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青年教师成长汇报

青年教师成长汇报

时间:2022-10-12 22:25: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年教师成长汇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青年教师成长汇报

第1篇

【关键词】骨干引领;教师成长;自主发展

对许多老师而言,如果没有新形势的要求,她们只能安于现状,按早已熟悉的又已习惯、不变的套路行事,不会主动去思考、主动去改变观念。为此,我们认真分析教师的现状,从抓骨干着手,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以骨干引领为先导,给骨干教师压担子、定任务、定目标,让教师们在各种平台上展示自我,在取得成功的喜悦中去理解教育、体味教育,不断提升自我更新能力,并在专业引领中实现同年轻教师共同成长。

一、专业发展取向是教师成长的航向标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作为专业人士其不断成长的需求和时代、家长对教师的期望以及教书育人的使命,激励着教师不断探索、不断成长。有人说,拥有专业知识的老师,或许只能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拥有专业智慧的老师,或许可以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只有拥有专业人格的老师,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包括参加培训获得专业知识,更包含在教育实践中专业智慧的启迪和专业人格的提升,它是知识、能力、智慧、人格“四位一体”的优化。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唤醒人的真正人性和使人彻悟人生,使混浊的人生变得清澈,使沉睡的生命得到觉醒。十后,“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理念警示着广大教师们:发展才是硬道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向教育的最高目标迈进。

二、骨干引领导航,助推教师群体不断成长

专业引领是教师脱离土气、提高品位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快速通道。可以说,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动的实践,没有专业引领的教学只能是同水平的重复。

1、聚焦高效课堂,凸显骨干教师示范和帮带作用

理想课堂是以最小的时间获得最高的效益,它是灵动的课堂、高效的课堂、师生倾心投入的课堂。骨干教师是各学科的领军人物,我县各校依托骨干教师本身的优势,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师团队中的示范与帮带作用,放大其在教师团队中的榜样与教育作用,采用师徒结对帮扶的形式,本着以强带弱、以老带新、合作进取、共同发展的原则,采取“四课联动”的方式进行帮带,着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甚至成为一批新的“骨干教师队伍”。所谓 “四课”,一是“青年教师诊断课”:先由青年教师执教一节展示课,师傅分析研究徒弟的教学特点、教学优势和不足之处,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二是“骨干教师示范课”:发挥骨干教师优势,针对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精心备课并提供示范课,观摩后逐人交流观摩感受,挖掘授课“亮点”,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三是“跟踪矫正课”。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跟踪听课,结合研讨、评议情况,分析授课得失,指导授课教师完善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全面纠正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四是“反思汇报课”:青年教师经过听评课的磨练、示范课的引领及个人的感悟,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上好汇报课。

“四课”活动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骨干教师的示范课起了非常重要的示范和帮带作用,而青年教师就是这样通过参与“诊断课-示范课-跟踪课-汇报课”等“四课”联动研讨活动,激发起参与教研的内在动力,加速了成长步伐,为他们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主力军奠定了基础。

2、搭建成长平台,发挥骨干教师引领和辐射作用

几年来,我县以各种培训活动为载体,先后聘请了河北省特级教师讲学团、陶行知中国教育研究会讲学团、魏书生教育研究中心讲学团、教育部教育学会专家讲学团、全国中小学教师继教网专家、新东方英语教育专家讲师团来我县对一线教师进行了有的放矢的培训;同时,举办了小学英语、语文、数学、科学,初中语文、数学、物理、生物,高中语文、化学等学科骨干教师讲学活动,骨干教师二级培训和各级骨干教师培训等活动。活动力求站在教改的前沿,以前瞻的理念、精湛的技艺和专家们崇高的人格魅力,为青年教师树立标杆,指明行动的方向,增强前行的动力,引领年轻教师仿效和借鉴导师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体悟教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实现教学模式的举一反三,坚定改革创新的执着信念,从而有效提升广大教师课堂教学的执教能力和水平,有力推动学校学科教学改革,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另外,我县找准教师专业成长的切入点,举办骨干教师经验汇报会或专题报告会,开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汇报课、教材教法研讨会等活动,一方面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走势,总结成功的经验,增强年轻教师敬业、乐业的职业意识,树立其勤业、精业的师德风范,辐射带动年轻教师在启迪和感悟中尽快成熟起来;另一方面,发现年轻教师最突出的问题,创造条件对年轻教师进行引导和帮助,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倡导他们自学成才,加强在职学习,提高各方面综合素质,力争向学科骨干教师进军。

三、深挖成长内潜,促进教师个体主动发展

教海泛舟,不进则退。为激活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教育行政部门已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情况纳入教师的业务考核,与评奖评模职称评聘挂钩,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竞争机制已经形成。

为下活教育这盘棋,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每位教师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寻找“最近发展区,推动教师发展”,依据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基础,分清和发掘每一位教师的特征趋向、潜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促进所有教师都能在追求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不同层次的真正发展。我县针对每位教师的现有水平与潜在水平的个体差异,采取有效措施,激活其潜在水平,把每位教师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以此促进教师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轻负高质;教学方法;幸福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88-02

一、建构“二四三”教研机制,为教师提供“轻负高质”的动力源

1、实施“两个工程”,为教师发展提供活动平台

一是“同伴互助”工程,力促青年教师成长。学校规定:凡三年及以下教龄年轻教师,每人选择一名导师结成互助同伴。学校运用刚性制度和激励措施,加快三年内的“初职期”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把青年教师推向教学改革的前台,对青年教师边培养边“压担子”,让他们承担赛课、公开课、观摩课任务,激励青年教师主动拓展专业发展的自育空间。

二是“雁首引领”工程。学校充分盘活各级名师、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中层干部等中坚力量,实施以发展名师为目的的“雁首引领工程”,通过让他们统领教科研活动、上示范课、搞论坛讲座等形式,为青年教师引领前进方向,为青年教师领好头、带好路,促进他们的成长。

2.强化“四课、四教研”,为校本教研提供基本载体

四课联动:一是“青年教师诊断课”,青年教师执教一节能体现自己教学个性的展示课,组内评课议课。二是“骨干教师示范课”,发挥骨干教师优势,针对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精心备课并提供示范课。三是“跟踪矫正课”,指导青年教师在学习借鉴、对比反思的基础上,完善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四是“反思汇报课”,青年教师经过听评课的磨练、示范课的引领及个人的感悟,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上好汇报课。

“特色四教研”――“主题沙龙式”教研:教研组的教师围绕某一主题,聚焦课堂,以某一典型课题为主线,开展的一系列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听评议课等沙龙式的教研活动。“即时聊天式”教研:不分学科,不分级部,课前课后,不拘形式,“每日一聚”,“一日多聚”,因需而来,即时而聚。“问题引领式”教研:各教研组集体研讨,梳理出本学科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惑。然后,通过问题认领或招标的形式,让教师个人或多人认领一个问题,作为今后一段时间教学中的研究小课题,进行重点突破。“辐射带动式”教研: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辐射功能,通过举行“名师讲坛”、“课堂聚焦”等活动,推介、共享名师在课改研究中的经验做法,变“单飞”为“群飞”,带动教师持续快速发展。

3、“三式”议课,为有效教研提供切实保障。

学校通过“1+1+1”评课表,听课教师从执教教师的亮点、问题、建议三个方面做出评析。然后,学校采取点评式(开课教师上完一节课后,评课者根据研究的主题,参照评价目标进行点评。) 讨论式(某一教师开课后,所有听课者和开课者坐在一起,各抒己见。)问答式(开课后,听课者向开课教师提出问题,针对疑惑相互研讨。)“三式”议课,让教师在别人的点评中,形成自己对课程、教学质量、教学过程和学生角色的更多更全面的认识,并经过自己的反思和积累,最终形成自己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学生观。

二、开发“生本化”体验课程,建设“轻负高质”乐园

学校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培养目标,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各类实践活动为载体,关注学生的参与与情感的体验。在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尽显“生活化”、“趣味化”、“个性化”、“序列化”等特点,精心为学生打造“生本化”校本课程。它犹如一道道营养丰富的自助餐,以其多样性、趣味性吸引着学生去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选择,在选择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1、节日课程,享受因时制宜的文化套餐

传统节日走进校本课程。学校开发了《在农历的天空下》经典诵读教材,借传统节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学校的节日文化更加生动、有趣。清明节纪念先贤,端午节歌颂风骨,仲秋节对月吟诗,重阳节期盼团圆,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加强化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校园主题节日体验生活乐趣。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利用校内的柿子园、石榴园、桃园等自然资源,开发了多种校园主题节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风筝放飞节”、“柿子文化节”、“经典诵读节”、“科技制作节”等校园节日,都把“参与、体验、快乐、和谐”作为永恒的主题,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参与成长的快乐。多彩的节日为学生们打开了知识拓展的快乐大门,每一次活动,都为孩子提供了参与、感受、体验的机会。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节日方案,全员参与,人人体验,在活动中提升自我,锻造自我,展示自我,为师生的校园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2、艺术课程,感受校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校园写生,让生活的美绽放。学校里植物种类繁多,有柿子园、石榴园、桃园,孩子们徜徉于红通通的如意(柿子)园里拍摄、留连在桃花园里写生,已经成为学校美术老师拓展美术教材、开展室外美术课堂的一大风景。校园里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成为孩子画笔下鲜活的主角。

3、礼仪课程,塑造有品位的优雅人生

好习惯才有好人生。恒涛将习惯与品格的研究覆盖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坚持以活动为载体,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设立“养成三节”(自理节、自立节、自律节),使学生真正做到行之有“礼”、生活有“律”、成长有“道”。

行之有“礼”,文明礼仪伴我行。“三礼节”时(礼貌、礼仪、礼节),他们组织学生从“文明在我口中”(讲文明用语,正确使用称呼、不讲脏话粗话等)、“文明在我手中”(保持清洁、爱护公物、节约水电等)、“文明在我脚下”(文明行走、文明乘车、文明游园等)、“文明在我心中”(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孝敬父母,善待他人等)四方面来践行文明礼仪,使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得到真正提高。各个年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三礼”讲坛、文明在线、阳光名言等,内容丰富,让礼仪走进课堂,走进家庭,走进社区。

生活有“律”,做生活的小主人。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温室里的弱苗苗,经不起风雨的洗礼。在“三自节”中,以引导为前提,以养成为目的,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分层组织活动,如每周一个好习惯、“小鬼当家”等,在学生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及学习习惯方面,有规律地生活,培养他们自理、自律、自立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成长有“道”,做有根的中国人。针对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品格缺失,创立了“三品节”(仁爱、诚信、感恩)。仁爱节时,学生创办了“爱心银行”,储存点滴爱心,激发了孩子助人的积极性,也让孩子体会到助人的快乐;“诚信节”中,孩子们通过诚信故事、诚信名言、诚信小品等丰富的形式汇报诚信行为习惯的成果。在感恩节中,学校组织学生寻恩、感恩、报恩活动,使施爱人感受到受助人的温暖,从而激发起助人的快乐感,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更美好。

参考文献:

[1] 桂红生.关注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减负[J].教师,2011.33.

第3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双导师制;教育教学能力;职业素养

一、“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实施背景

导师制起源于十九世纪的西方高等教育,主要是针对研究生的培养,其最大特点是密切师生关系。导师制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加以引导,因材施教。近年来我校引进的青年教师比例逐年增加,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在慢慢发生变化,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我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加上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和制造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更适用的要求,这就对职业院校的教师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除了培养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外,如何提升他们的企业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成为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何让职业院校的青年教师尽快掌握职业教育特点,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人才培养的需求,我校建立了“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即学校给被培养的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校级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实践这一制度成为规划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和职业素养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学校希望青年教师这一后备力量能够快速稳健地成长,从一个“教学生手”能迅速进入职业教育教师的角色,获得成长空间并尽快成长为“教学能手”。“双导师制”顺应职业教育领域对教师具备企业实践能力和具备职业素养的要求,它提倡校企双方导师与青年教师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传授知识与技能、引导青年教师具备企业化的职业素养和积极参与技术项目、社会服务。

二、“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主要目标

教师素质决定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抓住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人才培养,就抓住了学校建设全面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建设一支不但具有教育教学新理念、而且能具备企业化职业素养的教师队伍,将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到课程教学中,是深入实施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关键。学校实践“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目标是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责任感和荣誉感,实现青年教师、学校和企业的共赢,从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的运行。青年教师在校企双导师的带领下开展双边听课、集体备课、业务学习等环节可以将老教师的丰富经验与青年教师的现代信息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新老教师相互取长补短、互受启发、共同提高;青年教师与校企双导师通过共同参与教学研究和技术项目研究,提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获得初为人师的成就感;校企双导师还可以通过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自己经验丰富的专业优势,指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技能竞赛,使得青年教师在大赛平台上崭露头角;校企导师也可以从指导青年教师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吸收教育新理念,导师和青年教师相互促进,形成并提炼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体验到职业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条件保障

学校首先强化了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成效、教育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的全面评价机制,完善了《教师考核办法》,将“绩”与“效”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完善了专业带头人、学科(课程)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与选拔机制,进一步加强了考核奖罚力度,为争先创优健全了机制,建立了平台,形成了氛围;三是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公开招聘、培养与管理工作,优化了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四是制定了《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培养管理办法》,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对新进校的青年教师实行校企导师“一对一”的传帮带,使他们尽快成长并适应教学岗位的要求;五是完善了师资培训和能力提升机制,学校拨专款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和各级各类培训。学校从制度上保障定期选派教师“走出去”参加“岗位实习”、“国培”、“省培”,“请进来”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和指导工作。

四、“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工作过程

青年教师从“教学生手”转变为“教学熟手”再提升到“教学能手”是要经历一个长期历练的过程,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方式,可以使得青年教师迅速和稳步地成长。为了进一步规范导师和被导青年教师的行为,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具体要求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认识

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认识,把培养过程看作是对自己成才的历练,不应认为学校或导师安排的任务是一种负担。导师把职业素养的教育贯穿于日常各项工作过程,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使他们不断加强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树立职业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爱岗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青年教师应尽快实现角色转换,满足岗位要求、提升教学能力、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素养

1、指导教案设计

教案不是教材内容的翻版,教学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授课质量,因此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做好教案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对课程相关的实训基地设备深入专研、阅读相关学材、教材等资料并进行分析思考。指导教案设计依照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原则进行: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导师考查教案包含几点:①是否与课程标准吻合,注意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对应;②每个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是否明确;③是否提供相关学材与参考资料,对相关知识点有拓展;④是否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过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⑤是否在备课和教学环节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导师若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与被导教师共同探讨,帮助青年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2、经常双边听课和集体备课

青年教师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听取导师的课程,作好听课笔记,学习老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如何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如何掌握教学环节,如何运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正确对待学生个性的差异,实行因材施教。要求被导教师在观摩听课中去揣摩导师的“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经验、授课的生动、活跃的气氛”。导师听课主要是了解青年教师教学过程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就不足之处进行探讨,使他们尽快熟悉教育教学的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研室通过集体备课和在实训基地业务学习,新老教师共同切磋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跟进学科进展趋势和走向,尤其是注重知识与技能紧密联系并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3、注重对青年教师的言传身教

导师“身教重于言教”,要做好“传、帮、带”工作,要注意自己的修养,业务知识要不断地更新,工作上要有奉献精神,以实际行动影响青年教师。导师既要关心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导师对青年教师督导有五个方面:①为人师表,严以律己,教书育人;②教学上要做到“三不”:不迟到、不早退、不随意调课;③作业要及时认真批改;④虚心好学、博采众长、活学活用;⑤坚持写教学日志,把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记下来,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

(三)提升企业化的职业素养和教科研能力

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对加速职业学校的青年教师的成长十分必要,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为青年教师选配企业导师,指导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和带学生顶岗实习。青年教师通过参加工程实践和带领学生顶岗实习、参与企业技术项目,快速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新技术应用能力,感受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从而能把企业职业人所必备的职业素养带入课程教学中,继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岗位能力。校企导师共同带领被导教师涉足科研领域、掌握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指导学习文献检索、图书和网上资料检索、撰写实训报告与科研论文、参与各级各类项目申报,等。通过企业实践和项目研究促使青年教师有效提高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

(四)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为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多给青年教师提供外出培训、考察学习的机会。规范外出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校加强了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管理,并做如下要求:①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必须系部、教务处、教学主管院长审核项目申请表,论证外出学习的必要性,对确实能提高青年教师能力的培训必定大力支持。②学习人员应秉承务实上进的态度,尽可能广泛搜集资料,增长见闻学识,真正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对于优秀学员学校给予考核方面一定的加分。③学员要认真整理学习资料,要求写出1000字以上的书面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学习体会和获取证书复印件,附上相关照片以及对相关学科或部门提出的可行性建议。④对于高层次、高级别的境外学习,将由外出学习者在全校作专题汇报讲座,要求学习汇报者做出总结生动、图文并茂的相关PPT课件。其他级别的学习汇报要求在系部进行交流。

(五)搭建青年教师参与各类比赛的平台

教育部定期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立“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国家有大赛”的竞赛序列,为此我校提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用、以赛促新”的口号,搭建平台,大力支持青年教师投入到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当中。青年教师参加竞赛或指导学生竞赛,促进青年教师对技术知识的学习,培养教师和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师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学校的各类比赛先由系部、教务处、教学主管院长审核竞赛项目申请表,对能提升青年教师能力的竞赛在政策和项目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五、“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工作的成效

实践证明,“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实施使得年青教师们的成长周期短了、成长过程中的“弯路”少了、与中老年教师间的“距离”近了。青年教师勇挑重担,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及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中磨练成长。我校的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能敢于创新,勇于开发,把握各种锻炼自我的机会。在首批实施双导师制的年青教师中人才脱颖而出,2013年我校青年教师蔡干杰参加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教师大赛工业机器人与机器视觉系统编程调试项目竞赛获得一等奖,被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授予为“全国机械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能手”称号。我校青年教师唐太财在江西省第二节“振兴杯”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数控车工教师组竞赛第一名,被江西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我校青年教师董理与康例启同学组队参加全国机械行业职业院校教师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被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授予为“全国机械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能手”称号。“课程是核心,教师是关键,硬件是支撑”,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实施不但使学校师资团队能力提升,并对专业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青年教师在校企双导师带领下参与校企合作的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精品课程与专业资源库;参与企业实践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与研发,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为企业在职人员进行培训;参与技能竞赛,师生发挥特长、崭露头角、提高技能。实践证明,这项工作的实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是学校长远发展和拓展校企合作领域的重要举措。

六、体会与思考

职业教师必须从“书本理论”的阐述者向“实践技能”的操作者转变,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出合格的劳动者、技能型人才。我校在建设中非常重视师资队伍能力提升,不管是导师还是青年教师,若没有实践机会和施展才能的平台,终将是空洞的理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不断总结经验,摒弃形式主义,做到措施具体,目标明确,结合不同时期工作的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度更加规范,并促使全体教师职业素养提到一个新水平。我校抓住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契机,使改革成果得到推广,成为促进广大师生素质提高、推动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新科,王斌,杨润贤“.1+1+1专业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9).

[2]周明.对高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14).

第4篇

一、以“订单式名师助教”为引领,拓宽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学校教学研究指导中心树立开拓创新、特色发展的理念,结合全校的教育工作实际,不断创新机制、与时俱进、科学管理、注重实效,大胆探索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学校依托“订单式名师助教”活动,聘请沂蒙名师、罗庄名师、市区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参与到名师助教活动中去,实现了研、训、教一体化。同时学校深入开展了“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等学科特色的教研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提高。

学校采取“四课联动”的方式进行帮带。所谓“四课”,一是“青年教师诊断课”:先由青年教师执教一节展示课,青年教师的师傅分析、研究他的教学特点、教学优势和不足之处,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制订出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二是“骨干教师示范课”:发挥骨干教师优势,针对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精心备课并提供示范课,观摩后逐人交流观摩感受,挖掘授课“亮点”,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三是“跟踪矫正课”: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跟踪听课,结合研讨、评议情况,分析授课得失,指导授课教师完善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全面纠正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四是“反思汇报课”:青年教师经过听评课的磨炼、示范课的引领及个人的感悟,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上好汇报课。

二、诊断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深入推进

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师在专业发展活动方面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例如对于提高理论知识水平,骨干教师认为是重点,而青年教师没有将其作为重点,说明青年教师的学历水平在提高,在职前教育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理论训练。同样,在课堂管理技巧方面,青年教师将其作为重点,而骨干教师没有将其作为重点,反映出青年教师在教学经验方面存在不足,需要丰富教学实践。

学校实行分层要求分类培训,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加系统的完善自我、培训提高的机会。新教师要“像样”,青年教师要“出样”,骨干教师做“榜样”,教学名师求“别样”。

三、深入落实导师制,深化教师专业发展顶层指导

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需要考虑学校的办学特色,如何让学校的办学特色落地,需要有一支适合学校办学模式的教师队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延伸、丰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外延。学校聘请了治学态度好、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优的优秀老师为导师。如导师的职责有每周听青年教师的课12节,写好听课笔记和建议;审阅青年教师所有教案并签署意见;指导青年教师每学期上公开课、研讨课和主题班会,并指导青年教师撰写论文等。

四、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建设

学校提出了专业学习共同体,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学科基地,使不同的教师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建立同伴互助式研讨平台。一是“老带新”,实行师徒结对制度。一种是青年教师自选老教师结队,另一种是教干亲自带徒。这要求每周徒弟跟班观摩一次师傅的半日活动组织,大胆提问、虚心请教,相互交流;教干每周必须下班指导徒弟半日活动。二是“新帮老”。新教师多媒体教学技术娴熟,知识面宽,有热情,有干劲,易于学习并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帮助老教师学习多媒体教学技术,并以青年人的热情感染老教师。在这样的互助下,学校的青年教师成长很快,老教师也充满活力,共同成长。

五、成立课题研究工作坊,形成教师专业发展依托

课题研究工作坊是在充分调研教师的需求基础上,推出的一种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学习模式。学校采用“教学科研一体化”举措,倡导“草根化”科研,本着“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教师问题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沿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务实之路,把教育教学中的难题,转化为科研课题,以课题研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出了领导带头、全员参与课题研究的要求,沂蒙名师、罗庄名师、市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学科带头人以及中层以上教干必须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或独立承担一个研究项目,其他教师必须参与一个研究项目。

六、嫁接高端资源,提升教师发展层次

我们认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改革中,一方面广大教师急切呼唤专家、学者亲临现场指导;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成果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这两者提供了“嫁接”的契机。邀请了专家为教师发展制订可行性规划,并到教师发展学校、教师群体中间、课堂上进行指导。学校邀请了罗庄区教体局的刘立平主任等到学校指导校本课程建设和学科基地建设,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并将省内外专家引入学校,通过专家报告、教学诊断、科研引领等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第5篇

鹤壁市山城区第六小学是一个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一片教师成长的沃土。学校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采取“师徒结对,青蓝帮扶”的做法,较好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成效较为显著。

业务培训――青年教师成长的加油站

青年教师富有激情和创新意识,但是教育教学经验明显不足,培训是促使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措施。学校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省、市、区级专业教师培训,特别是远程培训,借助网络研修,克服教师因时间紧、工作内容繁琐不方便外出学习的局限性,自主选择时间、地点、学习方式,灵活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计划及学习内容,满足了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

同时,学校为每位青年教师安排了指导教师,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认真开展校本培训。学校组织师徒签订“成长协议书”后,提出明确要求:每位师傅与徒弟每周互相听课至少两节,听课后观课、议课;每月共读一本书,写出读书体会,定期交流;每月写一份教学反思,学校交流;学校组织“师傅”每学期提供一节示范课,让青年教师从中学习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与运用,教法学法的灵活多样等,与此同时,青年教师则要上一节汇报课,以课堂教学来展示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悟;学校组织省市级名师、骨干教师每学期分别为青年教师举行一次课堂改革专题讲座,以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素养;同时,组织观摩各级名师的录像课,借他山之石来攻我校之玉。通过各级各类的培训,为青年教师成长助力。

公开课――青年教师成长的快车道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道路固然有很多,但实践证明,通过经常上公开课的历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最大,专业化成长最快。因为,公开课有压力,压力就是动力,有动力教师才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精力以及所储备的教学才智,提升专业能力;公开课要准备,准备就是提高,一次次的预设,一遍遍的生成,一点一点的反思,准备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过程;公开课要集思广益,群言就是智慧,要敢于让别人评头论足,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致力于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青年教师是在公开课中成熟的,谁参加的公开课多,参加的公开课级别高,谁就成长快。学校每学年都要为青年教师搭建公开课的平台,让青年教师在比赛中成长。当青年教师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他们。2016年4月,山城区组织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学校所有青年教师都积极报名参加。那段日子里,每天都在“磨课”,既要上自己的课,又要听、评、议别人的课,无论是课上的认真倾听,还是课后的众说纷纭,大家共同见证了青年教师的成长。一个月后,成绩揭晓,学校五位青年教师参加比赛,四人荣获山城区一等奖,一人荣获二等奖。

课题研究――青年教师成长的助推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不进行思考的教师,不可能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成为读书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学校努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研究的平台,引导青年教师将教学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从小课题研究入手,实践---研究---反思,注重研究过程和方法。教导处和指导教师全程跟踪指导课题研究,参与课题研究活动,从理论上、研究方法上为教师提供指导与支持。青年教师孙婧、郑杰认真参与国培研修项目的课题中,经过为期两年的实践与研究,已顺利结题;两位老师撰写的教学教研论文也多次在市、区比赛中获奖。

通过以上渠道,学校青年教师得到较为快速平稳的转型成长,为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及自身的发展助力,期待教师们的专业成长更快更好!

第6篇

伴随着东莞市“三转二”办学管理体制全面实施,我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一大批刚刚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进入我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开始发生了变化:35岁以下青年教师约占全校教师总数的80%;教龄在五年以下的青年教师约占学校总人数的38%。学生的发展之先,必须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尤其是青年教师专业化要得到优先发展。

一、主动介入、提高认识,指明青年教师成长方向

我校通过会议动员、专题讨论等方式引导青年教师形成正确的职业认识: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分阶段的、终身的;反思与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为青年教师指明专业化成长的方向:由维持型教师转向创造型教师;由支配型教师转向指导型教师;由再现型教师转向研究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

二、加强组织、明确职责,诠释青年教师研训内涵

为使校本研训工作落到实处,我校明确了校本研训工作的组织领导与职责:校长是校本研训第一责任人;教科室是校本研训的日常管理机构;教研组、备课组是校本研训的基本单位;教师是校本研训的主体。同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校制定了旨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研训一体化”培训模式。 所谓“研”,即通过青年教师对日常生活的实践及实践中的体验进行研究,通过这种以课堂为主的研究,能发现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青年教师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所谓“训”,指青年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需要理论、理念和能力、智慧的支持,青年教师联系“研”的内容,主动锤炼自己的技能。

三、研训合一、项目推进,帮扶青年教师持续成长

1. 校本教研,促青年教师扎根课堂

校级研讨总结经验定目标。每学年度结束、新学期尚未到来之前,学校就组织召开由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组长、班主任、新任教师参加的中考研讨会,在对上一届中考工作进行总结和交流的同时,对新学年、新一届中考工作进行规划和安排。

教研组教研有“问题”讲对策。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学校要求要有含“金”量,做到“四有”,即:有主题――用问题驱动研训:教研组至少需要以学期为单位设计专业性的研究主题,青年教师实行每月汇报制度;有目标――用展示推动改进:教研组引导每个青年教师制订个人三年发展规划;有方法――用技术突破难点:引导教研组针对听课和评课活动主动前延、后置,从集体备课到课后辅导,对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全面、全程跟踪。

2. 校本培训,润青年教师内在涵养

(1)岗位砌磋――开阔技能视野。学校每年有不同层次的岗位练兵活动。(2)主题沙龙――聚焦课题研究。以课题促教改,以教改促科研。(3)师徒结对――助力青年成长。(4)名师工程――促进整体进步。(5)专家引领――提高理论素养。

3. 研训一体,筑青年教师成长平台

(1)构建教学范式――提升课堂实效。我校形成了常中初中部新授课、复习课和习题课教学的基本操作规范。以新授课教学范式为例,它的基本操作步骤: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思探索、研究问题;反思归纳,解决问题;巩固深化,应用问题;总结拓展,升华问题;检测反馈,评价问题。各教研组根据学校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创建本学科教学模式。

(2)构建通讯系统――延伸交流平台。由学校主要科室牵头主办了《教研通讯》《德育建设》《常中简讯》《鹤鸣》等刊物,搭建一个反映学校办学理念、促进教师信息交流的立体信息平台。

第7篇

西场中学位于北海市合浦县西场镇,是一所农村学校。早在2002年,该校就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自治区一级A类普通高中。2003年,又顺利通过自治区普通高中一级学校的评估验收。近年来,该校通过强化管理,积极培养优秀教师,关注学生的成长,在教育教学、特色办学(艺术、体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上级教管部门的肯定。

强化管理

西场中学坚持以制度管人,以管理促发展,向管理要质量。该校利用创先争优活动的契机,强化制度建设,在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制度进行分析,采取保留一批、废除一批、完善一批、修订一批、制订一批等做法,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目前,该校修订和完善了《西场中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西场中学出勤管理制度》《班主任月考核制度》《红旗班评比制度》《优秀班级、年级评比制度》《西场中学初中编教师考核方案》《西场中学感动西中集体、个人评选方案》等。

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该校注重管理实效,构建起了“五线”(“政教线”“教学线”“后勤线”“团委线”“年级线”)管理模式,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纵横交叉,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管理网络。同时推行“三到位”制度和全天候值班制度。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年级长坚持每天早、中、晚“三到位”,深入到班级、宿舍等进行检查。特别是晚上12点以后,学生们都睡下了,负责巡逻的老师们还要继续工作。有一次晚上,天气特别炎热,在巡查宿舍的过程中,宿舍管理员陈艺文发现某班有3名学生的床位是空的,在对同宿舍的同学进行询问后,得知这3名学生极有可能是爬围墙出去上网了。陈艺文马上把情况汇报给了值班领导,值班领导又把情况汇报给了校长陈延宏。在陈校长的带领下,值班的老师们找遍了镇上的网吧,最后终于在某处网吧外的空地上找到了这3名学生,随后将3人带回了学校。等到这3名学生回到宿舍睡下,已经是凌晨3点了。

为了有一个安定的教学环境,西场中学成立了安全小组,专门负责校园安全巡逻。目前总共有14个小组,每天24小时对校园进行巡查。这些安全小组及时处理了不少突发事件。有一次,全体学生星期五下午放学回家,有几名学生受到一些社会闲杂人员的威胁,双方还发生了言语冲突,极有可能酿成斗殴事件。这时值班领导苏平副校长,陆朝森、庞海生主任及时获知情况,马上通知派出所前来处理该事件。后来还安排校车把被威胁的几名学生送到家中,以防他们在路上再次受到威胁和报复。

西场中学实行“每周工作汇报制”,要求值班领导、年级长、班主任每周以书面形式汇报每周的工作情况。星期日晚上是例会时间,各成员对上周的值周工作进行小结和汇报,最后由校长提出评价意见并对下周工作提出要求,使班子成员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策略。

此外,西场中学还开展“周红旗班”“优秀班级”“优秀年级”“学雷锋先进班”等评比活动,尤其是精心组织“感动西中集体”“感动西中人物”“感动西中十佳班主任”“西中十大师德模范”等评选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教育人,有力地促进了校风和学风的转变。

培养优秀教师

黄健玲老师2010年毕业后到西场中学任教。她在老教师的帮助和指点下,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曾连续两年荣获校级比赛一等奖和班主任论坛二等奖,2011年,她参加北海市教育局举办的语文优质课比赛,荣获二等奖。

像黄健玲这样成长起来的年轻教师还有不少。近年来,西场中学把“培养优秀教师”作为办学目标之一,努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一是积极开展优质课、研究课和说课竞赛等活动,促进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该校成功举办了“创先争优,追求卓越”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和以“如何转化潜力生”为主题的班主任论坛。二是实施“青蓝工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传帮带”“压担子”等方式提高教师素养,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必须与同学科青年教师结成“一对一”师徒教学帮扶对子,要求青年教师多听师傅的课,多上汇报课,多邀请师傅及其他教师听课指导。学期结束时,徒弟总结反思,师傅点评,学校再从中选出典型加以推广。

该校以教研组和年级为单位,开学一周内制订好各科组和个人的教学计划,并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和大纲要求以及《西场中学各学科作业、测验及作文量》等文件规定的任务,实行岗位责任制,把责任具体落实到科组和个人。教导处、科研处不定期检查各科组和个人的教案和作业批改量等情况,检查结果与《西场中学奖惩条例》和《西场中学绩效工资》挂钩,通过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等方式,在保“量”的基础上获得“质”的提升。

该校的语文组结合学科特点,全组教师注重语文修养的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语文教学骨干。以苏小燕、黄健玲为代表的年轻教师朝气蓬勃,深入课堂教学一线,培养学科代表,加强早晚读,所教的班级形成了良好的读书风气。

该校的政史组经常开展教研活动,探讨学生的心理动向,积极协助班主任对“潜力生”进行思想教育。经过锻炼,政治老师陈海燕于今年荣获北海德育先进工作者,历史老师文祖琛执教的初09(4)班荣获今年北海市先进集体。

该校的体艺组每学期都要选出5名教师承担1次研究课任务。其中苏平、许恒东,庞海生,裴家明,郑伟忠,裴小松等老师于2002年参与自治区级课题《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模式研究》的研究,并于2006年顺利结题。2002年,庞海生、蒋全心老师参加县市优秀课比赛获三等奖,蒋全心老师的论文参加县优秀论文评比获二等奖。2008年8月,裴家明老师撰写的《浅析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成因及对策》发表在《西安体育学院学报》上,有多篇文章发表在《中国体育报》和《北海日报》上。

另外还有数学组、英语组、理化生组等,都发挥了科组的优势作用,为提高本组教师的专业水平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使该校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王大珍老师2011年参加北海市教育局举办的数学优质课比赛荣获二等奖,2012年参加自治区教育厅举办的数学优质课比赛获二等奖;包莲德老师2011年荣获北海市教育局举办的生物说课比赛一等奖;梁江老师在生物说课比赛中荣获2011年北海市二等奖……这些优秀的教师,已经成为西场中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力量。

关注学生的成长

远强(化名)是西场中学的“潜力生”,成绩不好,纪律性差,却喜好摆弄电器,同学们手中的电器都被他“肢解”过。中考在即,远强深知自己中考无望,无心复习,甚至萌生放弃中考的想法。班主任劳斌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找他谈心,为其分析自身的优势。在劳老师的鼓励下,远强稳定了情绪,认真参与了最后阶段的复习并参加了中考,后来选择了一所职业学校学习电器修理。毕业后,远强在合浦县城开了一间电器修理店,凭借对电器的天生敏感,加上在学校学来的技术,现在他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每次遇见劳老师,他总是感激地说:“如果没有您的教育与鼓励,就没有我的今天。”

作为一所农村中学,在生源质量并不好的情况下,西场中学格外注重用“养成教育”来转化“潜力生”,要求教师联合家长,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校长陈延宏认为,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学生认真学习的基础。他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班主任必须深入了解班级每一名学生的情况,以便及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通过“养成教育”,西场中学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教学质量稳步上升。2010年,候宝财同学高考成绩优异,被武汉大学录取,2011年,谭其松同学考上厦门大学,2012年金亮同学以601分考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西场中学还利用农村学校独特的封闭式管理优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每年都通过举办“五四晚会”“元旦晚会”“田径运动会”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2010年第20届体育艺术节上,该校的学生表演了自编自导的节目,有唱歌、跳舞、武术、奏乐等,种类大大超过了往届,吸引了不少周边的群众前来观看并获得好评。尤其是一些“潜力生”,通过体育锻炼和艺术的训练,使他们对体育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少学生在提前批高考中成绩突出,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第8篇

李拴伍

最近,针对学校校本研修推进情况下乡调研,听了汇报,看了整理的档案,觉得一些学校对校本研修的理解存在偏颇,认识还很模糊,有的学校认为是教研活动,有的学校认为只要是在学校里开展的活动,如示范课、观摩课、家访、学生个案研究、心理辅导等活动都是校本研修。校本研修档案什么都有,像个大杂烩,从资料中提炼不出学校校本研修的主题和重点。问及教师什么是校本研修时,有的教师说校本研修就是学校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去研究,只知道这是学校布置的工作,还有的教师认为校本研修内容多得无从下手,做的都是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他们觉得很累等。

在检查中,有两个学校的校本研修让人眼前一亮,找准了研修的主题,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一所是乡下的一所普通高中,全校近100名教师,80%是中青年教师,该校就从青年教师培养做起校本研修,确立了如何让青年教师很快成长的研修主题。他们的校内研修有安排、有活动、有内容、有制度、有奖励。活动开展得扎实,每周研修活动雷打不动,教学艺术辅导、磨课、心理辅导,外聘能手专家做报告,外派青年教师参观学习等,还为青年教师开设了茶室、聊天室,研究解决了好几个青年教师的婚姻问题等。经过三年的努力,一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很快适应了学校工作,原来已进入角色的在教育教学上很快崭露头角,不断取得好成绩,大部分成了学校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校长风趣地说:“好学生都报了城内的高中,他们招的都是城内学校没招的,中考成绩靠后的。咱拼不过学生,但可以在‘教师’身上做文章,用教师的成长去补学生这个短板。”目前,这所学校三年成了省级标准化高中。另一所是乡村的普通初中,四年内从一所乡下的普通初级中学成了全市乃至全省有名的新课改实验校,他们的校本研修也是找准了高效课堂实验改革这个主题,围绕新课改让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在这个大主题下,组织全体教师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和有效资源,开展大家都能做到的,与工作紧密相连的研修活动。采取教研组内中心发言人研讨、示范课集体评议、导学案共备共研、校园网课后反思共享、常态化磨课等活动,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四年下来,教师写精彩反思文章7000余篇,小研修成了大课题,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长为本一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研究”的子课题“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完成省级课题“课堂教学改革助推农村学校内涵发展案例研究”成果之一“横水一中‘135’生本教育模式:从‘改课’到时‘课改’的实践”。以上两个学校的校本研修,都是找准了突破口,定好了研修的主题。校本研修有目标方向、有组织领导、有活动安排、有制度保障、有任务内容,有序推进,高效运作,发展了学校,成就了教师。

校本研修说开了,就是教师在学校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发展学校、成就自我的研修活动,这种活动须在学校有效组织下,不脱离教师的本职工作而进行研究。这种研修,不是跟时髦,不是跟风,不是死套某个模式,而是立足本校实际,依靠教师坚实有效的活动去开展研修活动。

为此,笔者认为,校本研修取得成效的前提就是通过研究,找准基于学校发展的主题、找准基于教师成长的主题。要去繁、多、杂、乱,要抓住影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因素和问题。研究方法,破解难题,同时,校本研修应在学校有序组织下积极实施,不造成新的工研矛盾,不影响教师正常工作和生活,让教师担当起研修的重任,积极投入,成为研修的主角和主体。

(作者单位:陕西凤翔县教师进修学校)

第9篇

焦建东,天津市南开区第一幼儿园副园长,幼儿园高级职称。

随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规划的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幼儿园教师队伍不断壮大,青年教师成为幼儿园中最年轻、最有朝气的新生力量,成为教师队伍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重要的生力军,也成为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一、快速发展的学前教育需要对青年教师的精细管理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精细管理和科学培养是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作为首批天津市示范园的南开区第一幼儿园最近几年为了满足百姓上好园的愿望,办园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也逐渐壮大,现岗一线54位教师中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17位,占31.5%,平均工作年限为3―5年。青年教师有很多优势,他们全部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知识水平起点高,思想观念新,思维定势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对工作的热情高、干劲足,创新意识强。但由于工作年限短,经验少,业务不成熟,青年教师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 一是师德风范有待加强,表现在行为、言谈较自由,不注重为人师表;二是教育教学水平明显不足,表现在抽查听课、日常做课中教学质量与基本要求有差距;三是自我要求需要加强,表现在对自身要求标准不高,得过且过,自立能力欠缺。如何让青年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迅速提升水平,已成为幼儿园精细管理和科学培养的重中之重。

二、对青年教师实施精细管理的核心在于引领帮助和驱动内驱

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合作活动,它永远不能采用‘教’的方式,它适于教育对象在他们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教育对象搭建起成长的支架。”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基本需要满足之后高一层次需要才会产生,自我实现是需要的最高层次,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人潜能的需要。”维果茨基和马斯洛的理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需要管理者做到引领帮助和驱动内驱。作为管理者,对青年教师的引导不是施压说教,而是指导和激励,要帮助他们找到实现自我成长的动力和途径。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成长中的幼苗,需要成人的呵护,其实青年教师同样是教师队伍中的幼苗,她们对幼教事业踌躇满志,但遇到困难又表现得无助彷徨。因此,在其成长期间,更需要我们管理者引领帮助和精心培育。

在引领帮助和精心培育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我们应遵循四项原则:一是师德为先原则,坚持师德教育为先,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服务意识和事业心、责任感,促进师德内化,逐步提升他们的师德素养;二是梯次发展原则,根据青年教师发展水平的不同,建立梯次发展结构,采用因人施管、个别指导的方式,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发展;三是优化配置原则,针对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实现优化组合,完成专业差异互补、个性差异融合、年龄差异搭配、经验差异整合的研究过程;四是弹性变通原则,尊重青年教师的发展水平及其群体中的差异性,在实施统一管理的前提下,更多地关注他们的自主要求,观察他们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在方式与途径上灵活变通,营造宽松的管理氛围。

三、在细化青年教师成长环节中优化管理策略和方法

青年教师的成长一般分为“岗前期、见习期、成长期、发展期”四个时期,我们应抓好每个时期的管理工作,做好岗前培训、入职培训、成长引导,使其尽快成才,脱颖而出。为此我园建立了青年教师的四项管理策略:第一强化读书学习,为青年教师开列必读书目和选读篇目,通过学习引起思考,并且每月进行一次学习交流;第二签订师徒合同,针对每位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设定培养措施,与我园区、校级学科带头人结为师徒,签定师徒合同,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引领方式对青年教师从业务上和思想上进行引导;第三落实听课、评课,为青年教师“入门”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使他们备课有专人指导,上课有专人点评,要求青年教师每周听师傅课至少2次,每月听不同教师、不同类型的课3次,并且要及时与师傅沟通反馈、总结反思,以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第四坚持谈话交流,主管人员定期找青年教师谈话,在鼓励的同时指出其不足和整改方法,青年教师每月要主动向主管领导和师傅汇报自己的思想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变化情况。

青年教师是时代生力军和发展动力,管理教师同样需要与时俱进,我们在管理中细化四种方法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第一网络层级管理,成立青年教师管理小组,设专人负责青年教师的培养与管理,建立“主管园长―年级组长―师傅”三级管理网络,保证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各环节都能落实;第二奖励代替说教,青年教师刚开始工作,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平淡的说教很可能会导致其重复出错,而采取奖励代替说教、对在每月考核中表现良好的老师进行适当奖励的方式是避免其重复出错的有效途径;第三角色换位思考,当产生意见分歧时,首先管理者要放下身段,倾听青年教师的声音,并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实现理解、接纳、融合、协调;第四提供展示机会,为了历练青年教师,在展示观摩活动中,改变以往由骨干教师承担展示任务的固有做法,大胆启用青年教师,使他们得到锻炼,增强其自信。

多种形式管理提升了青年教师师德修养和专业技能。特色园所展示中青年教师的出谋划策,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活力;个性化的成长档案和教师博客,张扬了他们的时代个性;青年教师科研课题研究小组的成立,凸显了青年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

第10篇

(一)教育层面: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1]由此可见,教育事业对国家及民族兴亡的重要作用,亦可见高等学校教师的重要地位。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经历过的中国近代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和政府极其重视教育,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基本教育法律法规外,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提出到2020年,用20年的时间,使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如今已过去8年时间,离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还有12年,任务艰巨且进入关键阶段,如何完成这一宏伟目标,教师质量是关键。据医学家莱曼的调查,在20岁到30岁的10年中,对社会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包括发明创造,在整个人生中占37%以上。据此,青年教师的选拔、培养和评价是重中之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评价,它不仅包括现有能力,更涵盖人的潜能,其评价更是涉及到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内容。其次,当前评价体系存在缺陷使得须重新审视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体系。青年教师相对于中年和老教师,由于受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学经验的限制,急需一个科学、合理、全面評价体系有针对性地对青年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然而,当下的诸多研究表明高校青年教师综合能力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发展性、动态性、科学性的高校青年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二)学校层面: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一环

现行的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除了办学指导思想,第二个一级指标便指向师资队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取决于教师的个体素质,亦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结构合理。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一般包含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目前,国内各高校青年教师约占学校教师队伍的50%,高校青年教师已逐渐成为高校师资和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青年教师大多都是教学与科研工作双肩挑,有的还兼部分学生管理工作,或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如此众多的角色职责,巨大的工作压力是显见的。”[2]对于高校来说,不仅要建立健全符合青年教师自身特点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筛选出有能力承担学校教育改革任务的有为青年,更要重视青年教师入职教育、岗位培训和在职进修等培养工作,满足青年教师的职业和专业发展需求。人是有巨大潜能的,特别是青年教师,需要高校大力栽培。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好教师并不总能带着已经成熟的素养到学校来。往往只得选择那种只是具备上述全面素养的发展条件的人,然后着手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工作。而他之所以成为一个好教师,则首先有赖于全体师生的创造性劳动环境[3]。如果高校人事管理部门用一把尺子衡量青年教师,势必会导致青年教师的不满情绪和职业倦怠,更不利于高校长期稳定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升。

(三)教师层面: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等学校的教师除了具有一般教师劳动的奉献性、示范性、专业性、延迟性等特点外,亦具有高层次性、时空的延续性、劳动对象的复杂性等特殊性。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指出: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绝不可能慷概解囊。凡事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职业定位: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如此崇高的职业定位不仅要求教师要专业化,更要职业化,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特别是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一些学者精心设计新型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范式,提出校本培训方式,还有许多学者尝试构建更有助于教师不同阶段发展的评价方法和工具[4]。目前,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一般有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策略。而针对青年教师综合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方法不多,只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去评价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教师评价才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安徽省A大学青年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现状

(一)A大学基本情况简介

A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工科大学,以“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拥有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教育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省部级研究创新平台26个。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2 183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 000人,各类型教师1 169人,其中A大学35岁以下青年教师512人,占总教师的43.8%,可谓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但青年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仅有83人,博士学位以上者有144人。广大青年教师无论是学历还是职称皆亟待提高。

(二)A大学师资结构分析

由图1-1更明了,在教师职称年龄分布图中,A大学正高级职称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仅有3位,副高级职称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80位,中级职称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329位,另外还有100位中35岁以下的初级职称青年教师。由图1-2职称学历层次上,A大学基本以硕士学历为主,而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博士学位较多。

(三)A大学青年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现状分析

A大学历来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如切实抓好新教师岗前培训,通过集中授课、举办专题讲座等,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改善单一的学历培养结构,积极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内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进行学习和研究,到国外访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研究、校际交流;出台《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管理办法》、《青年教师科学研究基金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加大对青年教师的科研资助力度;出台《A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工程实施暂行办法》,每年遴选30左右中青年学术骨干,进行重点培养。经过建设,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取得了一些成绩,如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立项,连续三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尤其是自然学科,立项数、获批经费位居全省高校第一名;有12名青年教师入选该学校所在市的重点培养对象;截至2010年底,教师中具有博硕士学位的799人,占教师总数的70.1%。

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的创新举措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师徒结对、以老带新、以帮促学、以新促老,充分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技能娴熟、作风严谨的优势,传承好的经验和做法,让青年教师在助课、助研、助实验以及兼任班主任的实践中,摸索经验,尽快成长。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培养对象主要为35周岁以下从事教学工作不满一年的专任教师。担任青年教师导师应在本学科专业有一定造诣,在学术上有较新成果,在教学改革方面有较丰富经验;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主持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或较大应用课题的经历;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排名在学院(部)前50%。青年教师导师要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根据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制定培养计划,提出培养的具体措施和预期目标;指导青年教师制定教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实验实习;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书写板书、进行教学研究、注重为人师表;指导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青年教师指导期为一年。指导期满,学校对导师及被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因此A大学主要的评价考核体系就是青年教师导师考核制。

A大学2011年首次对20位青年教师实施导师制培养考核。考核采取青年教师PPT汇报、专家现场评价和提问的方式进行。考核组由副校长领衔,会同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处、科技产业处等,共同听取青年教师的汇报,并对20位青年教师进行考核。20位青年教师分别就被指导期间的助课、助研、助实验、担任班主任以及取得的成绩和收获体会等情况逐一进行了汇报。A大学印发了《关于做好青年教师导师制考核工作的通知》,对考核工作作出具体部署。根据考核程序,被指导青年教师就助课、助研、助实验以及担任班主任等情况进行总结;导师就如何指导青年教师撰写工作报告,并对青年教师进行各方面评定;学院(部)成立考核小组,结合各自实际,采取不同形式,对被指导青年教师和导师进行了初步考核。

三、高校青年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程序设计

A大学的青年教师和导师的考核制对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培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单一化、简单化和形式化等现象。教师的综合能力大致包含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反思学习能力等等,需要我们设计一整套评价程序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总体来说,本文认为应着重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評价设计

一个评价活动实施之前的评价设计关系到整个评价程序的实施,设计一个评价的过程必须考虑全面,尽可能包罗万象。在这种意义上,没有理由排斥任何想要参加的人,亦没有理由勉强任何一位不想参加评价的人。只有使用的评价体系得到被评价者的认可,才算是好的评价体系。反之,如果大多数青年教师皆不认可该评价体系,那么在教师眼里它就失去了威信和地位。A大学的青年教师导师制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设计过于简单划一,并未考虑到不同学科和专业青年教师的特点。譬如,理工科科研评价体系就不能和哲学社会科学相等同,也不能同日而语。因此,高校的所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青年教师都应参与到评价体系的设计。因为评价体系包含了每个人的观点,确保每个人的声音,那么这就是一个较好的评价体系,才能得到青年教师的首肯和认同,便于后面更好的推进。同时,审定的过程也是评价主体即青年教师对它做出相应的反馈和评判。如此,有众多教育工作者参与了决策和设计,这样才能保证评价体系的公正、全面和科学性。

(二)评价人员

设计近乎完美的评价体系如果没有多元且专业化的评价主体,亦会导致整个评价过程和结果的背道而驰。因此,评价人员的选择在整个评价活动来说显得尤为关键。对于青年教师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究竟该如何选择呢?多元、动态、专业是我们应该把握的关键词。多元是指评价主体应来自青年教师本身、教育专家、教育管理者、学生等多个主体,确保能听到每个阶层的来自对教师较为客观评价的第一手资料;动态是指评价人员不能一成不变,要每年适当更换评价主体,确保科学性、动态性和系统性掌握青年教师的发展;最后,专业性是指必须考虑青年教师的学缘、专业和学科特点,尽量多多安排专业相同和相近的老教师对其指点迷津,防止非专业化的评价等评价误区的出现。而现行的评价主体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A大学的特点皆是以学生、权威专家和领导为主。

(三)评价实施

第11篇

关键词: 青年教师 学习交流 校企合作 社会服务能力 激励制度

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大批青年教师走进高职院校,要使其在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尽快得到提高,一方面需要青年教师正视自我,通过不断学习和锻炼,使自己尽快成长,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促使青年教师尽快走向成熟。对青年教师培养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经过精心培养,他们逐步成长为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成绩突出、起骨干和核心作用的青年教师,以适应教学科研工作的要求。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一、建立“导、帮、带、促”工程

“导”就是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选择师德水平高、业务素质强、实践技能突出的专兼任教师担任导师,实现以优带新;“帮”是通过教学常规训练,示范课、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技能训练等,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带”是以实际工程案例为载体,带动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促”是建立青年教师综合达标制,进行目标考核,促进青年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指导老师指导新教师的备课上课和批改等方面的工作,让他们尽快地熟悉教学业务,适应教学环境,对新教师的备课笔记进行常规检查,还要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日常指导,并对他们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导教师每学期都要有计划地听青年教师的汇报课,为青年教师上好辅导示范课,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指导教师应积极鼓励新教师、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学习和教学业务培训及学历进修提高,并指导教学论文的撰写。

二、通过学习交流,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责任心

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课程组教师的理论水平,支持教师参加各种交流会,去相关院校考察学习,了解掌握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国内外进修、企业顶岗锻炼、企业技术研发等多途径培养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既从事课堂教学,又走进实训室指导学生实训。

责任心是可以培养的,我们首先要用一些优秀教师成功的事迹打动青年教师,帮助他们认识到成功的秘诀中最主要是对事业的热爱,对工作有责任感。责任心是事业取得进步的根本保证,有责任心的人不怕付出,就会对事业作出贡献。当然,付出与得到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应有一种人人都能尽心尽职,自觉工作的风气,选择一些责任心强工作有成绩的教师为青年教师学做榜样。另外,经常帮助那些责任心不足的青年教师,具体分析指导帮助他逐步树立起责任感,跟上集体的步伐,使之感到工作没做好,是这个集体所不容的,从而产生一种羞愧心理。

三、校企合作培养青年教师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青年教师,一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是建立专业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制度,按照每位教师的发展方向,青年教师在两年内至少有半年时间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锻炼,熟悉生产过程,参与项目开发、课题研究等,增长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二是将企业第一线技术精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请进学院,对青年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可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实现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直接对接。

四、提高青年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组织青年教师参与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的工作,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开发与技术培训工作。可以通过学院内设项目,也可以是学院对外承担的项目在培养青年教师,每一项目都应包含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有具体的培养措施与途径,通过项目的实施和完成,使青年教师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方法,提升运用知识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使青年教师在项目的带动下不断走向成熟,从而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五、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

青年教师培养必须与人才激励制度相结合,从制度上、任用上、待遇上、管理上通过合理的激励措施,赋予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动力。一是要将青年教师接受培养的情况记入《教师业绩档案》,作为对青年教师评优评先、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二是学院要在经费安排、教学任务分配等方面为青年教师培养提供便利。三是要让通过培养取得较大进步的青年教师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选拔及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享有优先权。

青年教师的培养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应从学院的现实与发展战略出发,适应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满足学院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与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培养质量,确保教师经过一定培养后专业知识更厚实,专业能力更强,教学方法更娴熟,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升。要注意将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学历提升与能力提高相结合,学校培养与企业锻炼相结合,通过多样化、动态化、实效化的培养途径,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教学骨干,成为学院改革与发展的生力军。

第12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青年教师 培养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走上讲台,成为学校发展的生力军。目前中职师资普遍呈现"二高"特点,即初级职称占比高、青年教师占比高。针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是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青年教师学历基本能达到本科, 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但专业能力不够,教学资历较浅,即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够。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因此,明确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对青年教师进行成长、成熟、成才、成名等多层次培养,目的在于通过系统规范的培养,给青年教师设定目标和具体要求,采用适当的培养方法,使青年教师能脱颖而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青年教师培养成具有较强教科研和管理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通过现状分析可以看出,中职教师队伍青年教师占据了教育教学的重要位置,必将成为21世纪中职教育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如何培养青年教师,是关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长远发展的大事。笔者结合当前中职教育实际,就如何培养青年教师作了如下探讨。

一、 提供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让青年教师乐于为师

青年教师刚跨出校门,踏入社会,要安心教学,首先需要的是相对稳定的衣、食、住、行和工作环境,学校应在这方面多为他们着想,尽量提供方便,营造较为舒适的校园环境、建立相对合理的用人及薪酬制度,使青年教师到单位后能尽快地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中。除此之外,还应引导青年教师体会中职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重大的社会价值,从而产生自豪感、激发工作热情和潜能;应构建相对完善的青年教师培训机制,为青年教师制订符合他们实际的成长规划,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青年教师施展才能、提升专业地位搭建平台,这样才能使青年教师,特别是优秀青年教师感受学校的内在魅力和凝聚力,更加爱校爱岗,为学校发展尽力。让青年教师感受到学校不仅为其提供一个工作、一份收入,还为其提供一个未来、一个前途。

二、实行岗前培训制度,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

为保证青年教师尽快融入学校"大家庭",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每年对新进校教师、外聘兼职教师组织开展岗前培训1次。培训主要围绕"如何更好地投入教学"开设讲座,主要内容包括入校教育、师德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及教学规范制度培训、教学技能培训、优秀教师经验谈等。

三、建立新教师导师制度,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具体措施包括:为每一位新到校青年教师选择一名有扎实理论基础、丰富教学经验和高尚情操的中老年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在每年教师节期间举行"拜师结对"活动,为指导教师颁发证书。指导教师负责新教师思想政治、教学业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引导和帮助,从思想、教学、科研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全面指导和多方帮助,尽快使青年教师成为合格教师。指导教师要与青年教师一起制定1~2年的培养计划,并由教研室和教务科每学期检查计划的落实情况。导师制度起到了整体的传、帮、带作用。

四、加强考核,以考核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学校可通过各种考核制度来促进青年教师主动学习、努力学习,以获得必备资格证书和提升各种技艺、能力。

一是建立新教师听课制度,让新教师选择指导教师讲授的一门课程全程跟班听课一轮,每学期听课程学时数不少于20节。通过听课,青年教师能很快了解和初步掌握教学方法与讲课艺术,提高授课艺术和水平。二是要求非师范类新教师必须参加省、市教师资格证培训,学习教育学、教学技能、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并在1~3年内获得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证。三是要求新入校的专业课教师全部到企业等实训基地参加技能实践,并参加专业技术资格或执业资格考试,获得初中级以上专业执业资格证或职业资格证,为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打下基础。

五、派遣青年教师深入企业一线顶岗实习与校企合作培训,增强教学与教研成果的指导应用性

积极与当地一些知名企业合作,将其作为专业课青年教师的实训基地,定期派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业务实训和顶岗实习。同时,鼓励青年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承担社会各类培训任务,支持学校青年教师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各种专业考级考证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实践证明,青年教师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既提高了实践能力,又增进了青年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事业成就感。

人才培养定位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职教育必须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中职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亦应与企业紧密结合,深层合作,以增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指导应用性。 鼓励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或课时少时轮流到企业实践,不仅可提高技能水平,还可了解行业的发展前沿、单位用人要求及新的岗位标准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并将其融入教研教学之中,努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员工零距离对接。

六、鼓励和带动青年教师参与各种教研活动和课题,加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训

科研力量薄弱成为中职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一个学校科研力量强才能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教改项目中,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青年教师,主动将青年教师引入团队中,培养他们的科研教改能力。

一是加强青年教师研究人员的培养,为其提供进修深造、参加学术讲座、学术研究等多种学习机会,增强学术能力;让其参与课题研究、撰写专业论文,增强科研能力;令其参与课程开发、教学计划调整、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等,增强教研能力。二是聘请职业教育界阅历丰富的职教专家担任技术顾问,针对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出谋划策。三是采用"专家引领、教师参与"的校本教研方式,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的校本教研观,增强教师的教研能力。这种模式将使学校科研队伍呈梯度发展,既有基础科研,又有高层次科研;既有专职人员,又有兼职人员;既有科研核心力量,又有科研队伍的群力,以加速中职学校的发展。

七、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和评选,通过以赛促学,提升青年教师各种能力

1.开展各类教学技能比赛,为教师提高教学技能搭建平台。

为激励青年教师认真教学,参与教改,使青年教师延承严谨治教、勤奋治学的优良传统,学校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开展多种教学竞赛活动。如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说课比赛、说课创新比赛、学术论文比赛、专业技能比赛、课件比赛、师德演讲比赛等,为教师提高教学技能搭建了平台。同时,推荐校内获奖者参加市、省、国家级竞赛。通过比赛,一是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二是在校内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三是提高了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2. 开展优秀教师评选。

学校可每年在教师节前组织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申报评审。此项活动可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激励青年教师,此项活动的开展对青年教师素质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3. 以赛促练,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技能大赛。

通过鼓励支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类业务竞赛,定期组织开展教师如会计教师会计账务处理实操考试、烹饪教师的烹饪大赛等教师业务竞赛活动,定期举办观摩、示范、汇报等公开课和论文比赛等,中职学校也应该结合自身特点适时举办校内的专业技能大赛,以赛促练,以此来强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水平。

八、完善激励机制,让青年教师努力提升学历、技能和其他能力

1. 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培训班,提高教师获取先进信息的能力

分期分批派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自治区、市级教师培训班,使他们通过参加专家讲座、名师辅导、交流研讨等途径,获取更多、更新的专业及教学信息并用于实际教学。聘请专家到校开设各类专题讲座或培训班如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培训班、"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班、专题讲座等,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科研能力以及管理组织协调能力。

2. 专业技能培训可采用集中或分批次脱产培训、校本培训

培训培训工可以采取一是加强校本培训,学校根据专业建设要求,选派专业教师到高校进行学历进修,或者参加国家和省市培训、派往企业顶岗实习,保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成长需求。二是统一组织骨干教师培训,即购买教师进企业实践的岗位,资助技师到学校指导教学。

3. 出台鼓励政策,提升青年教师学历

通过政策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在职提高学历学习。学校在学费、时间上给予大力支持,将符合条件的教师选送参加相关专业学历学习。

九、实行星级教师制度,发挥名师示范效应

学校可出台了《学校星级教师评选办法》,规定每年在多次获得优秀教师的人员中,将那些主动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在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书育人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教师评为星级教师,树立榜样,并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同时,我校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观摩星级教师教学,与星级教师共同探讨如何改进与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名师示范效应。

总之,中职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需要中职学校管理者高度重视、相关人员大力支持,加上中职青年教师自身积极努力,方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学校应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充分为青年教师考虑,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让广大青年教师与学校同成长、共辉煌。

参考文献

[1]谭绍珍.浅析中职青年教师"四成"培养模式探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2(1).

[2]李荣青.重视青年教师培训 推动学校稳步发展[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