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陶艺培训总结

陶艺培训总结

时间:2022-02-10 02:46:08

陶艺培训总结

第1篇

(一)调查对象

江西省开设陶瓷艺术专业的院校有六所,即:江西师范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和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有两所学校不符合被调研要求,其一,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的陶瓷艺术专业为与景德镇学院合办专业,办学地点在景德镇学院,授课教师主要为景德镇学院艺术系陶瓷艺术专业教师,不作为独立的调查研究对象。其二,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为2013年新成立的民办大学,其陶瓷艺术专业教师绝大部分为代课老师和兼职老师,不作为独立的调查研究对象。因此,将选取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四所学校进行调研,其陶瓷艺术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方式情况将作为研究对象。

(二)调查结果

通过官方网站查询、相关办公室工作人员问寻和教师直接采访的方式,就2009年到2013年的江西省陶瓷艺术专业教师继续教育方式及次数调查结果汇总。在江西省陶瓷艺术专业教师继续教育方式中主要有:访问学者、培训学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历学位教育和教学研究六种。其中,2009年访问学者0人次、培训学习20人次、学术会议61人次、学术讲座47人次、学历学位教育0人次和教学研究60人次;2010年访问学者0人次、培训学习19人次、学术会议57人次、学术讲座56人次、学历学位教育0人次和教学研究62人次;2011年访问学者0人次、培训学习24人次、学术会议67人次、学术讲座52人次、学历学位教育0人次和教学研究61人次;2012年访问学者0人次、培训学习20人次、学术会议65人次、学术讲座57人次、学历学位教育4人次和教学研究60人次;2013年访问学者4人次、培训学习24人次、学术会议68人次、学术讲座55人次、学历学位教育5人次和教学研究71人次。在采访中发现,做访问学者在2012年以前没有,在2013年有4人次;培训学习不但有与职称评定相关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培训,也有专业课程培训;学术会议参加的较多,参加者以领导和教授居多;学术讲座较多,多邀请名校的知名学者;学历学位教育以攻读硕士、博士为主,2012年4人次的攻读硕士,2013年有1人次的攻读硕士和4人次的攻读博士;教学研究数量较多,多在教研室会议上进行。

(三)调查分析

在江西陶瓷艺术专业教师继续教育方式中,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和教学研究做得较好,通过这些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师继续教育方式较少。除了现有的学校教育方式外,还应积极发掘其他教育方式。其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热情不高。教师做访问学者的数量稀少,参加培训学习比较被动,攻读学位热情不高。还应寻找原因,探索出更多、更好的继续教育方式。

二、陶瓷艺术专业教师继续教育方式体系构建

(一)陶瓷艺术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特点

陶瓷艺术在我国分为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传统陶艺以中国传统美学观点为基础,注重满足人类自身的使用功能,属于工艺美术范畴。传统陶艺注重工艺性,工艺的传承以父子传承和师徒承传的方式得以延续。现代陶艺以西方现代美学观点为基础,重视作者的创作个性、审美意识和思想观念,属于现代艺术范畴。现代陶艺注重观念性,观念性以师生传承方式得以延续。在以上四所院校的陶瓷艺术专业中都涉及到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的相关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即能够对实践技能精准掌握,又能够对理论知识系统把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既要有能够提高教师操作技能的教育方式,又要有能够提升教师理论水平的教育方式。

(二)继续教育方式体系构建

陶瓷艺术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分为学校继续教育、社会继续教育和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继续教育三种基本方式。学校继续教育是指陶瓷艺术专业教师可以在学校接受到的继续教育。学校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有:(1)攻读学历、学位:是指陶瓷艺术专业教师为提高学历、学位在高等学校注册学习并完成相关专业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学习;(2)导师指导:是指聘请在陶瓷艺术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训练、科研等工作;(3)专题研讨:针对陶瓷艺术专业教师在教学、训练和科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组织专家形成团队共同研讨完成;(4)教学研究:是对教学中或与教学相关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并指导实践;(5)学术讲座:聘请国内外知名的陶艺家就世界与我国陶瓷艺术发展的趋势与现状、教育发展的趋势与现状进行专题报告;(6)访问学者:在职的陶瓷艺术专业教师以进修和研究为目的到国内外其他学校进行学习与研究;(7)进修教育:是指陶瓷艺术专业教师为提高其学术水平与教学技能而进行的专门训练或短期再教育;(8)函授:是指教师通过互联网方式进行的一种远程教育活动。通过以上形式能够很好地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并为陶瓷艺术的具体实践提供理论保证。

社会继续教育是指陶瓷艺术专业教师在学校以外的社会中可以接受到的继续教育。社会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有:(1)师徒教育:是指教师个人在陶瓷大师工作室的学习经历,主要以学习陶瓷传统技艺为主;(2)工厂实践:是指教师在工厂中熟悉陶瓷操作的工艺流程,以便指导教学的活动;(3)设计事务所实践:是指教师以兼职的身份在设计事务所工作,以便了解陶瓷产品设计的最新动态;(4)社会活动:是指教师参与与陶瓷艺术相关的社会活动。通过以上形式能够很好地提升教师在陶艺创作、陶瓷彩绘技法和日用瓷设计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并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保证。

综合继续教育是指陶瓷艺术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活动贯穿与学校与社会之间。综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有:(1)课题合作研究:课题合作研究是指陶瓷艺术专业教师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共同参与的陶瓷研究工作;(2)学术会议:学术会议一般是指由学术团体组织的,旨在对于陶瓷艺术专业研究领域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学术交流的活动。通过以上形式能够很好地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并为陶瓷艺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三、结语

第2篇

一、艺术设计与研究开发中心实训工场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实施

我院研发中心实训工场特色鲜明,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采用“教学工厂”真实情境的实训模式,工场地处沿街,前店后场,学生直接面对客户,订单式设计陶瓷创作产品,给学生自信心、提高职场竞争意识。在教学模式方面突破传统,采用工作室制与实训基地模拟教学的方法相结合,借助我院师资优势,设立大师工作室、教授工作室专区,师徒工作室,进行现场实训教学,强化能力本位的指导原则,体验实际操作,领悟创作要求。

1、课外实践

在完成课题教师布置的作业以外,安排和鼓励学生到陶瓷研究所、企业、教师个人陶艺工作室进行陶瓷设计与创作,巩固了课题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的熟练操作能力和水平。

实地考察教学法:利用学院所在地域优势,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市场调查,分析陶瓷市场发展的趋势,了解各个层面陶瓷市场的不同欣赏需求,从而明确陶瓷设计创作的方向和目标。

博物馆的观摩:通过组织学生定期到陶瓷博物馆观看历代陶瓷艺术珍品,教师进行分析和讲解,并让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使学生扩大艺术视野,提高艺术素养。

2、实践实训教学

教学方法的重点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得到良好的职业技能训练。

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地方陶瓷产地地域优势,课程实践内容引入企业的实际设计和竞赛设计等项目。学院利用研究开发中心的优势,让学生亲自参与陶瓷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与企业面对面的接触,与一线设计师交流、学习。这样能更快地掌握设计应用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自主思考,按教师指导独立完成项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设计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工作室与实训基地模拟教学,提高学生实训水平。引入工作室与实训基地模拟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入大师工作室,进行现场实训教学,强化应用为本的指导原则,领悟创作要求,提高实训水平。

3、举办专题讲座、汇报展

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介绍艺术陶瓷的装饰设计方法、程序和创作经验等。对已成功就业、创业学生,邀请回母校与学弟学妹们讲述各自的职业发展之路和创业成功心得,并以此勉励在校学生,努力学习,成功从现在开始。在完成陶瓷设计后要在班级举办小规模“陶瓷设计与创作汇报展”,邀请校内外专家亲临现场进行指导、讲评等活动,学生之间也通过互相学习切磋掌握了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绘制技法,专业技能有明显提高。

4、建立毕业生实习创业基地

选择一定数量的企事业单位建立毕业生实习创业基地,为毕业生实习创业提供有利条件。同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积累经验,使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寻找就业机会,进而提高择业成功率。

二、研究成效及创新点

1、课堂教学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教学模式

陶瓷设计课堂授课,非常注重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陶瓷设计教学采用学院中央财政支持的全国陶瓷实训基地教学,除理论教学采用传统的集中讲授外,其余教学内容如:绘画与装饰方法、材料制配工艺、画面设色施彩、陶瓷工艺制作等均以企业车间工作过程为标准,使教学情境完全接近企业生产实际。从11、12届陶瓷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效果良好,企业普遍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上手快,刚毕业很快就能适应工作岗位。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内容和任务所需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推行“工学交替、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到实训基地或相关企业,定岗实习即采用:学习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任务要求+企业工作实践的教学模式。

3、重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把省、市各类陶瓷设计竞赛项目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分析、调研、动手制作等程序使学生在实训中加强陶瓷、服装服饰创新意识和表现技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授课教师自己的工作室接到制作任务,带入课堂,让学生参与制作,在制作中融入教学内容和要求。

4、把课堂搬进民间工艺作坊、大师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创新

景德镇民营经济活跃,陶瓷艺术工作室、民间工艺作坊星罗棋布,同时也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训课程教学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即通过教师的讲授、示范演示和分析、工艺制作要求、针对职业需求,进行学习与模拟制作。学生实训课一般在学院实训工场进行。同时课程充分利用地方陶瓷产地区域优势,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大师工作室、名人作坊与本课程教师自己的个人工作室授课,进行现场实训教学。

5、校企深度融合,零距离对接培养学生

与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法蓝瓷、环球、翼龙、远景等企业,中国冠福家用股份公司等单位并不是简单的校企联系合作,强调的是校企深度融合,采用订单式培养,学生在招收时就明确方向,如翼龙陶瓷班、远景陶瓷班等。由企业、行业专家与学校教育专家为特色陶瓷班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人才培养期间由企业、行业专家利用已掌握生产实践的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指导,辅导学生了解企业行业发展动态,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完善理论知识向生产实践的转变,从而尽快适应市场需求。

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民族陶艺特色专业 坭兴陶 校中企 企中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62-02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把产教融合作为基本理念贯穿到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并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产教融合要求职业院校依托产业办专业,依托专业促产业,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浑然一体的办学实体。因此,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建设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是指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准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并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个具有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特色专业往往具有比较鲜明的地域性,它的发展壮大常常与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职业学校依托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特点建设特色专业,往往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在地方政府及坭兴陶行业企业的帮助和指导下,根据地方特色产业――坭兴陶,在2011 年开办了民族陶艺专业,通过实施校企合作双赢办学的育人模式,目前该专业已成为学校特色专业、学校的名片,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钦州坭兴陶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至今已有 1300 多年历史,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目前,随着北部湾经济的发展,钦州坭兴陶产业也赢得了迅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钦州市坭兴陶生产经营厂家共有 180 多家,并以每年 10% 的速度增长,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该行业实现年总产值近 8 亿元。目前,坭兴陶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美洲以及我国港澳台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全行业均处于盈利状态。然而,随着坭兴陶产业的不断发展,需要大批陶艺专业方面大师和技术人员,目前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钦州坭兴陶发展的瓶颈。据预测,在未来几年内,钦州坭兴陶企业尚缺省级以上大师约 50 人,市级大师约 100 人,陶艺技术人员约 1000人。在目前的形势下,只有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解决陶艺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这为学校开设特色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双赢办学的育人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民族陶艺特色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双赢办学的实践

民族陶艺的传授在传统上都是采用手把手传授技艺的方式进行的,因其方式方法较落后,这一育人模式不管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因此,只有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通过实施校企合作双赢办学,使企业参与到育人的全过程,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才能有效解决企业人才紧缺及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并实现“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厂、毕业即就业”。

(一)以“校中企”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校中企”就是职业学校依托已有的教学实训基地而建立的实践教学平台,由学校提供生产场所,配套基础设施及实训设备;企业带资金、带技术、带产品及技术人员,通过利用学校的设备,进行产品开发和生产。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工学结合的实施性教学生产方案,力求在生产过程中融入教学内容。“校中企”建立的目的是使学校的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紧密结合,在校园内创建一个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亲身体验到企业生产及企业文化,该基地既能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又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求。目前,“校中企”合作企业有广西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和广西钦州北部湾坭兴玉陶有限公司,基地建设有拉坯、雕刻、烧制、打磨、包装、展销等实训车间,并配备有大师工作室 4 间。其中,拉坯成型工作室可进行坭兴陶手工拉坯成型、修坯、压坯等三项操作;雕刻装饰工作室可进行平雕、浮雕、线雕、镂空雕刻等多项操作;烧制工作室可烧制高度为 1.4 米以下、直径为 0.9 米以下的坭兴陶艺术陶制品及日用陶制品。在基地里,教师掌握了技术,学生参与了生产,生产产生了效益,实现了校企双赢。

(二)以“企中校”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办学。“企中校”合作模式是指由企业提供场地,配套基础设施,学校与企业共同投资添置生产设备,按股份制运作模式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既面向社会进行经营服务,又作为学校实习教学场所。车间内预设有学生专用的实训场地和设备,并约定好教学实习内容及实训时间,基地也可作为企业的子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负责订单、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设备维护,学生以教学实习或顶岗实习的形式参与。目前“企中校”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是与钦州市三鸿陶艺有限公司共建,该基地设有拉坯成型、雕刻装饰、堆雕泥塑、烧制、打磨等多个车间,能提供 50 多个工位供学生实习。学校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生产,在生产中学习技术。在基地里,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技能,还学习企业营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实践证明,学生在该基地进行实训,不仅工作认真、生产效率高,对新技术、新工艺掌握快,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曾在该基地实习的毕业生多数都愿意留下来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由于技术好、留得住,他们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深受企业的欢迎。

三、校企合作办学,实现校企共赢

“校中企”“企中校”教学平台的建立,对企业来说,一是解决招工难及技术人员紧缺问题,目前学校平均每年为坭兴陶企业输送 100 多名毕业生。二是协助坭兴陶行业企业进行岗位培训及新员工入职培训等,该平台每年面向社会进行坭兴陶艺技能培训 300 人次以上。三是共享科研信息及技术攻关、解决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创新。例如,由陶艺大师及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攻克的堆雕泥塑工艺,日前已取得较大进展,制作出许多深受市场欢迎的坭兴陶作品。对学校来说,一是解决了实训场所及实训工位数不足、实训耗材消耗大、教学成本过高等问题。二是有利于解决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三是有利于学校特色专业的教师培养与成长。通过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实现了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之间双向参与,共享双赢。四是有利于学校实训场所及设备更新换代。通过校企资源共享,解决学校由于资金不足而无法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实训场地,造成学生的职业能力达不到企业要求的问题。五是便于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和扶贫工程。学生参与生产或经营,企业从所经营的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学生劳动报酬、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等,为学校开展勤工俭学、职教扶贫工程创造了条件。

四、校企合作办学,凸显特色专业建设效果

通过实施“校中企”“企中校”育人模式,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民族陶艺特色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是打造了一批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近两年来,学校有 2 名教师被评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5 人被评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有 4 人建立了个人工作室。二是开展技术创新,推广坭兴陶制作经验,解决设计及技术难题。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大师以校企合作为平台进行技术研究及技术创新,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例如,与企业大师合作的作品《九龙瓶》荣获 2015 年“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采用堆雕工艺创作的作品《壮乡神尊》荣获 2016 年全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银奖,取得外观设计发明专利两项。三是校企合作编写专业校本教材及制订坭兴陶企业岗位技能标准。目前,企业大师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编写并出版了 6 本陶艺专业方面的校本教材,所制订的《坭兴陶企业岗位技能标准》目前已被陶艺行业试用。四是学生或学生作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展评取得优异成绩,为学校争得荣誉。近几年来,学生及学生坭兴陶作品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全区或全国技能比赛、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中国工艺美术“金凤凰创新杯”、广西工艺美术“八桂天工杯”等评选活动,屡次获奖,从 2012 年至2016 年 8 月,共荣获国家级奖项 30 个,省级奖项 14 个。

总之,职业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学校特色专业特点,与有实力的企业构建“校中企”“企中校”教学实习平台,是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办学模式的有效措施,对提高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谢丽辉.“校、企、地”文化融合视野下石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10)

[2]刘永福.民族陶艺术设计与制作精品课程的创建及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5)

[3]张晓华.校企联动双赢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2016(6)

[4]李加旺.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J].广西教育,2013(10)

[5]李加旺.机电专业“校中企”实践平台的构建及应用[J].广西教育,2015(3)

【基金项目】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改重点课题“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示范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桂教职成[2012]35号);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改课题“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实施产教深度融合k学的研究与实践”(GXZZJG2016A008)

第4篇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专本衔接;课程衔接;陶艺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24-03

作者简介

蒋雍君(1966- ),女,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无锡,214206);邓举青(1982- ),女,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学院副院长,讲师,工艺美术师

基金项目

2014年江苏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研究课题“高职与本科‘3+2’合作培养机制研究”(z/2014/10),主持人:蒋雍君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与任务。江苏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苏教职[2013]9号),明确提出发挥高职和本科两种院校的优势,探索“专本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方式,以吸引优秀生源、拓展办学渠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本文围绕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在“专本衔接”培养体系中的实践探索,讨论“专本衔接”的课程建设思路。

一、陶艺专业“专本衔接”的背景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自身还不完整,中职与高职、高职专科与本科在衔接上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不协调之处。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将会越来越频繁,甚至成为一种常态。从目前的发展形势看,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将在一段时期内长期存在,而民众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在受教育层次上的要求,也是民众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旺盛需求的一种积极回应。此外,从实践来看,层次的不断提升也是工艺美术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的要求。

正是基于这一发展趋势,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选择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明显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与南京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陶艺方向)开展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项目。项目于2013年5月13日获批,2013年9月招生,至今,该项目已有在校生94名。两所学校在项目获批之后就多次安排讨论和研究,重构了课程体系,调整了教学内容,初步形成了专本贯通的培养体系。

二、陶艺专业课程衔接实践

在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如何实现顺畅沟通与衔接这一问题上,研究者们有不同认识。有的研究者认为要从实体层面实现衔接,有的则持突出不同层次差异性的衔接观。“专本衔接”项目组经过研究后认为,以课程衔接为主要手段,形成专本贯通的培养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思路,也是今后不同层次教育实现沟通与衔接的发展趋势。因为不管是专科层次,还是本科层次,学校办学都是由多种要素构成,如师资、学生、校舍、设备设施、课程、管理体系等,而在这些要素中,处于核心的是课程,所有办学要素均是以课程为核心而展开的[1]。因此从衔接项目立项开始就确立了课程衔接的思路,从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来确定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并通过以课程衔接来构建专本沟通的培养体系。

在培养体系构建的具体操作方案上,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专本衔接”充分考虑了从课程体系进行衔接的相关要求。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趋势,针对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项目需要,对于“专本衔接”项目人才培养的方案重新进行调整与构架。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三个核心环节是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与职业能力分析[2]。首先,结合本专业特点,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召开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研讨会,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对于课程进行项目模块化设计,突出不同层次、不同学历要求的岗位针对性和技能应用性的要求,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职业能力,以行业标准为参考,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归纳出相应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岗位,再分析出岗位的职业能力。

突出岗位针对性和技能应用性的要求,逐步加强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课程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课程的设置,形成源自陶瓷生产一线、符合陶瓷艺术教育规律的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并不断深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初步建立了符合艺术课程学习特点的评价方式,探索课程资源组合模式,从而保证项目课程的全面有效实施。此外,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与座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以及职业岗位的项目导向模块化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围绕项目实施过程,搭建课程之间的联系,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建立项目式课程实施方案,进行课程和教材建设,使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灵活多样,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三、实施专本课程衔接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基于课程衔接的专本贯通培养体系能得以顺利实现,不断提高高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项目组从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充分考虑了专本课程衔接所应具备的外部条件与保障措施,从师资队伍、校企实习实训条件等多方面完善了专本贯通培养体系。

(一)专、本院校教师合作组建协同培养共同体

在“专本衔接”项目的总体设计上,项目组充分考虑专科层次与本科层次教育教学资源和条件的各自优势。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组建了专、本院校教师共同构成的协同培养共同体。前三年高职专科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围绕项目课程的需要,在进行项目课程模块化训练与实践的教学过程中,高职的陶艺专业师资(包括一些工艺大师和名人的兼职教师)对于具体的工艺制作流程进行集中地实践训练,如陶瓷造型设计、陶瓷模具制作、紫砂成型手工工艺、均陶堆花工艺等项目课程的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具体的工艺流程和具体要求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将来的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与岗位职业能力有较直接的认识。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南京艺术学院专业师资的参与,比如设计原理、陶瓷概论、形式基础、设计史、实验性设计等课程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设计理念,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接触具体工艺之前能够充分的积累设计原理的相关知识,为后面的实践性训练做准备。

后两年的本科阶段的学习,学生进入在国内外卓有影响的综合性艺术学府进行专业技术与设计实践的提升。围绕项目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主要由南艺的师资团队进一步引入工程项目进行教学,如设计创意与方法、实验性设计、综合材料设计、主题设计等课程,学生在参与项目实践过程中,对于除陶瓷之外的一些材料的运用有更多的认识,对于设计创意的方法和实验性的设计有了更多接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高职的师资也参与到具体项目教学中。

专、本院校师资组成的协同培养共同体是当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思路下的一种重要的尝试。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与本科师资的一些缺陷,能够各取所长,共同培养学生,对于学生不仅是一种获益,对于师资团队的教学实践能力、设计理念的提升,以及整体团队的协作等方面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构建校企协同创新项目化实训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具备鲜明的跨界性特征[3],因此,从招生到培养,从课程到教学,从教师到学生,都体现了职业教育跨越不同主体、不同领域的特点。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除了理顺教育体系内部的关系,还要注重职业教育培养过程所涉及的外部联系。对于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专本衔接”而言,构建校企协同创新项目化实训体系,是专本沟通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具体的实训体系建设实践中,校内外实训基地的项目实践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不断完善从基础认知实践―专业技能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的项目化递进式的实训体系。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营造真实生产场景,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项目导入为引领,积极探索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在模块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步明确岗位的任务和专业技能的要求。

基于校企协同建设与创新的基本思路,以开放、共享的思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现认知实践与生产实践对接,技能实训与实际项目对接,顶岗实习与实际岗位对接。通过与企业建立更为完善的产学关系,与企业共建、互惠共赢的形式进一步推进实训基地的持续发展,加大投入培训设备的同时不断开辟新的合作形式和渠道,不断完善实习项目,拓展实践能力,并为保证实习考察和顶岗实习的质量,优化运作流程,加强监控措施,通过校企共同协商,进一步完善校外实训管理制度,使校企合作的途径与方式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且可操作性强。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现代化专本衔接课程与教学资源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高职业教育课程的信息化水平,通过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覆盖面。因此,在“专本衔接”项目立项之后,项目组就确定了一系列的信息化资源建设思路。一方面,通过将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及相关的资源进行数字化覆盖,面向专业需求,开发与专业与课程相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使得原有的难以直观化和可视化的艺术课程教学资源逐步数字化,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也突出了优质资源的扩散水平,逐步建成了陶瓷艺术设计的专本一体化课程与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为了更进一步提高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水平,项目组积极探索与实践教学过程与陶瓷艺术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保证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参 考 文 献

[1]徐国庆.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 教育研究,2012(5):69-74.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姜大源.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J]. 教育发展研究,2009(19):32-35.

On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Linking of Courses between Junior College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e Case of “3+2” Training Project in Ceramic Craft Specialty of Wuxi Craft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ang Yongjun,Deng Juqing

Abstract The linking between junior college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Focusing on curriculum articulation to establish the training system of junior-undergraduate linking, will realize smooth communication and close linking between junior and undergraduate level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aspects of personnel cultivation objective,training contents and cultivation method. It is important to establish co-cultivation community and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ject-oriented practice system through promoting the teachers cooperation in junior an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Meanwhile,making use of information mediums and establishing modern courses and teaching resources linking junior college education with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o make sure the practicable of junior-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linking work.

第5篇

关键词:陶艺;创造能力;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9-0179-03

陶艺是激发人进行形象思维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幼儿期开展陶艺教育有益于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去想象、去创造;同时,陶艺教育既是艺术创造活动,又是动手实践活动,对培养幼儿创新实践能力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几年的陶艺教育实践,笔者粗浅地以为,在陶艺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教学过程中,须重点掌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系统性和教学方法科学性相并重

结合幼儿陶艺教育目标和幼儿年龄特点,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和趣味性贯穿始终是陶艺教育的关键。因为任何陶艺作品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幼儿的作品无不是表现他的所见、所闻、所想,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创造的素材就越多。同时,只有符合幼儿爱动爱玩的生理心理需求,才能使幼儿自觉地、快乐地、不知疲倦的投身于陶艺活动中。

如上学期笔者在大班设计了一堂主题为《未来的汽车》的陶艺活动,但要求幼儿们用陶泥设计自己喜欢的各式各样的汽车。在笔者的启发下,幼儿们思维在自由驰骋,搓的搓,团的团,捏的捏,那么认真,那么投入,很快汽车就制造出来了。一位幼儿设计的汽车上有很多车轮,他说这是气轮,当汽车遇河而无桥时,气轮可以把汽车浮起来开过去;另一位幼儿设计的汽车顶上有一把大风扇,他说当汽车被大山挡住去路时,可以开动大风扇,象直升飞机一样飞过大山;还有一位幼儿设计的汽车车顶上栽了花草树木,她说这是汽车花园,在街上来来往往,城市更漂亮了……看,小小设计师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多么丰富,他们用陶泥设计的汽车即来源于日常生活所见又超越了日常生活。

当然,将陶艺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并不意味就仅仅拘泥于此,还应在培养幼儿兴趣的前提下逐步地将陶艺融合或辐射到其他各个学科中,以扩大幼儿的知识面,积累想象与创作的材料,激发灵感和创造欲望。

确定了教学内容后,陶艺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以思维训练为主,指导幼儿拓宽思路,让幼儿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去发散、概括。如圆形,让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搓出多种圆形物进行动物造型,并比一比看谁搓的质量多而且造型新颖。学会了很多动物造型后,让幼儿抓住动物的结构特征,去比较异同,还要教幼儿如何由此及彼地联想,如何分解组合,怎样夸张、变形、创造、幻想生活中没有见过的新形象,还可让幼儿对自己创造的作品进行自编故事。

总之,要培养幼儿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掌握创作的方法,会举一反三,有知识迁移能力。如学会制作一种姿态的动物就会创作出千姿百态的动物,学会制作一种花瓶后会联想制作出各种形状的花瓶。创作的思维过程,是让幼儿先有眼中之物(知识经验)变为脑中之物(表像)到手中之物(作品)。

二、教学过程的创造性和创造性的指导策略相统一

以往的陶艺教学与传统的幼儿美术教学一样,由引起兴趣、出示范例、示范讲解、巡回指导和结束评价五个环节组成。在实践中,笔者尝试将五个环节调整为创设环境,提出问题,引导讨论,鼓励独创,展示判断。

创设环境指的是将教师创设好的环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其成为诱发创作动机,引导幼儿学习技能的推动作用。斯腾伯格提出的“创造力多因素论”认为,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在陶艺活动中,尽可能地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创作环境;提出问题(可由教师提问,也可由幼儿提问),让幼儿思考,展开幼儿的想象力,每位幼儿拿到陶泥后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做什么啊?”笔者就试着换个角度让他来回答:“你想做什么呢?”“为什么?”让他们自己来支配自己的思想和创作意图;引导讨论指的是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思考那些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启发诱导,训练思维);鼓励独创指的是鼓励幼儿按自己的体验大胆表现,努力超越自我(激发创造力,充分创作);展示判断指的是给幼儿展示作品的机会,让幼儿通过比较,提高审美能力和自我评价这样的一个完整的教学创作过程,同时与创造性的指导策略相统一。因为幼儿的创作是个体化,教师很难设定统一的指导方案,而创造性的指导策略能打开幼儿僵化不变的思维模式,考虑改变思路。

策略之一:不断提出疑问,鼓励幼儿自由表达。如当幼儿握着一团泥巴又揉又捏时,教师可以问:“你想玩什么,你手上的泥巴准备变什么?”来启发幼儿进行想像创作。这时幼儿们有的捏,有的揉,有的用力地摔打泥巴。活动结束后,一只小猪、一艘小船、一个娃娃、一把枪就这样诞生了……

策略之二:帮助幼儿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如:制作脸谱时,笔者鼓励幼儿想象各种各样的怪人:眼睛、眉毛、鼻子、嘴巴、脸型什么都改变。有的幼儿变出了用太阳作眼睛,用花作嘴巴……等非常奇特的脸谱。笔者便说:“我们未来的外星人朋友大概就是长这样的吧!”幼儿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了美好的愿望,由此带来了惊喜和成就感,成为幼儿继续进行创造的动力。

策略之三:教师应经常观察、学习幼儿的造型,善于以幼儿的思维方式去去解释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与幼儿进行交流。

策略之四:对于自信心不强的幼儿,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以一颗童心去与孩子沟通,“蹲下来”观察、理解孩子的作品,善于发现他们的创造和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树立孩子创作的自信。

三、形象贮存、技能提高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陶艺作为艺术教育中一个新的内容,并非仅仅是一种艺术技法的训练,更不以使用为唯一目的,它更多的是一种开发智慧的方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陶艺教学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而幼儿制作陶艺的过程既是思维表达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在强调“手捏成形”、“泥条成形”、“泥板成形”这些简单的制作技法时,笔者让幼儿通过玩泥巴,和泥巴交朋友这类的游戏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技能,制作的过程中还适时的引导启发他们去思考、去想象,促使他们把内心的深层积淀有所创新地表现出来。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很重视技巧表达,往往容易忽视了思维训练和知识经验的积累,现在也不能因强调思维训练,而忽视基础的知识技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幼儿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的一切,把各种知识融会于陶艺活动之中。

总之,在陶艺活动中,在启发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要教给幼儿必要的知识技能,知识越丰富,技能越熟练,人的视野也越开阔,创造思维也越活跃,作品也越成熟。

四、鼓励幼儿自我发现、自我创造与正确评价作品相同步

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幼儿创造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幼儿自我为中心“泛灵论”的心理特点,鼓励幼儿毫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让幼儿无拘无束地不分时空地自由想象,给所塑的作品注入生命,注入感情,培养其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对幼儿经过自己发现,自己选择,制作出来的作品,即便是做得不好,教师也不能横加指责,更不讽刺嘲笑,把鼓励幼儿的好奇心,维护幼儿的自尊心,作为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原则,扫除幼儿创作时的“怕制作的不好”、“怕失败”等一切心理障碍。同时,幼儿的陶艺创作是个性化的,其中许多值得幼儿互相学习借鉴,也是个集思广益、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过程。要让幼儿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每次创作完作品后,笔者就把全体幼儿的作品一一进行展示,让孩子互相审视、交流。有时还让孩子们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是怎样进行想象和创作的,有的孩子就像讲故事一样讲述自己有趣的构思及作品的创作过程,然后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评议。笔者从来不给幼儿的作品打分,不对任何幼儿的作品下结论,造成幼儿的恐惧心理,相反,常常启发幼儿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孩子们经过审视,互相观摩,他们心里明白,谁的作品造型新颖,夸张有趣,自己的作品有何不足……通过大家品评,孩子们的自信、自强、自爱逐步增长,创造能力也进一步得到发展。

以上只是笔者经过几年幼儿陶艺教育实践对陶艺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粗浅认识,相信有了更多幼教工作者对陶艺教育的不断探索和挖掘,培养幼儿陶艺创造力的路子将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杨永善.说陶论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2]颜加强.陶艺创造与教育艺术[J].教育艺术,2002,(10).

[3][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第6篇

关键词:陶瓷工艺学 教学 改革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58-02

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材料学科不同专业的课程中,《陶瓷工艺学》都是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来开设的,因为这门课程内容涵盖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等方面的制备工艺及原理,涉及陶瓷生产的全过程。《陶瓷工艺学》课程在能力培养方面,是要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自学获得更深层次的陶瓷材料相关知识的能力,即通过广泛阅读等自学方式,不断地扩展陶瓷材料相关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运用所学的陶瓷材料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达到培养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的陶瓷材料研究生产应用开发能力;利用所掌握的最新的陶瓷知识、工艺技术和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不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领域及陶瓷材料技术领域有所创新和发展。在素质培养方面,通过《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研究与实践素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通过学习陶瓷制备的工作原理、陶瓷的应用技术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通过陶瓷工艺学课程的学习,启发自主式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由于《陶瓷工艺学》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随着时间的推进,科学观念不断更新、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新材料和技术不断发展、新工艺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教师从自身素质到教学观念和方法都要与时俱进,包括教学内容不断修订、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教学观念不断更新、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1 整合和更新教材与教学内容

景德镇陶瓷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为教学目的。在教材选择上,根据材料学科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全国日用、建筑卫生陶瓷的发展现状进行选择,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协调发展。选用轻工业出版社马铁成主编的《陶瓷工艺学》,同时根据课程的特点,为学生指定了一些教学参考书,如:化学工业出版社张锐编著的《陶瓷工艺学》。根据课程的需要,利用网络、书籍以及各种信息渠道拓展教学资源,自编讲义和习题集,使得学生能够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到课后复习都有参考资料。教学内容方面也需要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引入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陶瓷行业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

2 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设计重视启发式教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重点和难点,启发推理,精讲细讲,多加练习,答疑讨论,总结提高。在师生平等的学习氛围下,加强学生参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陶瓷工艺学》相关的内容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联想、分析和记忆,加强学生的理解。例如在绪论中讲授金属材料、有机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分类和特点时,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用到的生活用品哪些分别属于金属材料、有机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出金属材料导热、导电、延展性能好但是易于腐蚀、比重大,有机材料质量轻但是易于老化,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强度、高硬度、耐腐蚀但是韧性差的特点,并提出提高性能的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灵活、信息量大和效率高等优势已成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弊端:课堂信息量大,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用多媒体授课属于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等等。[2]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宜采取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多媒体上只写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定义、分类、影响因素、结论以及工艺流程图等标题,而具体的推导过程或中间环节则采用教师启发式的讲解和板书来完成。例如粘土的加热变化,如果直接将加热过程中不同温度下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及其方程式用多媒体的形式放映出来,对学生而言,由于没有在老师启发下进行独立的思考,只是看到一个个不同的方程式,单凭记忆理解不深刻。而如果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差热-热重曲线,并根据曲线讲解加热过程中发生的不同吸热、放热过程和失重情况,学生就会随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一起往下思考,这不仅能使学生对推导过程和结果印象更深刻,而且对问题理解也更透彻。

4 教学与陶瓷实物展示相结合

《陶瓷工艺学》课程中理论知识比较多,涵盖面比较广,教师一般都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课堂理论教学上。但由于教师授课方法不当,授课速度快,课堂信息量大等原因,常常会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概念不清、理解不深、掌握不够、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因此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陶瓷实物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通过展示陶瓷实物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真实性、具体性、形象性、立体性和感染性的特点。[3]例如在讲授釉的分类过程中,通过展示常见透明釉、乳浊釉、结晶釉、高温颜色釉的陶瓷实物,能全面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课堂理论教学“以听为主”的方式,是课堂上用来讲授知识的有效途径。陶瓷实物展示是一种动态感悟过程中的催化剂,它能促使学生从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从浅显的感悟走向深刻,从片面的感悟走向全面,从错误的感悟走向正确。

5 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陶瓷工艺学》还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应加强实践训练环节内容,将理论和实践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该课程主要的实践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成型方法和成型缺陷分析、施釉方法和釉料样品的制作、烧成方法和烧成缺陷的分析等。在讲授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就进行实践训练环节的训练。例如通过采用注浆成型、可塑成型和压制成型三种不同的成型方法进行陶瓷制品的制作,可以使学生能够切身体验不同成型方法、感受到哪种成型方法可以制备复杂的陶瓷样品以及哪种成型方法制备的陶瓷样品强度比较高,同时能观察到常见的气孔、裂纹等缺陷并进行分析,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可以应用于科研中,而在科研中获得新成果、新理论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科研知识,使学生不仅熟悉了传统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而且对科研中的特种陶瓷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例如在讲授烧成方法时可以先讲授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所采用的传统氧化烧结和还原烧结方法,再讲授科研种陶瓷烧成所采用的无压烧结、热压烧结、气压烧结和放电等离子烧结等烧结方法,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对其密度、强度、物相、微观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不同烧结方法各自的特点,了解传统陶瓷和特种陶瓷的区别,进而培养其对科研的兴趣。

7 教学与学术讲座相结合

为了弥补《陶瓷工艺学》教课书中理论知识滞后、无法实时更新的弊端,满足学生了解最新和最前沿理论知识的需要,可以通过聘请全国重要陶瓷产区的设计开发人员、技术专家、销售主管、人事部经理等以学术讲座的形式,以各自独特的视角介绍目前国内外陶瓷原料、工艺、开发、设计、销售的前沿动态方向,以及陶瓷企业对应聘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通过引入全国重要陶瓷产区的前沿信息、最新知识点,同时结合本地区区域陶瓷最新发展动态,随时更新、补充理论知识,从而使《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具有时效性并服务于本地区区域发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使学生更加了解陶瓷行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目的性。

8 加强教师自身的生产实践

由于本校多年以来的办学特色,材料学科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企业,因此学生非常想了解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等工业生产上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对工厂实际生产方面的知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需要授课教师深入到工厂生产一线进行了解、实践和体会。通过工厂生产实践,参观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在工业上的自动化生产过程,不仅可以了解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具体的工艺流程,还能了解各个工艺采用的设备及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此外,对企业的管理,包括员工管理、设备管理、原料管理以及半成品和成品等的管理也能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添加一些相关的工厂生产情况,能够使学生们更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有了大体的了解。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通过工厂生产实践所获得的知识,也有助于在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中给予更加丰富和深入的指导和解答。

9 结语

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实例,针对《陶瓷工艺学》课程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和科研实验条件,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改革与探索,在提高教师自身生产实践能力的同时,通过实物展示、实践训练、讲授科研知识、举办学术讲座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的整个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毛瑞.《陶瓷工艺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7,5(4):44-46.

第7篇

关键词:生活教育;灵活创编;精心创设;大胆创新

陶行知指出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是因为“发明能力”的不同,发明力依赖于试验,他的师范教育思想以其“试验之精神”为指导,体现了创新意识。好的师范教育者应该懂得“全国学者,苟能尽刷其依赖天工、沿袭旧法、仪型外国、率任己盘、偶尔尝试之旧习,一致以试验为主,则施之教育而教育新,施之万事而万事新,未始非新国新民之大计也。”的试验精神。本着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我在幼儿戏剧教学中尝试了全新的教学方法,创新意识较鲜明:

一、灵活改编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陶行知认为“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幼儿文学》教材以理论知识为主,无论是幼儿故事、幼儿散文、幼儿戏剧,从教材体例和内容上看,都属于文学理论范畴。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这对学生从教能力的指导必定会显得过于“纸上谈兵”,所以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地改编、整合、再创造。

幼儿戏剧是幼儿文学中一种重要文体,它是一门综合艺术,集语言、表演、音乐、歌舞、美术等多元艺术于一身。学习掌握幼儿戏剧表演技能,不仅仅可以提高幼专生的综合专业素养,还能够帮助其掌握更多的指导幼儿进行戏剧以及其他艺术形式表演的技能。这种能力的具备对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的教学实践更具有可操作价值和指导意义,这正是我们人才培养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所以,我把课定位在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棚结合的课型上。由于教材中没有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我便结合自己多年的指导学生参加幼儿戏剧表演的经验,从幼儿戏剧的三大特点里挖掘出幼儿戏剧表演的技巧,即幼儿戏剧活动的游戏性特点要求表演时——空间模拟要逼真、幼儿戏剧冲突单纯而有趣的特点要求表演时——表情语气要鲜明、幼儿戏剧语言动作化形象化的特点要求表演时——动作语言要同步。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表演技巧的训练,使原本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更具有实际性。

二、精心创设环节,运用科学教法

陶行知先生认为“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而且要能启发学生使能自觉,要客观,要科学,不限于一种,要多种多样,因材施教,要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如果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创设的不科学不合理,教师很难讲出好的“作品”来。所以在教学内容拟订好后,教师应该本着自我发现,自我研究,以练代学,学练结合的原则,精心设计“教学做”合一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和方法。

课堂中我分别设计了“理论与实践”的知识分析环节,“练习与指导”的综合训练环节,“延伸与总结”的知识技能拓展环节,这三个环节就是三个研究项目。学生在项目的研究中、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完善了自身的专业技能。第一个项目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我给学生准备了幼儿戏剧的表演片段,学生观赏的同时,直观地对理论知识有了准确的认识,在分组研讨后,自我发现总结表演的技巧:第二个项目通过同学分组进行片段练习,旨在培养其艺术表演的自信心、表演技巧的灵活运用、角色行动性的分析、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等多种创作素质:第三个项目通过同一个题目的分组创作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艺术想象力、指导创作力等多种专业技能。整个过程中有我精彩的示范,巧妙的引导,极富针对性的提问,学生边看边学边练,由阶段性练习到综合训练,由集体训练到个人训练,由案例分析到项目操作,方法多样,难易结合,不仅充分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展现了同学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强有力地传递出幼儿教师完善专业技能的重要性,真正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三、大胆创新学法,学习成果显著

教师备课不仅仅要备教材,各实验内容,还要备学生,所谓知己知彼。教师应该在对学生学习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后,站在学生的立场,创造出适合学生接受水平,欣赏水平,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大胆地尝试新的学习方法,着力打造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新鲜、刺激、专业、优质地教学环境。比如,课前的提问我设计了针对性非常强的特色训练:变脸(喜、怒、惊、悲、疑、乐)即表情训练、拟声摹状(猫、猪、乌鸦、狐狸、狼)即幼儿戏剧表演形体模拟训练。这两项训练内容的设计力图改变传统的背诵儿歌,练讲故事的单调与老套模式,形式有趣且操作性强。对提高学生的有声和肢体语言表现力、感染力非常奏效,同时也使多数同学提高了自信,摆脱了心理障碍。

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了避免照本宣科枯燥无味,我把理论与练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是教教演演,点点评评,学生是练练学学,学学练练。同时,我大力表现教师的示范作用,以表演技巧运用的效果展示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练习的方式我也进行了周密的策划,配合模仿能力训练我设计了“空手拔河”的游戏,配合表情语气训练我设计了“双簧”和“挑战”练习,配合动作语言训练我设计了“独角戏”,配合综合训练我设计了“导、演”练习。学生在学习中精神放松,心情愉悦,争相亮相,共同进步,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风采,提高了自信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到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能。

四、完善教师素质,完美教师形象

师者,榜样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只有完善自我形象,才能给学生树立一个模仿的好榜样;个性的教师塑造个性的学生,只有力图把自己个性的一面展示给同学,才能挖掘出学生的个性魅力,培养个性人才。所以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力求做真人。语言上我不仅注重语音面貌的准确无误,还注重语句的言简意赅;态势上我不刻意卖弄教师的成熟姿态,而更多的是用亲切随和自然得体的肢体语言,富有煽动性的手势和眼神来感染学生;风格上我努力做到风趣幽默轻松愉快,用快乐的表情激情的讲解。

第8篇

实际中如何自觉而灵活地运用其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影视艺术教育特点,体现在把握影视艺术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而这两者的根本都体现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之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创造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影视艺术教育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指导意义。从影视艺术教育的实际,反观陶行知的教育理论,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会践行生活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影视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前瞻,更新影视艺术教育的理念,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行业接纳度,成为影视艺术行业符合需求的有用人才。

一、认识和把握“生活教育”的本质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艺术创作本身就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概括,是体现社会生活本质现象的精神创造活动,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不断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戏剧、电影、电视所表现的内容、手法、形态乃至于流派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无一不验证着这一规律。因此,影视艺术教育过程本身不仅高度契合着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实质,而且教育目的,更需要使学生掌握其方法,运用于毕业之后的社会实践,方能成为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

因此,我院在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表演和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不断加大观察生活、创新思维的艺术实践环节,随着专业教学的逐步展开,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实践创作。近年来,学生们深入社会,大胆实践,成效显著。

04级学生作品《小路》、《竹篮子》获湖南省大学生电影节DV短片等级奖,应邀参加颁奖晚会;《最美丽的》入围湖南省大学生电影节DV短片奖,并获第五届广州大学生电影节DV短片奖,应邀参加颁奖晚会;05级学生的《看看那石头》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DV短片组专业制作片入围奖,并与另二部作品《十六岁的轨迹》、《我被青春撞了》一起获得JVC电影节入围奖;《父亲膝下的儿子》获第二十七届重庆市大学生校园之春DV短片大赛二等奖。

实践证明,深刻认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本质,把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影视艺术教育的质量,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这种做法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也使得我们更加坚定了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信心。

二、践行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不仅在我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地位,而且对于今天正在实施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系统而规范地实践并运用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在影视艺术教育办学过程中,加以明确和实施。

首先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在广泛深入地了解影视艺术教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行业人才需求趋势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分析自身的条件,按照人才市场需求实际,准确给出自己的影视艺术教育办学定位,明确培养层次和目标,方能将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艺术教育的实际。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运用理论的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能够被影视行业接纳的可用之才,实际上就是要明确培养目标,把握好办学定位,进而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我们在2008版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根据影视行业发展需求,较为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群,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大幅度增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实训课程环节,增加创新课程(如:电视现场导播、主持人思维等);在培养模式中,我们按照“一业为主、一专多能”的方式,在广播影视领域,为学生打通相关知识和能力环节,实行有益的专业交叉融合。如:为播音主持专业、表演专业学生,适当开设了摄影摄像、编辑制作理论实践课;编导专业学生,适当开设舞台表演、镜头前表演课等,在丰富相关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极大地拓宽了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就业适应力和竞争力。初步形成了培养影视艺术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特点,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效。出现了影视传媒机构一次性接纳我院毕业生6——8人局面,代表性单位如四川米易广播电视台、云南香格里拉电视台等。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育才学院天籁影视艺术学院的学生上手快,好用。其次,要重视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订,剔除过时、陈旧、交叉、重复的内容,增加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实训课时,从而保障“手脑并用”学习效果。

第三,加强督促与检查,以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成效,取决于制度科学性和检验的有效性。在检验环节,我们强化了毕业作品创作的种类和数量。广编专业每生必须完成电视纪实类作品、文艺类作品、故事片(合作)各一件;播音主持专业每生必须完成广播、电视新闻播报、节目主持、话题评述两大类,共六件作品;表演专业每学期按教学进程进行汇报演出,每届学生必须参加毕业大戏的综合排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结合表演专业的毕业大戏,进行舞台美术设计作为毕业作品。此外,我们在每学期期末考试中,对于无纸化考试的专业课程考查,均采取摄影和录像方式,检验备查并且存档,有效提高考查质量,将检验方式,置于可操作和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三年来,我院本科就业率均超过85%,就业范围遍布北京、重庆、广东、江苏、浙江、四川、山东、云南、贵州等地。服务单位包括:央视第七频道、第十频道、北京交通广播台、湖南广电总局、广东南方电视台、浙江日报集团、重庆电视台科各频道、云南香格里拉电视台、贵州黔西南州立电视台等。还有一大批毕业生分别在市、州、县级广电媒体、文化传媒机构从事记者、编辑、播音主持和演艺工作,进一步印证了践行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丰硕成果。

三、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要体现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是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中西方教育思想珠联璧合的结果。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这在当时,对于传统的、陈腐教育理念和方法,无疑是一种颠覆性的“背叛”,同时也奠定了我国创造教育思想体系。在践行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体系过程中,还应“师陶之方法”,在体制、机制上加以创新。

第9篇

关键词: 陶艺教学 陶瓷艺术 误区 方法创新

陶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各国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已将陶艺作为高等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校从本世纪初开始,就将陶艺作为本科生的重要素质选修课而加以开设,但教学方法上还需进一步创新。

1.陶瓷艺术的特点

泥土滋养着人类,也孕育了人类的文明。彩陶、青瓷、兵俑、玻璃瓦等无不是泥土烧制而成的。曾经遍及全国各地的生产泥土艺术的民窑官窑,还在延续着它迷人的生命,这就是制陶工艺,简称“陶艺”。陶瓷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许多做陶的艺术家们把它描绘成是具备“土”的纯朴、“火”的物理催变、人的“灵”性创意的独特艺术。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同时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人们依靠敏锐的灵感和创新意识,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韧美,以及表现活力,这样就出现了全新陶艺形态,为智慧的人所掌握、发展、创新。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形成完整的技巧。现在简单分类有:童陶、成陶、传统陶、现代陶和创作陶,或有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之分。

2.陶艺教学的误区

目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陶艺以其独特的训练方式和手段,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创新教学也成了素质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但在教改的进程中,教师在认识上、做法上多少存在着走入误区的现象。

2.1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脱节。

陶艺的理论教学非常重要,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抽象思维和好的教材。但目前高校专业的陶艺老师普遍较少,理论人才缺乏,学生没有参考教材,我曾在图书馆找到一本所谓“现代陶艺”的书,实际上书中的陶徐曲及其紫砂陶艺艺品只是现代的“活人”做的陶艺。可见,现代陶艺在理论上是相当匮乏的,且多不正规。此外,许多老师虽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但实践操作技能太差,无法给学生系统地演示,甚至连拉坯制作的基本方法也不会,作品的档次较低,无法使陶艺从“传统”走向“现代”。可见,现代陶艺实践与理论的脱节的问题将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存在着。

2.2过分强调制作的工艺性,仍然是以制作技巧教育为主。

有的老师简单认为陶艺不外乎做些瓶瓶罐罐,限制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陶艺教育的发展。陶艺教学应该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式地递进,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2.3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因材施教。

过多地强调了传统的造型和图案,学生在本年龄段所感兴趣的内容得不到学习和创作。还需要指出的是,教学上过多地引入中国古代、本民族的艺术形式,排斥了中国现代的,以及外国的艺术形式,没有从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上去考虑,这是不对的。目前在陶艺教学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把立足点放在前人总结的经验上,教师很少去发现和更新内容。教师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固定规范的步骤教授给学生,而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似乎成为一种“标准”。

2.4教学素材与学生实际欣赏脱节。

学生在课堂上所“赞许”的,同他们在闲暇时间中所热衷的大相径庭。教师在陶艺教学外没有关注学生平时所感兴趣的东西,日用陶瓷和美术陶瓷的教学脱节,造成部分学生对陶艺的兴趣逐渐减弱,这种情况是十分令人担忧的。所以,从接受者来看,大学生固然不缺少对陶瓷的感情,然而确实谈不上他们对现代陶艺的感情,因为大多数人对陶艺的看法都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再加上我们教学传授上的不力,学生的真心欣赏、潜心钻研的热情自然很难调动起来。

3.陶艺教学的方法创新

陶艺教学应由传统的“作坊式”传授变成师生成为课程的共同开发者,一起参与知识的体验、创造过程。教师应结合课程资源开发的要求,与其他民间艺术结合起来,汲取民族艺术的养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教学方法。

3.1建立陶艺基地。

学校为陶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在生活实践基地设有陶艺教室,备有转盘、竹刀、操作台、电窑等硬件设备。还专门聘请了宜兴的陶艺老师来给学生上课,使陶艺课程的开发在技术上、资金上、人力上得到了保证。

3.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校制订应陶艺课程的实施纲要,制订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和课程目标。为了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自己国家的灿烂文化,培养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要编写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教材。让学生走进陶艺世界,全面了解陶艺,亲手创作陶艺,学习陶艺制作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力,激发创造性。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能培养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在完成作品后,老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时注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全时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3.3分层次培养,发现陶艺的好苗子。

低年级时就要让学生初步感受陶艺文化,了解基础知识,进行简单雕塑艺术的教育――象形捏塑,培养学生对陶艺的情趣;中年级学生要了解器皿的结构种类,能制作紫砂花盆、笔筒等简单器皿,激发创作欲望,培养创造精神;高年级学生要掌握紫砂刻绘的方法,学习刀法、刀具的运用,能进行陶装饰品的刻绘,培养热爱生活和审美、爱美的情趣。通过分层,从中发现陶艺的天才,发现热爱陶艺的好苗子。

3.4发展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玩泥”是人之“天性”,我们学校还开展了陶艺节活动,各班先指导学生按动物、人物、生活、科技等系列进行陶艺制作创新实践活动。在操作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成果。教给了学生基本的泥条泥板成型、徒手捏制法后,通过组织讨论、尝试操作诸环节,激发学生思维。学生以小小陶泥为载体,或捏、或压、或卷、或叠、或雕,无限的创意伴随着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让学生的创作能力得以充分发展。

总之,在现代陶艺教学中,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理论等相关的学科和专业知识,陶艺教育动手动脑,寓教于乐,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体现了综合学科的整合性和通用性,这不仅仅是把现代陶艺设计观念和创新意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确定教学方向,为不同的市场需求培养具有思想文化境界和民族精神的高素质现代陶艺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第10篇

项目介绍

休闲培训班总是设在离主流商圈不远的那条街道上。从熙熙攘攘的商业街离开,转个角就是这么一个嘴巴安静、手上热闹的地方。

如今,金融危机带来的裁员恐慌为培训班增加了“创业准备”这样一个新的功能,将休闲和创业结合了起来,帮助市民在休闲中做创业准备。现在,具有创业意义的休闲培训班更加规范,分成了初级班、高级班和讲师班,以应对不同水平的学员。学员们进入培训班只需要交学习费和材料、教材费,如果有考证书的要求,则会另交考证费用,由培训班统一组织报名考试。

市场前景

近年来,上班族普遍感觉生活压力加大,到休闲培训班学习纸艺、茶道、插花、拼布……就成了缓解压力的一种潮流。不少白领、家庭主妇都乐意花几百到几千元去休闲培训班学点东西,既休闲又实用,还可以交到不少兴趣相投的朋友。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普遍加大,不少人显然是随时准备“被迫下岗”,把学一些技术当做人生转折时的另一条救命出口。这种休闲和创业相结合的培训班更加火热。

经营提示

1.地址不要设置在闹市区,最好在覆盖几个社区的交通方便的次商圈。比较安静的地方适合培训,租金也比较低。

2.相较于以前的玩票性质,现在去上手工艺班和烹饪班的学员们,不仅自己学习态度要认真很多,对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培训班更加专业,不仅要聘请专业讲师,课程规划也要更加合理。确保学员真正能将技能学到手、学得好。

3.培训班可以同时经营烹饪书、拼布材料、陶土成型器等学习资料和制作材料、工具。并给学员办理会员卡,承诺一定的购买优惠,非学员如果购买足一定的金额,也可以给予优惠。以便更长久的留住顾客。

4.有条件的培训班可以开一个门店,专门经营培训班教的手工艺品,同时展示、代卖学员的作品。一方面可以促进学员继续报名学习更高层次的手工艺制作,另一方面也是吸引新学员的好方法。

5.可以把教学过程制作成光盘,用作远程网络教学,扩大教学覆盖面,收取相对较低的教学费用。并在网络上开店贩卖制作材料和工具。

第11篇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师教育改革

一、陶行知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概念:“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所处的时代,教育面临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师资匮乏、学生入学率极低;另一方面师范教育落后,师范生理论学习与实践严重分离。他用“大书呆子”教“小书呆子”来形象地比喻中国当时教育的状况。陶行知早年受到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杜威等人的影响,后来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1925年,他在一次演讲中明确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思想。1927年,陶行知建立了晓庄师范,同时确立了“教学做合一”的校训。陶行知认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1]”“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教师。[2]”因此,教学做是统一的,而且应当以“做”为中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3]。他还强调真正的“做”是“在劳力上劳心”,是一个“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行动的探究创造过程”[4]。他认为学习如同游泳,只有真正到水里才能学会游泳。在师范生的培养中,强调“教学做合一”才能使师范生的学习以教育实践为中心,从而真正具备教学、管理的能力。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在陶行知师范教育改革中的具体表现

陶行知批判了传统师范教育中先学习理论后安排实习的做法,主张“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同时并进,学生要在实践中掌握教学技能,运用理论知识”[5]。

(一)设置课程,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认为,传统的教育以书本为中心,很少与社会生产生活相联系,很少让学生亲身实践,导致学校总是培养书呆子。他提出应设置来源于生活的以“做”为中心的课程。陶行知把师范教育的课程分为5类:“中心学校活动教学做、中心学校行政教学做、分任院务教学做、征服天然环境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6]中心学校活动教学做是指各门科目如国语、自然的教学做,中心学校的教师指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领悟教学方法;中心学校行政教学做是指学生担任中心学校的行政和教务人员,负责整理校舍、卫生管理、教务管理等;院务教学做即学生承担师范学校第一院的大小事务。如洒扫、烹饪、会计等,体现课程设置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征服天然环境教学做要求学生参与农业、手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生产劳动能力;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内容丰富多彩。如村庄自治、民众教育、乡村生活调查等,旨在为民众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7]。可见,师范教育的所有课程均来源于生活,一切教学活动均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对师范学校的学生这样形容:“他头上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堂,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8]

(二)建立中心校,实现有学有教

陶行知主张实行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的一体化训练,因此他开创性地建立了师范教育的首脑———中心学校。他认为中心学校应该是师范学校的中心,而传统的师范学校把中心学校称作“附属”学校,视它为附属品,颠倒了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彼此的关系。这样的教育是将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分为两件事,是在笼子里培养教师。他认为“师范学校既以中心学校为中心,那么有什么样的中心学校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师范学校:有幼稚园为中心学校,就可以办幼稚师范;有小学为中心学校,就可以办初级师范;有中学或师范为中心学校,就可以办高等师范或师范大学;有各种职业机关或学校做中心学校,就可以办各种职业师范”[9]。因此,中心学校要成为“训练师资的中心”,“师范学校的使命,是要运用中心学校之精神及方法去培养师资”[10]。晓庄师范将以前的“附属小学”改为“中心小学”,学生要去中心小学实际锻炼。每一位学生在师范学校教师的指导下要制订详细的实践计划,在实践中他们一方面锻炼了实际教学、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学会了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学生在实践结束之后提交实践报告,回校之后根据自己暴露出来的缺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有能力的甚至可以开创更广阔的教育天地。“师范毕业生掌握了中心学校的办学,就可以去别的地方办一所新的学校,初级中学程度的人学习之后可以去当高小的教师,大学程度的学习之后可以去办初级师范或者县立师范”[11]。

(三)采用艺友制,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

陶行知从木匠、裁缝、漆匠等行业所采用的师傅带徒弟式的艺徒制培养方式中受到启发,将其改造后运用到师范教育中,称为“艺友制”。他提出:“艺是艺术,也可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12]他认为,学做教师有两种途径:从师和访友,跟随朋友练习比从师更自然亲切、更有效力,所以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13]。艺友制的实施体现的正是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他认为“大家共教共学共做才是真正的艺友制,惟独艺友制才是彻底的教学做合一”[14]。陶行知先生以中心小学为基地,采用“艺友制”方法培养小学教师。优秀的小学老师带领几个学生作徒弟,参与小学各项活动,以朋友之道传授各项教师技能。艺友的学习过程由三个阶段组成,并且在每一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第一阶段为学生角色,艺友在小学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小学的所有活动。小学教师身临其境地为艺友传授教育方法和技巧。艺友每天除了练习基本技能外,还要撰写观察记录和心得。第二阶段是助教角色,艺友辅助小学教师主持活动,甚至可以独立主持部分活动。第三阶段是教师角色,艺友独立主持小学里的各项活动。往往在一年半至两年之后,他们就可以真正担任小学老师了。陶行知在当时采用“艺友制”方法培养了一批乡村教师,他们与一般师范学校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一样具有“看护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儿童的伴侣、乡村妇女运动之导师的素质”[15],甚至在实践能力方面往往更胜一筹。

三、“教学做合一”视野下的高校教师教育改革启示

我国长期以来在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较为突出,我们往往仅重视课堂理论学习,而忽视具体情境中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理论学习脱离实践。教师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实践型人才,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强调师范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实践,学习和实践不可分割,融为一体,这对于高校教师教育改革很有借鉴意义。江苏省T学院是一所以师范教育见长的综合性大学,没有10个专业培养师范生,其中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最具特色。该专业紧跟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能够准确把握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论精华,勇于探索和改革,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学做合一”

江苏省T学院小学教育专业采用“综合培养、分科提高、强化实践”的培养模式。“综合培养、分科提高”通过“2+2”分段教学体现,“强化实践”通过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来体现。“2+2”分段教学,即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主要进行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的学习,通过综合培养逐步具备宽厚知识基础,能够灵活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大学三年级开始,学生依据个人意愿选择不同的学科方向(语文、数学等),开展为期两年的以方向课程为主的学习。“分科提高”从现实出发,既满足了学生具体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就业对某一特定学科的需求。小学教育专业建立起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综合实践构成。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与基础教育接轨,4年全程,然后分段:一、二年级训练基本功,同时通过初步开展实践活动来认识小学;三年级进行跟岗见习,观察、了解教育对象,熟悉教学环节和教育管理方法;四年级开展教育实习、科研训练,培养教学反思能力。课程实践包括课程实验教学、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教学包括开设音乐、美术、书法、口语表达等技能类课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现为教育教学理论性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主动性、研究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实践能力;课程实践活动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模拟授课、说课等。专业实习包括微格训练、“4+1”跟岗见习、教育实习、毕业实习四种形式。“4+1”跟岗见习,即大学三年级从第一学期开始,每周安排4天在学校进行专业教育课程的学习,1天去小学进行见习,每周见习都有具体的见习任务,时间一直持续到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的后期。跟岗见习结束后,安排为期6周的教育实习,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管理班级,在实际情景中教学、管理的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大四下学期安排8周的毕业实习,学生通过第二次实习进一步提升小学教师的实践素质。综合实践包括科研训练、技能大赛、社会调查与实践等,强调将教育基本功的训练与比赛、考核、展示、社会实践等紧密联系,以赛促训、以考促练。

(二)实行“4+1”跟岗见习,加强与小学联合办学

陶行知先生积极推行“以中心校为基地”的培养模式,把中小学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主要场所。江苏省T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专业实践”这一板块是体系的核心,而“专业实践”中独具特色的“4+1”跟岗见习模式正是体现了陶行知先生“以中心校为基地”的培养模式。“4+1”跟岗见习模式的形成既源自于前期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4+1”跟岗见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大三上学期,学生通过参观、访问,了解小学的历史人文环境和办学特色;通过近距离接触小学生,了解小学生在校的行为,分析小学生的心理;通过观摩记录课堂,熟悉教材和上课流程。第二阶段为大三下学期,学生担任小学助教,辅助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逐渐形成一定的教学和管理能力。通过“4+1”跟岗见习工作的开展,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同时进行,真正做到在理论的指导下去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去体会、理解教育理论。可见,“4+1”跟岗见习模式与陶行知先生师范教育改革中倡导的边实践边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教学技能、运用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见习生来讲,在近一年的见习中通过与小学生接触和交流,他们逐渐了解和喜欢上了儿童,更加坚定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由于职前对小学的充分了解和思考,他们在真正进入小学校时更加自信和热情。对见习小学来说,学生每周进入小学,为学校输入了新鲜血液,活跃了校园氛围,他们的参与也弥补了小学某些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对见习小学指导教师来说,让见习生去听课,也是一面镜子,能帮助教师发现不足;为见习生准备公开课,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带着见习生集体备课,是一个共同成长的机会,能够带动教师的积极性;给学生教学指导,能够提高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对小学生来说,年轻见习生的到来增添了校园的活力,还可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对高校教师来说,指导学生见习可以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跟岗见习要求专业指导教师全程跟随,每周固定1天在小学,全天观摩小学的教育活动或参加教研活动。通过这种形式,专业教师亲临教学一线,可以发现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带着问题去备课,带着案例来上课,既有利于改革教学方法,也有助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

第12篇

——福泉版画社争创区艺术社团工作介绍

我们福泉版画社在评为2014—2015年度青浦区艺术社团后,我们一直以让社团发展更具特色为目标而努力着。自2016年以来,我们坚持在 “以人为本、特色强校、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引领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力求在继承传统版画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及创新。积极发挥校内外教育资源作用,认真为学生们搭建成长的平台。

下面就2016—2018年度我们学校福泉版画社的建设和发展情况从“我们的情况”、“我们的活动”、“我们的收获”以及“我们的设想”四个方面作一个介绍。

一、我们的情况

(一)重固小学福泉版画社创设以来,一直坚持着“传承、发展、弘扬”的理念。创社至今,在校领导的重视同事们的配合下,我校艺术团队组织机构网络逐渐健全,领导班子重视艺术团队工作,参与艺术团队的领导与管理,有艺术团队长远发展的规划思考,定期研究艺术团队各项工作。我们有艺术团(队)活动计划,实施方案和工作总结,有完善的艺术团队工作规章制度。

(二)我们的团队

我校有一支业务水平较高,事业心强,思想素质好的专职美术教师队伍,学校积极支持、鼓励老师们在做好常规美术教学同时更依托自身特长开展特色美术教学活动,给老师们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利的平台。

(三)课程开展情况

(1)普及型课程开展情况:我校的版画培训培训活动已经逐步进入正轨,普及型培训在三年级已经全面开展,并逐步向其他年级扩展如三年级纸版画普及课《有趣的脸》、《美化陶器》;一年级普及课《树叶拓印真有趣》;五年级普及课《福泉古陶》等。学校力求把版画课程教学与美术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把版画教学列入课程计划当中,现这一工作进展的很顺利。

(2)提高型课程开展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提高型课程以学校福泉版画社团教学为依托也逐渐步上正轨,学校社团的学员人数也在逐渐增加,形成成熟的梯队模式。团员的活动时间为每周三下午兴趣课以及周一、周五下午的放学时间,社团的活动基本保证按时开展。寒、暑假期间,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进行假期集中培训,由版画社团指导教师负责管理。

(3)在教学设施上,学校给予了培训班大力支持,学校现有二个美术专用教室,两套多媒体教学设备,还为培训班购置了一台4开版画压印机,六台小版画压印机,印版工具、油墨若干套,版画设备齐全,还配备各类版画教学书籍以及绘画作品欣赏书籍,供学生学习和借鉴,使得培训班的教学顺利进行有了保障。

(4)校本课程情况:社团的教学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培训工作也在顺利的开展着。我们在现有校本课程《纸版画》,包含“拼贴式纸版画”、“综合纸版画”等基础课程。为了使得培训课程面对的学生年龄层面更广,我们将原有校本教材进行修改,更名为《黑白纸版画》,并增设了《炫彩纸版画》(创设中)、《胶版画》(创设中)的课程,为了培训班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大了培训的力度。

二、我们的活动

我们为加强学生对于传统技艺版画的深入了解,并使这一传统技艺得以发扬而不断努力着。同时,我们积极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实践锻炼与感悟成长的平台。

l  2016年3月3日,“泉之印”青浦区重固小学福泉版画社师生汇报展在青浦区曲水园展出,此次画展展出师生水印版画、套色版画、纸版画等各类版画近60幅作品,是近几年福泉版画社成员们的成果。在曲水园展出后,又在青浦区文化馆展出,向全区推广我们的版画教学。

l  2016年11月23日在国家卫生日活动中,福泉版画社的小社员们了国际友人展示了剪贴纸版画的制作;

l  2016年11月26日,福泉版画社代表青浦参加了上海市少年宫成果展示活动,我们进行了漏印纸版画的现场展示活动;

l  2016年12月,在上海科技馆举办的第二届上海市普教系统民族文化展示活动暨一校一品活动,我校版画社郑晓颖等三位学员的版画作品代表青浦区版画项目参展。

l  2018年4月17日举行的上海市教育博览会中,我们版画社成果在青浦区教育展区进行展板以及微视频展示。

l  2018年4月18日福泉版画社学员参观上海市教育博览会。

l  2018年5月26日,在主题为“传承民族文化 润泽美好心灵”青浦区民族文化培训项目展示活动中,我们的学员们与来参观的人员进行了胶板画制作互动。

l  2018年9月23日,在东方绿洲举办的上海市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系列活动暨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展示交流活动,我校福泉版画社代表青浦区进行现场展示。

三、我们的收获

我们版画教学的成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并给与了我们展示自我的机会。

l 2014年至今,我校为青浦区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版画基地学校

l 2017年获得上海市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特色学校

l 上海市上大研修基地版画实验学校

l  在青浦成立的版画协作组中,我校有幸成为牵头学校,赋予我们引领版画协作组成员学校版画教学特色的发展重任;我们坚守着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尝试着引导同仁学校负责教师从自身的特色出发找到于正不同的版画发展路线,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的版画项目

除了积极参加各类展示活动,我们也认真组织学员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近几年取得可喜成绩。在2016年6月上海市童话童画——第二届上海少年儿童童话作品展(版画作品)活动中荣获二等奖3人、三等奖7人、入围奖1人;2016年12月,第二届上海普教系统“一校一品”展示活动中荣获市二等奖2人 、市三等奖1人; 2017年6月举办的2017上海市中小学书画比赛中一人获得三等奖;2016年至今,在各类活动青浦区赛区比赛中荣获一等奖7人次、二等奖15人次、三等奖11人次。

四、我们的设想

前期学生通过黑白纸版画及油墨拓印法的学习,已经对版画的制作技法有了较广泛的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版画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探究、造型能力、动手能力、版画的拓印能力都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