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内能教案

内能教案

时间:2023-02-08 21:08: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内能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内能教案

第1篇

“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教学目标

a.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b.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c.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热量的单位为焦耳

d.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教学建议

“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围绕如何改变内能和如何度量内能改变大小展开,遵循观察现象(实验日常生活现象),再分析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思路.

“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教法建议

建议一: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相对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应把重点放在如何用热量度量内能的改变上,以及热传递和做功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等效性.

建议二:在讲解热传递和做功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等效性时,为增加形象性和便于理解,可以先设置问题:已知某铁丝的温度升高了,是做功使其内能增加,还是热传递使其内能增加?然后再说明热传递和做功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具有等效性.

另外,在实际过程中,物体内能的改变常常同时伴随做功和热传递两个过程.

“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教学设计示例vAlign=topwidth=79>

课题

vAlign=topcolSpan=3>

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

vAlign=topwidth=79>

教学重点

vAlign=topcolSpan=3>

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

vAlign=topwidth=79>

教学难点

vAlign=topcolSpan=3>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vAlign=topwidth=79>

教学方法

vAlign=topcolSpan=3>

讲授、综合分析

vAlign=topwidth=79>

教具

vAlign=topcolSpan=3>

vAlign=topcolSpan=2>

知识内容

vAlign=topwidth=92>

教师活动

vAlign=topwidth=76>

学生活动

vAlign=topcolSpan=2>

一、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实质是能量由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

热传递具有方向性,只能自发地由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

二、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可以度量内能的改变量,单位为焦耳.

三、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内能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例题:如果铁丝的温度升高了,则()

A.铁丝一定吸收了热量

B.铁丝一定放出了热量

C.外界可能对物体做了功

D.外界一定对物体做了功

答案:选项C正确

四、小节

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五、作业

P20页-1、2

vAlign=topwidth=92>

复习上一节内容,提出问题:要是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除了对它做功,还有别的方法吗?

讲解

问题:有一铁丝的温度升高了,则是否就知道是做功还是热传递使其内能增加的?

vAlign=topwidth=76>

思考问题

自己分析出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思考并回答问题,得出结论: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第2篇

“内能”教学目标

a.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b.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

c.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教学建议

“内能”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先由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与动能概念相比,提出内能的概念,再进一步运用实验揭示内能与温度有关,最后将内能与机械能进行了区别.

分析二:本节知识可看作分子运动论的应用,可充分运用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对教材进行分析.

“内能”教学建议

建议一:在做扩散速度比较实验过程中,为使实验更明显,应使两杯水的温度差大一些,并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

建议二:在将内能时要注意内能的普遍性,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要注意纠正低温物体没有内能的误解.

建议三: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它们在概念上极其相似,要注意区分,可以从概念、组成、运动形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区别,并举实际例子加以说明.

建议四: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是一个要点,要教会学生从温度变化去了解、理解内能的变化,为后面章节讲解内能变化做铺垫.另外,在讲解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时,可先做实验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速度,得出实验结果后,启发学生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猜测温度与内能大小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内能”教学设计示例width=83>

课题

colSpan=3>

内能

width=83>

教学目标

colSpan=3>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

3.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width=83>

教学重点

colSpan=3>

内能以及内能改变与温度改变的关系

width=83>

教学难点

colSpan=3>

内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width=83>

教学方法

colSpan=3>

讲授、实验

width=83>

教具

colSpan=3>

红墨水、玻璃杯、热水、冷水

知识内容

width=76>

教师活动

width=87>

学生活动

一、复习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

由已学过的机械能知识类比得出内能的概念

二、内能

物体内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三、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运动速度越大,分子动能大,内能越多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因此此种运动又叫热运动.

四、比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的能,与物体微观结构有关;机械能是宏观物体机械运动有关的能量

例题:甲、乙两块冰的质量相同,温度均为-10℃.甲冰块静止于地面,乙冰块静止在距地面10m高处,则这两个冰块相比较()

A.机械能一样大

B.乙的机械能大

C.内能一样大

D.乙的内能大

答案:选项B、C

五、小结

内能与温度有关

六、作业

P17—1、2

vAlign=topwidth=76>

教师引导

实验比较在不同下扩散现象的快慢(对比红墨水在冷水与在热水中的扩散)

引导

讲评

vAlign=topwidth=87>

回忆分子运动论的三个基本观点

观察实验现象

想一想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并自己得出结论:物体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多

比较比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做题

第3篇

新疆家教业,在尴尬中前行。新疆家教业路在何方?

需求旺盛,市场混乱

新疆家教业的市场有多大?目前还没有官方的权威统计数据,以乌鲁木齐41万中小学生为例,50%以上都有请家教的经历,单以每年家教开支500元(保守估计)来算,产值就已上亿。事实上,许多家教的开支一年远远不止500元。

乌鲁木齐红太阳家教中心沙主任介绍说,他们目前在全市有1 2个家教中心分点,每个点最少也有一两千名学生在接受家教辅导,每个点都相当于一个学校的规模。

十几年前创办家教中心时很困难,沙主任说,那时候不仅要说服家长信任他们,还要说服老师愿意承担家教工作。家长们都将信将疑不得已才找到他们,老师也大多为解决生活困难问题才私下里悄悄带家教。现在,根本不需要做什么宣传,家长都是主动上门求师,老师也主动自愿上门注册。目前在册的4000多名教师几乎包括了各类学科和首府各个名校的老师。

“现在家教已经是家喻户晓了,但市场也很混乱,可以说市区里一公里之内能找到好几家在做家教服务。谁都想干,门槛太低,但业务规范,具备实力的却很少。”

两套教案的尴尬

记者在某家教中心见到了张羽军老师,他是中国历史教育学会新疆分会会员,是家教中心的资深老师。他谈到自己作为家教老师必须准备两套教案的尴尬。

学校课程安排,重点在数理化或语数外,历史是副课,只能一周两节,要用45分钟照顾所有的孩子,学生有问题要么没时间问,要么不敢问,60个孩子只有一两个问问题,大部分都没机会。学校喊着要因材施教,事实上办不到,课堂教案是综合性的,兼顾优生差生,没有办法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家教的教案却有质的不同,一个是时间有保证,一次辅导两小时:一个是质量有保证,首先是接触孩子,了解孩子哪方面不足,查漏补缺,其次要对每年高考试卷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抓考点、难点。

“学生到我这里来是要分数的,高考中,要说一分挡住一千人,是毫不夸张的。”张羽军老师说。

“那么为什么不能把家教的内容拿到课堂上来讲呢?”记者反复地问。张羽军老师无奈地摇摇头说,不可能,要求不同,目的不同,听课的对象不同,校内只能讲得大而全,而要精而深,只能在家教辅导中进行,家教的教案几厚本,远远超过了校内课堂的教案内容。

家教,因材施教?

无论是家教中心,还是家教老师,他们将家教之风越来越盛行的原因总结为,一是分数线就是指挥棒的大环境短期内改变不了,二是家教体现了因材施教。

首先,在一对一家教中,家教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孩子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也就是所谓的“查漏补缺”。

其次,由于家教老师的教学方案针对性强,有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解决,只要孩子配合老师,一般都在成绩上有明显提高。

第三,老师的魅力不仅在于知识,还在于思想人格等方面,许多孩子都是因为喜欢某一位老师才喜欢上这门课,家教就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但这一点在学校是办不到的。

第四,学校的心理辅导普遍滞后,目前的80后90后学生有个性、有思想,一旦出现叛逆、厌学的倾向,家长往往不知所措,来到家教中心求助,有些是要求找一位懂心理学的老师辅导孩子学习,有些甚至是专门为孩子做心理辅导,让孩子懂得积极向上,了解家长的辛苦,能更“阳光”一些就满足了。

新疆皇仆家教中心主任赵琴说,他们与普通中介的差别在于,要做定期回访,孩子可以挑老师,不接受的老师可以进行调换,直到满意为止。目前满意度可以达到85%以上。

赵琴说,目前家教中心市场越做越大,找家教的人很多,为什么?就是因为需求不一样,由于竞争压力大,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一对一的家教模式将是家教市场的未来趋势。

相关链接:家教“怪圈”何时休

镜头一:家政家教两不误

记者走访了许多家教中心,发现家政家教同时做的中介服务机构比比皆是。某家教中心宫主任说,家教业本来是一个教育行业,但事实上被许多非教育行业的街道办、中介和个人在从事着,应当由教育行业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来做,但目前市场乱,不仅从业者鱼目混珠,且乱收费,信誉差,最后吃亏的还是家长。

针对此问题,乌鲁木齐红太阳家教中心沙主任说,她曾经咨询过教育和工商部门,但这些部门对家教业都不予审批,然而事实上,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部电话的中介公司就能做家教业务,今天干,明天跑,把这个行业都搞坏了。在内地,从事家教业的文化教育公司门槛很高,对资金实力、教学场地,师资力量都有具体的要求,这样运作才比较规范。

镜头二:家教协议管住谁?

家教中心与家长之间要签订家教协议,这是公开的秘密。学习成绩也能通过协议来保证?无效真能退款?

记者调查中发现,家教中心的确与家长签订了提高成绩的保证协议,但协议主要的目的还是稳住家长心。一是一对一的教学确实比大班授课更有实效,二是协议制约的是教与学的双方,如果孩子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同样负有责任。

某家教中心负责人说,在这么多年的家教服务中,只有一起退赔案件,当然是扣罚老师的薪金还给家长,家教中心是不承担损失的。

镜头三:一边批判一边做

第4篇

[关键词] 基层教练员 年度训练计划 课时教案制定

训练是艺术,更是科学。有效的训练首要是科学训练计划、课时教案,虽然训练过程受教练员、运动员情绪、环境、条件等诸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千变万化、难以预料,教案的预见性、计划性和指导性有一定局限,但不能因此而否认训练教案,而是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案、设计教案、制定教案。当代竞技运动水平的快速发展归因于科学训练质量的提高,新的训练《大纲》会带来全新的科学训练理念,冲击着传统的训练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在制定训练计划、教案的同时,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前者指训练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即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后者指训练过程的计划和安排,即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因此制定训练计划必须首先对本项目运动队运动员的技术、战术、身体素质、机能水平、意志品质、整体实力、比赛对象的技战术特点以及训练条件和设备作全面、准确的分析、诊断,为制定训练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训练计划制定的原则

制定训练计划必须做好起始状态的诊断,一般应通过对运动员的观察、相互交流,进行必要的技战术和身体素质测验和生理功能的测试,同时还要根据各自项目训练《大纲》要求,结合不同年龄段运动员的身体差异、不同的运动项目的训练过程而制定。在制定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训练计划制定的四个原则即: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针对性和五个环节即:现状诊断环节、设计训练计划环节、确定训练指标环节、实施计划环节、测验考核环节。

二、训练计划的内涵

训练计划内容的制定,按国家体育总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06]7号)文件精神要求,结合2008年6月以出版的“全国青少年奥运项目教学训练大纲”(1)、(2)、(3)、(4)册,可分为五大类、十五小项。

同时,不同的运动项目的训练过程,都是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和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来完成目标任务的。训练过程的结构形式归纳为“五个环节”。

1.现状诊断环节

现状诊断环节,好比医生看病一样,对照病人的病情开处方。我们要根据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对所要训练对象的身体素质、专项技术、战术意识、运动成绩、发展潜力以及原来训练的成效和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包括新进队运动员的招生选材测试的原始数据),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现状,以科学的依据设计制订各类训练计划。

2.设计训练计划环节

通过对运动员现状诊断后所掌握的基本情况,就应设计制订各类行之有效,符合运动员实际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的制订后面专门介绍。

3.确定训练指标环节

在设计制定训练计划的同时,要依据现状诊断的综合情况,确定运动员各项训练指标。这些指标应包括有运动素质的、专项技术的等方面。确定训练指标要尽可能的定量化,以便在测验、考核、比赛中检查比较。训练中要努力完成确定的目标,只有这些指标的实现,才能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4.实施计划环节

计划的实施是整个训练过程中最具体、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计划的完成、指标的实现,目的达到,都要通过具体的实施计划时,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严格执行每一次训练课的计划,并督促运动员努力完成计划中的各项指标和任务。

5.测验考核环节

计划实施训练一段时间后,要通过专门进行的测验、考核来检查,评定训练的实际效果,并发现训练中的问题。综合分析后,这些问题是哪个环节出现的,就要及时地反馈给哪个环节,并进行调整,逐步向训练目标通过,而最终实现期望的目标。

以上五个环节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联。这五个环节同时说明了设计和制订训练计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三、训练计划的周期和阶段划分

训练计划有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课训练计划。

1.全年训练计划

结合省周期(省运会)训练计划的进度任务和年度比赛任务及上一年度的训练、比赛情况,制定的全年训练工作计划。市、县两级体校的教练员是从事少年儿童基础训练工作的,属训练的中级和初级阶段。在此阶段,训练的基本任务是:结合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促进有机体全面协调的发展;打好全面技术基础,逐步增加专项的基本技术、战术训练和专项运动素质训练。

(1)对运动员个体现状的基本分析。在基层教练员中,参加训练者少则8-10人,多则十几、20人,甚至更多,不可能都是重点队员。但在他们中间应根据训练时间长短、训练水平高低、运动成绩好坏,培养前途大小来确定是否为重点队员。一个队3-5人即可。对他们现状诊断的情况进行分析,为其全面和专项身体素质水平、主项与副项成绩,技战术和心理、作风等方面的长处和短处。

(2)全年训练的基本任务、目标。基层体校的教练员是从事少年儿童基础训练工作的,属训练的初级和中级阶段。在此阶段,训练的基本任务是:结合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促进有机体全面协调的发展;打好全面技术基础,逐步增加专项的基本技术、战术训练和专项运动素质训练。同时,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专项技能成绩指标,应选择具有专项特点,有代表性、有可能性,能量化的指标,以便在今后的测验、考核中对照检查和比较。

2.阶段训练计划

阶段训练计划是根据全年训练计划,将训练任务、内容、负荷、进度、要求落实到各个特定时间范围的具体安排。如冬训、夏季及赛前、赛中、赛后阶段;调整、恢复、提高阶段。周期的划分,从传统的观念和我们基层体校的初级、中级阶段训练情况来讲,一般将全年的训练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准备期(大约是11月下旬到第二年的四月下旬。或者是十二月初到第二年的五月初),竞赛期(大约五月中、下旬到十月底),休整期,也称过渡期(大约十月底到十一月)。2008年底,“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专家统评组对全国所有“基地”学校明确要求,在教练员的全年训练计划中增添冬训训练计划和冬训总结。根据这一新的精神要求,我们也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和训练模式,重新调整周期的划分。

全年阶段训练一般大至分为:冬训期(12~3);准备期(4~6);比赛期(7~9);调整期;(10~11)。

阶段不同,训练任务、内容、手段、组织方法、训练措施都有不同的要求。科学地划分周期,有计划、有步骤地、科学地组织训练,有助于队员形成及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比赛时发挥其最高的训练水平,取得最好成绩。

3.周训练计划

周训练计划是根据一个周期或阶段训练计划对一周的训练工作做出具体安排。周训练计划内容包括:一周的训练任务、要求、次数、时间、运动量、恢复措施及每次训练课的具体内容、要求、时间、运动量等。

周训练计划安排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技术、战术训练内容为主体进行安排;另一种是以训练负荷为主体进行安排。

制定周训练计划要注意本周训练在全年、各时期、前后周训练计划所处地位和作用及系统性。周训练计划是实施全年和各个时期训练计划的具体分支计划。他是训练周期结构体系中的小周期。全年训练和比赛应有46周以上。周训练负荷安排应大、中、小 相结合,根据每周一场训练比赛的需要,应使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波浪”式变化。

4.课时训练计划

课时训练计划,也称“教案”。是根据周训练计划对每次训练课做出的具体安排,是实施一系列训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课训练计划就不可能完成一系列训练任务,因此没有教案就无资格授课。

课训练计划主要内容有:训练课的任务;训练课时间,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运动负荷,训练课的组织;训练手段方法;恢复措施等。

(1)训练课的任务。安排训练课首先应确定训练课的任务。训练课的任务要明确、具体。对各项技术、战术、身体素质、心理及意志品质等训练任务,应明确:是“复习”还是“学习”、“巩固”、“掌握”、“改进”、“提高”。切不要把计划简单化成 年年一样、队队可用的“身体”、“技术”、“战术”、“力量”、“速度”、“灵敏”等方面的空头计划。

(2)训练课时间。训练课时间是根据周训练计划时数和课的任务、运动量确定课的时间。训练课时间是实施一系列训练计划的最基本条件。没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就不可能达到必要的运动量及技、战术重复练习的数量、质量。一次训练课的时间一般在90~180分钟。

5.训练课的结构

训练课应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部分组成。

(1)准备部分。首先讲解本课任务、内容、训练方法与要求,然后根据本课的训练项目进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分为一般性和专门性准备活动。目的是为球员进入基本部分训练在身体、心理等方面做好准备。一般两个小时左右的训练课,准备活动时间为25~30分钟,冬季准备活动应长些,夏季可短些。

准备活动应从易到难,从慢到快,也可用专项器械进行。准备活动一定要使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肌肉、关节得到充分活动。调整心理状态,为进入基本部分激烈活动做好准备。

(2)基本部分。训练课的基本部分是完成课的任务的主要部分,基本部分时间应占全课时间的80%左右。基本部分的训练内容应集中,不宜过多。一般每项训练内容练习30分钟左右为好。训练安排上应先进行技术训练,后进行战术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最好把技术、战术、身体素质揉在一起进行综合性训练。训练课的基本部分也要重视扬长避短的个别训练。

(3)结束部分。训练课结束部分的任务是:进行有效的放松整理活动、按摩等,积极消除基本部分积累的疲劳,使机体逐渐恢复,讲评本次训练课任务完成情况及表扬先进、指出不足,提出下次训练课改进要求和措施;提示下次训练课的任务及要求。结束部分时间不宜长,一般5分钟左右,逢雨天或较寒冷的天气应尽量缩短,以防受凉。

四、制定训练计划的注意事项

1.训练课的运动负荷

课的负荷一般根据周的训练负荷计划安排,但也要视运动员体能恢复实际情况,在必要时做适当调整。

课的负荷安排有;全课的平均负荷;负荷量变化曲线;大负荷高峰出现的次数、时间及持续时间,调整的依据和方法;结束部分放松与恢复。

2.训练课的组织

训练课的组织应根据课时计划确定的任务及运动员技术能力、实战需要,组织运动员个人、小组、全队进行练习。课的组织必须要发挥每个教练员的指导才能和指导作用,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设备、课的时间,使每个运动员在训练时间内能得到更多、更切合实际的指导和训练。

教练员卓越的组织教法与要求,对提高训练质量极为重要。在拟定课时计划时,应十分重视训练课的组织教法,准确地选择、设计训练手段方法。

3.整理活动

训练后肌肉和血液中的乳酸积累,使肌肉酸痛、僵硬,运动能力降低,因此,训练间歇和结束时认真做整理活动。一般采用放松慢跑、深呼吸运动、全身性的伸展与放松活动,促使机体血乳酸尽快排除,使机体逐渐恢复到相对的安静状态。

第5篇

三、核能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

2.常识性了解裂变、链式反应、聚变的大致情况和原子弹、氢弹的制造原理,以及核反应堆的作用。

3.常识性了解研究可控核聚变的重大意义。启发学生想象人类开发利用核能的美好前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

(二)教具

原子和原子核的挂图,链式反应的挂图(能用幻灯显示原子、原子核的结构和链式反应的情况更好)。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板书:核能

指出核能是一种先进的、可以替代常规能源的新能源。目前世界上利用核能发电的核电站已有400多个。其年发电量约占全球年发电总量的17%,到下世纪,核能有时能成为一些国家的主要能源。

要了解核能是怎么回事,就需要从物质结构——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说起。

2.新课

板书: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

提问:请根据化学课中讲过的内容,说说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情况?

教师展示原子和原子核的挂图,归纳小结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明确:任何物质的原子都是由位于原子中心区域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组成的。

板书:

讲述:本世纪初,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对原子和有子核的组成有了正确的认识,发现原子核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在改变过程中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原子核能,简称核能,通常也叫原子能(确切地说,原子能应是原子核能的缩写代名词)。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获得蕴藏在原子核里的大量核能呢?

旁注:在原子中,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有广阔的空间,而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则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此注供教师参考。

板书:裂变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讲裂变那一段课文。提出其注意:

(1)裂变指的是什么现象;

(观察教材上铀核裂变的示意图,结合阅读课文中的讲述,了解铀核裂变释放出核能,转化为周围物体的内能是怎么回事;

了解裂变释放出的核能十分巨大。

提问:什么叫裂变?

l千克铀中的铀核如果全部发生裂变,释放出的能量大约是1千克标准煤完全燃烧所放出能量的多少倍?

旁注:检查学生阅读教材的效果。

教师小结并强调:用中子轰击铀235,铀核(质量大的核)会分裂成两部分(两个中等质量的核),这种现象叫做核裂变,简称裂变。根据书上提供的数据很容易算出,1千克铀中的铀核如果全部发生裂变,释放出的能量大约是1千克标准煤完全燃烧所放出能量的2.5×106(250万)倍。由此可知,裂变是获得大量核能的重要途径。

板书:链式反应

教师展示链式反应挂图并讲述:

用中子轰击铀核,才能使铀核发生裂变,放出能量。如果外界的中子停止轰击,裂变也就停止。然而实验表明,铀核分裂时,还同时放出2~3个中子,这一点的意义特别重要。因为放出的中子,又可以轰击其它铀核,使它们也发生裂变。这些铀核分裂时,同样放出中子,从而引起更多的铀核发生裂变。于是裂变反应便会链锁式地自行持续下去。这种现象叫做链式反应。

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时间(约百万分之几秒)会释放出大量核能,发生猛烈爆炸,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让学生看教材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引起蘑菇状烟云的示意图(说明:原子弹爆炸时,立刻发出强烈的闪光,可照亮100千米以内的天空和地面,闪光后,天空出现一个火球,并迅速上升。火球冷却后变成褐色烟云,同时地面上升起的尘土和烟柱一起形成可上升到15千米高空的蘑菇状烟云。原子弹爆炸时还发出极其强烈的爆炸声,几十千米以外也可听到)。

讲述:为便于和平利用核能,必须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使核能缓慢而又平稳地释放出来。为此,人们制成了一种专门装置。

板书:核反应堆——能缓慢、平稳地释放核能的装置。

让学生看教材上我国第一座核反应堆外貌图(彩图,说明:建造核反应堆,对材料、技术、安全防护设施等都有很高、很严的要求。不但需要解决很多核物理问题,也要求材料科学、电子学、自动控制学等解决许多困难问题。能自行设计、制造核反应堆,表明我国在这一高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和平利用核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板书:聚变——获得大量核能的另一重要途径

讲述:科学家们发现,某些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时,也能释放出核能,这种现象叫做核聚变,简称聚变。

让学生看教材上一个氘(dao)核和一个氚(chuan)核结合成一个氦核的聚变反应示意图(说明:一个氘核由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组成,一个氚核由一个质子和二个中子组成,它们发生聚变反应结合成由二个质子和二个中子组成的氦核时,要放出一个中子,并释放出核能).

氘核和氚核聚变时放出的能量要比等量的铀核裂变时放出的能量大几倍.

聚变需要在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下才能发生,因此聚变又叫热核反应.

自然界中,太阳内部的温度高达摄氏1千万度以上,在那里就进行着大规模的聚变反应.太阳辐射出的光和热,正是由聚变反应释放的核能转化而来的.可以说,地球上的人类每天都享用着聚变释放出的能量.

前面讲过,原子弹是利用重核裂变现象制成的.而另一种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氢弹,则是利用轻核聚变现象制成的.

人们现在还不能有效地使聚变在人工控制下进行,从而和平利用聚变释放的核能.由于聚变不但放出的能量更多,而且所使用的原料来源也极为丰富,可以从海水中提取.例如,从几升海水中提出的氘在发生聚变后可以提供相当于燃烧1千多升石油放出的能量.因此,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核聚变的人工控制(通常又叫可控或受控热核反应)这一非常吸引人的重大课题,并取得了进展.(注: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欧洲的科学家们首次做成了可控核聚变实验,这是科学史上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人类向获得理想的能源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要达到实用阶段,还需要攻克许多技术难题,未来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旁注:利用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可以引发轻核的聚变反应.

我国自行设计的大型可控核聚变实验

装置“中国环流一号”,已于80年代中期在四川省乐山市建成投入使用.近年来,科研人员利用这个实验装置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主席看了“中国环流一号”后,曾经指出:“受控核聚变是开发人类新能源的尖端项目.一旦实现,地球上的全部海水就会成为巨大的能源库,至少可供人类使用上百亿年.尽管目前工程技术上还有一些困难,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会突破.”

由以上的介绍可知,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前景是美好的.在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中,我国必将做出自己的贡献.

3.总结与布置作业

讲述:这节课初步介绍了:

(1)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

(2)原子核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核能.获得核能的途径,一是裂变,二是聚变.

(3)什么是链式反应,什么是核反应堆,什么是原子弹、氢弹等.

(4)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开发利用核能,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这些内容是每个现代社会公民应具有的常识,它对于我们了解物理知识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以及发展高科技中的作用,都有重要意义.课后,同学们要认真再读读本节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板书:裂变和链式反应是怎么回事?

核反应堆的作用是什么?

什么叫聚变?为什么说研究可控核聚变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重大课题?

(四)设想、体会

1.本教案是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以人教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十五章“核能”一节为依据,并参考其它版本初中物理教材的有关内容编写的.

2.在教案中,着力通过介绍核能的常识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社会主义现代比建设和发展高科技中的作用,以利于激发学生逐步形成早期的科技觉醒意识.

3.力求讲述的内容简明、扼要,便于学生抓住重点,如对核裂变时释放出核能转化为周围物体的内能问题.只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大致有所了解,而对“裂变后的产物以很大速度向相反方向飞开,与周围的物体分子碰撞,使分子动能增加”则不做深究.又如对“用中子轰击铀核,铀核才能发生裂变,放出能量”的问题,也只作为物理事实告诉学生,而不再做更多的解释.

第6篇

一、补“角色转换”之憾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教学资源”栏内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材料和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源,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界面,能使学生的各个感官同时接受教学信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工具的利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知识的机器。同时,教师的角色和地位也在不知不觉中从主体变为主导,从演员变为导演和编剧。

二、补“创设环境”之憾

良好的环境可以陶冶情操、鼓舞斗志,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语文教学中,不少文章必须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学生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才能体会出作者蕴藏于作品中丰富情感和作者谋篇布局的趣妙。让学生在教学中身临其境地体验知识,是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印象的有效方法,如果把导入资源与临场课堂导入有机整合,就能让学生全神贯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颇具趣味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题导入信息,有了它,我们无需再用干瘪无味的语言文字来导入,只要将“教学资源”栏内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材料和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源进行有的放矢的选择、剪切、组合,就能创造出课堂导入的最佳素材。

在讲授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我把远程教育资源的“媒体展示”中电影《骆驼祥子》中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片断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对祥子在一天中所受的煎熬折磨有直观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深刻地认识到祥子所受的磨难固然与烈日炙烤和暴风雨的袭击分不开,更与那个时代的凄风苦雨,与那个时代的黑暗冷酷分不开,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当时黑暗的社会是如何把一个强壮、诚实的小伙子变成一具行尸走肉的过程,从而认识旧社会“吃人”的本质,进而对文章景物描写和对坐车人的描写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真实的语文学习环境,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补“激发兴趣”之憾

远程教育资源打破了时间与空间、微观与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学生参与到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所编制的课件环境中学习,可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激发对语文教学的兴趣。如在讲授《在烈日和暴雨下》之后,学生意犹未尽,不少学生在网上查阅了老舍的主要作品《骆驼祥子》、《月牙儿》、《茶馆》等,这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是很难见到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了,积极性高了,其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就比从前好了。

四、补“突破重难点”之憾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应该辅以多种教具、媒体,通过疏导点拨、巧设疑问、参与讨论等多种方式来实现,以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合作、探究和创新。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案示例”、“媒体展示”和“示范课例”等栏目,提供了许多学科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资源,只要把它们充分整合于课堂教学,就能让重难点的突破左右逢源。如“教案示例”有关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与突破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媒体展示”常常把教学重难点所涉的具体内容用图表、动画、实验和问题等方式展示出来,需要我们去精选;“示范课例”内的课堂实录和教师讲评,对我们总结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和掌握重难点突破技巧大有裨益。例如,我在上语文《鲁迅自传》时,就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参看“教案示例”确定出本文的三个教学重难点:一是理解传记文学的分类和特点,二是理解本文语言平实简洁和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三是要求学生通过鲁迅的活动变化与原因来理解其浓烈的爱国热情。在突破此重难点时,我先把它们以问题和填表的形式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然后从“课件演示”里精选出有关传记分类及本文特点的具体内容,连同鲁迅活动时间、内容及原因的表格一起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在解决理解鲁迅爱国主义热情方面的重难点时,边展示问题的答案,边播放录好的点拨这些问题的声音文件(“课件演示”资源大部分内容是没有声音的),然后对学生的相关质疑进行现场点拨,本文重难点的内容很快冰解冻释。

五、补“课外拓展”之憾

课外拓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为这一环节的繁荣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农村教师以前都曾因为资源缺乏和抄写烦琐而一筹莫展,如今,教师在有关总结、习题、研讨、拓展资源的栏目内能很快通过精选、组合、补充把它们有机地整合于课堂,既减轻了师生的负担,又让他们受益无穷。例如,我在讲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蜘蛛》时,为了总结全文,展示了“教学资源”里演示稿中关于本文层次结构、蜘蛛生活习性、蛛丝广泛用途的总结内容;为了当堂训练,精选了它基础训练和阅读测试里的部分习题;为了拓宽学生视野,鼓励学生探索研究,在其“扩展资料”中选了《蜘蛛与人类》一文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素材。这样的整合,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又提高了兴趣、培养了能力。

总之,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来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素质,而且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只要我们立足于学校和师生的实际,对远程教育资源和Internet资源不断地接收选择、剪切组合、运用创新,就定能让远程教育资源在碧水蓝天下更加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参考文献:

[1]伦厚棋,李顺松,邱卫东,汪晓佳.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第7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辅助;教学策略;导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7-0075-03

[作者简介]何艺(1976―),男,广东阳江人,本科,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北兴中学副校长,中学一级。[ZW)]

在课堂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一线教师逐渐认识到,借助有效的教学辅助材料从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在思维上给学生以引导,对学生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十分有帮助。诸如讲学稿、导学案、教学案、前置作业等教学辅助材料,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和应用。研学稿也是这样一种师生共用的教学辅助材料,是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评价练习、课堂笔记、复习资料等为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探究活动的学习方案。在使用过程中,突出体现学生的课堂研讨,实践先研后教、边研边学的教学理念。研学稿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课堂导学、检测练习等。

一、学习目标要具体化

学习目标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突出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融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内容要具体明确,具有指导性和可检测性。尽量不要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使用适合学生的“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通过怎样的途径解决什么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例如,《内能》第一课时,课标要求是“了解”层次,具体到研学稿学习目标的设定,明确为:

1.通过阅读教材,能记住内能的概念,能说出与机械能的区别;

2.会运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探究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通过观察与体验,能记住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并能运用该知识点判断生活中或自然界的现象属于何种方式。

另外,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学习目标不能定得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仍难以达到,也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课标的基本要求。

二、课前预习要生活化

如果预习只是提供一些简单的填空,让学生通读一遍教材,学生的预习兴趣不大,预习深度较浅。通过探索和对比发现:将预习生活化,挖掘与本节课相关的生活现象,提出一些思考题,不仅容易引起兴趣,而且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猜想。例如,《浮沉条件》这一节课,课前预习设计为:

如图所示,在家里做一做,将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后,观察乒乓球是上浮、下沉还是保持在原来的位置。

用铁块代替乒乓球,重复上述实验,又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根据上述现象,提出猜想:物体浮沉可能与什么有关?

这是一个很容易在家完成的小实验,设置的思考题学生也不难回答。这样的预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质疑的能力。

三、课堂导学要问题化

研学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拐杖”,这种“拐杖”功能主要依靠课堂导学来完成。课堂导学应当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思考问题的路标、学习方法的引路者。课堂导学要指向学生的自我建构,使学生真正完成从“要我学”向“我要学”、从“我学会”向“我会学”的重大改变。因此,课堂导学是研学稿的核心部分,编写时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究性的问题点,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课堂导学问题化的途径,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

1.从学生已知入手。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设计一些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层层引导学生掌握新知。例如,《浮力大小的测量》一课,根据学生已知受力分析法,可以设计如下的导学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时,浮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减去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浮=G-F)”。

利用桌面的测量仪器,按下图甲、乙、丙的顺序完成实验,按照下列导学出题的提示,推导出浮力大小的表达式。

1.在图甲中画出物块静止时受到的重力_____G和拉力F,并读出图甲中物块受到的重力是_____N,弹簧测力计对物块的拉力是_____N。拉力与重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在图乙中画出物块静止时受到的重力、拉力和手向上托的力。在这三个力作用下,物块仍处于_____状态,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向下的重力_____G=_____N,从图乙中读出向上的拉力_____F=_____N,可见此时手向上托的力_____F′等于_____N,归纳出手向上托的力_____F′的大小的表达式:_____。

3.在图丙中画出物块受到的力,此时物块受到的浮力相当于图乙中手向上托的力,所以,浮力的大小_____F浮=_____。

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导学的功能,引导学生从画受力示意图入手,分析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到各个力的大小关系,使学生非常容易理解浮力大小的表达式F浮=G-F的物理意义,这等于教会了学生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学习方法,而不是仅仅记住该表达式。

2.从生活经验入手。遵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要求,挖掘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例,设计成导学问题,引导学生猜想与思考,帮助学生验证、推理和归纳新知。例如,《比热容》这节课,在探讨“物体的吸热多少和什么有关”课题时,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体验,设计如下的问题导学。

物体吸热多少和什么有关?回忆你烧开水的体验,回答下列问题:

生活经验1:初温相同的一壶水A和半壶水B,把它们烧开,_____壶加热时间更长一些,_____壶水吸热多一些。

说明同种物质在_____相同时,吸热多少和_____有关。

生活经验2:两壶初温相同、质量相同的水,A壶烧成50℃温水,B烧成100℃开水,_____壶加热时间更长一些,_____壶水吸热多一些。

说明同种物质在_____相同时,吸热多少和_____有关。

每位学生都体验过烧开水,这些问题运用头脑风暴即可回答,通过变量控制法,很容易得出“同种物质在升高温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吸热越多;同种物质在质量相同时,温度升的越高吸热越多”的结论。

3.从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入手。初中物理实验课经常存在一个问题:学生不清楚实验目的,实验走过场,学生只是看看热闹,或按教师的指令把实验操作一次,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所以,在实验课型中,课堂导学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例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课,首先从生活现象入手,明确实验目的。

导学一:我们都知道,照相机可以拍摄。照相机的镜头,就是凸透镜,说明凸透镜可以成像。小明同学为他的小组拍摄合照时,觉得拍出来的人脸太小了,他想将照相机成的像变大一些,你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相机的镜头距离小明同学近一些)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凸透镜成像情况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通过导学一点明了本次实验目的是: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的关系。然后,紧紧抓住实验目的设计如下导学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物距下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导学二:如下图,将蜡烛由远到近靠近凸透镜,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清晰的像,观察这个过程蜡烛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并思考以下问题:

(1)蜡烛在哪个位置,透过凸透镜成缩小的像?

(2)蜡烛在哪个位置,透过凸透镜成放大的像?

(3)蜡烛在哪个位置,透过凸透镜成等大的像?

(4)已知该凸透镜的焦距_____f=10cm,你能发现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焦距的关系吗?

导学二的设计目的:第一,让学生感知不同物距下凸透镜成像情况;第二,引导学生思考成像情况可能与焦距和两倍焦距有关。这样的导学设计避免了过多的预设扼杀学生的思考机会,只是提供一些指引,使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去开展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效果。

导学三:根据你的初步发现,进一步实验,并将结果填入下表。

实验分析与归纳:

1.分析上表,怎样的情况下,凸透镜成像是放大或缩小的?

2.分析上表,怎样的情况下,凸透镜成像是实像或虚像?

3.分析上表,怎样的情况下,凸透镜成像是正立或倒立的?

4.物体从远处靠近凸透镜时,所成的实像大小如何变化?

导学三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学会归纳结论。在课堂导学的思维导向下,学生能够开展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这样的课堂导学是非常有效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分析探究、获得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完全符合课标提出的能力要求。

四、检测练习要梯度化

检测练习在研学稿的整体架构中也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高质量的检测练习能够有效测量本节课的目标达成度。在编写检测练习时,第一,要对照学习目标设置,不能偏离目标,出现偏题怪题,缺乏针对性和削弱检测功能。第二,检测题难度要有梯度,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通常分为A、B组。A组为基础知识和理解层面,即识记类内容和简单应用,主要是检测学生基本概念、公式、规律的记忆和简单应用情况,本类题目一般要求全体学生完成、过关。B组为应用类和拓展类,主要检测知识的运用能力、迁移能力和解题的思维能力,本类题目一般要求中上层次学生完成、过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廖伯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廖伯琴.初中物理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第8篇

4月,是万物生长的好时节;4月,是新一届村级班子大展拳脚的关键时刻。也是4月,青白江区委组织部联合区纪委、区委统筹委、区委党校、区民政局出台了《2011年全区村(社区)干部培训计划》,通过村干部“素质提升年”建设,有效提升新一届村级班子推动农村综合协调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三问定计:学啥村干部说了算

今年年初,大弯街道黄金村党支部书记段家全接到了区委组织部的电话,向他征求村干部培训的意见和建议。“黄金村土地已经全部流转,我现在迫切需要征地拆迁、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培训。”段家全对培训内容的选择非常明确。

要使培训有针对性、实效性,就要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让村干部确定培训内容。为此,青白江区通过电话征求意见、面谈等方式,问村干部“想学什么”,并将意见征求情况,作为制订培训计划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此基础上,青白江区采取“报表+自创”的方式,要求各乡镇、街道结合实际,设置“本土教案”,鼓励自主创新。采取“协商+计划”的方式,向区级75个部门发放了《2011年村(社区)干部培训计划表》,从培训单位、对象、次数、内容、方式等8个方面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

流动党校:学了就能用得上

去年,弥牟镇白马村党总支书记孟天勇参加了以农村工作为专题的“流动党校”培训后感慨颇深:“‘流动党校’把课堂搬到农家院落和田间地头,讲授农村政策、经济管理和实用技术,学了就能用得上。”在主体班集中培训的基础上,青白江区采用“流动党校”分散培训、菜单培训、联合培训、基地教学的方式,开展针对性、个性化的延伸培训,确保每名村干部3年任期内能参加1―2次轮训,每年参加2―3次专题培训。

区委组织部和区委党校充分发挥优势,与各部门、乡镇(街道)开展村干部培训和调研合作。今年初,“流动党校”与龙王镇联合开展专项培训,龙王镇双埝村党支部书记彭育树参观了双流县新型社区后信心倍增:“今年5月,双埝村也要集中实施土地整理,原来我心里没有底,通过此次学习,我对土地综合整治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真的获益匪浅啊!”

培训考核:考场上验效果

大同镇界牌村党支部书记陈红在参加今年3月举办的任前培训时,学得格外认真,听课笔记也写得工工整整,“不认真不行呀,培训结束要考试哦!”为检验培训效果,青白江区从2009年起就在培训中引入考核机制,采用教学评估与主题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双向检验教学品质与培训实效。去年4月,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专题培训后,356名村(社区)干部参加了专题测试,得95分以上的就达214人,优秀率为60.1%,培训收到了较好效果。

除了笔试考核,青白江区还推行了问卷评估、主题研讨、领导盲评等考核模式,组织参训村干部围绕重点、难点问题检验收获。3月7日至11日,青白江区与成都市委党校首次联合举办中青年干部能力提升班,特邀部分村支书参训。培训采取代表发言与自由发言相结合、学员交流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形式,结合工作实践提问题、作分析、订措施,使村干部真正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第9篇

一、纠错的落实

1、实施方案

(1)确定纠错的资料为九年级物理备课组校本复习资料

(2)总结学生出错原因:

A审错物理量,张冠李戴:

B解题不规范

(3)单位或单位换算出错

2、备课组集体讨论出纠错范围及纠错对象还有具体的纠错时间和纠错形式。

(1)主要是利用纠错本让学生形成自主纠错能力。

(2)勾画出重点错题,比如审题不清的,张冠李戴的这类题目让学生在纠错本上纠错

(3)在纠错本上明确规定,注意错题中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让学生分析出错原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及高度的概括、归纳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上进的自主纠错。

(4)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从纠错本中进行总结并结合知识点。让纠错常态化,让学生的纠错更加自主自觉。

3、及时总结与反思,查看学生的纠错本,并进行比较,找出一周以来学生纠错过程中的漏洞,并商量出解决方案,以便学生尽快掌握这些类型的题目,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物理兴趣实验

心理学表明,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它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强大动力,中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如果对物理具有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学,超乎寻常地研究物理问题,教学上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意义是深远的。而趣味实验则是开启兴趣大门的钥匙。

1、设计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引入犹如乐曲中的前奏,起着提示主题、激起兴趣、进入情境的作用,设计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不但可以让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物理的环境中去,例如:在初二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做这几个小实验。

烧不着的布条 ,找一块棉布条,用水淋时,在中间部分滴上酒精,然后用手拿着布条的两端,把布条张开,用蜡烛的火焰烧有酒精的部分。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在棉布条正对火焰的上方升起了火焰,好像火焰穿过了布条。拿下布条一看,棉布条并没有烧焦。

“节日的火焰” 在沸腾的蜡油中滴入水滴,就会看见窜起的火苗

这两个实验的结果都出乎学生的意料,学生会很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时教师就可以很自然的将学生引入物理的殿堂。

2、设计趣味性实验,讲解新课

在新课的讲解时做几个小实验也可以起到既培养了学生兴趣又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效果。

例如:在学气压强时可以做一下下面的实验:

蜡烛抽水机

在左边的玻璃杯内放少量的水和一只燃烧的蜡烛。杯口上涂一些凡士林,再用一张穿有橡皮管的硬纸片盖上。把橡皮管的另一头没入右边水杯的水中。不一会右边水杯里的水让蜡烛抽过来了!这样的现象学生觉得很惊奇,而且记忆深刻,在这样的氛围下讲解知识,可立即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学习水的比热容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

不怕烫的金鱼

在圆底烧瓶中放入水和金鱼,用酒精灯在瓶颈处加热,发现水部分沸腾了,但金鱼还游来游去的,可以用水的比热容来解释。

3、设计趣味性实验,巩固知识

在巩固知识时做个实验的效果往往比一张试卷的效果还要好。因而,设计针对性实验,解决学生学习物理的瓶颈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例如:在学习完流体压强后做下面的实验:

隔物灭火

桌上放一只玻璃杯,杯子前面20cm处放一只点燃的蜡烛。用力对着玻璃杯吹起,烛焰被吹灭了。如果要你通过一只大漏斗吹气按如图所示吹气,却不能把蜡烛吹灭。这样的实验不但巩固了流体压强的知识而且将知识加以延伸。

还有在学习完能量转化这节课可以做下面的实验

塞子飞出去

对水加热,水内能增加,对塞子做功,塞子飞出去,试管口有大量的白气让学生再一次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三、自制教具

1、教学活动中的教具

烧瓶口封起来,同时把酒精灯移开。让学生猜想这个气球会怎么样。学生们都认为气球会在瓶外变大,结果他们看见气球慢慢地被吸进烧瓶里面,并在瓶里逐渐变大。由此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因大气压的存在而产生的现象,并学会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导致发生该现象的根本原因。

物理实验可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和深化知识。因此,利用随手可得的器材设计实验或改进课本实验,可以增加其趣味性、简化其实验操作,还可以变化演示方式,突出实验效果,增加刺激量,给学生强烈的直观印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兴趣,启迪思维。如果能进一步挖掘器材的多种作用,实现同一物品多种功能的转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

2、课外活动小组制作的教具

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自制教具的激情很大,把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做出了很多值得赞扬的教具,也为今后物理教学提供良好的素材。下面是学生配合老师制作的一些教具

四、电子白板的利用与挖掘。

1、电子白板的由来

一直以来,黑板始终是一种方便的、使用最为广泛的传统教学媒体,它面向师生集体、易于重复使用、而且成本低廉,所以它的历史价值是不能够被抹杀的。

但黑板存在着很多的缺点,比如,使大量粉笔导致灰尘太多,危害师生健康,虽然使用了无尘粉笔,但还是不能克服课堂环境污染;只能表现静态的而不能表现动态的东西或者是只能有图像和文字,不能有声音和视频,这导致课堂的直观性受到限制;由于版面空间无法随机扩展,写完就得擦掉,不能保留下来,不利于学生的随机复习;由于对其他教学资源无法兼容,导致无法高效开展课堂互动,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诞生了电子白板。它通过应用电磁感应原理,结合计算机和投影机,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及教学,在一个类似黑板的白色书写板平台上,操作者能在其界面上用鼠标笔或普通笔,如同粉笔在黑板上板书一样自由书写。但与普通白板或黑板不同的是,通过该界面或附在界面上的感应器,电子白板能将书写笔的位置与运动信息送至计算机或独立的处理器中,将书写笔的轨迹转化成图形数据,把板书内容存储并打印出来,这是电子白板产品的基本功能。

2、 应用白板平台优化教学内容的情境创设,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课堂讲授环节,教师主要应用了白板的工具功能、素材库功能、资源功能和交互功能等:

工具功能

在《滑轮》的讲授环节中,教师将各种生活中的滑轮素材拖拽到白板中,创设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情境,充分地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广泛用途,激发学生探究滑轮的兴趣(如图)。

课堂讲授环节中拖拽功能的应用

素材库功能

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讲授环节中,中学物理的学科符号是常用的素材,比如在《串联和并联》教学中,教师在实物串联电路图的基础上,教师将电路元件素材随机拖拽到白板平台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图)。

课堂讲授环节中学科素材的应用

资源库功能

在白板的学科资源库中,储存了大量的教学课件和视频,也可以随机调取教师的自备资源,如在《滑轮》的讲授环节中,教师为学生调用了用滑轮升国旗的flash课件,形象地展示了滑轮的工作原理(如图)。

课堂讲授环节中flash课件资源的应用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题组经过一年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初步研究成果:

(一)建立了我校的物理活动中心----学生课外小制作的基地

学校对我们这个课题非常重视,从校长到教务、教研处,对成立我校学生的物理活动中心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我们购置了一套加工工具,一些必要的组装工具等,我们的学生有什么好的想法,苦于没有办法制作时,可以在我们的活动室得到帮助,我们的物理老师会与他们一起来制作,来完成他们的想法。

(二)创新性自制实验器材

这是课题组老师与学生一起仿制、研究开发的低成本自制仪器。这部分自制实验器材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直接解决了困难,因课程改革后实验室器材配备不全,造成缺少仪器而无法进行科学探究,本课题在理念上解决了这个困难;二是更新了理念,没有配备器材就无法做实验的观念被课题组教师彻底摒弃。

(三)与师生课外制作的教具、学具相关的教案

这是我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将一些制作的小教具、学具在课堂中有典型应用的案例总结而成的教学研究成果。在教案中,我们着重体现了小教具、学具的易得性、直观性、低价性。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

第一,存在以下的问题

1、对小课题的研究的理论领会不够深刻,还缺乏高度和深度。

2、小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系统性不强,研究内容和成果较零散。

3.我们的课题在一些方面没有能够作系统研究,对一些方面的研究很不完善,比如对学生自制器材如何应用在具体的课堂中研究不足,这是我们以后的研究方向。

4. 评价体系的滞后给课程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就目前来看教材和教师都能够及时的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力争与新课程接轨,但是,评价的理念仍停留在以纸笔考试为主线上,不注重综合素质的评价,有时会逼着教师少做实验,课外实验基本不做(留时间做题去了)。

5.我们感到由于受现行教材和考试制度的限制,实验活动目前还未能在大面积的在课堂全面推开,特别是初三年级下学期因中考的压力,课后的实验活动也因学生没有时间紧张而无法正常进行了。所以迫切希望实行新的评价制度。

6.要在课堂上和课后大量的开展实验活动,实验仪器要尽可能的不断更新和配备齐全,呼吁学校加大对实验室装备的投入和更新。

第二,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改进的:

1.要进一步思考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促进物理实验教学。这些都是本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教学 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44-01

1 自主式阅读教学策略

人的成长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的,而内因对人的发展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内因层面的学生的“自主”往往能⒀生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而自主式阅读教学恰恰是基于学生自身已有基础之上的“生长”,相对于教师不切实际的制订整齐划一阅读教学目标,人为地要达到某种高度而言,前者是一种原生态的、绿色的生长,后者是一种“拔苗助长”式的教学。因此,本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学生自主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优于教师主导下的阅读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主导作用,反而,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能更加仔细全面地解读教材,多角度地质疑问难。那些企图用“特级”“名师”之类的预设好的教案“通吃课堂”的行为在“自主阅读教学”是完全行不通的。因为自主阅读教学往往不能用教师的“预设”代替学生的“自我发现”,所以教师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在这里就没有了用武之地,教师仅能通过学生的发现及时地引导学生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将不断地将思考引向深入,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同样能发现老师提前“设定”的目标,从教学效果上来看至少能达到甚至超过老师通过教师的“讲述”“注入”。与其通过教师的包办代替,不如让学生自我发现来得有价值,同时,自主式阅读也能把教师从“口干舌燥”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以便把时间和精力用于指导学生的自主发现和思考。自主式阅读教学策略一般采取如下的教学流程《让我们荡起双桨》:自读课文――批注发现――小组交流――反馈提升自读课文:这一环节完全放手给学生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文章大意,并试着理一理文章结构。本环节教师不必做过多提示,务请放手。批注发现:鼓励学生从内容、形式、情感、主旨多个角度理解课文,并将自己的发现用最简单的词句批注在课文上。本环节应鼓励学生探索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发现。小组交流: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发现,找出小组最有价值的发现。本环节在于筛选、确定小组成员发现的价值,一般发现仅限小组内交流。反馈提升:全班交流各小组的有价值的发现,相同发现不重复。本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针对文章的阅读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相机对各小组的交流进行及时归纳和提升。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区别如下:教学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教材是认识工具而非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材料;引导学生建构知识而非传输知识;促进学生思考,而非记背知识和技巧;建构学习是从做中学、变中懂,写中通等多元互动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聆听、练习、记忆;建构主义考虑学生多元主体,而非教师单向满堂灌、满堂问、或者满堂秀。

2 合作式阅读教学策略

合作式阅读教学策略主要是针对传统阅读教学而言,这里的合作可以是独立的学习方式,也可以与其它学习方式想结合。合作学习能让所有孩子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去,而非传统教学时教师只针对全班仅有的几位能配合的学生进行问答式教学,而其它学生无所事事,甚至呵欠连天沦为陪客的窘境。从这个角度看,教学效率当然比传统一问一答式有所提升。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卧薪尝胆》的主要流程:自读课文――批注看法――小组交流――反馈归纳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2―3 遍,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批注看法。学生通过自我阅读,并进行勾画圈点或用简单词句批注,在找出有价值的发现的同时,也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小组交流。小组成员依次呈现自己的发现或问题,对于小组内能解决的问题,主持人组织小组成员予以讨论并解答,对于不能解答的问题,由记录人做好书面记录并整理好问题待全班交流时解答。反馈归纳。全班交流各小组的有价值的发现和问题,相同发现或问题不重复。教师对于集中的问题或本文的重难点应予以重点关注,及时提升总结。对于教师而言,采用合作式阅读教学是比较容易操作的。

3 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往往不能面面俱到,贪大求全往往在教学实际中是行不通的。基于学生的问题出发,重点归纳梳理并探究一两个有代表意义的难点问题,这就是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具体操作模式如下:自读课文――提出问题――梳理问题――探究反馈自读课文:自读课文 2―3 遍,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提出问题: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并鼓励大胆质疑,并写下自己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为了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以上两个环节可以提前至课前预习时完成。梳理问题:师生共同梳理问题,找出普遍性的,有代表性的 2―3 个问题供全班探究。探究反馈:全班群策群力,利用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多种方式探讨问题。有的问题并不一定有明确的答案,应鼓励大家的积极探究,积极参与,而非得结论。在探究式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一切新的问题均是有价值的问题,哪个某个问题对其他学生来说太简单了,但是对于问题提出的学生,也许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就是有价值的问题。具体而言,促进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智慧,将思维引向深入;与文章内容与形式紧密相关的问题;意义价值很小但是可以打开思维空间的问题。

二是学生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首先是教师示范提问题,然后让学生提问题。 要想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最重要的策略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要认同学生的问题,其它人而言没有价值,但是对问题的提出者而言,却是有价值的问题,所以对于学生提问题要多鼓励,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问题,一定要保护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和自信。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我们要带着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梳理、剔除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有价值问题的示范,多次训练,学生自然能够提出高水平的有价值的问题来。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问题课堂面面观

当前,问题课堂大致有以下一些表现:

1.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致使学生在人生发展的奠基阶段没有养成终身受用的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说得简单一点,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可现实是,过分关注了知识的接受,能力的训练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必定会有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一个不爱学习、不会学习的孩子,常常伴随着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质疑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等等。

2.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较低。

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有效的课堂必定是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

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都不高。

①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在课堂上怯懦、沉默、呆板,表现出对学习的冷漠和厌倦。课堂成为少数成绩优秀学生的“秀场”,而多数学生成为“看客”。

②合作、探究学习形式化。合作时间短,组内成员分工不明确,参与度低,有效性差。探究有形无实,表面有探究的形式、程序,但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对问题没有质疑,缺乏深度思考。

3.忽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儿童是有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他们的大脑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有“内存”的。教师往往有个认识误区,认为新知识教师不讲学生就不会。邱学华老师有段精辟的论述:“有一位印第安老人,赚了钱,买来一辆汽车,他不知道汽车有内能,可以去开动它,而是雇了辆马车拉着它走。这位印第安老人确实可笑,但是在我们学校里,也确实有这样的印第安老人式的教师,他们不知道学生有内能(内存),可以去激活他们,而偏要用教师的能量去硬性拖着学生走。”

教师对学生的现有发展区认识模糊,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知识经验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盲目教学,导致教学的高投入低产出。

4.预设与生成的冲突。与传统教学相比,现在的课堂是相对开放的,相对关注学生生成的。但是,教师受制于预设,学生的活动脱离了预设就束手无策,不能根据生成灵活调整预设,也不能机敏地抓住生成,点亮学生的智慧之火,创造精彩。

5.教学内容庞杂。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向课外、向生活拓展延伸,这是一个进步,但是又出现了教学内容庞杂、不集中、重点不突出等问题,突出表现在:学科味不浓;情境创设多,华而不实;拓展延伸过度,喧宾夺主……最终造成低效甚至无效。

二、策略研究

对于问题课堂出现的种种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有观念问题、管理问题、教师问题乃至一些社会问题,笔者仅从学术的角度进行思考,从宏观上思考,以寻求解决的办法。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教师对理念的认同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单凭简单的、空洞的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读上几本理论书籍不会有什么效果,搞不好还会引起教师的反感。所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讲方法,讲策略,重实效。

①情境式培训。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更喜欢操作性强、通俗易懂的东西。所以,管理者要研究教师,了解教师,把理念寓于课例、案例、故事中,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给教师,让教师不知不觉中接受洗脑。

德国有一位学者打过这么一个比喻。他说,将15克盐要求你吃下,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融入到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盐全部吃掉。

课例、案例、故事与理念,就像汤与盐,将理念融入情境之中才显示出其活力和美感,易于被教师接受。这与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情境教学法异曲同工。

②“移植模仿――吸收创新” 培训模式。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要亲自尝一尝。新理念好不好,新理念下的课堂效果如何,教师亲身体验后才能有深刻认识。所以,要教师认同新理念,转变教学行为,一定要让教师亲自“下水”。

有一所学校是这样做的。他们经过考察,发现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简单易学好操作,而且教学效果好,就让数学老师反复观摩邱学华老师的课堂教学录像,并且让教师上“移植课”(完全用邱老师的教案)和“模仿课”(模仿尝试教学法的模式上课),结果教师尝到了甜头。尝试教学法简约并不简单,理论内涵丰富,它实质上对传统课堂进行了颠覆性的变革――变传统课堂的“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教师在一次次“移植”和“模仿”的过程中,感受到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生机与活力;逐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种教学方法包含的先进教育理念;逐步从移植模仿走向了创新。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是从狠抓备课开始。

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好课又是上好课的前提。很多老师把精力放在题海中,而不去认真备课上好课;而学校管理者,宁可拧着教师加班加点补课,也不去引导、敦促教师认真备课,本末倒置,得不偿失。这样势必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课上不好,课堂效率低,学生对所学内容不能当堂消化,由于课上没学会,课后作业错误百出。教师不得不在课后花大量时间批改作业、补课,根本就没有时间去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如此恶性循环,使教师工作老是被动,整天忙忙碌碌,到头来还是质量不高,搞得学生不会、家长不满、学校不认可。

所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牢牢抓住备课这一环节做足文章。

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先学后教,少教多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自主的、不可替代的,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因此,在学生具备一定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

尝试教学、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等成功教学改革的事实证明,只有尊重“先学后教”这一教学规律,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一位特级教师给自己立了个“三不教”原则:凡学生通过看书能懂的,不教;凡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够弄懂的,不教;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讨论能读懂的,也不教。叶澜教授说:“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事实上,课堂上老师讲了多少并不重要,学生学会了多少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少教多学”。

第12篇

本学期我继续教三个班,初三六班59人,初三九班50人,初三十班53人。总的特点来讲,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有差别,由于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种执着的追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的思想能力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表象向内部延伸;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懂得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单从一个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答案。从上学期的期末物理成绩来看,这三个班的成绩较好,在年级中处于上游水平,这就决定了本学期的工作任务非常艰巨。同时由于学生思维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学生的物理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都不理想,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生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

二、教学内容分析

①重点难点:内能和比热容 ②各章节特点:物理知识涉及的面很广,基本概念、理论更是体现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 ③总复习中要使学生对每个部分中的知识,按知识结构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扩展成知识面,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相互联系,如:在对速度这一知识进行复习的时候,就可以把研究得到这一物理概念的思想方法迁移到密度、功率、等其它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去,举一反三,即要做到“书越读越厚(知识内容多)──书越读越薄(概括整理、总结)──知识越来越丰富”,这样才能在考试时思维敏捷,得心应手。

三、教学目标

1. 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 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 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初三年级是初中学生在校的最关键一年,每个学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一级学校,作为教师就是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走好这一步,在“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下,对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作出如下的计划:

1. 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反思”、“怎样交流”等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 课堂教学中注意三维目标的教育

在教学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 “类比”、“模型”等。

3. 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4. 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5. 学困转化与个别辅导

针对个别同学的学习情况,吸取上学期对赵鹏程同学转化的经验和教训,加强课后辅导,通过个别谈话,寻求针对学困生更好的恰当的学习方法,使之在学习成绩上又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注意巩固已经转化的同学,教学活动中更对的关心、关注他们,努力做到作业面批,检测后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法。

四、教研工作

1.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并取长补短,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2.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业务学习笔记。

3. 及时上传教案、习题、课后反思等业务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