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业余培训总结

业余培训总结

时间:2022-07-28 04:35:34

业余培训总结

第1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我市农村青年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并重的就业方针,坚持面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增收为主线,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全面提升技能、加快转移就业、逐步脱贫奔康的目标,为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为构建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一个总揽”。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揽,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持续推进,不断深化。

2、坚持“两个适应”。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的需要,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规模;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全面加强农村青年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为我市产业升级培养技能型劳动力。

3、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培训与就业相结合。以培训为基础,以就业为目标,实行培训与就业一体化运作。二是整体推进与重点扶持相结合。在全面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中,重点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扶持农村贫困户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三是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与发展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体系相结合。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完善技工学校和培训转移就业综合基地建设,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顺利实施。

4、坚持“四个创新”。一是创新培训方式,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后就业率。二是创新运作方式,实行培训转移就业“基地化”运作,提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实现“一次登记,全程服务”的“一条龙”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四是创新工作方式,实行“品牌化”推广战略,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20*年,全市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5000人以上,其中组织农村青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5000人。实现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0人以上,使我市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提高到72%。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年-20*年,三年组织转移就业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少于1*00人,其中组织参加转移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青年不少于3000人。

第二阶段从2008年-20*年,转移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4000人,组织2000人以上的农村青年参加转移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

(二)任务要求。

1、确保培训转移就业效果。组织有就业愿望的农村青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开展2-3个月的中短期培训,加快提高我市农村青年转移就业能力。参加免费培训的农村青年考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单项职业能力证书)通过率不低于80%,培训后就业率不低于95%,转移就业后年回流率不高于*%。力求培训一人,转移就业一人。

2、建立培训转移就业服务体系。20*年底前,建成与省市互联并延伸到乡镇的远程招聘网,健全劳务派遣组织体系,形成较完善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服务网络。

(三)工作对象。

*市实施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的对象是指年龄在16周岁以上至35周岁以内的,具有劳动能力和转移就业愿望的本市户籍的农村劳动力。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构,落实目标任务责任制。

1、成立*市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领导小组。为进一步加强“百万工程”领导工作,有效推动工作开展,成立由市主管领导担任组长,有关部门和各镇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劳动保障局,具体统筹、规划、协调和组织实施。市发展改革、教育、农业、建设、公安、财政、工商、团市委、妇联等有关部门要按职能分工,积极配合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2、建立*市实施“百万工程”目标责任制。结合《*市20*-2009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把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作纳入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安排的工作范畴。每年由市政府分解下达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作目标任务,并将“百万工程”纳入各镇政府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体系。各镇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把组织实施“百万工程”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村,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镇还要结合实际制订农村青年技能培训方案,协同开展工作。

(二)设立城乡统筹就业专项资金。

从20*年起,财政每年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安排,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资金的投入,确保免费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转移就业工作及其他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三)建立健全农村青年技能培训体系。

1、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构。整合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资源,依托技工学校或就业训练中心,建立具备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调查、人员选送、岗位收集、职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就业安置和跟踪服务等功能的农村青年培训转移就业综合服务基地,就业综合服务基地经省劳动保障厅审核同意后,统一加挂“*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综合服务基地”牌匾。充分发挥技校、就业训练中心和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引导其参与承担农村青年技能培训任务。

2、建立农村青年职业培训教学体系。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合理设置技能培训专业,并按照省劳动保障厅组织编写的《*省农村青年职业技能培训教学大纲》,统一规范农村青年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落实培训课时,保证教学质量。参加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青年必须参加单项职业能力或初(中)级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确保培训质量。

(四)建立健全城乡并重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就业服务。

1、全面调查摸底,建立并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20*年9月底前,各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要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完成辖区内农村劳动力资源入户调查工作,并将调查结果录入“*省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统计软件”,建立详细的农村劳动力个人信息数据库,全面摸清本地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贫困家庭青年劳动力和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要准确掌握名单,分类造册。同时,结合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新成长劳动力的数量进行测算,科学制订本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计划。

2、建立企业岗位空缺登记制度。市镇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企业岗位空缺登记制度,多渠道收集本地和劳务输入地劳动力市场岗位信息,大力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积极与用人单位商订培训输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协议,并按协议组织开展技能培训。

3、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登记备案制度,为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提供登记备案服务。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办理证、册由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用人单位招用农村劳动力或农村青年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办理就业登记备案。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要建立农村劳动力回流登记统计和失业登记,设立工作台帐,实行就业动态管理。

4、落实劳动预备制,为农村青年提供劳动预备制培训服务。凡未能升上高一级学校的农村初、高中毕业青年,由市教育部门提供学生名单,报送劳动保障部门,由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力争农村新成长的劳动力普遍接受一次职业技能培训。

5、建立一站式服务运行机制,为农村青年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各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要建立起以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鉴定申报、档案管理、劳务派遣、劳动保障事务、社会保险接续为主要内容的“一站式”就业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

6、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青年提供就业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大劳动力市场网络建设的投入,建立覆盖市、镇(街道办事处)的劳动力市场网络,配套适应工作需要的计算机办公设备和触摸屏。同时,加快建立远程可视招聘系统,20*年底前建立覆盖市、镇的远程可视招聘系统。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劳务派遣工作。20*年底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经远程可视招聘实现就业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比例不低于30%,通过劳务派遣方式实现就业的比例不低于20%。

(五)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百万工程”社会影响面。

各镇政府、团组织要根据农村青年的特点,深入农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和推广,通过实施“农村青年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帮助农村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充分调动农村青年参与“百万工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网络,特别是发挥镇、社区(村居)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百万工程”良好品牌形象,不断扩大“百万工程”的社会影响,营造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实施“百万工程”的良好氛围。

四、狠抓工作落实

(一)落实机构,制定工作计划。

根据《*市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实施方案》的统一部署,按照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的要求,各镇政府要迅速建立工作机构,制订工作计划,组织落实好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作。

(二)落实工作,明确目标责任制。

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从今年开始全面组织实施,各镇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启动前的各项工作。一是各镇劳动保障事务所配合镇政府做好本地区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工作,建立详细的农村劳动力个人信息数据库。二是以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及就业训练中心为依托,建立农村青年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综合服务基地;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应以非农产业技能培训为主。三是依照*市下达的农村青年技能培训目标将任务分解到基层,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目标任务完成。

第2篇

关键词:业余训练;田径;运动成绩

业余田径训练不同于专业训练,训练有间断,技术性相对不强。小学生业余田径训练是提供坚实后备力量的重要来源,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人才培养”的业余训练方针,对小学生业余田径训练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这样的研究对取得优异的训练成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生业余田径训练实施策略

我多年来开展小学生业余田径训练为基点,从实际出发,以

运动训练为参照,不断地对小学生业余田径训练的特点加以研究与总结。要使小学生业余训练真正做到有实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认认真真准备

(1)科学合理选材

“选材的成功就等于训练成功的一半”,因此,选材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关键。在选材工作中,只有经验和科学测试相结合,不断地跟踪观察,对那些身体形态好、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智商高有悟性、对训练项目有兴趣的学生,才可选作训练培养的重点对象。

(2)认真制订计划

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有长远的训练计划。业余田径训练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循序渐进,区别对待,合理安排运动量,重视身体训练和基本技术训练。

2.扎扎实实训练

(1)基础训练要扎实

在业余训练过程中,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强调系统训练,全面提高运动员健康水平和发展身体素质,不断提高竞技水平。在训练实践中我认识到,学生没有全面素质的提高,就很难保证在某一个专项上取得好成绩。

(2)勤比、勤赛,快提高

在训练实践中我认识到,优秀运动员苗子不通过比赛来锻炼培养是不行的,因为很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必须在比赛中不断完善和巩固提高的,这是竞技体育的特点。所以,我在训练过程中经常会让他们进行一些比赛。

3.仔仔细细落实

(1)记录反馈,及时到位

训练和比赛结束后都要认真地做好记录。便于教师横向和纵向地比较分析学生进退步情况,清楚地看出优势和不足的项目,以便于下一步工作重点的确定。及时到位地把信息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清楚自己的水平,明白与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差距,从而让他们鞭策自己努力训练、进步。

(2)总结分析,经常有序

要经常性地总结经验与分析问题。通过总结训练的实践、经验和他人的工作经验,分析比较有关业余田径训练特点和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效性。

二、实施效果,反思与展望

第3篇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中推行能历教育,需要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以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提高技能,技能促进就业”的能历教育新机制。

(一)、构建能历教育网络

鼓励国家、企业、个人一起上,依法举办各种类型的能历教育培训班。扶持乡镇成人学校建设,建设能历教育基础网络;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单位,依托有关职能部门如劳动、工会、农业、教育等建立常年性的、专业性的职业学校、培训中心等,形成能历教育补充体系;重点建设区级职业学校,形成能历教育的骨干基地。形成以技术培训和业务培训为重点,以素质培训和岗位培训并重为特点、以职业培训和扩大就业相结合的长短结合、高中低配套的能历教育模式,

(二)、构建技能鉴定新机制

国家有关部门制订职业专业层级技能标准,全面启动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工程,免费为农民提供技能、岗前培训,开展特殊工种职业鉴定。使求职务工人员有全国通用的技术等级证书及上岗证以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劳务收益。积极引导各类培训机构与劳动力市场或用工单位签订培训合同,以需定培,定向培训,重点鼓励企业开展岗前培训并安置就业。要积极探索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融为一体。

(三)、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搞好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搞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农村劳动力能历教育服务体系。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步伐,着力解决场地等基础设施问题;加强信息服务,完善市、县、乡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信息库,畅通劳动力资源调蓄和信息共享渠道;加强对劳务市场的管理,引导扶持劳动就业中介服务健康发展,依法打击和取缔非法招工,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建立农村劳动力能历教育宣传和激励机制,对促进劳动力能历教育的有关单位进行奖励。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建立各种类型的劳务专业协会,加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

(四)、构建能历教育课程体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能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非某一个部门、一个培训构所能单独完成,需要国家统筹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依照国家颁布认定的工种及相关技术标准,分层次制订专业职业技能教育大纲、编写教材。统筹、资助培训机构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能历教育系列专业资源(培训)包,尽快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能历教育资源(培训)包系列,为各级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历教育提供支持,发挥资源(培训)包的作用,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历教育效率。

经济学家拉格纳·纳克斯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指那些可以从农业部门抽走,而不至于影响农业总产量的农业劳动人口。这部分劳动力从表面上看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但对农业部门的总产量并无贡献,实际上处于一种隐蔽失业状态。处于隐蔽失业状态下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是人力资源的低效或无效配置,对于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推行能历教育,可有效地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帮助农民依托市场机制调节和政策引导,实现农村劳动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新兴产业、第三产业的转移,职业流动、身份转换和居所迁移同步发生,生活方式发生质的变化,进入城镇成为自谋职业的城镇居民。

第4篇

2005年,全区共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10047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079万元。按转移去向划分,就地输转7454人(次),其中:向**公司输转4045人(次),异地输转2593人(次);按输转形式划分,组织输出3763人(次),其中:向**公司输转1868人(次),自谋输出6284人(次)。今年1-6月,共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民888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650万元。

近年来,我区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总体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培训和输转相结合、就地输转和异地输转相结合,走城乡统筹、培训服务齐抓、需求供给对接、就业创业并举的路子,推动了全区城乡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一)加强培训促转移。劳动者素质不高,不能适应输入地就业的需要,是制约我区劳务输出的直接原因。据统计,我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3%左右,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年,更重要的是没有接受过各种就业所需要的专业训练。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把劳动技能培训、技术型劳务转移作为增加劳务输出的先导,以“10万农民劳动技能提升计划”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为龙头,制定出台了《**区2004-2007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规划》,筛选确定了**市职业技术学校、**公司职工培训中心、**公司万方职业培训学校等培训机构作为我区开展技能培训的基地,分层次对镇村干部、存量农民和增量农民进行培训,初步形成了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机制。2005年3月,我区与**公司矿产实业公司协商,由用人单位招考、定点培训并聘用60名农村劳动力,安置到该公司工作,月工资700元。去年4月份以来,**万方公司职业培训学校以订单培训的方式为我区培训农村劳动力223人,其中纺织工33人,拉丝工42人,缝纫工148人,有180多人实现了就业。通过培训,特别是借助**集团公司的培训资源,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强化了职业技能。2005年,全区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604人,其中:引导性培训1880人,职业技能培训709人,创业培训15人。今年1-6月,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120人,其中:引导性培训2650人,职业技能培训1256人。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工人员素质,增强了就业能力。目前,经培训的农村劳动力,85%的顺利实现了就业。

(二)内部挖潜促转移。**区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近年来,随着**集团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区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社区服务业等新领域对富余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为就地转移劳动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我们在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做好本地市场挖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通过加强地企合作,本着“支持企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通过及时了解掌握驻区大企业用工需求状况,有计划、有组织的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区两镇农民工到**公司建安公司从事钢筋工、泥瓦工等工种务工人员达2000多人(次),到选冶化矿区从事厂区绿化、管道检修等工种的务工人员达1000多人(次),到万方实业公司从事缝纫、编制等工种的务工人员达200多人(次),全年共创劳务收入100多万元。今年3月,我区**镇石**、赵**、聂**带领三支由229辆农用车组成的运输队,有规模、有组织地到**公司厂区清运垃圾,人均月收入达1300元以上。二是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扶优扶强我区冶金、建材、化工和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使兰州黄河(**)麦芽有限公司、华德林冶金有限公司、田升草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快速崛起,积极引导齐林纸业、源达食品等中小企业优化升级,这些企业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00多人。同时,积极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离土不离乡的转移。目前,在全区农产品加工厂、砖厂、沙石厂等乡镇企业中劳务用工数量已达600多人。依托驻区**集团公司、金泥集团等大型企业发展起来的50多家地表矿采剥企业和加工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360多人。三是依托城郊优势,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积极发展以休闲、观光、度假为内容的城郊经济,近几年城郊相继出现了200多家家庭羊肉馆,吸纳农村劳动力800多人。鼓励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城市基本建设项目,发展个体运输业、服务业,长年参与城市物流配送和农产品营销,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2000多人。四是加快发展小城镇,发挥小城镇的聚集效应,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同时,我们加快推进北京路延伸段、高岸子村商贸一条街等经济带的综合开发,启动了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吸纳了大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农村劳动力,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新的渠道。

(三)能人带动促转移。经过多年的创业和市场的熏陶,我区农村也涌现出了一批素质较高、头脑灵活、有开拓精神的农村务工致富“能人”,在他们的带动下,一些农民群众纷纷走出家门,走南闯北,逐渐形成了“一户带四邻,四邻带全村”的局面。据统计,每年通过致富能人的带动,输转农村劳动力在2000人(次)以上,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如**镇旧沟村的王**、宁远堡镇夹沟村的马**利用自己外出务工时掌握的用工信息,从2000年开始,带领农民工常年在新疆哈密、石河子等地务工,目前,已带出1000多人,每年创劳务收入300多万元。去年9月,王**被甘、新两省区劳动保障厅联合评为优秀在疆务工创业人员。宁远堡镇中牌村的赵**,常年带领500多人在市区及**公司从事建筑安装、厂区建设等工作,年创劳务收入200多万元。去年11月,赵**同志的建筑队被**集团公司建安公司授予优秀劳务公司称号。今年5月,又先后被评为甘肃省第三届返乡创业带头人、第七届全国创业之星,分别受到了省上和国家的表彰。

(四)强化服务促转移。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制度。充分发挥街道、镇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的信息服务职能,为城乡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快捷、及时的用工信息。2005年,共劳务用工信息892条,有效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针对农民工工资被拖欠或克扣,影响农民工务工积极性的问题,我们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狠抓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及清欠农民工工资工作,累计为农民工讨回拖欠工资364.31万元。通过开展“春风行动”,全面清理整顿了劳动力市场秩序,改善了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同时,从狠抓规范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完善劳动合同内容入手,狠抓建设等行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2005年,共督促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3939份,有效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几点体会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公司的发展为我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了广阔的天地,**公司的做大做强为**区农民增收、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先,就地就近转移是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我区农村劳动力要实现有效转移,必须立足本地,在做好就地转移的基础上,加大对外劳务市场的开拓,逐步使农村劳动力转移走上内外结合的良性发展轨道,加强地企合作已经成为当前解决我区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点突破口。其次,二、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向。目前,工业、建筑业、商业、餐饮业是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已成为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的主战场。第三,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首要前提。要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提升,就必须加强技能培训,增强务工人员的市场竞争力。

实践充分证明,加强劳务输转工作、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也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第5篇

**市位于江西省中西部,地处南昌、长沙两个省会城市之间,辖一县三区,总面积3178平方公里,人口112万人,工业化速率为48.5%,城镇化率50%,是江西省目前工业化水平最高、城市化速率最快的城市。新余是一座钟灵毓秀的人文古城,建县于三国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1960年设市,1983年恢复省辖市。新余又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工业城市、环境优雅的宜居城市、开明开放的移民城市。新余人杰地灵,这里是北宋江南第一个宰相王钦岩、明朝一代权臣严嵩、现代国画大师傅抱石和著名攻克艾滋病医学博士何大一的故乡,传说中“七仙女下凡”地仙女湖是湖泊型国家4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新余已列为江西省首批园林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尤其是民办职业教育享誉全国,被国家教育部誉为“新余现象”。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余市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城市化为主线,以大开放为主战略,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协调发展”之路,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3%,财政收入每三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的人均水平居全省首位。**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4亿元,财政总收入3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9174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20元;预计到**年底,生产总值可达270亿元,财政总收入40亿元,进出口总额超10亿元,销售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60家,人均GDP将达到3170美元。

二、新余市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推进情况

新余市被列入全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城市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作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实施的总体要求,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配套措施,通力协作,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出台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

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一部署和具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先后出台了《新余市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实施方案》、《新余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新余市推进20万农民培训、20万农民转移工程实施意见》、《新余市进一步加强小额贷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制定了城乡劳动者有关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证。尤其是对劳动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发放《失地农民优惠证》,给予享受比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更优惠的政策,这在全省甚至全国也为数不多。此外,我市还制定并实施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标准及要求、劳动保障平台管理考核办法和劳动保障协理员管理等配套政策,取消了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完善了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进城就业的服务措施,较好地推动了统筹城乡就业工作。

(二)着力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容量

近年来,我市制定了“**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500亿,2010年冲刺工业销售收入1500亿”和由人口小市向经济强市跨越的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工业园区与民营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经济总量快速做大,经济增长对拉动就业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年末全市从业人员64.80万人,比上年增加5.0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1.56万人,第二产业22.28万人,第三产业20.96万人。全年新增城镇从业人员21149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864人,安置困难群体再就业132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其中仅新余经济开发区三年内安排从业人员达2.24万人。

(三)搭建工作平台,形成服务体系

除城区外,全市各乡镇都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个到位,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市、县(区)、乡镇(办)、村(居委会)的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实现了“数据集中、服务下延、全市联网、信息共享”和“一点登录、全市查询”的目标。每个乡镇还在村委会干部中选定1名素质较高、熟悉基层情况的干部兼任劳动保障协理员,协助乡镇劳动保障所做好城乡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对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给予每月50元左右的岗位补贴,年终再根据工作实绩给予一定奖励。

(四)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培训机制

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办法,对现有的培训资源进行整合,着力在全市打造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需求的职业培训机构,初步形成了以机械、数控、计算机、电子、钳工、服装设计与制作等职业(工种)培训为特色,层次多样、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在培训模式上主要采取政企合作、校企合作、政校合作的培训模式和实施定向培训、“定单式”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基本形成了培训促进创业、就业带动培训的良性机制。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培训机构23个,累计培训城乡劳动力15万余人,其中经济开发区农村劳动力通过培训转移就业率达到96%以上。

(五)建立资源台帐,搞好用工对接

今年以来,为配合工业园区企业用工,我市对全市的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工需求开展了一次普查登记工作,建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台账、工业园区和企业用工需求台账、职业培训机构管理台账。同时,积极引导和组织本地工业园区和企业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签订就业招聘合同,工业园区企业、工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就业培训机构签订定向就业培训合同,建立了劳动用工、定向培训对接机制。目前,全市26个乡镇已有21个进行了用工对接,对接企业46个,成功对接2.86万人。

(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创业就业

一是落实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进城创业者、退役士兵、大中专毕业生的小额贷款政策,加大再就业小额贷款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城乡各类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并带动其他人员就业。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发放小额贷款2.4亿元,惠及各类劳动者近万人。二是建立完善市县(区)各级创业指导服务机构,积极为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提供项目论证、项目开发、创业培训、资金扶持、开业指导、政策扶持、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创业。三是在城市规划和整顿市容时合理安排下岗失业人员的经营场地,通过建立创业街、创业城等创业平台,给予减免租金、税费和水电补贴、小额贷款等政策,推动创业者集中创业、规模创业。四是将“春风行动”和“再就业援助月活动”制度化、长期化,每年针对进城务工农民和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开展一系列专项就业援助行动,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五是积极引导和组织劳务输出,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仅渝水区姚圩镇劳务输出人数就达1.3万人,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73.3%,并在深圳创立了专门的“姚圩一条街”,每年实现劳务经济达2个多亿。

(七)扩大社保范围,建立保障体系

截止到今年10月份,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8.2万人、10.65万人、17.82万人;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12515人,两年内可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54.70万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享受城乡低保人数5.7万人,其中城市低保3.4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23637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为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顺利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先进兄弟市相比仍存在差距:一是企业薪酬偏低,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工时过长,有些企业不缴社会保险,文化娱乐活动开展较少,导致企业用工不足;二是求职者就业观念尚未完全转变,要求不切实际,技能单一或没有技能,缺乏创业意识,导致企业招不到合格的劳动者。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市将以这次全国推进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座谈会议为动力,按照会议精神,对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总结经验,找出差距,统一规划,全面部署,尤其是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一)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就业工作运行机制

主要是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充分发挥各级统筹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积极作用,做到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两个优先”,即凡涉及到统筹就业工作难点需要协调解决时,要优先研究、优先解决。完善部门责任机制。在明确各部门责任的基础上,细化各有关部门的具体工作任务,做到分工合作,整体推进。建立检查考核机制,做到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定期考核。

(二)进一步加强统筹城乡就业服务载体建设

一是建设好各级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建设步伐,完善平台软硬件设施,不断满足人力资源供求双方相互结合的需求;二是建设好“新余市创业指导中心”,为想创业、敢创业者提供所需的各项创业服务;三是建设好一个现代化的“人力资源大市场”,将“新余人力资源大市场”建设成为一个满足多元化、多样化需求,功能齐全的区域中心、交流中心、辐射中心。

第6篇

1.0目的 为加强对员工培训工作的规范管理,提高公司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结合我司员工的结构状况及经营特点,制定本管理办法。 2.0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3.0职责 3.1综合事务部是员工培训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公司员工培训计划的编制与组织实施。 3.2各相关部门(单位)提供员工培训需求计划,并做好支持配合工作。 3.3凡参加外训的,培训完成后到综合事务部办理培训总结登记手续。 4.0工作内容 4.1培训目的、对象、种类、形式及方法 4.1.1培训目的 为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满足公司及员工个人发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必须有计划地组织员工进行各种培训。 4.1.2培训对象 凡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无论新录用员工或在职员工均为受训对象。 4.1.3培训种类 包括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专业培训 a、岗前培训:对新进员工和转岗员工进行上岗前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岗位知识和技能。 b、在职培训:根据公司规模的扩大,技术和环境的变化,对各级在职员工进行知识和技能更新的培训。 c、专业培训:对公司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与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提高专业技术和管理才能的培训。 4.1.4培训形式 包括脱产、半脱产和不脱产业余培训。 4.1.5培训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a、公司自身组织、聘请外部专家、学者或公司内部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举办专题知识讲座; b、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职称或学历教育; c、公司根据业务开展的需要,有计划选派员工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班; d、通过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办学的形式,举办各类进修班或研究生班等; e、有计划地遴选业务骨干或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出国参观、学习、考察培训。 4.2培训的组织与管理 4.2.1培训的计划与落实 a、年度培训计划一般由各部门于上一年度年终提出,由人力资源部统一编制,报公司经营班子审批。 b、 各部门应根据公司培训计划的安排与要求,负责本部门员工培训工作的落实。 4.2.2新员工岗前培训 新招聘生产岗位人员,一般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安排上岗,不合格者实行一次性淘汰,作辞退处理。培训期视工作需要,一般为56—240课时。 4.2.3在职员工业余培训 a、公司鼓励支持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与接受培训,但以不影响本职工作为原则。 b、凡在公司工作一年,符合报考条件,可以报考与本人工作岗位对口的各类成人大、中专学校。 c、凡在公司工作满两年,符合报考条件,可报考在职或脱产研究生。 4.2.4统一培训 上级部门要求组织参加统一安排的培训,须报人力资源部备案,其时间及费用由公司安排和负担。 4.2.5外出培训 派往省外、国外有关单位和学校接受培训的人员,必须是公司的业务骨干或中高层管理人员。派往国外考察培训的人员需满足以下条件: a、公司的业务骨干,或者是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b、在公司工作满一年或一年以上,且年终考评为优秀; c、具有大学专科或以上学历且有一定外语基础; d、身体健康,作风正派。 4.2.6培训审批程序 员工确需参加某种培训时,须办理有关手续并遵循以下程序: a、个人书面申请部门经理同意综合事务部审核总经理批准办理报名手续。 b、申请书应详细注明培训内容(或报考专业)、培训时间、培训费、脱产等情况,并将培训简章、申请书批件等材料交综合事务部备案。 4.3培训期间待遇及培训假期、费用处理 4.3.1培训期间待遇 培训期间的待遇按公司有关工资福利待遇办理。出国学习人员的待遇,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执行。 4.3.2培训假期及费用处理 培训假期及费用,按如下情况分别处理: a、员工参加职称考试前培训,应在业余时间学习,如占用工作时间,一律按事假处理,但考试时间除外。其培训、考试费用由受训员工自理。 b、员工接受学历教育,原则上应以业余学习为主,如确实需要脱产学习(离岗6个月以上)的,经总经理批准后,应与公司签订服务年限与补偿协议,否则,应办理辞职手续。 c、参加大学本科以下学历教育的员工,其学习费用由受训员工自理,部门副经理以上由总经理审批报销。 d、攻读研究生的员工,在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后,公司给予报销50%的学费(但最高不超过10000元人民币)。若未能取得毕业证或学位证,其所用学费由受训员工自理; e、上级部门要求组织参加和由公司组织的岗前培训,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其费用由公司负责。但受训员工本人因私人原因中途缺课,不参加考试(或考试成绩不合格)未能取得合格证,其费用由受训员工自理。 4.4培训结果的考核与反馈 4.4.1培训作为公司的一项战略性与长远性投资,必须考虑培训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因此,员工培训后必须进行考核或提交个学习总结。 4.4.2每一期培训班结束或个人参加(一个星期以上的)学习期满,要有考核成绩或书面材料向综合事务部汇报。 4.2.3员工培训后的定岗,由综合事务部和业务部门确定,报经营班子批准。 4.5最低服务年限与赔偿费规定 4.5.1凡由公司出资录用和培训的员工,都必须为公司服务一定的年限,具体标准参照下表或按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协议)执行:培训类别最低服务年限 出资录用和有偿分配的毕业生五年 各类学历进修五年 各类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累计时间超过3个月者三年 各类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累计时间在1—3个月者一年 4.5.2服务年限从培训结束后上班的时间算起,接受多种培训的应累计其服务年限。 4.5.3凡公司派往境外培训的员工,出境前需与公司签订有关服务协议书。 4.5.4员工在一个劳动合同周期内,参加培训的费用超过一万元人民币,服务年限按每超过三千元增加一年累计。培训费指综合费用。 4.5.5员工劳动合同期限已满而服务期限未满,双方协议后不再续签劳动合同的,员工须按服务年限协议书中规定,赔偿培训费用后,方可离开公司。如本人提出辞职,或因违反劳动合同或公司规章制度被辞退,必须按协议规定赔偿培训费。个人赔偿培训费额度,按以下公式计算: 个人赔偿额=公司实付培训费总额×(1-已服务年限/应服务年限)。 5.0附则 5.1本办法由综合事务部负责解释、修订。 5.2本办法如有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则以国家规定为准;如有与公司以前相关规定相抵触的,则以本办法规定为准。 5.3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7篇

努力做好劳务培训输出工作

为贯彻落实6月15日全区劳动力输出工作会议精神,会议提出“实施劳动技能培训工程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安排部署,加快推进我县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努力把劳动力输出培育成富民的重要途径,结合我县实际,摸清我县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的培训现状。

一、加强领导,成立机构

沧源县政府2004年6月18日召开了沧源县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会议,参加会议有政府分管领导,赵子杰副县长、农业局局长段家峥同志、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世邦及县级相关部门妇联、县总工会、教育局、财政局等部门的主要领导,会议传达了地委扩大的会议精神,沧源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劳动培训转移,于6月20日又召开了一次会议,安排布置了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并成立了沧源县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由黄光富(县委常委、政府常务副县长)担任,副组长县由农业局局长段家峥同志和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世邦担任,成员由县妇联、县政府办公室、县总工会、教育局、扶贫办、财政局、人事局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局由段家峥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承办统计报表具体业务由农广校万苏云同志负责。

二、摸清家底,明确任务,认真做好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

1、沧源县农业农村经济基本情况

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山区占总面积98%,坝区占总面积2%,是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贫困县,全县共有93个行政村、804个村民小组、农村总户数有30032户,全县总人口16.6万人,农业总人口134598人,农村劳动力60313人,占总人口的44%。2003年末全县国民生产总值46996万元,财政总收入3740万元,人均纯收入793元,农民所得粮4271.6万公斤,人均327公斤,总耕地面积为425945亩,农民外出劳务收入527万元,占总收入的3.7%,农业总产值2003年20009万元。

2、我县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情况

沧源县的农业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培训以农广校为主,农广校自1996年成立以来,通过职校联合办学开办了中专6个班,其中:脱产师范教育中专一个班51人,已毕业,5个函授中专班、农业会计、现代乡村综合管理两个班,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农业;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自身素质,2002年9月农广校积极与省刊授联合大学联办成人高等教育专科,财务会计专业28人,2004年初与省电大联办园艺专科班50人,1999年以来,其招收中专学员159人,已毕业87人,大专学员78人。另一方面是:绿色证书培训,农广校对职校在校学生和民族中学初中生培训了400人。

我县各级部门非常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就业岗位,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引导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如县妇联、旅游局、文体局等单位部门积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县妇联从2001年至今开展家政服务行业,经培训向昆明、临沧等地区输出家政服务人员100人,2002年,沧源县扶贫办培训向省外输出19名电工,再如旅游局、文体局等单位利用民族艺术的特点向农村招收一批批喜爱唱歌跳舞的青壮年进行培训。向省内、外、特区等地输出300人。根据调查统计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2143人,转移就业劳务收入508.1万元,其中:向第二产业转移量为1177人,占转移总数55%;向第三产业转移量为698人,占转移总数的33%;向其它非农业产业转移的有268人,占转移总数的12%。

3、做好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围绕订单抓培训。

首先,县级各部门增强责任意识,增强工作主动性,坚持一手抓订单、一手抓培训,加快劳动力培训输出步伐。县级单位和企业驻外办事机构充分发挥对外“窗口”作用积极创造条件,为输出劳动力提供服务。其次是坚持以需定训,把18—35岁身体健康的初、高中毕业生及历年来大中专毕业待业青年作为转移培训的重点。充分发挥“临沧保姆”家政服务的优势。积极争取注册品牌,办出特色,打造品牌,巩固和拓展劳动力输出市场,促进更多的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

4、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劳务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第8篇

一、充分认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战略意义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既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又是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

(一)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提高全省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是我们工作的主要目标。现阶段*与全国一样,都面临着带领全省人民奔小康的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促进农民奔小康,必须突出抓住两个关键:一是进一步加大力度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业规模效应,提高农业附加值,提高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这是农民增加收入奔小康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把稳定农业生产与提高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要通过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的效益来增加农民的收入。二是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促进就业。只有通过农民的转移就业,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为奔小康提供重要的经济基础。这几年我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年,我省跨省劳务输出562.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40亿元。今年预计我省到沿海的务工人员会超过年初预定的560万人目标,达到600万人。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比较好的、房子比较新的家庭,一般都有1-2个人在外务工。因此,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对改善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继续加大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大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省内工业园区、向新兴产业转移就业的力度,尽最大努力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实现转移就业。

(二)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园区发展的迫切需要。工业园区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依托园区办工业,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园区经济呈高速发展之势,为加速全省工业化进程增添了强大的后劲。工业园区大量企业的进驻和投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扩大就业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强健的产业载体,使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成为可能。随着我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全民创业的深入推进,省内许多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已经开始出现“招工难”问题。现在工业园区和企业的发展、招商引资的竞争,不仅仅表现在优惠政策、环境的竞争,更重要的表现在劳动力资源的竞争、技能人才的竞争。各级政府必须下大力气,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方面取得突破。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和提高向沿海发达地区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水平,而不是简单的扩大规模。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通过我们强有力的组织引导,让更多经过培训、素质较高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向工业园区企业转移,向新兴的工业产业转移,实现由跨省就业到省内省外就业并重的战略转变,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紧迫的、突出的战略任务。所以我们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今天,一定要实现这个重大的转变,由过去主要注重向沿海输出农村劳动力向省内省外就业并重的战略转移,并尽可能通过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我省工业企业、工业园区、新兴产业、城市产业就业,形成青壮劳力、技能人才留在家乡,更好发展的局面。我们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一定要引导好、组织好、政策扶持好、对接好。今天召开这个现场会,就是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任务,研究采取更好的办法措施,实现这个战略转移,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与工业园区企业用工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好的在工业园区,在企业,也包括在*新兴城市产业、农村龙头企业的就业。

(三)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省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农民的就业问题尚未纳入正常的管理渠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在扩大。据统计,*年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为2.7∶1。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村富余劳动力没有充分就业是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消除就业歧视,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村劳动力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途径。二是打破制度壁垒,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障碍,大力推进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教育卫生制度的改革,重点做好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作为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做到有序流动,稳步推进、协调发展。

二、完善政策措施,着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着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省内企业、工业园区转移就业

就业是政府的“一号工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就业,尤其是向本地企业、工业园区、新兴产业转移就业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各地要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就业这个中心,突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本地企业、工业园区就业创业这个战略任务,按照围绕一个中心、签订二个合同、加强三项管理、建立四个对接机制、落实五项激励政策的工作思路来开展工作。

(一)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这个中心来展开工作。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转移就业,要看成效、看成果,要实现四个转变:由跨省劳务输出为主向省内省外转移就业并重转变;由无序、自发流动向有组织有引导到工业园区就业转变;由谋生型转移就业到全面发展型就业转变;由单纯就业向就业和创业并重转变。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关键是要做到“加大三个力度”。一是要加大就业转移的力度。就是要把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出来就业,这既是我省经济发展、工业园区发展、最大限度利用劳动力资源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二是加大就业引导的力度。就是要适应市场规律、运用政策杠杆、增强组织凝聚力,有力地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园区、向企业、向新兴产业,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移就业。要鼓励经过长期在外务工、训练有素的外出务工人员回本土创业,把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技术特长用于*,成为本土创业的“领头羊”。三是加大就业对接力度。搞好就业服务、积极牵线搭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工业园区就业实现对接,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二)签订二个合同。一个合同就是要组织引导本地工业园区和企业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签订就业招聘合同,这项工作必须牢牢抓住不放,并请各地的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牵头落实。第二个合同就是工业园区企业、工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就业培训机构签订的定向就业培训合同。这项工作也请劳动保障部门、教育部门、中小企业局具体负责落实。省内的职业学校、各类培训机构,要按照企业和工业园区的用工需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校企合作培训,大力推行企业、劳动者、培训机构“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

(三)加强三项管理。一是要建立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台账。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我们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前提,是我们科学制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基础。要以县、乡(镇)为单位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登记,建立台账,加强管理,提供服务。二是建立工业园区和企业用工需求台账。就是以县为单位,工业园区企业和工业企业,还包括其他企业,都要建立好劳动用工和管理需求台账,在相应的网络平台上定期用工需求信息。省、市、县都要建立这样的用工需求信息网络和工作平台。要通过建立台账,做到三个“清清楚楚”:需要转移就业的劳动力清清楚楚,企业和工业园区用工需求清清楚楚,定向培训要求清清楚楚,然后实行有针对性的用工服务。三是要建立职业培训机构管理台账。现在我们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不少,有很好的培训能力和资源,也有很好的经验。但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培训与本省就业需求脱节。为培训而培训,而不是培训与促进本省富余劳动力就业相结合。另一个是培训资源浪费。培训资源没有在有效促进就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存在自成体系,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要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实现信息共享、联通、挂钩,捏紧拳头,形成合力,提高定向培训、促进就业的能力和实际效果。省内的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培训专业、培训能力和培训资源都要有序地建立台账,实现信息化管理。各级教育和劳动保障部门要履行管理职责,引导职业学校和就业培训机构,根据企业、工业园区的产业特点和企业用工需求,合理设置培训工种(专业)、培训时间和培训计划,提高培训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及时向劳动力市场培训信息。

(四)建立四个对接机制。一是建立劳动用工的对接机制。通过乡镇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台账和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台账,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工业园区和企业用工的有效对接。二是建立定向培训的对接机制。根据工业园区和企业用工需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并做好培训后的就业对接。像吉安、苏州等地的一些技工培训学校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员工由企业招聘后发工作服进入技工学校订单培训,出来后就成了抢手人才。我们搞定向培训,如果能像他们一样,有“工作服”的培训,就是成功的、有水平的定向培训。三是建立资金、资源、政策整合的对接机制。就是要通过资金、资源、政策的整合,把资金、资源和政策真正用好,真正用到促进转移就业上去,用到定向就业培训上去。要整合好培训资源,把劳动保障、财政、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整合起来,开展农村劳动力定向技能培训;培训机构要实行定点授牌,按照用工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且就业率高的专业定向培训;要把各类培训资金整合好,防止资金分流,防止资金分散,不要搞小而散、小而低的重复建设。要整合政策,建立鼓励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平台。四是建立就业培训绩效评估对接机制。现有的政策、资源、资金对定向培训就业的实际效果要进行绩效评估。财政资金用于就业培训要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际效果挂钩,并作为下一年度政策延续还是紧缩的依据。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农业部门和扶贫部门要联合建立职业技能培训的绩效评估制度,评估和考核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落实、资源配置、资金使用的实际效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水平。

(五)落实和健全五项激励政策。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引导就业、激励就业、扶持就业、对接就业的政策,重点对本地企业、工业园区企业招收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各类培训机构按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定向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等,实行政策倾斜重点支持。一是要落实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园区转移就业的政策。要通过政策杠杆的作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园区和企业就业。继续实行由政府资助的技工学校招生定向培养计划,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订单培训、鼓励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毕业生到工业园区和企业就业。二是要建立鼓励用人单位使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政策。工业园区和企业招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在政策资助定向培训上,在中小企业的担保基金使用上、扶贫资金的使用上、在银企挂钩合作的选择推荐上、在有关税费政策的优惠上要给予倾斜。工业园区和企业要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着重解决“留不住”的问题,要合理确定企业员工的工资报酬待遇,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改善员工生产生活环境,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这项工作请省中小企业局牵头负责制定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要合理确定我省工资最低保障线。工资最低保障线不要太低,否则留不住人,但是也不要太高,要合理。工资最低保障线要调整,但不能调整地太频繁,两年调一次差不多。最低工资水平类型要分得细一点,多一点。要对员工关怀,报酬不够精神补,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同样能够留住人、吸引人。三是建立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政策。对返乡创业的省外务工人员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返乡创业投资的可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四是要健全和完善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创业政策。有创业意向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获得免费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对自筹资金不足的可以享受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在创业孵化园创业的可以享受税费优惠政策。五是要制定和落实鼓励培训机构开展定向、订单式培训的政策。认真实施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进一步用好、落实好就业培训的激励扶持政策。鼓励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委托培训、定向培训、合作培训、订单培训,在政策上实行优惠倾斜。就业培训学校要引入竞争机制,对培训学校的培训质量优劣要有激励和处罚办法,对培训学校的资金投向要有区别和倾斜,着重用好现有教育资源。总之,我们的各项政策就是要让到工业园区、企业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实惠,让各类培训机构得到实惠。

三、加强领导,扎实工作,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各级政府要真正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放到全局工作中去认识、去部署,切实加强领导,不断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水平,实现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和谐。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作为考核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省政府已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省政府孙刚副省长为召集人,负责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综合规划和协调。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结合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有序、有效转移。二是建立相互配合、紧密衔接、齐抓共管的工作运行机制。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切实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落实;要形成一套工作网络,实现省、市、县、乡劳动力促进就业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各级农业部门要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及时调配农村有效资源,主动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良好环境和提供优质服务。发展改革、财政、工商、公安、税收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各尽其职,落实好有关优惠政策,支持和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三是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考核制度。要对11个设区市、99个县(区)进行考核,对劳动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求,并落实责任制,加强目标的考核评估。2007年,在我省工业园区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人数要争取达到20万人以上。

(二)强化措施,务求实效。促进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关键要看成效。这个成效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积极有序有效的转移就业,农村群众在就业中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全省工业园区、新兴产业“招工难”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这一要求,抓紧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和实施意见,不断完善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体系,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各项政策的重心要向鼓励本省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招工单位招收和定向培训本省富余劳动力,培训单位订单式定向培训本省富余劳动力倾斜。要建立情况通报制度、领导联系挂点制度、部门信息通气制度、工作进度督促检查制度、绩效评估制度等,特别是要把政策激励、督促检查、绩效评估制度落实好,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来检验我们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合法权益。要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劳动保障政策法规规定,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的规范和管理,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用工,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使其参加社会保险。各地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构建和谐平安*的要求,在全省开展创建工业园区和谐劳动关系的活动,不断优化工业园区就业环境,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工业园区的健康发展。

第9篇

[论文摘要]农民历来是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主力军,只有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走出来,成为市民,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希望。本文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培训方面讨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其对策,指出农民职业教育在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经济学家拉格纳.纳克斯的解释,农村富余劳动力(又称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那些可以从农业部门抽走,而不至于影响农业总产量的农业劳动人口。这部分劳动力从表面上看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但对农业部门的总产量并无贡献,实际上处于一种隐蔽性失业状态。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人力资源的低效或无效配置,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的“三农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臼益突出。农村地区数以亿计的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但他们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素质低、政策引导的力度不够等问题。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长期推行城乡二元制结构,致使我国各种资源过度地向城市斜倾,尤其是教育资源上的差别,使得生活在农村的人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相对减少,致使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不高。文化素质不高,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使他们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即使勉强移出来,也由于在生活方式、公民道德意识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距,结果难以融合到城市的现代生活中。

2、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低、经费少首先,各地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底子不清,指导不力。各地普遍存在着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劳力输出基本情况掌握不够。其次,技能培训方式单一、手段不多。各地在培训中普遍存在集中讲理论多,实际操作少:填鸭式讲课多,现场擂导、观摩少:引导性培训内容多,针对性培训内容少、实效性差。有的培训班实际上在走过场、图形式,根本没有有目的和实质性的培训。

不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低,而且培训的经费也少。由于经费缺少,导致农村职业学校建设严重滞后,这些即将走出学校的富余劳动力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完全达不到教学要求。

3、政策引导的力度不够导致富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甚至造成回流近年来,教育部继续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职成教育重点工作来抓。我国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非常重视,采取了不少措施促进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在速度和质量方面显得不够理想,进城的农民始终存在着就业上的后顾之忧,为此不少地方的农民依然在原籍保留着承包的土地和房产,作为自己的社会福利保障,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已进城的农民又回到农村的“人口回流现象”。

二、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和就业转移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我认为,要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最关键的是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培训,这样才能从各个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

1、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前提条件

普及义务教育,强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岗位培训,组建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相适应的新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加大科教投入力度。应鼓励多渠道投资,形成国家、企业、集体、农民个体和社会筹资办教育的多元投资机制;其次,运用义务教育法,整顿农村教育秩序,确保农村普及教育。要用义务教育法帮助农民克服短期经济行为,鼓励支持子女上学,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率上涨;再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提高农民素质,调动他们学习文化技术的积极性,必须搞好教育改革,大力兴办农村职业学校,对于绝大多数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应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相应的职业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最后,采用多种形式,搞好农业劳动力的再教育,使农村劳动者在学校教育之后继续受到教育。应发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培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职业技术学校一定要帮助农民接受培训,使农民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提高他们在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来到城里找活干,陷入无序的困境中。培训的内容为:(1)进行观念更新教育,解决“敢于离开土地”的问题;(2)进行就业方向(包括岗位、行业、区域)指导,解决“离开土地后向何方”的问题;(3)进行技术培训,解决“离开土地后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2、因地制宜,选择职业教育培训模式,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搭建就业平台

目前,关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总的来说,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有以下几种:

(1)“订单式”职教培训。“订单式”培训要求农民同样具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突出农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定向性和生产性,使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健全劳动力就业政策,更使在转移过程中农民充实自己,寻找一条致富的捷径,达到政府、企业、学校与农民互赢。

(2)“城乡式”职教培训。城乡融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我国实行“城乡式”职教培训将有力推动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部分职业学校实行“1+2”、“2+1”、“1+1+1”等灵活学制,促进城乡合作办学和东西办学。例如,江苏与陕西、北京与内蒙古、上海与云南等省区的合作就有明显的成效。我认为,“城乡式”职教培训还可以在本省、市级或县级进行,只要制定适宜的课程,安排专业老师,就可以实现就近转移。北京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社区学院成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新亮点。

(3)“短长班”职教培训。“短长班”培训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学历教育与短期技术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它使职前和职后的沟通衔接紧密,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同步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的办学路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减少了经济负担,缩短了培训周期,满足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4)“专德心”职教培训。“专”指专业培训,“德”指职业道德培训,“心”则指心理学培训。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同时,也应该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和职前、职后心理学培训,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施富余劳动力转移,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繁荣的社会。

3、进行终身化职业教育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富余劳动力提供社会保障

第10篇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重庆市业余网球教练员为研究对象,对目前重庆市业余网球教练员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重庆 业余 网球 教练员

运动训练是在教练员的指导和运动员的积极参与下,为不断提高或保持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教育过程[2]。教练员在体育运动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他是运动训练中培养和训练运动员的人,具有的专项运动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并掌握先进的教学和训练方法。在训练中对运动员的思想、身体、技术等要全面负责,能够促使运动员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较快的提高。随着重庆网球运动不断普及和提高,网球爱好者们对于教练员的要求也已经不局限于会打球,教练员直接影响着学员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目前重庆市业余网球教练员的现状如何,能否适应近年来社会业余网球快速发展的需要,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主要对重庆市主城区公共体育中心网球男教练49人,女教练9人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重庆大学图书馆查阅关于业余网球教练员的文章,收集分析网球运动、网球教练员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以及相关文献的分析,从社会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角度,设计了重庆市业余网球教练员现状调查问卷,通过抽样调查,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网球中心、奥体中心、江南体育中心、沙坪坝公园、晋愉绿岛中央公园运动中心、大田湾体育中心、高新园体育中心和蓝湖郡体育中心等教练员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 60份,全部回收,剔除3份无效问卷,有效率为96.7%,以获取与本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数据。

3.统计分析法

对所收集的有关问卷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分析,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重庆市业余网球教练员学历层次

网球教练员的学历水平是衡量其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大学体育运动知识、教育学知识、心里学知识系统的学习对教练员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都起重要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表1教练员学历结构图,发现调查教练员中硕士研究生的有8人占24.1%,本科的有21人占56.9%,专科的有5人占13.8%,其他的3人5.2%。可以看出重庆教练员的学历层次还是非常高。

(二)重庆市业余网球教练员职业状况

教练员的出身,绝大部分教练员都是来自大学体育院校网球专业,还有后来改为网球专项的,也有是体工队退役运动员,以及数网球爱好者。作为全职网球教练员有48人仅占48.3%;其次是体育教师有11人,占18.9%;然后是网球场馆经营者有9人,占15.6%;最后是体育院校的学生8人,占13.8%。可以看出,我市网球教练员的专业化并不是很强,全职的教练还不到所调查教练员人数的一半,兼职教练在业务上不可能花全部的经历去钻研网球教学方式和方法,时间上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重庆市业余网球教练员年龄结构

对重庆市网球教练员的年龄结构进行研究,我们就需要研究这个群体年龄结构。群体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群体中不同年龄成员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3]。年龄结构是群体结构中重要的子结构,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群体效能的发挥,是关系教练员队伍创造力和生命力以及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庆市58位网球教练员当中,年龄结构30岁以下的教练员有23,占整体数量的39.6%,30—40岁年龄阶段的教练员有21,占总体数量的36.3%,40—50岁和50岁以上的教练员有9人和5人,分别占15.5%和8.6%。从这些数据总体看来,说明重庆市网球教练员年龄结构稍微不合理的地方,中青年教练员过于偏多,整个教练员队伍偏年轻化;这一点说明现在重庆市网球教练员的年龄结构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群体年龄结构,还有训练实践证明,有着合理的年龄结构的教练员班子,不仅能将放大教练员整体训练水平。

(四)重庆市业余网球教练员性别结构

跟据调查显示,在调查的58位教练员中,女性教练员只有9位,仅占到15.5%,可见从事这个项目的女性是很少的,即便是我国女子网球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很好,但是在基层中从事网球教练的女性是很少的,这也影响到很多女性学网球的积极性。

(五)重庆市业余网球教练员每年培训状况

教练员的培训和进修是提高教练员水平的主要途径,调查发现教练员每年有过一次进修和交流的只有8人,占5.1%。这可见重庆市教练员的培训和进修是非常少的,他们大多都是靠在进入教练员这个行业前所学习和积累的经验技术在教学。可见网球教练员的培训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六)重庆市业余网球教练员每年参与网球比赛次数状况

综上所述:重庆市的网球教练员人数少,执教水平参差不齐,收费比较贵的。有很多网球爱好者在高额的教练费面前半年时间学不会网球就终止了网球运动。同时网球场地太少,满足不了学员们的要求。

(七)重庆市业余网球教练员生源状况

教练员存在的因素就是有人需要学习网球和需要陪练,所以学员是网球教练员的上帝,教练员怎么才能招收学员,这也是每个教练员所面临的问题。教练员的生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网球中心或者是小区物管中心服务人员的推荐;网球俱乐部统一招收的学员;教练员自己宣传招收的学员;通过已教学员介绍;单位工会组织单位人员学习网球来锻炼身体。通过调查网球教练员的生源还是比较好的,因为社会上的网球教练员还是不多,没有达到饱和的状况。

三、结论与建议

(一)重庆市网球运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网球培训市场有较大潜力。网球教练员人数偏少,女性教练员严重缺乏。收入水平相对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偏低。

(二)教练员参与培训的热情较低,次数较少,这严重的影响了教练员自身水平的提升。同时由于教学时间与比赛时间冲突,比赛次数较少等原因使的教练员很难与周边城市的高水平教练进行交流沟通。

(三)建议教练员进行自身挖潜,充分认识在自身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各级网球协会,教练员所在俱乐部应定期对教练员进行培训,提高教练员综合素质,同时可以通过吸引企业赞助等方式定期组织网球比赛,达到以赛代练的目的。

(四)建立业余网球教练员的培训机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对网球教练员网球的培训。首先发挥体育院校作用,体育学院可以定期举办各类网球教练培训班,其次采取全日制脱产学习,短期进修、轮训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培训。最后是在实践中培养提高,通过总结工作经验提高网球教练员的素质,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参观、访问、学习、交流,吸取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 陶志翔.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第11篇

本文作者:邹盛瑜 杜立军 查字典原创投稿

培训激发创业 成就人生梦想

“一人创业兴家,全民创业兴县”。尽管我县是个地处大别山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欠发达,创业就业压力大,但为实现超常发展、跨越式发展,我局以“培训激发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为抓手,稳步实施“农村富余劳动者培训创业计划”,克难奋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培训了一批又一批“一专多能”的实用人才,促进了一批又一批“学有所长”的学员创业兴家,带动富余劳动力发家致富。20xx年以来,培训学员757名,其中有620人实现创业,带动3800余人实现就业。我县就业培训和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县就业训练中心被省劳动就业管理局评为“全省十佳优秀训练中心”20xx年我县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命名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

一、强领导硬考核,力推培训创业

农村富余劳动者培训创业工作,是一项德政工程、惠民工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者创业培训工作,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全县十件大事之一来抓,并作为乡镇考核评比的重要指标之一,年初签订责任状,年终严格考核,坚持结硬帐兑现奖惩。县委书记、县长专门听取汇报,统筹部署工作,下乡镇检查指导,到就业局实地调研,拍板解决实际问题。县里成立了培训创业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县长任组长,人力和社会保障、财政、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我局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培训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创业培训指导中心,局长为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培训工作的副局长担任中心主任,各相关股室股长为成员,组建了创业项目咨询、专家评审团,明确职责,提供全程服务。

二、建基地引教师,搭建培训平台

我县就业训练中心于1986年10月组建成立。二十多年来,在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支持下,在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下,现中心已建设成为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总投资425万元,占地面积4.2亩,培训大楼建筑面积5000m2(住宿面积1150m2);教学设施齐全,教职员工30人,开设了电脑、电动缝纫、机电、线切割、烹调、茶艺表演、家政服务等11个专业,在11个乡镇建立了12个培训分部。为适应新形势下创业培训工作需要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需求,县政府又将占地15亩的原城区第三中学整体划拨给劳动就业部门,作为全县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基地;经过两年来的投资建设和规范管理,现已建成可容纳800名学员学习、培训、生活的标准化基地,成为全县职业培训的龙头。因此,20xx就业训练中心去年被评为全省“十佳优秀就业训练中心”,20xx年又被县委定为全县实用人才培训基地。

为了切实开展好创业培训工作,就业训练中心在培训师资上既聘请有高级创业培训指导师在开班时主讲,又聘请有相关部门专业人士作兼职教师客串,还邀请有成功创业人士现身说法,传经送宝。我们聘请经过部级培训富有资深教学经验的杨琳娜老师来英山为学员授课,其精彩而富有激情的讲课使学员眼界大开。在培训内容上,既有创业意识培训、相关法规政策培训,又有创业相关知识培训、创业案例、市场调查培训;在培训方式上采取三段式,即基本知识和分解学习阶段、咨询辅导阶段、后续扶持阶段的方法;对于需要一定专业技能的创业项目,如家电维修、服装裁剪、制作等专业实行技能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为学员学技能、再创业提供全程服务。通过以上创业培训平台的完善,大大激发了全县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参加创业培训、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热情。

三、外引进内联合,优化培训内容

我局以“培训创业”为己任,采取多种举措,“外引内联”,“真抓实训”,优化培训内容、方法。我们抢抓机遇,争取到中国就业促进会推荐我县与美国惠普公司合作,该公司无偿提供培训设备及资金10万美元,在我县开展“农村富余劳动者创业培训援助项目”。省就业促进会、省人社厅高度重视,倾心支持,为该项目拨付资金200多万元,重点扶持对培训基地建设,还跟踪关注项目实施进度情况,并派员实地察看,提出指导意见。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根据英山实际,将惠普援助项目与创业培训项目合并进行,将MAP和SIYB课程有机结合,使项目办得有声有色。该项目共办培训班10期,,培训结业学员320人,创业成功学员达260余人,带动近20xx人实现就业。

我局结合英山县农村实际,凸现创业培训工作的英山特色,采取广大农民最欢迎的“就近培训”、“就地转移”、“就地创业”的方法,并结合英山茶叶、药材、蚕桑、渔业等支柱产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特色培训。20xx年以来,多次下基层到杨柳镇、方咀乡、百丈河村、吴家山林场地分别举办了茶叶制作、药材种植、水产养殖培训班,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授课。就近开展农村特色产业创业培训,有效激励了农民立足本地 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开展创业活动。百丈河村支书、全国人大代表王金初同志说:“县就业局把创业培训班办到我们家门口,为鼓励我们村农民创业,加快新农村建设真是帮了大忙。”方咀乡段坳村渔民欧新华在参加创业培训后,既掌握了名贵鱼种的养殖新技术,又学到了渔业管理的好经验,回家开办水产养殖场,承包水面4亩,投资5万元购买名贵鱼苗,轰轰烈烈走上创业之路。

四、扶上马送一程,成就创业梦想

第12篇

关键词:业余训练;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1.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回眸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体育随着深化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从理论的角度带来了创新,使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和巩固提高的阶段。学校体育改革的起因是受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制约,教育上从大一统的教学管理体制到发挥各地、各校的教育积极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从教学理念、课程内容直到评价标准进行根本改革。实施新的改革不能对传统体育教育不足无限扩大,而是在传统体育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在本次教改中引进了新理念。如以人为本的思想、主体教学的思想、合作教学的思想,课程评价中除了技能的评价还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这些新理念弥补了我们过去教学理论的不足,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学校体育进行教改最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是高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高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初衷是弥补体育总局系统的不足,运动员的文化课保证不了,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问题成为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大问题。1986年召开的掖县会议,首次提出由教育系统在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最初办了59所,现在已发展到235所。20年来高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已见到一些成效,还需要继续改革和探索。

与此同时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也在进行,“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是最响亮的口号,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是在考试、升学等压力下,以及部分学生和老师、家长的观念还没有得到切实的扭转,还没有认识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因此学生体育教改的效果还没有达到预期,这是当前不可否认的现实情况。

2.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和业余训练的调查与分析

2.1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情况调查与分析

作者对广州市某中学的215名学生(男生120名,女生95名)、36位教师、103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动机的看法。

从上面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主要集中在锻炼身体和娱乐为目的,占比总共分别为39.5%和29.3%,占总数的68.8%,接近70%,其他三项选项只占31.2%;教师则有53%的认为是锻炼身体和娱乐。有47%的认为是学习锻炼的方法;家长们绝大部分都认为是前两项,共占家长总数的95%。这个结果表明,学生和家长对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认识主要集中在锻炼身体和娱乐上。是一种普遍的、实际的、简单的。但同时也是较低层次的认识。而在教师中有近一半的认为是应该通过体育活动学习锻炼身体的方法,这种认识是反映了教师们对于“终生教育”理念的良好理解。也反映了他们对学校体育教改的期望。

2.2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

在上述调查中,还对学生参加体育项目的意愿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希望参加的体育项目,为合理安排体育活动提供参考资料。

从以上调查的结果看,男生喜欢的运动项目主要有篮球、足球、游泳、武术,女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主要有排球、羽毛球、健美操、太极拳等。显示出男生对于激烈、对抗性强的项目较喜爱,女生对于舒缓、柔和的项目更具有接受性。

2.3对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认识

在本次调查中,作者对参加学校各个业余运动队活动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男生52人,女生24人,主要了解他们参加业余训练的目的、是否影响学习、是否准备进入体校或体院等。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参加业余训练的目的不尽相同,男生出于爱好的占52%,为升学创造条件的占40%,而女生为升学的占83%,显然女生参加业余训练的目的性更强。参加业余训练对学习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大部分家长也都采取支持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调查中,没有一个学生表示出进入专业队的意愿,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参加本次调查的学生的运动水平不高,没有人达到进入专业队的门槛,因此没有人有进入专业队的愿望;二是虽然有人具有较高运动水平,但是对于专业队的发展前景并不看好,或者不愿意进行较为艰苦的训练,因而选择了进入其他高校或体院而不愿意进入专业队。这就给我们以提示,今后专业队如何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是有关体育管理部门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3.如何进一步将搞好学校体育教改与青少年业余训练相结合

3.1业余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重要作用

专业队训练体制是多年来我国竞技体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在发展新中国竞技体育事业和为国争光的道路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专业队体制的最大特点是业余体校一体校一专业队的一条龙培养体系,从小培养运动员。在这个一条龙培养体系中,业余训练作为金字塔的底座起着基础的作用,没有业余训练,高一级的体校就没有生源。更会导致专业队后备人才的枯竭。因此,业余训练在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链条中是最基本的一环。

3.2业余训练和体校向学校体育靠拢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往支撑专业队训练体制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学生的生活中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大学的升学的比例大为提高,近年来全国已经达到二分之一左右。大中城市的比例还要高一些;还有经济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作。农村青年的出路大为扩展;各种农村的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使广大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在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和地区农民的生活比城里人毫不逊色。中国社会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对中国竞技体育体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仅从培养后备人才来看,过去的一些吸引青少年和家长参加专业训练的优势逐渐减弱或丧失,如取得城镇户口、负责分配工作、改善生活等,城市和农村青少年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大幅降低,因此新时期后备人才的培养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最主要的一点是将向学校体育靠拢是毫无疑问的。

培养后备人才的业余训练向学校体育靠拢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学校体育有大量的参与者。可以不断涌现出富有体育天赋的人才。从学校发掘人才既不耽误学生的文化学习,又减少了竞技体育的负担。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来自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能够提高竞技体育的水平。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无不以学校体育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基

地,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另一方面,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能够提高大众生活质量,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基底。日本把学校体育放在社会体育之中,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并重,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这对我们是有启发的。

3.3促进学校体育教改与业训更好结合的措施

首先,制定学校开展业余训练的政策。根据上述调查的结果,喜爱体育活动的学生在学生总数中所占比例是很高的,学校开展业余训练应该坚持“以学为主,教训结合,优势互补,全面发展,特点鲜明”的学校业余训练的路子,在学校中开展业余体育训练要采取自愿参加的原则,学校要鼓励并创造条件,使喜爱体育活动的学生有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其次,要尊重客观规律,切实按照教育规律、竞技规律搞好学习和训练,把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纳入学校培养人才系列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学生参加业余训练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发展的出路,因此还应制订一系列政策,如推荐、选拔、招收有运动才华的学生的政策、学分制的学籍管理政策、主辅修制政策、毕业升学政策等。学生发展渠道可采用多种模式,如与大学建立一条龙培养体系,像北京理工大学模式、清华大学跳水队一条龙模式等;或学校挂靠高校的模式,保送体育特长生进人挂靠的高校;与省市体育局建立输送关系,输送有培养前途的学生进入专业队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