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德教育论文

美德教育论文

时间:2022-07-22 17:42: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德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德教育论文

第1篇

一、中华传统美德应成为家庭教育的根基

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基础工程。时下,家庭教育的功利性倾向导致一些父母唯分数论,把孩子能否进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教育目的,教出了只会学习但不会“做人”的孩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失德案件,如重庆女童摔婴、复旦投毒案等折射出家庭道德教育的不足与缺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青少年人格与品德教育必须成为家庭教育的重点。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核心价值观,一个家庭也不能没有核心道德观。那么,用什么作为家庭的核心道德观,培塑我们的下一代?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孕育出的传统美德,是国人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结晶。传统美德不仅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等等,至今都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理应成为我们家庭教育的根基,成为我们教育下一代有力的思想武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无所不包,如何继承优良传统,又赋予新的时展内涵,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仅就家庭建设来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将传统家庭美德与现代家庭建设理念相融合后,提出的家庭美德五个准则是一个较为简洁可行的范本,可是家长对此的知晓程度并不高。据笔者所在单位2014年在福建省开展的全省家庭美德建设调查数据显示,只有44%的被调查者了解“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容,可见,如何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家长中普及与推广核心价值观、传统家庭美德,让其更接地气更具操作性,从而成为家庭教育正确的价值引领是当务之急。

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家长应率先垂范

1.孝老爱亲,知行合一。中华传统美德最注重孝文化。孝作为“众善之始”,存在一个由内及外、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的推行过程。推行到最后,几乎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在家庭中孝道伦理的本质应是责任和义务,被视为国人的基本品德。当下不少家庭“孝亲”观念淡薄,尊老不足爱幼有余,啃老现象严重。在福建省家庭美德建设调查中,被问及对“啃老”现象的看法时,有46.3%的人认为“很不应该”,有43.8%的人认为“事出有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有9%的人甚至认为“可以理解”。民众对“啃老”的宽容固然有一定社会原因,但从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家“尊老敬老”的意识与能力均不足。只有家长们将“孝老爱亲”上升到家庭核心道德的高度来予以对待,处处知礼、守礼、重礼,做到知行合一,家庭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传统美德传承的一个重要场所,从而发挥传统美德的现实价值。

2.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言传”即家长先要深入理解传统美德内涵,然后通过阅读、讲解、游戏等多种形式向子女传授美德知识。“身教”是要求家长做好表率,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等美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能做到“以身作则”的家长并不多,比如在福建省家庭美德建设调查中,只有3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承诺都能兑现,在诚实守信上为孩子做好榜样”。家庭教育应是做人的教育。“人而无信,百事皆虚”(《增广贤文》),“修身以求进,行道以利世”(《颜氏家训》),承载传统家庭美德的古代家训,也是处处体现为人处事的教诲,而少讲读书学习。这些经典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应重品行培育,通过家长言传身教建立“家规”,形成良好“家风”。

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家长应讲究方法

1.立成于幼,潜移默化。中国古代家教非常重视少儿早期品行教育,讲究立成于幼。《颜氏家训》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以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传统家教强调只要坚持从小实行道德启蒙,就能在少儿的心中培养起道德伦理情感,并在不断地砥砺之后,习惯成自然地践履道德。近代婴幼儿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研究说明,早期教育在个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孩子幼年时期对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美德教育,能培养起孩子道德良知和优秀品质,并伴随其成长越发牢固。

2.通俗易懂,喜闻乐见。早在十年前北京召开的第四届海峡两岸伦理学研讨会上,就有台湾学者呼吁伦理学界要协力社会教化,特别是要让义理通俗化、理论实践化、探讨生活化,也就是要将传统伦理研究与现实更紧密结合达到教化社会的目的。当前传统美德教育亦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导不够生动形象,苍白无力,操作性不强。诸如《弟子规》和《三字经》等易懂易读的道德启蒙读物还不多,也未能整编出像古时“二十四孝”那样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的德育经典案例。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和家长们一起努力,既积极挖掘传统美德中的精华,又结合时代特征和现代少儿的特点,编辑德育启蒙读物,制作美德教育影视作品,开设国学特色课堂。另外,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通过阅读、演唱、游戏、观看视频、参观与实践等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孩子在玩中了解传统美德、掌握传统美德、践行传统美德。

作者:潘凌艳 单位:福建省妇女干部学校讲师

第2篇

关键词:女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对策

一、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困境

从古至今,“男尊女卑”一直影响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性别问题也是长此以往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女教师这一特殊群体,一方面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个人义务,另一方面,女教师作为普通的女性则要关注婚姻和家庭所带来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在教育体系下,科研及学术都以相同标准对待男女教师,迫使高校女教师在面临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的同时,承受学校及家庭,科研及生活等双重压力,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使其成功。

(一)双重身份

定位模糊女教师在学术科研及家庭上承担着双重身份,在不同岗位面临着不同的角色扮演,对于学术方面,女教师与其他男教师一样,首先的身份都是一名教师,全身心投入科研与教学中,这其中与其他男教师考核标准,评价标准都是统一的;而相对于家庭方面,女教师则是充当着贤妻良母的身份,主要的精力则在相夫教子等方面。我国历来的性别文化而言,一直流传下来的是,对于男女之间的评价而言,男人主要看重事业,女人主要看重家庭,这也足以影响着女教师所面临的身份及定位。高校女教师作为现代化女性,并且作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高素质人才,在一定程度希望通过自己专业水平能力及自己科研成果,从此摆脱女教师的困境。但是,在面临晋升等问题方面,男性教师明显占据优势。长此以往的不平衡迫使女教师偏向家庭,从而抑制高校女性教师专业发展。

(二)双重压力

目标冲突在学术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目标分为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从物质目标而言,学校赋予的是教学目标及科研目标,不断加强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发展自我,相对于家庭而言,受“贤妻良母”这个词的影响则家庭目标往往是无私奉献、相夫教子,一心一意为了家庭。另一层次下,精神目标下,学术活动则要求女教师敢于创新、独当一面,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家庭的影响下则要求贤良淑德、贤妻良母的形象。这两者目标上,不论是女教师的天平倾向于哪一边,都是势必对女教师专业发展造成影响。如果女教师以学术为重心,则家庭势必会顾及少,常常会导致家人的误解,对于感情及婚姻造成影响。

二、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产生的原因

(一)女教师自身生理特点

女教师一种身份为女性,女性一生中面临着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等重要时期,女性教师作为女人,一些妇科疾病等影响是伴随着每一个女人,这些问题都将可能引起女性抑郁、焦虑等情绪的影响,从而引发一些健康问题。

(二)女教师事业心普遍低于男教师

据了解,一些女教师认为取得科研上成就是男教师的事情,有些女教师则愿意平平淡淡度过自己的教师生涯,对于职称方面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则会将自己一些时间和精力放在家庭,满足于现有的状态,从而导致女教师成就不多,科研成就也较男教师而言相对较少。

(三)社会偏向较明显

社会上广为流传“男主外、女主内”根深蒂固在每个人心中,社会评价偏向于男性教师,无限夸大男教师的地位,然后一旦女教师在科研成果或者学术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就会被社会赋予“女强人”这一称号,让女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社会舆论。

三、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提升自我素质,规划自身专业发展路径

解决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根本上只有从个人自身解决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女教师从自立、自强、自尊等方面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提高自我水平,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与男教师相抗衡,才有能力使之学术与生活之间相平衡。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要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制定自身专业发展的计划及规划,如自身在教学有很浓厚的兴趣,则需要在教学上添加自我风格,将课堂活灵活现。女教师专业发展中专业阶段也是尤为重要,女教师要根据自我的专业发展阶段制定不同专业规划,以此更长久的发展。

(二)加强家庭分工,改善女教师双重身份

虽然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但是男女平等也是我国一直以来的传统美德,在家庭中,家庭的其他成员应该一起面对家庭,一起解决家庭琐事,将女教师的家庭压力分解开,在女教师教学压力繁重的同时,家庭成员理应给予理解和坚持,多多支持女教师,给予其鼓励,尽量减轻女教师在家庭的责任感,帮助女教师适当做出调整。

(三)缓解女性压力,提供优质和谐校园环境

高校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办学风格,多关注女教师在学校的情绪变化,通过一些途径和方法充分调动女教师工作激情,缓解女教师心理压力,提供一个和谐校园环境。定期对女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及心理辅导,激励女教师健康快乐的工作。

(四)优化社会环境,推动男女性别社会公平

政府乃至国家应该给予女教师更多的鼓励及关怀,虽然有些传统思想已经无法马上改变,但是优化社会环境是当前对于女教师专业发展的保证,将社会舆论减少,推动男女性别公平化,有助于我国女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亮梅.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江西省高校为例[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44-45.

[2]李雪燕,姜淑梅.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及干预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31-133.

[3]黄欢芳.双向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冲突隐忧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6(2):92-99.

[4]谢倩.高校女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压力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6):25-26.

[5]李明勇.高校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69.

[6]潘锦棠.向公共家庭政策要妇女公平就业权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74-79.

第3篇

关于通用《守望教育》读后感优秀范文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着,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关于通用《守望教育》读后感优秀范文

  每当读一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交谈,拓展了思维,提供了方法,指点了迷津,在共鸣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己。在读了刘铁芳《守望教育》这本论著后,有几分的激动,因为自己的一些谜团在读完了这本书后也日渐明朗。读了这本论著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与反思。

  一、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是“训练”还是“教育”。

  我对本书中关于“升学”的一元教育论述印象比较深刻。我曾经在高中教过两年的语文,高中就拼一点,学生的分数,学生的练习满天飞,初中也是这样,“升学”的一元教育价值取向往往会将孩子置于“教育”之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训练”。还好我们小学阶段没有把分数看得那么重,注重的是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但是我觉得在我们的课堂上,训练的成分还是比较多。文本只是一个载体,上面承载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创新,文化的传递,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文本,走出文本,培养学生的能力,思维与素质。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知识的训练是必须的,但我们不要把知识点的训练作为我们教学的归宿。

  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德育途中的一把钥匙。

  本书中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故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示范性的作用,学生去明白一个道理,很多时候,说教远远不如给孩子讲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也许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或者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能一个故事孩子听一遍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正确地去做,而并不需要我们去耳提面命。更要的是孩子们都愿意听故事,并且听故事对孩子们好处多多。比如说我给孩子讲的一些故事,一遇到类似的问题,好多孩子会一起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这就说明这个故事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孩子的心中。

  三、学生形成“悦读”的习惯,真正会读书。

  《守望教育》第二辑中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见证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阅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人人皆知。怎样让“阅读”变成“悦读”,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悦读是怎样形成的》。方法是做好事情的捷径,这里面有一套比较好的阅读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在学生刚开始课外阅读时,“放任自由”是比较合适的办法,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卡通笑话,全凭学生喜欢,当学生逐渐觉得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生命的需要时,老师再适当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刊并提出读书要求,先“放”后“收”,让学生一个适应过渡期,有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保证课外阅读数量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其阅读的“质量”。在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要求不能太高。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必须在质量上和深度上下功夫,要指导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

  四、还给孩子童真童趣。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那时侯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读物、辅导材料,早上来上课,午后轻轻松松回家,作业尽管有一些,也还有课文的背诵任务,但感觉好象都能比较轻松地应付得过来。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自由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几个铜钱,几根鸡毛和一小段麦管用线一扎便扎成了一个鸡毛毽子;一个瓦片,地上画几个方格子,就是我们玩的瓦房子;天黑了,村子里的草垛,各种杆秸多成了我们躲猫猫的快乐场所……

  可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可谓天壤之别,学生知识训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学生的生存状态却不容乐观,在阳光体育课上,如果我们能够增加一些富有童真童趣的活动,孩子们可能会是更快乐。

  总之,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要抱有这样一个胸怀,不是教好某些优秀的学生,教好一个班的学生,教好几届学生,而是从“人”这个概念出发,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我们的目的应该是让每个孩子具备顽强的生存能力,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就让我们带着这个任务开始自己的教育工作吧。

  关于通用《守望教育》读后感优秀范文

  通过刘铁芳教授发表的学术论文,我知道他是一位真诚的学者。在两次学术年会上见过他,朴素中有一种睿智,谦和中有一种坚持。

  刘铁芳,生长在一个贫困的乡村,小学就读的学校是用泥土筑起来的,师范三年毕业后到乡村教书,几年后进入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从这一简历中可以看出,他无疑是一个“爱学之人”。在《守望教育》一书他说道:“我所梦想的境界就是能在四壁书橱之中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与此同时,又能时刻把心灵的触角伸向人间社会的冷暖,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

  所谓“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依笔者之见,就是对教育的复杂性保持一种敬畏,同时对教育的应然状态怀有一种诗意的期待和浪漫怀想;所谓“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就是以敬畏和诗意的心境去守望教育,并凭着自己的教育良知和道德、凭着理性的批判和必要的反思去表态。

  有人说,教育的复杂性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在这一点上,只有爱情和幸福之类的话题可以与之媲美。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巨系统,任何一个人都处在“无知”的境地,我们所应做的就是“保持我们自身理智的清醒,对我们的已知保持一份谦逊,对我们的未知抱有一种敬畏,对我们探索未知的意愿,拥有一份理性的克制,不至于出现一种理性的自负”。

  我们的理性不是万能的,而世界也好,教育也好,远没有我们想的那样简单。然而,现实中总有“教育真理的代言人”出现,甚至在教育领域之外的人,只要自己上过学,都可以心安理得地对教育问题指手划脚。刘教授在书中指出了这种“理性的自负”的根源:“什么都说,什么都敢说,什么都宣称能说清楚,把教育的世界变成一个毫无迷魅的世界,对于教育生活缺少一份必要的敬畏之心,这其中隐含的乃是教育中的技术主义倾向。”

  “技术主义”,就是要寻求“规律”,追求“模式”。当下,“按教育规律办事”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一句“时髦”用语,总认为教育存在着一种能提示育人本质的确定的“规律”,只要找到了规律,按照规律的操作程序去执行,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教育领域也有了“造星运动”,名校办学模式和名师教案成为模仿和学习的重点,不少老师就此成了“熟练操作工”,执行着专家、大纲、教参、教科书、名师的旨意,而自我的思想却在教育世界中缺席。这就是“理性的自负”的代价。

  如果下次再遇到坐而论道、对教育侃侃而谈者,在接受或批判他的观点之前,我们可以先仔细品味一下刘铁芳教授这段话:“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教育是富有诗意和理想的事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教育情怀,有一种“乌托邦”情结,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勒出一种“绝对”的“好教育”。也许,这种“好教育”永远不可能实现,但如果连理想都没有了,教育生活只能是日复一日地耗费生命。

第4篇

【论文摘 要】本文从浅析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入手,阐述了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的意义及措施,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意义重大。第一,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当前高校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通过对其进行教育引导,有助于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关心家人,朋友,服务社会,感恩祖国。第二,重视感恩教育,有助于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和加强感恩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全社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有助于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三,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素质,还有利于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感恩教育,使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使其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和谐的氛围为我们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提供了条件,当前加强对独生子女感恩意识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感恩的环境是孕育感恩品质的前提和保障,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良性引导。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才能更好的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一方面,全社会要注重对感恩教育的宣传,舆论上倡导感恩,通过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如近几年国家和社会非常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通过“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评选出一批道德品质高尚的模范,向人们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用孝心感动中原、感动中国的谢延信,他的事迹向人们宣传着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用他的行动呼唤美德,用他的行为向人们讲述着他的感恩。通过这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感恩的氛围,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使独生子女大学生意识到感恩的重要性,自觉的加强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意识。

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要提高判断能力,主动摒弃错误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个人道德素养。要正确认识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个人思想的危害,主动摒弃这些腐朽颓废的观念,继承和弘扬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感受中国历来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感恩社会。

二、转变学校教育模式加强感恩教育

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学校教育是关键。独生子女进入大学,远离家乡,学校是其成长学习最重要的环境,学校应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肩负起这个重要的责任,重视和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首先,要转变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应从单一的注重专业技能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上来。受社会功利化的影响和学生就业前景的考虑,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虽然设有德育课,但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影响,不能很好的达到预期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在高校所占比例同益增多,学校应根据独生子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教育计划,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其感恩意识的教育,提高其道德素养。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实际参与的机会,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将道德思想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实际的感恩行动,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

其次,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独生子女大学生是大学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还没有实际建立起针对该群体的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着重注意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的教育,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其进行有针对的教育和引导,特别要加强对该群体的感恩意识教育,使其明白家人的良苦用心,教导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的心,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加强独生子女大学对学校和社会的感恩教育。

转贴于

最后,营造良好的感恩校园环境,多种方式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感受最多的也是校园文化环境,和谐的文化氛围,更好的营造出一种感恩的校园环境,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受到熏陶,从“耳濡目染”到最终的“润物细无声”,感恩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动员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用真情表达对家人、朋友、社会的感恩。

三、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子女的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奠基性教育,是对人影响最广的教育,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首先,要转变观念,注重对子女道德修养的培养。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之外,更应该注重对孩子道德修养的培养,片面强调学习忽视道德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成才的过程中,

须明白孩子要全面发展,德育与智育同等重要,教育孩子要尊敬师长,爱护同学,关爱社会,感恩祖国,教育孩子用实际的行动来表示感恩的心情。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与人交往,全面发展。

其次,重视对孩子良好习惯和个性的培养。很多独生子女进入大学以后,不能适应大学生活,无法很好的融入其中,这与自身的性格和习惯有关,而这些又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性格,不能过分宠爱孩子,要对其进行一些必要的挫折教育,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养成自立、坚忍的性格。

最后,父母也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自身素的高低,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水平。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作为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感恩行为,对孩子进行感恩的教育,孝敬自己的父母,关心社会,通过耳濡目染,无形中提高了孩子的感恩意识。

四、加强自我教育 提高自身素质

自我教育法是“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觉改正自己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在成长中摸索,体会做人的道理和原则。独生子女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自我教育法,主动自觉地参与感恩活动,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自省和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学习他人的优点,改正自身的缺点,学会自我控制和包容他人。通过自我教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之情,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3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版.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张瑞芬.谈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5]陈琦,杨鲜兰.大学生感恩意识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4月.

[6]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期.

第5篇

以县教委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我校本学期工作目标为指导,以首都农村教育现代化实验区建设为契机,认真贯彻《北京市德育整体工作纲要》,以养成教育为基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校园礼仪和和社会礼仪为重点。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把教育学生和管理学生有机结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设适合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积极创建追求实效,育人为本的德育校。 

二、工作目标 

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和养成教育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帮助学生认知美丑,形成良好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提高文明素养,确立自信心和奋斗目标。工作重点为养成教育和理想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明礼仪的合格中学生。 

三、工作思路: 

真正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以育人为工作中心;以全体学生为活动主体;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以校训、校歌、校徽等学校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以“奥运年”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情系奥运,做有责任感的中国人”主题教育活动,从奥运礼仪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学生思想体验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体验,在参与中发展。 

   四、本学期常规工作 

      1.落实市县德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以观念的更新推动德育工作的创新。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力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开展优秀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活动,以和谐班风促优良校风。 

2.落实全员德育,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制。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我校实际,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为主题,面向全校教职工开展教育论文和成功教育案例评选、表彰活动,引导教师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 

3.加强学校德育信息化建设,创设校园德育网页,发挥网络德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构建师生思想、情感交流的平台。 

    4.加大不良行为学生转化力度,加强问题研究,执行班级、年级、学校三级管理,落实帮教活动,开展不良行为学生转化研究。 

   5.加强住宿生管理力度,使住宿生管理向规范化和制度化迈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使住宿生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6 .加强对班干部、团干部培训,提高班、团干部的管理水平,努力实现班级自主管理。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向教育性、愉悦性方面发展。 

    8.加强常规管理,促进养成教育。 

     (1)继续加强班级量化管理,推行月红旗班、进步生、优秀生、及优秀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评比活动。 

     (2)继续办好“知心信箱”和“面对面”的咨询工作,提高学生的咨询率、面询率,注重实效。 

(3)坚持和完善家访制度,深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实现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4)严格升降旗制度,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5)办好广播、板报、橱窗,充分发挥宣传作用。 

(6)规范班主任素质工作手册的使用。 

五、本学期重点工作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及《密云且中学班主任工作条例》,加强规范化管理。 

(2)开展“学生最爱戴的教师”评选活动,促进形成全员德育工作氛围。 

(3)以我县开展的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为契机,充分发挥县、校优秀德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的作用,加经强验交流和表彰,以推进我校班级管理再上新台阶。 

(4)进一步推进新型班集体文化建设,加强对班干部、团干部的培训,充分发挥班干部、团干部的作用,加强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使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 

(二).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1.以“3.5日学习雷锋”活动为为契机,组织全体中学生成立学雷锋小组,开展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公物、团结互助、文明礼仪等方面美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2.与班级文化建设为相结合,以“清明节、劳动节、科技节、青年节、母亲节”为契机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对学生进行行为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以“情系奥运,做有责任感的中国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中心内容,抓实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 

1.拓展学生“十个文明习惯”的培育形式,帮助学生认知美、丑,形成良好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提高文明素养。 

2..以活动为载体,在中学生中广泛开展奥林匹克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1开展校级“奥运项目观赛礼仪知识”竞赛;(2)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展“我班的奥运项目”活动,丰富学生的奥运知识。  共2页,当前第1页1

(四)加强法制教育和珍爱生命的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1.通过落实法制校长定期讲座制度、每两周一次举案说法制度和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光盘、录像等多种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消防安全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活动。 

2.加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1)建立学校不良行为学生的总体档案和个体档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2)进一步明确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职责,从思想、行为、学习、交友、家庭环境等各方面了解学生的状况,有针对性的做好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本学期进行成功案例征集与评比。 

(3)贯彻县教委《关于加强严重不良行为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意见》(XX年11号文),认真落实六项制度,即:不良行为学生不到校追踪制度,出现问题及时报告制度,学期转化情况上报制度,法制校长定期讲座制度,帮教人和政教处定期与不良行为学生谈话制度,定期案例评析制度。要严格学校、年级和班级三级管理,明确各自职责。在发挥导师帮教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同伴帮教的作用,对极个别严重不良行为学生还要确定民警帮教人,不断增强转化效果。 

(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方面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作用,通过讲座、团体辅导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另一方面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功能,做好学生个体、不良行为学生、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 

面向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个案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征集、评选活动。 

(六)做好县级三好学生推荐工作。  

第6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党的十四界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大学生作为21世纪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主要力量,其政治素质、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都需要与时展相适应。为迎接时代赋予我们的挑战,有必要全面关注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1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诚信危机盛嚣尘上

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自古以来,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然而,在今天,大学生诚信缺失已成为了我国社会上备受关注的一大社会问题。诸如:在学校内,考试作弊、论文剽窃、作业抄袭等现象层出不穷;在社会上,“老实人吃亏”、“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等禅肆意横行。这些负面效应的影响,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腐蚀是不可低估的。

1.2 道德取向功利化明显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和社会转型向纵深不断的发展,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由泛政治化、理想化向多样化、务实化转变的同时,部分大学生的价值目标开始由注重整体利益转向个人利益、由注重长远利益转向眼前利益、由注重“义”转向注重“利”、由注重奉献转向注重享受等。其中,“经济收入高”、“发挥才能”作为大学生评价职业的两个最主要标准排在前两名,“环境”、“升迁”和“单位发展前途”等也都成为了大学生评价职业的主要标准。由此可以看见,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1.3 心理素质脆弱

尽管大学校园里没有大风大浪,但作为一个半社会化的场所,大学生必须要拥有面对困难、失败的素质和能力。当前大学生缺少独立性,遇到困难就寻求家长的帮助,不敢自己勇敢面对。尤其是很多大学生在高中时,都是学校里的佼佼者,然而步入大学后,那种身在高处的光环感消失了,甚至由原来的优秀生沦落到了中下流,便千方百计的找理由自我放弃,造成了萎靡不振、斗志丧失等严重心理问题。其中,精神疾病在已成不少高校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1.4 责任感缺失

在一项关于上大学目的调查中,“既为社会也为个人”占74.2%;“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占9.7%;其他占10.5%。尽管这些体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主流是正确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与个人之间却更偏重于后者。当今一些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意识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其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2 浅析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路径

2.1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表现。科学发展为统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以人为本”理念和方法论原则,也即:一方面,人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全部,离开了人这一要素,思想道德建设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还要把加强当代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看做是各个方面相互协调、共同推进的过程,在理论上实现整体架构,在实践中实现整体推进,关注并努力解决好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各个曾鸣、各个向度问题。只有认识到位、思路清晰、方法科学、渠道畅通、队伍健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在大学生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既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要加强理论教育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此同时,还要推进理论创新,突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推动大学生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3 以和谐文化建设拓展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在大学生中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新风尚,是新时期拓展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体现。一方面,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精神,使大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因此,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必须要积极营造创新环境,还要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努力使各领域的创新人才竞争涌现。

3 结语

培养和巩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是一个社会化的大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共同协助,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发展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刘景林.关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集宁师专学报,2010(3):64~67

[2] 王强.试论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当代教育论坛,2010(6):35~36

第7篇

一、加强校本研究,向科研要发展

为加强校本研究,上蔡一高制订了《教师进修培训计划》,采取了相应的培训措施。一是鼓励教师自主进修。学校为教师自主学习提供场所购买书籍,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读1~2本教育论著,每月写出1~2篇教育教学论文和教学心得体会;鼓励教师进行系列专题研究,承担教科研课题,撰写教科研论文,以及参加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促进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转变。二是指派部分教师外出学习。近年来,该校先后组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大批优秀骨干教师到上海的育才中学、湖北的黄岗中学等全国20多所名校参观学习30多次,认真组织人员参加全国、省、市骨干教师培训和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会。三是邀请专家学者授课。近年来,学校有计划地邀请清华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世界名牌大学的教授来校传经,开阔了教师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四是教师间相互学习。组织教师开展示范课、公开课、汇报课等活动,找差距,弥不足,共同发展。五是狠抓新上岗教师的岗前培训。对新入校的人员进行师德、师风、教育理论、教学管理及教学经验等岗前培训,与指导教师签订拜师带徒合同。同时,上蔡一高参加了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主办的国内七所知名中学共同参与的“中英合作学校改进计划项目”的研究。目前,该校有40余人承担有国家级及省级研究课题。

在重视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上蔡一高还注重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逐步形成了具有“上高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队伍建设。为使每一个教职工都能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该校每年都组织开展“树师表形象,创文明新风”活动,引导广大教职员工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以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常务副校长李爱民不仅主持政教和办公室工作,还担任了高三两个班的地理课。副校长任合国分管教务,尽管工作繁忙,担任二年级级主任和化学课的他却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在校领导班子成员的带动下,全体教职员工心齐、风正、气顺,有力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开展。

二、着力课程建设,向教学要质量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这是上蔡一高人面对教育改革大趋势提出的一个响亮口号。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以尊重的态度待老师。在上蔡一高,这种以德为先、教改并重的教育管理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打造出了教育教学的“一高模式”。

创新教育方式。在内容上重点抓好了“六个教育”,即以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主要内容的理想教育,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以言而有信、表里如一为主要内容的诚信教育,以热爱生活、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关心他人为主要内容的情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协作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团队精神教育,以培养学生自信心为主要内容的成功教育。上蔡一高不但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还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法制观念的培养。每学期定期邀请司法局的法律专业人士来校做法制报告,组织开展“法制教育图片展”活动,利用校园网播放普法教育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上蔡一高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走教改并重的特色教学之路。一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完成“三个转变”: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由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学手段转变为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二是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教育中,注重启发式、讨论式、专题研究式、自主探索式等新教学模式的运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推行随机课、探究课、示范课、引领课,效果良好。三是改革教学过程。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改革教学手段。

推进教学实践。为使德育更富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上蔡一高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坚持每周一开展升国旗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百部爱国影片,以主题班会、辩论赛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实行“无人监考”制度;重点抓好了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每逢假期为学生布置“为父母洗一次脚”“为长辈端一碗饭”“为五保老人做一件好事”的“亲情作业”,培养了学生尊老爱幼、扶弱济困的美德。成立了“上蔡一高学生家长理事会”,每年召开两次学生家长座谈会,组织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交换意见,建立学校与家长定期沟通、反馈和家访制度,做到全程、全方位和全员育人;开设了艺术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体、音、美辅导班和艺术欣赏课,学校每天都有选择地播放世界经典音乐、中国经典名曲。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他们的个性特长,学校成立了“校园之声”广播电台,组建了学科竞赛、美术活动、足球队、合唱队等课外兴趣小组。为培养学生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勇敢顽强的拼搏意志,上蔡一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每年都系统地组织“我让妈妈露笑脸”“学雷锋、树新风”“争做新时代保尔”等主题演讲比赛活动。这些活动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创新教育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建立规范有序、运转有力的协调工作机制。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上蔡一高制定了《“十一五”时期学校发展规划》,在学校发展、学校规模、教师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出台了配套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制定了《学校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若干规定》《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岗位职责》《领导班子成员廉洁自律的十项标准》等规章制度,大力倡导不甘落后、不事张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校长陈水献和其他校级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师生携手奋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发展,在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威望。领导班子成员身先士卒,大多担任教学任务,有的还担任班主任工作;他们奋战在教学一线,不怕吃苦,不讲价钱,在全体教职工中树立了良好的整体形象。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及各处室职责明确,教职工实行岗位责任制。学校及各处室都做到了开学有工作计划、落实有具体措施、期末有工作总结,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制定互相监督、公开透明的领导决策机制。实行校长负责制,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监督保证作用和教代会的民主管理及监督职能,形成了一个以校长为核心的校级决策机构和以年级组管理为主体,以处室指导监督为保障的管理网络。为了提高教职工的参政意识,每学期召开一次教代会,通报学校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讨论通过学校各项重大决策。学校重大改革和重大决策均由教代会讨论通过,增强了学校工作的透明度和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实行末位淘汰、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上蔡一高积极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了《上蔡一高体制改革方案》《结构工资方案》《教职工量化考核方案》。教师的评先、晋级、聘任直接与考核结果挂钩。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岗位津贴制,对缺额教师实行公开招聘,定期试用,大大激发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推行社会互动,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为建立起教职工、学生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上蔡一高成立了家长理事会、学生会、团委会,他们按照各自的职能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所有的花坛、苗圃和活动园地,早操、课间操及学生餐厅、校园卫生等均由学生自己管理。通过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的实践能力大为提高。

四、打造校园文化,向文化要动力

“行胜于言”“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勤耕耘、乐奉献、甘为人梯,讲团结、比实绩、争创一流”“勤学,善思,明辨,笃行”。走进上蔡一高,你会被一种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文明气息所感染。校园内花木葱茏,碧草如茵,道路宽敞平坦,教室窗明几净。安全、文明、昂扬、向上的育人环境和教学氛围,浓缩了上高人“与时俱进、永不言败”的上高精神和上高文化。

第8篇

摘 要:诚信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为人之道、做人之本,是一个人为学和立业的根本,也是当代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德基石,无诚则万事难成。然而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却颇令人担忧,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值得反省和深思。本文从诚信的内涵入手,概括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剖析其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探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诚信;诚实守信;诚信缺失

古人云:人无信而不立。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个人如果言而无信、欺诈撒谎,必然得不到他人的信任,最终导致众叛亲离;一个社会如果失去诚信,必然丧失秩序和规范,变得混乱和黑暗。

一、诚信的含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诚信的解释为:“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可见“诚”与“信”两者想通。但具体而言,“诚”指内诚于心,“信”指外信于人,在现代的基本含义是信守承诺,践行契约,不欺骗、不欺瞒。

诚信既指人的一种观念、意志和品质,同时又是一种行为规范,用于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现实关系。诚信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品质,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必须弘扬的一种美德。素质教育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其首要目标就在于教育学生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诚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匮乏,到大学阶段达到了诚信的最低点。

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学习、经济、就业等以下五个方面。

1.学习方面。学习的过程是艰苦的,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付出努力和汗水。然而现在很多大学生都在设法走学习的“捷径”。逃课旷课现象在大学生当中司空见惯。很多大学生在作业方面奉行“拿来主义”,要交作业的时候采取抄袭方式,对所学的内容不领会、不理解。同时据调查了解,在很多高校所处理的学生违纪事件中,考试作弊和考场违纪占了绝大比例。在很多地方高校当中甚至出现了专门帮人作弊的学生群体,这部分大学生被称为“职业”,可以作业、论文或者代为考试等。

2.经济方面。这主要体现在获得资助和偿还助学贷款两个方面。为了帮助家庭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近几年国家对高校大学生的资助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方面,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设立了奖助学金,然而很多学生为了获得资助,谎报家庭收入、弄虚作假,编造家庭贫困原因等。另一方面,国家自1999年开始推行助学贷款制度,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为很多家庭贫困学生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是此项工作却遭遇“信用瓶颈”。在实践中,一些家庭并不贫困的大学生伪造家庭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不守承诺,故意不偿还助学贷款,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的诚信信用。

3.就业方面。这主要体现在高校毕业生群体中。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很多毕业生想法设法“包装”自己、“推销”自己。很多学生挖空心思编造简历,一味突出介绍自己的专长,涂改学习成绩,更有甚者伪造证书,编造社会实践经验、学生干部经历等。据某校招单位反馈,曾在收取的简历中发现同一学校,甚至是同一班级出现多位同样职位的学生干部。还有一些毕业生无视就业协议,任意违背、单方毁约的现象在毕业生中比较常见,这种失信行为往往使用人单位陷于被动,同时也降低了学校的信用等级。

4.网络行为。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大学生已然成为网络使用的主流人群,他们利用网络学习知识、了解新闻、聊天交友等。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遵守网络道德,讲求诚信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大学生群体当中,盗看别人的电子信件、虚假消息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正常的网络秩序,这是网络诚信缺失的体现。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缺乏制度保障。当前我国处于转型期,很多法律法规,尤其是诚信方面的还尚未完善、健全。而诚信本身属道德范畴,它对于人们的约束力是属于道德层面的,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也没有相应的社会舆论进行监管,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诚信的缺失。

2.社会环境影响。当前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飞快,时下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出现的失信现象,同时社会对失信行为的漠视,以及对诚信行为的不以为然,社会关系中人际交往感情的淡漠、诚信的缺失、安全感的缺乏等,这种负面影响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都产生了重要的消极作用。

3.学校教育不力。目前诚信教育已被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然而由于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视角所带来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冲击,再加上当前很多高校的教育方式方法或是内容相对不足,都不能很好地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4.家庭教育偏差。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最直接效仿和学习的对象。我国的家庭教育长期以来强调智育,往往忽略孩子的道德教育,不注重诚信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甚至自己失信,为孩子诚信行为的养成树立了负面的榜样。

四、改进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参与。

1.加强诚信教育的制度建设,形成学生诚信评价机制。

要加强诚信教育的制度化建设,建立高校学生诚信评价机制。比较可行的是高校建立大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来督促大学生重视诚信实践,不断增强诚信意识,从而形成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同时,要建立大学生诚信表彰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弘扬校园的诚信行为,批评失信行为,逐步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制度意识。

2.普及信用知识,提升大学生诚信意识和诚信认知水平。

在大学生中普及信用知识,使其认识到诚信的重要作用。要寓诚信教育于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和校园文化活动之中,结合学校的考风、学风、校风教育,邀请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3.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教育工作者的自身修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导向作用,代表着一种道德感染力和号召力。因此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科学定位道德教育价值,常抓诚信教育。同时,学校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喜好,开展多种形式的以道德实践为主的诚信道德体验教育。

4.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建设,注重家庭诚信教育影响。

要营造诚信教育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社会、高校和家庭共同的努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给予学生最直接影响的家庭,要注重诚信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诚信氛围,言必行,行必果,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耳濡目染的影响帮助学生养成诚信品格。(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平.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高教视野,2008(5)

第9篇

【关键词】 现代大学制度;校园文化;学生自治组织;重构策略

现代大学制度主要指大学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在按照政府的宏观调控之下,面向整个社会依法行使自主办学、实施民主政治管理、广泛全面落实作为办学主体和法人实体所应具有的责任和权力相互统一的大学管理制度。现代的大学制度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怎样管理大学,也就是说大学的外部制度,二是大学怎样进行自我管理,也就是说大学的内部制度。外部制度与内部制度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内部制度对于外部制度来说,所具有的影响具备消减和放大双重的作用。学生自治组织作为大学的内部制度,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行使主体,是大学内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内涵

大学作为特定的社会组织,首先需要规范,来体现制度的普通特性。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是制度,“哪里的制度动摇,那里的一切便动摇;哪里的制度松垮,那里的一切便混乱和松垮”。[1]大学在其本质上是学术组织,是人才培养的地方。大学中人的行为,在其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对于学术的发展,需要学术自由、思想自由;人的培养,人的发展所需要的是自由个性基础上的充分发展。大学制度理应为师生思想的自由提供基本保障,这是大学制度所包含的特殊性。

本尼斯认为,一个组织要长期地生存下去,必须完成两个互相关联的基本任务:其一,要充分协调好成员之间的活动,以维持内在系统的正常运转;其二,要协调好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一种为“内适应”,第二种为“外适应”。[2]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基础上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维护大学的优秀传统和精神

大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内化了历经沉淀的传统和精神特质――注重品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学术至上;承担社会责任,追求文明进步;引导文化发展,弘扬文化精神。这些优秀的传统和精神是大学的生命之魂,也是引导大学发展的理念。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应进一步弘扬和维护大学的这些优秀传统和精神。雅斯贝尔斯说过:“大学的理想最终要靠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来实践,以至于大学的各种组织形式是次要的。假如这种为实现大学理想所行使的活动被消解,那单凭借具体的组织形式是不能够挽救大学的生命。”[3]维护大学组织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特性才是建构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取向。大学组织包含的特殊性要求其“内适应”的制度安排与一般制度的“标准化”、“刚性化”不同,而应是“个性化”、“弹性化”。

2、充分保障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

中世纪的大学开始于学者自发而组成的社团,学者们凭借社团来确保研究和学习的权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大学之中的学术自由传统自此开始。19世纪,德国大学用改革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证明了学术自由所应具有的合理性。洪堡指出:“知识的自由不但有可能受到来自政府的威胁,并且有可能受到来自于知识竞购本身所带来的威胁。这些机构在产生开始之时便采取了特定的观点,随后便急于压制其他观点的兴起。”“高等知识机构所具有的独特性,便是把学术和科学作为解决所有任务的工具。他们从事着永不停止探索的过程。”[4]这种探索的过程必然需要相对自由宽松的氛围,由此,大学应该尽量去摆脱内在的和外在的压力。历史的经验说明,学术的自由是“应具有不受到妨碍的追求真理的权利。这种权利不但适用于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同时也适用于在这些机构里所从事学术工作的人。”[5]大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之后,始终能够保持自己的个性并且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它的“秘诀”在于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始终贯穿于大学的发展,并成为大学的经典理念,尤其对于传统名校来说,它们一直被认为是大学的生命和灵魂。

3、充分协调好大学和社会之间的价值冲突,保障大学的文化主体地位

由于远离了世俗的利益关系,大学逐步形成了深厚的人类高尚、美德、正义、文明等内涵,蕴藏着神圣、高贵等学术文化氛围,是人们心中的“精神殿堂”、“知识圣地”。大学所从事的事业是面向未来的,它的所想、所思也是极其具有理想性的,并且往往和社会现实状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最终形成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价值冲突。在大学的历史上,围绕着知识的“无用”与“有用”,人才培养的“通才”与“专才”等等的争论,都体现了这种冲突。大学是思想和社会文化的中心,是知识分子们的聚集地,“知识分子是指具有自我意识,受过良好的教育,并对社会现实持有批判态度的精英”。[6]大学所具有的功用是和它的文化特性密切相关的。大学凭借其文化创新能力立于知识的前沿,成为了知识的权威,不断进行着学术研究,实施社会批判,服务作为人的社会存在等。

二、现阶段学生自治组织的组织架构及职能

我国高校的学生会组织,是“反帝反封建”运动和“”新思想相互结合的产物,是在我国经历了近代民族忧患和内外交困之后,青年一代为了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形成的产物。高校学生会为综合性的由学生组成的自治组织,是学生进行社会化的主要载体,也是高校作为管理者了解、教育、服务学生的重要抓手。学生会的发展和建设相对于高校的文化建设、大学治理和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学生自治组织的组织架构

由于各高校自身的历史演变及文化传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学生自治组织在组织架构上也各具特色。如下图,以某大学学生自治组织的组织结构图为例,其合理的组织架构保证了学生自治组织之间的高效协调运作,具备一定的借鉴价值。(图见下页)

2、学生自治组织的职能

其一,代表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会认为其自身是学生合法利益的代表,将为学生提供服务作为其组织存在的根本宗旨。国内大部分的高校学生会都设有相应的维护学生利益的部门,例如浙江工业大学的FOR YOU。近年来,由于网络的普及,高效内的各类学生维权组织已经通过网络举办的一些维权活动,获得了学生的普遍信任和青睐。当学生发现问题或者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将要受到损害时,学生则通过学生会或具有维权职能的社会组织来向有关部门沟通和反映,使问题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自身的权益得到很好的保护。

其二,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参与学校的管理。学生自治组织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参与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的宣传形式,是利用学生媒体,如通过学校电台、报社、BBS、学生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其产生的效果是直接或间接地对学校的决策实施影响。学代会制度是学生参与高校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是高校的学生自治组织利益表达、行使自治权的重要表达平台,对于引领全体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某大学学生自治组织现状(2016年4月)

其三,参与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中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直接由学生自治组织内的各部门进行策划和组织,包括学术类、文体类、志愿服务类、思想政治类、就业类、实践类等。除了组织各类活动以外,学生自治组织还承担着学校里一切其他活动,例如协助开学的新生迎新,毕业典礼等,组织各类社会实践、团员选拔评优、就业招聘等。学生自治组织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进行了良好的自我养成教育,同时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也对于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学生自治组织的重构策略

1、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学代会、公寓自治组织、学生维权社团等及时对学生的诉求进行表达、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学生的权利进行行使。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落实学生自治的重要载体,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课外活动的蓬勃开展。通过组织各类课外学术研究会、创办形式多样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刊物,发展学生学术研究的潜能和兴趣。组织各类课外学术社团,如文学、英语、史地、食品等社团,在社团内设立完整的组织机构,明确规章制度和内容,培养学生广泛的爱好和能力。通过学生会、各类文体社团开展各类与学生兴趣相结合、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青春朝气的文体活动,广泛动员师生积极参与,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治精神和独立能力,活跃校园,增强团体生活经验

学生自治组织,除了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外,其自治行为还具体体现在承担其他事务上。充分发挥学生自治组织在学生事务处理、校纪维护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事实证明,学生自治组织在调节学生之间的纠纷和矛盾,协助学校学生工作的开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自治组织召开的会议内容,涉及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均由学生自治会议决议后报学校批准。伴随着学生自主意识的不断强化,学生自治组织应进一步增强在学校事务管理中主动承担责任的能力。完善学生自治组织的制度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如学代会制度。明确学代会制度运行的宗旨,让学生广泛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使民主意识内化到学生的生活中,强化学生的民主意识,规范学代会的运作。力求能够使学生形成自发的民主,形成自治的管理。学生自治组织对于团体生活的主要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字――引导,其开展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广大学生的精神文化修养,也希望将他们的生活引导到一种健康、积极、正确的生活方式上。同时,在活动结束以后,学生自治组织都会较好地进行总结、调研,并以展示的形式向全体学生、学校进行反馈。

3、搭建学生与社会积极合作的平台和桥梁,在大学与社会的价值冲突之间维护大学内的价值导向

许多学生自治组织已经走出学校,涉足社会事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且紧密的联系,与此相适应,社会也向学生自治组织提供了合适的支持和渠道,协助学生自治活动的开展。国家、社会为高校学生自治组织提供了各种“帮助”,同时学生自治组织也有接受所提供帮助的权利。学生自治组织应进一步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提供的外联资金,来维持自身及其组织活动的良好运转;充分搭建与企事业单位的平台,更好地加强产学研合作,践行自身的实践能力,更好地完善自身能力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是一个文体共同体,现代的大学制度建设应与现代的企业制度建设不同,其主要应体现在大学的组织文化特性上。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主要的文化取向在于,对内营造优良的文化氛围,维护好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的优秀传统和精神;对外大学要协调好和社会之间的价值冲突,充分保障大学的主体文化地位。布鲁贝克说过:“对于每一个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来说,无论它的经济、政治或者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都需要建立这一个机构来传授深奥的知识,分析和批判现存的知识,并且探索最新的学术领域。换一种说法,所有需要人类进行鉴别、理智分析、关注或阐述的地方,那里便会有大学。”[7]大学的功用和他的文化特性是密切相关的,大学凭借它不竭的文化创新能力使其立于知识的前沿,成就了知识的权威,发展文化与智力,实施社会批判,服务于作为人这一社会存在等。学生自治组织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体,在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中,大学文化作为其内在气质内化为每一个学生的修养之中。大学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综合体现在每一个学生自治组织中,且不同的大学之间有所不同。“办大学就是办一个氛围”、“泡菜理论”、教育是环境的创造,这些都是针对环境氛围的重要性的深刻理解。学生自治组织在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和碰撞之中,要努力去除对自身文化产生不良影响的校级文化,如“服从主义”、行政文化、“权威主义”、政治文化,“官本位主义”、官僚文化等。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学术创新与探索的学术文化,学术自由的制度文化,服务他人的服务精神,最终引领“高品味”的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42.

[2] 朱国云.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191.257.250.

[3] 雅斯贝尔斯.大学的观念[J].新华文摘,2001(1)175.

[4] 21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召开的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C].1998.103.

[5] 刘佛年.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463.13.

[6] 艾尔文・古德纳.知识分子的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58.

[7] 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第10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核心竞争力 实践 思考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面向社会这个用人市场。职业学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发展、壮实,就必须拥有自己最可靠、最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支撑学校的现在和未来。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成果的交融,简单地说,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独特的并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使企业长期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权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今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企业能否控制未来、掌握未来市场竞争主动权的根本。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在企业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所谓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是职业学校长期实施教育决策、教育科研、教育服务等一系列运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优势的信誉、科研、师资、文化、机制等教育资源和教育经营力。其内涵是为本校学生提供任何竞争对手不能取代的优质教育和文化服务,是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品牌声誉,是实现促进学校长盛不衰的核心力量。

2006年2月,笔者对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泰州第二职业高级中学、盐城第二职业高级中学、丹阳职业教育中心校等四所省重点职业中学进行了关于“如何提高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问卷调查,共设计了20道选择题,发出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5份。部分结果如下:

1.你认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谁关系最密切?(可多选)

A校长 76%B中层干部 24%C 教师32% D学生 46%

2.你认为职业学校持续良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可多选)

A政府的扶持 12% B有一个好校长 26%C 学校的品牌效应61%D 企业参与 14% E一流的硬件设施 13%

3.你认为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可多选)

A学校决策 57% B科研42%C师德建设28%D 班级管理 27% E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71%F学校制度 42% G专业建设36% H培训能力13%I学校品牌65% J社会声誉63%……

通过对收回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由政府、校长、企业这些因素独立构成的,而是由学校长期形成的综合品牌效应决定的。同时认为学校应加强科研建设、师德建设、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以增强核心竞争力。笔者还走访了泰州陵光集团、梅兰集团等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负责人以及部分家长,他们普遍认为学校核心竞争力应着重体现在学生综合能力和学校诚信服务上。

因此,面对激烈的职业教育竞争市场,职业学校的领导决策、管理机制、教育科研、学校文化、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应该成为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五大支柱。

一、领导决策竞争力

学校决策的核心是校长,校长的眼界决定了一个职业学校的面貌。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和敏锐洞察力的校长本身就是一种“力”,一种自信力、创造力、亲和力和领导力。要想在市场角逐中胜出,提升校长的教育理念和决策能力是根本的。职业教育是资源,校长要学会用最科学的决策创造资源、整合资源、经营学校,用最科学的决策引导、治理学校,当好精神教练和舵手。

确定学校教育理念,定位职校人才培养方向,决定教学实训设施投入,动态调整发展走向,推行职校课程改革,推进示范专业建设,明确阶段工作重心,塑造学校师德和学风等,这一切都需要正确决策的牵引。

校长的能力主要体现为决策能力,果敢正确的决策能力是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支柱。而善于对市场进行调研,长于争取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恒于集中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教工的智慧,是校长决策力的重要源泉。

二、管理机制竞争力

一个好的校长就有一个好的学校。但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能仅仅依赖于有一个好的校长,而是要有使好校长一代代产生的机制。同时,再科学的决策如果没有好的机制做保障,不能有效运行也只是一纸空文。因此,是否有一套好的干部成长机制、名师培养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决定了一所职业学校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

(一)开拓创新,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

笔者所在的职业学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创新,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学校实际,制订了四大类管理制度。1.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制度,包括结构工资制和年度考核管理方案、校务公开实施方案、校长办公会制度以及中层干部竞聘管理考核方案。2.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教学工作绩效考核办法、教科研活动制度以及实践性教学管理制度等。3.学生管理制度,包括班主任工作条例、全程跟踪管理方案等。4.后勤管理制度,包括校园环境管理规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宿舍食堂管理制度等。根据过程重于结果、细节决定成败的管理理念,严格执行是将制度实施到位,取得效果的重要保障。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对规章制度进行总结,完善修改,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在动态运行中发展、提升,从而迈入依法治校、以制度治校的科学轨道。通过多年有效运行,学校校风、教风和学风一年上一个台阶,社会声誉逐步提高。

(二)大胆突破,搭建人才成长平台

职业学校要想矗立教育市场,拥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在管理机制上大胆突破,创立特色。根据实践,可以从两项工程三个机制入手。

师德建设工程。师德是一所学校社会形象高低的切入点和窗口。教师如果不懂得尊重家长和学生,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生硬,工作不负责任,过于看重经济利益,都会形成极坏的影响,成为反面的无声广告。因此,必须制定师德考核评价细则,把师德建设工作正常化、制度化,定期开展社会评学校、老师评干部、学生评教师措施,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及干部考核、晋职、晋级的重要标准,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对师德优秀的树立标兵,加强宣传表彰,从而建立一支师德优良、作风过硬的师资队伍。

名师成长工程。名师支撑名专业,名专业支撑名学校,是职校发展的通衢大道。名师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学校要为名师的成长搭建平台。笔者所在学校中,所有新教师都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参加胜任教师达标考核。在胜任教师中按一定比例选拔骨干教师,在骨干教师中选拔名教师。开展首席教师和校级专业(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优先安排首席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及生产实践研究,承担学校的课程改革、专业改造、课题开发等方面工作。制定校级首席教师和专业带头人考核管理办法,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对他们的学术成果、教学经验加以宣传推广,扩大名师效应。

在这两项工程的实施中,始终贯穿着三大机制,即培养管理机制、考核竞争机制、激励保障机制。两大工程、三大机制的运作,可以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好教师、好校长的产生源源不断。

三、教育科研竞争力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教育行为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不少职业学校教师缺乏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和研究,完全凭着热情和经验进行教学。只有积极营造科研氛围,使广大教师逐渐能够运用教育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处理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才能遵循规律,引领发展,不断创新。

(一)建立教育科研管理机构

学校应确立由分管校长、教务处、教科室、各系部教研组等组成的教科研工作体系,由教科室具体负责,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确定学校课题研究项目,教改信息,组织有关教育理论或教学方法讲座,开展各种教学竞赛,对教师继续教育进行有效管理,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严格考核。

(二)健全教科研管理制度

笔者所在的学校经过反复研讨,制定了《教科研工作条例》,条例分为组织机构和职能、学习培训、信息服务、课题研究、校本课程、教育论坛、成果推广、科研经费、科研奖励、科研考核等十个方面,利用制度来推动职业学校科研的发展。条例实施以来,收效甚好。

(三)加大考核措施推进教科研工作

科研管理工作中,要加大教学研究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的质量考核比例,将撰写论文能力、教改实验、科研成果评比量化,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在职称评定、学科带头人的评选等工作中,教科研工作应拥有一票否决权。同时,学校每年设有专项科研及奖励经费,保证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实践证明,职业学校要想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能再依赖于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只有通过教育科研工作的强力推行,才能促进职业学校教师更新育人观念,完成培养职教英才的使命。

四、学校文化竞争力

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性。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育人的关键是职业学校自身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力的影响。职业学校文化是职业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的,它为职业学校和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支持力。

职校学生在同龄学生中是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为了不让学生在严格管理中减失活力,全面发展,培养自身综合人文素养。学校首先应通过校训、校规、校园网、班级网页、黑板报、校园广播、橱窗等载体实行环境育人。利用课堂教学、选修课和文化讲座灌输民族美德和学校优秀传统。有目的的开展独具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塑造学生的文化个性。通过各种校园文化熏陶,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信念,诚实守信、勤奋敬业、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质,卓越的胆识、敏锐的判断力,坚强的意志、豁达的胸襟,积极健康的情绪以及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

学校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子就是学生,可以说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一所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就是学生的竞争力。一个企业也许会同时录用不同职业学校的学生,这就会出现比较效应,哪个学校培养的学生德高一等、技高一筹,就成为学校品牌和特色的代言人。

(一)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就业创业意识

就业创业教育的第一目标就是对职校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意识的培养,将这种意识渗透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程跟踪管理的过程中去。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大的就业观,激发他们开拓创新的欲望;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使他们明白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都离不开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自信自强的优秀品质。

(二)推进课程改革,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就业和创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职业学校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深化课程改革,把教学内容和技能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衔接。重视专业硬件建设,加大技能训练设施投入,使专业装备水平具有先进性、完善性、前瞻性,才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此基础上,还要实现三个转变:实现以学校为中心向市场为中心转变,由市场需求来配置教师资源和实训资源,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计划,让市场的需求成为教师开展专业技能教学和学生掌握必备专业基础和模块技能的方向;实现由课堂为中心向用人单位为中心的转变,教师对应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让学生在企业的见习和实习中得到更多的实践,要让学生具备职校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为中心向操作技能为中心的转变,职业技能竞争力中操作技术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因此课程实施中要扩大教学计划中实践的比例,着力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职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学校要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搭建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平台。实践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如社区服务、文体活动、模拟市场、劳动体验等,用计划周详、组织严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自身能力与就业创业要求的差距,在实践中锻炼技术、增长才干、树立信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笔者所在学校大胆实行了学生在校创业的实践活动,校内创业实践活动突出了四条主线:校内勤工俭学岗位创业、校内实践基地创业、校内活动与企业合作创业、校外实习基地创业,四条创业主线增强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历练了创业本领。根据学校学生处对近五年毕业生去向的调查,15%的毕业生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

每一所职业学校的立足和发展都时时面临不可预知的风险和冲击,任何一劳永逸的想法都难以保持其时代活力。只有打造本校核心竞争力,才能树立学校形象和品牌,才能在教育市场竞争中永葆最可靠、最持久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国胜.职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探讨.新浪网,2006年2月26日.

[2]陈如平.如何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新华网,2006年2月26日.

[3]黄兆龙.现代学校管理学新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第11篇

[关键词]项目化管理 大学生 诚信教育 模式

[作者简介]黄月圆(1979- ),女,广西昭平人,桂林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马献力(1978- ),男,河南叶县人,桂林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阳荣华(1977- ),男,广西桂林人,桂林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桂林 541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立项课题“物质与精神支持并举,探索医学生诚信与感恩教育新模式”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ZZ00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63-02

党的十报告把诚信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强调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可见,诚信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是我们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但传统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必须对传统的诚信教育模式进行创新。项目化管理是当前管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其基本原则是以具体的项目带动人力、物力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员合作,受到广泛应用。①将项目化管理理念应用到大学生诚信教育中,最大限度利用高校诚信教育资源,提高诚信教育效果,全面提升大学生诚信素质。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普遍比较重视大学生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开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传统的诚信教育模式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诚信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当前高校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教育,教育方法单一,以管代教,很多时候局限于泛泛而谈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和针对性,缺少有效措施”②,大学生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故意欠费、伪造经历,等等。其次,诚信教育缺乏长效机制。诚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优秀的诚信素质,是大学生诚信知、情、意、行的高度协调与统一,素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最后,诚信教育没有整合资源。除了课堂教学外,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载体。另外,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指导老师一般都是辅导员,指导起诚信教育来显得精力不够,办法不多。事实上,全体教师都应该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指导老师,诚信教育的师资资源才有保障。③因此,校园、社会、家庭的诚信资源都应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

二、项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的具体做法

项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就是把项目化管理的原则、方法、手段等运用到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去,以具体的项目来带动资源的配置、人员的协作、资金的使用等,增强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种运行模式。项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包含以下5个流程:诚信教育项目申报、项目立项、项目开展、项目验收、项目推广。把诚信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项目运行的全过程。具体做法如下:

1.项目申报。学生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来选定项目主题,并自由组成项目团队,选出团队领导者,邀请教师担任项目指导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确定诚信教育项目主题,改变了过去诚信教育一言堂的传统模式。同时,在申报项目时,要求学生如实、规范、认真填写申报材料,不能弄虚作假,做到诚信申报。诚信教育项目申报内容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调查研究类的或者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

2.项目立项。首先,由学工处牵头,邀请相关专家成立诚信教育项目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首先对项目申报书进行初审,对项目的现实意义、创新性、可行性等进行综合评价。其次,通过初审的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答辩,就诚信教育项目的由来、研究现状、项目计划、项目已获得的成果以及经费预算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就评审委员会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最后,评审团结合项目申报书和答辩表现,确定诚信教育立项项目。通过审批立项的项目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与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合同书。

3.项目开展。项目负责人根据制定的项目化考核标准,科学分工,合理调配资源,明确项目牵头人和完成时限,使整个项目组成为一个配合默契,具有积极性和责任心的高效群体。④项目指导老师随时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突况。项目负责人定期、主动向项目评审委员会汇报项目进展。项目管理委员会不定期检查项目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指出错漏。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按合约办事,明确权利与义务,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诚信地开展项目各项活动。对学生项目开展的监督,事实上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履约守信――重合同、守信用的守法意识教育,让学生明确权利与义务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更早更全面接触契约经济的规则,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诚信守约行为。⑤

4.项目验收。项目研究结束后,项目组及时递交项目结题报告,项目管理委员会对项目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成果价值、认可度等进行全面验收,评比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并将项目验收结果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示。在这个过程,要求项目组客观撰写结题报告,认真总结项目开展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同时,项目管理委员会也要根据既定标准,把验收工作做细做实,验收工作不仅是对项目团队的努力和实践成果的一种检验,更要在整个验收过程做出诚实守信的表率,因此,需要他们对项目进行公正、全面、客观的评价。

5.项目推广。项目管理委员会根据项目验收的结果,对取得优秀成绩的项目进行表彰、奖励,并及时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例如召开优秀诚信教育项目表彰暨推广大会。内容主要有:一是展示诚信教育优秀项目的研究成果,以更生动、活泼的形式加深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和感受。二是展现先进个人或团队的诚信事迹、诚信风采。让优秀的项目负责人或者团队和大学生分享诚信经历和经验,发挥同伴诚信教育的优势,从而推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板报、广播、网络等渠道把优秀项目团队的诚信事迹和风采向全校师生宣传、推广,进一步巩固诚信教育的良好效果。传统诚信教育模式,更多依赖于对失信的惩戒。项目管理理念下的诚信教育模式,更注重对诚信教育的正面宣传,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精神需求,因此效果也更好。

三、项目化管理在大学生诚信教育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项目化管理实现了以精品项目带动学生、引导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从项目活动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塑造自我,进一步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搭建了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平台。⑥项目化管理理念应用于大学生诚信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强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项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将诚信理念贯穿于整个项目活动的全过程,从项目申报到项目推广,每一环节的顺利开展都是以诚信为基础的。因此,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责任感得到了切实加强,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大学生诚信观“知、情、意、行”等在实践中也得到了统一。这不仅改变了过去诚信教育时有时无的局面,同时也构建了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同时,还增强了大学生参与诚信教育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更难得的是,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的,大学生诚信自我教育也得到了强化。

2.营造了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项目化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强调的是团队协作与整体效益,教育是以彼此间诚信为前提的。整个过程中,营造了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大学生诚信教育项目,绝非任何一个个人可以完成的,所以要讲诚信以及团队合作。要学会诚信地与组内成员、指导老师、评审委员会老师、项目研究对象等人群和谐相处,恪守诺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尽量让每个儿童都懂得和感到,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卫护善良的战士,集体斗争给人以极大的快乐,帮助人去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美。”⑦集体是完善个人品质,促进个人发展的手段。诚信教育的项目组里,评审委员老师、指导老师,项目负责人等都带头讲诚信,做好诚信的表率。由项目组成员向全体师生宣传诚信,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诚信氛围。在项目化中,发挥集体的优势和推动力来进行诚信教育,不仅改变了传统诚信教育“老师讲、学生听”单向灌输方式,也为人人讲诚信、人人践行诚信创设了广阔的平台。

3.整合了校内外诚信教育的资源。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要发挥各方优势共同培养。项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强化了个体、同伴、集体的诚信教育,整合了家庭、学校、社会的诚信教育资源,有力推进了诚信教育的开展。首先,诚信教育项目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监督。在项目化管理中,家长通过对项目的关注和对项目顺利完成的期待,进而加强对大学生诚信行为的监督。通过家长的诚信示范和言传身教,使诚信教育能切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诚信教育更容易入脑入心。其次,项目化诚信教育突破了班级的界限,使得诚信教育活动跨专业、跨年级、跨院系、跨校都成为可能;与此同时,项目化诚信教育使诚信教育的主体得到拓展,人人都可能成为诚信教育的主体。大学生由原来的诚信教育的客体,项目化后实现了诚信教育的主、客体的协调统一。最后,项目化诚信教育后,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学校实现了社会诚信资源的充分利用。总之,通过项目化的诚信教育,有力地整合了学校、家庭、社会的诚信教育资源,使全社会都开始关心、支持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项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是缓解大学生诚信危机,提升大学生诚信素养的一种有益尝试。通过项目化管理和运作,不仅调动了大学生诚信的积极性,整合了诚信教育的资源,还增强了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诚信教育成为加强大学生传统的美德教育。

[注释]

①王栋华,郑晓健.项目化管理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8):27.

②钟华山.论诚实守信[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2):33.

③王晓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141.

④夏阳,汤兴荷,朱琰.高校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40.

⑤徐兆东,杨柳松.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2011(3):39.

第12篇

市软科学研究项目(批准号:20120301)

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色诺芬是西方经济哲学思想的开创者,也是幸福经济学的最早创建者。他的幸福经济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立足于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性,以人的需求满足为尺度的财富幸福观;以人的特性与身心发展为基础的管理主体幸福观;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核心的农业幸福观。这是色诺芬幸福经济思想的灵魂,也是古希腊时期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反映。这构成了后来西方经济哲学思想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关键词:财富幸福观 管理主体幸福观 农业幸福观

引言

色诺芬(Xenophon,约公元前430-公元前355)是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主要经济著作有《经济论-雅典的收入》。《经济论-雅典的收入》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专门阐述经济理论的著作,它是色诺芬根据自己管理庄园的经验用记录苏格拉底和别人对话的形式写成。他的幸福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经济论》中,该书从财富主体视角、管理主体视角以及农业视角三个方面论述幸福经济思想。

从财富主体视角论述幸福经济思想

色诺芬幸福经济思想的第一方面是以人的需求满足为尺度的财富观。色诺芬在《经济论》开篇就讨论财产管理,把财产管理当作一门学问,进而从财产管理引申出了关于财富本质的理解。在色诺芬看来,财富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切有用东西,或者说一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好处的东西。“凡是有利的东西都是财富,而有害的东西就不是财富。……财富是一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利益的东西”。也就是说,财富是指人们所拥有的一切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这些东西对人的使用价值,而对人不利的东西就不能算作是财富,甚至可以说它是对拥有者的累赘。同一东西对于能从中得到益处的拥有者是财富,对不懂得其用处的便不是财富。也就是说,同一种东西对于一个人是不是财富,要看一个人是否会使用它。他举例说,“一支笛子对于会吹它的人是财富,而对于不会吹它的人,则无异于毫无用处的石头。……对于不会使用笛子的人们来说,一支笛子只有在他们卖掉它时是财富,而在保存着不卖时就不是财富。……即使是钱,对于不会使用它的人也不是财富”。

因此,色诺芬认为,财富是一种因它而可取得一个人利益的东西所构成。可见,他从人的主观判断上去理解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有用性,以主观的满足来表示财富的差异,而不以财富的多寡表示富足与否,也就是说,财富的多寡取决于自己心理是否感到满足,并将其作为是否成为财富的标准。

从色诺芬的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思想的出发点不是仅仅从主体的对象本身或对象的自有性质或特性出发规定人的财富属性,而是从人是否发现客观对象的有用性或益处来规定财富本质。在经济学上,他的这一思想被西方经济学说史家认为是现代经济学主观效用理论的源头。由此认为,色诺芬关于财富的观点为后来的效用理论提供了主观心理分析的基础,为19世纪80年代的边际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20世纪80年代价值论研究中出现的以主体为出发点而形成的客体对主体的有用关系的主体价值观,与色诺芬的上述思想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效用思想的源头实际上就是幸福的替代词,早期经济学由于考虑到幸福的主观性以及计量上无法直接测量幸福等原因,就用满足、效用等概念来代替幸福作为客观对象的衡量标准。色诺芬关于财富本体的认识以人的需求满足为尺度的财富观,以人的幸福为本质的经济哲学观。

从管理主体视角论述幸福经济思想

色诺芬幸福经济思想的第二个方面是以分工为核心的管理主体理论。在色诺芬看来,财产管理的目的是不断增加财富,而不断增加财富的重要途径是分工。他认为分工管理可以使每个人各尽所能以达到财富的增加,财富的增加可以为每个人带来幸福。由此,他对管理主体分工的分析,既包含了经济学的维度,也包含了伦理哲学的维度。他对管理主体的论述涉及宏观国家管理和微观庄园管理两个层面。

(一)从宏观国家管理层面论述幸福经济思想

首先,色诺芬认为国王应该以农业和战术作为管理国家的主导思想分析了国家(国王)的幸福生活。色诺芬以波斯国王和居鲁士为例说明他们为什么要以农业和战术为指导原则谋求幸福。他说波斯国王“特别注意农业和战术,认为这是两种最高尚最必需的事业”。波斯国王特别注意战争,因为他通过战争好使这些队伍强大得可以控制他的臣民,并在受到侵犯时能够保卫他的国家。至于农业和地方事务通过考查和视察交由官吏管理居民和劳动者以保持土地耕种。再有,他说如果土地耕种得不好,就不能维持军队的开支,也不能缴纳贡物。相反,如果没有人保卫土地,耕种多少亩土地都是没有用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王这样做“既注意农业又注意战争的”。

其次,色诺芬还以居鲁士为例说明这一点,居鲁士说“我自己应该得到两方面的奖品,因为我既是一个最会为土地置办农具与牲畜的人,也是最会保卫这些家具与牲畜的人”。他把置办农具牲畜和耕种土地,看作是与当军人同样值得自豪。“如果在正常的健康状态下不首先认真地做一些战争或农业方面的工作,或是不想办法出出力气,我从来没有坐下来吃过饭”。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享受幸福。“我觉得你应该享受你的幸福,居鲁士,因为这种幸福是你自己的力量挣来的”。由此可以看出,色诺芬关于对农业和军事事务的管理的论述实质在于表明国家(国王)的幸福生活要靠农业和军事以及两种事务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来实现。这包含了朴素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二)从微观庄园管理层面论述幸福经济思想

色诺芬在书中主要涉及庄园主对妻子和管家的管理阐述了他关于人类幸福最大化思想。

首先,色诺芬通过对儿女及其教育论述表明家庭幸福的重要性,以此来说明对共有财产管理是家庭幸福的源泉之一。他说“现在,如果神赐予我们儿女,我们就要想出最好的教育他们的办法。因为我们将来共享的幸福之一,就是在老年能够得到最好的帮手和最好的瞻养;但是目前我们先来共同享有我们这个家庭。因为我把我所有的东西都放到我们共有的财产里,而你也把你带来的一切都加了进去。我们并不要计算我们谁实际拿出来的更多,但是我们必须知道:谁能证明自己是更好的合作者,谁的贡献就更重要”。以此为线索,色诺芬以分工为核心和男女之间的自然生理差别探讨了夫妻双方在家庭幸福中应有的贡献。“神聪明睿智地把所谓的男性和女性配合在一起,主要就是为了使他们结成完美的合作关系,互相帮助”来以此获得幸福。“我认为妻子如果在家庭中是一个好配偶,她对于家庭幸福的贡献和她丈夫是完全一样的;因为收入大部分是丈夫勤劳的结果,而支出则大半是由妻子管理的。如果两个人各尽自己的本份,财产就增加了;如果他们做得不好,财产就要减少”。从此角度来看,妻子对家庭幸福的贡献和丈夫一样大。色诺芬认为妻子的责任在于谨慎小心和管理家务,而这些责任是一项困难的任务,不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烦恼,而应该看作一种为了家庭幸福的责任。“她不应该因为我交给她的关于我们的财产的责任比仆人们重而感到烦恼。……因此,我解释说,那些由于保全财物而得到最大利益以及由于财物毁坏而受到最大损失的人,乃是必须对于这些财物给予最大关怀的人。……如果我认为叮嘱她必须照管我们的东西是给予她一项困难的任务,那我就错了。她说,如果我要她玩忽她自己的财产,那倒比使她有照管她自己特殊幸福的责任,是更为难堪的”。

其次,色诺芬从当时奴隶主经济制度的现实出发,论述了对管家的管理对管家自身和家庭幸福的意义。色诺芬在阐述管家对奴隶主的忠实时说,“如果他忠实于你,那就足够使他成为一个合格的管家吗?你可知道,虽然实际上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幸福,可是还有许多人怕麻烦,不去找他们所想要得到的好东西?”可见,实际上所有的人包括管家都追求幸福,但许多人怕麻烦不去找他们所想得到的好东西,不去追求他们所想要的幸福,因为追求幸福会带来古典经济学所说的痛苦、负效用。为此,奴隶主应该教育管家忠实于我们,其方法是既使管家分享我们的一切快乐和幸福,也让管家分担我们的困难。此外,还训练管家热心于增进我们的财产,其方法是使管家熟悉我们的财产,并且让管家分享我们所获得的成就。而且,还给管家灌输正义感,其方法是给正直的人以比不正直的人更大的荣誉,并且向管家指出正直的人要比不正直的人生活更富足、更自由、更幸福。

从农业视角论述幸福经济思想

色诺芬在书中力图证明农业是最幸福的行业,农业是最愉快和最有益健康的经济部门。他从人的身心和谐健康的角度论述了“最好的职业和最好的学问就是人们从中取得生活必需品的农业”。因为这种职业似乎最容易学,而且从事这一职业也最为愉快,它能在最大程度上使身体健美,它能给心力留出最多的空闲时间去管照朋友和城市的事情。而其它职业都是粗俗的技艺,是为人所反对的,因而当然也是为人所瞧不起的。因为这些技术迫使工人和监工们静坐在作房内,甚至有时还一整天地呆在炉火旁边,伤害他们的身体,伤害身体就会严重地伤害精神。而且,这些所谓的粗俗的技艺使人没有余暇去注意朋友和城市的事情,所以从事这类技艺的人被认为不善于与朋友们交往,也缺少保卫国家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厌弃那些粗俗的技艺以及相信农业是最光荣、最好和最愉快、最幸福的行业。由此,色诺芬得出结论说,“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因为农业繁荣的时候,其他一切技艺也都兴旺;但是在土地不得不荒废下来的时候,无论是从事水上工作或非水上工作的人的其他技艺也都将处于垂危的境地了”。配第的土地是财富之母,重家学派代表魁奈重视农业发展的观点,18世纪的达让逊认为首先要有普遍良好的农业,才能有幸福的生活。似乎都可追溯于此。

(一)农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享乐

农业不仅是最容易学的行业,而且农业生活内含自然、纯真和快乐,是最有益的、最可爱的、最光荣、最可贵的,是所有人都应该懂得的、最高尚的技艺。色诺芬论述了波斯国王和居鲁士都注意农业是最高尚、最必需的事业。波斯国王巡行全国考察农业以及把大部分时间都消磨在充满土地所能生产的美好乐园里。居鲁士把置办农具牲畜和耕种土地,看作是与军人一样值得自豪。色诺芬为此提醒到:“我觉得你应该享受你的幸福,居鲁士,因为这种幸福是你用自己的力量挣来的。我告诉你这些话,是因为最富足的人也不能离开农业。因为从事农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享乐”,这种以人为本和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核心的幸福是靠自己的力量和劳动才能挣来的,并认识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现自身幸福生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色诺芬认为,农业也是一个自由民所能做的增加财产和锻炼身体的手段。因为土地给种地的人提供赖以生活的原料、食粮和奢侈品,并提供最优美的景色和香味以及促使人喜好狩猎活动。因此,他说,什么技艺能给劳动者以更大的报酬呢?什么技艺能比农业更大方地款待客人呢?什么地方比农场里更为方便呢?什么地方比乡间更为可爱呢?什么技艺能更使朋友感到快意,儿童感到喜欢,妻子感到愉快,仆人感到亲切呢?“据我看来,如果任何自由民能够得到比这更可爱的东西,或者发现比这更可爱、更有利于谋生的职业,那倒的确是奇怪的事情”。即使是富足和高尚的人也离不开人们从中取得生活必需品的农业,农业能把赚钱和娱乐两件事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农业依旧是人们最为愉快的、最好的职业和最好的学问。

(二)农业培养人们的美德

色诺芬认为,土地诚心诚意地教育那些能够学习的人,使他们公平正直。因为你服侍土地得越好,土地报偿你的好东西就越多,所以农业本身就能使从事者形成公平正直的人格。从事农业的人还具有豁达的胸襟,“农业似乎能使从事农业的人具有豁达的胸襟,任何其他行业都赶不上它”。农业能培养忠诚坦率之人,“因为土地从来不耍花招儿,它总是坦率真实地告诉人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我认为正因为土地没有不让我们知道和了解的事情,所以它是最可靠的测验好人和坏人的标准。因为这不像其他技艺,懒人是不能拿不懂得作借口的:大家都知道,只要好好照料土地就可以得到良好的结果。对于不忠实的人,农业乃是很精明的谴责者”。就勇敢刚毅而言,农业的耕耘、播种、栽植、放牧等都在露天的野外土地上,神自然要分给农业从事者更多的勇气从事室外工作。“由于庄稼在城外生长,农场的牲畜也在城外放牧,我们觉得农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勇敢刚毅。所以这种谋生方法似乎应该受到我们国家的最大重视,因为它可以锻炼出最好的公民和最忠实于社会的人”。所以,农业能够培养人们的公平正直、忠实、豁达、勇敢刚毅等美德,使人们的身心、自然能力与社会能力得到了和谐发展。

(三)农业有助于人们的共同努力、团结协作、忠实于社会的公民精神

色诺芬认为,一个成功的农场主首先要把劳工们组织起来并要求对农场主的忠顺和服从,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获得农业生产的效果。从城邦社会管理层面看,战争作为古希腊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城邦的对外战争也好,抵抗外邦侵犯也好,这都要求对将领的服从和忠顺。所以,一个好的农场主必须培养和鼓励劳工们的勤劳和忠顺精神,使他们忠实于农场主、忠实于社会、忠实于城邦。“农业有助于训练人们共同努力。因为要去远征敌人必须要有人,而耕种土地也需要人的助力。所以,如果农场主不能使他的劳工勤奋和忠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农场主……农场主必须常常鼓励他的劳工,正如一个将军必须鼓励他的士兵一样。奴隶需要有好的鼓励才能意志坚定,其需要的迫切相同于甚至超越自由民”。色诺芬还论证了只有农业生活能保卫国家,其他粗俗的技艺似乎只能伤害身体和精神,不会忠实于社会。“我们说,这一点是可以立刻得到最确实的证明的,只要在受到敌人侵犯的时候,让农人和手工业者坐在两处,分别问他们是赞成保卫国家,还是赞成撤离广阔的地带,专门防守城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相信那些和土地有关系的人一定赞成保卫土地,而手工业者一定不愿意斗争,而愿意象他们一向所受的训练那样静静地坐着,避开艰苦的斗争和危险”。

结论

色诺芬的幸福经济思想,也是经济哲学思想的体现。他从国家的管理者(国王和奴隶主)对人的管理和物的管理阐述了农业在财富增加,提高人们的幸福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色诺芬关于农业生活理论的分析,关于从人的生存幸福、人的身心发展、自然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和谐发展这一终极层面探讨农业在经济生活的意义,探讨他对农业生活与人的存在、自由和追求幸福之间关系在伦理哲学史和经济思想史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色诺芬在研究庄园经济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就提出了人本主义的中心观点: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对人的管理。奴隶主庄园的经营成败取决于对人的管理的成功与否,至于土地、种子、作物、资金、牲口及其他生产资料则被摆在次要的位置。这是历史上较早的一种体现工具主义价值认知的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观念。遗憾的是,由于近现代主流经济学上的发展日益偏离其人文本源,色诺芬关于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构建的经济思想被国内主流经济学长期忽略。这使得经济学仅充分注意到了色诺芬理论的经济学方面内容,很少去挖掘色诺芬理论的经济哲学思想特别是关于幸福经济思想。

实际上,色诺芬的生活时代正处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人本主义和系统哲学时期,该时期的世界观是人类中心说,而不是商业中心说。他们讨论的中心不再是自然界宇宙生成等问题,而集中于人类社会政治伦理方面,“人”成为研究的中心,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题。古希腊人极其重视个人做出合理决策,并使人类幸福最大化的自我管制能力。古希腊文化关于人类幸福最大化的个人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色诺芬的家庭经济思想之中。

色诺芬立足于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性,以人的欲望满足为尺度的财富幸福观、以人的特性与身心发展为基础的管理主体幸福论和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核心的农业幸福观,这是色诺芬幸福经济思想的灵魂。其实也是古希腊时期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反映,也是后来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由于希腊人有时也涉猎于这一领域,所以他们在这范围内也和他们在其他的领域上一样,表现出同样的天才力与特殊性。所以他们的见解,在历史上成为近代科学的理论的出发点”。

正是有了色诺芬,才有了西方经济学“社会科学皇冠的明珠”的开端,才有了西方经济家的前仆后继。从柏拉图的幸福城邦建设到亚里士多德对城邦的治理以及实现城邦和个人的最优幸福生活的探讨。从斯密以追求公民的幸福生活为己任的和谐社会到边沁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从西斯蒙第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是物质幸福到汤普逊的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从穆勒所主张的人民的独立与自我管理是人民幸福的先决条件到马克思的根除异化劳动、改变经济制度的私有制以实现生产力和人的全面发展。从马歇尔的消除贫困、实现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发展理论到庇古的经济福利最大化、增加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理论。从伊斯特林的幸福悖论到卡尼曼的回归边沁的体验功利主义。由色诺芬开启的思想之花构成了经济学发展的奔流长河,成为经济学思想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人类生存、自由和幸福生活构成了一幅湛蓝画卷。不管后来的这些学者是否从色诺芬那里获得某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启发,或者是否继承了色诺芬的幸福经济思想,我们依然认为色诺芬的幸福经济思想是幸福经济学的最早创建者。

参考文献:

1.色诺芬.经济论 雅典的收入[M].张伯健,陆大年译.商务印书馆,1961

2.埃克伦德,赫伯特.经济理论和方法史(第四版)[M].杨玉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刘敬鲁.经济生活与人的存在—色诺芬的经济哲学思想探析[J].学术研究,2003(4)

4.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M].郭大力译.商务印书馆,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