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30 22:02: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童心理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皮亚杰是人类发展研究领域的一位天才。贝林(Harrv Beilin,1992)引用一位学者的话说:“评价皮亚杰对发展心理学的影响,就如同评价莎士比亚对英国文学、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影响一样,是不可能的。”很难想象,如果皮亚杰只热衷于他早期对动物学的兴趣,而从来都没有研究过发展中的儿童,我们会对智力发展了解多少呢?
那么皮亚杰对人类发展领域做出了哪些贡献呢?下面列出了几位著名学者在纪念皮亚杰100周年诞辰的大会上对其主要贡献的简要评价:
1.皮亚杰创建了我们今天称之为认知发展的学科。他对儿童思维的兴趣确保了该领域是“发展”的,而不是简单地把成人思维研究的观点和方法应用到儿童身上。
2.皮亚杰把儿童看成一个充满好奇的、积极能动的探索者,儿童在自身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皮亚杰提出的有关儿童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观点在今天看来已显而易见,但在当时是很有创新性的,而且与他那个时代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
3.皮亚杰的理论是第一个试图解释而不仅仅是描述发展过程的。受他的理论的启示,当今许多理论家也非常重视对儿童思维中的转折的解释。
4.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如何思考问题提供了一个相当精确的概述。他虽然在某些细节方面是错误的,但正如斯格勒(Rober Siegler,1991)所说的:“他的阐述是正确的……总体趋势……符合我们对儿童期的直觉和记忆。”
5.皮亚杰的观点对思考有关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问题有重要影响,也对教育者有许多实践意义。
6.最后,皮亚杰提出了一些重要问题,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研究者从事认知发展的研究。就像探索性的理论,如皮亚杰所提出的,需经过反复验证一样,一些研究在指出其最初的观点所存在问题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领悟。
(David R.Shaffer & Katherine Kipp)
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皮亚杰写了多少作品?
皮亚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在学术领域内刻苦钻研、勤奋著述的一生。如果从他七八岁时发表《论鸟》一文算起,直到逝世,他一生八十多个春秋中,有七十个是在学术研究中度过的。
他笔耕不辍,创作不息,留给后人七十多本专著和五百多篇论文。1980年,皮亚杰逝世,同年出版两本合著。到1983年,他仍有专著发行,用著作等身来形容,毫不为过,甚至不够。不仅如此,皮亚杰在探索中不断超越自我。晚年的皮亚杰曾自嘲地评论自己早期的都是一些年少轻狂时的青涩之作,它们的不成熟至少表现在两方面,研究时只考虑了儿童的语言和表达,而忽视了对儿童思维整体结构的探索。
在此,摘选部分作品名,我们可从中感受这位伟人探寻儿童思维的心理发生和科学概念的历史发展和转折、转换、深入和扩展:
皮亚杰部分著述
1923年,《儿童的语言与思维》
1924年,《儿童的判断和推理》
1926年,《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
1927年,《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
1932年,《儿童的道德判断》
1936年,《儿童的智慧起源》
1941年,《儿童对数字的认识》
1945年,《儿童现实概念的构成》
《儿童符号的形成》
1946年,《儿童时期的娱乐,想象与拟态》
《儿童的时间概念》
《儿童运动与速度的概念》
1947年,《智慧心理学》
1948年,《儿童的空间概念》
《儿童的几何概念》
1950年,《智力心理学》
《发生认识论概论》
1951年,《儿童偶然概念的获得》
1953年,《逻辑学与心理学》
1955年,《从儿童期到青年期逻辑思维的发展》
1959年,《儿童逻辑的早期形成》
1968年,《结构主义》
1969年,《儿童心理学》
1970年,《发生认识论》
1971年,《意识的掌握:幼儿的动作与观念》
《成功与理解》
1974年,《生命的适应与智慧心理学》
1976年,《行为,发展的动力》
1980年,《辩证法的基本形成》(合著)
《对应的研究》
1981年,《儿童可能的发展》
1982年,《儿童必然的发展》
1983年,《心理发生与科学史》
成果卓著,影响深远
对那些今天被心理学或认识论的探索所吸引的人,应该这样说:“去读皮亚杰吧。记住,他经常含糊不清且时有错误,对心理结构和过程的复杂性的那些依然朦胧的方面,他似乎有所觉察。然而,是的,去读皮亚杰吧。”
――(英)玛格丽特・博登《皮亚杰》
在儿童言语和思维学说、儿童逻辑和世界观学说的发展中,皮亚杰的研究构成了整整一代。它们具有历史的意义。
――(苏) .C.维果茨基
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问题摆在我们研究中心,因为是在这个领域里,皮亚杰作出了最出色的贡献。爱因斯坦说,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学提到这样的高度,以致当代杰出学者们对于它的事实都怀着浓厚的兴趣,这是值得沉思的。
――(苏)奥布霍娃
皮亚杰描绘了一幅儿童如何建构和获取知识的令人注目的图景。这一理论是以六十年的认真的观察、思考和研究为基础的,是由“本世纪(20世纪)最富于创造性和洞察力的头脑之一”来完成的。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皮亚杰对心理学思想领域的推进,是迄今为止的任何人所不可比拟。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都认为他引导我们达到了对儿童成长的新的最重要的理解。
那些工作在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人们,无论其从事何种专业工作,如果真实地了解了儿童行为的过程和原因,那么,他们的工作就可能变得更有成效。皮亚杰及其追随者对于这种了解有很大的贡献。
――(美)B・J・瓦兹沃思《皮亚杰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
儿童有什么东西,可以教给老师的吗?让・皮亚杰认为是有的。我在开始任教时,以主要力量精心准备教材内容的解释和演示;我感谢皮亚杰及其合作者为我们提供了探索儿童思维的创造性方法,提供了关于智力发展的学说。正是由于对皮亚杰著述的研究,加上对儿童的直接观察,使我的教学生涯跨进另一个发展阶段,自此,我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围绕一个更有意义的中心――学习。
――(美)埃德・拉宾诺威克兹《皮亚杰学说入门 思维・学习・教学》
皮亚杰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
他在儿童思维发展领域的杰出贡献是其他理论家所无法比拟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尽管已有研究对理论的某些部分提出了质疑,但大体来说,它具有一个好的理论的所有品质。皮亚杰提出的基础模型仍然催生出新的研究和理论成果。此外,对于一个好的理论来说,即使它不完全精确,但仍会为发现新知识、造福人类做出贡献。比如,皮亚杰的理论在教育界影响深远,它帮助老师们探索有效的学习策略。
――(美)David R. Shaffer & Katherine Kipp《发展心理学》
皮亚杰学派通过研究个体的认识发生,把认识论和心理学紧密结合起来,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在心理学史上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描绘了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指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化这两种形式来适应环境达到有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并进一步详细探讨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影响因素和发展阶段。皮亚杰学派对心理学、哲学和教育学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郭本禹《“外国心理学流派大系”主编总序》
考察皮亚杰关于儿童的研究,能使我们对儿童如何思维和学习的认识产生根本性的变化。皮亚杰的理论的确为了解儿童和许多教育实践提供了一种系统的、首尾一贯、并得到实际经验证明的方法。它验证了许多可以直接感受但又苦于得不到验证的观念,而这些观念又与儿童和学校教育有关。皮亚杰的工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儿童,了解他们是如何发展的。理解儿童是失去课程教学改进的最好途径。皮亚杰的理论对许多传统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他的理论改变了人们关于在教室中儿童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的看法。
――丁芳、熊哲宏《智慧的发生――皮亚杰学派心理学》
事实上,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接受或拒绝皮亚杰的各种观点,作为一名善于思考的、睿智博学的学者,他仍在不断与我们对话。……没有皮亚杰在前面的攀援和开拓,我们至今对自身的认识未必能达到今天的高度。
――李其维《破解“智慧胚胎学”之谜》
关键词:留守儿童 情感关怀 用品设计
一、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加大。在这种状态下国家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也上升了一个新的阶段。针对于留守儿童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了诸多问题。首先,留守儿童平时所用的产品存在着种类比较单一,功能上缺少趣味性与互动性,虽然有些产品暂时能给儿童带来快乐,但他们需要得更多的是到情感上的关怀,所以设计的产品在心理情感关怀方面存在这不同程度的缺失;其次,很多留守儿童没有很好的娱乐场所和产品,尤其是欠发达的地区,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经济生活水平并不高,所以在选择儿童产品的时候一般会考虑到价格的因素。因此,价格也是留守儿童选择的因素之一;再次,很多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都很重视孩子情商、智商以及各种兴趣的培养,但是没有考虑到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人”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另外,据统计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隔代教育,由于思想及文化的差异,在儿童产品的使用上,表现出疑惑,导致留守儿童产品没有很好的被重视。
二、情感关怀的儿童用品设计表达
(1)人性化设计是现代产品设计的基本要求,把情感关怀因素纳入留守儿童用品的设计之中是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课题试图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结合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留守儿童用品设计提出新的要求。分别从情感体验的三个层次,即物境状态、情境状态、意境状态分析,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运用儿童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用品设计进行研究,从而设计出具有情感关怀的留守儿童用品。
(2)产品的互动性是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的重要要素。由于留守儿童增多,缺乏与父母和心理年龄相适应的沟通语言、游戏伙伴,而容易形成孤独感和失落感的现状,我们可以设计出增加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的亲子式的通讯设备,通过用品的外形、声音、表情和图像等形式的设计使其与儿童沟通,且在设计当中加入群体性娱乐玩法的产品,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促使他们的心理向积极的方面发展,达到情感的互动。
(3)情景体验的表达。把情感关怀因素纳入留守儿童用品的设计之中是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设计实践中,进一步分析情感关怀要素与留守儿童用品设计的契合,通过分析情感化的表现形式,例如形态的同构、情境的同构、装饰手法、和系列化等,并将情感关怀体现在留守儿童的生活用品设计、学习用品设计、玩具设计等等;最后通过整合,将情感关怀与留守儿童用品进行创新设计的体验,包括拓展用品的功能,将产品外形与心理情感相结合,玩具用品与通讯技术相结合,对具有群体合作性的用品设计进行创新研究等,通过综合分析来设计出具有情感关怀的留守儿童用品,来最大程度满足他们的需要。
三、情感关怀的儿童用品设计原则
(1)安全性原则
产品的安全性设计是留守儿童用品最基本的原则,父母外出务工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安全问题。安全性设计是儿童在正常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受到来自产品方面的任何伤害,即使在无意识中进行了错误的操作,也能将伤害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保证儿童的安全。大多数留守儿童生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完全,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他们在使用产品时,任何潜在的问题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安全性原则是留守儿童产品体现情感关怀的首要条件也是最基本的条件。不论是留守儿童产品在造型上、色彩上和材料使用上,都不应该给儿童造成任何身体上或心理上的伤害。
(2)趣味性原则
对于大多数留守儿童来说,产品的趣味性是仍是设计的重点,因为儿童产品开发初衷都是抓住儿童好动且注意力易涣散的特点,将趣味性有效的融于产品设计当中,增加产品与人的情感互动。群体的娱乐更是缓解孩子孤独心灵的重要方式,要想让孩子身心愉悦的在产品中找到乐趣,不但要求产品外表有足够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和小伙伴一起互动,一起玩耍时的快乐心境。另外,据儿童心理学专家研究;95%的儿童均能在玩耍娱乐的氛围中领会更多知识。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的开发应讲各领域知识巧妙的融入结合,使寓教于乐中,并分享快乐(如图1,图2)。
(3)体验性原则
体验性是指通过儿童产品让其肢体和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并得到相应的锻炼,通过产品让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进行留守儿童用品设计师不仅要考虑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此打开新鲜知识的大门,还要通过合理科学设计,使留守儿童能够在娱乐游戏中体验到合作互助的群体乐趣。
童年是在各类过家家游戏中度过的,他们会模仿各类生活场景,并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模仿力,设计一些具有“玩伴参与性”或者“生活情境性”的设计产品,以供留守儿童共同合作完成,是培养孩子作为“社会人”的重要方法。“怀抱?细语”椅的设计(如图3),以现代社会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缺乏的情感交流为出发点,作品意于改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缺失,模拟父母在家时的情景体验,设计亮点有,一是椅子外形以拟人化的形体,正是父母与子女间缺失的温暖怀抱;二是椅子上三个音响的设计,椅子的系统可录入子女对老人的“细语”,父母对孩子的“细语”,在思念的时刻,体验在“怀抱”中爱感觉。
结束语
随着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高度关注,其使用产品也收到人们的重视,当留守儿童情感产生缺陷时,此时作为从事设计的人员也有责任来帮助和解决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这是作为设计师应有的社会责任,因为设计不仅是解决某种生活方式,更是解决社会中出现的问题;设计不仅是一种文化,更对一种对人类尤其是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的关怀和尊重,设计不仅是为一种个人行为,更是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儿童的身心会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文佳,基于儿童心理特征的亲子产品设计原则,中国知网
[2] 罗仕鉴,《儿童产品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9
[3] 朱娜,基于情绪体验的亲子产品设计研究,中国知网
摘 要 本论文研究创新点,提出了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仿生形态应用在儿童产品包装设计中的新理念。“仿生形态设计”是在对自然生物体所具有的典型外部形态的认知基础上,寻求对包装形态的突破与创新。
关键词 仿生形态 儿童产品 包装设计
一、引言
据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近13亿人口中,14岁以下的儿童及婴幼儿就有3.8亿,占中国人口的近30%。儿童产品是一个有着巨大生命力的消费市场。近几年来,以儿童为主要消费对象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会尽力满足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的要求,如买麦当劳套餐送麦当劳玩具,买喜之郎果冻礼包送小玩具汽车等。这对儿童产品包装设计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功的儿童产品包装设计可以愉悦身心、开发智力、激发孩子了解未知事物。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儿童包装造型设计的研究较少,多用盒式、袋式或桶式包装造型,造型的同一化、设计简单。对此,针对儿童包装设计,我们可以从仿生角度加以研究,开发出更多的符合儿童心理和生理特征的设计作品。
二、儿童审美偏好分析
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dwadr.wilosn,1929~)提出人类在深入了解自然、融合于自然的状态下得到心灵的真正解放。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以及儿童熟悉的自然界的事物,对于儿童有很强的吸引力。例如《猫和老鼠》和《葫芦兄弟》等动物、拟人题材的动画片也很受儿童的欢迎。
儿童偏爱自然题材特征显示,儿童对于他所熟悉,且具有观赏性和玩赏性的事物感兴趣。如儿童对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等都很感兴趣,仿生形态符合儿童的审美偏爱。因此存在引用的可行性。
三、仿生形态在儿童产品包装设计的应用
《自然的设计》一书中写到:自然可以为设计找到表现方式,传达设计的内涵、提供设计的素材,打破某种文化特定的思维模式。仿生物形态设计是在对自然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类等到所具有的典型外部形态的认知基础上,寻求对包装形态的突破与创新。
(一)生物形态具象的提取
生物形态具象的提取是依照客观物象的本来面貌构造的写实,反映物象的细节真实和典型性的本质真实。具象形态运用在包装设计中,可以增添包装的趣味性和生命力。
仿生设计在日本的包装设计中出现的较多,日本人似乎是有着对自然美有着本能的情结,整个国家都喜爱设计精致,工艺精良的包设计。他们设计的包装非常的迷人,把自然中的艺术美感用包装设计的形式传达得非常的生动,可人。
图1是日本一款儿童西瓜果冻的包装。此款包装采用具象模拟的方式,整个包装对于西瓜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以及图案、色彩模拟的非常的形象。此款设计的外部包装采用了富有实用性的竹篓造型,内部的5个小包装是根据“瓜瓤”所设计的。用绿色的西瓜纹纸包裹竹篓装的五个红色的西瓜瓤,把西瓜的造型和色彩、图案描绘的非常的生动,是一款非常出色的仿生包装设计。儿童对于大自然的向往是与天俱来,他们对这样可爱的仿生包装会爱不释手,垂涎欲滴。1是西瓜的完整形态与局部形态,2是西瓜皮的纹理图案,3是整体的西瓜果冻设计。整个设计体现了复杂中的简单,整个设计非常的巧妙。使用竹篓这种一种纯天然的绿色材质,体现了一种绿色包装健康理念。
(二)生物形态抽象的提取
抽象形态提取不直接模仿显示,是根据原形的概念及意义而创造的观念符号,是对形态高度简化和概括。在包装的形式上表现为简化性,在传达本质特征上表现为高度的概括性。
图2是针对儿童所设计的纸巾包装。将动物身上最典型的特征进行简化运用到包装的外形中,为包装增添了生命力,当孩子们在使用时,就像是在与动物游戏一样,这也是设计师通过包装盒和儿童进行的一次无声的对话。
(三)修辞手法在仿生形态提取中的应用
1.夸张手法的表现
包装设计中的夸张是指通过集中表现某一事物,使之超出原有的比例概念,而与其它的产品形成强烈的大、小、质、量的反差效应,借以改变人们的正常视觉印象,从而达到突出展示某一种包装的目的。图3是一款儿童糖果包装,将装糖果的外形扩大糖果包装,夸张的比例让包装看起来非常特别。
2.拟人手法的表现
拟人是指赋予包装一种人的特性。不论是在产品包装的造型结构设计中,还是在包装的图形设计中,都可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卡通形象是常见的使用拟人手法的设计创意,在包装设计中也不乏这类的例子。
图4是汇源百利哇系列产品之一,它针对儿童消费者的饮料产品。此款设计是儿童仿生包装的表现形式,利用大熊猫形象作为设计元素采用拟人的手法进行设计,非常的可爱,生动,此款设计深受到小朋友的喜爱。而且,汇源公司为产品设计了一款多功能海报。买产品送海报,不仅可以张贴使用,还是一款游戏棋盘。儿童集的卡通形象越多,游戏越好玩。
四、结语
本论文通过对儿童心理特征以及儿童对仿生形态的偏爱分析,从而论证了将仿生形态运用到儿童产品包装设计中是科学的、可行的论点。“仿生形态的儿童包装设计”是未来儿童包装设计发展的一个趋势,它将在儿童包装中形成新的亮点。
参考文献:
[1]于帆,陈燕.仿生造型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11.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3]朱智贤.朱智贤全集•第4卷,儿童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小学英语教师首先是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具有普通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情意几方面素质。因而,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养、教育能力素养、身心健康素质应该是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结构。此外,小学英语教师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由于小学阶段英语教育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指从事小学英语学科教学的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方面素养的总和。本文所探讨的专业素质主要指英语专业知识、英语教学相关的理论素养、英语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四个要素。
一、英语专业知识
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是构成教师向学生“授业” 的基本内容。英语是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对于从事未来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掌握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是适应未来英语教学的保障。尽管小学英语教学的内容是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是很难胜任未来的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英语专业知识一般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准确而流利的英语语音语调,一定的贴近儿童生活的词汇量,牢固的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的知识以及本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价值观念等领域的文化知识。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是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具备的专业素养。
系统而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言语技能是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语言素质。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文化修养几方面。良好的言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几方面。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听、说、读、写等教学理论与技巧,应该具有如何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具备上好新授课、复习课等课型的良好的专业授课技巧等。此外,他们对语言测试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也应有所了解。国家教育部门规定,小学教师应达到大学专科水平,那么,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就应该达到英语专业大学专科水平。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较为系统和扎实的现代英语语言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只有达到这样的专业水平,才能全面地掌握教材,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与课内外知识有关的问题。总之,学习外语学科的语言知识、基本技能及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加强自己所教语言材料的储备能力对小学英语教师基本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理论素养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还涉及到相关的其它专业知识。就理论素养而言,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具有现代外语学习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外语教育心理学、课程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1.外语学习理论。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英语测试、英语教育史、英语教学法等对小学英语教师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些知识有助于小学英语教师充分认识小学阶段英语教学规律及科学的教学测试评价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必备知识。不掌握现代语言学习理论,就不能使自己在现代教育系统中自觉、准确地定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外语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外语教学史上有多种外语教学流派,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暗示法、沉默法等等。这些教学法都是在一定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小学英语教师应了解不同教学法的历史和体系的特点,汲取长处,掌握外语教学中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丰富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知识和教学技能,改进课堂教学。
2.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具有科学性,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的指导,特别是素质教育更需要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理论的指导。21世纪的小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小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外语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遵循教育规律,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儿童学习外语的心理特征,如儿童的记忆、观察、思维和兴趣、习惯、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育现代化的新成果,如课程、教育测验与评价、教育研究方法等,特别对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对儿童发展的内涵和特点、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有清晰的了解。小学英语教师要善于把教育科学理论与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自己把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使教育科学理论真正发挥作用。此外,教师还必须懂得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外语学习心理。少年儿童学习外语具有记忆力好,心理负担轻等特点,这正是儿童学好英语的优势所在。但是他们注意力不易长期集中,不喜欢单词的重复和机械的训练。如果让他们背记语音和语法规则,理解复杂的语言知识,就忽略了儿童学习语言的优势。所以,教师要对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规律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教师要重视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根据小学生动机和兴趣形成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和激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根据小学生观察的特点和思维的规律安排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和调整教育教学策略,设计恰当的真实语言情景和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根据小学生的记忆规律和遗忘规律布置作业,组织复习;发挥小学生的年龄优势,在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训练中侧重听说;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根据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生理特征和认知过程,了解学生的情感和需求。教学是-F]艺术,高超的教学艺术应该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智能发展和英语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努力提高外语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所以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小学外语教师也是十分重要的。
3.课程理论知识。了解课程方面知识是未来小学英语教师必备的素养。在新一轮课程改中,小学英语教师首先应当明白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为小学课程是基础中的基础,身心各方面都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儿童远远没有定型。在小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和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结合起来,特别是在目前小学阶段的活动课程中,能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自主性探索活动,丰富他们的亲身经验,锻炼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他们积极的态度、情感,使得英语课程对小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能够实现。小学英语教师要具有课程方面的知识。以往教材的编写、审定与一线教师没有多大关系。教师就是一丝不苟地把课程知识系统地教给学生,以应对各种考试或检查,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的问题,而不是课程设计的问题,充当的是一个课程执行者的角色,而不是参与者的角色,课程理论知识比较少且浅。而本次课程改革以及(标准》提出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的目标,要求教师至少理解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课程结构等理论知识和观点;应该懂得课程设计、开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对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有深刻的了解,对课程理论方面的知识和教学大纲设计原理,以及对小学英语教材的分析都应该具有相当的认识。能够清晰地解读
三、教学能力
教学技能是评价教师的核心技能。它是指教师如何教的技能,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师对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实施、课堂教学组织和在课内外充分展示英语在交流中的工具性的能力。
儿童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班级特点、学生年龄与语言水平的制约,教师不仅要始终明白一节课的要求,并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帮助自己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当然,由于英语是中国学生的外国语,要使学生明白做什么和如何做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的课堂指令不清楚而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将使英语教学变成空谈。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要求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对于较为复杂的活动,教师除了用简单清晰的语言讲解外,还要做示范动作或通过歌唱、表演、画简笔画等等更为直观的手段来帮助教学,更好地完成目标。根据《标准》的精神,小学英语教师还要能自觉地利用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来指导英语教学;对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意和语用方面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并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语言教学的人文性。除了知道如何教以外,更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教的目的。所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知识。尤其是儿童心理学知识对小学英语教师特别重要。英语教师应当研究和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教学原则,熟悉教学组织的步骤和措施,把英语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理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英语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
艺术、文体技能、绘画、书法、唱歌、指挥、编导等艺术表能力能使小学英语教师有效地组织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要求小学生在小学阶段要学会演唱15—4o首英语歌曲,说、演英语歌谣15—4o首,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童话剧,也就是说,乐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被《标准》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要使英语教学寓教于乐,小学英语教师除了听、说、读、写的技能外,自身的艺术、文体素质也是他们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无论课内课外,小学生喜欢玩游戏,游戏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也可以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竞争与失败。英语教师要能组织并带领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英语,游戏结束了,英语也学会了表演是小学生施展才能、彰显个性的好机会,具有表演才能的教师能很好地带领学生把课文内容排成剧本进行表演;音乐和节奏也是儿童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唱歌是小学生特别喜爱的活动之一,美妙动听的英语歌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和参与欲;朗朗上口的英语小歌谣,利于培养并增强学生的节奏感与语感,巩固与扩大英语词汇;绘画,特别是简笔画,在小学英语教师英语教学中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小生年龄征,他们的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明显,简笔画能生动、形象地把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有时是口头难以表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快乐地接受并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总而言之,
四、教研能力
由于教育活动是极具个性的实践活动,所以,小学英语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专业化持续发展的关键。缺乏科研指导的教育只是一种工匠式的教育,不可能有创新的教育。小学英语教师的教研能力是指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收集到的小学英语教育事实材料,依据一定的理论,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研究,从而解决存在的问题,揭示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研究可以逐步培养教师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探索精神。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新问题,特别是《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因而,小学教师要具有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对教纲、教材、教法、课程设置等进行研究实践。小学英语教师要学习教育科研方法的知识,学会观察,具有创造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英语标准和教材的分析能力、教学法乃至语言教学研究能力、课堂教学方法技巧的研究能力、小学生语言学习心理研究能力、教育调查与教学评价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研究能力、教学行动研究(反思)的能力以及课题研究能力和撰写论文的能力等。
以上所讨论的是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四项专业素质,同时也是我们培养小教英语专业学生的目标。总之,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先进的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小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言学习理论的知识,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具有一定的唱、玩、画、演的教学技能,具有良好的语言知识、言语技能,具有能够开展多种语言实践活动的较强的基本教学技能等专业索质对一名小教英语专业学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还要能够具有利用和开发教育资源的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多样的语言实践机会;同时具有善于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和面向社会的适应能力和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3]Sarah Phillips.少年儿童英语教学(Young learners)(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课题组.全国首届小学英语优质课大赛课堂教学观摩分析报告(下) [J].中小学外语教
论文摘要:在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己任的当今社会,积极将心理学植入教育当中,洞察呵护初高中学生敏感而脆弱的心,是对新时代下教师的基本要求。本文首先对心理学进行综合概括;结合具体案例,对如今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介绍。最后,对心理学对于初高中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进行分析;希望该课题的探讨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活”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学习环境,让初、高中学生在正确的引导和全面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引言
“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深刻的诠释了教育的作用与意义。如何借助各种手段完善呵护初高中学生敏感而脆弱的心里,是时代为我们每个教育者提出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浅谈心理学对于初高中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为研究课题,结合当前教育现状,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理学对于初高中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做到客观公正的分析。
一、 心理学概括
(一)、心理学概括
心理学,顾名恩义,它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基础科学。由于它的研究领域、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非常多,和教育工作联系密切的就有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二)、初高中学生心理状况
初、高中学生,犹如含苞待放的花朵,承载着建设祖国,回报社会的重任,也是我们延续五千年文明辉煌史的希望。因此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通过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优雅的情操,都是至关重要地。目前,中学生年龄段普遍在12岁——1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嘘声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度过时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型交织在一起。而高中生年龄段一般在14岁——18岁之间,这个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观,但是相对比较敏感,处于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相互冲突的阶段,如果不能进行正确的心里引导,会易形成孤独、自卑等心里障碍。
二、心理学对于初高中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帮助教师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的课堂活动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通过心理学可以更好的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程度开展或者改善课堂活动。因为每个年龄段的学生不一样,对事物的兴趣与理解有着大相径庭的区别。因此教师应该合理根据年龄,根据个体实际情况,选择学生喜欢的课堂活动,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
随着意志力的发展,中学生控制自己注意的能力显著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得到了迅速提高。“研究表明,7—10岁儿童每次注意稳定约20分钟;10—12岁是25分钟,而12岁以后则是30分钟左右。”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将重点内容放在这些时间段里面进行传授,而其余时间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动等,既避开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时间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帮助教师重组教材
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同一年级学生之间的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的差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寻求适宜于任教班学生真实水平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综合能力。其实广东省乃至全国各地,学生学习水平都参差不齐。导致材学不但给老师有效教学提出了难题,还给学生造成了学习甚至是心理上的障碍,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删减,使之达到更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过程从而更有效的吸收知识,是除了新课程理念的指导外,毫无疑问需要教育心理学的辅助的。
例如在教授12 个表示月份的单词时。这些单词不仅发音长而且难于拼写,要求学生在一个教学单元完全记住或背出这些月份更是难上加难。针对这一现状,教师从上学期布置家庭作业时,就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用英语写下日期、星期和天气,并在每次布置作业时都会有意识地问学生:What's the date today? 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由此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记忆并掌握有关日期、星期和天气的词汇。教师还可结合人的学习记忆曲线走势,科学合理的制定合理的学习时间表和复习时间计划表,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帮助教师科学对待学生的心理和学习障碍
兵法有云:知己知己,百战不殆。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要耐心讲解、细致辅导,降低学生在知识吸纳过程中产生的焦虑与担忧情绪。教师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才能有针对性改进课堂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曾经就读于本校的一个学生,性格比较孤僻,平时不喜欢与同学交流。遇到问题也不愿与同学进行交流,甚至不愿意求助老师。通过我私下了解与耐心沟通,发现这个学生性格孤僻的原因很大部分原因是对自己不够自信。而我又了解到这个学生喜欢足球,而且足球踢得很好,因此我推荐他做了班级的足球队长。通过组织球赛,让这个本来性格孤僻的孩子找到了信心,也通过比赛慢慢和曾经生疏的同学建立了友谊。
总之,科学的对待学生的学习障碍,我们需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个性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希望。
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学与初、高中学生的教育密不可分。它有利于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加速学生心理成熟,使其早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人民教师应充分的理解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让心理学伴随着我们教师与我们的学生,一起快乐幸福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施江玉,李辉.《对罗杰斯教育理念的再思考》[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年第01期
【关键词】 游戏;玩具;幼儿;教育价值
前言
国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使得人们在人才一、教育、文化、家庭、伦理等诸多方面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一种新观念确立的速度己经大大加快。计划生育国策的深入人心和国民整体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使每一个家庭自然而然地倾尽心力和财力,用来培养、教育和呵护儿童。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我国14岁以下人口己达3亿,城镇家庭数约为1.6亿户,这两个巨大的数字也意味着儿童必然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倾尽心力关爱和呵护的对象。
一、 玩具与儿童教育
(一) 儿童教育需要玩具
儿童在生理、心理上与成人大相径庭,因此与成人教育相比,儿童教育在内容、方法、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特点,而玩具在其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它是现代儿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物质条件。
关于游戏、玩具对儿童成长的意义,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都认同这么一个观点,对儿童来讲,“学”、“玩”是无法单独存在的,儿童的身心特点决定了游戏、玩具不仅是儿童最自然、最正当的需要,而且也是儿童学习成长的一种必然途径和物质条件。
运用玩具做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儿童认知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他还认为,儿童的认知水平决定其活动水平及游戏水平,决定儿童游戏的方式。这种方式可分为三个阶段: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身体动作和摆弄、操作实体玩具来进行游戏;在前运演阶段,儿童发展了表象能力,可以假扮不在面前的事物,可以进行象征性游戏;到了具体运演阶段,儿童就具备了运用玩具进行规则游戏的能力。
(二) 儿童玩具的教育价值
儿童玩具也许不是为了教育而产生,却在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即被赋予了教育功能。远古时期的玩具也许就是一根木棍,儿童在舞弄中寻找欢乐与练习狩猎;二十一世纪的儿童由通过与电子宠物、电子化乐高积木的接触了解诸如、电脑程序这类体现现代文明的高深概念。
儿童玩具的教育功能是指在当今社会价值取向之下,玩具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引导训练儿童预习未来人生,使其获得最基本的生活经验与生存能力的作用。作为产品,儿童玩具的教育功能是其基本功能之一,在功能层次中是处于上位的。实际上,儿童玩具的教育功能,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因此,我们特别强调其“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健康发展”的作用。
二、 儿童玩具的教育功能
(一) 儿童艺术教育
儿童艺术教育是儿童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是对儿童的全面、综合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它本身也构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以艺术课程为核心的学校艺术教育,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和家庭的艺术教育,以及渗透于儿童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对儿童的艺术教育。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不在于单纯的掌握知识技能,而是通过体验性、探究性、反思性的学习,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等方面,“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养得到整合发展。”
(二) 儿童玩具的艺术教育功能
儿童玩具的艺术教育功能是其教育功能体系的一个方面,它是该系统中使儿童获得“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的那些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前章我们在讨论玩具的教育功能系统时指出玩具的教育功能具有整体性,因此虽然我们可以按照艺术教育的本质及内容从该系统中抽出玩具教育功能的艺术侧面,但是这个侧面与其它方面不是割裂开的。
儿童玩具之所以具有感染力不仅是因为它的美还因为它所体现的艺术手法。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生活更典型。作为艺术品的玩具常常使用了夸张、拟人的艺术手法。在玩具世界里,小动物有表情、会说话,它们的皮毛色彩可以千变万化并表征它们的性格与善恶,就连没有生命的人造物品也能具有人格。在儿童与玩具的接触过程当中,人类的普遍情感以及艺术家用以表达情感的各种艺术手法都借由玩具传达给儿童。
三、 基于教育功能的儿童玩具设计
(一) 玩具设计对玩具教育功能的能动性
设计师必须按照美的基本规律进行玩具设计,让玩具尽可能地展现艺术魅力是玩具艺术教育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也是基于儿童艺术教育的玩具设计前提。但是设计的力量决非仅限于此,设计对于产品的功能具有极强的能动性,设计师的价值就在于能够调动各方力量以合理的方式充分挖掘产品的教育功能。
(二) 与儿童色彩教育相结合的玩具设计
设计师对于色彩的独特认识通过玩具传达给儿童,对儿童潜移默化地进行美的熏陶。只要是符合美的基本法则的配色都能对儿童起到一定的艺术教育作用。因此以玩具为媒介对儿童进行的色彩教育是以感知方式为主的色彩教育,其手段主要为:玩具配色和与颜色相关的游戏设计。玩具的色彩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儿童从感性角度认识色彩及相关概念、感受色彩搭配美的无限(下转第250页)
(上接第246页) 可能性、感受色彩的调和、暗示色彩与心理的关系。
结语
文章提出儿童玩具教育功能的四个特点,包括作为玩具教育功能的共性及特性:非系统性、自我启发性与渐进性、情感性及其与娱乐功能的契合性、领先性。指出儿童玩具是一位伟大的艺术教师,它的艺术教育对于儿童永远是快乐的。这对当前儿童艺术教育和玩具开发具有双重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 卢佩任,杨明津.幼儿身心发展与产品功能在玩具设计上之探讨.工业设计,2003.
论文关键词:实境,虚境,直观,策略
皮连生教授认为,认知策略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知道该认知策略是什么、有什么功用、包含哪些具体的操作步骤;第二阶段是结合该认知策略适用的情境,对如何运用这一策略进行练习,逐步达到能够熟练甚至自动地执行认知策略的操作程序;第三阶段是清晰地把握策略适用的条件,知道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使用这一策略,并主动运用和监控这一策略的使用。
他是站在理论的高度给我们指出策略习得的过程与条件,那么在操作层面,我们该如何把握呢?
我赞成沈重予老师的看法,即策略和方法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方法往往有鲜明的行为特征,有较强的可操作成分。方法是可以传授,从外部输入;策略是对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有很强的体验性,策略只能意会,在内部萌生。方法就好比是实境,策略好比是虚境。
那么如何通过方法的培养,从而建构起学生的策略意识呢?本文就结合着六年级上册,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谈谈我的做法。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是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策略因为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让老师们觉得难教,甚至把这部分内容上成应用题的训练课。因此要想办法给学生一个表达的载体,而这个表达的载体就是借助直观。
方法的直观——在操作中感受策略
我在教学例1的时候,将1个大杯和6个小杯以实物的形式出现。让学生通过演示,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或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学生不仅直观的看到换的过程和结果,而且借助操作,有条理的将换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此处的直观,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为下面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使用的多媒体直观作了很好的铺垫。
思想的直观——在反思中建构策略
策略是在学生的不断反思中形成的。如何将“实”的方法上升到“虚”的策略层面呢?我觉得还是要借助直观,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悟。
我在教学玩例1后,引导学生第一次反思:在解决问题时把什么替换成什么?(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或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任意替换吗?让学生体会到替换是要有依据的,在本题中是根据大杯和小杯的倍数关系进行替换的。
接着把题中大杯和小杯之间的倍数关系改成相差关系,即每个大杯比小杯多160毫升。学生完成解答后,形成板书:
大杯 小杯 果汁总量
1 6 720
3+6 720
2+1 720
1+6 720-160
1+6 720+160×6
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反思:观察板书,我们在替换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引导学生说出:大杯和小杯存在倍数关系时,杯子的数量变了,果汁的总量没变;当大杯和小杯之间存在相差关系时,杯子的数量没变,果汁的总量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替换的本质。
教学完课本的练一练和练习第1题后,引导学生进行第三次反思:刚才我们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了那么多题,你觉得在什么时候我们要用到替换的策略呢?(当题目中有两种不同的量,而且这两种量存在倍数关系或相差关系时,我们要用到替换。)我们是怎样替换的?(总是把两种量,根据他们之间的关系替换成同一种量。)这样替换有什么好处呢?(换成同一种量使问题变得简单。)
论文关键词:感觉统合,儿童行为,产品设计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30%左右,又由于独生子女的政策,使我国儿童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是特殊的。但是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小家庭和都市化的生活,大人对孩子过度保护要求太多,加上剧烈竞争的教育方式使得亲子关系僵化和紧张而引起的儿童感觉统合不足,从而引发的学习、生活、活动障碍的问题愈来愈多。近年来虽然就儿童感觉统合不足等问题出现了一些的感统训练机构等,但是毕竟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限制不能普及开来,如果能将此种训练内容结合到常见的儿童产品中,那么这种行为将更为便捷和高效。但是,目前从市场上大量的儿童用品中却很少发现有相配套的此类产品。此外,某些儿童产品虽然冠以此类相关功能设计的说明,但在实际功能上和普通产品没有明显区别,没有开发针对儿童感统训练的功能。因此,在儿童产品设计中融入感觉统合理论来进行设计是很有必要的。
二、相关概念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欧美,日本等城市化发展较早的国家,问题儿童日益严重,经数百位专家共同研究,终于1972年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J.Ayres )首先提出感觉统合理论。何为感觉统合?感觉是人类认识事物和认识实际的基础。对于感觉,人们一般比较关注视觉、听觉和嗅觉,但事实上人类自下而上需要的最基本而且最重要的感觉是触觉、前庭平衡觉和运动觉。感觉统合就是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身的感观,从外界获得不同的感觉信息(视、听、嗅、味、触、前庭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感觉统合不足或感觉统合失调就会影响大脑各功能区、感觉器官及身体的协调发挥,引发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感觉统合的定义为:是指人脑将身体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整合,进而指挥人体做出适当反应,使整个机体和谐有效地运的过程和机能。人类的各种感觉是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几乎有80%的学习是在婴幼儿时期进行的。
三、具体实施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都市化生活使活动空间的减少,户外活动减少,独生子女群体生活的不足等等)使婴幼儿期的感觉学习明显不足,尤其是触觉、前庭平衡觉及运动觉的学习。因此感觉统合失常的儿童越来越多。我国的有关研究表明在儿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常者占10-30%。就目前为止的感觉统合不足的对策是按照专家的安排进行感觉统合训练。那么是否我们可以在这些问题儿童在出现问题前就进行提前预防呢?不妨可以尝试通过将感统训练的内容与儿童产品设计进行有机结合,对可能会出现的统合失调进行预防,让孩子在玩玩具,游乐场嬉戏的同时也得到了更好的统合训练。
儿童的行为特点通常是天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周围任何感兴趣的事物都会驻足观察,喜欢模仿各种动作以及语言等,还有就是注意力,当心理活动指向或集中于某种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这时期孩子开始具有独立地组织和控制自己的注意的能力,即有意注意开始有了发展,但注意力持续的时间还不太长。换而言之,这个阶段的儿童还是处于感觉、知觉的阶段,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
那么感统训练的内容通常从触觉、前庭平衡觉、运动感觉等几个方面进行。
触觉:强化皮肤、大小肌肉关节神经感应辨识感觉层次,调整大脑感觉神经的灵敏度。
前庭平衡觉:调整前庭信息及平衡神经体系自动反应机能,促进语言神经组织健全、前庭平衡觉及视听能力完整能力。
固有平衡:调整脊髓中枢神经和对地心吸力的协调,强化中耳平衡体系,协调全身神经机能,奠定大脑发展基础。
本体感:强化固有平衡、前庭平衡、触觉、大小肌肉双侧协调,灵活身体运动能力、健全左右脑均衡发展。
感统训练的方式通常是通过借助一些器材和玩具进行各种游戏使儿童在此过程中接受大量刺激信息,从而建立正确的反射。
在儿童产品的设计中,如何把儿童的心理特征、家长的愿望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具有行为训练特征的产品是一个新的开发方向,在现有的儿童产品设计中,其功能性、安全性、游戏性及形态结构是最基本的要素。相对应这四个基本要素的产品设计通常有主题产品设计,即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某一年龄段的生理、心理发展需要,或针对某一特定的消费群体,开发设计适合要求的儿童产品;功能整合设计,即某一产品具有多种功能或长时间使用等,目的是通过功能整合来迎合儿童年龄增长而使产品过时而进行的一种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的设计形式;系列化设计,即在设计中,把产品以一个系统概念来设计,使得产品具有整体性和系列性。
在儿童产品中单就儿童游乐设施来讲,其与感觉统合训练的内容的结合更为容易且更容易出效果。在城市的各个住宅小区、超级市场和儿童乐园等公共场所中,都可以随处可见儿童游乐设施,它在户外的自然环境中使用,能让儿童接触大自然,欣赏和游玩周边的自然景观是个最好的前提,其次是了解儿童和他们的需要,这一点很重要。儿童有权利游戏,在游戏中见到令人愉快的颜色,体会游戏的愉悦和从中获得知识的幸福。儿童游戏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出于一种本能。第三是安全性,这是在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一个要素,由于儿童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容易发生危险,据调查,儿童在游玩中发生事故很多是由于不慎和设备本身的结构不合理所致。因此在设计中要注意材料的无毒性、造型的形态和结构的合理、牢固等。最后是大自然元素的应用,由于城市化的生活习惯,很多父母已经将儿童的原始生活习惯破坏,因担心其健康不让儿童接触泥沙等,反倒这样更加破坏了儿童原始的自然发育过程,因为玩泥土和沙对于儿童的本体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设计中可以将这些元素合理设置。
四、结论
总之,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认知特征、智力发育特征是不同的。因此,儿童产品设计可结合感觉统合这一理论来开发相应产品,使得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针对某一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需要的目的性与适应性更强,以训练他们的手、口、目的协调能力、身体控制能力、团体协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而将感觉统合这一理念加入到儿童产品设计中这个新的概念也将是未来儿童产品设计的一个必然。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美]凯瑟琳·费希尔,《儿童产品设计攻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3].朱堂纯《儿童游乐设施》[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1。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本课题研究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以下两点:
一、理论上的创新
本课题主要注重对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对其经典理论加以评述,并且结合中国传统儒家道德教育思想进行理论上的比较,得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两者的比较,给予一定的建议,做到一定程度上的创新。
做到这些理论上的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可以改变对于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研究缺乏的局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学者来研究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更加丰富充实对于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更加完善道德教育的理论,从而来提高我们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更好的发展我们的道德教育。
而对涂尔干与儒家传统的两种道德教育理念的比较,也能让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更在于涂尔干独特研究视角对我们现在道德教育研究的启示,可以有更好的理论选择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工作。
二、实践上的创新
本课题通过对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系统评述,最主要就是对涂尔干对于学校以及课堂中道德教育传承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作出指导,特别是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和现行道德教育给予一定建议。当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空前的严峻挑战。而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文化融合也将成为一种现实,西方道德教育的经验也就成为我们学习的资源,有一定创新的针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建议,能够较为有效的指导学校道德教育工作,使现行学校现行道德教育有不同程度的改进,使得道德教育可以屏弃原来的不足和颓废,向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并且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系统。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开辟了教育学的新纪元,所以问世之初,就在法国教育理论界引起过较大的反响,被认为开教育史的新纪元, “特别在道德方面,迪尔凯姆以后的人谈论哲理再不能像涂尔干以前的人一样的办法了”。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运用了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那就是社会学的方法是研究道德教育。对于这一方法,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做出了自己阐述。在国外,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研究中有着重研究了涂尔干的道德教育,并且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用一章的篇幅来评价了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并且强烈的批评了这一方法的不合理之处,认为涂尔干他使道德从属于社会的服从,使得道德不能有完全的的自主。从这些观点我们不难看出,皮亚杰认为涂尔干只从社会的角度去研究道德,而忽视了儿童的心理等因素。但是国内有一位学者邓才彪就在自己的著作《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述评》中却认为皮亚杰的批评过于偏激。涂尔干并没有完全忽视心理学,如在《道德教育》一书的第九章‘纪律与儿童心理’,就专门对儿童的心理特点作出了分析。从两家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研究道德教育思想这种社会学的视角,各有各的说法,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而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中有一部分涉及到了道德与宗教的关系,这一关系也成为国内很多学者的争论,在鉴于人类学中关于宗教的知识水平上,我也比较对这方面研究比较感兴趣,到底道德与宗教是什么关系?到底道德是如何演变出来的?道德教育又是如何成为一项独立教育的?国内学者陈桂生在他的《略论迪尔凯姆关于“理性化”的道德教育的见解》一文中认为涂尔干已经很详细地挑明了他的道德教育理论的旨趣就是适应法国社会从宗教道德向世俗道德演变的趋势,探索非宗教的、理性化的道德教育问题。陈桂生在他的著作中很全面对涂尔干的主要思想进行了阐述,而尤为注重阐述道德与宗教。这也是我研究的重点。
在我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国内的很多教育家,对于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的探讨主要就是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中的“道德三要素”,很多的研究都在于阐述道德三要素的来源和作用,例如张崇脉的《涂尔干的道德三要素及其现代启示》这本书首先简要介绍涂尔干提出道德三要素的社会背景和学术基础,接下来剖析了道德三要素的内涵,最后阐述道德三要素的现实意义,以及我国当前的公民道德建设能够从中获得某些启示。
而周晓冀的《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和邓才彪的《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述评》也是从道德三要素出发,来阐述个体品德社会化理论,认为涂尔干的个体品德社会化的理论,是从个体社会化思想当中引申出来的,很有见地。而且社会品德个性化和个体品德社会化,实际上是我们的道德教育目的。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探讨涂尔干道德教育的思想,并且与中国道德教育进行比较。
论文正文的阐述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一、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回顾
此部分主要是陈述从涂尔干提出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各个方面的评述和争论。
二、评述涂尔干道德教育理念以及与中国道德教育思想的比较
此部分是系统的对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的评述,特别是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中的经典理论,“道德与宗教”、“道德三要素”的评述。在此基础上,对东西方道德教育思想进行比较,得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注重对涂尔干社会学基础下的道德教育思想和中国传统儒家道德教育理念的比较。
三、总结
此部分是建立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之上,加以自己的观点,适当总结,并且可以加以提升,对中国现行的道德教育给出相应的指导建议。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12月1日——12月20日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实行,首先是浏览涂尔干的《道德教育》一书,基本了解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查找相关于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国内外文献,完成开题报告中的几项基本内容。
1月16日——3月20日 接下来,安排精读计划,开始认真阅读《道德教育》一书,同时做好详细的笔记,归纳概括出涂尔干道德教育的精华部分。在阅读、精读《道德教育》一书时,扩大范围查找一切有关于涂尔干和所有关于道德教育的国内外研究,对这些研究进行必要地筛选。
3月21日——4月20日 整理各类资料,整理出论文初稿。
4月21日——5月20日 在导师指导下,修改论文,最后定稿。
预期效果: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阐述一下我对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看法,道出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精华和不足,也适当加以比较,得出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与中国道德教育思想,主要是孔孟思想的异同,并且对现在中国道德教育给出一些指导意义。
5、已查阅参考文献:
涂尔干 《道德教育》20xx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
涂尔干 《教育思想的演进》20xx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
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20xx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
邓才彪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述评》 《外国教育动态》1989年04期
袁锐锷 《西方德育思想家道德观评述》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1994年08期
李文华 《涂尔干的人性观、社会观、科学观和方法观》《甘肃社会科学》05年05期
张崇脉《涂尔干的道德三要素及其现代启示》《全球教育展望》02年04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一、学前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的身体发展、智力与经验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中,通过对1 523名婴儿长达20年之久的跟踪,提出了著名的假设:若以17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100,则4岁就已具备50%,8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8-17岁的9年中获得的。可见,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最关键时期。从脑科学的层面看,婴儿出生时脑重350-400 g,为成人脑重的25%,1岁时达到成人脑重的50%,2岁时为75%,6岁时孩子的脑重为1 200 g,已接近成人脑重(1 350-1 400 g)的90%。从人体的神经通路的发展看,人类神经通路的80%-85%是在生命的前6年发展起来的。①因此,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的身体发展、智力与经验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二)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所有时段中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也是最易发展,最易受挫的时期
在这一时段,孩子从只会躺在床上啼哭,到会爬、会走路、会奔跑,不但人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所有的认知、经验与能力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中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不让儿童回归自然,顺应自然,而是采用大一统的教育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禁锢其思维,形成机械的思维定式,甚至连孩子们画笔下的太空飞船都是一样的,势必会阻碍儿童各种潜能的发展,错过儿童的敏感期,贻误天才的成长。诚如布鲁贝克所言:“课程的编写原则是训练和装备心灵。”那么,对于学前教育来说,学前教育阶段正是人生最重要的训练和装备心灵的阶段,这一阶段不仅为小学做准备,更为人的一生做重要的奠基,它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命大厦的高度、广度和坚实度。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即便是教育专家也未必完全胜任幼儿教师的工作。因为,它涉及各种潜能的发掘、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各种必要的生活经验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既要注重个性的彰显,又要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这一阶段的教育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卫生学、音乐、美术等诸多领域,因此,这一时期的工作是极富创造性的,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是极高的,不仅要有教育家的智慧,来引导、帮助儿童培养各种能力,还要有各种专家的准确判断力、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各种潜能,把握不同幼儿的敏感期,发掘天才。所以,学前教育阶段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当然,这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鉴于学前教育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着眼于生命的塑造这一高度来审视幼儿教师的培养,单纯的幼儿园阿姨、舞蹈教师等够用的人才培养标准,对于塑造生命的幼儿教师工作来说,显得过于幼稚,甚至有一种漠视生命的感觉。相反,幼儿教师的培养不但要专业化,更应以人生发展的前瞻性高度来认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应培养“双师型”或“多师型”的幼儿教师,既是音乐教师,又是音乐家;既是教书匠,又是教育家、心理学家等,只有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引领下,才能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构建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推进幼教事业的改革。
而不是学前教育大专班要培养什么人才,本科班又培养什么人才。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看,注重实践、秉持够用原则的幼师生,科研能力较差,理论知识不够广博,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贻误教育时机,幼儿的许多潜能不能被发掘。显然,这些幼师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而传统的高校生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等弊端,亦无法胜任幼儿教师的工作。当然,也有少数的高校在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已走在前列。
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教育与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全面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心理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师资培训部门、各种儿童教育与康复机构、广播、电视等部门从事儿童教育、科研、培训、宣传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其主要课程有教育学原理、儿童心理学等19门理论和专业课,涉猎较为广泛。
东北师范大学探索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通过20门主要理论与专业课达成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培养目标。具体的课程安排是前一年半至二年为教育基础课,第三年是专业理论与技能课,第四年上学期实习,下学期撰写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为幼师学校及相关的科研所、管理机构、幼儿园等培养专门人才。其涉及的课程较为丰富,2005年时本科生的主干课程就有34门,其中教育基础课是13门,专业课是21门,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的基础。
事实上,上述三所高层次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但走在了其他高校的前列,而且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那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究竟应如何定位,客观的社会现实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三)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下面主要从理论、技能、实践三个方面进行目标定位。
1.理论目标
(1)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这里的教育理念是指以幼儿的发展为核心,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性认识和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理想追求,这种理念是与时俱进的,因时空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是从事学前教育所必备的前提。它包括正确的幼儿观、教育观、课程观等。例如,尊重幼儿的观念,并不是简单的言语、态度上的尊重,更应表现为视幼儿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幼儿的想法,倾听幼儿的声音,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幼儿潜能的发展,在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同时,注意彰显幼儿的个性等。
(2)广博的教育基础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在通识教育阶段,广泛地学习中外古代近现代教育史、教育概论、教学论、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教育评价、教育论著选读等课程,深化自身的理论构建,为专业课的学习搭建一个知识平台。
(3)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专业教育阶段,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发展的动态及现状,使学生专业知识的储备达到一定的广度。同时,深入研究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使自身具备良好的专业精神和情感。
2.技能目标
专业技能包括专业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技能,才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兴趣和需要。
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应包括:创设教育教学情境的能力,有效地引导、组织的能力,准确地观察、发掘幼儿潜能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计算机和外语的应用能力等。
3.实践目标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实践活动。从课程安排看,前两年应是教育基础课;第三年是专业理论和技能课,当然,可以设置模拟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增加见习次数,最好对幼儿园的大、中、小班分别见习,在第三年的下学期,根据学生技能的培训、见习的情况,安排2-3周的实习;第四年上学期是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全面投入实习的阶段,进一步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下学期撰写出基于实证性研究的、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有一定创新之处的毕业论文。
注释:
①黄春香,李雪荣,易受蓉.早期干预对婴幼儿发展影响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 ,(12)251.
参考文献:
[1]陈姝娟,李晖,蒋菊.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新探[J].教育探索,2007,(12).
在国内虽然有不少论文关注了电话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与治疗及其伦理规范,也涉及到了短信心理咨询、qq心理咨询,但鲜有研究报告试图将这些研究做一个统一的介绍。而在美国,上个世纪末就已高度的重视这个问题,系统的把这些概念用远程心理学(telepsychology)的框架统一了起来,并于2007年长远规划了远程心理学的发展道路[1]。
1 概述
美国心理协会主席koocher认为,远程心理学就是非传统的面对面的、远距离心理服务。澳大利亚心理学会认为:远程心理学就是在科学技术协助环境下提供的心理服务,譬如电话、手机、因特网或者视频会议等方式。综合以上概念,我们把远程心理学定义为:异地远距离的以科技媒介为载体的非传统面对面的心理服务。
通过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查阅,目前对远程心理学的概念存在名称繁多、混淆的现象,例如:internet counseling,web counseling,telecounseling,telemental health,etherapy等不下十几种名称。我们可以对上述边界不清的概念做一个“telepsychology”概念范畴下的双维度梳理:一是远程心理学概念内涵的具体表现形式:远程心理咨询、远程心理治疗、远程心理测验及远程心理学伦理与职业规范。二是远程心理学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形态,如电话心理咨询、视频会议、网络心理咨询、短信心理咨询等。随着通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远程心理学的表现形态。
2 目前研究状况
根据心理服务的操作步骤,系统的分为以下6个部分来描述目前最新的研究状况。
2.1 远程心理学服务的对象与环境
2.1.1 偏远地域的心理服务 这也正是远程心理学的优势所在。长期以来苏格兰东北部人口分散,离主要的心理服务中心距离遥远,susan simpson等(2001)对苏格兰东北部设置兰郡以视频会议的形式进行远程心理服务[2]。thomas w. miller等(2003)专门研究了美国肯塔基州的一个偏远社区的儿童心理学家使用远程心理服务的情况,并创新的提出了以大学校园心理咨询中心为基点的远程心理学覆盖模式[3]。这对于我国偏远农村和西部地区的心理服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1.2 特殊部门的心理服务 远程心理学的优势不仅在于为偏远地区提供的服务,另外一个特有优势体现在为特殊部门提供的心理服务。magaletta(1998)最早研究了远程心理学在联邦监狱管理局的使用状况[4],此后,peyrot(2000)报道了矫治心理学家将视频健康系统用于监狱同室犯人的心理咨询[5]。
2.2 远程心理学服务的主要心理问题 从目前研究来看,主要是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远程咨询与治疗,已有的研究集中于公众恐惧症、暴食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广场恐惧症、远程催眠、儿童待以及以远程心理学方式进行的自杀行为干预等心理问题[6,7]。
2.3 不同远程媒介的比较研究 由于远程心理学与高速发展的通讯科技紧密相关,因此其咨询与治疗的媒介更迭频繁。目前的研究关注了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箱以及视频会议等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的比较。kaplan eh(1997)研究了语音、语音+视频以及文本的远程心理服务模式,并使用“at&t videophone 2500”进行这方面的案例研究[8]。一个相对前沿的领域就是使用手机和无线网络进行的远程心理服务[9],另外一个很可能的革命性变革,就是远程心理学融合vr(虚拟现实)心理咨询模式与技术而产生的新的面貌[10]。
2.4 远程心理学疗法 目前被使用的疗法主要有3种:(1)叙事疗法[11];(2)焦点解决疗法[12];(3)认知行为疗法[13]。涉及潜意识层次的,如精神分析,沙盘游戏在远程心理学界尚处于斟酌的状况[1]。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可供选用的疗法相比传统心理服务要少很多。在此,作者推荐“对话心理治疗”,它源自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思想,其“我-你”与“我-他”的心理服务关系,对于传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一种创造性超越,其在美国已经对家庭治疗、关系疗法产生深刻影响。它的上述特性,以对话为主,平等的对话关系,“你-我”对话空间的营造特别适合于远程心理学以文本、语音为媒介的服务[14]。
2.5 远程心理学疗效 在过去的一些研究中虽然肯定了远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但是都是基于少量的样本。bouchard等(2000)采用符合统计学的大样本的研究方式进行了研究,认为远程心理服务与传统的心理治疗没有差异[13]。morgan(2008)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选取186名同室患者为被试,分为远程心理学与远程精神治疗两个组别,在心理健康、后续心境、总体满意度三个指标上均未发现远程心理服务、远程精神治疗与传统面对面的心理、精神服务存在显著差异[15]。
2.6 远程心理学的伦理规范、管理与发展 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导致远程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大大超出心理学原有的伦理规范,给整个心理学的发展与管理都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在美国每个州的法律体系都有差异,更给远程心理学的管理带来了诸多的问题[16]。针对这种情况,koocher(2007)提出了远程心理学管理的“四c原则”,即合约(contract)、胜任力(competance)、保密(confidentiality)以及控制(control),综合考虑了不同地区的法律规范、网络黑客的侵害、国家政府的权利滥用以及咨访双方的合约形式与伦理规范等诸多问题,对远程心理学的长远发展做出了一个蓝图性质的规范与发展指导[1]。
3 远程心理学的意义及前景展望
3.1 实践意义
3.1.1 “幕后效应”的发挥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来访者的顾虑与人际压力,尤其是涉及一些隐私问题的时候,总是难以启齿。而远程心理服务的匿名、远距离、非面对面的方式使来访者能比较直接的坦诚自己的心理问题,使心理问题能快速暴露出来。主要的理由可能在于,远程心理学提供的非现实环境使来访者倾诉压力大为减轻,使其产生人际紧张或者社会道德约束的情境因素大大减少。来访者在这个时候,直接面对的只是一台自己熟悉的电脑或者是自己经常使用的电话,不再是人,而是物。这个时候,来访者完全有可能浸入到一种面对“日记本”的状态中,仿佛倾诉的对象不再是咨询师,而是他/她的日记本。来访者内心世界得以最大限度的暴露。我们把这种在远程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所具有的独特现象称作“幕后效应”[1]。
3.1.2 远程心理学在中国的独特实践价值 (1)中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明显,同样表现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资源上。如果大力发展中国的远程心理咨询与治疗就可以大大平衡这种差距。即使是远在新疆的来访者也可以享受到内地专家的心理服务。(2)监狱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在很多情况下,心理咨询师未必能直接介入。尤其面对重刑犯或者死囚,如果让他戴着脚镣、手铐和你单独交流,还不如进行远程心理服务。(3)疫区:以“非典”为例,假如小汤山医院的患者需要心理服务的话,在这种情况下,远程服务似乎是唯一选择。(4)灾区:以“汶川”地震为例,面对余震不断,公路塌方,粮食匮乏,在通讯条件恢复的情况下,难道不可以采用远程心理干预吗?(5)宇航员:中国航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航天员是真正的天之骄子。但是面对将来空间站的枯燥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及应急状态下航天员的心理缓解与干预怎么做?这更需要我们大力的研究与发展远程心理学。
3.2 学科建设与理论意义
3.2.1 实验心理学 远程心理学为其提供了无关变量、控制严格、廉价却科技含量高的实验条件。它可以提供三种纯粹的信息交流方式:文本、声音、视频或者是三者任意结合的方式。远程心理学的意义就在于主试可以进行异地的、远距离的、最大限度排除无关因素的实验设计。
3.2.2 心理统计 毋庸置疑,在网站上进行心理调查与测验的现象是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对一些隐私问题的调查,如:给中国性伦理道德的冲击,同性恋人群性行为活动特点等。它能取得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甚至无法取得样本资料。怎样对待远程取样方式,这种取样具有多大的代表性?如何设计网络问卷或量表?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这是给心理统计学的机遇与挑战。
3.2.3 理论心理学 心理的本质是什么?建构主义的观点能得到新的渠道的证实吗?我们似乎可以从这种纯粹的信息方式的咨询与治疗中对人的心理与行为所产生了的改变,而得到有益的启发。
远程心理学虽然名不符实的用了一个“学”字,目前还只是一门技术性的服务领域。但随着它在为社会大众提供广泛、便捷的心理服务,实验研究与理论建构的不断充实,其对心理学学科建设的意义会逐渐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1] koocher,g.twentyfirst century ethical challenges for psycholog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7,62(5):375
[2] simpsons,george d,eileen b. the delivery of a telepsychology service to shetland[j]. clin psychol psychother,2001,8:130
[3] thomas w,miller. telehealth: a clinical application model for rural consultation[j]. consulting psychology jour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2003,55(2):119
[4] magaletta,fagan. advancing psychology services through telehealth in the federal bureau of prisons[j].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 practice,1998,29(6):543
[5] peyrot m f. telehealth in the federal bureau of prisons:inmates’perceptions[j].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2000,31(5):497
[6] karolina e,krysinska,diego de leo.telecommunication and suicide prevention hop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new century[j]. 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2007,55(3):237
[7] jeannine m, rebecca g. recent advances in telepsychiatry: an updated review[j]. psychiatr serv,2003,54:1604
[8] kaplan eh. telepsychotherapy: psychotherapy by telephone, videotelephone, and computer videoconferencing[j]. psychother pract res,1997,6(3):227
[9] upkar varshney.pervasive healthcare: applications, challenges and wireless solutions[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5,16:57
[10] giuseppe riva. virtual reality in psychotherapy: review[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5,8(3):220
[11] murphy d,mitchell l.when writing helps to heal:email as therapy[j].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ing,1998,26(1):21
[12] jedlicka d,jennings g. marital therapy on the internet[j].journal of technology in counseling,2001,2:1
[13] bouchard s, payeur r, rivard vi,et al.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panic disorder with agoraphobia in videoconference: preliminary results[j].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2000,3(6):999
[14] friedman m. martin buber and dialogical psychotherapy[j].jou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2002,42(4):7
论文关键词:儿童武术;发挥;心理训练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适龄儿童的心理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从7岁以下较低的心理活动过程迅速过渡到高级心理活动过程,在这段时间内,儿童的各种感知包括视、听、运动、空间、时间和观察力都有迅速的提高。作为竞技体育的武术比赛,不仅需要体能、技战术的综合能力,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他们准确控制自己、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提高实战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性较强的心理训练对发展儿童的心理素质,培养其适应竞技比赛的意志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对儿童心理训练的意义
1.正确对待胜利与失败。赛前要把握时机对他们进行测验,看他们能不能运用所掌握的技战术,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尽可能地促使流畅状态或高峰体验的出现,并尝试让他们体会比赛的胜利与失败,在此基础上对他们多进行“得与失”的教育。
2.激发内在潜质。在比赛前要通过语言及适当的奖励激发他们的信心与斗志,使他们头脑冷静、注意力集中,这样才能在比赛中充分调动生理机能,尽快适应比赛环境,有效发挥发挥技战术水平,排除其他干扰,取得优异成绩。如果赛前调整训练不当,孩子们会表现出抑郁、冷漠、注意力不集中、厌恶比赛等情绪,或是表现出焦虑、紧张、亢奋、慌乱等情绪,从而影响比赛发挥和成绩。同时需要注意,激活过度和激活不足都会影响竞技水平的发挥。
3.增强武术训练的坚定信念。儿童武术训练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伤病、疲劳以及疼痛。坚持长期系统训练对于儿童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能通过适当的心理训练培养儿童正确的动机、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则对保证儿童的系统训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提高武术的竞技状态。武术运动包括表演和对抗,尤其在单人比赛项目上,运动员易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产生心理状态的变化。通过心理训练能控制和调节儿童的心态,使其保持竞技状态,正常或超水平发挥技战术水平。
二、儿童武术运动心理训练的原则
合理的心理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可对身体训练以及技战术训练起到良好的辅助支持作用。心理训练是有意识地对他们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教育过程,这一过程必须遵循一系列的教学和训练原则,才能得到良好的心理训练效果。
1.自觉积极性原则。实行心理训练是为了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水平,使他们能够掌握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方法,从而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运动技术水平朝着较高的方向发展。心理训练的效果同时取决于儿童的自觉积极性。提高儿童的积极性会直接增强他们对训练的兴趣,提高训练时的注意力,进而又会增强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自觉积极性,要从体力训练和技术训练两方面入手,协调配合:一方面通过体力和技术训练培养精神力量,同时通过系统训练来提高训练的自觉积极性。
2.循序渐进原则。在心理训练的同时,要结合身体素质训练、技战术训练。在制定心理训练方案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训练到实战,循序渐进的原则,使训练方案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可操作性。日常训练中要有意识地把心理训练的内容贯穿到实战中,对于那些比赛中发挥不出来训练水平的孩子,应该在平时的训练比赛中有意让他承受失败的打击,再鼓励他追上去,如此反复的心理磨练可以提高他们在正式比赛时的心理素质。
3.区别对待原则。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在进行心理训练时根据其个人心理差异分别对待。和成年人一样,学生的性格有稳定型、活拨型等很多种,他们的心理素质也不一而同。这就需要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4.重复性原则。重复性原则是指心理训练要在反复训练、反复实践中去摸索和提高,这样才能实现从无到有、由生到熟,进而心理训练的效果才能在比赛中显现出来。作为儿童,很多心理训练方法不不容易掌握,短期突击的方法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长期的重复训练的准备。
三、儿童武术心理训练的方法
1.以鼓励语言为主的训练。武术基础训练比较艰苦,也比较乏味。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来说,很难让他们对此产生兴趣。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我们要积极采用一些寓教于乐的方法来提高他们对训练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多对孩子进行鼓励,简单的如“好的”、“不错”、“有进步”、“继续努力”等评价,会对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在鼓励的前提下,适时提出其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因势利导,则会事半而功倍。教师在对待孩子训练的公平性上不能持有偏见。因为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其积极性,对其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2.增强自信的训练。自信是奋力拼搏的精神支柱,是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而鼓励则是增强儿童自信心的重要手段,用表扬取代批评,用鼓励取代斥责,这对提高儿童自信,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是非常有效的。作为老师同时要注意自己的情绪,要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感染他们。
3.以赛代练法。比赛相对于平时训练,其紧张刺激的氛围对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着较大的帮助。针对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适当组织比赛,以赛代练,可以激发儿童训练的积极性。在平时训练中,穿行一些教学比赛,通过模拟真实的比赛环境,适当的比赛奖励,在队员之间营造出竞争氛围,可以提高儿童适应比赛环境、克服紧张心理、临场应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积累比赛经验,提高训练水平。
4.赛前心理辅导。比赛前的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和身体都处于亢奋状态,同时精神上也承受着比平时更多的压力。赛前教师应注意对运动员的心理辅导,使他们放下想赢怕输的思想包袱,把精力放在如何顺利完成比赛上。可采取谈话和适当的肢体语言等方式来缓解运动员的紧张情绪。赛后要告诫队员胜不骄、败不馁。
5.注意力的训练。注意力的训练不仅仅安排在比赛时,平时训练中更要注意加强。因为集中注意力是一种习惯,并不会因为外界的环境影响能够让孩子立刻做出转变。在平时训练中除了要时刻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还要刻意模拟真实比赛环境,使他们能够适应嘈杂环境对注意力的影响。这样做对比赛和训练都会有显著的作用。
6.意志品质的训练。运动员要具备敏锐的直觉,要果断、坚韧并且有很强的自制力。具备这些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在紧张激烈、高手如云的比赛中脱颖而出。意志品质和技战术水平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了意志品质的保证,技战术水平很难被发挥出来。这要求教师在平时训练中有意识地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品质,并且树立典型号召大家学习,在孩子们的思想中把意志品质作为最重要的品德向他们灌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
7.心理适应调节的训练。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会导致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发生变化。这就需要他们能够自我进行心理调节,从而排除因为各方面的环境变化而引起的的心理异常。心理适应调节法在武术比赛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训练方法。由教师判断分析比赛的形式,向队员交代比赛任务,做好心理变化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