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6 12:14: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茶企营销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广西农垦;茶叶品牌;实践
茶业生产经营是广西农垦农业重要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传统茶业迈上了新的发展平台。在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氛围的促进下,广西农垦茶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构转型中,因茶叶产品日益丰富、销售形式和区域改变而形成的结构性过剩问题逐渐凸显。在全面参与市场竞争为企业经营主体形式的前提下,加快广西农垦茶叶品牌的建设成为推动广西农垦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来,坚持将“实施品牌战略,走品牌兴企之路”作为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确立企业品牌建设同属生产和经营的重要范畴,明确以“稳基地、严管理、强创新、提质量、拓市场”为工作方针,以服务人民做好茶为宗旨,全力打造广西农垦茶叶“大明山”品牌。通过广西农垦广大茶人6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广西农垦茶业“大明山”品牌,成为了“建国以来广西60最具影响力品牌”、“中国名牌农产品”、“广西名牌产品”和“广西著名商标”,品牌价值达2.04亿元。是目前广西区内唯一同时荣登“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百强榜”和“中国茶叶行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的茶业企业。
1广西农垦茶业品牌建设的基础
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生产资源对茶企发展有着重要的竞争意义,建设和经营广西农垦茶业品牌离不开这些重要因素。就茶叶产品而言,成就茶叶优良品质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人员素质、鲜叶原料、加工工艺、生产加工技术等。广西农垦茶业的资源条件在国内同行中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是形成广西农垦茶业品牌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是核心竞争力。
1.1茶叶加工原料优越
广西农垦茶业是广西区内生产茶鲜叶原料最丰富的生产企业,农垦茶业集团依托广西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技术支撑下,经几十年来连续不断的引种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的国家级、省部级以上优良茶树品种达11个(广西区内良种3个),而且种植技术水平高,面积大,普及区域广,加工原料茶鲜叶的生产能力达到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给6大茶类的生产和新产品持续研发奠定基础。
1.2茶叶加工工艺技术深厚
在传统的茶叶加工中,由于加工控制技术落后,只能采取“看茶做茶”的技术措施。目前,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用较低的投资换取现代技术设备,实现做茶环境控制。由此升级形成了复合做青、轻萎凋,低温轻摇长晾青,智能控温控湿、冷包揉、低温干燥、复式闷黄、后发酵、迭次提香等一系列的茶叶加工新技术,并提升成为一系列的地方标准,这些工艺技术成果的集成,不仅对传统的制茶品质有显著改善作用,且新茶品质比较稳定,制优率提高、劳动强度低、技术易操控等特点。应用这些集成新技术所开发的系列茶产品,成品茶具备外形匀整,色泽鲜润自然,香气高显独特,叶底明净柔嫩的品质特征,市场认可度、接受程度高,效益明显。这一系列的加工集成新技术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3生产加工环境优良独具
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的茶园生产基地、茶叶加工厂毗邻环境优良的2个国家级森林保护区(崇左市弄岗和南宁市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少数民族聚集地(百色市、崇左市),土壤环境富含长寿元素硒等,许多农垦系统的茶园地处中国长寿之乡,地理环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温、水、气、土自然资源独具,茶叶生产上具备产品出产早、产量大、品质优、保健信息强的优势。是中国西南部最适宜的产茶区,20世纪70年代后就被确定为国家级红茶产业带。目前广西农垦茶业集团茶叶生产加工基地均已获得有机茶、ISO9001:2008(证号:00111Q20657ROM/4500)和ISO22000:2005(证号:045FSMS1300023)认证。
1.4茶文化起点高、储备深邃
1952年起,广西农垦茶业生产的专业技术水平,依托其生产起点高、规模经营的优势,经过2代农垦茶人的奋斗和传承,积淀下厚重的农垦茶叶文化底蕴。目前,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拥有高级技术职称3人,中级职称19人,荣获广西茶业荣誉(广西茶叶大师、名师)称号的2人,依托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和广西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作科研开发的坚强后盾,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成为集产、学、研和产、供、销一体茶业企业。拥有这样技术团队力量和专业文化知识的雄厚储备,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是区内有相当话语权的茶叶生产企业。
1.5茶园地域分布优势
广西农垦茶叶种植有60多年的历史,种植面积达4000多hm2,茶园种植区域分布有广西东部的玉林地区,西部的百色地区,南部的钦防地区,北部的桂北地区,中部的南宁地区,几乎涵盖了广西全境所有宜茶生产地域,而且“广西农垦是一家”,区域环境的天时、地利优势独具。此外,广西农垦分布在八桂大地的各个农场、企业地处于中国与东盟多区域合作的重要交汇点,是少有的沿海、沿江、沿边优势地域。这种独特地理优势所蕴含的生产资源是国内其他茶业生产企业所难以企及的。
2广西农垦茶业品牌建设的主要工作措施
广西农垦茶业集团在品牌建设和运作的实践中,主要体现有以下工作新举措,确保集团公司在建设企业品牌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1通过品牌聚集完成品牌发展规划
实施广西农垦茶叶品牌由多元化向统一化转变,推进“品牌金字塔”效应的形成。首先,树立品牌意识,整合产品资源,促进品牌形成。对集团内分布在广西三大区域的5个制茶子公司的产品优势和特色进行梳理,把原有的7个品牌统一整合为“大明山”品牌,解决了品牌多,影响力弱的矛盾。其次,正确把握品牌经营内涵,认真投入品牌实践,理清发展思路,持之以恒实施品牌兴企战略。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牢牢把握“品牌兴企”工作主线,在生产加工和经营运作方式上坚持由集团统一管理策划、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市场营销,促进品牌建设工作的有效形成。
2.2将产品质量安全放在首位
品牌的核心是品质的均衡统一,落实茶叶产品质量生产与销售的优质、安全化,是提高广西农垦“大明山”茶叶品牌内涵的重要措施。农垦茶业集团首先是强化追溯系统的实施(2008年实施至今),对茶叶产品质量实现全程监控,实现茶叶产品质量“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其次,组建联合技术攻关机构,开展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升级,产品加工生产推行机械化、洁净化。截至2015年,广西农垦茶业集团在上林县、西林县投入巨资建设的两套茶叶加工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已顺利投产并通过验收。第三,强化产品质量监控,全面建立质量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集团所属企业先后取得ISO9001:2008和ISO22000:2005质量体系下认证,所有产品皆通过QS年审。
2.3建立营销新平台,拓展品牌影响力
广西农垦茶业集团“大明山”茶叶品牌为了更贴近销售市场,拓展产品销售渠道,深化品牌的影响力。首先是完善市场销售网络,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北上广国际茶博会等平台,系统推介和传递企业的经营理念,把产品信息向全世界拓展。同时,在淘宝网的天猫贸易平台建立IT销售网络(网址:http//);其次是开发终端销售在广西区内各超市,“10+1”商业区、华南城等茶叶批发市场建立了100多个专营或直销店,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起产品营销网络,提升“大明山”品牌的信誉度、知名度;第三,维护好传统销售模式,做好新老客户的服务在新的消费市场形势下,对客户始终奉行“不抛弃、不放弃”原则,确保传统销售市场正常发展,维护好各方的利益,努力使“大明山”茶叶品牌在市场中稳定发展。截至2014年,农垦茶业集团销售区内品牌占比4.82%,品牌/总纳税比为80.11%。
2.4加强技术标准化建设,夯实茶品牌发展基础
广西农垦茶业集团在努力完善企业技术标准化建设,巩固品牌发展基础,营造“大明山”茶叶品牌核心竞争力发展孕育的各项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第一,加强技术人才储备,通过“外联内聘”等方式,建立企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档案库,完善人才储备。其次,加强对外技术交流,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积极参加广西区内外茶业论坛、行业科技帮扶行动、行业评优、产品展览、茶日节庆等涉茶社会活动,扩大企业品牌的影响力。第三,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凝聚企业技术团队。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以扎实的茶业管理和过硬的生产加工技术,自2006年以来,在涉茶领域,共摘取了11项省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4次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地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省级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三等奖;作为起草单位,编写2部广西茶叶地方标准;拥有7个技术设计专利;在行业评优中获取全国性“中茶杯”二等奖以上奖项13个,省级“桂茶杯”一等奖以上奖项45个;累计在省级以上科技刊物发表涉茶专业技术论文11人次共29篇(含合著)。第四,在百色市的西林县,联合北京绿色联盟共同投资建立广西西林京桂古道茶业有限公司,这项合作,不仅做强西林茶叶产业,而且为农垦茶业集团奠定新的增长极,增加辐射面。第五,在上林县初步建立广西大明山农垦茶文化基地,极大地充实了广西农垦“大明山”茶业品牌的文化内涵,有力地维护了茶业集团的专利和知识产权。
3广西农垦茶叶品牌建设的意义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现代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区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农垦茶业集团茶叶品牌的建设和经营正是在当前现有国情和经济的氛围下,按照我国政府“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名牌产品”的要求而展开的工作。
3.1农垦茶文化建设与继承的需要
广西农垦茶叶生产始于1952年,到20世纪80年代,农垦茶业由于种植起点高、产业规模大、生产与加工技术先进、产品质量优良稳定等优点,在广西茶叶对外贸易中赢得声誉,一度占据全省农产品出口茶叶类的“半壁江山”,多次受到省外贸局等单位的表彰,成为国家红茶出口重要生产基地。但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期,广西农垦茶业都是以生产国家出口需要的优质原料为主,缺乏品牌孕育发展的机制,延缓了广西农垦茶叶品牌建设近半个世纪。第二,广西农垦茶业近期以集团式生产经营发展较快,区内企业综合实力排名位列第1,全国综合排名位列87。全年经营总收入近2亿元,企业品牌评估价值为2.04亿元(见图1)。生产经营开始迈上新的模式,企业经营主要板块有茶产品经营、茶文化经营和茶品牌经营。通过产品、服务和体验满足现代人民不断提升的生活需求,努力实现企业经营向更高层次的技术、文化生产的平台发展。第三,广西农垦茶业品牌建设是当今茶叶市场快速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代表着一种从无到有、来自于1941年的“南泥湾”精神,也是对广西农垦茶业与茶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3.2适应市场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茶叶生产与消费有着悠久的历史,全国的六大茶类和几千个茶叶品种构成了丰富的茶叶市场。传统茶品市场消费形式,多是消费者与生产者同对茶样作价值判定的方式进行消费流通,这种感官评判存在诸多人为因素,受地域影响也大,难以扩大产品的统一影响,茶叶品牌建立基础较薄弱。如目前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所销售的产品近八成仍是以此模式进行。此外,目前的茶叶产品质量认证和检测体系因受到不同茶叶品种标准和区域限制,较难一概而全地执行统一标准,丰富的茶叶品种给消费市场留下难以适从的选择。如广西农垦茶叶的产品种类和品种标准与区内各茶叶企业所执行的生产标准存在差异,使相同标的茶品不能体现出优质优价的效果。因此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茶文化普及和消费者对茶叶品质、包装和服务等意识的提高、茶叶质量认证和检测体系的逐步完善,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的茶叶品牌建设是顺应消费市场对茶叶产品便利化、信息化、休闲化和品牌化的索求。
3.3满足农业品牌建设的需要
茶叶是中国传统出口农产品,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独特的区域优势和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给广西农垦茶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为农垦茶业在我国新的“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发展外向型农业、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带来新的机遇。但广西农垦茶业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相对滞后,茶叶品牌建设与发展工作不能同步于消费市场因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产生的对茶叶供给结构和质量的新要求。同时,广西农垦茶业集团与地方企业间合作协同力较为松散(全区各类茶叶加工厂4000多家),市场同质竞争现象的矛盾突出,严重影响茶叶产品的质量均衡统一性,进而制约了广西农垦茶业品牌影响力的拓展。此外,广西农垦茶业集团产品经营规模在全区行业中占比较少,茶叶品牌建设仍处于成长阶段。在近期国内茶叶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下,缺乏品牌的茶产品将逐步淡出市场。因此,加快茶业发展,拓展茶叶销售市场,加强茶叶品牌的提升和建设,是广西农垦茶业集团发展中的必经之路。
4结语
品牌建设反映的不仅是企业经济效益问题,还是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文化和服务管理的综合能力表现。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的品牌建设工作在这十多年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大明山”茶叶品牌的成功引领下,衍生了“广西农垦茶业”、“京桂古道”2个新品牌。然而从国内外的许多百年著名茶业品牌发展历程中看到,茶叶品牌的发展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表现出品牌成长都具有一定的长期性与艰巨性。目前,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的品牌建设仍然处于起始阶段,在茶业品牌建设的系统工程中还存在诸多欠缺,如品牌区域内整体的市场营销能力、品牌资产及其增值、品牌管理组织、品牌文化的融合性及其制度等问题。促进和加快整合广西农垦茶叶区域内的优势资源,加强广西农垦茶业的品牌经营管理,推进茶业创新等将成为广西农垦茶业集团品牌建设工作的新挑战。
作者:苏毅 闭榕 单位: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论文摘要:黄冈市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目前存在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等问题。本文主要就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经验总结。
茶叶是黄冈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已成为黄冈市当前效益农业的主要发展支柱产业。具有显著特色和地域优势的黄冈茶产业已成为黄冈市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发展黄冈市茶叶经济已迫在眉睫。
一、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
1、黄冈市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无霜期长,适合茶树生长。黄冈市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黄冈就有宫廷贡品茶,宋代朝廷在蕲州就设有专营茶叶的机构。改革开放以后,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现在黄冈市七县二市一区均产茶叶,茶园面积共计30万亩,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员达50余万人,茶叶总产量6500吨,总产值5亿元。今天,黄冈市正发展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
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导的农业生产体制下,黄冈市的茶叶产业资源被分配到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几千余家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80%从事生产的茶叶企业,茶园面积在500亩以下,产值在10万元以下,有近一半面积的茶园在农户手中,从事加工的茶叶企业平均年生产能力在1000公斤以下,销售以个体户零售为主,经营分散,缺乏具有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茶叶企业。
2、黄冈市茶叶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
茶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入世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黄冈市茶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部分地方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的管理运作模式,发展壮大了一批茶叶企业,使他们生产的茶叶占据了黄冈3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导着黄冈市高档茶叶的生产消费市场。尽管如此,黄冈茶叶企业的发展仍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80%以上的茶叶企业的生产销售人员是以农村务农的农民为主,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缺乏技术骨干,难以接触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管理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低,故导致黄冈茶叶在低附加值产业链上徘徊。
3、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提高产品知名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名牌产品带动战略,黄冈市名优茶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在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农产品评比中,黄冈市茶叶获得2个金奖,3个银奖,在第五届“中荣杯”和第三届“中荣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有2只茶获特等奖,5只茶获一等奖。在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的带动下,名优茶生产始终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名优茶已成为黄冈茶农增收的主要来源,从而也终结了黄冈茶叶“有茶无名”的历史。
4、扶持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提高茶叶经济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显突出。近年来,黄冈市重点培育了一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引资等多元化方式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叶加工厂,引进国内先进的清洁化、标准化茶叶生产加工线,从而实现了茶叶生产的规模化和加工标准化,初步形成茶叶产业化格局,提高了茶叶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了在黄冈茶农中普遍存在的“户户冒烟,家家炒茶,分散经营”的小作坊现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近几年黄冈茶叶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茶园分散在农户手中经营管理,导致规模化程度低,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间已初步建立了松散的利益共同体,但联合的紧密度不够,辐射带动能力仍较弱,各企业在价格上的无序竞争普遍存在。
2、茶叶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小茶叶加工企业为了一已私利,相互杀价,质价不符,以次充好,冒牌茶叶等现象时有发生。比如黄冈茶叶中尤以英山云雾茶最为著名,而市场上假冒的英山云雾茶更是比比皆是,使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严重扰乱了黄冈茶叶市场竞争秩序,影响了黄冈茶叶的声誉。
3、茶叶产品品牌化意识差,良种茶园比例小
黄冈茶叶尽管在几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和近几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均获得过好的奖项,但产品的产业化程度低,品牌知名度低,茶叶加工中标准化意识差,无标生产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分散的茶园管理和小作坊茶叶加工方式,导致技术推广普及率低,获得“中茶杯”特等奖的茶叶藏在深闺,没有形成更好的经济效益,真可谓“好酒也怕巷子深”。同时黄冈市现有的投产茶园和近几年新植的茶园仍以群体品种为主,没有引进良种和当家品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茶叶生产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对策
针对黄冈茶叶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制订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主要有如下几点:
1、扶强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黄冈茶叶生产主要是农户分散经营,家家炒茶,户户卖茶,生产规模小,成本高,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社会服务化程度低,新技术、新成果推广普及进度缓慢。同时以茶农个体为主参与市场流通,由于信息不灵而导致产销脱节,茶农承担风险大。所以全市茶农应在自愿的基础上搞好联合,鼓励企业承包,租赁茶园,扩大规模,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广大茶农就会在这种联合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2、搞好“双培”工作,提高科技素质
面对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管理的局面,要根据茶叶分散经营实际和生产季节性强、周期性长的特点,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对茶农采取课堂讲授与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全面提高业务干部和茶农的科技素质。通过技术培训,使黄冈辖区内的英山县、麻城市、浠水县、武穴市等重点产茶县市基本达到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从而促进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水平不断提高。
3、依托科技优势,走院企合作之路,发挥品牌效益
[论文关键词]连锁花店营销战略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
花店已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之一。花店的经营面积平均近20平方米,少数大店有100—200平方米的。每家花店的经营人员一般有2—3人,多者近10人。从经营品种看大多数是以经营鲜切花为主,包括散卖鲜切花、为客户制作束花和花篮、婚车装饰和环境布置、销售插花艺术品等。在调查中发现,虽然花店发展趋势喜人,但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主要表现在:规模普遍较小、设施设备落后、信誉度较差、花店业从业人员中不少人缺乏花卉业务知识和技能。
因此创建一家设施齐全、布置装饰考究、员工专业技能娴熟、不仅能进行零售还能按时按质按要求进行网上订花送花、鲜花速递、订单等交易的花店能填补这一空缺。普罗旺斯便是一家定位中高端的以零售鲜切花为主要业务的连锁性质的花店。行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说:“品牌的意义在于企业的骄傲与优势,当公司成立后,品牌力就因为服务或品质,形成无形的商业定位。”所谓的品牌不是单薄的象征,乃是一个企业总体竞争力,或企业竞争力的总和。更近一步说所谓的品牌不单包括名称或标记,还可能扩及系列的平面视觉体系,甚至立体视觉体系。但一般常将其窄化为在人的意识中围绕在产品或服务的系列意识与预期,成为一种抽象的形象标志。花卉事业的经营,并非仅在“量”上取胜,更必须有“质”方面的优势。因此花卉品牌的打造是兵家必争之地。
蛋糕较之鲜花在生活用途、购买需求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特性。“好利莱”蛋糕正是一家以品牌优势领军蛋糕市场的零售企业。连锁经营对花店行业而言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下面来分析一下连锁花店的营销战略。
一、市场细分
花企只有洞察鲜花消费动机即消费者的需求异质性,才能准确地拟定有效的市场细分一定位策略,从而俘获消费者的“芳心”,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力和销售业绩。根据对消费者对鲜花购买动机的细分鲜花消费的市场细分如下:
a.经营节假日鲜花,主要产品为散卖鲜切花、为客户制作束花和花篮。
b.布置酒店、宾馆等公共环境。主要产品为花篮,有寓意的中高档观叶植物盆景、盆花、插花艺术品。
C.装饰菜肴,主要顾客为西餐厅,产品为无需包装的鲜切花。
d.满足顾客的兴趣爱好,装饰及改善家庭环境。如窗台、阳台、桌台等。产品为花种、有特殊用途的盆景、盆花、插花艺术品、仿真花及附带的配套工具,如:花肥、花盆等。
e.满足开业、店庆、婚庆或晚会会场等的布置装饰需要,主要产品为大型花篮、观叶植物盆景、盆花、婚车装饰等
f.满足顾客食用的需求,用做茶叶和化妆品、食品的原料,产品为各种花茶、花瓣。
g.满足顾客省事省力的需要,开展网上订花送花、鲜花速递等业务。
二、市场选择
1.评价细分市场
(1)细分市场规模和增长率
市场规模大且增长率高的市场为:a、b、e、g
市场规模小但增长率交高的市场为:C、f
市场增长率低但市场份额较大的市场为:c、d、f
市场增长率低且规模小的市场为:C、f
(2)细分市场的结构吸引力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五种理论模型”理论进行分析:在前文分析到的七个细分市场中,竞争最为激烈的是经营节假日鲜花满足开业、店庆、婚庆或晚会会场等的布置装饰需要。布置酒店、宾馆等公共环境因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该市场的现有的竞争不是很激烈。
鲜花零售行业的供应商为种植花卉的厂商或花农。和其他产品相比,花卉的运输成本占产品成本的比重要更大一些。花店采取连锁经营,大批量进购会极大地降低花卉植物的运输成本。零售行业要想在同类竞争中取得优势,自己控制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固然是最好的,但一体化经营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和风险。因此最好的方案是与一家或几家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保证供应产品的质量和价格。
鲜花的购买者大多为有一定收入水平、追求较高生活质量的群体,因此会更在意产品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而不会对产品的价格斤斤计较。
除了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业务(布置酒店等公共环境)外,进入该领域对资金、专业技能、人员等的要求都不高,因此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另外为防止潜在的竞争者的进入,服务很容易模仿的。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的供应商和把握核心的专业技能,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占领市场。
基于顾客对鲜花植物的特殊的需求,因此该行业的各细分市场都不存在替代者的威胁。
(3)企业的目标和资源普罗旺斯连锁花店前期的市场为威海市,通过威海市场的连锁经营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竞争优势,进而向全国其他中端市场进军。考虑到顾客的购买力及花卉产品被我国的消费者认知的状况。投放初期以进军中端市场为主,待各项资源完备之后向高端市场进军。
通过现有花店加盟的方式来获得地理位置优越的经营场所,并且与高校或专业协会合作对原有的员工进行定期的统一的培训。并且现有花卉生产厂商的竞争激烈程度,使得对战略伙伴的挑选也更容易实现。
2.选择目标市场
通过对上述市场的细分与评价,花店的主要业务定为:
(1)经营节假曰鲜花,如玫瑰、康乃馨等,作为节日礼物。主要产品为散卖鲜切花、为客户制作束花和花篮。
(2)布置酒店、宾馆等公共环境。主要产品为花篮。有寓意的中高档观叶植物盆景、盆花、插花艺术品。
(3)满足开业、店庆、婚庆或晚会会场等的布置装饰需要,主要产品为大型花篮、观叶植物盆景、盆花、婚车装饰等
(4)满足顾客省事省力的需要,开展网上订花送花、鲜花速递等业务。
在市场模式上选取产品专业化,即销售以鲜切花、盆景为主要产品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在目标市场战略上选取差异化营销战略,即为各个细分市场制定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因为现今的花店行业已处于成长阶段。消费者的需求各异。无差异营销战略显然不合适。另外以同样的产品与现有的花店竞争,也不会获得优势。在经营节假日鲜花,开业、店庆、婚庆或晚会会场等的布置装饰等业务上以中端产品为主,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服务领先竞争对手,如统一的定价模式、熟练的包装技能、准确的送货系统等。在高端消费市场上,如布置酒店、宾馆等公共环境,则要实行特色化战略,以独特的专业技能、较高的产品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等来满足顾客的较高要求。
三、市场定位
普罗旺斯作为一家走品牌战略的花卉零售企业其竞争优势在于产品差别化或服务差别化。采取三高”的经营方针,即高品质。高技术,高服务。花店作为花卉的零售业,鲜切花的品质是办好花店的基础。因此应关注花卉生产基地情况,与供应商达成一致。始终销售优质的鲜切花。
花店经营的不仅仅是鲜花,而更多的是为消费者提供高水平的花艺作品和花艺设计服务,花艺设计是花店经营的根本,花店经营者必须在作品风格和品位上为客户量身定做。为此,花店注重插花技术的创新,以提高花店的服务水平。形成定期的培训体制,花店应订购台湾、新加坡、韩国及欧美的部分花卉杂志。学习中外插花技术,了解最新的插花潮流。并从中找出适合客户群的实用部分。
样本人群的基本情况统计如表1:从文化程度看,中职(职高)、高职最多,总共占82.8%,这也反映了现实旅游企业中员工学历层次的主要集中在中职(职高)和高职,他们是旅游企业人才队伍中的“蓝领”;从企业类别看,旅行社和饭店最多,共占78.7%。我国旅行社总量多,规模小,但是机构齐全,因此,各级管理人员总数量的较中,旅行社行业往往最多;店酒数量较多、规模较大,服务和管理人员数量较多;景区的数量及用人规模相对较少。样本在旅游各类行业中分布并不均匀,但基本反映旅游企业客观实际;从岗位分布看,调查人群普通员工和中层管理人员占主体,总共占89.9%。因为,旅游企业中人员结构呈“金字塔”型,基层普通员工和中管理人员数量总和占主体。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知识结构分析
调查中要求被调查对象对八类知识进行复选,其统计结果如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旅游企业首先要求的是旅游行业专业知识,选择频次为96.7%;其次是历史与文化知识、外语与写作知识、公关与礼仪知识,选择频次都超过83.0%,这些也是旅游职业需具有的最基本知识,也充分体现了旅游业的知识性、文化性和服务性。从业人员知识需求总体上表现出了“T”型结构特征,即需要纵向的旅游行业专业知识,也需要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文史、语言、礼仪、财经、法律等横向综合知识,它们相互支撑,形成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综合职业能力分析
调查组采用德尔菲法,根据专家的评定,对每种能力筛选了七类要素要求被调查对象进行复选,按照选择频次多少进行比较分析。1.专业能力。专业能力要素构成和选择频次如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产品开发设计能力和市场营销策划能力是旅游企业最需要的,选择频次分别为98.3%和97.0%,也反应产品开发设计和市场营销策划是企业最核心的工作,对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是物件与规范操作能力,选择频次为93.3%,它是指在旅游企业中各岗位中对器具、物品、仪器及行业规范的操作能力;再次是引导讲解能力和法规应用能力,因为旅游行业是人对人的服务,需要沟通、交流、讲述、引导等,同时,工作中要依法规范和处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和纠纷,引导讲解能力和法规应用能力在旅行社和景区中服务和管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2.方法能力。方法能力要素构成和选择频次如图3。在图示显示中可以看到,改造创新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是企业最需要的,选择频次分别为96.2%和91.5%,其次是独立思考能力选择频次为84.4%,再次是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学习掌握新技术能力,选择频次分别为76.5%、73.9%和73.7%。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我国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产业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旅游经济是一种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旅游业是一个前景广阔、需求强劲、增长迅速、关联度高的新兴产业,其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业态也在不断出现。加之,现代旅游者自身也逐渐成熟,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旅游需求逐步个性化等,旅游业需要产业开拓、产品创新、市场开发和设备设施改造等,要求从业人员跟进和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步伐,较强的改造创新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自然是很关键的。同时,旅游从业者应当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业务知识,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让自己始终处在旅游业发展潮流的前沿,还应具备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学习掌握新技术能力等。3.社会能力。社会能力要素构成和选择频次如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沟通协调能力显得突出,选择频次分达96.4%。旅游业从业人员服务对象是游客,他们是具有丰富感情和各种心理需要的人,且个性特征差异大,要做好服务工作,需要加强同他们广泛的交流、沟通,以取得相互理解,默契配合,达到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的目的。此外,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旅游从业人员还要同企业内部和各业务单位的人员打交道,协调处理好同他们之间的关系,工作中各个环节才能够紧密衔接,计划安排的内容才能顺利得到实施。其次是团队协作能力和诚信与敬业,选择频次分别为85.6%和80.6%,公关礼仪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选择频次也都在66.6%以上。旅游业具有产业部门的多样性和产品的综合性特性。在旅游从业人员工作中,大多要担当组织者和协调人的角色,每一次活动,都离不开饭店、景点、旅行社还有交通、商贸等方面的配合参与,必须要有整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从工作性质看,旅游业是综合行业,服务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不确定性大、面临的诱惑大等特征,从而要求从业人员要有高度的服务意识和诚信敬业品质、公关礼仪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也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行业对从业者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的要求。
三、对策
(一)找准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落实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是培养从事旅游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一种应用导向或职业特征突出的专业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必须考虑从事旅游业各项工作需要具备各种知识、能力的实用人才,不能偏离未来旅游工作职业与岗位需求方向。从前面的调查分析得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以培养具有旅游行业综合职业能力的基础实、素质高、技能强的高级服务和管理人才为专业定位,高职重点抓好服务技能与基本经营管理能力,本科主要抓好专业技术与经营管理能力。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旅游管理知识、基础理论和较强的从业技能,具备旅行社、景区景点和酒店等旅游企业的服务与管理能力,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策划能力,沟通能力和较高的英语与信息化水平,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
(二)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关键。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根据旅游业岗位群及工作岗位的关键能力、能力要素对应设置课程,同时,课程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优化教学内容[2-3]。考虑横纵向结合,以及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职业性、综合性、整体性和选择性[4]。将课程模块化设置为通识模块、专业模块两部分,对于专科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要整合课程门类和降低知识难度,教学内容紧贴实践,做到学以致用。1.通识模块。奠定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培养的基础。需设置思政、英语、文史、艺体、计算机基础、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尤其要加强历史与文化知识、外语与写作知识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意识。2.专业模块。旅游专业知识是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调查中选择频次最高为96.7%,它应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为专业知识积淀、专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撑。内容应包括:(1)财经和现代管理知识:经济知识、金融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安全与危机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饭店管理等的知识。(2)旅游专业知识:旅游学、地理学、心理学、资源学、市场学、休闲学、行业法规、行业安全、规划与策划等知识。(3)旅游行业知识:导游、线路设计、景区服务、旅行社服务、饭店服务、公关与礼仪、旅游信息化等知识。
(三)找准培养路径,夯实实践教学体系
以“校企政互动、工学创交替”为主要路径,构建认知实习、小学期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职业资格(能力)考试、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等有机融合、相互交替的实践教学体系,各类实践教学的总学时不低于40%,集中实践采用“基础知识—认知实习—专业知识—顶岗实习—综合知识—综合实践”的模式,在实践中开发和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注重实训教学、实践教学与创业培养环节。优化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实行“校、政、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在实际工作场所和具体岗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加大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力度,必备的校内实训场所,如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实验室、旅游信息管理模拟实训室、形体礼仪实训实验室、茶艺实训室、酒水(调酒)实训室等,保证实训课程的开出率在95%以上;举办专题讲座,扩大知识面。可开办“专业名师进课堂”、“企业高管进课堂”和“青年师生互动恳谈”等专项活动;举办和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大赛,如水果拼盘大赛、导游大赛、形体礼仪大赛、旅游线路设计和创新创业大赛等,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的目的,培养学生未来职业与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改进教学方式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实施者,要实现教育教学目标,需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双能型”教师队伍。从旅游业的工作性质看,旅游业是服务行业,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必须加强实习、实训,教师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相关的程序性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程序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技能知识。因此,要注重教师与行业的结合程度,强调教师的实践经历,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通过定期到行业部门中挂职、顶岗学习等方式,增强教师实践感知能力。也可以聘请旅游实业界精英或实践经验丰富的技能标兵为兼职教师和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实现企业与学校教师的双向对流,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培养水平。教学中,应注重课堂讲授与情景模拟、任务驱动、案例剖析、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等相结合,以行动导向为改革的突破口,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集“教、学、做”为一体;在教学手段上,将影像、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信息量增大,且具有动态性、直观性和开放性;[3]考评方式上,建立与职业技能资格考核体系接轨的考评系统,使课程知识与职业技能双达标,使得“课、岗、证、评”相融合。
(五)注重职业认知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论文关键词:商标,现状,差距,对策
前言
商标法实施以来,我省商标工作紧紧围绕甘肃省委提出的“走出欠发达地区、西部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新路子”的总体要求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积极推进商标战略实施,成效明显。特别是2010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工商局《关于加快实施商标战略推进甘肃经济发展意见》后,引起了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对商标工作的重视,形成尊重商标、创造商标、运用商标,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全省商标现状
甘肃的商标建设发展到现在已经取得一定的规模,目前看开,我省商标建设中存在以下特点:
㈠商标数量稳步增长。截至2010年底,全省有效注册商标总数16805件,其中2010年注册商标3856件较2009年,同比增长9%;中国驰名商标17件,2010年认定驰名商标5件,增长率为42%;甘肃省著名商标497件,2010年认定甘肃省著名商标143件对策,增长率为40%;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7件,2010年认定3件;马德里商标注册10件,2010年新增4件。
㈡商标意识逐渐增强。体现在“六个转变”:企业从不懂商标重要性,向逐步认识到商标在提升附加值和自身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转变;从只重视保护有形资产、纵容商标侵权行为、造成企业重大损失,向重视保护无形资产(商标权)转变;从不重视商标战略、不善于处理商标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向正确实施商标战略、积极开拓市场转变;消费者从按价购物,向认牌购物转变;从被侵权后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向依法维权转变;从缺乏商标意识,向重视商标所承载的商品质量、技术含量、售后服务等信息转变。
㈢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一方面,对被认定为驰(著)名商标的企业进行重点保护、重点扶持、规范管理和跟踪服务,引导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商标管理机制,完善商标管理制度;对已申请注册的商标,帮助其提升品牌档次,加大保护力度;对产品已经定型的企业,引导其在产品投放市场前进行商标注册,帮助企业创建品牌,推动企业向强势商标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对商标专有权的保护和对商标使用的规范监管,在监管执法工作中,坚持“多规范、少处罚,多指导、少指责”的原则,把服务理念贯穿到执法工作之中,积极维护商标权利人的合法权益。2010年,全省共查处商标违法案件760件,案值475.78万元,罚没款304.55万元。
㈣对甘肃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一是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企业的商标被认定为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后,企业的竞争实力有了很大提高。比如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GF”商标于2008年获得甘肃省著名商标后,年销售收入突破3.52亿元,累计上缴税金3746万元。“兰高阀”品牌的市场信誉大幅提高,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连续三年稳居“中石化”阀门销售额排名第一。2010年3月,“GF”商标被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为驰名商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发展势头更为强劲。二是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虽然是一个贫困地区,但“东乡手抓羊肉”却闻名遐迩。仅我省凭借“东乡手抓羊肉”奔富路的就有400多家企业,吸纳2万就业人员,年产值超过3亿元。三是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平凉金果”证明商标注册后,又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对策,使“平凉金果”的身价从注册前的每公斤1.1元上升到注册后的每公斤2.1元,增长91%;农民人均收入由注册前的558元上升到注册后的730元,增长30.8%,占农民总收入的30.2%;年销量53万吨,其中出口6000吨,销售额11亿元,占当地农业产值的39.5%;从业人员25万,占总人口总数的12.63%。平凉市泾川县、静宁县喜获国家绿色苹果质量认证,分别被授予“中国苹果之乡”和“中国红富士之乡”。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省在商标事业虽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商标事业面临严峻挑战,发展还存在较大空间。
㈠商标总量偏少,发展不均衡。一是商标数量偏少。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约65万户,而有效注册商标仅有16805件,平均每39户有1件商标,注册商标总数以及平均占有量在全国乃至西部都处于偏低水平。二是地区发展不均衡。我省的17件中国驰名商标,天水有8件,占全省47%;497件著名商标,兰州有124件,占全省25%;27件地理证明商标,定西与平凉分别以8件和6件,合计占全省一半以上。全省9个市州没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市州没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1个县没有甘肃著名商标。三是企业经济效益与商标数量未同步发展。有些经济大户产值上去了,商标却很少,如兰州三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达7.2亿元,年产量600万精纺呢绒米以上,却只有“派神”商标(跨三类)。四是领域发展不平衡。从产业商标分布和发展情况看,加工制造领域对商标建设比较重视,而服务行业和农产品领域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全省497件省著名商标中,加工制造业占52%,涉农为32%,服务业仅为16%。即使是加工制造类商标发展也很不平衡,大多集中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对策,而在大家电、IT产业、服装纺织等领域,则很少有甘肃的著名商标。
㈡旅游业与服务业商标发展滞后。甘肃作为我国东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汉唐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甘肃大地上,散布着上千处人文景观,其中有堪称世界石窟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以泥塑著称于世的天水麦积山石窟等。但许多知名景区因商标意识淡薄,即使面临商标被他人抢注的风险,依然懵然不知。以敦煌市为例,敦煌市区域内的景区名称被外地商家抢注的超过200余件,仅涉及“敦煌”两字的达30多件。同样我省服务业迅速发展而服务商标却相对滞后,与城市服务业发展不相适应。如住宿和餐饮业全省约7.3万户,但注册商标却屈指可数。兰州东方宫清真餐饮有限公司作为拥有“国家特级饭店”和“中华餐饮名店”称号的大型餐饮服务企业,竟然没有注册商标。
㈢高“含金量”商标企业缺乏,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不强。目前我省虽然有一批国家级商标企业,但真正叫得响、有国际竞争力的商标数量很少,单个商标的价值也不高。中国品牌研究院的《第三届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排行榜中,我省仅有金川集团有限公司“金驼”(排名158 位,商标价值13.56亿元)和兰州黄河企业股份公司“黄河”(排名404位,商标价值6.64亿元)榜上有名。而邻省的内蒙古一个“鄂尔多斯”商标价值就达22.65亿元,比我省两个商标价值总和还高出2.45多亿元。正因为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商标企业缺乏,使我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经济快速提升后劲不足。
㈣商标的文化内涵不足。商标作为企业和产品文化的浓缩,是体现产品个性的标志。随着消费需求层次的提高,人们对商标的信赖越来越表现为首先是对一种文化的认可,因此,文化气息浓郁、寓意深刻的商标可使消费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极大地刺激其购买俗望。而甘肃省的大部份商标恰恰缺乏这种魅力,有相当部分的商标是以“麦积山”、“祁连”、“长城”等地理景观为名称,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缺乏显著性,不利于在开放性的市场中打响知名度。一些商标的起名和设计随意粗糙,不仅未能凸现品牌特性,还传递出企业对自己的产品缺乏信心、缺乏长远规划等方面的不良信息,从而失去消费者的支持和信任。
㈤注册商标使用不规范。一是不突出使用商标。我省许多企业虽然注册了商标,但是对使用注册商标的意义却缺乏足够的认识,企业注册商标不醒目,没有有效利用注册商标来发展生产、开拓和占领市场。如甘肃滨河集团在商标使用中,突出使用“九粮液”和“九粮春”标识,没有突出“滨河”这个注册商标,极易造成消费者的误解。二是不规范使用商标。《商标法》规定,注册商标使用应严格按核准注册的商标为限,不得自行改变注册商标的文字、图形或其组合。在实际中,有不少商标所有人将图形和文字组合的注册商标中的图形或文字单独使用对策,或是改变这种组合商标中的文字和图形的相对位置。三是不及时续展变更商标。企业取得商标注册后,往往只重视使用,而对后续管理漠不关心,造成商标使用过程中未及时续展或变更信息,致使企业商标过期失效,导致企业无形资产严重流失。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现有无效商标就多达2500件。
三、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我省商标发展中有关问题的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原因:
㈠商标意识比较淡薄。我省商标发展虽然客观上有受到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制约的因素,但根本原因是思想观念上对商标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各级领导和企业还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考虑,重视企业有形资产、忽视企业无形资产现象,短期行为比较严重,社会公众的商标意识不浓。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主观上对商标价值缺乏充分的认识。只注重资金、设备、原材料等有形资产上,没有认识到商标是蕴含着巨大价值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如“锁阳”本是瓜州特产,当地许多企业以此为原料生产相关产品,尤其以“锁阳咖啡”最为著名,但是企业只是一味的追求效益最大化,而不重视商标的注册保护,使得“锁阳咖啡”被兰州一家摩托车经销商抢先注册,造成瓜州当地企业产品销售的停滞。二是企业对商标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很多企业认为,商标就是一个产品的外在形象,对商标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的基本功能缺乏认识,对商标能够承载企业的社会形象、经营实力、产品质量、市场信誉等不够了解,对商标认识简单化、功利化。由此导致对商标工作不重视,缺乏商标品牌全面建设的工作机制。三是部分地方政府对实施商标战略的推动力还不够。只是将商标工作的重要性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将商标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有的制定了相关措施,但没有执行到位。
㈡广告宣传严重不足。企业的广告意识和手段相对滞后。首先,缺乏做广告的魄力。兰州市从广场到南关十字街道两旁建筑物(包括路灯及公交车站)的户外广告,外地企业(包括外企)广告占据了7成。同样中央电视台及各地方电视台的广告,甘肃企业鲜有在中央级媒体做广告或开展较大规模、多层次配合的广告攻势的。据不完全统计,我省企业的宣传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1%。原因是企业对广告投入的回报信心不足。其次,广告的质量和效果不理想。由于资金、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束缚,甘肃的广告基本是由本单位或依靠一些小型的广告公司来完成,极少聘用具有实力的单位或专业策划人员进行专门的策划,广告宣传不到位,重点不突出,广告的目的和宗旨无法实现。目前,我省相当多的广告为产品广告而非商标广告;有些广告则侧重于宣传企业负责人对策,难以提高商品商标的知名度;再者,还有少数人还盲目以为自己的产品好,出于“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考虑而拒绝做广告。这些在认识和做法上存在的误区,都直接影响了商标知名度的提高。
㈢注册商标缺乏有效管理,无形资产流失严重。企业商标资产的流失,不仅意味着该商标从注册申请到投入使用等一系列直接成本的付诸东流,同时也使凝聚在商标上难以估计的无形财富也随之流失。究其原因:一是在改制过程中,企业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造成商标过期失效;一些企业转产、停产后,往往放弃原有的注册商标。如兰州玻璃厂生产的“敦煌”牌热水瓶、兰州搪瓷厂生产的“工字”牌洗脸盆、兰州一毛厂生产的“敦煌”牌和“梦幻”牌毛毯等,成为当时兰州市轻工业系统两大主要出口创汇品牌,如今这些商标都已经销声匿迹。二是国家商标注册制度改革后,各级工商局、商标协会基本不掌握辖区商标的注册、续展、变更、许可、闲置、失效、国外商标注册使用等信息,工商部门、商标协会监管、服务不到位,无法告知企业相关信息致使商标失效;三是监管人员对商标知识缺乏,对辖区企业所涉及的商标注册、使用、管理、维权等指导服务不到位致使商标失效;四是相当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商标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商标使用不规范,管理混乱,出现商标续展、变更不及时等问题。
㈣宣传指导力度不足。一方面,对发展商标战略和商标及商标法律知识以及注册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宣传活动开展得不够充分、不够广泛、不够深入,社会各界对商标基本知识和实施商标战略的观念还有待于更加深入了解、深入人心,特别是新兴产业和服务行业的商标意识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各级工商部门对企业商标工作指导不足,在商标日常工作中仍停留在企业商标违法后的监管处罚上,缺乏对企业商标使用行为的提前规范,没有真正深入到企业中指导如何正确使用商标和运用商标将企业做大做强。
四、促进甘肃商标发展的建议
2010年国务院、国家工商总局的关于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工商总局关于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大力支持甘肃实施商标战略。为此甘肃商标工作要坚持贯彻落实两个《意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建立和完善企业为主、政府推动、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商标战略工作格局,以优势(特色)产业和产品为重点对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集中力量培育、扶持、壮大一批驰名、著名商标和农产品商标,充分发挥商标兴省、商标富农、商标强企的积极作用,促进甘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㈠加大宣传,着力提升全社会商标意识。通过广泛宣传,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实施商标战略对提升自身品位、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对策,将商标战略纳入企业重要发展目标来重点落实。各级工商部门要指导商标所有人重视在产品包装上突出标注商标标识,以获取更大的宣传效应和造势效应。同时将每年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和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作为全省商标知识宣传日,并通过举办商标知识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集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实施商标战略的重要意义。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作用,在企业申请注册商标和申报驰(著)名商标等工作中发挥重要指导作用。新闻媒体要发挥舆论和宣传导向作用,广泛宣传有关政策和信息,推动品牌带动战略的实施,指导和帮助企业做好品牌宣传策划,扩大我省商标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导群众识别假冒伪劣产品。
㈡强化教育培训,增强社会和公众商标法律意识。举办商标知识专题培训班,积极开展商标干部业务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基层商标干部对实施商标战略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结合自身工作研究和推进实施商标战略的能力。加强服务职业培训,举办商标机构经理人专题培训班,强化其商标专业知识水平、提高职业素养;举办驰(著)名商标企业商标专业知识培训班,提高企业实施商标战略的能力。对27件地理证明商标所有人专门举办规范商标使用专题培训班,提高商标知识水平,纠正商标使用中的不规范行为,并加紧出台《甘肃省地理证明商标管理办法》,以制度规范商标使用行为。
㈢加快培育服务业商标,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围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实施服务业商标品牌战略,促进我省服务业转型升级。鼓励服务业企业创新服务品牌,积极注册、运用服务商标。以服务业商标品牌为纽带,采用直销连锁、特许连锁等现代经营方式,推进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和品牌化经营。重点支持金融保险、法律咨询、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工程设计、信息技术、科教、文化、医疗、餐饮、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行业商标品牌发展,鼓励企业引进国际标准、国际认证,争创驰名服务商标。
㈣立足特色产业,培育特色商标。突出特色,引导甘肃有竞争优势的地方特色产品创建证明商标和地理商标,并积极引导申报驰(著)名商标,如我省的安宁白粉桃、静宁烧鸡、天水花牛苹果、康县木耳、甘南蕨麻等都具有地方特色优势,可以充分挖掘发挥。突出重点,引导甘肃的医药、饲料、酒业、茶业、油业、糖业等行业创建更多的著名商标甚至驰名商标。突出全面,引导和推进第三产业的商标注册申请工作,鼓励甘肃省有特色的餐饮、建筑、广告、中介、美容美发等服务行业进行商标注册,并创建省著名、中国驰名服务商标。充分发挥知名商标的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对策,形成知名商标群、知名商标产业带,以知名商标带动一个行业,促进一方经济的发展,达到“借助一件商标,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目的。
㈤开展跟踪服务,指导规范企业商标行为。充分发挥商标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建立企业商标工作联系员制度。省、市、县(区)、所(分局)各级工商部门根据自身管辖权派专人负责企业商标工作,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商标管理机构,制订管理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在商标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提醒企业对持有的商标续展、变更。同时建立短息提示平台,以工商部门12315平台为依托,及时向商标持有人发送提醒短息,告知持有商标的现形状态。
㈥加大保护力度,优化推进商标战略的法制环境。加大对侵犯驰名、著名商标、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权益行为的执法力度;加强对展会商标知识产权的保护,严厉查处侵犯世博会、亚运会标志专有权的行为;加强对商标机构、商标印制行业的监管;充分利用12315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络等平台,畅通商标侵权投诉渠道;引导企业建立商标维权的自主保护机制,支持行业协会开展商标培训、维权工作,逐步形成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社会保护相结合的长效监管体制,营造有利于自主品牌成长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田晓菁:《关于甘肃省注册商标现状之思考》,甘肃科技纵横,2009年06期
[2]《中国商标年鉴》,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10年
[3]《2010中国商标战略发展年度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11年
[4]郭天佑:甘肃品牌迅速成长陇货精品待破七重冰,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