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4 08:44: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专业成长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专业化水平不仅决定着教师素质的提高,也决定着培养学生的命运和发展。笔者学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就直接到学校任教的,不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导致教学往往与企业岗位要求相脱节,培养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岗位的要求,专业教师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组织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具有“双师”素质、能引领团队建设的专业带头人不足,专业的骨干教师亦比较缺乏,生师比偏高又成为制约学校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因素。如何根据学校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成为学校跨越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管理模式”成了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教师专业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结合学校实际和国家示范校建设,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目标可以归结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构建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模型及培养的有效途径;二是建立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长效机制,突出五支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品牌教师队伍、教科研教师队伍)的建设成效;三是创新教师专业化管理的模式。
三、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实施过程
为做好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工作,需要分步实施如下几项工作:
1.进行调研,制订方案
首先要调查研究教师专业化现状,收集相关资料,从而制定详细执行计划。根据收集的资料,研究制定教师队伍建设的培养计划和执行方案,建立教师专业化标准。
2.征求意见,逐步完善
其次通过召开教师、企业参与的讨论会,听取教师和企业对项目的意见,再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总结了解研究对象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效果,对原有的方案进行修订与进一步完善,逐步进行相关文件的制定。
3.建立制度,构建培养途径
再通过建立“教师成长工作室”,制定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制度,组织一列教师培养活动,来构建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培养途径。笔者学校教师培养主要包括五种途径:
(1)制定《关于鼓励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学习和职业资格等级培训考核奖励办法》,鼓励教师学历与职称提升。
(2)制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职工出国学习培训及考察经费分担的规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职工外出学习培训补助与加班、用车补助的管理规定》,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培训。
(3)制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实施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管理办法(试行)》,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
(4)制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职工教学与科研成果奖励的试行办法》,激励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设计。
(5)重新修订《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专业技能培训及大赛奖励办法》,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全区等各级别技能大赛。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管理制度建设更加完善,逐步形成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教师专业化建设长效机制,形成了教师专业化建设的“125”模式,创新“成长记录―机制激励”管理模式,通过制度管理和机制激励,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活动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计划,学校逐步建成了五支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品牌教师队伍、教科研教师队伍,同时有效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五个对接”的目标: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四、主要成果与成效
1.构建中职教师专业化建设管理模式
(1)形成教师专业化建设的“125”模式。“1”是指:突出一个标准――教师专业化标准。“2”是指:把握二项主题――教学专业化和教师培训培养专业化。“5”是指:掌握五种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与信息化手段使用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控制能力、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持续学习能力:职业教育的教师只有掌握了新技术、新知识,才能够胜任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形势,所以必须有持续学习能力。
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培养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实现“教育教学界”和“专业技术界”的跨界,教师必须有很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与信息化手段使用能力:职业教育必须根据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通过教学设计,将其转变成教学过程,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直观、有效。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掌握这种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控制能力:中职生并非智力低,只是智力类型不同,这一类型的学生身体、动觉智能较高,这注定了他们对一般教学方式的适应性较差,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能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很好的控制能力。
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这一能力可以说是教师职业成长的标志性能力。在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能够针对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结合行业和企业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进行探索与研究,不断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教育教学的科研能力才能获得不断进步。
(2)构建了教师专业能力结构模型。根据对教师五种能力的分析,项目组构建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整体能力结构模型如下图:
通过该模型,不难得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要经过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要培养教师的持续学习能力,这是教师成长发展首先要具备的能力;第二个阶段可以说是教师向专业化成长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职业教育的教师实现“跨界”,教师的三种能力在这个阶段都得到明显提升;最后一个阶段是升华阶段,在教师专业化培养过程中,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培养与磨炼之后,教师的能力应该要得到升华,不仅会做、会教,而且开始反思、总结、创新。
(3)形成“成长记录―机制激励”管理模式。建立教师成长记录档案,了解教师各个阶段的所需,做到培训培养能有的放矢。成长记录包括:教学督导记录、学生测评记录、教师业务档案记录、教科研记录、教学质量量化考核记录。同时建立相对应的激励和管理制度,用制度去管理人,落实激励的举措,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积极性,保证队伍建设的质量。其中教师考核依据主要是《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学人员教学质量考评及津贴发放管理的试行办法》。
2.出台教师专业化建设管理制度
学校先后出台了《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专业带头人的评选、培养与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实施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管理办法(试行)》《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评选与奖励五星、四星级教师的试行办法》《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双师型”教师培养与使用管理的试行办法》《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职工外出学习培训补助与加班、用车补助的管理规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规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开展专业教研部间业绩考评奖励的试行办法》《关于鼓励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学习和职业资格等级培训考核奖励办法》《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职工出国学习培训及考察经费分担的规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学督导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为促进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3.建立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
建成 “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教师成长培训工作室”,构建了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培养途径。工作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起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文件,主管教师培训培养工作,包括新教师的岗前培训、指导教师参加校内外的教学设计大赛和说课比赛、组织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帮助教师等等。
项目组编写了校本教材《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教程》,该教程把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起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技能提高很快,接受培训的青年教师易学易懂,实用性更强。广大教师通过教师成长工作室的运作,参加校内外各种培训学习职业教育教学法和专业技能,教师在培训中找到了“如何教”的答案。
4.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骨干教师
2010年以来,学校教师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0项,获奖校外奖励16项,公开184篇,获奖论文175篇,获得自治区级以上教学设计与说课奖励60项,具有高级专业职务专任教师的比例由之前的20.3%提高到26.5%。目前学校已培养专业带头人20名,培养骨干教师35人,“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从四年前的54%提高到现在的80.3%,评选出“五星级”教师6人、“四星级”教师24人。专业带头人在学校管理、专业建设、教学及督导、科研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形成了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模式研究的理论
在构建“成长记录―机制激励”管理模式,形成“125”教师专业化标准,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模式研究的理论体系。
参与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研究成员先后参与编写了教材《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广西科学出版社)、《职业教育教学法实用教程――教师培训专用》(校本教材);撰写了论文《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探讨》,并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并发表在《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上;论文《实践和创新中职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模式――以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为例》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论文《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获广西教科所论文评比二等奖,并发表在核心期刊《课程教育研究》上;论文《通过校企合作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讨》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论文《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研究及建议》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论文《提升教科研能力,中职名师成长长的必经之路》发表在《广西农机化》上;论文《执着杏坛,乐于奉献――论“中职名师”应具备的特征》发表在《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上;论文《浅谈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建设》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论文《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的探讨与实践》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论文《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论文《关于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获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
五、影响与评价
1.在校内推广应用的情况
如前文所述,学校从制度建设和完善到实施“双师型工程、名师工程”,开展了“星级教师”评比,采取教师到企业锻炼、国内外、校内外进修培训,参与教育科研、教学改革等多项措施,使教师队伍迅速成长起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
在教师业绩考核、教科研工作、技能比赛等工作中,学校积极推行“成长记录―机制激励”的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热情,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成绩和科研水平稳步递增,近三年学校在教学改革和学生技能大赛指导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2013年学校被广西教育厅授予“广西第三届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光荣称号。下表是学校近三年参加各种校外比赛的成果总数汇总,明显呈递增状态。
表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项目组所起的作用
教学获奖统计 180 340 488 577 989 致力于推动“成长记录―机制励”,为提升教师的积极性起到积极作用
2.在广西区内的推广应用
(1)项目成果――教师专业化建设管理模式,成为广西区内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建设交流学习的模板。建设期内,成果为广西中医学校、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广西第一工业学校、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防城港理工学校、贵港职教中心等近10所中等职业学校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模板。
(2)对校校联合办学的带动作用。在与学校联办的广西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桂林平乐县职业学校推广项目教学法教学,有效推动了联办职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其中与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利用我们的教师专业优势,共同交流教师专业化建设的体会,达到了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
(3)对校企合作的作用。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有力带动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2010~2014年,学校新建校内实训室12个,扩建校内实训室6个,新建校外实训室11个,专业教师为本地企业编写培训教材5种。
3.在广西区外的推广应用
建设期内,湖北宜昌机电工程学校、广东佛山市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贵州省畜牧兽医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专程到笔者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学习教师专业化建设管理模式。
六、一点建议
以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区科研工作和学校的工作目标,积极规划本学期科研工作,注重引领,做好服务,增强实效,促进提高,扎实做好科研工作,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常规工作
1.继续做好教育教学调研工作。深入课堂、教师,努力发现教育教学中真实问题,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科研奠定基础。
2.加强科研方法指导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教师掌握教育科研基本方法,指导教师选好课题,做好研究。
3.组织*7年度各级各类课题开题和实施工作。
4.做好*8年结题课题的结题工作。
5.定期召开科研中心组和课题中心组会议。
6.做好校刊《芳草地》的编辑、发行工作,努力提高办刊和服务质量。
三、重点工作
*7学年度第二学期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继续保障课题研究的有序开展。
以学校国家级课题《在公信教育背景下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实践与研究》为重点,以区规划课题为支撑,切实落实好课题的开题工作。完成区级重点课题《培育小学生民族精神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和规划课题《加强自我管理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研究》的结题工作。加强科研指导和各级各类课题的中期检查,进一步扩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参与面。
2、继续推进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的无纸化进程。
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的无纸化进程,力争初步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的无纸化进程。
3、继续搭建平台,展示教师成长硕果。
以第三届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为突破口,积极评选优秀教育教学论文,根据文章质量,初定评出一、二、三等奖共15名。积极做好校刊《芳草地》的组稿、审稿工作,争取在6月1日前完成校刊的出版工作。本学期,积极搭建舞台,鼓励教师向外投稿,同时质量较高的的论文向外推荐发表、获奖,切实增加教师区级以上刊物发表和区级及以上级别的获奖次数。争取本学期有10篇文章在区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获奖。
要真正实现这些功能,关键在于电子教档的设计和构建,我认为构建一个“教师专业化发展电子教档”要包含以下内容。
个人信息档案
教师的个人信息能直观清楚地反映出教师的基本情况和工作、学习情况,可以为其专业化成长的趋势作出预见。因此,个人基本信息应该包括:姓名、年龄、毕业时间及所学专业,最高学历学位,教师资格任职证书,专业技术资格级别及相应聘书,所教科目及从教年限,课程性质及课程责任,教师对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介绍,工作简历记录,个人特长等。随着成长过程中认识的不断深化,每位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也会有一定发展和变化。教师自行设计、自主安排“电子教档”,可以真实、个性地记录这个过程。
教学信息档案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教学信息档案能够完整地展示教师的教学成长历程。教师可以把整个教学过程的信息进行规划分类,如分为教学前信息、教学实施信息和教学后信息。教学前信息中收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备课内容、教学资料和课件;在教学实施信息中收集教学的影像资料、课堂作业、教学进程;教学后信息主要收集教学反思。有的内容每节课都要收集,而有的内容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地收集。教师以电子教档的形式,多方位地收集自己的教学资料,积极关注自己的教学,不但积累了教学资料,而且提升了教学能力。
班级管理档案
班级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场所,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阵地,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很重要。班主任教师可以建立班级管理电子档案,用来收集班级常规管理专题、班级管理重点内容、师生交往等资料。其中包括:班级管理计划、班级纪律、学生日常规划、班级主题活动、师生交谈和家长交流活动内容等。
个人成长档案
个人的专业学习和思考有计划地安排,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种促进。在个人专业成长规划中收集要参加的培训、要阅读的书目、计划要听的课程和计划进行的研讨等资料;在个人学习情况记录中收集所读书目、学习笔记、报告记录、个人心得、教学工作总结、个人成长总结等资料。在个人成果记录中可以收集获奖证书扫描图片、获奖录像课影像、获奖论文、学生成绩记录、指导学生获奖情况等资料。这些工作业绩充分证明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研档案
教师要搞好教学工作必定要进行相应的教学研究,教师收集参与的课题及研究活动记录、发表的教研论文等,有利于加强教师的教研意识,促使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成长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教学评价档案
关注评价可以使教师主动审视自己的专业成长,并不断改进自己各个方面存在的不足。梳理阶段工作的自我评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同行教师评价、学校管理者的评价以及教学质量评价,不同视角、内容各有差异的评价,可以从不同角度提醒教师对自我进行审视和思考。
关键词:校本培训;注重实效;不断创新;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培训内容注重实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从教师实际需求出发
教师的教学实际需求,就是学校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向。我校在每学期开学初下发“教师培训需求问卷”。在第一时间了解教师们的培训需要,根据教师们的需求、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有所侧重地开展理论学习辅导、学术专题报告、教学现场指导(听课、评课)和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培训活动,教师们带着问题学习,及时向专家请教,面对面地交流,真正实现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2.培训内容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
例如,我校在践行“以生为本”“创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期,学校的课改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教师们对新的课程理念理解得不透彻,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无从谈起。针对这一实际问题,学校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培训活动。教师理论基础薄弱,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培训方式,组织教师通过集中培训、专家来校指导、观看名家讲座录像、教师自主学习、教师到名校实际观摩等方式,让教师充分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体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们有了一定的课改理论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时仍然非常困惑,学校便充分发挥校内专家的作用,校级领导、教导主任深入教学一线与学科教师一同备课、一同反思、一同成长,对教师在教学实际中的问题及时指导,对共性问题及时开展教师培训,使校本培训工作及时而高效。有了教学实践这片沃土,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开展得扎扎实实。
3.培训内容具有时代气息
培训内容只有与时俱进、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才会更加科学有效地指导教学实际。我校主管教学的领导一直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始终站在教学前沿,积极主动地抓热点问题,理论上引导教师深入浅出,方法上利于操作。
二、培训方式不断创新,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台
1.创新交流平台,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对单一的培训方式往往会产生倦怠,影响和制约了培训效果。采取什么样的培训方式才能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师学习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研究,我们打破了陈旧的学习模式,创建了教师交流的新平台。几年来,我校先后创办了《基石》《校园课改专刊》《科研信息报》等校园刊物,刊登国内外专家、名师的优秀论文以及本校教师们的优秀论文、案例、反思、随笔等,使得教师们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最新的课改动态,同时实现教师间的信息交流。几年来,《基石》《校园课改专刊》《科研信息报》等刊物已经成了我校丰富的校本资料库,记载了我校从课改初期至今的成长历程。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论文、案例,反映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如:教师们在课改中的困惑、成长、反思,师生探究知识的曲折过程,师生情感交流中的感人故事,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成长日记等。教师们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在校园刊物上发表时,他们总会激动不已,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读了别人的文章也总是或记录抄写、或出谋划策。令我们欣喜的是在校园刊物上发表文章已不再是骨干教师的专利,教师们的论文也不再是东拼西凑,而是他们教学实际的缩影、教学智慧的结晶。教师们的学习热情和交流意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校本研训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教师们每天必做的功课。
2.跟踪辅导,开辟校本培训新格局
组织讲座是一种好的培训形式。但教师听完讲座辅导后能不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提高教学技能是关键。为了提高讲座、培训的实效性,我们始终坚持培训一项、训练一项、过关一项的原则。每次领导讲座后都给教师留作业,并且面批面改,与教师直接交流作业情况。同时根据辅导的内容跟踪听课指导,及时掌握教师对培训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同时在跟踪中再辅导,将理论培训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使得我们的校本培训扎扎实实。
3.个别辅导,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校本培训上还有一条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那就是对教师的个别辅导。对教师们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培训效果将事半功倍。当前在校园内普遍采用而又颇具实效性的一种家校联系方式就是“家校通”。鉴于“家校通”方便快捷的特点,我校在对教师的培训上也开设了“两通”,即“校讯通”和“教科研信箱通”。“校讯通”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平台。“校讯通”的使用是学校向教师传送信息最快捷的平台。学校领导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和教师个人需要每天利用“校讯通”给全校教师发送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预习能力”等等,教师们只要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就能接受个别辅导,这种方式是教师们最喜欢的一种培训方式。“教科研信箱通”为教导处与全校教师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教科研信箱”一经开通,便体现了自身的优势。教师们常常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问题或一些尝试、想法写在信纸上,放到信箱中。校领导每天定时查看信箱,发现问题及时解答与指导,发现闪光点及时推广。这两种特殊形式的培训,对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及教育教学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网上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培训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培训的内容与形式。我校充分利用“课堂实录”中的名师授课,在学校建立光盘播放室和校本教研资料库。定时收看远程教育网上的优质课;定期组织观看国家、省级等大型研究活动的实况录像(课堂实录与专家点评和学术报告等)。通过看优质课,听专家点评、听学术报告达到专业引领的目的。
总之,通过多年的校本培训实践探索,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校本培训使我校教师的素质得到了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素质教育初见成效。扎实的校本培训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平台。
参考文献:
一、强化培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动力源”
教师培训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提高教师培训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我们在问卷调查、座谈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2011年教师培训总体思路,即以教师教育均衡化、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中小学骨干校长、骨干教师2个高级研修为载体,着力推动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在培训形式上采取不同方式,骨干校长高级研修采取专题讲座与专家引领、名著导读与问题研究、个案分析与专题研讨、名校考察与现场体验的“四个相结合”,做到校长与专家互动、业务培训与问题研究并重,全面提升校长科学管理学校的能力和水平;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将实行“菜单式”培训方式,采取课堂示范、现场点评、专家讲座相结合,辅之以课题研究,帮助教师解决课题教学实际问题,引领教师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和课题研究成果,尽快成长为省、市名师。
二、优化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加速器”
认真组织各类培训。选派研修员、优秀教师参加出国(境)、国家、省、市级骨干培训,组织县内特级教师、后备特级教师等五类骨干,为全县中小学教师上观摩课、研究课,或送教、送课,或开讲座、作辅导等,进一步促进五类骨干教师专业成长。
扎实开展课题研究。今年是“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起始之年,要引导教师围绕国家、省、市课题研究指南,从问题出发,贴近教学,积极开展研究课题申报工作,力争申报省、市级课题20项。同时,认真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教学设计评比等,促进教师自觉反思、不断提高。
精心打造百节优课。在研修员的配合、指导下,全县中小学每门学科均打造100节左右的优质课。县教师研修中心将投入20万元采购一套摄像编设备,将摄制的优质课视频投放在《洪泽教师研修网》上,供全县教师学习、观摩。
积极组建研修工作室。鼓励研修员、骨干教师在《洪泽教师研修网》上建立研究工作室,或开设博客,进行问题探讨、学术交流。全年我们将分学科组织1―2次学术沙龙,展示成果,推动发展。
三、科学管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航向标”
以赛促学。开展全县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组织所有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考试,实行以校为主、分片过关、统一测试,力争用2―3年时间,使全县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举办教干、教师“听、说、评、上”系列竞赛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
以研促教。扎实开展校本研究,制订校本研修工作意见,掀起新一轮全县中小学校本教研的热潮,促进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快速转变。开展教师教学“六认真”研究,研修员定期赴学校开展听课、评课、检查、指导系列活动,健全教师教学“六认真”管理长效机制。
以导促管。按照省“五严”规定,采取定期检测、随机抽测等方式,广泛开展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视导、教学质量调研测试,重点监控学生作业负担,认真查找薄弱环节,及时通报存在问题,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以用促提。今后,凡是教师课堂评优、论文评比、课题研究、质量检测结果等,全部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并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提拔任用、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挂钩,努力形成鲜明的结果运用导向。
四、倾情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催化剂”
加强研修队伍建设。以创建学习型部(室)为抓手,全面实施以每年精读2本教育理论专著、撰写2万字读书笔记、发表2篇教育教学论文、开设2节示范课或研究课、组织2次学术沙龙或专题讲座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二”工程,通过2―3年时间,力争建设一支会进课堂、会搞研究、会开讲座、会写文章的“四会”研修员队伍,充分发挥研修员队伍学科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网络 课例研讨 教师专业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8-0-01
课例研讨是一种教师联合起来计划、观察、分析和提炼真实课堂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它不着眼于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而是一种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其本质上是一种课堂行动研究,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促进专业发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例研讨,目的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搭建网络教研平台,让更多的骨干教师、专家成为教师研习的引导者,带动教师间的互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1 网络环境下展开课例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基础
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网络合作教研的关系
皮亚杰的发展理论认为,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因此,参与课例研讨的教师只有在平等的研讨活动中,受团队作用的影响,促使自己的专业化程度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并获得团体的认同。从建构主义认识论来看,网络合作的课例探讨活动所倡导的互动性、参与性,有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个体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新课程理念有着不断地建构,教师在新的认知结构中既丰富了自身的实践智慧,也内化了自己的教学行为模式和习惯。
1.2 网络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指在以网络为基础的虚拟坏境中,一个由学习者或群体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学习团体,在该共同体中,他们之间常常进行学习沟通,相互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和某种共同体文化。教师运用网络环境搭建网络平台,进行课例研讨,发展、积累和运用在不断学习中获得的实践性知识,这些内在特征与网络学习共同体相吻合,教师把课例研讨中的学习积累转化为教育生产力,网络学习共同体为教师在研究成果、教学经验、教学资源的分享中不断体验着学习中的成功和困惑,在不断成功的良性循环下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使自身价值得以实现和超越。
2 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课例研讨策略建议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建构一些合适的策略促进教师愿意采用网络平台进行课例研讨
2.1 构建合适的课例研讨主题
课例研讨的主题应该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具有共性与关键性的问题。教师将这些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在研讨专题网站上供大家探讨,或通过视频或教学设计的方式呈现给教师并进行交流。通过对课例中难点的研讨,教师进行互相交流讨论,各抒己见。通过网络教研的方式,大大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打破了传统的信息隔离状态。富有经验的教师的隐性知识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被保存和传播,网络平台下课例研讨起到了知识纵向传承的作用。
2.2 努力创建高效的网络合作关系
网络学习共同体相对于传统的面授式研讨,是一个更为开放的系统,骨干教师、专家甚至是学生都有可能成为系统中的参与者,因此,借用网络平台进行课例的研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网络平台,“相观而善之谓摩”,通用对重点、难点的课例研讨,有利于缩短课程发展与教师实践之间的落差,还可以引发教师间艺术切磋与教学研究,促成研讨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教师做为网络平台中课例的者,和他人课例的学习与探讨者。在记录反思的过程中,会促使自身不断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提升自身实践教学的经验。这种借鉴和吸收有两个表现,一是通过对课例视频、教学设计等学习资料的直接经验获得;二是在通过对课例中存有的问题进行讨论而生成相关实践性经验。众多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无不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因此,每一个教师应在与同行的交流探讨中,利用网络交流呈现出的多元化经验交流、反馈方式,努力建立高效的网络合作关系,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2.3 建设合理的评价管理机制
网络平台的课例研讨需要有合理的评价机制,以此形成一种长效的外部保障机制,防止课例研究肤浅化,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动力。
如果仅将个人成绩做为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削弱了教师的合作意识,强化了竞争意识。因此,可以将“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作为考查、评价教师的指标之一。学校借助一些规定来贯彻,如教师参加课例研究量的规定。对于课例研讨过程中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肯定,对于合作成果进行奖励,以激发教师间的合作;对开展较好的课例团队给予奖励、推广,以促进区域型的课例的研究发展。通用完善相应的评价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合作,从人为走向自然。
专业发展是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一项活动,也是保证教师职业活力和持久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运用网络环境进行课例的研讨被更多地应用于教育领域时,技术的优越性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性和灵活性,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新生长点。
(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0)
参考文献:
[1]姜春红.网络合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当前幼儿教育完善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质量。本文立足于促进和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分析了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最后探讨促进和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以期实现对理论研究者专业成长的反哺作用。
随着幼儿园课改的不断深化,受我国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教师已有的观念和行为受到了巨大冲击,要求教师的“角色及其作用得到拓展,从单一角色到多元角色,从跟随课程到参与课程,从适应教学到提升专业。”
一、促进和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
很长时期以来,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教育主要采取师范教育和进修培训两种方式。可见,传统的教育模式已导致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的理论修养欠缺,无法适应新时代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学习《新纲要》
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新纲要》)得以颁布,成为幼儿教育的主要理论与实践的主体,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给予热切关注与积极支持,《新纲要》呼唤幼儿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呼唤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对《新纲要》精神实质的理解较为深刻,一方面转换为教师富有灵活性、创造性与开放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使教师与幼儿共同的教育实践活动转换成儿童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化的发展,转换的过程既为幼儿带来快乐而富有创造性的幸福童年,也是教师不断实现专业成长的过程。
(二)全方位不断充实自己
幼儿教师要全方位充实自己,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在政治方面,要延续一贯认真学习的作风,积极学习园里下达的学习内容,研读文件,对照自己,改正不足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二是在业务方面,不断吸取新知识,还要通过外出学习和参观的机会吸取别人之长,结合自己加以改进和创新,并能真正做到了理论结合实践。
二、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
教师专业成长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地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的主观努力来促进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也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成就动机是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部因素
“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可以划分为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所有教师都是从新手阶段起步的。一个教师能否实现从最初的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飞跃,根本原因在于个人的成就动机。幼儿教师也不例外,研究人员发现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是优秀幼儿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即对幼儿的关爱、对工作的热爱。
(二)低起点必然使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现在的社会虽然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认识仍是肤浅,“幼儿教育无非是教幼儿认几个字、唱几首儿歌而已”,幼儿教师的从业资格和技能不高,有的只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即使这样也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未能达标,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不利于今后幼儿教师的学习进修、学历提高,这种低起点必然使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
三、促进和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
“以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更新为目的的成长路径”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幼儿教师和幼儿园都应充分发挥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努力运用专业智慧为一线教师打通这条路径,引导他们自我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一)激发成就动机的根本动力,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由于各方面的差异,每一个人成就动机的水平不尽相同。具体而言,可为幼儿教师提供一面适时的“镜子”,引导幼儿教师及时、准确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幼儿教师提供一个适当的“靶子”,帮助合理确立研究目标,及时进行自我的发展规划;为幼儿教师提供一双明亮的“慧眼”,指导学会观察幼儿,与幼儿有效互动;提供给教师一架可攀“梯子”,帮助幼儿教师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并能更深入地开展教学反思。
(二)开拓幼儿教师的专业视野
目前,大部分幼儿教师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和其他师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理论视野相对狭隘,在多元教育思想面前,难以把握,更不能自主应对。我国学者叶澜教授提出未来理想教师的素养为:“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知识结构,有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扩大幼儿教师的理论视野,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之一。在幼儿园在管理上,应建议将扩大教师论视野列入议事日程,提供教师学习的时间、资料和经费,让教师不断获取丰富的专业营养。
(三)用情感手段激励幼儿教师热爱教育事业
关键词:课题研究;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01-02
多年来,我校英语课题实验组立足本校教育科研,特别是课题研究的广泛开展和教科研管理制度的创新,使课题的研究得到正常开展,也促进了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切实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一、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1.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校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广大教师认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在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样,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教学反思的实践者。教育改革的发展必将面临更多的和更为深刻的教育思想的碰撞和交锋,教育改革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全体教师不断地深化实践,学会反思,需要在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去研究,去求解。
2.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通过课题研究,我校的英语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兢兢业业,认真探讨提高学生教学成绩的好方法,致力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致力于创设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但是,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英语的重要性突飞猛进。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运转工具之一,已成为世界各个领域中人们使用最广的一门最重要的语言。同时,英语学习的进步也是众人所望。因此,要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积极性,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我们英语教师就应该突破那种封闭、陈旧的教学观念,应该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成长。
3.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进行教学反思时,不可避免地会关注到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必然就会成为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材料,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思考,教师便会更加主动地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中心来优化课堂教学,这在促使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等诸多方面带来直接的受益。我们通过课题研究,不断营造校园科研文化,科研兴校,不断创新教师的学习、成长的氛围,教师能够在不断的研究中反思,快速成长,不断地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充电,为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创设源源不断的源泉;同时,通过教学反思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培养出大批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和专家型教师。
二、我校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策略和具体措施
1.营造校园科研文化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我校的领导都有很强的科研意识,一直把教育科研作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工作重点。从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到课题研究的操作实施和成果总结工作,学校领导都能做到亲临一线,率先垂范,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反复宣传和强调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以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在制订和实施工作规划时我们始终把教科研工作置于核心地位,纳入对全体教职工的考核评比范围之内。学校设立教科研成果奖,建立起积极的导向和激励机制,以调动广大教师投身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成功地营造出充满生命力的教育科研校园文化。全校参与“十五”课题的研究并有成果的教师比例累计占56%左右。全校每年有100多篇教师论文、教案或案例在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刊物上发表或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三年来,我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成果良好,有1人被评为省优秀班主任;2人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6人被评为市优秀教师;8人被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2.“手拉手”,提高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部分年轻教师不会做教学工作计划,他们有高涨的工作热情,他们将教学活动安排得满满的,但重点不突出,主线不清晰,因而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教学效果欠佳。于是我们请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给年轻教师进行经验介绍,指导年轻教师做好教学计划,指导年轻教师如何上好一节课,并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及案例分析,提高年轻教师教学管理水平。这样,为教师的教学研究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为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我们还组织教师在课堂教学观摩后进行教学分析,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研究,鼓励教师写出“教学个案分析”。由实验教师对这些文章进行评审,这样加强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学习与了解,促进了教师对课程理念、方法的研究学习,对教师教学的优势、不足及原因有更多的了解,从而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优越的条件。三年来,我校英语组的年轻教师都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有6人次荣获了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优秀教师指导奖一等奖;8人次荣获市中考优秀指导奖;16人次荣获县期考英语科个人一等奖。
3.理论研究,提高教师专业理论素质。为了促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深入进行,引导教师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我们分年级进行了课堂教学评价与研讨活动。旨在通过评价研讨,使教师对学科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有更进一步理解与认识。在实验研究中,我们让教师做研究课,请特级教师进行现场评课和讲座。这样的研讨活动深受大家的欢迎,实验教师积极参加。这样,不但提高了教师的理论学习,同时各教师都得到了具体直观的课改培训。教师对这些活动非常感兴趣,觉得这些活动反映学科特点,在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上让大家耳目一新,加深了教师对专业知识及课改新理念的理论学习。三年来,我校的英语教师中有6人参加了区级新课程学习培训,有5人在县里为全体中学教师讲授课程培训内容。
4.使用科学教学手段,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效果。在实验中我们重视科学教学手段,鼓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使用先进的现代教学设备,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学习专业知识,可以自己做课件,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教学成果。几年来,我校增设了两个多媒体教室,为教师配用了40多台手提电脑,大大地增加了教师的现代教学设备,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学习的先进硬件设施。
5.“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总结”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题实验”把“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总结”结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地促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切实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在“课题实验”中,一方面,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全方位解读教材,准确把握知识点,进而达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更加适合我们的教学实际。另一方面,教师自觉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阅读“百家之说”,博采众长,在课题论证、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撰写论文等。
实验期间,我校的英语教师中有9人次荣获省级论文大赛一等奖,7人次荣获省级教案比赛一等奖,6人次荣获省级案例分析比赛一等奖,6人次荣获省级教学反思比赛一等奖。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不同的方式、途径来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同时,我们尽力营造教师专业成长生态圈,让课题研究最有力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会不断努力,终身学习,不断提高我们的专业知识,能用满溢的江水了浇灌祖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教师是课改实验的主力军,只有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因此,教师要与新课程教学同行,形成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教学方法,并尽快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一、紧跟时代,把握脉搏,造就博学而进取的语文教师
1.深刻领会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从课程性质上说,语文是重要的交流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做到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领会语文新课标的基本体系,明确教学性质、地位及作用;二是认识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学科内容;三是根据新课标的基准,时时反思和改进教学中的不足,积极改进语文教学水平。
2.注重更新高中语文教学知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时时关注教学知识的更新,改变不正确、不准确的教学知识,树立强烈的知识更新意识。实践中的高中语文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结合新课程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二、提倡争鸣,鼓励创新,塑造开放自由的学术讨论环境
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方面,同样可以认为“独教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教学争鸣”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学经验交流,塑造开放自由的教学讨论环境。实践中,主要的交流研讨方式有:
1.课改交流会
在语文教师之间定期进行课改交流会,集中学习新课改精神,研讨课程标准,探讨教学方法的革新,在教师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当然,也要鼓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多总结经验,积累教学案例。
2.课改论文与专家引领
提倡高中语文教师将源自自身教学实践的经验和反思总结成相关课改论文,这样既可以实现对教学经验的理论概括,同时也可以使更多的老师能够从中汲取思考和启发。此外,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省内外的专家来校讲座,及时将最前沿的高中语文教育信息引进校园。
三、注重教学,关注实践,构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良好平台
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离不开实践的检验。这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教师的自我实践检验;第二则是来自于学校(或其他教师)的评价检验。下面我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相应论述。
1.自我评价检验
自我评价检验是一种语文教师进行“自省”的过程,这通常很难为外人所观察,而主要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总结来实现。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的自我发现、自我引导将形成有效的内驱力,从而推动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过程。如许多老师在讲授完一节课后,都会在课下把自己这节课中完成好的环节和内容予以系统归纳,从中找出今后值得发扬的方面,同时也会将完成不好的地方进行梳理,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避免,从中找到最优化的教学方案。
2.他人的评价检验
他人的评价检验是来源于外部的推动力。举一个简单的听课例子来说,有位语文老师在讲解课文《赤壁赋》时预先设定了两个目标,一是要学生理解课文展现的情、景、理的关系;二是知人论世,理解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而这位老师在进行课文讲解中却重点概括了各段落的讲述内容,同时画出了一条“喜――悲――喜”的情感线索。有听课老师就对此提出了疑问,认为这样的情感线索虽然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却难以达到预设目标的目的。可见,通过这种他人的评价检验,有助于高中语文教师不断发现问题,从而更好的实现专业化成长过程。
四、注重引导,多种激励,激发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
对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激励和引导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方面,可以采取的方法主要有:
1.开展“自学――反思”式的校本培训
正如上文所说,促进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内驱力的推动。而这种内驱力的形成则离不开教师的自学与反思。在这方面,学校可适当指定部分教师阅读书目,由教师结合教学需要总结心得体会,同时将其内化为教师自己的思想认知,并进一步转化为教学中的有用工具。从而改进教学活动,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2.坚持对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教改考评
一、科学管理,保证教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1 完善网络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校科研网络体系,建立以校长室为龙头、教科室为主导、教研组和课题组为主体的组织体系,开展科学研究,负责整体实验计划的实施、监控等工作。学校领导成员人人参与研究,每人分抓一个课题,分担一个课题组长,教科室负责各实验课题的监控,组织论证,指导评估。
2 规范研究管理。按照国省市县四级课题建立研究网络,抓好对新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同时,在实验课题的研讨中,为确保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做好两项工作:a,是实验过程的控制,保证实验过程按实验设计要求分步、有序、定时进行;b,是有重点地、客观地收集实验资料,观测反应变量,为因果推论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数据。为了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一方面要重点完善并落实实验各项制度,一方面要重点建立课改激励机制,设立科研、课改专项奖励基金,对课改实验、课题研究先进小组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二、强化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
1 校本教研,着力打造科研型教师群体
“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是教育科研的基本要求。学校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工作,开展切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研。着力打造团结协作,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奋发有为的科研型教师群体。
(1)走进书刊。学校倡导各年级组、教研组争创学习型组织,教师争做学习型人才。教师每人每年至少订一种业务报刊,每学期至少读1本教育理论专著,每周至少进一次阅览室和电子备课室,不断学习,汲取营养。人人备有业务摘抄笔记本,每学期完成学习笔记5000字以上,广取它山之石,用以攻玉。(2)专家引领。经常邀请教育专家、名教师,市、县教研员来学校讲学、讲课。几年来,学校教师先后去杭州、上海、徐州等地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薛法根、孙双金的课堂教学,特邀特级教师高万同、杨新富等来校讲课讲学……教师们在亲近大师中感悟了教育教学的艺术、教育书人的真谛。通过专题讲座、课堂观摩、现场指导,引领教师专业成长。(3)协同作战。以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为单位,组建教研科研群体,常年开展“每周一课”活动,集体备课、轮流上课、共同听课、集体评课,既融入个人学习、实践与反思,又融入了集体的智慧,促进了课堂质量的整体提高。(4)沙龙反思。每月举办一次教学沙龙,教学反思活动,老师们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说困惑、谈感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释疑解惑,畅所欲言。(5)开展赛课。学校中层以上干部、骨干教师带头上示范课、研究课,从严要求,率先垂范;青年教师上汇报课,展示自我,不断进步:全体教师一人一课,人人达标,力争优质。
2 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1)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我们始终将课题研究与课改实验中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因为新课程中的新理念需要教师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去诠释。我们一是狠抓集体备课,深钻教材,研究教法,探索学法,对课题研究提供论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狠抓“每周一课”的研究活动,让教师立足课堂,互听互评,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三是每周四为“课改日”,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指导小组全体成员深入课堂听课,与一线教师共同切磋,让实验教师通过这一平台研教材,说设计,议教学,话反思,解困惑,感受课改的实验价值。这样的活动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群体科研能力,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学校课堂教学正向研究化发展,教师正向科研型转化,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学注重情趣化、情境化,课堂更开放。更具有活力,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近几年的课改实验,学校实验年级承担了各级各类公开教学百余节,涉及语文、数学、思品、英语、艺术、体育、科学等各学科,有数百篇课改论文在省级以上范围发表、获奖。(2)推广实验成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a,积极、有效推广课改研究成果。教育实践是教育科研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学校在推广应用课改成果的工作上,注重抓住科研成果中最有效,实践中最需要的成份学习与研究,采取最合适的方式推广应用。如每月一次的“课改论坛”、“读书沙龙”、“课改专辑”,每学期的“一次学术交流”、“一次汇报观摩”、“一次论文汇编”。通过写经验总结、检测报告、论文等情报载体进行推广,提高教师自身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b,放大课题研究成果,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自“十五”以来,学校先后在县级以上正式立项15个课题及子课题。各课题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老师人人参与研究,学校从人、财、物上给予全力支持,每学期颁发一次教科研成果奖。每学年表彰一批教科研先进个人。近几年来,学校教科研工作成绩喜人。2003年第6期《小学语文教师》、2004年第6期《成才导报》对学校科研推动课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评价,老师围绕课题研究专项论文在报刊杂志发表,国家级18篇、省级56篇、市级6篇,论文获奖省级以上数百篇。2005年张俊老师主持的“自主阅读”课题获市“十五”课题成果三等奖。“十一五”期间学校被确立为市、县教科研实验基地、教科研样本校,被评为“十五”教科研先进单位、2005年度县课改实验示范校、2006年度县课改特色学校、2009年被评为“扬州市优秀教育科研样本校”。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不断自我完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学校内涵,打造学校品牌,力争将学校办成全市一流、全省知名的教科研实验学校!
论文摘要: 社会发展的需要呼唤优质的幼儿教育,呼唤高素质的幼教师资队伍,这给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中等专业学校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影响中职幼师生专业化发展的因素,提出提升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学术生命,首先取决于它的专业化程度。从理论上讲,幼儿园教师职业应该被视为专门职业。因为它要求教师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作支撑,有专门的技能作保证;要求教师以“儿童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行动的原则;要求教师能“专业自主”。然而社会公众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和期望低,根本不能像医生、工程师那样享有社会声誉和地位。传统教育中教师仅仅是“知识传递者”的这样一种角色定位,限制了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降低了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1、中职幼师生专业成长的问题及原因
1.1基础文化素养较低,制约专业成长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多是初中毕业后经过三年中职学习直接就业的中专生。近年一些学生因考大学希望渺茫,上高中吃力的情况下才选择幼师,使得幼儿教师的基本文化素养较低。学习上出现了学习习惯差,自制力薄弱,布置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等问题。有的学生,除了艺体类的课程,对语数外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没有兴趣。这很大程度影响了中职幼师生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制约了他们的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2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艺术化倾向。多年来,在中职幼师课程以至于大专课程设置中都存在着严重的艺术化倾向。幼儿教师的技能技巧往往被当作幼儿教师能力结构的突出特色而夸大。而事实上 ,艺术技能并不是幼儿教师最重要的能力。许多实践观察和研究发现 ,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一定是技能型的。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功不仅仅是艺术技能 ,除了唱、弹、跳、画之外 ,还包括说、写、字、操、编、做等,涉及到多个学科。事实上,幼儿园教育所需要的艺术技能并不是很高 ,要求高的恰恰是怎样通过这些方法组织幼儿的学习。幼儿教师应该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艺术,而不是自身的艺术技能。教育水平并不必然取决于艺术技能水平,艺术技能水平也并不必然决定教育水平。因此,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当扭转“艺术化”的倾向 ,跳出只重技能技巧的 “技工型” 培养模式。
1.3中职幼师生专业发展目标的缺乏。幼师生从入校之日起,即确定了将来要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但随着环境和学习内容的改变,尤其从初中的老师喂养式被动学习,变为现在的放养式自主学习,许多幼师生进校后感到很不适应,茫然无措,无所事事。这些问题延续到职后就是将自身发展视为管理层的任务,这样的状态必然影响他们投入幼儿园新课程建设的兴趣和热情。无论职前职后幼师生哪种缺乏学习动力情况,都是属于没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没有依据工作要求和自身特点进行规划与设计。结果在中职学习阶段影响了幼师生基础知识、业务能力的学习和掌握,在就职阶段影响了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投入,都不利于个人专业成长。
2、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2.1不断地专业化学习。作为一个专业教育者,幼儿教师应该具有不断地专业化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教育不断改革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活的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不断出现的新的教育问题与需求的必然要求。在现代教育改革的改革中,教师的学习首先是作为一种终身学习的形式而进行的。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成长,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才能为儿童一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师生在中职阶段就应该树立这个不断地专业化学习的意识与理念。
2.2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从心理学上来分析,人的行为动力来自于内心深处的需要和欲望,其表现形态为兴趣、情感、信念、理想等,它们构成一个人的行为动力系统。中职幼师只有在职业情感、职业信念、职业理想方面的素养才是教师专业成长恒久的动力。
有些人认为职业规划就是职后规划,这有失偏颇。对幼师生来说职前规划也很重要。因为大多数中职幼师生初中毕业后就进入到中职幼师专业或幼师学校学习,年龄普遍偏小,作为未成年人尚有很大的身心发展或学业发展空间。所以与一般中职生不同的是,幼师生自我完善、自我定位的任务更重要,必须重点设计好学业阶段的路程,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业任务,做到在身心健康、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全方位进步与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师生要将职前规划与职后规划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来看待做好职前规划。
2.3调整中职幼师教育课程设置提升准教师教育能力。首先,不能按大学艺术专业的要求进行艺术技能训练,避免艺术技能类课程的过分细化。其次,通过设立拓展性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培养幼儿教师的一技之长以适应市场需求。第三 ,应在幼儿园实际运用的艺术技能上下功夫,加强其 “幼师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 ,重点放在学生创编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如幼儿歌曲创作、幼儿舞蹈创编、游戏创编、幼儿健美操创编和幼儿手工制作及幼儿科技活动设计等。第四,要切实加强艺术教学类课程,尤其是要加强学前美术教育和音乐、舞蹈教育等相关艺术教学类课程的建设,关注这些课程对教师艺术技能养成的作用,注重教师怎样教的学习,而不仅仅是自身艺术技能的获得。
总之,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渐进过程,幼师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却是十分重要的,忽视一位学生的成长就可能影响一批幼儿的发展。而作为幼师师资的培育者,必须要认识到中职幼师生专业成长的重大意义,致力于中职幼师生专业成长工作,从而切实有效提高幼师生教师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03,211.
[关键词]地方院校 职前教师 教育实践 专业化成长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08-03
一、引 言
近十年来,我国师范教育正在转型,由三级师范向二级、一级师范过渡,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早已完成了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即将完成由二级师范向一级师范的过渡,由单一的师范院校封闭式的培养教师模式向所有高等院校都可以培养教师的开放式模式转变,由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培训的分离向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转变。因此,地方院校在怎么进行师范教育的问题上存在较多分歧。如长期以来的“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至今仍然不绝于耳。[1]一种意见是地方院校师范教育应该全力为中小学服务,加强专业的师范性;另一种意见是地方院校也应追求学术水平,要向“综合大学看齐”。受后一种思想的影响,地方院校就有了“基础知识应宽一些、厚一些,并应相当于综合大学同科的水平”的结论,这种意见导致师范教育重视理论教育,忽视教育实践,致使教育实践成为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严重影响地方院校培养未来教师的质量,阻碍师范生专业化成长。
(一)教育实践活动
地方院校的师范教育实践活动仍集中于教育实习及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成为师范教育实践的主体。这种对教育实践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在人才培养上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师范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数学教育课程
传统的数学教育类课程,实行的是各自为政,分科教学的课程模式,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联系很少。如不同的教师担任不同的课程教学,会导致内容及内容继续扩充产生的重复。
(三)教育实习时间
首先,传统的师范教育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且太短。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毕业年级,这时期的学生面临考研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不可能安心实习。根据教育部1980年颁布的规定,教育实习的最短时间本科为8周,专科为6周,这与发达国家(一般至少为12~18周甚至更长)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其次,实习目标简单,形式化严重。再次,实习形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许多院校仍然是毕业前一次性的集中教育实习,而且缺乏实习前的教育理论准备,忽视“模拟实习”和“见习”的作用,教育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事实上,师范教育实践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得到证实:一是体现出对教师从业的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如《教师资格条例》中明确规定非师范院校毕业或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申请认定幼儿园、小学或其他教师资格的,应当进行面试和试讲,考查其教育教学能力。二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和使用新教材的要求,突出表现就是要求新教师对未来工作要有较强的适应性。三是教师专业化的提出,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体现了国家对教师职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作为教师教育主体的地方师范院校,基本策略是“配合适应”和“推动引导”,重要举措是对师范教育实践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专业化成长的改革理念与思路
发达国家普遍认为,教师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知识,教师培养应该重视在实际工作中的“滚打摸爬”和“师徒相授”。在这一背景下,英、美、德、法等欧美发达国家建立了完善而各具特色的教师教育实践模式,呈现出以下特点:教育实践功能的多元化,教育实践内容的丰富性,教育实践方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实习基地稳定,教育实践过程的全程化。[2]
国内对师范教育实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实习方面,如北京师范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等合编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1990),徐开春等合著的《提高教育实习质量与效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2),王泽农、曹慧英合著的《中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2003)等。研究者基本从单一的教育实习角度出发,开展一些如“增加教育见习的次数和时间,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建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加强实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实践课程制度存在课时总量不足,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失衡;从以教育实习为主,形式单一、实践与理论隔离、内涵缺失等问题出发,提出教育实践课程改革应增加教育实践课程课时总量,使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取得动态平衡;形成多阶段、多形式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整合理论与实践,创设新的教育实践模式;更新评价理念,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教育实践课程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提出建构新的实习模式,诸如模拟实习、暑期教育实习等”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教育实习的具体问题,考虑了教育实践的全程性,但未体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学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效性。
因此,教师教育的模式应由“训练模式”转变为“发展模式”,[3]师范教育实践应符合教师专业化成长全程性与渐进性的规律,开展技能性和综合性的训练,实施教师专业化成长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培训。
(一)改革理念
为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需要,应全面总结和评价高师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成效及遇到的实际问题,以组织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为任务,以改革师范教育学科教育课程体系为主线,以适应中小学实施新课程标准和使用新教材为宗旨,构建一个动态的师范教育实践模式,凸显师范教育实践的全程性和渐进性、技能性、综合性、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实现职前教师教育“配合适应”和“推动引导”。
改革单一的师范教育实践的内容。教育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
重构数学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创新出一种以强调综合素质、突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为特点的数学学科教育课程体系。以课程的形式来组织、设计、实施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改变实践教学零散、重复、低效的现状。
提高师范教育实习的实效性。现行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模式,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没有充分发挥出作为一个促进师范生专业成长的关键环节应有的作用,改革师范教育实践已是不争的共识。
(二)改革思路
在现有基础上构建“2+1+1”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学习数学学科基础知识,1年学习数学学科教育课程,1年开展师范生顶岗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
强调以综合素质、突出数学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为特点的数学学科教育课程体系。以课程的形式来组织、设计、实施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改变实践教学零散、重复、低效的现状。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为例,这一课程结构被称之为“1410”体系。
实施以“课题组织课程、问题组织课堂”的一体化模式,改革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模式。[4]在“课题组织课程”方面,主要以中小学实施新课程标准和使用新教材为课题,采用“罗生门方法”来组织学科教育类课程;而在“问题组织课堂”方面,主要是以“问题解决教学”为方法,实施各门课程的教学。
三、专业化成长的实施途径
(一) 构建“2+1+1”的专业化成长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师范教育体系的全程性和渐进性
“2+1+1”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主要学习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实施各种小型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第3年学习数学学科教育课程和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最后1年开展师范生顶岗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落实“一基二柱多项”的课程体系。“一基”是指数学基础课,主要由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等课程组成,其依据是现行中小学数学新教材的主要内容安排;“二柱”是指教育类课程和学科教育类课程;“多项”是指设计融于4年的多项系列化教育实践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学期:安排两天“参观中小学校园”活动,其中中学1天,小学1天,观察中小学校的各种活动,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在感受体验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职业意识。
第二学期:安排两天到附属学校进行“讲一个故事”的实践。以数学教育为例,可以为中小学生讲数学史、数学家以及数学趣味知识等方面的故事,让学生体验第一次上讲台后,对中小学生说话的感受,培养训练师范生在实际教学情境中的口头表达和课堂调控能力。
第三学期:安排两天到中小学进行“全程见习”活动。师范生深入中小学的各个具体教学班,见习中小学全天教育教学中的各项具体活动,获得对中小教育教学的框架式的整体感受。
第四学期:安排3天到中小学开展“试上一节课”活动,试着领会课程标准、写教案、导入、组织、提问、启思、应变、结束授课、批改作业等内容,实际模拟中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第五学期:实施学科教育课程体系,开展“课堂教学实践”项目训练活动,包括专业实践项目和技能实践项目,如钢笔字、粉笔字、绘画、课件制作、说课与讲课、微格教学、板报设计、试教等。
第六学期:进行为期4周的“规范性实习”。
开始为每位师范生配备一位具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长期指导学生开展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技能训练,提高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规范性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观摩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二阶段上6-9节课。要求师范生充当其导师的助手,每周安排半天时间参与到导师的教学活动中,接受导师的指导,并帮助导师指导学生课外活动、辅导个别学生等。规范性实习着重于中小学课堂教育教学规范的实习,让学生初步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常规和操作方法,为综合性的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七学期:为期12-14周的顶岗实习,到中小学开展顶岗实习支教,真刀真枪地干。实践证明,这是缩短师范生入职适应期、提高适应性的好办法。
第八学期:总结思考和撰写毕业论文。
(二)重构“1410”数学学科教育课程体系,凸显师范教育实践体系的技能性和综合性
课程组织的具体措施是“大合小分”。以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为例,“1410”体系中的“1”是指一个完整的数学教育课程体系;“4”是指该课程体系的四个维度,即数学思维论、数学解题训练、数学教育学、教育科研实践;“10”是指10个子项目,即建立在以“读、说、写、画和做”为核心的教师基本功训练之上的数学思维论学习、升学试题解答、怎样解题、数学竞赛、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中小学数学新教材分析、数学教育理论学习、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调查、毕业论文(见图1)。
数学思维论着重训练学生的“提问技能”,数学解题训练主要提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解题规范化”,数学教育学主要提高学生的“教材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说课技能”,数学教育科研实践主要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强化学生职前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确保教育实践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一是采用微格教学的形式,即以现代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在现代视听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有控制的微型教学训练体系。通过直观、形象化的自视可产生极佳的“镜像效应”,学生能够真正认识自己,找出自身的不足,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避免和补足。
二是建立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聘请实习基地的中小学一线在职教师为师范生的校外导师,更要聘请优秀教师为师范生讲授中小学数学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讲授班主任工作艺术、技巧以及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基本素质等。同时,也可以邀请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中小学校长等开设讲座,向师范生传达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有关信息,使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动态。实习基地参与培训,有利于师范生及早建立起“角色”意识,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心理转换。
三是加强高校教师与基地教师的双向交流。一方面高校为基础教育提供学科教学、专业理论、前沿信息、学历培训等订单式培训服务;另一方面,中小学优秀教师可以承担一定的师范院校相关学科教学论的授课任务。
(四)实施“以课题组织课程、以问题组织课堂”的教学方法,改革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模式
在“课题组织课程”方面,主要以中小学实施新课程为课题,采用“罗生门方法”开展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研究;而在“问题组织课题”方面,则主要是以问题为主线,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法”。
[ 参 考 文 献 ]
[1] 刘问岫主编.当代中国师范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2] 马珍萍,陈望波,胡建平.中外高师教育实践模式比较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2).
[3] 黄崴.教师教育专业化与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4,(5).
[4] 汪文贤.以课题组织课程,以问题组织课堂――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学科教育类课程整合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