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0 23:40: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耻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今年学术界颇为热闹:“抄袭论文”甚至“学术圈内讧”占据了舆论相当重要的位置。论文抄袭、学术造假层出不穷,其中就不乏重量级学术代表及最高学术荣誉――院士的身影。造假之潮,泛滥于项目申报、各类评奖、教学评估等各项活动中;甚至有集体作假、单位领导和学科带头人作假,并且声称作假是为了“学校发展”、“学院发展”、“学科发展”;而教授、博导、校长论文抄袭则是做好事,“为帮助学生”……你看看,造假的理由还很“高尚”哩!
我们的耻感文化去了哪里?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哪儿去了?一些知识分子羞耻感缘何丧失殆尽?
如此种种道德滑坡警示我们:重塑我们的耻感文化已刻不容缓!知耻,是老祖宗留下的一种丰厚遗产。我国传统文化,历来看重“知耻”精神。孟子说:“人不可以”。管子从族群与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看待知耻:“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古代的哲人志士将知耻放到了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清末大学问家龚自珍将荣辱感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礼记・中庸》有句名言:“知耻近乎勇。”意思是,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
知耻近乎勇,一个强盛的民族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的耻辱感。“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国语》)越王勾践不忘耻辱,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三千越甲终吞吴;二战后,日本的战败国耻辱感,促其发奋图强,最终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知耻近乎勇”,还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对耻的认知是需要勇气的;勇,又是勇于改过。我们的国民有多少人有此“勇”?
近年,国际上有两件事,值得我们深思:一是动荡日本政局的毒大米事件,事后农林水产省大臣太田诚一引咎辞职,奈良县米老板中川昭一因受不了良心折磨而自杀;二是俄罗斯奥伦堡州中学教学楼楼梯坍塌,导致5名学生罹难事件,该校副校长、同时也是遇难学生所在班级负责老师,在万般自责之下自尽。
法律并没有作出任何裁决,而他们却先作了自我了结,其生命坍塌于灵魂深处的耻感。而我们本土,食品含毒事件、塌楼、塌桥事件不断,你见过谁因此感到耻辱而自责?不用说没有自杀的,就是主动引咎辞职的你见到多少?
日本人长谷川弘一说中国人是:国民整体素质低下、缺乏民族凝聚力、缺少现代文明的特征,诸如没有公共意识和社会公德、无卫生习惯、少教养、乏竞争意识、缺理性思考的习惯、无规则意识……许多中国人对此愤愤不平。但冷静思考,他的话让我们汗颜,毕竟他所说的确实是我们中国相当一部分国民所具有的劣根性。我们没有理由盲目乐观,没有权利掩耳盗铃。我们理应像越王勾践那样,时时刻刻不忘国耻,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中国才有希望真正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明代顾炎武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的一些知识界的造假精英,丧失了耻辱感,也便丧失了责任感。
知耻,也是人类公认的一种美德。因为知耻,才能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人类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内省观察,有了批判审辨精神,有了羞耻感和“耻感文化”,我们才有了文明的生活方式,懂得了什么是义务、节制、正义、勇敢、创造、奋斗、诚实、感恩、博爱,什么是龌龊、野蛮……所以,“耻感文化”可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素养的体现,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深的道德考量,是需要我们必须珍视的一个道德符号。道德滑坡必然招致伦理灾难。制度,管人,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文化,管脑,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重塑我们的耻感文化已刻不容缓。
当前的青年学生是具有典型的独生子女特征的一代,依赖性较强,个人独立意识和奋斗精神缺失;同时他们的成长又处于社会快速转型阶段,或多或少地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明显存在着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个别甚至无视道德规范等情况。因此如何切合青年学生的实际,将“八荣八耻”精神内化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关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成败。
首先,唱响主旋律是基础。通过旗帜鲜明地推进“八荣八耻”的舆论宣传,给学生产生更大影响、留下更为深刻印象。对于高校德育的全局而言,一方面学校要在人文类课程和专业课学习中体现“八荣八耻”精神内涵。人文类课程要在中国文化传承、现代道德规范、哲学思考引导等诸多方面激发学生讨论“八荣八耻”精神内涵的兴趣,使他们逐步认同和接受。而专业课程中,通过知名专家学者辛勤劳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他们崇尚科学、艰苦奋斗的精神,并在严格学术论文的要求和学术道德规范中让学生理解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品格;还可以通过挖掘学生身边的专家学者学成回国、奉献人民的经历让学生感受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真情。另一方面要调动好高校的学生辅导员的积极性,注重引导优秀的学生党员干部,配合第一课堂,围绕“八荣八耻”开展唱响主旋律活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最强音。例如,借助各个红色网站(包括学校主页、党建网、宣传部网站、邓研会网站、生活园区网站等)、各种宣传媒体(学生报纸、学院杂志等)、不同宣传手段(组建宣讲团、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广泛发动,将“八荣八耻”深入学生生活。
其次,润物无声是关键。以“八荣八耻”纲要,开展特色活动,潜移默化地推进荣辱观教育。
实际上,“八荣八耻”精神内涵应该更多体现在第二课堂中。譬如,以时政讨论激发爱国热情,以公益服务增强服务人民意识,以创新实践激发科学探索兴趣,以生产实习感悟辛勤劳动价值,以体验式活动渗透团结互助精神,以诚信档案引导诚实守信态度,以法律常识普及推进遵纪守法意识,以名家成才论证艰苦奋斗精神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一定要高举“八荣八耻”旗帜或是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学生辅导员要有意识地围绕其中的一点或是几点,开展行之有效的工作,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想象的空间、领悟的空间,在增长技能的同时体会到“八荣八耻”现实的价值。
关键词: 医学生;临床;人文;素质教育
新世纪的医学生应该成为既有科学技术,又有人文精神的高级医学人才,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医学生健康职业人格的核心,也是促使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前提[1]。
目前国内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不足,首先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安排不够合理,缺乏学科整体性规划;并且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较薄弱,从事人文教育的教师知识结构欠佳, 缺乏医学知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再者,受当今社会“一技之长”以及“商业化”的影响,部分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改变,有的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因此,应该加强临床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不但医学知识得以巩固,同时临床人文素质得以提高,为日后成为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务工作者奠定基础[2]。
1 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1.1 重视在医学生的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前的入科培训多集中在临床技能操作方面,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如医德医风、法律法规、人际沟通能力等非技术层面的培养。鉴于当前较为复杂的社会医疗环境,更凸显了临床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增设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入科前人文教育课程,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对临床人文素质的一种理性认识,初步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服务、不为名利、刻苦钻研、献身医学的理念;结合具体病例,现场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进入临床首先就有一个认真的态度,从查体的系统、病案文书书写的规范、查房及记录的严谨,始终保持科学态度,使医学生认识到医疗与法律的关系,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注重环境熏陶,经常开展专题讲座、科技竞赛、文化节等,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邀请知名专家及教授座谈、讲课,结合他们精湛的医术与崇高的医德,使学生亲身感受真正的医者所应有的风范,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培养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以济世救人为荣,以索要红包为耻;以服务患者为荣,以欺骗患者为耻;以博学精业为荣,以愚昧无为为耻;在医院人文文化环境建设中,体现出医学特色、医学文化,如:摆放历代医学名人的雕像,修建雕刻着历代医家医德格言、历代名医医疗活动及医学生誓言的文化碑廊;在尊重、理解患者的基础上,进行诊疗活动,并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如:冬日天寒,查体前将手或查体工具稍事暖一下、做完治疗后给患者盖好被子,这一小小动作不仅温暖患者的心,拉近医患关系,也是良好人文素质的一个缩影。
1.2 注重在医疗实践中言传身教
老师要在医疗实践中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向学生传授与患者交往的技巧,培养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其次,临床教学中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精心准备教学案例,而不是单纯针对疾病本身;要增加伦理、社会、法制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某些争议大的检查、手术和技术,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伦理选择;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技能。第三,临床实习期的人文素质评估应该更多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个人评价、同学互评与教师评价等方法全面评估学生。
1.3 积极开展医疗社会实践活动
带领学生到基层、贫困地区,走访各级医疗机构(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并深入到农户中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健康普及教育,赠送药品和医疗器具,送健康到基层,使医学生的个人价值在为社会服务中得以充分实现;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实践与健康调查,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培养其服务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学习八荣八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成长的导航,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能做二十一世纪的新人类,为社会主义事业,为祖国做出我们的贡献。努力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
最近,我们大学校园里谈的最多的或许就是“八荣八耻”。但什么是“八荣八耻”,它对我们的意义又是什么,或许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了,其实荣辱观并不仅仅是一句政治口号,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它离我们很近,潜意识里我们都有我们自己的荣辱观。而正确的荣辱观是我们人生的重要导向灯,没有正确的荣辱观很难走向正确的方向。
什么是荣辱观?荣辱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荣辱观渗透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之中,不仅影响着社会的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从这看来我们知道荣辱观是何等重要,它左右我们的社会发展,对个人而言,它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轨迹。
对于我们而言,什么是荣?什么是辱?开始或许我们都觉得抽象、遥远,但其实身边的小事时时在体现着荣与辱。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细节和小事令我们感动——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同学情,邻里情...也有很多事情让我们气愤——只求私利,破坏公物,不仁不义,扰乱社会秩序……
我们为这些令我们感动的事喝彩,为那些损人是而气愤,这就是荣辱观,我们不会去做那些有辱自己的事,也不容忍它的一再发生。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坚持自己的荣辱观,他们为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做了很多,有些我们看到了,有些没看到。但它都在发生。
在“2005•感动东城”首届十大公德人物名单揭晓,77岁的退休干部谢亮榜上有名。谢亮义务指路15年,被人誉为“指路大王”。谢大爷十几年义务指路感动了很多人,有许多志愿者假如了谢大爷的指路小分队。而风雨无阻的十几年也给谢大爷带来了不少的喜怒哀乐。但他从未在风雨中退出,坚持了十几年。是什么让他坚持这么久,无怨无悔。是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他以此为荣,以此为乐。
八荣八耻的第一项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祖国是我们所属,是我们所在。不管遇到什么我们最不该做的就是危害我们祖国利益的事情,热爱它,建设它才是我们最该做的。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物质文明的超速发展带来的却是精神
文明跟不上物质文明的脚步,青少年的骨子里很难懂什么是荣辱。现在的小孩都有点自私,并不是谁的错,时代造成很多这种无奈的结果。所以在此时的中国我们应该开展爱国教育,把国家的荣辱当做自己的荣辱。爱祖国。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那里,是有区别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着眼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汲取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的精华,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中国千年历史,承载功德无量。佳话绝唱,犹响于耳。正是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灿烂文化,才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今日世界之“瑰宝”。怎样理解历史上的荣辱观?荣辱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历来十分重视荣辱观念。“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等等格言警句,都说明古代的哲人志士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这是我们民族珍贵的思想财富,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一个社会要全面发展,应当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进行。
现在的社会中,甚至于中、小学生中都有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现象,少数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论文摘要】当下,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以礼、义、廉、耻为核心的儒学“修身”之道对解决这一问题有着重要借鉴。
一、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道德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完善过程,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职业态度消极。在某些部门和行业,仍然存在人们常说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的现象;职业责任心不强。某些人过多地考虑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和本人的利益,缺乏大局意识、公益心、责任心;职业作风不实。某些地方或部门的领导不是立足本地实际,而是“唯上”、“唯书”、“跟风”,热衷于提新口号、出新思路、出政绩,不深入调查研究,大搞形式主义,往往是决策的事项多、执行的少,执行后达到预定目标的少、群众满意的少,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职业道德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正在严重威胁着和谐社会的构建。那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源自何处?追本溯源,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职业道德教育的不力。我们的教育一路高唱科技、技能之歌,却往往忽略了对人文、道德层面的追求。职业道德水平的滑坡,职业道德教育难脱其咎。那么,如果从更深层次作进一步的精神性追问的话,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境界?不妨把目光投向投向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学,到那里去寻求答案。
二、儒学“修身”之道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当代启示
一种学说能否得到人们的青睐,从而大行其道,大放异彩,特别是其能否为现实服务,以实现它超越时空的历史价值,主要取决于其是否适应现代人类的需要或时代精神的呼唤。儒学即是如此。挖掘儒学,尤其是儒学“修身”之道之功用,必能迸发其积淀数千年的能量,更好地为现代职业道德教育所用。
儒学一向以修身作为教育的中心,在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她对中国传统理想人格、价值观念与社会心理等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当下职业道德教育更应受到儒学这一传统的影响。
1.“礼”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当代启示
“礼”的起源甚早,与中华原始先民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据文献记载,夏、商、周三朝都曾拥有自己较为完备的礼仪系统。到了西周,已发展成了较完备的礼制,可以用她来定亲疏、别贵贱、决嫌疑、明是非,使人迁善远罪。礼位居“四维”之首,地位十分重要,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诚如孔子所言:“不学礼,无以立。”
礼的基本精神有两点:一是恭敬;二是逊让。古人云:“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恭者,礼之本也。”“礼者,敬而已矣。”这些都说明,对他人的恭敬是礼的基本精神之一。同时,古人亦云:“让,礼之主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让,是那礼之实处。”这些又说明,逊让亦是礼的基本精神。虽然,恭敬与逊让在分别使用时,其具体含义与要求不尽相同,但在这里,二者又有不可分离的紧密联系,共同要求人们“辞尊居卑”、“自卑而尊人”。而就层次来说,恭敬更为根本。让是由敬派生出来的,无敬便不能让。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对他人的敬让又出自于对他人的仁爱。所以,孔子一再将礼与仁并举,强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内在本质,并发出了“人而不仁,如礼何”的感叹。礼贵在真诚,因而礼的隆重与铺张浪费又是有严格区别的。孔子曾说:“礼,与其奢也,宁俭。”认为礼过于铺张,反而有损于隆重,不是真的行礼,而是害礼。这种发自仁心的恭敬与逊让之礼,正是做人的根本,是职业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2.“义”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当代启示
“义”是一个人处事、做事的标准。《论语卫灵公》中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里仁》有“富与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义”是高于生命的道德意志,强调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丧失这种道德意志,同样,“义”也不可为富贵、贫贱左右。但儒学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富贵,摆脱贫贱,只是如果得到富贵与摆脱贫贱有损于人的道德意志,那就不可为之,这种思想在孟子那里就成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义,是为谋求整体利益、维护人格尊严、实现个人价值服务的一种道德规范。
3.“廉”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当代启示
廉,即清廉、洁白的意思,古人云:“不受曰廉,不洁曰污。”不受,就是不受贿赂,不接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污,就是不贪不图,不沾不染。廉,在中华民族历来被视为是“人生大纲”。廉,首先要求少、们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古代许多格言谚语、家训家诫都强调为人清正廉洁,如“勿贪意外之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贫贱不能移”,“出淤泥而不染”等等。古人认为,只有清廉自守才能保持自己的名节与尊严,才能有安宁坦荡的生活,所谓“为人不做亏心事,夜来不怕敲门声”,“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廉,还与俭相通,崇俭反奢同倡廉戒贪,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廉,不仅是关系到做人,而且是关系到各个职业的的重要道德规范。
4.“耻”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当代启示
耻,即耻辱,是一种伦理意识;“知耻”,就是知道羞愧与荣辱,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孟子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禽兽没有羞耻感,完全依赖本能而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提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把这种道德感看成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之一。“知耻”对于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康有为曾说:“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耻”,是与爱护他人荣誉与尊严、讲究个人人格密不可分的一种重要道德规范。
当下,我们应认真研究与吸纳古代礼义廉耻思想的精华与历代进行礼义廉耻教育的经验,结合时代精神,开展有效的工作,从整体上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这是广大教育者的呼声,是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措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管子牧民.
[2]论语季氏.
[3]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4]王符.潜夫论交际.
[5]孝经广要道章.
[6]左传(襄公十三年).
[7]孟子离娄下.
[8]朱子语类(卷二十六).
[9]论语八佾.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社会;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11-02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引导、激励、支撑、保证的作用。牢固树立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八荣八耻”的思想内涵,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意义
2006年,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文字不多,切中时弊,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它立足中国国情,着眼现代化发展,概括和发展了道德观,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和凝练升华,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服务人民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是每一位公民新时期应遵守的道德准则,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概括和总结,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体现了鲜明的时代要求。“八荣八耻”的提出,是对“以人为本”的新的解释,是对和谐社会的新的要求,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培育新时代社会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精神要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迫切需要,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如何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和各个环节?
1.构筑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机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从他律和自律,亦即从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两个环节着手。教育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的外部机制的基础。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端正社会风气和提升公民素养,使人们明辨荣辱是非,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和良好氛围。
2.形成追求崇高道德修养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否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应,关键在于广大公民能否通过道德修养,升华到较高的道德境界。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示范机制,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现,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凝聚社会各阶层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3.营造惩恶扬善的社会舆论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共同的道德标准,整个社会具有稳定的内在秩序。实践已经表明,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是不能构建和谐的,一个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更无法实现和谐。
4.丰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但市场自身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效益经济,更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八荣八耻”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提出鲜明的是非、善恶界限。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营造荣辱分明的社会氛围,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是一个动态的开放大系统,各部门是系统中的子系统,大系统要正常的运转,需要各子系统正常的运行,并且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达到合理的运作。学校大系统运行的目标就是要在一定时期内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包括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性、建设性的高素质人才,以及为培养人才所作的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科研成果包括为国家和社会承担的各种级别的科研课题,在各种刊物和各种会议上发表的有创建性的论文数量,申请的专利数量,以及出版的各种著作和教材。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较好的优惠政策,更需要有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谐的校园环境,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以及合理的用人机制等根本条件作为保障。
1.和谐的社会,有助大学系统正常运转,学校投入的教学和科研的人力和财力才能够达到合理的匹配,产生最大效益。和谐的教学和科研环境,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一套科学的科研管理制度作保障。教学为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科研从根本上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只有教学和科研相互之间协调发展,学校这个大系统才能够良性循环,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和谐孕育生机,和谐校园为广大师生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广大师生更好地施展个人才华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校的规划、学科的建设以及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联系。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建立一套有序的、规范的、合理的、大家公认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有了和谐的校园环境,人们才能够最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专长和特长,各尽所能,为国家、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建立和谐校园,可以推动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学校要发展,需要不断地积累人才资源。人才资源的积累可以采取引进、培养和提高现有师资队伍水平等途径。有了和谐的社会,有了合理的规章制度可遵循,有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够聚集更多高水平人才。有了人才,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才有可能上水平,学校的规模才有可能扩大,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所保障。
3.构建和谐的校园生态,完成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调和由于师生关系而引起的各种分歧和矛盾,实现师生之间在情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等方面的相互宽容和理解。
(1)更新教育理念,突现师生合作。在信息时代,教育的重点已经由传授现成的知识转变为学习的能力、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造力,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应把研究生看作贮存知识的“容器”,而应视为亟待被点燃的“火把”。要彻底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才是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者的努力方向。
(2)加强情感交流,和谐师生关系。师生的情感是指教师与研究生在教育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态度和感受,师生的情感主要受到双方人格水平和交往态度的影响,其中教师起着主要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最好的“教材”和“范本”,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剂,对和谐师生关系起着积极作用。
(3)弱化伦理权力,平等师生关系。师生间的平等关系需要我们营造民主氛围,树立民主意识,保护研究生权利,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把研究生作为一个具有平等生命体的人来看待,摈弃专制思想与等级观念,提高师生权利与义务意识,让校园更有生机。
4.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校园。
(1)强化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坚持用科学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真正树立起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用科学知识和先进理念更新知识结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作风,自觉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当前的形势,处理和解决好遇到的问题,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2)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发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自主创新,使思想观念和行动紧跟时代潮流。要增强创新意识、进取意识、争先意识,坚决克服懒、散、软的思想,切实改变工作中消极懈怠、被动应付的不利局面,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尽心竭力刻苦学习。
(3)严于律己,艰苦奋斗。要加强自身修养,正确对待名利、钱财,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继承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精神风貌,旗帜鲜明地倡导“八荣八耻”,铸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如何在新形势下创新荣辱观教育方法,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并采用多种形式,寓教于乐,不断激发研究生的崇高精神追求,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当代研究生道德思想教育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推动研究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做到润物无声给人启迪,细水长流持之以恒。营造以“八荣八耻”为镜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同心同德为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世纪桥,2006,(4).
一、政治思想素质
本人始终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八荣八耻”,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平时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和教研活动,提高了对******的认识、拓宽政治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并努力向******员学习,用一名******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身作责,严以律己。
二、业务能力
1、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已任,把成为优秀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孜孜追求。任现职以来,我要求自己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坚持系统性、启发性、研究性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突出落实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都要设计学生参与的情境,来引导和训练学生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法环境中掌握好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化环境下进行协作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在无锡市第二届信息技术学科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在我校“开启教学智慧,激发学习潜能”教学展示活动中,对外公开课《网页制作》,受到好评。
2、教育科研
教师的生命力来自教育科研,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20*年,本人独立承担了校级子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科研工作,并与许明源老师合作,进行了“无锡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展示课”活动,课题为《白杨礼赞》,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课题的结题论文《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获得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比三等奖。论文《网络环境下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获无锡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论文评比三等奖。
3、学生竞赛和课外活动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学科,也是开展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绝佳舞台。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有特长学生的发现和培养,并开展竞赛培训工作,我指导的梁晨亮、杨帆、祝婷婷等二十多位学生在省、市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本人也在20*年、2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无锡市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辅导员、伯乐奖。
为了避免社会网吧对青少年学生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优势,本人积极组织和开展校园“绿色网吧”活动,活动时间为周一至周四,12:20——13:00。每学期初,制订《“绿色网吧”活动计划表》,学生在“绿色网吧”活动期间完成《绿色网吧活动报告》。这样,使“绿色网吧”与各个学科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舞台。20*年,我校被评为无锡市校园“绿色网吧”示范学校,我本人被评为无锡市校园“绿色网吧”先进个人。
4、继续教育
关键词:《三国演义》,宗教观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它的故事在中国妇孺皆知,它所塑造的一些艺术形象深入人心,对我国的文艺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三国演义》中蕴涵的宗教文化对于后世的影响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三国演义》是一部颂扬智慧忠诚与勇力,充溢着积极入世和奋发向上精神的英雄史诗。一大批带有浓厚先秦儒学人文精神的知识精英,自觉承担起历史的使命与责任。诸葛亮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他高卧隆中“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背后包藏着“专待春雷经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的雄心壮志。暂时的隐逸并非佛道的消极避世,而是韬光养晦,窥研天下大势,以待得遇明主,一展济世安民得抱负。当然,《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现象还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他具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更拥有凡人难以想象的仙法道术。诸葛亮深谙“奇门遁甲之术”----能够呼风唤雨,缩地遁形,能够驱六丁六甲之神、杀敌于乱军之中,能够夜观天象预测未来,甚至还能为自己祈禳北斗延寿一纪.可惜最后一个法术没有获得成功,原因是“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绝非空穴来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既是一个儒生又是一个道士,他的精神出入于儒道两派。尤其在关键时刻,诸葛亮总是以道士的形象出场,他“身披道袍,跣足散发”,施展法术克敌制胜。论文格式,宗教观。论文格式,宗教观。
在《三国演义》中类似诸葛亮,同样在灵魂上打上了深深的儒家精神烙印的“神仙道家”还有左慈、管辂、李意,当然,他们没有诸葛亮那样“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而是在难以力挽狂澜的残酷现实面前无奈地选择了退隐山林、避乱远祸。
上述四位“神仙道家”与道教关联甚大,但他们毕竟还不是真正的宗教徒,他们的活动还属于道教的原始形态。《三国演义》还写了一道一僧,代表道教和佛教的两个真正的宗教徒。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张鲁,他是道教创始人张陵的孙子,正宗的道教第三代掌门人,“张陵在西川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众,人皆散之。其子张衡行之,百姓但有学道者,助米五斗。世号“米贼”。张衡死,张鲁行之。”张氏三代被后世奉为道教“三张”。《三国演义》描述张鲁在三国鼎足之势形成之前,在汉中的势力很大。他自称“师君”,来学道称为“鬼卒”,小头目叫“祭酒”,大头目叫“治头大祭酒”。要求信徒讲诚信,不许欺诈。给信徒治病的方式也很特别,“如有病者即设坛使病人居静室之中,思已过,当面陈首,然后为之祈寿。”祈寿方法是“书病人姓名,说明罪之意,作问三通,名为“三官手书”,通焚于山顶以奏地;通沉于水底以中水官。”侥幸痊愈的病人要拿米五斗答谢。论文格式,宗教观。“又盖义舍,舍内饭来、柴火、肉食齐备,许过往人量食多少,自取而食,多取者受天诛。”“境内有犯法者,必恕三次,不改者,然后施刑。”此时道教已具备了完整的仪式,这些具体的行事方式成为信徒间联络情感的方式和必须遵守的教义。道教在张鲁手上已经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并在一定区域的拥有广泛信徒的宗教。宗教也使张鲁在政治上获利甚大,他实际上掌控这一广大地区的行政权。后来暗弱无力的汉末中央政权索性封张鲁为镇南中郎将,领汉宁太守。作为一个宗教组织者,张鲁在祖父两代基础上继续努力取得很大的成功,不愧为道教的一代宗师。但是,作为一个独揽大权的地方统治者,他又是极其失败的。张鲁在政治上没有任何主见,出尔反尔,优柔寡断,不辨忠奸,贪图小利。论文格式,宗教观。他重用贪吝无耻的杨松等人,最后终于落得个屈膝投降曹操的下场。
《三国演义》还写了一个僧人,法号普净。他在书中只闪现了两次,都是伴随关羽而出场的,文字也不多,前一次是在关公千里走单骑之时,后一次是关公殁后显圣玉泉山之时.关公过关斩将,来到了第三关汜水关。守将卞喜早已在镇国寺设下埋伏,准备給关公来个瓮中捉鳖。也算关公命不该绝,镇国寺的主持普净恰巧是他的同乡。论文格式,宗教观。在普净的警示下,关公手刃奸贼。事后,普净收拾衣钵,往他处云游去了。第二次现身时,关公已不在人世,他“阴魂不散,荡荡悠悠”来到了玉泉山。恰好普净自上回与关公别后云游天下,来到此处结草为庵。见关公阴魂不散含恨不忿之状,普净法师以“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来点化关公灵魂。佛家的因果轮回和色空论终使关公顿悟,稽首而去。普净长老没有使用任何法术,实质上他也不会法术,甚至连武功也不会。但他仅凭片言之语就化解了心高孤傲、刚愎自用的关羽灵魂的怨愤。佛法的功效似乎胜过了神仙道术。这个着墨不多的和尚的是个真正的得道高僧,似乎比平庸无能的张鲁天师高明多了。
《三国演义》中佛道两家观念的区分是模糊的。而事实上,中国的佛教和道教杂处而生,它们的理论难以划分得清。原本属于佛教的因果报应,转世轮回被道家吸收,道教宣扬修炼成仙,佛家也说修炼成佛。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并不那么纯粹,只要人们认为言之成理,能有所寄托的,不论神、佛,统统可以接受。而更为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浸染着儒家思想的血液,尤其是传统的文人。就算是左慈、管辂、李意、普净这些方外之人也与政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着自己的政治主张,比如左慈,他的“尊刘抑曹”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显然是儒家积极用世,治平天下的意识的自然流露。管辂、李意识天机又不敢泄天机逆天命的作为是儒家“天命论”的观念,笃信“死生由命,富贵在天”。而诸葛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治世精神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所谓“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论文格式,宗教观。不遇之时归隐,一遇明主就义无返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佛道两派的思想精髓在儒家思想的浸润下融合为一,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所共有的思想观念和审美心态。《三国演义》中所流露出的宗教意识并非罗贯中个人的独特感受,它是中国历代文人普遍具有的思想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宗教心理意识的反映。
(一)重视专业课程,轻视公共课程
理工科大学生由于其专业特殊性,非常重视专业课程,包括教学计划内开设的专业课和实习、实验课程等,学好专业课程是理工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它们在理工科大学生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公共课程主要是指国家规定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很多理工科高校对该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此类课程可学可不学,理工科大学生自进入大学起便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轻视甚至歧视公共课程。
(二)重视科技知识,轻视人文知识
理工科的专业背景让他们对科技知识非常重视,甚至是崇拜,但对人文知识不屑一顾,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能实现国富民强,而人文知识大多是一些空洞的、索然无味的理论性东西,对生产力的发展几乎没有促进作用。许多理工科高校都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选修课,但是愿意去选修的学生寥寥无几。理工科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都会不自觉地关注一些科技方面的知识,扩展自己的专业素养,但是对人文社科类知识置之不理,其结果造就了一大批理工科大学生中的“人文知识文盲”。
(三)重视个人发展,轻视团队配合
理工类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刻苦学习,潜心钻研,使得他们养成了“独行侠”的行为个性,加之他们的实验多、课业负担较重,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也导致他们的团队配合意识较差。理工科大学生往往重视个人发展,对团队、集体的概念较为模糊,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膨胀,集体意识、团队意识淡薄,缺乏协作精神和利他精神,心高气傲,对团队、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四)重视物质生活,轻视精神生活
理工科大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强调应用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专业学习造就专业思维,实用主义思想在理工科大学生思想中根深蒂固,具体表现为:重视物质生活,轻视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的过分重视,使理工科大学生中“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现象泛滥,追求物质享受,追求物质攀比,精神生活空虚,心理比较脆弱,满足于感官上的刺激,忽视精神层次的提升,导致价值观念错位,生活品位低下。
(五)重视专业素养,轻视思想道德
理工科大学生就业相对于文科来讲较为容易,在他们的思想中,“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观念仍古上风。所以,他们非常重视专业素养,为将来找到好工作和实现个人良好发展打下基础。但是,在重视专业素养的同时,大多理工科大学生都忽视了思想道德修养,办事浮躁、急功近利、缺乏责任心、缺乏社会公德、举止不雅等问题层出不穷。重视专业素养,轻视思想道德,使许多理工科大学生在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层面严重脱节。
二、理工科院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挑战
理工科院校在学风建设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学风建设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的产生既有社会层面的原因,也有学校层面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是理工科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思想道德滑坡
理工科大学生注重专业学习和科技知识,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导致一些学生思想道德滑坡现象层出不穷,例如高傲自大,见到领导、老师,不是礼貌性地问好,而是视而不见;公共场合着装不宜,身着背心,脚穿拖鞋,站不直,坐不端;语言粗俗,举止庸俗;穿名牌、摆阔气、讲虚荣,不理解父母的艰辛;缺乏关爱之情、仁爱之心;违法、违纪频繁发生。理工科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严重阻碍着学风建设的有效推进。
(二)学习目标模糊
理工科大学生相对于文科大学生来讲,进入大学后更容易放松自己。大学舒服的生活、学习环境让他们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丧失了奋斗的激情,学习目标模糊,浑浑噩噩度日,荒废学业,开始出现厌学、讨厌所学专业的现象。理工科大学生学习目标模糊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经调查,仅有5%的人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10%的人有比较模糊的职业生涯规划,剩下的基本上都是根本没有想过职业生涯规划,一般都是随波逐流,按部就班地重复枯燥无味的单调生活。
(三)迟到旷课普遍
理工科大学生的拖拉、懒散、松懈的行为习性直接表现为上课迟到和旷课。理工科大学生中迟到、旷课现象普遍,形势不容乐观。迟到方面,经观察统计,基本上保持在迟到5-10分钟,特别是上午的第一节课,上课铃响过后,拖拖拉拉的“迟到队伍”仍慢悠悠地出现在教学楼内,年级越高,迟到现象越严重。旷课方面,出现“两头多、中间少”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开学初和期末旷课的少,学期中间旷课的多。旷课的学生基本上是在宿舍睡觉、在宿舍玩游戏、在校外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迟到和旷课严重影响着上课质量和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学风建设的重大阻碍。
(四)考试作弊严重
理工类学科是一个逻辑性、连贯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理工科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学习纪律散漫,治学态度不严谨,为考试及格,不惜铤而走险,考试作弊。部分学生平时就养成了抄袭的习惯,抄袭作业、抄袭实验报告、抄袭论文等,在考试时,考试违纪和作弊时有发生。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利用各种高科技产品进行考试作弊的行为也逐渐增多,呈现出考试作弊“组织化”、“科技化”的特点。考试作弊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自律不强的主要表现。考试作弊性质恶劣,在学风建设中影响极坏,经统计,在某理工科高校中,因考试违纪和考试作弊受到学校处分的学生占受处分学生总数的一半之多。数字触目惊心,情况令人担忧。
(五)沉溺网络游戏
理工科大学生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沉迷网络游戏”。随着电脑的普及,理工科大学生由于学业需要基本上都配备了电脑,很多学生购买电脑时的目的是用来学习,但买回来后竟变成专业游戏机。“早上不起床,起床就上网,上网就游戏,游戏到天黑,天黑不睡觉”,这是许多理工科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有部分理工科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几乎“走火入魔”,结果是考试成绩几乎科科“红灯高挂”,只能是退学。
(六)校园文化匮乏
理工科院校有其自身的校园风格,处处透露着严谨、科学、求知的气息,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就稍欠火候。理工科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校园活动就是各种学科竞赛,例如挑战杯、科技立项等。受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理工科大学生也特别重视科技类的校园活动,轻视人文类的校园活动,或者举办的人文类校园活动讲形式、走过场,没有深入到理工科大学生的心坎,没有起到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理工科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新模式
(一)贯穿“一条主线”
构建理工科院校学风建设新模式,首先要围绕“立德树人”的主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严格管理。十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理工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二是积极引导理工科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中之重,将国家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和理工科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以理想教育促进学风建设。三是在理工科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四是将“育人”的工作理念内化到学生教育工作中,贴近理工科大学生的需要和实际,认真组织开展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二)强化“两个重点”
理工科院校学风建设要强化两个重点,即强化思想教育和养成教育这两个重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抓好学风建设的关键,加强养成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助推器。一是加强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想理论体系的学习,切实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二是深入掌握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以思想引导为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三是贯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各种贴近学生实际的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倡导和树立新时期的优良学风。四是要注重养成教育,教育学生以刻苦学习为荣,以虚度光阴为耻;以求真务实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以诚信守纪为荣,以作弊违纪为耻。
(三)依托“三支队伍”
理工科院校学风建设要依托三支队伍,即团结和依靠教师队伍、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教师队伍主要指专业课教师,学生工作队伍主要指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骨干队伍主要指党员、团员骨干以及学生干部。一是要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根本任务,确立清晰的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技能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二是要提高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综合素质,以身作则地引导学风建设。辅导员、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情况的掌控力度,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坚持堵疏结合,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能力。三是利用好学生干部队伍,充分调动学生骨干在学风建设中的带动效应,用学生干部自身人格魅力去感染服务对象,要求全体学生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学风建设活动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四)突出“四个抓手”
理工科大学生学风建设要突出四个抓手,分别是抓教风考风、抓校风班风、抓第二课堂、抓服务质量。
1.抓教风考风。
广大教师要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为人师表,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教师要严格上课纪律,勤点名,对经常迟到、早退和旷课的学生要及时反馈,使学校管理人员及时掌控学生的课堂情况。上课前应认真备课,努力提高课堂授课质量,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按时布置和批改作业,按时答疑辅导,积极接受学生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意见。同时,要紧抓考风,杜绝考试作弊。欲正学风,先正考风,考风是对学风最终的检验。教师、学生、工作人员都要严格遵守学校相关考试管理规定,对学生考试舞弊、抄袭作业、论文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学校要定期召开学生考风考纪教育大会和主题班会,结合学校考试违纪作弊学生处分和学籍处理典型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教育和警示学生严格自律,诚实守信。
2.抓校风班风。
学校要强化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进行端正学习动机的教育,努力营造勤奋向学、环境励学、多方助学的氛围。要大力推进以寝室、班级为基础,以典型为示范的学习型寝室、优良学风班的创建活动,营造刻苦学习、团结互助、争先创优的良好班风,形成“比、学、赶、帮、超”的风气。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学校、学院、班级的学风建设方案,严格请假制度、严肃课堂考勤,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和学生的入党、评奖评优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建立学校、学院、家庭联动机制,及时将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反馈给家长,请家长协助学校做好自己子女的教育引导工作。
3.抓第二课堂。
要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突出学风建设。要营造以传统文化和优良校风为积淀、学术科技文化为载体、文体艺术活动为重要形式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鼓励、支持学生科技学术创新和实践,大力开展学术报告和讲座等活动,在师生中广泛进行学术交流,组织开展“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科技作品展、学科竞赛、学习研讨等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接受教育、增长知识、锻炼才干,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
4.抓服务质量。
创办人民满意教育
──在2006年暑期教师集训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到会的全体老师们:
根据市教育局的统一安排,龙坪中心学校2006年暑期教师集训已于
天正式拉开了帷幕。为了圆满完成这次学习任务,达到上级领导的要求,我代表中心学校讲三个方面的意见,供老师们参考。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暑期教师集训的重要意义
同志们,历年暑期集训工作,都得到省、黄冈市、武穴市以及我们教育局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今年,市教育局为搞好这次集训学习,召开了专题会议。中心学校为确保集训学习取得更大的成效,从方案的制订到组织安排都作了周密的部署。
天我们各中小学的领导、老师都以饱满的热情、振奋的精神,端正的态度参加学习和讨论,我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局。谈到集训的意义,我们认为:
1、集训学习可以促使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净化灵魂。
当前,在举国上下进一步深入学习“八荣八耻”,认真开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讨论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市教育局又继续持久开展了“廉政从政,廉洁从教”、“八项承诺”等系列活动,这些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学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当务之急。通过集训学习,我们的思想将会更加统一,我们的灵魂将会更加净化。也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配合市教育局开展好各项活动,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为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作贡献!
2、集训学习可以促使我们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质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成为热爱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这次学习内容丰实,学习任务很重,要解决的问题较多,希望老师们通过学习,使各自的能力不断提高,责任心不断增强;希望各中小学通过学习,进一步朝着规范管理、提高质效的科学化动作模式去努力、去奋斗。只有这样,我们的班子才会更加团结,我们的队伍才会更加纯洁,我们的教育才会大有希望。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二、正视成绩,时刻做到以积极进取的态度,迎接未来
在市教育局和镇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正确指导下,在全体教职工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下,过去的一学年,我们的各项工作成绩斐然。
1、素质教育硕果累累。
在全黄冈市中小学素质教育抽测中,我们的龙坪中学荣获全黄冈市第一,我们的龙坪小学荣获全黄冈市第二。
2、中考成绩骄人耀眼。
据统计,今年中考我们共有
位同学光荣地升入黄高,达武中线共有
人,武中录取率在全市名列前茅。在今年武穴中学举行的保送生测试中,我们龙坪中学就有11位同学被武中提前录取,这一佳绩在武穴市乡镇中学中位居第一。
3、各类竞赛成绩辉煌。
就教师而言,在全国初中生化学竞赛中,蔡中德、李占安两位教师荣获省级一等奖辅导奖;在全国“落实新课标”论文评选中,胡均文、王云珍老师撰写的论文分别荣获国家一、二等奖;龙坪中学的熊辉老师代表黄冈市出席湖北省青年教师物理实验课讲课比赛获省级二等奖;朝阳小学李姗姗老师获省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龙坪中学的刘振兴老师辅导学生参加全国物理竞赛,获国家级辅导员奖;我们的孙祖映等6位教师曾获武穴市“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称号,龙坪中学的李占安老师的化学说课《分子和原子》分别荣获武穴市级一等奖和黄冈市级一等奖;姜限中老师撰写的《学习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荣获黄冈市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
就学生而言,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我们的九年级学生共有1人次获国家级一等奖,2人次获国家二等奖,4人次获国家级三等奖;八年级学生共有1人次获国家级二等奖,3人次获国家级三等奖;
在全国初中生化学竞赛中,我们共有4名学生获省级二等奖,2名学生获省级三等奖,3名学生获黄冈市一等奖,2名学生获黄冈市级二等奖;在湖北省初中生生物学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竞赛中,我们初一年级学生共有3人次获省三等奖,9人次获黄冈市一等奖,13人次获黄冈市二等奖,30多人次获黄冈市三等奖;初二年级学生分别有2人次和7人次荣获省二、三等奖,分别有9人次,17人次和41人次荣获黄冈市一、二、三等奖;在湖北省第四届“天地杯”少儿作文竞赛武穴市级初赛中,我们取得了一等奖1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6人、优秀奖6人的佳绩。在随后举行的省级决赛中,我们再次创下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2人,优秀奖8人的优异成绩;在黄冈市21届初中语、数、外三科综合测评中,我们四所中学共有11人次获二等奖,32人次获三等奖;在2005年武穴市语、数、外三科综合素质测评中,八年级学生取得了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11人的优良成绩,九年级学生取得了一等奖1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12人的优良成绩,龙坪中学表现出相当大的优势。
4、学校管理各具特色。
规范的管理制度,使“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形成大家共同搞好学校管理工作的共识,并取得骄人的成绩:龙坪中学的平面管理和常规教学、龙坪小学的艺术教育、五里中学的教学研究、沙墩小学的养成教育、朱河小学的路队建设、五里小学的教育教学、下冯小学的英语教学、向文小学、牛车小学的危房改造、沙墩中学、新港学校、大树小学、桥小学、万丈小学在艰难中克难奋进,在边缘处无私奉献,他们的吃苦精神令人钦佩,他们的敬业态度令人感动。龙坪中学、朝阳小学、花园小学、牛车小学的创新教育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各中小学建章立制,科学管理、规范动作,促进了办学水平的均衡发展和办学档次的整体提升。
5、其他工作全面丰收。
在2005年教育工作年度目标考核中,我们龙坪中心学校荣获总分第一名,同时我们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等工作都荣获市教育局下达的“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在湖北省第四届“天地杯”少儿作文竞赛中,我们龙坪中心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此外,我们的龙坪中学还被教育部关工委等部门联合授予“全国中小学科技发明创新先进单位”称号。我们的五里中学、龙坪小学荣获武穴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三、立足当前,始终坚持以和谐共进的精神开拓进取
回顾过去,我们认为各项工作同党和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需要我们一如既往、群策群力、同舟共济、开拓进取,把各项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下面我就后阶段的奋斗目标讲几个方面的意见,供老师们参考。
1、通过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规范管理,提高质效。
我们要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旗帜,不断深化教育人事改革,不断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好教育教学,把各项工作不断推向一个新台阶。要不断激活学校办学机制,“创名师出名师”工作要加紧进行。要通过激活用人机制,形成一种万马奔腾齐向前的工作局面。在办学过程中,坚持平衡发展,规范办学行为,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通过重塑形象,再铸师魂,规范行为,提高素质。
我们一是要进一步深入持久地开展学习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牢记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优秀人才的培养,不断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建设,优化办学环境,提高教师待遇;继续认真搞好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广大教师以廉洁从政,廉洁从教八项措施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从教行为,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重塑教师的良好形象。
二是要紧扣“三个确保”(即千方百计抓人头,确保学生一个不流失;严肃纪律抓收费,确保学费一分不多收;万无一失抓安全,确保事故一件不发生)的前提下,进一步实行收费公示制,进一步坚定不移执行好“两免一补”政策,自觉地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实行财务公开,严格执行上级文件精神,不断规范收费行为,彻底根治乱收费,重新塑造教育的良好形象。
3、通过廉洁自律、务实创新、科学领导、锐意进取
我们各中小学要通过健全机制,进一步明确领导的分工,提倡团结协作,务实创新,科学领导,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认真履行教代会和教职工大会制度,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认真履行市教育局两个“八项承诺”,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使家长、社会满意。
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是光荣的,我们肩负的历史重任是艰巨的。老师们,我们希望通过这次集训学习,我们的办学思想能得到进一步端正,我们的办学行为能得到进一步规范,龙坪、农场两地教育事业将会赢得社会各界空前的支持,龙坪、农场两地的教育事业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我相信,通过学习,我们全体党员干部和老师们的思想觉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政策水平、文化水平将上长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教师的师德师风,行为规范将会得到进一步端正。
老师们、同志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让我们牢记“八荣八耻”,时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用创造性思维和扎实地工作,去不断开创龙坪、农场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我们坚信,在市教育局、镇党委、政府等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蹲点科室领导的具体指导下,我们龙坪中心学校2006年教师暑期集训活动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我们新的一学年的各项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更新的成绩。展望未来,只要我们同心同德、求真务实、和谐共进、拼搏奋进,就一定会再创龙坪、农场两地教育的新辉煌!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教学;运用
从先秦时期宗法制起源,家国情怀就一直延续至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是家国情怀在传统文化中的真实写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认为,历史课程应该“不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历史意识和文化素质”。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社会问题,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大有裨益。
一、家国情怀教育
“家,居也”,“国,邦也”,“情怀”则指情感、认同感、归属感等。从字面意思来看,家国情怀则主要是指个人对家、对国的基本情感和思想心境。作为思想领域的“家国情怀”,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而最终形成的。首先,家国情怀萌芽于士大夫阶层的自我优越感的沉淀。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但“士”却为人推崇。“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赢、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最早家国情怀的直接反映。其次,魏晋时期,士大夫的共同意识逐渐上升,孤芳自赏现象较为突出,传统立德、立功、立言无法施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下营造出远离自现实,属于自我的“精神家园”。最后,政治变迁和王朝更迭使得诸多遗民旧臣不忘古国,“家国情怀”逐渐成为某个阶层乃至民族的共同意识。例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诸多文人墨客的思国、忧国心绪逐渐被沉淀起来。进入近代社会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则使得国内割地赔款、国破家亡,文人志士在救亡图存过程中不断自省,最终形成“家国情怀”。可以说,“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至今的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在近代特殊社会形成的思想产物。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家国情怀已经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家国情怀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培养个人追求家庭幸福、国家富强;理解国与家的相互关系,培养个人的爱国情感;树立个人高度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高中历史新课标要求,通过历史学习,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落实于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豪感和责任感。自豪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国荣一体意识层面,责任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居安思危意识层面。
二、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对策
1.教学设计层面
首先,创新教学内容。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和评价主体。历史教师首先应该把握历史课程标准,了解历史设计基本思路,明确历史课程三维目标。历史教师应该配套相关学术论文以及相关专著,以确保课程设计更加科学。除此之外,“一标多本”的教材制度为历史教师备课提供众多的教学资源。以近代史为例,人民版偏向于专题式,人教版则注重时序性。且两个版本提供材料同样有所区别,这都为历史教学资源整合奠定重要基础。
其次,“因材施教”永远是教师恒古不变的话题。学情调查是历史教师教学设计的先决条件。学情调查可以从学生身心特征、知识储备、班级纪律、学习积极性、教材内容特征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解。以任务评价课程为例,高一学生知识面较窄,缺乏评价标准,历史教师课程讲授应该以基本事实阐述为主;高三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全面,价值观较为成熟,教师则应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和人物评价。
最后,创新自我教学理念。历史教师不断更新自我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理论,提升自我教学能力。再以近代人物李鸿章为例,传统定位下主要为“卖国贼”,但如今社会整体层面认为其在引领中国近代化方面,功不可没。教材具备滞后性,但考试内容、学生知识却并不之后,如何引导学生“辩证历史看待问题”,需要历史教师较为深厚的功底。
2.教学方法层面
历史课程通常由讲述法、图示法、视频解读法、课堂活动法等。
讲述法是历史教学主要方式。历史讲述法必须要注意顺序、目标,且具备感染力,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例如,利用《》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就可以引入林觉民的《与妻书》,将情感带入,渲染课堂气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情感。除此之外,讲述法对历史细节处理同样具备良好的促进作用,以《》为例,突出中外国力对比,让学生意识到条约对中国的破坏性,最终达到细化课程内容。
图表示法是历史教学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方法,简洁明了,以较为直观历史数据来展现历史场景。例如涉及到家国情怀教育时,就可以以圆明园事件前后照片进行对比,引发学生深思,不断拓展学生思维,深化学生情感。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解读法同样被引入现代历史课堂。例如以都江堰文化遗产解读为例,对其构建结构、运作效能的解读,单穿的讲述法则难以理解,但短视频的解读就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节约课堂时间。历史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教师专业特点和教学基本内容而定,不断推动课堂改革实施。
家国情怀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在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尚需要时日,希望家国情怀教育能够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吴晓棠.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论文摘要:古代文化人和贵族往往既有名又有字,而名和字在意义上一般又都有联系,这种联系给我们提供了多种极有价值的文化信息,是文化研究的一种不可多得的重要矿藏。概括说来,名与字的之间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1.同义互训;;2.反义相对;;3.相关联想;4.同类相及;;5.离合名字;6.古语活用;;7.追慕古人。
名字,本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区别符号,自古及今,人皆有之,但古之于今,却有区别。在我们今天的人名系统中,虽然仍有“名字”这一概念,但实际上是有名而无字。所以今天仍把姓名之名称为名字,是因为古人(严格说一直到建国以前)中凡有文化者,几乎都是既有“名”又有“字”。
名,据说是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的,这就是《仪礼·丧服传》上所说的“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而字,则是成年后举行冠礼时由加冠嘉宾根据他名儿的含义给起的,这就是《礼记·曲礼上》所说的“男子二十,冠而字”。
名和字,都是一个人的区别代码,一名足矣,何以还要“冠而字”呢?《礼记·冠义》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什么是“成人之道”?何谓“敬其名”?唐人孔颖达在给《礼记·檀弓上》中“幼名,冠字”作注时说:“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就是说,当一个人年满二十结发加冠之后,他就告别了童年时代而跨入了成年时代,社会也相应地承认和接纳他进人成人的行列,他就在社会上开始享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比如说具有了娶妻生子、出仕做官的权利,同时也要尽保家卫国、光宗耀祖的义务。这时,由长辈原来所命和多年来被长辈所称的“名”,就不便再在社交场合呼来唤去,就得另取一个供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即“字”,以示他已不再是少不更事的孩童,而是一个可以托付重任的大丈夫了。这样,名和字的用途就有了分工:名是供长辈呼唤的,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的。由此也形成了古代的一种称谓礼制,“即敬称、尊称、下对上称字,自称、谦称、上对下称名。平辈之间一般都称字,只有在很熟悉的朋友之间才称名,否则,‘指名道姓’、‘直呼其名’,则是不尊重对方的无礼行为。
名和字的产生虽有先后,但在意义上是相关联的。《说文解字·子部》:“字,乳也”。段玉裁注曰:“人及鸟生子日乳……《叙》云:‘字者,滋乳而浸多者也。”,原来“字”是生育、滋生的意思,所以古人将汉语书写符号中独体象形的,如“人”、“目”、‘旧”、“月”等,叫做“文”,而由“文”组合、滋生出来的符号,如“武”、“信”、“江”、“河”等,叫做“字”。人的字是由名滋生出来的,当然也就叫“字”了。字由名而滋生,它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所以又叫“表字”,所解释的是名的性质和含义,所以也叫“表德”,北齐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风操》篇中就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正因为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这样密切的联系,所以《白虎通·姓名》中才说:“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关于名与字之间的联系,清代学者曾把它归纳为“五体”(同训、对文、连贯、指实、辨物)、“六例”(通作、辩讹、合声、转语、发声、并称),近人有的则细分为十几种联系方法。概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同义互训
名与字为同义词,二者相为辅佐,互作解释,如:
(春秋)宰予,字子我。《尔雅·释话》:“予,我也”。“子”为古代男子的尊称或美称,《春秋谷梁传集解》:“子者,人之贵称”。在这里用以饰字。古人表字往往加“子”以为饰。
(春秋)施之常,字子恒。《尔雅·释话》:“恒,常也”。《玉篇·巾部》:“常,恒也”。
(东汉)班固,字孟坚。《玉篇·口部》:“固,坚也”。《尔雅·释话》:“坚,固也”。孟表行第,古人常在字之前加“伯(孟)、仲、叔、季”以表排行。
(宋)欧阳修,字永叔。《广雅·释话》:“修,长也”。《说文·永部》:“永,水长也。
2.反义相对
名与字为反义词,二者对立相应,各从反面作解,如:
(春秋)曾点,字哲。《说文·黑部》:“点,小黑也”。《说文·白部》:“哲,人色白也”。点、哲义相反对。
(唐)韩愈,字退之。《论语·先进》:“然则师愈与”。何晏集解:“愈,犹胜也”。又:“由也兼人,故退之”,朱熹集注:“兼人,犹胜人也”。愈为胜过,退之则是约束使勿胜过。二者对立。
(宋)晏殊,字同叔。《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殊与同义相反对。
(宋)朱熹,字元晦。熹,同“嬉”,光明。《尔雅·释言》:“晦,冥也”。《汉书·高帝纪》:“是时雷电晦冥”。颜师古注:“晦冥,皆谓暗也”。熹,晦义相反对。
3相关联想
名与字义相关联,可由此而联想到彼,如:
(春秋)公子启,字子间。启,本义为开门,表动作;间,表名物,《论文·门部》:“阎,里门也”。里门与开门,义相关联,名、字取启门之义。
(三国)张飞,字翼德。翼为鸟翅,其作用是飞翔,由翼可联想到飞。
(唐)白居易,字乐天。《中庸》:“君子居易以侯命”。《易·系辞传》:“乐大知命故不忧”。乐天知命,随遇而安,故能居易。乐天,居易义相关联。
(五代)李爆,字重光。煌,照耀。《说文·火部》:“煌,耀也”,“耀,照也”。《太玄·元告》:‘旧以煌乎昼,月以煌乎夜”。重光,谓日和月。《文选·左思·吴都赋》:“常重光”,李善注:“谓日月画于旗上也。’旧月能够照耀大地,故煌和重光义相关联,可由此联想到彼。
4.同类相及
名和字所表示之物品为同一类事物,故可由此及彼,辨物统类,如:
(春秋)孔鲤,字伯鱼。鲤乃鱼之一种,伯表行第居第一。(三国)刘璋,字季玉。《说文·玉部》:“璋,半圭为璋”。璋为半圭形状的玉制礼器,故以“玉”相应,季表行第居第四。
(明)张宗琏,字重器。《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曰:‘何器也?’曰:‘瑚琏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瑚琏,黍翟之器。夏曰瑚,殷曰琏,周曰黄篡,宗庙之器贵者”。琏为宗庙中贵重礼器的一种。
(清)周篆,字摘书。篆为汉书体之一,摘则是篆体的一种,指大篆。
5.离合名字
利用汉字可以离析组合的特点,将名拆开以为字。这样,合则为名,分则成字,如:
(宋)欧阳哗,字日华。
(元)许恕,字如心。
(明)章溢,字三溢。
(清)舒位,字立人。
这种名字组合方式,从形体上看,二者关系一目了然,至于在意义上,也多利用汉字传写汉语词有定字的特点,让它与经典文句某些特征字相合,收到使典用事的效果。如“恕”拆为“如”、“心”后,就利用了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说“忠恕”时的一段话。《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推已之谓恕一或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溢”拆为“三”、“益”后,就和《论语·季氏》:“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之典相合,表明要以正直、诚实、见多识广之人为友之志。“位”拆为“立”、“人”后,也用了《论语·雍也》:“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之典,表达了仁者之志。
6.古语活用
名和字都取自经、史、子、集,或概括经义,或使典用事,或采撷名篇,如:
(唐)李商隐,字义山。《史记·伯夷叔齐列传》载,武王伐封,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士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商隐,即谓殷商之隐者,义山,即谓“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北宋)王安石,字介甫。本《易·豫卦·六二艾辞》:“介于石,不终日,贞吉”。甫,男子美称。
(南宋)李兼,字孟达。本《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清)王练,字澄江。本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7追慕古人
因为倾慕前代的圣哲、贤者,并向他们看齐,于是就用他们的名字。有的在名或字中加上“师”、“景”、“希”、“若”、“次”、“齐”等字眼,有的则不加任何字眼,因为袭用古人名字的本身就体现了敬仰。如:
(汉)司马相如,字长卿。《史记》本传说他“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因为蔺相如是赵国的上卿,所以用“长卿”为字,这既表明蔺相如的身份,也体现了司马相如建功立业的愿望。
(北齐)颜之推,字介。此拆春秋晋国介之推之姓名以为名字。据《左传·嘻公二十四年》载,晋文公封赏随从逃亡的群臣,群臣争功,介之推厌恶他们“贪天之功,以为己有”,不去申述自己的功劳,与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文公寻访、封赏他,介之推不出,遂死于绵山。
(元)张留孙,字师汉。汉代张良佐刘邦,因功封留侯。因是同姓,遂自认为古贤哲之后嗣而名“留孙”,字师汉,言师法汉代张良。
(明)方孝孺,字希直。西汉汲黯字长孺,以憨直著称。《汉书·汲黯传》:“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又“黯好直谏,守节死义”。故以汲黯之字为名,而以其品质特征为字。以“希”为饰,言慕汲黯之直。
王建华先生说:“人名是文化的载体和镜像。人名以语言文字为物质材料,而‘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人名和其他语言现象一样,在文化的发展中,充当了运载、传播的工具和角色,由于年代的久远,岁月的陶洗,上古许许多多的文化内容已湮不可考,但正是在人名中,还保留着不少上古文化的痕迹。此言不虚,古人的名字中确实蕴藏着许多极有价值的文化信息,对其加以开掘和利用,对我们的文化研究工作极有裨益。比如古人名、字相应的现象,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同义词和反义词资料,而这些资料给我们解字释词提供了重要依据,前人研究训话,常常据此来考订训释字词,发明古义。东汉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就曾引用古人名字实例,从名字相应关系上说解字词、推求其本义。女口:
施,旗貌,从从也声。齐奕施字子旗。知施者,旗也。(《说文解字·从部》)
孔,通也,从乙从子。乙请子之候鸟也,乙至而得子,嘉美之也。古人名嘉字子孔。(《说文解字·乙部》)
以上例子,引用春秋齐臣栗施字子旗,以证“施,旗貌”。引用古人“名嘉字子孔”,以证“孔”有嘉美之义。这类例子在《说文》中比比皆是。这种注意开发、利用人名信息资源来证训话,对于我们今天从事语义研究很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再则,古人名字相应现象,提供了判别异文得失的重要参考。古代人名历经辗转抄写刻印,时有字形之讹或异文出现,认识和掌握名与字比附相应的规律现象,有助于判别异文之得失,匡正古书文字讹谬。如东汉名士范史云,在不同记载中或名冉,或名丹,如果按名字相应的关系去考察,只有“云”可“冉冉而升”,故可知应名范冉。又如元代张择,字鸣善,一作“明善”。韩愈文中有“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的话,可知应为鸣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