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科普工作计划

大学生科普工作计划

时间:2022-11-14 15:44: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科普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科普工作计划

第1篇

1、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重点围绕我县“五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开展培训,以“科普之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科普活动为载体,主要以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科技人员(含乡土人才)、农村劳动力技术骨干、农民经纪人“四支”队伍为重点,年内与组织部人才办、农口部门联合培训基层党员干部3000人;培训乡土人才900人;培训农村劳动力技术骨干10000人;培训农民经纪人、科技示范户6000人,使他们都能熟练掌握一至二门专业实用技术。

2、通过落实中国科协“一站、一栏、一员、一校”建设示范项目,年内在全县20个村培训80名科普宣传员,搭建科技传播的社会化服务平台。

3、在乡镇、县直学会和相关部门及大学生村官开展科普志愿者队伍培训活动,年内培训科普志愿者200名。

4、积极促进各类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和新型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开展对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会长、合作社社长、科普示范基地负责人等专业技能、法律知识及诚信知识培训达100名。

5、为提高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技能,培训中、小学科技辅导员50名。

6、为全面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1-2015实施方案》,提升全县公民科学素质。重点针对五大人群(未成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城镇劳动者、农民、社区居民)举办各类培训及科普讲座30期,培训人数15000人次。

7、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组织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基层、服务企业,为青川经济社会发展开创新局面。年内培训企业技术人员和农业高科技人才150人次。

8、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信息库。进一步摸清全县科技人才底数,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科技人才状况调查,完善全县科技人才资源信息库,充分掌握全县科技人才动态,为县人才办提供人才工作决策依据。

一是与各部门联合,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搞好人才培训工作。

二是县科协按排部署下发方案到各学协会,通过目标管理、评选评优等形式促进、鼓励各科协组织,搞好人才培训工作。

第2篇

一、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

(1)要结合本社区实际,成立以社区主任杨玉景为组长、福大校办主任何建设为副组长、辖区各单位领导为成员的怡山社区学习型社区工作领导小组机构;(2)成立以社区主任杨玉景为组长,福大老年大学李松华为副组长,洪山小学总辅导员李小苹、华南幼儿园园长余关琴、社区副主任王献萍、社区劳动站林清爱、福大学生干部(社区主任助理)、社区副主任陈晓云为成员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机构,负责协调指导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同时要制定各委员会成员职责,明确分工;(3)要建立健全学习型社区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和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运作。

二、落实学习阵地,建立社区兼职教育队伍

要充分发挥社区优势,利用福州大学师资力量雄厚、辖区单位科研人员众多、居民思想文化素质较高、学习氛围浓厚等优越的人文环境来推动社区开展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步伐。(1)充分发挥辖区单位的资源优势,落实学习阵地。社区党支部要与辖区单位党支部签订了共建协议书,由省物构所无偿提供单位工会楼三层近300平方给社区做为老人活动中心和社区学校,同时还依托福大老年大学、军休所、中检所、地堪院等单位的活动场所作为学习教育活动阵地。(2)充分发挥社区力量,配齐教学设备,配强师资队伍。今年拟聘请5名兼职教师充实社区学校教师队伍(其中福建老年大学福州大学分校教师李松华、黄鸿生2名教师为民族舞蹈班、太极拳班授课老师;福州绿锋中老年健康培训中心巫瑞晓教师为老年健康知识培训授课教师;洪山小学总辅导员李小苹为暑期青少年教育授课教师;华南幼儿园园长余美琴为幼儿教育教师)。要分层次组织开展“学习型社区”的读书、学习活动,做到教学有计划、培训有教材、社区学习蔚然成风。

三、利用辖区教育资源,认真开展各项宣传教育活动

1、要通过召开联席会,邀请福州大学、省物构所、省中检所、省地勘院、洪山小学、洪山干休所等辖区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参加,协调好辖区单位向社区居民无偿开放活动场所和教育资源、向社区拨付一定资金支持社区建设等项事宜;要积极开展各项宣传服务活动,通过制做固定标语牌、建设文化长廊,开展新春老人书法、图画展、社区运动会等活动,丰富了社区群众的文化体育活动,增进了社区与单位的友谊。

2、要依托福建老年大学福州大学分校、社区学校等,定期开展老年知识、健康保健讲座,满足广大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提高自身修养、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

3、要开展好青少年教育活动,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良好结合。(1)与福大会计系学生党支部共建开展学习型社区活动,通过签订共建协议,社区聘福大会计系2名学生为社区主任助理,协助组织日常共建活动安排,做到学习有计划、工作有安排、活动有记录;要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组织福大学生参加社区青年志愿者队伍,拟与今年6月份开展为社区文化活动站捐书活动;(2)积极开展暑期青少年教育活动,拟于今年7月举办暑期英语夏令营活动,与洪山小学落实学生假日社区服务制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完善了“三结合”教育网络,切实加强家庭与学校、学校与社区的联系。

4、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区、弘扬婚育新风、提高居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对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等宣传教育活动,要根据群众需要有针对性的安排课程,做到有学习、有考试,今年拟依托社区内幼儿园开展0-3岁学前教育活动,同时还要通过发放计生宣传单、制作固定的人口文化宣传栏、进行入户随访、为已婚育龄妇女、下岗失业育妇免费妇检达等活动,使社区学校成为传播婚育新风、科学知识、普及人口计生法律法规政策等公共服务的窗口。

第3篇

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主题,组织开展科普活动

1、开展重点科普活动。积极开展2010年“科技·人才活动周”、“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科普日”、“防灾减灾日”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及各类群众性的主题科普活动。(乡科协、地震办)

2、开展青少年安全教育科普活动。充分利用省数字科技馆的网上宣传功能,通过开展青少年校外科普活动,提高青少年安全意识和避险能力。(城关中学、城郊中心小学)

3、开展青少年安全教育科普活动。结合2010年“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等宣传纪念日,开展科普活动。(国土资源所)

4、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引导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站)

5、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继续把现代科技知识、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纳入乡党校教学计划。(乡组织办)

6、开展健康进农村活动。面向群众,提供义诊等健康咨询,通过多种形式普及健康卫生知识。(城郊乡卫生院)

7、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督促重点企业搞好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素质和安全技能。(安监站)

8、推进治理餐桌污染工程。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加大食品污染治理力度。(乡食品监督管理站)

围绕“四个主要行动”的实施,提高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力求有新突破

1、加强学校科技教育工作。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省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意见》,将符合在校学生特点的科普内容进入课堂。(城关中学、城郊中心小学)

2、开展青少年科技竞赛。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全市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小学电脑制作竞赛”等系列竞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城关中学、城郊中心小学)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开展家庭教育咨询、热线电话、家庭讲座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水平。(乡妇联)

(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力求有新作为

1、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组织本乡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先进单位(个人)的评选,争取实现国家级奖励项目零的突破,为先进单位(个人)争取更多的奖补资金。(乡科协)

2、加强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按照《关于加强省科普惠农服务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相互配合和分工负责,统一建站标准,力争获得省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的单位和带头人完成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任务。

3、推进农村科普“一站一栏一员”建设。计划在全乡60%的行政村逐步设立一个科普服务站、一个科普宣传栏、一名科普宣传员,形成覆盖全乡农村的科普工作平台。

4、抓好农函大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全乡农业产业化建设,完善教学网络,创新培训管理模式,用项目带动全乡农函大培训工作的开展。

5、推进农村科普“三个一”工程。在省定扶贫开发重点村古一村举办一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培养一名不脱产的农村大学生村官,资助一名贫困生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并推荐就就业。

6、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建设农技宣传推广平台。加强宣传“农业信息网站”、“969155”农业热线、《科技报·三农周刊》和《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网》的作用,面向广大农村读者,宣传党的“三农”政策,传播现代农业科技新技术、新成果。(农业站、乡科协)

7、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邀请专家学者、技术骨干、乡土人才结合农事活动传授生产技能,实时解答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疑难,及时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农业站、乡科协)

8、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工作,组织开展农民创业和核心农户培训工作。(乡劳保所)

9、实施农业“五新”入户工程。在全乡建立农业“五新”技术示范片,辐射带动农业“五新”技术的推广,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业站)

10、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以丰富农民现代化科技知识,提升农民现代农业生产技能为重点,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农业站)

11、开展林业科技培训和推广工作。加强林技员与技术人员的培训,参与实施“百县千村万户林业科技示范行动”,推进林业科技示范网络建设,加强林业科技入户工作。(乡林业站)

12、开展卫生下乡培训活动。开展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组织医务人员送医送药到农村,向广大农民群众普及医学知识。(城郊卫生院)

13、实施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参与实施“百万农村妇女培训计划”,以项目带动农村妇女科技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村妇女培养成“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乡妇联)

(三)“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力求有新亮点

1、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在企业中加大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建立职工报酬与职业技能等级挂钩的分配制度。动员全乡企业单位广大职工积极参与“百万职工大练兵”,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职业培训等活动。(乡工会)

2、实施企业科协“增覆盖、强作用”工程。在企业中建立科协组织,扩大企业科协的覆盖面。同时,进一步发挥企业科协的作用,一是邀请专家来我乡进行创新方法培训;二是在企业中建立专家工作站;三是开展比员工科学素质、比技能、比创新、比合理化建议、比专利、比成果转化等“讲、比”活动;四是开展企业科普宣传服务,为提高企业员工科学素质服务。(乡科协、乡工会)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力求有新进展

1、开展公务员学习培训。通过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党校培训、单位业务培训等方式,组织开展低碳经济、节约资源能源、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展利用、减灾防灾等内容的学习,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乡组织办)

2、在各部门、村妇联主席中办班培训,开展岗位读书活动,并将现代科技知识作为学习和培训的重要内容。(乡妇联)

3、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业务培训班或专题研讨班,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乡科协、乡组织办)

围绕完善《纲要》工作机制,推进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的形成

1、加强成员单位联合协作。根据国务院实施《纲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高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和中央书记处“大联合、大协作”的精神,进一步完善实施《纲要》工作的运行机制,加强联合协作和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领导小组办公室进一步做好计划总结、沟通联络、协调服务、检查指导等工作,并建立例会制度。(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

2、落实《纲要》工作职责。各牵头部门每季度召开一次碰头会,研究工作,解决问题;各责任部门根据自身特点和分工要求,加大实施《纲要》的力度;积极参与全国科普日主题科普活动;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实施情况,为“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实施打好基础。(各成员单位)

第4篇

   宣传科普工作总结    为全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不断提高全乡人民的科学素质和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领,乡党委、政府根据万委33号文件精神,精心组织,深入开展了“科技之春”科普宣传月活动。在我乡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普遍的好评。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活动情况

   我乡紧密围绕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开展了以下几项活动:

   1、举行了现场咨询活动,我乡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咨询台,广泛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满足广大群众对形势政策的需求,切实将党的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宣传到千家万户,尤其是各项惠农政策及民生工程。

   2、科普知识下村活动。在乡科普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各部门开展了“送科技知识下乡”咨询服务活动,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农业、食用菌、动物养殖及疫病防治等新技术。整个活动从上午9点钟开始,到下午4点才结束,发放宣传资料五百余份,前来咨询的人络绎不绝。

   二、活动特点

   1、多方配合、运作有序

   在乡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乡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各参与单位在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使这次科普月活动呈现了上下联动、团结协作,确保了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贴近实际,亲近群众。这次活动的策划,我们严格遵循“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决不做秀。在科普知识宣传中,我们在内容上尽量贴近公众,贴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比如“春耕生产”、“种养殖技术”“疫病防治技术”等。写进宣传资料中的文字尽量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让不同文化程度的群众都能读懂、读透。

   3、形式多样,群众满意。今年我们在继续开展咨询、送社科知识下乡等项目之外,还组织了乡村组干部进村入户,交心谈心活动。由两名大学生村官作为宣讲主力,分片分区的开展送科技知识下乡活动,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好评,达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宣传科普工作总结    为了认真落实市第十五届科普宣传月活动要求,我局迅速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有关工作,扎实开展法律“六进”和法制宣传活动,确保了“科普宣传月”法制宣传教育各项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现将整个活动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对活动的领导。

   局党组根据万委办14号“关于开展市第十五届科普宣传月活动的通知”要求,成立了科普宣传月活动领导小组,由局长张兴堂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文学荣任副组长并明确了活动月的主题,落实了活动重点内容、步骤和工作职责、任务。

   二、明确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业、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科学方法,激发村民朋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全面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推动我市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三、扎实开展宣传活动。

   我局高度重视此次宣传契机,加大了对《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洗染业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四川省对外劳务管理办法》等法规的宣传力度。

   一是制作了“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及“生猪定点屠宰条例”两期专题电视讲座。

   二是在城区举行了商务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活动,出动1台宣传车,悬挂横幅标语6幅,商务局全体同志上街发放商务法律法规资料1200余份接待咨询群众3200余人次正确引导商贸流通企业知法、守法经营,有效增进了广大市民对商务工作的了解,促进了商务政策的全面贯彻实施。

   三是组织爱家、万客隆等超市、定点屠宰、洗染、典当、再生资源回收等近20家企业的管理人员集中学习了商务法律法规。

   四是由商务局牵头,联合工商、质监等部门对全市酒类经营者的备案登记制度、溯源制度进行了检查,并将酒类流通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及管理办法的宣传单发放给酒类经营者,宣传、倡导了质量为本,依法经营,促进了我市酒业健康有序发展。五是在各中心场镇结合“家电下乡”、“万村千乡”工程进行惠民政策宣传。

   宣传科普工作总结    在区科协的直接领导下,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以人为本,立足社区,进一步发挥教育的导向功能,营造“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愚昧”的良好氛围,歌颂表扬思想道德高尚的好人好事,传播贴近居民生活的各种科学知识,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促进社区居民提高科学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使辖区居民生活更幸福更美好。复兴路社区在科普教育中的具体工作如下:

   一、健全组织网络

   社区主任亲自抓,其他群干主动出点子提建议,把科普工作纳入社区工作的议事日程,并明确书记分管科普工作,把科普工作纳入社区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社区成立了以社区主任张海丽为组长,社区群干为组员,有九人组成科普教育基地的领导小组。党员、中心户长为主体的退休人员组成科普志愿者队伍。加强科教领导小组的自身建设,是科普进社区为创建科普文明社区的有力保证。

   二、加强社区科普教育建设

   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坚持学习制度,统一思想认识,社区形成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科普领导小组一般人首先加强自身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普法》,开创科普事业新局面。建立健全科普教育的资料台账。现已按上级来文、组织机构、工作计划、活动记录、工作总结,五个目录列入台账,使科普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宣传发动召开不同类型的会议和组织学习。

   三、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

   让科普活动深入人心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不断开展以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健康知识、运动与健康等多种知识穿插期间。使居民在娱乐中接受科普教育。为了确保科普活动的定期开展,结合我社区实际情况,我们有计划、有内容、有专人负责、有检查、措施落实到位。自成立科普教育共建以来,我们已开展数次科普教育活动,平均两月1次,达300多人次。

第5篇

一、工作举措和进展

(一)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1.成立产学研委员会,形成全院校企合作工作合力

院党委、院长办公会每年多次召开相关会议,研究部署与协调产学研工作。为加强学院产学研工作领导、统筹与协调,学院成立了由院长任主任、主管校企合作工作的副院长任常务副主任的产学研委员会,成员由工学服务中心、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团委、学工部、科研处及系部主要负责人组成。

2.强化制度建设,保障产学研工作扎实开展

为进一步落实产学研工作,学院专门制定了《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委员会章程》,明确了产学研委员会,企事业单位和学院的权利、职责和义务。协调并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的生产技术,设备及实际管理经验等优势,为学校培养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充分发挥学校的智力优势、学术优势、多学科综合优势和人才培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强各成员单位之间的相互合作,促进成员之间互惠互利的经济合作关系。

3.创造条件引进企业为产学研工作提供载体

与邯郸银行、万合集团、美食林等邯郸知名企业签订校区合作协议并聘请行业专家为我院客座教授,为加强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并与多家中小型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均为科技创新类实体或者项目,具有学院和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学院专业,符合国家和省市产业发展方向,为产学研工作的实施创造条件。学院为加强产学研工作的落实和开展,更加学院专业、人才特色及地方企业的需求成立了了9个教师工作室全部,包括吴立波工作室、烘焙食品工作室、电子商务工作室、物联网智能信息工作室等。

(二)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

目前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有100人左右,其中邯郸市创业师资库人员有54人。我院从2017年起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全院学生必修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总课时52学时。课程包含创新和创业两个部分,其中,《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安排第二学期开设,1-10周,20学时;《创新创业课程(创业)》安排第三学期开设,1-16周,32学时。

现有校内创业导师36名,还积极从合作企业以及创业成功校友中聘请创业兼职指导教师29人。形成一只既有理论又有创业实践经验的能够担当起我院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服务的团队,为我院师生自主创业提供经常性的咨询、专业化的指导和培训。

二、工作成效

1.学院科技创新成果初现

今年以来,院党委高度重视学院科技创新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调度研究,主要领导亲自调研指导,完善机制,出台政策,统筹推进,切实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工作积极性。按照张安兵院长提出的“以提升教学质量为导向开展科研创新,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注重培养师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张长声副院长会同科技研发管理中心以科研项目为抓手,以搭建创新平台为导向,以科研制度建设为保障,坚持开好局、起好步,精心组织,协调推进,成效初步显现。一是设立邯郸市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按照省市场监管局的要求,经过市市场监管局与市编办协调沟通,拟依托邯郸知识产权学院设立邯郸市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该中心的职能主要是开展知识产权社会服务、运用促进和维权援助等工作。二是筹备召开河北省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现场会。按照省市场监管局的安排部署,总结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和人才培养经验,形成邯郸知识产权服务模式在全省推广。三是2020年度创新平台和科普基地市级后补助资金申领成功。依据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关于下达2020年度创新平台和科普基地市级后补助资金的通知》(邯财教〔2021〕12号),拨付我院10万元补助资金,专门用于我院市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四是2021年省级支持市县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专项资金榜上有名。按照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关于确认下达2021年省级支持市县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专项资金的通知》(邯财教〔2021〕8号)精神,大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专项对下补助中,我院承担创新项目7项,专项资金补助14万元。五是补助我院科技特派员工作专项资金26万元。按照《邯郸市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我院积极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被省科技厅认定科技特派员16名,并依托邯郸知识产权学院设立学院科技特派员工作室。

2.参加技能大赛获奖情况

上半年,学院师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成绩斐然:(1)在2021年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智能电商营销策划与运营大赛,荣获省级一等奖佳绩,为学院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光添彩。(2)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文件精神,5月26日和27日,我院和北京中车行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工作。学院顺利完成此次考评工作,强力推进了“1+X”证书制度的落实,全面提升了我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3)2021年“中检邦迪杯”河北省职业院校学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大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赛项在河北化工医药职业学院举行。食品系荣获团体三等奖,为我院争得了荣誉。2021年5月7-10日,河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智慧物流作业方案设计与实施赛项在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我校取得河北省第三名、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

3、企业(项目)入驻情况

目前,入驻大学生创业项目(实体)已有27个,均为科技创新类实体或者项目,具有学院专业特色,符合国家和省市产业发展方向。学院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方向的9个教师工作室全部入驻创意园,包括吴立波工作室、烘焙食品工作室、电子商务工作室、物联网智能信息工作室等。入驻的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有6个,学生注册企业5个。

三、工作亮点

1.邯郸市“双创”创意园,提供创新创业平台

学院设邯郸市“双创”创意园,作为我院“众创空间”建设的牵头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全院“众创空间”的制度建设和指导工作,与教务处和各系合作对我院师生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和指导,负责全院“众创空间”的管理、宣传和市场推广。各系部建设分园,具体负责本部门“众创空间”的项目建设。通过建设创意园,推动我院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教育、教师科研及其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健全我院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创新型企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切实服务于我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举办创新创业大赛

邯郸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市总工会、团市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科协等部门联合举办邯郸市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目前正在进行初选。每年学院组织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2021年举行的“学创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初赛已经结束,从中选出三个优秀团队推荐参加省赛。首届河北省脱贫地区消费帮扶大学生创业营销大赛、“建行杯”第七届河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个创新创业类比赛分别正在筹备和初赛阶段。

四、存在问题

1.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提高。

2.产学研融合和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和紧密。

3.创业创业资金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借鉴传统榫卯结构原理,按照“政校企”三方嵌接、互为依托、紧密结合的架构思路,建立了院系及专业政校企合作办学三级组织体系,由学校理事会、系理事分会及专业(行业)合作建设委员会组成,三个层面成员单位包括行业企业、学校以及市教育局、人社局、发改委、财政局、科技局、地税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学院政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主导、指导和协调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深度合作,为产教融合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与签订校企合作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包括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来院进行讲座、和学院相应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学院派相应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参观学习,学院与企业专家共同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创新研究。创新创业与学生实习实训相结合,拓展师生创新创业渠道。

对“双创园”新址进行装修布置,结合我院邯郸市“双创”创意园,利用学院设施、设备、场地等条件开展自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师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提供场地和条件,创造产教融合平台。并从参与比赛的项目中遴选出具有发展前景,操作性强的项目入驻创意园。

第6篇

上个学期,我在社工部过得很开心,在大家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也逐渐明白我在社工部应该要做些什么.为了下学期能够更好的协助社工部开展各项工作,在我的反复思考下,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宗旨,两个目标”

一个宗旨:以全心全意,协助社工部开展好各项工作为宗旨

两个目标: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为目标;以开阔自己的思维为目标.

一.以全心全意,协助社工部开展好各项工作为宗旨.没错,既然成为社工部的一员,那我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社工部来开展的,把社工部的工作做好,那我的工作也就做好了.

1). 开学后要抓紧时间,配合年纪社工部部长邓思源同学继续开展南亭义教.上学期南亭义教虽然只开展了四个星期,但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小成果.为了继续巩固我们学院青协在南亭村的声望,开学后就应该抓紧时间继续开展义教活动,并且设法开展一些更有新意更能体现土木特色的活动.对于广工的青协,一方面,我们是朋友,都在为青年志愿者事业做贡献;而另一方面,我们也是竞争对手,我们要取得先机,不能在向上个学期那样,很多事情都是落在别人后面.但我们的竞争是良心竞争,是良性循环,是为了互相提高.

2). 协助部门开展好志愿者文化节的系列活动.这是部门李锐师兄提出的,我觉得这个大型的系列活动很有意义,一方面,它让人们更加了解志愿者,有助于扩大志愿者队伍;另一方面,这个活动将全面提升我们的综合能力.对于这个系列活动,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开展以志愿者服务为主题的图片展,成果展.

2.     开展以“光荣的志愿者”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并评出优秀作品,在广大的各大网站上.

3.     联系周边地区知名志愿者,组织10~15名志愿者到该地区做社区服务,如慰老,探望孤儿,残疾儿,智障儿,搞大清洁等活动.

4.     在文化节其间,组织任何(不限年级,学院,甚至学校)志愿者到南亭进行义教.

5.     在广州大学城的论坛上发贴,宣传我们的文化节,展示我们的成果.

6.     联系学院各大社团,开展相关活动.如联系红会,组织志愿者献血等.

7.     联系大四的师兄师姐,开展义卖活动.

暂时只想到这些,如有需要,可在部门例会上进行讨论,切实可行的,再写具体的策划书.

3). 在开学初期,抓紧时间,将注册广州市青协这件事落实.

4). 极联合科普协会,心协分会,红会,青协分会,艺术团,记者团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这些协会进行更多的交流,协助其日常工作的展开。具体开展要视乎协会本身的活动,并做好学院这些协会与学院之间的沟通桥梁。

5). 全力协助学院日常工作的展开,配合学院团委学生会的活动的准备以及现场工作,维护学院团委学生会的内部团结。

二. 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为目标;以开阔自己的思维为目标.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锻炼,我也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需要迫切弥补的缺陷.没错,我的目标就是部长,但要做到部长这个位置,我的思维还不够开阔,我的应变能力还不够强.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会在这个学期里有意识的去锻炼自己,争取在这个学期内让自己的思维和应变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以周围的每个人为榜样,学习他们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1). 做个细心的人,多些留意身边的事物,多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多些与人沟通,在不断的沟通中锻炼自己的口才.

3). 努力建立自己的人脉.

4). 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第7篇

关键词 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低碳;环保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4-0094-04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第五次评估报告中明确指出[1],1880-2012年观测的全球年平均表面温度(包括陆地和海洋)增暖了0.85℃。很多科学观测表明,20世纪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变化之快是过去一万年所没有的,并且这种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将持续几个世纪[ 2 ]。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还将上升 1.4℃~5.8℃[ 3 ]。

鉴于气候变化事实及其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必须采取切实应对行动,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我国相关部门紧紧围绕社会公众需求,从做好全民科学普及抓起,积极创新科普内容与形式,在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重发态势日趋严重,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相关科普工作的开展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1 国外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现状

国外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提倡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方面有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作为能源消费大国,美国政府非常注重气候变化宣传,从电视、网络等媒体到普通居民都注重舆论宣传,注重更新理念,积极让决策者和公众了解低碳经济,切实减少碳足迹,逐步以实际行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建设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 4 ]。

近年恚德国政府组建了大量协会、公益组织和咨询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咨询服务,并利用政府和企业的资助经费开展节能减排科普宣传行动,使社会公众能够明确了解国家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政策,有能力通过自身行动来为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5 ]。

日本政府也大力宣传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倡夏季将空调温度由26℃调到28℃,调高2℃便可减排温室气体17%;提倡上班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少开私车;提倡国民购买低碳环保商品等[ 6 ]。

英国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还在其政府网站上公布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器,让公众可以随时上网计算自己每天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有效地帮助公众知晓、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7 ]。

2 形成科普宣传合力,让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理念深入人心

笔者曾在2014年世界气象日期间做过一个气候变化问题公众调查,对近200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具体了解程度,近八成公众选择“知道一些”,但只有近两成“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说明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气候变化方面的科普宣传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公众对于深刻理解和认识气候变化问题还存在不足[8]。

气候变化是我们共同面对的环境问题。努力开展有关气候变化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根据我国科普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索和思考如何深入推进科普宣传工作,使公众掌握避险自救方法和应对突发天气措施的同时,提高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是各级领导、广大媒体和科普工作者面临的一大课题。

2.1 强化政府引导,推进科普宣传队伍建设

鉴于政府部门在公众心目中公信力最强,因此发挥好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是成功推动科普宣传教育取得成效的有力保障。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政府部门会通过立法、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或设立中介组织等方式来间接推进科普事业发展。我国政府部门也正加紧制定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法律和配套法规,可以通过推进这些法律法规的“落地”,进一步规范应对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制度,合理统筹安排相关部门的分工合作,并将其列入目标管理和考核内容,促进各部门积极参与制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和政策,以夯实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基础。

人才队伍是事业发展的基石。为了保证气候变化科普宣传能够真正深入到基层人民群众中去,发挥出实实在在的效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普宣传队伍至关重要。尤其是偏远地区以及少数名族聚居地区,因为地域或者语言沟通障碍,科普知识和防灾避险技能很难全面普及。因此各级政府部门除了进一步强化企事业单位、公众加入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团队的机制和举措,全面动员各行各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宣传志愿活动以外;还要加强对偏远地区以及少数民族科普工作者的培养,为这些地区量身打造一支能够常年“驻扎”,并随时可以“顺畅”交流的科普工作队伍,推进科普工作更加“接地气”,更易被当地居民接受。

此外,政府部门还要注重建立人才激励与竞争的有效机制。国际上有一系列用来激励和保障科学传播的奖项和制度,如英国皇家学会早在1986年就设立了“迈克尔・法拉第奖”,专门奖励对科普做出特殊贡献的科学家[9],澳大利亚设立了“尤里卡科学普及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有“卡林加奖金”。我国面向科普研究创作和科普宣传教育人员的专项激励政策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相关奖励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在科普产品制作方面,各地政府部门应给予相关政策和经济支持,鼓励企业捐赠及个人资助,充分调动科普产品研发人员积极性;在气候变化科普宣传阵地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打造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普活动场馆,在全国各地以点带面,推广普及,逐步形成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基础的科普场馆体系;在提高全民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方面,策划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参与性活动,发挥广大群众参与低碳生活、推进低碳社会建设的主人翁作用。

2.2 相关部门齐抓共管,营造科普宣传良好氛围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各地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并发挥好部门合力的重要性,一方面,着力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努力争取当地政府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的重视和支持,多方争取将工作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各单位要充分依托各自资源优势,分工协作,大力实施,力求在提高科普水平、强化科普效果上取得新突破。

作为气象知识的权威机构,气象部门在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做好气候变化及防灾避险知识的科学普及也是未来一段时期气象部门科普宣传的重点。针对公众关注的气候变化热点问题,各地气象部门要认真答疑解惑,及时纠正一些不科学、不准确的认识或片面理解,大力弘扬科学思想,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在关键节点或重大活动期间,利用好气象部门的宣传平台,以及当下“流行”的新媒体资源,积极调动公众互动积极性,及时普及相关科普知识,提公众高应对能力。此外,气象部门本身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强舆论监测引导,提升气象宣传影响力。

科技部门和各类科协组织要发挥好科普宣传领军作用,认真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规划,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广泛深入开展学术交流,拓展科普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同时注重研发具有特色的科教创新模式,努力实现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宣传和文化部门要认真做好气候变化科普宣传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调动各单位力量,营造全社会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氛围;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机制,积极编制科普教育系列丛书,参与科普教学项目,推进更多应对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课本或课外读物。

此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优势,着力提高相关科教栏目水平,多为读者提供一些高质量的科普节目和读物。交通、旅游等部门可以根据实际,将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适时结合到自身工作中来,设计一些具有部门特色的科普活动。其他社会团体组织,可以适时弥补政府和相关部门科普工作覆盖面和人员方面的不足。

2.3 充分发挥各类媒体桥梁作用,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应对行动

面对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媒体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而在推进气候变化科普宣传过程中,媒体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作为老百姓与政府沟通的桥梁,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和方案,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节能减排的成效与不足,以及未来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和措施等,均需要借助媒体及时给公众。

另一方面,各类媒体还需配合、协助政府部门为公众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普及绿色理念,客观反映气候变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和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对于一些只为搏人眼球的不实言论,要做到不跟风、不炒作,多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在宣传内容方面,努力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c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紧密结合起来,把侧重点放在提高全社会低碳环保意识上来,鼓励公众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低碳生活。

与此同时,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之间要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主动加强沟通合作,取长补短,携手增强科普宣传的声势和力度。各地主要新闻单位要把应对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列入工作计划,通过不同形式将工作落到实处,扩大科普影响面。有影响力的媒体单位,可以开辟专版、专栏,或通过新闻会、专家访谈、科教讲座等形式,推出针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系列宣传,帮助公众系统性地了解气候变化问题,减缓气候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3 注重探索创新,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短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在指导思想、方式方法、传播媒介等方面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面对新形势,科普宣传工作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在内容、形式、举措、途径等方方面面,开展进一步的“更新”和“升级”。

3.1 拓宽宣传渠道,有针对性地推进科普宣传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面向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受众,需要选择不同的传播内容和渠道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宣传。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科普展馆或相关部门的科普活动场地,定期播放气候变化宣传片、举办科普展览或设置一些科普问答互动游戏,引发公众参与学习气候变化知识的兴趣;在一些偏远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好乡村协理员、乡村信息员、大学生村官的作用,让他们成为普及气候变化科普知识的有生力量。

孩子们是未来参与低碳社会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有生力量,重视针对学生们的气候变化科普知识宣传关乎民族的未来和国家希望。为此,气象部门为同学们量身打造了“校园气象站”,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将应对气候变化等相关气象知识送进校园,送到每一个孩子身边。相关部门今后要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搭建更多类似的科普传播平台,将气象科技实践作为强化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同时注重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子女的科普教育问题,加大社会科普教育力度,拓宽气候变化知识宣讲渠道,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触到气候变化知识。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带来了一系列自然灾害,也给生态环境、农业产生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推动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时,还需牢牢守住广大农村这个重要阵地。针对农民朋友的科普宣讲要讲求实用性,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要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和科普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让村民朋友能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并依照各地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农技措施,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此外,要注重改变农村居民的旧思想老观念,引导他们逐步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鼓励大家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购买和使用绿色环保的新技术、新产品。

3.2 新形势下探索新渠道新举措,打造气候变化科普品牌

目前,公众对气候变化在认知上仍有不足,还缺少一套系统全面的气候变化宣传战略。为此,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丰富媒体手段,以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些科研机构可以建立科技创新能力专项,强化科普产品的设计研发,组织相关部门与国内外科普工作者开展深入的交流合作,打造富有特色、广受欢迎的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科普品牌。如气象部门的《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宣传片已成为我国对内和对外宣传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科普品牌。

如今好多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在舆论传播领域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要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拓宽科普知识传播渠道。以关注度颇高的微博为例,一些热门的微博网站可以发起关于气候变化方面的热点话题讨论,以问答的方式,为网友提供一个学习气候变化知识和互动交流的良好平台。通过微博交流得到的公众反馈信息,还可以为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的后续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同样的科普读物,很多欧美国家不单注重对内容的精心推敲,还善于依靠市场运作,精心打造包装,华丽的“变身”往往能够帮助科普产品获得良好的市场。这一点正是我国科普产品研发者容易忽视或不善于“花心思”改进的地方。我们应该V泛吸取经验,全方位多角度对科普产品进行“升级”,为科普宣传产品带来更大提升空间。

另外,我们还可以学习参考国外的科普宣传大篷车,尝试通过多种渠道,让移动的科普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让气候变化知识传播“无死角”。

3.3 贴近大众生活,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

现如今我们并不缺少各种宣传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知识的电视节目或科普读物,在网上输入“气候变化”关键字,相关文章、图片和视频的链接层出不穷。但如何让科普知识通过更加生动的视听语言表现出来,化深奥的科学知识为老百姓的“家常话”,真正引起基层群众的兴趣和关心,是深入推进普宣传过程中又一值得探讨的问题。

想让百姓“留心”气候变化,就需要让科普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巧妙结合,让科普内容既生动活泼,又兼具较高的“含金量”。宣传人员可以尝试改变以往死板教条的程式化用语,多用打比方或举例子的方式将气象学上的专业语言“本土化”地展示给公众,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气候变化科学与公众的生产生活方式联系起来,让老百姓容易掌握。

在日常生活中,科普工作者要注重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宣传新知识、新理念,让更多的群众积极、主动地接受气候变化科普教育,逐步认识到气候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难以逃避的;遇到极端天气情况,一边要及时传递气象信息,一边还要详细告诉公众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安排生产生活,做好防灾减灾应对准备。

此外,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想要“接地气”,还必须注意结合流行文化或社会热点,迎合大众口味。美国灾难大片《2012》描述了“伴随着火山爆发、强烈地震、海啸,地球走向毁灭……”,在全球取得了高票房。虽然影片里不乏科幻创作,但震撼的画面还是引起了公众对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的思考,也不乏为一个值得我们借鉴的科普宣传有效手段。

4 结论

气候变化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针对气候变化问题开展的宣传工作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明显成效。我国应加快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宣传的总体战略规划,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知识传播网,让有关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常态化。未来,如何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理解气候变化问题,增强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唤起公众关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并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来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赵宗慈,罗勇,王绍武,等.全球变暖中的科学问题.气象与环境学报[J],2015,31(1):1-5.

[2]秦大河.气候变化的事实与影响及对策[J].中国科学基金,2003,17(1):1-3.

[3]刘长友,陈爱丽,巴图,等.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看全球气候变化及防灾减灾对策[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10(4):140-141.

[4]孟浩,陈颖健.美国CO2排放现状、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及启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2,34(4):708-714.

[5]王志强.德国能效管理及对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思考[J].全球科技经济t望,2009,24(10):36-43.

[6]孟浩,陈颖健.英国能源与CO2排放现状、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及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0(6):25-35.

[7]邵冰.日本的气候变化政策[J].学理论,2010(33):119-120.

第8篇

关键词: 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 现状 重要意义 加强措施 工作机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艺术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中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是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学校活动,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现状

高校学生艺术社团是指由有艺术特长或艺术兴趣的大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生团体,如合唱队、舞蹈队、器乐队、摄影协会、书画协会等。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各普通高校对社团尤其是艺术社团的发展与建设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但除了一些重点高校的重点艺术团体,如浙江大学黑白剧社、北京大学青年摄影协会、南京大学交响乐团、南京大学女子合唱团等外,一般院校的艺术社团建设还带有很浓的“门面”色彩,即把经费和建设重点放在可以为学校增光添彩的大型展示类艺术社团上。所以,高校艺术类社团虽然名目繁多、数量不少,但能用先进的文化、优秀的作品引导感染大学生,真正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的极少。

二、加强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是加强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体现。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这其中赋予美育以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目前正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美育的途径和方法有许多,其中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通过对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之提高文化品位,增强审美情趣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本质上看,艺术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与创造性思维的教育与训练,以及对学生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1]

从形式上看,艺术教育的范围十分广泛,它包括艺术课程的教学和艺术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课堂外审美活动等。高校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是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学生艺术社团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真正贯彻课内课外、课堂艺术教育与课外艺术教育相结合的一体化教育模式,在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爱校爱国热情,艺术社团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艺术社团既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校艺术指导部门重点培育和建设的项目之一。经过长期的培养和积累,一些富有特色的艺术团体从众多的学生社团中脱颖而出,在同学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艺术社团的目标宗旨在于以精神之美打造校园文化的品牌,以点带面,最大限度地影响每一个人,让高雅的艺术生活和校园生活融为一体。

(二)加强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从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来看,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艺术社团以其组织的自发性和活动的自主性,在大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人格的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广阔舞台和自由选择的机会,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兴趣的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的参与。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课余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去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发挥个性,提高个人能力,提高审美水平、文化认识能力和艺术修养,从而增加人文内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大学生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对促进形成高尚、健康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艺术社团建设正成为拓展高校共青团工作育人空间的重要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加强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高校学生艺术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当前,在全国各大院校都活跃着相当数量的学生艺术社团,主要包括歌舞团、合唱团、话剧团、礼仪团、铜管乐团、民族乐团、交响乐团、键盘乐团、辩论队等。此外,不少大学里还有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的话剧社、摄影协会、美术协会、文学社、动漫社等学生社团组织。它们的存在为爱好艺术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与提升平台,开展了一系列集文化性、娱乐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艺术社团活动作为活跃在校园的一种独特风景,正被越来越多的同学所认可和接受,并逐渐融入大学校园文化中,成为大学生校园课余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艺术社团的发展壮大,使其在丰富校园生活,参与学校管理,扩大求知领域,锻炼交往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的亮点。

三、加强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与管理的主要措施

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以“合理规划,积极扶持,正确引导,科学管理”为指导思想,以阵地化建设、制度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和社会化运作的“四化”为原则,以“五个一”(即一部章程、一个挂靠单位、一名指导老师、一项特色活动、一个团支部)为社团建设模式。[2]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完善管理办法。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按照合理规划、积极扶持、正确引导、科学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一系列的学生艺术社团管理的规章制度,为艺术社团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制度基础。这些制度包括艺术社团的成立、年审注册、评估考核、奖惩机制、社团宣传、报刊管理、网页管理、活动审批、社团财务、监督及队伍建设等,制度中要有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加以贯彻实施。

(二)积极支持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开展活动。

支持和引导学生艺术社团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按照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通过每年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及单项艺术展演活动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每个艺术社团一年举办一项特色活动。学生艺术团体也要走出去,与其他兄弟高校加强交流合作,既展示学校艺术社团,提高艺术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又繁荣和发展学生艺术社团,打造出学生艺术社团的品牌,更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

(三)加大对学生艺术社团的指导力度。

学校团委受学校党委委托对学生社团进行指导。加强对艺术社团工作的指导是推进社团正确、健康、积极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团委要指派专人负责学生艺术社团工作,加强工作指导,把握正确方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指导:①加强政治指导,在社团活动中融入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根据学生艺术社团的特点,每个社团聘请一名有专业特长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艺术社团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社团的建设。②对活动内容的指导,给学生社团出谋划策,规划一定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加强活动审批环节,确保学生艺术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③对社团骨干的指导。社团骨干是社团的“纲”,在社团中发挥着传、帮、带的重要作用,培养好社团骨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重视学生艺术社团骨干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学生艺术社团骨干队伍建设。选择素质高、能力强、有威信的同学担任学生艺术社团负责人,建立学校艺术特长生人才库,加强对艺术社团骨干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艺术社团的水平。为了保证艺术社团的水平,首先要加强学校艺术特长生的招生工作力度,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高水平的艺术特长生到高校学习。有些学校对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考取本校降低一档分数线录取,提高本校的艺术团队组织里“特长者”、“爱好者”的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其次要把艺术社团负责人和骨干人员的培训纳入团学干部体系、参与评优表彰及学生综合测评当中去。

(五)增加对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的投入。

不仅要为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活动和发展资金,保证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还要增加对学生艺术社团活动需要的设备、器具、场地等方面的阵地建设,如建设一批具有艺术教育新理念的艺术活动场地和设施,包括音乐教室、美术室、舞蹈练功房、排练场、影视放映厅、手工作坊,等等。同时也可通过吸纳社会赞助和提供有偿服务的方式募集活动资金的项目化推进和社会化运作方式增加对学生艺术社团的投入。

(六)不断推动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工作创新。

在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上,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首先要观念创新,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艺术社团成员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网上艺术社团活动、跨校艺术社团活动、艺术社团与其他学生组织关系、社团负责人培养、社团整体宏观调控、吸纳社会资源、考核奖惩机制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有新突破,为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保驾护航,适应学生需求,增强大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艺术社团发展壮大之路。

四、健全完善大学生艺术社团发展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学生艺术社团的领导体制。

学生艺术社团的健康发展,不单单是共青团组织可以完成的,还应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之中。学校宣传、学生管理、教务、科研、有艺术系(室)的院(系)等都要参与到学生艺术社团的指导中,给予支持、提供帮助,形成党委领导、部门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的良好格局,并探索和建立学生艺术社团指导体系,加强对整个艺术社团组织的宏观管理、理论研究和工作保障。如充分利用高校相关艺术系(室)的专业教师资源,将部分学生艺术社团与艺术系(室)挂靠共建,建立合作培养体系。不断提高艺术社团的水平和质量,增强艺术社团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保障艺术社团的持续健康发展。[3]

(二)加强学生艺术社团的理论研究机制。

总结和把握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发展的规律,为学生艺术团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学校需要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学生艺术社团?学校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管理学生艺术社团是最优化的?学生艺术社团如何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些都是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是制约学生艺术社团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因素。因此,需要专家学者、干部教师和学生骨干等结合学校实际关注和研究学生艺术社团发展中的问题。如每年举办一次学生艺术社团工作理论研讨会,不断促进学生艺术社团的繁荣。

(三)完善学生艺术社团的评价机制。

建立和完善高校学生艺术社团评估体系。把艺术社团建设纳入学校学生工作评估体系、教学评估体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学校要统筹规划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学生艺术社团组织的年度考核。充分发挥学生艺术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发展。

(四)完善学生艺术社团的激励机制。

学校可研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艺术社团稳定持续蓬勃发展。定期对表现优秀(考核优秀)的学生艺术社团、成效显著的艺术社团活动、工作出色的艺术社团负责人、积极参与艺术社团活动的学生、成绩突出的艺术社团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如对参加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的学生,可给予相应的大学生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同时,对参加省部级艺术竞赛活动荣获等次奖的学生可分别给予校内相应等次的奖学金,对参加全国竞赛取得名次的,可相应提高一个档次进行奖励。对指导老师而言,指导学生艺术社团活动应计算教学工作量,给予相应的课酬;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及全国竞赛获得名次的,可给予学生奖励额度的一半进行奖励等具体可行的奖励办法。

学生艺术社团的发展为广大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完善能力、加强修养提供了舞台,是延伸德育工作手臂的重要载体,是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形式。因此,高校团组织应紧紧围绕高校“育人”这一中心,以“让每一位同学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个艺术社团”为目标,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各级各类艺术社团活动,努力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切实加强学生艺术社团管理,促进高校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朝健康、文明、向上的方向发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发挥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强大作用。

(五)合理规划社团每年的活动项目,精心设计活动内容。

例如:每年三月份可以搞“社团巡礼”活动,其活动项目可以形式多样,不仅可以包括学雷锋树新风活动,而且可以进行一系列的社团各自品牌项目活动的巡展和巡演。四月份可以进行“社团学术月”的活动,包括一些学术知识讲座、学术知识竞赛、学术征文比赛、环保绿色行等一些活动。五月份“社团体育管理中心”将全力辅助校运动会项目。同时,也要积极进行“社团体育节”的活动,其活动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到六月上旬。具体的活动项目包括:足协杯、棋类大赛、公寓杯乒乓球赛、羽毛球赛、跆拳道比赛、三人女子半场篮球赛、武术和散打的表演赛、男子三人篮球赛。在这些活动项目中可以穿插健身运动系列节目,以作为祝彩。六月份可以举办“电影艺术节”。可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魅力电影展播,基本上初定为八场不同类型、不同时代的电影和一次“影评征文”活动,其中也要举办两到三次的电影知识的讲座(包括与当地的媒体记者、编辑的见面会,以及影评征文获奖者对电影的研讨会)。七月至八月,社团要广泛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三下乡”活动,或是社团自发组织的志愿活动。九月份可以在校园内部进行全面的社团形象宣传,为社团的招新做积极的准备工作,通过乐队演唱会、社团晚会、一些服务活动来扩大社团的校园影响力,并将海报、横幅作为一种随机的宣传方式,结合针对新生入校而专设的“社团校园服务站”这种服务团体,来进一步提升社团的整体形象。同时再结合社团宣传册和社团报纸的发行,将社团在广大师生的心目中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十月份要广泛开展九月精心筹备的“社团文化艺术节”活动,主要是一些艺术作品的巡展。并积极进行其他的活动,包括:西域文化研究系列电影展播、创业演讲比赛、民族生演讲比赛、相声小品大赛、篮协杯、四人足球赛、爱国主义演讲比赛、英文卡拉OK大赛、征文比赛、羽毛球表演赛、棋类表演赛、科普知识竞赛、西域文化讲坛、英文成长培训教室、女性护理知识讲座、爱国主义电影展播、网页制作(包括Flash)知识讲座、街舞大赛等一些活动。[4]另外,对于一些有发展商业活动价值的社团,也可以对外进行适量的商业活动。他们在进行对外宣传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协会赚到了可观的活动经费,不仅提高了协会的财力,而且提高了其经济实力、活动能力。这里的商业活动前期可能主要是一些文艺演出,后期可能会转向技术指导与辅助上,并与商家达成一些长期合作的意项。要积极为本社团寻找赞助商家,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建立默契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提高文化素质、培育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9篇

绿色教育源于人们对当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自然环境日益恶化所进行的反思,早期主要是环保运动、环境教育,后来演变到绿色教育。1999年,清华大学前校长王大中教授在世界绿色大学研讨会上提出“将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深入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中”。200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提出了“绿色教育”概念,认为“绿色教育是一种减少心灵污染的环保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生态教育,也是一种开启思维、培养兴趣的可持续教育。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现代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而形成一体的绿色教育”。绿色教育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教育。绿色教育的目标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杨院士在我国最早提出“绿色教育”的概念,并界定“绿色教育”就是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而形成―个整体的现代教育。他指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应该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协调而健康地育人,以形成整体的“绿色”教育、化育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提高其素质。

二、绿色教育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旅游业“绿色”化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内容。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旅游业是“无烟产业”,许多地方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要产业大力发展,以为旅游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损耗甚至破坏等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旅游业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产业,它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途径是吻合的,目标是一致的,是最需要贯彻和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领域。旅游业是一个涉及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领域的综合性行业,无论是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服务与管理,还是旅游者的行为等方面,引入和贯彻绿色理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旅游业正步入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新时代,21世纪,世界将进入“环保时代”、“绿色时代”,旅游业“绿色”化已迫在眉睫。

(二)绿色教育、绿色旅游人才是旅游业“绿色”化的保障。

在我国,绿色理念在旅游业的渗透还不够深入,人们往往理解为绿色教育仅仅是倡导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不乱扔垃圾、爱护花草、不破坏文物等等,但这些远远不够的。目前旅游专业的学生对绿色知识的认知还比较肤浅,对环境科技知识与常识的了解不够,大部分学生环境科技常识仅仅是停留在“听说”的层面,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认知,这就影响了学生对环境、资源问题的判断,降低了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敏感度,绿色意识较为薄弱。旅游业的“绿色”化急需掌握系统的环境教育、文化保护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高度责任感并能够将绿色理念融入到专业技能中的“绿色”旅游人才。

三、绿色教育理念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绿色教学体系。

首先,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在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上,可开设多门环境类课程,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由专业老师授课,使学生系统地接受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公共选修课的设置上,应考虑拓宽课程的覆盖面,如包括时事类、科普类、生活常识类、道德修养类等,并以各种形式开设系列精品知识讲座,培养学生关心人类生存与发展、尊重人尊重自然的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感。在专业课的设置上,要将绿色教育理念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去。绿色教育要着眼于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环境问题,既要有较深的理论性,又要有较强的实用性,这就不仅仅是几门环境课程所能够完成的。

第二,要培养充足的绿色师资队伍。绿色教育能否得到广泛和深入开展,师资是关键。绿色教育是跨学科教育,其知识往往具有交叉性和前瞻性,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综合渗透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要有绿色意识和绿色思维。学校要加大绿色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培训力度,在教师中积极开展各种绿色教育培训与研讨会,积极开展绿色教学和研究工作,以不断提高教师对绿色教育的认识水平及业务实践能力,使教师的科研和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的指导转向绿色科技选题、研发与创新,积极开展环境理论和生态伦理学的研究。

第三,开展绿色课外活动。绿色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还应该渗透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可以成立一些绿色社团组织,组织各种绿色活动,如成立“绿色科技”小组,开展绿色科技产品设计大赛;安排各种考察活动,组织学生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社会现象进行考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社团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认识绿色、实践绿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创新绿色教育环境。

绿色教育是一项系统综合工程,需要有详细的计划,完整的培养体系,营造良好的绿色教育环境至关重要。绿色教育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内容。硬件方面包括校园环境的美化与维护、校园设备设施的节能环保等方面;软件方面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上做到低碳环保、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等。

首先,校园环境绿色化。学生是校园生活的主体,校园生态环境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绿色教育要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如校园环境是否整洁优美,学校教学、办公的设备设施等配备是否齐全、是否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学生学习及生活空间的设计,包括如布局结构、空间功能、采光情况、空气洁净度、噪音等级等各项指标是否符合环保要求,学校的垃圾是否分类回收、循环利用等等。学校要用循环经济理念制定学校可持续发展规划,把创建绿色大学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对校园进行绿色规划设计,相关部门统一实行绿色管理,把大学校园建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一个环境无害化技术和清洁技术应用示范区,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观的绿色人才的摇篮;其次,教学过程绿色化。绿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知识转化为行为。教学过程本身的绿色化,将对绿色教育的实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做到降低教学过程成本,尽量减少办公和生活垃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教学技术上,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以降低教学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绿色教学技术、绿色产品,减少教学活动对资源的浪费,比如教学无纸化,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行教学电子信息化、无纸化,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对学生还起到很好的言传身教的作用。第二,教学管理上,要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推进循环经济。比如教材的循环使用,让学生学期初从学校借书,学期末归还,如此循环以延长书本的使用期。这些教学管理细节,对学生的绿色意识和行为的影响不可低估。

第10篇

2017最新共青团工作计划

20xx年,共青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党的xx大、xx届四中全会和团十六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任务和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以夯实基础、活跃基层、突出特点、寻求突破为工作重点,牢记使命、坚定信心,不畏艰难、扎实工作,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家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而努力奋斗。

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团,不断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认真学习领会党的xx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学习贯彻党的xx届四中全会精神为统揽,以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广大团员青年树立共同信念,完成好引导青年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任务。准确理解和把握全会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要举措和战略部署,努力把共青团建设成为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学习型组织。通过团的领导班子集体学习制度、团干部学习交流活动、教育培训、调查研究等方式,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努力提高理论素养。

加强改进新形势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抓住契机,创新载体,不断提高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深化青年者培养工程、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等活动,引导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青年,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青年。探索共青团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与学校德育工作、校外教育工作等有机衔接的途径和机制,更好发挥协同效应。进一步健全青少年舆情信息网络,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积极探寻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载体。

二、完善志愿者联合会机制建设,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科学长远发展

完善志愿者联合会制度建设。强化志愿者联合会办事机构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建设,健全工作制度,设立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对外办公窗口。完善联合会入会制度,全面推行志愿者招募和注册登记制度,积极采取网络注册登记、电话注册登记、服务地点注册登记等多种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的登记注册渠道。摸清底数,对联合会会员志愿者人数、服务内容和品牌项目形成工作台帐,建立活动登记备案制度。建立联合会理事会制度,定期研究区域志愿服务事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联合会标识,增强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个人对联合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项目体系。制定志愿服务项目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完善志愿服务项目的申报、审批、实施和成效评估等程序,推动志愿服务项目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在各级层面、街道层面、系统层面和社区层面分别开发打造一批品牌项目,努力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会展中心、旅游景点、车站等公共服务场所和医院、养老院、福利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公益事业单位创建一批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开展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进银行、进机关、进企业、进医院等区域性推介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志愿者参与。

加强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举办志愿者管理骨干培训班,对联合会骨干志愿者进行深入系统的集中培训,更新志愿服务理念,提高志愿者骨干在志愿者凝聚管理、项目运行开发等方面的技能,打造精干高效的志愿者骨干队伍。动员一批具有一技之长的市民和热心公益事业的专业人士发挥专长,参与志愿服务或志愿者培训工作,建立志愿者培训师资队伍,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实际效果。继续开展深入的团队融合活动,进一步凝聚有热情的社会性志愿者。分别凝聚白领青年群体、大学生群体、社区老年人群体等最有活力的志愿者群体,不断组建新的志愿者团队。

加强区域志愿服务支撑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志愿者信息管理平台,使网络平台成为志愿者联合会凝聚管理会员的重要载体。建立志愿服务确认制度,推出志愿者卡,在各县(市)层面对志愿者的服务进行认证。加大志愿者工作宣传力度,广泛传播志愿理念,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继建立完善全州统一的志愿者表彰体系,加大志愿者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激励力度,在做好向省级、国家级推报工作的同时,推出十大志愿者等表彰品牌。广泛开展对外交流活动,认真学习志愿服务事业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

三、积极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促进广大青少年成长成才

积极引导青年建功成才。深入大中学生、机关青年、企业青年、务工青年、社区青年等各类青少年群众体中开展调查研究,梳理各类群体青年最现实、最迫切的成长成才需求,形成调研报告。完善人才库建设,丰富人才资源储备,深化十大杰出青年工作品牌,选树新时期新岗位各类青年群体榜样和个体典型。举办解眼前难题谋长远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青年俊才论坛,动员团员青年为政府担责任、解难题,挖掘培养金融、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管理等方面的青年人才。深化共青团创业青年夜校工作,从信息、培训、实践等多方位入手,为青年的创业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继续塑造社区学习中心品牌内涵,做好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经验复制推广工作。

深入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继续做好失业、失学、失管青少年群体的动态掌握和适时干预。深入宣传贯彻两法一条例,推动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召开未委会年会,坚持法制教育联席会工作模式,加强对中小学德育校长队伍的整合和凝聚,不断加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在各中小学校的推进力度。强化中小学法制校长工作,完善法制校长巡讲团,建立法制教育公开课等法制校长交流互动平台。继续推进1+1+x行动,深化《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深入学校做好青少年违法犯罪个案分析回访工作,全面掌握犯罪青少年状况。发挥未成年人权益维护律师志愿团的作用,协助支撑未成年人权益维护工作。

系统资助特困生群体健康成长。依托希望工程西城区工作站,做好希望之星(1+1)奖学金、学子阳光助学金、爱心基金、寒窗助学金等助学项目,建立特困生资助项目长期跟踪制度和临时性资助制度,按照青少年实际需求实行连续性资助,不断扩大资金使用的覆盖面和有效性;依托救助平台,做好综合救助基金相关制度建设和项目申报工作。整合青联委员等社会资源,深入实施青联委员公益爱心行动定期走访慰问弱势群体。继续丰富七彩梦青少年才艺资助工作项目内涵,联合有关单位开发艺术、科普、心灵成长等多方面培训,辅助特困生身心均衡发展。

四、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改进团的自身建设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启动共青团生命力工程,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按照以支部为基础,以团委为主导,以阵地为依托,以活动为连接的原则,紧抓基层组织建设。从基础性、战略性角度重点抓好学校团建工作,突破社区团建难点问题。结合学校教书育人的特点,为学校团工作贴近社会搭建平台。抓住抓好社区青工委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区职能作用,搭建非公企业青年和社区流动青年的团建工作桥梁。推动州直系统、卫生系统团工作向社区延伸,形成与社区结对工作模式,立足本职岗位,研究实际问题,深层次开展各项活动。认真落实团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意见》,努力推进企业共青团组织建设。切实落实联系基层活动,做到有明确职责、有日常记录、有明显效果。

着力推进团建创新。深入推进党建带团建工作,全面梳理区域两新组织资源,扎实做好街道团工委团建试点工作,推动统筹城乡团建试点工作,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团建和团内动员方式创新,力争在青年自组织、网络等领域团建工作中取得新突破。深入推进团代表常任制,规范工作制度,搭建工作平台,发挥好街道团工委和系统团委的凝聚联络职能,实现团代表常活动、常联系,更好地发挥团代表在团代会闭会期间的履职作用。强化区域团建联动机制建设,加强与州属单位团组织的共建融合。开展第二届青年文化体育节活动,进一步加强区域青年的沟通融合。

强化社会职能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的核心作用,广泛构建外围社团组织,大力加强共青团组织社会职能建设。加强对互联网以及现实生活中青年自组织现象的调查研究力度,积极探索青年自组织的发展规律。探索凝聚服务青年自组织的有效方法,结合开展志愿服务等公益实践活动,抓好吸引凝聚公交指路迷等青年自组织的试点和经验总结工作。加强对青年自组织的保障、监督和指导,培养一批青年自组织领军人物。积极构筑联系青少年的新型纽带,深入探索团结、凝聚、服务体制外青年资源的有效途径,把共青团组织建设成为凝聚各类社会青年自组织的枢纽型组织。

强化青年统战工作。构建与经济社会结构相协调、与青年群体分布相适应的青联工作模式,丰富服务手段,努力使青联成为委员的情感家园和事业依托。健全青联全委会、常委会、主席办公会、界别组工作制度,完善广泛联系青年的有效运行机制。增强界别组的自转能力,不断提高界别组长工作水平,提升秘书处服务、联络、协调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学习型、服务型、亲和型青联组织建设,努力形成平等、尊重、诚信、友爱、宽容的青联组织文化。突出公益理念,培育、凝聚一批青年公益组织,切实引导广大青年在共享和谐成果的同时回馈社会、共建和谐。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多元文化;读者服务;量化管理

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前进步伐,各行各业都在跟新促变。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体系也应与时俱进,打破传统的旧观念,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图书馆是一个服务机构,要随着高校的不断改革更新,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要认清形势,增加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围绕图书馆是第二课堂的宗旨,竖立学生为重的理念;切实抓好学习研究,增长知识和本领,提高学习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改革创新和进取精神,样样工作争一流;加强组织纪律观念和服务意识。

一、建立图书馆服务指标系统,形成多元文化建设量化管理

高职院校图书馆成立晚,规模小,管理人员观念陈旧,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手段落后,加之招生对象整体综合素质、学习素养与本科院校大相径庭;由于图书馆服务意识淡薄,因而读者多而利用少,付出服务而无效益,以致图书馆长期被边缘化。所以我认为应对图书馆服务功能建立量化指标,可从资源条件、服务效能、服务成果和影响贡献四个方面进行测量。

首先,硬件资源。可从图书馆馆藏数量、多种数据库、考试模拟系统、电子文献、自修休闲室等硬件设施等设置评估指标入手。以海院办学规模在12000人的高职院校为例,图书馆馆舍面积应在2万平方米以上,纸质图书的馆藏量应以每年3~5万册增进,并适当对老旧图书予以剔除。电子资源除了知网、万方、维普、读秀等综合数据库外,还应适时增加各类考试模拟数据库。例如我校除已有的四、六级英语考试题库,多媒体学习库及各类电子文献外还应着重于自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数据库,如:航海古籍资料库、航海大证考试题库、轮机大证模拟考试题库、社科信息资源综合库等等,并逐步美化图书馆的内部环境,增加自修室桌椅。

第二,图书馆服务效能。图书馆是否达成既定的目标,有效能效率之评估。效能是指某一机构实践其目标的能力,探讨的是机构应做什么。效率指的是一机构以花费最少的时间与经费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探讨的是做的有多好。而图书馆的最终目的,是效能的追求,是图书馆经营成功的表现,效率是达成效能的有效方法,如果经营缺乏效能,再高的效率也是徒劳。因此图书馆应每年着重策划宣传服务、分阶段高效率的实施与读者的交流互动活动,如读书节评选以及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学术讲座等。

第三,图书馆服务的成果。图书馆不断扩大存储量,对读者所提供的文献资源和服务得到读者的肯定和认可,即为图书馆服务的成果。

第四,图书馆服务的影响贡献。每一年图书馆举办的各类活动,宣传、讲座、竞赛都派专人整理记录,以海报、专题通知和大屏幕滚动播出为手段,扩大图书馆的知名度。记录每一次活动读者的评论、感想都是图书馆服务成果的最佳体现。

二、确立积极主动的服务观念,构建图书馆对外宣传量化管理

在众人眼里,对图书馆究竟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和已经发挥了什么作用不甚了解。图书馆应主动将自己的成绩宣传出来,主动“出击”,展示自己的“正能量”。

《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中提到:图书馆应提供优质、高效、专业的服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使用效率,以服务创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我认为这一点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尤为重要,如何让读者了解我们的功能,宣传手段必不可少。

首先,图书馆能做什么?应主动让读者了解图书馆的性质、职能,宣传其基本性、均等性、学术性和便捷性。向读者展示馆藏情况与服务内容。围绕自身各项业务,有目的有计划的举行一系列吸引读者、促进阅读、提高形象的宣传推介、服务营销活动。

其次,图书馆正在做什么?向读者展示图书馆的馆藏情况与服务内容。告诉读者图书馆有哪些文献资料,近期购进了哪些新书刊,杂志、特色资料以及公布将举办哪些新活动、新讲座等,能为其学习、生活、工作、科研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如何才能享受图书馆的服务等。

第三,想方设法,扩大图书馆的知名度。高职图书馆由于环境结构,人员素养都落后于同类型本科院校,所以如何宣传自己,促使读者更多的利用图书馆是一个大课题。以海事学院为例,我认为可使用以下一些方法量化制定宣传方案和宣传次数,扩大在师生中的知名度。(1)印刷品宣传:每学期可将图书馆简介、重点学科专题报告、课内外专家讲座、读者活动公告、图书馆工作周期简报、学期工作总结等以纸质印刷品的形式在图书馆大厅、教学楼、宿舍区宣传栏内粘贴在显眼位置,供师生自由浏览;(2)由专人整理汇总每一学期图书馆工作内容,将工作计划、简报、总结及时报送相关主管领导;(3)每年举办高校读者节活动,除新书、特藏推荐外,还可增加读者阅读评论互动环节,并放映各类科普录像,加强图书馆的魅力,增加读者业余时间来图书馆的频率;(4)经常在馆内悬挂传统读书格言或网络流行的好词好句、展出名人字画,营造图书馆内的阅读气氛;并利用图书馆门口电子大屏,实时滚动播出图书馆的活动过程。

三、与时俱进、力求创新,以量化管理不断提高读者服务工作满意度

根据图书馆的职能,制定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并以各部门服务数据作为读者满意度的考量关键。

图书馆普通服务:记录每年外借图书册数、馆内年流通总人数。以每年的数据记录考量当年的图书馆服务情况。如我馆2012年图书馆借阅6932人次,借阅图书册数为58215册。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达到84个小时以上。在以后的每一年都努力将服务做到更好,使进入图书馆,使用图书馆的读者逐年增加。

信息服务、检索咨询服务:为教师、科研团队编制文献(最新的资源目录,新研究新成果的刊物搜集)检索专业课精品课程视屏、为读者作解答咨询。每学期向学院各系部老师推出图书馆信息服务、检索咨询的宣传单,并设置意见箱,定期整理、答复学院师生的各种咨询。

读者活动:每年开展一次大型读者活动,内容包括有奖知识竞赛、阅读评选、阅读征文等。每学期设置一次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将虚拟与实物展览相结合。

读者评价:每年开展一次图书馆服务问卷调查;开座谈会,听取学院师生对图书馆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图书馆每一个工作人员既是服务员,也是宣传员,金杯银杯不如读者的口碑。高职院图书馆多元文化建设与读者服务的量化管理能促使我们积极努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服务好每一位走进图书馆的读者,让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享受到图书馆优质服务的读者不仅会成为图书馆的常客,还会成为图书馆的义务宣传员,使图书馆的宣传效果事半功倍,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赵丽红.多元文化服务:图书馆参与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8(4)总第164期.

[2]徐萍.从《图书馆服务宣言》看图书馆的多元化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5).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管理;新校区;特点

Abstract:Since the 1990s,due to their rapid expansion,many Chinese universities have built new campuses away from the old ones. Therefore,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new campuses have become a new and important issu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se new campuses,we need to reform the operation of the new campus management,and make this management scientific,professional and institutionalized.

Key words:university management;new campuses;characteristics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许多高校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需要而纷纷异地选址建设新校区,从而形成了多校区的办学格局。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这种“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将成为我国许多高校的一大特点[1]。于是,新校区的管理问题就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和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新校区的特点

高校新校区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高校地处市区,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而无法扩大校园面积、拓展办学空间,不能适应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需要,不得不通过异地选址来建设新校区。近十多年来,全国各地新校区建设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异地选址设立了新校区。以江苏省为例,全省近百所高校有60多所建设了新校区。新校区作为方兴未艾的新生事物,应该如何建设和管理?国内外均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循,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认真探索和研究。

高校新校区与老校区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一个“新”字,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新的环境

由于新校区的选址大都在城郊结合部,地理上属于城市边缘地带,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公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也不健全,社会文化氛围、政策法规环境等外部环境都无法与成熟的老校区相比,新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校区的建设与发展。当然,新校区所发散出的大学文化氛围也会影响到当地的社会环境,促进当地的城市化发展。

2.新的规划

新校区的规划与建筑关系着学校发展的百年大计,体现着学校的历史与文化,同时也反映了办学者的理念,渗透着大学的精神。新校园中的一物一景都应充分反映现代文明与文化传统的交融和凝练,体现现代大学的气息与文化,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精神理念。因此,自决定筹建之日起各高校就无不对此格外重视,进行认真研究,精心设计。

3.新的传承

新校区不是凭空新建的学校,不是无源之水,其母体是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积淀的大学,每所大学都凝聚着几代人的艰辛与努力,形成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大学精神,这些都是新校区建设发展的丰富源泉。新校区是老校区办学历史的延续、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同时,现代化的新校区又是历史的新篇章,是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的前进和发展。

4.新的空间

新校区的设立无疑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发展是硬道理”,高等学校亦是如此。高校的发展不仅是自身的内在需要,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新的空间满足了高校发展的需求,其作用不仅为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提供了空间,而且也为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新的空间也使高校变成了“多校区”大学,增加了管理的空间跨度,这必然要求学校管理的体制、模式和手段要作相应改变。

高校新校区因其“新”的特点而形成了独具的优势和特色,同样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由于大多新校区地处城郊结合部,而且建校时间不长,不仅存在与“本部”距离较远、交通不便、师生交流时间少、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而且也存在管理经验不足、难以克服原有体制和观念的束缚、管理理念不到位、管理边界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适应等诸多问题。

二、新校区的管理模式

由于学校主体的办学历史、管理体制、学术特色、传统风格等不同,所设新校区的功能定位、办学规模、建设水平和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同时,绝大多数新校区还处在“边建设边办学”的状态,其功能定位和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而且往往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2]。新校区的管理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以块为主,新校区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

新校区启用之初,规模还比较小(在校生通常少于5000人),而且都是低年级学生时,大多采用该管理模式。在新校区成立独立的管理委员会(管委会),全权代表学校负责新校区的运行管理。在管委会下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部门,分别负责新校区的安全保卫、教务教学、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环境建设以及校区内外的协调联络等工作。学校各职能部门只对新校区的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具体工作由校区各办公室根据学校总的要求来落实。新校区的工作人员由管委会负责招聘、任用、管理、考核,经费也由管委会统一管理和使用。

这种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机构精简、人员精干的原则,具有灵活、高效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在新校区边建设、边管理的情形下,管委会直接面向学生管理,有利于新校区工作的迅速开展,并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有利于保证校区的安全、稳定,维护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逐步营造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在管理工作中探索新思路,尝试新方法,进行管理创新。

2.以条为主,管理部门职能延伸的管理模式

随着新校区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涉及的管理内容不断增多,管理跨度和难度增大,责任也越来越重,管委会的权限、人力、财力等已难以与之对等。为适应这一发展变化,许多高校采取撤销原来的新校区管委会或者改变其职责权限,按照原来学校各管理部门的职责和职能分工,对等地延伸到新校区的管理工作中。简单说,就是在新校区采用原来单一校区时期的管理模式,只不过管理的范围由之前的一个校区变成了两个或多个,多个校区的正常教学、工作秩序均由各职能部门延伸管理。

这种条状垂直管理模式有利于各职能部门尽快熟悉学校规模扩大后的运行需要,增强责任意识,有利于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贯彻落实到位,使管理工作尽快适应新形势下的办学要求。但是,如何适应新校区的各种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需要认真界定各管理部门的职责,尤其在新校区尚未完全建设到位的情况下,需要协调的工作更多,特别要防止出现职责不明、存在管理空档的情况。

3.条块结合,强化二级管理的运行管理模式

在新校区基本建成后,校区内的师生人数、学生构成、校园氛围、资产总量、各二级学院的规模等都出现了巨大的飞跃,垂直式的条状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许多大学开始积极探索二级管理的改革方案,即学校主要管理机构和大多数学院都整个转移至新校区,通过条块结合模式逐步实现管理的扁平化,将人、财、物等管理权限适当下放至学院,充分调动和发挥二级学院的积极性,促使各学院尽快成为具有活力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实体,使学院承担起更多管理和发展的职责,而各职能部门则主要侧重宏观的战略思考和指导性管理,根据学校确定的发展战略,制定管理政策和工作计划,引导各二级单位健康发展。

可见,新校区的管理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能简单评论哪种模式的好坏。除了管理模式,关键还在于科学分配管理权力,理顺各部门、单位及各群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寻求运行管理成本和效率的最佳结合点。因此,新校区常被大家誉为高校管理改革和创新实践的“试验场”。 转贴于

三、新校区管理发展趋势

新校区作为多校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前沿和试验场,可以率先进行管理改革的尝试,在不同的校区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经过近十多年的探索,我国高校新校区的管理实践取得了很大进展,新校区的管理正日益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功能定位更加科学明确

根据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立足于高校的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科学地对新校区进行功能定位是建设和管理好新校区的前提与关键。初期,多数高校都在边摸索边实践,对新老校区的功能定位并不明确。尽管大多将新校区的功能定位为教育教学基地,但往往仅作为办学空间的扩展和补充,对低年级学生实施分段式教学,这使其教育教学功能并不完整,而且割裂了不同专业、学历、年级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融合与渗透,不利于人才培养。因此,许多高校开始探索将学科专业相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整建制集中安排在同一校区,分校区实行多专业、全学科式的教育教学。新校区可容纳全部学生的,甚至将全校的教育教学都安排在新校区,老校区则主要承担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继续教育等社会服务的功能。

2.管理模式更加有利于人才培养

新校区的管理模式必须与其功能定位相适应,把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作为衡量新校区管理模式的最终标准。随着新校区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学校的办学重心向新校区的转移,新校区将成为办学的主校区。相应地,管理重心也必须及时甚至适度超前转移到新校区,为新校区的教育教学提供保障和服务。当然,这种转移绝不应只是简单的整体搬迁,而应围绕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针对新校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来合理调整管理机构和职能分工,创新管理模式,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3.管理重点应突出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新校区的历史不长,缺乏老校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积淀,并且空间距离等因素又造成了校园文化在新校区传承、延续和发展的障碍,所以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学术气氛普遍不够浓厚。这是影响新校区办学最突出的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新校区管理的重点应突出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强化物质文化和有形文化建设,构建反映校园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和校园文化场景等校园环境,完善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艺术沙龙、学术报告厅、校园就业市场和电脑网络系统等硬件设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必需的硬件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通过有组织地举办论文答辩、学术讲座、文艺演出等,发动学生社团开展各种文化艺术节、科普活动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促进人才培养。

4.管理方式网络化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入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和管理软件系统,是对高校传统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必将大大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新校区应当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校园网络建设思想,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3]。第一,通过网络通讯、网络会议、网上办公等方式,可以连接整合校区空间,缩短校区之间和新校区内部的距离。第二,通过网络管理图书、教室、实验室、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等,可以提高资源使用率,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能。第三,建立面向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等的各类网络学习资源,可以开展网络学习,方便自主学习与交流。第四,引进数字监控技术和门禁识别系统等,可以加强进出管理,促进校园安全管理,消除安全隐患。第五,按照人、财、物等管理对象的不同,建立面向不同管理对象的各部门共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分割,实现数据共享和管理的无缝对接。

5.后勤服务社会化

我国高校传统的“大后勤”是个很大的障碍和包袱,要彻底打破长期困扰高校后勤发展的“瓶颈”,必须实行“服务外包”,将后勤服务工作逐步与学校分离,转由社会实体来承担,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后勤管理运行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而且有利于学校集中资源加强学科学术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因此,社会化是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而对服务承包实体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是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的关键。近年来,许多高校在新校区积极进行后勤社会化的尝试,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

四、新校区管理的几点思考

新校区的运行管理关系到整个高校管理改革和科学发展的全局。高校应准确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目标和趋势,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精简高效的原则,从以下三个方面创新管理模式,科学构架管理体系,大力推进新校区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制度化。

首先,要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无论是新校区还是整个高校的管理,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始终都是第一位的。新校区的运行管理要勇于摒弃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敢于打破原有的管理体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进行尝试和创新。

其次,要深入研究,明确定位,科学规划,规范战略管理体制。新校区是学校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将新校区的建设管理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的全局,进行合理的定位和科学规划;要围绕战略规划、根据校区定位来组织新校区的建设和运行管理。

最后,要合理分工,明确边界,理顺关系,实行科学规范管理。无论采用何种管理模式,都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发挥特色和优势,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来科学架构管理机制,合理进行职责分工,明确管理边界,确保责、权、利及人、财、物的对称和平衡,最终实行制度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沈红,陈运超,廖湘阳,等.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6):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