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商管理专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专毕业论文

时间:2022-04-26 05:14: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商管理专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商管理专毕业论文

第1篇

1.入学测试情况及学员基础状况分析

入学测试是了解学员基本素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工作地保证。每位新生入学伊始,我们都能按照中央电大地要求进行测试。从测试地成绩来看,及格率不高,说明学员专科地基础知识不扎实。从年龄结构看,前两届学员年龄偏大,但实践经验丰富,多数学员是从事工商管理工作。部分学员已是部门地领导,近两届年龄偏小,但缺少企业管理地实际经验。许多学员不是本专业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科教学的难度。通过入学测试我们基本上掌握了学生的基本状况,为开展本科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本科试点专业补修课程的组织

为了保证本科试点专业的教学质量,开始伊始,我们认真组织学员对专科阶段的课程进行补修。安排教师进行《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企业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每门课程不少于20学时。为了检验授课效果,我们还专门组织了考核,给学员本科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为了提高本科试点专业的教学质量,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工商管理本科的所有课程一律采用多媒体教学。许多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采用ppt授课,结束了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状况,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学员的欢迎。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还大胆尝试,采用MBA的方式进行授课。如小企业管理课程,该课程采用的是美国原版教材,教师能结合书中的案例教与学互动,开展讨论式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开展网上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所有的课程都在大连网站设有网页,每门课程都在网上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教学辅导和习题作业,方便了学员上网自学,改变了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每位任课教师都有自己的邮箱,方便与学员的交流和讨论,每到学期末,责任教师还在网上有关复习考试的要求,确保教学信息的畅通,既方便了学员的学习又提高了学员的学习效率。

二、教学实践环节

1.课程实习工作

工商管理本科的许多课程,都要求结合作业进行社会调查。如企业战略管理和中小企业管理课程,要求学员走访企业家,调查企业经营状况、战略制定的情况,并写出调查报告。教师能认真布置检查,并做好记录防止相互抄袭,走过场,保证了课程实习的质量。

2.专业实习工作

为了提高专业实习,我们在冰山集团建立了实习基地,认真组织学员进行专业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请厂长和人力资源部长做报告,并组织学员参观车间,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实习结束后,要求学员认真写出实习报告,并请企业给学员做鉴定,确保实习工作的质量。

3.毕业论文工作

为了加强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指导委员会,教学系成立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分校设工作委员会。根据中央电大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确定专业论文分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写作阶段、答辩复审阶段、终审验收阶段。在每一阶段都设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重点,确保专业论文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检查地进行,提高了毕业论文地质量。

三、关于教师队伍建设

1.教师的配备

工商管理专业全部由电大地专兼职教师自己授课,没有一位外聘教师,这是确保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地基础和关键。目前,从事该专业授课的教师中有教授5名,副教授9名。这在全国电大系统来讲,无论是教师的数量还是授课的质量都是名列前茅的,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大部分课程平均分和及格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保证。

2.教师的进修

目前从事工商管理专业的年轻教师中,多数都是具备研究生学历,没有研究生学历的也计划在三到五年内达到研究生水平。对于老教师都能坚持不定期到普通高校去深造,更新知识,并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术研究会,确保师资队伍地质量。

3.科研工作

从事开放教育的教师都有自己的网址和信箱,为学生提供教学支持服务。每位责任教师都制作了网页,网页累计达到数十万字,许多教师都能自觉主动地参加科研工作,积极承担开放教育的课题,每年5篇,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开放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开放教育是教育制度和形式的创新,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认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其次学员也应转变学习观念,积极主动自觉地获取知识。

2.网页地质量有待提高

开放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地要求,既要从事日常地教学工作,又要学会制作网页。但目前有些教师地网页发展还有待提高。

3.网上资源地利用率有待提高

目前我校多数学员还习惯于传统地面授教学,上网查询资料和自主学习地人数少的可怜,网上资源的利用率不高,这既有认识问题,也有学员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原因。

五、今后的设想

1.稳定学员规模,注重教育发展

第2篇

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是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现代社会对具有实践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而被日益重视起来的。据此分析了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思路和建议措施。

关键词:

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1引言

目前,教育部批准的已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独立院校有近200所。这些院校为了能在国家新近出台的院校管理政策中存活并立稳脚跟,必须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性及专业培养目标,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同时,现代化的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如何创建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新路子进行了深入探究。

2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困难

2.1实践教学系统性较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课程实践教学;(2)实验教学;(3)专业实习;(4)毕业实习;(5)社会实践;(6)毕业论文(设计)等。以上几个模块紧密联系,相互补充,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独立院校很难以将它们真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系统作用。多数独立学院将实践教学集中放在最后一学期进行,而很多学生在大四忙于社会考试、就业等,往往匆忙应付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使实践教学基本流于形式。

2.2实践教学经费欠缺由于独立院校的教育经费基本以自筹为主,这必定会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有所影响,进而影响了实践教学最终的教学效果。就以笔者所在行知学院为例,尽管学院投入了一定的精力、资金和技术建立了企业危机管理实验室和ERP实验室,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实践教学环境简单,教学设施简单,电脑老旧,甚至无法完全显示整体动态画面。其次,由于学院对教师的实践教学培训投入较少,使得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普遍不高,多数教师没有实践经验和基础,只能针对软件进行教学。

2.3实践教学单位难找多数独立学院并没有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战略关系,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缺少真正的实习单位和机会。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只能将实践教学停留在案例教学,无法使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去体验、思考和分析问题。虽然有些学校开展了对企业的参观活动,但依然无法使学生将问题与企业联系起来,也无法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就更不用考虑如何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情况中的管理问题了。

2.4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缺乏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近些年招收的教师,从高校毕业就走进了学校任教,尽管具备一定的理论专业水平,但却缺乏企业的实践工作经验,就作者所在行知学院为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专职教师全部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水平,但却很少具有切实的实践经验,多数教师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教。因此,既能够为学生讲解理论基础,又能够进行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极为欠缺。

2.5实践教学评估体系不健全从目前大学多独立学院的情况来看,多数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一些杂乱模糊、不成系统的评估方法根本无法有效的对学生能力和水平做出客观评价。另外,很多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没有确定的标准,使得很多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标准,这就使得实践教学评估体系不科学、不合理。

3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思路

3.1实践教学课程的创新

3.1.1加强实践教学的系统规划独立学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注意各门课程的关系,对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科学安排,合理搭配,通过前后衔接、有序的开展教学,保证实践教学不孤立;还要合理规划各个基础课程,使专业的理论课程能够指导实践活动,并能使实践教学能够论证理论所学,同时,在制定教学大纲中,要明确实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引起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注意。

3.1.2平衡实践环节的课时或学分比例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可以适当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或学分,使学生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改变固定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并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发现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理论、解决问题。

3.2实践教学形式的创新

3.2.1建立计算机软件仿真模拟实验室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仿真模拟实验软件开展实验课程,不仅方便教师集中讲解,还可帮助学生了解工商管理各种软件的应用,掌握各实践课程的操作流程,真实体验企业运作或管理的流程,并且避免学生在真实企业实践中可能要面对的各种风险。

3.2.2加强校企战略合作首先,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可与各类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使企业作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校外教学课堂。其次,还可聘请企业工作人员作为实习指导教师,使学生有机会进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实际领域,获得真正的学习和工作体验。

3.3培养“双师型”人才

3.3.1加强对现有专职教师的培养学院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考试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还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管理模式、生产与运作流程等情况;同时,鼓励教师尽量使自己的研究课题能与实际企业相结合,另外,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管理咨询,积累专业相关的技能、技术和实践经验,此外,专职教师也可以主动加入相关的行业协会,向行业内的专家学习,提升教师的管理理念和经验。

3.3.2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创新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积极引进一些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操作技能熟练的优秀企业工作人员到校内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其次,还应与企业积极探索并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学院和企业可互派人员到对方挂职、学习、锻炼,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理念与实践互补的教学队伍,不仅能够解决了专职教师实践经验的欠缺,还可以提高专职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

3.4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3.4.1建立严格的实践教学检查制度独立学院需要逐步建立、强化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细化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包括: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中是否安排了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基础是否相符合、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是否符合标准、实践教学的执行效果如何等等。只有学校重视实践教学,才能将实践教学环节规范化、制度化。

3.4.2引入教学督导制度通过建立教学督导小组,检查工商管理专业各项的实践教学活动,并通过学生联络员定期对实践课程教学时间、过程、内容等进行反馈,督促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另外,要将实践教学情况纳入对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考评系统中,保证从多角度、全方位促进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执行。

3.4.3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的奖惩制度独立学院还应当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质量的奖惩制度,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不同的课程、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其效果是不是一样的,考评及奖惩制度也应有所不同,因此,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当结合其实践教学课程、形式、历史的教学考核经验,建立相应的科学的考核指标,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系数及考核规定等。

参考文献

[1]杨艳,罗如学.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2010,(4).

[2]易琳,段晖,曹静.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需求调研[J].教育界,2013,(3).

[3]孙开焕.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

第3篇

       

        一、引言

  冷链是根据物品特性,为保持其品质而采用的从生产到消费的 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物流网络。冷链物流是一种新兴的物流 方式,对于保障食品安全,降低食品和农产品损耗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近年来以“互联网+农产品+冷链”为特色的生鲜电商成为 物流行业的亮点。据有关资料显示,2015年生鲜电商市场规模预计 为521亿元,且年均增长将保持在50%以上(如表1),更是对冷链 物流专业人才提出了非常迫切需求。

 

但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起步晚,冷链物流人才相当缺乏,目前国 内大多数高校物流类专业尚未开设冷链物流相关课程,基于冷链物 流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还处于探索阶段。我校自2004年成立 开始就将冷链物流作为物流学科与专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在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委和学校的共同资助下建立了国内首座“冷链物流技术 条件仿真试验台”之后又完善相关生化检测功能和模拟计算软件, 该试验台可模拟各种气象条件下冷却储藏、运输设备、货物的各种 状况。在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我校依托冷链物流技术试验 平台,开设了特色课程“冷链运输管理’、“食品冷冻学”并为本 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相应的实验项目,每年约四分之一的本科生毕 业论文或设计均以冷链物流为专题:有3届全国挑战杯作品均以冷 链为研究对象,所完成的作品分别获国赛一等奖、国赛交叉创新二等奖、省赛特等奖、省赛二等奖等,在冷链物流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二、“二位一体”基本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兴专 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1]。因此要求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中,能够应用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结合企业生产实习,发现 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社会输送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因此,鉴于 物流管理专业偏于工科要求和应用性强的特殊性,有必要在物流管 理人才的培养中引入工程化教育这_理念。[2我们在冷链物流的本 科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基本思路(图1),即整个毕业设计应包括市场调查、冷链实验和物流方案3个部 分,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市场调查是冷链实验的基 础,即冷链物流实验方案必须以实际的食品或农产品物流过程为参 照:而冷链实验又是物流方案的基础,物流方案和措施的制定必须 基于实验结果,有的放矢,不能泛泛而谈。

 

冷链物流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主要对象是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花卉、药品等,因此 技术性和工程化色彩较浓,如果没有具体食品的冷链物流实验做支 撑,没有市场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物流方案肯定没有针对性, 也就没有深度,达不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但是,如果单 纯以一个冷链物流实验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则对物 流管理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应用不够,毕竟我们是管理类专业, 不同于食品和制冷类专业,必须将设计重点放在物流方案的制定 上。冷链实验结果仅是对物流方案和措施的设计提供量化的支撑。

 

三、实践分析

 

毕业设计一般包括选题阶段、调查和实验阶段、论文撰写阶 段。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选题难,据我们调查,大部分学生在论文选题阶段花费的时间 要1~2个月,有的甚至更长;二是管理难,目前,很多高校毕业实习、考研、找工作和撰写论文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在以就业为导向 的思想支配下,很多学生整天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无暇参加讨论、 调研和写论文。一些指导教师鉴于当前的形势,也对这种行为网开 —面,往往只在毕业论文的最后阶段,才将学生召回,平时疏于指 导;三是难综合应用,论文往往只能针对物流管理的某个方面进行 较深入的研究,既没有深度,也没有广度。3针对以上问题,我们 进行了以下探索和实践。

 

(一)结合项目提供设计选题

 

近年来,我校冷链物流团队承担和完成了几十项相关研究课 题,在国内系统开展冷藏物流技术条件的试验研究,先后承担了包 括东亚运输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等在内的_系列国 际、国内冷链物流项目。在选题环节,鼓励指导教师根据自身的专 业特长和承担的课题,提供毕业设计选题;并在召开选题动员会 时,洋细介绍自己指导毕业设计的课题来源、主要内容以及要求, 吸引有兴趣的主动报名参加。由于毕业设计来源于指导教师的课 题,简化了选题环节,又基本上杜绝了抄袭和雷同的现象。如指导 教师根据承担的生鲜农产品物流安全方面项目,分别提供了木瓜、 龙眼、荔枝、鲩鱼、鲫鱼、冷鲜牛肉等品类的冷链物流设计选题。 而且,部分指导教师改进论文选题方式,采用将毕业设计与学生科 技创新等活动相结合起来等形式,使学生更顺利地进入毕业设计 阶段。

 

要求指导教师根据课题编制设计任务书。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教 师承担了较多的食品冷链物流方面的课题,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和素 材。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编制设计任务 书。设计任务书不是课题项目的简单分解,而是在其中加入对物流 管理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杨桃冷链物流实 验及物流方案设计”任务书中,要求通过杨桃供应链问卷调查,结 合消费者的购买意向,确定实验的关键指标,模拟杨桃从采摘、贮 藏、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研究不同温度变化对采后杨桃品质的影 响,最后,从运输方式选择、货物摆放、基础设施建设、人员素质 等方面提出了杨桃冷链物流的改进措施。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学生的 毕业设计相结合,解决了教师精力分散、指导时间不够等问题,部 分优秀毕业设计成果成为指导老师课题研究的一部分。根据我们4 年来的实践,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也是非常欢迎的。2011年即有 17%的毕业生参加毕业设计,2012年后参加毕业设计的人数均超过二分之一(如表2)。

 

(二)加强调查和实验阶段的过程控制

 

目前,学生在冷链物流毕业设计过程中,基本上需要指导教师 “手把手”教,否则其往往不知如何开展,所以必须加强过程控制,保持经常联系。要求参加冷链物流毕业设计的学生,首先要在大四 第一个学期末制定详细的进度计划,明确市场调查和冷链实验的时 间,最好在1个月之内集中完成市场调查和实验:在调查和实验阶 段,要求学生不能外出实习,将学生分成若干2〜3人的小组,指定 小组长负责管理。指导教师除了每周在指定的地点进行答疑外,还 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日常指导。如针对进行冷链物流实验的 学生,首先要带领他们到食品生产和物流企业进行调查,然后制定洋细的实验方案、指导实验工具的使用,最后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和 提出物流管理改进措施,每一个步骤都有具体的时间和目标。

 

这个过程中,冷链实验方案的制定是重点。冷链物流实验方案 制定好坏,直接影响实验的结果和毕业设计的质量。因此,冷链物 流实验方案在调查的基础上,要明确实验流程图、实验材料制备和 实验方法。如针对“不同温度条件下杨桃冷链物流实验及物流方案 设计”将实验分为A、B、C、D四组,其中A组:1°C条件下运输 24h,置于1°C陈列柜销售2天;B组:5°C条件下运输24h,置于 5C陈列柜销售2天;C组:常温30C条件下运输24h,置于常温 30C陈列柜销售2天;D组(包装组):用微孔聚乙烯保鲜包装袋 对新鲜杨桃进行单果套袋包装,5C条件下运输24h,置于5C陈列 柜销售2天。对每一组实验,要求注明实验开始时间、检测间隔时 间、检测指标,且有洋细记录表格。对冷链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 时纠正,甚至重新制定方案。

 

(二)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政策支持

 

基于冷链物流实验的毕业设计必须提供冷链物流模拟和相关检 测的设施和设备。随着学生数量增加,实验室资源越来越紧张,因 此必须在大四第一学期末排好实验室使用表,确定各小组的具体实 验时间,每组实验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此外,冷链物流实验需要 购置原材料、检测试剂、试纸等,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费用。一方面 可以从指导教师科研项目中支持一部分,另外,尽力争取学校、企 业的经费支持,最好校企合作能解决一部分经费、场地、设备仪器 等问题。

 

另外,目前来看冷链物流毕业设计还处于探索阶段,相比论文 写作而言,指导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更多的时间,因此在评价指标和 要求方面,可能需要适当降低。如冷链物流实验数据的精确性可以 适当放低要求,毕竟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毕业设计的目 的是提高学生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能将大部分时间放在 重复性的实验过程上。另外,还可以适当取消外文文献研究的硬性 要求,重视对毕业设计本身的评阅和考核,让学生把主要的精力都 放在有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毕业设计的撰写等核心工作上。在答 辩过程中,可以对毕业设计的创新性不予要求。

 

四、结语

 

冷链物流和生鲜电商的迅猛发展对冷链人才培养提出了急迫需 求。在毕业论文环节中引入冷链物流毕业设计,可以加强学生应用 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解决本科毕 业论文难选题、难创新、难管理、难综合应用等问题,实现培养应 用型人才的目标。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 毕业设计仍然是毕业论文的补充,应当根据本专业特色和师资情 况,针对部分毕业生提供该选项,并保持怡当比例。

 

【作者】 邹毅峰; 谢如鹤; 刘广海;

第4篇

项目资助: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3JSJG107);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GJY2013002、GJY2013058、GJY2012061、GJY2012014)。

摘要:目前,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就业难和企业招不到满意的工商人才的现象并存,市场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相脱节。以江苏常州3所本科院校为人才供给方调查范围,以江苏苏南162家企业为人才需求方调查对象,就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和人才需求问题展开了供需双向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指出现阶段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最后,以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给出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工商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调查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社会对于专业人才需求由数量和规模逐渐向质量和内涵转变。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及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社会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成为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作为高校最为普遍的一门专业,目前正面临着专业人才就业难和企业招不到满意人才的现象并存,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脱节较大。那么,如何提高人才质量来满足市场需求就成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致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本文以常州本科院校为例,从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双向角度进行调查,探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基于供需双向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调查

1.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供给方调查:基于江苏常州的部分高校

(1)问卷设计

问卷的调查空间范围为常州本科院校,包括常州大学、常州工学院和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江苏理工学院未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调查对象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大三(四)学生。鉴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构成,所以问卷主要依据这几个方面进行设计调查,了解专业学生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看法及培养意见。同时,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就业要求,在问卷中又增加了专业学生对就业所需能力和就业期望的调查。问卷发放形式有直接发放和电子邮件两种。本次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其中常州大学100份,常州工学院和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各5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问卷回收率为92% 。

(2)常州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培养目标现状调查结果。主要考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从培养层次、培养技能和就业去向三方面展开调查。从培养层次调查看,52.2%的学生认为学校培养的是高层管理者,然而现实是企业对基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需求量较大,培养定位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对培养技能定位来看,69.6%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培养的是以实务为主的应用型人才,还有近1/3的学生认为培养的是以理论为主的高级人才或理论研究工作者,说明大部分学生对现有培养目标是认可的。对就业去向的调查,43.5%的学生更倾向于去企事业单位及相关政府部门,其中政府部门倾向高达26.7%,但是还有近一半学生还对自己工作去向不够清楚。

第二,课程设置调查情况。对应增加和减少的课程的调查显示,学校对课程比例的安排与学生的意愿存在偏差。学校的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比例超出学生预期,分别有45.7%和39.1%的学生认为这两种课需要减少。65.2%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专业课安排太少,特别是实践类课程,导致毕业后难以胜任专业化分工。在对课程关联性的调查上,只有21.7%的学生认为所学课程的关联性很大,说明专业课程设置明显存在关联性不足特点。对于课程类型的调查,54.3%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课程,实践型课程安排较少;23.9%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布局不是很合理,有时会出现课程先修后修顺序颠倒问题;13%的学生认为课程存在重复设置问题。

第三,教学方法调查情况。目前,高校一直都在积极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如进企实习)、项目教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等,同时还开发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调查结果显示,92.3%的学生认为教师更注重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说明近年来常州各高校都比较重视实践类型的教学,这也是符合现在国内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然而,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合培养的效果来看,只有32.6%的学生认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效果较好,出现这一结果原因可能在于:一是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二是一些社会因素阻碍学生进行管理实践。

第四,教师能力情况调查。主要考察教师整体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师实践能力水平。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教师比例中具有企业经验、实习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比例越高,对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越好。从教师整体业务水平来看,26.1%的学生对教师的综合水平评价一般,还有17.4%的学生教师教学、知识能力水平的评价不太好或很不好,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代教师业务水平需要提升,这可能跟现在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有很大关系。而对教师实践能力调查来看,只有8.7%的学生觉得教师有着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或实践经验,而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缺乏企业管理的经验,侧面反映高校应进一步推进和保障教师进企实践,走校企合作路线,才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第五,毕业生能力和就业期望调查。在需要加强的各种能力上,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经营与决策能力需要加强,23.9%的学生认为组织协调能力也需要加强,表明学生认识到这些能力培养对就业有着重要影响。从专业学生就业期望来看,通过学校学习和锻炼,过半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41.3%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期望一般,当然也有6.5%的学生持悲观态度。学生对就业前景不乐观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未能充分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二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缺乏信心;三是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人生规划,对未来迷茫,导致就业方向不清晰。

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方调查:基于江苏苏南城市的部分企业

(1)问卷设计

企业需求方的调查主要向常州、南京、无锡、苏州等地企业发放问卷,包括能源性企业、制造业、服务业、纺织业等。采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份200,回收问卷162份,回收率为81%。问卷从人才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方面进行设计。问卷需要企业对各个指标重要程度给出选择,分5个等级,分值分别为1-5分,通过均值对问卷进行统计描述。对于得分均值超过3分的指标即可认为这个指标重要程度较高;反之,小于3分者表示这个指标重要程度较低。

(2)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企业对专业人才知识方面的需求调查。营销类知识、统计知识和财务类知识的重要程度平均值分别为3.420、3.130和3.123。其中,营销类知识重要程度最高,说明企业对营销人才需求比较迫切,因为营销理念对企业产品设计、生产和收益都有着重要影响;当然,财务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可以反映企业整体运营情况,因此企业一向对于财务和营销人才比较重视。

第二,企业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调查情况。主要调查企业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包括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计算机英语能力、捕捉商机能力等六种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计算机英语能力的重要程度平均值分别为4.068、3.994、3.809和3.235,可以看出企业比较重要的这些能力。

第三,就业职业素养方面的调查现状。员工职业素养主要指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本文从人际关系和敬业精神两个方面考察。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是企业员工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分值为3.142;其次,要求员工要有较高的敬业精神(3.062),这两项也是现代职业素养培训中非常重要的两项指标。

三、基于调查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现阶段常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第一,校企缺乏沟通,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事实上,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雷同、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趋于同质,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无法区分。可以说,很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都是要培养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应用型管理人才,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调查中半数以上(52.2%)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就业职位定位是高层次管理人才了。

第二,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有待完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灵活性。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就业范围广、职业选择多、应用性较强的专业。

第三,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整体质量水平不高。通过调查发现,在常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学分大约占了80%,实践类课程仅占20%,其中实践类课程还包括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加之很多实践类课程还是属于软件类课程,可想而知实践课程的比例远比20%还要低。除此之外,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更少,部分实践类课程还是由没有经验的教师来承担;专业实验室或实践中心几乎是面子工程,且实验设备老旧,未起到建设目的用;校外实习基地大都扮演参观角色,形同虚设,外聘教师几乎没有发挥作用,也没有相应的校内课程与之匹配;实践教学管理和保障措施不够健全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在常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水平。

第四,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职业素养训练明显缺乏。调查发现,学生和企业都非常重视综合能力培养,这是就职的基本条件。然而,现有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置所传达的是专业更侧重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的课程少之又少。

四、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建议

以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为了解决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下列对策建议。

1.专业认证视角下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

所谓专业认证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高校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为社会输送从业能力过硬的专业人才。截至2014年底,常州大学已有三个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年召开了文科专业认证推进会。因此,在专业认证工作推进下,工商管理专业要重新审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一是创新培养理念,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照专业认证标准,2014年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即秉承常州大学商学院“专业化、行业化、地方化、国际化”战略办学路径,以服务行业和服务地方为宗旨,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为专业特点,打造坚实理论基础、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具有跟踪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脉搏、拥有战略前瞻和国际视野的卓越能力、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的现代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二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并完善现有培养方案体系。近两年,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与地方企业、行业专家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实习基地、职业能力等方面多次深入交流,对培养方案进行多次修改:扩大经济管理基础类选修课范畴;增加双语课程比例;增加综合实践课程比例,如企业经营模拟、供应链与物流综合模拟、生产管理模拟等体现不同专业相关课程整合的专业综合实验;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增加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实践项目,如创业模拟、实习仿真等实训项目;强化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毕业选题应用研究。

2.提高企业参与度,推进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工作

产学研合作对于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常州大学位于常州科教城,该科教城已发展成为一个以集约发展、资源共享而闻名的高等教育园区,并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建设单位、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和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培养应用性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同时,常州大学周边还有六所高职院校,具有有利的产学研实践环境。为此,一方面,依托常州科教城、“常州现代服务业研究院”①和“国家与江苏石油石化发展战略研究基地”②,积极拓展社会资源,继续推进校校协同培养、校企协同培养、科教协同培养、国际协同培养,共建校外实习和实践基地,积极为大学生营造多样化的实践应用环境、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大力吸引企业、科研院所参与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联合建设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将企业用人信息与要求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促进培养方案体系的不断完善。最后,还应努力寻求企业与高校间利益平衡点,建立企业与高校良性互惠的长效机制,促进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3.积极整合拓展实践资源,搭建全流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除了常州科教城资源外,常州大学商学院已有省级实践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创业学院及50多家实习基地,这也是工商管理专业主要的实践实习场所。然而,事实上这些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资源利用较分散。为了有效发挥这些实践实习基地作用,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将结合专业培养方案体系,整合现有实践教学资源,积极拓展实验教学模块,打造创业与企业经营管理全流程、一体化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在考虑课程关联性、专业间与学科间的融合性,按实验的基本知识、思想、方法结合学生能力安排和组织教学,逐步形成了由基础性实验、课程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习、学科综合实习、创新创业类实践等五类实践课程构成,实验课程及实践活动分布在不同年级阶段,从易到难、从简单到综合、从注重传授知识到注重创新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循序渐进、逐级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针对不同阶段实践教学课程,整合校内外资源力量,开展相关实践项目研究,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搭建虚拟实践教学网站,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及相关教材,真正将专业内涵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统一起来,打造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

4.坚持“走出请进”策略,建设良好的师资队伍

面对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实践经历的问题,各高校应继续坚持“走出请进”策略,完善相关机制,改善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教学质量。“请进”策略包括:第一,针对有丰富专业实践背景和经历的人才,学校应适当放开人才引进条件。第二,应该直接外聘相关领域的企业家、管理人员、相关资格技师等作为专兼职教师,优化教师结构。“走出”策略包括:一是学校鼓励并允许教师到第一线就亲身体验企 业运营与管理工作,积累实践管理经验,丰富教学内容;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合作项目,结合实践项目开展研究工作。当然,不管是请进,还是走出,最重要的是双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能够充分交流与合作,编写适合本校、本专业的课程教材,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促进特色课程和特色专业的建设。

5.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保障措施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高校应不遗余力地保障人才培养。主要做到:一是资金保障。学校每年应定额或定比拨付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实验项目等方面的资金使用,改善专业实践教学环境;同时,鼓励学院或专业系部自筹资金,开发融资渠道,促进专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人才保障。一方面,学校应建立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的制度和办法,借助常州科教城平台,积极广泛的参与产学研活动,不断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应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和办法,不同类型人才应区别对待,特事特办。三是激励机制保障。建立有利于教师开展实践科研项目和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制定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创新比赛的鼓励政策,并作为优秀学生或职称晋升的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姚晖.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2]许慧清.培养医科女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探索和思考[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5(3):253-255

[3]朱平利,魏想明.地方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217-218

[4]佟金萍,马剑锋,刘建刚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类人才的跨界培养及驱动机制分析[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12)

第5篇

一、“3+1”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与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发展最快的是工商管理类高等院校。这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是拷贝或模仿传统的公立高等院校的做法,强调培养以“学科主导的宽基础、厚知识”专业人才,培养出的人才能背书木知识,但结合中国实践的创新创仆能力、理论应用能力、动手能力、上岗工作能力很低,整体综合素质不高。一些课程不能有效的指导工作实践,理论弓社会岗位需求相脱节。社会需要的创新创、Ik动手能力强的人I培养不出来,而社会和企业不需要的还在重复培养,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提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划分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技能型人才”,特别是新建本科高校都要向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转变。工商管理高校的课程改革由“学科导向”向“理论弓岗位应用技能型”的课程转变,课程建设改革必须服从服务于培养应用技能型人冰。商学院的课程群结构的改革方向,必须从中国的管理实践和人才需求山发,需要与行业、企业有更紧密的结合,课程设置贴近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增加更多的以屮国传统义?化为主的人文和当代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某商学院从成立起,就言布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应用型”,近几年不断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变革公立高校以往的以“学科导向”的“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创新应用型人冰培养的课程群体系建设,努力做到人才培荞定位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为此,提出明确的3+1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使其达到创新创卟能力强,就业竞争力强,零距离上岗。

3+1人才培养目标是基础理论比较扎实,其有创新创、Ik和务实精神,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双强”,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其内涵是3年基木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1年校内外的强化实训实践。而向实际与应用,体现了多元化校内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山了疢用型人才培养的木质要求,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构建“两个体系”,抓好“两个结合”,做好?‘三个实字”。“2.13”是3-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构建两个体系即: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实训教学休系。构建“课程平台+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尤其突出必修的20门核心课程。学生必须完成20门核心课程并考试合格,才有取得毕业证t;的基础,同时,还必须完成实践实习实训等规定的课程,取得相应的学分。构建各专、Ik可操作性强的校内外实践实训体系,因地制宜,不搞-?刀切,校内实训努力做到把“企业搬进校园”,校外实践努力做到把“理论应用于实战”。实践实训教学体系由基础实践实训、扩展实践实训、综合实践实训三个层次组成,体现专业技能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宇.一到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其专、Ik技能水平呈螺旋式上升,使学生走出校门,即是这个专业的“行家里手”,达到同类院校专业技能的一流水平,做到“零距离上岗”,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理论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发展后劲打基础,实践实训体系为学生提升能力打基础。

抓好“两个结合”即: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教学结合,学生进口与出口结合。强调学好基础理论特别是核心课程,其课程设置突山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理论应用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教学理念由过i以“珅论知识为本”转变到以“理论+技能与实践”合二为一的人才培荞理念,或者说是以“理论与专业技能实践结合为木”的学4。强调教学要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应用、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统一,做到知行合一。

做好“三个实字”即:向向实际,突出实用,强化实效。而向实际是要到一线,到棊层;突出实用是学用结合,应用第一;强化实效是可操作性强,有效果。检验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要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只要能培荞出专门化的技能性适用人才,我们就有竞争力,就能实现充分就业和创业。

目前,某商学院和各专业己完成2014版3+1人才培养方案,其教学改革各具特色。理论教学课程有压有增,实践实训教学专门化、集中化,3+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一定的突破。

二、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群建设的理念、设计与实施

(一)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群建设的理念

3+1人才培荞模式工商管理类课程群建设要体现“学科导向”与“岗位工作导向”的有机结合.而不能顾此失彼,把两者对立起来,传统的以“学科导向”的课程向学生灌输“知识为本位”,是在“象牙塔”里闭门读竹,追求“高精尖”的学问,严重脱离社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所学非所用,岗位职业工作能力很低,这是“学科导向”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但“学科导向”课程是一个比较完螯的课程体系,厚基础,知识面广,培养出的人才有发展后劲,特别适合研究型人学。而“岗位工作导向”的课程强调职业工作能力要素与工作岗位对接,以实现专业课程设计与工作岗位能力的尤缝对接,重眼前“功利”轻“长期后劲发展”,排斥“知识本位”?认为学那么多理论课程无用,独尊“岗位能力本位”,把“学科导向”好的课程内容也完全否定小要了,这种做法忽略了两个基本事实:一是本科以上的高等教育不仅仅需要“岗位工作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也需要基本理论知识素养和职业知识;二是工商管埋卨等教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秆体系.这为培养高素质的人j打下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并支撑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大厦。因此,木科以上高等教育小能完全否定排斥“学科导向”的课程体系,否则,那便是一般的职业教育或岗位培训,或是社会上的继续教育培训;也不能单纯盲H全盘幵出?‘岗位技能课”,要努力达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否则本科高等教育的人厦将会倾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难以实现。

在这样的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3+1人氺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体现了高等教育的“课程S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相一致,依据各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结构”,从时使课程群建设具有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专业与岗位技能相统一的特点,在打好基础理论特别是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突出1年校内外的专业岗位工作技能的实实践训练,努力达到理论应能力和单位工作能力“双强”的目标。

(二)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群建设的设计与实施某商学院课S结构必须有核心课程20门,确保要把专业必修的核心主干课程开出来,同时开出与此相关的选修课程、综合素质教育课程、集中实践实训课程。课程设计比较科学合理,避免重复,学科的广度与专业的深度比较相宜,注重德育和专业基础特色课程的开设,强化实践课程。基本形成3个课程平台和1个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T?台、专业课程平台、实践课程模块。课程结构是理论课程占70%左右,校内外实践实训课程占30%。学生在4年的时间内,要修满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达到合格以上,可以取得180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30学分,校内外集中实训实践50学分。此外还要完成跨类选修课8个学分,创新和综合素质教育5个学分,要求至少取得两个证书即职业资格证书和计箅机等级或国家承认的其他等级证书。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取得合格成绩以上,符合规定的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取得毕业证书。

工商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设计方案,适当减少了理论课时,强化1年集中校内外实训实践,较大幅度提高实践学分,创新和综合素质教育学分也有一定的提高。工商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改革与探索,使学生减轻了?‘经院式”理论学习,较大幅度增加/校内外实习实训实践的学习,还给学生自由学习发展个人才能的空间,拓展了视野,增氏了才下,培养了创新创业与务实精神,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落实工商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改革方案,特别需要做好以下儿项工作。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能?”教师队伍。要培养山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在教学实践中,教帅必须艿备理论弓实践双重能力,一方向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的理论成果?,另一方而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与实践“双能力”都强。丨曰.现实情况是,绝人部分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尤其是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基层实践工作的经验,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即请有?层工作实践经验并具有教学能力的专业骨"充实到教师队伍,选派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到基层争位学d锻炼,在实践中增长氺干,积累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弥补师资队伍在专业实践能力方而的缺陷。

2. 加强校企互惠性合作,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要选择适应木专业发展的合作企业,开辟学院、系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的校企合作。比如,带薪顶岗实习、师傅带徒弟、合作进污产学研项目、幵展技术幵发、管理咨询、业务培训、课题研究、承担某些具沐业务工作等。加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扩展校外企业合作领域,保持校企合作基地的稳定。加强校企合作的感情交流和及时沟通,相互了解融合,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和业务联系网。校企合作关系紧密,可以有效促进教学与生产服务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踏实肯干的务实精神。

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调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笫二课堂活动,也是i果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社会调査、假期社会实践力主要组织方式,以校内外和课内外相结合为手段,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进行社会实践,能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适K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管理能力。学校依托企业进行实践活动,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安排学生专业实习,结合毕业论文(设计)坏节,安排学生毕业实W,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近几年,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第6篇

论文摘要:为了满足市场的发展趋势与需求,会计高等教育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不仅要赋于学生马上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更要赋于学生自我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本文从会计高等教育的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与管理3个方面探讨了目前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思路,以不断完善我国会计高等教育。

我国经济近30年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会计改革及其国际化的进程,我国会计仅用短短20余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国家百余年所走过的路程。目前,我国会计人才在推动企事业单位财务规范化管理、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校际走访、同仁交流和调研中我们发现,会计高等教育在培养观念、教学方法、课程建设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会计准则逐渐驱同,但会计教育和国外发达国家并没有拉近距离,大部分院校都对会计高等教育有强烈的创新需求。

一、会计高等教育的目标

教育目标定位对于确立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均有直接影响。我国会计教育界对于会计高等教育目标问题一直没有停止讨论。目前我国会计高等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目标的同质化(或教育大众化)、重数量轻质量、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忽视职业伦理教育等短视问题。各高校本科培养方案中对目标的基本描述为: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晓国际会计准则、现代会计管理方法与技能,并具备相邻专业基本知识,具有科学的组织会计工作、设计会计制度等能力,能在各类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内外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会计实务和会计鉴证、咨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

这种强调学生在高等教育期间集中掌握某些知识或技能,在毕业时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将会计高等教育当成学生职业劳动的最后训练场的教育目标定位,使学生不能不断完成自我知识更新以应付变化极快而又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如果我们把教育等同于向学生的头脑灌输事实和法规,而不是让他们理解真正的含义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那就完全可以认为教育就是浪费时间。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如同不会独立思考而只会机械执行的机器,他们只会在某一狭窄的领域中做常规的工作。如果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无法适用规则的新情况,他们就会不知所措,容易犯下灾难性的错误。因为他们对行动的基础即基本原则,并没有真正充分的理解和掌握……”(Walton 1917,281)。

老子云: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会计高等教育应该教给学生比会计知识本身更重要的东西,培养学生在未来成为一个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员,重视其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应该在高等教育期间集中掌握工具性的知识,掌握继续学习的技能,并且培养其在毕业时形成必备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专业认同感。因而,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增加鼓励本科学生尽早参加研究活动的部分,重点应在于培养分析及概念性思维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记忆职业准则。

二、课程设置

我国大学会计教育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近年来,我国高等会计教育课程体系一直在进行改革,但改革的重点始终是放在专业课程要不要分方面、门数是增加还是减少、理论课课时压缩、实践课比重增加等方面,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原先遗留的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增加了过份强调实践、压缩在校时间、增加学生为寻找工作的时间等新问题。鉴于此,应根据终身教育的思想,突破会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维定式。终身教育理论使高等学校的课程不再单纯地追求某一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取而代之的是,更强调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突出学科本身的完整性,不再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从而减少了过分专业化所带来的缺陷。

会计高等教育的目标、理念是通过课程体系与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落实来实现的。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诚信危机的背景下,如何进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实现会计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各高校会计学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会计高等教育中培养模式的设计应做到如下三点:

(一)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

会计高等教育分为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会计高等教育必须赋予会计人才的知识包括一般知识、通用管理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对会计专业人才能力和知识的培养在培养模式的设计中应做到“由杂而博、由博而专”。在打好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上,广泛涉猎文、史、哲、艺等知识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杂”、“博”的必要条件。在课程体系中应当注意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权衡,对此人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怎么设置更为合理,仍然是个难题。近几年,部分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增设了基础教育课程,降低了专业教育课程在全部课程的比例,倾向于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通才教育。笔者认为一味地增加基础教育课程、弱化专业课程未必可行,在调研中发现,有的院校在基本体系不变的情况下,每年都进行微调,以探究最优设置。

(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

在打好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会计高等教育还应重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不仅在理论教学中应合理使用互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还应通过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除了需要设置工商管理大类平台实践教学环节如金工实习、机械制图实习、统计方法运用实习、社会实践调查外,还需要设置会计专业实习,如设置模拟实习、专业认识实习、学期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各高校需要如何设置取决于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比如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工业企业会计人才,就需要设置金属工艺、机械制图等理论和实践课程;如果为培养金融会计人才,这些课程就可以不选择。

模拟教学是会计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为了加强学生对会计实际工作的感性认识,需要通过专业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逐渐完成理论学习与实践环境的结合。通过校内模拟实习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决策方法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加强学生科研、语言文字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可以设置学年(或学期论文)、毕业论文。论文是培养学生捕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专业技能教育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共修

不正当竞争和会计信息失真既损害了广大消费者和诚实经营者的正当权益,同时也使企业本身失去社会的信任,会计的公信力损失,情节严重的还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只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伦理道德,或许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致命伤。在我国会计高等教育中应重视专业技能教育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共修,不仅要在培养方案中增设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还应将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之中。在我国加强信用文化建设,深入开展诚信道德宣传教育,任重而道远。

三、教学组织

我国大部分学校会计学教学计划和采取的教材,还延续以往的模式,从抽象的会计概念、原则、等式讲解,再到具体各项业务的会计处理,最后到会计报表的编制。在教学方法上也仍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 “教”为主的单向理论知识流动、学生相对被动、甚至于会被教师催眠的状态。在教学手段上,基本上仍然以“粉笔+黑板”等自然媒体,而较少采用多媒体或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即使用多媒体,也不能将讲、板书、多媒体有效结合,其结果是学生不容易接受,有的学生到学期末才明白这科是在讲什么,有的到毕业还没明白会计到底是做什么样的工作。

通过英美等发达国家会计学教育来看,更重视目的性,在教材和课程安排上是从最终做什么入手,如会计学课程向学生们展示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哪些步骤来完成,在各步骤操作中应遵循什么原则进行,将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原则融入各步骤,学生容易接受。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改变了传统的方法,教材中所附的习题或案例的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变得非常多样化,强化会计的职业判断意识,以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交际和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会计教材也不再是作为教学材料的唯一依据,而只是作为若干教学材料的一部分,财经新闻等也是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上应突破传统教学方法,采用更为灵活、机动并与实践有效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并解决如何改变长期以来的单纯理论知识教育,甚至是狭隘的专业知识教育的问题;解决如何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问题,解决如何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问题;解决如何使学生将学到的东西转化为适应千变万化的外在环境的潜在能力和内在的精神品质,从而实现人才终生发展的问题。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水平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建议。

总之,会计高等教育一定要分析市场的发展趋势与需求,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但要注意会计高等教育又不能完全跟着市场走,会计高等教育要根植于市场,同时又要高于市场,因为市场是不断变化着的,不仅要赋于学生马上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更要赋于学生自我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使培养的会计人才将来能够引领市场。

参考文献

[1] 张春颖.论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的架构[J].长春大学学报,2007,(08).

[2] 张春颖、王颖.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子商务,2010,(11).

[3] 张春颖.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研究与改革[J].长春大学学报,2011,(12).

[4]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Z].财政部(财会[2010]19号).

第7篇

银行面试个人简历模板(一)

XXX

电话:

138-001-38000

电子邮箱:

xuexila.com

地址:

XX市XX区XX东路123弄67号

求职意向

银行柜员岗位

自我评价

熟悉财会专业知识,拥有从业相关证书,多次获得奖学金

有企业实习经历,对业务流程和规范化操作有一定的认识

有多项资料整理的工作经验,做事细心有序

教育经历

2009.09 - 2012.06 xx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 本科

•通过大学英语四级

•毕业论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分析与思考》

导师Bank Qiao

2007.09 - 2011.06

XX职业高等专科学校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大专

•会计上岗证(初级)

•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包括Word,Excel,PPT

实习经历

2008.09 - 2009.08 无锡市冠通电器五金厂 会计部 实习生

•登记现金日记账,根据已办理完毕的收付款凭证,逐笔顺序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并结出余额

•负责公司财务凭证、报表的整理、归类、装订,并交接给会计档案管理部门

•协助会计人员做好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类工作

社会实践

2010.09 - 至今 XX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辅导员助理

•整理招聘信息,参与筹备毕业生就业指导宣讲会

•负责2009~2010学年学生奖学金审核及申请工作

2009.09 - 2010.08社团联合会

干事

•负责80多个社团的信息录入

•参与筹备社团联每学期一届的大型公演活动

2007.09 - 2008.08班级集体旅行

策划者

•合理规划时间,规划旅游景点

•策划苏杭三日集体旅游,包揽酒店,车票的预定工作

奖学金

连续3年获得专业奖学金(专业前10名)

连续2年获得专业一等奖学金

银行面试个人简历模板(二)

基本资料

名:xuexila

性 别:男

龄:24

最高学历:本科

高:166厘米

重:65 公斤

婚姻状况:未婚

户籍所在地:

求职意向:银行柜员和客户经理

现所在地:湖南省

自我评价

开朗大方、乐观向上、兴趣广泛,脚踏实地,有较强的的抗压力和适应能力,勇于接受新的挑战。学习生活中喜欢与人沟通,为人坦诚、本着开阔的心胸善待身边的亲朋好友,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求职意向

期望行业: 房地产·建筑

金融·银行·证券

保险业

期望岗位: 金融/经济专业人员

岗位名称: 银行柜员和客户经理 期望地区: 重庆

四川省

期望薪资: 面议/月

到岗时间: 1个月以上

教育历程

2005/09-2009/06 湖南大学 学历:本科 专业:国际金融 专业类别:经济学类

专业描述: 国际金融方向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现代货币、信用、银行等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业务、文化和身心素质,具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各类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关企业单位和科研部门从事金融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

项目经验

2008/05-2008/06 湘域中央可行性分析报告

项目描述: 对湘域中央的在建项目做可行性分析。

主要职责: 调查员

技能水平

英语等级:大学英语考试六级 计算机水平:熟练

外语类型:英语 外语水平:熟练

技能 技能水平 掌握时间

精通计算机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操作,熟悉FrontPage网页制作和SPSS 熟练 2年

所获证书

证书 证书编号 获取时间 获得成绩

全国计算机二级(VF) 27264301902589 2007年 良好

英语六级 072243001005366 2007年 455

英语四级 071143001005765 2007年 483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基础知识+证券交易) 2008104307241801 2008年 合格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2008年 良好

附加信息

个人特长: 唱歌、羽毛球、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经验

2008/07-2008/08 工商银行重庆渝中支行

详细描述: 实习期间,不怕苦,不怕累,掌握了银行主要业务流程,受到同事们的好评。

2008/01-2008/02 石柱县建设银行

详细描述: 负责协助客户经理审查企业贷款申请材料和制作申报材料。

2007/10-2007/11 长常高速公路岳麓站

详细描述: 负责打卡和收费。

2007/07-2007/09 家教

详细描述: 暑假期间在长沙做了两个月的家教 。

2006/03-2006/04 长沙实在商贸公司

详细描述: 负责日用消费品的促销工作。

所受奖励

奖项 获取时间 奖励级别

金融学院“优秀寝室长”。 2008/06 院级

湖南大学“丙等奖学金” 2007/11 校级

湖南大学众悦.滴水恩奖学金 2007/06 校级

影视欣赏学会“优秀干部” 2006/06 校级

“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奖学金 2005/09 省级

银行面试个人简历模板(三)

姓名:××

目前所在:清远

年龄:19

户口所在:汕头

国籍:中国

婚姻状况:未婚

民族:汉族

培训认证:未参加

身高:171cm

体重:55kg

人才类型:在校学生

应聘职位:会计,银行柜员,作家/撰稿人

工作年限:3

求职类型:兼职

可到职日期:两个星期

月薪要求:1000--1500

希望工作地区:广州,汕头,深圳

工作经历

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达濠派出所

起止年月:2010-07~2010-09

公司性质:政府机关

所属行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南华工商学院

最高学历:大专

毕业日期:2013-07

专业一:注册会计师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一般粤语水平: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组织能力较强。爱好文学,文字驾驭能力较强。对文字方面的工作兴趣较浓厚。像现在就读注册会计师专业,对金融领域也较有兴趣。

看过“银行面试个人简历模板”的人还看了: 1.银行求职简历模板

2.银行个人求职简历模板

3.银行面试简历范文

4.银行个人简历免费模板

第8篇

关键词 产教融合;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5-0015-03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而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旧有的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个突出矛盾,就要求人力资源供给侧尽快作出应变。作为人才培养重要主体的地方高校,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助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就涉及人才培养规格的问题,也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目前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存在何种问题与难题,破解的路径何在?就这些问题,结合地方高校个案作一分析。

一、产教融合的语境分析

我国的地方本科高校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一半以上,仅1999年以来新升本科院校就有647所。地方本科高校的蓬勃发展大大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但高校的扩张并没有解决市场上“技工荒”的难题,这就突显了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严重错位。破解这一难题仅仅依靠地方本科高校自身是不够的,企业、行业等用人方也无法独立胜任,光靠行政命令更不行,只有在国家与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支持下,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通力合作才能较好地破解这一难题。这就是产教融合产生的语境与担负的历史使命。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面临的现实问题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四大职能,核心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都有赖于人才培养来落实。而人才培养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规格的人,也就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问题,地方向应用型转型的本科高校则是要培养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从地方本科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面临着不少问题与困难。

一是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同质化导致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难以根本改观。尽管从2014年起,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在引导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型,但不少地方本科高校仍然有所顾虑:或是尚未从心理上接受转型理念;或是担心转型后模糊了与高职高专之间的界限,地位“沦落”,面临与高职高专竞争的境遇;或是观望先行先试的高校,待形势与效果明朗再做决定。因此,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仍然延续了此前的办学办校思路,模仿综合性大学,强化学科建设,把申硕申博作为提升办学层次的重要支撑,导致高校办学同质化严重现象,在人才培养方案、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教学环节上“千校一面”,这种情况下出台的人才培养标准只能是走老路,无法有效发挥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二是学科导向在地方本科高校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不利于教学资源的灵活配置与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控制的设定。长期以来,高校的学科自成体系、各自为政,各学科之间壁垒森严,固守着各自的教学阵地与教学、科研资源。这种相对固定的学科体系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不相协调,一方面,相对稳定的“学科―专业”体系很容易造成办学的同质化,培养出“千人一面”的同类人才;另一方面,市场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o法得到满足,这必然导致国家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无法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同时,学科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脱离市场实际的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下制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也必然忽视与市场的对话,其后果是无法有效满足市场需求、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和促进教学改革。

三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如何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中量化与分配。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基本检验指标就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所指出的人的全面发展与适应社会的需要,余孟辉将其细化为“基础适度、重视应用、强化素质”,并提出构建以工作要求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专业导向―面向应用”课程模式[1]。这个课程模式由专业基础、应用能力与素质教育三个课程平台构成,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素质教育三个要素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中也要相应地体现出来。这三个要素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以应用能力为中心,所占比重也应该大些,而其他两个要素所占比例则相对小些,而具体大到多少、小到多少为宜则需要在“调研―量化―试行―调整―再实行”的运行模式中不断试验摸索,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

四是市场导向型的专业建设与专业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动态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与之相适应。人们的生产生活总是处于变化之中,所以作为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市场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新的产业与新的业态不断诞生,这就需要有掌握新技术、适应新情况的人才参与进来。对于地方应用型转型本科高校来说,适应市场变化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无疑要不断地更新、调整,作为评价体系一部分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也就必然处于不断的调适与变动中,这对地方应用型转型高校提出更大的挑战。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的实现路径

(一)优化师资队伍,调整教师结构

1.教师结构的优化与管理

高校转型就是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1999年以来新升本科院校大多是由地方性专科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合并而成,师资力量薄弱,普遍缺乏专业教师,现有专业教师也少有行业企业工作背景。因此,在新一轮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专业教师问题。专业教师问题的解决途径有外校引进、本校培养、企业技术人员兼职任教等形式。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还可以通过教师管理上的引进与退出机制实现。引进从制定准入标准到操作执行都有较成熟的方案与程序,而教师的退出则因机制不完善、配套措施与流程设计缺乏、操作执行难而难以真正推进。在修订上位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校内部规范的前提下,对不合格的高校教师作出退出管理也是可行的[2]。

2.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理念与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应用型人才要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就要求专业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持续性自学能力,构建开放式动态知识更新生态系统。关注本专业技术研究领域新的技术突破、市场采用该技术的范围与效益,及时吸纳本专业前沿技术研究成果,充实专业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自觉淘汰已经被市场证明过时了的知识与技术。同时,加强自我创新能力,突破现有技术,提高地方本科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近年来,贺州学院加大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专业教师的自我提升意识明显增强。一是教师自主申请到生产、科研、管理和教学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主要形式包括:赴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党政部门及各类社会团体挂职锻炼;与校外单位进行合作研发,主持或参与横向课题。二是一部分合作企业技术人员进驻学校,与贺州学院合作办学的凤凰教育委派教师直接⒂肟纬躺柚糜虢萄АA碛胁糠挚纬绦D谖拮ㄒ到淌ΦH危一时也难以引进与培养,则从其他高校或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本校教师以助教的身份跟随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形成了良好的继续学习氛围,这也是弥补专业师资短缺的一剂良方。

(二)推进产教融合,优化专业结构

产教深度融合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落实:一是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贺州学院成立由高校学者、政府专家、企业与行业负责人组成的协同育人指导委员会,实现政府、行业、企业由办学客体向办学主体的转变与高校单一办学主体向多元办学主体的转变。近三年,贺州学院加强与贺州市三县两区、数字媒体专业协作会、凤凰教育、中兴通讯、新道科技、甲骨文等地方政府、行业、知名企业合作,通过建立校中厂、厂中校、专业共建等协同育人平台,按照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完善培养方案、共同构建培养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和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等“八个共同”的要求,推进计算机类、艺术传媒类、工商管理类、通讯信息类专业的发展,目前在招生、教学、科研、创业就业方面初见成效。

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带来新的产业群与新岗位群,需要区域内新的专业群去对接,要求强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发展,推进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形成可满足企业、行业岗位群需要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服务机制。以专业基础、应用技能、职业与人文素养为主线,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的规格。目前,贺州学院根据贺州市“十二五”期间提出的两个千亿元产业以及其他的支柱产业发展规划,分别建立了院士工作站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碳酸钙学院1个与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类、文化创意类、信息技术与自动化类、工商管理类等5个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群来对接,组织博士服务团、教授服务团下到三县两区寻找契合点,主动服务地方重点产业与支柱产业。

(三)对话国际视野,链接地方服务

地方性与国际化看似矛盾,实质上“都是一种开放性,都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大学建设这个目标。开放办学,就是要在服务地方中谋求发展,在国际比较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3]。三年来,贺州学院支持专业群中各专业与国外高水平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立院校合作关系,与国外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联盟、协会开展对话。加快与韩国、泰国等大学的合作,努力构建资源共享、学生互派、学分互认的新型合作教学模式。选择性引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优质教育资源,经消化吸收构建本土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正在加快制定涵盖课程、教材、教学、实验、实践、毕业论文、就业等方面的一系列质量评价标准,强化对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与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创新创业等教学主要环节的全程监控。

参 考 文 献

[1]余孟辉. 地方高校转型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5(3):27-29.

第9篇

1.1培养方向模糊

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提供相关服务。但在管理模式上,物流管理有其行业性相关管理。物流行业涉及范围广,根据服务领域的不同,制定各自的管理目标和方向。然而受现阶段条件的制约,物流管理的质量仍有待进一步的提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也是如此,人才培养目标太过宽泛,专业针对性不强,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学非所用。很多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难以应对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信心受挫。同时企业也无法征得自己所需人才,造成岗位空缺,相关工作无人来做,影响企业发展。另外,很多科研成果的开发以及学术性研究也受专业内容的限制无法进行。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源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供需脱节,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1.2教学体系不成熟

教学体系是一个专业课程设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关键。但就目前高职物流管理的教学体系建立来看,物流管理专业仍存在着很多缺陷,集中表现在:一是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发展缓慢,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二是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教授失衡,所学非用,一些理论知识无法在实际运用中发挥应有作用。学生步入社会后,面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没有相关的知识支撑,无法顺利开展工作。

1.3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

教学设备作为理论知识学习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在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授课效率方面收效明显。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有着极强的应用性特点,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过程中,深入了解具体问题的相关知识,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但目前高职院校受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很多时候无法在专业教学设备上投入太多,就使得物流管理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理论知识偏重,缺乏具体事例,造成课程死板无力,教授脱节。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定位的思路

物流人才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划分层次众多。高职高专教育最基本的特色体现在专业的培养目标上。

2.1抓好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办学方向

2.1.1坚持以人才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当今社会是一个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社会,所有人才都必须为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服务。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课程安排和学习上,搜求最新的市场信息,进行整理之后,相应的调整专业知识结构。

2.1.2对办学层次进行合理定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更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对基础理论课程的要求相对宽松。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层次众多,划分标准多元化,既要培养领导层的管理人才,又要注重对基础环节管理者的培养。如既要培养一个企业的中、高级管理层,又要培养一些基础型岗位管理人员像仓库管理员、配送员、网络管理员等。

2.2抓好课程体系建设,突出竞争优势

2.2.1高职院校的层次划分要清晰在专业理论课程的安排上要科学严谨,高职高专教育与就业联系紧密,必须学有所专、学有所长,注重应用性。各院校应在课程设计上坚持理论应用与实际需求并重的理念,加强院校硬件设施建设,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应突出重点,积极借鉴相关企业的成功经验,理论联系实际。

2.2.2注意专业内容的及时更新针对物流管理的学科特点,各高职院校要不断更新知识框架与理论结构,坚持将最新最全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力求更加直观准确地将物流知识传播给在校学生。

2.2.3合理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目前许多院校都存在着理论课程过多,实践环节过少的问题。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安排上,应依据市场化需求,相应的调整两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学用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2.3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育底蕴

师资是影响一个学校学术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要想做好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就必须重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人才,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3.1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专业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承担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建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教师做课题研究,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和研究解决本地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参加各种相关课题的研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确保学术研究的顺利进行。

2.3.2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3.3明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主讲教师,使其研有所专,教有所长,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有序、合理地编写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落实教学计划。

2.3.4提高教师待遇,以吸引高学历的、有实战经验的优秀人才从教,并确保现有教师队伍的稳定。在物流教师队伍建设上做到“招得进、留得住、用得上”。

2.4抓好实训环节建设,提高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引进国外物流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充实新的课程,更重要的是增加物流实践和案例教学。

2.4.1建立校内物流模拟实验室,包括模拟仓储中心、模拟物流部、模拟货运港口、物流软件模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系统模拟实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训练,学生通过在校内物流模拟实验室的学习、操作,最大限度地了解熟悉企业物流操作的实景,提高学生企业物流操作模拟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

2.4.2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大力推广开放式、交互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专业主干课程的消化,将课堂知识实践化,同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结合校内物流模拟实验室的模拟训练经验,真正使学生成为具有现实物流操作能力的毕业生,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实践需要的实用人才,保证达到培养目标,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学校必须主动与运输企业、仓储配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企业等合作,建立健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2.5坚持抓好就业导向,实现全面发展

2.5.1做好专业初级阶段教育。在专业的导入环节,高职院校必须要做好专业基础性教育,在开学之初,任课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物流管理概念,尽早确定未来的职业目标,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2.5.2做好实习工作安排。专业实习无论对哪个专业来说都是不不可少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相关岗位实习,在实践中认识物流行业,深入把握该职业的发展和当前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应对能力,建立职业认知,在实习过程中找出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及时查漏补职业教育缺,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树立一个良好开端。

2.5.3就业指导与资格考试并举。学校可根据实际需求成立就业指导委员会。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多考取资格认证,增加就业资本。

三、结束语

第10篇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在于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转变,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实现转变的首要环节。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这一转变,需要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过程方面实现转变。培养目标: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应用型,是指培养人才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既注重智育,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高素质是指培养人才要加强通识教育,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新人才是指培养的人才要比高职高专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规格:宽口径、多方向、复合型。要做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专业设置,遴选优势、强势专业,整合优化传统专业,并以宽口径的专业为基础,通过设置多种专业方向,建立对就业市场反应灵敏的适应机制。要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模块化以便利于保持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保证教学质量,实现课程学分标准化以便利于课程与课程组间的相互替换,保证课程结构的机动灵活。培养过程:注重基础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实施个性化培养。一是树立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实行按就业取向和学习基础分层次教学,按学科打基础,宽口径大类培养。二是建构保证高层次、高质量教学的管理模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教学督导队伍和学生学风督查队伍,开展学生评教、教师相互听课、教学质量奖评选等活动,形成教学互动的良好格局。三是建构能力知识型教学模式,如将创新教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推行以全面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大力实施大学生科研计划,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业设计活动;组建特色班培养复合型人才;全面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形成多维的交流性教学途径等。四是以产学研合作为龙头,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以下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方法改革。三项改革要完成以下任务:全面推行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调整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试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扩大教育教学资源和渠道,鼓励学生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手段是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试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要注重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教学质量。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学时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时(学分)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25%。这项工作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二是要大力推进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三是要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

二、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改革框架研究

(一)修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各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会计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定位派生出来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全国趋于一致,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确立以来保持不变,造成了教学内容远滞后于会计实践的局面,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事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亟须调整为“培养基础扎实、素质优良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这一调整将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分层定位和本科学生培养模式奠定改革思路。通过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分层定位,确定会计学普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定位。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学术研究型、高级应用型和普通应用型。我国目前会计培养梯次分为五级:一是中职中专层次。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操作岗位的初级会计人员,包括企事业单位出纳员、银行柜台出纳员、商场收银员、车间核算员、仓库核算员等。二是高职高专层次。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专业技术岗位的中级会计人员,包括企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员、材料核算员、工资核算员、往来结算员、收入核算员、税务核算员等。三是普通本科层次。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专业技术岗位的高级会计应用型人才,包括跨国公司和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的专业性较强的会计岗位人员、中型企业会计主管人员、政府和事业单位核心会计岗位人员直至会计主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一般审计人员、金融企业专业岗位会计人员、中专教师等。四是硕士研究生层次。人才定位是高级会计专门人才,既可以搞科研,又可以应用。岗位定位是大型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才、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审计员、高职高专教师、科研院所辅助研究人员。五是博士层次。人才定位于高级研究型会计人才。岗位定位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教师和科研人才,政府经济管理部门高级管理人员。

根据目标岗位职责、能力要求,确定会计学普通本科层次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定位。中职中专毕业生的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是:具备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珠算技术、点钞技术、岗位需要的账务处理能力等。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是:具备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具有熟练的账务处理技术和会计信息处理技术。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是:掌握系统完整的会计学基本理论、会计准则,并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具有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英语把握国内外会计发展最新动态能力;熟悉大型企业整个会计核算体系。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掌握系统完整的会计学基本理论、会计准则基础上,还应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基础上,还要具有熟练的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参与国内外会计前沿知识研究的能力;组合协调能力和构建、改进大型企业整个会计核算体系的能力。会计学博士的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具有深厚的会计理论功底;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

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将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分为学术型、高级应用型和普通应用型三类目标加以差别培养,学术型主要为攻读会计学硕士、博士以及学术研究做好基础准备,高级应用型则主要培养会计专业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普通应用型旨在培养中小型企业和非公司制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其中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流,代表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这部分学生不同于高职高专生的主要区别在于会计理论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这一特点决定了本科生比专科生应当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这部分学生不同于研究生的主要特点在于会计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方面,这一特点决定了本科生比研究生应当具备更全面的账务处理水平。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是全面提高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我们的思路是构建“平台+模块”的教学课程体系。“平台”课程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模块”课程体系由纵、横两个纬度、四个职业教育模块构成,即从纵向上划分为研究型课程模块、高级应用型课程模块、普通应用型课程模块。横向上划分为财务会计模块、财务管理模块、会计信息系统模块、审计模块。

为了实现这一“平台+模块”框架,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学生分流机制。在学生入学以后就要告知学生本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让学生根据自身素质和爱好在学习中自我判断和调整。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结束后就应当根据学生意愿、导师指导意见和学生家长目标,确定不同的学习方向,在每个学期结束后,应当允许学生进行再选择。要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过程标准,对于达不到考研目标标准的学生强制调整为应用型人才;对于达不到高级应用型培养目标标准的学生强制调整为普通应用型人才;对于应用型人才目标学生,如果其兴趣志向发生转变,且达到规定的学业标准,可以转为考研目标人才培养。二是差别化课程设置。学术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应侧重研究工具掌握和专业理论学习,尤其是加强高等数学和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比重;应用型人才目标课程设置应当侧重应用工具和专业应用技能教学,实践教学比重应保证在课时总量的20%以上,要求课堂教学中重点加强案例教学比重,实验室教学中加强模拟教学训练,实践基地教学中保证实践活动次数、时间和质量。三是规模问题。考研目标学生数量一般应当略高于全国研究生录取率;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普通高校本科生的主流,规模应当大一些,至少不能低于考研目标学生数量;普通应用型人才一般针对那些理论基础较差、全方位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一般适用于专升本中的部分学生,规模视情况而定。四是学位论文。考研目标学生毕业论文要求理论性、创新性和学术性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这部分学位论文应当能够代表一所高校某一个专业的最高水平,并争取有部分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高级应用型目标人才没有必要撰写学术化学位论文,可以采取案例分析、调查报告、项目设计等形式,从资料收集、逻辑分析、结论判断、实践效果等方面加以要求;普通应用型目标人才可以只要求其提供实习报告或调查报告,并作出严格的质量要求,对于不能达到要求的学位论文,不予颁发学位证书。五是学制问题。对于各类学生,尽量减少公共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课程数量。只要学生获得课程范围内的足够的学分即可,一般规定3~6年为宜。鼓励学生选修第二专业或第二专业单项课程,学生达到一定标准允许免修、免听部分课程。特别是对一些学习潜力较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要实现跨校选修课程。

三、会计学本科专业分类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会计学专业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进行分层定位,进行市场细分。市场需求研究各专业大、中、小型企业管理岗位、会计岗位和对外贸易岗位设置情况,了解每一岗位不同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市场供给研究本专业中专、高职、本科、研究生和博士不同层次培养目标的不同,从中明确本学校会计学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还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进而确定适合自身发展规划与特点、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本科生不同于高职高专生的主要区别在于理论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这一特点决定了本科生比专科生应当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本科生不同于研究生的主要特点在于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方面,这一特点决定了本科生比研究生应当具备更全面的实践能力。首先从公共层面和具体类型纵向描述,将人才培养规格分层确定为应用型人才、基础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然后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方面进行细分,要求每一项规格都有相应的课程教育为保证,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要到达到相应的目标。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我们构建了“平台+模块”的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必修课程体系构建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平台。基础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旨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将来从事会计及相关理论研究奠定基础,在内容上以专业基础课为主,没有必要细分方向,留待以后在硕士阶段再选择。专业基础课主要应当加强英语、高等数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教育,以便为将来从事数理分析或实证分析奠定基础,以适应会计研究的国际潮流。按照这一思路,基础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第11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 工学交替 岗课证融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1-162-02

经济要发展,物流要先行;物流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到2009年,全国有200所左右的高等院校招收硕士生、280多所本科院校招收本科生、近730所高职高专院校招收专科生和1000多所中职学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人数突破88万人,其中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约35万人。而目前大多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科学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1研究背景及目的

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批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了2009年―2011年我国物流业振兴发展的10大任务、9项重点工程和9项政策措施。其中“加快物流人才培养”作为9项政策措施之一。2009年5月29日,教育部教高函[2009]13号《教育部关于报送的函》,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报了2009―2011年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工作的任务、目标和具体推进措施。这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了良好的前景。但物流管理管理专业人才如何培养,才能发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功能,促进学生就业呢?成一个社会、企业、家长和学生本人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就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我们进行就业岗位能力分析和培养目标定位。

1.1就业岗位分析

我们通过对江苏省内50多家物流企业相关人员的调研,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业机构设置、岗位设置及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等,使得我们对物流管理岗位的基本技能有了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物流岗位主要分布于仓储与配送服务、物流运输服务两个领域。

仓储与配送服务领域主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有仓储与配送中心客户服务、配载作业、理货作业、商品分类与养护、配送线路优化等内容;就来的主要岗位有物流业务主管、采购员、单证员、仓管员、理货员、配载员及客服人员等工作岗位。

物流运输服务领域主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有运输企业客户服务、集装箱运输组织与多式联运管理、车辆技术管理、运输市场开发及运输现场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主要就业岗位有运输业务主管、调度员、计划员、理货员、运输业务员及客房服务员等工作岗位。

就江苏省内物流企业调查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理货员、配载员及客服人员等较多。

1.2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物流企业的岗位工作任务调查,可以看出,物流企业岗位工作有有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具有物流企业管理工作的基本素质能力。如热爱本职岗位,乐于奉献,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就业观念、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和业务谈判能力。

(2)职业通用素质能力。如具备现场组织管理的能力和对现代物理设备的操作能力;具备进行物流服务市场需求调研与分析、客户服务管理的能力;能运用物流专业术语、习惯用语、常用口语,进行基本的商务沟通。

(3)仓储与配送服务领域基本工作能力。如能按照客户要求制定物理配送方案,编制送货计划并组织实施的能力;能进行货物的验收入库,能根据货物性质进行堆垛、拆垛作业的能力;能进行订单处理、货物盘点、流通加工、数据信息分析,熟练操作仓储、配送软件,并能对常见的各类问题进行处理的能力;能按客户的订单进行备货、分拣、配载、送货等操作;具有使用和维护装卸搬运机械、计量器具、保管、养护检验、监控、分拣、包装等设备的能力。

(4)物流运输服务领域基本工作能力。如能根据货物的特性选择运输方式,制定运输方案和计划的能力;具有货物装卸搬运的基本操作;具有运用各种运输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则,签订运输合同的能力;具有进行各种货物运价的洽谈和利息结算的能力;具有审核各种运输单证的能力。

物流企业岗位工作实行岗位证书准入制,目前我国在物流工作领域推行的证书主要物流师、货代员、报关员、报检员和单证员等。岗位证书准入的推行,明确了岗位工作能力,也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提供有力抓手。

1.3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江苏高职院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立通、服务江苏、辐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区域的现代物流产业链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培养有事业心、责任心,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既能够在生产、服务一线从事物流运输、仓储与配送等基层管理工作,又具备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熟练进行现代物流组织管理和市场开拓,并组织实施物流方案,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现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体制与人才目标的要求,严重脱节,学科型的教学模式,形成学业无岗、企业招聘无人的窘境,为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与课程的体系重构势在必行。

2“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通过和合作单位、校外实习基地、行业专家、技术能手的多轮探讨,结合物流师等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构建了“三循环”工学交替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所谓“三循环”,是指按照“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逐渐递进的基本认知规律,依次完成技能知识学习和实践锻炼的过程。通过职业基础模块学习校外实习基地职业角色体验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学习校外实习基地轮岗实训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学习物流企业顶岗实习的“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所谓“工学交替”,是指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在校企双方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实质是产学结合、合作育人,即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工作,让学生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弥补相关知识和技能,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真正达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

“三循环”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分两个层面,一是在校外合作企业进行,首先安排的“职业角色体验”,目的是让学生感悟职业氛围,培养职业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安排的“轮岗实训”,是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轮岗实训加以运用,为后续的毕业顶岗实习,实现预就业打下基础;最后安排的毕业顶岗实习,以管理、改善现行方案实证式案例分析来完成毕业论文,并和学生的就业密切结合,实现高度的融合。

第二个层面是在校内的生产型实训基地进行,按照企业采购、仓储、运输、配送、销售、盘点、补货等业务流程,结合课程教学,设计岗位工作任务,合理安排岗位,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轮岗实训,将课程教学与生产性实习有机结合。

3课程体系的构建

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把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形成专业课程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进行设计的课程开发思路。

从本质上讲,物流具有从属性、派生性和服务性的显著特点,这就决定了物流服务提供商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物流服务质量决定了物流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一般而言,物流市场的调研和开发活动是物流服务提供的前提条件,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提供优质高效的物流服务是核心,物流服务质量的检查与反馈是进一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动力,物流服务的统计、核算与效益分析是保障物流企业生存的生命线。

基于工作过程分析,围绕岗位工作项目(任务)、职业能力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化、分方向”的设计思路,将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分解为“职业基础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分仓储与配送服务和物流运输服务方向)+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四个相对衔接、交替上升的模块,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职业基础模块主要开设:“思政基础”、“思政概论”、“实用英语”、“办公自动化”、“体育”、“军事理论”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思想品质、公共基础类课程;

职业通用能力模块主要开设:“现代物流基础”、“物流市场开发与调研”、“国际贸易实务”、“物流统计”、“物流法律法规”、“采购管理实务”、“物流仿真技术”、“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物流管理实务”和“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其中职业主干课程为“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物流管理实务”和“供应链管理”3门;

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分为仓储与配送服务、物流运输服务2个方向。

仓储与配送方向主要开设:“仓储机械技术”、 “条码技术与应用”、“仓储管理实务”、“配送管理实务”和“商品养护实务”等课程,其中职业核心课程为“条码技术与应用”、“仓储管理实务”和“配送管理实务”;

物流运输方向主要开设:“运输机械技术”、“运输组织技术”、“运输管理实务”、“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和“运输保险”等课程,其中职业核心课程为“运输组织技术”、“运输管理实务”和“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

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我们还开设了“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 “商务应用文”、“国际货运实务”、“报关与保检实务”、“电子商务物流”、“经济法概论”、等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如“心理健康教育”等)作为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专业主干课程与职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应基于工作任务分析,采用课证融合或校企合作,体现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通过工学交替,达到物流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相互渗透、高度融合,教书育人,把学生综合素质贯彻始终,努力培养复合型、高技能的物流管理人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化和案例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在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基础上,理实一体,让学生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以实现高度岗课证的高度融合。

(本文为2008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研究课题“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下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2008年交通职业教育科研项目“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2007A15)的研究成果之一;2007年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结合,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项目(JY0708)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商业经济,2008,(9).

第12篇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5)

摘要:不同的视域有不同的看法评价,高职教育发展成就的影响已延伸到高职教育目标之外,其发展成就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应试教育、人力资源流向、普通本科教育模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高职教育;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3-0081-03

作者简介:阳征保(1970—),男,硕士,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与高职教学。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总结了高职教育的成就:一是高职教育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二是高职教育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三是高职教育紧密联系经济社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不同的视域有不同的评价,高职教育的发展成就已延伸并影响到高职教育目标之外。

一、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瞭望

(一)为农业人口迁移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2002—2007年,湖北省考取专科院校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从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近四年的招生统计结果看,农村生源都超过70%;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烟台职业学院2012年招生信息也显示,七成新生是农村学生。经济状况及基础教育水平的博弈基础不对等,农村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少,处于低层次的高职教育以农村生源为主体。由于政府的信息系统和统计工作滞后,我们无法准确统计,超过1 400万的高职毕业生中到底有多少成为了市民,有多少是新生代农民工或农民。当前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中存在诸多不能回避的尖锐问题,但我们必须承认,教育是现代化、城市化的保障,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在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的同时,对农村人口,特别是老少边穷及工业落后地区农村人口迁移并成为城市市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冲击并将改变应试教育观念

在三年时间内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合格劳动者,是件对应试教育有深刻启示的事情。高职教育对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虽然尚未引起社会和专家学者的足够关注,但可以预见,高职教育的发展终将使公众彻底改变对高等教育的看法:每个人,无论其基础教育情况,无论年龄、性别、种族、宗教或家庭状况,都可享有接受某种类型高等教育的机会。毋庸置疑,高职教育的发展冲击并将逐步改变人们考分至上的观念,促使人们深刻反思我国高等教育培育对象选拔与培养方式的科学性。

(三)为经济发达地区培养了大量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社会存在经济差距就存在劳动的比较收益,存在劳动的比较收益就存在人才流动;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决定着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需求量,经济社会需求是人才就业的基础和前提,人才需求量与人才流向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中国地域广大且资源禀赋不均,以非均衡为特征的经济改革政策已经使我国经济在区域上大致按东、中、西部呈梯度发展的态势,社会结构呈现出区域与区域、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农村与农村四大差别,人才市场需求与人才流向都呈现出空间格局不平衡的多维梯度结构特征。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对全国31个省农民工的监测调查,在所有外出农民工中,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58.4%,其中,大专及以上的占6.4%。按国家当年1.53亿农民工的统计数据计算,新生代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为570万人,姑且假定其中高职毕业生的比例为70%,那么,其中尚未市民化的高职毕业生有近400万人。虽然我们没有任何资料可查,以农村生源为主的高职毕业生中有多少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谋生,有多少回原籍生存,但经济发达地方是各类人才流向和劳动力聚集的地方,高职教育为经济发达地区培养了大量的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是不容置疑的。

(四)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影响普通本科教育

不同的教育观念下有不同的教育实践,有不同的教育课程实践与观念。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模式的核心内容,不同的高职教育模式在最后必然体现为课程模式的区别。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高职教育理论相对滞后,反而使得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过程充满了变革活力和探索精神。高职教育发展中借鉴澳大利亚TAFE模式、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加拿大和美国CBE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等国外职业教育模式,广泛开展了产学研结合、订单培养、双证书制、多元目标引导型、弹性学制型、过程探索型、双元主体型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和工作坊教学、行动导向、基于工作过程、课程项目化、能力本位、多元整合等课程教学实践。高职教育重视学生技能培养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事实上已经深深影响了普通高等教育,并开始为其所借鉴。

二、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重视高职教育的农村人口转移功能

关于高等教育与人口的问题,我们以往主要关注人口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高等教育对人口质量的提高、结构的优化和数量的控制、收入的增加等方面,很少去讨论高等教育对我国农村人口迁移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2007届高等教育学专业李红珠在其硕士毕业论文《我国高等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中曾提出“高等教育可以直接促成农村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但论文重点却是从高等教育哲学、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角度去论述高等教育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其“高等教育可以直接促成农村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的观点并未引起学界重视;非常关注“三农”问题的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没有从这方面进行过探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陆益龙教授在《制度、市场与中国农村发展》一书中也未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数量庞大的中国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城市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据美国学者阿列克斯·英克尔斯的研究,在决定一个人的现代性水平方面,教育是一个首要的因素。从日本和英国的现代化过程来看,平民教育的传播是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人口出生具有先赋性和代际传递性,通过高等教育釜底抽薪式地转移乡村人口才是中国城市化的根本出路之一,将农村人口转换成城市市民是中国高等教育独特的功能。目前,对以农村学生为主体的高职教育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意义缺乏权威和实证研究,也没有引起有关学者和专家的足够重视。这极不利于我国城市化战略。从城市化功能看,高等教育政策应该向广大农村学生,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农村学生大力倾斜。

(二)变革教育体制机制,推动高职教育职能的多样化

高职教育目前还只是缺乏与普通高等教育沟通和衔接路径、无法满足学生继续学习需要的一个专科层次。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层次的上移与社会发展程度相关,与高等性无关,简单阻碍或终结学生学历上升愿望与上升通道的制度安排是不合理、不公平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上需要解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相互沟通的问题。在高考考生持续下降、高等教育出现生源危机的环境下,高职教育拓宽生源视野,将有益于中国城市扩建中出现的三千多万失地农民的福利教育制度的构建,有益于高等教育生源制度安排的变革,有益于高等教育培育对象选拔与培养方式的创新。按照罗尔斯的差异原则,多种教育培养模式需得到鼓励,从而寻求差异化和个性化教育设置,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高职人才培养通道是否畅通,高职教育职能的多样化是关键。

(三)强化政府的高职教育监管责任

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向经济发达地区,导致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数量、结构方面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不一致。从整体数量上看,表现为教育不足或过度教育与知识失业;从整体结构上看,表现为某一层次或某一专业的人才过量与人才短缺同时存在。适时适需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是地方政府举办高职教育的期望。高职教育为经济发达地区培养了大量的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劳动力,但高职教育整体发展上存在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导致人才区域流向的不对称,人才区域配置的不均衡反过来又扩大了经济的区域差距。国家经济政策上需努力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劳动收入上的比较收益,人才流向才会趋于合理化、均衡化。仅凭市场力量未必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一个必然而自发产生的服务于公共福祉的“市场”是不存在的,没有地方政府深思熟虑的战略性介入,粗放发展的市场和日益增长的竞争将进一步扩大地区之间高职教育发展的差距,扭曲地方政府发展高职教育的初衷。政府必须加强和完善社会经济发展预测、专业人才培养状况信息平台、专业教育水平评价信息平台、就业状况信息平台、人力资源供求预测、高职专业预警机制等方面的制度与机制建设,构建一种动态的、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不仅具有导向性且具有预警性的专业建设机制,并大力扶持欠发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建设。

(四)创新高职人才培养特色

每种课程模式都有利有弊,没有一种教学方式是完美的,必须依据学校自身的教育特色、教育理念来权衡利弊,课程与教学方法应呈现多样化而各有特色。教学特色是高职教育特色最基本的内涵,直接指导课程与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同的课程模式对应不同的教学方式,只改变课程设计本质而不思考相应的教学方式变革,或只改变教学方式而不思考相应的课程设计创新,或创新不适合学校自身教育特色与教育理念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教育价值都不会太大。默会知识论论证了知识的本质是默会的,所有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根植于默会知识,而加强主客体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是默会知识获得的根本途径,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等个性化教学手段能激活个体的默会思维。我国以国家级示范校骨干校建设为先导,把高职教育特色概括为专业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以具有普适性的产学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理念来指导高职课程与教学改革,不但难以真正形成从实践到理论层面适合中国国情与体现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反而因泛化而可能在解构学科课程模式的同时忽视课程体系与课程设计及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忽略课程设计创新与教学方式变革之间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1](美)斯里坎特·M·达塔尔,戴维·A·加文,帕特里克·G·卡伦.mba教育再思考:十字路口的工商管理教育[M].尹志宏,徐帆,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鲍洁.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状况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3]陆益龙.制度、市场与中国农村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