而成,因此如何遴选出原创性的项目是整个业务过程的核心。笔者认为项目评价系统分3个部分:评价标准、评审专家和评审环境。为加强和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建立健全科学技术评价制度,规范科学技术评价活动,正确引导科学技术工作健康发展,2003年科学技术部颁布了《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评价办法》)。《评价办法》主要明确了评价目的、原则、分类方法、评价准则及监督机制。

(1)完善基础研究项目的评价体系项目的评价体系包括项目的资助评审标准和绩效评估标准,应根据不同的项目体系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建立评价体系时,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第一,学科前沿层面———对相关科学领域的推动作用;提出了哪些新的理论;提出了哪些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国家需求层面———促进了国内薄弱领域的发展;解决了经济发展的重大基础问题;解决了国家安全中的重大基础问题;解决了地方特色难题,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第三,人才培养层面———凝聚、培养了相关领域的后备人才;稳定了基础研究的队伍;提升了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向公众普及了科学前沿知识。科学基金共同体要对基础研究的科学评价标准达成共识,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统一标准,不能急功近利,共同推动基础研究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