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0 17:56: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用户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超4成网民申请过贷款,银行网络渠道成为最常使用渠道
艾瑞咨询认为:一方面,银行作为传统贷款渠道,贷款风险小,利息较低,具有较完善的征信系统,加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银行网络渠道贷款的效率不断提高,因此银行网络渠道成为网民最常使用的贷款渠道;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电商平台、P2P小额信贷平台贷款门槛低,速度快,网民个性化的小额贷款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并逐步成为网民最常使用的网络贷款渠道。未来,随着电商平台、P2P小额信贷平台征信系统的不断完善,将有利于促进其信贷业务的规范化发展。
贷款申请通过率整体超过7成,线下渠道贷款通过率最高
艾瑞咨询认为:一方面,网民申请贷款的资质审核严格,线下审核程序虽繁琐,但是通过率较高;另一方面,线上审核程序较简单,审核效率较高,且网民在银行网络渠道、P2P小额信贷渠道等申请的贷款所需材料获取难度较低,因此通过率较高。随着P2P理财的火爆增长,平台需要提供更多的项目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因此会在线下挖掘融资需求,并且还会引入其他小贷公司及电商平台已有的融资需求,这些融资需求审核通过率较高。
个人消费贷是最常使用电商平台贷款的网民最主要的用途
[关键词] 产品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6-0081-03
课程设计是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学生进入专业阶段的重要实践课程。把课程设计教学引入实践项目是改革的必然结果,在产品设计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课程设计引入实战项目为研究对象,从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实践教学的合理性进行探讨,从而构建适合其发展的教学模式,并实现教学系统、教学资源配置及教学流程的最优化。
根据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发展理念和改革思路,积极倡导在规范与稳定教学及管理秩序、完善各类教学设施的基础上,积极而科学的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途径、模式;探索教育教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实验;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应用性能力为最终目的。
将课程设计中引入实践项目的教改,对本科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有着重要意义。笔者的探讨符合现阶段应用型教育的要求,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检验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使处在不同水平层次上的学生都能提高,并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1 现状分析
虽然产品设计课程在全国很多院校都有开设,但教育模式和方法一直沿用和参照旧的教育模式,讲究按部就班,讲究循规蹈矩,规范化的课程、固定型的教学方法抹杀了教与学的个性发展,使得设计与市场相距甚远,理论与实践脱节。产品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要在教学体系中多设置实践环节。目前,许多高校产品设计都设有课程设计,但是课程设计设定的内容都是重复或罗列以往的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没有系统的把实战项目融入到课程设计教学中。现行的课程设计教学存在一定问题,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法、项目安排上都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现阶段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往与产品设计课程相似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较少联系具体实战项目,由于实战项目的时间节点很难与课程设计相吻合,造成实践项目不能顺利的导入课程设计当中。
2 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更好的了解项目流程、增加实操经验,针对产品设计专业特色,着力于满足学生的发展意愿和应用型人材培养目标的实现。充分体现因材施教、主动参与、分层优化、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教学原则,促进教学的整体优化,必须构建合理的、完善的、适合专业发展的教学模式。产品设计的课程设计导入实践项目的教学体系的构建目标主要从以下3方面来开展。
1)教学方面。科学论证,设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方案;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2)管理方面。产品设计课程设计的系统保障;产品设计课程设计项目小组的管理;产品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的课后保障。
3)考核及成果保障方面。(1)完善考核制度;(2)与企业建立实战项目的长期合作;(3)课程设计的系统安排和作业题库的建设;(4)教材及多媒体课件资源库的建设。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课程设计导入实践项目课程体系针对产品设计专业因学制宜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对专业的认知和技能的掌握。课程设计导入实践项目,在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已经开始实行,通过实行的效果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1)教学内容的调整问题:增强课程设计的针对性,建立系统的项目文档;有针对性的选择企业和项目,做好项目分类,依难易程度为课程设计做好循序渐进的导入;与企业建立实战项目的长期合作,保证实战项目的延续性和时间的吻合;(2)课程设计安排的连贯性问题。
3 课程设计实验——家用电磁炉产品设计
3.1 课程流程设计
课程设计:家用电磁炉产品设计
课程背景:通过设计公司引入企业项目。美的集团是中国一家以家电业为主、涉足物流等领域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企业集团,旗下拥有3家上市公司、4大产业集团,是中国最具规模的白色家电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 1980年,美的正式进入家电业,1981年开始使用美的品牌。目前,旗下拥有美的、小天鹅、威灵、华凌等十余个品牌。以项目为导向,引入课程设计课堂中,学生通过实际项目能够学习到家用电器产品设计的方法和产品设计流程,通过与设计公司同步进行项目开发,能够让设计公司对学生的设计进行各阶段的监督和评审,学生能够了解到项目的流程和项目要求的指标,使学生了解企业对设计公司的要求及对产品设计的效果,同时设计公司也能得到更多的设计方案和设计思路,达到产学双方互利共赢。
课程项目:项目定位为2012中端电磁炉(400~600元价位段),目标为设计中端主销产品。
设计关键词:创新、优雅、简洁
课程对象: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10级学生,完成课程设计1的学习,缺乏真正的实践设计经验。
为了让学生可以结合项目要求和市场需求进行深入设计,课程计划中安排两次阶段性集体答辩:(1)学生进行产品终端市场调研后,以小组形式完成报告,在专业工作室进行分小组答辩,确定产品设计方向及产品设计定位。由教师和设计公司设计师对产品定位进行评估;(2)在产品设计项目完成后,由教师和设计公司设计师对产品完成效果及创新性进行评估。
3.2 教学方式
通过引用设计公司实际项目设计,使学生了解实际案例的设计流程、家用产品设计的方法、工作方法、家用产品设计趋势。强调设计前期的体验设计、产品需求定位、调研流程。对设计项目进行客观的可行性分析,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对项目的设计能力,加强对实践设计的认识。
3.3 项目课程过程
1)第一阶段:分市场调研和用户体验两部分。
市场调研:按项目需求进行小组分配,教师首先对项目进行讲解分析,设定调研方向和要求,由学生设计调研问卷表,经由小组会议讨论通过后执行。调研方法及步骤为:完成调研问卷表,进行终端销售市场调研、消费用户调研、使用环境调研等,同时可以在专业市场调研网进行市场调研,由小组长根据情况计划执行并分配小组成员任务,一周时间完成调研报告。
同时教师邀请设计公司设计人员与学生进行前期沟通,对项目要求进行说明,讲解设计输入任务,对设计前期问题进行答疑,沟通设计流程。该过程中教师负责组织交流方式及把握沟通各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针对不同的消费对象和环境进行终端调研,并且要求学生做照片记录。通过终端市场调研,使学生了解到市场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同时了解同类产品不同品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各品牌产品的销售情况。
用户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导入用户体验的知识,让学生带来不同品牌的电磁炉和烹饪食材,自我体验。在实际使用和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够产生很多的使用体会,从而获得源自设计者自身的体验信息。这区别于单纯的依靠第三方使用者的使用体验,设计者自身的体验能为后期的设计方案提供更合理的思路和解决方案。用户体验阶段也是此次课程项目中的重点和创新之处,能够让课堂活跃起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第二阶段:分析调研数据,拟写调研报告书。
调研报告书包括各项调研的总结,根据总结报告拟出设计定位和设计风格定位。该阶段通过教师和设计公司设计师对学生的调研过程进行指导,从设计定位、消费用户调研、使用环境调研等方面进行指导,设计公司负责该项目设计人员评审,对客观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找到目标市场并定位产品方向。从目标消费人群、产品的工作原理、产品分类、外观、色彩、结构、材料、工艺等全方位的定位产品,确定设计创新思路。
调研报告拟写内容项包括:产品介绍(介绍,工作原理)、产品分析(分类,外观,材料,结构,人机)、市场分析、用户研究、总结等。小组根据本组项目情况可适当增减组合。
3)第三阶段:设计方案草图阶段。
对调研报告书的设计定位进行分析,得到具体的设计方向。学生根据目标消费人群、产品的工作原理、产品分类、外观、色彩、结构、材料、工艺等完成设计方案草图。设计方案草图是设计师零碎的设计概念最初的设计表现,可帮助设计师展开不同的设计思路,通过这些可能性概念,设计师逐步发展、淘汰一些设计,逐渐成熟自己的构思,最终将它变成现实。设计师通过设计方案草图实现与其他设计师、与客户的有效沟通。
此阶段根据客户提出的设计需求,公司设计师对产品进行了设计思维发散,包括整体形态的创新、人机舒适度的研究、流行趋势的分析等,得出初步草图结果。通过本轮草图提案,意在获取客户对草图方案的尺寸、色彩、制造工艺、人机舒适度等方面的意见,进而做出下一步修改。细节部分的完善将在后续的设计中进行。
4)第四阶段:2D线框图和3D效果图。
前期的设计方案草图已经很好的诠释了设计目标,电脑辅助设计则是方案的数据化呈现方式。效果图设计的主要功能为将平面图纸三维化、仿真化,通过高仿真的制作,来检查设计方案的细微瑕疵或进行项目方案修改的推敲。因此效果图是设计表现的方法之一,明确这个基本功能后该阶段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完成以下能力目标:(1)能依据设计草图创意设计绘制,实现产品局部与整体间的协调;(2)能合理布局三视图,2D线框图符合家用产品的人机工程需求;(3)能对2D线框图进行修改细化,能依据2D线框图建立3D模型;(4)能延续设计理念优化3D模型,符合草图设计创意;(5)能合理应用图形语言的方法,对产品概念作直观表达;(6)能按照设计要求合理赋予产品材质和色彩;(7)能正确标注家用产品的尺寸、结构与生产工艺;(8)能根据三维模型完成安防产品三视图的输出。
5)第五阶段:项目答辩、细节调整。
以演讲的方式完成产品设计项目效果图展示,各小组分别陈述方案,由设计公司的设计总监进行方案的可行性评估,项目小组间互评。该阶段通过项目答辩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演讲能力、设计项目的总结能力。由教师组织设计公司总监进行现场答辩,每进行完一组后进行点评,最后课后再调整。
4 结论与建议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获得了全院上下的大力支持,为教学的顺利实施打了基础。同时,各教学部门、各教研室、辅导员等也对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的变化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受益对象涉及到设计与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所有学生及相关教师,甚至可以为国内其他相关院校研究机构、相关课程体系及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的参考。
课程项目结束,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演练和设计进行总结,为今后针对家用电器项目的设计积累了专业基础,提升了对家电行业的深入了解,并体验了实践项目设计的流程,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和学习设计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恰安,博赫尔.创造突破性产品:从产品策略到项目定案的创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江湘芸.设计材料及加工工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Karl T U,Steven D E.产品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一、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行为的外部因素
网络游戏的兴起和发展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科技发展等多种外部因素影响。
1.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根源。一方面,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快节奏的生活迫使人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释放压力,网络游戏作为一种缓解压力的工具,必然会成为很多人包括部分大学生的选择。另一方面,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因素也是导致大学生参与或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如拜金主义的影响,使得一些学生感到在现实中无法满足虚荣欲望,而转向虚拟世界。又如暴力文化的渲染,特别是影视、书刊,以及暴力事件报道中充斥着很多血腥镜头,一些青年学生受到影响,希望从网络游戏中体验惊险和刺激。
2.电脑、网络的飞速发展是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基础。2010年,我国的网民人数为4.5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2]使用电脑、互联网已经是很普遍的行为。国际著名网络技术服务机构CNZZ分析认为,至少有25%的网民首次进行上网活动目的与网络游戏直接相关。[3]与之相伴的是,网络游戏的推广速度也快得惊人,2010年,共有由194家游戏产商研发的306款网游(不包含网页游戏,社区游戏)进行了719次测试,平均每天就有2款新游戏测试。[4]电脑、互联网使用率的大幅增长、网络游戏推陈出新如此高速,使得当代大学生回避、逃离网络游戏的难度大大增加。
二、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行为的内在因素
从总体来看,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情况较为普遍,但参与的程度有很大不同,从不玩游戏的学生有之,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的也有之,这是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的。
1.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容易选择网络游戏。调查中,认为自己的性格属于“非常内向”的学生中有30%的学生玩游戏时间较长(参与网络游戏的时间平均每天超过2小时)。这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较难融入新的环境与新的集体,参与网络游戏较多。
2.人际关系差、社会支持系统不良的学生非常容易参与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调查显示,入学以来“几乎没有交到朋友”的学生中有75%玩游戏时间较长;在玩游戏时间较长的学生中,遭遇挫折或心情不好时选择“自我化解”的比例为43%,认为做心理咨询是一件“没有必要”的事的学生占60%。这些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缺乏与朋友、亲人、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沟通的愿望与机会。
3.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是影响学生参与网络游戏行为的重要因素。认为“自己的大学生活不够充实也没有目标”的学生中,有56%的学生玩游戏时间较长;认为“我考上大学了,只要能弄张文凭出来就行了”的学生中有50%的学生玩游戏时间较长。
4.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学生更容易沉迷网络。调查显示,平均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的学生中有80%表示自己上网时“想控制时间,但一旦上网就忘了时间”或“没时间概念,顺其自然,随性而来,够了就下”,有70%多数时候“不能强迫自己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这些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学习、生活、做事较随性,不容易克服诱惑和阻力。
5.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社团活动的同学更容易选择参与网络游戏。调查中,认为社团活动不怎么好的学生中有37%玩游戏时间较长,认为集体活动都很无聊的学生中有24%玩游戏时间较长。
三、防止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途径
适当参与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成长没有损害,但是如果长时间参与网络游戏、甚至沉迷其中将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危害。高校应寻找途径有针对性地防止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
1.抓住大一关键期,帮助学生确立新的目标。大一学年是整个大学的基础。绝大部分学生入学时都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希望,几乎不会有学生在入学时就希望自己沉迷网络游戏。之所以有部分学生发展为网络游戏的忠实者,大多是因为他们完成高考任务后,缺乏继续的目标和行动指南,进而无法积极面对新生活。因此,积极引导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帮助学生更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更根本的是使学生尽快确立大学阶段的努力目标。
2.积极引导学生乐观向上,参与社团和集体活动。调查显示,参与社团和集体活动少的学生更容易沉迷网络。如果学生不喜欢参加社团和集体活动,又缺乏学校的引导和要求,就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网络游戏中,进而就会更加远离集体活动,造成恶性循环。学校应该设计有吸引力的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让学生将时间分配到学习、活动中。
3.营造良好的班级、宿舍氛围。人际关系差的学生群体是沉迷网络游戏的重灾区。现实中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和谐的班级、宿舍关系,会导致学生转向虚拟世界寻求关心与关注。因此,注重班级、宿舍良好氛围的营造,形成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环境,可以有效避免学生沉迷网络游戏。
4.敢于对处在沉迷网络游戏边缘的学生提出控制游戏时间的要求。很大一部分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自控能力很差,他们自己也知道长时间玩游戏不对,但是一旦开始游戏就会忘了时间,无法对自己的欲望进行控制。面对这种情况,学校管理者应该果断采取措施,明确要求学生控制参与游戏时间,帮助学生摆脱游戏的诱惑。
参考文献:
[关键词]手机阅读 受众分析 在校大学生
[分类号]G252
1.引言
根据2010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而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半年内新增4334万,达到2.77亿人,增幅为18.6%。在手机媒体化和网络化进程中,作为重要的手机应用之一的手机阅读备受多方关注。以中国移动为例,在试水“手机报”业务并取得较好的业绩之后,中国移动于2009年6月率先在浙江省建立了手机阅读基地。此外,结合3G技术,中国移动还推出了专门电子阅读终端――G3阅读器。
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手机阅读到底能走多远?基于用户接受视角的受众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连续几年定期开展大型国民阅读调查工作,其中涉及到用户手机阅读使用行为的调研。另外,易观国际Enfodesk产业数据库近期的《中国手机阅读市场用户调研报告2010》也显示了用户手机阅读使用行为的一些信息(下面简称易观国际调研报告)。本研究则重点选取上海地区在校大学生作为考察对象,对这一特定群体手机阅读的使用行为、使用动机和满足程度三个方面开展小型的调研工作。在开展数据收集工作之前,本研究将“手机阅读”的概念操作化为“用户利用手机终端以在线或离线的方式阅读和浏览手机报、电子书、网络杂志与网站新闻”。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在线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利用OQSS在线版设计了调查问卷。在经过预测试后,最终版问卷于2010年9月5日正式。本研究采取非随机抽样原则,但重点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做了宣传工作。这6所大学分别代表上海地区的综合性大学和专业性大学,同时也代表了教育部重点大学和地方普通大学。截至2010年9月20日,共收到205份反馈问卷。通过对无效问卷的剔除,本研究最终保留的有效问卷为183份。
在研究样本人口统计变量方面,就性别而言,男性75人,占41.0%;女性108人,占59.0%。在年级方面,研究生为65人,占35.5%;本科生为118人,占64.5%,其中包括低年级本科(包括大一和大二)56人和高年级本科生(包括大三和大四)61人。在学科方面,来自社科/人文的学生为118人,来自理工科的学生为65人,两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64.5%和35.5%。另外,从使用手机类型的角度来看,3G手机使用者和非3G手机使用者的人数分别为61和122,其对应的比例为33.3%和66.7%。
在资料分析方面,为了探索在校大学生的手机阅读使用行为是否受到性别、年级、学科和使用手机类型等控制变量的影响,本研究根据不同使用行为的变量类型采取不同的考察策略。对于离散变量,本研究采用卡方检验和列联表分析。对于连续变量,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也就是说,若控制变量只有两个属性,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若控制变量的属性在三个或三个以上,本研究采用ANOVA分析法,如果检验结果达到显著水平,用LSD(最小显著性差异)检验法进行两两群体比较,以确定组别之间的差异。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节省版面篇幅,对于采用同一种策略进行数据分析的结果,只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才给予罗列。
3.研究发现
3.1使用年限
研究发现,在已经利用手机开展阅读的在校大学生群体中,超过一半(占50.3%)的学生的使用年限在1年或1年以上。与之对应的,使用年限为1年或1年以下的学生占样本总数的49.7%。可见,在已经利用手机开展阅读的在校大学生中,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和在1年以下的学生各占半壁江山。如图1所示:
通过独立T检验分析,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在校大学生在手机阅读使用年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进一步的均值比较,发现女生手机阅读的使用年限普遍高于男生。如表1所示:
3.2使用频率
研究发现,在已经利用手机开展阅读的在校大学生群体中,日平均次数在2―3次的学生是其主要群体,共有71人,占样本总数的38.8%。而日平均次数在1次以上的学生数量占样本总数的77.6%,这一数据远远高于易观国际调研报告的对应数据――45%。这也充分说明了在校大学生较其他人群更为频繁地利用手机开展阅读。
通过独立T检验和ANOVA分析,本研究发现性别、年级、学科和使用手机类型这4个控制变量对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使用频率均无干扰作用。如图2所示。
3.3使用时长
研究发现,在已经利用手机开展阅读的在校大学生群体中,大多数用户每次利用手机开展阅读的时间都在5-15分钟或15―30分钟,两者累计共104人,占样本总数的56.9%。而每次利用手机开展阅读的时间在1个小时以上的用户数量则只有14人,只占样本总数的7.7%。相对于其他阅读方式,从事手机阅读的用户主要是利用被现代生活碎片化了的时间,本研究关于使用时长方面的发现进一步验证了用户手机阅读的这一特征(见图3)。
通过独立T检验分析,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在校大学生在手机阅读的使用时长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比较,笔者发现女生手机阅读的使用时长普遍高于男生,即女生每次手机阅读所持续的时间要多于男生。考虑到男女学生在使用频率方面并无显著差异,笔者判定女生每天予机阅读的时间要显著多于男生。据第六次国民阅读调查,在于机阅读的时间和费用方面,男性均显著高于女性。这与本研究的这一发现有较大出入。另外,通过ANOVA分析,本研究发现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在手机阅读的使用时长方面同样也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低年级本科生手机阅读的使用时长高于研究生手机阅读的使用时长。如表2所示:
3.4阅读场所
通过先导访谈,本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开展手机阅读的主要场所集中在教室、宿舍和公共交通工具。为此,在本次调查问卷中,本研究采用李科特五级量表对用户在上述场所的阅读频次进行了测量工作。分析表明,公共交通(比如公交、地铁或火车等)是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最为频繁的场所,教室(专指上课、听讲座的时候)是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最不为频繁的场所。
通过独立T检验分析,本研究发现不同学科的在校大学生在手机阅读场所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
理工科学生,来自社科、人文学科的学生在教室(专指上课、听讲座的时候)利用手机开展阅读的频次更高。这也许跟来自这两大类学科的学生的听课认真程度有关。通常而言,理工科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专心听课,而来自社科、人文学科的学生则更容易在课堂上分心做其他事情。如图4所示:
3.5阅读方式
研究发现,首先在已经利用手机开展阅读的在校大学生群体中,将近一半(46%)的在校大学生都采用直接登录WAP、WWW在线阅读的方式,这与易观国际调研报告数据大体是吻合的。其次,采用通过收取短信、彩信的方式也是在校大学生的阅读方式之一,占样本总数的19%。再者,通过客户端软件离线阅读较采用通过客户端软件在线阅读的方式更为普遍。前者即通过客户端软件离线阅读占样本总数的20%,而后者即通过客户端软件在线阅读只有7%。如图5所示:
卡方检验表明,不同手机类型使用者在手机阅读方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进一步的列联表分析,笔者发现,相对而言,非3G手机使用者更倾向于通过收取短信、彩信的阅读方式,而3G手机使用者更倾向于通过客户端软件进行阅读,包括在线阅读和离线阅读。这种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归因为3G手机相对于非3G手机的独有优势:即3G的宽带宽和高速率以及更为友好的用户界面。如表3、表4所示:
3.6付费方式
研究发现,在已经利用手机开展阅读的在校大学生群体中,包月方式是目前在校大学生开展手机阅读行为的主要付费方式。共有96位在校大学生采用按包月方式支付浏览费用的方式,其占样本总数的比例超过50%。另外,表示“只阅读免费的手机读物”的用户人数也占样本总数的1/4。这一比例与易观国际调研的结果完全吻合。
通过卡方检验,本研究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手机阅读付费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在利用手机开展阅读时,本科生更倾向于按包月方式或按流量支付浏览费用,而研究生更倾向于阅读免费的内容。这应该跟学生长期免费使用网络资源所养成的习惯有关。一般来说,研究生比本科生接触互联网时间会更久,在长期的网络使用中,他们关于网络资源免费使用的观念也就越强。很显然,这种观念也同时反映到他们对于手机阅读付费方式的选择倾向上面。如图6所示:
3.7读物类型
正如前面所言,本研究将“手机阅读”的概念操作化为“用户利用手机终端以在线或离线的方式阅读和浏览手机报、电子书、网络杂志和网站新闻”。为此,本研究采用李科特五级量表对用户阅读这些不同类型的读物的频次进行了测量工作。分析表明,网站新闻是在校大学生利用手机开展阅读时最为经常浏览的读物类型,而网络杂志是他们开展手机阅读时最不经常浏览的读物类型。在校大学生对手机报和电子书的阅读频次则介于网站新闻和网络杂志之间,而且对这两者的阅读频率大致相当。
通过独立T榆验和ANOVA分析,本研究发现学科和使用手机类型对在校大学生利用手机阅读不同读物的频次存在干扰作用。就使用手机类型的角度来看,3G使用者比非3G使用者在阅读手机报、电子书和网络杂志这三类读物类型方面的频率都更高。就学科的角度来看,来自社科、人文的学生比理工科的学生更为频繁地利用手机阅读手机报和电子书,但后者比前者更为频繁地利用手机阅读网站新闻。这很大程度上与学生手机阅读的主要动机密切相关,相对于理工科学生获取信息的阅读动机,来自社科、人文的学生不仅希望通过手机阅读获取信息,同时也实现消遣娱乐的目的。而目前手机阅读所提供的电子书大多都是消遣娱乐性质的小说,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来自社科、人文的学生比理工科学生更为频繁地利用手机阅读电子书这一现象。如图7所示:
3.8依赖程度
本研究采用李科特五级量表对用户手机阅读依赖程度进行测量,其中1表示“一点都不依赖”,2表示“不太依赖”,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依赖”,5表示“非常依赖”。通过考察,本研究发现已经利用手机开展阅读的在校大学生对手机阅读的依赖程度呈现较为典型的负偏态分布。其中,对手机阅读“较为依赖”的学生数量最多,占39.3%;紧随其后的是对手机阅读依赖程度为“一般”的学生,占30.1%。而对手机阅读“一点都不依赖”和“非常依赖”的学生的数量分布在两端,其数量占样本总数的比例分别为8.2%和10.4%。
通过独立T检验和ANOVA分析,本研究发现使用不同手机类型对在校大学生的手机阅读依赖程度存在干扰作用。通过进一步比较均值,笔者发现3G使用者对手机阅读的依赖程度要显著高于非3G手机使用者对手机阅读的依赖程度。这种现象与前面提到的发现(包括3G手机使用者更倾向于通过客户端软件进行阅读,3G使用者比非3C使用者在阅读手机报、电子书和网络杂志这三类读物类型方面的频率都更高)一样,都可以解释为3G手机相对于非3C手机所具备的宽带宽和高速率以及更为友好的用户界面特征,所以用户使用3G手机阅读会有更加强烈的愉悦感,从而加深他们对手机阅读的依赖程度。具体数据如图8所示:
4.结论
微信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及社会的运转方式。尤其在移动营销方面,微信更是小心翼翼地尝试着各种可能,朋友圈广告及春节“抢红包”的试探相继成功。
不同于微博相对开放的社交环境,微信建立的社交关系更加私密。与更具媒体属性的微博相比,微信在营销方面不那么具有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号与更大规模的用户建立关系,是企业在微信平台上并不算多的营销方式之一。
截至目前,微信公众号的规模已超过580万,1/5的在华企业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加。尼尔森网联最新的《2014企业移动营销现状调研报告》指出,信息产业、餐饮行业和传媒文化是开通公众号最多的3个行业,占比分别为16%、10.8%以及8.2%。
大多数企业对微信公众号进行了基本定位,展示、宣传和服务是定位中最常被提及的词语。70.7%的企业将公众号作为企业信息的展示平台,55.9%的企业希望借此提升品牌知名度。“微信平台的发展让信息的传递和沟通更加高效。我们可以通过微信提供实时、贴心、个性化的服务,并借助微信值机等功能提升服务效率。”南航有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周刊》,南航是第一批入驻微信公众平台的企业,目前拥有超过350万名公众号订阅用户。
但并不是每一个公众号都能像南航那样拥有数量庞大的用户,“马太效应”正变得十分明显。在所有开通微信公众号的被调查企业中,77.6%的企业公众号订阅用户数量在5000人以下,能达到10万用户以上的企业只有3%。这意味着,一些企业公众号成为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处境尴尬。
这可以从企业运营满意度的数据中得到验证,72%的企业认为运营效果一般,27.1%的企业对运营状况不满意,18%的企业甚至表示对运营方向感到迷惑。导致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企业缺乏运营微信公众号的经验,接近7成的企业直接使用微信开发团队的模板,这导致公众号的同质化程度高。
在包括自定义菜单、微官网、微支付、优惠券、游戏等功能中选择开发哪些功能时,接近半数的企业会参考竞争对手的公众号。此外,依据领导个人要求和意见作为决策依据的企业不在少数,这些都可能让企业公众号变得没有个性,难以在大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吸引受众的关注。
超过半数的企业认为微信小游戏、刮刮卡、大转盘等互动营销功能趣味性强,能够带来粉丝增长,有助于营销但效果并不明显;近1/3的企业表示很重视与微信相关的智能硬件(如微信打印机);同样,有近1/3的企业表示虽不了解但愿意尝试;15.4%的企业则持保留看法,表示已购买但效果一般。
双向互动效果的不尽人意,让更多的微信公众号仍然采用着与传统媒体并无区别的单向传播。推送图文信息是其中最常用的手段,84.4%的公众号会选择通过定期推送信息让受众意识到自己的存在。除此之外,策划优惠促销、组织线下活动、通过用户调查完善服务是另外3个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较常实现的功能。
在考察公众号运营方面,粉丝增长、图文阅读量以及服务完善程度是3个主要的判断指标,分别有68.3%、55.9%以及51.7%的企业会通过这些因素进行公众号运营状况的考核。
营销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销售,调查结果显示有59.9%的企业选择将“促进交易转化”作为公众号的基本定位。与此同时,高达54.1%的企业表达了对交易转化率低的不满。微信支付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在所有被访对象中仅有18.6%的企业具有支付功能。申请过程繁冗、没有明确的优势或特色,以及安全问题是微信支付最受诟病的3个方面。
显然,微信公众号已不再是企业的唯一选择,阿里巴巴和百度相继在2014年8月和9月推出了支付宝服务窗以及百度直达号。在所有被访企业中,23%的企业同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和支付宝服务窗,8.8%的企业同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和百度直达号,5%的受访企业同时开通了全部3种移动营销平台。
BAT在不同领域积累的优势使得它们推出的服务也各有所长,12.6%的受访企业认为三者功能相互弥补,能够更好地开展移动营销活动,但是企业需要时间去熟悉越来越多的移动营销平台,51.1%的企业表示对去年下半年开放的服务窗和直达号不太了解,另外有13.8%的企业因成熟商业案例较少选择观望。
关键词:青少年;手机阅读;阅读方式;变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3-0123-02
一、引 言
权威专家已经把手机正式认定为“第五媒体”,传统的媒体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随着互联网和移动媒体的进入,其中的手机媒体更是得到了正式的认可。如今的青少年对手机阅读功能的使用最为突出,在生活和学习各方面,简直须臾不可或缺。同时,手机阅读软件的开发也基本为青少年量身定制,所以,青少年手机阅读群体的地位就尤为重要,研究青少年运用手机阅读就成为了很迫切的课题。
二、手机阅读的利弊分析
什么是手机阅读,艾媒市场咨询的调查报告认为,“任何通过手机这一终端获得阅读信息的行为,均可以统称为手机阅读。”手机阅读是从日本起步的,我国业界一般认为,2004年08月,中国第一部手机小说《城外》推出后,手机阅读开始起步。此后,传统媒体看到了手机媒体发展的巨大潜力,“手机报”就是它们相互融合的产物。
手机报是手机阅读中最重要的部分,我国第一家手机报是《中国妇女报》,其后经过两年的市场孕育,手机报发展进程加快,2007年《人民日报》相继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合作,推出了面向手机用户的手机报,说明它已跻身于国内主流媒体行业。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投资力度的加大,手机报也突破了简单的文字配图片的表现形式,成为集多媒体于一身的数字媒体,使其在吸引力和表现力上都得到增强,开始拥有其他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截至2012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使用手机进行阅读更成为目前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其有利也有弊。
手机阅读的出现使纸质等其他媒介的阅读时间变少,因为手机可以满足其碎片化时间的管理,比纸质媒介更为方便。接触过手机阅读的青少年有的对科研学术等专业学习类的阅读兴趣开始减少,不少人在养成手机阅读的习惯后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降低,过去一些良好的纸质传媒阅读习惯逐渐消退。科技的进步已经让手机阅读融合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因素,使信息的展现更为立体和丰富,但它却缩小了学生们的思考与想象空间。当今校园内“浅阅读”现象随处可见,对于青少年来说,在学习和思维发展的黄金阶段,不加节制的手机阅读嗜好,其长远危害不容小觑。
“手机阅读革命”悄然地改变着大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人利用手机建构出一个看似充满自由和民主的“手机世界”,所谓的话语权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花边新闻,学术抄袭,谩骂戏谑都开始无节制的生长,人们似乎看到了一种恰似民主的热闹气氛。这对于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影响巨大;同时,手机社交网站也是手机成为“泛娱乐化”现象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平台,所谓的被“禁锢”的“自由话语权”得到了无限的张扬,各种“无底线”言论在网站上大肆宣扬。这些现象值得我们高度的警惕更需得到及时的净化。
手机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实更要发挥正能量,全方位的去发挥它的平台优势。尤其对于大中学生来说,要在学术知识内容方面大力加强,要发挥可以即时进行双向沟通的优势,开展“手机学术论坛”“手机学术圈子”等活动,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在文化产业成为国家发展重点的大环境下,手机,满足了人们的阅读需求,降低了阅读成本,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活力。在此大背景下,青少年朋友们正是手机多元文化媒介传播的最大群体,因此,手机阅读的开发者要树立“把关人”意识,确保信息的正确导向,使得大中学生成为最先的受益人群,这样手机的阅读的发展才会更长久。
再者,从手机的功能来说,未来手机的功能涉猎范围更为扩大化,手机阅读这一新兴领域将会显示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会使青少年的阅读方式将更为多元化,与手机的关系也将越来越密切。手机阅读还会开发出更多新的领域,比如更多的第三方阅读软件,更多的纸质书籍内容的上传,更新颖的阅读方式,都会给读者带来更完美的阅读体验。
另外,手机成为“第五媒介”的一个重中之重,媒介的任务就是传递好信息。从各项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手机阅读用户群体的阅读内容都倾向于小说传记以及新闻资讯类,调研显示即使大学生也不例外。所以手机阅读必将进一步将新闻资讯类信息做好,在不排除娱乐休闲类读物的同时一定要要加强学术科研等相关专业信息的内容,数据显示,手机阅读内容在专业学习上还有很大的空缺,这里面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手机阅读市场必须着手采取行动弥补。
三、青少年手机阅读的对策分析
青少年手机阅读是一股新兴的潮流,我们在了解了它的利弊之后,更要探讨相应的对策。手机阅读未来应该采取增长型战略,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使之更好的为大中学生在校生活学习服务。
首先,手机运营方面,阅读的内容上要有较大的拓展,使手机阅读涉猎范围更广,内容更为丰富。这就需要手机运营商一方面加强与传统纸质媒体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自己的信息开发系统,形成自己的特色,把更全面和丰富的知识提供给受众。完善自己的产业链的同时也要注意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加强手机阅读平台在消费者中的威信和可靠度,这样才能更具有对受众的吸引力,使之成为忠实的消费群体。
手机运营商是手机阅读内容的者,现如今手机上的阅读大部分都是浅阅读,兴趣局限单一、对实用过于追求,生活类信息多,通俗读物和时尚类泛滥,这将会使人们的理解和思维越来越简单。这种阅读给阅读带来了轻松愉悦的同时,不自觉的脱离了思维的过程,距离人们通过阅读获取精神上的陶冶和拓展知识的初衷越来越远,这对于年轻的大中学生来说更为有害。为此,手机运营商应该切实当好把关人,对内容的选择要慎重,不要仅仅从眼前利益的角度出发,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未来手机阅读的效应,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除此以外,其实手机依然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在很多情况下代替教科书,如当学生需要学习文学、历史等相关课程上,可以声画结合,及时搜索知识,拓展学习面,非常有利。同时,手机运营商也应该研发出更多形式的阅读软件应用来满足不同的阅读需求,适应不同的阅读条件,而不该仅仅只是对内容和形式的改变。
青少年们理应知道,手机只是工具,不能沉迷于其中。一定要加强自控能力,有一个“度”,每天可以用手机方式来娱乐一下,放松之后就要全身心回到正常的学习当中,要学会将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相结合起来来学习专业知识,使自己的学习更为全面和立体,达到一个最优化的结合。同时,大中学生也要提高自己的素养,严格自律,理性的去对待自己的阅读内容,要增强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控能力,不要轻信手机媒体上的所有信息,更不要采取过激或者违法的行为,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多和身边的人交流沟通,坚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少年受学校氛围影响很大,因此学校有必要做出相关工作来引导大中学生进行手机阅读,应该看到手机阅读的良好前景,有效的利用这一工具发展教育事业。
第一,学校要及时正确的引导学生。对于手机阅读,学校要学着接受与应用。并且要培养同学们正确的手机阅读习惯和手机阅读价值取向,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协会来共同探讨研究手机阅读,以此来帮助其他同学更好的进行手机阅读行为。再者学校要对学生动态及时关注,把握学生思想变化,当网络上出现相关煽动性情绪时候要及时扼住,平复学生思想动态。除此以外,也需要与传统媒介和课堂教学达到一个最佳的融合,所以学校要加强利用手机引导学生的同时,也要提高教学质量和革新教学方法。
第二,高校图书馆应该大有作为。高校图书馆是以收藏整理图书、传播和流通为自己的任务。今后理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手机阅读的引导义务。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如开一些读者会、导读会等,甚至一对一的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指导,使学生从“浅阅读”的氛围中逐渐走出来,使手机真正成为学生随身携带的“图书馆”和“阅览室”。
第三,学校要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学术氛围。由于一些学校过于商业化,部分大中学生变得很浮躁,手机、电脑等新媒体的介入,更是让学校“社会化”。所以学校要多组织相关学术类活动,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灌输,净化校园氛围,回归学校本性。
四、结 语
手机阅读必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前景巨大,它会进一步改变大中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方,所以必须要找到一个手机阅读的合理方式,积极有效的利用它,不要成为手机的奴隶。手机阅读是人类文明和科技发展的结果,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未来一定会有更大的革新,同时,也要预计到会有更多的问题要我们积极面对。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第五媒体行业发展报告[R].2010.
[2] 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调查报告(手机阅读篇)[R].2012.
[3] 易观国际.中国手机阅读市场用户调研报告[R].2010.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R].2012.
在设计创新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机床设计创新活动的规律和发展,可以把我国机床的工业设计创新活动划分为:逆向工业设计创新和正向工业设计创新。逆向工业设计创新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即模仿(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目前大部分机床企业已经经历过了这种形式。正向工业设计创新从原始需求开始,或者通过自主研究形成全新的技术运用,形成全新的产品类别;或者通过整合信息资源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创新。在动荡的经济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大部分机床企业发现,仅凭核心技术、低廉的价格保持竞争优势已不太可能,整合性设计创新显得越来越重要。工业设计以整合创新为主帮助企业产品既满足客户需求又有别于竞争对手。国外机床制造公司中,有的拥有内部的工业设计部门,有的则与设计咨询公司合作获得工业设计服务。国内绝大部分机床制造企业并无内部的工业设计部门,需要获得设计咨询公司的工业设计服务。不管是哪种,工业设计师都要充分参与交叉功能的产品开发团队。在这种跨领域的团队中,工程师一般要按照一个过程,产生产品的技术特征概念。同样,工业设计师也遵循一个步骤设计产品系统、产品形态和人机工程学等,并且可能产生多个概念。之后需要与工程师一起经过一系列的沟通和评价缩小范围,最终得到较优方案。这个过程步骤随公司和项目不同有所变化,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调研、确定客户需求;
(2)概念设计(草图);
(3)深入细节设计(效果图);
(4)结构设计(工程图);
(5)与制造和销售的协调设计。第2、3步是工业设计的重点,突出对创意思维的要求,一般认为灵感创意是工业设计最重要的步骤。但是一切创意都来源于调研。实际上工业设计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是花费在第1步即调研上,他们反复深入研究客户需求并在企业内进行沟通和协调。所以说,调研是工业设计创新的重要步骤,科学的工业设计方法始于科学的调研方法。
2工业设计创新突出人的因素
美国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提出,设计创新来源于3方面因素的综合和碰撞:技术、商业、人的价值,其中“人的价值”是综合的核心。技术因素偏重产品的性能、可用性;商业因素偏重产品的生命力;人的价值偏重产品对人的影响、产品的使用性、以及人们的愿望。在设计学院,具有工程、医学、法律、商业、人文、科学和教育等不同背景的人进行合作,以“人的价值”为核心,寻找自己的方式方法来发展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解决世界上各种复杂问题。在创新过程中增加“人”的因素,是工业设计与机械技术创新最明显的不同,也是工业设计创新的特点。设计创新是将技术和商业因素与人的因素进行整合而得到的结果。独立的技术创新研究涉及到例如工程分析、静力学和动力学、电子学、材料、热动力学等领域的方法。商业创新研究涉及到会计、经济分析和政策、市场营销、运作学、企业管理、竞争和策略等领域的方法。而关于与人的因素交叉的创新,则必然涉及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如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志、需求寻找等的方法。因此机床工业设计创新仅依靠工程方法和商业方法是无法实现的,灵活应用客户调研、需求发现等有关人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到好的结果。例如著名的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DSA)曾强调“设计过程中的调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求在实际项目中进行大量科学的调研,并与消费者对话。人的需求调研是一项重要内容。
3工业设计调研在机床企业的作用
3.1帮助提出新产品概念
机床企业请工业设计公司做设计,往往自己也不很清楚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以为就是画几张外观图。实际上工业设计师很多思考,例如仅以技术为导向,设计将呈现保守的风格;如果在新技术基础上以客户为导向,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来开发产品,则能体现个性化的特点;如果从操作上追求趣味性和胜任感,增加用户满意度,能呈现人性化的面貌。更重要的是,这些做法易于根据市场需求,形成超前的产品概念,这也就是工业设计追求的领先半步并适度创新。例如日本Mazak的INTEGREX200-Ⅲ机床,首先经过多方客户调研,找到人们希望通过一台机器完成多道工序的需求,提出了“DONEINONE”的新概念,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在此概念基础上,提出多功能、复杂加工作业、操作简单、小型紧凑、节省能源等设计思想。由于对人的需求进行深入研究,使得该机床凭借独特的概念设计赢得了市场领先的位置,并获得了“G-MARK”优秀工业设计奖。由此可见,工业设计通过人的需求调研能够搭建技术与市场的桥梁。
3.2直接有效地了解客户潜在需求
工业设计不仅是外观设计。产品外观是手段,是工业设计师在对客户、市场进行分析研究、整合资源后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方法,其实际目的是为了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促进产品销售。当然,一个制造企业品牌价值的提升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但其中客户评价的权重值相当高,客户满意度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客户有时是多种人群,机床产品面对的客户不同于个人消费用品,往往是企业而不是个人。企业中包括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维护者等,他们都是客户。例如销售时所面对的是企业的采购,而真正使用设备的人是该企业中的工人。经调研发现,一些制造企业与客户沟通的效率较低,无法满足多种客户的需求。例如市场部常被看作是与客户沟通的主力,设计部的工程设计人员更愿意解决技术问题,而不愿意多花心思在客户身上。但是市场部更多关注市场,对产品使用者关注较少;而且市场部人员不参与设计,得到的客户需求与设计有距离,因此使用者的需求往往不能在设计中体现出来。例如,某装箱流水线项目的前期市场分析由该公司市场部独立完成,市场分析虽然很全面,列举了从客户处反映的信息,但是多数信息未经加工,客户怎么说就怎么写。具体如:“毛刷的更换不方便,于是工人不愿意更换,这样常常影响到封箱质量,因此毛刷的更换有待改进。”这样的信息传递给工程师们,对于指导后续具体设计没有起到实际作用。当工业设计开始介入,对设备的操作者进行细致的了解后,发现在该流水线上有多处要用到毛刷(消耗品,经常更换),确实存在上面反映的问题。可是这条分析结果所包含的信息太模糊。对于实际的设备来说,毛刷的更换不方便是因为安装上的问题;还是毛刷本身设计不合理,不便于工人取出;还是位置太过分散,工人不愿意为换毛刷而围着流水线来回跑?市场部人员觉得这些问题的细化分析应该是设计部考虑的,因为他们并不太全面地了解设备。可是仅仅“毛刷的更换有待改进”却让设计部无从下手,结果就是想当然,设计部辛苦设计出的方案不一定被客户接受。工业设计人员作为产品的直接设计者之一参与挖掘客户及潜在客户的需求时,可以站在使用者和设计者双方的角度,从大量的所得信息中找出对产品设计有用的,而屏蔽掉无用的,协助市场部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对客户需求的分析,为设计部门提供设计依据。尤其是与最终使用者的直接沟通,由于其对产品的了解和基于对用户心理的专业学习,可以更直接地把客户需求转化为设计解决方案,提高客户满意度。可以说,当今的工业设计是在企业的最前端与客户沟通,直接有效地了解客户潜在需求。
3.3对产品做出快速调整提高客户满意度
在研究中发现,由于整个数控机床行业已经进入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单个企业来说,不仅要与客户形成良好沟通,以确定市场动向。在其内部,亦要有良好的沟通机制,使企业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否则,即使了解当前客户的所需,却不能做出有效且迅速的反应,将错失良机。调研中发现,一些企业内部市场部与工程设计部沟通效率低,例如上节的案例中,市场部与设计部缺少良好沟通,导致企业对市场的应变速度慢,创新缺失。工业设计在调研过程中与企业内部的管理者、营销者、工程设计人员、制造者等进行广泛的沟通交流,可以打破客户、市场部及设计部之间的隔膜,使设计更有针对性。在分析研究后工业设计师将客户的真实需求及时、明确地传达给设计部,而且从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出发,提出设计方案供参考。由于工业设计师的灵活思维,不局限于条条框框,针对用户需求,往往能提出大胆、富有想象力的方案,提升产品的价值。例如上节提到的案例,经过再调研,发现主要问题是由于毛刷本身设计不合理,不利于工人拿出,于是工业设计师并没有从改进毛刷本身开始,而是想象一种机构可以在更换毛刷时将毛刷自动弹出,将机构简单设计出来后,再进行用户分析。结果发现工人很喜欢,空闲时时不时就将毛刷弹出再插入,就像人的小动作一样,从而工人不愿意换毛刷的习惯就基本解决了。工业设计针对用户需求,对产品做出快速调整,有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品牌价值。
4人的需求调研方法
工业设计师确认客户需求依赖于科学的调研方法。直接和客户沟通,以及体验产品的真实使用环境对工业设计师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他们是直接控制产品细节的人,只有这种直接体验,才可能正确地进行技术性和操作性的取舍,从而找到解决客户需求的创新方法。因此,工业设计师采用一系列方法建立与决策者或目标市场的客户之间直接沟通的信息渠道。常用的调研方法有访谈法、观察法、焦点小组法等。工业设计调研的对象包括制造企业的管理者、营销者、工程设计人员、制造者等,也包括使用机床的客户企业中的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维护者等,涉及的人范围较广。
4.1访谈法
访谈法由工业设计人员与客户讨论客户需求,通常在客户环境中进行,通过面对面直接交谈方式实现,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被访者比较放松。访谈既有事实的调查,也有意见的征询,更多用于个性、个别化研究。用录音、笔记、录像、拍照等方式记录。针对工业设计所服务的制造企业,首先要针对管理者、营销者,使用访谈法和问卷法了解除了产品尺寸之外的一些信息。访谈的内容包括:产品类型、技术、产量、营销、市场定位、企业策略等。这些问题似乎与产品外观无关,但是它们给出的信息使设计师能够建立起关于所设计产品的整体形象。说明产品的外观与企业每天的商业活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例如,通过访谈调研某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总结出其对旗下立式磨床防护罩外观的设计诉求为:
(1)产品成本的考虑;
(2)产品外观设计要展现出产品的价值;
(3)系列化、系统性设计思考;
(4)车间环境及非物质设计;
(5)人机工程学与情感设计。与制造企业的管理者、营销者、工程设计人员、制造者等密切交流合作,通过访谈,可帮助工业设计师确定多个特定的设计因素,如形状、颜色和材质感,且这些设计因素能够用于系列产品。结果是建立企业形象(CI),提升产品品牌形象和增加客户意识。
4.2观察法
观察使用中的机床产品及使用者。观察客户使用一件现有产品,或观察客户针对一项新产品将要做的工作,都可以解释客户需求的重要细节。观察活动可以是独立的,不与客户进行任何直接交流;也可以包括参与客户的工作,使设计师建立起使用该产品的第一手经验。观察法适用于客户企业中的机床使用者和维护者。有时在访谈中,被访者由于习惯而说不出哪里不便,这时采用观察法,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工业设计师依此而进行人机方面的优化,使机床操作变得更加安全、易用,使用时更加精确、快捷,用户界面更加友好顺畅。观察法和访谈法、测试等结合起来,可以发现许多操作者本人习以为常而发现不到的问题,是工业设计师常用的方法。
4.3焦点小组法(FocusGroup)
焦点小组(FocusGroup)是帮助制造企业开发团队与客户企业建立直接联系的方法,有利于双方的理解。焦点小组是由一个协调者组织一个由8~12个客户组成的小组,进行2h的讨论,客户包括购买者、使用者、维护者等。协调者可以是设计师,也可以是专业的市场调查员,他们负责组织讨论。问哪些问题,顺序怎样,都是基本定下来的。协调者的职责是尽量让每个人在每个问题上发表观点,让气氛活跃,但是协调者自己不参与讨论,不说诱导性的话,保证结果的真实。焦点小组通常在装有双面镜的特殊房间里进行讨论,其他企业开发人员,包括工程师、营销人员、工业设计师等可通过双面镜在另一房间共同观察到焦点小组,并记录下讨论过程。开发团队的成员们也可通过录像分享客户经验,并引出比访谈更多的客户需求。因为对客户需求有了共同的观察理解,开发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会变得顺畅。焦点小组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倾听一组从目标市场中选择来的被调查者,获取对一些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这种方法常常可以从自由进行的小组讨论中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而且似乎比个人访谈或者问卷调查更为真实可信。
4.4形成客户需求文件
在信息收集阶段得到的原始数据,表现形式通常是“客户陈述”。设计师然后要把原始的客户陈诉翻译成客户需求,即从客户陈述中分析出所暗示的客户需求。然后把需求组织成等级,建立需求的相对重要性。客户需求从企业的开发战略、营销策略到用户的具体操作要求都有可能涉及到。确认客户需求是工业设计概念开发阶段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结果将用于指导团队建立产品指标,生成产品概念。客户需求文件加上系统可靠的市场调研报告,将为决策者进行新机型的研发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建议。
5结语和建议
开源云计算平台OpenStack堪称IT历史上第一个“爆红”的开源软件项目。
2010年7月,美国宇航局NASA和美国IT公司Rackspace联合推出开源软件项目OpenStack,用于建设和管理私有云与公有云环境。通过OpenStack,任何公司或人都可以搭建自己的云计算环境,打破亚马逊AWS等公有云的垄断。
那年秋天,OpenStack首届峰会在美国奥斯汀召开,当时仅有75人到场参会。
不到两年时间,IBM、惠普、英特尔等IT巨头纷纷加入OpenStack,一些知名企业或机构,如欧洲原子能研究机构(CERN)、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移动等,也都大胆采用OpenStack来实现向云的转型,以实际行动支持OpenStack。
今天,OpenStack已经成长为开源云计算领域的事实标准,但其支持者却逐渐“西退东进”。
上月中旬,有外媒报道称,英特尔提前退出了与Rackspace合作的一个OpenStack创新项目。此外,赛门铁克、Juniper也退出了黄金会员席位。即使IBM、英特尔、思科这种量级的IT巨头仍然“坐镇”OpenStack基金会,但部分西方IT公司对OpenStack的投资力度正在减弱。
5月7日,OpenStack基金会宣布,中国联通和烽火科技成为OpenStack基金会黄金会员。至此,OpenStack基金会现有23家黄金会员中,来自中国的企业高达10家,华为更是白金会员。
开源软件项目通常不会被一个公司所把持,而是以非营利性基金会的形式进行管理。OpenStack基金会虽然对所有企业都开放,但只设立了8个白金会员席位和24个黄金会员席位。获选为基金会会员的企业,不仅要管理和发展OpenStack项目,还要缴纳上百万元人民币量级的会员费。
OpenStack的会员名额一度无比紧俏。国际IT巨头们眼疾手快,迅速抢占席位,其他公司实力再强钱包再鼓也只有在一旁“等位叫座”。直到2013年,华为才抓住机会跻身OpenStack基金会黄金会员。
中国公司势力突然出现变量,一方面是因为基金会名气尚小时吸纳了一些OpenStack初创公司,如CloudScaling、Nebula等,后来这些公司大多被收购甚至倒闭,腾出了一些位置;另一方面却是因为不断地有西方公司退出基金会,正是惠普退出白金会员,华为才得以从黄金会员升级为白金会员。
西方公司的默默后“退”不免引发警觉――OpenStack是否由此转向式微?中国公司跟进的脚步是否还要那么坚决?大量与OpenStack相关的投入会不会打水漂?
OpenStack基金会董事、华为IT产品线全球业务发展主管Anni Lai向《财经》记者表示,OpenStack最狂热、泡沫最多的阶段已经过去,其成熟度、稳定性和市场份额都在不断提升。 解密“西退”
要问为什么会退,得先分析当初为什么会进。
2010年,云计算作为革命性IT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共识。IBM、惠普、戴尔等传统IT公司虽然早就喊出了云计算口号,但在技术、产品和市场上无法与即将腾飞的公有云先行者亚马逊相提并论。在这一年,亚马逊AWS公有云服务营收约为5亿美元,2016年,亚马逊云收入达到122亿美元。
“OpenStack给了各个IT厂商一个快速切入云计算市场的机会。”市场调研机构IDC中国研究经理李昭对《财经》记者说。
开源软件是一段开放、共享的软件代码,任何公司或个人都可以去开源社区下载、使用该开源软件,甚至还可以对开源软件进行修改和包装,再出售给企业用户。
例如,惠普和思科均利用OpenStack搭建了一个公有云,试图打入公有云市场;IBM、红帽、华为以及大量OpenStack初创公司则推出了基于OpenStack的云计算整体解决方案,重在私有云。OpenStack让云市场玩家济济。
当时市场上还有CloudStack、Eucalyptus等其他开源云计算平台,但唯有OpenStack独领。IT管理软件商Zenoss调研报告《2014开源云计算解析》显示,从2012年到2014年,OpenStack占有率从51%上升至69%;排名第二的CloudStack占有率从18%下降至14%,而Eucalyptus更是大幅缩水,从9%跌落到3%。
《云计算宝典》一书的作者王仕认为,OpenStack架构优雅、设计精巧,又有来自NASA和Rackspace计算机专家的“背书”,加之OpenStack基金会的战略眼光非同一般,运作能力十分强悍,在最短时间内积累了最多人气。
此外,踩准时机也无比重要。例如,业界虽然普遍认为CloudStack的易用性并不输于OpenStack,可CloudStack一直拖到2012年才正式开源,晚了OpenStack近两年,而那时大多数IT厂商早就“投奔”OpenStack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OpenStack圈子里的一些重要玩家的战略战术确实在改变。
例如,惠普与思科后来相继关停各自的OpenStack公有云; Rackspace从“ALL in OpenStack”转变为“多云”战略,即同时支持AWS、Azure和OpenStack多种云平台;Mirantis(OpenStack圈子里的明星企业,风头曾一时盖过开源界排名第一的红帽)宣布裁员,以及前文提及的英特尔退出事件。
上述每桩事件发生时,都要引发一轮唱衰OpenStack的声音,因为关键玩家的态度通常都会和开源软件的发展前景关联起来。
巨头们的支持对开源软件的发展壮大确实极为重要。OpenStack每半年推出一个新版本,更新速度非常快,惠普、Mirantis、红帽、Rackspace、IBM和英特尔这六家公司长期都是主要的OpenStack核心代码贡献者。而且,这些IT厂商碛猩詈竦挠没ё试矗在推动OpenStack应用落地上功不可没。
多位云计算行业人士表示,“西退”后面的成因是复杂且各不相同的。
一位资深云计算行业人士告诉《财经》记者,OpenStack一大问题是不易产品化和标准化,“得靠项目式去做”,投入大产出少,当收益无法满足股东预期时上市公司就不得不调整战略。
而OpenStack创业公司UnitedStack(有云)创始人兼CEO程辉则认为,开源项目不仅很难迅速带来收益,也很难养活那么多以出售开源软件服务为主业的公司。
“当年做开源操作系统Linux发行版的公司也很多,但真正靠Linux赚到钱的公司目前也就红帽、SUSE等几家公司,其他的都被淘汰或自己中途放弃了。”程辉说。
抛开经营压力,云计算市场竞争格局的改变亦是重要原因。例如思科与惠普起初意在公有云,但美国公有云市场发展速度飞快,迅速形成了亚马逊、微软等几个寡头割据的局面,后进者很难再分得一杯羹,包括惠普在内的许多公司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在云计算产业链中的位置。
不过,UMCloud公司存储产品部总监朱荣泽和普元软件技术专家宋潇男均乐观认为,OpenStack生态已经较为成熟稳定,英特尔等公司自然会降低投入,转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风口。
也就是说,当前程度的“西退”并不会动摇OpenStack的根本,而是一个去泡沫化的过程。
Anni Lai告诉《财经》记者,只有当大部分OpenStack的白金会员和黄金会员选择退出时,OpenStack的未来才真的需要担忧。 “东进”的动力
2016年是中国企业在OpenStack基金会里发生力量变化的关键一年。
当年4月于美国奥斯汀举办的OpenStack春季峰会上,两家中国OpenStack创业公司UnitedStack和EasyStack(易捷思达)成为黄金会员;10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OpenStack秋季峰会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99Cloud(九州云)也成功当选黄金会员;11月,经过基金会的评选,浪潮和中兴顺利跻身黄金会员。
2017年3月,H3C(新华三)也来了,华为则荣升为白金会员,再之后是中国联通和烽火科技。至此,OpenStack基金会里占据黄金、白金会员席位的中国企业高达11家。
OpenStack基金会会员每年需要缴纳上百万元人民币的会费,有人因而讽刺中国快成了基金会的“钱袋子”。
但多位云计算从业人士表示,OpenStack基金会严格考核会员对开源社区的贡献度和影响力,设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如核心代码贡献占比、在OpenStack社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数量等,并就此进行定期统计和排名。
从每年的OpenStack社区全球贡献排名来看,中国企业和技术人员的贡献度和影响力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华为在最关键的核心代码贡献度排名上已经跻身全球前十;99Cloud、中兴、EasyStack等公司也表现抢眼;中国移动部署了世界最大的OpenStack集群,成为OpenStack商业化典型案例,中国移动由此摘得OpenStack基金会“超级用户”大奖。
上述11家公司也实际代表了中国云计算市场(尤其是私有云市场)三支核心推动力量:一是本土传统IT企业,如华为、浪潮、中兴和H3C等;二是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再有就是新兴的OpenStack创业公司,如UnitedStack、EasyStack、99Cloud等。
如此多的中国公司积极投身OpenStack,根子在于中国市场有旺盛而独特的私有云建设需求。
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同时,一直倡导信息技术国产化。
所谓信息技术国产化,体现在IT解决方案本身,就是尽量使用自主研发制造的软硬件和本土厂商的技术服务。但中国IT软件,尤其是操作系统、数据库之类的基础软件整体水平落后西方公司许多,开源操作系统、开源数据库等开源软件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政府实际期望和鼓励中国的IT企业借力开源软件培养起自主可控的IT产业链。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巡视员李颖就曾公开呼吁,要重视和利用开源软件,把开源软件作为推动我国云计算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OpenStack既是开源软件,又是云计算基础软件,相当于云时代的操作系统,自然更受重视。
一位资深IT媒体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在2016年连续两届OpenStack峰会上,他竟然看到现场有来自中国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正极为认真地在台下做笔记。显然,他们是为了考察OpenStack而来。
国内那些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本来就对公有云持保守态度,在明确的政府导向下,那就更加偏好基于开源技术的私有云。李昭告诉记者,一些政务云招投标文件中明确指定使用OpenStack。
需求如此庞大,围绕OpenStack做生意的本土厂商数目众多,基于OpenStack的私有云也在中国发展迅速。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云计算开源发展报告(2017)》显示,在全国已经构建了私有云的511家企业中,39.9%的企业已经将OpenStack用于生产环境;14.3%的企业表示已经部署好系统,但仍在测试中;34.1%的企业表示正在展开评估,尚未应用OpenStack的企业仅有11.7%。
私有云在中国未来也还将是桩大生意。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私有云市场规模将从2016年的344.8亿元人民币增长到762.4亿元人民币。
OpenStack基金会里的中国力量会主导OpenStack的发展吗?程辉、朱荣泽等告诉《财经》记者,短期内还不会。
中国是OpenStack应用大国,Anni Lai呼吁IT厂商要不断地把客户的技术和经验回馈到OpenStack社区,才能加速OpenStack的成熟。 信心与阴影
西退也好,东进也罢,核心问题在于正确评估OpenStack的现状和未来。
今天回望OpenStack这一路历程,集多方之力的OpenStack确实完成了“火箭式发展”。OpenStack目前已经迎来第14个版本,社区成员超过7万,得到了全球185个国家661家企业的支持,成为仅次于Linux的全球第二大开源社区。 “西退”并不会动摇OpenStack的根本,而是一个去泡沫化的过程。
应用部署方面,OpenStack基金会新近出炉的第九次OpenStack用户调查显示,从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OpenStack部署率增长了44%,32%的OpenStack部署用户中是员工数目过万人的大型企业。
更重要的是,OpenStack已经“打败”同期竞争的开源云计算项目,如CloudStack、Eucalyptus等,成为开源云计算领域的事实标准。
“如今要构建大规模的云平台,除了OpenStack,难道还有更合适的选择吗?”宋潇男反问道。
朱荣泽表示,OpenStack的岫然峤一步降低,但它将和Linux一样,变成底层IT的基石。
不过,OpenStack的未来并非毫无阴影。
一位资深云计算行业人士分析,国外尤其是美国市场,趋势已经明朗:公有云胜出,没办法使用公有云的企业继续使用VMware就可以(VMware是业界主流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厂商),没有必要再用OpenStack去自己“折腾”一套私有云。
换句话说,在OpenStack诞生的地方,公有云+VMware虚拟化技术就能解决大部分企业用户的需求,OpenStack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Anni Lai和程辉均对此表示同意。在美国市场,OpenStack确实面临一定的发展压力,但在美国之外情况却不同。
亚洲、欧洲等地区,OpenStack仍然受欢迎。因为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一些本土的企业并不愿意将地盘拱手让给亚马逊、微软等美国公有云厂商,都想建设自己的云平台,那OpenStack就是个好选择。例如,华为就帮助沃达丰、德国电信等海外运营商建设了云平台。
同时,对于希望建设私有云的企业用户而言,与VMware相比,OpenStack也是个经济、开放的选择。
但是,抱怨OpenStack“并不好用”的声音也多了起来。
“OpenStack是个大框架,里面包含的项目太多了,最根本、企业用户最需要的东西还不是很成熟。”李昭说。
VMware公司一位技术经理告诉《财经》记者,因为“不好用”,国内某些政务云建设完成之后实际无人使用,沦为摆设,还有些被VMware的云计算方案所替换。
但也有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云计算行业人士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OpenStack核心功能的稳定性和成熟性其实还不错,那些糟糕的云平台也许只是因为用户的云计算方案提供商的水平很差,“板子不能都打在OpenStack上”。
《OpenStack用户调查(2017)》亦显示,三分之二的OpenStack用户是将OpenStack应用于企业生产系统。而在IT技术领域,一项技术或产品是否用于生产系统是成熟度的体现。
关键词:网络游戏 网络广告 策划和特征
1 网络游戏行业广告受众分析
网络游戏行业广告受众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广告的策略与特点。
1.1 我国网络游戏玩家的基本特征 根据2011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调研报告》显示,我国主流网络游戏用户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目前中国大型网络游戏用户仍以青少年为主,10-19岁年龄段的用户比例达42.4%。娱乐类应用仍然是中国青少年的主要互联网应用,游戏本身的质量是选择游戏的最主要考虑因素,绝大部分用户曾经或目前仍然是某游戏社团成员。报告同样反映用户了解游戏信息的主要途径,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游戏官方网站,占40.4%,其次是专业游戏网站和朋友推荐,分别占37.4%和29.9%,而传统媒体在网络游戏用户中的影响力极为有限。
1.2 游戏玩家需求和动机特点 目前经典的需求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一理论将人类的需求依重要性不同划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2005年Nick Yee对EQ游戏中的3200名玩家调查后提出了网络游戏玩家动机因素实证模型。将玩家的动机分为三个一级因素:成就(Archive)、社交(Social)和代入感(Immersion);十个二级因素:取得进步、游戏机制、竞争、交际、关系、团队协作、探索、角色扮演、个性化、逃避现实。除了上述心理动机外,以实现现实收益也是玩家的动机之一。由于网络游戏在虚拟世界存在的大量交易行为,因此不可避免地有部分玩家以从其它玩家身上赚钱为目的。这一类动机催生的游戏代练、经验值转让等行为,某种程度可以看作游戏产业的二级市场。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方面满足了部分玩家的市场需求,别一方面,由于这类玩家大量采用外挂等工具,对其它玩家的体验及正常的游戏运营产生了干扰。
2 网络游戏行业广告策略与特征
网络游戏广告的策略是一家公司在推出网络游戏前,以国际互联网为基础,利用数字化信息网络和新型网络传媒平台,达到将游戏的信息传达到目标受众的全局上的规划和设计。通过上一节对受众特点和需求的分析容易想到,当广告所宣传的重点能够抓住玩家的需求、广告的投放方式对玩家的特点有针对性时,广告的效果会更好。下面将主要以一款比较成功的网络游戏《洛奇英雄传》为例对网络游戏行业广告的策略和特征进行论述。
2.1 轰炸策略 该策略就是指在游戏将要推出前,高密度、高覆盖面地在主要传媒平台上对所有人群不加区分地进行宣传轰炸,以达到迅速提高知名度的宣传造势策略。体现该策略的方法主要有:①电视及网络广告宣传,电视媒体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可以极大地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与产品的名气。《洛奇英雄传》曾于2011年下半年在北京、湖南等多家卫视台播出30秒的宣传广告,并且进一步将广告传到优酷、土豆等主流视频网站。由于近年来网络用户激增,网络也成为最重要的媒体之一;而且在网络上投放广告相对来说成本低廉,并且可能收到出乎意料的宣传效果。②日常实体广告,公交车身,地铁车厢内部,广场广告牌,巴士移动电视,户外LED牌等都是日常人流密集并且能有效地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广告宣传载体。尤其是在人们乘坐地铁和巴士时,多处于闲暇的状态,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周围可以看到的广告上;充分的时间又能保证宣传的效果。在这方面《洛奇英雄传》在上述几个宣传手段中无一遗漏。
2.2 定向策略 所谓的定向策略就是将产品或产品信息有针对性地、直接或间接地,让玩家直接响应或体验产品。①网吧海报地面推广,在网吧中张贴游戏广告已经是游戏运营商比较常采用的方法之一。这是因为网吧作为游戏玩家经常聚集,在网吧张贴海报能起到具有针对性的宣传作用,给网吧用户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洛奇英雄传》自然也没有放过这个宣传渠道,在大中型网吧中都能见到其海报;②与主流游戏网站、游戏频道合作,像游久(省略)、多玩(省略)等比较大的游戏网站以其丰富、专业的游戏资讯和技术评价,在玩家中获得了比较好的口碑。这些网站上一款游戏的排名与热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玩家尝试这款游戏的愿望。同时,像《游戏风云》这样的频道的观众也大多是潜在的游戏玩家,这些渠道中投放的广告就会比较有针对性。《洛奇英雄传》通过与这些网站合作,对这些网站获取游戏更新和改进的信息打开方便之门,在游戏频道中提供试玩等活动,游戏网站也能做得更好,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2.3 品牌策略 由于网络游戏是一个产品,每个网游都有自己的品牌,网络游戏本身推出一系列的市场促销活动,促销方式可能会选择借助已经很有人气的明星来帮助提高游戏的知名度:①明星代言,在网络游戏业里,明星代言网络游戏已拥有许多成功案例,如:刘亦菲、任贤齐等明星代言的网络游戏产品都很成功。明星和游戏的接触对玩家具有很高的号召力,因为喜欢这一明星而去尝试这个游戏也大有人在。《洛奇英雄传》在韩国和日本上市的时候,分别邀请了韩国组合BIG BANG和日本影星石原里美进行代言,作为网络宣传中的一个热点新闻进行宣传,以获得媒体更多的关注。②游戏公司的品牌效应,在同一家游戏公司推出很多成功的游戏之后,会得到大多数玩家的认同。在这一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公司就是暴雪。借助《星际争霸》、《暗黑破坏神》等高品质作品,公司本身的品牌效应对之后推出的游戏作品也是良好的宣传。
2.4 互动策略 将游戏拖到现实中展示炒作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将游戏中的事物或角色拖到现实中展示,可以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印象。《洛奇英雄传》选择了在中国举办的大型游戏展ChinaJOY上对游戏进行展示宣传、物品赠送和真人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通过各种宣传工具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通过这种互动的宣传很容易激起游戏用户去尝试的好奇心。
3 网络游戏行业广告特征
综合上节总结的网络游戏行业广告的策略,以及对玩家需求的针对性,可以总结出其主要的特点:
3.1 网络游戏行业广告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特征 从形式上,游戏行业网络广告尤其注重出新、出奇。由于网络游戏用户中,19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以及25岁以下,拥有高学历和稳定职业的年青人,占到很大比例,这一部分用户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大的追求,同时也具有模仿和叛逆的双重心理特点,广告的表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以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所有可能的方式出现在网站的每一个角落。近年来,明星代言模式的游戏广告逐渐成为主流,游戏商家所选择的代言人从影视明星、运动员到网络红人无所不有,以满足年轻用户追求个性化的偶像的特点。从广告的内容上看,为游戏产品而做的网络广告,自身通常也具有娱乐性。这一点同样为了满足广告受众作为游戏爱好者的需求。有的广告自身就是一款简单的网页游戏,让玩家通过游戏过程,了解广告所需要传达的信息;有的广告利用时下流行的娱乐人物或娱乐事件作为平台宣传游戏产品。游戏广告的娱乐性兼具了生动性和互动性。是否“好玩”成了用户选择游戏,同时也是选择广告的评价标准。 同时,广告的内容必须重点体现出其推广的游戏中最吸引玩家的特性,也就是游戏的“卖点”。目前的网络游戏在第二节论述的十二个二级需求因素中,应该说基本都做到了面面俱到,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扩大了受众范围;而其中最容易区别于其它游戏的一个方面,就是个性化。因此,不少游戏都会在角色的道具和配饰系统上下工夫,宣传中也会突出这一点。比如,《洛奇英雄传》的官方网站上的宣传中,服饰系统就占据了醒目的位置。
3.2 网络游戏行业广告在投放方式上的建议 从广告的投放方式上,由于网络游戏回报率高但生命周期短,广告投放通常具有一次性,高密度、覆盖广的特点,以对受众进行感观轰炸为直接目标。这一特点在新游戏测试期尤为突出,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投资上的巨大浪费。因此建议网络游戏商在投放广告之前,第一,通过调查获取用户信息;第二,针对目标用户投放广告,有三种形式:定点投放、定时投放、关联投放。做到有目的、有目标的进行广告宣传,从而避免资金的浪费。
利用7Ps营销理论为理论基础,后续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不同样本的验证――考虑不同游戏公司、不同网络广告的样本,分析本文所提出的模型的拟合情况,做出综合评判。②动态网络模型的建立――可以考虑通过建立动态影响图模型、AMOS结构模型图等方法,考察在一个或多个广告投放周期内,广告、用户心理与行为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③互动性研究――用户在搜索,共享等行为方面是广告的效果之一,同时也对广告的效果产生深远影响,需要对其相互作用做动态的跟踪研究。
参考文献:
[1]徐雷.网络游戏的营销策略研究[J].管理监察,2009(4).
[2]陈永顺.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1新媒体为网络文学硬件技术多元化提供技术平台
新媒体的普及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而移动阅读设备的问世、广泛使用为网络文学硬件技术多元化提供技术平台。目前,网络文学正向PC、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多屏终端扩展,特别是3G手机和移动阅读器推广,为网络文学的繁荣带来了机遇。据CNNIC2010年统计,截至2010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3.03亿人。手机成为网络文学用户的第二阅读设备,使用比例达60.1%。媒体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进一步扩大了网络文学的生存空间。商家专门针对用户阅读而设计了电子阅读器(电子书),越来越多的视听娱乐设备的功能日益多元化,逐渐成为手机文字爱好者的网民的重要阅读设备,移动设备的使用比例达到42.6%。从现有市场情况来看,为了满足用户对多屏同源、同步阅读的需求,多数厂商为此纷推出阅读云服务,可以同一帐在不同终端、不同平台网络中无缝切换。
2新媒体为网络文学提供了传播渠道
网络文学的为文学原创,网民阅读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包括电信运营商阅读基地、电商电子书刊平台、门户读书频道、移动阅读应用等都分布着大量网络文学内容。新媒体的普及为国内网络文学提供了广泛的传播渠道,使其呈现出阅读渠道众多、网络文学作家群体庞大、作品供给充沛的特点。同时,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庞大,随着付费阅读模式大范围推广,并逐渐得到网络文学用户的认可和接受,整个市场保持旺盛的需求。为提高作品的出品效率,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开始走向团队专业分工、流水线合作创作作品的路子,网络文学的创作呈现“工业化”生产的趋势。
(1)网络文学传播渠道众多,作家群体庞大,作品数量巨大,供给充沛。新媒体作为网民自我表达的途径,在网民强烈的表达欲望驱使之下,在互联网这个开放自由的写作空间中,产生了大量文学作品,网络写作逐渐盛行。目前,中国网络的数量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一些主要文学网站注册的数量,口径不同,数字相差极大。比如,在盛大官网介绍中,包括旗下晋江原创网、起点中文网、榕树下、红袖添香网、潇湘书院、小说阅读等内有注册93万,但其旗下的红袖添香就号称有注册110万。根据一些主要的文学网站所的注册的数量来看,目前,我国网络的数量大概在100万,其中盛大文学包括旗下所有文学网站的就有93万。但这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还有大量的小型的文学网站无法统计,至于博客就更不计其数了。
(2)网络文学用户规模逐渐扩大,付费阅读意愿逐渐增强,消费能力逐渐提高。截至2010年12月,文学网络的使用率将近50%,用户规模达1.95亿,比较2009年的数据底增长19.9%,是网络娱乐类应用中,用户渗透率唯一增长的应用。2010年,网络文学商业化运作的快速发展,为调动作者创作热情,吸引用户的广泛参与,文学网站采取增加投资金额、加大宣传力度、打击侵权盗版等措施。用户的阅读花费中,手机话费支付成主要支付方式,为59.4%。调查显示,手机作为网络文学的重要阅读设备,用户对其支付功能的使用将进一步扩大。此外,网络文学用户还使用网上银行、支付宝、银行汇款、固定电话支付等方式支付阅读费,其用户比例分别为54.7%、37.2%、15.2%和15.1%。
3新媒体为网络文学创作运营产业化提供客观条件
(1)在网络文学产业化过程中,新媒体提供的运营平台在产业链中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新媒体提供的平台主要分三种:一是电信运营商,二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三是终端厂商。目前,在国内网络文学市场仍然是渠道为王的情况下,拥有大规模的用户基础,就拥有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因而,新媒体平台强势地占据主导地位。新媒体平台在与内容提供商合作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阅读及相关服务,并与内容提供商进行利润分成,其对网络文学内容的聚合能力取决于与上游版权供应商的合作,包括合作模式、供应商管理体系、供应商数量等。目前整体网络文学市场中,电信运营商的阅读基地业务是最大的收入口,占据整体市场收入规模的七成以上。其拥有相对庞大的用户群、充裕的资金、成熟付费通道,以及对手机应用推广渠道强有力的掌控权。这一些优势有助于中国电信运营商成为网络文学产业链的领导者。
(2)在网络文学的销售上,全版权所有的全媒体销售体系逐渐成型。在网络文学的销售上,最具代表性的是盛大文学采用的全版权运营。全版权运营是指以版权为核心,在新媒体版权的所有渠道上宣传、营销,包括电子阅读收费、无线阅读、改编影视、网络游戏、等多个领域的媒体版权开发。在全版权的营运之下,网络文学的产业链条越来越完整,从网络媒体开始延伸,已经涵盖了收费阅读、广告、出版、游戏、影视、漫画、杂志、手机等全媒体领域,网络文学以不同的媒体形式得到充分展示,其商业化趋势明显,产业链不断延伸,资本增值和利润效益不断增长。其战略运营为,首先取得人气超高的网络文学作品全版权,再在网络媒体上,以其改编网游、影视或动漫,一是网络在线小说因为其开放性、连载性、互动性,更能提前占领网络市场,减少投资风险;二是可以凭借网络文学在网络上的人气,在短时间聚集庞大的消费群体;三是和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内容更新更快,不但受广大用户喜爱,而且更容易固定用户群,这些优势为网络文学改编其他新媒体形式,为定位后期宣传营销战略提供了极大方便。此类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市场空间很大,据《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调研报告(2010)》的调查,网络文学用户中表示会观看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的比例达79.2%,表示会选择玩网络文学改编游戏的也有37.8%。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成的网络游戏有《诛仙》、《鬼吹灯》、《兽血沸腾》、《天元》、《佣兵天下》等,电影为《杜拉拉升职记》、《第一次亲密接触》等,电视剧为《未央•沉浮》、《佳期如梦》、《泡沫之夏》、《来不及说我爱你》等,并获得较好的口碑。其中,《杜拉拉升职记》成为网络文学产业的传奇,实现了从网络文学创作2000字到产值10亿元的收获。
4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文学发展的现状和展望
〔关键词〕移动阅读;手机阅读;移动图书馆;Mobile 2.0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12.022
〔中图分类号〕2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12-0082-03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Implementating
Mobile Reading Service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obile 2.0Peng Lijun
(Library,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 210003,China)
〔Abstract〕With the arrival of the age of 3G,mobile phone to give priority to mobile terminal extension of the Internet,reading in any time,any place are possible.This library service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the Mobile 2.0,then respectively from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university library reader,and the library itself to analyze the feasibility of university library implementating mobile reading service.
〔Key words〕mobile reading;mobile library;Mobile 2.0
1 Mobile 2.0背景下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的现状
1.1 何为Mobile 2.0
对Mobile 2.0的定义有两种不同的角度,一种定义为Web 2.0的移动版本即为Mobile 2.0,是Web 2.0在移动设备上(不只局限于手机,而是一切可以移动的联网设备)的应用;另一种定义为相对于以前的移动应用,现今的移动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前者别强调了移动应用是网络应用的延伸,后者强调了移动应用出现了时代性的转折点。事实上两种定义并不冲突,恰恰印证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即互联网正由PC-Internet向Mobile-Internet逐渐转变。
1.2 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的现状
早在2003年北大副校长吴志攀教授就对图书馆的未来进行了大胆的设想,认为图书馆的未来是移动读者的图书馆,移动阅读将是未来图书馆读者的主要行为。随着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吴教授的预言正逐步演变为现实。
目前国内外图书馆相继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开展了一些新业务。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都已相继推出移动服务,包括信息、移动OPAC、参考咨询等。国内也有部分图书馆开通了短信服务和基于WAP的馆藏查询等业务。上海图书馆开通了全国首家“手机图书馆”,已开通的服务内容包括:开馆信息、举办读者活动信息、书目检索、文献请求、参考咨询、讲座预定、读者信箱等。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也开通此项服务,并新增了社区、论坛等功能。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外图书馆的移动服务还很局限,只提供了浅层次的图书馆服务内容。如馆藏概况、新闻、公告、借阅规则、活动与讲座信息等的, 以及馆藏目录检索、纸本馆藏的借阅、预订、续借等。尚未有图书馆推出真正的基于图书馆资源内容的服务,即基于可移动手持设备的各类图书馆资源的统一检索和正文阅读。
但是随着Mobiel 2.0的到来,手机阅读由以往以短信、彩信、手机报等为主要内容的传播方式,正转向与互联网紧密关联,以手机为主的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互联网服务延伸与拓展的重要终端,移动设备的便携性,加上网络阅读的多媒体、互动性,使得移动阅读具有即收、即阅、即存等附属特点,具有着纸质阅读甚至是传统的网络阅读不可比拟的优势,人们的阅读习惯正由此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移动阅读,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也将成为新热点。
Mobile 2.0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推行移动阅读服务的可行性分析2 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的可行性
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的可行性需从通信技术、读者、图书馆管理3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下从3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的可行性进行逐一分析。
2.1 移动通信技术与设备
随着2009年“3G元年”的到来,手机从最初的移动通信工具转变为一种新型快捷的网络媒体,越来越多的Web 2.0服务可以应用到手机,智能手机和电脑越来越相似,互联网中的服务内容逐步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如社交网络、Tag、微博、Youtube等视频、GoogleMaps、Google Latitude等。移动信息服务已经进入Mobile 2.0时代。
移动通信网络的换代升级,手机增值服务的极大丰富,将以手机为主的移动设备智能化顺理成章。目前,苹果作为先行者大获成功,其它手机厂商蜂拥跟进。就连互联网公司谷歌也嗅到商机,收购摩托罗拉并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机。在国内,联通引入苹果iPhone,联想和移动合作推出Ophone,山寨手机之父联发科也正打拼着自己的中低端智能手机市场。此外,电子阅读器厂商也正逐步进军移动媒体。目前,亚马逊推出Kindle,内建无线3G链接。美国最大的连锁实体书店Barnes & Noble推出电子阅读器Nook,它不但有无线3G链接,还有Wi-Fi连线功能。另外索尼推出了eBook,苹果公司即将推出AppleTablet。同样在国内,汉王阅读器宣布要接入TD网络,实现电子纸的移动终端化。虽然手机厂商与电子阅读器厂商分别从自身优势出发,设计出各具特色的移动终端,但出于抢夺用户的需要,各自的终端又不可遏止地要去汲取别人的长处,扩展自己的功能,从而最终在主要功能上变得殊途同归。
2.2 高校图书馆读者的阅读习惯
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2008年12月份的调查显示,手机报用户年龄主要集中分布在19~29岁(约占总体的73.6%),手机报用户中比例最高的为学生。同时大学生钟情于“快餐文化”和多媒体媒介,而《中国手机阅读市场用户调研报告2010》显示,大学生的手机阅读时间多在睡觉前、等人时、课间休息时、候车乘车时、上厕所等时候,大部分人每天的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内,他们手机阅读的内容主要是新闻、小说、生活资讯等,主要内容形态是网页和手机报,阅读篇幅倾向于短篇,阅读方式主要是速读。从调查结果看,目前已经有很多大学生参与了移动阅读,但其移动阅读的时间是零散的,阅读内容是碎片的,且以休闲娱乐为主。而大学生传统阅读则包括专业阅读和课外阅读两方面,图书馆相对于其他信息服务商来说,优势正在于其丰富的高品质的学术资源。如果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将图书馆丰富的学术资源与移动设备进行无缝链接,为大学生提供基于移动设备的统一检索甚至是正文阅读。我们有理由期待移动阅读这一新型服务可以为图书馆知识创新服务带来新的契机。
2.3 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方案
移动阅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便携性、多媒体及互动性上,图书馆要推行移动阅读服务,必须体现出这些优势,因此不能仅仅实现学术资源与移动终端的链接,必须同时建立门户网站以便读者进行社区交流、参考咨询等即时互动活动;同时也需搜集整理并开放休闲娱乐性多媒体资源;提供一站式检索等服务。因此,推行真正的移动阅读服务需建立各类移动终端支持的WAP门户站点,并包含OPAC以及基于内容的移动数字学术资源。
2.3.1 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首先需考虑的问题
(1)权限认证
高校图书馆购买的学术资源目前是通过IP控制,即通过地点范围进行控制,这一控制方式显然不适用于移动阅读。开展移动阅读首先要谋求新的认证方式。
(2)移动终端所支持的系统不一
目前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所支持的系统纷繁杂乱,比较知名的有塞班(Symbian)、安卓(Android)、Windows Mobile、Linux、iPhone等。图书馆建设的移动网站必须为各移动终端的系统所支持。
(3)图书馆WAP手机网站的安全性
利用手机直接访问Web网信息资源,存在着传输速率慢、资费高、手机显示屏表现能力弱等问题,因而需要建设基于WAP协议的图书馆手机WAP网站。WAP网站是一种基于小型无线设备应用的网站,主要面向手机、掌上电脑之类的小型无线设备,因而高校图书馆WAP网站的建设与图书馆原有Web网站的存在并不冲突,而是它的一种有效补充。但是建立专门的图书馆WAP网站,需要和手机上网业务运营商打交道,增加了组建和维护成本,并且无线移动网络在实现手机与WAP网站通信时,需要经过网络运营商的中心交换节点,使得图书馆内部网络与外界发生必要的接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网络的安全性能。
2.3.2 移动图书馆解决方案
目前北京书生公司已经能够提供移动图书馆的解决方案,图1描述了其解决方案中的移动OPAC和移动数字图书馆实现的架构图,读者通过手机、MP4、手持阅读器等各类移动终端使用3G/GPRS或Wi-Fi方式均可访问移动图书馆服务器。在该方案中移动图书馆服务器根据读者请求的类型和关键字,可以直接返回图书、期刊、论文等的查询结果,如果请求详细页面则返回包括摘要等丰富的元数据信息,而馆内的各种数字资源可以通过UOML文档交换服务器,以文字或图像方式向读者提供文献的正文。UOML文档交换服务器部署在图书馆内网,该服务器具有图书馆各类数据库的访问权限,从图书馆数据库中取得全文并交换成可供各类移动终端设备访问的正文内容。图1 移动OPAC和移动数字图书馆实现的架构图图片来源:姜海峰.移动图书馆的兴起和解决方案.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
书生移动图书馆解决方案采用了对用户主体邀请认证的方式,每个用户只能有一台终端设备进修认证,即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认证,突破了传统的由IP控制的地理范围限制,满足了移动阅读不受时空限制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要求,还可以实现图书馆对读者的精准服务。该方案支持各类型手机以及具有Wi-Fi功能的MP4或手持阅读器,并创建了短信服务,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图书馆建设服务过程,且无需与通信运营商捆绑,保证了图书馆移动网站的网络安全性。
此外,超星公司在2010年6月也提出了移动图书馆的解决方案,同样采用个人移动终端认证、内置服务器等方式来构建移动图书馆,目前这些方案还未在图书馆中进行实践,随着读者移动阅读需求的增强,移动图书馆方案中细节问题的逐步解决,真正的移动图书馆很快将成为可能。
3 移动阅读的展望
新兴的移动阅读行为为图书馆提升服务带来了契机,图书馆必需要抓住时机,推行移动阅读服务,将图书馆核心优势资源链接为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内容,并利用移动图书馆网站进行信息、参考咨询、社区交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推广无处不在的服务,拉进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满足新一代读者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意识到,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发展过程,目前移动阅读还受到设备价格、流量费用、移动设备的屏幕尺寸等因素的限制。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目前应该着重应用于帮助读者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关注图书馆信息,参与图书馆互动,对图书馆学术资源进行检索、筛选和甄别,即利用零散时间快速筛选信息,以提高精读时的学习效率。未来,移动图书馆是以个性化和学术速读为主,而基于PC的数字图书馆则是以精读为主。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创新 移动互联网 移动金融 产业链 用户体验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9-037-06
一、 引言
互联网浪潮给传统的银行业带来了创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今,一波更大的浪潮正在袭来,这就是移动互联网。作为50年来的第5个新技术周期,移动互联网周期才刚刚开始。每个周期的赢家通常都会创造比之前更多的市值。新的赢家将浮现,一些公司将生存或繁荣,而很多此前的胜利者将会消亡。
移动金融是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有关金融服务的总称。它将金融服务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等特点,能够使人们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享受优质的金融服务。相对传统的网点服务和日渐成熟的网上服务,移动金融的触角将会深入到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未来金融服务的发展方向。
二、特点与发展趋势
20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2.88亿人,比2009年增长40.5%,预计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将超过桌面互联网用户数。图1给出了中国移动互联网规模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中国移动互联网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使移动金融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手机银行是移动金融的主要工具
手机银行是利用手机办理银行相关业务的简称,它是继网上银行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银行服务方式。在具备网络银行全网互联和高速数据交换等优势的同时,又突出了手机随时随地的移动性与便携性。因此迅速成为银行业一种更加便利、更具竞争性的服务方式。手机银行利用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为银行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服务,一方面可以减轻银行柜面压力,另一方面可以达到方便客户、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
国外手机银行起步较早,1996年捷克斯洛伐克率先推出手机银行业务,目前手机银行在欧美和日韩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以美国为例, 2009年美国手机银行用户占其手机用户的比例为10.8%,到2013年将增长至44.4%。
我国手机银行起步相对较晚,但近两年发展速度迅猛。数字显示,截至2010年10月底,中国手机用户规模已达8.42亿用户,覆盖了超过60%的人口。截至2010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达2.77亿,已经接近PC互联网3亿多的用户基础。3G门户的调查结果显示,手机银行业务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有显著提高,2010年7月的调查结果为36.8%,2011年2月已经升至52.2%,见图2。同时,手机银行业务开始逐渐向中年人群扩散,人群结构的优化,预示着手机银行业务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对用户对手机银行使用的情况分析来看(图3),工商银行手机银行的使用率最高,达35.1%,建设银行35.0%的使用率紧随其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所有建设银行的手机银行用户中,经常使用的比例达到37.4%,略高于工商银行的36.0%,这表明建设银行的用户相对养成了使用手机银行的习惯。
调查显示(图4),除了查询、转账、金融产品销售等基本业务功能,超过一半的用户希望手机银行能够提供完善的商城购物服务,这表明用户对商城购物有较大的潜在需求。另外,手机银行用户也对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移动金融增值业务等有较明显的需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手机银行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坚持完善在线客服功能。
(二)技术变革是移动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
技术的更新换代是推动移动金融用户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每一种新技术的出现,移动金融用户规模都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伴随着中国3G时代的来临以及移动终端的不断改进,商业银行将围绕移动金融开展更加丰富的增值业务。
1.手机银行的技术发展路线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银行经历了STK、SMS、USSD、BREW/KJava、WAP及客户端等不同的技术实现形式。目前主流的手机银行技术实现方式有两种:WAP方式和客户端方式。
WAP方式是指客户通过手机内嵌的WAP浏览器访问手机银行网站的一种。相对于其他手机银行技术,WAP具有无需下载客户端、门槛较低、通用性好、实时交互强、安全性高等优势,目前已逐渐成为我国手机银行的业界技术主流。
客户端手机银行是指在手机上下载客户端软件,通过Client方式访问实现手机银行功能。近期,针对使用iPhone的高端用户,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纷纷推出基于iPhone的手机银行客户端以抢占市场。
2.丰富的移动终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长期来看,“智能手机”一词将被“智能移动终端”取代,市场将出现更多的产品,带有更丰富的功能,并可以运行在多个不同的网络上。智能移动终端将包含以下功能:运行操作系统;可接入互联网和电子邮件服务;为应用开发者提供标准的界面和平台;支持音乐、视频、游戏、照片、互联网浏览和消息发送等高级数据功能。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金融服务将进一步拓展,例如,交通银行近期推出基于Ipad的客户端软件,是典型的非手机移动金融服务。
3.信息安全是移动金融最重要的技术要求
对于移动金融来说,转账和支付环节对信息安全技术的要求最高。以手机银行为例,用户在关注手机银行业务给自己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更关注它的安全性。
多数用户担心信息传输不安全,一项调查显示,在受访的民众中,仅有38%的人表示开通了手机银行,53%的人表示计划开通,而另外9%的人明确表示不会开通。不管是否开通了手机银行业务,受访人大多担心手机银行的安全。一个数据足以说明这一情况,担心信息传输不安全的受访用户达到72.1%。为了保证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各家商业银行也纷纷推出相关举措,三大手段捍卫手机银行安全性。
手机银行业务都客户身份信息与手机号码建立唯一绑定关系,只有绑定的手机号码才能登录手机银行,用户每次退出手机银行之后,手机内存中关于卡号、密码等关键信息将会被自动清除,这样避免了手机丢失而影响用户的资金安全。
登录手机银行,要进行支付、转账操作时,银行也做了防护。比如,浦发银行实行的是动态密码,当用户进行转账、支付等操作时,银行将会发送动态密码到绑定的手机上,每次操作,发送的密码是不一样的。而招行实行的是图形验证码机制,防止程序自动试探密码。
保护手机银行安全性的第三种做法是实行“操作超时保护”。工行、建行、交行等都对密码错误次数有限制,登录、转账等设计密码验证的操作中,如果连续输错密码达到一定次数,系统会在当天自动锁定账户。工行和建行规定错误次数不得超过3次,其他银行规定错误次数不得多于5次。
(三)复杂的产业链是移动金融发展的主要载体
由于采用移动设备作为交易终端,涉及到移动通信技术及与移动终端适配的问题,所以移动金融产业链除银行及第三方支付外,电信运营商、移动终端和系统制造商都被纳入其中,产业链更为复杂(见图5)。
以产业链前端为例,作为世界第一大移动设备供应商的爱立信,近日宣布成立提供移动金融服务的全新业务部门:爱立信金融服务部,旨在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打造全球移动金融生态系统。目前,爱立信已开发出端到端解决方案以及相关业务和运营模式,并与运营商客户和金融界具有创新意识的机构合作,满足了所有必需的监管、法律和安全要求。
移动支付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中心,目前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与业务发展运营相关的主体主要是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银联)以及第三方支付业务提供商,目前这三类业务主体竞争与合作的格局正在形成,形成了几种主要的商业模式。
一是基于电信运营商的移动支付模式。中国移动在2009―2010年推出了手机钱包、世博门票、手机一卡通三大移动支付业务,并在上海、重庆、湖南、北京等10余省开始了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化商用的推广。中国电信在2010年正式推出基于天翼3G业务的融合支付业务“翼支付”,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翼机通”行业版应用,在上海、内蒙、南京、成都等地实现商用。中国联通在2009年推出基于NFC技术的移动支付业务,并在上海进行试点,主要开展公交、积分兑换等业务。
二是基于金融机构的移动支付模式。目前,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均推出手机银行类业务,手机银行模式产生的数据流量费用由运营商收取,账户业务费用由银行收取。2009年开始,银联推广新一代采用13.56MHz频段的现场支付业务(采用SIMPass技术),并在上海、山东、宁波、湖南、四川、深圳、云南等7省市进行了试点。
三是基于第三方支付提供商的移动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提供商主要是借助手机的移动上网功能实现随时随地无线支付,目前,支付宝、财付通和快钱等均已推出移动客户端软件,以推进其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
商业银行与电信运营商展开合作,发力移动金融领域,移动金融产业链的形势将会变得更加丰富。2010年11月25日,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作为中国电信企业和商业银行首次实现的股权上的深入合作,此次中国移动和浦发银行的联手,也成为电信业和金融业的首次战略合作尝试。双方的“联姻”将对通信行业和金融行业均产生深远影响,也将有望推进移动金融、移动电子商务、手机汇款等多项移动通信与金融产品的融合创新业务加快面市。
三、存在的问题与危机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移动金融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可观的发展速度。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服务领域,其发展的机遇和危机并存。因此,有必要对移动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危机加以分析。
(一) 农村市场覆盖率很低
目前,移动金融业务在农村市场的覆盖率很低,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消费者还不了解移动金融服务优越性,没有使用移动金融业务的迫切需求;二是农村人口和农民工群里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新兴的移动金融服务认同和接受度低;三是金融机构基于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农村市场的推广,在客户端软件设计方面,也没有专门针对低端用户的简介设计。这些都阻碍了移动金融业务的推广,将会导致城乡金融服务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二) 移动支付产业链和服务功能存在不足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与电信运营商的直接合作机制尚未建立,行业尚未统一标准。移动支付应用的发展需要产业链参与主体之间的精诚合作,但是目前,电信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均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为了实现控制产业链的目的,利用资金优势双向渗透,并建立了各自的行业标准。这种行业的多标准化既不利于用户的使用,也不利于行业的规模化发展。
从支付业务的功能来看,我国移动金融业务由于受技术、流程、合作伙伴等方面的制约,个性化增值业务相对较少。多年来,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仅以手机钱包、二维码扫描等形式出现在市场上,虽然使一些用户得到了业务体验,但就其发展情况而言,由于一直是运营商独家主导,移动支付业务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并没有得到用户的追捧。
但在欧洲,电信运营商与餐厅、电影院、航空公司等第三方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手机网上订餐、订票、订座等多种服务。在日本,使用DoCoMo3G手机的用户用手机就可以轻松购买可口可乐,银行在其中提供无线互联网的在线支付。在韩国,消费者已经把手机作为信用卡使用,几乎所有韩国的零售银行都能提供手机银行业务,每月有超过30万人在购买新手机时,会选择具备特殊记忆卡的插槽,用以储存银行交易资料,并进行交易时的信息加密。
近两年,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开始在远程移动支付领域发力,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达到了710亿元人民币。但是,由于现场移动支付仍处于试点阶段,市场需要进一步发掘和完善。随着现场移动支付的不断推进,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将进一步加快,预计2011年的增长率将会达到50%,2012年将会达到66%,见图6。
(三) 用户对移动金融的安全性还存有疑虑
与网上银行一样,安全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资金和货币的电子化,很容易使银行在转帐、交易、支付等服务过程中生成风险。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如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是不会使用这一服务的。因此这就要求在实施手机银行解决方案时必须考虑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安全性,采用比一般的信息增值服务高得多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信息收发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公平性等。手机银行安全性的顾虑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要想快速、健康地发展手机银行服务,就必须解决好安全问题,建立并维持一种令人信任的环境和机制。
(四) 企业移动金融服务受到制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务人士的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对自由商务空间的需求日益强烈,商务人士期待能够充分利用出差、外出等在途时间,处理商业事务,以提高办公效率,同时降低人力和时间成本。移动商务能够使用户摆脱物理空间及设备的束缚,享有自由的商务空间,因此移动办公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诉求,将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财务管理等金融相关业务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命脉,是企业商务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此在移动商务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移动金融需要先行。企业手机银行,作为移动金融的必备工具,能够让客户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进行财务操作,方便快捷,符合企业发展诉求,极具发展空间。
总体而言,中国企业手机银行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推出专门针对企业的手机银行业务的银行屈指可数。艾瑞网联合招商银行对阻碍企业用户使用手机银行的因素进行了调研,数据显示,最主要的阻碍因素有二个,一是安全性,毕竟对于企业用户而言,关系到整个企业的机密财务信息和账户资金安全,如果安全性没有保障,将直接导致企业陷入危机,危及整个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二是易用性,如果手机银行使用不方便,将极大降低用户使用的积极性。
(五) 其他问题
目前,银行业和电信行业分属不同的监管体系。根据监管要求,商业银行无法借助移动运营商的网点向客户提供手机汇款、手机取现等业务。政策的掣肘将会影响我国移动金融的进一步发展。而国外成功的经验表明,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有利于促进移动金融业务快速普及发展。
另外,我国与移动金融发展相关的应用环境和配套设施相对不足。目前,移动金融在交通、教育、水电煤气缴款等公共事业中的应用普及范围还不能达到预期要求;接受移动金融服务的厂家商户尚待培养,终端POS机投放严重不足;广大民众对移动金融的安全性还存有疑虑等都严重制约着移动金融便民惠民作用的发挥。
四、应对策略研究
银行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战略要从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出发,品牌和安全是贯穿整个应用构成的两个要素,应用上分别从营销、渠道、产品、服务、运营、商业模式这几个方面考虑。在此基础上,基于上述移动金融的问题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
(一) 重视农村市场拓展
农村范围广阔、农业人口比重较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移动金融,能够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极大地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国外成功实践也表明,发展移动金融能够向广大农村地区低收入人群提供可以负担的现代金融服务,从而提升全社会的福利水平。
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边远地区发展移动金融业务的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推动并参与农村地区移动金融业务推广,降低移动金融服务价格,让低收入者用得起、用得省。同时采取加大财政补贴、政府统一采购等有效措施,实施“手机下乡”,推出适合农民消费群体且带有移动金融服务定制内容的低价格手机终端。在乡村网点建立移动金融服务体验站和流动宣传车巡回下乡等方式,方便农村用户熟悉、办理业务等。
(二) 建立以银行为主导的移动金融产业链
由于银行是金融机构,而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目前均未获得相关牌照,因此针对整体金融服务来说,银行必然是主导者。而只就移动支付这一细分领域来说,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由于也涉及资金账户管理功能,因此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但通过分析可以得知,银行的优势更为明显。首先,银行拥有金融服务牌照,无论从提供金融服务的全面性还是安全性来说,相对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企业都更为突出;其次,运营商的优势在小额支付,购买商品的种类受到限制,而大额的账户管理则需由银行来管理,对购买商品的种类限制较小,故能带给用户更大的效用。在手机支付应用方兴未艾的大环境下,银行应该主动出击,探索多种移动支付方式,如现场非接触式支付、远程支付等,努力寻求可行高效的解决方案,并加强与运营商、设备提供商、软件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移动支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将手机支付整合到手机银行的功能中,使客户真正做到随时、随地、随心支付。
因此,建立以银行为主导的移动金融产业链将有利于产业的积极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以推进移动金融、移动电子商务等移动通信与金融产品的融合业务的创新。
(三)注重移动金融安全性体验,培养客户信心和认同度
移动金融的安全性要求并不亚于网络银行。从用户层面来看,移动支付是一种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应用之一,用户的使用习惯与对此类业务的使用信心尚未建立。一方面是需要行业参与者完善支付安全技术,建立行业规范;另一方面需要长期加强对用户的安全教育;此外,需要解决行业诚信问题,培养用户的认同感与可信度,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用户的消费习惯。
为了推广移动金融业务,促进移动金融市场的繁荣,服务商和各银行也在积极地谋求相应的安全措施。移动金融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软件、数据库、数据存储及网络等多项技术,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给这项业务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这些技术都不是停步不前,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旧有的方法不断被更新,过时的技术不断被淘汰。这就要求移动金融系统平台及网络架构也要不断的更新,以适应业务发展及平台安全运行的需要。
在网络安全方面,可对网络进行仿黑客的模拟攻击以检验网络平台的健壮性,也可请专门性网络安全公司对网络平台进行安全评估。在日常维护操作方面,加强各种安全策略的制定,理顺维护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监督制衡体系,堵塞可能的安全漏洞。银行方面,也可通过在内部网设定SSL(Secure Socket Layer)及安全插座层,将通信内容密码化以此保护网页安全。此外,银行还应要求客户设定ID号码、密码和确认密码,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本人确认的安全性,加大安全系数。银行通过对客户遭遇密码被盗事件还提供补偿保险服务,从而有效地减低了客户利用手机银行的操作风险。
(四) 积极推进企业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
移动金融作为商务活动中的最主要环节,例如财务管理、资金支付等,必须先行,才能为移动商务的发展打好基础。而手机银行作为移动金融的基础工具,能够降低成本、将高效率的运作模式带入企业的财务管理,因此备受企业青睐。艾瑞网的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有65%的企业客户希望通过手机银行来处理财务事务。
同时,对于银行来说,手机银行是其拓宽远程服务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用户黏性,因此亦会加大推广力度。所以从这两方面来说,企业手机银行都将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目前已针对企业用户的需求,适时推出了企业手机银行服务。诸如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极少数银行率先启动了企业手机银行业务。以招商银行为例,其企业手机银行涵盖全时账户管理、移动支付结算、移动投融资、全时电子商务和贴身金融助理五大业务板块,能够实现企业支付、内部转账、代扣、自助贷款、外汇买卖、商务卡和黄金交易等20余项业务的移动化处理和实时查询。
(五) 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持续提升客户体验
从“互联网时代”跨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大环境的改变使人们对于移动金融工具的要求也随之改变。单纯地提供金融相关服务已然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全方位、智能化、个性化成为移动金融的发展方向。银行可以建立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营销和服务平台,这个平台不仅可以进行金融产品的交易,还能汇集各类特约商户,提供他们的位置信息、商品优惠信息等。移动金融+社交网络+电子商务这一模式,对于移动金融的创新和持续发展必将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区别于其他互联网工具,社交网站具有成本低、互动性特别强、信息的、反馈和传播特别快等特点,比公司网站、搜索引擎或者其他的广告方式效果更好。目前,主流社交网站主要是基于Facebook和Twitter两种模式。
银行要用好社交网站,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在社交网站上建立银行的公共主页或者官方微博,并让银行的员工建立自己的微博,通过多个渠道宣传金融品牌与服务;二是通过社交网站的反馈及时掌握客户对银行的批评和建议,从而尽快地改进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流程简化等;三是当银行出现一些危机事件的时候,特别是公共危机的时候,社交网络是很好的社会沟通渠道,便于控制舆论导向;最后,通过社交网络这样一种方式,可以引发粉丝的讨论,进而引发他们购买的欲望,最终达到营销的目的。
从客户体验方面来看,移动金融的使用不够便捷和缺乏个性化将大大降低用户体验。目前,使用手机银行办理业务时操作相对复杂,特别是对手机和网络操作不熟练的客户感到困难。各家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大多雷同,没有特色。而手机这一普遍的通讯工具,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那么针对手机银行的目标客户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应根据手机使用人群的个性特点设计才能更有效果。
以招行信用卡的“掌上生活”为例,其界面设计友好,除了增加客户黏性,随时随地提供贴身服务之外,还通过对互联网运营商、各行业商户优势资源的整合,将各类信息及时触达手机用户,让消费者真正在手指滑动中享受潮流生活。这些都大大提升了客户体验。
除了以上五点策略,移动金融未来广阔的前景还需要打破传统定势和政策限制,积极改善移动金融发展相关的应用环境和配套设施。
五、结束语
银行业正在经历重要的变革期,移动金融是银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移动金融业务的发展正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适应产业发展的特点,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才能永远走在行业的最前列。
参考文献:
1.吉晓辉.移动金融代表未来方向(两会提案).2011年3月
2.摩根斯丹利.移动互联网报告.2009年12月
3,3G门户.2011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2011年3月
4.张权.机遇价值链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年3月
5.清科研究中心.2010年中国互联网投资研究报告.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