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时间:2022-05-02 05:10:33

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第1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地方事业需要,帮助学生长才干、长见识的重要手段。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服务于社会,因此,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有效的社会实践尤显重要。艺术类高校对待社会实践应当提高思想认识,进行统一部署,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不断完善组织形式、丰富实践内容、打造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稳定专业实践基地,并及时交流总结评价,引导社会实践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迈进,扎实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一)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

完成相关制度保障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必修环节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善社会实践课程和大纲,突出艺术专业特点,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度,从制度上确定社会实践地位,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常态工作。完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辅导员)的有效配合,比如,将参与、指导社会实践作为评优的参考依据,有效核定工作量并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切实提高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成立学校层面的领导机构

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学校应当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提高认识,改变以往社会实践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统筹学校整体资源,统一制订社会实践方案,如,进行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打造、基金投入使用及配套措施等,从而做到从艺术学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构建起适应学生需求与发展的社会实践体系,从而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

(三)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有效结合的关键环节

1.结合专业、需求策划

社会实践主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增强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首先在于课题的选择、计划。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突出艺术的专业特点,寻找符合地方实际需求,进行策划选题,提前做好活动计划。因此,在进行实践活动选题时就要从实际出发,做具体分析,寻找社会实践活动、艺术与社会需求三者的结合点。可以由专业指导教师直接根据社会实践具体要求和地方需求,结合学生所学艺术专业特点,设计社会实践的多个课题以供学生参考和选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有的放矢地设计选题。

2.建立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和团队

学校还应积极为社会实践搭建平台,联系政府部门或者相关机构,为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搭建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专门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认识到艺术回归生活的价值,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魅力,加深对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社会实践团队的建设是保证活动实效性、长期性和影响力的基础,因此,学校和学院必须努力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师指导团队,这样才能在学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形成文化氛围,实现稳定性、长期性。

3.加强社会实践专业指导

教师队伍建设在艺术类教学中仍然以“师徒传授,手把手教学”为有效形式,专业教师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也具备艺术学科理论的前瞻性,理应成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活动能围绕着艺术专业和社会需要展开;同时他们的科研优势和艺术敏感性也使得实践活动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实践内容的丰富和活动形式的创新。因此,艺术类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想发挥艺术学科优势服务社会,同是达到提高学生自身专业能力的目的,必须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支持,学校必须完善制度认真加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4.做好评价激励和交流总结

进行交流总结,完成评价激励,是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社会实践活动取得长远效果的措施。一方面,通过团队之间的交流总结会、实践成果展等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宣传与推广,鼓励更多老师、同学注重社会实践,不断深化实践成果,形成文化氛围,提高大家对社会实践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完善激励、评价体系,可以及时发现社会实践中的成果和失误,保证社会实践的良性发展,激发师生的积极性。

二、总结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全方位 实践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通过对社会实际生活的参与体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磨炼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思想政治综合素质。

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是改变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仅采用观看影像材料和组织学生出外参观等过于单一的实践形式,采用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学期内实践与假期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基地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现实实践与虚拟实践相结合、统一实践与自我实践相结合、思政课实践活动与社团活动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立体化、全方位实践教学形式。

一、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时间维度上,实践教学贯穿学生求学的整个时期而非某一特殊时期,也就是贯穿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及学生学习全过程。采取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期内实践与假期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形式。

(二)空间维度上,基于思想政治教育随时随地都存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特点,实践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和校内,要扩展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表现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基地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现实实践与虚拟实践相结合。

(三)主体维度上,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通过实践教学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机会。实践教学既要照顾全体学生,开展统一的实践教学活动,又要兼顾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开展自我实践活动,做到统一实践与自我实践相结合。

(四)客体维度上,实践教学要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而非单纯校内课堂资源,通过各种教学方式而非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而非传统理论传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可采取思政课实践活动与社团活动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二、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的构成

(一)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后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是指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穿插开展小型化的实践活动。思政课课堂教学具有教学时间和场地有保障、学生集中、多媒体教学条件等有利因素,教师可以适时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讲演活动、团体辅导、音像展播等[1]。这些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课后实践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的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活动内容要切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因此,课后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是主题实践活动,即根据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设计相应的实践主题,如“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家乡之变化――新农村建设观察”等。课后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印证、检验和深化,帮助大学生理性认识社会、分析问题,有助于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学期内实践与假期实践相结合。学期内实践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包括课堂实践教学、课后实践教学及其他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特别指出的是:高职院校思政课主干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门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一学年开完,大一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时期,思政课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要全力抓好。大二思政课主要是《形势与政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某种角度看,它是前两门主干课程的延续和深化,必须搞好实践教学环节。

到第三学年学生基本在校外实习,是大学生全面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的实际体验会深刻地影响他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思政课的教育主题要和专业实习相伴随,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如:“我看社会”、“我了解的中国”等。期间,思政课教师应当和实习生保持恰当的联系,关注实习生的思想动态,实习结束让学生上交专题报告或思想汇报,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

假期实践是在节假日及寒暑假期间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假期是学生直接观察和了解社会的最佳时间,期间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效果较好。目前,高校开展的“暑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非常成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不同方式参与这项活动。思政课教师要主动配合参与其中,把思政课教育的内容和主题贯穿实践活动,提高假期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三)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是在大学生在校期间由思政课教师及学工、团委、社团等部门开展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包括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校内实践在时间、地点、人员组织、经费等方面得到较好的保证和保障,实践活动效果是最好的,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领域。

校外实践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走出校园、步入社会进行的实践活动,它可以是思政课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直接组织、带领大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与学工、团委、社团等部门共同组织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外实践的优点是学生直接面对社会,感受深刻,教育性强。但校外实践尤其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有严密的计划并落实保证必要经费的落实。

(四)基地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基地实践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的实践教学。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都建有具有地方特色和适应高校需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这些基地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托,也是主阵地,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其活动场所稳定、易于组织的优势搞好实践教学。此外,高校还要积极探索和建设“双基地”,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更加坚实的阵地。所谓“双基地”就是以思想性为基础,以专业性为依托,充分挖掘、调动、整合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就业择业、创新创业等实践基地的资源,将各部门、各学院建立的实践基地统一起来,作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基地,根据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在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阵地化发展[2]。

社会实践就是通常意义上的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主要有青年志愿者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参观考察、科技文化服务、社区服务、公益活动、勤工俭学、挂职锻炼、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具有形式多样、活动的时空广阔并不受限制、活动开展机动灵活等特点,是大学生实践活动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领域和阵地。

(五)现实实践与虚拟实践相结合。现实实践是指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在客观存在的环境中所从事的实实在在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以上所提及的所有具体形式的实践活动。

虚拟实践是指一种虚拟环境下进行虚拟实践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网上虚拟活动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虚拟实践教学包括基于校园网的虚拟实践教学和基于新媒体(QQ群、空间、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和博客、微博、微信)的虚拟实践教学。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互动:解疑释惑、问题探讨、视频资料展示、模拟角色扮演等。虚拟实践教学的特点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管理和考核实现自动化,保证公平、公正。虚拟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今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方向之一。

(六)统一实践与自我实践相结合。统一实践是思政课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统一组织、开展的主题实践教学活动。这种实践教学可以保证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落实,达到教学目的;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实践活动之中,实现教育对象的全覆盖;便于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效果。

自我实践是指学生依据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实践内容和要求分散地自行进行的实践活动。由于每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及觉悟程度不同、思维方式及能力不同,还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及兴趣点不同,因此在服从思政课教学主题和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学生依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开展适合自己的实践活动。实践形式、方式、时间、地点可以不同,但实践活动结束要提供实践报告或实践心得,作为思政课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保证实践教学有成效。

(七)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团活动相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目的是通过实践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和政治思想觉悟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生依托社团开展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锻炼、为人处世的学习、团队精神的培养及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活动的宗旨和目标是一致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理由也有必要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思政课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要依据各类社团活动的内容及特点,结合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对学生社团进行针对性指导:依托科学研究型社团,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依托志愿服务类社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志愿精神;依托文化艺术类社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情操。

(八)教学实践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有目的有目标地统一组织实施的实践活动,活动形式和方式是明确的,效果也是显著的。同时,“生活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样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生活实践有思政课教学的元素,也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关于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的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等教育目标,更多地需要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践行和养成。因此,思政课教师要重视引导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规范自己的言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做到“知行统一”,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

三、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

思政课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是由目标确立、计划制定、类型选择、组织管理和总结考评等若干环节相互联系构成的操作系统。

(一)全方位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目标的确立是其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也是其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首先,要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即要在认识上明确实施实践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其次,要制定思政课每门课程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即要明确该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具体目标要明确具体、简明扼要,学生易于理解,避免抽象性、笼统性,内容上具有针对性,操作上具有可行性。

(二)全方位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实践教学计划是开展实践教学过程及实现其目标预先拟定的具体方案。首先,要反映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体现为明确的教学目的及要求的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总体的教学总结与考评、实践过程的指导与反馈等。其次,要反映实践活动的具体性,包括实践教学方式的选择、地点的选定、实践教学的时限、实践教学的人员组织、实践教学的流程等。

(三)全方位实践教学类型的选择。选择合适、恰当的实践教学类型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也影响到思政课教学的说服力及有效性。选择思政课全方位实践教学类型(方式),首先要以教学规律和原则为依据,体现思政课及实践教学的特点。其次要以实践本身的特征和要求为标准,体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实践特点。再次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特色、学生特点、地域状况及时间因素,合理地选择合适、恰当的实践教学类型(方式)。

(四)全方位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实践教学效果的发挥依赖于有效的组织管理系统。首先要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领导工作,体现为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机构体系、思政课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运作经费的保障等。其次要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包括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及其要求、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与规范等。最后要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及教学成果的监控体系建设,以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此外,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教学内容和主题要提前告知学生,材料收集、方案设计、活动流程、必要的道具设施、活动参与、活动结果的检查和总结,各环节都由学生完成。教师主要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参与其中,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3]。

(五)全方位实践教学的总结与考评。实践教学结束后,思政课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及相关人员做好总结与考评这一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总结是对实践教学结果的成败、效果的优良程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结合的优劣、教学目标与结合及组织管理实施的好坏等方面的总体评价认识。考评主要是对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实践成果等给予客观的评判。考评可以通过教师考评、学生自评、学生相互评三方面结合进行,做到客观、公正、合理。教师最后对考评作出评价,鼓励为主,分出等次,并给予适当的奖励,作为思政课课程考核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桂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探索与研究――以鄂州职业大学为例[J].学理论,2014(7):234-235.

[2]王维国.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其他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http:///show.asp?id=5457.

第3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唐文利(1968-),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馆员。(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研究——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角”(项目编号:11BKS02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80-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课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笔者认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是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逐步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从而获得广泛社会认同、形成普遍社会共识的过程。[1]具体而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使人民大众更好地理解、更好地接受、更好地掌握,并使它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2]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所谓掌握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性教学: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安排一定的课时,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课题研究、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具体形式,使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具有实践性和时效性特点。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基本的理论观点。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又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方面去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生命之源,脱离实践,理论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注重课堂讲授,注重单纯的概念化、理论化的政治传授,强调灌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容乐观。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注重实践性,通过开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为主题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亲身体验,感悟生活,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从而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宣传者和践行者。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同样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须是以时代需要为终极目标。[4]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尤其讲求时效性,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时代性,要反映现实社会的发展,体现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使大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更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种教学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极大提高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三、实践性教学: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路径

1.集中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

集中实践活动指由学校统一组织和安排时间、地点和经费,每年寒暑假由学工部和团委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三下乡”活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学生参与面广,活动集中。小组活动指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教学特点,结合学生自身专业,以5-7人为小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教学活动,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按照教学场地的不同,可采取课内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等形式。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可采取以体验式为主的实践性教学、以社会调研为主的实践性教学、以问题探究为主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采取以体验式为主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可采用人物访谈、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广西师范大学实践性活动设计的形式有:

(1)开展人物专访活动。要求学生拟定访谈专题,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专访。如著名企业家、文化名流、政府要员、劳动模范、英雄人物、部队军人、平凡百姓、博士、教授、校长、学校书记、检察官等。

(2)组织参加公益活动。如访问福利院、聋哑学校等并为他们做一些具体的实事;参加扶贫帮困“手拉手”、“一助一”活动;参加环保植树绿化环境或维持社会公共交通秩序或修缮社区公共设施等活动并做好记录。

(3)参观考察。如法庭观摩活动,参观庭审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民情,真正体会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魅力。可采用以社会调研为主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可带学生参观新农村建设、考察改革开放成功的基地,围绕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开展社会调研等。如广西师范大学实践性教学组织学生考察桂林三金药业集团、桂林漓泉啤酒厂、桂林高新开发区、恭城生态农业、“印象刘三姐”表演村等进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注重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哲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采用以问题探究为主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可让学生对某一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进行课题调研等。

2.开题指导和全程指导相结合

开题指导指开学初要求每个教师对实践性教学都要提供详细的计划,做到科学安排。首先组织学生制订实践性学习方案。开学第一周,任课教师就要求学习小组(以4~5人为宜)围绕课程的内容,根据学生研究兴趣,确定本学期实践的选题。实践活动的选题要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选题要紧扣时代主题,针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其次,组织学生做好开题报告。学生选好论文题目后,要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才能进入写作阶段。全程指导指在整个实践性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要全程跟踪,包括活动前要帮助学生制定实践活动计划及开题的指导,活动中要帮助学生解决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论文写作。活动后要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实践活动中的收获,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写作。在指导过程中,可通过面谈、书信、电话、互联网等形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和沟通。[5]

3.点评交流与总结表彰相结合

交流点评是实践性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点评交流一般在课程结束前的1-2周进行,可以在班级由教师进行综合总结评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汇报,每个实践小组简要陈述小组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结果及收获,教师对每个实践小组给予相应的点评,及时总结实践活动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是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深入社会、深入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成果,加深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分析问题、问题解决。通过点评交流,不仅让学生分享到不同的实践成果,而且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结束后真正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魅力,达到真知、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如广西师范大学在课程结束前两周,进行实践性性学习成果汇报、提问和点评。每个小组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班上进行汇报展示,接受教师的提问和答辩,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和打分。学生汇报实践成果的形式灵活多样,有的实践小组派1名代表上讲台陈述成果;有的实践小组利用课件进行成果展示;有的实践小组采取表演的形式进行成果汇报;有的小组利用手绘漫画形式进行成果展示等。总结表彰一般由学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组织,实践活动结束后在全校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给予通报表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4.教学计划与教学考评相结合

实践教学计划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依据,要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及教学目标,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制定实践性教学计划时应遵循整体性、目标性、针对性、系统性、可行性原则,以保证实践性教学能够有序、有效进行。制度化的实践教学考评是监督和改进实践教学的需要,也是调动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因素。要将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作为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要把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实践成果的质量综合评价计入学生的期末成绩中,占总评成绩的30%~40%为宜。如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35%。

参考文献:

[1]吴学东,余茂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索[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1):95.

[2]吕卓超.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切入点[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2):5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质量观;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67-02

一、在构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强调适应社会需求

1999年湖南怀化学院建立了教育系,从2002年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2015年教育系更名为教育科学学院,经过14年的探索,我们积极探索和研究省内外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研究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学前教育最新发展动态,找准切入点,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突出教师基本功和教师特长。在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反映现代教育理念,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学习、主体地位,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科学研究,多次重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近年来先后多次讨论、修订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改进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现已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能力课程模块体系,由最初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块到“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三大模块改革为“大学公共能力课程、学前专业能力课程、儿童教育发展能力课程”的集知识、素养、能力为一体的课程模块体系,在本课程体系中,力求优化智能结构,做到文、理、艺渗透,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和专业特色。

强调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确立了适应社会要求的学前教师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21世纪,能主动适应学前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实践动手能力强,有特长而又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专门人才。

在方案实践中,我们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突出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摆脱了传统教育的一味的系统化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实施教育素质和文化素质并重;教育教学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重;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并重;在课程结构上文、理、艺、英并重普修;实现个性特长与全面发展相结合。通过加强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育,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军训、社会调查等)、科技素质教育活动(如开设专门的手工艺制作课程)。培养方案中,实践(验)活动课程总学时635课时,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约为6∶4。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内化为教育教学能力:即具有实现代幼儿教师和素质教育能力,一专多能,一师多用的综合加特长的骨干教师,从而具备竞争取胜的职业特质。

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学前教育教学和学前教育研究两个专业方向,突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学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强调专业特色

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涵盖三个阶段的教育实习(共计18周)、军事训练(1周)、社会实践(8周)、劳动实践(2周)、专业实践等五个部分,总学时比例占总课程的11%。同时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有计划、有指导地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测评,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和系级的校园文化活动;课程教学中以开展综合性实验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满足了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1.学前教师职业基本功训练:全面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测评,在大学四年中,通过有层次、逐步实施的教师基本素质和技能的训练与考核是我院实训工作的特色。结果显示到2016年4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三笔字、简笔画合格率为100%,考核获得二甲以上等级水平普通话的学生有77%,课件设计合格率达到90%,微课片段教学考核合格率85%以上。

2.校园文化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和系级的校园文化活动。成立并参与了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舞蹈团、合唱团、结谊社、野草文学社、网络协会、航模协会、教心社、口语艺术社、致远书画协会等等;积极开展说课、课件制作、教育小论文、简笔画大赛、讲故事、手工制作、舞蹈创编大赛等各种活动,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充实了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让学生们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在学前专业能力课程模块中开设了一定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和研究性学习。我院向各教研室下发了《关于加强专业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的通知,各教研室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内容”研讨与教学工作。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前游戏论》的教学走出课堂指导学生综合实践课题“关于儿童游戏类型的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专业课程《幼儿园工作管理》的教学,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关于幼儿园总务工作调研”的研究性学习,专业课程《幼儿园活动设计》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的研究,等等,反映了我系在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注重以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特点。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教学 体系 抛锚式 范例式

一、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概述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理论教学,而未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作为培养目标。其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学习,不会学习的方法;二是教学模式设计内在逻辑性薄弱,难以递进式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三是学生掌握的语文技能难以满足学习与工作的基本要求。

针对上述语文教育的弊端,国家提出了将语文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改革思路和语言文字学习情景化、社会化、生活化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应源于对工作、生活与社会的实际经验,学生“学”的目的在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沟通、表达。而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符合这些要求,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贴近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主题为内容,对语言文字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课程。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则是指由实践教学目的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支撑条件体系构成的整体,在运行中各个子体系各自发挥作用又互相协调配合,以实现实践教学的总目标。

二、我国目前小学语文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未形成稳定成熟的实践教学体系,组织管理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主要采取松散的、随意性的形式,并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多数学校由教师根据自身认识和教学需要确定实践教学的目的、方式、主题和评价体系。学校对语文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松散,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佳。小学语文实践教学工作自身的无序性使其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其各环节之间缺乏应有的配合与融通,难以达到新课标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

(二)实践教学具体环节设置缺乏科学性

现有的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质量与效率。二是通过社会调查、访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表达思想的能力。三是组织课外活动,如成语擂台大赛、辩论赛。四是通过网络等方式收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背景资料。五是通过绘画、摄影、手工等方式将课堂讲授内容再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或者在劳动实践后将亲身体会加以表达。但是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限制,部分语文实践教学存在走过场的现象。1.部分实践教学目的不够明确,有些教师将学生兴趣放在首位,忽略了锻炼学生“语言文字”能力这一根本点。还有些教师强调声、光、图像等多媒体方式的直观性,却忽略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2.部分实践教学过程监控不到位。3.部分活动的主题和方式脱离社会与生活,局限在封闭、静态的环境中,由教师传授知识,而不是由学生主动参与。4.活动结束时缺乏必要的总结、评价、展示与信息反馈环节。

(三)实践教学缺少必要的实现条件

实践教学要发挥效力受到各种条件因素的制约,如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经费等等。目前,大多数学校缺少配套的实践教学基地,没有独立的实践教学经费,没有在教学计划中列出充分的实践教学时间。而且,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掌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此外,还缺少一套简单易行、效果显著且与课本配套的小学语文实践教学辅助教材。

三、构建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一)构建成熟的实践教学体系

要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校需要充分利用课堂、生活和社会三方力量与资源,开展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合理安排课后作业,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其次,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理解、表达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用竞争激励学生,用兴趣驱动学生,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二)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循序渐进,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针对2年级以上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应采取“抛锚式”“范例式”教学模式。所谓抛锚式教学模式是指,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进行,在情境中选择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中心内容,选出的问题就是锚,这一过程就是抛锚。然后,由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协作学习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所谓范例式教学模式是指,从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与规律,并逐步进行归纳总结,再进行迁移整合。

其次,开设社会调查和见习课程。教师可在教学计划中为3年级学生安排见习课,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考察参观,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对见习单位的工作情况有一次实感体验。教师可为4年级学生安排社会调查课。社会调查的目的是使学生深入基层,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现象。社会调查结束后,学生应当提交调查分析结论和可行的建议或方案。通过社会调查与见习可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与人沟通交际的能力和语言文字提炼与表达能力。

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综合能力。例如,教师可组织1年级学生开展剪切板识字活动,增加学生的词汇量;组织2年级学生开展书法大赛活动;组织3年级学生开展读书比赛,有计划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组织4年级学生开展辩论赛,培养学生理解、沟通、表达、合作与协调能力;组织5年级学生开展演讲比赛,锻炼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彩的辨别能力和表达效果的体会、把握能力;组织6年级学生分组轮流制作手抄周报等。

(三)采取配套措施,为实践教学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首先,强化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确立实践教学大纲,制作实践教学课程计划和总结;建立实践材料存档制度和质量监控机制;科学合理地计算实践教学工作量;加强安全监控力度,对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杜绝安全事故。其次,为小学语文实践教学提供经费保障,并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增强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综合驾驭能力。最后,签订见习协议,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图书室、阅览室和微机房,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场所。

第6篇

人民教师 汪启喜

新课程进入东山已两年了,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在我县已走满两年。本人有幸亲身经历了该课程的试验。几多收获,几多困惑。下面笔者从一位一线教师的角度对一阶段以来的实践经验和感想体会做个梳理和总结。

研究大纲

课程定义

一‘课程发展史

二、课程定位

三、课程意义

四、课程目标

五、实施过程

1、 选题

2、 设计(方案)

3、 计划

4、 实施

5、 反馈

6、 总结

7、 评价

六、课程评价

总的感觉:这是一门解放人的课程!

它向传统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既来自于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来自于对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挑战。

向来传统的教育理想,就有着活动育人的体现,想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做过开展活动课程的尝试,但在应试唯上的压力下,都成了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徒有其表的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给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希望,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功不可没!

一年来,我们在一些方面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门课程的时实效性。

首先是孩子们喜欢它:“我喜欢上综合活动,因为它可以让我感到高兴和快乐,只要一上综合活动,什么不开心的事情都忘记了。” “我的感受是:上活动课真好!因为,它让我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而且还能提高我的勇气。活动课上的越来越好,知识越来越多,动手能力越来越榜,社会见识越来越丰富。”

其次,是它改变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前那种专靠讲授和练题的教学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到了根本的改变。教师不再只是靠讲解,而是要千方百计的引导学生动起来;学生不再被动听课,死记硬背,而是要全员、全程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教,在活动中学。

再次,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活动课程无教材,上什么、怎么上都得由教师自己开发,这样子,教师的创造积极性就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了。而学生呢?从选题、计划、实施、总结汇报、评价,都贯穿了他们自己的活动,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例如在……的实践中获得了

几点经验:

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学会资源整合。

1、与其它课程相结合、

2、与乡土知识相结合、

3、与时事政治相结合。

关于活动课题的选择――

1、教师预设主题。如:《我们的白埕》《养蝌蚪》

2、学生自主选题。

3、集体即兴选题。如:非典

4、主题词选题。如:《绿色的 》

一些困惑 ——遭遇的问题

1、 选题——预设与生成,意义与兴趣?

2、 资源——

3、 范围——安全与区域教育

4、 质量_-过程与结果

5、 领域——指定与非指定

想课题容易,挖好课题难!选不出比较有价值的、可行性强的,又带有很强吸引力的好课题!

1、安全顾虑――课外活动放不开手脚

2、课程教学模式比较模糊;(计划课基本成型,但汇报课尚无成效。)

3、活动深度不足。

4、班队活动有声有色,指定领域比较薄弱:研究性学习基本空白;社会实践挖不出好课题;

5、活动伊始颇有兴趣,过程监控比较不力,结果,往往难以持续到底。

继续参加福建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

还是在华福酒店,到三星级酒店听四形级的课。

早上听了一节,实验小学翁陵珊老师上的《春天在哪里》。

总体效果很好。

尽管有些细节有待进一步优化,但瑕不掩瑜。没说的。

评课时,几位老师的发言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第一点:关于要不要试教?

第二点:关于活动要紧扣主题——是不是所有活动都得紧扣主题,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三点:关于学生的兴趣——是不是所有活动都得围绕学生兴趣。

一、我不反对试教,但反对在同一班试教。

如果总是在同一班试教,学生的兴趣就都被磨没了。课的新鲜感都没了。

真要试教,请到其他班。

至少不要全班性的试教。

像今天的课,最好一组一组的单独“试教”——汇报排练。

二、

一个建议

县、各中心校在教研上宜抓点(确定重点学校)、抓项目(主攻某类课型)进行攻关,将各类课型的基本教学模式摸索出来,寻求逐个突破。

=============================参考资料:

1、李建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新课程 新创意》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在我国新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按照新课程计划,综合实践活动占总课时比例的6%--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开辟了渠道,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新课程形态,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为什么要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的重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它表明,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种把课堂看作唯一受教育的场所,把书本看作是唯一的知识来源,把教师看作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的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生活中、工作中和实践中的学习。

第7篇

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学校综合实践课程活动总结,欢迎阅读!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人们非常关注的热点,作为教育者应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挖掘本地资源,从目标、内容选定,评价措施等方面,切合实际制定本校的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发挥教师、学生、社区等方方面面的作用,大胆实践,不断尝试。善于创新。总结完善使新课程改革取得更深层次的发展。

综合实践课和其他学科相比,没有现存的教材,没有固定的模式,美哦亚传统的经验,没有专业的师资,这种全新课程,作为实施该课程的老师,意味着更多的困难,意味着更多的挑战。但是综合实践活动它基于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适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为了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的形成开辟了渠道,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也给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本着,目标明确,整体规划,大胆尝试,完善提高的原则,使每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健康成长。

一、树立教学新理念,培养复合型人才

教育思想观念的树立是关系到综合实践课程成败的关键,因为教育方针是确立教育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教育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今必须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教育方针。可以使我们对教育方针有新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宏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内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要求,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近几年片面追求升学率,对教育方针,素质教育宣传少了,以至产生了错误观念,注重应试能力,放松了素质教育,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新的课程改革必须注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我校总结好的生源转移,升学压力加重,生成空间缩小的具体问题,着重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面对新的机遇,明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积极投入教改,加强对综合实践课的领导,制定目标,以改革为契机,行知实验学校为动力,谋求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开创新的育人环境。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努力。

二、制定合理明确的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课程师一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 ,具有与传统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不同的课程理念,包括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的观念,课程的性质等。为此,我校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如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请专家作讲座,组织全校教师专题讨论,赴江苏洋思中学等地考察学习等。从而正确认识设置综合实践为必修课的重要意义,把握课程内涵,更新观念,明确课程目标,在实施该课程目标中,根据我校特点,明确以下目标:

1、引导学生从社会中,自然中,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去调查研究。例如,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农民种粮积极性,收入问题等在调查探究中,让学生增长见识,获得亲身参与实践调查的积极体验和相关经验,从而增强为改变家乡面貌而认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2、让学生体验自我与社会,与自然,与家庭生活的关系,感悟自我与社会、自然、家庭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坚持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加强多方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指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发扬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创新意识。

4、合理安排时间,保证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不加重负担,对综合课程时间优化,又要位学生提供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发展学生兴趣,形成健全个性。

三、挖掘课程资源,丰富活动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具有开放性,科学性,实践性,它强调学科间的整合,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应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选择学生感兴趣,有现实意义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题。

把环境教育,生活教育,安全教育,当代科学技术教育,心理与健康教育,多元化教育内容融为一体,有计划的实施。本学年,进行反邪教,崇尚科学的教育,和本校课程学习“四会”,在班团活动中安排学校教育,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分别开展青春期教育讲座,社会的公益活动,全校为加强国防建设知识学习,组织全体师生参观嘉兴军用机场,通过讲解、观看、调查,增强了学生地国防意识。

其次,挖掘学生中资源,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实践中自己提出大量感兴趣的课题,探究实践为之课程化。组织学生春游,去苏州乐园活动,各年级分别组织,调查、访问、考察、采访当地人,从调查染整长环保,羊毛衫厂的编织工序操作,农民种粮积极性现状,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等系列活动,收到了比预期好的效果。

提出了好的建设性建议,和技术更新等措施,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生成性很强,实践操作性范围广而宽。在实践和开展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灵活选择和确定。学校的计划作为一个“框架”,但应留出足够的生成“空间”,有教师和学生或小组个人去发挥主动完成调查专访等,寻求人们关注的热点,真正体现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因为农村是广阔天地,可就地取材,挖掘深层次问题,这是我们学校的先天条件。

其三,挖掘好教师资源。首先应挖掘校园,社区的教师资源,应让有一技之长地教师,师傅,有特长的家长等组成实践课程的智慧队伍。其次是教师的集体智慧。组织各年级的教学骨干,安排好具体的可实施操作方案,结合本校特点订出活动次数,体现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使教师相互配合,切磋提高。这样,既分工又合作,既集思广益,又体现综合的要求,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综合活动中去,加快乐综合活动师资的培养和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条件。

四、体现课程特征,提高课程活力

综合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特征,让综合活动真正充满活力。

(1)教学关系体现人本性

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关系。教师应放下权威的架势,与学生互相沟通,把学到的知识通过活动传授于学生。和学生一起开展探究时间,树立为全体学生服务的观念,杜绝以成人的眼光对待问题的探究,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教师只能以参与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学习的促进者。这样才能使学生活动有声有色,受到学生的尊严,真正体现学生施展才华的关键。”

(2)活动时间应灵活使用。

综合活动在时间上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往往有时活动持续时间较长,加上农村学校居住环境不一样,可在课表上安排步骤、组织协调好,做到时间上不拘一格,充分利用校园、社区资源,利用休假日等,充分挖掘时间,体现课程活动管理的灵活性、开放性。让学生有自主的活动空间。创设多样化问题情境,开放其思维时间空间,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相互争议、以理服人。培养遇事好问,勇于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养成对问题、新知识,好奇心与求知欲,萌发创新意识、真正在活动中学到一些新知识、新能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上进精神。

(3)活动方式提倡多样性

综合能力是复杂多变的课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给学生一定自由度,参与活动的条件,并让他们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活动中强调有利于调动探究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方法、多种心理的投入。

例如实践操作,专题调查研究、亲身体验、专访人物等。注重自主探索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活、社会问题、科学现象作分析研究,自己发现问题加以总结,得出相应的措施及改进意见。所以应多形式灵活机动,培养独立活动能力,也有体现几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在活动中互动交往把创新的机会交给每位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智慧,解决一些社会的实际问题,写出小论文等,在广阔地天地中寻求人生的价值。

五、探求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

要提高综合实践的效果,使之不断提高参与活动的质量,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方法。应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各种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做到目标多元,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注重挖掘和发展学生自我评价潜能,每次活动自我总结。如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碰到什么问题?有什么决策和建议等。有记录、有体会,收集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料不断积累,相互间讨论交流,形成共识,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

教师应从学生发展角度,不断修改调整其评价策略,及时正确地给学生肯定和鼓励,获取学生的主观认同,另外应注重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不局限成果与水平,强调过程中情感、态度、兴趣、欲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方面的进步。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开放性实践活动可请厂长、农艺师、家长、领导参与评价,真正体现多种形式共存的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对学生在整个参与过程中的合理、公正、公开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作为校管理人员,也应更新教育观念,不单从分数、升学率等方面评价教师,应注重对教师鼓励性、研讨式的评价。尊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组织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注重素质评价,不歧视综合实践课老师的辛勤劳动成果。以免影响综合实践课程改革创新和发展。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一个更大的教育创新空间,另一方面,自主性、综合性、体验性、开放性等特点对任课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我们教师和管理人员必须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的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综合实践落实到直处,才可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升。

第8篇

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措施。一年一度秋季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即将开始,为加强对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确保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期间的人身安全,现就今年秋季学校集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正确方向

各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认识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社会实践活动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坚持勤工俭学以育人为根本宗旨的正确方向,坚决纠正和杜绝社会实践活动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要坚决执行《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严格执行《*省中小学勤工俭学管理暂行办法》,切实落实市县有关规定,加强管理,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应当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身体状况合理安排劳动性的实践活动,严禁组织学生参加超越其年龄、生理和自我保护能力范围和缺乏安全保障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禁止学校组织小学三年级(包括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参加劳动性实践活动。小学生连续参加活动不得超过3天,每天劳动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中学生连续参加活动不得超过5天,每天劳动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县直中小学学生参加劳动实践要坚持就近原则,农村学生要做到小学生不出村,中学生不出乡镇。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不得把学生当作劳动力,坚决禁止向学生下达创收任务和其它“以钱代劳”的错误做法。

二、加强管理,坚持严格的审批制度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前,必须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和安全预案上报教育局,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原则上,农村中小学以教学班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必须由学校报请学区区长批准;以学校(含教学点)为单位组织学生集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必须由学区报请县教育局批准,县政府备案。县直各中小学(含榆林中学)以教学班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必须由学校校长批准;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学生集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必须由学校报请县教育局批准,县政府备案。严禁学校、教师未经批准私自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做好宣传,切实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透明度

各学区(校)要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召开家长会、发放宣传材料、开通咨询电话、设置专项公示栏等方式及时将实践活动的相关政策、活动方案、工作措施、活动进展、收益等向社会公开,让群众充分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切实加大实践活动的透明度,使社会实践活动得到社会、家长的认可,不能因为集中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而导致不稳定因素出现,保证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四、预防为主,牢固树立师生安全防护意识

各学区(校)要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增强师生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一要广泛宣传,近期,各学区(校)要开展大规模的安全知识宣传活动,采取简报、图片展、知识竞赛、主题报告会、广播等多种形式在学校内部宣传各类安全知识、安全法规,增强师生安全防护意识;二要强化教育,各学校在日常教学中要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前,要协调好学校与学生、学生家长、农户等方面的关系,同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教育学生遵守消防、交通法规,遵守安全制度,遵守学校纪律,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防自救知识,懂得预防拥挤踩踏、火灾、交通、溺水、食物中毒等事故的一般常识;三要开展演练,各学校要通过远程教育和集中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要抽调专门力量组织安全演练,重点是灭火、自救、紧急情况下疏散演练等,培养师生员工应对各种危险情况的能力。农村学校的演练活动要以防火、防盗、防溺水、防食物中毒、防危房(险墙)倒塌等内容为重点;城市学生要加强防拥挤、防火、防震、防煤气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内容的演练,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师生员工防范安全事故的能力;四要靠实责任,要按照“谁组织、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县教育局和学区区长、学校校长、班主任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管好一级的安全工作格局。各学区(校)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性实践活动必须明确安全工作责任人,靠实安全责任;五要落实措施,各学区(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应当制定安全预案,落实安全防护措施。要配备必要的救护药品、器材,并将班主任以外的其他教职工安排到班级,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组织学生乘车必须选择证照齐全且符合载人条件的车辆,严禁组织学生乘坐拖拉机、货车等不符合客运条件的车辆;严禁学生自驾摩托车等机动车辆,严禁车辆超载、超速、违章行驶。学生骑自行车或步行时,学校管理人员要一同前往,组织学生按照交通法规有秩序行进,决不允许师生分离。在实践场所,学校管理人员应当加强现场监管,维护好现场秩序,确保安全。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期间,要防止学生私自离开实践场所,防止学生食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物,保证学生按时、卫生就餐,坚决杜绝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六要及时报告,学生在校内和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一旦发生学生人身安全事故,学校必须及时上报。农村中小学必须在事故发生1小时内报告学区和乡(镇)政府,学区和乡(镇)政府必须立即报告县教育局和县政府;县直各中小学必须在事故发生1小时内报告县教育局,对发生房屋倒塌、火灾、交通、疫情等重、特大安全事故造成师生非正常伤亡,学校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急需抢救的,学校在立即上报当地政府和教育局的同时,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公安、卫生、防疫等部门,全力组织抢救,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抢救时机,力争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五、精心组织,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

各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正常的教学计划之中,加强领导,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一把手负总责,完善制度,强化措施,确保社会实践活动安全有序进行。在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开展之前,要开好五个会,即以学区为单位的校长会,学校校委会,全校师生动员会,家委会及家长会,村组干部会,认真扎实安排此项工作。在开展活动时,要严格按照学校上报教育局的方案,精心组织,层层签订责任书,分片、分年级、分组合理安排。活动结束时,要认真总结经验,各校要在10月15日之前将活动总结以学区(校)为单位报教育局。同时,学校也要召开全校师生大会全面总结本校的活动,表彰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使活动有始有终。

第9篇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活动课 实施策略

随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被引入课堂教学,给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活动课的有效实施被提上重要日程,下面我结合近几年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经验,谈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活动课教学如何有效开展和实施。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教学的意义

1.关注小学生的生活现实,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的关键阶段,小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愿望和能力;引导孩子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学习,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成为孩子们身心健全发展的客观要求。组织活动课教学,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2.转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利用课堂教学情景组织活动课教学,为孩子们打开探究的时空,让孩子们自主地、创新性地参与学习活动,课本知识的学习不是孩子们知识获得的唯一途径。我们要把孩子们的直接经验学习与间接经验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把孩子们的探究发现、大胆提问、调查研究、合作交流等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3.面向小学生的“生活世界”,加强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活动课教学内容依托于课本知识,但要超越课本知识的局限,要求孩子们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围绕人、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深入开展探索、体验和实践,构建对自然、社会、自我的科学有效的认识,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观。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教学实施的主要环节

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教学过程,要立足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孩子们的认知水平,把情境、问题、知识、思考、探究等要素有机组合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活动准备,收集信息。课前让孩子们收集相关材料和观点,例如实物、图片、文字、影像及其他相关信息,为下一步活动提供相关材料,培养孩子们收集信息的能力。

2.创设情境,形成氛围。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趣味性和活动的交融,注意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和孩子们的认知规律,从孩子们的角度认知世界。

3.情景活动,师生互动。我们要做好“引”、“扶”、“放”三个过程,指导孩子们从“不会”到“会”,有效把握活动课的主题和进程;指导孩子们按照主题活动的目的和要求积极参与活动,力求做到手脑有机结合,把自主思考和自主操作紧密结合,这个环节是实践活动课的重要一环。

4.交流评价,共享成果。活动过程和活动成果的交流,是为孩子们更全面地理解活动主题,更好地掌握知识而开展的;对活动过程和活动成果的评价,并非要区分好坏,而在于更有效地掌握蕴含于活动中的知识。所以这一环节并不是实践活动课的结束,而是要通过交流和评价总结得失,及时调整。

5.总结提升,服务学习。总结既包括对活动课本身的总结,又包括对由活动引发出的相关知识的总结;在活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活动实效,并得出相关结论,为有效学习服务。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教学实施的策略

1.紧密联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活动课教学依托于课本,但又超越于课本,立足于课堂教学又超越于课堂的限制,面向孩子们的生活和已有知识,在开放的活动中促进孩子们积极有效地发展,提升孩子们的活动体验和实践能力。因此,活动主题的选择和确定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贴近社会现实;活动过程的实施要借助具体的情景;活动成果的总结要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学习、社会总结和反思,获得有效的体验和认知。

2.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及作用。活动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性作用,它要求孩子们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同时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指导。科学、有效地处理好孩子们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关系,这是活动课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要求。

3.注重活动课教学中孩子们活动方式的多样化。活动课实施过程中力求孩子们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引导孩子们开展基于探究性的活动、社会参与性活动、体验性活动和实践性学习等。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表演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促进孩子们学习方式的创新。任何活动课都不是单一静止存在的,它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现实及孩子们的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活动课中我们可以多种形式交替使用,这样既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提高教师的活动组织、指导和总结能力。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教学中,教师是孩子们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评价者,通过参与孩子们的学习活动,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师生关系;协调学生、学校、家长三者的关系,为孩子们开展高效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10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由教育部印发的《示范性综合性实践基地实践活动指南》中指出: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整体认识;养成积极、负责的生活态度;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衔接,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促进德智体美在实践活动中相互渗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和基地的教学模式能否相同,基地的教学之路该如何走下去呢?

一、探索之路

从2011年成立以来,我基地就一直在思考和探索适合实践课堂的教学模式(2010年―2012年),积极转变观念,借鉴先进地市的成功经验,开发设置实验项目;并主动思考、探索、实践各个项目的教学模式,整体上呈现出教师个体、自觉探索的特点。2012年―2014年,各项目教师以实践为主,累计、总结,总结、讨论。各个教学组根据学生的特点设定有梯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实时评价,调查学生掌握情况。2014年―2016年,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在对教学模式初步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基

地明确提出了建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工作目标,从实践课堂切入,经过教师个人总结反思、教研组题初步提炼、教学部归纳综合、基地完善提升等。

二、探究成果

1.“三段五环”思想

“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为三段,“活动引领、初步探究、实践创新、展示交流、综合评价”为五环,环环紧扣,段段相连。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陶行知语)。“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具

体化。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要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得直接经验来学习),借助其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得到。

3.“三段五环”思想与建构主义理论相结合

所谓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某一类型的教学活动加以概括而形成的系统、有序、简明的形式,表达其结构、关系、状态和过程的教学行为范型。

三、模式内涵

1.活动引领

根据活动要点教师提供或是学生总结出参考主题。引导学生在本领域提出自己关心、感兴趣的问题,教师一方面帮助澄清纠正不全面、不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巧妙设疑顺势导入,确定探究实践方向,形成主题。

2.初步探究

实践主题生成后,因为不少实践操作都要依赖各种工具,需要借助技能技巧来实现,所以提供准确清晰的讲解和准确无误的示范无疑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探究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3.实践创新

实践教学重在发展感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实践创新是活动的主体部分。创新侧重强调动脑实践,实践侧重强调动手,两者相互结合才能锻炼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教师只在必要时作出指导。实践中,鼓励学生熟练操作技能,掌握技巧,逐步提高动作的自动化(以动觉控制操作过程为主而不是凭视觉控制)水平。

4.展示交流

创作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交流、学生总结反思等,要有物化成果的交流,更要有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交流。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将所遇到的问题列举出来,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5.综合评价

多标准、多形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评价是实践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评价时注重结果,更重过程。评价内容包括参与态度、爱护公物、课堂表现、实验安全、技巧技术、探究创造、表达交流、合作协助、规整清理、习惯养成等方面。

四、取得效果

从教师层面看,“三段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及推广实现了课堂教学中实践(自发)―理论―实践(自觉)的飞跃,为教师的实践活动课堂提供了较为完善、便于操作的实施程序,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趋向科学、规范有序。

“三段五环”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研究方向从“体系”为研究对象,细化到以“主题”为研究对象,形成主}课堂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模式示范指导作用的针对性,准备联合“互联网+实践”模式,筹备资源库,逐步研究形成适合该项目实践教学的“变式”。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开展教育活动,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紧紧围绕我国律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定位,着眼于提高律师队伍素质,增强服务能力,树立良好形象,把握好学习讨论和工作实践两大环节,进一步加深律师管理人员和广大律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职责使命的理解,使广大律师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定位上来,自觉履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二、主要任务和目标要求

各律师事务所要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结合本所实际和律师工作特点,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教育活动,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

(一)深入开展学习教育,坚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信念。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深刻领会律师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是由我国宪法法律和国情所决定的,是我国律师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刻领会律师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领会律师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必须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宪法的基本政治要求,必须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刻领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必须依法履行拥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使命,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工作者、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服务者、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者、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者、社会和谐稳定的促进者。通过开展学习教育,使广大律师深刻理解和认识律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定位的本质内涵、基本要求和肩负的职责使命,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律师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信念。

(二)扎实开展工作实践,依法履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职责使命。自觉践行“五者”的要求,把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努力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工作,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重要职责,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工作实践,依法履行职责使命。当前,要重点围绕市委、市政府实施的“以港兴市”战略、落实“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重民生、保稳定”政策要求,充分发挥律师工作职能作用,为确保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通过开展工作实践,律师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思路进一步清晰,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成效进一步显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加强工作建设,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对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基本定位,按照“政治坚定、法律精通、维护正义、恪守诚信”的要求,认真查找律师队伍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律师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突出问题。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律师队伍进行思想渗透的图谋;通过加强诚信建设,坚持依法执业、诚信执业、尽责执业,坚持防止和纠正各种侵害群众利益行为;通过加强规范化建设,规范律师执业行为,规范律师与司法人员的关系,规范律师事务所内部管理;通过加强律师文化建设,培育和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律师执业精神;通过加强律师行业党的建设,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律师工作中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通过开展工作实践活动,使全市律师执业理念进一步端正,律师和律师事务所执业行为、律师与司法人员的相互关系进一步规范,律师队伍依法执业、诚信为民的社会形象进一步树立,律师行业的社会诚信度、知名度和人民群众对律师工作的满意度、信任度进一步提高。

三、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

这次开展教育活动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5月底结束,活动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12年7月15日至7月20日)

制定印发《市司法局在律师队伍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并召开全市律师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上级文件精神,部署我市开展教育活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准确把握开展教育活动的有关要求。各律师事务所要结合本所实际制定教育活动实施计划。实施计划要体现律师工作特点,安排的学习内容要细化到每一学习日,各所每周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学习并且要有学习记录。各律师事务所应于7月20日前召开本所开展教育活动动员部署会议,迅速在全市律师行业掀起教育活动的热潮。

(二)学习教育(2012年7月20日至10月31日)

一是组织学习。采取以集中学习为主、分散自学为辅的方法,组织律师深入学习有关开展教育活动的文件精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同志在第七次全国律师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应对经济形势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精神,律师管理的法律、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等内容。

二是集中培训。按时组织本所律师参加市司法局、市律师协会和我局举办的专题学习培训班学习。

三是思想讨论。围绕以“如何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为主题进行思想讨论,律师重点查找对律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定位,是否存在模糊认识、信心不足等问题;查找政治思想方面,是否存在信念不够坚定和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不够坚强等问题;查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是否存在措施不力、业务拓展不够、服务方式不活、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查找执业行为方面,是否存在不依法、不诚信、不规范执业和不尽职尽责、当事人不满意、引发投诉等问题;律师事务所重点查找自身建设方面,是否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工作不落实的问题,是否存在发展理念不牢固、发展目标不明确、工作思路不清晰的问题,是否存在以人为本意识不够强、文化氛围不浓厚、人员关系不和谐、公益事业不主动的问题。

各律师事务所和律师要在找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整改措施于10月23日前报局公证律师管理科。

(三)主题实践(2012年1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

结合学习讨论活动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整改意见,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和工作建设活动。

在法律服务实践方面,要围绕我市实施“以港兴市”战略、落实“扩内需、保增长”政策要求和服务农村经济等经济发展方面开展实践活动,围绕保民生、保稳定、扶贫帮困、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公益事业方面开展实践活动。各律师事务所要按照市局下发的《关于指导律师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服务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本所实际,制订本所律师法律服务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不断提高法律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局将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主动同有关部门沟通联系,保持信息畅通,为律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搭建平台、提供便利。全市律师要努力学习,提高执业能力,及时了解相关信息,积极参与各项服务活动,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各律师事务所要重点组织律师参与董家口港区、市重点国防工程建设等重点组团的规划建设,参与村庄和企业搬迁、改造、扩张、生产等经营活动,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征地补偿、农民转移就业、农民工返乡创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值班、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等工作,开展送法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镇村等活动,进一步拓展律师服务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律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在律师事务所建设实践方面,要建立和落实律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构建先进律师文化,打造法律服务品牌,不断提升律师事务所规范化建设水平和业务竞争力,努力实现律师事务所科学发展。

(四)总结报告(2010年5月1日至15日)

各律师事务所对开展教育活动进行总结,总结报告于2010年5月6日前报局公证律师管理科,由公证律师管理科对全市开展教育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总结报告于2010年5月15日前报市司法局。

四、组织领导

开展教育活动,是事关律师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贯穿今年律师工作的一条主线。各律师事务所要把教育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要按照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统一安排,认真组织本所律师参与教育活动,确保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律师事务所要成立相应组织抓好教育活动工作的落实,各律师事务所主任是本单位教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组织、亲自指导、带头学习,抓好落实。

(二)统筹安排,加强督导。开展教育活动要与当前正在进行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相结合,与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与贯彻实施修订后的《律师法》相结合,做到有机衔接、相互促进,既突出重点,又保证各项工作整体推进。这次教育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全体律师,各律师事务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活动的具体要求,要充分发挥合伙人和党团组织的作用,引导全员积极参与,要建立学习考勤和文书登记制度,做到人手一套学习资料、人手一本笔记,确保教育活动的时间、人员、内容和效果的落实。为确保本次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局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将加强督导,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靠前指导,严格把关,掌握实情,帮助解决问题,教育活动期间,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将对律师事务所进行不间断地检查指导,对各律师事务所开展活动情况至少进行2次巡视检查。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从本质上,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因此,克服高职教育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组织不强、引导不力、形式单一、内容肤浅等缺点,充分认识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及其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探讨其在高职教育中的长效机制十分重要。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

实现思想教育知与行的和谐统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贡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现观念构建中理想与现实的理性调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世界观的解构阶段,需要多方接触和积累,不断丰富与调节即将成型的价值观念体系。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学生感受改革开放,感受社会价值体系的各种冲击和张力,从而使他们能够理性地看待并调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进而不断矫正自己的价值观念。在这种理性的调节过程中,大学生即将成型的价值观念体系因为受到现实社会的检验而会变得日益成熟。

实现技能教育课堂与社会的平稳衔接课堂教育强调逻辑的阐释、推理的论证以及间接经验的传承,并在阐释、论证与传承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授累积与技能的培养提高,使受教育者拥有一技之长和安身立命之本。而社会需求是现实和理性的,其运行遵循客观规律的指引,传统的课堂教育可能会偏离或者滞后于现实的需求,使课堂上所传授的技能在现实中不具备效用场,从而浪费了资源、荒废了时间,社会实践可以使师生在社会中感受技能的生命与潜能,获得生产一线的技能资讯与情报,使技能培养紧跟社会需求,使学生能够自觉自主地探求技能,掌握技能。

社会实践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

师资队伍建设功能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充足的实践经验,从而在实际技能的丰富与拓展上给高职学生更多的指导和教益。但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可能全部由实践第一线的熟练工程师担任,因此高职教师在社会实践中,无论是以员工角色顶岗工作,还是以指导教师的身份参与实际操作,或者以参观学习和科研课题研讨等方式进行实践,都将促进其理论的丰富与技能的提高,从而体现出建设与高职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师资队伍的功能。

课程体系优化功能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将课堂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并将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或者带到课堂,可以实现课程体系优化的功能。如我院涉外秘书专业的学生在“广交会”上亲身经历贸易单证的填写以及报关手续等相关工作,对他们以后从事外贸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专业指导教师亲身感受“广交会”上的各种信息并将其反馈到教研室,在涉外秘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增加相关的外贸知识与技能培养的环节,可使课程体系更具有社会适应性。

技术素养提升功能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在于其所培养的高职毕业生是介于工程型与技能型之间的技术型人才,社会实践可以使高职生将理论与技术嫁接到实际操作上并谋求一定的技术改良。例如,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公司人员的要求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借鉴国内相关案例资料,开发出网络营销商务平台,得到了公司的高度评价,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和积累了相关的平台建设经验。他们凭借自身的技术素养组建了可提供小型商务平台的外包制作服务工作室,这是实践可以提升技能的经典案例。

校企合作推动功能实现灵活的校企合作是决定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校企之间的科研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校的教学,也可以加快企业的技术革新,使两者均可受益。教师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技能,学生在企业中接触一线设备与技术,使理论与技能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校企之间的友好合作与良性互动。在这方面,国内第一家校企合作的物流学院――南方物流学院的实践就是最好的佐证。

就业品牌推广功能在这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就业品牌的打造直接决定着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的生存空间。酒香也怕巷子深,通过社会实践,高职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素质纠正企业的偏见,从而为自身正名、为院校增光、为高职教育立威。如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的良好素质使他们成为就业市场的宠儿,也使学院在酒店业有了良好的口碑和魅力。

高职教育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探索

完善制度完善各项实践制度,既能促使各种力量共同关心、支持社会实践活动,又能确保实践方案落到实处,更好地完成设定的实践目标,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首先,应完善社会实践的课程化制度。要将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课程和学分体系,将社会实践课程作为必修课和必修学分,制定出教学大纲和学分细节,明确实践环节的比例与计划安排,建立科学的定量指标,并以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防止和纠正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随意性和不平衡性。其次,要探索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制度。高职教师只有经常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深入基层参与科研活动,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完善,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以提高。再次,要建立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和综合基地,从制度上克服教学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断层等问题,使技能培养更具针对性。院系可与企业签订有关开展实践活动的协议,明确实践活动的项目情况、服务方式、后勤保障等具体内容和要求,规定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开发基地的资源功能,以取得人力、物质投入和产出效益的最大化。基地应兼具教学、科研、生产、育人的综合功能,由基地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直接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丰富内容要科学地界定社会实践的基本功能、地位和作用,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开展社会实践,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首先,实践活动要体现时代主题。只有富有时代性、具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因此,要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和指导思想,赋予实践活动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实现人才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其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要体现个性。个性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宗旨,特殊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的,在实践项目的设计上要充分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实践活动的项目上,应允许学生根据所学专业、所处年级、个人兴趣与特长自由选择,这样才会充分调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实践兴趣。再次,要使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推荐相结合,使与高职生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和强化其实践意识,使社会实践的效果更具长效性。

科学管理要以点面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专业人员和辅导教师双重指导方式开展社会实践、以及时总结、常抓不懈的理念坚持社会实践,从而保障实践激情的长效性。首先,要点面结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点上,从热点问题、专业实习的角度组织精干队伍,进行示范性实践,在面上,以各专业、各年级或者班级为单位广泛动员与宣传,形成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潮。其次,实践过程要实施双线指导。由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指导,由辅导教师进行思想指导。在考核上要听取专业教师、辅导教师、实践师傅三方的意见,摒弃以实践报告为唯一考核依据的做法,以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考核社会实践效果。再次,要完善总结制度,坚持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应将实践经验总结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定下来,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理论,指导教学工作。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在高职教育中的意义,从时间上加以延伸,从内容上加以拓展,从意识上加以强化,力争实现社会实践的常态化。

参考文献:

[1]朱顺祥.对高职教育特色的若干思考[J].职教论坛,2004,(6):18-20.

[2]马丽,周莉.加强高校社会实践,培养高素质人才[J].科技资讯,2005,(26):170-172.

[3]赵丽霞.对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性的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122-125.

[4]王学俭.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J].高校理论战线,2005,(5):30-32.

[5]丁华.探讨社会实践的长效工作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人才[J].燕山大学学报,2005,(8):165-16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