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5 01:14: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极课大数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极课大数据 高中数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23-01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提高了工作质量。对于高中数学而言,由于课程较难,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教师很难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学习难点及重点,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极为不利。大数据技术可以对采集的相关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挖掘出这些数据中隐藏的各种信息,提高数据的实用价值。
极课大数据是一种集基础教育血液采集与血清追踪反馈于一体的先进教育方式,这种技术主要基于自主研发的图像算法以及一些数据模型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完成的各类测试进行扫描,然后以图片的形式进行整体批阅,从而在大量的采集信息中获取到想要的信息,提高这些信息的使用价值,让教师可以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根据学生测试表现出来的弱项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决学生们遇到的各种难题,实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标。
二、高中数学教学分析
在中国教育体制下,九年义务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是学生打好学习基础的关键,其中高中数学不仅是学习的重要课程,而且也是学习难度最大的课程之一,但学好数学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为了能够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很多学者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综合分析,想要提高高中数学的学习质量,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应该了解到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
逻辑思维对于任何人都是一种需要提高的能力,学习数学就可以实现这个目的,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为了能够实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标,我国出现了很多有关数学的教学模式。
虽然教学模式紧跟世界步伐,但是由于很多教师的思维较不够活跃,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又会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遇到问题后,教师不能及时的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会越来越多,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连贯性,如果问题越来越多,最直接的后果就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这也是很多高中生数学成绩越来越差的主要原因。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了解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更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只有这样,才能针对性的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数学教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财富。
三、极课大数据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想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极课大数据技术,首先要准备好硬件设施,其中阅卷仪与电脑是教学必备的工具。教师在使用极课大数据软件时,只要首先用office软件将测试的题目编辑好,并且按照相关要求将其引入到极课大数据软件中,那么待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题目后,软件会对每一份问卷进行扫描录入,完成数据采集工作。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教师仅仅是进行系统的批阅,但是很难对这些任务进行分析。极课大数据软件可以实现自动阅卷的功能。教师则可以利用软件中的统计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学生们学习的难点,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难点,进行重点讲解。极课大数据的功能非常强大,不仅可以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价,还会给出每一题目的分析结果,减少了教师很大的工作量,对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四、小结
从小学至高中,数学的学习难度越来越大,学生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所以高中数学是学生遇到问题最多的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高中生自尊心非常的强,他们不愿意主动的透露出学习的难点,所以如果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越来越多,直至学生对高中数学彻底失去兴趣。所以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非常重要,极课大数据可以根据教师布置的各种任务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比,从而准确及时的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兰学琴.如何打造数学高效课堂[J].学周刊B版,2013(8):46-48.
关键词:CDIO理念;思政课;大数据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高校传播和贯彻党的指导思想、执政理念的主要实践途径,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旨在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CDIO理念的“思政课”大数据教学实效性的探索,需要强化CDIO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结合,需要借助大数据环境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载体。
一、CDIO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契合
“CDIO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CDIO分别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总体方向旨在教化人、培养人和塑造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注重人文精神的积累,确保培养的理工科学生具有人文素养。因此,基于CDIO理念,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育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具体实践能力的提升,都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二、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载体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就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2015 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达到5.94 亿,微博用户数为2.04 亿,手机端微博用户数为1.62 亿,微信用户数为5.49 亿。”[2]电子邮箱、QQ、微博、微信等大数据载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判断形成了巨大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关注大学生大数据观念,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获得信息的优越性正在消失,如何指导学生在大数据面前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行为规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CDIO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数据教学实效性提高的途径
(一)利用大数据载体,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在品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借助大数据载体的丰富教育资源内容,也可通过大数据载体抢占思想高地,主动及时地传播党和国家正确的思想、方针和政策。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已经从单一性、平面化走向了多样化和立体化; 电子邮箱、QQ、微博、微信、易信等都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载体。大数据载体也能将文本、图画、声音等信息集为一体,创造了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能较好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让受教育者在生动、直观情境中提升思想品质,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
(二)充分利用大数据环境,优化思政课教学
在大数据环境下,需要将大数据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跨越式发展。将大数据环境下的挑战转化为机遇,利用数据信息所具备的广泛性、敏感性对数据展开汇总分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高校学生的活动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探寻高校学生的兴趣爱好,检索高校图书馆目录,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分析整理,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推进提供数据资料。
(三)依CDIO理念,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加强网络课程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搭建课堂、校内外一体化教学平台。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开展小组互助式学习,搭建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平台;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重大事件提供的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将大学生实践基地与思想政治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渗透于专业实习过程;加强网络课程建设,搭建网络学习和师生交流的平台。[3]
总之,将CDIO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借助大数据环境搭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平台和载体,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洪涛.《基于EIP-CDIO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职业时空》6.9.177.
关键词:大数据;慕课;体育教学;机遇;挑战
在信息和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是趋势。教育借助于互联网不断创新教学模式,MOOC成为热门,这一新时代课程模式的全面到来引发了我国高校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大学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科,在大数据和MOOC的背景下必然顺应这一趋势,实现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融合。
1大数据
1.1大数据的定义及产生
大数据(Big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1]。社会高速发展,大家在互联网的联通之下交流变得非常密切,人与人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信息流通量非常大,远在千里的事情往往能在几秒钟内快速传播,高科技时代造就了大数据的产生。大数据究竟有多大,以互联网为例,一天中互联网社区帖子的发出可高达200万个,相当于《时代》杂志770年的文字量,这个来自名为“互联网上一天”的数据报告中的对比,可以看出,大数据规模的庞大。然而,“大数据”一词早在军事、金融、通讯等行业存在已有时日,却是在近年来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发展才引起人们关注,随着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才吸引了更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2]。如今,人们用大数据(bigda-ta)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
1.2大数据的特征与精髓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前瞻性的指出,大数据将开启我们生活、工作和思维的一次重大时代转型。数据量大(Volume)、类型繁多(Variety)、价值密度低(Value)、速度快(Velocity),也就是我们常说的4V特征,是大数据的主要特征。大数据除了是具有巨大的数据量之外,还包含了完整的数据集,是会因为时间、环境而相对大容量的数据集合。大数据的种类包括了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多种类型,互联网时代,个人计算机用户在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时,还变成了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因此给数据带来了爆炸式增长,种类更加繁多[3]。大数据被使用的最终意义就是价值,但是互联网广泛应用让信息无处不在,从海量信息中挖掘有效信息非常不容易,体现了大数据下数据的价值密度低。数据快则是处理速度快,信息网络时代,数据无论被创建还是移动,其速度都是稍纵即逝,这也是大数据区分与传统数据的典型特征。大数据的4V特征表明了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平台的飞速发展,同时也给我们的观念带来了颠覆性变化。互联网支撑下的信息平台,我们看到的是全部数据,而不是随便取样,我们不再依赖于随机取样,而是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甚至全部。大量研究数据的出现,我们只要掌握了大体发展方向即可,可以忽略精确度。人们传统概念上的知识和信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书报刊载的有限的知识或信息转化为无限量的大数据信息[4]。当大数据的应用转化成为信息,形成信息化的音频资源和视频资源,这些资源在教育上的传播为MOOC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慕课MOOC
人类的发展已经历了几百万年,人类发展重要的前提就是信息的传播。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尤其今天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爆炸式的知识积聚和增长,形成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传统有边界限制的知识传授方式已经无法跟上如今的信息化社会,人们更多习惯于从网络上获取知识,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受时空限制的知识索取和学习更容易被接受,“度娘”成为人们口中常常提起的“百科全书”。慕课,则是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下的产物。
2.1MOCC的起源
慕课MOOC,全称为MassiveOpenOnlineCourse,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学习课程。MOOC真正的兴起是在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设的一门网络免费课程,短时间内吸引了超过10万人的注册学习,经过斯坦福大学的推动和实践,MOOC在全球范围内开展。2012年,由麻省理工大学和哈弗大学共同创建的三大MOOC课程平台,充分体现了MOOC与高校教育体制结合的尝试。并于同年,《纽约时报》称之为“慕课元年”。而慕课的灵魂就是大数据、大学堂、开放的知识平台,是大学教学面对大数据时代挑战下的一种尝试。
2.2我国MOOC的发展现状
MOOC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公开、分散,可广泛共享的在线微课程。在大数据信息网的支持下,不同国家地域的学生可以随时观看课程、互动交流,现今国外很多机构都为全球各地的学生提供免费的在线课程,同时,课程还能提供学分认证,让学习的学生可以在课程结束后获得学习证书。2013年,MOOC进入活跃发展期。2013年春季,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加入到Edx平台,随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与Coursera签约合作,随着多所国内的大学的加入,Edx和Coursera这两大全球慕课平台进入中国,可谓是中国的慕课元年。经过这两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有数十所大学加入到MOOC中,也推出了许多不同的在线教育平台,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获取更多的知识量。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2016年中国慕课行业研究白皮书》中指出,至2016年9月止我国慕课用户的规模将超过500万,上线课程达到1700门。根据调查,我国目前MOOC的注册用户中,学生用户的本科生占到了将近70%。现今我国已有超过30所“985”高校及多所“211”高校参与MOOC课程的制作和MOOC平台的建设,并积极提供优秀教育资源推动慕课行业的发展[5]。纵观几年MOOC的发展,不难发现,作为时代的产物,MOOC从源起、到活跃发展,再到如今的热门,背后真正推动其发展的就是大数据,数字世界的爆炸式扩张让MOOC发展速度惊人。然而,MOOC在其发展普及中所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被誉为是高等教育史上的“数字海啸”,国内有学者甚至认为MOOC的出现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最大的教育革新”[6]。
3MOOC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机遇与挑战
尽管2013年我国已经开始有了MOOC,并伴随着这几年的发展,多所高校加入到MOOC队伍,在线课程也不断增长,但是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我国大部分在线课程主要集中于计算机、外语以及一些职业课程中,而关于体育教学的MOOC课程,目前仅有华东师范大学和四川大学涉及。由此可见,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MOOC才刚刚开始,MOOC体育教学平台建设的参与学校非常少,这也意味着MOOC对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是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的。
3.1机遇———MOOC对大学体育教学发展的积极影响
3.1.1扩大了传统体育教学的覆盖面大学体育教学是高校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传统教学通常是在培养计划规定的课时内,教师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提高身体素质。但是这样的教学是十分有限的,加之现在许多高校的师生比不足,在体育课堂对于项目的选择非常有限,很多学生无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更加无法满足课程以外的体育知识补充和运动技能训练。MOOC是结合了现代的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移动技术等让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快捷地获取知识。体育慕课则是尝试将课堂的教学内容在这些现代信息基础上进行信息叠加,由海量信息变成云量信息,使得体育教学内容的覆盖面有了无限扩展的可能性,这是传统体育教学内容所遥不可及的。加之MOOC的开放性特点,更是可以让学生在获得本校体育课程的学习之外,还能接触到其他学校、其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的体育课程,为想要掌握不同体育项目知识的同学提供一个平台。同时,MOOC的开展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不会因为选课人数的限定而让学生失去学习的机会,也可以避免学习多门课程时发生选课时间的冲突,这样一来,也大大扩大了体育教学内容的覆盖面,使体育知识的普及以及教学资源的利用大幅度提高。3.1.2实现了体育教学与快乐体育的融合MOOC课程组织架构中学习者的学习都是在云学习环境中完成,云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在不同场所、不同环境下随时学习,加上移动终端的接入,让学生能够更加自如的获取MOOC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利用手机在校园任何地方进行学习,同一账号的断点续学让学习更加自由,可谓是既人性化又个性化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的学习变得十分轻松。体育慕课可以体育训练和技战术前沿动态融入到传统体育教学中,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尤其是在体育知识传授中加入最新体育赛事,可以大大的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此外,体育慕课的最大优势是能够让学生自主选择尽可能感兴趣的上课内容,这对于满足不同身体素质和不同运动爱好的学生有着非常大的补充学习作用,让单一的传统体育课变得多样化[7]。除了学生受益,教师也可以参考MOOC中优秀学者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上课的时候改良传统陈旧的教学手段,更多的以互动、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如此以来,无论是学生自主在线慕课课程学习,还是体育课堂教师的教学改革,都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再加上MOOC本身轻松的云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享受体育运动,“兴趣运动”取代“任务运动”,真正的实现快乐体育。3.1.3增强了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我国早在90年代就提出了终身体育的口号,指的是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关键是自我体育意识的培养,而学校体育则是终身体育的基础。但是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体质检测数据正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呈明显的两极分化,大多数学生对于体育锻炼表示抗拒,对于体质健康测试表示恐惧,“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指导思想无法体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无法让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从而抹杀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MOOC的出现丰富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内容,更是能够在信息海量传播的大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增加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这些都无疑是解决终身体育无法实现的坚实基础。正确的自我体育意识,应该是在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基础之上,提高对体育运动的理性认识,然而,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和动作要领讲解在传统体育授课中很难被学生接受,而MOOC却能有效解决此类问题。体育慕课可以将理论知识与运动技术要领由网络信息生动的表现出来,又可以随时在运动过程中通过手机观看学习,尤其是对运动轨迹、技术动作的动态分析,更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动作要领,提高理性认识。如果可以结合手机录制分析,用手机将运动过程录制,然后带入到MOOC的视频分析进行交互对比,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得到更真切的体验,体育教学变得更加高效,从而增强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3.2挑战———MOOC对大学体育教学带来的难题
尽管MOOC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进步带来了许多契机,但是对于我国现行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以及我国高校本科培养体制,MOOC的到来无疑也是极大的挑战,我们必须正确的判断并应对这些挑战,才能更好地将MOOC与传统教学融合。3.2.1体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转变的挑战MOOC的到来,首先挑战的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教学理念和上课方式。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虽然一直在提倡改革,但大多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错再讲解、学生再练习巩固的流程,课堂上学生根据老师的安排进行统一练习,强调的是运动技术动作的传授,没有学生认知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区别。MOOC的教学模式却恰恰相反,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对MOOC体育课程的学习是随时随地、自主的学习,可以在任何时间选择学习内容,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接受状态进行反复学习,不受任何时空局限。因此,大学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理念和上课方式要将这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融入进来,就必然要做出转变。在学生自主进行慕课学习的基础上,体育老师也需要将学生变成教学的主体,不再是把技能教给学生,而应该是教会学生技能,将“启发式”、“互动式”更多的运用到教学中,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讨论,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个性化指导学生,把传统的教与学关系翻转过来。这些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的转变对现在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极大的挑战。3.2.2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挑战传统大学体育教学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安排,每个学期有规定的学时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必须在学时内完成,而上课内容的安排大部分是根据学校教学大纲执行。尽管现在许多高校开始实行体育专选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不同运动专项的选择,但是由于教学大纲的安排,专选课的开出也较为有限的,教学内容仍然相对单一。MOOC的加入,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将变得非常丰富,体育慕课课堂可以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更多的专项运动,尤其是一些自己感兴趣,学校却没有开设的专项课程。MOOC体育专项课程的安排上,除了可以提供技术动作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开发相关专项的理论知识课堂,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不单指导怎么练,还可以知道如何科学的去练习,从而充分掌握该项体育运动技能。MOOC和传统体育课堂的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到更多项体育专项技能,这对于今后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是非常有帮助的。然而体育慕课课堂的加入,将对现行大纲式的教学内容造成极大冲击,如何在新的MOOC课堂和旧的传统课堂之间寻找平衡点至关重要。3.2.3体育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挑战众所周知,MOOC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同时也高科技、高信息时代的产物,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无疑是MOOC的必备条件。能教(学科性知识)、会教(教育性知识)、愿教(教育专业精神)是一些学者对于高校教师能力的描述,学者们认为这三方面能力是一名大学老师必备的,缺一不可[8]。然而现在大学体育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的能力主要在于教授学生的运动技能,对于某项体育运动的技能掌握能力强,但对于运动教育性知识掌握较少,知识结构不完善,能教但却不太会教。而MOOC的设计过程,会教比能教更加重要,老师要懂得如何围绕一个知识点来设计教学,除了教给学生标准技术动作的学科性知识外,更需要有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性知识,这将是MOOC对于大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最根本的考验。除此之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大学广大体育教师的现代教育水平也跟不上发展的需求,水平捉襟见肘。MOOC课程必须有高深的技术作支撑,完成一个体育慕课课程,将至少需要录像、教学设计、计算机与讲台设计等多方面的积极配合与共同工作,通常包括录像与准备,一个体育课程需花上近一百个小时,而课程开始之后,还得花大量的时间在每次开课后跟学生一起互动、讨论。这无疑对教师能力和教师的工作量都是巨大的考验。3.2.4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的挑战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基本是“学生按时上课,老师课堂授课”,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这样的模式让学生必须要上课、练习、考试,才能完成学分,达到毕业要求,显然,这都不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MOOC课程则需要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学生愿意和自主学习体育慕课课程是实施慕课教学的基础。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仅仅靠大学四年来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习惯是不切实际的。学生从开始面临升学开始,体育课就成为被“占有”的对象,这也是当前引起学生体质下滑、体育运动不足的主要原因。对比美国可以发现,美国多数大学没有专门开设的体育课,体育学分都是学生平时自主参加学校体育运动俱乐部完成。显然,这样的运动习惯不是学校培养的,而是学生自上学后,家庭、社区、学校共同促进养成的。如今我国已经越来越重视学校体育,也已意识到体育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的重要性,联合家庭、社区、学校共同促进学生自主体育学习习惯的养成将会实现。大学生一旦养成自主学习体育知识习惯,便会随时随地通过MOOC来自主学习与体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体育慕课课堂才能真正与传统体育教学结合起来。
4结语
关键词:职业教育;大数据;微课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视频为载体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目前,随着我国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顺利进行,微课已走进高等职业院校。微课的运用有利于大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应用,教育教学的改革可以说是大数据变革的信息化教学。大数据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关键词,大数据权威专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说,2013年是大数据时代的元年,这标志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1]。在教育领域,大数据的发展推动了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对大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应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有效地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1微课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ofNorthernIowa)的有机化学教授LeRoyA.McGrew在1993年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目的是让非科学专业人士在非正式的场合中也能了解化学知识,并希望将之运用到其他学科领域。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University)的TerenceKee教授提议,让学生对特定主题进行一分钟演讲。他认为,学生在特定的领域中应具有掌握核心概念的能力[2],在准备过程中,学生必须去思考那些与主题相关的、应被熟练掌握的核心概念。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SanJuanCollege)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正式提出了微课这一概念,并运用于在线课程教学。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的教学内容,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60秒课程[3]。微课不仅可用于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远程教学等,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资源,可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巩固学习。在我国,率先提出微课概念的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4]将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此后,微课逐渐在我国兴起,并被大多数人所认识和关注。随着大家对微课的不断认识,微课的内涵也不断完善。2012年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给微课下的定义更符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其给出的定义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2微课的特点
2.1浓缩的特点
微课内容为单个知识点,常以精短视频来呈现,从时间、内容、形式都体现出“浓缩”的特点。时间上,微课时间一般控制在15~20分钟之内;内容上,微课将传统课堂的45分钟教学内容进行精炼、总结、压缩,体现出“小而精”的特点;表现形式上,微课多以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现,丰富生动,易于接受。
2.2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微课成果提供的教学资源平台不仅提供了视频,还有配套的知识导向、配套测试、知识拓展、学生反馈、教师评价等。通过微课平台学习,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反复观看可以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要学的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2.3呈现形式多样化
微课的呈现形式多样,主要有真人的讲授与演示、卡通动画、电子黑板等形式,这使得微课更加生动有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微课教学平台不仅面向师生,也面向全社会广大的学习者。
2.4情景化
微课涉及多个学科,可以结合教学主题选择不同的教学情境,比如医院、疗养院、学校、企业、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这些都是日常教学难以满足的。
3微课对高等教育教学的影响
3.1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教学中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状态,自主性、积极性不高。微课的应用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乏味和枯燥,基于学生对网络比较热爱和微课时间短、内容精,并且多以动画等形式展现的特点,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高效学习,获得了学生的喜爱。微课教学也有利于翻转课堂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接收的信息量更多更快,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2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如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我们带入了信息互联网时代。同时,人们的信息获取也从传统的报纸、期刊、书籍等纸质媒体形式转变为网络数字媒体。传统课堂中,教师只是针对少部分学生讲解,而微课面向的群体广泛,将优秀的微课作品通过微课平台向广大师生展示,可以将知识更快更广地传播出去,以便让更多的学习者从中受益。
3.3有利于搭建高校教师交流平台
通过微课,教师可以将自己优秀的教学作品向全国的学习者展示,以便广大师生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评价。微课平台有利于各个院校间的教师互相熟悉、互相交流和沟通,在互动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利于教师的反思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虽然高校逐渐开展了微课教学,进行了微课比赛,但高校在微课的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说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往往需要聘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制作微课,成本较高,实施困难。学生是微课的终端用户,在制作微课时不仅应考虑教师的发展,也要关注是不是能够帮助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因此,目前的各类高校对于微课的应用还处于浅层次的探索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微课的制作和使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杨炜明,廖书.大数据背景下统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0(1):18-19.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1.提出背景与理念思考
2015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互联网+教育”已然成为教育与互联网联姻的热点词汇,勾画出一幅未来网络生态体系的全新图景。
“互联网+”和高校管理服务之命题的提出主要旨在提出一个想法:如何用互联网开放共享的思维和理念,思考和定位高校的“互联网+”应该如何做。换言之,就是思考“十三五”乃至更长阶段高校的新发展理念、新常态问题。,我们认为这样的一个“+”,核心区域就是做成“互联网+高校”,其带有不同于以往高校信息化的深刻内涵。而“高校+互联网”则是当前咱们通常看到的,即把互联网作为一个推进的方面或一种手段,实际就是我们各高校过去十余年的常规建设与运行模式。
“互联网+”带来的变化首先不能光从技术角度思考,而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变化。我们现在要思考的问题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如果这个问题不思考清楚,高校教育不可能走出新的路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实际上就要让“互联网+高校”符合新的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在其中,第一条即是创新。“互联网+教育”就是一个创新,若没有一个创新思维,还是像我们原来技术层面的逻辑,也形不成一个新的范式。“互联网+教育”,我们构建的是一个高校网络的生态城,即“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这也是总书记在去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贺词当中的一段话。“互联网+高校”是要深入高校更多的核心业务领域,产生大量“化学反应式”的融合与创新,推动机构重组与流程再造。“互联网+高校”呈现的是一幅三层的高校网络生态:第一层是基础设施――人人、时时、处处可联通;第二层是教学资源――以课程为基础单元的打包的现代化课程;第三层是管理数据――多维度的数据集。
2.多种技术构筑“互联网+高校”的无限可能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变革,其力量是不可想象的。我是学历史的,举一个历史的例子:技术变革是由石器时代进入铜器时代,不是由于石头挖没了,而是技术进步。现在信息技术变化带来了时代的变革,我们现在的高校同样如此。这种技术的变革带来整个观念、体制、教育形态上的变化。当今世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十分迅猛,处于领先水平的乌克兰人工智能在微小化及自我编程方面有了突破。人工智能机器人能自我编程,是不是意味着机器人产生智慧?这种技术的变化有可能在未来5~10年,促使我们的生活形态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技术带来的变化,带来的变革,你跟上就走在前面。现在不仅是大鱼吃小鱼,更多的是快鱼吃慢鱼。现在“互联网+”带来一系列新的技术变革,对我们高校的变革提出了不可回避的任务、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互联网技术、社交媒体技术、可视化技术、学习技术等多种新兴技术构筑了“互联网+高校”的无限可能。但这些无限可能要转化为现实应用却不仅仅依赖于技术,而是顺应时代变换的新思维才是本源。高校信息化即全新思维带来的系列变化。
二、 “互联网+高校”孕育三大思维
我们讲“互联网+教育”在高校管理服务当中有一些什么样的新变化?在此,我提出三大思维的变化:
1.大数据思维――由IT迈向DT
大数据思维,用数据思维的概念从来都有。当年就讲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就是拿数据说话。数据思维不是一个新兴的事情。当然了,我们今天讲大数据,讲大数据思维观念当中要有足够多的体量的数据,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处理的数据集合。例如:edX开放数据对学员行为分析就是基于大数据,大规模下个性化的调度就是基于大数据。做一个比喻:中间如果是一个航天飞船的驾驶舱,上面搁着四个字是人工智能;左边的一个翅膀是大数据;右边的一个翅膀是云计算。在大数据和云计算当中构成了人工智能,但是我们所说的人工智能并不是机器人,而是在办学过程当中如何开展智慧化的教学服务决策。
现在积累数据、分析数据,让数据为决策服务,为教学服务。在此过程中,高校很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岗位。现今高校以辅导员为主的队伍为大学生提供就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未来这个岗位将可能变成学校在“互联网+教育”最重要的岗位。根据大数据分析,分析、引导、规划学生如何学习,成为指导学生在校学习、瞄准成功就业的数据策划分析师,这也是在我们大数据平台上适应“互联网+”过程中的一些新变化。再举一个有关百度的案例。百度最大的特长是积累庞大的数据。现在百度做的高考,分析密集点位的高校特点,为招生提供客观参考。百度这样一个技术和思维,为大学带来什么?对于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在校报考的专业一定是他擅长的吗?老百姓认为,一个人一个岗位非常成功,但是未必是最适合他的。如何让学生找到适合的岗位?北京联合大学在做教学改革,学生入学一年内进行专业调整,我们目前正在探索学生转专业能不能全部放开?这种全放开的时候,学分制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完成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个性化培养有一个前提,就是个性化培养方案是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趋势,而且方案是科学的。这个方案完全放手让学生拿脚选票是不负责的。每个学生都能完全设计好自己的学习计划,选好课,他就是科学家的科学家了,那也就不需要学习了。因此,鼓励和开展个性化培养,要,基于对学生个体的行为数据分析,要有庞大的数据策划分析师群来支撑,才能够给这个学生量身订作,设计出一个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在科学指导、到位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完全学分制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这个意义还是很大的。
大数据影响了我们的决策,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改革。大数据支撑学生成长,学生全生命周期内从入学一直到毕业所有的数据的汇集。这个数据来源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即使没有大数据思维概念也会积累,只不过把纸制的东西变成能够用数据表现的,这个积累的过程也要有一定的标准化的思想。数据决策当中现在有一个现象要引起重视和注意:每一个学校,每一个单位都在建自己的大数据,实际上这一点应该在我们强调大数据思维的时候,应该适当加以调整。每个部门建的数据当中要成为在一个行业当中一个领域当中的大数据,也就是说大数据要讲究协调,讲究共享。
2.真跨界思维――打破围墙的边界
现在跨界思维很多,有人解释跨界最简单,就是外行打败内行。我们提出来,推动高校校园转型,打破校际围墙。高校自身内部的数据之间的壁垒,部门与部门之间,咱们原来高度的数据孤岛;高校与高校之间,别说跨到高校领域之外,这个真跨界当中实际上要构建一个适应现代互联网社会当中没有围墙的教育,我们前面加上一个“真”字,就是倡导跨界、开放和共享不停留在观念上、口号上,而是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上。如密涅瓦大学、University Now等新兴高等教育形态已经形成。资源的意义已不在于拥有,而在于使用!
3.全融合思维――从有形到无形
关键词:大数据;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1 大数据背景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冲击
信息时代的发展衍生出了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大数据对于我们已经不再陌生,它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数以千百万计的数据进行分门别类、科学整理分析以后得到的一个庞大的数据集合,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各个行业能够更加快速便捷地获得需要的信息,这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教育行业显然也需要大数据的支撑,想要更加高效地培养人才和提供更有质量的教学课程体系,大数据显而易见,信息的高速发展促使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背景必然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的方法、模式以及思维等方面的创新变化都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个方面不能单独变革其一,必须相互关系。教学模式的变化必须是受到了教学思维的变化而发生的,教学模式的变化又将引起教学模式的变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关系,最终引发整个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大数据的背景更加发酵了教学思想的变化,更有效率的大数据的分析和云计算能够帮助其获得更加有用更加及时的信息,教育工作者在解决一些教学疑难的时候可以依靠大数据的科学分析来完成,而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这门学科来说,它的涉猎面广泛的特性注定了它会从大数据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2 大数据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更加注重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这一现象使得他们认识不到因地制宜的重要性,他们往往会自以为是地采用一些看起来比较有特色有个性的教学办法,以为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结果往往让他们大失所望,而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教学模式就是依靠了数据集这个庞大的信息盒子,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非常科学具有指导性作用的教学方法,以下从几个方面的数据分析可以证明这一点。
首先,从课程体系方面的数据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从低到高类似于金字塔的模型,最底层也就是最基础的层面就是设计基础课程,中间承上启下的部分即为设计理论指导或者设计思想,最顶端的部分即为核心专业课程,这样从下往上的类似于金字塔的结构模式更加凸显了整个课程体系中每个环节的权重,这一点离不开数据集合的科学分析;其次,从教学条件方面的数据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不同于其他专业,他们更加生动与活泼,包括教学设备、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体系以及户外写生和室内教学等教学条件决定了设计专业课堂的多元化特性,也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对于数据分析的强烈需求;最后,难生的年龄层次方面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刚入学的学生一般具有很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思维相对守旧和固定,所以会有比较严格的纪律,但是因为学资尚浅,在专业学习方面还有更大的进步空间,而高年级的学生相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更加主动和叛逆,因为要备考或者实习,他们可能不会把全部精力放在课堂上,但这些学生的普遍特点是对自己专业的方向和未来的规划都有着具体的非常清晰的认识,这就要求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分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方便他们各取所需。
3 大数据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模式
要发展就要创新和变革,这是多少年来不可改变的真理,教育工作者们一直深知这一点的决定性作用,他们将改革的对象放在了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而在大数据背景的支撑下,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变得更加迫切,教育工作者们急需利用大数据资源,将之前的单项教学模式转变为让学生更加乐于接受的互动模式,把以前一味地从课本灌输知识的思想转变为带大家走向实践的教育模式。
3.1 大数据使得单一教学转向混合教学模式
随着艺术专业教学的创新和改革进程不断向前,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合如今的学生,那些枯燥古板的陈述方式让学生觉得只能被动接受,远远没有互动的乐趣。如今的学生都是比较有个性的群体,他们迫切希望外界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传统的只听不说对于他们显然行不通,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们转变思维,灵活运用互动的教学模式,互动的混合模式需要大数据集合包作为支撑点,结合学生的学习难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来分析出科学的数据,让教学方法变得更加简单高效和生动有趣,例如问题教学法和参与发相互融会贯通、演示法和讲解法互相结合等,这些多种办法相混合的模式能够更加容易地见到教学成果。艺术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严谨客观性,主观思维和感性思维也将在其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教育工作者不能用自己的思想和评论来影响学生的审美观点,而依靠大数据来作为支撑,教学模式更加客观和科学。比如,上课之前利用了一些数据对于课上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整理,问题教学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自主提问让老师来回答问题,而不是过去那样老师问学生答的固有模式,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更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2 大数据有利于慕课累新型互动形式的发展
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这些新型的教学模式都是大数据背景下的变革和创新的产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借助移动端、PC段等各种媒介平台来获取知识,他们可以依托慕课的教学模式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更加详尽的学习和理解,更多的教学数据和有质量的教学资源以及素材共享使这一切变得可能。比如慕课是一个多元化的强调互动性和个性化的教育学习平台,因为其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使得它更加容易收集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评教的数据,根据反馈更容易分析出教学思想的优劣,根据这些反馈来进行改正和完善。有了大数据的支持,艺术专业教学多了更多的可能性,而这些新型的教学模式也促进了大数据平台对于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反馈,所以说,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大数据互利互惠、相得益彰。
3.3 大数据有利于实践性教学的进程
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依靠课本的条条框框来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法,而在如今大数据背景的支撑下,它变得太简单和单调了,大数据使得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的创新和变革变得更为大胆和鲜明。有了大数据的支持,我们可以提前对企业和市场进行了解,通过了解和分析得到的数据更加直观地用来指导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举个例子说明,网络爬虫可以获得网上很多设计相关的公司的招聘信息,气信息可能包含了动画、平面以及视觉设计等各个适合于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对这些数据进行过滤,最终选出有用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整理出实际可用的数据,以此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和培养方向。也就是市场需求指导教学的直观体现。
4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的工作者们在多年的教学创新和变革中提出了各种形式和途径,在寻求个性新鲜的同时也需要认识到科学选择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借助大数据,科学客观地用数据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地改善和优化,一定能够开发出更加有趣和高效的教学模式,这对于培养出市场急需的专业人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育;应用;人才培养
“大数据”的概念,最早是由全球知名公司麦肯锡提出的。近年来,大数据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已经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生产等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教育界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成为各个高校艺术专业教师重点关注的课题。
1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育的应用趋势分析
在大数据的冲击下,人们开始有意识、针对性地寻找大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国家化的教育平台开始形成,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育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数据给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科学等领域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早在2012年,美国就已经将大数据定位于“未来的新石油”,截至2017年,大数据已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成为人才的培养助推器。“微课”“幕课”“翻转课堂”等数字化的教育技术诞生,给众多的学习者带来了福音,满足了高等艺术教育社会性、公共性、研究性的发展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要重新审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指向。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高校艺术教育还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的机会。实践教学是艺术类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但是部分高校未能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实践课程比例远远低于理论课程,考试模式也采用传统的方式,很少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在该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虽然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能力不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艺术教育课程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冲击,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更为严格,艺术类高校需要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型的艺术人才。目前,很多艺术类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育人模式,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不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过于重视艺术课程的完整性,忽视了各个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教学模式落后,课程体系不完善,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偏低。
2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
2.1明确育人目标,创新管理模式
艺术高校的教师要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改革要求,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将精英人才、一般人才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为社会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的艺术人才,满足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此外,各个高校还要根据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随着社会的变革,我国的艺术教育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不同类型的高校,在艺术人才的培养上,要遵循不同的原则。对于综合性大学,强调综合性、宽口径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师范类院校,则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专业艺术院校则应该致力于培养精英艺术人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界限,互联网为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平台,艺术教育也开始从课堂延伸至网络上。因此,在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时,可以充分借助微博、微信等开放性互助平台,打破传统艺术教育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推行开放性的管理模式,满足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培养需求。
2.2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观念,正确认识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和艺术教学格局,克服单一的专业视角,正视现阶段艺术教育的不足,把握好大数据时代下艺术教育的视觉与艺术教育的本质,从广阔的视角看待艺术创作,培养综合性、个性化的艺术人才。各个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调整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推行在线视频课程,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的机遇,遵循异质性原则,在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题材的基础上,提高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此外,高校还要重点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艺术天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艺术教育朝着高层次、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2.3注重师资建设,改善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单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落后于时代需求。尽管我国高校陆续引进西方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但对艺术设计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缺少长远的眼光。在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应该体现出个性化的特征,艺术作品的创作是一个表现个性的过程,艺术教育应该以学生的艺术基础和兴趣爱好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将当代审美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对艺术世界产生独特的见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此外,学校还要注重艺术师资力量的建设,虽然近年来艺术教育的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突出的问题。高校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根据教师的特点与高校师资力量制定科学的教育路线,培养兼具教学科研能力与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
3结语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成为大数据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和平台。网络音频、视频、图像、数字和一些公共交互平台层出不穷,数据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到来,所有人都在创造数据,同时也在分享这些数据带来的各种信息。为了进一步满足当前时展的需求,提高高校艺术教学质量,各高校应当注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艺术教学管理,加强高校师资力量建设,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改变传统的艺术教学方法,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丁阳.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艺术品鉴,2017(07).
[2]郭志鸿.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与功能分析[J].大众文艺,2016(24).
[3]赵辰光,廉晨.浅议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艺术教育,2017(Z4).
[4]田中娟.高校艺术教育研究综述[J].大众文艺,2015(22).
1.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游戏的可行性分析
1.1高校体育教师具备开展拓展游戏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师通常都具备较高的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对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层面的知识也有较深的认识,这样高校体育老师就能够较为容易的掌控拓展游戏项目的设置、重点与规律,并顺利地组织学生实施练习。体育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场景和模式,让拓展游戏和体育教学良好地融合在一起,借助拓展游戏的开展来改善现今体育教学相对单一、乏味的组织模式,让体育课受学生欢迎。
1.2符合现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大学生在个性上已逐渐自主与独立,不再过多的依靠教师,主观想法、抽象思考能力都获得了巨大地提升,因此在体育活动中不再仅仅满足于学会教师传授的常用与简单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他们更愿意探究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拓展游戏的加入,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法,提供了不错的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在游戏里享受运动,在运动里得到感悟,在感悟中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
1.3符合高校课程改革的需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讲述,大大倡导开放式、摸索式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自主练习的水平。拓展游戏是一种体会式学习,提倡学生积极参加、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看重学生的情感领悟。老师仅仅提供及时的启发与指引,有助于培养学生处理问题及交流和协作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改变,符合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拓展练习新颖独特,内容丰富,把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可激起学生的加入热情、培养学习乐趣、激发学习潜能,满足了现今教育变革的指导思想,对促进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善有着巨大的意义。
2.拓展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1在身体素质训练中的运用伴随社会经济的进步与生活条件的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有很大的提升,但体育练习却相对缺乏。而且很多高校体育课的内容设置只是初、高中体育课的延伸,学习内容重复,以致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抵触心理。借助拓展游戏高趣味性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使学生身心都得到锻炼。特别是对身体素质较差、缺乏自信的学生来说,更容易带动、鼓舞他们去积极克服困难、增强意志品质、提高自信,从而提高了参加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
2.2在体育课准备活动中的应用体育课准备活动的重要目标是借助专业式的训练模式,让参与者战胜人体的迟钝,慢慢提高身体兴奋度,很快地进入到锻炼状态。体育课程准备活动常常挑选慢跑、广播操等专业性练习。因地制宜的选取身体力行的、小运动量的、耗时不多的拓展游戏进入到练习当中,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限于课堂时间地点,往往形成一对一的评价;而利用网络平台作文,打破了时空距离,可以面向本班甚至本校所有学生老师,也可以面向所有互联网用户,而形成一对多的模式。利用网络技术的多元交互化和协同化优势。学生通过所得的回馈进行同伴修改和自我修改,从而提高写作水平。(莫俊华,2007:35-39)2.大数据时代为英语写作评价带来的问题2.1在获得宏观上的洞察力时,失去微观的个性化分析。从表面看大数据时代为个性化教学、个性化评估提供了巨大的数据支持。每一位学生的写作过程、修改过程、语言使用习惯、评价结果等都会产生详细的记录,为科学评估每一位学习者的写作提供数据。但是这样做的问题在于,数据价值密度相对较低,如何完成数据价值的“提纯”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在多数英语课程大班授课的背景下,教师是否能针对具体每一位学生的二语写作问题与倾向得到有效可靠的分析结果,并给出学习建议;作为非专业人士的英语教师能否具有控制分析甄别数据的能力;是否了解并擅长处理如此庞大的数据,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否则虽然获得了整体的写作趋势这一宏观上的洞察力,却无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反而深陷数据泥淖。
2.2数据分析的局限性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分析无法对文章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只能做到对文章表面层次的错误进行归类,而无法解决文章整体结构和思想内容,以及流利度与连贯性等问题。基于语料库和云计算的自动在线评分系统,如句酷批改网等,虽然提高了教师的评价效率,但基于浅层特征做出的评价,语言错误的简单相加不足以反映学生的二语写作水平(cumming,1997)。大数据分析只重相关性不看因果的特点作用于英语写作评价将使评价失去其终极价值。大学英语的写作评价的目标不仅限于得出准确的分数,而更重要的是分析学习者出现各种问题的背后原因,帮助其改正进步,避免错误重复出现在将来的写作实践中,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对于教师来说分析原因也是挑战改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参数,可以说英语教学法的流变与进步真实无数学者对于原因的探索而获得的。因此传统思维方式是否会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失效仍存在大量争议,但相关性无疑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如何在越发扁平化的大数据时代坚守对因果关系和深层结构的追求也应成为每位教师的思考。
3.总结
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写作评价方式提供了机遇与挑战。英语写作评价,虽然尚不完善,但我们要积极顺应潮流,认识利用这一新事物,进而掌控其优缺点,在探索性地应用它,积极思考技术在写作评价中的角色,及其可能带来的变革。同时也要看到技术的局限性,大数据是一种资源和工具,数字无法自己说话,它可以展示告知,却无法代替人对问题进行解释。可以说大数据云计算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而是参考答案;技术有助于解决写作训练匮乏,写作评价效率低下的困境,但大学英语写作评价的核心仍然是教师和英语学习者。
作者:赵蕾单位:河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
【关键词】大数据 大专 英语教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教师的认知和学生的认知都会随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变化而变化。经过近年的发展,大数据在外语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步成熟,主要是英Z教学和学习领域的应用。各大名校诸如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联合建立起MOOC(大规模网络开放课堂),为世界提供免费的网络教育,大大减轻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更开拓了各地区学生的视野。大数据时代下,对于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大专院校学生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大专院校老师而言,英语的学与教将发生重大的改变。
一、大数据与教育
大数据(big data)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获取数据,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大数据就是互联网技术(后信息化时代)发展到现今阶段的一种表象特征,它是以云计算、分布式处理技术、存储技术和感知技术等依托的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
大数据时代信息具有以下四个特征:Volume(容量大)、Variety(种类多)、Value(价值高)、Velocity(速度快)。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意味着信息的膨胀,更是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
大数据时代下,教育变革的支持掌声如雷,大数据多媒体的研究和应用推进教学信息化、革新教育工作者的思维、丰富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大数据下,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有新的尝试和改革,英语教师也应提出相对应的举措应对新情况。
二、大专英语学生英语教学现状
大专英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输送各个行业的高素质职业型人才。现今很多大专院校的生源乃中国高考教育体系下较的弱者,文化课基础相对本科薄弱、英语成绩也不理想、学习外语兴趣不浓等因素,英语课程开设使得对一些学生来说是负担。但往往许多大专院校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发现,英语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职业的发展,自己所掌握的英语能力水平和工作岗位要求不符,更是难以应对大数据下全球信息化和和更新速度快的新环境。为此,要提高大专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增强大专院校英语教育人才的竞争力,同时要分析大专院校英语教学以及问题根源,有策略、有针对性地改善大专英语教学成为重中之重。英语教学问题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点体现出当今大专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1.英语教学模式陈旧化。英语教学一直处于不断改革和探索阶段,教学法也呈多样化:翻译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层出不穷。在大专院校英语基础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仍停留在读音、单词、语法的教学中,满堂灌给学生讲解单词的用法和反复讲解语法知识点,使得课堂变得无趣无味,打击了学生对于大学自主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语言的作用是基本沟通交流,大专院校教师忽视了英语学习应该为生活、为实际工作服务的宗旨,刻意强调记忆语法学习和单词背诵,学习模式的枯燥,导致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学习仍然会考试会做题,却英语交流困难。教师英语教学模式陈旧,不能科学研究教法及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更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的英语教育。
2.英语口语真实教学环境缺乏。我国的英语考试主要是注重笔试部分,忽视口语。大专英语教师考虑到学生需要参加大学英语六级、大学英语四级、大学英语A级、大学英语B级等考试,会侧重应试教学,忽视英语口语教学。在大专英语教育中,英语教师缺乏情景创设、互动学习,往往只是机械性对话练习,学生缺乏真实语境中练习。
3.英语教学教材设置不合理。大专院校英语教材选取不一致,教材的设置虽涵盖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是教材专业的缺乏针对性仍不够强。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寻找工作时候,英语能力和英语要求脱节。
4.英语教师素质需要加强。现阶段随着英语教学改革成果的更新和发展,大专英语教育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倡导下,教师在英语教育中起着开发和引导的作用,英语教师本身应提高知识、心理、信息技术等知识。
三、大数据与大专生英语教学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对英语教学有积极影响,使大专学生可以随时置身于逼真而又大信息量的英语学习环境中,不仅对大专院校学生的学还有教师的教都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为教育决策者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作出最恰当的决策。同时大数据背景下,大专英语教学应该注意不可过度依赖高科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大数据对大专英语教学的有利影响。
(1)利用大数据转变教学模式――独立自主。大数据时代更加倡导个性学习、自主学习,因此教 学理念也应不同于传统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传统的基本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善于利用新型教学技术:数字化平台、信息移动终端等,APP(如百词斩、TED、趣配音)等帮助大专院校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学习英语,提高学习效率和增强英语学习积极性。
(2)利用大数据创设真实语言环境―因材施教。大数据互联网增设实语境学习环境,可以有效提高英语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更全面掌握学生熟悉程度,以便科学教学。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生活、工作中对话练习,提高英语口语实用性,刺激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口语练习中。
(3)利用大数据整合教材-因地制宜。利用大数据和多媒体,调查大专院校学生工作所需英语语境以及学生感兴趣话题,教师重新设计教材内容,让学生选择与自己英语水平层次进行练习。通过大数据改进教学课程设计,重新编排教学内容,创设逼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晋升为热点视频资源(Ted名校资源、网易公开课等)的忠实使用者,实现对大专学生英语实用能力的培养。
(4)利用大数据提升教师素质-全面发展。大数据时代有助于提升大专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教学素质和信息化素质。例如,微课的开发中,教师学会ppt课件的制作、视频拍摄、音频的剪辑等,教师教学信息能力提高了。其次,教师利用大数据互联网(Course/Ted)学习丰富的英语知识,提升自我的听说读写能力,开拓人文视野,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更新英语国家常识,激发自己对英语的学习和教学的热情。
2.大数据对大专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
(1)英语教学不可过度依赖高新技术。教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借助各种多媒体等帮助大专生提高英语兴趣、积极学习英语的同时,同时应注意不可过度依赖高新技术,以防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应当避免过度使用音频、影像、图像等多媒体,忽视学习本质―互动和交流。
(2)英语教与学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大专生相对于初高中生拥有了一定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其学习的依赖性相对本科生仍然比较大,英语基础也相对本科生薄弱,信息辨别能力较弱。大数据所带来的数据增长速度呈爆炸式增长,信息量也随之变得庞大无比。大专院校英语教师应成为教学资源的整合者、研发者,适当为大专学生英语学习进行筛选、简化海量信息。
大数据对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大专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分割。作为大专院校英语教师应顺时代的发展,糅合大数据互联网优势和英语教学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改革英语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更好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崔慧.大数据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尝试和新思考[J].海外英语.2015.19:51-52.
[2]黄文星.基于教育大数据r代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5.7:53-57.
[3]蒋瑜.大数据时代下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海外英语.2016.6:35.
[4]刘阳.大专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教学建议[J].学术研究.2014.5:6-7.
【摘要】所谓“大数据”即是各种海量数据综合体的统称,最早提出大数据这一概念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詹姆斯・麦肯锡。并且其认为“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确如此,大数据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更为高中英语教学带来了机遇。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机遇,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数据 高中英语 教学策略
高中英语无论是对于理科学生还是文科学生都是必修的一门科目,并且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交流日益密切,急需大量对外型人才,为了能够给国家输送大批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们,应当抓住大数据带来的教学优势,积极组织恰当的教学尝试,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
一、大数据时代信息传递的特点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曾经预言“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的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其预言确已成真,海量的数据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和系统化,这是因为人们在实践中有效的把握住了大数据时代下信息传递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结合特殊的技术和理念善加利用,才为我们展示出了一个更为直观的世界。其特点主要为:信息量大、信息类型繁杂、价值密度低、传播速度快,时效性高。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大数据为人们获得更为深刻、全面的洞察力提供了空前的空间和潜力,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当善加利用。
二、大数据优势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1.精确分析学生情况,制定个性教学计划。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利用英语系统化工具,如极课大数据软件,来精确分析高中生的英语实际学习情况,进而在得到有效数据的情况下,为学生制定出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学生先天的学习能力几乎不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但是由于后天学习环境和学习兴趣的不同,往往会造成各种形式上学习成绩的差异性,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如果单纯的按照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来开展,那么势必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不能照顾到最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利益,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制定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让每位学生都能学到真正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高中英语知识,这就是我们教育所提倡的“因材施教”,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我们就需要精确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高中生有一个最为全面的了解,在大数据时代下,我们可以通过借助一些数据分析软件来实现这一目的,只要学生通过调查问卷或者在线测试的方式回答计算机提出的一些英语问题,那么系统将会自动得出测试的结果,这些结果最终也就会以数据的方式被系统平台所分析,教师再根据平台分析的结果制定出有效的教学计划,从而为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保驾护航。
2.利用英语教学资源,便利高中课堂实践。网络中含有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以各种形式的数据存在于“云端”,为了便利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在课前积极从网络中下载这些有用的英语数据,并将其作为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应用到高中英语课堂实践中,从而提高高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省去了很多教师口语表达的过程,信息化的形象、生动教学方式,可以使高中英语教学变得富有趣味性和系统化,方便了学生接受,更便利了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是师生互利的教学理想状态,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当善于利用“云端”教学资源。
比如,为了提高高中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从“云端”下载一些英语影视资料,如《泰坦尼克号》,让学生在不观看字幕的情况下,仅凭听影视人物中的英语对话,来分析他们的对话内容,从而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又如,为了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中下载丰富的英语短文,让学生在线浏览或者储存到学生的电脑、手机中,随时随地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互联网中含有的丰富英语教学资源,以大数据存在的方式为高中英语教师提供了教学的便利,教师应当好好把握,并善加利用。
3.结合系统管理平台,提供课下线上辅导。在英语课下,如果高中生遇到了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也可以通过登录校园提供的系统管理平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这里为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知识提供了海量的英语数据,高中生可以自主选择。如果通过自主学习依然不能解决问题,那么还可以向在线的专业教师寻求帮助,高中生学习数据的分析为这些工具和系统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促使它们能更好的迎合学生的需求,实现其预期达到的效果。大数据的研究能推进和改善学生自主化学习工具和学习管理系统的研发。因此系统的研发就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运用过程中也更加便利。
概言之,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抓住大数据时代下英语教学的机遇,迎接新时代英语教学的新挑战,通过运用以上教学策略,如精确分析学生情况,制定个性教学计划;利用英语教学资源,便利高中课堂实践;结合系统管理平台,提供课下线上辅导,假以时日,定会取得高中英语教学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胡燕花.大数据时代在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
关键词:大数据;共青团;思想宣传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等数据承载方式和云计算等数据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数据信息应运而生。“大数据”时代悄然来临。“大数据时代”看作是继工业革命、电脑时代、互联网时代之后又一次颠覆性的时代模式。“大数据时代”的新变革给人类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的同时,也给思想宣传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共青团思想宣传工作应积极把握大数据时代下的新要求、新观念、新方法,积极转变更新工作理念、工作方式方法,探索一条新的工作思路,提升共青团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 准确把握“大数据时代”共青团宣传思想工作基本特征
“大数据”(又称巨量资料),是互联网高速发展条件下的产物,具有 “5V”(基本属性,即 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eracity(真实性),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基于新媒体、物联网等的大数据应用平台的发展,共青团思想宣传工作将呈现“内容丰富、研判精准、评估科学”等一系列新的显著特征。
一是共青团宣传思想内容极大丰富。近年来,随着共青团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各类信息系统、互联网、局域网、数据库等软硬件建设不断升级完善,与高校共青团思想宣传相关的教案、课件、视频、图片等数据信息极大地丰富,特别是大学生利用网络获取资讯、信息,通过微博、微信、空间、博客等社交媒体软件,参与热点话题讨论,时刻都在产生积累着体量巨大、种类繁多的数据元,这些非结构化的数据与大学生思想动态紧密相连,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有规律性的数据,将这些数据加以分析挖掘和整合运用,就能成为各级共青团组织开展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是分析研判更趋于精准。“大数据”帮助人们不局限于因果关系,广泛探寻相关关系,其所强调的分析预测功能,就是从巨量的、看似不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提炼特点规律,进而“预知未来”。这一点对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很有启发,毕竟在一些情况下,知道“是什么”比知道“为什么”更重要,比如,共青团干部在考虑究竟是选择演讲比赛还是读书活动来作为某次主题教育的配合活动,通过“大数据”分析,他发现大学生对演讲比赛的兴趣更大、效果更好,于是他果断决定开展一次主题演讲比赛,而完全不用考虑究竟为什么。这种“大数据思维”,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增强共青团思想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
三是效果评估更加科学。长期以来,如何评估共青团思想宣传工作的效果一直是一个难点,其原因在于教育效果往往以精神成果的形式显现,而精神成果是难以量化的,只能从总体上做定性的分析判断。比如,评判某位共青团干部的思想宣传水平,过去主要依靠专家听课打分,由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假设大学生的体验,而忽视了共青团员的真正体验。采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使大学生的体验经由分析处理变得可视――受众在听到什么话的时候微笑点头,在什么问题面前皱眉头,在什么时候记笔记,思想“开了几次小差”等等。这些数据完全是共青团员不自知的情况下被观察、收集的,直观地反映了共青团员听课的状态。以此类推,运用大数据方法有助于客观地评估共青团思想宣传的效果。
(二)积极更新“大数据时代”共青团思想宣传工作的思维观念
《大数据时代》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教授认为:大数据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是一场思维的大变革。共青团干部要研究“大数据”对高校共青团思想宣传工作带来的变革,深入分析其作用机理,紧跟时展变化更新思维观念。
一是明确全局意识。高校共青团思想宣传“大数据”不是现在就有的,而是几十年来共青团思想宣传工作实践积累的再创新。当前,不少共青团干部对“大数据”的理解还不够全面系统,片面地理解共青团思想宣传工作的“大数据”,将其与传统的思想宣传工作相分离,失去了“大数据”全域性、广泛性的特征。共青团思想宣传工作的创新发展如果离开了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就失去了坚实的根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迷失方向。因此,共青团思想宣传“大数据”建设,要确立全局意识,既要适应当代社会深刻变革和推动共青团信息化建设顺利发展的要求,又要继承和发扬共青团思想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要把思想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融会贯通到“大数据”的手段和方法中,丰富时代内涵,创新表现形式,使思想宣传工作在保持系统性连续性中不断改进提高。
二是确立精准思维。“大数据”与以往数据处理技术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改变了“样本代替整体”的传统处理方式,通过对全时域、全维度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得到分析结论,极大地提高了结论的准确性。高校共青团思想宣传工作的主体和对象是人,要始终紧紧围绕共青团员实际想问题谋对策。宏观上,要用“大数据”揭示群体的思想特征,深入了解掌握大学生业余时间干什么,平时上网看什么,相互之间聊什么,外出购物买什么,家书短信写什么等各种行为数据,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把握大学生的行为规律,精确分析大学生思想与各类事件的联系;微观上,要用“大数据”清晰地揭示个体思想行为状况,加强对大学生家庭成员、经济状况、成长经历、恋爱情况、性格爱好、健康指数等各种自然数据的采集掌握,建立系统完备的“数据库”,为组织开展思想宣传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实现教育的“私人定制”和“精准点穴”。
三是构建前瞻意识。要紧扣“大数据”分析预测这个核心,搞好思想宣传工作各个环节的预前设计,预测不同层次类别、时间阶段、任务进程等方面大学生的思想反映,进而调整宣传方案、策划,制定预防措施,提高宣传实效。比如,通过对新生开学、复习备考、期末考试等各个阶段共青团员的动态行为、话题偏好、思想倾向、关注热点等数据分析,可以有效预知共青团员思想反映和行为特征,从而为实施有效管理,进行针对性教育提供依据。
(三) 有效改进“大数据时代”共青团思想宣传工作方式方法
大数据时代,通过创新数据使用方式,探索数据交叉复用的巨大价值,从而帮助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财富。共青团干部要着眼效益最大化,适应“大数据时代”新要求,不断创新思想宣传的方式方法,增强宣传质量效益。
一是应用新媒体宣传。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继续推进信息化软硬件建设,不断升级完善各级团组织网络平台,有效整合优质传播资源,拓宽宣传互动渠道,构建网络宣传生态系统。依托网络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网络时效性强、互动性高、传播范围广的特点为团思想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宣传方式,积极探索实践共青团思想宣传“慕课模式”,选调优秀共青团干部集中企划、策划、制作讲稿、实例、图片、视频等,共同打造品牌系列课程,实现全网集中、全时同步、全员覆盖、全团共享,大力营造大数据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浓厚氛围。
二是制定私人订制教育。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无二的世界”。共青团员的思想境界、认知水平、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各不相同,过去那种一人讲、大家听,一锅煮、大呼隆的思想宣传工作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共青团员的思想行为特点。思想宣传工作要善于从共青团员档案入手,合理确定施教的内容、方法和目标,为共青团员制定私人订制教育方案;要针对不同心理状况,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交流与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及时做好一人一事思想宣传工作,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地因时施教。
三是倡导主动式学习。“大数据”的运用,有效解决了教育者精力不足、教材资源短缺、教育时空受限等客观矛盾问题,为共青团员主动式学习提供了前提基础。共青团干部要主动摒弃“我讲你听”的被动灌输式思想宣传模式,把重心调整到引导共青团员自我学习、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上,开展“问题大家摆、是非大家辨、道理大家讲、答案大家找”等活动,充分激发共青团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让共青团员成为思想宣传的主人。(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 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 周涛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在线教育;发展;慕课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度结合,实现高校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全方位革新。网络在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在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一、慕课
所谓“慕课”(M0OCs),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据统计,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
“对于各国知名高校而言,‘慕课’平台是高等教育的新大陆,谁都不希望失去向全世界传播知识,提升国际地位的机会。在未确定‘慕课’对高等教育是否具备颠覆性影响的前提下,参与其中是最好的选择。”2013年7月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在线教育发展国际论坛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如是说。在“慕课”的世界里,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不少“上瘾”的学生因此津津乐道,“你被课程内容吸引住,根本不可能开小差,一秒钟都不能。”而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5分钟左右就会有师生提供解答。
“‘慕课’打破了大学的‘围墙’,未来大学将变得没有国界。”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说,在线课程模式无疑将引发“学习的革命”,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变化。在他看来,“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将是,翻转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充分认识到在线教育的优缺点以及在线教育对学校、教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后,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积极抓住机遇,做好角色转变,在享受在线教育带来红利的同时,积极应对它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与挑战。
二、我国高校网络在线教育的发展途径
1.综合资源库的构建
完备的资源库需要技术支持,必须保证高效的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行业需要制定一个数据库资源的标准,创建联结网上优质资源又相对独立的、立体的、开放的信息资源中心。内容上采用强大的检索功能,多层次、立体化连接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实行信息的p向流动,保持资源库的生机与活力,达到资源的真正开放与共享。它基于传统的试题库评价形式基础上,加入大数据监控等对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过程评价,及时双向反馈,让教师更好地针对性教学。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大学生高效学习、社交、交互等需求,完善自身的技术实现教育系统化。致力于打造一个用户体验更加友好、学习氛围更加浓厚的学习环境。
2.大数据交互的发展
在线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交互性的优势,在网页设计、功能设置、用户使用体验等方面应用社交化。团队的规模和其内部的沟通对学习者长期、稳定的贡献非常有意义,成功的在线教育平台不应单单只有庞大的用户群,一定程度的互动、沟通很有必要。综合分析、评估在线教育平台的社交化功能并研究该功能对学习者使用行为和心理的影响对于提高学习者之间交互质量、集中学习精力等有积极影响。借助现在互联网的技术,使教育变得更加智能化,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让沟通变得更加无边界。这将颠覆传统的教与学的过程与规律。
3.开放学分互认,师资队伍重组
源于在线教育资源的共享特性,部分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可以委托兄弟学校负责某些学科的教学任务,并且逐步开放学分互认。可以预见的是,在线教育获得教育部常规认可并大范围流行后,将重塑当前教育分布格局,以及进行区域性教学资源重组是必然过程。中国名校通过平台中的明星课程,更容易吸引到优质学生的青睐,普通高等院校以及民办院校,可以依托慕课特色学科为突破口,向周围大学开放在线课程,并且进行学分互认,实现抱团取暖,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最终保证稳定生源。
三、结论
总之,在线教育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随着学校无线网络的覆盖率提升,校园内使用无线接入,使现代教育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随着在线教育的科目越来越多,以及在线教育接受程度的提升,高校将直接与传统高校展开线上虚拟竞争。各高校应积极地去应对这种变化,采取创新策略,推动未来整个教育产业的优化升级,从而在现代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简介:
李娟(1981―),女,汉族,河北省新乐市人,硕士,河北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