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辅导机构教师工作计划

辅导机构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2-07-24 03:25:04

辅导机构教师工作计划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学校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行政;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辅导也称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它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标志,逐渐受到心理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关注。近十多年以来,在心理辅导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已初具规模。然而,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缺乏明确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换言之,从区域教育或整体管理角度看,学校在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上依然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缺乏规范性、统一性、科学性、实效性。另外,尽管各级各类学校均已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从管理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大陆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心理辅导行政,导致了学校没有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其负责人没有明确的责权和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孤军奋战,没有吸引广大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积极参与。

学校心理辅导行政是指根据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组织,选择合适的心理辅导教师,拟订切实可行的心理辅导计划,运用领导、沟通、协调等现代行为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切实有效地执行,并评估其成效,以实现心理辅导的工作目标。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在学校心理辅导行政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究。因此,本文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总结和吸纳国内外心理辅导行政经验,并对我们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的展望。从而为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实践建设奠定基础。

一、国内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吴增强指出:“在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参与作用不可忽视,美国的一些州通过立法来支持学校心理辅导。”1946年通过的《乔治—巴登法案》(The George Barden Act)促使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个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计划。1957年,美国联邦政府推出《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规定学校要推行辅导及评估计划,识别天才及迟缓的学生并因材施教,而大学也不断增设辅导训练课程,并给辅导工作提供专门的经费,这一法案极大地刺激了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APA)下属的学校心理学分会(DPS)和国家学校心理学学会(NASP)制定了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人员必须达到专业标准。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一些心理健康研究者提出在学校建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center),由学校自己实施心理辅导。1970年,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率先在学校设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全校学生、员工及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服务。1976年,弗吉尼亚州第一个通过立法,实行心理咨询执照制度,美国的学校心理辅导逐步走上专业化道路。

基于学校心理健康计划的成功,1980年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学校心理健康运动”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提供综合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完整、协调、健康的学习环境。

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各种社区服务机构和社会专业机构加强了合作,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专业支持,加快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1990年,全美32个州的中小学只有178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1993年约500个。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出资在加州和马里兰州成立了校本心理健康援助中心,并且提供资金帮助、教师培训、技术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校本心理辅导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校本心理健康中心快速发展,1998年已经超过了1150个,到2000年,全美45个州有1400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目前校本心理健康教育仍在不断地发展,追求整合的学校心理辅导将仍是美国中小学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美国,几乎每所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或学生心理辅导室,即使是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在所属的学区内也有这样的机构为学生服务。学校心理教育人员的职能形式日趋多样,职能范围也不断扩大和延伸,由最初的筛选者角色,发展到修复者角色和咨询师角色,以及现在的“工程师”角色。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广泛地影响了世界各国,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60年马来西亚出版了由教育部编著的《学校辅导服务》,以政府的力量推进心理辅导的发展。日本学校教育法则规定,心理辅导由地方教育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初级中学设立学生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辅导;设立前途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职业选择和其他前途辅导事项。学校均制定周全的辅导计划,包括学生、学业的辅导重点,各部门辅导活动的计划等,并建立严密的组织网络和专门的学生辅导部。在人员配置方面,以中小学教师的兼职辅导和地方心理学专家的专职咨询相结合,调动一切力量,重视班主任的作用,发挥生活委员等学生干部的力量。

(二)我国台湾地区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

在我国,与大陆相比,台湾地区与香港的心理学研究显得更加成熟,在心理学的应用上也更加广泛,尤其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应用,显得更加完善。

樊富珉、古怡指出,“台湾地区青少年心理辅导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道路。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从小学到大学有关学生辅导工作的法规、条文,确定行政组织、人员编制和聘用、工作实施目标及要点等,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保证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刘华山曾指出:“台湾地区自1954年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经过了由教育学术团体倡导到教育行政当局明令建立相应制度的过程,辅导工作已步入正规化。如今,一个从小学至大学各级学校纵向贯通的辅导体系已建立起来。在学校中,辅导内容涵盖了生活、学习与职业选择等各个领域,形成了辅导、教学、训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在台湾地区,中小学设有辅导工作推广委员会,委员会日常工作由执行秘书负责。委员会下设两个组织,即学生辅导中心和心理卫生中心,两个中心之下又分别设有生活辅导、教育辅导、职业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五个组具体负责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职责是收集并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举行咨询与个案会议;进行参观访问与调查工作;定期举行各种心理测验;与家庭密切联系,进行家访与召开恳谈会等;设计各级辅导方案,供有关教师参考实施。

依照法令,台湾各级学校均设有辅导组织及专职辅导工作人员。各个学校辅导组织的形态,是由学校行政首长根据对辅导工作的认识、学校的设备及学生的人数而决定的。所以,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人文环境的学校,其辅导组织的类型各不相同。现以“国小”“国中”及高中辅导三级组织为例:

台湾的“国民小学”一般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全校的辅导工作。它由校长牵头,下设主任委员和执行秘书各一名,另有委员会成员3~4名,聘请专职辅导教师担任。委员会细分为资料、辅导、联络和特教组,相互配合,再由各科任教师、级任教师和年级主任等共同参与,推动辅导工作的开展。

台湾“国民中学”的辅导工作也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由校长牵头,下设推行计划委员会、特殊个案研讨会、就业辅导委员会和升学辅导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向校长负责,做好自己所承担的辅导工作。辅导委员会的实际领导为执行秘书,负责整个委员会的工作。秘书有一人,有的也有多人。执行秘书主要抓委员会下设的几个小组:行政业务组、生活辅导组、学生辅导组、职业辅导组、研究计划组和测验统计组。各年级导师参与生活、学业、职业三级活动。

台湾的高级中学辅导工作组织,依照台湾“教育部”1979年公布的《高级中学法》而设置。学校的辅导工作由专设的机构——辅导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校长兼主任委员,作为全校辅导工作的总负责人。委员会成员包括教务、训导、总务、实习辅导及图书馆等处室主任,主任教官,主任辅导教师,教学、训育、管理、卫生、实习、就业等组长,各科教师代表若干名及辅导教师。辅导工作委员会设置专任辅导教师,以每15个班设置1人为原则,由校长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担任,并由校长从辅导教师中选一人为主任辅导教师,负责规划、协调全校学生辅导工作。

二、我国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展望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行政组织是一个围绕着组织目标,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开放多维的有机的整体系统。一般来说,行政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组织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法规制度、人员构成、物质因素。与行政组织一样,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也是由以上六大要素构成。鉴于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经验,结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在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组织目标是组织建设和努力的方向。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的最根本目标是从学生心理成长的角度,实施对学校辅导的管理,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全面而健康地发展。从具体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校心理辅导室来说,各自均有不同层次的工作目标,心理辅导行政需要对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规范、系统的组织目标体系,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

第二,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组织三级工作网络

在机构组织的建设上,可以采用“三级工作网络”的组织体系。在“一级工作机构”中,由教育局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该区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及考核工作;在“二级工作机构”中,各学区辅导中心、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在“三级工作机构”中,由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运行与实施。

第三,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的权责体系的建设

权责体系是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核心要素之一,明确心理辅导室的核心地位和权责能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我们认为应将心理辅导室作为学校的一个独立部门来设置,使之成为一个与教务处、政教处、科教处、总务处并列的处室。换句话说,心理辅导室主任可以确定为学校中层领导。这样做,有助于学校心理辅导室参与到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师生心理环境的创设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法规制度建设

法规制度的建设有助于心理辅导行政的可持续发展。法规制度的建设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性文件,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运行机制、管理办法、评估方案等;(2)教师队伍建设文件,如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的文件;(3)评估考核性文件,如学校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体系等。

第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教师培训的关键是要引导、鼓励和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和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提升教师的心理辅导理念和技能外,更要提高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效能感,以及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培训途径上可以采取多种途径结合,如相互听课、评课、个案研讨、学术沙龙等。

第六,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

第2篇

一、引导课文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机械基础》所有的知识都建立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并与现代机械工业密切联系,所以教学中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笔者利用“引导课文教学法”来进行《机械基础》中的“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与分类”教学,效果良好。在实施“引导课文教学法”教学时可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1.获取信息

先给学生播放铰链四杆机构在日常生活、生产实例的视频动画,再给学生下发“学习辅导策略”,启发、引导他们了解本次活动任务:制作铰链四杆机构三种运动形式的模型,确定本组的团队名称与口号,了解本组与其他小组的学习、制作情况,汇总本组对被评价小组成果及展示活动的意见,策划本组学习成果展示方案。学生们拿到“学习辅导策略”后兴奋不已,个个跃跃欲试。这时笔者提醒学生:若要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人都一定要作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仔细阅读“学习辅导策略”,了解各个杆件长度的配置关系等。

2.制定计划

按照“学习辅导策略”的提示,学生们开始按四人一组分成六个学习小组,开始进行积极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制定出工作计划:自学“学习辅导策略”中的有关问题,并上网搜集相关的知识点;画出铰链四杆机构的设计图样;了解工作的安全要求和环保要求;汇总本组对被评价小组成果及展示活动的意见;策划本组学习成果展示方案。

3.做出决定

当学生们把制定好的计划书交上来后,看到这六份凝聚学生几天辛勤努力的计划书,笔者心里由衷地为学生感到骄傲。然后开始对各学习小组所做的计划书进行讨论。首先看学生制定的计划是否合理,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可行,选用材料是否合适等。期间笔者发现一组学生采用不锈钢管作为四杆机构杆件的材料,就问他们为什么选用这种材料? 学生说“银晃晃的挺好看”,笔者及时提醒学生:不锈钢管的价格较贵,如此选材会使产品成本大幅增加,若选用银色硬纸片来制作模型效果不是一样吗!笔者适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帮助他们做出了科学、正确的决策。

4.实施计划

根据师生共同拟订的计划,课堂上学生们开始独立完成计划的每一个环节,根据组员各自的特点进行任务分配,分别执行陈述、自评、互评、信息采集等工作。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写在卡片上,张贴在移动黑板的问题张贴区,学生在一起互相讨论,笔者及时引导。譬如,在遇到“杆长条件”时,运用到数学中三角形知识,有些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笔者就引导他们并提供“三角形两边和大于第三边”方面的资料,最终顺利解决这个问题。在“实施计划”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积极调动起来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地反馈传递信息,并及时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优方案。

5.检验

按计划完成制作后,学习小组之间有步骤地对计划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检验,比如对所制作模型的质量及整个工作过程的质量进行检验,然后进一步完善“学习辅导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但要运用《机械基础》的各种知识,还需要运用相关学科《机械设备拆装》的有关知识,在检验环节中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6.评价学习

各学习小组与真实的工作情境相结合,进行形式新颖的学习成果展示,分析说明该小组所制作的铰链四杆机构模型的组成、类型,以及其中是否存在曲柄。根据“质量评价表”的要求,先由小组长介绍“学习辅导策略”的完成过程,之后成员展开讨论做出评价,对自己的作品打分、评定,然后各小组之间互评,最后交由老师来进行综合评价,肯定设计中的优点,找出设计中的不足,并分析产生不足的原因,以期下次做得更好。

二、教学反思

1.执行结果

这节课通过 “引导课文教学法”的教学实践,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成功地按教学计划完成了授课任务。课堂上笔者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作为本次课的教学辅助工具,多数学生在“学习辅导策略”的引导下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2.实施感受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的目的在于不教,让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这次课笔者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新式“引导课文教学法”,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学习辅导策略”,放手大胆地去探索学习“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与分类”的技巧,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笔者的启发与点拨下,能自主展开。例如,铰链四杆机构如何分类,它们之间又有何区别。

(2)生为主体,师为主导,师生互动。这次课笔者充分发挥课堂民主,给予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课前预先给学生发放“学习辅导策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新知的自主学习,从制定计划的环节开始,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学习小组,学生独立收集信息,小组内共同讨论设计铰链四杆机构的模型。在学习成果展示环节,各小组推荐代表将本组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等与真实的工作情境相结合进行展示。由于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自由,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绝大部分学习小组高质量的完成了“学习辅导策略”内的任务,更好、更快地掌握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

在学生实施“学习辅导策略”的任务时,教师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笔者及时引导学生观察铰链四杆机构在日常生活、生产实例的视频动画,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不同四杆机构的结构,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惑,总结归纳出“组成、分类”等共性的问题以统领本次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在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展示结束之后,笔者及时给予肯定、激励与鞭策,并把作品逐一进行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团队合作,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以小组为单位,以制作铰链四杆机构模型为载体。笔者在全班学生中进行了初步分组,进一步的分工由组内决定。因为小组之间存在竞争,学生必须要互助合作、共同制定计划和参与抉择,这刺激了组内各成员之间合作的热情,所以这堂课表现出来的学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具体而具有可操作性。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走向工作岗位,熟悉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随机挑选一组同学参与“铰链四杆机构产品推销”这一情境的团队合作:一个学生扮演产品的推销员,另外三个学生分别扮演顾客。根据所推销铰链四杆机构的特点以及顾客感兴趣的卖点,推销员熟练、准确地进行产品展示和介绍,与顾客就产品卖点及不同点进行有效沟通,全方位地为顾客提供服务。通过模拟推介、展示产品等团队合作、自主学习的活动,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能鼓励学生移情体验他人的立场和感受,让学生对铰链四杆机构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重在引导,精心准备。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不够了解学习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引导课文教学法”可以较好地改善这一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课文教学法”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学习效果显著。为此,笔者课前根据“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与分类”一课的教学能力目标、学生实际情况、教育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制作了“学习辅导”,认真做好了组织、引导工作。

在介绍铰链四杆机构常见实例这个环节,单凭语言是很难让学生听懂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笔者花了很多时间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加入音乐效果等素材,做到图文并茂、视听兼顾、交互性强。例如,笔者出示了一组铰链四杆机构常见实例的视频(空客A380飞机、ASIMO机器人等),把枯燥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不易理解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并将其与“学习辅导策略”进行关联。在看完图片与视频后,学生对铰链四杆机构的应用有了更深的印象,从而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服务。

(5)渗透德育教育,促进道德内化。机械基础的教学强调理论密切联系生产实际,而德育教育的主旋律也是强调回归现实生活,所以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鲜活的生产实例就是机械基础与德育的良好结合点。本次课在介绍铰链四杆机构应用实例折叠伞时,笔者带领学生观察折叠伞的结构,同时还潜移默化引导学生――“班主任、班干部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伞柄、支架和布,再好的伞柄如果没有支架的支撑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一片天空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认识了折叠伞的构造,又感受到铰链四杆机构的应用范围之广,还无形中渗透班级班风建设的教育,真可谓一举多得。笔者利用学生参与机械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不断挖掘、引导、渗透,从而使德育的力量无形中内化为学生内在的道德品质。

3.不足之处

(1)对时间的整体把握不够好。笔者最初的教学设计构想是想通过“引导课文教学法”将本次课的内容完整展示出来,这样需要两个课时的时间。这次课只讲授了50分钟,略显仓促和粗糙,未能全方位地展现“引导课文教学法”的优势和魅力,没能实现这一教学设想。例如,“铰链四杆机构认识――连连看”比较好的教学创意设计只能舍弃而做出调整。

(2)执行过程中考虑不足。因学生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在同一堂课中有的学生个人能力与水平能得到充分展示,而有的学生则默默无闻,以致使各组完成模型的时间相差太大。

第3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教育管理 职业化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这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非职业化”的现状

1.选拔与管理缺乏规范化,业务能力不强

高校辅导员所从事的学生工作主要包括:党团建设、心理咨询、奖贷困补、就业指导等。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具备较强的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职业咨询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在选拔中存在着“非专业化”误区,注重强调思想素质,对于所学专业有所忽视。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缺乏规范的管理。由此导致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方法简单、缺乏创新,工作效果也不佳。

2.职业定位不准确,职责不明

1987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提出:辅导员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应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对大学生有针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现实工作中,高校的相关领导部门,如学生处、团委、就业中心等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与此同时,高校辅导员在所在的院系中同样承担了众多的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工作的事务,工作中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

3.职业资格制度不够完善,归属感不强

职业资格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就现状而言,由于缺乏完善而又严格的职业资格规定,辅导员队伍人员来源复杂,专业背景各异,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素质良莠不齐,难以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也给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管理体系尚未形成,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完善。高校辅导员在参与考核、评优时,将被放在行政人员或教辅人员中进行考核时忽略了辅导员的特殊性, 这就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影响到对辅导员职业的归属感。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定位分析

1.高校辅导员是高校育人的先锋

教育部颁布的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高校辅导员应在教书育人方面下功夫:一是拓宽知识结构,提高自我综合素质。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参加培训、进修和各种业务学习,掌握多学科知识。二是研究现代教育教学工作,掌握教学规律高校辅导员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三是注重在实践中强化育人工作。高校辅导员在指导学生工作中要注意加强教育和引导,寓道理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做事。

2.高校辅导员是高校管理的战将

《规定》中同样指出:“高校应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高校辅导员要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管理,指导院系学生党、团支部的活动,领导院系学生会、社团工作。从工作上说,辅导员从事的学生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以学校的一名管理战将的身份才能处理好各种事情,或者说,其所发挥的正是学校管理战将的作用;从自身发展来说,辅导员通过充当各个方面的管理员,可积累丰富的经验,为自己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管理干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方略探究

1.严格把关,建立职业准入制度

高校辅导员要严格职业准入标准,科学选拔。在具体操作上,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纳入正常的学校人事管理系列,建立健全辅导员选拔制度,坚持高标准选拔,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原则,选拔拥护党的领导、思想作风正派、热爱学生管理工作、有志于探讨大学生教育管理方法的年轻人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最终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规范化和职业化。

2.科学分析,明确定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组织科学的职业规划,明确定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任职资格体系,有利于明确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下的工作职责。主要的工作任务有:第一,组织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规范大学生行为准则。如大学生的文明行为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档案材料、奖贷困补等工作;第三,学生班级建设。主要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学生社团的建设,班委会的建设、学风班风、班级工作制度等建设。结合当前形势和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过组织科学的分析,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职责,有利于建设一支高效率的高校辅导员队伍。

3.统筹规划,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方位、整体性的思考和规划, 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作保障。第一,建立长效机制。教育部相关主管部门必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措施。构建人事机制,实行“双轨”制职务晋升原则;在专业技术职务上,可以和教师一样考评各级教师职务;在管理职务上,可以设立非领导职务职员岗位,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考核结果,晋升正、副科级处级非领导职务职员;第二,健全奖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制度,定期评比表彰,加大在职务聘任、津贴发放等中的权重,从而在制度上保证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

4.提升素质,拓展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培训工作是提高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型辅导员的重要措施。高校要按照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要求, 制定实施专门的辅导员培养计划和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培训体系, 有计划地按照职业化标准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不断完善辅导员自身的素质结构和辅导员队伍结构, 努力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根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高校要积极推行“专、提、派、转”的工作体制;鼓励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辅导员骨干向专家化、职业化发展;根据本人条件及志愿、工作需要有计划的定向培养,具备条件者逐步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有科研教学潜质的辅导员,可以输送到教学科研岗位。

参考文献:

[1]邢润歧.试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J].新西部,2008.

[2]彭红艳.高校辅导员的定位与队伍建设的探索[J].企业家天地.

第4篇

关键词:辅导员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105-02

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学校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深入分析我国高校辅导员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寻找相应对策,推进高校辅导员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

1.计划不到位

这主要表现为高校对辅导员管理工作的计划性认识不足,将这项工作只当成一时一地的行为,工作消极懈怠,不作长远考虑,不为持续发展谋划,忽视了对辅导员的管理目标计划、过程计划以及评价和监控计划等要素。有的高校领导认为辅导员工作和管理是一回事,将彼此混为一谈,因而很少去认真思考如何规划和设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和岗位设置等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的学历结构总体上较为均衡,但各高校之间却不太平衡。有的高校,在辅导员聘用过程中,过分注重应聘者已有的专业能力,而不重视辅导员的实际业务能力,重其人脉关系而不重其学科背景,致使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结构不合理、专业单一等问题[1]。

2.组织不严谨

很多高校缺乏对辅导员管理的组织工作,只是片面地抓教学工作常规。如对辅导员的选聘、培养、任用与管理等工作环节重视不够,使常规管理工作不严谨,辅导员队伍发展后继乏力。此外,有人认为辅导员管理工作每天都在做,抓管理是“老生常谈”,抓与不抓没有太大区别,得过且过,因此,管理行为松懈,致使辅导员管理工作无法达到应有效果。

当然,也可能有的学校因办学条件所限,如辅导员师资相对薄弱,致使常规管理难度加大。还有的学校因教学经费等方面的不足,对辅导员的管理与培养工作也显得力不从心。

3.领导不得力

这主要表现在工作中政出多门,管理交叉重叠,领导意图难以全面贯彻。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基本上由校、系和部门共同领导,辅导员同时接受不同级别的领导,工作经常发生冲突和重叠,致使其有时显得分身无术,难以应付。另外,根据教育部24号令的规定,我国高校本科院校应按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但事实上由于连年扩招,生源急剧增长,而辅导员队伍数量却没有相应增加,致使辅导员严重不足,辅导员工作超负荷,加之辅导员工作本身比较复杂,这些都无形中给各高校对辅导员的有效管理造成了不少的困难。为了维持教学的正常运转,不少高校的辅导员只能超额带班、超负荷运转,不分昼夜地工作成了辅导员的工作状态。由于辅导员精力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致使学校对他们的领导力下降,最终影响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4.制度不完善

主要是高校缺乏完善的对辅导员的常规管理和选拔培养的制度。要保障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完善而有效的相应管理制度。但是,目前从选拔培养机制看,许多高校并未像对业务骨干教师那样关心辅导员的选拔与培养工作,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在实际工作中,不少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方面的发展都可能因学校保障支持机制的缺失而受到削弱。在评职评优等方面,辅导员很难与普通教师相提并论,从而影响了辅导员从事教学和学生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评价机制看,目前不少高校辅导员考评制度尚未健全,奖优罚劣等制度欠缺,辅导员管理监控体制不完善。这些都必然会阻碍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对策

1.精心设计辅导员管理计划

辅导员管理计划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导向。对高校来说,要想有效实现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提高,需要制订辅导员科学管理的整体规划,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具体的目标,是实施辅导员科学管理的行动指南。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高等学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因而,在开展辅导员管理工作之前,需要高校领导者提高认识,制订辅导员管理方案,结合本校实际,将辅导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融入本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中,将辅导员队伍发展壮大的目标融入本校师资队伍发展方案中进行统筹规划,精心设计高校辅导员管理计划,做到近期、中期与远期发展目标协同进行,努力打造一支高度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2.严密组织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

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既需要制订科学的计划,更需要进行严密的组织,严格执行计划并努力达成计划设定的目标,实现辅导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人文化和精细化。

要做好辅导员管理,必须以人为本。一是辅导员管理工作要符合工作特点,其管理思想、理念、方法和途径等要契合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特点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际情况;二是辅导员管理要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换,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注重诚、礼、信,而且要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在管理过程中做到沟通、支持与互动,尊重、理解和关心全体辅导员;三是管理目标的达成不仅着眼于学校组织的满意度和具体事务的圆满完成,也要关注辅导员的心理认同、积极性调动、潜力发挥等因素,特别是在辅导员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注入人文主义色彩,在制度化框架中人性化地化解各种矛盾。

辅导员管理应尊重客观实际,科学管理。高校要把辅导员工作中大量的、反复出现的日常管理事务,按其各自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建立起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常规制度。同时,对辅导员自身的管理也应包括其业务素质提高的管理,使学校对辅导员的外在管理,转变成辅导员自我管理的内在需求,将管理的意志体现在集体的力量中,成为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素质逐步提高的工作基准,使辅导员各项工作做到有条不紊[2]。

辅导员管理要得到持续发展,必须要抓好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做到精细化管理。要把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认真制定辅导员管理工作规程。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措施,才能帮助辅导员更好地完成思想教育等任务。精细化就是要注重那些习以为常的细节和容易忽视的日常行为,如高校可以组织辅导员定期进行视听观摩学习,使他们有机会吸取他人思想教育中的优点,同时也能从彼此相互交流中获得思想教育的经验,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

3.理顺高校辅导员领导机制

理顺辅导员领导机制就是要将当前对辅导员实行的“三级”领导尽可能变成一级领导,使领导的影响力更加集中和有效。将校、系和部门的领导进行合理整合,避免政出多门、多头指挥的现象,以免造成辅导员无所适从和疲于奔命。在实际工作中,理想的做法是将辅导员的领导中心建立在系(部)一级,学校一级仅作为宏观监督,学工部则承担辅导员业务培训和指导的职能。将系(部)作为对辅导员领导的中心,有利于教学单位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合理配置辅导员师资力量,合理进行工作优化和有针对性的业务安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高校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3]。所以,高校应加强并理顺对辅导员的领导,既要将辅导员管理计划一以贯之于实践全程,又要在全程中加强领导和引导,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或管理缺失的现象。在辅导员工作和自我教育提升等方面,发挥领导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促进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发展。

4.建立完善的辅导员管理制度

建立督查制度,完善督查机制。深入持久地开展好辅导员管理工作,不是靠几次考核评估就能一劳永逸的,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督查机构,形成经常性的督查机制。一是高校主管领导要亲自督查辅导员常规管理工作,二是高校学工部门要成立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辅导员常规管理工作进行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列出清单,限期整改,保障辅导员管理工作有序推进。

监控与激励相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在辅导员管理问题上普遍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大多数辅导员由于直接从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在工作方法、教育经验上都存在缺陷,如果辅导员上岗前缺少专业和系统的培训,在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事务时,将难以得心应手。因此各高校要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监控,与此同时要注重对辅导员的鼓舞和激励,做到宽严并济、奖惩适度。例如,高校可以将年终考核与学习培训挂钩,实行辅导员资格证书制度,以学分制管理模式鼓励辅导员实现自我学习和素质提高,鼓励辅导员参加校际交流、考察和进修等等,千方百计地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

总之,为了提高辅导员管理质量,各高校应在巩固原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辅导员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与研究,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促进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晓宁.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难点及对策[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

第5篇

一、做好前期组织工作是提高培训实效性的基础

⒈通过调查摸底进行培训指标分配,做好参训教师的遴选工作

“国培计划”是根据培训计划采取指标分配的形式来组织培训的。省国培办根据本年度国培计划,按项目、分学科把培训指标分到各市,市里再按比例把培训指标分配到各县(区)。尽管指标分配时是遵循“按需分配”和“项目和学科相对集中” 的原则进行的,但在落实培训指标方面,依然会出现市县学校指标分配不均的现象。指标分配多者,为凑够人数,甚至安排非专业教师参培;指标分配少者,一些农村小学教师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再者由于政策宣传或相关部门工作做得不到位,每年都会出现重复选派或选“闲人”参培的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缺乏调查,难以做到“按需分配”;二是政策宣传不到位,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减缩选派流程,没真正落实“依愿选派”。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第一,国培计划在每年的下半年开展,各县市可以在上半年4、5月份开展调查摸底各学校的培训情况和指标需求,按照“教师学校县教育主管部门市教育主管部门”逐级提交各培训项目的指标需求,市教育局则根据省里下达的指标依各县所需比例分配,县教育局则根据各校所需按比例来分配培训指标,这样就克服了行政指标分配或平均分配带来的名额浪费或名额不足的弊端。第二,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组织学校校长进行专题学习,解读“国培计划”的培训性质、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要求,明确“国培计划”培训项目的分类和选派学员的要求。要求选派参培学员时,采取教师申请,学校推荐,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的方式进行。校长根据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需求和指标分配选派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培训,真正做到按需选派,依愿选派,确保“国培计划”的生源质量。

⒉建构辅导教师能力胜任体系,提升辅导教师的助学能力

班级辅导教师是培训管理最直接实施者,辅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工作责任直接决定了培训推进和培训的质量。因此,在遴选辅导教师时,除了在满足学历、学科、教龄、业务表现、培训经历等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其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和个人能力等,对于态度不积极,工作不认真,业务水平不达标、工作和辅导时间有巨大冲突的老师应不予聘用,以免影响辅导质量和培训效果。选好辅导教师后,进行开班前的集中培训还是非常必要的。尽管大多数辅导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培训者培训,但每年都会因各种情况调换或增加一些辅导教师,这些教师缺乏国培辅导和管理经验,很有必要进行集中培训。再加上每年培训政策和培训要求或多或少有些改变,也有必要组织辅导教师集中学习和交流。针对这些情况,可以由市主管部门在培训账号发下之时,组织所有承担本年度辅导和县级项目管理工作的教师集中学习。学习培训方案,明确培训要求,交流培训心得,共同探讨培训难题。市级管理员还可借此机会督促所有辅导教师创建好班级QQ群,统一收集,以便县项目管理员在发放帐号时及时告知参培学员,为开班后快速高效引导学员登录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⒊做好开班培训指导工作,提升学员培训学习效能

湖南省“国培计划”―中西部远程培训是以市为单位按项目、分学科来组班学习的,班级学员分布广,覆盖面大。如何组织好学前培训也是县项目管理员和辅导教师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纵观3年来的培训实施情况,凡是组织了学前培训的县区,学员上道快,参训率高,整体学习质量好。这也充分说明了“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一道理。因此,在培训账号生成之后,县级项目管理员与教师进修学校的辅导教师要联合起来利用发放账号的机会组织全区所有参培学员进行学前集中培训(如果参培训学员太多,可以根据项目和学科选派学员代表参加,回校后再进行二次培训)。集中培训时,先把学员集中在一起,分发学员手册,集中解读培训方案,统一讲解培训日程安排和培训考核要求。然后按培训平台分班到网络机房,由承担该平台的学科辅导教师根据本平台的培训方案,对课程的目标,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研修形式、考核评估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同时指导学员加入班级QQ群,并登录学习平台,了解平台设置。通过学前培训,学员明确了培训要求,掌握了平台操作要领,既有利于缓解他们参培的畏难情绪和抵抗态度,也为快速引领学员登录学习,确保培训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培训过程管理是确保培训有效推进的关键

⒈辅导教师辅导、管理及时到位

国培中西部远程培训采取辅导教师兼班级管理员的管理模式。因以市为单位组班,班级人数多、学员分布广,这就加大了辅导教师的辅导强度和管理难度。要如何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好辅导任务,对辅导教师来说是一项很大的考验。结合笔者几年来的辅导与管理经验,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①培训前期,陪伴引导。培训开始时,学员遇到的问题多,困难多,辅导教师要舍时相陪,要尽可多的时间在网上释疑解惑,引导陪伴学员登录学习,缓解学员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②培训进程中一要及时批阅作业,参与讨论交流。通过及时批阅作业和日志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和纠正。二要及时班级学情,表扬积极分子,督促落后教师;三要定期组织班级学员进行集中研讨活动,通过集中研讨,了解学情,解决问题;③制定班级评选细则,激发学员学习热情。培训初始可以结合省级考核评价标准制定好班级评优细则,有了具体可依的评优细则,学员就有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激励他们认真对待各项作业,提高研修质量。④通过班级简报展示优秀成果,表彰学习榜样。远程培训中最关键的是要点燃学员学习的激情,而简报就是能够点燃学员激情的一个版块。辅导教师可利用班级简报来写班级寄语,进行学情分析、展示优秀作业,热点沙龙,呈现精彩留言。学员看到自己的研修成果得到肯定和展示,心中自然高兴,学习就更有干劲了。而其他学员通过学习优秀成果,则进一步明确学习要求,同时激发起努力争优的斗志。

⒉发挥好县级项目管理员的督导作用

从2011年开始,湖南省中西部国培计划远程培训项目采取增加县级管理员的方式来加大管理督导力度,这一举措不仅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辅导教师的管理难度,也提高了参培学校和参培学员的思想认识,客观上起到了提高培训质量的作用。结合三年来的培训情况看,凡是责任感强的县级管理员,本县学员的参培积极性就高些,学习质量就好些。凡是责任心不强,放任自流(不组织学前培训,不关心本区学情),管理力度弱的县级管理员,本县的参培学员辅导管理起来难度就大,学员思想涣散的现象较前一种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市主管部门在选拔项目管理员时,尽可能选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来承担,这样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行政督导作用,有利于帮助辅导教师解决班级学习“钉子户”的问题,从而使整个培训工作得已顺利推进。

三、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是确保培训实效的强有力手段

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上级部门的规划、指导、管理和评估;没有各级部门的分层负责,没有参培学校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单靠辅导教师、管理员、技术员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激励考核机制非常重要,这是确保县级主管部门重视、参培学校重视、参培学员重视的强有力保证。市县校要把远程培训作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做好宣传发动、指导和服务工作。市一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对县区的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并纳入年度教育督导内容。县一级教育主管部门则要建立起对学校的管理绩效考核机制,把各学校组织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校长业绩考核的参考;通过建立培训督导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使市县学校重视远程培训管理,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特别是保障校内上网条件,落实校本研修的组织、实施、指导和考核等,用绩效考评驱动优质管理,抓实管理。

四、重视培训结果管理是确保培训实效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1、结业统计全市通报,组织交流积累经验

国培中西部远程培训,都安排在年底结束,然后就是省项目组的统计,评优、制证发证等收尾工作。辅导教师和项目管理员的工作似乎到此就完成了,大家都沉寂起来,各自忙自己的去了。笔者认为历时三个半月的辅导管理工作,轰轰烈烈、呕心沥血,优秀者自有良方,落后者定有苦衷,大可利用此时以市为单位进行集中总结和交流。结合省级评优结果表扬一批,针对培训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反思,为来年的国培顺利开展积累好的经验,共同探求良策。

⒉加强培训服务职能,确保培训各项证书及时发放到位

由于国培中西部远程培训规模大,参培人员多,优秀证书、结业证书的审核、打印和分发工作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加之培训过程中学员信息的替换更改导致前后学员名单变化,这也给领证发证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这也是导致有些结业证书、优秀证书不能及时发到学员手上的一个原因。此外,县(区)主管部门领回证书没有及时有序发放,以致于出现后一年培训开始时还有前一年参培的学员说自己还没领到结业证书或优秀证书的情况。这项工作的不及时,不仅磨耗了学员那份期盼和成就感,还徒增几份怨言和失望。因此及时、有序发放培训各项证书是提高培训实效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县级项目管理员应在辅导教师的协助下统计好所有项目的最后结业和优秀名单,据此领证发证,确保证书及时、准确发到各个参培教师的手上,圆满完成此项培训的最后服务工作,给学员一种满意服务有始有终的感觉。

第6篇

关键词:朋辈教育管理大学新生学业辅导

学业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仍然是至关重要的主要任务,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实现内涵式发展,是高校的根基所在[1](11-13)。面对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特点及学习模式从被动向主动转换,学习节奏明显加快,学习环境变化,大学新生入学后面临学业适应性挑战。同时,新生入学可能会有一些适应不良的情况,产生焦虑、厌倦、自责等情绪[2](84-86)。意味着我们更应该关注新生的学业辅导工作,帮助顺利度过适应期,为今后学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朋辈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学业辅导内涵

朋辈辅导最早起源于牛津大学,所谓“朋辈”(Peer),实际上是“朋友和同辈”的简称,是指年龄相近、职位相当、生活境遇相似的一个群体,他们之间可以是相互熟悉的,也可以是相互陌生的[3]。进入同一所高校学习的学生,有着相似的成长时代背景及求学经历,进入大学后拥有相同的生活环境,接触相同的教育资源,在不断的磨合适应中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念及人生目标追求,对彼此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朋辈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大学新生学业辅导机制能够通过新生群体间的价值认同增强学业辅导的有效性,营造良好的班级学风氛围,帮助大学新生走好大学期间学业发展规划的第一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朋辈教育学业辅导机制,有利于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

2.大学新生学业辅导需求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新生在入学适应期对于学业辅导的需求,优化朋辈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大学新生学业辅导机制,对安徽某高校265名在校大一新生的学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大一新生在专业学习中积极性高,但专业概念却较为模糊。85.71%的学生选择对专业学习有热情,并想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这一结果符合初入校园的学生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但仅有21.58%表示了解自己选择的专业,对于未来的就业前景明确并能够对自己的职业做出具体翔实的规划。同时自主学习意识强,但缺乏有效的方法。87.34%的學生选择想要自主学习专业相关知识,阅读本专业相关书籍,同时有62.34%的同学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满意,不是十分有效。遇到学习问题时,45.24%的学生选择自己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视频课、做练习题等自助方式解决,仅有18.34%的学生选择与同学开展互助学习,78.25%的同学认为朋辈互助方式是所有方式中最为有效和快捷的。说明大一年级学生对于学业辅导有一定需求,但是选择朋辈互助的方式解决学习困难的较少,仍然需要探索构建科学完善的朋辈教育管理模式下大学新生学业辅导机制。

3.加强新生朋辈教育学业辅导工作制度化建设

3.1完善朋辈学业辅导的运行体系。

学校或学院应当建立专门的朋辈学业辅导中心专门机构,招募高年级学生团队承担中心日常运行任务,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老师和辅导员进行指导,形成由辅导中心统筹、以班级为基础的学业辅导工作体系;制订并完善朋辈学业辅导工作实施方案;年初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年末进行工作总结。围绕朋辈学业辅导规范管理、学业预警、朋辈学业辅导咨询工作流程、朋辈学业辅导内容课程化建设、朋辈学业辅导队伍建设、监督与考核等内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3.2完善朋辈学业辅导队伍建设。

任何机制的完善运行都离不开优秀队伍的保障。朋辈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学业辅导队伍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由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指导教师队伍,负责对朋辈学业辅导工作进行整体框架设计,对每个学期的参与者设置合理的考核目标,为担任辅导者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技能指导,例如讲授技巧、心理疏导技巧、学科专业知识等。另一方面选拔学生党员、十佳大学生、研究生科技标兵、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等优秀学生辅导者,共同组建大学生朋辈学业辅导的朋辈队伍,让朋辈学业辅导队伍焕发出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教师群体和优秀学生群体优势互补作用,以学生为本,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3.3建立朋辈学业辅导效果反馈评估制度。

评价体系应包括纵向和横向评估,既有参与学业辅导前后的分类评价,又有参与和未参与学业辅导的比较评价。建设学生学业状况的动态监测平台,包括课程成绩、奖学金、助学金、校内与社会实践经历、科研项目经历、公益活动经历等。将参与朋辈学业辅导的记录和反馈意见及建议,课程不通过率、学业预警率,毕业率,早操、晚自习学风状况等数据作为评估参考指标,全面分析学生参与朋辈辅导的受益情况,广泛收集意见和反馈,使朋辈学业辅导工作得到持续性发展。

4.加强新生朋辈学业辅导工作专业化建设

4.1丰富朋辈学业辅导内涵,充分挖掘相关资源。

在接触有学业问题学生时,应当全面分析造成学业问题的原因,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健康状况、家庭亲子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等。对现有育人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整合,将朋辈学业辅导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发展性辅导相结合,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发展性学业辅导能够为学生提供每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业辅导,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完善个人发展目标[4](22-26)。立足于每个院系下设的大学生心理发展辅导中心,对每个学生细致深入地开展个性化的学业辅导,为学生解决长期以来困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问题,同时结合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及时调适学业压力下出现的心理问题,增强学生学习韧性。

4.2依托学术型社团,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学术型社团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参与到其组织开展的学术型实践活动中对新生来说是提高专业素养的渠道之一。学术型社团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学术研讨、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灵活多样的学术型社团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与学术交流相融合,促进课内知识在课外的深化运用,丰富学生课堂外的学习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增强新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和拓宽国际化视野。

4.3通过科研训练计划,巩固提升学习成效。

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学生朋辈学业辅导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完善学生高低年级交叉科研训练制度,使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科研训练和课题研究,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互相影响带动,拓展专业领域,提髙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确保朋辈学业辅导有效开展和长效运行。

4.4打造朋辈学业辅导中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业辅导中心旨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发展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个性化指导和支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根据不同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及特点采用不同的学业辅导方法,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业需求。学业辅导中心开展学业辅导形式多样,包括工作坊、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互助小组、学业指导平台、团体辅导及个体辅导等,辅导方式的创新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养成,大大增强学业辅导效果。除了专业指导教师外,品学兼优、热心公益的朋辈学生辅导团队成员也是学业辅导工作的主体力量,他们往往与辅导对象有着相近的年龄和情感体验基础,沟通交流更加顺畅,具有特别的优势,可以承担一对一辅导、答疑等工作。

5.加强新生朋辈学业辅导精准化建设

5.1实施全覆盖的“开学第一课”计划。

新生朋辈学业辅导是大学生学业辅导体系的第一站,能够帮助新生顺利从高中学习模式转变成大学模式,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生朋辈学业辅导要从增强学生的适应性系统规划和整体设计,新生“开学第一课”计划的辅导内容可包括髙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学术型社团宣讲活动、学长导航制度推行、学习互助小组建立、学术前沿讲座、专题讲座、专业导论等。

5.2面向学业困难学生实施预警及个性化朋辈学业辅导。

学业困难学生是开展朋辈学业辅导工作关注的主要对象之一,学业辅导以个性化指导为原则,根据学生学习困难的等级施行预警机制和一对一辅导。通过学业困难学生的筛查,建立学业辅导档案,确定学生学业困难的具体原因和程度等级,制订有针对性的学业辅导计划,根据学业困难学生不同时间节点的学习状态动态调整学业辅导计划。每个学业困难的学生可能存在多个导致学业困难的问题,例如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往往自律意识较差,时间管理能力弱,对于大学生活和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缺乏合理规划等,因此需要全方位、连续性的个别学业辅导,学生朋辈辅导者在学业情况跟踪和督促上有很好的优势。

5.3依托网络平台,打造精品朋辈学业辅导项目。

通过实际走访调研,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和期待,并以此设计辅导内容,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设计、实践、反思,推出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及富有特色的项目。结合大学生慕课平台、超星学习通等网络课程平台,推动朋辈教育管理下的学业辅导课程化建设,让更多的同学受益。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面向学生群体及时开设朋辈辅导微博、微信平台,定期推送朋辈学业辅导栏目,提供预约服务,把朋辈学业辅导的理念、内容和活动融入新媒体技术之中,扩大工作的覆盖面,增加资源获取的便利性。

5.4实施全程跟踪,实现全过程管理。

建立辅导对象个人成长记录,因材施教,一人一策。以电子档案的形式,实现普通学生群体的个性化系列定制辅导,同时定期召开工作交流会,对朋辈学业辅导中心团队学生群体每个阶段的辅导内容提供指导,为后期辅导效果评估与改进提供建议。在学生群体中总结典型案例,推广先进经验,通过开展主题报告会、主题访谈的形式带动朋辈学业辅导工作的开展,让更多的学生主動加入这一群体中。

第7篇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模式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帮助中职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分析职业需求、培养自主规划与自我创业能力的教育;是指导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认知、确立职业生涯目标、构建发展台阶、寻求最佳发展途径、制订发展措施、调整发展规划的课程与活动。帮助和指导中职生进行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使中职生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引导学生合理定位,科学树立职业目标、正确选择职业,使他们从容走向社会。

本校《指导药学专业职校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与实验》课题,是2004年批准立项的广西“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历经近四年的研究与实验,初步探索构建了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模式,即为:以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课程体系为基础,以建立和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机制为保障,以多元化的社会资源为支持、以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为辅助、以“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为载体,以职业实习实践为特色的职业生涯指导模式。

一、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课程体系模式

(一)课程体系内容

1. 职业指导课程。2004年6月借鉴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的成熟理论,及其它职业学校的经验,结合本校就业工作的实际和要求,配合本校课程改革工作的启动,开始建设“药学专业中职生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课题组成员编写了校本教材《职业指导》,从2004年8月开始在全校开设《职业指导》课程,逐步开发出一套适合教学需要和尽可能与企业要求接轨的课程教学指导方案与教学模式。

职业指导课程包括:一是针对全校新生第一学期开设的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内容的《职业指导》课。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能够结合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设计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是针对全校即将实习的学生第四学期开设的以如何成功求职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和训练求职技巧,了解创业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专业基础课程《药学基础》。专业基础课程《药学基础》是针对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了解药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药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以及这些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帮助学生认识专业、认识职业。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师资非常有限,如果开展一对一的咨询,学生受益面较窄,而采用这种上课的方式,可以使更多的学生从这项服务中受益。全程化、专业性、实用性的课程体系,在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掌握方法、提升职业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模式

“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指导”课的核心内容,面向所有专业的全体学生。此课重点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以及指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兴趣、特长等,了解客观环境对自身实现职业目标提供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做出自己初步的、有实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教学模式主要运用了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造能力。

具体做法是:

1. 布置总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设计一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2.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写作的内容、步骤和方法,将总任务分解为下列分任务,布置给学生,给出目的要求和完成任务的路径,由学生按要求去完成任务。

任务一:调查了解并收集本校毕业生的在校期间是否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及毕业后工作情况的案例。

目的:唤起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的认识,初步形成任务意识。

完成任务的路径:通过教师、朋友、老乡介绍或走访校友。

任务二:学生独立完成职业性向心理测试;向老师、家人、同学、朋友了解,他们对自己的评价。

目的:了解自我,分析自身发展条件——“我能做什么?”即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

完成任务的路径:教材附录的测试题,或联合本校心理学会共同进行测试。(本校成立了广西中职学校第一个行为医学心理学会,由广西著名心理学专家主持,发展了众多会员,有着广泛的影响)。

任务三:学习职业相关知识,利用网络和其他媒体收集了解社会环境、行业、职业基本情况。

目的:对职业目标可行性的分析——“社会客观环境支持我做什么?”即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二步。

完成任务的路径:上网查阅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学习《药学基础》有关专业和职业的内容,采访有关专业教师等。

任务四:整理以上资料,根据发展条件的分析,初选职业发展目标。

目的: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我的职业目标是什么?”即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三步。

完成任务的路径:在教师指导下,按预测、衡量、比较三个步骤对职业发展目标举行抉择。

任务五:制定一个如何实现职业发展目标的行动计划。

目的:构建发展台阶和制定具体发展措施——“我应该怎么做?”即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第四步。

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之后,所有的思考最终需要转化为实际行动,如何为实现职业目标,做好知识、能力、观念等的准备为着眼点。以此行动计划来指导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对于在校中职生来说,行动计划的具体措施要遵循“近细远粗”的原则,在校期间的近期目标措施要详细,远期目标措施可简略些。

完成任务的路径:在教师帮助下,参照范文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写作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

以上任务在课堂上不能完成的学生课后完成。

这样安排的理由是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加以疏导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老路子,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3. 继续按照任务驱动法,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尽快完成初稿,为接下来“一对一” 辅导作准备。

4. 在学生完成初稿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师生“一对一”辅导阶段。这“一对一”不一定特指“一个学生”,可以是内容相似的“一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个性化特征,在全班进行统一讲解辅导效果不好,必须以“一对一”师生交流探讨形式,使每个学生过关,然后修改定稿。其他学生可个别或合作讨论,继续完成任务。

这个阶段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单是课堂时间是不够的,需要很多课外时间,可选择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模式。

5. 教师对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展示自己作品。

(三)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考核、调整和评价

1.考核。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较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因而这门课程使用的是过程考核,而非终结性考核。本课程考核共有三个环节:平时表现(出勤、课堂讨论、实训活动、调查采访、收集资料)占30%,平时作业占20%,职业生涯规划报告书占50%。

2. 调整。计划赶不上变化,当今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化过程中,环境的变化导致自我观念的变化,反映到职业生涯规划上来,就不能一次把终身的职业生涯的每一个细节都确定下来,要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职业生涯规划也应随之根据各种变化来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要在实施中去检验,看效果如何,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并对规划进行调整与完善。要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检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总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必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调整。我们通过常设的职业指导咨询机构,来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重点把握好毕业前夕的最佳调整期。

3. 评价。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学生职业生涯成功的评价,在只有短短的4年研究实验时间里,使我们难以做到完整、全面的评价,只能选取一些个案进行分析,其他尚有待于进一步地探索。

二、建立和形成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机制模式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的质量直接反映了学校办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今后的职业成就,直接影响到在校生的情绪、学习态度和行为养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育机制模式的主要措施有:

1. 制定了每个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整体方案,并分学期实施教育,使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学生在校生活的全过程,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引导和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一条主线。

2. 加强对班主任和新教师的培训,要求班主任和新教师对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职业能力要求、实施办法要熟悉,并能讲解、引导,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这应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3. 在招生简章中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广泛宣传,在学生入学初就向学生公布专业培养方案,并组织学习,使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从而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已成为每年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4. 随着我校课程改革成功进行,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了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之一,学校干部、德育课教师、班主任、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都能在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中进行辅导和点评,找到发挥作用的切入点,使教师真正成为指点人生的导师,促使中职教育职业性的特点落实到每门课的教学过程中。

5. 学校学生管理部门把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教育、培养融于到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养成之中,结合行业、岗位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规范,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6. 学校各社团组织充分利用节日、假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及公益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职业习惯。

三、以多元化的社会资源为支持的模式

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中职生创业教育及实例、应聘礼仪、就业心理辅导等专题,开设职业指导系列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到校讲座;邀请走上工作岗位的优秀毕业生与在校学生面对面交流。

我校与广东、深圳一些知名医药企业合作办学,在学校成立了以企业命名的班级,如“海王班”、“大参林班”,使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渗透着企业文化的影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职业习惯,形成职业意识。有多元化的社会资源的支持,使我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进一步加强了针对性,有的放矢。

四、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模式

为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我校对即将实习的学生开展了团队素质拓展训练,模拟面试实训活动、就业取向辩论会等活动,进行了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生涯发展团体辅导。

我校由职业指导职能科室牵头设立了职业指导咨询机构,就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咨询、信息咨询、职业决策咨询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服务。在这过程中,借助职业咨询的智力和经验优势,为个体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建设性的建(下转第142页)(上接第151页)议,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至少是少走弯路。指导教师非常注意把咨询与育人联系起来,不仅帮学生“解惑”,更通过“传道”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成才观。

五、以“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为载体的模式

从2004年开始每年5~6月是广西及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 竞赛活动期间,以此为契机,我校也举行了本校的“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竞赛活动包括“职业生涯规划” 设计,“我爱我的专业”、“诚信在我身边”、“创业之星”征文活动;职业生活摄影等内容。竞赛活动首先由学校职业指导科发出通知,进行全校总动员,由校级领导统筹协调;通过德育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方法辅导,班主任组织各班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和走访我校优秀毕业生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语文教师结合文化课教学辅导职业生涯设计写作,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能力训练介绍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计算机教师辅导学生运用现代化手段收集资料、制作设计规划,以此立体操作形式来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职业生涯设计活动,为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接受德育教育的同时,获得终身受益的能力,为学校全面推进富有职教特色的德育工作,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可操作性很强的平台;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是强化职教德育时代感,提高职教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载体。

六、以职业实习实践为特色的模式

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以及“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模式的推开,学生到企业实习将是经常性的教育内容,阶段性实习、顶岗实习,都是职业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实习重点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把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中,促使学生尽快由“学校人”转向“职业人”;同时既是检验自己在校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要求,职业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是否相匹配的重要过程,也是把握好在毕业前夕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调整的最佳时机。因此学生实习阶段是学生自己评估、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是整个职业生涯规划不可缺少的阶段。

七、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网络资源的建设有待加强

由于学校条件限制,在课程实践教学条件和网络教学环境方面存在不足;课程教学手段未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生职业性向心理测评网上系统尚未建立,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由于专业指导人员有限,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导受到一定限制。为了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提升中职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需要加大这方面资金的投入,建议纳入学校教学条件投入规划。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杜爱玲.职业生涯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MCCI工作模型 职业发展辅导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199-02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体系现状

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服务体系的建设,内涵深刻,外延丰富,内容涉及大学生职业教育、教学,就业管理、咨询、保障和服务。随着高等学校职能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向社会服务的延伸与拓展,改革与创新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体系迫在眉睫。邵小芳、朱丹提出应对制约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实施因素进行探讨。[1]暴占光等人提出应加强对就业之外的包括学业、职业和事业的协调发展问题提供指导与帮助。[2]王妮等研究指出我国生涯辅导缺乏持久性,辅导方式单一,仅侧重一个方面,内容简单,亟需进行前瞻性的探索。[3]因此,如何利用科学的手段,结合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式,创新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体系极为重要。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MCCI工作模型建构

为构建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体系,首先通过结构化访谈的形式对南京一所工科院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工作人员和就业指导专家进行了实地的职业发展辅导工作现状调查。访谈提纲如下:您是否了解学校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工作的基本思路?您所在院系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整体模式是什么?您认为学校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工作应该包含哪些因素?

针对访谈的结果,初步编码分析发现:工作人员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工作整体模式并不是非常清楚,不同院系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工作基本思路也不统一,这一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从数据分析的结果中还发现,大多数工作人员建议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应该分年级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辅导工作应涉及工作机制、内容体系、认知环境、辅导平台四个方面。基于以上这些访谈结果的统计分析,并参考借鉴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初步编制了《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工作调查问卷》,该问卷由协同工作机制、职业认知环境、生涯辅导内容体系和辅导互动平台四个维度构成。对问卷进行施测后,将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将挑选来的项目采用主成分分析抽取共同因素,同时参照特征图形的陡阶测验结果,确定了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工作由上述四个因素组成是有效的。结合欧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根据其核心词汇机制(Mechanism)、认知(Cognitive)、生涯(Career)、互动(Interactive),提出了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体系MCCI工作模型。

三、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MCCI工作模型的实践路径

(一)整合全校资源,建立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协同工作机制

协同工作机制是MCCI工作模型中最具服务性特色的,具体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要建立服务型职业发展辅导工作组织体系。高校亟需取消现在学生就业管理的中间层级,而将学生职业发展辅导的管理权归并到学生工作处,成立直属学校学生管理副书记兼副校长领导的多中心和办公室。其二,要明确区分学校、院系、班级和宿舍四个向度的职业辅导内容。学校层面重在建立、健全职业发展辅导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固定场所以及必备的工作辅助工具,为学校开展职业发展辅导工作提供保证。各院系要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咨询室,重在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加强学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耦合。班级重在开展与职业发展相关的课外教育与自主活动、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重在让学生充分参与朋辈互助活动、人际关系活动等。

(二)校区、园区、社区三方联动,拓建大学生职业认知环境

职业认知环境是MCCI工作模型中最具社会性特色的,重在引发校区、园区和社区的三方联动。就校区而言,高校有两方面作为,其一是全面梳理优质校友资源,加强与校友的沟通与联系。校友间的天然亲近,校友的榜样示范作用都是职业发展辅导很重要的资源。其二,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向园区和社区开放校内办学资源,让园区和社区主动走进校区。就园区而言,重点是学科型公司的开发与建设。学科型公司融教学、科研、产业于一体,强化和拓展大学的功能,形成“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职业发展辅导新格局。就社区而言,通过建立大学与社区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实践机会,不仅帮助他们检测课堂理论、建立职业联系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立足生涯辅导内容体系建设,促进大学生的职业探索与职业定向

生涯辅导内容体系是MCCI工作模型中最具教学性特色的,共分四个模块并有很强的年级特点。随着年级变化,生涯规划部分依次为树立生涯发展理念,制订生涯发展计划,提升职业素质并确立目标,职业生涯决策;人格完善部分依次为自我认知与性格探索,情绪管理与调控,心理调试与社会适应,积极心态与压力管理;职业素质部分依次为自我认知与兴趣探索,职业目标制定,职业决策方法与工具,求职技巧与政策法律;选择匹配部分依次为自我认知与能力探索,价值观探索,职业世界探索与职业信息收集。除此以外,生涯辅导的成败还取决于是否有一支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学校可以通过制定专业教师队伍阶梯建设方案,根据课程内容,以学院为单位,分模块组织团队培训,分阶段实施教学骨干培训,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建设。

(四)搭建辅导互动平台,增强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的实效性

辅导互动平台是MCCI工作模型中最具人本特色的,重在通过理论、知识、技能和实践的四位一体的训练满足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课程辅导互动平台涵盖生涯规划、生活辅导、情绪管理、学习与创新、求职辅导、人际沟通、礼仪修养和求职技能八门课程的学习;个互动平台涵盖团体辅导与报告、生涯规划设计比赛、个体咨询与测评和案例模拟与分析;拓展训练互动平台涵盖环境适应和团队建设、人际关系与个性优化、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以及人力资源与情境模拟;社会实践平台涵盖认识社会实践、参与工作实践、生产实习实践和就业实践。这些平台之间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对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体系MCCI工作模型的建立,既能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发展知识结构,为学生择业就业及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又能提升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质和就业技能等综合能力,真正使大学生终生发展受益。

【参考文献】

[1]邵小芳,朱丹.大学生职业辅导课程体系建构与教学实施[J].江苏高教:2007,(6):68-69.

第9篇

一、开展中职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对中职学生的培养,更加鲜明地突出其职业性。中职学生作为未成年群体,与属于成年群体的大学生相比,他们作为不成熟个体,更早地进入职业生涯,并进行职业选择。因此,加强对中职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教育,对其成长、成才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教育部把中职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专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8]7号文件),明确规定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四门德育课必修课程之一,首次将职业规划课程作为原课程列入必修课中。

目前,中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从构建量和系统化程度上,缺少理论知识和系统的操作体系,使得大多数学生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他们学习和今后就业的指导与激励性作用。而且,中职生在就业中面临和大学毕业生竞争的压力,缺乏自信和学习的上进心。另外,中职院校本身的师资力量、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总体不高,技术实践教学设备不足,实践合作企业相对缺乏。最后,中职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部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因此,推行专业化、有针对性的中职学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很有价值,也势在必行。

二、中职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指导原则

中职学生生涯规划借鉴了职业生涯设计的某些理论和方法,既与职业生涯设计有联系,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所谓职业生涯设计。突出了中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导向性,体现的是人才培养的逻辑而不是资本和工具的逻辑。中职学生涯规划的针对性,一是学生在进入学校后的价值迷失问题,即不大了解上中职是为什么;二是学生在从九年义务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过程中存在不适应问题,即不大明白来职业技术院校究竟该做什么。职业技术学校生涯规划的着力点,一是抓住学生希望学有所长这一最大的“兴奋点”,以解决好成才的目标定位与价值观定向的问题;二是抓住职业教育价值导向与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需求之间的重要“结合点”,以解决好职业教育中的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协调问题;三是抓住学生成长由继承期向实践期过渡的这一关键的“转折期”,以解决好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的统一问题。

中职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与发展的工作理念,提高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化水平;以就业为导向,按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指导;以服务为载体,结合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使学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教育为目标,将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生人生指导的一部分,贯穿教育的始终,引导学生对中职生活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规划和实施,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

三、中职生涯规划教育的管理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

成立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学生处或教务处负责牵头,学校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服务体系,负责制定学校中职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实施细则,协调和组织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和咨询工作。

为保证做好中职生涯规划,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为主力,校内外聘任导师共同参与,专业互补、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要建立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二级组织架构,配备相应的工作队伍。

一方面,在学校层面建立专门的生涯规划教育协调和指导机构,在各专业成立生涯规划教育办公室,培养一批具有专业化水平的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教师。每专业配备1~2名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专职辅导员,可由班主任担任。及时反映学校学生的特征动向和问题,要为学生提供个别和团体辅导,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或讲座;开展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的调查研究,制订学生生涯发展计划和培训方案;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为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另一方面,努力让学生辅导员要经过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教育等专业培训,具有初步的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教育知识,争取持有相关资格证书。

四、中职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和形式

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内外资源要充分加以利用,把现有的各种职业教育载体的作用积极加以发挥,努力形成符合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职业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和个别咨询辅导体系。把职业教育中的多种教学形式加以配合,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选择不同地形式来开展相应的职业发展教育活动,包括以下方面:

1.课程建设体系

开设各类选修课和讲座要以人生导航为目标,有意识、成系统地讲授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使课堂成为学生生涯教育的主渠道。根据不同阶段特点,构建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系统掌握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生涯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2.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结合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不同阶段的生涯发展需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主题活动。如在学校内通过生涯规划的主题研讨与成才论坛、户外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身份的角色扮演等模拟实训、团体合作游戏、生涯规划与职业能力测评等多种活动,去积极探索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的新途径,充分利用校园新媒体,设立生涯规划教育的主题网络平台,积极扩大生涯规划教育的受众面和受益面。

3.社会实践活动体系

职业技术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资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对口的实习单位、参加社会与专业实践,邀请校外有关专家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生涯规划,通过榜样教育引导,来有效帮助学生认识行业信息和职业需求,树立专业精神。

4.个别咨询辅导体系

充分发挥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专业辅导人员的作用,为中职学生提供个别生涯规划咨询、职业咨询、测评和辅导。

参考文献:

[1]王荣发.职业发展导论――从起步走向成功.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Reardon,Lenz,Sampson,Peterson 著.侯志瑾 译.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曲可佳,邹泓.职业生涯探索的结构、方法及影响因素.心理科学进展,2009,17(2).

第10篇

暨阳实验小学法制教育工作计划(2003—2004学年度)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教兴国、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坚持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年学生的法律素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切实维护在校学生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努力使法制教育在工作理念上与时俱进,在工作方式手段上实现创新,在规范化、制度化方面有新进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

二、 具体工作措施。

1、 提高认识,加强法制教育管理。

坚持“四个落实”。一是机构落实:学校成立了一把手为组长,分管教育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和法制副校长(聘请辖区派出所所长担任)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法制辅导员(聘请城中派出所、交巡警大队校外辅导员担任)为成员的“法制教育领导组”,组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和“预防青少年犯罪领导组”,由“法制教育领导组”的成员和学生家长委员会代表组成,形成了一个校内外结合的法制教育管理体系。二是人员落实:配齐了在“法制教育领导组”领导下的三支工作人员队伍,即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心理咨询顾问、家长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校外辅导人员队伍;以教导处、德育处、少先队大队部和班主任组成的队伍和以班主任及相关学科教师组成的施教人员队伍,各类人员分工明确,职责健全。三是责任落实。学校将法制教育纳入目标责任制实施范围,和学校其他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执行、一些检查、一起总结,形成了既有齐抓共管,又有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四是制度落实:学校制定《师德师风承规范》并与全体老师签订,不断深化落实《暨阳实验小学师生承诺誓词》,使学校化法为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做到“三个到位”。首先是认识到位:将法制教育与教师政治学习有机结合,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和年度考核范围。通过组织专题学习、聘请领导和专家作辅导讲座、组织课题研讨、布置自学任务、开展经验交流等形式,组织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提高了教师依法治校的认识和依法执教的水平。其次是工作到位:严格实施计划管理,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各阶段工作计划,相关部门专门制定工作计划,保证了法制教育工作的有序运行;加强监督检查,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和措施的真正落实;定期总结表彰,强化工作激励。第三是资料管理到位:建立了学校法制教育专项资料,收集了包括上级文件、校内各项工作材料在内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和计算机教学软件资料,实施规范化管理,对问题学生专门建立了个人档案,实行追踪管理,做到了分类科学、记载翔实、装订规范。

2、 严格措施,活化法制教育形式

按照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要求,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了“教”、“听”、“看”、“读”、“写”、“赛”、“察”等灵活多样的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喜闻乐见,强化教育效果。

(1)、教。坚持将法制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品德课、晨会课、班队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传授,在各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里涵盖的法制教育内容,结合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和法制意识的培养。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第11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辅导员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217-02

1 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情况

S学院作为江苏省第一家民办本科院校,全国最早四所民办本科院校之一,在社会上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声誉。本文作者在S学院多年从事辅导员工作,对辅导员建设情况比较了解。通过问卷掌握了S学院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中采取措施及存在问题,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试图找到民办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如何建设的对策。现将收集问卷归纳整理如下。

1.1 党政领导重视学生工作,实行辅导员“双重制”领导体制

S学院自建校起充分认识到辅导员是学生成长引路人并配备有学生管理工作经验老师来担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充分领会教育部颁布一系列关于辅导员方面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到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是加强和改进S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S学院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学校设置专门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在分管学生工作副校长领导下实习辅导员“双重”领导制,S学院建立大学工体系,辅导员管理实习双重管理,学工部和院系共同领导。

1.2 建立比较完善辅导员晋升和职称评定机制

学工部和人事处共同牵头制定了辅导员行政职务晋升和职称晋升机制。在院(系)干得比较出色的辅导员可以兼容院(系)学生党支部书记或分团委书记。辅导员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兼任院(系)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助学贷款管理员。表现出色辅导员可以通过竞选担任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符合条件辅导员可以参加学校人事处和社政部牵头举办辅导员走上讲台试讲制度。

1.3 建立辅导员工作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学校实行二级院系考核体系,学生工作是学校考核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辅导员工作实行学工部和院系共同考核机制。辅导员工作考核等级与辅导员工资绩效挂钩。学校为了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且对工作付出多业绩的辅导员进行奖励。

1.4 建立辅导员交流平台

学校花费资金请专门公司根据S院校院情设计了辅导员工作平台,该平台建立完善辅导员资料库和辅导员交流平台。学校定期举办辅导员主题沙龙,由学工部牵头,院系承办,分管学生工作副校长和学工部和院系分管学生工作主要领导共同参与。创建学工之家QQ群,让辅导员找到家的感觉。

1.5 制定适合校情辅导员培训计划

辅导员工作尽管千头万绪,但是还是有规律可循。学校由分管学生工作副校长牵头制定详实辅导员培训计划。印发S学院辅导员培训计划,在繁杂的事务性学生管理工作中,探索学生管理工作阶段规律,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工作侧重点定期召开辅导员沙龙。

1.6 辅导员专业地位知识体系

学校将辅导员工作划分为就业指导、资助工作、心理教育、主题班会教育、学生学籍管理、辅导员业务培训六大块。每一块学校收集资料汇总成册并专门召开辅导员业务培训。

2 辅导员专业化存在问题

2.1 辅导员学历和专业背景不尽合理

对S学院目前87位辅导员学历和专业背景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下:有近35%辅导员第一学历是专科生,这部分辅导员主要来自于S学院毕业留校和二次就业的。留校这部分辅导员在校期间是佼佼者和学生干部,他们有比较强的管理能力和适应能力,热爱母校。二次就业非常珍惜来自不易的再就业机会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来看待。但这部分辅导员最大的瓶颈是学历偏低,尽管有不少辅导员通过夜大、自考、成考等方式取得学士或硕士学位。但第一学历毕竟是客观现实,专科毕业和其他学历毕业多少还是有差距的。

87位辅导员大学期间就读专业主要集中在文管类和理工类,有少数是艺术类,教育类和思政类只有为数少数。具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专业背景的占被调查人数的4.2%,具有人文类学科专业背景的占20.4%,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学科专业的占3.2%;财经政法学科专业占14.4%,经济与管理学科专业占30%,理工学科专业占25.3%,体育艺术类占2.5%。

2.2 辅导员队伍结构还不尽合理,不利于工作的延续性

经对S学院辅导员构成分析,看出S学院辅导员年龄层次主要集中在25~40岁之间。辅导员比较年轻,比较容易与学生沟通,在心理上和思想上比较接近学生,对学生的想法和行为更容易理解。辅导员一般由年轻人组成,精力比较旺盛,能较好的适应当前的超负荷工作量。但是,正因为辅导员年轻也给学生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希望辅导员能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当自己的辅导员在年龄上和学生差不多,在心理上和人生阅历以及其他方面和自己基本上还是同一个水平的时候,学生有一些心理诉求可能就不会向自己的辅导员倾诉。因此,辅导员过于年轻化的队伍特点,导致了辅导员队伍结构的不合理性。

2.3 辅导员工作存在中心有偏差,理论研究水平偏低

高校专职辅导员基本职责是负责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和服务工作。以对学生的管理为主要工作载体,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核心,他们的身份是双肩挑的教师。可以这样说,凡是涉及到学生的事务都需要有辅导员的组织和参与,而大多数院系辅导员因学校人事管理关系又必须接受院系管理,院系从自身工作角度出发又使辅导员承担了许多的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工作事务。理论研究水平偏低,从长远角度来说不利于大学导师和辅导员个人成长。

2.4 辅导员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尽管学校出台辅导员工作意见文件但仍有部分辅导员认为个人职业生涯与晋升不明,工资待遇与工作量和压力不完全成正例,工作负荷过重。师生搭配比例过大,事务性工作与专业理论提升相矛盾,职责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尤其在辅导员理论水平提升上面院系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学工部和院系对辅导员考核机制很严,但考核主要停留表面数据考核偏多。

2.5 辅导员专业化标准不明确,辅导员整体专业素质不高

学校通过一系列辅导员培训计划及辅导员沙龙,想提高辅导员工作和理论水平。但培训和辅导员沙龙针对性不明显,大家培训采取一刀切方式。因每个人接受能力有差别,故培训接受效果因人而异。培训之后跟踪反馈显得尤为重要。培训之后跟踪服务学校几乎没做,学校没有一套体系能真正衡量辅导员工作水平,即辅导员专业化程度没有衡量标准。

3 辅导员专业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辅导员职业认识需要加强

在调查中问及是否愿意将辅导员工作作为终身从事职业,调研结果愿意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只有12.2%比例,80%以上辅导员选择只要有机会就会选择从事其他岗位工作。不愿意长期从事原因是认为辅导员工作压力大,辅导员工作一段时间有工作倦怠感,辅导员工作事务性太多缺少专业性。部分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地位在校领导、同事、教师、学生心目中永远地位不是很高,甚至个别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工作任何人都能从事。

3.2 辅导员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肩负的神圣使命。与此同时,渴望成才,追求成功是大学生自身的内在需要。辅导员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面向学生,所以辅导员工作的价值一般通过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体现出来,无视大学生的成才要求,辅导员的工作就会变成无的放矢的瞎忙。传统的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不够重视,以教学为重,弱化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加之辅导员整日忙于事务性的事情,故辅导员有意无意中会弱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加之辅导员任务德育工作没有严格考核体系,学校重视是表面的数据。因此,辅导员无形中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3.3 辅导员管理机制不健全

辅导员考核没有做到完全定性和定量考核,即使有一些量化指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不太好执行。故辅导员考核只选择几个主要指标考核。一般辅导员所带班级没有发生重大学生人生伤亡事故,辅导员没有犯原则性政治错误,辅导员考核等级都会合格。S学院近几年只发生一位辅导员被学校辞退的,其辞退真正原因还是因为个人在网上被学生举报造成极坏的影响才辞退的。这种管理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S学院建成全国有影响的地方重点应用型大学目标。非专业化也导致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吸引一些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就业,不利于提高高效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树立辅导员形象。辅导员因来自不同专业背景这种优势也没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容易导致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习惯于以主观的臆断来指导工作,仅凭主观的经验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如一些校园恶性事件为高校和社会广泛关注,近期在某知名高校发生的同学之间因为个人生活上琐事造成投毒事件造成人员伤亡的恶劣事件等,高校如何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特点来开展工作值得深思。

3.4 辅导员创新精神不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21世纪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价值观念易出现一些偏差。辅导员应根据学生变化及时吸收新鲜事物,准备把握全局和学生沟通。对学生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应有高度的敏锐度和灵敏度。但由于学校将安全工作摆在首位,一切围绕安全中心,辅导员工作又是事务巨细,导致辅导员整体忙于应付事务性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辅导员的创造性,易出现水来土淹,兵来将挡局面。

4 如何实现辅导员专业化

4.1 根据辅导员个人兴趣差异和专业知识结构,架构辅导员合理分流的机制

S学院已经建立比较合理和严格辅导员选拔制度,但辅导员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结构各有差别。学校希望建立一支比较稳定辅导员队伍,这支队伍维系需要学校出台详细辅导员培训计划,使尽快融入到辅导员这个岗位。要将辅导员队伍的在职培训与岗前培训、学习进修与短期培训、集体培训与个别培训、适时培训与定期培训、理论培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开发建设日常实验和一批定期集中的培训基地。通过系统经常专业化的培训,进一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整体业务水平。通过养用结合,使辅导员逐渐成长为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心理辅导、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和等方面的“专家”和“权威”。

4.2 成立辅导员自己专业组织

行业组织在行业队伍专业化建设中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上一些行业组织如教育学会、书法协会、驾驶员协会等值得我们在S学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中加以借鉴。S学院定期举办辅导员沙龙加大辅导员之间交流。但这种交流主要局限在定期由某一个院系承担重点交流辅导员工作层面,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面对辅导员专业化的工作要求,面对日益强大的辅导员队伍,成立S学院辅导员协会是S学院在新时期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辅导员协会可以在学校内部按照一定条件采取自愿报名和选拔方式建成,也可以联合其他民办高校共同组建。内容上可以通过研究申报辅导项目来充实辅导员业务,提升辅导员的科研水平;可以对辅导员能力和素质提供认证,促进他们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可以为辅导员提供培训服务,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可以开展工作交流活动和组织开展理论探讨,筹办内刊等,为辅导员提供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有益身心的户外活动,陶冶情操,劳逸结合;还可以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并提升辅导员的福利待遇。协会加强组织建设,提升吸引力,争取所有的辅导员都有机会加入。协会应有必要的经费支持、健全的规章制度、严格的纪律约束、自己的章程并聘有专家。

4.3 利用学校内部信息网络平台提供辅导员交流信息平台

高校作为文化志高点宣传阵地,S学院同样责无旁贷。学校有比较丰富的宣传阵地,S学院已经建立比较好宣传平台,校内有内部网站、有校内广播电台、有S学院报、有S高教等,这些平台比较好宣传S学院育人理念。学校网站有学工部网站及辅导员内部管理系统,S高教有专栏刊登辅导员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发表相关方面论文。这些栏目设置为辅导员交流提供很好的平台。但是在具体交流平台个性化设置方面还需要加强。若网站可以专门开辟一个栏目可以命名为“辅导员之家”,这样可以让辅导员更多地体会到家的温暖。辅导员可以在上面发表管理学生工作心得、撰写每日一语等等。

4.4 保障机制,待遇留人、政策留人

S学院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并专门设立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要把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与科研队伍建设、学校教学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统一领导,统一规划。要健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考核体系,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考核结果要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晋级、奖惩等挂钩。要将优秀辅导员的表彰奖励纳入教育工作者、教师的表彰奖励体系中,统一表彰,按比例评选。尤其在辅导员岗位职责、工作关系、福利待遇、人员选聘与录用等环节上加强领导,保障有力。要进一步加强经费保障。学校要有用于辅导员培训的专项经费、构建辅导员交流学习的主阵地,例如,举办辅导员论坛、办辅导员学习专刊等。要加强辅导员的待遇保障,在住房津贴、岗位津贴、话费补助、业务学习补助等方面酌情给予关心。专业化使辅导员向专家型发展,把辅导员培养成为思想工作、学生政治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家。专业化通过制定动态平衡的人员考核、聘用、晋升、激励、流动等制度,可以使辅导员队伍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保持适度的流动,吸引高质量、高层次、多学科人员的加入,实现人员配备的最优化,从而提高辅导员整体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冯晓星.高等院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研究[D].山西:山西大学,2007(6):17-18.

[2] 蔡国春.中美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制和机制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7):37-40.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等级考试通过率,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2006年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虽是针对本科院校的,但我们可以作为参考。

其中就提供了评价标准,除了对资金、设备、软硬件环境提出要求外,主要明确了:1、要有明确机构负责规划、组织、承担计算机基础教学;2、要形成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其结构要满足教学要求;3、教学计划中要合理体现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4、要选用高水平的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是否具有特色;5、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是否注意平时成绩的评定与上机能力的考核;6、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是否满足专业课程的需求等等。

我院从99级开始就在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不断摸索,以期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目前,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共6学分,由《计算机应用基础》(4学分)和《计算机信息技术》(2学分)两门课组成,信息与电子工程系负责规划、组织、承担教学。

那么,我们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究竟成效如何,怎么来评价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呢,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而对于现阶段来说,考核学生掌握与否的唯一量化标准就是江苏省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基础》课程学完后参加一级考试)。

多年来,我院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通过率正在以极快的速度不断提高。

尤其是2008年春季的江苏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我院更取得喜人成绩。全院共有1944人报名参加,实际参考人数为1869人,总合格率为86.89%,优秀率为21.72%。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将一、二、三级考试综合计算后对全省各高等院校进行了综合排名,我院综合排名为全省第八。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及优秀率创历史新高,分别为88.30%、22.09%。而我院07级学生考试通过率为97.10%,优秀率为26.40%。而2008年秋季的考试我院通过率位居全省第三。

根据我院历年的教学经验及等级考试后的交流、总结,我们认为是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因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条件。现将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的经验归纳为两大方面,详述如下。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教学环境

在全面总结前几年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按照知识形成的层次,结合我院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灵活、可行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为我院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措施之一:根据我院的硬件情况,即学校机房计算机数量和学生数量不匹配的问题,以及校内教师数量少,需外聘任课教师这一特点,把全院一年级学生分成两批,分别在第一、第二学期学习计算机公共基础这两门课,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多、计算机少;专职老师少、外聘老师多的难题,从另一方面,也相对大大提高了上课的效率,为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的提高作了根本上的铺垫。

措施之二:明确由信息与电子工程系负责规划、组织、承担计算机基础教学,并确定专门老师负责总管理和调度;以专职教师为主,配合适量外聘教师,形成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其结构满足教学要求;教学计划合理体现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形成“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教材,统一考核取证和统一协调管理”的“五统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措施之三:教材的不断更新。众所周知,计算机类的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很快,为了让师生在第一时间学习最新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我们总是与教材的更新同步,在每学期的开学总是如期让师生用最新版本的教材备课、上课。而《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了迎合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平台,一直和等级考试的版本相一致。

措施之四: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及改革考试、考核办法,鼓励学生学得活,教师教得活。结合我院大一新生整体知识文化水平不高这一现状,针对学生的特点与基础,以培养思维和应用能力,增加可接受度为目标,突破传统,锐意创新,形成了大众化、通俗化、多元化的实例教学方法。如《计算机应用基础》采用两节课在教室上课,另两节课在机房上机练习的方式,而练习题的主要形式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题型一致,突出“精讲多练”、“案例教学”、“注重平时考核”这一特点。而在考试方法上,摒弃了书面闭卷考试传统方法,采取了上机考试这和等级考试相当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考试热情,为以后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下伏笔。

措施之五:不断地充实师资力量,提高师资力量的教学水平。积极参加江苏省教育厅及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讨会,多次集中任课老师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二、在上述工作基础之上,切实作好计算机等级考试前期的辅导培训工作。

措施之一:接到所辅导的班级,与任课老师和辅导员联系,及时地了解该班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布及学习特点,做到心中有数,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并将其纳入备课中。

措施之二:辅导老师精心备课,集体准备正确的第一手辅导资料,对不明确答案的真题进行探讨,交流,学习,根据每年新生的具体特点,积极商讨正确先进的针对性很强的高效率的教学方法。

措施之三:适当增加辅导课时。为了方便表述问题,我们仅以2006年秋季和2007年春季等级考试的相关数据作一些比较说明。2006年秋季,全院组织9个辅导班,每班26课时针对性辅导,160个机位供学生自由上机; 2007年春季,全院共组织12个辅导班,每班28课时针对性辅导,170个机位供学生自由上机。

措施之四:加强辅导员管理学生的工作力度,切实做到“三个到位、三个配合”(即教师辅导到位、机房保证到位、辅导员督促到位;机房教辅人员与教师授课密切配合、辅导员与教师密切配合、辅导员与机房教辅人员配合)的辅导,使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人去做具体的工作,环环相扣,节节生辉。

措施之五:切实加强学生的管理力度。针对有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人在心不在”的情况较多,行政主任、辅导员和辅导教师进一步加强管理,不但让学生坐下来,还让学生学了进去;对于差生由辅导员协助,与以往通过的学生或学得好的学生结对子,把握差生弱点,有的放矢辅导的同时,切实让每位学生都用心听课和动手多练。

措施之六:严格实施考勤通报制度,加强督促和监督作用。对辅导教师上课、辅导员的跟班听课及学生到堂上课练习进行考勤,对一些旷课早退的师生进行通报,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由于计算机基础教育任务繁重,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我们不能放松每一环节的教育,从任课教师、考前辅导老师、辅导员、机房教辅人员、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都要有为学生、为学院奉献一切的忘我精神。

参考文献

1. 王燕舞 尹静《从计算机等级考试看计算机教学改革》钟山学院教育论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