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30 12:01: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美术课程属于小学阶段基础教育中的一个艺术课程,美术课程拥有极大的美育功能,它直接体现了一个学校美育教育的内容,在小学美术课堂教育过程中应该偏向于用美的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以及感受美的能力。作为一种造型以及视觉上的艺术,美术属于一种静态的再现艺术。儿童绘画属于人类成长阶段的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儿童纯真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是人类的潜意识的体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主要有绘画、手工、剪贴画、美术作品欣赏等内容。为了与小学阶段儿童的天性相适应,小学美术课堂应该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让学生养成美术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指导小学生更好的认识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笔者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运用了一些教学手段,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开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创造和谐欢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这样更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创造和谐欢快的教学氛围要求美术教师必须要保持亲切自然的教学状态,同时要有一颗宽容真诚的心。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保持亲切的教学状态,那么学生就不会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教师用一颗真诚的心来教育学术,自然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构建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极大的提升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注重知识的导入技巧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善于使用知识导入的方法,那么将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新的内容和知识点时,教师必须要注重导入技巧的掌握,使用有趣的知识导入技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知识导入的方式是千变万化的,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让学生进行猜谜活动来导入新课内容;二是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或者欣赏一幅好的美术作品来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对美的向往,激发出学生的绘画欲望;三是设置一些悬念以“吊胃口”的方式来导入新课。
三、探索更多的教学手段
教师不能一味的使用某一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手段,而应该努力探索其他教学方式,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充实美术课堂。例如笔者在开展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使用多媒体设备来进行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实物模型或者音响设备,配合多媒体幻灯片等工具让美术的“美”生动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把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的具体形象,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的身上,还能够让学生拥有快乐的学习体验。
例如笔者在对水彩风景画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选择了使用多媒体设备首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桂林山水优美景色的录像,让学生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让他们沉醉于其中,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水彩风景画绘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如果存在相对较难的知识点,笔者使用多媒体为学生进行动画演示,这样能够让美术教学效率得到很好的提升。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开始就给美术欣赏材料给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应该鼓励学生去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欣赏作品。教师应该认识到,美术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式的,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互动的空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平等的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充满趣味的教学过程。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创设一些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提问或者回答问题来自主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人们的思维往往开始于疑问,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将问题代入课堂,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解决现存知识和问题之间的矛盾,让学生掌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出发点是为了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以帮助学生培养较强的创造力以及实践能力为教学重点,充分体现出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美术教育理念以及小学阶段的教育观念。作为美术教师,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重要指导,从整体上对美术课程以及教材进行规划,从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够促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实现新课标所要求的目标,从而提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小学 美术教育 课程改革 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16-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迅猛腾飞,中国人物质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物质富足的同时,我们的教育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笔者自2000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作为农村一线美术教师,亲身经历了农村小学美术十年课改之路,在农村虽然也有很多优秀的美术教师积极实践新课改,但受种种原因的影响,无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使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受到制约。
1 制约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原因
1.1农村小学的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美术教育
调查表明,一个有二十多个教学班的农村小学校,往往只有一两名美术专业院校毕业的美术教师,农村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学校的领导又不够重视农村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农村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部分学校会安排这些美术专业的教师担任语、数、英学科的教学任务。一所农村小学的美术专业教师毕竟很少,其余大部分班级的美术课都是由语、数、英教师兼任的,他们毕竟不是美术专业教师,不懂美术教学,除了让学生临摹美术课本上的图画几幅画来完成作业外,大部分的美术课时间也就成了作业课。长此以往,不仅会造成学生厌学,学生也不能全面发展。
1.2农村小学的学生家长不够重视美术教育
当今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机遇,农民不再以种地为主要经济来源,很多孩子的父母都选择外出打工,这些“留守儿童”就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往往教育观念陈旧落后。现在的美术课要求孩子准备的比较多,如铅画纸、卡纸、水彩笔、油画棒等等,有些家长怕花钱,买些劣质画材给孩子用;还有的家长干脆不给孩子买材料,他们认为上美术课没有什么用,学好语、数、英比什么都强。他们不知道有可能埋没孩子的艺术天赋。美术教育要想很好地发展,光靠学校和教师是不够的。家长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很重要的,家长不支持,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也会差强人意。
1.3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滞后
目前,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不被重视是个不争的事实,相对于城市学校的美术教师,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滞后的。农村地处偏僻,老师外出学习机会少,身边又缺乏研讨交流的对象,业务能力长期停滞不前。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现在很多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师因为整天忙于钻研教材、备课、上课、反思、批改作业、布置橱窗、出板报,很少有时间去进行美术专业知识的更新,学习,参加工作后还进行美术创作的教师是少之又少了,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美术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长此以往,美术专业教师也会变得不够专业了。有部分农村美术专业教师每天面对繁重的主科教学而长时间不去钻研美术教学,于是干脆直接改行当主科教师,确保能在学校占有一席之地。这样对待自己的专业,我们的专业技能还能得到提高吗?我们的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还能适应新课改吗?
2 促进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策略
以上这些制约农村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因素也必然会制约着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作为一位有责任心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想方设法探索出适合农村学校美术教学的道路。
2.1努力提高学校美术教学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美术教育的发展既离不开充足的教学资源,也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有效使用。许多农村小学有美术专业的教师不专用,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学校的一些美术教辅资料躺在图书室里无人问津,学校的美术室常常闲置,购置的美术器材许多非专业美术教师不会使用,造成物质资源的浪费。因此,深化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改革,必须杜绝教学资源的浪费,努力提高教学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2.2挖掘农村美术教学资源,开展农村特色化美术教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农村的孩子也是喜欢上美术课的。新课标强调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农村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农村乡土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
2.3挖掘农村美术教学资源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有许多丰富多彩的美术课程资源,田野、房屋、树木、小河,一年四季,风景各异,这些都是学生绘画的好题材。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找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农村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大胆地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补充一些农村特有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相联系,表现生活、美化生活。
2.4开展农村特色化美术教学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农村学校具有城市学校所没有的优势,那就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会发现诸如家禽羽毛、树叶、农作物秸秆、泥土、农副产品等都是进行手工制作的好材料。结合农村当地资源,可以设计出如《树叶拼贴》、《有趣的编织》、《萝卜雕刻》、《捏泥人》、《颗粒粘贴画》、《根艺造型》等美术课。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开展农村特色化美术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使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充满活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热爱美术了,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美术教师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求名利,把自己所学奉献给学生,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得到快乐。相信只要我们奋战在农村一线的美术教师们共同努力,一定能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开辟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10.
新课程改革美术教学中小学教育现状一、引言
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是新课标下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美术课程改革从课程目标到课程理念,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做出了重大变革,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价值理念。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又是一个庞大且精细的工程,它的内容涉及到传统教育理念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绝不是编发一套新教材就可以的简单过程,而是十分复杂的教学探索过程。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美术新课改的成效,将体现在两个基本方面。首先,是教育观念是否得到了改变,并由此产生的对所有学科的一视同仁以及教学者的教学方式是否灵活多样,使学生更轻松更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其次,是做到在地区、城乡教学条件不平衡的情况下,达到教学方法上的平衡。
1.教育观念方面
一直以来,在繁重的文化课负担下,美术教育与文化课相比都受到学生们的冷落。我国目前中小学专职美术教师数量也有较大缺口,学校美术课的课时也远远少于文化课的课时,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把孩子从小就送到各种功课辅导班来提高文化课的成绩,没有时间留给孩子进行美术修养的启蒙和培养。
2.教学方法方面
在一些省份的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都难以顺利实施,艺术素质教育更算得上是一种奢望了。基本的教学条件难以具备,师资力量弱的中小学缺乏足够的美术专用教室和画板画架等教学设备。可见,艺术学科的基本义务教育如何在这些地区开展就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难度最直接的原因是来自经济上的。教科书上所要求的基本作业练习材料,如纸、笔、颜料等。对于贫困的农村学生来说,也成了一定的家庭经济负担。还有部分中小学的美术教学仍采取那种依样画瓢的单纯临摹进行教学,不注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中小学美术新课改的实施途径
在改变传统的对艺术素质教育偏见的基础教育观念的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宣传的大力宣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以往的操作过程中,教育措施的普及,一般施以行政手段,其不足之处是难以从思想上解决根本问题,另外也不易取得全社会的共识。在实施环节上,走过场的现象较为普遍。其实,加大新课改的宣传力度,不是简单的行政手段可以做到的,从根本上解决全社会的认识问题,可从各个角度全方位的宣传一番,尽可能地推动新观念的形成。
教材的内容结构上更适用于教学条件良好的学校实施。因此,编写更符合农村实际的乡土教材的必要性就显而易见了。其基本思路应立足于注重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多做文章,更注重教学形式和方式的实用性原则,从而尽可能地减少教学媒材的消耗,使新课改更符合地域特征,更具有实用性和推广的可能性。因地制宜的教育体现,为艺术素质教育在广大农村的实施和普及具有实际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效地打破原有模式中全国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方式。这种地方性的教材有利于在同一教育方针下,寻求百花齐放的艺术教育局面,中小学美术新课改也因此有了极为广阔的实验空间。
四、美术教学上的发展方向
1.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给美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美术是视觉艺术,我们要想使学生轻松快捷地获取知识,最好的方法是利用直观教学原理,通过课件、实物等资料展示,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有些课程内容也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创设情境,同时结合游戏、表演等活动,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要求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美、了解美术作品,激发学生欣赏艺术、热爱生活的热情。
2.拓展探究性学习的空间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如在上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为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和参考资料。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到收集资料的方法;另一方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去思考,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层面,还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综合知识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新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新课改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模块式的课程结构,实行学分管理,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可能性。在新课改理念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之后,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从传统的灌输走向师生的互动,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五、结论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避免专业化、单一化倾向,不刻意追求美术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课程内容减少了抽象的美术理论和概念,减少了繁杂的知识点,从整体上降低美术课程的难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新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新问题和新情况,我们必须对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反思,这样才能进一步地扩大改革成果,使新课程改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程葆宏.试论美术课程改革与美术教学改革[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3,(3).
[5]冯厚春.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研究与思考[J].教学探索,2007,(1~2).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小学美术教学应该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学生日常的生活实际出发,形成美术教育活动和实际生活的相互结合,全面带动学生审美素质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加偏重于素质教学的发展,为形成高等级的素质教育,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美术对学生的发展来讲具有十分关键的铺垫作用。
一、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的问题。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新的教材不断充斥着我们的课堂。这就在一段时间内造成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原有的教育观念相互交错,彼此干扰,使教学在教学的方面无所适从。《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只是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而忽视了对美术技能的训练。
(二)学生“学”的问题。
新课改更加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课本都产生了极大的依赖,这就进一步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样的画作是缺乏灵性与生机的。另一方面,在这种“被动接受”的美术课堂之中,学生画画的热情会被逐渐减弱,甚至害怕画画,将美术学习当成一种任务和负担,这也严重阻碍了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往往都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起着引导教学的作用。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对目前的教学活动来讲是非常不利的,从某种程度来说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活动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时展的需求。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积极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更少的教学意识附加给学生,让学生更多的进行自我发挥,这对于学生美术学习和生活之间的结合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极大程度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美术教学,更加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学习《礼物的外套》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就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树立了学生的主w地位。首先通过一组普通月饼和经过包装月饼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让礼品穿上美丽的外套,能使人们更加喜爱。接着让学生将旧的药瓶、饮料瓶、彩色纸等材料加以美化,其包装图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成小动物、小娃娃、旅行鞋、星星等形状。在学生设计包装式样以及图案的过程中,教师不要给予限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想象的空间,教师再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让学生感受美化生活用品的乐趣,从而让学生能更好地爱上小学美术的学习。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美术课堂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美术教学,对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来讲非常重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极大程度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小学生多半处于心智不够成熟的阶段,对一些事情的理解不够深入,通过多媒体学习的外在刺激,能够极大程度提升学生对自然的感知能力,拓展学生思维。通过传统的美术课堂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相互结合,将生活中的美好呈现给学生,学生从艺术的角度进行思考,不知不觉中就进入到审美活动中,达到潜意识教学。以往传统的教学活动显然不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在学生欣赏生活中的艺术和美术课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欠缺,多媒体教学无疑能够提升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进行美术教育活动探究,发挥出新时代背景下美术教学的意义。例如,在学习《鸟语花香》这节课时,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自然界中的鸟儿的各种姿态,展翅翱翔、低头啄食、枝头嬉戏等视频,交流自己对画面的想象。在学生的想象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出齐白石富有生活情趣的花卉鱼虫名作以及吴冠中的泼墨写意画:荷塘、小鸟天堂。这样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欣赏自然界中的鸟儿和风光的同时感受名家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画的笔墨方法表现自然界中的花、鸟的意境。
(三)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这就给师生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例如,在美术课堂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就会尽量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走出教室,在大自然中去体验和感受那如同“母亲的手”一般的春风温柔的抚摸,在“嫩嫩的,绿绿的”草地上嬉戏,欣赏那“红的像火,还有那“像星星,像眼睛”似的野花。在大自然中,学生感受到了生机盎然的春天,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这样的美术课堂教学异彩纷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分析、了解当前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作为新时期的美术教师,应该深入地了解新课改下美术教学的重心,紧随新课改个的步伐,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向 琼.小学美术课堂示范教学的问题与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7).
[2]申淑妍.浅议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之优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02).
[3]李曼辉.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3).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课程;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得到大家的共识。但是,相对于城市,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比较薄弱,很多农村小学没有专业美术教师,也没有完善的美术教学资源。在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中,性,正在日益彰显。因此,教师如何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和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结合美术课标的精神,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发利用美术课程资源的价值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美术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美术课程改革的主要突破点。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计划框架中,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对深化美术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师生之间教学互动、教学相长,打破了以往以学科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从被动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有利于拓展教师视野,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能够与美术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的利用,就是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价值,并最大限度地作用于美术教学活动。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资源,美术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在理解教学文件、把握教科书的基础上,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选择优质课程资源参与教学的创造性实施。与此同时,在开发利用美术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能够拓展教师的教育视野,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 素养。
(三)有利于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为了能更好地取得教学效果的手段。没有美术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美术课程改革设想也是很难变成实际教学成果,因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切实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际水平。
在大力倡导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我们应当突破教材体系,教学手段的制约,充分开发各种美术教学资源,将它们合理、高效地整合到美术课程中来,给学生一个个生动奇妙的美术课堂,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美术,丰富教学内容,更好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农村小学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设施落后
农村小学虽然都有美术教师,但很多学校从来就没有配置专门的美术教室和有关美术教学的用具和材料,教师很难按学科特点进行规范的教学。美术教学就是直观教学,需要教师亲自示范,不示范就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施是教学活动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校应该配备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配置美术专用教室,并提供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学校的图书馆应配备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教师参考书、美术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供教师备课及上课、学生学习使用。”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很多学校无法有效地配置美术教学设施。
(二)教学师资匮乏
师资状况决定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的程度。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美术师资匮乏。我们以湖南省湘潭县为例,每所乡镇的中心小学大多只有一名专职美术教师,而所下辖的小学基本上没有专职美术教师。因此,小学美术课大多也成为了语文、数学的练习课,即使有美术课,也是由非美术专业的语、数老师兼代,更不是按照课标来进行美术教学。教师上课以“放羊”为主,美术课堂教学缺乏生机,美术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育认识不足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对农村小学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严重阻碍了教育的改革进行,忽视了美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在美术课程开设、教学资源的配置开发、师资的培训和待遇等方面都不能提供良好的制度、政策保障和较好的物质条件,导致小学美术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农村教育中最薄弱环节。与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背道而驰。
三、开发与利用农村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师生开发美术课程资源的主体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指出:“教师、教育管理者以及各种层次的教育研究人员,乃至学生和社会人士等作为具有内生性的课程资源的主要生命载体,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这说明教师与学生是最重要的美术课程资源。美术教师作为学生利用美术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要转换角色,改变教学行为方式,不能仅仅充当课程的实施者,也要主动地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意识,把美术课程资源当做实现新的美术课程目标的中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而且是课程的资源。学生丰富的学习生活经验能生成出新的美术课程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开发美术课程资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其环境资源是最便利的美术课程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围绕校园中的长廊、过道、橱窗、教室布置,教师带领学生参与黑板报、长廊和橱窗中作品设计。甚至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在校园里尝试写生,贴近大自然,完成美术课堂教学。在遵循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和课程理论原则基础上,选择能让受教育者接受的自然资源,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通过这些活动,既展现学生艺术才能,又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资源丰富美术课程资源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引进优质美术教学资源,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
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突破了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为美术学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化资源,它将是最富有开发与利用前景的资源类型。网络丰富的图片、文字、多媒体资源为师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过去对教科书的依赖。[8]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美术教育教学服务,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成果,与广大同行交流和分享;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
关键词:涂色技巧;小学美术;途径
一、涂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涂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涂色技巧是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课堂作业方面就需要注重涂色,否则课堂作业的质量会受到影响。教师一开始不着重培养学生涂色技巧的话,在课堂上学生完成的任务会显得五花八门,没有完整性可言,影响美术教学的质量。其次是在课堂上不注重涂色技巧的培养会导致学生无法感知美术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降低,久而久之,变得不喜欢作画,甚至对美术课堂产生抵触心理。
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重视涂色能力的培养,能够一定程度上保证美术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让美术作业的质量得到提高,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加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动手能力,让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二、培养小学美术涂色技巧的途径
小学的美术课堂中,涂色不是单纯地教学生如何用彩色笔填充,这样的涂色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全面的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本文针对学生涂色技巧的培养提出以下几点途径:
1.x取生活化的涂色题材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美术教师需要注重教学课堂素材的选取,正确地选取素材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反之教学素材的选取不合适会导致学生无法领悟教学的知识点。在涂色教学中教师选取涂色的素材也是重中之重,教师需要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素材来进行涂色教学,这样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已知事物和美术的涂色能够相互结合,更好地掌握涂色的技巧和更高质量地完成涂色任务。例如,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完成学校花园的涂色任务,学生对花园在日常中都有所观察,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了解了绿色的是草、灰色的是树干、红色的是花朵……这样学生会充满兴趣地去完成涂色,并掌握美术的色彩搭配知识。
2.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布置涂色的任务时,很多学生会特别抵触,主要是涂色的工作量较大,并且需要高度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的原因,存在好动、耐性较低的特性,所以不愿意花较长的时间去完成涂色任务。所以在涂色教学中教师需要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美术的色彩魅力,更好地完成涂色任务。例如,教学涂色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苹果、黑板等简单的单个事物进行涂色,然后逐步加强涂色之间的组合,教师进行组合色彩搭配的引导,让学生在渐进中具备涂色的能力和技巧。
3.提倡创新,开阔思维
首先在美术的涂色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讲授方面做到创新,比如,教师分组设置比赛项目,让学生通过涂色小游戏的相互比拼来实现涂色的锻炼。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下提高学生的涂色兴趣和涂色技巧。其次教师需要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涂色中得到思维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例如,在教学树木的涂色时,大多数学生按照课本教材的插画将树叶涂为绿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秋天的树叶是什么颜色,是不是树叶变黄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将树叶涂成黄色呢。这样引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的孩子并且会涂成黄绿相间的颜色,解释为季节的交替期,这样就达到了开拓学生思维的效果。
4.增加互动,加强评价
(1)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对每一门学科都有着重要的帮助,美术教学科目也不例外。在美术涂色教学中,让该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和有困难的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互动,一起来完成涂色任务,这种良性的交流能够让整个班级的涂色教学任务的质量得到提升。年龄相差不大的小学生相互之间存在着交流的方式,教师不要去干涉并估计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他们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2)教师需要加强班级涂色任务完成后的相互评价工作,涂色教学中正确的评价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涂色能力。
总之,对小学生美术学习中涂色能力培养的要求虽然较低,但是涂色是美术学习的基础能力,对以后的美术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美术涂色能力加以关注,在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在新媒体时代,各种新型教学技术、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推广,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视听结合的新媒体辅助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使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得到了拓宽。因此,对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珍贵的现实价值与重要的长远意义。文章主要就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这一论题展开研究与探讨,以期对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在提高中小学美术教育效率、教育质量、教育水平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将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具体实际情况作为主要根据,并将其与新媒体有效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使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从而推动中小学美术教育向着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最终使其得到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1.注重教学创新的全面性与先进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复合型人才成为社会普遍需要的人才。因此,中小学美术教育应当注重教学创新,并通过为学生构建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新媒体时代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必须注重教学创新的全面性与先进性,通过有效地运用多方面的资源,如各种图片、摄影、动画等,合理创设美术教学情境,从而使中小学美术教育有更加生动、丰富的课题内容,使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得到激发,创造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2.注重师生互动型的教学方法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新媒体时代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必须注重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从而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更加系统、完善的学习体系。中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全面认识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自己有精准的定位,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引导与帮助作用。
3.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从而使中小学美术教育摆脱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随时随地地解决。此外,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将学生的校外课余时间与美术教育联系起来,有效提高中小学美术教育效率、教育质量、教育水平。在新媒体时代,学生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示自身独特的创作风格。如,学生可以利用3D手段增强自己作品的奇幻效果,让事物形象更富有活力和生动性。教师在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前提下,注重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自由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还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全面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信心。
4.注重趣味性的教育意识相关调查表明,新媒体技术给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多个方面带来了影响,主要包括课程结构、教学形式等。所以,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创新教学意识,高度重视教学趣味性,合理、有效地应用新媒体技术,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通过运用交互新媒体手段,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会更加有效,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如,通过采用电子讲座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给学生的电脑传送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课题内容,学生则可以根据电脑上显示的操作步骤完成学习,在学生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尽快了解并掌握操作技巧与相关理论知识,从而提高教育效率。
二、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践
笔者全面分析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探讨其实践思路,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合理构建教育平台。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学生与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所以,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展示平台,将学生创作的作品展示出来。此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各种活动,如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活动等,组织此类具有浓厚艺术气息的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拓宽其知识面与视野,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第二,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育应当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小学美术教育也应如此,只有让学生学习实际的东西,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此外,学生由于生长环境、基础水平的不同,想法与学习思路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选择教育教学手段时,应当注重多样化、多元化,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应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与教学水平。借鉴国外比较先进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并将其与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加大对教师综合技能培训、专业培训的力度,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全面增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从而在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享。
三、新媒体时代高师美术教育的对策
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育迫切需要能够适应当前发展状态的人才,这就要求高师美术教育也参与到改革队伍中,对课程结构、教育理念进行不断的调整,使其能够满足现行改革的需要,最终培养出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在新媒体时代,面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需要,高师美术教育应当采取“专而多能”的对策,进行全面发展。其中的“专”所要突出的是美术教育。首先,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应当掌握美术学科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中外美术史、艺术欣赏、民间美术、篆刻、书法、工艺美术、雕塑、绘画、现代媒体艺术等。其次,实践美术教育理论、教育科学理论之“专”,主要包括对新课程标准、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美术教材有所研究,并参与开发利用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与美术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改革最新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应当把学习美术教育理论的重点放在理解、学习新美术课程标准方式、内容和观念上,从而全面提高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认识、理解和实践新教育改革理念的能力,使其在参加工作后的教育方法、教育观念能够始终与美术课程标准保持同步。而“多能”指的是应当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包括综合艺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相近专业,如影视、地理、历史、文学、舞蹈、音乐等。高师美术教育专业需要树立较强的专业观念,从而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四、结语
文章主要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实践思路,以及高师美术教育的对策,可以为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和改进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指导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徐浩艇.谈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改革与高师美术教育的转变.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李森,刘淑鹃.美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师美术教育的职业特色.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杜丽姣,易晓明.美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特点及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9).
[4]陈建华.中小学工艺美术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误区与对策.课程•教材•教法,2015(6).
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法理论研究的滞后,影响和制约了中小学美术教育有序和健康的发展。在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与美术教学大纲新旧交替之际,中小学美术教师中多数人除美术旧课本外,几乎没有教学参考资料,缺乏教学法理论指导。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凭经验、凭直觉、凭兴趣组织教学,普遍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要求,这是一种非审美性趋向。另一方面,各地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而新编美术教材已处于实验阶段,尽管中小学美术教材的问题可望近期解决。但是,与之相适应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理论建设基本上仍然是空白。原先供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使用的教学法教材,由于出版时间较早,其中不少美术教育观念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系列文献的精神不符,与此后一系列改进学校美术教育工作的精神相悖。
急用先学,随着学习、思考的深入,笔者仅就教学法中诸如美术教育的目的和目标,美术技能、技法与美术学知识、审美文化的选择,美术教学原则的重新认识和调整,美术教学中心的偏移等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摆脱美术教育的“三个中心”,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论构成
在把握教与学这一对矛盾关系时,若依照传统的教学法理论观念,则一般都是站在教者立场和授方本位上阐述和思考问题。美术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美术课的教材与内容、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美术课的授课与考核、美术课的评价与标准体系等,无不是着眼于教师的角度和立场。教学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教学方法论几乎成为教法经验谈。在这样的教学法思想作用下,教师的教学活动一般都停留在对传统教材的分析理解、对传统教法的拼装套用、对教学构成的分解组合、对技法因素的熟练运用等层面,也就是说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一直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来展开;相应的美术教学法也是以此为本位,为理论诉求对象,形成了传统的经验型美术教学方法论框架。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无视学生的存在,势必造成教育价值取向的偏颇,这是美术教育的非审美性趋向,是教学法理论导向的误区。当今人们常说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认为教学其实是一种文化、知识、技能的“转化”,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促进这种转化的理论技巧就是“教学法”。而设计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充分了解学生,正视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这一客观事实。在美术教学法理论阐述中,学生是主角、是决定性因素。如何调度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重心,这应该是教学法研究的任务。这种“学生主体”观与经验型美术教学思想有根本性的差异。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教育教学影响只有在得到学生主体意识选择、支持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起作用”①,教学中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的独立性、对教育影响的选择性、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等诸多层面。研究教学主体,我们还必须看到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和个体差异性特点。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教学要照顾到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美术教学中我们还须看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的潜在能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表现在感知、思维、想象、创造、兴趣、情感、美术表现力诸方面的显著差别。
关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哪里,在美术教学矛盾组合中应该以谁为中心的问题,根据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要求我们应该得出自己的判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在世界各国美术教育中风行的“儿童中心论”认为:美术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儿童自我表现的机会,以发展他们的个性、智力和创造力,教师只不过是材料供应者和鼓励者。甚至还认为:“教”会伤害儿童创造力或将成人标准强加于儿童,认为绝不可以“品评”和“等第”或以成人之见去评价儿童的表现结果……不难看出,这样的认识过分强调了少年儿童的创造性和学生的自我表现,压制和瓦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后果是从总体上削弱和否定了美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显然,完全的儿童中心论的教学定位和教学法思考是难以操作的,是不符合时代需求的。70年代,国外教育者们开始正视这一理论偏颇,逐渐接纳优秀教育理论,看重课程结构,肯定和重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他们将强调创造性和自我表现的“儿童中心论”美术教育思想与“以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DBAE)(注:DBAE是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的缩写,国际美术教育界的代表人物w.迪文·古力(w.Dwaine.Greer)和E.w.艾斯纳(Elliot.W.eisnev)提出“以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主张以严谨的美术课程实现美术自身的价值。)趋于融合,“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逻辑与学科知识逻辑已被视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②
总之,应该明确:美术教学就是以美术课程为中介的教师的“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教”与“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二者彼此依存、相辅相成,“中心”的偏移不利于美术教学的发展。我们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将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二、中小学美术教学原则应该体现审美教育特征
现有的美术教学原则含糊不清,指向不明,没有体现学科的特征。国家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的手段,途径主要是艺术教育”。③有不少学者已经充分论证,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审美教育,而不是德育、智育或者其他。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中小学美术教育能不能保持其审美教育本质特征,这不仅要处理好美术学和审美文化与美术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还取决于我们的教学是否把握艺术审美规律。“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特别需要有具体的教学原则作指导。”④
曾有教育工作者为中小学美术教学制订过一些教学原则。如:《普通中小学美术课教材教法》的作者认为:中小学美术课教学应遵循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精讲善练原则和以点带面的原则;《中学美术教学法》的作者也提出:审美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精讲善练原则、眼脑手协调并用的原则、创造性原则、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等。“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制定,也是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正确贯彻教学原则,是实现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⑤我理解:教学原则反映教学规律,用来指导某一学科教学实际工作的教学原则,首先必须符合该学科既定的教学目的,其次它必须反映该学科教学过程规律。那些既不符合学科具体的教学目的,又不能充分反映具体教学过程规律的提法,是不宜被称为该学科的教学原则的。
前面所列举的教学原则摘自当前我们用于培养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教材,比照以上观点,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提法并没有突出学科特点,不能反映教学要求,不能体现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其中虽然有指向美术教学的,但基本上没有抓住学科本质特点和体现内在的教学需求。而大多数美术教学原则,实际上只是各个学科教学都必需遵循的教学基本原则。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学基本原则直接地当成了美术教学原则,实际上是抹煞了以审美教育为根本追求的艺术学科的特殊性。事实上,统率各学科的教学基本原则是不能取代或等同于某一学科特有的教学原则的。
那么,怎样的教学原则才能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需要呢?学术界有人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学者郭声健博士提出了“艺术融合原则、艺术参与原则和艺术愉悦原则”,并对相关的启动程序和规则展开了较为详实的论述,颇有说服力。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中小学美术教材将会陆续出台,面对新的教学局面,到底应该如何论证和建树中小学美术教学原则,我想这应是美术教学法今后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美术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混淆,造成教学指导思想的混乱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法阐述中时常混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定义,二者转换混用。如:“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德、智、体、美、劳五方虽有各自的特定的任务,……它们从各个方面共同保证着教育目标的实现。”⑥不难看出,这是同样性质的阐述,上述“教育目标”的意思等同于“教育目的”,如果说这种转换也许有修辞方面的原因或者是由于疏忽所致的话,那么,在传统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教学目的、单元教学目的、课时教学目的”安排,不能不说是理论认识上的欠缺。目的、目标不分,暴露了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理论研究的滞后。又譬如:有学者一方面认为“中学学校美术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但同时又认为“教学目的,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目的……”⑦在这里“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成为同义或近义词,产生了混用的效果。
在教育学理论中曾对“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有过界定,“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总的要求和共同的质量标准”,“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或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学校教育所要达到的总的目的或共同质量标准,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则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⑧
为避免因概念混淆而导致教育、教学的偏差,目前国外教育界也有人在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并努力将“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进行明确区分。在英语中,教育目的(Educational Aims)含有“方向”的意味,表现普遍的、总体的和终极的价值,具有相对宏观的指导意义;教育目标(EducationalGoals)或(Educational Objectives)含有“里程”的意义,表现个别的、阶段的、具体的价值,只指导具体的、特定的教学活动,前者规定了后者的性质和任务,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具体化。。因此,学术界认为:教育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时展的要求,具有指令性和强制性,是相对稳定的时代要求;而教学目标是一种为实现教学目的而设置的教学策略,是可根据需要加以调整、变动的。在教学设计时,教育目的的表述,必须具体化为教学目标──一个系统的、可操作的、量化的标准,这个标准应包含要求达成的具体内容的明确规格;能用规范的术语描述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明细规格。
在传统教学法中,编写教案采用的是“目的”教学,“目的”教学侧重于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表达的是教师与教育学愿望相统一的、作用于学生心理变化的授课要求。在这里教学目的只是对复杂的教学活动作出笼统的、模糊的、原则性的规定,这显然是非常不充分的,同时,教学结果也是不易测量和评价的。课堂效果因没有具体的目标规格作界定标准,使得教学的好坏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和课堂机智。
总之,“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是两个不同的学术概念,实践中的随意混淆只能说明美术教学法研究的不足,其结果导致的是教学目的的背离和教学评价系统的模糊和软弱。明确美术教育目的,建立新的、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美术教学目标系统,以及相应的目标管理机制,是我们迫切的任务。
四、“异化倾向”是对审美教育要求的背离
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偏重技法技能训练的倾向,而其中绘画的技能技巧训练又首当其冲。美术课几乎等同于“图画课”、“手工课”,与之相应被利用的是精讲多练的教学法原则,教学中重视技术轻视理论、忽视人文精神教育的情况是有代表性的。有不少中小学美术教师反映:“长期以来,我们把美术课学习的‘双基’要求作为主要任务,对学生要求以技能学习掌握,画得像不像、做得像不像为标准”,“一味死抱素描,要不就钻在中国传统国画的套子里,在技法中磨来磨去”,“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美术教学蜕变为技能教学,教材变成了技法书”。还有教师指出:“历来把美术与绘画等同,于是形成了以绘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绘画技能训练,而把美术的众多门类排斥在外”,“美术课常常被绘画临摹教学所取代”,“学生们机械地临摹大师们的名作,‘依样画葫芦’,画虾必学齐白石,画竹必像郑板桥,连下笔顺序都安排好了”。⑨上述种种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美术知识技能教学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片面地受到重视、有的甚至把美术课等同于美术技能训练,掌握美术知识技能成为了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2.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没有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主要采用简单模仿、重复操练、注重形似、强调准确的方式。3.绘画成绩成为了衡量教学的主要标准,成人化的绘画要求扼杀了儿童的审美兴趣。
显然,美术教学的“重技轻理”倾向,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不符,与审美教育的要求相违背。那么,在教学实践中,为什么还会产生这种普遍现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涉及到学科教育的历史原因,催发和滋长这一问题的教育大环境和社会大背景,值得深入探究。
我认为,在探究引发重技轻理的原因时,目前存在于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异化倾向”值得关注。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美术教育的非美术化”和“普通教育的专业化”。
其一,主要表现在中小学美术学科没有审美教育特点,而被等同为德育或智育的教学,使得美术教学与其他教学没有多大区别,学科教学评价也套用其他学科标准,将“技”与“能”这类智育上的传统追求来取代和掩盖教学上的审美的把握。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本应是普通和普及的艺术教育,而不是专业和职业的艺术教育。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中小学美术教育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向专业艺术教育看齐,老师有时甚至将高校技能要求的那一套几乎全部照搬。我认为,由于有借用现成的教学套路,诱使美术教师陈陈相因,处于一种被动的惰性选择状态。而要突出审美特性的教学,是鼓励教师的参与融合,教与学成为一种双边的艺术创造活动,要求教师本身不但要具有美术技能基本功,还要具有美术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相关学科方面的广博知识和修养……二者相比较,不难看出:突出审美教育的美术教学比纯粹的知识技能教学要难得多,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高得多,这恐怕就是产生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重“技”轻“理”倾向的一方面原因吧。
其二,是普通教育的专业化,还表现在美术高等师范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上。有学者为21世纪称职的艺术教师提出了几条标准:1.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而是艺术教育工作者;2.不是简单的裁判员,而是热情的欣赏者;3.不是单项型,而是全能型。我认为,这也是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而我们现在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诸多方面,并没有与培养画家、工艺美术家的专业美术教育拉开距离,不能体现出师范教育的专业特点。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们的专业思想不明确,知识构成也显得单薄,他们尤其不喜欢美术学理论,重“技”而轻“理”……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理”,是指美术学内涵、审美文化修养和人文学科知识基础。然而,从多年高等师范艺术教育的实践来看,大量的师范生不会上美术欣赏和常识课,上课时只有技法的搬弄,而无思想的交流,根本谈不上开展创造性的审美教育。高等师范的专业美术教育存在着的不足和定位偏颇,应引起教学法研究的密切关注。
必须看到的是,在国家新颁发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已扬弃了旧教学方法论和重技轻理的非审美趋向,建立了新的课程目标、学习领域和实施建议,并提示了新的教学法思路,我们应该充分学习与领会。目前,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发展思维、情感、创造性和培养全球意识的人才的重要学科。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美术教育一直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较薄弱环节,这一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理论的研究和建设也几乎还是空白。本文对教学法非审美性趋向的几点追问与建议,作为学习心得,希望能对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的建设有点帮助。
注释:
①②《美术教学论》,王大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哲学大辞典·美学卷》,蒋孔阳,上海辞书出版社。
④《艺术教育论》,郭声健,上海教育出版社。
⑤《教育学(修订版)》,邵宗杰、裴文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⑥《普通中学美术课教材教法》,吴东梁、樊学川,高等教育出版社。
⑦《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法》,蒋荪生,江苏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自然资源 稻草 麦杆 草编艺术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要“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因此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小学美术教学值得探究的一个课题。
美术课程资源是无处不在的,农作物收成后遗留的稻杆、麦秸就可以作为一种原生态课程资源引入我们的美术课堂,为美术教学注入浓郁的乡土气息,提供丰富的创作材料与手段。笔者在教学中就开展了以“创意草编”为主题的小学美术原生态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以稻杆、麦秸为创作材料,借鉴民间草编技法设计了《特色草编》、《有趣的麦杆画》等一系列手工制作课,作为教材内容的拓展、延续与补充,让学生感悟生活之美的同时有效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力,促进美术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众里寻她:挖掘草编的材质之美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美术素材,巧妙地加以利用就可将学生引入工艺美术的殿堂。稻草和麦秸作为农村随处可见的材料,在生活与工艺美术上都应用广泛,但学生常视而不见,为此笔者首先让学生感受、挖掘其材质之美。
在上《特色草编》一课时,让学生尝试将稻草、麦杆等进行组合加工,然后从形状、色彩、光泽、质感、纹理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不禁感叹稻草、麦杆竟然也可以变得如此之美!这样的美术学习,学生在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艺术感知和造型表达能力也得以提升,想像力和创新意识得以激发。此时教师加以引导,就可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要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发现各种自然材料各具特色的美,然后通过艺术处理和加工就可创作出具有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艺术作品。
二、标新立异:探究草编的造型之美
农村家庭中常见的麦杆扇、稻草垫、饭炊等都是用麦杆和稻草编成的,笔者以此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用创造性的眼光去发现美和创造美。要求学生利用这些材料,找到创作灵感,打开创作思路,丰富表现方式,用艺术家的眼光去尝试变废为宝的活动,从创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上《百变麦杆》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对原有的废旧麦杆扇子、草帽等进行组装深加工。首先让学生充分利用麦杆的造型、色彩、肌理、材质的特点展开想象。你想到了什么?这些麦杆可以做成什么呢?让学生自己讨论、探究。利用材料的特性,结合学过的构成知识,进行巧妙的组合。有的用麦杆组成各式各样的帽子,有的用麦杆和毛线组合成漂亮的花篮子等装饰品,有的则组合成形体各异的立体稻草人并配上衣裤……学生的想象空间拓宽了,挖掘本地自然材料美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较好培养。
三、春色满园:创造草编的组合之美
孩子天生就有创造的潜能,而引导孩子发挥创造本能的最好方法就是为他们提供多种的工具、材料及不同的创造形式。
《舞动稻草――草艺人》一课时,笔者以倡导个性化为教学思路,让他们在工具材料、技巧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大胆创新。学生想做的东西很多,有立体的、平面的、有人物的、有动物的,这个想的过程也就是创造的过程。在制作时,能充分运用点、线、面的设计元素,借鉴民间草编的传统进行多元创造。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多姿多彩的创意作品就自然诞生。学生的作品形象简朴粗犷,色彩生动自然,浓郁的乡情和民间美术朴实大方的美感扑面而来,乡土特色文化得到弘扬和创新。
四、万紫千红:表现草编的生活之美
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在实践创作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体验草编艺术之美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更深刻地感悟生活之美。
在教授《生活中的草编》这一欣赏课时,笔者精选学生优秀的草编作品与生活中常见的草编作品,引导学生从技法、造型等方面欣赏。在欣赏和交流中,学生感受着民间草编艺术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体验着草编艺术的欣赏性和实用性,体验着创作的成功愉悦感,获得美术创作的知识与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再创造的动机。
以“创意草编”为切入口开发小学美术原生态课程资源不仅可以丰富美术课程教学,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欣赏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同时弘扬了乡土美术文化,让学生深刻感悟乡土美术之美。学生课堂内外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只要我们始终本着“以人为本”及“生活美术”的理念,提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水平和效能,就一定能更深入地推进美术新课程的实施,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杜卫.小学乡土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9.
关键词 农村小学 美术教学 因地制宜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1基层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1.1教学条件差,城乡差距明显
近年来,尽管农村经济获得很大进步,但是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存在,教育差距尤为突出。我们在城市随处可见幼儿园小学之类的教育机构,孩子们在快乐的玩耍,有的在玩滑梯,有的在画画,有的在唱歌,就好像一个快乐的小天堂,在这个小天堂里孩子们的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但是回到农村看到的乡村小学的状况却令人很心酸,一般乡村小学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扇破烂的大门,满是铁锈。其次是缺少美术教学方面的设施,多媒体教学落实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与城市小学美术教育的距离。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相比接受美术课学习的机会少了些,从电影、电视、展览中接受美学教育的机会也很少。因此,农村孩子十分珍惜每周一节且来之不易的美术课。在农村美术教学工作中,对孩子们的心情笔者颇有体会。因此完善学校的教育条件,置办相关的美术设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1.2美术评价主观、单一
小学美术教师往往要同时教多个班级,对大多数的学生不是很了解,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不能做到公平、公正。以往美术教学评价只强调美术技能技法,而忽略认知和情意。即使是技法部分也只强调训练而已,因此评价的内容是单一的。除此之外,传统评价只是教师一个人评价学生作品,因此,评价方式、评价人都是单一的。因此在各级各类美术竞赛中,农村学生获奖甚少。严重的是使学生失去一个最重要的培养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造成农村人口素质低下,长期以来制约了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2基层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出现的原因
2.1美术教育的投入不足
农村长期以来由于经济较为落后,并且发展相对缓慢,在财政收支方面比较困难。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在教学上的投入就显得很低,在美术教育上就更是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发放教师的工资都很困难,也就没有更多的财力去添置先进教学设施了,更不要说引进优秀的专业美术教师了。有的地区由于对美术教学的不重视,即使有一些美术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的教学中,最多也不过是在公开课或者是比赛的时候用一下,其它时间就成为学校的摆设。因此政府应该认识到美术教育的现状,切实加大美术教育的投入,只有加大投入才能为美术设施的完善、教师队伍的壮大提供坚实的经济后盾。
2.2美术教师队伍空缺
农村师资力量不足,大部分都由语、数老师兼任,缺乏相应的美术学科的培训。大部分乡村小学中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极少数乡村小学有美术教师的师资力量中,仍有一定数量的民办教师发挥着较大的作用但没有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的真正意义上的专职美术教师。由于民办教师一般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因而在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以及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种现象反映了小学美术教师的美术技能素质亟待提高。美术教师尤其需要经过专门培训,但实际上他们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却少得可怜。教师美术素质低,是造成目前乡村小学美术教学质量低下的又一原因。
通过对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现状的分析,如果要想改变目前的现状,很大程度上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创新美术教学方法,才能确保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任务的完成,才能激发农村孩子学习美术的兴趣,有效提高农村孩子的美术技能和审美素养。面临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任务是调查研究农村小学阶段美术教学规律、特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审美教育方法与途径。
3结语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既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态。在具体的工作中,由于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环境条件的制约,美术教育状况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到最好,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得到快乐,利用现有的资源,把美术功能发挥好,把美传递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爱上美术,从而促进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梯度发展。因地制宜地激发学生兴趣,让美术课堂充满活力,使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实现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丰子恺.丰子恺论艺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 吕延和.通过美术的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3] 张贵木.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小学美术;人文性;文化切入;实施建议
国家课程改革的实施已整整八年了,纵观几年来的小学美术课程的变化,美术课由以往单纯的技能技巧课改变成现在的美术文化课,美术课从此更加深入人心,它成为美术教育工作者经常谈论及探究的话题,几年来的实施与探究充分证明了美术文化课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可以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这些理念的提出,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美术教学对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不能把美术课简单地等同于技能训练课,而应在关注学生技能技巧学习的同时加大文化的含量,有效发挥美术学科在人文学科中的作用,真正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得到文化浸润。下面我谈谈自己在美术教学中关于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的几点探索:
一、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的特征
当前,美术学科的课程内容不仅仅是传统的美术创作或者技法训练,而是在大文化的整体发展统摄下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美术课程。要看一节美术课是否是具有人文性质的美术课,关键要看它是否符合美术课程性质的定位,追求人文性是人本教育的核心,单纯的技能教育缺乏人文意识,而人本教育则与人文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人文性包括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等等。人文性是具有道德与价值的倾向的,正如一位著名的德国大学校长所说的“自然科学是时代的列车,而人文科学才是时代列车的司机”,十分生动地概括了人文学科的重要性,而美术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主要成员,在其教学的过程中应能体现美术的文化的特征,尽管有许多的美术技能教学课,但是一样可以做到适当的渗透,以加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因此,美术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要看它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关于美术是人文性质的这一特征。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首先,内涵变得丰富了,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的切入途径
美术课程如何追求人文性,从何着手,是很多老师关注的焦点,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尝试从以下三方面来寻找切入点。
1.创设情境,营造文化。任何艺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脱离了文化环境创作出来的,而是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和思想影响的,所以,美术学习离不开文化情境。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学习中去,加速其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在美术课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文化,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美术课中,情境的创设越来越为美术教师们所重视,美术课中情境的创设是灵活多变的,它可以是课的导入,也可以是课的,还可以是耐人寻味的结尾,有的甚至贯穿课的始终,讲故事、游戏、办展会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的欲望。如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有趣的鞋》一课,教师在一开始即以开设“趣味鞋子展览会”为情境,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师把自己扮为展览会的策划者,来引导学生开展“趣味鞋子展览会”,而学生则装扮成展览会的产品制作者、消费者与销售者,通过策划——鞋的文化(功能与历史)——制作(技能运用)——销售(消费——评价)的过程来创设的情境,十分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恰当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场景,学生你争我赶地完成自己的产品,学习气氛十分浓厚,通过模拟销售的阶段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与价值观具有实际的意义。
2.创建气氛,营造文化。课堂氛围是一种整体上的气氛和情绪,这种气氛与情绪又是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一种情绪,如果只产生于个别个体,不能影响到大多数学生,当然不足以形成一种氛围。一旦形成某种氛围,将对全体学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处理得当,将使学生群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让学生在一种特定的美术文化的氛围里学习美术,通过预先布置好的环境,利用各种感官的刺激,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小学五年级上册《光的魅力》一课,教师在设计本课时紧紧抓住了光的元素,利用暖色系列的灯光来布置教室,运用橙、黄等同类暖色系列灯光的照射,从视觉上营造艺术的氛围,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有一种热烈与兴奋,进而由暖色光的感觉进入《光的魅力》,生动、自然地营造了光的文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提道:“有效的教学能唤起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固的情愫”。可以说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我们不要忽视教学环境、文化氛围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它是构成美术文化课的基本要素之一。
3.学科牵手,营造文化。在小学阶段的很多美术课中,大多能体现美术追求人文性的特征,抓住教材中的基本知识联系各个学科,进行文化的渗透与延伸也是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的又一切入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曾经说过:“教育——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教育具有创造性,而创造性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实现的,我们应该把这些创新意识带入课堂教学实践中,使美术文化绽放其独有的魅力,大画家石涛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精辟地概括了创造的含义。
三、美术追求人文性教学的实施建议
在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种种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关系到美术课程的落实,下面就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教学的实施的两个建议:
1.注意具有学科特点的融合。美术教育专家认为:“中小学美术中的美术文化决不是美术的、文学的、历史的、社会各学科的机械的‘拼盘’,而应是美术领域的知识、思维、价值、意义、符号系统及其模式,以美术学科为中心,通过美学、美术史、美术评论和美术创作分别展开,同时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既有独立价值,又具系统形态,而且在不同学段还有层次差别。”因此,在美术文化的渗透上要体现学科特点,强调以美术学科为中心,渗透的文化内容要与美术有联系、有价值、有系统性,在渗透的知识层次与学段要互相联系,层次分明,不宜盲目拼凑。
2.注意文化渗透的分量。根据不同课题决定文化渗透的分量。有些课可以美术文化为主,而有些课可以少量渗透,不同的内容在时间的分配与把握上应有所不同,不能把美术课上成语文课或品德课,要明确每一课的重点,在追求人文性教学分量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双基的学习,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美术体验与创作,这就是教师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美术课程的人文性的体现是本次改革备受关注的内容之一,让我们一起努力,提升美术课的文化含量,让中小学美术课能真正涵养人文精神,让我们真正当好“时代列车的司机”!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8).
孩子们有一双亮眼睛,许多未知的世界与未见的事物都在熠熠闪光,吸引他们去探索和发现;孩子们也有一双小巧手,敢于去创造和破坏各种规则的游戏,感受探索和表现的乐趣。美术课程标准进一步凸显了美术课程的视觉性,那么美术活动可否尝试始于一种发现的喜悦进而带来表现的冲动,以视觉呈现带来视觉感受,进而引起感觉与情感的表达。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表现出多样化的视觉情境,而这样的媒体与学科的融合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更是屡见不鲜,如何进一步从看见开始,丰富我们的表象储存,激发创造潜能,我们不妨从呈现方式做一些视觉融合性的尝试。
一、在媒体情境中散发视觉融合的温度
美术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视觉艺术,人们容易被世间一切新奇美好的事物吸引或打动,进而去思考和尝试并加以表现,不断追求艺术的审美情趣。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因此,小学美术课程需要我们去探究美术课堂学生看什么?怎么看?在日趋发达的信息时代,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资源,而多媒体让这些美术资源高品质地展现在学生的课堂上。这样的视觉呈现已成为当下学生习惯的接受方式,更成为美术教师赖以呈现的主要方式。当然,这样的图片、音乐、视频或者组合的呈现方式,不是为了看而看,也不再是枯燥的简单看看,而是在教师带有目标性的选择后的梳理,每一个图片都散发着美的诱惑,将学生不断引向艺术的殿堂。这样的视觉呈现是师生视觉积累的分享,更是一次感官的审美熏陶。这样的视觉过程涵盖了对自然生活的亲近与发现,对大师作品的感受与憧憬,对儿童作品的欣赏与借鉴,以及对设计制作的拓展与延伸。
交互媒体环境下的视觉呈现,营造了小学美术课程独特的视觉情境,为美术课堂融入了亲切的温度。这样的温度源于自然,如春风化雨,无声浸润着每一棵幼苗茁壮成长。这样的温度源于艺术,似源头活水,焕发着无穷的魅力与无尽的创造。如教学《相同图样排排队》一课时,从远古器物上的描绘纹样到各国建筑上的装饰图案,从华彩的服饰到生活用品,二方连续纹样时时处处散发出迷人的魅力。把二方连续纹样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在历史中寻找,在自然中发现,在生活中以及周围的环境中探寻,感受资源呈现带来的亲切温度。在上课开始时我设计了单个小人跳舞的环节,多个同样的小人排成了整齐的队伍,利用视频播放来吸引学生,同时也有效地展示了“排队”的基本形态,这样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奇妙的点彩画》一课中,写实的海景油画与点彩大师西涅克的点彩作品一起出现在白板屏幕上,让学生分析两幅作品给予人不同的欣赏感受,感知绘画的创造性表现,激发探究点彩画的奇妙所在。然后利用电子白板的放大镜功能,让点彩作品的每一丝细节都呈现在学生眼前,让这些色点拉近了学生与点彩画的距离,也为本科学习奠定了形象基础。通过大师作品的呈现与欣赏,从中寻找点彩的奥秘,使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大师对话,感受点彩画的特殊魅力,也让学生感受到资源呈现带来的亲切温度。正如当下流行的静态电影一样,通过视觉的静态感观,体验心灵的动态升华。
二、在教学难点中彰显视觉融合的力度
小学美术课堂里多看一定比多说来的更给力,而看的过程中必然带有更多选择性与目的性,随着看的深入自然会引发出许多的新问题与思考。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小学美术课堂更加关注教学中的生成。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放手让学生动手,把课堂还给学生。
交互式电子白板,其便捷的写画涂色页面为小学美术课堂提供了多样的精彩,让难点看得见,在动态生成中悄然无痕地解决教学难点,也让这一教学环节变得自然而生动。如在《奇妙的点彩画》一课中,让学生通过对单个苹果的点彩尝试,生发出多种不同的可能性,可能是点的不同,也可能是色彩选择与混合的不同等。在小组汇报交流与归纳补充的过程中,教师运用电子白板的画笔功能,调整画笔的种类、大小、色彩来点彩,通过学生的互动参与,将教学难点直观地演示出来。又如,在欣赏蒙德里安的色块构成作品时,为了让低年级学生掌握画面的构成这一难点,课前用电子白板做了充分的预设,将一幅画拆分成线条、格子和色彩,其中的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都可以移动,这样学生自主去看一看、试一试,再通过自己的实践找到绘画的构成与绘制方法。小学美术课堂从观察开始,从发现出发,通过交互媒体的视觉融合,巧妙化解学习活动中的难点,彰显了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力度。交互媒体已经成为小学美术课堂的重要推手。
三、在价值情感中伸展视觉融合的深度
三维目标的架构中,情感态度的价值目标不容忽视,小学美术教学中时刻关注儿童美术活动的持久兴趣,时刻强调对于美的热爱、表现与追求。美术课堂作为教学活动也更加注重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情感培养。那么,交互媒体环境下的美术课堂已经具有视觉融合的温度,多媒体呈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图片,而是充满温情的唯美的视觉情境,又是载着情感价值的合作平台。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互相讨论,互相切磋,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生态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让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多媒体优化学科教学中,电子白板的生生互动性早已很好地融合在教学中,美术学科活动本身所独有的造型、色彩、构成,尽情展露的同时,更为学生尝试合作探究提供了舞台,这样的合作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好看,而是达到了课堂上思维的可视性碰撞。如在欣赏点彩画大师修拉的作品时我们利用白板呈现出的极具特色的点彩画作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点彩画的画法及画面效果的特殊之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并组内推荐发言人的方式汇报结果。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是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又如,在探讨相同图样排排队的排列方式的时候,电子白板的就提供了灵活的“排”的呈现方式,不同的小组讨论轮流呈现。这样的合作不仅仅是停留在嘴上,还可以在小组间展现交流。交互媒体与小学美术课堂的视觉融合,不仅仅是呈现方式的好看,而是伸展着情感的关怀,正如人们走进电影院欣赏的不只是光影声效的震撼,更多的是体验心灵情感的别样旅行。将交互媒体与美术课堂融合在情感的高度,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让美术课堂散发着视觉艺术的智慧光芒。
作为一门呈现视觉美感的艺术课程,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课堂上,我们一直在追求着融合的温度、力度与深度,期待用最美的画面创设视觉情境,回归艺术的真善美。在预设与生成中巧妙化解教学难点,还小学美术学习活动的轻松活泼,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情感价值,形成积极乐观、自主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更期待交互媒体与小学美术课堂的融合不断丰富愉悦着孩子们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