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腊八节有哪些风俗

腊八节有哪些风俗

时间:2022-04-06 22:52:36

腊八节有哪些风俗

第1篇

在我国北方,有“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腊八节吃的特色食物有哪些你知道吗?共同阅读腊八节吃的特色食物有哪些,请您阅读!

腊八节吃什么传统食品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腊八粥不仅是时令美食,更是养生佳品,尤其适合在寒冷的天气里保养脾胃。

粘火勺

俗话说腊八天里太冷了,会冻掉下巴,因此要吃一些粘性大的食品把下巴粘住。粘火勺就是一项北方传统的腊八节食物,腊八这天一次烙上数百个,烙好后,放仓房大缸中以雪冻之,食用时,取出放锅中馏一下即可。

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

腊八醋

腊八醋,传统腊八节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在腊八这天用醋泡大蒜的习俗,名“腊八醋”。腊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饺子,要吃素饺子,取一年素素净净之意,蘸腊八醋吃,腊八蒜 别有一番滋味是。“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腊八蒜

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儿。

泡腊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于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传统小吃,是腊八节节日食俗。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中国北方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省黟县地区民间传统小吃之一,节日食俗。 在春节前夕的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便称作“腊八豆腐”。

在春节前夕的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便称作“腊八豆腐”。制作方法是先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圆形或方形的块状,然后抹上盐水,在上部中间挖一小洞,放入适量食盐,置冬日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使盐分逐渐吸入,水分也渐晒干,即成腊八豆腐。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味咸带甜,又香又鲜。如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配料,味则更好。“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它既可以单独吃,也可与肉类同炒、同炖。招待贵宾时,黟县人还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浇上麻油,拌上葱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盘,成为酒宴佳肴。

腊八面

腊八面,即腊八节的节令食品。传统面食,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在陕西省渭北一带的澄城地区,腊八节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碗腊八面。

以面和各种豆类(红豆为住)为原料,面需做成韭叶面(韭菜叶的宽度相等的面条)备用;红豆提前泡一晚,腊八这天用来熬汤,待水开时转小火至红豆熟透,中火煮面。同时熟油将葱花爆香,面煮好后将葱花油泼入锅中。

麦仁饭

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青海传说中说,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献乳糜,用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麦仁粥,成了后来青海的“腊八粥”。后人根据这种做法,在青海人的饮食里造了这味饮食。也开始在餐馆里流行。

腊八豆

腊八豆是我国湖南省传统食品之一,已有数百年历史,民间多在每年立冬后开始腌制,至腊月八日后食用,故称之为“腊八豆”。其成品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且异常鲜美,因而很受人们的喜爱。

但自古至今一直是家庭或小作坊式的制作,并受到季节制约,一直无法成为消费者四季皆能享用的食品。

腊八节饮食禁忌消化不良者的腊八粥可以考虑少放黄豆、黑豆等,因为它们消化起来的确有点辛苦。可以放点暖身的糯米,多加点养胃的糙米。淀粉豆子和养生食材在烹调之前要充分浸泡,煮后就会更加柔软,容易消化。

糖尿病人的腊八粥则相反,不要加入糯米和白米,更不要加糖。宜用燕麦、大麦来增加黏稠感,同时要放一半以上的豆子,以便帮助控制血糖上升速度。

减肥者的腊八粥重在咀嚼口感和饱腹感,也要少加糯米和白米这种太容易消化的配料,不加糖。要多加皮比较厚的淀粉豆类,比如各种芸豆、红小豆等,让粥的质地软而不烂。

至于孩子们的腊八粥,不妨加些切碎的坚果仁和水果干,增加香甜的气息,帮助他们高高兴兴地把这种健康食品吃下去。

我们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不要只在腊八这天和腊八粥见面。这样好的一种养生营养美食,为什么不可以经常登上我们的餐桌,为我们的健康多做贡献呢!

腊八节的养生食物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桂圆腊八粥

适合体质:气虚、血虚和阳虚

桂圆亦称龙眼,性温味甘,益心脾,补气血;具有良好的滋养补益作用。因此,这一类型的腊八粥首选桂圆为原料。此外,像红枣、花生、红豆、红糖、白果、枸杞子都是补血、温阳的好食品,可以将它们与桂圆互相搭配,连同粳米一起煮腊八粥喝,是很好的驱寒保暖良方。

薏米腊八粥

适合体质:湿热

薏仁是五谷类中纤维质最高的,有利于帮助排除应酬时摄入的过多垃圾食物。薏仁中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纤维,可以由吸附胆盐,使肠道对脂肪的吸收率变差,进而降低血液脂肪浓度。因此,以薏仁为主要辅料的腊八粥,适合经常喝酒、大鱼大肉应酬的人食用。

燕麦腊八粥

适合体质:平和

燕麦具有降低血中胆固醇浓度的作用,食用燕麦后可减慢血糖值的上升,在碳水化合物食品中添加燕麦,可抑制血糖值上升,因此对于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妨在粥里放点燕麦。

第2篇

腊月是指哪个月 农历的最后一个月又称为腊月,也称蜡月。

农历十二月,也就是传统民间俗称的“腊月”。假若农历一年中出现两个十二月,则第一个月叫“十二月(腊月)”,第二个十二月叫“闰十二月(闰腊月)”。那么,农历十二月为何又叫“腊月”呢?十二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等30多种称呼。其中,人们最熟悉和熟知的当属“腊月”。

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相传早自周代我国一些地方便有在这个月举行“岁终之祭”,亦称“腊”。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汉代前,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汉代后,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不过在这一天并不喝腊八粥,而只是作为祭奉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

因“腊”与“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做腊月,此风俗起源于周或秦汉时期。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民俗专家介绍,“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腊月有什么含义 农历的最后一个月又称为腊月,也称蜡月。在腊月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很多。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代应劭的作品《风俗通义》中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都要举办祭祀活动,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腊月有多少天

腊月是过年前的一个月,这个月也被称为岁尾。一般来说一个月除了二月之外,至少都是有三十天的,但腊月这个也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在有些年份到二十九就是除夕之夜,所以世没有三十这一天的,也就是这个月只有29天,但有些年份是三十是除夕之夜,就是正常的三十天。

腊月有什么忌讳 第一禁忌:家中有儿子,已婚闺女在家过年。

小年之后,有儿子的家庭里,不许已婚的女儿回门,直到年初二、初三才可以。

老辈子说法,这叫做“闺女不踏娘家尘草”,是说女儿这时候回门,会断娘家香火。

现如今独生子女社会,自然不存在这些老说法。但在旧社会,这是头等的忌讳。

第二禁忌:腊月搬家动土

腊月在古代是祭祀的日子,这样重要的日子里,讲究的是进财,纳财。

腊月搬家,会导致诸神找不到家,他们自然有脾气。

所以古人有腊月搬家穷的说法。

第三禁忌:年三十家里水缸不满

过去没有自来水,过年水缸一定要满水。

水就是财。

过年的时候,家里有水,就是说这一年富贵有余。

第四禁忌:不说过年话儿

“大年三十死了驴,不好也得说好”。

年三十煮饺子,煮碎了不能说碎了,破了,得乐呵呵地说:“挣了”。

打破碗碟,要赶紧说“岁岁平安”。

农村人认为,年根儿和年初,老地老母和诸位神仙鬼怪,全都在家,说什么都能一语成谶。

所以必须多说好话,没准儿神仙祖宗一保佑,就实现了呢。

第五禁忌:年三十扫地,往外扔垃圾

农村里老人说:年三十开始,家里的土都是财,扫地就是扫财。

第3篇

古人十分重视每年的第一天,一年的时日岁月皆从这一天开始。我国古代对正月初一,有多种叫法《:汉书》中有“三元”“、三朝”、“四始”之说。三元为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三朝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四始为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宋朝人蒲积中编《岁时杂咏》一书中收录有从三国到宋朝的诗歌,其中元旦、正旦、元正、元日、新年、初年、太岁日、岁日、朝元、岁旦、新正等名称,其中以元旦最普遍。明清地方志中的风俗志,一般称为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后元旦及新年改为阳历,于是旧历的元旦被改称为春节[2]“。春节”之名真正流行开来,是新中国建立后,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春节”一名才取代了流行三百多年的“元旦”,沿用至今“,元旦”则指公历新年[3]《。论语.乡党》记孔子行事云“:吉月,必朝服而朝”,意思是说:大年初一,孔子一定穿着上朝的礼服,做为文化名人,参加政府举办的团拜活动[4]。春节可谓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从腊八节“、小年”二十三祭灶,到除夕、春节,延续到元宵节。唐宋以来,春节已成为华夏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元宵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源于汉代汉文帝,周勃、陈平戡平诸吕拥立刘恒为帝的日子是正月十五前后,所以刘恒每当到这晚就出宫与民同乐,古时正月又称元月,“夜”又称“宵”;另一种说法于佛教有关。传佛祖释迦牟尼正月十五示现神变,此日需举燃灯法会;而道教则称元宵节为所奉之神上元天官赐福之日,又称上元节。元宵节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各地的一些其它风俗习惯。清明节又叫冥节、踏青节,其最突出的习俗就是扫墓祭祖。祭祖作为祖先崇拜意识的反映,它在氏族社会就已出现,进入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后仍然盛行。《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清明节”条中说:“在古代,清明前两日(,或前一日),为纪念春秋时被烧死的介之推母子的寒时节,民间有禁烟火只吃冷食之俗,由于两节相距很近,故后许多地方都把清明、寒食融合为一,寒食节变为清明节的一部分。端午节的起源也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历史文化名人的,其纪念对象是各地根据当地的历史潮流文化推抬出来的:楚人抬出的是屈原,越人抬出的是勾践,吴人抬出的是伍子胥或孝女曹娥的,广西苍梧地区纪念的是太守陈临,湖南则纪念东汉马援;一说是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的;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辟邪而产生的节日,要在放兰草蒸煮过的水中洗浴,要载朱索、佩菖蒲、悬艾于门,饮雄黄酒、采制药物等。端午节可能在汉代起源于我国南方,但很早就风行大江南北。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民间上坟祭扫,割麻枝、谷穗插门外献神,告祖先秋成之意。道教将七月十五日作为中元节,认为是地官的生日,地官赦罪、超渡囚徒饿鬼是中元节的主题。佛教这一天为盂兰盆节。《佛说盂兰盆经》中说,释迦牟尼让弟子目连在七月十五日集百味饮食于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众,以这样的功德使亡世父母脱离饿鬼道,往天界享受福乐。道教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节正好合在一起,这一天便成为安抚众鬼、荐悼孤魂的盛会。中秋节是以月亮为主题的节日,它主要是在古代秋分祭月的基础上形成。中秋节大概源起于唐代,到宋代日渐隆重,后来地位进一步提高,最终跻身三大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之列[5]。腊八节是我国春节的序幕,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华夏族就有粥可用来送老扶微的信念。佛教传入中国后,南北朝时期佛教界人士把腊月初八变成了中外合壁的节日。到了每年的“腊八”这一天,佛徒们要诵经纪念,熬粥供佛。从此,民间风俗腊祭也慢慢融进烧香拜佛等佛教内容。在宋代,更是逐渐形成了民间喝“腊八粥”的风俗。民间喝腊八粥的意义与佛门不尽相同,主要是庆贺五谷古登,驱鬼逐邪。“腊八节”可谓是典型的佛教与固有民俗相互影响的产物。

传统节日体现中华文化的强大包融性

由于儒家礼法思想统治文化的影响,不少风俗与礼仪融为一体,一些风俗上升为礼俗,甚至于成国家的大典。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由于中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大交流,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儒教、道教、佛教均已形成,并相互融合,反映在节日文化方面,中华各民族的节日也有所融合和发展。道教和佛教一些宗教观念经常会合在一起渗透在民间生活习俗中。比如,从道教祭祀天地水的三官大帝的活动中产生了三元节——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下元节;佛教纪念目犍连救母的中元节和纪念释迦牟尼的腊八节,都有儒、道、释对传统民俗的融注,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的巨大包融特质。七月十五日。祀告本是七月十五日的民俗主题,秋成告祖表达的是对祖先的怀念,反映了百姓的观念。在这一民间习俗受佛道影响成为节日。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为地官诞日,《道藏经》指出,七月十五日乃太上老君同元始天尊会集说法召十方天帝神仙真圣之日。佛教规定每年的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的三个月僧人要定居在寺内专心修道,称作“安居”。七月十五日安居期满要举行检举忏悔的集会,称为“自恣日”,就是自己检讨自己的意思。“自恣日”这一天还要举行“盂兰盆会”[6]。唐代道教为皇族宗教,地位空前,中元节的素食习惯就是从唐代开始形成的。道家设醮禳灾,寺僧设盂兰盆会祓除厉疫,百姓祭祖,士拜魁星,耕者祭田神迎秋收,不一而足。佛道围绕世俗祭奠亡亲的需求各显神通,世俗之人则出于释道儒三教之间,使中元节呈现出纷繁多彩的局面。腊月八日。古代,人们常在年终时用打猎得来的禽兽祭天地、神灵和祖宗,以祈福延寿,祛灾迎祥,称为“腊祭”,有腊日节。汉代以来,行祭的日子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但即使在宋代人的心目中,腊日节是腊日节,腊八节是腊八节,各自疆界分明。佛教色彩的腊八节在宋代粉墨登场,腊日节趋衰落而腊八节渐入世俗。食粥本是腊日节的一个传统,佛家施舍腊八粥的举措可以说是僧人饮食习惯和世俗节日饮食传统的有机融合,体现了佛教对腊日节的利用。节日形成的过程也是文化包融的历程,更是形成统一的民族认同的历程。不管是中元节、腊八节,还是源起于南方的端午节都成为民族的共同节日,被广泛认同并相互融合。比如大概念的春节,从喝腊八粥序曲,到腊月二十三祭灶,到除夕守岁,初一拜年,直到正月十五元宵,无不体现着儒教、道教和佛教的活动与内容,分不清它专属于哪个教派,更已成为我国各个民族的共同节日,是我们民族最隆重、最热烈、民众参与最广泛的文化象征。每逢春节,不论身在何处,都要回家过年,将思乡盼归的团圆亲善之情发展到极至。可以说,正是文化的强大包融是传统节日魅力的来源。

传统节日发挥重要的精神扶慰功能

到了宋代,我国传统节日又有新的特点:原始的、祭祀性的、宗教性的成分淡化,娱乐色彩渐浓,神圣的宗教向简单的心理情感需要转化[9]。儒释道汇通、融合民俗,使传统节日以其巨大的包融特质,向社会提供精神扶慰,满足来自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广泛心理需求。首先,儒家的天人合一观、道教的神仙观、佛教的极乐世界观荟萃于传统节日,为世人提供精神丰宴。儒教精神重点强调仁孝的社会伦理,追求天人合一。佛教以人生为苦,为实现人生解脱的崇高理想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把人们的孝行和佛事活动结合起来。只要遇到痛苦灾难,人们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克服,就会想到神,希望神能满足人们对种种现世幸福的要求。其次,节日文化包容满足个体综合心理需求和社会不同层次心理需求。人生在世,就要为生存生活而奋斗,在社会中生存就要涉及伦理,就需要以儒家伦理为指导;人生奋斗进取中难免遇到失败挫折,还需要道家的清静飘逸来安慰;人生在世,苦多甘少,对苦难的接纳,对死亡的面对,对生命的终极关怀,都需要佛家情怀。每个人在生命的进程中都需要儒家的奋进,也需要道家的自然和佛家的超脱。因此,节日赢得了普世性的喜爱。再次,节日的文化包容提供情绪宣泄的组合途径。人们的日常生活往往是单调的重复,节日的设立是对单调生活的一种调剂,通过节庆的礼仪习俗,使积累的情绪得以表达和释放,对改善人的精神面貌具有积极意义。如坡《前赤壁赋》名篇,就是在中元节、下元节时写就。作者因文字狱被贬谪黄州,内心充满矛盾痛苦。中元节的荡舟赏月活动触发了苏子的创作灵感,使他从中捕捉到“水”“月”作为宣泄郁闷之气的突破口,洋溢字里行间的仙风道韵正是中元节的道教思想启迪作者心境的结果。如果没有中元节的荡舟游乐习俗,恐怕苏轼就不会留给我们《前赤壁赋》这样的美文了;如果中元节只有佛家的超度说教而没有道家思想的渗透,《前赤壁赋》也许就是另外一种神貌了[11]。节日文化的魅力可见一斑。

以节日平台为重要抓手,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1.共有精神家园需要一个根,中华民族“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而传统节日最能体现祖先崇拜的精髓。无论是清明节的祭祖、端午节的爱国,还是中秋节的团圆,每一个节日都望成为增强民族认同的链条,都可能成为人们联结凝聚的高潮。感动中国人物——执着归乡的台湾老兵高秉涵,74岁高龄,仍坚持每年清明或中秋陪伴想要回家的同乡一起返乡。对每一个希望魂归故里的乡亲,他都会亲手带上骨灰坛,站到菏泽老家的村头,完成骨灰主人生前的愿望。这就是中国人的故乡家园情结,即使拼掉性命也要回家。正如“颁奖词”所写的,“……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在传统节日里抒写乡愁成为人们精神家园的一角。

2.共有精神家园需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色。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国传统节日呈现出儒文化、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的交相辉映,光彩迷人。我们看到主流文化对民间习俗的依重利用和尊重肯定,看到民众对各种文化的拣选和认同,传统节日曾经发挥着巨大的精神扶慰和情绪疏导功能。今天,节日呈现出的中华文化的强大包容特质为我们提供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底色。可以说,我们是在中国各族人民创造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建立现代化、走向全球化时代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渴盼实现中国梦,渴望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一体化、信息化、城市化的各种浪潮中,描绘我们的中国梦,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节日的文化自觉是我们可以倚重的重要资源。诚然,传统节日既蕴含着优良的文化因子,也包含着一些应该剔除的封建迷信糟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融入历代人的日常生活,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真地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传统节日没有洋节受欢迎吗?传统节日真地是只有物质功能只剩下吃了吗[12]?在文化比较和对话的视野中,我们不能忽略传统节日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必须真正了解传统节日的丰厚内涵,才会真心地喜爱和参与其中;也只有与时俱进地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活力,才不致于让节日只成为假日。当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为我们的精神家园涂抹厚重底色,节日也会成为我们由衷喜爱、乐在其中的精神家园。(本文作者:白海燕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第4篇

从腊月开始家家户户便开始忙活起来。

腊月初一,要吃爆米花、炒冻黄豆、小麦、胡麻籽……亦曰“避瘟”。

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要喝腊八粥。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便有了淡淡的年的气息,人们要吃糖瓜。

腊月二十四,俗话说:“腊月二十四,灶家爷爷不管事,揩抹打扫搬家什。”家家户户翻箱倒柜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年。

腊月三十,白天贴春联,挂宝纸,中午食面条和水饺,取吉“钱串套元宝,一年更比一年好”,期盼来年好运。留少许生面条,待明年再吃,谓之“隔夜饭”,期盼来年不闹春荒。晚上举家团圆,欢声笑语。家长虔诚沐浴迎众神,并陈列祖考遗影或木主,鸣放爆竹以示开祀,名曰“接神”。院中摆炭块以喻“财”,或燃旺火以济财运。外窗台上摆“灯围”,里里外外灯火通明,通宵不灭,喜气洋洋。家中成年人通夜不眠,谓之“熬大年”。

正月初一,一大早,小孩们便忙活着挨家挨户的拜起年来,这时候,他们是最高兴的了,给长辈拜年,长辈会给他们压岁钱……

正月初二,青年夫妇赴丈母娘家拜年,未婚者到娘舅家拜年。

初三初四,走亲戚拜访。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中把赵公元帅及其部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等,共称“五路财神”。俗传正月初五为五路财神相聚之日,因而平遥民间正月初五忌出门,以免阻挡财路。

正月初八,为祭星节,是日晚餐喝面茶,并要祭星。

正月初十,俗称“十不动”。俗传是日老鼠娶亲,为祈求老鼠来年嘴下留情,家家户户吃饺子以志同庆,并放三两个饺子于瓮旮旯,名曰盖老鼠窑洞。

正月十五,俗称天官生日,民间称“元宵节”,又叫上元日。为祈求天官赐福,各村各社都要张灯结彩祭祀三官{天官、地官、水官},敲锣打鼓闹社火、舞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喜庆气氛超过春节。许多村的好事者还要组织给新婚之家“送孩孩”活动,由一位儿女双全的男子,扮作送子娘娘的使者,竹筐中放着许多泥娃娃,锣鼓队打着“浑秧歌”鼓点,或吹奏“孟良打弓、将军令”等乐曲,挨门逐户送,每到一家都要唱几句祝福词,祝主家早生贵子,又讨得些喜酒、喜烟、喜钱,皆大欢喜。城里沿街各商号都要在铺面外屋檐下挂花灯,而且各有新意,竞相吸引游客观赏,也能提高字号知名度。城内和近郊各里坊的民间社火都要进城表演,各字号都要邀请他们在门前表演,赏喜烟、喜钱,图个吉利。晚餐家家户户吃元宵。

正月二十,俗称“小添仓”,又称“添仓日”。是日晚要烧烤一种白面包红糖馅的“布袋袋”,象征丰收,供拜仓神,以求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正月二十五:俗称“老添仓”。

第5篇

回不去的是时光,回得去的是心灵,每当过年,我默默地向自己的亲人许下祝福,然后把一份情感埋藏在心里,一份思念寄托在梦里。

年味儿:

喜庆、热烈、祥和、祈盼、和谐

过年,讲究有年味儿。所谓年味儿,就是过年的气氛。这种气氛有过节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的氛围装点,有人们忙着回家忙着买年货的过节心气儿,更有飘逸在大街小巷过年的味道。

这种味道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无形但可以闻到的,比如家家户户准备过年炸的油香味儿,与孩子们放鞭炮的烟火味儿混合在一起的特有的味道。这些可视可闻的味道构成了无形的喜庆、热烈、祥和、祈盼、和谐的年味儿。

老北京人讲究一年必过“三节两寿”。“三节”包括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还有春节。“三节”之中,最重要的当属春节,也就是过大年。

这个节日重要不重要,您从这个“大”字上就能体会到。

老北京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的,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老北京人讲话:正月十五之内都是年,过了正月十五,这个年才算过去。

年俗儿:慎终追远,温故知新

在这长长的二十多天里,几乎每一天都有讲儿,即过节的年俗说法。

京城有个年俗顺口溜儿:“小小子儿,你别烦(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煮白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过年最能体现民俗,按照传统民俗,春节的头七八天,每一天该干什么都是有讲究的,而且这些讲究不是随口编出来的,追根溯源,年俗顺口溜儿里每种讲儿都有其中的出处。

比如“二十三,糖瓜粘”。糖瓜儿,北京人也叫关东糖,因为这种糖最初是满族人从关外带到北京的。为什么这天要吃糖瓜儿呢?因为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人们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所以得在他的嘴上抹点儿糖,由此演变成腊月二十三吃糖瓜的民俗。

年味儿是过年的基本点,过年没有年味儿和年俗,我们过年还有什么意x?现在过年更强调的是年俗的精神本质。

什么是过年的精神本质呢?应该是慎终追远,温故知新,展望未来,迎接春天。比如年俗中的贴对联、贴窗花、扫房子,洗邋遢,以及祭祖、拜年等,都蕴含着非常美好的寓意,都是我们应该传承的。

查阅了许多关于老北京年俗的史料,我认为这个老北京年俗顺口溜儿,只是对北京年俗的大概描述,带有“写意”特色,并不是全部,也没有必要去牵强附会,寻找它的出处。现如今,北京人过年讲究到餐馆吃年夜饭。一顿年夜饭,这些自己动手备料的繁琐事儿全都解决了。

偷偷摸摸吃“五毒”

送走了灶王爷,人们该踏踏实实地准备过年吃的喝的了。老北京人讲究吃喝,过年得加个“更”字。

吃什么喝什么?您挨着天数:先炸豆腐,后煮白肉,再杀公鸡,最后是把面发,当然这些并不是现做现吃的,而是做成“半成品”预备下,到大年三十晚上祭祖、做年夜饭的时候才能吃。

不过,嘴馋的孩子看到这些诱人好吃的往往会流口水,忍不住偷嘴的事儿在所难免,所以家里的老人会编出一些所谓的忌讳来诓孩子,比如家里的年货不能偷着吃,吃了会烂嘴边。

我姥姥是河北安国人,特别会吃,每到“二十八,把面发”这天,她会在发好的面里,加进糖、鸡蛋和不同的香料等,然后捏成耗子、蜈蚣、蛇等“五毒”形状,用油炸。炸出来的“五毒”饼焦脆,非常好吃,但不能现吃,要等到大年三十晚上才能吃。

但孩子哪能等到几天以后呀?记得有一年,我趁姥姥不注意,一下偷了十几个炸好的“五毒”饼,分给妹妹和院里的其他孩子吃。孩子们都爱吃,还撺掇我再去偷。我二次下手时,被姥爷发现了。

按照家规,我本应该挨一顿臭揍,但快过年了,老北京人忌讳家里听到哭声,所以免遭一顿打。

可能是姥姥怕我再偷吃,对我说:“拿吧,吃了你就会烂嘴边,还会成豁牙子。”

这句话可把我吓坏了。记得那个春节,我天天照镜子,看自己的嘴会不会烂或豁。那年我才五岁多,哪懂这是姥姥在吓唬我呀!

紧赶慢赶去理发

去旧迎新,就要去掉即将过去的一年不愿意看见的东西,按老北京的讲究,大年三十晚上,要扔一些旧鞋旧衣服,美其名曰:扔晦气。

同时,正月是不能洗澡和理发的,所以在春节前,要洗邋遢,去晦气。每年的腊月,是理发馆和澡堂子一年当中最忙的时候。

有一年,我因为工作忙,到腊月二十九才想起理发的事儿,骑着自行车转了大半个北京城,每家理发馆都人满为患,最后颇为沮丧地回了家。

我母亲看到我头发还没理,急了,对我说:“无论如何你也不能耗到正月再理发,排到夜里你也得排。”

因为老北京人有“正月理发死舅舅”的民俗说法。我妈上边还有个哥哥,我得让老人家踏踏实实活着呀!再者说,理发也是去掉一年的晦气。

没辙,我只好到离家比较近的理发馆排队。那年为理发,我整整排了三个多小时的队。出理发馆已经是夜里12点多了,我抬头望望星空,猛然想到已经是大年三十了。

小的时候,最喜欢过年,因为每到过年,我都会从家里的长辈那里得到一些压岁钱,同时长辈们也会带我去逛厂甸庙会。在庙会上,不但能看到各种花会表演,而且还能买到许多好玩意儿。

记得有一年,京城厂甸庙会大爆棚。庙会人山人海,摊位都摆到了宣武门的护城河边。我表哥表姐带着我和妹妹逛庙会,在庙会上给我买了好多小人书,还有空竹、风筝、木头刀枪。

庙会人多,表哥嘿喽着我,我脖子上挂着长串的大山楂,像和尚戴的大佛珠,手里拿着木制的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很是威风地回了家。这种过年的记忆至今萦绕心头,难以忘怀。

人们之所以把过年叫春节,是因为过一年长一岁,过年是弃旧迎新,是冬天的结束,春天的开始。而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他们也寄托着家人美好的希望。

第6篇

“腊月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年卅晚,团年饭后去卖懒。如今不卖懒,行完花街看春晚。”

这是在广东口口相传的“迎春扫尘歌”,当街上的孩子们开始唱起这首歌时,就意味着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已经到来。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广东的年俗古老而又年轻,处处显露出南北交汇、中西碰撞、古今兼容的痕迹。这些强烈的反差,体现出广东人包容的情怀和温顺的生活方式,而广东独特的“年味”正是从这种情怀和生活方式中散发而出,带着一股南国水乡的浪漫气息和浓郁的人情味,洋溢在岭南大地。而这其中,又以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中的春节“年味”最为醇厚,咱们一起来看看吧!

广府过年“最广东”

广府民俗是广东三大民系风俗中最能体现广东特点的民俗。以“粤语”为母语的广府人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在岭南文化中具有表率和典范的地位。而广府文化中的春节风俗也充分体现了广府民俗风情,成为最能体现广东“年味”的风俗之一。那广府的春节风俗都有哪些呢?

福到,“福”不倒!年三十晚,大家都喜欢在家门口贴一个福字,很多人都喜欢把福字倒贴。可是在广东,大门的福字不能倒贴,是要正贴的,只有在垃圾筒、水缸等地方,福字才能倒贴。如果谁家大门倒贴了福字,那就意味着把“福”字倒出去了。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广东春节派利是的习惯,早已人尽皆知。但是广东最早的利是是跟钱无关的,而是一种类似于钱币的辟邪吉祥物,老人家用红线把它串起来,在年三十晚,压在小孩的枕头下,叫压祟。后“压祟”的“祟”改为年岁的岁,即 “压岁”之意了。而衍生到现在,大家就以封红包来代替,表示“利是”,意在新年图个好彩头。 “利是”在广东已经有了特有的地方特色,除了亲族的长幼之间需“派利是”之外,同事之间在新春开工的这一天也需“派利是”。一般有三种形式:老板向员工派“开工利是”;已婚的向未婚的“派利是”;未婚的向已婚的“逗利是”。据说“利是”派得越多的人,新的一年里会财源广进,福运越多。

新年风俗唱起歌。“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是赤口,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游花地,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这是广东人的“新春风俗歌”,歌中唱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风俗,凡是那一年家里添了男丁的人,都要到寺庙里挂一盏灯,表示家中添丁。“采青走百病”讲的则是广东人的另一个风俗——偷青,这一天,有经验的农夫就会采一大箩的青菜,来一个人就给一把,避免来偷青的人把菜园踩坏。

人日游花地,迎春逛花市。农历正月初七,广州人称为“人日”,意思是每个人的生日。这一天对于广州人非常重要,所以人们会成群结队地去花地游览庆祝,俗称“游花地”。这种风俗在上世纪初已颇为盛行,而当时所游花地的地址,据考证就是今天的广州芳村花地湾。除此之外,广州的迎春花市应该说是广州的品牌了。今时广州热闹的花市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可谁知道花市最初却只是卖素馨花呢?传说素馨是一个姑娘的名字,被南汉王选进宫里颇得宠爱。由于姑娘喜欢戴素馨花,于是南汉王下令三千宫女都要戴,导致早上洗脸时花流成河,这也是广州流花湖的由来。

潮汕“换柑”最吉利

送大桔是潮汕人最有趣的拜年方式。在这里,拜年,又被称为“拜正”。年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就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再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饭也不吃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以示诚意。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必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万万不能是奇数。

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

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还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美味潮汕小食。临走时,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的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在潮汕,送压岁钱也是春节风俗中重要的一项,不仅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而且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俗称为“压肚腰”,意为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客家吃斋孝为先

祟尚传统的客家,围屋里的春节更有着一番浓郁的亲情。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迁徙中,形成了独有风情的传统春节风俗。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对于客家人来说,这一天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都挑着三牲、纸宝这些祭祀的东西两头跑,因为除了拿这些祭祀品拜菩萨、敬神之外,还要挑好时辰集合全族人一起在祠堂或厅下敬祖公。敬完祖公之后后,人们把祭祀用的三牲由八仙桌上撤回家,供全家团圆吃年夜饭之用。除此之外,这天,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也要贴上红纸条,用来“封岁”,也叫“上红”。客家人风俗,除夕晚大家必须洗澡,因为传说不洗澡的人下辈子会变牛。待大人孩子洗完澡后,穿上新衣,才算是干干净净过年。

而到了大年初一,客家人便不能洗澡也不能扫地了,因为这样会把“财气”赶走。在这一天,客家人素有食斋的风俗,据说已持续了三百多年。从年三十(或廿九)晚餐以后,家家户户都必须把装盛过荤腥的碗筷碟盘勺统统用开水泡过,甚至连盐缸都要临时换用,年初一一整天只吃豆腐、青菜等斋菜,这种风俗习惯除了能让肠胃休息之外,还有斋戒净身的意思。

第7篇

2.当风起的时候,我在想你!当雪飘的时候,我在念你!新年快乐,记得常联系。

3.老爸,新年到了,我做道菜给你吧,主料:牵挂;配料:想念;制造日期:认识你的那天;保质期:永远;味道:快乐开心加陶醉。

4.新年、新事、新开始、新起点、定有新的收获,祝朋友们事事如意,岁岁平安,精神愉快,春节好。

5.经过裁判团亲友团和大众评委评审,我们一致裁定:将狗年倒霉透顶郁闷至极大奖颁给你旁边那位,而你是狗年开心无敌幸运星!祝狗年行大运!

6.新春佳节想念你,欢欢喜喜来拜年:一拜身体好,二拜困难少,三百烦恼消,四拜不变老,五拜心舒畅,六拜吉祥到,七拜幸福绕,八拜收入高,九拜加一拜,共贺春节好!

7.福州到,吉安来,伊春攀枝看花开,安顺府,安康宅,玉林珠海任你采。贵阳天天头上照,酒泉入口乐逍遥。腊八快乐。

8.注意了啊!从今天开始:元宝砸着你好运缠着你病痛躲着你佳人追着你快乐绊着你幸福追着你。还有腊八蜜粥黏住你。

9.金猴献瑞财源广银树呈祥花果硕

10.志在哪里,哪里就有成功;心在哪里,哪里就有风景;爱在哪里,哪里就有打动。在新年来临之际,衷心祝愿春节快乐,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11.以家庭为圆心,以幸福为半径,画出千千万万个阖家*!

12.杂粮熬成粥,腊八节时送君尝:快乐小米消烦恼,好运红豆财源冒,成功莲子陪你笑,平安桂圆好味道,健康枸杞添热闹,幸福冰糖日子俏!

13.在我们相聚的日子里,有着最珍惜的情谊;在我们年轻的岁月中,有着最真挚的相知。这份缘值得我们珍惜!

14.新年到了,想想没什么送给你的,又不打算给你太多,只有给你五千万:千万要快乐!千万要健康!千万要平安!千万要知足!千万不要忘记我!

15.没有声音,但有祝福;没有鲜花,但有真情,有来自内心真诚的祝愿;在腊八来临之际,真诚的祝你及你全家平安吉祥!万事如意!

16.腊八节到了,我送给你一份大礼,就是腊八节的祝福,它里面包裹着我国上千年人们传承下来的美好祝愿,今天传到你家,有了这样深深的祝福,你想不幸福都不行哦!接礼啦!

17.很多计划,想着想着已过了实施的时间;很多事情,做着做着已成为了过去;就如猴子的腿——快的要命!时不我待,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祝狗年愉快!

18.手机手机计较机,伴侣之间传信息;新年新春新情形,祝福伴侣皆平安以及健康。祝你腊八欢愉!

19.除夕到,真热闹,爆竹声声脆,灯笼个个红。马啸群山辞旧岁,猴跃满地庆新春。愿你狗年行大运、发大财、成大事,春风得意,心情快意,幸福如意!

20.紧急通知:此短信含新年病毒,看完此信息你会全身中毒,刚中毒时你会圣诞快乐、元旦快乐、春节快乐、情人节快乐等症状,随后天天快乐缠身,此毒无药可解,特此告知。

21.昨日风雨化成云,翘首喜迎明朝春,在“喜”新“厌”旧的时刻,送您“三无两有”:疾病没有,烦恼没有,失败没有,“这”也有,“那”也有!

22.财神让我转告你,要对人好,尤其要对发这条信息给你的人好,常让此人开心,多多请此人吃饭并送厚礼,财神才会关照你。

23.辞旧迎新之际,谨祝:新年幸福、快乐健康、福星高照、开心吉祥、百事顺遂、天宽地广、鸿运当头、山高水长。

24.深深的情谊与祝福,绵绵的思念与问候,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把祝愿随着短信带给远方的你:春节快乐!

25.谁说北大无靓女,男生更象牛魔王。不是我们太放荡,没有银子咋轻狂。迎来新春的时候,也迎来新的希望。情画自古无*!正人君子排成行!偶然一起强J案,抓住也是女流氓!

26.先秦时节腊八日,祈求丰收和吉祥。如今时节腊八粥,养生习俗传四方。红枣养颜又补血,米儿补气又生津。多喝一碗腊八粥,保你健康又红润。腊八吉祥!

27.腊八到了,送你时刻幸福米,送你十颗好运枣,送你十颗旺财豆,送你十颗忧愁干,送你十颗健康立(栗),熬制一碗甜美粥。祝你腊八快乐。

28.妈妈,我曾是你身边的一只备受关怀的小鸟,今天它为你衔来了一束芬芳的鲜花。祝您老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29.无论是圣诞仍是春节,愿你日夜快乐;无论是今朝仍是明日,愿你夸姣天天;无论是相见仍是思念,愿你祝福不断;无论是国节仍是洋节,愿你笑脸甜甜;夸姣过圣诞,快乐迎春节。

30.腊八到来喜事多,阖家团员幸福多;心情愉快朋友多,身体健康快乐多;一切顺利福气多,来年吉祥生意多;祝愿您好事多!多!多!

31.岁月嬗递,光阴荏苒。值此辞旧迎新之际,**为公司向全体员工、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朋友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友为公司事业发展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32.短信把年拜,收到笑颜开;龙年好运来,保准你发财;健康又实在,做人有情怀;亲情友情在;异性更喜爱;祝福都爱戴,保准你乐坏。祝你鼠年春节愉快!

33.除夕,跨过时间的门槛,走向春天的怀抱!迎着崭新的一年,走向新的辉煌和创造!祝福最亲爱的朋友,好运连连,好事连连,好梦圆圆。

34.如果你是大海,我就是海鸥,追随在你身旁;如果你是花儿,我就是蝴蝶,整天围绕着你;如果你是白菜,我就是农夫,照顾你,呵护你,天天往你头上浇粪!

35.很多以为一辈子不会忘记的人和事,在时光轰轰烈烈的脚步中、在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然而铭刻在记忆中的你,始终不曾褪色。新年快乐!

36.此刻,我陪在家人身边,心中惦念着你;想必远方的你也在牵挂着我。端起一杯红酒,仿佛看到了你的倩影,希望明年除夕,我们可以牵手共度!

37.新年一条短信息,祝福一串串;祝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健健康康,轻轻松松;团团圆圆,恩恩爱爱;和和美美,红红火火!

38.友谊无须时刻热情,想着就行;金钱无须取之不尽,够用就行;朋友无须五湖四海,有你就行。短信无需太多,一条就行;腊八节快乐!

39.千贵万贵平安最贵,千好万好喜乐,千美万美幸福最美,千顺万顺如意最顺,千福万福健康最福!新年祝你平安、喜乐、幸福、如意、健康!

40.心底有个朋友,心情就会飞翔;心中有个希望,笑容就会清爽;人生有个缘分,梦想就会绵长;平常有个问候,幸福就会起航。愿您拥有一切最珍贵美好的东西!

41.不送花,不送酒,送你青春能常留;每天爱,每天抱,给你天使一般的笑。老婆,新年咱不放鞭炮,咱拍照,愿我们年年情侣一样美,岁岁新婚一样甜。春节愉快,你作最漂亮的女人。

42.让我把这一整季的祝福包装起来,呈献给你,愿你欢度这个佳节,并愉悦地迈入充满希望的一年!

43.新的20xx祝福你:老板顺着你,敌人躲着你,爱人体贴你,贵人帮着你,家人护着你,彩卷偏向你,升官发财随便你!

第8篇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读 完《北京的春节》我了解了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老舍先生认为元宵节是新年的高潮,“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这当然不能成为理由。老舍先生最在意元宵节恐怕就是元宵节的灯会了,也有焰火。

  我认为还是除夕和正月初一最美!因为还未到元宵节工人就要返岗工作,学生就要返校上课,实在有煞风景。况且中国南北方,东西部传统和文化是有一些差异的,对元宵节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甚至有些地方已趋于淡薄。而除夕就不同了,举国欢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五湖四海,全球华人到处欢歌笑语,辞旧迎新!

  在中国的词语里恐怕没有比“除夕”更甜更美的词了!甜在哪美在哪?恐怕就是词条后面的举国同庆,合家团聚,万家灯火了!

  而“正月”呢?“正月初一”也是开心和快乐的——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虽然总不明白为什么这一天总是欢天喜地的,但既然高兴既然满足那就成了,也不去想那么多。

  现在又有了“五一”“十一”这些黄金周,加之平时休假时间长了,有更多休闲方式可供选择,“年”的情结便淡了下来,但不管如何“年”已深深扎根中国人心底,是团聚和谐平安亲情的符号!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今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阅读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作者用充满京味的语言来描述了一幅北京春节热闹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北京过春节习俗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第9篇

1. 通过文本剖析,学习一种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2. 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与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上课之前想问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世间有哪些情感吗?(学生各抒己见)人们是如何表达这些情感的呢?(说出来,写出来,动作表达)有很多人是通过写文章来表达的。文章就是用来表情达意的。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一种情感的写作表达——思乡情的表达。让我们一起打开书本, 学习19课《春酒》。

二、 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你不认识的字或者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气氛(fèn) 挑剔(tiāo tī)

煨炖(wēi dùn) 枸杞子(qǐ)

如法炮制(páo) 门槛(kǎn)

家醅(pēi) 过瘾(yǐn)

三、 内容探究

情感是看不见的,也是摸不着的,它是抽象的,它的表达总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请同学们告诉我这篇文章作者思乡的情感是通过什么载体来表达的。(春酒——板书)春酒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也是本篇文章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与春酒相关的信息。

1. 春酒是什么时候喝的?

过年时候喝(过新年——板书),喝会酒的时候喝。(喝会酒——板书)

(1) 过新年时喝

① 过新年作者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读第一小节)

② 过年时作者记得最清楚的事情有哪些?(一是许多禁忌;二是吃:好多贡品以及春酒)

③ 作者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印象最深刻,对于孩子来说,吃是很具有诱惑力的,特别是以前生活条件不好,平时没有什么吃的,过年时候有许多平常吃不到的东西。相信谁都会记得小时候那些好吃的东西。像我小的时候,过年时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可以吃到话梅糖、软糖)

(2) 喝会酒时喝

① 喝会酒又是怎么回事?

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用钱,要起个会,凑齐12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11位喝春酒表示酬谢。

② 喝会酒有怎样的情形?(请同学读5—7自然段)

③ 现在我们这里好像没有喝会酒这样的风俗。作者家乡喝会酒的风俗给你留下哪些印象?

热闹,人们都很高兴,有好吃的好喝的,淳朴的民风。这些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 春酒是怎么制作的?

母亲在冬至那天泡的八宝酒——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

3. 谁制作的春酒最好喝?(母亲——板书)

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来说明)

(1) “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2)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让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

(3) 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的。

(4) “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是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4. 春酒好喝体现在哪里?(请从文中找出原句来说明)(春酒好喝大部分是通过“我”的表现来说明的。“我”——板书)

(1)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2) 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3)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4) 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研讨小结

春酒这条线索串起了“过新年,喝会酒”这些风俗人情,也串起了“母亲还有我”的各种情状。作者之所以写下这些事和人,就在于这些事和人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说这些难忘的事和人就是写作材料,唯有难忘,才能够记得那么清楚,才能够写出细节,也只有写出细节,才能使人觉得文章真实可感,才能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深化。这些材料都是与家乡息息相关的,通过这些材料,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乡情。

四、 拓展延伸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思乡的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抒感的。你们记得哪些思乡题材的诗句、文章呢?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比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比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比如大家都熟悉的余光中的《乡愁》(我请同学来读一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大家看到,各位作者思乡的情感都不是架空的,而是有载体的,如前面所举的例子都是月亮,余光中的情感载体则是“邮票”“船票”“坟墓”。

我们不妨再来听一首《乡愁四韵》,看看作者又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那酒一样的长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那血一样的海棠红

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那信一样的雪花白

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那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那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作者的表达方式却是一样的,运用载体,来表达思乡情感。

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我们要写表达思乡情感的文章,不妨给自己的情感找个载体,然后找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事情和人物来写,写出细节来。要不我们来试试看,假如让你来写,你会选择什么材料写呢?你会想起家乡什么样的风土人情?(学生各抒己见)

五、 总结

是的,情感一定要落实到载体,落实到具体的事情、具体的人物上,才会真实可感,主题才会突出,才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思乡情感的强烈。所以,写表达情感的文章,我们要学会借物抒情,选择自己难忘的、有话可讲的材料去写,注重细节描写,采取各种手段突出中心。希望这节课的学习能给大家写作表达思乡情感带来一些启示。

六、 作业

第10篇

尽管一票难求演绎的“路漫漫”依旧是年复一年的春节场景,但长假过后的国人感觉却是“没意思”,直呼“累”。其实,不只是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日益淡化,也已然成为国人必须直面、亟待求解的沉重话题。原本富有浓厚文化气息的中国节日的“味道”究竟哪里去了?我们又该如何促进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

应该说,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传统节日,有其自身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凝聚过程,其繁荣、传承和淡化、遗忘也同样与其身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息息相关。中国传统节日缘何只是存留于父辈记忆里的尤物,成为国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其缘由不外有四。

一是观念的更新。中国传统节日的原始创意大多带有祭祀祈祷、求福辟邪的色彩。比如腊八祭灶、清明扫墓、春节拜祖等等,而在相当长的中国历史中,这些民间习俗却被贴上了“封建迷信”的标签,经过建国之初的“移风易俗”和期间倡导“过革命化节日”的挤压,传统节日的内涵传承遭遇断裂与冷寂。即使在对求神拜祖“松绑”的当下,这种在过去相当普遍的习俗也只发生在古代寺庙和政府公祭活动,而民间家庭鲜有所为。

二是时代的变迁。传统佳节的昨日辉煌很大程度上源于当时条件所限,比如随着温饱问题的消解,老人儿时那种“腊八粥,春节到,穿新衣、带新帽”的期盼荡然无存;生活条件的改善让现代人不再对月饼、粽子和元宵产生食欲;多彩的娱乐也不再使人们对打陀螺、放风筝和看花灯等民俗欢呼雀跃;信息传播的日益发达也让“夜夜盼郎归”、“家书抵万金”的亲情挂牵成为随时圆梦的现实,如此一来,少了盼吃求乐、期待团圆渴望的节日“味道”自然大打折扣。

三是主旨的扭曲。尽管国家推行节日放假不乏促民俗回归的决策初衷,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舆论导向让传统节日多了逐利少了“文化”,逢年过节成了商家营销炒作的赚钱噱头,休闲购物的拉动消费使传统节日主旨“变味”,成为货真价实的黄金周、购物节和旅游季,难怪人们大呼“过节如过劫”、“没意思”、“过得累”。

四是“洋节”的挤兑。随着中国传统节日的逐渐被掏空和遗忘,“洋节”作为对情感释放的填充载体便顺理成章的登堂入室。在笔者看来,“洋节”的鸠占鹊巢固然不乏商家的炒作,但“洋节”直白浪漫、便于记忆的特性也是重要原因。与国人表达情感的曲折隐晦相比,洋人的情绪宣泄也许更直白露骨,比如“情人节”、“狂欢节”、“母亲节”、“父亲节”等等。而中国的“七夕”却把男欢女爱的诉求蕴含于“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给“敬老”意愿蒙上“九九重阳”的曲折寓意。较之刻意解读,直奔主题的节日命名或许更便于人们铭记。

“味道”重在品悟,但引导与弘扬不可或缺。践行对传统节日的“朝花夕拾”,必须抛却功利铜臭,强化文化自觉,让节日回归民俗本源。我们期待通过政府主导、舆论引导、民间推动,让中国传统节日的气氛愈来愈浓!

第11篇

古时候把春节叫做“元旦”,即一年的第一天,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决定采用国际公历纪年,把公历年的每年第一天称为“元旦”,而保留下来的农历年元旦,因其位于立春前后,改称“春节”。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此俗也一直沿袭未改。

平遥古城的春节祭祀

早年平遥人过年,同整个汉民族年文化一样,“祭祀”最为重要。而祭祀又分为“神祭”和“祖祭”。

神祭。主要是为了感恩苍天大自然对人们的食物等物质恩赐,更期盼来年风调雨顺。神祭的初期只把天地山川做为抽象的神灵祭祀,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山川崇拜”转化为“天神崇拜”,人们还参考现实中的封建社会形式,把天神社会化、人格化。在神祭文化的传承中,人们又结合自身生产、生活、行业等诸方面的需求,把对神o的祭祀细化、专业化,长期流传扎根到老百姓家里,至今传承沿袭不断。平遥民俗中的民间神祭,主要有天地爷、家神爷、灶王爷、门神爷、土地爷、好妨爷、河神爷、山神爷、龙王爷、牛王爷、马王爷、张公爷等。各种宗教组织的传播中,使民间神祭又增加了新的神o偶像,如:关老爷、观音菩萨、送子娘娘、三官爷、八洞神仙等,还有些行业神,如:泥、木、石匠供奉鲁班,戏剧文艺界供奉唐明皇,医药业供奉药王孙思邈,织纺行业供奉黄道婆,商家供奉财神,学校供奉孔子等。神祭活动本各有定期,但过春节是一次全面隆重祭祀的总动员。设立神}偶像的形式则视家境贫富而异,有的用金银铜铁铸造神像,有的用泥彩塑、木雕、石雕,有的用金漆加神龛的木主,有的用彩印套版木刻画,有的用水墨画,最简单的用红、黄纸写牌位“××老爷之神位”而成,真乃“敬神如神在,不敬也不怪。”操作各家各户神祭活动的主要是妇女、老年人,届时房里屋外灯明火亮,供品琳琅满目,人们秉烛焚香三叩首,气氛庄严肃穆。春节神祭先是在除夕晚上把神像等摆好,焚香后鸣炮,名曰“接神”,正月初六早晨再鸣炮送神,非常虔诚,讲究“心诚则灵”。

祖祭。在过年时同样隆重,是为了感恩祖宗的庇佑,期盼家族兴旺,香火延绵。由族长或家长主其事。明代的多次大移民,使人们更加注重亲情的联系和辨析,平民百姓家也竞相修建祠堂、续立宗谱、描绘神则(祀祖图)。每年春节,各宗姓祠堂的祖祭是重头戏,全村的男性后裔,都要进祠堂叩拜先祖,散居外乡的后裔们也都要设法回故乡祭祖。祠堂从除夕放炮接神至正月初六晨放炮送神,灯火辉煌、香烟缭绕、鼓乐齐鸣、车水马龙。有官品功名者更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好不热闹。记得幼年时每过春节,早晨太阳出山前,就得赶到祠堂叩拜,俗传因为列祖列宗之英灵属阴,日出时阴去阳来,先祖灵魂退去而无法受拜,叩拜已无意义。各个家庭的祖祭也是把祖考神主或影像,除夕晚鸣炮接神摆放好,神主前供一花馍“马蹄蹄”及其他糖果等,初六早饭后鸣炮送神。从初一开始,每顿饭要先端到神主前供奉叩拜毕,才可进餐。唯初一供的饺子,初五中午才以新替旧。秉烛焚香,叩拜礼节和族祭相同。

家谱是神圣而神秘的家族档案资料,平时任何人不准看,只有在过春节时,族人各家把一年来诞生的男性后人姓名写好,请全族推选的经理人薰沐后张开家谱,把新生后代名字记入其父亲名下,一年仅此一次机会,平常如有私看家谱者,有严格的惩罚族规。

各家各户在叩拜先祖时,还要把自家一年内十二岁以上逝世的成员,包括妣氏的姓名请祠堂执事人记入神则上该辈分的空格内。家族中生女孩叫“添口”,不入家谱,娶来的媳妇也不许人家谱,只在死后,且为明媒正娶者而非妾,方可记入神则上其夫名格之侧,倘其夫未亡,须待夫亡后才可同时记人。填神则也一年仅此一回,过时须待来年。族中有中举或高中进士者,该族祠堂铸立高大的带斗铸铁旗杆,以示荣耀,激勉后人。

由于的十年破坏,在“家族亲不如阶级亲”的“革命”口号下,村里的宗族祠堂受到严重破坏,大部分家谱、神则被付之一炬。贫下中农家中的神主盒子保留了许多,但阶级成分不好或先人历史有“问题”者,为表示划清阶级路线,木主等只能忍痛付之一炬了。

改革开放后,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风尚又兴旺起来,农村许多姓氏家族整修祠堂,整理家谱,重描神则,使“奉先思孝”“爱国爱家”“尊老爱幼”“慎终追远”等传统美德重新得以传承,增加了民族、家族的亲情凝聚力。

吉庆气氛日渐浓郁的春节前

每年腊月初一,平遥古城人家家户户吃爆米花,初八要吃用五谷杂粮熬制的“腊八粥”,之后过年的气氛就逐渐浓厚了。传说腊月初八在远古时候叫做“腊祭”之日,这一天为庆祝一年的五谷丰登,人们要祭拜主宰农事的一组神}“八蜡神”,供奉腊八粥以谢恩,并恳请来年继续保佑丰收。此俗代代流传。东汉末期永平十年(67年),佛教传入中国,又说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腊八祭祀又添新意。淳朴的中国老百姓对各种宗教取之实用,慰藉心理,对教派之分一贯不屑一顾。祖宗们留下了这一天是“腊祭”日,爱谁搭车过什么日,井水不犯河水,反正吃腊八粥最实惠。

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叫“小年”,大致因其离过大年很近而得名。平遥俗传这一天夜里灶王爷要升天,向玉帝汇报所驻之户的善恶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家家户户这一天都要用“糖瓜”供奉灶王爷,让他感到甜蜜以糊其嘴。小孩子们却不等烛尽香灭,就替灶王爷把糖瓜吃掉了,管他上天爱说什么去!也是一种乐趣。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翻箱倒柜清扫,全年搞卫生就数这一天最彻底。平遥有句俗话说:“腊月二十四,灶家爷爷不管事,揩摸打扫搬h。”之后孩子们就掰着小手指头数着过年还剩几天了,高兴得睡不着。大人们则忙得焦头烂额,不亦乐乎。

从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是过年的决战阶段,人们似乎有干不完的活儿,最辛苦的是妇女们,制作各种吃食是主要内容,真是民以食为天啊!看来早年的年文化“以吃文化为主”的说法是正确的。首先是上规模地蒸发面花馍和馒头是第一要务。春节神祭的各路神}前都要摆放花馍,有“枣山山”“枣花花”、神主前的“马蹄蹄”,象征吉祥如意的面花馍“如意”“翻身身”“蟾蟾吹笙”“蛤蟆抱砖”“鱼搜莲”等,这些花馍不仅用于祭祀,亲友间交往中更能标志主妇的面案手艺。馒头更是过年的主食,平遥人要把每个馒头顶上点苏丹红点,以示喜庆,但祖祭用的馒头没红顶。人们还要榨油花花、油糕,糕和“高”谐音,过年吃糕期望一年更比一年强,步步登高。

平遥地处晋中,历来以种植玉米、高粱为主,所以家家户户过年都要摊“黄煎”,成为过年的补充食品,用细玉米面掺些小米面,做成发面糊糊,在特定的黄煎鏊上,先擦点油,把面糊糊一勺倒进去,烙成中薄边厚的饼,再以中轴折叠成半圆饼形。发面时可加些白糖,吃起来甜甜的,效果更佳。但一般家景的人家却买不起白糖,多以糖精代替。人们也用磨小麦面时的后截黑面,包上红小豆枣泥馅,蒸成豆馍馍。还要给未“完十三”的孩子们蒸“括拦”,以庆贺他们又长一岁,茁壮向上。

年前,家家户户要进城或到集上办年货,猪肉、羊肉用来做饺子馅或做炒肉丁、合碗则、熬菜等。买佛香、红烛、煤油,买红纸写对联、剪窗花,买彩色麻纸挂“宝纸”,鞭炮家家不可少,但早年放鞭炮都是二踢脚和小鞭,现在则几乎都是烟花弹了。

大年三十日又称除夕,平遥方言叫“年除下”,院子打扫干净后就鸣炮贴春联。传说五代十国以前,全国过年都是挂桃木板,称桃符。古代人认为桃木可辟邪,故用之。但五代时西蜀后主孟昶,博学多才,亲自编写对章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写在桃符板上,既形式新颖,又有文化内涵,深受欢迎,民间也逐渐推广。因其以对章联句为文,故而称之“对联”或“春联”。

“宝纸”传说源于北宋时期,北宋经济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发达的时期,其经济总量相当于当时世界各国经济总量之和。经济发达使人们的文化需求高涨,节日庆典更加隆重。封建时代的正黄色为皇家专用色,民间禁用。红色可做五品以上官服服饰颜色,为进一步标志官民同乐,普天同庆,朝廷诏令民间可放宽色彩使用,宝纸色彩顺序为黄、红、绿、桂,黄代表皇家,红代表官家,绿代表读书人,桂代表庶民百姓。人们把彩纸依次书写上四字趋吉贺语,加上彩纸花旗三角腿,悬挂门前,随风飘扬,一片普天同庆的气象,此俗现在平遥古城传承不衰。

然而,年内如有家人亡殁,则过年的对联有礼制,第一年贴灰底春联,第二年蓝底,第三年才能红对联无忌。

富人家街门外扎五彩牌楼,院内垒炭块,点“旺火”,平常人家则在院中摆一炭块,以喻财源旺盛的期待。姑娘小媳妇们则大显身手,剪红纸窗花,常见图案有“喜鹊登梅”“麒麟送子”“三星高照”“连生贵子”“吉庆有余”“鹿鹤桐松”“岁寒三友”,以及一些花卉鸟兽等零星图案,过年贴到窗户上,不但喜气洋洋,精湛手艺更让观者赞不绝口。

除夕之夜是春节进入最高潮的起始标志,早年没有广播,更没有电视,一年到头难以欢聚的全家人围坐一起包饺子,听老年人讲故事,外出归来的人讲见闻,之后依次洗浴换新装,兴奋不已的孩子们也渐渐安静入睡了,大人们则在守岁,熬大年,余兴未尽的孩子们则围在一起耍“自升官”“吃棋子”等传统游戏,平遥自古没吃年夜饭的习俗,玩精疲力尽也躺下睡觉了。

春节期间的欢庆习俗

大年初一凌晨,迎新春的鞭炮声“呼呼叭叭”地从远近各处响起,此起彼伏。大年初一凌晨,最忌此时往粪场上泼污水。早年种地的人们都要在外院找一小块空地沤农家肥,谓之粪场,现在社会进步发展,粪场几已绝迹,年轻人们已看不见那种粪场场了。老年人们说:当年姜太公封神时,把各路神仙分封安顿好领地后,才发现自己没地方去了,仅有沤粪的粪场场还没有领主,无奈之下只好屈就了。当然粪场场那个环境怎么能让这位天神待呢?他只好经常到各处游荡,以他的威望,他走到哪里,哪里的神o就会礼貌地挪开,让姜太公就坐,自己侍奉在侧,难怪平常人们要修建时,搞不清这里是哪路神灵的领地,就写一“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假用姜太公之名义,狐假虎威地去诈骗无名神灵乘机动土开工。当然此仅一笑话耳!神灵有那么愚蠢吗?只不过人们可以自我心理平衡罢了。到除夕夜时,各路神}就要按敕封就位,收受人间香火,此时的姜太公只好捏着鼻子摒住气,坐在粪场上将就一夜,明日再从长计议。因此妇女们如在凌晨往粪场上泼尿倒污水,不就等于明着欺侮姜太公吗?他手下的各路神灵必然要来讨伐,那还了得?因此这个习俗忌讳一直认真地传承着。好在现在的农民不沤粪了,粪场场也不存在了,大约姜太公也不知被精减调配到何方仙境了?此忌讳也不必往下传了。大概也算“千古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吧!

大年初一凌晨,穿好衣服,第一要务就是到祠堂叩拜列祖列宗。路遇长辈要问好!遇平辈要互相作揖,互道:“见面发财!”家族宗祠灯火辉煌,门口多有雇请来的吹鼓手,大鼓、钗、唢呐等乐器,吹奏着“朝天子”“拜场”“开门鼓”等喜庆乐曲,正堂墙上挂着硕大的神则,前面几代先祖都绘成身穿袍服像夫妇端坐,前面立一云饰木主,依照“左昭右穆”的礼制排列着。数辈以后则因位阁增多改为木主画,带须眉底座,再下面就变成长方形格了。神则上依辈分排列着列代先祖名讳,也允许其所有妣氏记人享祭。

神则前砖砌供台或摆放供桌,较为宽大,摆放着各种供菜、花馍、小米捞饭、花贡,台边摆放着锡制大香炉、烛台、香筒。

叩拜完先祖,要给五服内本族长辈拜年去。在长辈客厅向家神爷神龛叩两头。

早饭后,太阳已升起来了,村里的大小人等都穿新衣戴新帽,聚集在十字街口,边听年轻人敲锣打鼓,边互相叙谈着一年的经历,人生感悟,来年的期盼。小孩子们在人缝里蹦来跳去嬉闹着,这才是人们难得一日的清闲。下午,人们有的互访串门,有的聚在一起玩老式“纸牌”“掷骰子”,男孩子们玩“躺铜钱”“擦核桃”,女孩子们玩“跳房房”“枕蛋蛋”,各有乐趣,皆大欢喜。这一天家家讲究不打骂孩子。

正月初二,是出门走亲戚的日子。春节期间亲戚们团聚也是一项重要活动。平遥有一句俗话:“亲戚十八家,丈人丈母第一家”。所以已婚青年这一天都要去叩拜泰山岳丈大人和丈母娘,未婚的青少年则随父母去姥姥家拜年。

正月初三、初四,平遥人都是给七大姑姨拜年的日子,正月初五,平遥人叫“破五”,这一天忌出行,俗传这一天“五路财神”赵公元帅、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天官要相聚,他们会在相聚的路上一路散财,洒福于人间。人们出行,难免挡了财路。所以就在家包饺子,期盼财神爷施财。城内的商家更是早早就开门了,洒扫庭除,灯火通明,香烟缭绕,有的还要请戏班或票友来助兴,清唱中路梆子,一派喜庆气氛。这一天东家、掌柜都齐集号内,中午大排宴席,满汉全席、八八、四四、一改平素节俭之习,让伙友们好好开开心,痛饮一番,以慰大家一年辛劳,盼来年更加众志成城,财源滚滚。

正月初六、初七,仍天寒地冻,农民、工匠都照歇不误,歇着痒痒就坐一起打牌。反正官家正在封印期,无人问津。近年来此习不同了,上班族及打工族都该上班了,生活转入常轨,春节气氛“降温”了,上学的学生则进入令人“厌恶”的补课阶段了。

正月初八是“祭星”日,当天晚上要祭祀天上的星宿。要用黄纸叠成牌位状,上写:“奉供九曜星君、南斗六郎、北斗七星、普天众星之神位”,夜里铺灯奉祭,先用糯米面蒸熟捏成糕灯,共九盏,倒上麻油点燃,摆成九曜星君图式,待灯灭香尽后,把牌位烧掉,礼毕。当晚家家喝面茶。

平遥习俗“男怕罗喉,女怕计都”,讲究人生值年的九曜星君(金、木、水、火、土、太阴、太阳、罗喉、计都)每九年轮值一次,直到年过花甲。男子十九岁(虚岁)那年,轮到罗喉星值年,极可能有灾难,须禳祭,因而这天更必须祭星,有的家庭如家中有人犯罗喉星,是年每月初八禳祭,乞求平安。然而由于早年的男尊女卑,“女犯计都”则鲜有人关注了。平遥此俗现在有所淡化,但农村还乐此不疲。不过,多数人家都买小红蜡烛替代糕灯了。

正月初十,平遥有人俗称“十不动”,这一天妇女们不劳作,一切从简,有如妇女解放日。但多数人家讲究这一天是“老鼠娶亲”日,中午吃饺子,要往瓮旮旯丢几个,叫做“盖老鼠窟窿”。也有人说,老鼠是“土家”,惹不得,所以它们娶亲,人吃饺子时给放上几个,希望它们来年嘴下留情,少乱咬东西,看来人是最善良的。

正月十三,平遥民俗说这一天是“寒鸦糊嘴日”,把房顶上撒些谷物,为寒冷中的寒鸦排忧解难,祈求它们来年少糟害庄稼。此俗已废止多年。

正月十五元宵节,意思即这一天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是春节活动的第二个高潮,其热闹程度比春节那天更甚。俗传元宵是俗神中的“天官”生日,天官是给人间赐福的神官,因而每到这一天,无论是京城的皇帝老儿、文武百官,还是处江湖之远的平民百姓,都要兴高采烈地迎喜接福,谓之普天同庆。元宵节闹社火从正月十四就开始了,连续大闹三天,十五当天达到最高潮。全县各村社都要发挥自己的传统优势,拿出自己闹红火的看家本领。在村里表演完,再到镇上及邻村,最后进城露两手。早年西郭村的背棍抬阁最有名,抬阁上都是幼儿扮演戏文,有“火焰驹”“白蛇传”“西厢记”“唐僧取经”“三打白骨精”等;小城村的“节节高”更有特色,盛装打扮的小孩子,直接站立大人双肩上,没任何保护设施,成本低而简捷明快,但孩子们从能直立行走就练上了,功夫和胆量都是从刚懂事就练出来的。北城村的高跷,南城村的灯马马,侯郭村的焰火,沿村堡的混秧歌,城内蚰蜒巷的王氏吹打乐世家的民乐吹奏等等。至今这些优势红火年年元宵节不能或缺。现今改革开放后,各个农村都富裕起来了,纷纷组织起来,粉墨登场,甚至更有创新,前几年达蒲村的舞狮就引进了南狮的高柱及腾空表演,把传统的地方舞狮推上新层次。各村普遍表演的还有龙灯、旱船、烂推车,秧歌队、腰鼓队、握棍,女子锣鼓队,行进扇舞、花环舞等等,五彩斑斓,绚丽夺目,让人们流连忘返。

早年平遥的元宵红火是在城内大街上表演,路经一些商号,常常就地表演。尤其高跷队伍的过团桌、劈叉、下腰等特技表演,惊险刺激,更让人捏一把汗。商家给以喜烟喜钱答谢。吹打乐、混秧歌更是即兴编唱喜歌,商家掌柜们自会乐呵呵地掏腰包,皆大欢喜。

元宵节夜晚上,许多村社都有一项“送孩孩”活动,即一年来各家娶回的新媳妇,都盼望着早生贵子,家长们年前就报名交钱给村里搞这一活动的发起人,村里的发起人年前买回“彩塑泥娃娃”,元宵节晚上,村里的业余民乐队敲锣打鼓,唢呐吹奏着“孟良打弓”“将军令”“牛斗虎”等喜庆乐曲,找一位原配夫妻、儿女双全的男性“四正人”,打扮成送子娘娘,到各家“送孩孩”,小孩子们是最忠实的“粉丝”队伍,挤着打闹着挨家挨户瞧热闹,在每家院里,送孩孩的人或“送子娘娘”都要唱“七字四句”喜歌,然后把“孩孩”从窗户的棂格中递给新媳妇,家长们除在院里准备些酒菜外,还要给喜钱、喜烟,院里的酒菜则常常是被孩童“粉丝团”把它们消灭掉。这个习俗直到“”时才被废除,现已淡化。

平遥和别的地方一样,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户户煮食“元宵”,这种食品先用红糖、青红丝、玫瑰、核桃仁等拌成馅,切成方形小块,放在柳条斗里湿润的软大米面上转动,滚成圆球状,即可水煮食用。近年来南方市场上来的速冻汤圆,更为人喜闻乐见,传统食品“元宵”的销路就有点疲软了。

正月十五夜,有些农村还在大片空地上用绳子扎成“九曲黄河阵”,各层阵角柱上都有灯烛,让人们进去,争取少迷路,早早转出来,此项活动妇女儿童是基本参与者。另是一番热闹景象。

正月十四至十六这三天,各家各户的俗神祭祀,也重新掀起高潮,房里屋外,灯火通明,香烟缭绕,祈求各路神}保佑全家老安少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元宵节只搞神祭而不搞祖祭。

第12篇

2、腊八故事腊八史,腊八朋友腊八话;腊八香粥腊八愿,腊八沉淀腊八福;腊八祝福腊八情,腊八节日腊八乐!亲爱的朋友,腊八节快乐!

3、愿腊八的红红粥饭给你带去吉祥如意,强健温暖你的身体,抵御严寒健康长寿。给你带来幸福美满,快乐喜悦好心情。愿你事业路上新开创,生活阳光更灿烂!

4、步履难行腊月天,炉火通红煮粥忙。吃了辣粥抵严寒,喝了辣酒赛神仙。祈福一生多安康,期盼来年大丰产。亲朋好友都来尝,驱寒体健无病患。愿腊节欢颜!

5、今年腊八不送礼,送礼只送腊八粥。喝上一碗暖暖胃,过上温饱小日子。再来一碗润润喉,小康就在你面前。祝你新年,富贵逼人好运来。

6、点一把幸运火,加一捆旺福柴,熬一锅热情水,添一串幸福果,盛一碗美满粥,撒一把五香粉,品一口溜溜顺,乐一脸灿烂笑。腊八节,祝你尽品吉祥如意!

7、祖辈传承文化粥,温暖情意涌心头。吃了健康御寒冷,闻到浓香不愿走。内涵丰富寓意多,平安吉祥鬼邪忧。五谷丰登风雨顺,健康幸福四方游。愿腊八节更阳刚!

8、数九寒天腊八节,家家煮粥传统日。八仙过海各显能,五花八门品种多。辣汁荤粥最多见,香辣可口西北汉。能防寒冷驱病魔,强身健体逞英豪。愿腊节精爽!

9、灯火点点比星亮,炉火红红煮粥忙。辣粥红红香四溢,吃了体健病不患。亲朋好友都来尝,一生平安不怕寒。修心养性积善德,吃斋念佛济世先。愿你腊八节日笑乐天!

10、腊月初八粥飘香,端起碗来想爹娘。千里奔波闯世界,他乡无法当故乡。千里跪拜家方向,春节回乡探爹娘。转发朋友互提醒,自古孝道第一桩。

11、腊八节习俗,腊八粥又叫七宝五味粥,古时用红豆糯米煮成,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居民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链子百合等煮成,也有加入龙眼桂圆蜜饯之类的同煮。

12、一碗腊八粥,混合百种情,红枣似亲情,暖在心田,莲子像友情,知在心灵,桂圆像爱情,暖在心灵,红豆伴思念,糯米送平安,开心腊八节,岁岁有平安

13、平安快乐,幸福团圆,温暖情谊,腊八温暖,情谊真切,送你温暖,真情祝福,送你康健,清粥心煮,送你甘甜,吉祥腊八,愿你怀欢。

14、腊八节,在我的“粥”密安排下,快乐任你“粥”转,好运绕你“粥”围,健康不费“粥”折,平安陪你“粥”旋,成功对你“粥”到,幸福保你“粥”全!

15、腊八到了,送你六碗粥,一碗财运粥,一碗开心粥,一碗浪漫粥,一碗甜蜜粥,一碗吉祥粥,一碗健康粥,快乐伴随你,幸福永安康。

16、红红的粥汁映吉祥,辣辣的粥饭身体康。香香的味道飘四溢,圆圆的梦想来实现。满满的辣粥耀幸福,美美的腊节喜笑颜。愿你腊节好身体,威风凛然度节日!

17、腊八节喝粥,里面有讲究:喝碗开心粥,保你一年乐无忧;喝碗平安粥,灾星见你躲着走;喝碗交杯粥,爱情甜蜜手牵手;喝碗糊涂粥,左右逢源上高楼!

18、腊八节,“粥福”到。开心加微笑,平安加健康,用幸福的小火慢慢熬制,然后用快乐的包裹邮寄。愿你精彩生活乐逍遥,好运当头照。腊八节快乐!

19、紧急通知:从现在开始:钞票砸着你好运围着你病痛远离你财人追着你快乐伴着你幸福抱着你。还有美味的腊八蜜粥黏住你。

20、健康为米蜜味汁,营养香人心愉悦,送给朋友品一品,愿你腊八好心情:五谷杂粮养身体,营养均衡才是本,美容养颜绽笑容,烦恼从此无影踪。

21、腊月初八临,腊八粥送到:如意大红枣,清新白莲子,剔透白木耳,温情相思豆,温暖香栗子,健康长生果。熬出腊八粥,甜蜜浓香送。腊八节快乐!

22、千里试问平安否?且把思念遥相寄。绵绵爱意与关怀,浓浓情意与祝福。祝吾友腊八节快乐,多吃腊八蒜,多喝腊八醋,祝君喜气洋洋!

23、过节要开心,生活要舒心,煮粥要用心,品粥要全心,用幸福的心吃香菇,用平安的心吃青菜,用富贵的心吃肉末,用善良的心吃皮蛋,腊八一碗皮蛋瘦肉粥,愿你不肥不瘦,幸福永久。

24、香粥哪里有,把碗腊八天。已知腊八粥里,福禄寿齐全,我欲送给挚友,又恐运输不便,地冻天又寒。不如发短信,简洁又方便。但愿快乐长久,幸福一万年!

25、腊八节到真情浓,一碗八宝送手中。滋阴补阳样样有,保你健康情谊重。吉祥祝福同时送,快乐幸福永无终。祝腊八节快乐!

26、腊八节了,回家吃娘亲手熬制的腊八粥吧,盛满了等待,浸满了关怀。红枣是她高兴的笑脸,糯米是她无尽的情怀,莲子是她不老的叮嘱。腊八,回家团圆。

27、祝福在我心中,幸福在你脸上;思念不断行进,关怀藏在心底;礼物还在商店,短信正在编辑;惊喜即将到来,腊八送上一条。祝你腊八快乐!

28、情是真的好,意是浓的好,爱情是甜的好,事业是顺的好,哥们是铁的好,朋友还是你。祝腊八愉快,万事如意!

29、你知道吗?腊八节在中国已有近的历史,而“腊八粥”又称“佛粥”传说喝了会长寿,被保佑,腊八节快到了,别忘喝腊八粥噢。

30、一碗腊八粥,是指引心回家的路,是亲情热烈的潮涌;一碗腊八粥,是情谊粒粒的沉淀,是祝福切切的惦念。无论距离远近,心儿永远相拥。祝你腊八节快乐!

31、腊八节送你“八到”:耳聪目明,听到看到;心有灵犀,梦到心到;谦谦君子,说到做到;百事如愿,想到得到!祝你腊八节快乐,美梦成真,做梦也笑!

32、祝福的话已经很多了,问候的信也发了不少了,腊八节马上又要到了,想想还是发条短信最实在了,祝你腊八节健康,快乐,好运,开心,幸福每一天!

33、朵朵白云飘,腊八节来到,美食爽口没得挑,唯有粥不能少,你笑,我笑,合家欢乐真好。喇叭到了,祝腊八快乐,身体健康,合家欢乐。

34、腊八祝你:事业如红牛,生活有七喜,爱情鲜橙多,遇事碰可乐,心情饮雪碧,天天哇哈哈,月月高了高,年年喜之郎!幸福人生美年达!祝你腊八好心情,好生活,好幸福!

35、腊八的那一边是年,年的那一边是童年一样的轻松快乐,快乐的那一边是。穿越日子的篱笆,去寻找温暖心灵的腊八节。祝福腊八快乐幸福。

36、我用平安,健康,祝福,爱心,快乐,吉祥,思念和好运,熬了一锅浓浓的腊八粥。送给所有的朋友。祝:腊八节快乐。

37、腊八节是碗粥,甜蜜在口里,幸福在心头;腊八节是首歌,快乐是旋律,如意是韵脚;腊八节是条短信,情谊是文字,好运是祝福。祝你腊八节快乐!

38、月亮遮脸躲云里,羡慕人间情深谊。腊八粥节亲人汇,欢聚一堂真情意。甜甜美美笑声溢,其乐融融合家喜。幸福生活多精彩,人间正道花美丽。愿你腊八节日里,快乐无限最美丽!

39、腊八喝碗腊八粥,一年四季不发愁,岁岁年年乐无忧,做生意发得流了油,笑得牙齿往外露,上班族工资又加厚,金银财宝装满兜,短信冲击你的小宇宙,发出能量应有尽有!

40、腊八节祝朋友:钱多钱少,常有就好;人俊人丑,顺眼就要;家穷家富,和气就好;一切烦恼,理解就好;人的一生,平安就好!

41、腊八节,祝你事业上八仙过海,显示你八面威风。祝你爱情上上温情久久(九九),快乐无边。友情上实心实意,梦想成真十全十美。祝福腊八所有的美满都萌发。

42、腊八节将到,武林中流传一支盟主令,持此令可召集大米小米绿豆萝卜粉条海带豆腐等熬成腊八粥,喝了功力超强百毒不侵,得此令者据说就是收到短信的人。

43、泡一瓣腊八蒜,将烦恼清算,煮一碗腊八粥,将快乐浓稠,倒一杯腊八酒,将幸福分享,烧一柱腊八香,将吉祥祈祷,腊八节,愿你快乐无限,好运相伴!

44、腊八节,愿你“八”快乐“腊”下,笑颜如花;“八”好运“腊”下,财神到家;“八”成功“腊”下,前程远大;“八”幸福“腊”下,日子如画。

45、腊月初八,幸福开花,娇容如鲜花,事业如烟花,烦恼如昙花,快乐如百花,祝你出行闭月羞花,进宅锦上添花,爱情花前月下,人生如花似锦!腊八快乐!

46、腊八节到了,小年也就到了,一碗腊八粥,牵引着回家的心,是亲情的召唤;一瓶腊八蒜,情谊粒粒是惦念,无论远近心永连。祝腊八快乐无忧,幸福万年。

47、一入腊月门,两手不得闲。三更就起身,洗手作羹汤。四方水与粮,煮出一锅粥。暖五脏六腑,消七病八痛。新年行大运,89不离十。腊八节快乐。

48、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吃了腊八粥。生活多彩美如画。吃了腊八粥,朋友情谊永不变。吃了腊八粥,快乐过好年。祝大家腊八快乐。

49、在怀念中回忆过去,在珍惜中把握现在,在梦想中遥望未来,当幸福快乐健康平安开心甜蜜吉祥如意降临在这个腊八:祝你腊八节快乐!

50、腊八节到了,我用幸运米,开心果,美丽豆,发财枣,美满仁,如意蜜,健康糖,无忧水做一碗腊八粥送给你,愿你每天都快乐!

51、悄悄地提前告诉你,腊八节我送你的礼物:好事追着你,病魔躲着你,情人深爱你,痛苦远离你,开心跟着你,万事顺着你!

52、今天腊八用健康的绿豆,开心的花生,美丽的红豆,快乐的桃仁,幸福的红枣,香甜的糯米,熬成送你一碗“如意八宝粥”,祝你腊八快乐事事顺心!

53、民俗民风腊八节,文化传承最热烈。各种杂粮一锅熬,撒上一把辣椒叶。红汁辣粥暖身体,全身冒汗寒气离。不惧严寒傲风雪,浑身是劲无病疾。愿腊八节吉祥!

54、熬一碗真诚的八宝粥,为你加入八颗心,一勺开心,一勺顺心,一勺舒心,一勺真心,一勺爱心,一勺倾心,一勺细心,一勺安心,在腊八节到来之日,祝你事事顺心,永远开心!

55、腊八节啦,你拉拔了吗?抱住村头的大树,使劲拉——腰身变长啦,郁闷变短了。体重下降啦,快乐变涨了。圆脸变长了,愁云变走了!腊八好运连连。

56、一碗腊八粥看似简单,简单的却为人们带来幸福;一条短信看似平凡,平凡的却为你带去温暖。天寒地冻喝一碗暖暖身子,愿你腊八节快乐!

57、短信常联系,友谊更亲密;这些朋友里,属我最想你;愿你好福气,开心笑嘻嘻;健康又祥吉,万事皆如意;不回短,我就想死你。腊八节快乐哦!

58、一份真诚,胜过千两黄金;一心温暖,能抗风雪严寒;一声问候,饱含诚挚祝福;一条短信,捎去我万般心意!今天腊八,祝你节日快乐!

59、腊八到了,送你一盒腊八糖:一层幸福,一层开心,一层浪漫,一层甜蜜,一层吉祥,一层健康,一层幸运,一层财运,祝你腊八节快乐!

60、闻一闻腊八粥,快乐在空气中弥漫,尝一口腊八粥,幸福在舌尖上舞蹈,喝一碗腊八粥,如意在心田里翻腾,腊八节,愿你开心相伴,幸福无限!

61、腊八粥的甜蜜每人一碗,腊八粥的爱恋涌满心间,腊八节的呼唤暖了心坎,和家人过腊八这一天,欢欢喜喜全家露笑颜。腊八祝福你万事如愿。

62、20__年第一天,元旦逢腊八,蛋吃了顺溜了,粥喝了气顺了。20__第二天,好运开始“粥”而复始,快乐从此“元元”不断。

63、天上下着花瓣雨,我把祝福送给你!年末岁初雪来到,好运年年将您围绕!漫天雪花带给您我无尽的祝福。腊八节健康快乐!

64、今天,我要祝你腊八节快乐。有句话憋了一年了,我不知道我的心里是不是住着一位狂人,但是我对所有的疯子保持敬意。腊八节快乐!

65、腊八节的欢喜,品粥美味在心里,腊八节的快乐,美好妙粥放胃里,腊八节的幸福,团圆祝福停不住,腊八节的福气,朋友知心添如意,愿朋友腊八快乐,万事如意。

66、友情是香喷喷的大米饭,热腾腾的涮火锅,辣的二锅头。又馋了吧,腊八喝一盅吧!

67、友谊无须猜谜语,想着就行。金钱无须取不尽,够用就行。生命无须过百岁,健康就行。朋友无须有多少,有你就行。祝你腊八节快乐!

68、又是一年腊月来到,祝你来年大旺,前程似锦,吉星高照,财运亨通,合家欢乐,飞黄腾达,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幸福美满,官运亨通,美梦连连!腊八节快乐!

69、远方的你是否无恙?在这个思念的季节里,改变的是我的容颜,不变的是永远牵挂你的心!真心愿你佳节快乐!

70、愿开心分分跟着你,愿快乐秒秒围绕你,愿幸福时时拥抱你,愿美好刻刻伴随你,愿财富年年追着你!腊八节来到,祝你幸福高乐高!

71、腊八粥饭味美香,粥汁寓意多吉祥。祝福亲人意浓浓,如意幸福全家康。家人进餐粥一碗,温暖严寒一冬天。身健体康不畏寒,待到寒去春满园。祝全家:辣粥节吉祥安康,祥光照幸福冬天。

72、腊八粥喝了,拉近同事,共同奋斗,拉近老板,价钱加薪,拉近朋友,有情有义,拉近老婆,相亲相爱,拉近父母,和谐一家,拉近世界,无尽可能,祝你腊八节快乐!

73、腊八粥节将快到,发条短信朋友报。民俗民风莫要忘,时日不凡默祷告。祈盼朋友平安笑,吉祥如意过节好。身体健康出行顺,不惧严寒逞英豪。祝朋友粥节悅颜,愿冬天平顺安详。

74、祝你腊八喜气洋洋,满面阳光灿烂,爱情扬眉吐气,事业洋洋得意,晦气扬长而去,万事阳关大道,来年一旺向前!

75、一勺快乐,一碗开心,一盘如意,一份温馨,一锅甜蜜,一罐财富,一筐平安,一袋好运,我统统下到短信里,熬出特别的腊八粥,送给你,愿你吃的开心!

76、腊八粥节人匆忙,邀请亲朋粥宴餐。红红辣粥香飘然,吉祥暖胃又驱寒。送你辣粥温馨暖,一生一世都安康。推杯换盏酒歌喧,欢聚腊节祁平安。愿你腊节如意添!

77、腊八粥节寓意多,家家户户煮辣粥。吃了辣粥冻不掉耳朵,闻了辣粥驱走邪魔。尝口辣粥身体健康,看了辣粥吉祥喜乐。愿你腊八节:吃一碗辣粥健康永伴!

78、腊八祝你:事业如红牛,生活有七喜,爱情鲜橙多,遇事碰可乐,心情饮雪碧,天天哇哈哈,月月高乐高,年年喜之郎!幸福人生美年达!祝你腊八好心情,好生活,好幸福!

79、如果你是大海,我就是海鸥,追随在你身旁;如果你是花儿,我就是蝴蝶,整天围绕着你;如果你是白菜,我就是农夫,照顾你,呵护你,天天往你头上浇粪!

80、上到九十九,下到小朋友,吃了腊八粥,伤心不再有,收到短信后,烦恼不再有,痛苦不再留,一生一世不再愁,无比幸福,万分自由,腊八节快乐!

81、勺一瓢三江交汇之水,抓一把五谷蔬果杂粮。煮一锅五湖四海之粥,撒一把椒盐辣粉香料。请一些亲朋好友品尝,多一些友谊亲情温暖。愿你腊八节快乐温馨!

82、腊八来到,送你一碗惬意逍遥腊八粥,保你喝后青春靓丽,神采飞扬;身强体健,福寿百年;吉星高照,好运不断;日子红火,天天幸福;财气冲天,势不可挡;心想事成,事事如意!

83、把幸福的肉、快乐的豆,吉祥的红辣椒、平安的五谷、烹饪在一起做成美味的腊八粥佳肴,香味浓浓。把幸福放在大锅里一起分享,把快乐舀在碗里让每个人都高兴。把吉祥融在生活中人人都如意,把平安添加在工作中一路风顺。祝朋友:品尝腊八粥美味,尽享幸福人生美。

84、腊八送您八碗粥,一碗幸福粥,一碗甜蜜粥,幸福甜蜜绕心头;一碗爽心粥,一碗开心粥,开心爽心在左右;一碗好运粥,一碗美满粥,好运常在无忧愁;一碗健康粥,一碗快乐粥,健康快乐幸福久!

85、腊八到,以快乐、健康、幸福、平安、如意、吉祥、好运、发财为料,再用真心真意之火熬制,最后成功出炉一碗福气腊八粥送给你,愿你时时开心,幸福永远!

86、秒秒快快乐乐,分分平平安安,时时和和睦睦,天天龙马精神,月月身体健康,年年财源广进。腊八快乐

87、香甜的腊八粥带给你无限甜蜜的感觉,温暖到心田;热闹的腊八节带给你满足开心的笑颜,真情在心间。祝节日快乐,幸福无边!

88、收集腊八饭的元气,携带腊八蒜的朝气。凝聚腊八粥的福气,搜罗腊八节的喜气,统统伴着短信送给你。祝你腊八节快乐!

89、注意了啊!从今天开始:元宝砸着你、好运缠着你、病痛躲着你、佳人追着你、快乐绊着你、幸福追着你。还有腊八蜜粥黏住你。

90、远方的你是否无恙?在这个思念的季节里,改变的是我的容颜,不变的是永远牵挂你的心!真心愿你佳节快乐。

91、在我记忆的画屏上增添了许多美好的怀念,似锦如织!请接受我深深的祝愿愿所有的欢乐都陪伴着你直到永远。

92、腊八送你八宝粥:一“粥”八面来财,二粥八方如意,三粥八成好运,四粥八仙保佑,五粥八乡友朋,六粥八斗之才,七粥八通发达,八粥八戒快乐!

93、五谷杂粮熬成粥,腊八节时送君尝:快乐小米消烦恼,好运红豆财源冒,成功莲子陪你笑,平安桂圆好味道,健康枸杞添热闹,幸福冰糖日子俏!

94、一碗“幸福”,双手捧上,三请品尝,四味吉祥,五谷芬芳,六味飘香,七仙问候,八仙祝福,腊八节,愿你身体棒棒,八面风,吹不到,幸福快乐,乐逍遥。

95、友谊无须猜谜语,想着就行。金钱无须取不尽,够用就行。生命无须过百岁,健康就行。朋友无须有多少,有你就行。祝你腊八节快乐!

96、腊八到,祝你遇八就大发:事业发,爱情发,生活发,事事都会发;腊八喝口腊8粥,愿你身体8错,心情8错,运气8错,事事都8错。祝你腊八节快乐!

97、腊八到了,送你一碗腊八粥,愿你幸福快乐无烦恼,送你一瓣腊八蒜,愿你耿耿于怀的事别多想,算了吧,送你一条短信,愿你腊八快乐。

98、腊八粥温馨时分:我用思念燃起祝福的小瓷炉,加入好运熬成一碗腊八粥,希望你喝下后,开心快乐永相伴,平安健康绕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