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9 03:36: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影视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这种实践方式,具有计划性强,管理可控,实践流程完整,专业内容组合灵活,学生参与度高,数量大,仿真度强等特点,值得认真研究,充分利用。如何实现化校园艺术实践实训创新,提高实训质量,最大限度的利用校园实践实训平台的功能,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表演艺术学院进行了十分有益的尝试。自2013年起,该学院打破专业汇报演出以单一专业独立完成的模式,采取现有艺术专业相融合的跨专业模式,经过筛选程序,组合成关联性精品汇报演出,并作为学院顶级艺术实践项目固定下来,此举在校内引起较大反响。演出的艺术专业包括播音主持、戏剧表演、音乐表演、声乐、器乐、影视艺术编导、舞美设计、服装化妆等。在这一综合实践教学项目,实现了具有较高水平的联合实训,各专业各取所需,各展所长,不仅演出效果和实训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升,更难得的是营造了真实的艺术实践氛围,同时还锻炼了各专业各演出环节的协调配合能力,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相关专业共同进步的整体态势。
2校园综合艺术实践的收获和作用
重视校园综合艺术实践,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其实际效能和效果不容忽视。纵观重师商院表演艺术学院的综合艺术实践实训,可以得到如下考量。
(1)激发了学生的实践热情。综合实训,拓展了演出平台和影响力,是对学生艺术能力的综合考评,逼真的实训情境也不同于单元实训或单一专业汇报演出,学生普遍认为值得高度重视,投入的热情和专注度明显高于一般实训。
(2)引入了竞争机制,提高了实践水平。由于展示平台层级较高,又有专业对比,各专业均进行本专业预选和淘汰,使得节目创新呈现出竞争态势,节目水准大为提高。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整体表现差异,也促使各专业努力展现自己最高水准。
(3)促进了教师提高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综合实训中,学生的表现无疑也是指导教师能力和水平的展现,由于各专业同台竞技,检验了各专业日常教学的态度和水平,对教学的促进,不言而喻。
(4)有利于相关艺术的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如编导专业在这个演出平台中,可以全流程的参与策划、节目形态组合、演出现场导控、电视片脚本编创、现场导播录制、后期剪辑制作等。校园综合实训为这个专业提供了舞台表现和电视采制两个流程的艺术实训。播音主持专业,则在专业技能展示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现场即兴主持和应变能力,借鉴表演艺术理论,用以营造现场演出气氛、把握节奏,协调配合,丰富创新手法等,还可以拓展艺术视角和范围,提高综合素质。
(5)打通了各相关专业整体实践的各个环节,最大程度接近社会实践真实。艺术专业创作流程实践,在理论把握转化为创作能力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校园综合艺术实践演出,因其艺术理论整体性和实际运用的贯通性,涵盖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各门课程的知识点,又必须融会贯通的加以运用。以毕业演出为例,从导演创意策划开始,到节目原创筛选、单一节目排练修正、整体节目组合搭配、整台风格基调确立、主持人串词衔接、舞美、道具、服装、化妆、灯光、音效、多媒体效果、舞台进程监督、彩排协调、正式演出以及同步进行的影视资料导演策划、拍摄方案、摄影摄像、后期制作合成等等,不仅打通了各专业的艺术实践流程,而且锻炼了相关专业的协调与同步。更为重要的是,综合实训过程的复杂性、一过性、观众评价的客观性,都最大限度地仿真了社会化艺术创作过程,实现了学生艺术素质与能力的集成化提高。
(6)便于考核管理,实践效率提高。校园艺术综合实训,不仅能够实现硬件资源的集约化,同时也能实现管理的集约化,和师资力量的集约化,实现了实践项目的计划、实施全程可控。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和院系(教研室)等机构,对综合实训进行实时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和专家评价,全面、客观的对实践的艺术表现和不足,进行专业交流和讨论,以促进教与学的共同提高。
3管理与协调
校园综合实训,由于涉及的专业比较多、规模比较大、动用的实验设备多、实施和管理复杂。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必须从教学计划入手,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和实施细则,才能保证其规范有序地进行。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各相关专业在教学进度和教学时段上产生的冲突或干扰。
4强化考核,务求实效
香港大学岑绍基博士的《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是一部创新意识较强、体现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汉语写作教改专著。在实验研究的数据统计中,他提出了一个汉语写作教学中谁都无法回避、但又没有认真系统地展开研究的课题:如何提高中小学生作文批改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这还仅仅是表层的话题,更深的题旨是:怎样在汉语文教学和写作教学中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施自主学习、教会学生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是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岑绍基博士的这项研究有坚实的学理基础,他不但引证了大量的中外同类研究资料,而且还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引进项目研究中。他坚持了十几年的调查研究,还亲自在三个中四实验班开展教改实验,在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中归纳总结理论,这个课题真正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真正有水平的教育论著就是这种做法。真正符合教学规律、具有较大推广价值的教改成果也是这种做法。可以在中国内地推广这项成果,特别是结合信息化校园中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基于网络的大学系列写作教改。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策划的立体化教材的编写中,可以考虑用这个理论和方法作为课程网站建设的一个功能来开发。
《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较为全面地探究了目前存在的四种作文批改法:教师精批细改法;教师符号批改法;学生量表自改法;学生量表互改法。通过长期的实证研究和试验观察,岑绍基博士发现了每一种批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不可避免的弊端。
如果采用教师精批细改法,那么教师的权威的引导作用可以实现,学生如果重视了教师的批改、领会消化了教师的批改,学生获得的效益将不可低估。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这种批改法里会得到充分的实现,一个优秀教师的智慧会在这种有生命的书面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但是,这种作文批改法也有致命的不足,譬如,在批改过程中教师常常指出的是学生的负面的问题和错误的地方,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可能会被抑制;同时教师的批改工作量很大,一般的教师会有沉重的工作压力和教学负担。
教师符号批改法相对于教师精批细改法在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上有很大的进步。它启发和培养了学生那种“文章是改出来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而且教师投入的工作量只是精批细改法的一半。但是这种方法仍未能培养出学生对文章好坏的判断能力,在教师的“符号”指挥下学生学习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量表自改法从调动学生主动性方面来说是最好的一种。它引导和鼓励学生按一定的文章写作模型重组、重写自己的文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孕育学生的写作快乐感将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是否具备了自改作文的知识和能力则是一个不能不引起关注的地方,而且学
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大量的人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学生量表互改法是指“学生完成初稿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评改量表互改同学的作文,然后相互提出回馈,学生根据回馈,加上个人的判断,重写他们的作文”(见岑绍基博士《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27页)。根据岑绍基的研究报告:在四种作文批改法中,学生量表互改法在中小学课堂上可发挥出优良的教学效果,它可以提高学生在作文评改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读者意识,可以培养评判文章的能力。这种教学法要注意的是:设法组织好教学活动,设法提高学生评改他人作文的能力,设法设计好评判作文的模型和量表。这种教学法在国内国外均有理论根据,并有不同国别的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做过有成效的探索。它符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规律。
学生量表作文互改法首先可以在高等院校的写作系列课程里推广。高等院校的写作系列课程现在分科较细,分别有基础写作、文学写作、新闻写作、公文写作、财经写作、科技写作、军事写作、影视写作等,每一个分支均有界线分明、形态成熟的不同文体。可以根据这些已呈成熟形态的文体理论构建不同的文体模型和文体量表。高校的学生在学完高中的新课标语文后,对文章的鉴别能力、欣赏能力、修改能力应该比高中生要强,这为他们进行大学量表作文互改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同时,信息化的大学校园里,各种教学网站、教学设备相对比较齐全,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基于网络的作文互改将是一个非常有创意、非常有新颖感的教学方式。“新形态大学写作课程系列教材”里的9本教材准备开始课程教学网站的建设,可以通过和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母语教学教师支援中心合作开发的方式,在写作学系列课程网站上实施“大学生量表作文互改”的教改实验。
学生量表作文互改法更可以在基础教育领域推广。作文批改在国内中小学现在还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实施语文新课标后大家的注意力基本上集中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更新换代上,作文批改长期被认为是语文教育中一块难啃的鸡肋。如果引进岑绍基博士的这种学生量表互改法可能会受到广大语文教师和写作教师的欢迎。这项改革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并无冲突,而且它的精神实质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新理念。计划在三类学校实施这项教革计划:一是通过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硕士做硕士论文的方式开展实验研究;二是通过“青少年写作培训学校”来切实推广、使用这套写作教学法,让他们做一个属于创新写作的教学研究项目,在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写作课中进行试验,在《双快作文教程》的基础上构制作文互改量表,实验结果写出报告后提交港大教育学院母语教学教师支援中心;三是在一些民办学校、实验小学具体实施教改项目,可以结合这些小学的其他教改项目一并推广,在推广中鼓励该校项目主持人写出教研论文和教研著作。
二、构建文学文本分析量表和实施“作文量表互改”的具体步骤
在高等院校《写作学》的课程教学网站上已收集了目前大家公认的、理论总结比较成熟、大学生们又用得较为频繁的各类文体。主编们就此挑选了数量较多的文体案例进行精当的分析,但每一个人的分
析角度可能不一样。这里可以统一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和分析思路来展开研究和归纳。岑绍基博士20来年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用文体的写作教学和研究中,产生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如:《语言功能与中文教学》、《学校实用文阐释》、《中国内地实用文阐释》等)。他的研究成果表明: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文章文本是一种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有益尝试。“系统功能语言学”讲究不脱离语境、语域来分析语篇、语词,而且还从系列功能的角度来分析文本与作者、与社会的关系,在这样的基础上又采用特定的框架、甚至运用一定的图表来归纳表达,这比起用文艺学、文化学等较虚化的文本分析法来,显得更有科学意味和人文色彩。
我们准备先从《文学写作教程》的课程网站建设开始启动项目的研究与推广。《文学写作教程》里撮举了11种文学体裁(诗、散文、小说、杂文、科普小品、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影视文学、儿童文学、网络文学、戏剧文学),阐释了它们的文体特征和写作方法。每一种体裁都精选了相当数量的案例及分析。准备在每个体裁中再遴选三个左右的文本,按照《松鼠》、《恐怖的巴黎》等的分析样式(见《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写出每个案例的分析图表,然后再说明每个案例的文体特点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归纳出的文体评改量表。
每一种体裁的“评改量表”实际上是构建了这个文学体裁的写作模型(或曰评改模型),这是在大学写作教学中推广“学生作文量表互改”的前期的基础性工作。岑绍基博士在香港中小学里实验和推广的“学生作文量表互改”课题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作文量表”和实用文分析模型是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研究的项目,他在自己的文科教育硕士论文(1994)里对这个课题做了系统、扎实的学理总结,同时也开展了具体的教改试验,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港沪学生作文交流互改研究》等有影响的成果。在目前国内教育界倡导“成功素质教育”和“生本教育论”的背景下,这种以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主旨的“学生作文量表互改”写作教学法显示出了它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学生作文量表互改”推广到大学写作教学中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说,应该比较适宜。大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相对中学生而言应该更强、更全面。而大学写作教师处理大学生的写作习作的时间相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会更少。这就有可能、也有必要在大学写作教学中要更充分地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充分调动和使用大学评改作文的人力资源。再从写作学课程网站的建设来说,写作学科网站不能只像资源库那样仅罗列一些写作学的知识,写作教师在网站上面对的学生也将大大超过传统的课室,因而写作课程网站一定要设计这样的功能──不但师生之间有交流平台,而且生生之间也要有交流平台,因此大学生通过网站的交流平台和作文互改的功能,推广这个“学生写作量表互改”项目就有了基础性保证。
可以在《文学写作教程》等教材的“案例分析和研究性学习”的章节里,设计“学生写作量表互改”项目。“量表互改”与“练习自测”、与“创新写作”刚好是互相对应、互相补充的研究性学习板块。这就要求网站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根据“量表模型”设计好“生生之间”的跟帖功能和互动功能,设
【关键词】中考语文;古诗文;现代文;写作
通过理解,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弄清文章的中心所在;通过研读,了解作者的观点、倾向,通过迁移,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古诗文的历史久远,跨越时空,博大精深。我们对古诗文进行复习时,应以阅读课内古诗文为主,适当拓展。强调能阅读浅显的古诗文,能理解常见实词在古诗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重点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评价,对重点字词的记诵、注解,对重点句子的翻译等。因此,在中考语文的复习中,教师应让文言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消除学生对古诗文的陌生感,提高复习效率。
1.创设生活情境,用真实感悟来导入古诗文的复习
古诗文特定的语言环境虽远离我们,但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精神风貌亦与今人有相通或相同之处,我们不妨用学生个人的生活体验来感悟古诗文中的人情世故,使学生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为古诗文的复习做好情感态度上的准备。
在古诗文复习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个复习策略:
1.1 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会古人的思维过程,用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去体会古人的情感,以己推人,回眸自己,体察别人。如七年级上学期的《童趣》,描绘的是一只大蟾蜍,如果学生不经过对自己童年生活片断的回忆,是不容易把握课文中的内容的,只有经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味,才知道童趣的快乐。
1.2 学会从媒体、网络及影视资料来认识古诗文,通过电影或电视中的真实形象来了解文中的主人公,通过古装戏的生活片段来鉴赏和学习古诗文(教育学/学科教育论文 。比如七年级的《木兰诗》,如果学生没看过木兰挂帅这一电视剧,就不会知道花帅为何许人,更不能知道她的长相,对这一则故事的人文背景也就无从了解。
1.3 学会通过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现实客观景象的感悟学习古诗文。如唐诗中的《春江花月夜》:“江人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优美句子,给人以古今一月的时空沧桑感。
1.4 善于挖掘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增添文章的色彩。如古文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语言的文化素养,实现对古诗文的活学活用,使古今文体在生活中实现无缝对接,浑然一体。
2.现代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能力的培养:
2.1 注意课外书籍的阅读,博览群书是实现语文学习中曲径通幽的有效捷径。只有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才能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形成语言素材。如:课文阅读中对唐诗宋词的鉴赏,阅读文章时个人对文章内容的独到感悟等。
2.2 善于独立思考,才能学会找原因、提炼文章的情节,深入文章的内部,解剖文章的内涵,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能够对作者的前后心理活动进行鉴别,对作品具有更深透的了解和认识等。
2.3 重视阅读方法,以回忆的形式找到关键的词语和中心句子。通过理解,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弄清文章的中心所在;通过研读,了解作者的观点、倾向,通过迁移,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比如能斟酌作者遣字造句的意义,清理全文思路的脉络化,用文采精美和感情洋溢的句子等。
2.4 通过对文章的鉴赏,了解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流派及表现手法等,实现对现代诗文的整体感悟。比如: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方法等等。
3.写作技巧的培养
在写作复习过程中,应做好以下能力的培养:
3.1 加强写作立意的训练。立意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只有立意新颖,方可文采飞扬,立意好的文章能给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的感觉。因此平时应进行多方面的阅读和练笔,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合理思考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能做出正确的了解。
3.2 加强写作表达技巧的训练。表达技巧包括引用、改写、扩写、缩写、化用、修辞等多种方面,若运用得当,则整篇文章就会变得富有文采和活灵活现。因此,写作时应注意引用诗歌的文言名句,拓宽文章的纵深文学视野,把握与文章相关的历史人物,阐明主要发生的历史事件等。
3.3 加强写作语言规范性的培养,切忌出现生造字和含混词等现象。要注意文章结构的层次性和完整性,使学生的文章能做到段落清楚、结构清晰
语文作为基础型工具学科,它体系博大,内容浩繁,融思想、知识与艺术为一体,想学好并不容易。作为初中生,平时要加强训练,使自己逐步具备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顺畅的书面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分层培养;课程体系;思考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043―03
1983年以来,以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为主的几所师范院校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此后的20多年里,全国众多高校纷纷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使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和课程的设置跟上时展的步伐,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必不可少。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我校2001级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开始进行分层培养,提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分层培养课程体系,希望能够对我国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分层培养的必要性
1 分层培养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特点的内在需要
教育技术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广,有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技术的,艺术的,等等。依靠单一学科的知识,办不好教育技术。要办好教育技术学专业,必须综合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1]。所以教育技术学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很明显, 这就使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理科的东西之外, 还要获取美学、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真正成为通识教育的受惠者。但通识不是杂乱,不是什么都只知皮毛而又什么都不精,(这通常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最大的感受) [2]。例如,在课程设置中有“平面设计”这门课程,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能够完成如压缩图像、转换格式等简单的技术操作,如果有广告公司要求做个宣传画,很多学生就因美学或其他知识的限制不能完成任务。
2 分层培养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外在需求
徐福荫教授在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曾经讲过,教育技术学专业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既懂教育又懂技术,既懂硬技术又懂软技术,既有信息素养又有媒体素养。正如李龙教授总结的那样,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包括:(1)各级师范院校中教育技术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2)各级学校和电教机构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应用;(3)教学系统与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4)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资源、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建设;(5)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绩效的提高;(6)信息产业中的教育产品开发;(7)广播电视系统、信息传媒公司中影视节目的制作[3]。从上述培养目标来看,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似乎就业渠道很多,而且似乎无所不能,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要在短短的4年时间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几乎是不可能的。本科教育不可能做到全而精,但是能做到全而某方面精,真正培养出又红又专的人[4]。因此,各办学单位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要求设置自己的专业方向因此教育技术本科专业还不得不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相应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分层培养。
二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建设的方向,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应该体现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三大特征: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科学;教育技术学是一个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紧密结合的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5]。
目前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偏少,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较单一,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上的厚重感;第二,有“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不注意课程衔接,没有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如开设了《计算机辅助教育》,也开设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第三,对于专业技能课程,讲授多操作少,教学脱离实际。第四,与专业结合部分的计算机教学内容难以确定,不同的专业方向对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要求相距甚远,在应用方向各不相同,课程几乎成了应用软件培训班的培训内容。
三 实践探索
针对上述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不同方向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我们提出了以培养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素质与应用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整体思路,设计了以下层次的课程体系结构,对我校2001级本科生进行分层培养和分流,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知识。这两个层次的课程以培养学生专业基础为主,重点放在学生的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培养上。在考核方式上主要采取笔试和学年论文相结合,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
第三层次是方向课程,包含网络教育方向、多媒体技术方向和信息技术教育三个方向,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志向自由选择一个方向课程。如果有学生学有余力可以辅修第二个方向课程。方向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支持―注重应用―实践反思”的案例教学法,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增加实践机会,如学生的“多媒体才艺周”活动等。在考核方式上也采取不同的方法,即老师提出设计或制作的任务和要求,每门课程都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一个大的作品,而且作品的主题都和该领域的生活和工作相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
具体做法是:在大二下学期开始(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教育技术等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和判断)让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动机和知识结构自由选择一个方向。如信息技术教育、网络教育、多媒体技术。并围绕专业方向特点开设相关的课程,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应有明显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如面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面向企业的学生则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同时,学生毕业前的实习与实践也很重要,应该为师范生安排到中小学调研或实习的机会(这个模块的实践和实习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同时也要为非师范生安排进入企业或相关单位进行实习、实践的机会(这个模块的实践和实习基本上为零)[6]。这样的课程体系结构也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重应用、求创新”的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突出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和专业特色[7]。
通过对我校近三届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表明我们的分层培养成效是显著的。在对200人毕业生的随机调查中,有近80%的表示对分方向培养满意,过得去的占到15%,有5%的表示不满意。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应注意以下三点:
1、计算机类课程设置。
关于教育技术学本科专计算机类课程的选择,对该专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大家要重视和明确“应用”是纲,紧紧抓住“应用”这个主要矛盾,确实可以达到“纲举目张”效果。但“应用”绝非就是会用计算机和会操作应用软件,要结合专业做一些软硬件开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 [8]。
2、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要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要大胆删除一些陈旧的课程(如光学投影媒体与教学),优化基础课程,让学生形成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基本结构。
3、专业应用课程设置。
加强专业应用课程,使学生形成教育技术学专业要求的各项技能,如课件制作技能、教学设计能力、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技能等等。
今后,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分层培养人才体系结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南国农电化教育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3-4.
[2] 徐红彩.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就业: 现状、问题与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63-64.
[3] 李龙.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5,(7):6-7.
[4] 邹霞.对我国高师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4,(1):48.
[5] 任剑峰,杨晓宏.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的调查研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 112-113.
[6] 穆桂斌,王坤.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走向企业的路还有多远[J]. 电化教育研究,2007,(10):79-80.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古诗文所属的古代汉语语言系统,与学生熟悉的现代汉语语言系统有着一定的距离,这在客观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在语文考试中,对古诗文的考察主要存在于翻译、默写等客观题中,对文章主题思想考察的主观题则相对较少。另外,高中生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来说,很难提起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古诗文的教学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翻译和背诵阶段,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拉近学生与古诗文的距离,使学生不再对古诗文敬而远之,进而引起学生对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古诗文的教学效率。
二、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杜威:教育即生活
杜威指出,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校园不应是世外桃源而应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杜威所要做的就是要使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教育既符合儿童需要也合乎社会需要。
(二)张孝纯:大语文教育
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的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培养。这一理念也成为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
(三)李镇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特级教师李镇西先生指出,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这里的“生活”二字,不单指语文教学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还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陶冶灵魂、磨练思想、完善人格等方面相互融合。
三、古诗文的生活化教学
(一)将历史知识融入古诗文的讲解中,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自古以来,语文与历史就被结合在一起,文学中包含着历史,历史中显示着文学。而对于古诗文来讲,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则更加丰富。因此,在对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打破学科界限,坚持文史一家的原则。而历史事件往往具有直观、鲜明的特点,能够更容易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过秦论》的教学中,由于选文篇幅较长,学生在学习初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教师则可以从介绍文章作者及写作背景入手,进而介绍西汉初年的相关历史事件和典故,例如七国之乱、文景之治、金屋藏娇等,同时也可用白话文帮助学生了解秦朝发展历史,进而引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将流行歌曲、影视剧台词等元素与古诗文教学相融合
热播电视剧《还珠格格》的经典台词: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就出自汉乐府民歌《上邪》。再如,学生所熟知的流行歌曲《寂寞沙洲冷》正是取材于坡的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将流行歌曲(学生熟知的事物)与古诗文(学生陌生的事物)相联系,不仅激发了学生相似的生活体验,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易于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诗词意境。
(三)将古诗文的教学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相联系
高中生主要写作的题材是议论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课文中的古诗文按相关主题进行归类,这样从学生熟悉的资源中选取写作素材,既便于学生掌握又可以为学生的习作增加文采。例如,写以“积累”为主题的文章,就可以引导学生用《劝学》中的论述,而“积累”的主题又可与“坚持”等主题相融会贯通。写与“面对困难”相关的主题,就可以引用坡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内容,相关的还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坚守,在《沁园春・雪》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朝气蓬勃等。这些都是取材于教材中最直观、学生最易掌握的素材。
我们提倡古诗文的教学化并不是说要忽视对文言词汇知识、语法知识的教学,更不能忽视对学生背诵方面的训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学生明白了文章大意,熟读成诵后,其中的思想内涵或许学生自己就能明白几分了。当然,古诗文的教学探索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位研究者和中学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
俗话讲的好:“要想火车跑得快,得靠火车头来带。”我们第五办公室在组长孙同乐老师的带领下,在沈彩虹、刘璠、张恩德、邹丽娜、丁吉平、徐红、张晓云、孙忠华、马士芳等老师的积极配合下,教育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生动活泼,井然有序。一个富有凝聚力的、朝气蓬勃的办公室集体,以积极向上、勇敢开拓创新的姿态展现在全校师生的面前,彰显出了奋发有为、勇创佳绩的时代风采!
(一) 教育教学,硕果累累,声誉鹊起
我们第五办公室有许多位教师,都是区、镇级的骨干教师,其中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成绩是骄人的,是有目共睹的。组长孙同乐老师是具有三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他的教育教学成绩好几次被学校领导进行肯定、表彰。在好几次的会议上,他对大家作了“关于提高教育教学成效”的专题讲座。在07学年五年级毕业考试中,数学获奉贤区数学单项奖,而且,全区只有四所学校获得奖励,孙老师实属了不起!他所教的班级数学平均分超区平均,超过南桥城区3所学校,从四年级时的27名,上升到第九名,进步足足18名。08学年第一学期区调研测试,孙同乐和孙忠华两位老师所教的数学成绩超过区平均分,超过南桥城区7所学校,排名从四年级的22名上升到第6名,足足进步16名。英语老师沈彩虹XX年辅导学生范黎,获上海市“世博英语”竞赛奉贤区三等奖;10年辅导学生朱夏青获“世博英语”大奖赛初中组市级优胜奖;10年9月获奉贤区“优秀骨干教师”称号;XX年6月,《任务型教学案例及反思》一文获全国二等奖;XX年《实施学习过程多元化评价,提高课堂效率》一文获区二等奖。2010年2月获奉贤区随班就读教案设计二等奖;丁吉平老师辅导的袁宁同学在全国作文竞赛中获三等奖,在市级作文竞赛中,辅导的袁宁同学获特等奖,陈珊珊获市三等奖;在XX年第一学期语文区调研测试中,平均成绩获区第9名,在07学年第二学期语文统测中,平均成绩获区第9名,在XX年学年第二学期语文区统测中,平均成绩排名区第5名。刘璠老师虽然刚从大学毕业,刚踏上工作岗。是,成绩也是顶呱呱的。10年6月,《用“爱”敲开那扇紧锁的门》一文,获全国三等奖;10年辅导学生参加区科普英语大赛,获多项等第奖。XX年9月发表的《浅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文,获全国二等奖;XX年12月,辅导学生参加区“金钥匙”英语竞赛,陈贵和孙逸磊获一等奖。其他教师在市、区级的各项竞赛和统测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孜孜不倦的育人精神,一心一意的工作品质,形成了五年级办公室一个战斗力强、成绩卓越的集体。怪不得,获得了领导、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一致好评和赞誉。
(二) 组长率先,组室里互相关心,团结和睦,和谐温馨
我们第五办公室老师之间互相配合十分默契,互相关心,是一个充满着温暖的大集体。有时,有好几个班级的老师、班主任出去开会或参加市、区举办地教研活动,孙同乐老师就一人负责、看管好几个班级,十分辛苦,尽心负责,让其他老师能安心地出去参加各类教研活动。数学老师孙忠华是校的学籍管理员,平时较忙,会议也多,孙同乐自告奋勇地帮助孙忠华老师的班级。徐红老师是校工会主席,平时也较忙碌,丁吉平老师就自觉地去帮助徐老师的班级,辛苦一点,不算什么。沈彩虹老师和刘璠老师经常在办公室里进行英语教学的讨论,互相交流英语教学中的得失,哪些地方要改进,哪里要加强,一丝不苟,十分认真,互相切磋,帮助年轻的刘老师共同进步!张恩德老师经常利用周末和双休日、节假日的时间把办公室的老师集合在一起进行聚餐活动、娱乐活动,大家在一起,欢欢笑笑,气氛热烈,其乐融融,十分融洽!丁吉平老师的老母亲从楼梯摔下来后,孙同乐、徐红老师带领其他老师到丁老师家里进行探望、慰问,并且送上了慰问金,令丁老师全家十分感激。五(1)班的学困生、行为偏差生杨武同学,班主任刘璠老师给予了积极地关心和帮助,其他老师像徐红、孙同乐、丁吉平、张恩德、沈彩虹等,协助刘璠老师,一起去教育、帮助杨武同学,使杨武同学有了很大的进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孙同乐老师带领组室里的所有老师、带领全年级学生踊跃捐款、奉贤爱心。五(3)班家庭困难的学生岳增霖,孙同乐老师协同班主任丁吉平老师、政教处老师、五年级里的老师,前去登门慰问!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因此,整个五年级里的老师和学生都感到,五年级就像个快乐的大家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而感到无限的荣耀和自豪!
(三) 勇挑重担,拼命工作,辛勤耕耘,无私奉献
五年级办公室的老师个个是工作勤奋,尽心尽责。例如:组长孙同乐老师一个人承担了五(1)班,五(2)班,五(4)班三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但他从不叫一声苦,叫一声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个班级出来,进另一个班级,一周25节课,平均每天5节课,同事们称他为“拼命三郎”。沈彩虹老师每天一大早上班时间还没有到,就进入教室,辅导学生进行英语的晨读和复习,每个傍晚,其他老师都下班了,她还在办公室里给学困生补缺补差,夜色降临了,都六点钟了,还想不到要回家去!刘璠老师也是这样,经常教育学生到很晚才回家。丁吉平老师经常辅优补差到傍晚五、六点钟,把两个班级的语文学困生集中在一起,进行义务补课,然后,自己乘坐公共汽车回到南桥的家里,因此常常引来了家人的埋怨。其他教师也是充分利用晨会、中午休息、傍晚的时间,加强对学生的帮困辅优工作,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在教育教学工作地岗位上,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心血。正因为如此,五年级办公室才会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
(四) 加强政治学习,弘扬高尚师德,组室文化氛围浓厚,为学校建设添砖加瓦。
第五办公室的老师们积极参加校举行的各项思想政治学习和每周例会,参与率100%,努力学习“三个代表”,努力贯彻“八荣八耻”的思想方针,努力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每位教师不利用教师职务谋取私利,不进行有偿家教,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对学校制定的“五不准”严格遵守,从不违反,以高尚师德、优秀师德的标准来严格要求。每位教师准时上班,不无故旷工,不参与社会上的“赌博”等恶习,不沾社会丑恶习气,一身正气,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工作。学法、守法,遵守公共道德和国家法规。每个老师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注意自身仪容仪表,为人师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迎接世博,争做“上海合格市民、上海优秀公民”,体现上海形象,体现上海风格。积极参加“迎世博”的各项活动,清除垃圾,为金汇镇的市容市貌积极做贡献!五年级办公室老师坚持每天下班时做到“三清”、“三关”,时时刻刻维护办公室的整洁、清洁,有条有理。经常更换办公室的黑板报,内容丰富,版面生动活泼,引人注目。有关于教育的主题,有迎世博的主题,有教科研的主题,有教育学生的主题,有课堂教学设计方面的主题;积极参加学校举办地电脑培训,书法培训,校本教材培训,积极参加行育活动,各项竞赛、节日和年终的联谊活动。办公室里经常保持忙而有序,因此,在每次的组室卫生评比中,成绩名列前茅。积极参加区、校举办的各项活动,大家积极奉献爱心,如汶川地震,如全国红十字纪念日,如为贫困的学生捐款捐物,如为云南、四川捐衣捐被等,参与率很高,都达到了100%。积极为学校献计献策,教代会代表积极参加学校的民主管理活动,庄严行驶代表职责,认真参加各类选举活动,作用发挥良好。对如何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如何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如何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如何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积极想办法,出谋划策,与学校领导同呼吸,共命运,为穿件和谐校园,作出积极贡献,努力发挥了组室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五) 努力创建“学习型”组室,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参与教科研的研究,努力提高工作质效。
五年级办公室在组长孙同乐老师带领下,老教师帮助青年教师,经验丰富的老师帮助经验少的教师,每月定时、定点、定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讲课,说课,制定教学计划,写教案,设计教学环节,上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并提出真知灼见,并且运用于每个教师的教育教学时间,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科研的课题申报、研究等活动,寻找自己教育教学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教育教学的方法、途径等进行积极探索,并解决自己教学教育中碰到的难题。我们五年级办公室提出了“要向四十分钟课堂要成绩,要像教科研要成绩”的口号。孙忠华老师的有关数学教学的课题《培养外地借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邹丽娜老师的有关语文教学的课题《利用影视,多媒体资料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和研究》,沈彩虹老师的教学案例、论文等,刘璠老师的教学案例、教育论文、课题《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与研究》等,有的获区一级奖励,有的获市、国家级奖励,有些老师课题被列为区级课题,有的被列为校级课题,成果累累。还有,老教师给新教师上示范课,写示范教案,如:沈彩虹老师在英语教学方面,给刘璠老师起了很大的帮助、师范作用。整个组室以浓厚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来带动整个年级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为各项工作地有效开展作了根本的保证。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培养策略
21世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与其他国家的对外交往也与日俱增,培养大批具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视野开阔、知识广博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要破解这个难题,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不断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1]
一、培养英语跨文化意识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的传统和信念。”[2]
1.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深入认知和正确运用英语奠定基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人类演进的过程中,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3]语言符号记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文化通过语言得以保存、继承和传递,同时,又对语言结构、语言交际形式、篇章修辞原则等在很大程度上产生深刻的影响,制约着语言的正确使用。因此,通过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强化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理解英语所蕴藏、承载的思想内涵,对学生深入理解和准确运用英语具有重要意义。
2.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开发性世界观的形成填筑基石。
语言是社会人形成的重要渠道,人们通过语言对社会进行类型化,并认识世界。[4]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往时,人们常常不自觉地使用本族语或本群体的社会语言规则解释和评价别人的交际行为,这种语用迁移的无意识性使人们在跨文化交往时很容易产生交际失误,而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的存在又常导致不同文化人们的交际距离拉远。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化,推动学生将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进行比较,深度认知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比较,让学生尊重和吸纳英语文化,使两种不同的文化更好地沟通融合,促进学生开放性世界观的形成,使学生拥有博纳四海文化的广阔胸襟。[5]
3.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指路引航。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它涵盖了知识向度、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著名的交际学者Gudykunst指出,有效的交际能力包括认知能力(cognitive component)、情感能力(affective component)和行为能力(behavioral component),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6]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师生跳出英语学习只注重词形变化、遣词造句、语法结构等纯语言知识的局限,推动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同步进行,使学习内容和形式由原来的枯燥、单调转向生动、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积极的情感态度又会促进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去探索,加深学生对原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关系的认知、意识与理解。拥有这种意识能力,学生就更容易形成自主学习策略,在语境中发展对多元文化的敏感性、灵活性和批判态度,最终形成卓有成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策略
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科学教育理论,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只有教师拥有更高层次的文化素养,才有可能引领和帮助学生向更高的文化高峰攀登。因此,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跨文化教学的要求。在工作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各类英语文学作品、观赏外国影视佳作、利用网资源等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并有意识地参加与跨文化教学相关的教科研活动,主动接受英语文化的熏陶,拓宽文化视角,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修养。
2.转变教学思路,营造英语文化氛围。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德尔・海姆斯指出:“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不能只学或只教语言知识本身,还应该了解和教授与语言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努力克服母语文化和习惯的干扰,达到交际的成功。”因此,教师应坚持语言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并重的原则,将知识讲练和文化交际有机结合,并尽可能将文化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1)创设日常英语文化环境。在班级张贴介绍英美文化的图片、办英语板报等,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环境中积累和巩固英语国家有关历史地理、名人名言等方面的知识。
(2)积极拓宽英语文化学习空间。充分利用互联网、语音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媒介,通过观看、收听英语影音节目,阅读英语报刊杂志、小说等作品,从多感官增加学生的信息摄入量,使学生耳濡目染异域文化,增强文化意识。
(3)广泛开展特色英语文化活动。经常开展英语戏剧表演、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演讲或报告、英语角等活动,使学生在互动活动中切身感受英语文化气息,提高学生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参与人际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3.优化教学设计,拓展文化渗透空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资源,从教材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多渠道、多层面地文化渗透,帮助学生获取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1)词汇教学。教师可通过设计英语板报、广告,制作英语标志牌等活动为学生创设词汇应用的文化情境。同时,有意识地补充与时事、社会生活、现代科技等密切相关的鲜活的词汇,培养学生捕捉英语文化知识的兴趣和意识。
(2)语法教学。教师绝不应只局限在语法自身的范畴内,要将逻辑思维、篇章语境、文化内涵联系起来,并借助真实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语境中感悟语言功能,体验语言内涵。
(3)语篇教学。教师要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充和渗透,使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相结合,补充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内容丰富的英语读物,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进而使学生形成文化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4.培养交际策略,注重交际能力养成。
交际策略是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交际策略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以及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激发自主学习动机。教师可联系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新形势、新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联系名人刻苦自学外语成才的典型事例进行学习态度教育;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让他们在学习语言中感受英语的有趣、有意和有用。
(2)鼓励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多让学生做pair work或group work,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就不要插手。这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协作精神,又能扩大课堂单位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率。
(3)分层次布置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训练学生独自计划、实施和完成,如:收集名人名言、学唱英文歌曲、收看英文影视剧、编排课本剧等。通过多层面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学会学习。
三、结语
文化意识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渗透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7]推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大幅度地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实现大面积地、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最终完成时代赋予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培养更多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何衡衡.论文化导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J].考试周刊,2009,(34):97.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7):129.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92.
[5]万祥麒.论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教学艺术,2007,(12):75.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介入模式;计算机教育;高职高专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体系结构及与此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高职高专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作为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的计算机专业,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正日益成熟,但在教学中尚有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模式问题,这是教育教学成败最为关键的核心环节。
研究性学习在基础教育领域已经应用广泛,但在基础教育中,研究性学习往往针对某一学科。由于受到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往往采取“主题探究”、“学科部分探究”的形式,而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可以通过相对完整的研究项目打破学科间的障碍,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并且让学生参与研究全过程,在研究性学习中体验研究,学会研究。
1现代教育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研究的方式来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相应地使研究意识、能力和精神得到提高,具有问题性、体验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征。
与传统的学科本位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探究为本位的学习活动,是对传统性学习行为的拓展和深化,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培养具有完整人格、善于实践、自主学习、勇于创造的适应新型学习社会的人[1]。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入手。选择研究课程,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团体合作和接受挫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研究性学习既能够充分体现大学生学习自由,又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整体优化模式,有着自己独特的目标体系,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并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和社会等。具体来讲,研究性学习符合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规律的要求,既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习惯[2]。
2研究性学习框架分析
研究性学习引入高校教学过程,并形成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体,将会引起大学教学和大学学习的结构性改变和教学质量的升华,从而引起教学理念、模式、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全面变革,对高等教育提升办学质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3]。
在教育理念上,实施研究性学习,会促使教师角色从知识权威到平等参与者,学生角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转化,学习观念从传统机制转变为现念,相应的评价体系从重结果惩罚向重过程激励转移。
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支持,包括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内容、教师专业素质和评价制度等。从实践上看,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研究性学习己在不同程度和环节做了不同形态的实施。
(1) 西北师范大学紧抓教育改革系列项目,开展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能力整合的试点活动,项目进程如下:
第一步,前期辅导通过教师的系列培训,讲授和展示研究性学习相关的材料与信息,让参与项目的同学对研究性学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第二步,在前一阶段铺垫的基础上,学生个人、小组根据不同专业与自身特点设计与之匹配的具体学习和研究内容。
第三步,采取自由组合形式,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而由老师把握和协调核定分组结构。
第四步,确立研究性学习主题,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与专业特点分析,结合小组成员共同兴趣,综合讨论确定小组研究题目和方案。
第五步,小组根据自己选定的研究主题收集资料、分析归纳、学习探索、共同写作小论文、制作PPT演示报告,开展和完成一系列的具体研究工作步骤。
第六步,展示同学们经过一系列调查和研究后所得出的探索性结论、小组论文和PPT演示报告。在成果展示和评价过程中,根据各小组研究主题的不同,邀请不同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评委组,并进行组内评价和小组间互评;最后根据各种形式评价归纳出最终评价结果,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最后评价[4]。
(2) 以研究室为平台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一个较新尝试,它以项目任务为中心,以项目的确定、开展、研究和实现为过程,选择组织研究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专业知识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积累实践经验,体验项目研究过程,强化学生技术应用与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室实行研究室主任负责制(自己组织、自招学生、自找课题),学校以课题的多少及大小决定投人经费的额度,导师在研究室主任的领导下,以课题为任务,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与实践,最后由学校专家组对课题的完成水平进行评价。
这一项目取向的教学模式具有几个显著特征和优势:以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为核心,并具有与参与者相适应的专业指向性;研究与实现是以在完成其过程中提高参与者的知识水平,丰富参与者的技术经历,加深参与者对未来工作实际与环境的认识,感受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为目标;项目是真实的,不一定源于企业或市场,但一定具有使用和实用价值;实施主体是学生,导师作用是引导、启发并解决问题;项目完成与否,完成质量水平高低,应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标准。王钧铭等认为以研究室为平台,高职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具体运作可分解为项目的产生与确定、任务分解、方案与论证、合作研究、问题解决、成果展示、多元评价、总结与思考和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构建等环节[5]。
3计算机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创新模式
在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尝试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强调研究引入教学,形成研究性的教。计算机知识更新很快,仅仅靠一味的知识传授。会使教学始终滞后于社会需求。教师的研究活动无疑成为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驱动器,教师给学生提供一种框架和一种态度,而不是固态的知识点的授受。教师可以设计适应学生发展水平和要求的课题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能力,就使得原本的教与学的知识授受活动转变成了师生共同的探索活动。
另一方面,研究引入学生的学习,形成研究性学习,将会根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之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这对计算机类学生是尤为重要的。研究性学习既是学习方式,又是其达至独立研究的过渡性学习环节,学生作为受到指导的研究者,需要通过研究性学习成为真正的操作者,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并有着独立精神和丰富情感体验。
就高职高专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创新而言,要切实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以课程设置和教师素质为前提,引进项目实训、介入模式等落实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主旨、目标和任务。
3.1专业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以高等性为基础,职业性为内涵,社会性为价值取向。而且,计算机专业不但实用性极强,知识更新速度快,市场需求更是变化多端,高职计算机培养必须具备强烈的岗位针对性和社会适应性。一定程度上,学校靠专业支撑,专业靠课程构建,课程设置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专业的兴衰,课程设置要面向社会,瞄准市场。
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突出实践性特点,拓宽课程实践空间,在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强化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应建立一种新型的课程体系,以增加专业特色、强化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6]。
如“计算机教育专业”因其师范类专业定位,且学生就业方向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设置上配置一定的教育类基本素质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安排上考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及中小学计算机管理所需的相关知识进行设置,需求学习者对计算机各个方向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对于其他高职类专业,如“计算机软件专业”,针对软件方向的市场需求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Java”方向,另一个是“C#”方向;“计算机多媒体专业”针对多媒体方向的市场需求设置了两个方向,一个为“游戏网页”方向,一个为“影视后期”方向,每个方向的课程设置围绕该方向进行深入专业的学习,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结合就业市场比较重视的相关证书,在课程设置上就结合考证进行教学。
3.2教师素质保障
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更要成为学生知识、思想、行为的管理者和共同建构者。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促进教师不断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
学校首先要出台相应的制度与奖励办法,让青年教师定期深入现场跟班实习,了解现场的生产状况及设备更新使用情况,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建立健全的培训制度,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加大聘用兼职教师力度;鼓励教师到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挂职学习,真正去了解市场、了解社会。
3.3项目实训
项目实训是指学生通过参加一些与实际相关的模拟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学习、科学探索、综合实践,培养科研能力的一种活动。教师设计一些与实际社会需求相关的模拟项目,给学生分派指定项目中的某一专题或该专题的相近方向,由单个或多个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主动探索等方式进行研究。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项目实训也可以通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自发组织课题组,从社会实践中选取某些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项目进行探究学习。其基本程序可为:选定课题――实施研究――论文(产品)展示。其中课题组成员可以是本校学生,教师作为指导,也可以请一些公司里的技术人员或是以往毕业的优秀学生作为指导。此模式下的整个研究过程,学生一样要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主动探索等方式进行研究。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校内实训、毕业设计等方式开展项目实训活动。
3.4介入模式
在常规专业教学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教学还可探索介入模式[7],即走出教室、实验室,深入社会,教学活动与实战操作一体同步,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知识转换、课堂与社会空间转换、教师与员工角色转换和学校与市场价值转换四个层面的深度转换。在介入模式中,重头戏是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对口单位,师生深度介入,教学良性互动,学生是主角而非过客。整体上以技术单元为课程阶段,以鲜活实例诠释抽象理论,节节相套,步步为营,这种理论与实践零距离接触的大幅度改革,大大有别于以往候鸟式的实习与见习,介入成了实战。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师自己专业教学的那份功课。
介入模式深入公司企业,贴近市场一线,能深刻、快捷地知晓市场行情,从而调整课程设置部署。学校里开设的许多课程有时并不适合社会所需,往往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才发现,如果能采取介入模式,对于优化高校课程设置,加快计算机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接轨,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在知识立体化、理论具体化的介入过程中,深入工作现场、直面技术环节、注重操作实践,可改革传统教学格局,采用诸如资源互动法、课堂易位法、技术分段法、师生对调法和双轨并行法等新的切合实际、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并且,由于介入模式贴近技术实际,选取教学内容具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这种效果内涵更有着质的飞跃。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介入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介入模式能够检阅课程设置、扩大教学空间、活化专业知识、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并能培养其敬业素质。
4结语
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目前还存在诸多实际困难,不能照搬现成的模式,也不可能有统一地实施模式。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精神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方法可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B.A.苏霍姆林斯基.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 续润华,魏彩霞. 苏霍姆林斯基论研究性学习法[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56-58.
[3] 赵莉. 高校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及定位辨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07(9):16-18.
[4] 石惠春,卢双鹏. 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学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实例展示与分析[J]. 高等理科教育,2007(5):148-151.
[5] 王钧铭,王维平,姜振鹏. 以研究室为平台:高职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J]. 职教通讯,2006(7):29-31.
[6] 顾可民,王晓丹,景秀丽,等.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为例[J]. 辽宁高职学报,2008(11):21-23.
[7] 胡锐. 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介入”模式探析[J]. 当代教育论坛,2008(4):66-68.
On Investigative Study of Computer Science in Higher Colleges
DONG Yan, LI Y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Ma’anshan Teacher’s College,Ma’anshan 243041,China)
据笔者调查发现,也有一些地区和学校,尤其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亟待改善加强。一方面,音乐教研活动要有制度保证,不能可有可无。无论是教学管理上还是时间安排上,都要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音乐教研活动不能敷衍了事、摆摆形式、走走过场,要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学习新理论、转变新观念、掌握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唯有如此,音乐教研活动才能名副其实,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水平才可能整体提高。
以下,本文试就中小学校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谈谈个人粗浅想法。
一、音乐教研活动的内容
音乐教研活动的内容是中小学校音乐教研所要关注、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从我国现阶段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客观现实来看,音乐教研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十分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
(一)理论性音乐教研活动
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目的是提升音乐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和音乐理论水平。因此,活动内容主要包括音乐教育理论和音乐基础理论两个方面的学习与研究。
1、音乐教育理论方面的教研内容
主要包括: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社会学、音乐教育哲学、比较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论、学习理论、《音乐课程标准》研读、音乐教育文献研读等。
2、音乐基础理论方面的教研内容
主要包括:一是基础音乐知识,主要是基本乐理,以及基础性的和声学、曲式学、复调、配器、乐器法等;二是基础音乐史论,主要包括中外音乐发展简史,其中也包括对作家、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思潮的基本评价等;三是中外民族音乐,主要包括中外民族民间音乐常识或理论等;四是音乐作品的体裁,主要包括各类声乐、器乐作品的体裁与样式,以及与此相关联的音乐美学意蕴;五是音乐作品的风格,主要包括各类声乐、器乐作品的时代风格、地区风格、体裁风格和作家风格等;六是音乐与相关文化,主要包括各类歌曲(如民歌、创作歌曲、艺术歌曲、流行歌曲)、戏曲音乐、说唱音乐、舞蹈音乐、影视音乐等。
以上理论性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音乐教师学习和掌握新的音乐教育理论以及全面、准确的音乐基础知识,从而使音乐教学站得更高、想得更远、做得更好。
(二)技术性音乐教研活动
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目的是提升音乐教师教育技术和音乐创新能力。因此,活动内容主要包括音乐教育技术和音乐创作技术两个方面的学习与研究。
1、音乐教育技术方面的教研内容
(1)教案设计:主要包括音乐课教案的文本体例与样式设计。同时也包括教案内部结构(或环节)的设计与创新。例如,从教案文本体例及教案内部结构上看,主要包括:
①辅助部分。第一层次:课题、课型、教学对象、教学用时、选用教材、教具学具等;第二层次:教案设计思路、理论依据、教学创意、多媒体辅助教学说明等;第三层次:教学目标、教材分析、重难点分析、问题设计、板书设计等。
②主体部分。第一层次:情景创设、教学导入;第二层次:复习旧课、基本练习、新课教学、练习巩固、教学拓展等;第三层次:教学反思、本课小结。
从教案样式设计上看,可以是常规陈述式,也可以是列表陈述式。
总的说来,教案设计既要注重体现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和创新性,同时也要注意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亦即充分考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世界优秀音乐教学法的学习与运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介绍到我国的世界优秀音乐教学法(或称音乐教育体系)主要包括达尔克罗兹(瑞士)的体态律动教学法、奥尔夫(德国)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匈牙利)音乐教育体系和美国综合音乐感课程等。这些优秀的音乐教学法思想精髓何在?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开展有何借鉴作用?如何深入探讨这些优秀音乐教学法在我国的本土化问题等,需要教师思考、实践。
(3)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典型代表形式――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生活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看到,音乐教学中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际上是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手段的一种更新与超越,综合体现出当代学校音乐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和新颖性等。问题是,如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进一步优化教学?如何处理好听觉艺术与“视听”综合教学手段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既定的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出高水平的原创性课件?值得研究。
2、音乐创作技术方面的教研内容
(1)歌曲写作:作为音乐创作基本手段的歌曲写作(亦可视为旋律写作),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诸如指导学生音乐创作、本地民歌的收集与改编、课堂即兴音乐创编活动的开展等,都需要一定的歌曲写作技术。音乐教师如果能够具备或钻研一定的歌曲写作技术,将对改善和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引导和培养学生音乐创作兴趣,大有裨益。
(2)钢琴伴奏:钢琴即兴伴奏作为音乐教学的一种必备手段或能力,对于音乐教师而言必不可少。不过,涉及到即兴伴奏技术,不得不清楚音乐作品的体裁、风格、调式调性、音调特征等,从而有效地安排和声、设计左手音型。当然,好的钢琴伴奏并非只是在歌唱中使用,在音乐知识教学、发声练习、音乐主题视唱与分析中,都可能用到钢琴伴奏技术。
(3)合唱指挥:合唱指挥作为音乐教学的一种必备手段或能力,对于每一位音乐教师而言也是必不可少。原因在于,合唱指挥技术并非只适用于合唱教学,而是像钢琴弹奏一样,几乎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的始终。比如音乐知识教学、主题视唱与分析教学、齐唱齐奏教学、合唱合奏教学、综合音乐活动教学等,一般都离不开指挥。应该说,一位善于指挥的音乐教师,在控制音乐的节奏节拍、力度速度,启发学生的音乐情绪,表现作品的音乐情感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值得探讨。
(4)小乐队编配:鉴于小乐队编配技术说起来比较复杂,加之我国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在此方面本身开课不足之故,所以,大多数音乐教师对小乐队编配比较生疏。限于篇幅,本文在此只能提示几个有关小乐队编配技术的主要问题,即:乐队的音色组合(主要表现为乐器选用与组合);乐队的音响组合(主要表现为独奏、合奏等声部组合);和声运用(注意区别大小调和声及五声性和声);织体写作(包括复调写作);引子、连接句(段)、尾声的处理等。教师们有机会时,可以多关注或学习这一方面的知识。
(三)专题性的音乐教研活动
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目的是就某一音乐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活动开展主要包括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的问题研究。
1、课内教学方面的教研内容
(1)教师教学方面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材选择与整合;教法选择与整合;音乐文献与创作背景梳理;教学过程设计;课堂问题设计;课堂活动设计;教学拓展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教学生成处理;教师教学语言;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音乐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科综合与“音乐本位”的关系;“聆听音乐”的学习意义;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等。
(2)学生学习方面主要包括: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与能力分析;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障碍分析;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建构性学习;学生喜爱的音乐作品与风格分析;学生喜爱的音乐家分析;学生欢迎的音乐活动方式分析;有特殊音乐才能的学生在音乐课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分析等。
2、课外活动方面的教研内容
主要包括:学生音乐兴趣小组的建设与活动开展;学生合唱团队的建设与活动开展;学生小乐队的建设与活动开展;学生校外艺术实践;学生课余音乐创作;师生音乐会等。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专题性的音乐教研活动,活动开展一定要有的放矢,要着力研讨和解决音乐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主要问题和共性问题。并通过活动开展,力求让所有教师达成教学共识。
(四)项目性的音乐教研活动
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目的是培养音乐教师的科研意识,锻炼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
由于此类教研活动类似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其内容广泛而复杂,因此,教师(或教研组)可根据自身专业专长、学术背景以及职业兴趣,同时也可根据音乐教育长期或近期;宏观或微观发展状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比如以下选题,笔者以为即可作为项目性的音乐教研活动内容广泛开展、长期开展:以审美为核心的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中小学生音乐兴趣培养方法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音乐教育研究;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发展问题研究、中小学生音乐艺术实践研究;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学科综合方法研究;中小学生多元文化视野开拓研究;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情感培养研究;普通学校音乐教学评价体系研究;音乐学习与智力发展问题研究;音乐学习与人文精神形成问题研究;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研究;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研究等。
总体上看,学校音乐教研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一般来说反映出该地区、该学校的文化发展与教育视野,同时也综合反映出音乐教师对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新问题的熟悉程度、敏感程度和热衷程度。此不赘述。
二、音乐教研活动的方式
鉴于传统常规性的音乐教研活动开展常常比较单调乏味,有些时候甚至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起到音乐教学研究的作用,因此笔者建议,中小学校的音乐教研活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一)主题讨论式
所谓“主题讨论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是指就某一主要或重要的音乐教育问题,教师们各抒己见、广泛展开讨论的一种音乐教研活动。
建议每周举行一次校内(或学区)音乐教研活动,可以由教研组长指定几位教师作专题发言(理论介绍、主题陈述皆可),然后集体讨论。要求可以是一个理论问题,比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音乐教学中的“双主体”问题;音乐教学中的“双基”问题;自主学习的理论来源;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与实践;终生学习的学习意义;音乐教学评价问题;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等。也可以是一个技术问题,比如:教学情景创设;教学中的范唱与范奏;即兴创编音乐;读谱教学方法;绘谱软件的使用;歌唱中的音准问题;启发想象联想;流行歌曲的伴奏;作品曲式分析;童声合唱训练;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是读书(重要的音乐教育理论著作)、读文章(具有独特见地或指导意义的音乐教育论文)心得交流、经验介绍等。
(二)专题讲座式
所谓“专题讲座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是指通过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到本学校、本学区,就音乐教育理论、技术、实践方面的重要问题开展讲学的一种音乐教研活动。
建议各地中小学校应与当地高等学校或教育科学研究院(所)联系,定期开展此类音乐教研活动。比如举办普通学校教育理论专题讲座;当代音乐教育发展专题讲座;当代音乐教育技术发展与实践专题讲座;音乐史论、音乐美学专题讲座;中外民族音乐、多元文化专题讲座;演奏、演唱、指挥、排练专题讲座;作曲技术、音乐分析、音乐欣赏专题讲座;媒体技术、远程教育发展与实践专题讲座;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专题讲座;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专题讲座等等。
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有利于中小学校与当地高校之间、科研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有利于“教学团体”和“学习团体”的逐步形成,感召整个社会共同关心音乐教育;也有利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艺术视野不断开阔、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三)教学观摩式
所谓“教学观摩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是指通过学校内部或校际之间开展的音乐教学观摩所进行的音乐教研活动。
教学观摩式的音乐教研活动开展在我国各大中城市学校音乐教育中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业已积累了丰富的教研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研效果。不过,以笔者之见,这种教研活动的方式还可以再拓展、再深入、再创新。建议如下:
1、以建设优秀音乐课范例(独立课或系列课)为切入点,开展观摩式音乐教研活动。
2、以推介或演示国内外优秀音乐教学法为切入点,开展观摩式音乐教研活动。
3、以培养和推出音乐教坛新秀为切入点,开展观摩式音乐教研活动。
4、以“同题”(即同一课题)教学创新为切入点,开展观摩式音乐教研活动。
5、以“教学比武”(或教学基本功比赛)为切入点,开展观摩式音乐教研活动等。
事实上,不同学段、不同课题、不同课型的音乐课观摩,常常能够起到重要的教学探索、教学示范甚至教学引领作用。长此以往,必然会对观摩教师的音乐教育思想和音乐教学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艺术实践式
所谓“艺术实践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是指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实践,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所开展的音乐教研活动。方式包括学校(或学区)合唱队、小乐队的指导与辅导;师生音乐作品听赏;师生音乐会等。
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实践,集中展示或观察音乐教学中的成败得失。比如:合唱队、小乐队的建设发展水平问题;教师指导与辅导的方式、方法问题;师生音乐创作(包括电脑作曲)能力、水平问题;音乐会开办的质量问题、参与性问题、社会影响问题等等,都可以凭借学校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反观音乐教育水平和质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实践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既是对学校音乐教育成就、特色、水平、质量的集中展示,也是对学校音乐教育思想、方法、能力、水平的全面检验,值得提倡。
(五)教育科研式
所谓“教育科研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是指学校音乐教育中,通过教学团队开展音乐教育研究所进行的音乐教研活动。具体方式主要包括优秀音乐课教案设计、原创音乐课件设计、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教育科研项目申报以及项目申请书写作、学校艺术教育状况调查、社会艺术教育状况调查等。
严格说来,此类活动应该看作是较高层级的音乐教研活动,是一种具有学术性、探索性和前瞻性的音乐教育科研行为,需要团队合作,更需要教师们具有丰富的、比较深厚的音乐教育文化积累和底蕴。
事实上,通过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培养和提高的不仅仅是音乐教师们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也必将使音乐教师们逐步建立起牢固的职业信念,慢慢明白自身的音乐教育使命,坚定地担负起民族的音乐教育责任!
结语
本文从“音乐教研活动的内容”和“音乐教研活动的方式”两个方面,概要探讨了中小学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中小学校的音乐教研活动不仅是丰富多彩的,且也是引人入胜的。只要每一位音乐教师恪尽职守,真正用心地对待自己的音乐教学工作,音乐教研活动大有可为。
当然,也应该看到,开展好音乐教研活动,尤其是常态化的音乐教研活动,并非易事。其中,必需有教育主管部门(包括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等单位)的重视与支持,同时也还需要学校、教研员和广大音乐教师们的集思广益、密切配合,具体设计出音乐教研活动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从而使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 反思性实践 可持续性发展
一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所谓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如今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观念,已得到广泛而普遍的认可。但目前,教师专业还只是一个形成中的专业,至少就语文教师这一职业,仍然是“专业化程度”匾乏。
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的“非专业化”,表现在理论上,是至今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表现在实践上,是现实中语文教师的工作仍然停留在将“语文知识”从一本书搬到另一本书,以及通过反复操练让学生习得一些固定的解题技能这些机械简单的层面上。导致这种症状的原因,从外部讲,是“大纲——材——钦定教参——知识体系及检测”这一旧课程体系剥夺了教师个体活动空间;从内部讲,是大多数语文教师缺乏独立思考,缺乏批判精神与独创精神,一味曲从于教参与考纲而进行“非专业化”的自我认同的结果。在外在束缚与内在怯懦的双重作用下,无论是素质教育、创新精神,还是人文精神培养,每一次都只能成为语文教学论文中漂亮的词语,而对语文教育本身起不到多大作用。
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近年来的语文教坛所发生的变化,确实在预示着不仅仅是文字层面还是语文教育实践这一层面,都有可能获得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作为课程的核心——教师,理应把握当前的有利契机,自觉地成为语文课程的开发者,成为语文教育的反思性实践者,成为语文教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者。
二 在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实现专业发展
过去很长时间里,教师在课程上只是被动执行者的角色。教师与课程是分离的,教师几乎没有专业自主权,也没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新课程主张:课程发展就是教师发展,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要求教师从被动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参与的课程研制者角色。
语文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开放性与生成性。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需求又是多样化的,而语文学科课程只能给出一个涵盖学生言语经验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内容框架。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从语文课程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角度寻求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生长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形式多样:有基于浓郁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如温州地方课程之“山水温州”系列;有基于师生需求的校本课程开发,如我校的《唐之韵——唐诗鉴赏》,让学生走进杰出诗人与经典诗作,使学生领略到唐诗的精髓与真谛;有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校本课程开发,如我校“瓯潮”文学社团开展的“影视欣赏”“读书沙龙”;另外还有基于学校学科拓展、基于学校优势项目的校本课程开发等。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化成长舞台。
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丰富专业知识;通过课程的改编整合,通过把教育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炼升华为有价值的课题,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交流、专家指导等方式提高教研能力。教师由课程“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研究者”,教师的自信心得到极大增强,职业理想得到升华。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从各方面转变观念,包括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实际上,这种观念更新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价值观确立的过程。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实现从自发走向自觉的教师专业发展。
三 在语文教育的反思性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
在反思中实践。一堂课,两本书,一套试卷,几本作业本,这就是以往大多数语文教师实践中的语文世界的全部内容。改革需要从这里出发,依托一切现存的可用资源,开发可行的“课程系统”,扩大语文实践之边界,丰富语文实践之内涵。从李镇西提出“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以来,已经有许多语文实践者在各个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课堂外,如建设文学社、学生文学网站、教学论坛;课堂内,如把网络、电影和社会故事引入教学与课文形成互文性文本,等等。因此,成为课程开发者,也就是意味着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来探索一条未曾有人走过的路。
在实践中反思。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不同文本的诠释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对文本的解构,通过互文性文本的介入,通过与生活本身的参读,生成课堂当下的意义,这将极大地拓展语文教育在实践上的疆域。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写日志、构想、文献分析等方式单独进行反思,或通过讲故事、信件交流、教师晤谈等方式与人合作进行反思,或以“合作的自传”的方式,即由一组教师一起围绕目前工作的背景、当前正使用的课程、所奉持的教育理论、过去的个人和专业生活等主题写出自我描述性的文字,然后进行批判性的评论。
教师要从着重“什么样的知识对于教学是必要的”向“教师实际知道些什么”转变,教师对于自己、自己的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物、事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经过这样的积累、反思和顿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探究性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四 在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教育部清楚地认识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期性与连续性。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是对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的指导性意见,也是对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认可和整体要求。
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随着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深入,会引起新的课程设置的变革,这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增加了持续性发展的动力。语文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更新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构建了新的把握语文课程的能力结构,把“教教材式”的语文教学转向“用教材教式”的大语文教学;把自己的“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实践性知识”(教学工作的的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相交叉结合,为专业发展构建可持续平台。
与此同时,教师专业化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语文教师改变传统观念,打破僵化的教育学习模式,用全新思维去迎接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建立一种终身学习与持续提高的发展模式。当教师在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下成为具有自我专业发展和意识的教师,才可能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发展等,才可成为一个“自我引导学习者”,从而实现可持续性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国祥.成为课程开发者——语文教师专业化之思考[J].教师之友,2004(7)
[2]丁坤.可持续性发展: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6(10)
[3]丁钢.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研究,2001(2)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比校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和基础教育师资市场需求的变化,从20世纪末开始,国内各大师范院校逐渐开始对传统的师范类人才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基础,提升教师教育专业能力逐渐成为改革的主流方向。提升教师教育专业能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和质量来实现的。从各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可以窥见目前我国师范类人才模式改革的基本走向及利弊所在,为相关院校下一步的改革提供借鉴。本文主要以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为例,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模式、具体课程变化、’课程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初步说明目前国内主要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特点及问题。
一、教师教育课程设里模式
选择何种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反映了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认同程度。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通常都嵌入到专业课程中,作为专业课程的一小部分而存在,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混合,“师范性’,基本让位于“学术性”。这种嵌人式的课程设置模式,对教师教育课程没有总体规划和设计,以老三门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课程设置为代表。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呼声日益高涨,教师教育课程独立设置的模式逐渐清晰化。从目前国内主要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来看,已经基本上都往教师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分开设置的方向走,反映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理念的加强。
北京师范大学位居国内师范院校的首位.办学定位为“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从1999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就开始探索师范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将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师教育剥离,将教师教育的重心上移到研究生阶段,大力加强研究生层次的高素质职前与在职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的改革思路,实施了以4+2模式改革为重点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北京师范大学目前的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分为本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本硕相连的"4+2"模式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都是非常明确地将教师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分开设置,独立设计。其本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由学生自由选择修读,与毕业证书不挂钩,只有选择教师职业的学生自愿修读""4+2"模式则更明确地体现了学科专业与教师专业课程独立设置的理念。
首都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是“建设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较早地探素了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共建的“教师发展学校”模式,在北京丰台区建立了“丰台区教学服务中心,,其教师教育课程也是自成体系,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设计,形成了以教育实践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院校,其办学定位是“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师范专业打破了只培养教师的单一模式,除开设教师教育方向外,还开设其他培养方向。同时为加强教师教育的学术性,除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外,各专业必修课中不安排教师教育类课程;将教师教育类基础理论课和技能课结合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在2004”年,推行了“4+2"六年一贯制。华东师范大学也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院校,其办学定位是“建设成为一所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高水平协调发展、教师教育领先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从2006年开始,正式独立设置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酝酿成立整合各类资源的教育学院,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同时积极探索"4+1+2"本硕相连,大学与中学共同培养的模式,将教师专业培养后推到研究生阶段。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大学.是上海地方大学中一所以本科层次教育为主要任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文科见长并具有师范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其办学定位是“建成以培养高素质、宽口径、应用型人才为特色的,以教师教育为优势、若干学科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开放性的教学科研型综合大学”。其师范类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面向上海市,目前,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仍以本科为主,其教师教育课程也主要放置在专业课程内。
二、教师教育课程具体设里及特色
具体课程的设置,取决于不同的设计理念和培养目标。除了在改变老三门的课程设里,丰富课程类别与门面各校表现出一致的倾向之外,各校的具体课程设置表现出更多的特色。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在必修课方面变化力度不大,仍然设置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实习这几门比较普遍的课程;唯一的变化是增加了一些学科教学类系列与教师教育相关任选课程,这些课程由相关学院开设,可记成绩,不记学分,由学生自由修读,学校的管理力度不大。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了精心设计:必修课程除政治理论、外语、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20学分外,其他全部为教师教育课程。必修课程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教学见习、教学实习;选修课程包括:学校德育与教师伦理、现代教育技术概论、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评价、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综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STS课程及实践、数据统计与分析、个案研究、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必修课程在史论及研究方法类课程方面有所加强,选修课则结合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进行了能力培训设计,突出应用性与前沿性。
首都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分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实践基础、教育科研基础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在必修课程方面,与北师大类似,除教育学基础、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外.增加了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变化不是特别大。在选修课方面,首都师范大学根据自身教师发展学校的培养模式,着重结合贯穿四年的中小学教学实践活动,设计与基础教育相关的课程,并将课程理论应用到相应的实践活动中。其开设的选修课程主要有:基础教育改革专题、教学设计、教育测量与评价、班级管理、青少年心理发展、性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测评与诊断、教师心理、班级管理、教材分析、教育影视作品欣赏、社区教育、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中学教育科研实践、教育专题研讨、教育论文写作、行动研究实践、教育社会学专题、教育史专题、课程与教学论专题、教育文化学专题、教育经济学专题、教育政策与法律专题、教学管理专题、教育哲学专题等课程。课程丰富,而且根据学生教育实践活动的进程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类基础理论课和技能课结合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其基础必修课包括课件制作、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学科教学论、教学技能训练。
华东师范大学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教育与心理基础理论类课程、教育研究与拓展类课程、教育实践与技能类课程、学科教育类课程四大类30学分。必修课程包括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师口语、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学科教育类课程共计22学分,选修课程包括教育思想与历史变革、教育理论及其应用、心理与特殊教育、学校课程研究、教学策略与方法、斑级与学校管理、教育研究方法、教师与学生发展九大模块,开设有中国教育传统与变革、西教育史、当代国际教育思潮研究、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社会学、理解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发展、课程文化、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等35门课程,涵盖了基础教育研究的方方面面。
上海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设计较为简单,主要设置了必修课程,包括教育原理、教学与课程导论、德育与班主任、教育科研方法、心理学与教育、学习心理与教育、青少年心理与辅导、学科教学论、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在心理学及教育科研、德育与班主任方面、教育实践方面都有所加强,选修课程由各学院自由开设,学校未做统一设计。
从课程具体设置来看,各校在必修课程方面的设置都持较为谨慎的态度,普遍在教育科研、教育实践方面有所动作,更大的改革集中在选修课程方面,选修课程的体系化与多元化是各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各校都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强化某一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更偏向于教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更偏向于教学实践;华中师范大学更偏向于教育技术与教育研究。
三、课程实施方式
有了丰富的课程设计,如果有效实施是能否达到设计目标的关键之处。由于各校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都增加了课程门数,如何在学科专业课程相对稳定甚至有所加强的情况下将这些课程有效实施,是各校面临的一个具体操作问题。以高层次的重点师资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师院校逐渐将教师教师课程放置到本科后阶段来实施,以4+X模式来解决四年内同时解决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专业课程基础的学时学分紧张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是这种模式的领军学校,从1999年就开始摸索,到2006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可以招收教师教育硕士研究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4+2’可操作模式。目前采用类似思路的高师院校越来越多,2004年,东北师大开始试行"4+2"模式;华中师大从1997年试点,2004年推开六年一贯制的“4+2"模式;2005年,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先后推出“4十2”模式;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推出“4+1+2’模式,与上海市重点中学联合培养本硕相连的教师。在本科后以延长2-3年的时间集中地学习教师教育课程,这是国外通常采用的专业与师范分开培养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专业性与师范性冲突的问题。但长达6-7年的培养时间,目前只适用于精英式的教育师资培养,不太可能被用来大规模培养高层次中小学教师,其培养规模目前还不足以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优化的大批高素质师资需求。如何解决本科阶段的高素质师资培养问题,也是各高师院校面临的问题。
从操作角度观察,各校在本科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上,都有特别的设计。北师大因为上移重心到硕士阶段,因而本科的教师教育课程主要以教师资格证课程为主,课程主要安排在晚上、周末、假期开设,选修课程开设时只计成绩,不计学分。华中师大的本科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则主要以第二学位的方式修读。这两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修读基本不与学科专业课程冲突。
而在本科阶段有丰富课程设计的学校,例如首都师大、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则不约而同地在课时和学分设计面进行了调整。在课程学分设计面,上述学校全都设计了以1学分为单位的短课程,特别是选修课程门类较多的学校.像华东师大、首都师大,选修课程以1学分的短课程为主;同时在单列教师教育课程计划而学生毕业修读要求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教师教育课程虽然单列,但仍然以全部冲抵或部分冲抵的方式进人专业学分,某种程度上仍然是学科专业与教师专业混杂的模式。例如首都师大的教师教育课程共30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为20学分,10个学分必修,10个学分选修,教育实践学分10学分,16学分占专业选修课的学分.4学分属于通识学分;华东师范大学设计了30学分的教师教育课程,学生若选择师范专业,则教师教育课程成为专业课程,超出修读学分要求的课程学分则抵充通识教育学分。与同一专业非师范类学生修读课程相比,专业课程少了30学分左右。上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则分别进入专业必修课、任意选修课、实践性环节等,混杂性更为明显。
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
根据锡教电[2005]202号文件部署,我校认真准备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复评及重新确认工作,召开了专门的工作会议,对学校现有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目前要做的工作,制订了近期的建设发展规划,查漏补缺,提升档次,力争顺利完成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复评与重新确认工作。
(一)加强组织与管理,保证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规范化
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直接负责,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发展制定规划及工作重点,及时传达贯彻上级工作文件和有关会议精神,把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列入每学期学校工作目标,作为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方面来抓。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每学期都有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的工作目标,定期召开会议,了解工作情况,部署运作方案,开展学校教育技术的管理工作。注重发挥为学校特色建设、教育教学服务的职能,从硬件的正常使用维护,专用设施的管理,软件的征订推荐,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校园网络信息平台资源库的维护,保证了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办公室现有专职人员2名,兼职人员3名,下设教育技术中心教研组,以各年级教研组长为核心,带动全面的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各班设立电教课代表协助教师开展教育教学与设备管理。
(二)保证经费投入,努力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
我校紧跟时展步伐,在每年的预算经费投入上都保证有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必须建设与维修经费。各专用教室和场地都有保证,设施设备基本齐全,我们根据工作需要即时更新了一些陈旧落后的设备,添置一些先进高档的设备,并对各专用教室的整体环境进行清理整治,力求净化、美化、规范化。对于重大的建设项目,我校也根据总体发展规划有计划的实施,多方努力保证资金的落实到位。
从1993年到2001年,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历经四代更替,从最早的386sx计算机到586无盘终端,再到赛扬800,从单机到网络和多媒体电子教学软件,每一次更新都是为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2001年学校投入三十多万建成了以千兆多模光纤为主干、100M到桌面的校园网,校园网通过10M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将校园网和因特网连通,使用Linux网关服务器在城域网中自己的网站。中心机房配有APC不间断电源,有WEB、FTP、E-Mail、VOD、资源库、OA服务器共7台。校园网的接点遍布学校各班,专用教室,教学办公室。部分班级配备了视频展示台,VCD,计算机,大屏幕彩电作为多媒体教学的实验班级。
我校不仅加强信息化环境与教学条件的创设,还大力加强其他专用教室的改造与完善,及时添置实验设备和教学仪器教具。
(三)注重软件建设,推进教育资源特色建设
我校的软件库建设比较早,以磁带、胶片、录象带、光盘、磁盘等为载体的教育软件资料数量和品种上都比较齐全。主要学科能够达到一班一套,配套和自制的多媒体教材在数量上也能够符合教学的需求,我们对于省里规定的电教教材代办费的使用也很慎重,严格作到了专款专用,并尽量使其发挥最大效用。
在电教资料的管理上,我们在内部网上使用asp网页结合数据库技术了详细的软件目录,使全体教师了解最新的资料目录,可以在教学时随时借用。随着校园网信息平台的建立,我们把一些教学中使用频繁的优秀的辅助教学软件和电教资料整理出来,采用ftp及优秀课件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和共享,老师们在备课和上课时可以直接查阅和调用,教学工作效率提高不少。
为了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我校采用自主建设与采购相结合的方法,制定激励评价措施,提高教师共建资源库的积极性,网上的教学资源接近200G。配备了校园网络管理平台,国之源和腾图教学资源库,鹏博士课件制作资源,视频服务器采用远古科技的viewgood视频点播系统。校园网上的资源为学校教育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我校投入使用已两年的电子教案管理系统,把各学科教研组的螺旋滚动备课形成的优秀教案,采用网络进行,提升了学校知识管理的水平,也为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四)认真组织培训,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能素质,是开展好学校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关键所在。我校除根据上级的安排,进行骨干教师的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考试外,还在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培训。学校利用业务学习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有关材料,进行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活动,不定期地举办现代教育技术讲座,开展应用研究。从一开始的会使用三机一幕,到现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的培训,网络资源库的使用,网上备课系统与教学平台的使用,逐步深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目前我校教师人人会熟练使用常规电教设备,教师参加第一轮省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和第二轮的信息技术操作模块考核,100%的教师都顺利地通过。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都掌握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学会使用网络化教学平台进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普及带来了现代教育技术向各学科教学渗透的新局面,学校教师先后在语文、数学、自然、外语、音乐、美术等各科开展了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践,为学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校近几年参加无锡市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电视大赛,获得了一个特等奖,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的好成绩。我校的信息技术学科从三年级开设到六年级,每周一到两课时,采用江苏省信息技术实验本教材,制作了网上电子教材,开设了学习交流论坛与作品园地。学生每年都积极参加信息技术应用竞赛,展示了自己的技能。除了竞赛,学生还认真开展信息技术兴趣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把学到的信息技术本领与生活、学习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素养。通过创建无锡市绿色网吧活动,结合信息技术道德教育,学生上网与使用计算机行为的导向与指导,切实改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片面认识,倡导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
(五)深入开展教育技术实验研究,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我校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列入各学科的教研计划之中,教研组和备课组确定本组的专项子课题研究内容,开展定期活动,进行教育技术实践探讨,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恰当选择媒体组合,确定使用媒体时机,灵活地运用信息媒体。
我们还通过公开课、示范观摩课、教育技术活动日等推进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建立专门的课堂电化教育评价标准,尝试多种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整个教育教学领域开展研究与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活动,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活动,尝试学生自主性学习、协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技术科研工作多层次、多角度开展。“九五”期间我校的省级电教课题出色地完成了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十五”省级电教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也已经进入结题阶段。
教师在多年的电化教育实践中,尝到了提高教学效益的甜头。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题的带动下,实验人员均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上认真探索、总结,学校上下形成了热心参与信息技术应用探索的氛围,产生了具有一定业绩的研究型中层领导和骨干教师,多名教师在市级以上课堂教学比赛或观摩中获奖。平均每学期均有5至8篇论文在市级以上交流或发表。
(六)加强硬件软件管理,优化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的整合
管理好设施设备是提高设备使用效益的保证。我们对学校增添的每一项设施设备,建立帐册,制定了专兼职人员岗位职责和各专用室的管理制度。学校专用场所设施的硬件由学校统一管理,专人保管,对一些常规教学设备包管到班,实行分层管理,由班主任负责,电教课代表协助,学校管理人员定期检查使用情况,期末收回检修。设施设备的完好率都保持在99%以上。
近几年我们着力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掘现代教育教育技术硬件和软件在学校管理及教学管理的作用,提高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益。采购了部分管理系统如中小学学籍管理网络版,清华泰豪校园网平台,中教育星备课系统,科利华校长办公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瑞博网络教学平台。同时注重根据需要自主进行开发,几年的积累,我们已经初步完成了校园网络信息平台的整体架构。
1、校园网外部网站,依托虚拟主机空间和域名解析,通过jycjzx.com访问,主要一级栏目有学校概况、学校建设、师资队伍、学校报道、学校管理、教育科研、课程改革、家教园地、校友天地、联系方式,主要报道学校新闻、教师学生成果喜报,为师生及广大访问者提供学校重大活动、新闻的报道,以及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信息。
2、校园内部网站一级栏目有校园新闻、学校工作、德育园地、课题研究、教师频道、学生频道、教育技术、网站服务。另外提供了软件资源、图片资料、教育论坛、留言、行事历、校内E_mail、FTP服务、影视动画廊、BLOG研习网等频道。后台采用动易网站管理系统acess版。
3、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部门网站采用动态网页技术实现了网上规章制度、工作安排查询;电教软件、目录、课件资源查询;电教设备管理;软件资料借用登记、归还查询;设备报修维修登记;构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课题研究和教学资源专题网站。
4、教师频道中开设了资源中心、资料中心、网络课堂、情趣作文、螺旋备课、国之源库等链接,还有论坛及blog网志系统。
5、学生频道中设置了知识乐园、作文园地、网上学习、学生论坛、网上读书等链接,及时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及资源供学生浏览。
受城区学校整体规划发展的影响,我们学校不能像其他学校一样作更长远的规划和建设。但我们的思想观念是高度重视,认真学习,紧跟时代步伐,时刻把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同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需要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开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工作新局面,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齐心合力地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将素质教育现代化和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