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7 22:10: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际教育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于是,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以昂扬之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自2013年起,教育部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三个专业合称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由于这是一个新兴专业,很多人对其没有准确的定位,于是乎,这个专业便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这个专业都学些什么?
说起中文系,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汉语言文学,其实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言文学同属于中文系,只是学生学习的课程不尽相同而已。
除去所有的中文系学生必修的入门基础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教育学等。可以看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既涵盖了中国语言和文学课程,又涉及外国文化知识及教育学知识,相比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其学生的知识面更为广阔,也更加国际化。
大家平时都在做什么?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大概有三类:学霸型、出国型、工作型。
学霸型和工作型学生是每个专业里都有的。学霸们一般是冲着保研或考研的目标去的,所以在课堂上态度非常端正,课后也会积极地与老师沟通,努力做科研、发论文。以后打算做学术的学生一般会注重加强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相应的文献研究和论文撰写能力。学霸型学生一般会在读研后出国,在孔子学院教几年中文,然后要么留在孔子学院(名额比较少)或者在国外的国际学校、中文教学机构教书,要么回国。回国的话,留校任教的学生也是比较多的,当然,也有转型做其他工作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压力要比理工科的学生少很多,知识也讲究活学活用。
出国型学生相对来说比较特殊。因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本科毕业生即可申请成为国家汉办的志愿者并且出国,待遇也很不错,所以很多学生会选择在毕业之后出国两年再回国。在国外的这两年时间里,不论是做培训机构的老师,还是做其他工作,都不失为一次很棒的人生经历。其次,也有一部分同学打算出国攻读研究生,因为这样能更好地深入国外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将来和外国人更好地交流,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当然,也不乏同学辅修经济学或新闻学的双学位。近些年,受经济和政策的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出国率最高的是欧美国家以及东南亚国家。
工作型的学生也比较多,这类学生本科毕业后不打算继续读书,而是找份工作迈入社会,所以工作型的学生在校期间就把重心放到社团工作和兼职实习上面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本科期间是不能出国做志愿者的,要等到毕业以后才可以。学校一般没有确定的对口出国地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来决定要去的国家。
学校开设的第二外语课是德语和日语,此外,还有韩语、俄语、法语等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读这个专业以后能做什么?
在《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走出国门、增强文化整体竞争力已经成为热门的话题。不可否认,汉语现在正在走向世界,因此,我们专业的学生如果掌握了牢固扎实的专业知识,就一定能成为沟通中外文化的使者。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实践教学,顾名思义是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作为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的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可从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和教学实习几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可以说,实践教学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包括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观摩教学等。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而言,第二课堂是开展丰富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包括文化体验与交流、社会实践、教学见习等。通过这些实践行动,增强学生对职业的了解与体验,为教学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实习则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指出,专业采用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可见教学实习作为实践教学内涵的重要性。
二、加强汉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在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汉语已经逐渐深入到世界各国的语言学习中。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球通过各类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约3000万。而据2015年9月的人民日报报道,最近10年来,中国已在126个国家设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用于帮助外国朋友学习汉语,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汉语学习者达1亿人,比10年前增长3.3倍。
全世界学习汉语人数直线上升,国家对汉语推广的工作也逐年重视。国家汉办从2004年开始设立孔子学院,致力于对外汉语教学,而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也由最初的20余所增加到目前的107所汉硕培养院校。然而,人才培养的增长远远赶不上对外汉语教学所需要的实际人才,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匮乏的问题近年来越发突出。据相关统计,目前全球汉语教师缺口量超过500万,许多国家因汉语发展速度太快,中文外教严重不足。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适应汉语国际化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满足海外汉语教师需求有着重要作用。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培养,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在当前环境中尤为重要。
三、探索汉硕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举措
(一)建立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涵盖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教学实习等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而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是既要符合国家总体培养方案和现实需求,也要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自身办学优势与资源,建立起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符合当前社会对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当前汉语国际教师紧缺的背后,是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的诸多矛盾。要充分挖掘这些矛盾背后的原因,不断改革教学理念,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目标。
其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离不开培养高校自身的实际。学校国际化办学方向与思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专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方式。以湖北大学为例,目前学校已在除非洲之外的世界五大洲近30个国家的100余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合作关系,在美国、巴西、波兰分别组建了海外孔子学院(课堂),中华合作办学以本科为主。在此基础上,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就立足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现有的招生培养状况,把针对巴西和东南亚国家的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开设巴西葡萄牙语和东南亚国家语种的教学课程,建设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体验与教学中心等,这些都是特色发展、差异发展的探索之举。
(二)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要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就要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课比例。没有足够的教学实践,重视专业实践教学只是句空话。目前,全国各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学分低,教学时间少。要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除了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外,在理论课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例如,语言类模块培养内容中,可以设置相应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实践课程;文化类模块中,可设置武术、舞蹈、音乐、剪纸、戏曲等方面的实践课程;在教育教学类模块中,可设置教学实习和教育技术培训等实践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时间。
此外,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观摩教学、模拟教学等,都是在课程中实现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
(三)实践课程与教学见习相结合
教学见习可以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价值的了解与认同,并初步熟悉未来职业规范,加深对职业的认知感与认同感。通过观摩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学或视频,获得本专业的感性经验,为未来教育实习和教学打下基础。
文化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文化实践,如自愿报名参加暑假泰国文化交流,协助学校留学生举办国外传统节日庆祝等活动,参与到国外高校来我校的文化交流项目活动,参加中外礼仪、口语大赛等活动等。通过这些平台,让学生接受国际化理念熏陶,熟悉教育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锻炼英语等外语口语,对外汉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外国学生的爱好兴趣、思维方式和中外差异等。
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加语言文化、外事礼仪等培训。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其参与教学基地和社会相关行业的工作实践,结合专业课程的科研调查、社会实践等。
(四)拓宽实习渠道,加强基地建设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教学实习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到教学工作的过渡阶段,也是检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一个过程,是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必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教学实习,才可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最终成为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化的专门人才。
重视实习前培训。在学生海外实习前,可加强对其出国前的专项培训,包括外语能力强化、外事礼仪纪律培训和目的国文化风俗讲解等。
完善实习组织管理。形成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实习每一环节的指导和管理,为实习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为实习质量的全面提高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加强基地建设。基地建设是实现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建立稳固的、真正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的实践教学基地离不开与国内外高校和文化传播机构建立国际合作交流。
(五)加强实践教学效果评价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在教学、实习和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让不同角色的教育者参与考核与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培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例如,在学生海外实习过程中,可结合导师意见、实习所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学生实习报告、学生自评等形式,结合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价标准,最终对海外实习学生做出准确的评价。这个评价不仅能实现对学生的考核,还能不断完善海外实习这种实践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2):2-11.
[2]杨金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54-56.
(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辽宁大连116044)
摘要:为进一步贯彻国家教育部加强并深化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相关文件精神,从学校人才培养和专业现阶段实际情况出发,本文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调整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课程设置;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064—02
收稿日期:2013—10—12
作者简介:韩蓉(1977— ),女, 辽宁沈阳人。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一、课程设置的基础和依据
(一)依据国家教育部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名称的调整与定位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1]坚持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将原有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修订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一专业名称的调整更加突出了新形势下对汉语教育人才的需求。
1.以往研究者对于名称的界定
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人们通常用“对外汉语教学”来指称“在国内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用“汉语国际教育”指称“在海外把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这是狭义的理解。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用“对外汉语教学”指“在国内或国外,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有人称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用“汉语国际教育”指“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和在海外进行的汉语文化教学”。在不考虑地区因素的情况下,“对外汉语教学”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的界定,都只是体现了汉语“教学”;而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有两种,一种仍是“教学”,另一种涉及了“教育”。
2.“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
专业名称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这是一种非常大的改变。名称将“汉语”置于前端更突出了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将“对外”改为“国际”体现了“请进来”学汉语的同时加大汉语“走出去”的力度;将“教学”改为“教育”,有助于推动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这说明教师不仅要教汉语,还要承担育人的重任。
(二)依据“汉语国际推广”和“孔子学院建设”的国家战略发展目标
汉语国际推广作为国家外交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提出的发展目标实现了六大转变:[2]第一,由对外汉语教学转变为全方位汉语国际推广;第二,由“请进来”学汉语转变为“请进来”并加大汉语“走出去”的力度;第三,由专业汉语教学转变为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教学;第四,由主要靠教育系统推广转变为系统内外共同推广;第五,由政府行政主导为主转变为政府推动、加强市场运作;由纸质教材面授为主转变为发展多媒体网络等多样化教学。随着形势的变化,国家也在不断地调整战略,但“走出去”的战略始终没有变。
(三)依据我校201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思想
我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将知识、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一方面强调将基本理论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在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语言学和语言教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对能力的培养,即应具有从事汉语语言和文化教学、研究和交流、推广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强调教学技能的培养,具备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及技能,受过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国际汉语教学能力,具备教师的基本素养。
二、课程设置的调整与说明
(一)学时学分
五种课程类别(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英语强化课、专业选修课)的总学时由原来的2895学时调整为2867学时。其中在专业选修课上增加了34学时,这是为了从专业角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英语强化课减少了62学时。而总学分由原来的185分调整到184分,其中英语强化课减少了4学分,专业选修课增加了2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1分,这样的调整更加注重了教学实践。
(二)课程结构
1.通识课程
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由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统一安排。前者包括计算机、心理健康、体育、思想道德等十门课程,总学时为541,总学分为31。后者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非外语专业,学生在四年期间至少需修满9学分,共计204学时。这一部分完全保留,未作修订。
2.英语强化课
为了突出外语院校的优势,我校给非外语学科开设了必修的英语强化课。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之上,删去美国自然人文地理和英国自然人文地理,将美国历史文化和英国历史文化调整为对象国历史文化1、对象国历史文化2,将初级英语写作和中级英语写作调整为英语写作1、英语写作2。这些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英语知识和较强的英语能力,为学生进行汉外对比,进行汉语国际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外语基础。
3.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是此次修订方案的重中之重,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是一个专业的基础课、主干课和核心课。专业选修课按照专业方向设置,需体现复合型人才培养内涵,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连续性。修订遵循的基本原则有:(1)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口径,凝炼专业内涵;(2)注重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互相结合,互相促进;(3)加强改革创新,勇于突破传统,在改革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基于以上原则,具体调整如下:
第一,以语言为基础,突出汉语教学理论学习与技能的培养。修订方案中主干课程保留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基础写作、语言学基础课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对外汉语教学课程概论;选修课中将原来方案中的书法课调整为教学书法和中国书画,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调整为教学技巧与活动设计,将现代汉语语音学纳入普通话与方言,并增设了语用学、汉外语言对比。
第二,去文学理论化,整合了文学类的课程。必修课程中将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整合成中外文学;选修课将各种文学作品研究整合为中华典籍选讲,并去掉文学概论课,缩短了文学类课程的授课时间,以区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
第三,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能力。增设了中华文明通论、文化交际与传播、中华才艺、中国民俗、中外文化比较与交流、国际礼仪等课程。
第四,突出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在必修课中,增设了语言习得理论、教育学;选修课中,增设了历史课课程,使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
4.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衔接性,体现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实践教学分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在原来方案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专业见习的实践教学,时间为两周,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更注重个性化培养,如鼓励学生参加与汉语教学相关的比赛,获奖者可以按照专业选修课两学分计算,并冲抵一门专业选修课;注重创新教育,根据学生参与教师研究项目或其他实践活动,在国内外正式期刊上、申请专利给予奖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工作态度、撰写论文等情况给予相应学分和成绩评定。获得学分者可以冲抵一门专业选修课。
[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2).
[3]蒋协众.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论文摘要:阐述了中医药教育在国内外发展的状况,以及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的进展。提出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教育学模式。
《中国教育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而教育国际化更是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趋势。近年来,中医药教育在国际上呈现良好态势。全国各中医药院校每年培养了大批国际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激增,已仅次于来华学习中文的学生人数。
1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状况
1.1中医药教育在国内目前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共118所,中医院校(含民族医药院校)33所,西医院校85所,其中13所设有中医系。
1.2中医药教育在国外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中医药机构,全球采用针灸、推拿、中药、气功治疗的人数越为全球总人口的1/3。由于中医药疗效逐步得到证实,国外中医药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1.2.1中医药教育在欧洲目前欧洲已有各类中医药学校40余所,部分国家和地区已规范了针灸注册制度,如英国对中医药教育的需求量大,由政府或私人资助的中医院校数量与日俱增,法国每年培养1000名以上的中医药人才,包括针灸师、自然疗法与草药疗法师。德国目前已有38个医药院校开设了针灸课。
1.2.2中医药教育在美国已有7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在校生8000多人,学制由业余制该为全日制。
1.2.3中医药教育在东南亚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中医药教育发展潜力巨大。
1.2.4中医药教育在澳大利亚2005年5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通过中医法案,承认中医合法地位,与西医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中医药教育纳人了澳大利亚正规高等教育。
1.2.5中医药教育在日韩日本承认针灸合法地位,但汉方医学目前还没有列人日本政府正式教育体系。在韩国,由中医药学和韩国治疗方法结合而成的韩医学教育得到政府认可。
2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进展
去年2月,中医药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3个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研究已经结题。上述3个国际行业标准研究是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承担的重大课题。另外,在由该会承担的“十五”攻关课题一中药标准国际合作研究中,已采用iso国际标准化工作格式写出人参、黄茂和葛根3种中药的示范性国际标准草案;在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和常用名词术语的英译课题研究中,已建立起1.3万条的名词库和资料库;" g. b.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的英译国际标准、国际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水平)的各类考试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等13个国际标准文件也在制定之中。这些国际标准的建立,对于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3. 1面临的机遇
3.1.1中国加人 wto加人wto后,高等教育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目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境外消费,即互派留学生。加人wto,为中医药教育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为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中医药院校教育结构、吸引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更新和管理机制的改善,为中医药国际教育产业化提供了空间。
3.1.2医学模式的转化和中医药教育的特色现在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医药教育理论上从天、地、神多方位考察人体的阴阳、藏象之间互相联系,在“天人相应”中把握疾病发生演变过程。这与现代医学模式是一致的。
3.1.3全球中药、植物药潮流现代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层出不穷,而中医药的毒副作用较小且疗效是某些生物药、西药无法达到的,人类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倾向潮流越来越明显,中医药、植物药开始显示出超强的科学价值,中医药教育备受外国留学生的青睐。
3.1.4 who的推动在世界卫生组织第56次大会上,讨论通过了关于发展传统医药的决议,将传统医学纳人了世界卫生组织工作总体规划。这标志着传统医学在一定程度上已正式得到了世界主流医学的认可。
3. 2存在的问题
3. 2. 1中医药国际教育的合法性和教育行为无序性之间的矛盾在国外,中医药教育的合法性还没有解决,大多数国家中医药教育没有纳人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因此国外的中医药教育事业有的是商业注册的、有的是文化事业注册的等无序性行为,中医药教育的立法和规范还很欠缺。
3.2.2中医药国际教育的规范性和受教育者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目前国外学习中医药的人员构成复杂,有的是学习西医的,也有普通群众,有使用汉语学习的,也有使用其他语言的等,这些使得开展中医药教育的规范化遇到重大障碍。
3.2.3中医药国际教育的科学标准化与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性间的矛盾中医药教育要国际化,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医药理论及教学方面等一系列的标准问题,而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使得标准化的推进方面做的远远不够,阻碍了国际化进程。
3.2.4中医药教育特色优势与国外同类型教育机构越来越多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国外办学机构将大规模进人我国,另一方面,国外许多高校纷纷开办中医药课程和科研机构,跟我国抢夺生源、师资等,这使得作为中医药教育发源地,我国中医药教育的主体地位正接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3.2.5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与外语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中很多深奥的哲理、专业术语等难以在英语和其他语言中找到对应的描述方法,因此对外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人才很欠缺,不利于中医药的传播。
4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思考
4.1增强中医药教学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建立跨国教学中心,加强教育培训的的国际合作,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如开展远程教育、境外联合办学、合作项目、短期培训、继续教育、网上咨询服务、教材数据库信息资料服务等,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合作,尤其是加强与世卫组织的合作。以借助我国中医药教学的独特优势,建立国际性中医药教育认证机构或权威学术机构,为中医药在立法、技术标准准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性作用。
4. 2加强文化交流中医药文化内涵深厚,中医药发展到至今还是很难进人主流医药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医药所形成和依赖的文化内涵难以被领悟,比如“气”。因此加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引导东西方文化和现代科技成果及研究方法去渗透中医药理论文化,让中医药理论和方法接近现代科学,形成既具有中医药本身特色,又符合国际化发展要求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体系。
4. 3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建设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随着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中医药国际机构的成立,以及近年来我国大批中医药从业人员在境外的教学、临床工作,培养了大批国际外向型人才,使得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具备了外部环境和人才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教育机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师资力量、教学内容规划和课程编排、教材、教学质量和考核等多方面的标准化建设等为重点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标准化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标准化建设对于促进中医药的对外合作交流、对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起重大促进作用。
5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5.1对境内中医药学学生的教育模式
5.1.1加强双语教学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中医药学知识,又要具备较好的专业英语能力,这是中医药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不同语言进行学科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医药教育目前进行的双语教育主要是汉语和英语。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专业知识、专业英语、公共英语(汉语)之间的比例。为此应该:(1)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将双语教学融人整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而不是单独出来,以便于公共英语(汉语)和双语教学的有机结合。(2)营造浓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随时随地的感受到语言氛围,常常开展专业医学英语知识讲座、校广播电台可定时播放医学英语广播等活动。(3)采用合适的教材。对教材的深度、编排形式等多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教材,使得所学既能满际需要,又能保证中医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4)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优劣。学校应引进、培养一批医学和英语知识都较全面的优秀教师,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主导思想下,采有各种有效措施激励优秀人才从事教学。(5)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在继承、挖掘传统医学精髓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了解现代医学、科技、人文等多方面的信息,激发年青人的探索创新意识,为中医药人才走向国际作好学识上的准备。也让来华留学生了解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等,全方位的提高外语水平,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利于更深层次的学习专业知识。
5. 2对港澳台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模式
5. 2.1提高认识,加强医学伦理教育港澳台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的国际化教育模式仍比较落后,在提高认识、创新观念的同时,加强对港澳台来华留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
摘 要: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新世纪以来,直属高校来华
>> 中国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现状及发展建议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辽宁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研究生党员发展现状分析及研究 西医类来华留学生新生入学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研究生网络依赖现状及其媒介教育策略研究 高校扩招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 北京市属高校研究生教育 学科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缺失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思考 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语言初探 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探讨 简论研究生德商现状及提高策略 论扩大来华留学研究生规模的招生策略 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来华留学研究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管理对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路径探索 高校微博发展现状及建设策略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策略 浅谈高校科学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及策略 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6-04-19.
[2][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留学中国计划》的通知[EB/OL] , 2016-04-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名单[EB/OL]. ,2013-11-21.
[7]IIE. Open Doors Data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United Kingdom,2011-2012[EB/OL]. http:///en/Services/Project-Atlas/United-Kingdom/International-Students-In-UK,2016-04-21.
[8]IIE. Open Doors Data International Students by Academic Level[EB/OL]. http:///Research-and-Publications/Open-Doors/Data/International-Students/Academic-Level/2010-12-19,2011/12.
[9][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硕士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名单[EB/OL]. http:///index.php/default/approval/orglists/1,2013-10-31.
[10]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网站. 国际教育学院简介[EB/OL]. http:///ctrler.asp?action=detail_cn&aid=1106220001, 2013-11-21.
[12]郑刚.新世纪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其改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 57-62.
[14]陈强.改革开放30 年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6) : 55-64.
关键词:古代汉语汉语国际教育地位
一、引 言
我国最初是在二零零七年的时候,进行汉语国际教育讲师的扩招招收,随后规模就逐渐扩大,就出现了汉语国际推广师的职业,并对他们进行了专业的培训,但是对培训对象也是进行严格挑选的,主要针对一些研究生高阶段,高学历的一些人才,他了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所以要对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上也进行进行了严格的培训,同时也会穿插一些实际的教学工作,从而发现问题。对他们也进行了质的要求,第一,要有良好的应变的个能力。第二,要可以熟练地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第三,有良好的交际能力,第四,要彻底的了解多方的文化内涵等多项技能。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跨国际汉语传播讲师,经培训后可以胜任多种教学工作,成为一种在各方面都优秀的综合性人才。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多元属性
1.教学
国际汉语教学自然是很对那些母语不是汉语的人,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国内,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便是老师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再教于学生,这个过程包括,整理教材,收集资料,课程设计,再进行实施。最后在进行考试进行考核,这是一整套的教学过程。而在汉语的国际教学中,他的教学方式也是在基础上进行了改变,并没有严重的脱离本体,与在国内的教学方式也有相同之处,汉语国际教学是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教学内容进行整理,教学形式进行研究等,在经过专家们的一番选用与编写之后,同时对课堂的教学方式也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思考,便决定采取了两套教学方案即“讲授法”、“活动法”来进行国际汉语的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与他们所吸收的效果,并且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教育方式,同国内教育相同的是,在汉语的国际教学中,也有定期考核的情况,在进行定期考核之后,根据其情况,再决定课程设计是否进行改变,因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不仅相同,所以对于不同的国家的留学生教育方案也不尽相同,根据他们的学历情况,来制定培训目标,选择用不同层次,不同组织形式的的汉语国际标准来进行课程设计与整体教学,不同程度的学生,对于那些来留学的高材生,学院可根据他们不同的水平来制定修业年限。在当下的国际形势中,汉语国际已经小有成就,孔子学院已经遍布世界。汉语国际培训,也根据多年来的经验也制作出了多样的教学方案与资料。也逐渐开设多种学科,难易程度不同,从低到高可划分为,即简单地识字,认字课堂。简单地汉语应用。汉语教学等。也有高难度的高等汉语教学,甚至古文,中国文化的研究等。
2.学科
学科的本义便是对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社会科学中的法学、社会学等。 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系统。在学术界的规则中,一门学科成立的标志是,在高校中,有专业的研究人员与研究机构,自二零零八年,国务院的学术委员会将其定义为学科来,汉语国际教育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间并不长,并且是仅次于语言学的,而作为一个刚具成型的学科,所以除了教学工作以外,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系统研究上都有很多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的地方,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对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还要对教学方式方法等进行研究,并掌握其中的规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汉语国际教学,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表现,所以汉语教学可以说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基础,而汉语国际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与汉语教学有相似之处。所以学术界对汉语教学也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有“语言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三门基本专业,其扩展的专业还有很多,例如传播学、古文文化学、神经生理学等。在三门基础专业上,学术界也根据此进行了基本理论的的定义,所以汉语教学也开始进行实施,并出具规模。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向世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国文明,汉语教育是是一种传输途径,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但同时汉语教育也是一种语言教育,就教育而言,它也涉及了多个领域,包括,心理学,传播学等诸多方面。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反思
汉语国际开展以来,也有几年的时间了,这几年取得成果举世瞩目,但是不得不承认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课程设置的问题,相关部门也拟定了一些方案,其中指出要针对学生的分布等情况,来进行课程详细的课程设计。该作者主张的而整齐规划的课程设计,却致使了一些现象的发生,即似乎所有的学生都需要有相同的文化程度和和相同的学术背景才可以,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据相关人士的细心总结得出,很多学生的知识背景都与汉语相差较多,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具备此方面的知识,而较为也进行了社会调查与专业统计,在二零零七年的几所高校中,对同学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其中最多的是外语专业的人,人数达到近一半,中文专业的占五分之一,而最重要的对外汉语专业只有区区的三十人,还有一大部分与语言并无关系的专业,有理工的,建筑的,历史的,经济管理的等,这一部分所占的比率也相当高,而专业背景与此相关的只有一小部分。
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在于在招生时,对专业没有进行细致的要求,几乎各个高校都给出了相同的条件,首先是 大学应届毕业生,具有学士学位,海外的汉语教师,但是也必须与学士学位具有等同的资格等,满足这些条件的学生很多,所以必然造成了他们来源广泛,专业背景复杂,这种复杂的情况致使了整齐规划的课程设置不能实行,从本科的招生来看,他的来源也只有高中生这唯一途径,但是高中的学生学习的知识都是系统的,基本上都是语文、数学、英语。理科生与文科生只是存在其他三项可得差异,所以说有很多地方还是相同的,在一现象,很多的高校都采取了一些手段来进行解决,比如鼓励学生不要居于自己的专业中,也可以跨专业进行选课。是学生不至于在其他的专业上那个都是零内容,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是不同的,本科教育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同样的,不用考虑到他们文化程度,专业背景。但是与本科教育不同的,研究生教育都促使学生向专业化努力,如果学生的专业程度达不到,那么就会影响学生在本专业上的发展,也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所以在招生的时候,学生的专业背景就成为必须要考虑的内容,所以在招生简章上,也对专业情况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在二零一三年,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学生必须在国家级的报刊上发表过自己的学术论文,同时还要参加考试,有初始和复试,也有一些实践项目。而在其他的大学中,也有相关的规定,中国人民大学曾声明,本校不招收跨专业的学生,允许部分导师招收本专业的学生。着一条条的规定都无不再显示着,主页背景的重要性。但是改变汉语教学专业的生源并不是容易的,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完成,所以对课程设置进行改变,来适应这一情况。
[论文关键词]温州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以温州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为背景,分析当前高校留学生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以期能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留学生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温州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于2006年起,开始成建制招收以英语教学语言为主的医学专业学历留学生。目前,有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班、口腔医学专业留学生班,学制6年,现在已有300名来自29个国家的留学生,其中06级46人,07级148人,08级116人。学院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大大地提高了留学生的听课效率。近年来,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引下,学院留学生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办学层次不断提高,赢得了可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人本性”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留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能传统上都是以管理为中心,在留学生管理中较多地强调科学管理、精确化管理的作用,往往习惯于对事和物的管理,以物为中心,见物少见人,甚至见物不见人。这一出发点没有错误,但是在当前与国际接轨的时代,这种管理理念和做法仍然主导着留学生管理的实践活动,在留学生管理理念上缺乏“人本性”,缺乏对人性认识的深化与升华,这种对人的本质或本性正确、深刻认识的缺失,不仅制约着留学生先进管理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还严重地制约着留学生管理质量的提高和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以“管”为主的模式缺乏民主的成分,而民主又是扎根于外国留学生脑海深处的一种很重要的观念。强制性的管理方法只能引起他们的反感与对抗,这是不利于教育和管理的。因此,缺乏“人本性”理念的管理模式必须调整。
2.人为管理阻碍了留学生与中国大学生的交往
引进留学生是高校新的教育形式,本来引进留学生是一件好事,但管理者往往为了搞好管理、为了能够继续引进留学生以保证留学生教育形式的延续而消减自我的管理特色。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各校留学生管理工作,在外事无小事、事事要请示的外交政策和外事纪律的指导下,简单地把留学生当作外宾,在各方面给予特殊照顾,从招收留学生工作开始一直采用的是有别于中国学生的办法而给予留学生特殊的照顾,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外宾为主,学生为辅”的观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有些管理人员在处理问题时,总是对学生怀有惧怕心理,担心过于严厉而引起他们的不满;有些人又过分地强调外事影响和友好关系,在教学、考试、请假等问题上对学生特殊“照顾”等。这样不仅不会提高留学生管理的质量,反而会在某种程度上给管理带来阻碍。来源于/
3.各国之间的文化冲突
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关于人的定位和角色,我们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很注重群体间的相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大家相处时互以对方为重。而高校的留学生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这些差异在短时间内很难做到相互融合和彼此接受。特别是美国的文化思潮基本上是“个人至上”、“以自我为中心”。这就形成了文化冲突和磨擦,当我们要求外国留学生如不能上课应向老师请假,外出长途旅行应先告知所去的时间、地点,公寓内不能餋养宠物以及抽查公寓卫生等,他们都会认为是干涉他们的隐私。
二、加强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新形势和新任务对留学生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和新课题。当今留学生教育管理已经成为一门科学。“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主导思想,要求留学生工作者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的角色,而更多是留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服务者的角色,以平等的身份主动热情地接近他们,与他们交朋友。对他们的管理也应与中国学生一样纳入制度化管理的正常轨道。如温州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从留学生招生宣传开始,就严格按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留学生提供优美、舒适、方便的食宿环境和必要的生活设施,尽可能做到随时为留学生的合理需要提供帮助,给留学生提供更多融入学校生活的途径和空间,使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更好地完成学业。因此,在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将其贯穿到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使留学生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得到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内强管理、外树形象。
2.沟通和交流在管理中必不可少
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外国留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生活习惯和个人爱好,我们既要尊重他们这些特点,又要为他们提供较多的机会接触中国文化,让他们了解我们的风俗习惯,以加强彼此间的教育文化交流。不能把管理简单化,只靠制度约束而不近人情;也不能把外国留学生单纯地当做贵宾来对待,客气有加,接待的规格过高,这样就失去了制度的管理功能。我们要看到,外国留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外国人+学生,是具有特殊性的群体,在管理上“度”的把握十分重要,留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做到真正了解留学生,关心留学生,缩短距离,对日常生活的管理统一要求和安排,不将外国留学生过份特殊化的管理方法。温州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积极鼓励留学生参加学校各类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开展充满文化气息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如汉语角、中外学生联谊,使他们能融入中国社会,成为其中的一份子,进而更能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所接纳,而且使他们从更深的层面上了解中国,并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平等的社交。
3.注重人文关怀与文化渗透
高校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种族背景、政治背景、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学历和社会经历各不相同,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也各有差异。为了丰富留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帮助留学生尽可能快地融入中国社会,留学生教学除了正规的课堂教学外,温州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为学生组织安排登山出游、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留学生文化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重大节日、新年或春节和传统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等;由老师组织包饺子、做中国菜和国际菜肴会餐活动。大年三十,为使留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温州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老师们系上中国结,挂起红灯笼,与留学生共进年夜饭。这些活动一方面,排解学生的离家思念之情;一方面,也增进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总之,留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进入新世纪以来管理工作中一个新的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做得更好,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加以探索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更新留学生管理观念,不断创新,为留学生教育工作保驾护航,推进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6).
1教育服务纳入《国际教育贸易服务总协定》后的发展
乌拉圭回合谈判,自1986年9月开始到1994年4月,历时7年半。通过该回合谈判,世界贸易组织将教育服务纳入到《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的服务贸易的范围之内。《服务贸易总协定》把教育服务划分为初等教育服务、中等教育服务、成人教育服务、高等教育服务和其他教育服务五大类。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有47个国家(欧盟作为一个国家)于2006年3月至少对其中的一个教育服务类别作出了承诺,其中有38个国家承诺开放本国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市场。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凭借本国良好的教育资源优势,信息、人才和管理优势,纷纷在《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框架内对本国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作出承诺,积极开放本国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市场。与初等教育领域和中等教育领域相比,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领域的承诺,限制很少或者基本没有限制。据美国一项全国性调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社区学院中,招收有海外留学生的社区学院高达80%以上。在美国一些优质社区学院,海外留学生的比例甚至高达学生总数的50%。
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社区学院留学的海外学生有5万人之众,相当于美国本科教育阶段海外学生总数的1/3[1]。开拓国际教育市场,为美国筹措了大量的办学经费。据美国有关方面的统计,1997年,美国通过开拓国际教育市场筹措了83亿多美元的经费,2007年,美国开拓国际教育市场筹措了135亿多美元的经费[2]。在加拿大,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内的高等学校依据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理论,大力开拓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截至2002年底,加拿大与我国合作办学的机构已经达74个;从1994年至今,加拿大与我国合作办学的项目已经达140个,涉及25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3]。其中,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大学与我国11所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了职业、技术类专业的合作办学。开拓国际教育市场,为加拿大筹措了大量的办学经费。据加拿大有关方面的统计,1997年,加拿大通过开拓国际教育市场,筹措了近5亿美元的经费,2000年加拿大开拓国际教育市场,筹措了7.9亿美元的经费[2]。在德国,职业学院和应用科技大学等高等职业院校依据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理论,大力开拓国际教育市场。据德国有关方面的统计,1992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招收了22600名海外留学生,占德国高等学校招收的海外留学生总数的18.1%。目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签订的德外合作办学协议高达1700多项,覆盖70多个国家。如,德国埃斯图林根应用科技大学已经与我国、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约旦和捷克等40个国家的高等学校签订了合作办学项目协议(见迪特里系1997年在“中德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与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所作报告《德国应用科技大学25年发展的经验及其与中国高等院校的合作关系》)。
2教育准市场化理论
2.1教育准市场化理论的起源
英国开拓国际职业教育市场筹措办学经费所依据的理论是教育准市场化理论。这一理论起源于英国社会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批判和对英国福利国家政策的批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二战以来英国政党政治共识的根基,是福利国家这一庞大体系能够在英国建立的基础。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撒切尔夫人担任英国首相,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才受到激烈的批判,海耶克主义自由市场观点崭露头角,这一观点主导了撒切尔执政时期的教育政策。自由市场观点认为:自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优越于精心研究的、理性的政府计划。市场体制是实现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增长的最佳发生器。自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能够以人类思维无法理解的方式,协调无数个体的不同需要并使之得到满足[4]。
2.2教育准市场化理论在英国的实施
海耶克主义自由市场观点把完全市场和准市场作为市场运行的两种基本形式。所谓完全市场的运行形式,适用于许多公用事业,如水、气、电、通讯等。为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政府可以把这些公用事业向私有部门拍卖,政府只需通过与私有部门签订“服务水平协议”等方式,对其进行松散的管理。而至于教育、卫生等社会服务部门,则适合采取准市场的运行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将自由市场机制引入教育领域,对英国的教育进行改革,目标是建立与传统的以生产者(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的体制完全不同的以消费者(受教育者和家长)为主导的体制。依据教育准市场化理论,政府是教育服务的投资者和购买者,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内的高等学校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及投资对象,英国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内的高等学校获取政府相应资助的基本途径是向消费者(受教育者和家长)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在这一市场化运作的系统中,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市场,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准市场。在这一准市场中,政府所扮演的是教育服务购买者,即顾客的角色,代表最终消费者(受教育者和家长)向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内的高等学校等教育服务提供者购买教育服务。依据教育准市场化理论,在教育领域采取准市场的运作形式能够有效地限制各种社会团体和垄断机构滥用利己主义权力[5]。实质上,英国教育准市场化理论的根本目的是在英国建立以消费者(受教育者和家长)驱动的教育市场,通过将自由市场机制引入教育领域,来优化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的质量,实现英国教育制度向受教育者及其家长提供高质量的、多样化的教育选择,利用自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协调英国技能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从而提高英国国家配置技能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开拓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市场、招收更多的海外留学生,正是英国教育准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英国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内的高等学校的准市场化改革拉开了英国大力开拓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市场的帷幕。正是在英国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内的高等学校进行的准市场化改革之后,开拓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市场才成为英国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内的高等学校在海外开展的一项颇具影响的活动,并为英国挣取了十分可观的财政收入。据英国有关方面的统计,1989年英国开拓国际教育市场、进行跨国教育的收入为22.1亿美元,1997年为40.8亿美元[6]。
3教育产业理论
3.1教育产业理论的肇端
教育产业理论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和新西兰等国开拓国际职业教育市场筹措办学经费所依据的理论。在当今世界,率先提出教育“产业”的是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师莫林•伍德尔。其论文《在英国大学教育中的生产力倾向》,从理论框架、投入与产出构成和教育效率等方面对教育“产业”进行了分析。美国教育经济学家E•科恩首次提出“教育是产业”的观点。他在其专著《教育经济学》中首次提出,教育与其他产业一样,能够创造价值,具有产业的属性。教育产业概念提出之后,随着教育投资、教育供需市场分析、教育经济学等一系列理论和方法的出现,教育产业理论逐步形成。依据教育产业理论,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除具有自身特有的性质外,还具有一般产业的共同特征,即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投入产出规律,必须遵循生产与消费互相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则和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特质,属于产业。
3.2教育产业理论的支撑
应该说,正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特定背景下,以提高教育投资效率为目的,教育产业理论才应运而生的。关于教育收益和教育贡献率的研究是教育产业理论的有力支撑。在这一方面,享有“人力资本理论之父”的舒尔茨和经济学家丹尼森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61年,运用“经济增长余数分析法”,舒尔茨对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美国1929-1957年之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做出的贡献进行了研究,得出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的贡献率约为33%的结论;1962年,丹尼森也运用“因素分析法”,对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美国1929-1957年之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做出的贡献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的贡献率约为23%的研究结果[7]。虽然舒尔茨和丹尼森得出的结论,其数据差距较大,但它们却同时都表明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尤其表明对于个体和社会(国家)来说,教育都能够带来不错的收益。对教育贡献率的研究显示,美国教育产业的规模巨大,2000年美国教育产业的市场容量达7400亿美元,并且美国教育总支出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在英国,教育产业对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达5.6%。在澳大利亚,教育产业对澳大利亚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5.5%[8]。教育产业理论认为,既然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能给社会(国家)和个人带来巨大的收益,就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将非义务教育作为产业来运作,并在开拓国际教育市场以筹措办学经费中发挥重要作用。
3.3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中贯彻教育产业理论的政策
正是在教育产业理论的指导下,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和新西兰等国所进行的教育产业实践在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投资方面率先突破了完全依靠国家拨款的局面,进行收费制度的改革,开始实行“全成本收费”政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当属澳大利亚。1987年澳大利亚公布了名为《高等教育:政策讨论书》的教育绿皮书,明文指出向海外学生收取全额的学费,这一举措极大地增加了澳大利亚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内的高等学校的办学经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财政法》明确规定,所有在澳大利亚高等学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留学的海外学生,都必须向本校缴纳全部培养成本,在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内的所有高等学校均不得擅自降低对海外学生的收费标准。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政府解除了长期以来对海外留学生市场所实行的管制,允许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内的所有高等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直接招收海外留学生,海外留学生所缴纳的全额学费和学杂费归招生高校全权处理,同时高等学校原先享有的政府拨款保持不变。
4结语
论文关键词: 高等教育国际化 现状与困难 实践策略
论文摘要: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时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对我国当前建立世界一流大学、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及内地高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内地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几点实践策略.
一、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理解
高等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却并不统一.笔者在所掌握的材料的基础上,综合几种研究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世界相互依赖加强的背景下,各国高等教育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更注意面向世界,各高校及教育部门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同化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改革、自我完善及自我发展的一种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式呈多样化,德国学者dirk van damme 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当前主要有以下形式: 1、学术的流动; 2、教师的流动; 3、课程的国际化; 4、合作办学或在国外办分校; 5、大学合作研究; 6、相互认同协议, 包括一国大学授权国外大学颁授本校学位、建立姊妹学校和学分互认等; 7、大学交流网络; 8、远程教育等。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极为广泛,北京大学陈学飞教授认为: 高等教育国际化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 1、国际化的教育观念; 2、国际化培养目标; 3、国际化的课程; 4、人员的国际交流, 包括学生的国际交流和教室的国际交流; 5、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包括国际合作研究、校际合作研究、研究人员的交流、通过国际学术会议交流、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学术信息交流; 6、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
二、内地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意识增强,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支持和保障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在教育“面向世界”方针的指导下,内地新时期的高等教育以多种方式开展了对外交流与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内地高等教育国际化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集中表现在:
(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强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显得严重不足,需要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从政府以外的资源配置中获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
(二)、我国传统大学制度和世界主流的先进教育办学理念存在一定差距,需要通过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一步树立内地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理念和大学制度。
(三)、各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不够.1998 年8 月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之后,高等院校正在逐步朝着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办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但高等学校在国际合作方面的办学自主权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合作院校选择、专业项目确定、人员出国等方面的干预太多。
(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不平衡。
第一,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质量和速度都明显优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第二,院校发展不平衡。在我国施行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后,传统的名牌大学得到进一步支持,尤其在财政方面得到了教育部和省政府的双重资助。第三,学科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近几年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的出国留学人员,70%集中在通信与信息技术、农业高新技术、生命科学与人口健康、材料科学与新材料、能源与环境、工程科学、应用社会科学等七大领域内。
(五)、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协调的问题尚未解决
本土化是国际化向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转化的过程。随着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是采取拒绝的姿态保持本土文化,还是认同或有选择地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本土化?有两种较为鲜明的观点:1.拒绝国际化和本土化:因为上个世纪的殖民战争,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尤其是高等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国部分学者无法以平静的心态来面对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之间进行的交流与合作,阻碍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及本土化的进程。2.认同国际化并融合本土化。该观点全盘否定本国民族的“传统”,以西方的思想和范式取代本土化。学者徐小军认为,对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而言, 都存在着经过历史沉淀积累形成的有别与其他国家地区民族的传统特质, 这是本国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国际化过程是为促进本土的高等教育传统的洗练、延伸,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结合。
三、内地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学校的品牌缺乏对国外学生的吸引力。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内地的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还比较低,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少数著名学府外,大部分高校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上缺乏品牌影响力,这直接导致了内地高校在国际留学生市场上没有什么吸引力,留学生输出和输入存在严重的“逆差”。
(二)、学校所在的区域本身对外开放程度的局限。当前内地东西部之间和各省市区之间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均衡,甚至是同一个省市区内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均衡,也决定了处在不同区域的高校在国际化方面面临不同的“命运”,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在资金、政策、吸引力等方面往往处于劣势。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所需要的政策导向与支持尚不健全。内地当前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还是以政府为主体。但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要在复杂的市场上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高校必须成为竞争的主体,拥有自主决策与行动的权力,这就需要理顺高校与政府的关系,扩大高校自主权,尤其是对外交流的权力,而政府的作用更多应是宏观指导、咨询服务。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非市场因素的干扰过多,使高校丧失商机,降低竞争力。虽然《高等教育法》赋予了高校一些新的权力,但在真正落实上尚缺乏配套的政策导向和支持。
四、内地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方向与策略
(一)、内地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应坚持的方向
(1)着眼于加大体制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教育市场的发展与其他领域的市场化进程相比,进展相对缓慢。这与实际工作中政府的管理观念的转化相对滞后不无关系。对于高校来说,仍在相当程度上依靠政府及其管理部门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配置,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越位管理,使得高校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难以确立。因此必须加大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体制改革,在外充分树立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形成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投入市场运行;在内确立合理的人事分配制度和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
(2)立足实际,加强引导,分类分层推进。要做好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规划,但这个规划不是一刀切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在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指导下,按照国家——地方——学校进行通盘考虑,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更主要的是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区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按照学校的层次及整体教学、科研水平,提出适合地方特点的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国际化目标和参与措施。
(二)、内地高校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策略
(1)确立国际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入two后,我国对教育服务贸易作了承诺,表明我国教育将直接融入国际教育中,直接参与国际教育的竞争。教育竞争的根本在于人才的竞争,因而在培养目标上,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树立世界公民意识,同时加强外语能力、交际能力、专业知识和素质及管理经验的教育,尤其是培养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把握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的高层次人才和符合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劳动力。
(2)实施课程国际化,提高教育质量。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我们必须参照、借鉴国外高校的科类和专业结构的设置,深化我国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实现课程国际化。在课程内容上,除一些反映本国本民族的文化、知识、技能等特色的课程和涉及意识形态的课程外,应紧跟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更新课程内容,采用国际通用的统计方法和评价标准,使用国际通用的国际术语,与国际接轨。鼓励高校选用进口原版教材,尽快缩短我国在某些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畅通交流的渠道。
(3)办学观念与国际接轨。wto的服务贸易规则很清楚地表明,高等教育就是产业,是社会投资和消费的重要领域,可以创造产值和形成利润,大学可以把自己的学历作为一种商品出售。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办学观念,树立教育产业、教育市场、教育经营的观念和高校品牌意识,与国际办学观念接轨。依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有效地对高等教育进行经营,合理配置资源,讲究投入产出效益,提高竞争力。
(4)引进海外人才,吸引留学生回国,迅速提高师资水平。我们可以利用自然人流动不受限制的条件,大力引进海外的杰出人才,积极拓展和充分利用国际学术空间,并继续通过多种形式吸引留学生回国,通过他们高水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完善学科建设,带动整个师资队伍迅速提高水平。
(5)完善高等教育国际化法规,建立相关部门和组织,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迅速发展。政府应根据现有的法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制定相应的相互衔接的法规和操作规程,作为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法律依据。参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建立健全相关的部门和组织,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和专门研究,使专业和课程内容国际化,师生互换与交流、学分互换和学位等值、校际合作与共同研究等一系列活动具体化、标准化、系统化。
(6)实施走出去战略,占有国际教育市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既要把国外优于自己的或对自己有启发借鉴意义的资源引进国内,也要把有自己的特色的、有竞争能力的教育资源输出到国际社会中,去参与国际教育资源的竞争。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育服务贸易规则,向国际社会输出我国的传统学科,如汉语教学、中医中药等,利用我国学费低、本科教育扎实的特点,更大规模地吸引境外学生来华留学,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充分发挥理工科教育的比较优势,主动走出去与外国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
五、结语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步伐,国际兄弟院校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内地高校正面临不可多得的发展环境。内地高校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迎接挑战, 紧紧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吸取经验教训,调整策略,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才能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实现历史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佟晓丽.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与对策[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5, 6(2) .
[2] 徐小军. 国际化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本土化发展[j]. 高等农业教育, 2005 ,(12) .
[3] 黄进,胡甲刚. 国际化·现代化·本土化—新世纪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3, 1.
[4] 陈学飞. 高等教育国际化: 跨世纪的大趋势[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
[5] 王海燕.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与实践—论美日欧盟诸国及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 北京大学学报( 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 : 教育学研究, 2001.
[6] 陈学飞. 国际视野中的高等教育探索[m].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8.
论文关键词:教育服务贸易,GATS,在线学习
教育服务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出国留学。这种贸易形式已存在多年,但目前比较新的发展趋势是,学生在不出国的情况下,另一个国家的教育服务提供者提供广泛的课程设置和资格认证,此外,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这种贸易的繁荣提供了可能。
一.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和趋势
(一)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
GATS把国际服务贸易分成四种方式:(1)跨境交付,指教育服务本身跨越国界;( 2) 境外消费,指一位自然人到其他国家去学习,即留学;( 3) 商业存在,指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到国外设立营利性分支机构;( 4) 自然人流动,指一个自然人临时性地到其他国家提供教育服务等。
对于教育服务贸易的水平,目前的数据很少,也很难进行评估。Kurt Larsen, John P. Martin 和Rosemary Morris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际教育服务数据库和OECD的教育体制指标(INES)提供的有关出国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的数据,对教育服务贸易的大致情况进行了粗略估计。不过,由于现有的数据来源存在很多问题,要想得出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可靠规模,很难。这三位学者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教育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根据几个标题被分类,而且往往与其他活动混在一起,因此,运用服务贸易的标准统计数据去识别“教育服务贸易”是很不容易的,有时是不可能做到的。
根据OECD/Eurosat分类,教育服务贸易被算在了下面两个标题之下:
1.242 个人旅行,与教育有关的费用;
2.936 其他商业、专业和技术服务。
第一类包括留学生支付给教育机构的学费及生活费。这与世贸组织对跨境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方式进行分类的第2种方式(境外消费)是对应的。从留学生学习的国家看来,留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是服务“出口”,而在学生的母国看来,这些费用被视为服务“进口”。
第二类包括教育和培训服务贸易,这种贸易发生的条件是依据合同或者所支付的费用来提供服务。这与世贸组织分类的第1种方式(跨境交付)是对应的。这一类包括外国企业或者机构提供的员工培训或者教育考试服务,也包括国外客户为了交付、维修或者安装商品或服务而购买的生产商提供的培训服务,而且还包括企业或者教育机构提供的跨境在线学习活动。
就目前的国际贸易统计数据而言,不可能把收入与另一个国家提供培训服务的大学、其他教育机构和企业分开。这些外国机构的销售额没有包括在国际贸易统计数据里,只有他们的所得作为“收入”而不是“服务”被记在国际交易的项目里。这种情况与WTO分类的第3种方式(商业存在)相对应。
此外,也应该注意到,对于WTO分类的第4种方式(自然人流动),除非这种活动的所得被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否则也没被纳到服务贸易统计数据中。这些所得是以“员工的补偿费”的名义记在贸易统计数据中的。
由此可见,很难得出准确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规模。
(二)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在OECD(经合组织)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报告了“个人旅行,与教育有关的活动”数据,其中有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希腊、意大利、墨西哥、新西兰、波兰、英国、美国和委内瑞拉。这些国家包括教育服务贸易的五大“出口国”,也就是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英国和美国。其中,美国是这11个国家里最大的教育服务“出口国”,而澳大利亚是1970-2000年间教育服务贸易增长最快的国家。在4种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中GATS,第2种方式也就是境外消费仍是教育服务最主要的提供方式,而这个指标也因此常常被用来估计教育服务贸易的总体水平。不过,由于教育服务贸易的其他形式如在线学习和企业培训等形式增长迅速,未来,境外消费这个指标会越来越不准确。
随着电子商务和在线学习的不断发展,教育提供者也越来越青睐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传统上与第2、3种方式相联系的纯粹的跨境教育服务贸易(第1种方式,即跨境交付)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跨境在线学习活动的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留学生数量的增加速度。同样,教育机构、出版商以及信息、通讯技术企业正通力合作,设计并传送各类在线学习课程。此外,跨国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技能使之与时俱进,也在开发教育和培训课程。对于第3种方式商业存在,随着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越来越在海外寻求创立分校和教学设施,与投资或创办相关的教育贸易也会在未来进一步发展。
在留学目的国方面,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澳大利亚吸引了超过75%的在经合组织成员国学习的留学生。对于留学生来源国,根据2006年的数据,来自经合组织26个富裕国家的亚洲和欧洲学生,在外国留学生中占大多数。其中,日本学生所占比例为2.8%,韩国学生4.3%,接下来是法国和德国学生,各占2.6%。不过,中国是最大的留学生出口国,占留学生总数的15.2%,印度次之,占5.7%,但中国不是经合组织的成员国。此外,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占绝大多数。
二.GATS与教育服务贸易
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是乌拉圭回合谈判“一揽子”多边协议的一部分,所以,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国都受到GATS规则的制约。它有三个核心部分,即:制定一般义务的原则框架(如透明度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特殊部门的附录(电讯、金融服务等)以及成员国提交的兑现承诺的时间表。
(一)目前世贸组织成员国对GATS做出的承诺
教育服务涵盖在GATS分类系统的第五章。它分为五个分部门,即(A)初等教育服务;(B)中等教育服务;(C)高等教育服务;(D) 成人教育服务;(E)其他。教育与能源、视听部门一样,是世贸组织成员国最少承诺的部门之一。截至2002年,世界贸易组织144个成员国中只有42个(欧盟12国算作一个整体)至少对其中的一个部门做出了承诺。
国家政策目标往往涉及到特定部门,GATS允许成员国调整自己的承诺以适应那些目标。世贸组织成员国可以对整个部门不做承诺,也可以选择特定部门给予市场准入并设置限制。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原则只适用于这个国家做出承诺的部门。然而,像透明度原则这样的一般原则适用于GATS涵盖的所有服务,不管自由化承诺是否有时间表。通过谈判回合,成员国可以选择时间表包括的部门和服务贸易方式,也可以对市场准入及国民待遇原则设置限制。
对于GATS协定下的教育服务承诺,一份调查显示,42个做出承诺的成员国中有25个国家对5个教育部门至少承诺了4个。其中,在经合组织中,2/3的国家对4个部门做出了承诺,只有5个国家对服务贸易没有做出任何承诺。此外,总的情况是,世贸组织成员国对服务贸易第3、4种方式设置的限制比第1、2种方式多,而且对初等和中等教育设置的限制比对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多。
(二)GATS后续谈判涉及的问题
对于服务领域,乌拉圭回合谈判的主要目标是建立起法律框架,通过此框架,后续谈判回合可以实现自由化论文服务。但由于大多数成员国做出的承诺都以保持现状为主,所以那时几乎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化。故此,在每个回合的谈判中,都希望成员国通过拓展和加深自由化承诺,对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进行磋商。
教育和医疗及其他社会服务一样,对多边贸易谈判来说,都是政治上比较敏感的部门。几乎所有国家都把教育视为社会服务,所以,对于教育服务自由化,普遍存在如下两个关注点:
1.公私立教育服务共存,使得公共服务的地位受到质疑。
按照GATS第一条第三款(b)的规定,此协定适用于“包括任何部门的任何服务,但在行使政府职权时提供的服务除外”;第三款 (c) 规定“行使政府职权时提供的服务”指“既不依据商业基础提供,也不与一个或多个服务提供者竞争的任何服务。”提出质疑的成员国认为,在混合教育体制里,私立教育部门与公立部门存在“竞争”。实际上,像医疗和教育这样的社会服务领域,公私提供者共存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但这种共存并不一定意味着它们跟真正的服务一样,而且也不一定存在竞争,因此不必自动把公共服务纳入GATS的权限里。比如说,一些政府服务可能会收费,如入学报名费,这种情况就不能自动被视为“在商业基础之上”提供的服务。
一些成员国建议,在当前的GATS谈判中,要对教育服务贸易实行进一步自由化。事实上,GATS条款认可政府在教育部门为实现国内目标而拥有的管理权利。
2. GATS威胁了政府管理和追求社会政策目标的自主权。
其实,这种忧虑是不必要的,因为GATS在序文中明确认可了各国政府为实现国家政策目标应该行使的权利。GATS在序文中写到:“成员国为实现国家政策目标,在本土内有权对服务的提供进行管理,制定新的规章制度。鉴于各国在制定服务领域的规章制度方面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行使这个权利”。此外,这种担心也忽视了GATS的灵活性,因为GATS赋予了成员国选择的充分自由,他们不仅可以选择愿意做出市场准入承诺的部门和方式,也完全有自由确定承诺的内容和限制的范围。
三.教育服务贸易出现的政策问题
这里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问题。
(一)缺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的国际体系。至今还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因此,留学生对他们所受高等教育的质量没有信心,也不能确定他们获得的学历资格在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有价值。对于建立这样一种体系GATS,人们也曾做过几次尝试,但迄今为止,只达成了几个范围相当有限的区域性协议,用于定义高等教育提供者的国际标准,同时保护消费者(学生) 利益。
目前,在OECD成员国里,中等教育后的质量保障和认证体系千差万别。几乎所有质量保障模式都仅限于国内。随着新型教育提供者的加入,提供课程的新方式(如在线学习)的出现,留学生流动性的加大,确实需要一个国际性的质量保障体系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提高教育市场的透明度。
(二)在线学习的提供者对现有的高等教育市场的影响
毋容置疑,在线学习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实际上,要想提供能够吸引大量学生并为提供者带来效益的高质量的在线学习课程,很难,费用也很高。然而,不管怎么说,跨境的在线学习市场快速增长的潜力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在线学习凸显了高等教育机构所普遍面临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能及时传送课程。不过,在线学习远没有严重威胁到校园教育。
但是,在线学习可能对教育服务贸易的未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第一,它极有可能增加学习国外课程、但至少把部分时间仍留在国内的学生的数量。第二,它凸显了质量保证的必要性,因为新的跨国网上教学机构在许多国家只有学生,却没有实体, 所以很难服从于当地的质量认证体制。第三,如果那些著名的大学决定大力投资网上教学,它们在劳动力市场上能得到更多的优势。最后,网上教学可以降低国际间学生流动的增长率。
(三)对国外中等后教育的管理
很多政府希望通过教育实现某些国内目标。它们认为,来自国外提供者的竞争会削弱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在国际通用的中等后教育和培训服务的质量认证体系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国内对如何管理国外中等后教育提供者肯定会有一些担心。日益增长的跨境在线学习活动最有可能加重这种担忧。然而,对于外国提供者的管理又会引发“与国内提供者同等待遇”的问题。不过,要注意到,GATS 明确认可各国政府对教育服务实施管理以达到国家政策目标的主权。此外,该协议本身的灵活性不但允许成员国选择他们希望给予市场准入的部门和服务提供方式,还允许它们决定市场准入的条件,如果待遇不同,还可提出给予国民待遇所需的条件。
(四)学习材料的知识产权
随着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间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学都试图通过知识产权来保护自己的知识、学习材料和名誉。但也有相反的例子。近来,哈佛、麻省理工、耶鲁和斯坦福大学的公开课走红网络。不过,免费的知识并不等同于免费的学习。将课程资料在网上公开并不能使世界各地的网上学习者得到那些大学在校生所获取的知识——一门课程的学习摘要丰富得多。
四.结语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借助竞争优势的力量,OECD国家成为教育服务贸易的净出口国。以在线学习为标志的技术创新可能会对未来的教育服务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但与此同时,很多国家担心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对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传统产生潜在威胁。所以,教育服务贸易多边自由化不太可能涉及到公共初等和中等教育,而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培训的服务贸易自由化之路也可谓漫漫兮。
参考文献
[1]靳希斌.国际贸易服务研究[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关键词】创业教育 研究热点 知识图谱 可视化
创业教育最先由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Colin Ball在1988年提出。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首次提出“事业心和开拓教育”的概念,后被译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创业意识,增强创业精神,开发创业人格,提高创业素质和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创业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探索的一个崭新领域。本文在全新的知识计量学视阈下,将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相结合,探究国际创业教育的研究热点,为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借鉴。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本文以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Web of Knowledge平台下Web of Science(WOS)中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作为国际创业教育领域知识计量研究的数据来源。在SCI-E、SSCI数据库里主题检索1945年至2010年66年间国际创业教育的文献数据,文献语言选择“All languages”,得到2000条文献数据。本文是以这2000条文献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和计量单元的。
研究方法。知识计量学是以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为对象,运用定量分析和计算技术对社会的知识能力和知识的社会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的一门交叉学科,是正在形成的知识科学中的一门方法性的分支学科。①知识图谱是显示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它是揭示知识及其活动规律的知识计量学从数学表达转向图形表达的产物。②简言之,知识图谱是知识计量学的研究载体和表达方式。
可视化技术与方法,是将抽象数据用可视的形式表示出来,是知识计量和知识图谱绘制的实现途径和直观体现。引文分析可视化是可视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因为引文分析要处理海量的引文数据,利用可视化技术与方法可以使人们更容易地观察、浏览和理解信息,并且找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和模式。③探究国际创业教育的发展脉络与研究热点,正是基于WOS文献数据的引文分析可视化。21世纪以来,基于引文分析的可视化方法可谓方兴未艾。其中CiteSpace是一种适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的新一代可视化技术,正成为知识计量学普遍应用的新手段。④在CiteSpace生成的知识图谱中,以时间为变量探索一个领域的发展机制,演绎研究热点的变化过程,揭示其出现的新趋势与新动向,这无疑为国际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范例。
国际创业教育领域论文的整体分布
本文首先从2000条文献的时间分布、国家(地区)分布、机构分布和学科分布入手,对国际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进行总体把握与宏观认识。
时间分布。美国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创业教育最早兴起的国家,堪称国际创业教育效仿的典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创业教育领域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上都可谓突飞猛进。据考察,国际学者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从1992年开始稳定增长,1999年~2005年的研究在起伏波动中呈增长态势,2006年~2009年间国际学者对于创业教育领域给予了普遍关注,研究成果丰硕。2009年达到所有考察年份的峰值,为168篇。2010年这一领域的研究又略有回落。
国家(地区)分布。从国家(地区)分布来看,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已深受重视且颇具规模。美国在国际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1002篇的发文数量占这一领域研究总数的一半以上,其论文的质量也较高,WOS论文中被引频次总计6109,篇均引用达6.10次,高于4.9的全球平均值。创业教育在美国已经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紧随其后的是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中国大陆位居第九,这表明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抢占创业教育制高点的背景下,我国也密切关注着当代创业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和研究热点。另外,如德国、荷兰、南非、瑞典、法国等向来重视创业教育的国家,在此领域的发文数量也位居前列。中国台湾地区居第16位。
机构分布。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创业教育领域发文最多的前20位机构无一例外,都是国际知名高校,其中美国占了17个席位,这与此领域论文的国家分布情况不无关系。从1947年Myles Mace在哈佛大学开设第一门创业课程至今,超过1600所美国高校提供了2200门以上的创业课程,277个与创业有关的职位,100个以上的创业中心,44种相关的学术刊物,其中核心的管理杂志也十分关注创业。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密苏里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威斯康星大学对国际创业教育领域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这些高校的策略重心和竞争优势是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教学。相对而言,百森商学院、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的创业教育是综合性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仁斯里尔理工大学等的创业教育是面向高科技创业的;印第安纳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的创业教育偏重于新企业的创立和创新;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侧重的是家族创业、连锁经营及妇女创业;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创业教育着眼于生命科学应用、大型机构创新和创业。此外,来自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和英国的伦敦大学在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独树一帜,也是其中的核心研究力量。遗憾的是,SCI、SSCI中,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远远落后于世界,香港教育学院仅以2篇的发文数量位居283位。由此,加强和推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基于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国际创业教育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在CiteSpace最新版2.2.R11中,选择“Keyword”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标准设定为每个时间分区选取被引次数或共现次数最多的前30位关键词,可获得较为理想的聚类结果。经分析得到13个聚类,分别是聚类0至聚类12。通过对各个聚类研究热点的梳理和分析,最终形成13个热点知识群,即得出近年来国际创业教育领域的13个研究热点。
热点知识群A:商业教育与管理教育。由聚类1构成,重要词有商业教育、管理教育、创业者和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等。热点知识群B:创业管理与商业模式。由聚类10构成,重要词有管理、技术、创新、框架、能力和公司等。创业管理是对传统管理的重构和再造,创业商业模式更多的涉及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热点知识群C:创业教育课程和满意度。由聚类3构成,重要词有课程、满意度和经验等。热点知识群D:创业教育预期、态度、模式与绩效。由聚类0和8构成,重要词有自我、预期、自传、态度、个性、科学、模式、职业、成就、绩效、自我效能感、性别、学生和愿景等。热点知识群E:创业教育与方法,职业选择与培训。由聚类4构成,重要词有教育、方法、社会学等。热点知识群F:职业流动劳力和创业移民。由聚类5构成,重要词有高等教育、流动劳力、移民、职业等。热点知识群G:创业者的人格与健康,由聚类11构成,重要词有健康、萧条、双性性格、自尊、退休和经验等。热点知识群H:青年创业者的支持与环境。由聚类12构成,重要词有职业区域环境和失业等。热点知识群I:创业专业选择,内科与初级保健护理。由聚类2构成,重要词有初级保健护理、内科、门诊医疗和门诊诊所等。热点知识群J:创业目的与成功。由聚类9构成,重要词有成功、发展、绩效和创业者等。热点知识群K:创业教育的调整与文化互渗。重要词有调整、分配、美国人和文化互渗等。热点知识群L:职业干预、评估与决策。由聚类7构成,重要词有职业干预、研究方法论、大学生、高中生和指导等。热点知识群M:职业选择与决策,创业自我评估。由聚类6构成,重要词有职业、决策、选择、自我评估、学校和结果等。(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学院)
注释
①刘则渊,刘凤朝:“关于知识计量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第8期。
②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23期。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日本校设在日本神户,实施中药学专业本科学历教育,在日本本土进行招收学员的宣传和招生工作。作为中国大学的首家日本分校,日本校在中医药教育教学上进行了积极创新,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现行的教学大纲为基础,制定符合中日双方人才市场要求的教学计划,同时选派优秀专业教师赴日授课。该项目学制为4年,授课语言为汉语和日语两种语言,前3年基础理论课程在日本校学习,最后1年学生来中国完成规定的部分课程及实验、实训、实践课程、毕业实习等。学生按照教学计划修完全部课程考试合格,颁发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并授予学士学位[3]。日本校可以说是中日两种教育理念、教育体系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中日两种文化也发生着碰撞与融合。为了确保办学的教育质量,维护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声誉,日本校在招生、培养、考核和学位授予等方面改进管理方法、加强管理力度,不断总结境外办学经验,探索适合两国教育体系的办学方法,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
1整合优化中日传统医药教育资源,培养满足中日市场需求的国际化医药人才
中日两校充分合理的利用各自的传统医药教育资源,大胆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基础理论课程在日本校学习,各类实验、实训、实践课程学生来华完成。目前日本部分医科、药科大学以选修课程等不同形式开设传统医药讲座,但与中国有所不同,目的不是培养专门的中医药人才,只是使部分医学、药学学生能在适当范围内正确运用传统医药学疗法[4]。日本校的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与此不同,改变目前日本中药教育重药用、轻理论、一切以西医诊断为是非标准、向西医学一边倒的弊端,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中医思维导入中药学教育体系,用正确的中医理论指导中药的应用。同时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现行的教学大纲为基础,又不全是照搬中国的教学课程,而是针对日本国家资格考试做适当、合理的设计和调整,教学科目及学时符合参加日本国家资格考试的标准,在保证总学时和总学分不变的前提下,将德育教育、计算机及部分选修课程替换成中药专业课程,最大限度的满足日本学生的需求。日本校的很多教师都是在中国的医药大学毕业后,取得日本的国立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还有来自日本当地医科大学的外聘教师,再加上天津中医药大学定期选派优秀专业教师赴日授课,使得教师队伍汇聚了中日的医药教育专家,最大可能的整合优化了中日教育资源,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日本校毕业生全部参加了日本药品销售师资格考试,很多学生在医药品、化妆品企业找到了理想职位或是计划独立经营药店,还有学生选择继续在华深造,将来从事中日传统医药的研究工作。
2探索中日双语教授中医药,打造“日语入学、汉语强化”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新模式
学习中医药的外国留学生因为语言障碍、文化背景不同,学习中医药的困难很大,很难接受中医的思维方式。日本校采用中日双语教学,70%课程日语授课、20%课程汉语授课、10%课程中日双语授课。前3年学生在日本校学习,入学初期汉语相对薄弱,采用日语授课使学生很快就能适应中医药的教学,期间不断学习汉语基础课,还利用每年暑假来中国短期强化学习汉语和部分专业课。第4年学生来中国学习,1年专业课及实训实习阶段采用汉语授课,并用汉语完成毕业论文答辩。还有部分学生提前来中国先进行半年汉语强化,加强对汉语能力的培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随后进入1年专业课学习及实习。通过4年循序渐进学习汉语,特别是在中国学习期间强化,最终圆满完成中药学专业本科的学习内容。“日语入学、汉语强化”的新模式使得外国留学生克服了学习中医药专业之初的语言屏障,缩小了文化差异,提高了中医药国际学生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吸引了医学类国际学生学习中国传统医药。
3加强中医药行政、学术的全面合作,摸索“跨文化、跨院系”的创新管理方法
日本分校是中日两校众多部门全面合作的产物,需要两校行政系统和教学单位的密切合作。中日两校每年多次在两国召开教育教学会议,对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选用、考核方法、教学评估、教师资格认证等进行严格监控,同时探讨机构组织和学生管理的高效合理的运营方法。两校的行政部门经过几年的磨合,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实习管理、住宿管理各个方面都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最后1年在中国学习阶段管理模式由单独编班授课,转变为与中国学生合班上课,实现中日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在教学单位增设了一名日语流利的辅导员,不仅可以帮助行政部门管理学生,更能在生活中、思想上时刻关心帮助日本学生。“跨文化、跨院系”的管理方法可以发现不足、扬长避短,进一步完善留学生管理体制,推动了学校行政管理模式和后勤配套改革,从硬件到软件全面深化了中医药院校国际化进程,树立了中医药来华留学的良好品牌。
4日本分校的前景展望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特有的阴阳五行理论体系和针灸、推拿、中药等独特的治疗方法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中医药学也成为留学生学习主要专业之一,中医药国际教育必须不断创新办学模式,才能成为“输出型”文化而走向世界。对于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日本校的将来,尤其是在近年日本药学教育改革后,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承担着新的任务。日本校针对日本药学教育改革,认真分析了中日两国体制存在的瓶颈问题,以及日本人才市场的新变化和新需求,进一步拓宽办学思路,拓展中医专业、针灸专业以及研究生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办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同时积极开拓与日本知名医药大学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升日本校的国际合作水平和影响力,促进中日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加快中国传统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步伐。
作者:李海南 张艳娜 储利荣 应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