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汉语教育论文

汉语教育论文

时间:2022-08-20 14:17: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汉语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汉语教育论文

第1篇

在研究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首先,学科具有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存在、发展是建立在一定客观规律之上的。它的学科理论是建立在语言学习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法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其次,明确了教学研究对象。就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其实就是研究外国人如何学习汉语和习得汉语的教学规律。另外,研究方法有了独到的见解。在所谓难点方面,侧重汉语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点,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法上更注重了“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再有,学科正在拓宽研究领域。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决定了不同语言间的学习存在着严重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会对学习第二语言产生很大的障碍。在语言学习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不要把语言课讲成文化课。在教学方面,同样也取得了很多的进步,有很多的研究成果。首先,在教学方面,对“结构———功能———文化”达成了一致;其次,明确了在教学中的四大实践环节。对教学环节中涉及到的多种语言技能训练,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论知识,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明确了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为了达到使用语言交流的目的,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都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基础,通过教学活动来掌握语言技能。在教学中强调运用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教学手段。在语言教学中,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的培养始终是贯穿在各种教学活动当中的。只有强化这些语言技能,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运用语言能力,达到交流的无障碍。另外,语言教学和文化相结合的模式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不是单一的学科,是一门综合的跨文化交际的学科,它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跨文化的语言学习过程。语言教学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当中,才会让学生在语境中了解语用,对语言的把握更加全面,到位。目前国内已有将近三十多所大学设立了这一专业。向世界各国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对外汉语专业的大学生成为了中国文化在国外传播的主力军。即使是这样,汉语教师的资源仍然无法满足国际推广的需求。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国或者准备出国,那么以他们为主力的在校大学生和来自其他各行各业的中青年志愿者,完全可以成为向世界推广和传播汉语的有生力量,从中培养汉语师资和汉语国际推广志愿者。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方面,首先是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定位问题。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对学科的定位一直存在分歧。有些专家把对外汉语定位为现代汉语下面的一个分支,属语言文学类;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由于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渗透,应该是属于语言学类下面的二语习得专业等。其次是关于研究的方向和视角。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文章中,探讨教学法的文章偏多,而探讨汉语语言具体要素的文章显得尤为少数。同样在探讨学习方法中,有价值的教学实验和各种调查报告缺乏一定的数据。所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从多方面、多视角、有侧重的进行科学的研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学习汉语从开始就是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反映在教学中就是太多的强调听、说、读、写,课程目标非常的单一。其实,在汉语学习中应该重视汉语的思维和语言意识的培养,只有增强文化交流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内涵。

第二,教学中需要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对不同对象的学生应具有他们本国特色的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源,贴近教学对象的思想、习惯和生活,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通过唱中文歌曲,收看中文视频节目,参与中国的文化节日活动等以达到不同的学习目的;另外,制作的学习资源力求浅显易懂,结合视听教学,渗透中国文化。

第三,在汉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有些人认为不会写就相当于没学会。在汉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能熟练写出来的字比能认识的字要少很多,比如“懵懂、尴尬、蹊跷、痉挛、貔貅”等词语。像这类很多人不能正确地写出来的汉字在日常生活中不胜枚举,但我们在日常的读书、看报、交谈中,我们能够运用自如,因此不能说不会写就等于没掌握,完全不会。其次,不理解文字的深层次含义就等于没学会。在我们平常使用的语言文字中,很多字词是很难有明确解释的。比如“既然”两字,有谁能一下子解释清楚这里的“既”、“然”是什么意思,而“既然”这个词组为什么会出现在语句中呢?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固然很好,不明白也并不影响我们熟练地使用它。同样,“所以、即使、但是”等等这样的词汇用法也很多,我们在掌握了他们的基本含义后就可以轻松自如地应用它们来进行交流。再有,很多老师认为听、说、读、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诚然,这四项技能是语言学习的基本技能,能同时掌握固然好。但是,听、说、读、写,音、形、字、义全面推进的教学理念是传统教学要求的,这对于成人来说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小孩子对笔画多的字反而比笔画少的字印象深刻。所以,我们要结合汉语特点,对不同学习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们不认为“随课文识字”是唯一的教学思路。对外汉语使用的教材通常是课文、字词、练习等传统教法。其实,“随课文识字”即分散识字的优点是可以阅读课文来学习文字,其缺点是认识生字的效率极低。在针对海外儿童的汉语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法,往往生字生词太多和孩子们想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理解文化现象的期望有差距,致使孩子们因为生字量的拖累而不能自主阅读与其年龄匹配的读物。

三、国际汉语教师将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主力军

作为国际汉语教师,首先要了解和教授中国的地理、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然后分类介绍;在讲授汉语知识时还需要要把各类知识融会贯通到课堂教学当中。当前有关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也逐渐增多,教学中可选择的教材范围也比过去多很多,在选用教材时应该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在视听说课里把相关文化知识直观地、动态地表现出来,让外国学生在语境中学习到地道的文化。当然,要让外国学生多体验到生动的中国文化在汉语学习中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根据学生需求特点,开设多种让学生感兴趣的文化课供学生选修;可根据不同阶段开设比如像书法,绘画,中国古典音乐欣赏等课程,力求多样性;在选修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在文化语境中潜移默化地理解所学知识,加深知识印象。中国文化向海外传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需要国际汉语教师作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这项事业。让他们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学习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法,走出国门,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四、远程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的思考

对外汉语教学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已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他们正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走向世界各地。面对目前对外汉语教师和学习汉语者比例严重不足的现状(1:10),我们应该创造一切条件,充分发挥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办学优势,制定文化视角下的教学目标,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在远程教育中进一步发展。以下就对外汉语教学在远程教育环境下所开设的课程来进行分析:以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主干课程有基础英语(精读、泛读、听说)、英语写作、英汉翻译、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语言与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西方文化与礼仪、国外汉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教育实习等。远程教育教学的发展对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借鉴学历教育的经验的同时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将课程教学任务贯穿到远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可以看出,这些课程设置涵盖了现代汉语和英语两个专业的大部分课程。而现代汉语和英语是电大办学初期就建设的很有经验的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规范化的教学环节,具有更加优质的课程资源和丰富的办学条件。在分析了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学校中,外语类在总课时比例,基本都占到了全部课时50%。所以,加大外语课应该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一个特色,是符合对外汉语交流和本学科发展所需要的。另外,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整个教学环节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才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针对以上这些课程,开放大学具有多年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工作,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专职教师,并且他们依托开放大学的平台,都具备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作为开放大学区别于其它院校,有着广阔的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还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和先进的技术支持,可以制作出精美的、有特色的、适合不同特点学习使用的多种媒体课件资源来辅助教学,使对外汉语课程实行真正的开放式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学习平台,打造具有开放大学特色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针对前面提到的面对面教学经常出现的教学误区还可以制作多种形式的课程资源,供学生反复学习和随时随地复习。还有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教学辅助人员,他们在多年的远程教学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从学生入校到整个学习过程,做论文到考试等全程提供帮助、全程指导和监督每一位学员,使得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全部学习任务。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古代汉语;教学改革

古代汉语是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本课程主要为培养学生具有语文教育与语言应用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以便能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又能成为适应秘书、文字编辑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服务。因此古代汉语的教学更应该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既要有适度的理论知识要求,又要有强化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措施。理论知识应以职业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践教学要规范一定的时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指导在实际课程教学中,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从而推动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本文结合着高职古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普遍现象问题,提出了三点个人的看法:

一、注重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古代汉语课程的历史跨度长,其基本内容包括通论和文选两大部分。设置本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知识与能力兼顾,重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将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与文言文作品选紧密结合是本课程讲授的基本思路。我们可以采用“情景教学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在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不断调整与修订教学计划,以提高学生的经典文化修养。

1、坚持通论和作品相结合的讲授方式

在保证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以通论的基础知识来指导文言文的赏析是重点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经典的文言作品。

2、课堂讲授为主,课外辅导为辅,学生训练作为必要补充

古代汉语对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相对其丰富的内容,仅112课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深化对本课程的学习,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重点知识的讲授。同时,教师要开辟多种管道,对学生进行课外学习的辅导。如:课外阅读指导,组织社会调查,组织课外专题兴趣小组等。 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古代汉语中的具体现象,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还设计具有极强实践性的作业训练形式有:模拟书法作品和国画、相关论文写作、古文注释、人物角色对话表演等。

二、发扬传统教学的优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情景教学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通论和文选俩个方面互相融合成几个大教学情景,如:汉字教学情景、词汇积累教学情景、古典文学赏析教学情景等,并在下面分别设置了多个小任务,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式(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讨论)、启发式、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师主讲与学生互动相结合。这样进行教学以增加师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学而致用的能力。

譬如案例教学法,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案例化的问题情境,在讲授理论知识之前,给学生提供一个关于古典文学作品的问题,让学生经过讨论、分析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然后结合学生的分析,教师进行案例的讲解。这样学生的体会可能更深,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来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譬如模拟教学法,我们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学生提供走上讲台的机会,通过仿真课堂学生扮演教师角色进行古代文学作品教学技能训练。

三、加大文言文教学的实践力度

课堂教学以理论课所学知识为基础,重点训练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我们可以在课后通过大量实践练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对应关系,提高学生使用和书写繁体字、识写甲金篆文的能力。并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古代汉语的专门工具书,把阅读古书和古代汉语专门知识结合起来,从古书中找古今字、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从方言中找活生生的词语和发音来印证音韵学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练习他们解决古书阅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后我们还可以进行古典诗词吟诵训练,以校园建筑物、校园活动等身边的事为对象进行对联创作训练,培养学生即学即用的的创作能力。只有课堂讲授和课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我们建议可以多给学生提供进行实际的中小学汉字教学、文言文教学,让学生试讲汉字、文言文的篇目,组织学生到中小学课堂去进行汉字和文言文教学学习和实践。还可以鼓励到提倡国学讲堂的机构进行实践,给小孩子进行国学的教育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激励我们的古代汉语老师和未来的中小学语文老师对于这门国学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杨丽娟,娄辉.借鉴美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高职课堂教学方法的浅析[J].教育论丛,2010(6).

第3篇

拉脱维亚经济基础较好,以工业和农牧业为主,是波罗的海沿岸经济发达国家,也是原苏联经济最发达和富饶的地区之一,在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中,其工业位居第一、农业位居第二。拉脱维亚气候宜人,森林资源丰富,是一个风景如画、文化丰厚的美丽国度。在教育领域,拉脱维亚也拥有一定的基础和实力,独具特色。

拉脱维亚的高等教育概况

“拉脱维亚是学习型社会,在教育和科研方面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拉脱维亚努力把高等教育国际化,在科教研究方面积极主动,建立了很多科研合作伙伴关系并且成果卓著,在自然科学领域尤为出色。”

“在地理位置上,拉脱维亚地处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处,是最为充满活力的欧洲国家之一。我们的高等教育学府拥有很多可供选择的科目,如人文学、社会学、工程学、自然科学和IT等。可以说,拉脱维亚人一生都在学习!”这是拉脱维亚教育科学部长库克女士对该国教育状况的概括。

拉脱维亚有尊师传统。9月1日开学这一天,学生们大都会捧着鲜花到学校报到,并把鲜花送给他们的老师。因此,每逢9月1日,大街上便会出现很多手捧鲜花的少男少女或青年男女,花店的生意也甚是兴隆,开学日则被这样的气氛渲染成了一个节日,拉国尊师重教的风气可见一斑。

在拉脱维亚,义务教育为9年,政府提供免费的小学和初高中教育。全国90%以上的儿童就读国立学校,大多数大学生则就读公立大学。除公立学校之外,也有私立中小学和大学。另外还有政府补助的少数民族学校,这些学校教学使用俄语、白俄语、乌克兰语、立陶宛语、爱沙尼亚语、希伯来语及波兰语。

据了解,自1996年起,拉脱维亚的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到2008年初,每万人中有近500名大学生,仅次于加拿大和美国的大学生比例,居世界第3位。拉脱维亚有20多所国立高等院校和10多所私立高等院校,设有丰富多样的学术性或专业性教育课程。

学术性课程主要是基础课程和应用科学。这种课程分为两个学习阶段,在每阶段结束前,学生必须提交独立完成的论文。学生在完成第一阶段学习后可获学士学位和学术性学位。3年制的学士学位课程是一种职业预备课程,并不是一项完整的高等教育课程。4年制的学士学位课程,不包括职业培训,是一项法定完整的高等教育课程。在某些课程中,职业培训和学士学位培训可同时进行。经过5年学术学位和专业资格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毕业文凭和资格认证;专业性高等教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技能。这些课程一般历时1-2年,可与学士学位的学习同时进行。学生毕业时既取得可学士学位,又可取得专业资格证书。专业资格证书发放以下几类专业人员:内科医生、药剂师、工程师、艺术家、教师、牙医和技师。

研究生教育是学术性教育的第二阶段,经过1年半-2年的学习,学生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而博士学位的学习分为两个层次:博士学位和资格博士学位,取得资格博士学位是担任教授的必要条件。博士学位学习历时3-4年。学生须提交博士论文并通过公开答辩才可获此学位。若想取得资格博士学位,必须进行论文答辩,此论文是几篇已出版的重要科学或教育论文的摘要,或是博士论文答辩后的专题研究。

若想就读高等院校,一般需提供中等院校毕业证书,学院将对其所学的中学科目进行评估,以确定哪些科目的成绩可作为入学条件。申请人必须参加招生办负责人组织的面试,学生必须参加4种入学考试中的一种。若想申请就读硕士学位,必须提供学士学位。3年制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可在原校就读硕士课程,如想转到他校就必须再学一段时间的学士学位课程。若想就读博士学位课程,就必须提供硕士学位证书或对等学位证书。如果所申请课程的教学语言是拉脱维亚语,申请人必须通过语言能力考试。

外国留学生在拉脱维亚就读大学本科和硕士课程,每学年需交纳2000-3500美元。博士课程学费每年约2500-3500美元,另需交纳一小笔注册费。学生住宿费每月约15-20拉特(拉脱维亚货币,1拉特约合2美元)。生活费取决于个人的住宿地点和生活方式,平均每月约150-200拉特。留学生抵达拉脱维亚后最好立即办理健康保险,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拉脱维亚和中国在教育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合作。据报道,今年9月11日,中国驻拉脱维亚大使程文举拜会了拉国教育科学部长库克女士。程大使回顾了近年来中拉在教育科学领域取得的喜人成果,特别是在中国驻拉使馆推动下,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汉语桥”项目已在拉国生根开花。据不完全统计,拉脱维亚目前学习中文人数约500人。

库克说,拉脱维亚已经发展成波海三国地区的汉教中心,拉国教育科学部亦将继续支持汉教事业的发展。同时,库克表示,拉国教育科学部已同意与中方签署中拉关于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证书协定的草案。这一草案的签署必将为中拉两国的教育事业增添新的活力,推动两国科教合作迈向新的台阶。

拉脱维亚的大学

里加工业大学是东欧最古老最著名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拉脱维亚排名第2位的大学),始建于1862年。从建校那时起,RTU就是一所世界性高等学府,许多德国、波兰、瑞典、俄罗斯的科学家都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

拉脱维亚独立后,抱着与符合欧盟关于教育、科研标准的明确目的,RTU彻底改变了教育程序。现在,RTU的学历得到世界广泛认可,RTU还积极参与与德国、英国、瑞典等国家合作的欧洲教育科研项目。

除了本地学生,RTU还有来自中国、印度、巴基斯坦、黎巴嫩、叙利亚及其他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的学生。

RTU位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市中心,有8个系及5个科研院所,目前在校生有18000多人、其中本科生5600人、大专生7500人、硕士生3600人、博士生400人、留学生1000多人;教职员工有1000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400人。

RTU拥有拉脱维亚最著名的工程与科技学院及专家教授,并致力在学术及科技领域发展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大学。RTU在教育创新及进行高端研发方面也享有盛誉,积极地为国家的发展培养科技与管理人才。RTU除了各个系以支持科技、教育及研发需要外,还拥有5个专家研究所及研发中心。

除致力于培养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建筑方面的高级人才外,RTU同时也从事一些研究工作及为国家培养工程师及专家。

大学主要设施包括教室、图书馆、计算

机实验室、自然科学实验室、运动设施、学生宿舍等。RTU的图书馆藏书量为100万册,包括书籍、期刊等;计算机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最先进的技术与软件,所有学生都可以在此上网及收发邮件:自然科学实验室为学生们进行工程及科技领域的实验提供了完备的实验设施;大学教室全部装有空调及电子教学设施,包括电脑、投影仪及音响设施;室内运动设施包括壁球、羽毛球场及一个健身中心,户外运动设施包括排球、网球、篮球场,还包括标准的足球、橄榄球及板球场。此外大学还开设了各种俱乐部及社团以满足学生文化及休闲的需要;RTU的校内宿舍价格合理,学校也会尽量为国际学生安排校内住宿。来自各国的学生可以参加学士和硕士学位的学习,所有课程均用英语由RTU最好的教授授课。

里加斯特拉京什大学(Riga Stradins University,RSU)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里加医学研究所,该研究所隶属于拉脱维亚国立大学医学院,并在1990年更名为拉脱维亚医学科学院。直到2002年,拉脱维亚医学科学院才正式改为里加斯特拉京什大学。如今,在拉脱维亚各个领域的多数著名医药界人士和从业人员,均毕业于RSU。

RSU的强项专业是医学,图书馆内收藏了十分齐全的医学书籍与资料。这里设置了医学系、口腔学系、配药学系、康复系、公共卫生系和护士系,并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RSU的毕业生都是当今社会急需的医学人才。1990年以来,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度、以色列、黎巴嫩、尼泊尔、挪威、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瑞典、瑞士、叙利亚、英国、美国等国家的留学生都在RSU学习医学,上课时采用英语授课。

外国学生如想进入RSU学习,年龄必须在17岁以上,并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以上学历(其中:生物学2学期,化学2学期,物理学2学期)。另外,入学英语测试也是必要的,申请入学的外国学生的托福成绩分数要在500分以上,雅思成绩分数要在6.5分以上。

RSU也有若干的课外活动和学生团体,例如:学生科学协会,拉脱维亚学生会,里加合唱团等等,还有体育俱乐部、舞蹈组等多样化的社会活动,学生生活可谓丰富多彩。

文茨皮尔斯大学(Ventspils UniversityCollege,YeA)位于文茨皮尔斯市,在拉脱维亚的西海岸,距首都里加200公里。这座人口不足6万的小城却拥有波罗的海地区最大的不冻港,主要进出口货物有金属、木材、谷物、石油等。

VeA是一所年轻的大学,由拉脱维亚政府建于1997年,是该国西北地区主要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目前该校有学生约1000人,有60多名教学人员,其中有一半拥有博士学位。这里提供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主要专业包括信息技术、翻译,商业行政和管理等。

VeA积极参与了欧盟国家的学生和教师流动方案,并在爱沙尼亚、立陶宛、芬兰、挪威、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和法国有超过20多家的合作机构。这些计划为校内的学生和老师提供了很多去其他国家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校内的科研工作集中在经济学和商业管理方面,波罗的海三国的经济和商业环境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研究领域。此外,研究工作还涉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和文化交流等领域。

“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VeA规模虽然不大,却已经发展成为拉国西部的一个教育中心,该校致力于实施终身学习的方法,努力为社会提供质量良好、价格公道的教育和继续教育,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相当齐全和现代化的学习和生活设施。这里的学生宿舍可容纳300多人,收费也不是很高。校园里还有一个美丽的公园和一个篮球场。此外,文茨皮尔斯本身就是一个美丽整洁的海滨小镇,这里不仅是学习研究的理想之所,也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从校园出发,只需步行10分钟便可到达海滩。在这里学习和生活,真是不胜惬意。

拉脱维亚工商管理学院――TURIBA(意为“繁荣”)是一家私立职业学校,目前有学生7500多人,是拉脱维亚数一数二的高等职业培训学校。这里所授专业主要是旅游与酒店管理,并提供工商管理专业学士学位证书,该证书是经过拉脱维亚教育与科学部以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认证的。

TURIBA每年9月1日开课,学制4年。这里毕业的学生大多成为高级酒店业与旅游业的业务精英,例如商务经理、旅行顾问和旅游机构组织者、导游、饭店主管和经理、旅店行政管理和经理、休闲和娱乐公司管理者、旅游信息中心管理者等。

由于TURIBA与欧洲多家学术机构和旅游机构有项目合作,因此在这里学习,还能获得到旅游教育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北欧学术机构学习。近年来,这些项目在不断更新、改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的需求。目前,TURIBA的学生可以在国内外各种不同的高级旅店接受有价值的培训,其中不乏布罗德莫度假村、希尔顿酒店这样的高级场所。另外,TURIBA还和法国诺曼底管理学院就双学位项目的旅游教育课程签订了一项合作协议,学生可同时接受这两所院校的课程教育,并获得双学位。

对于来这里上学的外国留学生来说,一年要交纳6760美元的费用,包括学费2810美元,餐费3000美元,以及青年公寓住宿费950美元。这其中还包括所有学习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资源、图书馆可用文学资源、讲义和印刷材料、学校图书馆管理的电脑资源、免费参加各种学生聚会和活动等。

申请到TURIBA留学,要提供中等教育证书公证书的有效复印件,所有资料需翻译成英文、俄文或拉脱维亚语,还要提供英语水平测试结果的官方复印件,如剑桥英语测试(至少初级证书)、托福成绩(至少得分60%)、雅思成绩(最低6分)等。

据了解,TURIBA已与中国展开了教育培训合作,今年将有十几名中国学生来到这里进行硕士课程的学习。

拉脱维亚大学(University of Latvia)是一所古典大学,成立于1919年,前身是里加工艺学校。学校教学以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留学生设置了以英语授课的多学科研究课程。学校有学生25000名,是拉脱维亚最大的大学,也是波罗的海东海岸最大的大学。

拉脱维亚大学将自身的宗旨定为:整合不同领域的研究与创新,积极提供欧洲标准的高等教育,在拉脱维亚语言和传统文化等领域开展合作,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保障。

拉脱维亚大学非常重视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制定国际教育研究的方案和项目,促进学生和教9币的国际交流,在学院、研究所、部门和个人等不同层面上都有交流与合作。大学还积极制定双边伙伴关系协定,与欧洲30个国家的235个机构(其中包括66所大学)签定了350多项协议,以期待更深入

的交流。

拉脱维亚大学还积极参与国际大学组织,成为大学网络中的一员。例如EUA(欧洲大学协会)、UNICA(欧洲国家首都的大学网络)、BSRUN(波罗的海地区的大学网络)等。

无论对于国内还是国外的学生来说,拉脱维亚大学已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地方。英语授课的方案和课程每年都会增加,合作研究一直也十分活跃和富有成效。大学现在的目标是把重点放在国际合作的内容和质量上,进一步调整教育管理和新体制的行政架构,加强教育和研究,以期提升大学的国际声誉。目前,学校内有1000多名国际学生,2007年曾有2名中国学生在该校学习。

除了与欧洲国家的合作,拉脱维亚大学也将亚洲,特别是中国视为国际合作的主要对象。自1995年起,拉脱维亚大学中文系便开始启动与北京大学学术人员和学生间相互交流的计划。每年都有3-5名拉脱维亚学生到北京学习。同时也有1名来自中国的客座讲师在拉脱维亚大学现代语言系工作,许多拉脱维亚大学的讲师在中国接受在职培训。拉脱维亚大学接受了来自中国的各种捐赠书籍、电脑、影像胶片和光盘,校内已经组织了几场汉学研讨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越来越多的拉脱维亚青年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学习中文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据了解,拉脱维亚大学计划在1年后成立孔子学院,加大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度。

拉脱维亚的“汉语使者”

提起汉语教学,虽然到目前为止拉脱维亚还没有一所大学成立正式的孔子学院,但却有一家“孔子中心”。为了加深拉脱维亚与中国之间的合作,拉脱维亚第一家孔子中心于2005年10月26日在里加斯特拉京什大学挂牌成立。

该中心的全部经费由校方支付,主要在全拉脱维亚举行和中国有关的学术活动,为双边合作提供“新的动力”。为向拉脱维亚共和国民族进一步介绍中国文化,增进当地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孔子中心还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

孔子中心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拉脱维亚人举办中文培训班,促进传统中医在拉脱维亚的研究和应用,为政府机关和私营业主提供与中国有关的咨询活动。此外,中心还打算邀请中国专家前来讲学,参与中拉两国共同进行的科研项目,组织会议等。

拉脱维亚的汉学研究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而系统地从事汉语教学的工作也有近20年的历史。中拉1991年建交以来,两国的文化、教育不断加强。中国政府重视在拉脱维亚开展汉语教学工作,并为此提供了师资、奖学金、教学设备、教材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第4篇

2010年,国家教育部启动《留学生中国计划》,争取到2020年全国当年外国留学生人员数量达到50万,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国家。一般认为,我国来华留学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后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特别是在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上有了巨大的增长,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其中来自发达国家的人数也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这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国策和国力逐步强盛的必然要求和恰当反映。

重庆市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314重大战略部署,全力提速国际化进程,提出并正在建设“内陆开放城市”。因此,重庆市对各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规模、层次、领域将呈现高速增长,除了面向中国学生培养国际化人才之外,如何吸引和培养来华留学生,便成为重庆市高校面临的新挑战。

二、国际商学院培养来华留学生的理念

国际商学院成立于2000年8月,是经国家教育部第一批复核批准的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个多方位、多层次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商务人才的中外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机构,2009年获评重庆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在校学生2000多人,留学生约100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国际商学院依托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优势,总结出了培养来华留学生的有效路径,并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实践证明,“开放办学”是指导培养来华留学生的基本理念。“开放办学”的基本内涵是:高校必须始终围绕经济社会主体的要求,通过引入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内涵发展。“开放办学”主要表现为向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开放和向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开放。“开放办学”从发展的观点看有从单向开放到双向开放、局部开放到全域开放、非对等开放到对等开放的演进过程。

作为西部地方普通高校二级学院,国际商学院依托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优势,经过长足的发展,已经从“走出去”的初级阶段发展到“走出去,引进来”,培养来华留学生成为国际商务人才的阶段。

学院根据国内外,特别是重庆市的发展要求,以及发达国家来华留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引入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依托法、英、加、美4个国家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与学院合作项目,探寻五个有效的培养路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专业基础扎实,通晓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知识,具备一定汉语交流能力的留学生。图示如下:

三、国际商学院培养来华留学生有效路径的具体实践

(一)有效路径之一:确保留学生入学前专业和语言的充分准备

学院与多所国外合作大学协商确定来华留学生入学要求,并成立考核委员会进行选拨考核。三个方面的要求具体如下:

1.专业学习准备。留学生来华之前(拟就读大学本科三年级或研究生一年级),应具备如下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在本国大学学习经管专业至少2年或已取得本国学士经管专业学士学位,初步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初步了解中国商务政策、法规及企业环境,同时了解国际商务惯例与规则,具有一定的从事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管理工作的能力。

2.语言学习准备。留学生来华之前,应具备一定的汉语基础,至少学习汉语达300学时,并能运用汉语进行日常的对话交流。

3.文化认知准备。留学生来华之前,其应较为了解中国的文化,并对中国与其所在国文化的异同有一定的知晓,并能够认同中国的文化,从而能为其在中国的学习提供较为熟悉的文化氛围。

(二)有效路径之二:突出中外经济与文化的比较和交融,优化教学活动

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学院从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效果评价四个方面针对留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组织教学。

1.与国外合作大学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学院与国外合作大学共同设计了培养方案,围绕培养的目标,突出中外经济与文化的比较和交融。

2.专业理论教学重在差异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现趋同化。留学生教的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

(1)专业教学内容:突出中外经济与文化交融。学院设计的许多专业课程,如《法资企业在中国》、《中外经济发展状况》、《中国与外国金融》、《中国企业营销策略》、《中国与外国旅游文化》、《中国商法》等,体现出中国的经济、文化与来华留学生所在国经济、文化的对比,留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在感悟中实现交融。

(2)语言教学内容:强调汉语的学习与沟通。留学生在华期间,每学期都开设有汉语课,每周的汉语课时达到6-10节,强化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要求留学生能够比较流利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并且要求留学生在毕业前通过汉语语言的等级考试,也要求留学生能够用汉语完成毕业论文摘要。

(3)实习实践内容:重在体验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留学生每学期都可以选修体现中国文化的课程,如《武术》、《烹饪》、《针灸》、《书法》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留学生每学期可以参加企3至5次企业见习参观活动;留学生必须完成为期1至2个月的企业实习。

3.教学方法部分采取国外大学的通行做法。结合留学生的个人特点,通过实施研究性学习模式、现场教学等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如在讲授《中国企业营销策略》课,授课教师采用“移动课堂”的方式,带着留学生到企业去实践营销的策略。

(三)有效路径之三:举办学术讲座(英、法语),深入介绍中外经济与文化

留学生在华期间,学院举办了使用英、法语讲授的学术讲座,主要有:

1.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讲座。学院借用“欧洲研究中心” 平台,邀请了国外合作大学和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来院交流。国外的专家学者主要涉及到与学院合作的国外大学,如图卢兹一大、里昂二大、加拿大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英国林肯大学、伦敦城市大学等大学的专家学者,同时,也邀请了许多国内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就留学生在华期间所关注的专业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

2.政府官员的讲座。学院为来华留学生邀请了国外合作大学所在地的政府官员、驻华使领馆官员、我国教育部的有关政府官员及地方政府官员,就留学生所关注的留学政策、在华期间注意的重大事项、中外经济文化的差异等问题进行探讨。

3.企业家的讲座。学院与国内多家企业建立有实习基地,会定期邀请这些实习基地的老总就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话题与留学生进行沟通。除此之外,学院还会邀请优秀的校友企业家为留学生开设讲座。

(四)有效路径之四:专门建立留学生实习基地,留学生实习1至2个月

留学生在华学习后期,要在中国进行1至2个月的实习。学院为留学生建立了较多的知名实习基地,如建设集团、力帆集团、宗申集团、鑫源摩托、金夫人、希尔顿酒店、宏信软件、海外旅行社等。实习基地为每个留学生制定了个人的实习计划,配备专门的实习指导老师。留学生在实习期间,经常参与到企业的决策和市场拓展,为中外企业的交流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比如2009年5月-6月我院法国马赛二大留学生Arnau FLORIAN 在力帆集团进出口公司北非部进行实习,负责翻译资料和开发北非市场,对力帆的产品进行宣传,为力帆的产品进入摩洛哥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力帆集团进出口公司对该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五)有效路径之五:围绕专业、语言学习和文化认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除了课堂教学外,学院围绕专业、语言学习和文化认知为他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类:

1.学院开展的第二课堂。如“IBS家园”Home―Stay,1+1中外学生“学习伙伴”活动,英语角、法语角、汉语角(每周一次)等。

2.学院与学校联合开展的第二课堂。如“走进工商大、感知新重庆”活动,“中国文化体验计划”活动,“体验中国家庭”活动,“来华留学生汉语比赛”等。

3.学院与社会各界联合开展的第二课堂。如“红色文化体验和参与计划”、“体验中国西部新农村”、“重庆传统建筑艺术”、“重庆知名企业的参观及调研”等。

四、成效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国际商学院已经培养来华留学生约200多名;派出十几名中国教师到合作大学进行学历或课程教学培训;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取得的成果广泛应用到学院本科教学;留学生在课内外多种途径和平台与中国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开阔了中国学生的视野,促进了文化和学习的交流;来院发达国家的留学生人数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提高了学院国际化水平和知名度,进而促进学院开展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留学生升学、就业情况良好

截止到2015年7月,我院已经开展三个合作项目共累计招收来华留学生223来华留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国继续深造或者国际范围内就业,升学率达到100%,就业率达到95%以上,多在跨国企业工作,如法国电力公司、法国兴业银行、拉法基、苏伊士水务、家乐福等,有一些还在法国公司驻中国的办事处或机构工作,对法国公司的本土化管理和市场运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了学院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学院中外师资队伍教学能力和水平逐年提高,在国内尤其是在西南地区独具特色。国际化程度高,具有跨文化能力和背景,中西方多元文化融合;学缘结构广泛,中外教配置和使用合理,整体综合素质高,很好地满足了培养留学生的需要。学院近几年派出了十几名中国教师到合作大学进行学历或课程教学培训,其中大多数教师在从事着留学生的教学工作。

(三)对学院本科项目的教学质量提升产生了促进作用

留学生项目的发展对学院本科项目的教学质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体现在教师教学能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在教师教学能力上,担任留学生课程的教师都同时担任学院国内本科项目的教学,留学生的学习需要要求教师更加注重中外经济理论和现象的比较研究,推动教师进行有关科学研究,进而在国内本科项目的教学中进行应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需要与合作大学教师进行交流,跟踪前沿问题的研究情况,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和案例,采用留学生比较习惯的国外大学的教学法,有关成果必然应用到国内本科项目中去。我院任课教师的学生满意度呈现逐年提升的态势。

(四)极大提升了学院国际化水平

目前学院留学生总数占学院学生人数为5%,长期留学生中研究生层次的学生占长期留学生总数的63%,来源于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占学院留学生总数的95%。留学生项目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学院新的国际合作项目的有选择性的拓展,增强了对发达国家留学生的吸引力,极大提升了学院国际化水平。在我院留学的学生与合作大学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我院的学习生活情况能够及时反馈给合作大学。在我院的历届留学生对学院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为申请人数规模扩大、层次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331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永秀.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13(03).

[2] 陈信存 谢仁敏.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质量之对策分析[J].学术论坛,2013(07).

第5篇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深刻指出:“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明确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名言,都精辟阐述了良好习惯在各科学习中的重要性。由于语文课程具有内容众多(如涉及到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多领域的众多知识与众多范文中所承载的复杂知识)、知识点分散(与其他课程相比,语文知识中如汉字、词汇等不单量多而且分散在不同篇章之中)、提高缓慢(语文知识积累与能力提高需要长期过程)、技能复杂(如听说读写各自的技能技巧)等客观特征,良好习惯的养成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叶圣陶先生也极为简练地提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在他看来,教语文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同样,与叶圣陶先生齐名的语文教学界著名“三老”之一的张志公先生,也主要从语文课程与语文学习的特征出发,集中而全面地论述了在语文课程实施中养成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具体内容与方式。学习、理解、领会张先生关于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科学论述,对我们重视以良好习惯养成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提高乃至终身正确使用语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一、有效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

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因素,一般都活泼好动、自制力差,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培养学生在语文课上注意听讲的良好习惯,对语文课程的有效学习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张志公先生看来,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注意听讲的良好习惯,就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要善于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与踊跃回答的积极性。语文课堂教学要能抓住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教师就要善于提问,这是由于:“善于问,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1]就是说,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精彩的“问题意识”或说要以有效的提问来调动学生听讲、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中。对此,张志公先生曾明确指出:“提出个问题来问一下,可以引起学生注意,问题的本身又会暗示出怎样注意法。”[2]显然,以问题或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样在整节课上学生都能处于积极思考、主动回答、勇于探究的良好状态。久而久之,学生上课注意听讲的良好习惯也就能逐步形成。

自然,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教师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提问来培养学生注意听课的良好习惯,重要的是要在提问的方式方法、时机选择多方面下功夫。就是说,要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的良好习惯,语文教师就要在教学问题的设计方面下功夫,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每个环节的问题,从而使每堂课的每个环节都生动有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培养他们注意听讲的良好习惯。在这方面,一些优秀语文教师以提问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如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一课时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对“遗男”与“孀妻”两词理解时就提问到: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着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3]这一“曲问”,自然要比“遗男”、“孀妻”是什么意思高明得多,也易于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如此看来,语文教师的提问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进而影响到对学生认真听课习惯的培养。

二、有效培养学生认真朗读的良好习惯

学生只有在对经典文章的仔细阅读特别是朗读中,才能逐渐积累起发展语言能力所必需的语言材料,也才能更好地体会优秀作家锤炼词句的艰苦努力与有益借鉴。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对语文课程应重在“文”(对语言形式的理解与掌握)的培养提高而不是重在对“意”(对所表达内容的理解与领会)的理解把握这一根本任务上认识不清,致使一些教师在语文课程实施中常常忽视引导、组织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反复朗读、仔细揣摩、学习借鉴,从而使学生语文能力受损。就是说,在把语文课程主要任务看成是理解、把握“文意”时,一些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要求、组织学生去认真阅读特别是准确、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实际上,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特别是声情并茂的朗读习惯,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与语文习惯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张志公先生所指出的:“朗读得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会跟自己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丰富自己的口头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这些,必然会在自己的书面语言——写作中反映出来。”[4]这就说明,要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就要从朗读抓起。正如大教育家朱熹所讲:“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要实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朗读。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张志公先生主张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严格、有序地要求:“朗读,应该有基本的要求,进一步的要求,较高的要求。基本的要求是读音准确,句读清晰,不错不漏;进一步的要求是正确地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较高的要求是显示出文章的风格神采。”[5]这就说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制定出朗读的基本要求并使学生能够掌握朗读的这些基本要求,从而培养起认真朗读的良好习惯并以之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乃至其它语文能力。

三、有效培养学生工整书写的良好习惯

随着电子产品特别是通讯产品的不断更新发展,手机、电脑等产品使用的全民化、生活化,现阶段人们的联系方式也由传统的纸质书写变成了“键盘输入”或“屏幕输入”,如最为常见的短信聊天、QQ聊天、电脑写作等,致使人们“提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规范、工整的书写习惯也越来越差,“提笔忘字”的现象更是越来越普遍。就是说,现代科技发展在带来便捷、快速等方便的同时,也导致了“用手”书写的松懈,并使人们特别是学生的书写越来越不规范,逐步形成了书写潦草、字迹模糊、字形难辨等不良习惯。同时还要看到,由于汉字是汉语的“根”并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色彩,正确认读、规范书写汉字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个体对汉字、汉语乃至汉文化的理解与掌握。譬如能否正确书写出“后悔”、“隐晦”、“教诲”这些词中的“hui”与“辩论”、“辫子”、“分辨”这些词中的“bian”,就常反映出个体对汉字与汉文化的理解与掌握。历来我国语文课程极为重视汉字的认读与书写,并在童蒙教学的起始阶段就通过“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集中识字与从“上大人孔乙己”这些笔画简单字练起再到复杂字的书写,使识字与写字分开进行以确保书写质量。正因如此,古代读书人大多数都具有良好的写字习惯与优秀的写字能力,这与现代人们的写字水平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此,从汉字书写的现实情况与历史经验看,语文课程必须加强汉字书写教学,切实培养学生规范、工整、流利书写的习惯,并在认真、流利书写时认识汉字结构、理解汉字字意、把握汉字规律。张志公先生正是立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汉字基础性作用,明确提出要从严要求以加强写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说话、写字、造句、读书、作文,都要从严要求。比如写字,应当一笔不苟,横、直、撇、捺,该怎么写就要怎么写。东倒西歪、模糊一团那些现象不能容许。”[6]写字时“东倒西歪、模糊一团那些现象不能容许”,自然在于这是一不好的语文习惯,不仅影响到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甚至还会形成草率行事、粗枝大叶等不良生活、工作习惯。对养成认真书写习惯,郭沫若先生也曾提出:“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免除这些毛病。”[7]如此看来,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要让学生知道一个字“应该怎样写”和“不应该怎样写”,并力求书写工整、规范、美观,绝不允许潦草和随意书写,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

四、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与积极回答的良好习惯

任何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都需要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调学思结合,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对语文课程而言,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促进学思结合从而实现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语文课程基本都是以“课文”为基本凭借物的,而教材中所选课文对今天见多识广的学生而言是不具“陌生感”的,因而也就不如物理、生物等课程由于每节课都有新知识、新内容那样吸引学生,易于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回答。同时,由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掌握是一个耳濡目染的漫长过程,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是缓慢的过程。对此课程特征,张志公先生曾通过对不同课程的比较后明确指出:“语文课不同于别的课,学生不是从全然不知到知,从全然不会到会,而是原来就会的。不像数学课,比如,原来不知道什么叫‘开方’,当然也不会开方,上了几课,就知道了,会了。语文不是这样。拿初中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听话,说话,读书,作文,他原来都会的。上语文课,是个在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加工、提高的过程。”[8]正是由于语文课程是一具有“在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加工、提高的过程”之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思考、认真领会的难度就要明显高于其它课程。这就是说,“语文课程特有的这些课程特征,也告诉教师语文课程实施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不可只重形式,要把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最主要目标与最基本任务,从而取得实效。”[9]

那么,怎样依据课程特征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回答的良好习惯呢?对此,张志公先生还是主张从树立“问题意识”入手来解决问题:“善于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学会怎样发现问题,使他具有勤于思考的习惯,使他增长解决问题的本领。”[10]就是说,语文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课文形式、内容方面的特点,才能通过精心设计彼此有着明确逻辑联系的“问题链”来引导、激发、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并进而培养他们主动思考、钻研与探究语文问题的能力与习惯。因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众多的原理都表明,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才能促进其积极思考。古人讲“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揭示了质疑问难在学习中的巨大价值与积极作用。因此,在语文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以新颖独特的问题和彼此相连的“问题链”来调动学生思考、回答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对此,张志公先生也明确指出:“提问很有好处,既节省了讲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11]这就说明,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有效的提问来培养学生主动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概括来看,学生专心听课、认真朗读、工整书写、主动思考与积极回答是语文课程学习的一些基本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依据语文课程特征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高度重视、从严要求、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语文基本习惯的培养。自然,由于学习习惯是一积久养成的具有一定“自动倾向”的学习方式并多表现为个体的“潜意识”。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基本学习习惯就不是一日就能见效的。这就需要教师要严格课程学习要求,不断引导、有效强化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真正懂得哪些行为“应当这样”、哪些行为“不应当这样”,长久坚持、不断强化才能养成语文学习的基本良好习惯。如此看来,张志公先生关于语文课程所需基本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论述,对现阶段语文课程的科学、高效实施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注释:

[1][10]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55.

[2][11]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54.

[3]参见张奎,李维鼎.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评点[J].黄冈师专学报,1982:(4).

[4][5]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227.

[6]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82.

[7]转引自孟祥军.再谈写字课教学模式问题[A].第二届国际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82.

[8]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4.

第6篇

论文摘要:双语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触摸到相关专业学科的核心与前沿信息,还是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国际型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但对广大普通高等学校而言,双语教学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以“系统工程”双语课程为例,就专业课双语教学中存在的约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在语言课以外的所有课程中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双语教学对于学生与教师双方在语言上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重点。2001年教育部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我国本科教育应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尤其是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005年教育部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又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教育部近年来组织引进了大量国外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优秀原版教材,鼓励在有条件的学校开展英语授课或双语教学。各高校在此背景下对双语教学都提出了要求,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

双语教学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其中第二语言不仅是学习对象,而且是教学媒介部分或全部地运用到非语言学科的一种教学形式。近十年来,虽然在教育部颁布的系列政策的鼓励和推动下,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还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

一、现状与约束

1.教材的约束

教材选取的恰当与否是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展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目前国内普通高等学校双语课程的教材普遍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原版教材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触到纯正的英语。甚至在某些高校中,是否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已成为该课程能否被认定为双语课程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由于原版教材在版权、引进经费等方面的限制,使有些课程无法找到原版教材,或者已有的原版教材不适合学生进行双语学习。不同于国内教材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且逻辑性较强的编写思路,国外教材在编写中通常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内容具有较强的发散性。这对于习惯国内教材的中国学生而言,存在不小的思维障碍。同时,与国内教材相比,国外教材与国内高校的教学大纲不配套,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主讲教师如果忠于原版教材进行讲解就会与教学大纲产生背离,甚至无法完成教学内容。反之,如果忠于教学大纲,则会破坏国外教材的理论体系。再加上引进教材的配套辅导资料的开发滞后等原因,使双语教材成为限制双语教学开展的一大约束。

2.教师自身能力的约束

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通常有三种模式:第一种为全英文型,即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师运用英文讲义,在授课时全部使用英语;第二种为混合型,即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师在上课时交错运用英语与汉语进行讲授;第三种为半英文型,即虽然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但教师在授课时采用汉语讲授。严格来说,只有第一种教学模式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但在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后两种模式,尤其是第三种模式反而成了使用最广泛的双语教学模式。

师资是决定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娴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能熟练使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此外双语教师还应结合双语教学的规律和特点,采用合适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这都对双语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和挑战。目前大多数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都不错,但因为我国学生的英语大多数是重语法轻应用的“哑巴英语”,如果口语中汉语比例过重,就会减弱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而且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灵活方式就会无法使用,甚至连“简单的提问”都会变得十分困难。能熟练地在课堂上运用英语上专业课的教师还是很少,其口语表达能力往往无法达到教育部对双语教学的要求。双语师资匮乏成为制约高校双语教学顺利开展的一大瓶颈。

3.学生素质的约束

双语教学开展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最新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语言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双语教学不仅对师资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双语课程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学生不仅应具备较强的外语语言使用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即具有使用外语学习较高层次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然而,对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而言,其英语能力一般都十分有限,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一般都不高。在这种情形下,双语教学中就经常会出现虽然前期部分教师还是尽量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来传授专业知识,但是慢慢地就变成了去教学生英语,先教词汇、语法,然后再学习专业知识。虽然最后也学到了专业知识,但是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教英语,对专业知识无法深入讲解。总之,采用双语教学会使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面临很大的困难,甚至影响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样就违背了教育部开设双语教学的良好初衷。

转贴于

二、思路与对策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从2006年开始将“系统工程”作为双语课程,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对工业工程、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双语授课。笔者作为该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了4年的双语教学工作。系统工程是20世纪中叶才开始兴起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某些思想、理论和方法等,根据系统总体协调的需要,有机地联系到一起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管理工程技术。“系统工程”作为我院工业工程专业一门采用双语教学的核心专业课程,对提高学生素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触摸到系统工程学科的核心与前沿信息,而且还是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国际型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分析了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笔者结合自身的授课经验提出一些建议。

1.对引进的教材进行本土化修订

国内教材的系统性和强逻辑性与国外教材的全面性都是十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在选取双语教材时应当在两者之间进行平衡,即对引进的国外教材进行修订。最可行的办法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改编或选编国外原版教材和辅导材料。同时以国内著名学者和权威的教材作为参考,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有益补充。在进行“系统工程”双语教学时,我们采用的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影印版《系统与工业工程概论》英文原版教材。同时,考虑到国内外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差别与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还专门配备了由我院教师编写的《系统工程概论》中文教材做参考。

学生在掌握英语术语的同时也应该知道相应的中文术语。而且,国内外课程设置不同,某些内容需从中文教材中得到补充。例如国外“系统工程”的课程注重系统思想的培养,因此教材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方法论,如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讲解不深,为此我们用中文教材予以补充。

2.提高双语教师的英语水平和授课技巧

为了使双语教学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语,尤其是英语口语水平。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授课的方式方法上多想办法,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我们在进行“系统工程”双语教学时,采用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方法。

在课程的前1/3阶段,中文讲授占较大的比例。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进行双语学习的难度,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以及用英语进行学习和交流的兴趣。此阶段英语大约只占30%左右,教师授课时要将重点、难点等学生难懂和困惑的东西用英语讲解后再用汉语重复一遍。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在课程的中间1/3阶段,英语授课的比例提高到50%~60%,同时,在课堂上增加了学生用英语讲解的环节,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程的最后1/3阶段,学生对于相关的专业英文术语已十分熟悉。同时,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练习,大部分学生都已经适应双语教学的形式同时能较好地自主运用英语,此时以英语讲授为主,占80%左右。如果学生程度较好,不妨采用全英语授课。

3.采用综合方法提高学生英语素质

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学院在教学计划的编排上就保证学生每一学期都有相关的英语课程或双语课程,从而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持续性和连贯性。此外,根据这几年双语教学的经验和问题,尝试按四、六级英语成绩将英语基础不同的学生区分开,对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将通过英语六级的学生分到双语1班,将未通过英语四级的学生分到双语2班,通过四级但未通过六级的学生自愿选择加入1班或2班。对双语1班,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上课英语比例不少于70%,在课下辅导时以中文教材进行辅导。对双语2班则以中文教材为主,辅以英文原版教材,教师上课英语使用比例为50%左右。采取了这一分班措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极大的提高,对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已不明显,期末考试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可见,该方法在保证学生提高外语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本学科知识的接受能力。

三、结束语

双语教学在我国高等学校中起步较晚,由于我国特殊的教育环境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还存在误区。尤其对普通高校而言,要想成功实施双语教学还要走很长的路。总之,双语教学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在进行双语教学时,应立足于普通高等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构建多层次、有差别、渐进的双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蔺丰奇.高校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03,(2).

[2]华正宏,钟锐锋.地方性普通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探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3]成晓毅.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初探[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

[4]韦红桦.高校推进双语教学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第7篇

一、思想素养

首先教师要爱岗敬业。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教师必须忠诚于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有强烈的事业心。作教师有许多优越性,且不论国家重视、社会尊重、学生爱戴,其自由度大、自主性强等,还特别有助于洁身自好,远离腐朽,清静而且清白!

其次教师要做到身正为范。教师应为人师表,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以自己的言行作学生的表率和模范。教师有教师的形象,也应当有教师的风范。教师言行举止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课堂上不可没有目的地讲一些庸俗的笑话、发一些低级牢骚,或有意贬损他人、辱骂体罚学生等,如此有辱自身形象,还会给部分学生树立不良的榜样。心底无私天地宽。有修养的人不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也不会把不满转嫁到他人或社会利益之上。踏踏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这会帮助我们走好路、教好书。

二、知识素养

首先作为一名中学语教师,必须有丰富的业务知识。

一是要有比较深厚的文学知识。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是运用语言的精华,通过文学作品学习语言,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语文课也应该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学素养。这样就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中外文学史方面的知识、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创作知识,文学批评知识等等。教师文学素养高,文学知识深厚,语文课就会上的生动活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会很快地提高。相反,教师文学素养低,文学知识浅薄,学生就很难受到有益的熏陶和应有的教育。

二是要有丰富的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知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即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这样就要求语文教师对语言发生的规律(其中包括古今汉语的联系与区别)、语言学的理论、现代汉语的听说读写知识、逻辑学常识(这是教师应该学的)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人们常常习惯于把备课比喻为“一桶水”,把教课比喻为“一杯水”,因为想上好课,我们教师平时就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在今天科技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我们还应当敢于说“如果我有一杯水,我就应当给学生引来自来水、长流水。”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本专业上要精深,但绝不是讲课越深越好。深得与学生实际脱离了,学生觉得太深奥,没有了兴趣,反而会出现不良后果。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详略得当,左右逢源,深入浅出,得心应手。

三、业务素养

教师的思想素养为教学工作定向导航,教师的知识素养是其开展工作的必备条件,那么教师业务能力的高低对教学质量起的是决定性作用,所以,我认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业务能力。

首先,语文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听、说、读、写能力。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会“听”。例如,教师提问,学生已经正确回答了,教师似乎没有听到,自顾自又重复一遍,这是听的能力不好。“说”即教学语言,这是一门艺术,你必须会讲才能吸引学生学习,激发他的求知欲,使他感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其次,教师应具备灵活高效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又无定法,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堂及教材实际,让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挥各自的优势,调动学生积极性。例如笔者在上课时,经常交替使用讨论、呈现、任务活动、竞答、抢答等不同方法,使得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真正参与、体会课堂学习,强化了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语文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自我进修能力。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备更高层次的教育科研能力。其中包括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发现和解决语文教学具体实践中问题的能力,高速查研究,进行语文教学改革试验的能力,总结经验,撰写教育论文的能力等。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语文教师还应该有相应的自我进修能力。自我进修能力是一种因时展而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一种本领,对其整体素养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个人魅力

魅力是什么?魅力就是很吸引人的力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怎么才能吸引人?除却语文专业教学水平和宽广的知识面外,语文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个人魅力。

首先要有责任心。一个没有责任心的老师是难以获得学生信任的老师。教师的个人的魅力常常来源于一名教师高度的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的责任心。教师的个人魅力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学热情观察、感悟、欣赏、敬佩的过程和结果。教好书、育好人是教师的历史使命,这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也就是说,教师要心中有工作、心中有责任、心中有学生。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当中若欲提升教师个人魅力,就应当先提升个人的教学热情、提升个人的使命感、提升个人的责任心;就应当对事业多一点浩然、对名利多一点超然;就应当对工作少一点淡然、对学生少一点漠然。

第8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文化素养

2012年正式提出“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理想和信念。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路线之一就是“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国梦”。作为民办职业高校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得不思考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该走向何方,肩负起什么样的责任。孔子文化学院院长杨朝明提出:“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是普及提高传统文化的很好手段,学生要读懂原典,更要从中领悟传统文化,当下最重要的是要认真考虑高校大学语文课的功能与定位。大学语文包含大学生应掌握的语言与文学,还承载着中国文化。高校不应仅是开设相关课程而已,不应仅停留在‘语文’的表层上,而应展现中国文化的风采与魅力。”这段话给予我很大的启示,经过深思熟虑,站在职业院校的广阔天地中,倡导:重建大学语文新平台,弘扬中华文化大智慧。现将思考的成果详细进行阐释。

一、编写符合职业院校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融入大量传统文化内容

目前学语文教材中,传统的诗词歌赋往往占据大量篇幅,学生通过语文课程掌握最多的是文学,除此以外则知之甚少。造成这种结果,因在于人们对“大学语文”的含义十分模糊。

先提出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的解释道:“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书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个回答只说明了“语”的含义,并没有解释“文”。“语”即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的含义十分复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文,错画也,象交文。”而且中国古人将“文”等同于“纹”,与人对自己的修饰有关。张岱年将“文”的含义引申为三层:第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第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第三,在前面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看来“文”就交织在人们生活中,表达、装饰并提升人类。因此“语文”是借助语言承载的表达、装饰并提升人类的各种文物典籍、古典艺术、礼乐制度、人为修养、美善德行等。古典文学只是其中之一。

第二问题:什么是“大学”?大学在我们的观念中就是高等学府,毕业后就走入职业生涯。我以为“大学语文”中的大学既具有这个含义,同时更应该传承古人对“大学”的解释。曾子在《大学》首句就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指的是大的学问,大的学问,要彰显美德,最终达到最高的善。最高的善在曾子看来就是平天下。

总之,语文”必须以彰显美德,天下太平为宗旨,选取用语言文字记录的传统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文学、政治、军事、医学等方面,表现出人类对自己思想、情感的装饰,以及对自我终极生命的探求。

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

有一部好教材,没有好老师,只能是徒然。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极为重要,缺乏这种素养讲解中会对文章理解不透,不能深入浅出,更不能将中国传统的观念阐释明白,达不到授业解惑。提出两点可行的措施:

首先,加强大学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培训

高等职业院校教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大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尽管对传统文化内容有所了解,但缺乏广泛和深入的探究,所以需要单位提供良好的机会,加强培训力度,并且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理清培训程序,以及每个阶段培训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当然传统文化素养不是通过一个短期的培训就能够实现,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渐深入的过程。但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让教师明确传统文化的本质和核心,由此展开的理解和讲解才不会是个人的随意曲解,以至于谬以千里。

其次,大学语文教师应广泛涉猎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

大学语文教师不一定要成为传统文化方面的学者,但必须在这方面有丰富的学识,因此必须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涉猎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至于曲意逢迎他人的观点。优秀的书籍往往是专家们伟大思想的结晶,常常与伟大思想碰撞,必然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

三、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丰富的课外活动

大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可视性和形象化,的确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但依然没有离开课堂这个狭小的范围。因此我们提出走出课堂,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才能够真正让传统文化的精神深入学生内心。

首先,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是诵读的最佳读物,绝对不能通过默读以及阅读其他人解释的作品来理解,只能选择诵读。诵读过程是一个练气的过程,熟练之后,气自然顺畅,对诵读者的身心都有极好的影响,况且多读则其义自现,自然而然提高了学生对传统书籍的理解。

其次,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竞赛

中华传统文化中也包含丰富的知识内容,这些基本的知识需要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就需要通过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促进学生积累知识方面的兴趣,使学生明白,除了现代都市化的、网络的知识外,还有很多充满文化内涵的知识符号。

最后,定期参观承载传统文化的古代遗迹

每个职业院校可以根据所在地区保存的古代遗迹,定期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习。古代遗迹往往是对古代社会现象,发展水平,人类文化的具体表征,通过它们,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具体了解文化是怎样与具体实物相结合,从而对传统文化的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探讨,我们深信,如果每个高等职业院校带着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崇敬,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高度重视,努力组织教师编写符合自己学院学生需要的大学语文教材,不断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一定能够将大学语文课程变为弘扬中华文化的新平台。

参考文献:

[1]杨朝明.大学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衡水学院学报[J].2012.12第6期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素质教育思想;贯彻执行

G633.3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教学不仅仅是要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还要调动学生的语言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是教学的必修课,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其中蕴含的文化内容与民族思想、爱国情怀息息相关,对健全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有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认识不充分,教学还是看重分数和成绩,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本文就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素质教育理念加以分析,并深入挖掘语文的内在精神,贯彻和落实好素质教育新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语文教学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它的教学在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坚持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紧密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的传播,是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教学课程,对整个语言文化的传承都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初中语文教学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灵魂高度,让学生对语文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在阅读和学习中体会中国文化,借助学习语文来探索世界,展望未来;其次,初中语文教学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教会学生用“心”去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更好的对自己进行定位,找准应当扮演的角色,健全自己的人格修养;最后,初中语文教学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有助于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唤醒他们沉睡的灵魂,提高国家荣誉感,树立为祖国服务的理想,并全面提高自我。

二、初中语文教学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有效对策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有关素质教育的内容

初中语文课本的编写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多名专家集体研究和分析的结果,教材中蕴含着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对启迪学生的思想,做好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渗透文章中的文化思想。例如,教师在教学《,你在哪里》的时候,不仅仅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表面含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对这个人物进行解读,讲述他的故事和事迹,并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在学习之前了解文章的意义所在,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素质教学理念。

(二)适当的加入思想教育

素质教育与思想教学相辅相成,初中语文讲解在教学生知识的基础上,还要传递正确的思想精神,健全学生的人格。如在讲解文章《捕蛇者说》的时候,就可以将道德修养内涵渗透给学生,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们一些道理,不要强加给学生各种想法,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感悟,感到“苛政猛于虎”,然后在告诉学生新的思想内容,学生会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如果再加以引导,会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团结互助等等。

(三)思想教育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做到学有所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口头教学,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感受和倾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在生活中也同样强调语文的意义。

所以,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结合课文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所悟、有所感,真正的领会语文教材中的深层次内涵,理解语文学习的真实情感。比如在讲《黄河颂》这课的时候,如果一味的用理论灌输祖国的伟大和发展历史,就会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不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引发他们的厌学情绪。相反,如果让学生主动谈谈自己的见闻,谈谈他们见过的祖国的大好河山,学生就更容易产生亲近感,并在讲述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进而会产生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并热血沸腾的朗读《黄河颂》,产生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只有坚持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才会达到教育的目的,才使德育教学和素质教育落在了实处。

三、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教学的必修课,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要掌握语文的深层次意义,就必须转变原来单一教学的模式,做好教学创新,将素质教育理念与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对此,初中语文教学要转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全面贯彻和落实素质教教育理念,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素质教学内容,加入思想教学内容,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而贯彻好语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春辉.浅谈思想素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8,03:34.

[2]白亚亚.素质教育下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71-72.

第10篇

一、语音是语言的基础

(一)语音的中介作用

对语言来说,声音是第一性的。不管在人类语言发展方面,还是在言语的运用记忆方面,语音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音学习的结果促使了语言动觉能力的发展。这一能力的发展又促进了刺激驱动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涉及言语动觉的语言产生在中介语,提高中介语的主要作用是加强句法学习,检验假设和培养自动化。

Skehan指出,成功学习语言的三个要素是:语言编码能力;语言分析能力;记忆力。他还指出音位编码能力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可能特别重要,因为把声学输入转变为可认知加工的信息内容是极其重要的。在这方面的失败可能无输入可加工,并且在非正式的场合,意味着语言学习机会的丧失。音位编码能力一般来说对下一阶段能用于认知学习的可理解的输入的获得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学习者接触声学刺激之后所获得的音位编码能力越强,随后可用于分析的材料内容就越丰富。反过来说,聋哑人很难学会语言,就是由于不能获得语音的声音输入的缘故。

在语言学习中,通过视觉或听觉登记而获得的语言输入,是以语音作为中介的,然后经过短时记忆的存储及处理,才与长时记忆产生整合作用,而后发展为内部语言。感觉登记过程中,图象能延续约1/4秒,而声象能延续约数秒。正是由于声象的感觉记忆较长,能达到数秒,困难的或陌生的语音输入认知学习都依赖语音表征来完成。

(二)语音对听说技能的培养有直接关系

言语的听辩过程涉及音位的感知辨识、短时记忆、反馈监控等过程。言语听辩感知是言语理解的前提,没有对言语的感知就谈不上对言语的理解。音素是可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然而语音并没有不变式(invariant)或标准的形式。言语的音素和实施并没有一对一的关系。虽然音素是可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但对音节的认识反应较音素快。在言语活动中,音节却是比音素更易觉察的语音单位。

连续性语言的听辩并非是吸收声学信号的被动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语言输入认知处理过程。由于在真实言语交际中的语音输入往往是伴随着非语音信息。这样,在听辩中就应有所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听者运用听觉记忆,根据大脑皮层中关于语音信息的若干区别性特征而把音位加以识别,也就是将神经冲动所传人的反映声波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的连续语音信号转变为按一定规律排列组合的语音单位序列。因此,如果某一音位组合在听者的心理词汇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他就无法检索到该词,无法知道该音节组合表示什么意思。

肌动论的观点认为,在言语听辨过程中,言语信号是参照言语的肌肉活动来辨认的。这种理论把语言产生的过程和言语感知的过程联系起来,因为它强调我们是怎样按照我们产生言语来辨认言语的。由于大脑记忆认知的特点具有模糊性、近似性和粗略性。我们认为人类对语言声音的记忆认知是以语音原型(phoneticprototype)为基础,因原型具有概括的作用,能提高辨认的速度。语音原型的来源是语音能力训练发展的结果。

英语是语调语言,其韵律因素,包括语调、重音、节奏等,对言语的听觉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英语的旋律音调模式是句子结构的一部分,而不属于词的结构,人们借助语调来使用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传递句中表达的思想。不同的语调要求作出不同的言语反映或以某种活动作出反应,构成不同的交际类型。语调是依靠发音器官来实现的,因此,对语调的听知觉需要有听者发音器官模仿发音的神经活动的参与,从另一角度来说语音能力的发展是口语听辨能力发展的前提。

(三)语音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有促进作用

良好的发音习惯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我们在阅读时所使用的书面符号很快便会在头脑中转换成相应的声音形象。这个转换过程的快慢决定着我们的阅读速度。如果发音困难大,朗读时结结巴巴,不时有停顿和重复,那么阅读速度就会大受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词进行识别。人们意识中的字母组合及拼法知识影响着词的感知辨认。字母组合及拼法知识最先通过声音来表征。在词的认知中形码会自动激活音码,而音码也会唤起语义的联想。词或词组作为语言组块,对其感知的单位大小取决于读者认知词的熟练程度、材料的熟悉程度、材料的物理特征及其所引起的语言共鸣等情况。因此,语音能力发展能促进词汇的辨认。

Dearborn(1906)研究了阅读中的正字法和可音读性(1egibility),认为在阅读中注视时间的长短部分决定于字母的序列。如果一个词中的字母的序列是正常的并且是比较普遍的,例如:wrap,wake,teacher等,则联结的过程受到的干扰就比较少,知觉它的时间就会比较短;相反,就会使联结的期待落空,知觉它的时间就会比较长,阅读从而受到影响。

阅读时,言语输入必须经过短时记忆的存储及认知处理,才能与长时记忆产生整合作用。短时记忆的能力决定着语言输入的认知处理情况。短时记忆弱,语言输入就会在未认知处理之前消失,成为无效输入Gough认为在短时记忆中,心理词典(mentallexicon)词条的内容应该包括语音、句法和语义信息。因此,语音能力的训练对短时记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四)有些语法、词汇的确定也和语音有关

语法和词汇都是通过语音得到体现的。只有学好发音,才能把所学的语言材料以正确的形式在脑子里储存下来,以正确的形式使它重现,从而加强对语言的感受,最有效地掌握语法和词汇,提高实际使用的能力。

比如同一个词作名词用时重音在前,作为动词用时重音后移。如present这个单词念成[preznt]是名词或形容词;若念成[prizent]则成为动词。另外初学者感到难以区分动名词和现在分词作定语时,形态上完全相同,但在重音处理上有所区别的。如walkingstick的重音落在前面时,则作“会走路的手杖”讲;如重音落在后面一个词时,则作“会走路的魔杖”解释了。前者为动名词词组,后者为现在分词词组。可见重音的位置对词类的划分和词义的确定具有很密切的关系。这说明某些语法现象与词汇意义需要我们从语音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

二、语音教学的方法

(一)模仿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按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语言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等五类。又将智慧技能分为若干亚类:辨别;概念;规则;解决问题。认为人的智慧发展过程主要是一些习得的能力的累积过程。语言教学实际上与五类学习都有一定的关系,但如果强调学习发音,则主要是运动技能的学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智慧技能的学习和言语信息的学习。加涅认为运用技能是协调运动的能力。运动技能实际上有两个成分:一是描述如何进行运动的规则;二是因练习与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确和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显然,发音和书写都有运动技能,都是习得的能力。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传授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技能基本方法有两种即直接模仿法和分析模仿法。模仿在心理上是一个随着感知进行再现或尝试的过程。这是人类一切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对外语学习中的语音教学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模仿是习得语言最有力的手段。离开模仿几乎可以说不可能掌握任何语言。教育论文投稿

直接模仿法主要是指单纯模仿,即在不做任何解释的前提下进行模仿。学生只依靠听觉的感受,模仿教师的发音,直到模仿正确为止。

(二)反复练习

语音练习无疑是语音教学阶段中的重要活动。语言教学不仅要广泛进行练习,而且要讲练随时穿插,即所谓边讲边练。例如一次课要讲授十个音,决不能在讲完全部音的发音方法以后再练,而应该每讲一个音就练一个音。

语音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和培养发音和诵读技巧,培养在视觉、听觉和动觉间迅速建立联系并构成协同表象的能力。特别是学习字母读音,只达到会是不够的,必须在初学阶段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一见到每个字母立即读出,反之,一听到某个音就立即写出字母。

为了有效地进行语音练习。不仅应有合理的教学安排,使语音学习与口笔语训练巧妙的配合,相互促进,迅速提高,而且应选用或自编适合学习者的最佳练习材料,练习中应有足够的例词、例句,包含积极训练的要求、积极训练的内容,注重清浊、软硬以及其他相似音之间的区别和对比联系,对重音、语调,也都需配有相当的材料进行练习。如果能选用常用的词、句对提高口语能力也不无帮助。这种语音材料还不仅仅是文字材料,最好能配一录音材料或录像材料。多听地道的外语是学习任何语言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没有一个从未有听到过外语的人能够讲出使人理解的外语。外语录音、录像教材,网络资源为学习外语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大量的地道语音资料。教育论文投稿

第11篇

【关键词】乡镇初中英语;口语教学

一、目前乡镇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口语教学方法机械化、简单化。“老师领读,学生跟读”在长期中学英语口语教学已成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中,教师并不针对课文或词汇的语境和全文思维做深层的讲解和剖析,只简单机械地让学生重复跟读,这使得学生不能领会其中英语口语表达的精华,更不熟悉文章的组织结构和英语思维,导致学生在英语口语课上做无用功,使英语口语学习效果不理想;再者,乡镇学校由于师资短缺,许多英语教师都不是专业的教师,因此,他们的口语本身都较差;最后导致教出来的学生的口语也较次。

英语口语教学中没能正确认识老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起的是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应该是处于主体地位。语言学习不应该是理论上的学习,而更应该是语言交流的实践活动。教师填鸭式的讲解,口语教学中缺少互动活动,不能有效调动学习热情。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过分注重词汇与语法的解释,忽视对文章整体结构、特色及思维流动的分析。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还是过分强调一些词汇的用法并对语法点不厌其烦地解释,而没有对学生们的语言思维连贯性进行培养,这样培训出来的学生,只会做题却无法说几句相关联、有思维的一段话,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想。

教学环境因素。要提高英语口语技能,语言环境是重中之重。乡镇中学生是在汉语单一语种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的,学生除课堂外,其他时间使用英语口语的环境几乎为零。这说明,学生缺乏英语使用环境、氛围和场景。这导致了口语技能的降低。由于农村教学条件的制约,加上学生人数过多。班额容量有的学校达到60-80人,如此多的学生,老师很难兼顾到,导致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听说实践机会,也难以组织有效地口语训练。

二、改进乡镇初中口语教学的一些措施

结合乡镇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步骤。

1.趣味语境教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生对口语表达的浓厚兴趣,才能使教师的教学与训练有所起色。在学生的语言基础得到一定提高之后,应进一步强调语境教学,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教学中可采取创设情境、小组对话、讲故事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还可以适当采取做游戏、猜字谜等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他们对口语表达的浓厚兴趣。同时在学习中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英美社会的文化习俗知识。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对口头表达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形成想说、敢说、有东西说的习惯。

2.坚持用英语教学

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英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用英语教英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大量说英语的示范,便于学生口头模仿,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欲望,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从一开始就要多说英语,用英语组织教学,只要教师坚持说英语学生的听力能力才会逐渐提高,听力提高了,学生开口说才有了依据和保证。

3.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

课堂上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方式比较单一,学生不能主动地提问和表达思想、积极参与。如果变师生问答为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则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大大地增加学生说英语的机会。英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不是代替他们进行交际。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提问,由其他同学来回答,以便学生之间有机会互动。

4.注重小组交流和相互学习

我们本地区的农村学校普遍具有班额大、学生多的特点,教师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难以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语言交际的机会,小组交流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之一。小组可以二人一组、三人一组、四人一组等。要求学生围绕教师所给的话题进行语言活动,或操练语言知识,或发表个人见解,或通过讨论获得问题的答案。每周我都用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分组口语训练让他们自由发挥。这样,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就能从表达能力好的学生那里获得益处,加强自己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好的学生也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并获得成就感。这样的活动可以有效地加大学生语言的实践量,还能够培养学生在群体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5.积极有效的评价方式

教师的评价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组织口语教学活动中,应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注重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

(1)既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注重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给予的及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可以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同伴给予的肯定能够消除学生负评价带来的恐惧心理;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有了充分认识和肯定自我的机会。

(2)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相结合。对各个学生进行横向评价,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评价,对那些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采用肯定的评价,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乡镇初中学生英语开口能力普遍较差是我们应该正视的现实问题。改革传统口语教学模式,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水平,增强英语口语教学的时效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经之路。只有不断优化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用科学的理论为英语教学导航,解决“哑巴英语”问题才不至于成为空话。

【参考文献】

[1]《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1.第24期.作者:石峰珠;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课程性质 改革 再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79-02

本人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已多年,但是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总觉不满,在《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一文中曾提出过自己的一些思考。近几年来,随着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呼声的不断高涨,反思和研究大学课程教学的氛围越来越浓。这不乏有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想法和理念。但都脱离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实际,脱离了对课程的正确认识。所以,呼声虽然高涨,效果仍然差强人意。

1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的瓶颈

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面临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1课程地位问题

语文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受到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到了大学以后,尽管大学语文课被大多数高校确定为公共基础课程,但由于受大学教育专业化的影响,重视专业课程,轻视基础课程。因此,有部分高校只把大学语文课程当作摆设。更为重要的是,有些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对此课程没有明确其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应有的地位。虽然教育部曾多次向全国高校提出要求,希望各高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但该课程的开设仍然处于自由状态,随意性极大。

1.2 课程性质问题

关于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一直成为语文界讨论的热点,但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因对其地位的认识不足,所以也没引起太多人的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到底是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是强调其工具性?还是强调其人文性?亦或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这个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目的在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基础性”就是语文的工具性特点。语文课程对学生具有语言修养、文学修养、文化素养、人格品质、思维创新等多种教育功能,而语言修养是基础。就目前理科学生的语文能力来看,大多数学生的论文,语言不通,结构混乱,错别字比比皆是,让人堪忧。所以,语文教学必须突显学科的工具性(基础性),重视和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我们既要反对实用主义至上的功利性思想,但也不能回避大学语文的实用性,在教学中兼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既是对中学语文课程的提升,也是大学生将来发展的需要。

1.3师资素质问题

因为对课程地位和性质的模糊认识,也就影响了高校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就目前来看,凡有中文系的院校,绝大多数老师都想从事中文专业课程教学,很少愿意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因为,从事专业课程教学意谓着将会受到更大的重视,在晋升职称、科研经费等方面差别甚大。另外,还有不少高校的大学语文老师则是从其它部门抽调过来临时客串大学语文教学的,这难免不乏有学历低、教龄短、经验少的教师。这就造成了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极不稳定,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是有水平的老师不安心本课程教学,都想拼命挤向专业课程教学;另一方面是新来的教师又没有太多驾驭大学语文课堂的经验,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学生是怨声载道,老师是苦不堪言。

1.4 教学理念问题

任何改革都必须与时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大众流行文化如通俗歌曲、影视文化、激光唱片、时尚服饰、广告文化、网络文学与文化等不断涌进中国,使广大青年学生的知识构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的纯文学教学语境己不复存在,学生变得更加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因此,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学语文课程既要坚持自己的目标,也须面对全球化的大众文化语境,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改变大学语文教学观念,创造多角度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守正出新,不仅形式要新,而且教法要新。只有做到了求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除此之外,还有教材编写、课程考评等等问题,都影响着大学语文的教学与改革进程,都无法回避。

2 加强和改进大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面对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既要考虑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又要针对大学课程教学的实际,转变教学理念,建立起适合大学生特点的语文教育模式和教学规范。

2.1立足工具性,坚持 “文化”性

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字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仍然必须突显“工具性”,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是指提纲挈领把握重点的听说能力、快速高效的文献资料检索整理阅读能力、严谨准确地表述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的写作能力。这就必须改变过于强调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略语言能力的培养、强调语法分析而忽略语感的体验、强调将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略对学生视野的开拓的教学现状。学生掌握语文能力的速度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大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备生活与工作需要的语言能力。

当然,面对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语境,在学科间关系不断趋向融合、学科边界逐渐模糊的时代,我们也不能一味强调工具性或单一审美性的语文教学观念,而应把“文化”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线,全面打通文、史、哲、艺术、宗教等学科之间的知识界限,树立“文化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在“大语文”教学中充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既培养大学生日益欠缺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在打破学科间界限森严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智慧,以培养大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2 切合社会需求,追求实用性

语文课程的实用性,既有“形而下”的语言层面的应用,又有“形而上”层面的“用道”。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强调语文在专业运用中的实用性,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夯实就业实力和基础。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只精通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因为,语言文字的规范熟练运用能力已广泛渗透在各行各业中。“语文”从字面上理解即“语言”和“文字”,或者说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分析、品评、写作各类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交际过程中,面对不同类型的人如何运用语言准确表达内心想法的能力,如何迅速获取语言信息而从容应变的能力,一句话,即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写擅文”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创造更多机遇,提高竞争力。

2.3 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大学生整体上思维更加活跃,接受的信息更加丰富,自主能力也更强。因此,教学上不能还是老一套,而要转变观念,创新方法,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2.3.1实施主题教学

大学本科课程设置要求是,厚基础,宽口径。教师必须扩大课堂知识信息量,拓宽大学生的知识平台,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以文本内容为中心,多向整合,把与文本相关的内容、知识收集起来,形成小课题,集小课题为专题,实行课题式的主题化教学。这种 “主题化教学”,或“话题式教学”,即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选取相关内容(当然也包括教材内的课文),进行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如“爱情与友谊”、 “就业与人生”等;也可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确定,如“个性阅读”、“口才与演讲”、“应用写作”等;或从时事政治的角度来确定,如“北京奥运”、 “西部开发”、“奥巴马获奖”等;还可以从作家作品、流行文化的分门别类的角度来确定,如“老舍的幽默”、“我看韩寒”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以提高对各种社会与生活现象的敏锐洞察力。

2.3.2融学术性于趣味性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各门类、各学科的知识,这要求大学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博)。但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化,大学生文化素养的进一步提高,浮于表面的介绍必定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又要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并用科研推进教学的深入,追求学术性(专)。从向大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首先必须有一定的学术品位。要做到这点,要求老师既要“博”又要“专”,老师必须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深入到本学科的前沿地带,探索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引入课堂,从而使本课程教学体现出一定的深度。其二,在注意学术性的同时,也要讲究趣味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因而也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一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内容趣味性的优势,如丰富的史料知识、各具特色的作家生平、古老而又新奇的汉字文化、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等等,教师可以结合自已的研究方向或专业特长加以发掘发挥,并用之于课堂。二是要调动各种因素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就是其一。教学中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将文学典故、文学故事等课堂知识,描绘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镜,不断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3.3贴近学术前沿,追求时代性

文学内容是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人说∶一切文学都是当代文学。这里强调的就是文学的时代性问题。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研究发展很快,当代文坛更是瞬息万变。这要求教师应当积极关心文学研究动态,及时把当下文学研究的新成果引进课堂。另一方面,大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本又都是千年前前人智慧的结晶,反映的是前人的生活与情感,而这些与当代学生的生活语境相差甚远。要使学生读懂前人的智慧和生活,教师就必须善于挖掘文本的时代性主题。于丹解读《论语》、易中天演说《三国演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实际上,中华文明的积淀并没有死亡,它仍然还是生生不息的,它们仍然能给人以启发和智慧,象《孙子兵法》现在已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商业等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许多社会问题和各种文化现象作出理论的文化阐释,以培养学生理性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效果差、不够实用的现状,需要老师遵循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围绕语文的教学目标,立足现实,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突出知识性、工具性的培养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使大学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金国.论语文个性化阅读[J].当代教育论坛,2008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