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7 18:02: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理专业毕业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以公共英语教学为主,忽略英语与护理的学科衔接
由于国内涉外护理专业开设时间比较短,缺乏与之相应的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及考核标准,在课程设置方面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课程设置,相当部分的高校依然采用的是公共英语的教学方式;所选用的教材也以服务于公共英语教学的教材为主,缺乏学科针对性。以笔者所在的南阳医专为例,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每周4个学时,所选用的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英语教程》,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取所针对的是高职高专公共英语即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锻炼的是学生在基础英语运用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非针对涉外护理与英语的课程衔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这一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对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了与涉外护理的专业特色不相符的情况,进而使所培养的学生达不到涉外护理所要求的专业化英语水平。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在校期间通过大学英语AB级,四六级考试则更有吸引力,因为可以获得相应的证书,增加在找工作等人才竞争中的砝码。因此学生学习英语的重点放在了背单词,追求通过率而非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的学习,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基础英语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就处在被忽视的地位。另外,学生缺乏对专业英语的认知,并未认识到涉外护理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公共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的不同,也未认识到涉外护理专业英语在以后的护理基础研究工作和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单纯地认为只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夯实就足够了,不愿在英语上花费过多的精力。此外,护理英语本身学习难度较大,记忆困难,文章中复合句多,难以理解,使得部分同学产生了畏难情绪,这也造成了学生对涉外护理专业英语的学习缺乏动力。
二、英语教育师资配备缺乏专业针对性,存在重英语轻护理的现象
培养合格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在英语教育方面有两个侧重点,即通过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护理专业的英语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满足涉外环境下护理工作所需的英语技能。这就要求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而且熟练掌握护理专业的相关知识,可以将涉外护理专业的相关知识与英语教学实现无缝连接。目前从事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师资组成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老师是具有高学历的英语专业毕业,另一部分则是具有丰富临床实践背景知识的护理专业毕业,而其中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大。
这两种情况下的英语教学各有利弊: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英语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能够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词汇、语法、阅读、口语进行指导,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但是由于对护理的相关知识不甚了解,无法将护理专业知识融入英语教学中,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在英语大背景下将护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护理专业毕业的英语教师对于护理方面的知识手到擒来,但是由于缺乏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无法充分的利用英语这一媒介进行护理专业知识的讲解,进而容易出现汉语化的英语教学。而以上这些对于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育是不利的。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缺乏涉外护理的语境,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目前的医学院校由于学制,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英语课程多受到压缩,且多为大班授课。教师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授课任务多采用的是满堂讲,甚至是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很难完全理解所学内容,学习兴趣不高,这对提高英语分析应用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在课堂上所用的教材教具多为公共英语的视听说教材及多媒体课件,缺乏有针对性的与涉外护理专业相关的教材教具,更缺乏与涉外护理场景相关的情景教学环境,这导致教师和学生只能在无语境的情况下利用没有专业针对性的教材教具进行语言学习,这很难提高学生的涉外护理英语的交际能力,降低了教学效果,弱化了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从而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在涉外护理背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
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程开设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涉外环境下的护理工作,应用于国际交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加强实用性的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重点所在。而当前的英语教学多在虚拟的背景下进行,学生无法身临其境的在专业场景下进行练习,更缺乏涉外护理的实践机会,这对于学生深刻了解本专业,进而做到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能力是无意的。加强对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现状的研究对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进一步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现阶段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的改进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育教学提供依据和参考,为培养更多更好的涉外护理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余悦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中职护理 专业课程 设置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46-0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们逐渐重视身心的健康呵护,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这些都是我国护理行业的发展重要的源动力。然而我国目前的中职护理专业接受的仍旧是传统的课程体系模式,这对于护理行业的发展而言是一种阻碍,因此构建新型的专业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一、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课程培养目标
中职卫校主要为我国提供护理专业的初中级的实用型人才,而中职学校的护理专业的课程专业设置是其培养人才最重要的环节,同时直接决定了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结构。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中职学校提供的人才与医院实际需要的护理人才在能力、知识以及素质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课程内容认识分析
1.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比如问卷中“在学习护理专业外,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及技能需要学习外,你认为还需要学习什么方面的内容”。有12%的学生认为需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有7.2%的学生认为计算机操作技能也十分重要;有23%学生认为需掌握一定的与人沟通的技巧以及礼仪知识;有37.5%的学生认为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是有必要的。
2.对课程难度的认识。作者利用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以及在师生的访谈中了解到护理专业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主要有化学、解剖等,而当了解到为何难学的原因时,有10.6%的学生认为是老师水准低下导致;有8.7%的学生觉得该科目没有吸引力;有66.3%的学生认为是书本太过深奥。
(三)课程组织情况分析
1.课程安排情况。在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的课程安排是相似的,都是将理论课程安排在1,2,3学期,而临床学习则放在4,5学期,最后一个学期主要用来进行执考辅导。其中,基础课、文化课在第1,2学期中占的比重较大,第3学期则主要学习专业课程,第6学期安排护考课程其中专业模块占比重较多。
2.课时分配情况。除去5,6学期实习不计,该校共安排了2456个学时,其中由1456个理论学时一起636个实践学时组成,其中人文社科类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小,实践课时少于理论课时。
二、中职护理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护理专业需要的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同时具备过硬的护理专业知识。目前我国中职护理教师的队伍多有医疗专业毕业的教师组成,如我校有46位护理专业教师,其中有31人是医疗专业毕业的,这些教师的职业技能薄弱,同时得到的进修机会极少,因此导致其专业知识结构侧重于医疗方面,临床实践方面的经验较少,无法实现理论实践的一体化。
(二)课程设置缺乏护理专业特点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是导致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无法满足岗位需求的直接原因,此外课程体系中包含的人文知识内容较少;从课程内容方面看,依然属于科学体系的范围。
(三)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有冲突
中卫护理的培养目的就是培养护理保健工作的实用人才,而这一目标又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的“实用性原则”相悖。因为这一目标要求护士执业要取得《护士执业证书》,想要取得该证书其需要学习的课程的知识不仅深奥,同时要求知识要具有广度以及深度。对于专业护理人才实用性的培养有一定的阻碍。
三、中职学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构建
(一)学习阶段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保证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紧密相连,此外还要遵循需求原则,专业设置应当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为了充分体现出护理人才的发展方向,还需重视护理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在实践中探索
1.调研。学校专业设置应当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我校对实习医院的需求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充分听取临床专业的提议,并掌握了医院关于护理人才的一些要求。
2.深化改革。在建立健全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的课程体系时,应当严格按照“理论够用、实践为主、能力为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此外我校还借鉴了澳大利亚“三明治式”的课程设置的方法在理论课中安排了一部分的实践课。我校还将数理化等课程内容进行部分合理的删减,从而有效缩减医院基础的比重,将老年护理以及精神护理的内容增加。最终将课程设置成4大模块。主要包括了文化素质类课程、职业素养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医学基础类课程。
3.教材。在进行课改后,对应的教材也需要进行重新编写与整合。近几年,我校在护士执考辅导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及总结相关经验,从而得到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编写了《医学基础课执考考点集锦》一书,此外还将执考的参考资料进行了分类归类,并编写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精编》和《护士执业考试同步训练题集》。
4.实训基地。要重视校内、校外实训的基地建设。学校可以与医院相互合作,一起制定学生的实习计划、大纲以及科考的相关内容,并要求学生定期向学校汇报实习情况以及学习内容,此外建立健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解惑答疑的平台。
以上几种方式能够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并实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从而更好的为用人单位培养实用型人才,充分利用校企之间的优势,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结论
在构建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开拓创新,不断的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限制,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多提升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还要做好与实习医院之间的沟通工作,利用学校与实习医院两者分别具有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春霞,胡斌武. 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4, 08:39-41.
[2]何君芳. 优化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策略简论[J].新课程研究,2012, 03:53-55.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随后,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利完成向应用型转变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普及化的必然趋势。近两年,我国诸多地方高校已经在学校管理,尤其是人才培养与就业管理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变化。例如,南通大学转型后,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贴近区域企业需求,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将护理学专业转型对接健康养老、大健康等生产业,拓宽了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济南护理职业学院紧紧围绕全市“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中心任务,积极对接“三年行动纲要”,以立德树人、健康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确立了“爱与健康”发展主题,提出了“内涵发展、二次创业”的战略部署,大大增强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业热情。
二、地方高校转型对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产生的主要影响
地方高校转型是近年来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地方高校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评价等诸多方面会发生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就护理专业学生而言,地方高校转型对他们的就业心理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方高校转型主要是由学术型教育转为应用型教育,这决定了学校转型后要将教育重心放在应用型专业教育上。护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是转型的重点。在转型期间,许多地方高校的护理专业会扩招,但社会对护理专业学生的需求是有限的,这导致护理专业学生人数大大超过社会需求。对此,很多护理专业学生对毕业后能否在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顺利就业产生焦虑与担忧心理。另外,当前我国社会对应用型教育认识不足,认为应用型教育在地位上要远远低于学术型教育。在转型前,地方高校偏向学术型教育,但转型后偏向应用型教育,这不得不引发护理专业学生产生“社会企业更加看轻我们”“我们的社会地位变得更低”等想法,从而引发心理焦虑与担忧。部分护理专业学生在焦虑与担忧的同时,看到身边同学都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于是就随便找个单位落脚,或跟着大部队跑来跑去,没有主见,导致就业从众、盲目心理。第二,地方高校转型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社会大众对健康、养生、医疗保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环境总体较好,这为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与此同时,随着地方高校转型后护理专业学生招生人数逐年递增,以及护理专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此,地方高校转型后,会极力加强护理人才培养力度。就目前来讲,我国很多地方高校会通过校地、校企合作等方式为成绩优异的护理专业学生创造就业、创业的机会与平台,并且在资金方面给他们提供帮助;而对于成绩不理想的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学校一般不会提供帮助。这种做法对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产生的影响有两方面:其一,对于成绩优异的护理专业学生,高校给他们提供各种帮助很容易让他们产生骄傲、攀比心理。例如,一些护理专业学生在学校的帮助下进入知名企业就业后就到处炫耀自己的工资、福利待遇等,而一旦知道那些与自己成绩相当甚至不如自己的学生,其工资、福利待遇比自己好时,就产生妒忌、气愤、憎恨等不良心理。其二,对于成绩不理想的护理专业学生,高校对他们就业和管理的淡化、忽视,容易让他们在就业时更加茫然失措,看不到方向,极易出现自卑、胆怯等心理。
三、地方高校转型期间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干预策略
基于地方高校转型期间护理专业学生复杂的就业心理问题,地方高校应当积极应对。在客观分析本校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的基础上,结合政府对地方高校转型期间护理专业教育的政策、社会公众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认知程度等,从多个角度探索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干预策略。笔者认为,地方高校转型期间对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干预的策略有以下几种:1.建立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档案,为学校组织、实施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地方高校应当从学生选择护理专业那一天起,就为他们建立心理档案。一般情况下,心理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资料、心理健康状况综合评定材料、心理健康测试问卷等。当然,地方高校还应当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在学生心理档案中增加与护理专业密切联系的内容,交流平台110如学生对护理专业择业与就业的认知程度等。建立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学校及时发现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而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心理档案可以为学校对护理专业学生展开就业心理辅导、咨询与指导提供依据和支持,从而提高就业心理干预工作的实效性。2.定期组织就业心理交流学习活动。地方高校可以邀请政府有关部门的专家来校开展护理专业就业形势分析或就业心理指导的报告;邀请知名医院、护理主任解析当前护理人才观与发展观;邀请优秀校友返校现身说法,讲解个人的择业观、奋斗史,交流就业经验,让学生接受具体、生动的就业教育,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讲解员应当给学生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并明确任务完成时间。待学生完成任务后,再根据每个学生的任务质量,分析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心理干预。这种方法属于团体心理咨询方式。在具体实施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沟通,将各自心中对护理专业就业的疑惑表述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共鸣,建立信任关系。教师应当对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给予关怀与鼓励,帮助他们在团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努力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咨询活动中来。3.构建良好的就业心理教育机制。首先,地方高校应当结合本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设计与开发专门的就业心理辅导资料,从理论(教材或教辅)上明确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其次,地方高校应当积极借鉴国外高校在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教育上的优秀经验与先进技术,创新、改革现有的就业心理教育方法。再次,地方高校应当与本地区医院、相关科研机构保持合作,通过建设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基地、安排护理专业学生医院实习等途径,从实践层面挖掘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而多方商讨,制定解决对策。最后,地方高校应对已就业的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主要研究学生就业前后的心理变化,该研究内容可以作为学校对现在实施与将要实施的就业心理教育进行修正与改革的重要依据。另外,地方高校应当积极利用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宣传画、电子显示屏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舒缓心理压力的方法;还可以邀请校外著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对护理专业学生的择业、就业进行就业心理测量,帮助他们更加客观地认识就业形势,摆正就业心态。4.解答护理专业学生的常见就业心理疑惑。就目前来讲,护理专业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疑惑有两个:一是认为全国护理专业毕业生人数太多,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二是认为毕业后只能在医院当护士,没有太多的职业选择。针对第一个疑惑,就国内来说,护理专业学生近年来就业率非常高。2015年6月10日,《就业蓝皮书: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与2013届相比,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较多的行业类包括“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增加2.8%);2015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较多的行业类也包括“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增加2.0%)。另外,《报告》显示,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护理学类(95.5%)。教师应让学生认清当前护理专业的就业情况,增加学生的就业信心。针对第二个疑惑,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护理专业的就业面很广。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只是可以在医院当护士,还可以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等工作。另外,学生不必在毕业后一定要前往医院工作,家庭育婴师、私人家庭护理师与敬老院护理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可以持相关证书出国做护理师。5.监测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对重点人群加强心理干预。地方高校应建立健全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监测、预警、疏导机制,及时发现、疏导不良就业心理,防范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风险。例如,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某些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不够尊重的现象,紧张的医患关系经常危及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这已成为护理专业学生产生不良就业心理的重要诱因。地方高校应当建立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监测系统,在学生对上述事件出现焦虑、胆怯或仇恨心理时,可以快速启动调查,帮助出现不良心理问题的学生客观认清事态发展,认识就业现状,舒缓焦虑、胆怯、仇恨等情绪。对那些有较严重就业心理问题的护理专业学生,地方高校要将其列为心理干预的重点对象,对他们实施更加细化、严格的心理监测。在具体实践中,还可以通过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与辅导、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心理服务、就业心理管理等,辅助就业心理监测。需要说明的是,地方高校在对学生就业心理进行监测时,不能妨碍或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与娱乐。另外,监测过程中应多强调监测者的人际沟通能力,力求使监测活动变得轻松、自由与快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组织的监测活动中来,才能将自己真实的就业心理表述出来。6.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自我认知。不同护理专业学生,由于知识储备、技能水平、兴趣爱好、个人素质等不同,其就业心理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有的学生虽然护理技能水平非常高,成绩考核也非常优异,但因其个性腼腆、不善言辞,在择业时不敢到大医院应聘,只敢去小乡村医院就业;而有的学生恰好相反,他们护理技能水平较弱,成绩中等,但他们志向远大,勇于证明自己、表现自己,因此在择业时敢于去大医院或科研单位应聘,希望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实现人生目标。如此种种,充分说明了学生学会自我认知对顺利就业的重要性。为此,地方高校应当重视护理专业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教会他们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的方法,使他们清楚“我喜欢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我最看重什么”“我的个性特征是什么”。在实践中,学校可以通过职业测评(标准化评估)和自我探索(非标准化评估)两个方法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7.开展就业情景模拟训练,纠正护理专业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结合当前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地方高校应为护理专业学生安排就业情景模拟训练,将社会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培养引入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教育体系中。在实施过程中,就业情景模拟训练的内容应当是社会中护理人员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训练的方法应当以角色扮演为主,并注重学生角色扮演后的经验总结与心理素质的提升;可以模拟的情景如病房接待患者入院、日常查房、与患者探讨病情、送患者出院等;模拟训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接受护理就业新理念,增强就业的心理适应能力与承受能力,促进健康就业心理的形成。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学生对待就业情景训练的态度是不同的,以至于训练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有很大差异,所以教师有必要向学生重点阐述就业情景模拟训练对就业的重要意义,使他们接受当前护理就业的新理念,科学、合理地制定护理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郑晓春 韩德兰 王立新 单位:张家口学院
[参考文献]
[1]孟爱青.浅谈如何加强高职护理学生就业心理指导[J].职业时空,2010(2).
[2]张卓伟.浅谈高校护理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J].护理研究,2010(20).
[3]郭念峰.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为适应国内外医疗市场的需求,我国自1985年起开始创建英语护理专业,至今开设英语护理专业的院校已达百所。时代的进步对全方位、多技能、高学历护理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全国很多省(市)卫生学校并、转为大专或职业学院,但各省(市)卫生学院英语护理专业并未停办,相反,其英语护理专业的招生事业蓬勃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有相当一部分中国英语护理专业的学生无法达到国际化护理市场的人才要求,学生参加国外护士执业考试过关率低,专业教育的目标和渠道不够完善等问题日渐突出。近几年一些高校虽然做了许多努力,但英语护理专业陈旧的培养模式并未出现根本变化。相关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及研究人员研究总结得出,要促进英语护理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关键在于,学校和教育者要结合时代背景,更新教育理念,了解我国近20年英护教育的历程,积极探索和认真研究英护专业教育的新特点、新问题,与时俱进得创新,改革以求发展。
2.护理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发展
在教育理念方面,我国英护专业教育理念相对传统,甚至滞后,多数相关院校的培养更重视学生医学知识的教育,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我国护士护理理念和人文情感上的严重欠缺。研究表明,我国英护专业毕业生在医学基础知识、护理理论和操作技能上,决不低于国外护士,但是在跨文化交际技巧,人文关怀方面,中国的护理人才却显得尤为薄弱。因此英语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改革要从彻底转变教育理念入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渗入人文关怀理念,深刻理解人与人,人与环境,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而不是传统的将护理观念集中在人和疾病上。确定新型英语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指导思想,暨在疾病的处置过程中,护士处于助手地位;在健康教育、指导及管理等工作方面,护士与医生地位平等,是同事、是协作者。其次,英语护理专业人才教育观念应突出国际人文特色,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本专业教育理念的一大核心还包括对不同国家人文、伦理、护理理念、工作标准的知识传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人才培养过程的改革与发展
3.1新型英语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英语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高素质国际型护理人才,使护理人才具备到国外医疗卫生机构和国内涉外医疗机构工作的能力。因此,英语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外语应用能力,能满足国际护理对象的需求,提供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的能力;应具备从事预防保健及家庭护理的能力;应具备从事护理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能力;是既熟悉本国文化又了解国外文化,具有跨文化的理解和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护理人才。
3.2改革培养环节,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
原有的护理模式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先基础、后临床、再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护理医学理论知识偏多偏重,而实践应用课程偏少,外语能力训练课程不足,忽视了专业的特殊性和实践性。第三,人文素质教学缺失,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不足。与之相对,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一是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模式,实行边理论边实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精简护理医学基础理论课,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动手实习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学习;三是重视英语课程,适量增加外语听说能力训练,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及人文关怀素养。
3.3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新型英语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保障。首先要注重教师教育理念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教师团队充满德艺双馨的优良骨干,引导教师团队卓越发展,将优良品行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其次,该专业教师应具备当今国际护理理念,把握护士角色国际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同时要需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能力。第三,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该专业需要护理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都相对过硬的教师。多组织挑选相关专业教师出国进修培训,提高专业语言能力。也可采用兄弟院校、合作院校间教师的合作交流,促进英护专业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3.4加快教材建设改革与发展
随着全球对护士市场的重视度关注度日益提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才与文化的交流频繁,国际护士市场对涉外护理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英语护理专业必须以时代为背景,跟上时展变化,面向世界,跟上时代的步伐。英语护理专业的教材不仅要适合国情,还必须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要不断更新完善相关教学教材,积极借鉴国内外护理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更要重视外语教材的更新,提高外语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
4结束语
一、高职教育非护理专业和护理专业的特点
高职教育包含多个非护理专业,如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电气焊等,不同专业之间的学制也有所差别。在高职教育中,其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一般来说,管理类专业一般为两年,工科类专业一般为三年。而护理专业则为三或四年[1],且以三年学制为主。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市场所需。非护理专业更为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高职非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服务在社会一线,技术性是其主要特征。高职教育非护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学制时间,一般二到三年的时间便可完成对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为其走向社会做好准备。而高职教育护理专业的主要目的则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特定护理能力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专业不再仅仅着眼于单纯的疾病护理,更多的是要关注患者健康、康复、保健以及疾病的预防。这就给高职护理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应对社会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等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结构有所了解[2]。此外,由于护理是一项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高职教育护理专业通常需要安排大量的实验课程,部分学校的理论学习和实验(训)课程达到1:1的比例。高职教育护理专业的这些特点决定着其学制会多于其他非护理专业,也是护理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学制延长为四年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些高职院校的非护理专业如数控技术、电气焊等跟着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其招生人数未有明显增加。而由于我国的人口特征,老龄化时代逐渐到来,对高职教育护理人员的需求量呈现出大大增加的趋势。2002年~2003年,国家卫生部对未来的护理人员需求进行了大致的评估,经专家讨论得出的结论为:我国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在卫生人员的配备上应基本达到国际的平均水平,到2015年,医护人数应大致为232.3万人,医护比例应达到1:1,其中千人口的医护比例平均为1.5。这就意味着,我国护理教育的年平均招生数应大致为15万人左右。这一庞大的数字充分显现出了护理人员在社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也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而随着人们对生命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优质护理已成为护理的目标之一[3]。这些因素都显示了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学制为四年的必要性,也是与其他非护理专业的主要差别。
三、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学制给学生就业带来的优势
高职院校通常会安排护理专业学生一年至一年半的实习时间,一般在最后一个学年进行,这也是高职护理专业学制通常多一年或两年的主要原因。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是近年来医学护理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给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实习的过程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开拓创新、提高专业知识的大好时机,是学生进行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训练的绝佳时期。这个时候他们往往已经完成了全部的理论学习,即将步入社会,处于或者已经找到了工作或者正在寻找工作的阶段。实习经历对于找到工作的学生来说,是对今后工作的一个熟悉了解的过程,还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过程,这一阶段的知识表现得更为具体、明确,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甚至能为将来的工作解决某些方面的难题。而对于那些正在找工作的学生来说,通过认真对待这一年宝贵的实习时间,积累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护理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是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同时也能提高这些同学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加强他们求职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从而能够在面试过程中脱颖而出。因此,实习经历对高职教育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还提高了学生就业的优势,对于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积极发展有重要的意义[4]。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学生学制区别于非护理专业学生,是有章可循,科学合理的。学生掌握优质的护理服务技巧,可明显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对患者给予全面的指导服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为患者进一步的临床治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一件极有功德的事情。同时,还可最终实现病人、家属、医师和医院的四赢。但是,有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们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5],那就是努力寻找培养优秀的护理专业毕业生的新方法,从而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给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值得所有教育者们共同努力奋斗!
作者:杨秀兰 倪洪波 单位: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与国外的交往日益增多,出国研修、交流学习已成为当今卫生类职业学校与国外交流的重要途径。因此,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已成为护理专业毕业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生不愿学英语,关键是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关键是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中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英语基础不扎实、英语单词记的少,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信心缺乏、恒心与毅力不足,对英语学习完全丧失了信心和热情,有些学生甚至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恐惧感。这就意味着当前的英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消除负面的、消极的英语学习心理,战胜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才有可能逐步改善英语教学效果,提高英语成绩。
二、提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老师在课堂中必须向学生阐明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及英语应用能力在今后就业、工作岗位上具有的优势,让学生潜意识产生要强烈学好英语的意愿,明确学习目的。老师通过向学生阐述国际形势,我国的劳务输出和服务贸易状况,国外医疗卫生机构优越的待遇和福利, 讲述医护人员到国外发展的成功事例和失败的教训,解释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对今后工作的重要性。
1.充分利用电教多媒体,将医学术语融入英语教学
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图文并茂,能使教学形象化、立体化,更为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缩短学生与认知材料之间的距离。为此,教师在教学生认知单词和课文前可以精心设计课件,把抽象的语言、单调的词汇形象化。
2.以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永远是兴趣的好导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也要在学习实践中进行。只有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本身的交际功能,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中职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老师在教学时要创设互动情景,以“现场直播”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情景。老师在课堂上可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一组由2 名学生组成,分别扮演病人与护士,表演病人与护理人员的对话,如“How are your teeth”?“not good, it is aching”,“When did you last see a dentist”? “Maybe one year ago”(您的牙齿怎么样了?不太好,我感到很疼;您上次看牙医是什么时候?大概一年前吧)。通过努力创设真实的现场情景教学,一方面让学生从静态的听课状态转变成动态的互动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另一方面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三、总结
如果护理专业的学生能够熟练的用英语和同学或病人交流,那么她们不仅对英语,还对专业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上要让同学们尽可能多的实践练习。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学习英语则是一件乐事而不是一件苦事,他们可在良好兴趣带动下较快地入门,为今后开展更深层的学习作铺垫。我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中职学生的英语水平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1因材施教,应进一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一直以来,中职学校面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生源问题。绝大部分学生是在首选普通高中落选后才转为读职业学校,因此这些学生中考成绩分数普遍偏低,而考虑到生源,中等职业学校没有将考试分数作为考核标准,这样一来,大部分招收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自身素质偏低,这会严重影响解剖学教学的效果。但也并不是说他们完全没有可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分析了解学情后能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对教师本身教学能力是个很大的考验。那么,怎样具体解决这一问题?不难发现,这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较差,但是他们活泼好动,对能激发其爱好兴趣的东西比较执着。首先,教师在上第一堂课时就应该让学生知道这门课的重要性,解剖学基础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学结构的学科,只有学好解剖学,才能学好病理、生理、内科、外科等。其次,教师上课时要善于运用模型、挂图,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多看图,然后学会自己总结,另外还得注意赏识教育,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有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
2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是通过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借助声、光、影像、动画、文字等方式,将知识点展现在学生面前。此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强、立体感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资源有限,不可能让学生接触到太多标本,因此多媒体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如果完全依赖多媒体,学生整堂课都目不转睛盯着屏幕,教师不提醒,学生就会忘记做笔记,即使告诉他们这是重点,也有一部分同学不会记录,这可能和他们自身学习能力较差有关。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教师的多媒体课件不能做得太花哨,这会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PPT外观上而忽略学习内容。其次,教师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仍然要适当结合一定的肢体语关于中职护理专业解剖学基础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黎润(重庆市开县职业教育中心医学部重庆开县405400)言和必要的板书。
3选择最适合中职护理学生的解剖学教材
中职护理专业现在使用的教材是王怀生版《解剖学基础》,此教材还是存在某些不足,例如,王怀生版《解剖学基础》在教材章节教学内容上虽然精简较多,增加的插图中超出教材章节教学内容的结构名词比比皆是,有的结构名词据笔者个人认为有给学生讲解的必要,因此增加了教学难度。其次,课时设计欠妥,《解剖学基础》教学内容后附的《解剖学基础教学大纲》中实践时数定得太多,在我们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根本无法完成,如运动系统理论只给了2学时,实践时数却为8学时,这在现实中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建议学校要在借鉴的基础上编写出更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教材。
4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实用、够用、联系临床是制定大纲的准则。如康复事业发展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护理内容:瘫痪病人的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等,对护理专业以前不太重视的肌肉、神经等知识点,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这部分内容在护理学专业中不但不应削减,反而应该增强。传统的护理操作就更需要相关的解剖知识点了,如各种注射技术、插管、急救技术和护理技术的应用知识:咽的交通、食管的狭窄与胃管插入操作的关系;呼吸系统的环甲正中韧带、气管软骨与呼吸道抢救、切开有关的解剖学知识;男、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与导尿管的插入手法之问的关系;动脉的止血点;股三角中股动脉、股静脉及股神经的位置、关系;上、下肢浅静脉的走行等,都应该注意增加护理专业的应用解剖学内容。
5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首先自身应该具过硬的专业知识,这里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具有相当的临床知识。多培养青年教师。笔者曾与医院各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过讨论,了解到护理操作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我校任教护理专业的教师多属医疗专业毕业生,他们的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经验甚少,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基本与医疗专业雷同,没有体现出护理专业的解剖学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建议为进一步提高护理学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师应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趋势,深入护理临床第一线,以实现解剖学与临床护理的“联姻”,了解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最需要的解剖学知识,及时发现教学中的缺陷。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应顺应护理专业的发展方向,满足护理专业的需求。
作者:黎润 单位:重庆市开县职业教育中心医学部
1 关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核思想的思考
1.1 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改革后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查内容更加广泛,由专科到全能,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现有的考查内容除保留了原有的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课程内容外,还增加了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生命发展保健、中医基础知识、法律法规与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人际沟通等6门课程。新的考核内容能更加全面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考试成绩不仅能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还能反映学生的法律意识、伦理观念、沟通技巧等人文素养。
1.2 注重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改革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各题型的比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A1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由原来的60%减少至20%,A2型题(病历摘要型最佳选择题)增加至60%,A3型题(病历组型最佳选择题)/A4型题(病历串型最佳选择题)约占20%。A1型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A2、A3/A4型题主要考察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病历分析题(A2、A3/A4型题)比例增加,对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学生的知识水平、临床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知识的记忆而应着眼于知识的理解、分析和综合应用。
1.3 考核内容从重视医学知识转变为重视护理知识,注重联系临床实际
改革后的考试内容涉及医学相关基础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护理人文知识三大知识模块,但各个知识模块所占比重大不相同。2011年以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查医学知识的题量大大减少,而涉及护理知识试题的数量大大增加,特别是凸显护理专业特色的考核内容大大增加, 如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人际沟通等。同时考试内容是以临床常见疾病为背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某一特定的护理任务。所涉及的七大护理任务分别是执行患者日常护理活动以及护理特有的操作,进行安全用药、协助治疗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满足患者心理需求以及在一个医疗团队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执行对患者的评估/评价,向患者提供安全而有效的治疗和康复环境,向患者和家庭提供教育支持,执行与护理工作中伦理法律方面有关的活动。上述七大护理任务涵盖了临床护理工作的主要方面,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1.4 考试内容编排打破了学科界限,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改革后的考试内容改变了以往按学科进行分类的做法, 采取了以系统为依据的知识编排体系。新的知识体系包含基础护理知识与技能、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等21个章节。以系统为依据编排知识体系打破了学科界限,促进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
2 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2.1 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改革后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增加了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比重,而目前国内中高职护理院校由于学制短、对护理专业特色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现有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医学知识、护理专业知识,而人文社会学科知识比例普遍不足。为了解决课程设置中课程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中高职护理院校应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结构,精简压缩医学基础课程,增设人文课程,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护理专业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同时,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职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断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
2.2 引入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革后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A2、A3/A4型题占到约80%,全面考查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长期以来,国内中高职护理院校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等原因,教师教学以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变革,护理院校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引入案例教学,以常见疾病为背景,以护理任务和护理工作为核心,设置多种与临床情境相关的问题如疾病的首要护理问题、相应的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等,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反馈总结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讲授完相关的知识点后,可结合典型的病历分析题帮助学生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病历分析题所占比重达80%,中高职的学生普遍感到试题难度大,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过于机械,缺乏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病历分析练习,可以促进学生记忆知识点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例如,教师讲完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后可运用下列病例分析题目帮助学生学会应用。题目:患者男,62岁。心绞痛2年。4小时前出现胸骨中段剧烈疼痛,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查体: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心电图ST段抬高。该患者的检查结果最可能出现:A.血糖减低B.白细胞减少C.血清心肌酶升高D.C反应蛋白降低E.红细胞沉降率正常分析:题干中讲到患者出现胸骨中段剧烈疼痛,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初步考虑为急性心肌梗死。题干中又提到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进一步证实了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除了出现心电图的典型改变(宽而深的Q波、ST段抬高、T波倒置)以外,还可能出现心梗三项的异常,即心肌酶、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升高,因此本题应选C。
2.3 构建知识结构图,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是有结构的, 教师应注重将知识内容结构化。知识结构应反映基本概念、原则和原理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疾病的基本知识提炼出来,同时利用结构图的形式指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上述结构图清晰地列出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腹痛的原因及特点、抽搐的原因,首选的检查方法,腹痛和腹胀的处理措施。同时上述结构图还指出了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4 提升临床带教质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改革后的护士执业考试内容更加注重联系临床实际,所涉及的七大护理任务涵盖了临床护理工作的主要方面,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学生实习期间,学院应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与教学医院、临床教师共同制订科学合理的带教计划和实习目标。教学计划不应仅局限于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应通过小讲课、病案分析、护理查房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常见疾病的专业知识、护理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护理操作、安全用药、协助治疗、有效沟通、心理护理等方面的能力。
2.5 强化毕业前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2.5.1 分阶段辅导,先基础后综合,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毕业前的强化教育应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分阶段进行。第一节阶段为基础知识串讲阶段,教师可以最新的考试大纲为依据,按照系统分类的方法对考试内容,特别是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同时结合经典习题帮助学生学会应用。教师讲授后,学生应及时练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二阶段为总结归纳阶段:教师可在学生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通过病例分析题的形式把主要的知识点进行串联,以加强知识点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例如,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癫痫患者抽搐时首要的急救措施时,可帮学生总结归纳出不同情况下首要的急救措施,从而达到以点带面、融会贯通的效果。
题目:患者女,34岁。因癫痫发作突然跌倒。护士赶到时患者仰卧,意识不清,牙关紧闭,上肢抽搐。首要的急救措施是:A.人工呼吸B.保持呼吸道通畅C.胸外心脏按压D.氧气吸入E.应用简易呼吸机分析:癫痫患者发作时出现意识不清,牙关紧闭,上肢抽搐,容易出现窒息,因此护士应首先让患者平卧,松解衣领,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因此本题应选B。分析上述题目时,教师不应仅局限于帮助学生掌握癫痫患者急性发作出现抽搐时首要的急救措施,还要同时帮助学生系统总结归纳出不同情况下的首要急救措施。
2.5.2 以临床情景导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毕业前返校复习时,已经接受了至少8个月以上的临床实习,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可采用临床情景导入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教师在讲解时,可引导学生回忆神经外科实习情景:1例脑外伤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回到病房,接诊护士协助患者取什么卧位(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为什么(防止麻醉反应引起呕吐、误吸)? 第2天早上,患者病情稳定,护士摇高床头15,协助患者取头高脚低位,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促进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运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导入教学内容,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促进理论和实践融合。教师有效运用上述情景导入卧位的相应内容,通过下面的试题可以更好地将知识融会贯通。
题目:(1~3题共用题干)患者男,38岁。因头部外伤急诊入院。浅昏迷。CT提示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在全麻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1.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正确的是:A.侧卧位B.去枕仰卧位,头偏向一侧C.头高足低位D.头低足高位E.中凹卧位2.术后第2天,患者应采取的是:A.头高足低位B.半卧位C.头低足高位D.中凹卧位E.俯卧位3.术后第2天采取此卧位的目的是:A.促进排痰B.利于呼吸C.便于观察瞳孔D.促进引流E.预防脑水肿
2.5.3 科学记忆,切实减轻学生的复习负担
改革后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涉及10门课程、21个章节,考核内容众多,复习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可运用下列方法帮助学生科学记忆,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
(1)总结口诀,使枯燥知识趣味化。部分的中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低下,教师可将枯燥的知识总结成琅琅上口的口诀,方便学生复习。如消化性溃疡的四大并发症及其表现可总结为下述口诀:溃疡病,经常见;四大恶魔常出现,出血与穿孔,梗阻与癌变;出血表现为黑便,穿孔出现腹膜炎,梗阻患者吐宿食,少数患者会癌变。胆道蛔虫症的主要表现、辅助检查和服药时间可总结为下列口诀:胆道蛔虫症,发作很吓人,钻顶样绞痛,好转如常人,B超检查是首选,治疗不用手术刀,驱虫、消炎和利胆,驱虫药,清晨服、睡前服用效果好。
(2)总结归纳,使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更有利于记忆,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可将出现在不同章节中的零散知识点总结归纳到一起,促进相关知识的正迁移,以方便学生记忆。例如,不同浓度乙醇的作用:20%~30%乙醇用于急性肺水肿湿化给氧;30%乙醇用于湿润、松解头发缠结;25%~35%乙醇用于高热时的乙醇擦浴;50%乙醇用于预防压疮时的皮肤按摩;75%乙醇用于皮内注射和预防接种消毒;95%乙醇用于燃烧法消毒和静脉炎的湿热敷等。又如不同疾病的给氧流量:0.5~1L/min用于小儿肺炎鼻导管给氧,1~2L/min用于COPD、肺心病、Ⅱ型呼吸衰竭给氧;2~4L/min用于右心衰竭给氧;4~5L/min用于有机磷农药中毒给氧;6~8L/min用于急性肺水肿给氧,8~10L/min用于CO中毒给氧。
(3)联系实际,使书本知识生活化。很多的书本知识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形,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书本知识。如病室内温度、湿度过高或过低的表现,考生如能联系生活实际不难理解。温度过高好比炎热的夏天、艳阳高照,人走在大街上感觉非常热,食欲下降(不想吃饭),全身无力;温度过低好比寒冷的冬天,人穿着单薄行走在大街上,这时候人会寒战、肌肉紧张。湿度过高好比炎热的夏天突然下了一场暴雨,暴雨过后天气放晴,这个时候,人走在街上就会感觉非常闷热;湿度过低好比寒冷的冬天,晚上开了一夜的空调,第2天早上起来人会感觉口干舌燥、咽痛。
(4)仔细分析,使表象知识规律化。很多知识表面看去不容易记住,实际上仔细总结就会找出其中的规律,如血压的分级,仔细总结就会发现高血压的分级遵循一定的规律,即血压每升高一级,收缩压增加2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增加10mmHg,考生只要记住I级高血压值,Ⅱ级、Ⅲ级血压值很容易推导出来。除此之外,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理解式记忆、直观式记忆、谐音记忆、对比式记忆等方法切实减轻学生的复习负担,提高辅导效果。
关键词:护理领导力;护理教育;领导力培养
护理领导力是指在护理工作中能通过采取措施或行为,针对护理的服务对象及其家人,以及在工作中的下级、同事及其他医务人员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达到协同促进服务对象改善及恢复健康的目的。护理领导力一方面是护理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另一方面也是所有护生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即使是普通护士,在工作中也存在着领导者的地位和角色,如能提升其护理领导力,就能更好的通过专业技能和控制能力来为其护理对象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1]。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护理领导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目前仍无统一定义。美国临床护理领导者(CNL)专业角色的设立,是护理领导力理论研究的实际运用,对临床护理工作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人口众多,医疗护理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如何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领导力,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迫切需求。同时,针对护理教育工作及护理管理者而言,CNL的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对我国现有的护理管理工作有着较为深刻的启示[2]。
一、美国CNL实践情况
(一)CNL设立背景。早在1910年北美护理专家就提出要培养在某专科、专病上具备较高水平的护理人才。2O世纪后期,欧美国家的护理教育工作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较为长足的进展,并逐步向专业化发展阶段迈进。尤其是在美国,其护理教育及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在全世界医疗护理领域有目共睹,然而,面对公众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医疗费用持续上升、护理专业人员的进行性相对短缺等诸多突出矛盾,改革原有公共卫生保健体制的需求日益强烈,为此,CNL专业应运而生。
(二)CNL角色定位。早在2000年,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AACN)就尽快改变临床护理环境与护理教育模式[1],提出了一个新的专业角色――临床护理领导者或称临床护士长(clinical nurse leader,CNL),目的是将有能力、有经验的护士留在患者床边,全面提升护理的实际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3]。临床护士长不再是单纯护理工作的管理者,而演变为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工作的同时,针对个体或群体提出最佳护理设计方案,并进行有效的客观评价,同时,还肩负统筹、协调护理小组的高效运转工作。由此带来了护理院校护理管理授课内容和教授方式的全新改变。
(三)CNL培养模式。美国CNL教育内容丰富,培养方式多样,具有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机制,除了掌握专科知识以外,还需要有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的基础,在培养方式方法上多种多样,同时,对临床护理管理思维、实践能力和领导艺术培养的重视程度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04年,AACN提出,将护理领导力作为注册护士专业实践及绩效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此之后,美国各大护理院校开始逐步设置护理领导力的培训课程,并逐步深入开展了护理领导力的相关研究工作。2008年,美国Cummings教授等人系统研究并全面阐述了促成护理领导力的基本要素,包括个人的行为和实践、个性特点、医院环境、实践环境等,并提出教育活动是提高护理领导力最主要的措施之一。同时,护理领导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集中在四个主要方面:护理领导力发展的结果、特殊领导角色的准备、特殊技能的发展以及特殊的课程或项目。与此同时,有关护理领导力及其类型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其描述方法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比如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及方向阐述了护理领导者应具备如何特质和相关的领导能力[2]。
二、我国护理领导能力的培育现状
(一)理论与现实脱节。我国受旧的护理观念的影响,对于护理领导力理论的相关研究尚属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少数专家学者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理论,相对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中国科学院科技领导力研究课题组提出的感召力、前瞻力、影响力、决断力和控制力的“五力模型”;二是领导力专家杨思卓教授提出的“360度领导力模型”,包括学习力、决策力、组织力、教导力、执行力和感召力等6个能力;三是李超平教授等提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变革型领导4个维度的学习提高,包括德行垂范、愿景激励、领导魅力和个性化关怀[1]。由于理论上的众说纷芸、莫衷一是,再加上各大医院护理管理者的工作性质不甚相同,临床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护理领导力理论的研究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运用不够到位。
(二)缺乏正规的培训。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医疗护理事业的发展进步,各大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同时具备管理知识和才能的护理专业人员需求呈井喷式的快速上升,这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从工作性质还是工作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然而,目前这些医疗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的管理者或是即将成为管理者的护理人员,由于相关科学完备的培养机制并未建立,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正式就职之前并没有经过严格正规的领导力课程的相关教育培训,即使有部分医疗机构进行了相关的培训工作,也往往局限于单位内部简单的短期培训,或是聘请一些年资较长的护理管理者以讲课的形式进行一些经验介绍,形式及内容上空洞,理论及实践的操作性差,不仅耽误时间,也没有达到提高相关护理人员领导力的目的,最终导致一线护理领导者的相关管理能力和管理艺术水平始终不能得到有效提高[4]。不仅如此,现任管理层的护理领导者往往拥有一套自己的管理经验,要在短期时间内改变原有管理模式较为困难,而被管理者缺少相应的学习与管理机会,一直处于被管理状态,做得更多的是服从而不是去创新。
(三)领导力教育滞后。我国护理院校本科护理学教学模式以课堂授课为主要学习方式,授课教师普遍是护理学专业毕业,然后直接担任教员,有些教员也经历过短期的临床实习及相关培训,然而,这些护理教员实际的临床管理经验和能力水平与其担负的职责使命严重不符。在这种“世袭制”传统护理教学模式下,授课内容陈旧乏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固定呆板,严重滞后于当前时展的客观要求,所教授的护理本科生毕业后进入临床一线护理工作后,所掌握的护理管理理论水平与实际实践工作能力严重脱钩现象十分普遍。同时,我国各大院校护理专业所用教材一般是采用《护理管理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其实质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管理学体系和相关的护理管理流程,其中概念性内容过多,而且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很好的理解掌握,临床实习阶段普遍反映课堂上所学的管理知识基本得不到应用。
三、对我国护理管理教育的启示
目前,我国护理事业正处速发展的大好时期,社会对临床护理管理水平需求日益增长,必须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进行护理管理教育的体制及内容的改革。美国在培养CNL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对我们的相关教育改革工作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我们应当紧密联系我国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在美国等欧洲国家相关CNL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构建符合我国医疗卫生基本国情的护理管理人才培养教育机制。
(一)积极建立新型教学模式。各大医学护理院校的护理授课方式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比如日常授课中可以将临床护理管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采取分组的方式让学生模拟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的角色,设定目标任务,引导学生将所学习掌握的管理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授课教师可在一旁进行观察指导,深入了解掌握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和层次,课后进行总结评价,客观真实的对学生在处理实际案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采用这种情景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改变传统课堂的沉闷气氛,同时,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角度来说,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较好的消化吸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发挥潜移默化作用。同时,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目前普遍采用的现代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将PBL与情景式教学的临床案例相结合,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与掌握。总之,提升学生护理领导力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积极实践,将各种新型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提升护理领导力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
(二)注重培养护理管理能力。领导力是护理专业实践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素质,对各个学历层次的护理专业学生都应该积极进行这方面能力素质的教育培养。学历层次低的护理专业学生应当接受基准的领导力培训课程,而高学历护理专业学生则应当接受全面而系统的领导力教育培训,从而才能体现我国护理专业人员管理能力及领导力水平培养的层次性、递进性,促进相关人员领导力水平的长足发展。因此,建议我国在护理学教育中增加领导力管理模块的实践,安排有经验的临床护理领导者授课,定期组织实际案例讨论,增加护士长岗位体验与护理部实习经历,让学生将课堂上知识更好的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进行分层次教育,可在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班长或宿舍长中进行培养试点,从而带动其他学生提升自我素质,争当护理领导者。
(三)强化师资力量的带教能力。临床护理领导力是一种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能力素质,单纯掌握相关理论并不能反映实际护理工作中的领导力水平。一是各级医学护理院校应当有计划、分批次地安排理论授课教师到各大医院进行护理实践锻炼和岗位轮训,从源头上加强师资的护理领导力;二是要定期组织临床护理带教老师与临床护理管理人员进行经验交流与座谈,使得临床带教教员能第一时间了解临床护理领导力方面的新知识、新成果;三是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要跟踪了解学生真实想法,不断丰富授课内容和形式,着力消除课程呆板、信息滞后的弊端和不足。最后,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积极聘请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领导者作为客座教师,实行一对一地挂钩帮带,传授、分享实际临床经验,完善后续教学工作,让前辈的经验能有快速有效的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有效的全面提升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领导力水平。
参考文献:
[1] 侯睿,杨培常,翟军亚.美国设立CN L对我国护理管理教学的启示.全科护理.2012年6月第1O卷第6期下旬版(总第255期).
[2] 张勤娥,李秋洁,洪素.护理领导力培养的研究现状,中国护理管理.2013年12月15日第13卷第12期.
【关键词】 护理教育;评判性思维;教学路径
1 评判性思维理论的缘起和发展
评判性思维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作为一种教育思维模式和教育价值观来提出的,其本质是教育主体的解放,即教育者的批判意识[1]。这种教育模式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教育界掀起了一场大范围的研究浪潮。
作为这一研究浪潮的结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将评判性思维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国际医学教育学会也在1999年提出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属于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同时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协会也将评判性思维能力定义为护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首要核心能力[2]。
我国从二十世纪末开始在护理教育中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并对此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卫生部在《中国护理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将注重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下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改革目标。由此可见,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高等护理教育目标这一观点已成为国内外护理教育界的共识,为了适应社会和工作的需要,为了促进学科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我们都应该在高等护理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2 构建评判性思维模式的路径
批判性思维是在反思基础上的一个认知过程,表现为抽象的思维技巧而非具体的程序,因此,任何教学策略都应促进学生主动质疑并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为独立解决临床问题做准备。进行批判性思维,学生不仅要掌握护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评估[3]。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不仅教给学生如何按护理操作程序做,更应该教给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们思考后再相互讨论,最后解答。指导学生在工作中除认真细致以外,还应考虑节省人力物力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要让学生意识到护理操作规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的仪器设备的应用,护理操作方法还有待改进,临床上许多护理技术革新就是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得出利用讨论、病例分析、反思写作等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2.1 讨论法 有人提出在教学中创造令学生好奇、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气氛,鼓励学生之间的对话和讨论,有利于形成多种多样的思考方法,不拘泥于一种对或错的答案。要在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唤醒他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质疑、争论,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从而创造一种利于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评估实施结果,主动质疑,分析资料,进行演绎归纳推理,表达他们是怎样思考的而非仅仅思考什么。
2.2 病例分析法 有学者认为,组织学生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或较复杂的病例进行分析,归纳其护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明确对各病例的处理过程及它们的相似之处,有利于学生形成相关记忆图式,促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并增强他们在临床工作中的凝聚力。在护理教学中,要将护理程序作为一项基本护理理论和技能来对待,教师要结合病例,穿插一定时数的护理程序知识,在此过程中负责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遇到有争议时,让学生自己寻找充分的理由或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由教师作出点评。在反复运用护理程序的过程中,构建评判性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推理、假设、论证的能力。
2.3 反思写作法 还有学者认为学生可以通过反思写作,对临床经验进行描述,对实际经历的行为、对话、事件、思考或感觉进行反思来分析经历的含义并从中揭示可能的意义。通过反思写作方式来对学习和实践进行总结,不仅有利于写作者积累经验和教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还有助于写作者在审视自己所采用的思维技能与价值取向,尤其是有利于写作者的分析、推理、综合、评价、判断的思维技能训练〔4〕。学生通过反思写作这一过程增强了自我意识,展现了自己的价值观,能促进有意义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 构建评判性思维模式的长期性
护理评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护理评判性思维作为一种特定专业所需的思维品质,应在专业学习的早期就可开始积极培养;同时,还要注意把评判性思维的精神贯穿到所有课程中,让学生持续接受评判性思维的一贯性培养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其评判性思维意识的养成,逐步把护理评判性思维内化为特定的专业思维品质[5]。
参考文献
1 孙宏玉.护理教育.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2):1059.
2 王斌全,孟艳君.护理评判性思维的发展.护理研究,2007,21(4):7211.
3 陈保红.批判性思维与护理教育.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7,16(3):113.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1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通过学前教育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减轻学生家长的压力。通过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这一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方面的发展。
2调查概况
2.1调查对象以及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选为某专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2015届毕业生。其中,男生23人,女生145人,一共168人。本次调查所采用的方法为问卷调查,并进行个别的访谈活动。这次调查主要由笔者进行完成。
2.2调查内容以及发放
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心态、准备、能力以及区域方面进行开展,一共设计了35道选择题。调查问卷发放的时间为2016年1月1日,回收的时间为2016年2月1日。一共回收了160份,回收率为95.24%。
3调查结果以及分析
3.1就业心态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11.25%毕业生对于毕业后就业问题充满信心,24.38%的毕业生有信心,28.13%的毕业生虽然信心并不十分足,但是,表示会积极进行岗位的争取;剩下的学生表示对于找工作并没有信心。从总体上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现阶段这一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对于就业方面心态还是比较好的,大部分学生信心较强,并对未来的就业持有乐观的态度。但是,不可否认,还是有部分学生对于找工作并没有信心。
3.2就业能力分析
从就业能力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有32.55%的学生认为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能胜任这一工作;27.34%的学生认为职业资格的获取比较重要;22.37%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的是学习成绩;剩下的学生则认为实习经历比较重要。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自身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3.3就业区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有50.54%的学生选择本省市进行就业;27.34%的学生想去东部教育发达地区进行就业;只有4.37%的学生想去农村的幼儿园进行就业。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去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进行就业,对于农村岗位兴趣并不是十分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难度,同时,农村的相关岗位较为空闲,这十分不利于教育公平的推广。
4对策
4.1加强对于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进行这一专业就业的过程中,毕业生要如何进行岗位的选择,这是大部分毕业生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这一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性较强,因此,就业的范围相对来说较窄,因此,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第三年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进行这一方面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邀请一些具有较强能力的讲师举办讲座。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这一方面的课程,从而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全方面进行学生就业观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要想保障学生就业活动的开展,我们要积极进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毕业生在毕业之后,若是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即使找到工作也干不长久。因此,在大学阶段,要积极进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建立较为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以及评价系统,通过这样的方法,间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以及比赛,通过实践技能的比拼,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进而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3提供更多见习机会
在进行学校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进行见习活动的开展。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积极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结合,进而不断提高工作经验。除此之外,当学生具有一定的教学基础之后,要积极进行授课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能力的提高以及知识的丰富。
5总结
综上所述,进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学前教育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减轻学生家长的压力。因此,相关教育部门以及学校要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在此,以某专业学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值得我们进行分析以及解决,并根据其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茜,李丽.职业资格证书对高职院校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以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2(11):18-19.
1一般资料
1.1教师结构
我校目前有内科护理学教师11人,平均年龄35.7岁,每年承担中职二年级、高职四年级护理和助产专业二十个左右班级的内科护理学教学任务,以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前辅导任务。具体情况见表1。
1.2学生情况
我校2005级、2006级高职护理毕业生共625名,为中招第二批次录取;2006级、2007级、2008级中职护理、助产毕业生共2264名。为中招第三批次录取。2889名毕业生入学时文化基础情况见表2[1]。
2做法
2.1提高内科护理学教师知识水平,及时弥补知识结构不足
各个学校内科护理学教师多由临床医学或护理学专业毕业的老师担任。年轻的内科护理学教师缺乏执教经验,所学的本专业知识不扎实,护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内科疾病方面知识欠缺,临床专业毕业的教师护理程序方面的知识不完善。承担内科护理学教学任务时需要尽快弥补各自的不足,学习所教教材在大学内没学的内容。否则,执教时只有照本宣科,没办法精彩授课,无法做到深入浅出的启发学生学习。可以鼓励他们通过听临床专业和护理专业教师的授课、外出进修、自学缺乏的知识、深入临床一线体验内科与护理知识结合的技巧等形式,尽快胜任内科护理学课程的执教工作。年长的内科护理学教师往往缺乏创新意识,易于墨守成规,知识传授过程缺乏活力、新意。可以通过外出参观考察,布置科研任务,使其自加压力,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发挥带头人的作用。
2.2内科护理学课程安排趋于合理化
教学大纲要求内科护理学总课时146~168学时(高职168学时,中职146学时),其中理论课课时占2/3,实验课时占1/3。我校根据内科护理学教材涉及范围广、重难点知识多,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内科护理学考点内容细化,考试题型多种多样的特点。理论课安排时,教学内容依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取舍教材内容;实验课安排时,依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需要增加了“病例分析”课时的安排时间。
2.3努力把内科护理学打造为精品课程,注重建设一流教学团队
2.3.1首先要求内科护理学教师从自身素质方面不断提高如教师的言谈举止,仪表风度,精神风貌从走进课堂开始就以最佳的状态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老师有“一见钟情”之感;要求所有内科护理学教师说普通话,语调亲切动人,抑扬顿挫;板书字体优美,设计合理,粉笔色彩应用恰当。因为只有学生喜爱老师,才会专心上老师教的课,才能主动与老师交流,最终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2重视上好内科护理学的第一堂课,即《绪论》部分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学习内科护理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提醒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做到有备无患地进入学习内科护理学的学习过程。
2.3.3提高教学效率,精心设计内科护理学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习能力不同、专业特色不同、教师年龄及经验不同,每位内科护理学教师都承担了相应部分的内科护理学教学课件的设计任务,完成的课件在教研组内先试讲,经全体内科护理学老师讨论确定后,再用于课堂教学。
2.4内科护理学理论课教学方法多样化,实验课教学形式因地制宜
2.4.1每一堂内科护理学课程开场,老师以“谈家常,说趣事,道原委”形式展开本次课学习内容的讲解,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过程,诱发学生探求“真知”的好奇心,让学生体验身临其境的感受。如讲授“甲亢”时,我描述一个场景:某医院就诊厅,排了长队,一女青年径直上前就诊,队伍中有人批评其行为,她张口就说粗话,多人指责,她却不退让,会诊医生出来发现:她争吵的“脸红脖子粗,怒目圆睁”道出她行为的原委-“甲亢”病人神经兴奋性高、甲状腺肿大、突眼。由此,开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人的护理”教学过程。
2.4.2恰当分配每节课教学方法应用的时间随着科技发展,学校在教学硬件应用上更完善,更先进。但应根据学生来源不同,吸收知识的能力不同,除在教学内容上取舍恰当,在教学手段应用上应安排合理,否则会弄巧成拙。如初中毕业的高职高专、中职学生自学能力差,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不足,需要在教师引导下由浅入深的讲解、分析、归纳才能掌握重难点内容。针对这种情况,在安排教师讲授及板书所化的时间上要比课件、影像资料放映的时间长。而高中毕业的专科、中职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自学能力强,对新知识需求量大,故在上课时间安排时可增加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的时间,满足学生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课后知识归纳、求索的方法。既能达成教学目标,又可因材施教,弥补高中专、高大专班级课时不足的缺憾。
2.4.3根据内科护理学授课内容不同,灵活应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内科护理学》每章节“概述”的内容多是复习基础课曾经讲授的内容,学生有过理解和记忆,教师可利用解剖挂图、表格、解剖模型帮助学生复习、回忆。《内科护理学》中“护理评估”的内容可用情境式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学。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灵活应用,比教师单纯讲授、解惑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除在常见症状、体征护理中按传统教学法系统讲解外,在每个疾病中可用PBL教学法达到教学目标,因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2]。适用于学校硬件资源不足,教学课时不够,学生课余扩展学习机会不多的学校教学。
2.4.4内科护理学实验课教学应占重要地位内科护理学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一门学科,实验课课时安排按大纲要求应占总学时的1/3,但事实上实验课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的机会并不多。因为每年学生生源数量大,招生人数多,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附属医院规模小,典型病人少;其他市级医院无带教的硬性任务,每年医院的实习生人员安排已经出现超负荷,再接受学生去见习,担心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所以内科护理学实验课安排多是理论上的实验,实际上的理论课形式。所以在教学方法上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是弥补实验课教学资源不足的唯一“良方”。其中典型病案录像放映是实验课最常用的教学手段;通过模拟人或模拟设备帮助学生认识“诊疗技术操作的护理”过程;角色扮演+病例分析是情景式教学、PBL教学法的融会贯通,在内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5发挥内科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合理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参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前辅导,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有促进作用
从表3显示:班主任相同、学生知识水平相同,其他课程辅导教师相同,内科护理学辅导教师的经验和水平对考试过关率有一定影响。
2.6完善内科护理学教学评价体系,及时分析评价结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6.1内科护理学教学效果检测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形式接轨内科护理学课程结束后,按教学大纲要求精心设计考试题型,与每年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为100道选择题。其中A1型题(单句型)占20%、A2(病历摘要型)、A3(病历组型)占30%。A4(病历串型)题占20%。根据班级学生座位情况,以纵排为一组分别测试A、B、C、D四套内容相同,排序不同的试卷,避免学生抄袭,以获取每个学生的真实成绩。通过此方法检测学习效果,学生学习内科护理学的态度更加端正,对复习过程更加重视,监考教师对考场纪律更加满意。能真实地了解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薄弱的环节。
2.6.2每学期组织学生对教师、教师之间进行教学方面的测评,帮助教师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师量化考核附加分作为每位教师年度考核结果的依据。其中学生测评方法是:所有班级学生给每门课任课教师打分,测评内容有:教学态度、备课讲课、教学方法、板书、语言表达、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经班级汇总得出每位任课教师班级测评分。教师测评方法是:各学科每位教师给本学科教师打分,测评内容有:教育事业心、教育思想、品德修养、专业知识、教育理论水平、掌握教材水平、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履行本岗位职责、履行校内其他岗位职责、教育工作成绩、教学工作成绩、科研成果和指导培养教师成绩。教师量化附加分内容包括:超课时量,参与课题类型及排名,,兼职班主任工作,出勤率,教学事故。上述三项得分由教务部门收集、整理、综合,最终得出本学期每位教师测评总分并排名。
3结果
3.12010、2011学年度对内科护理学教师测评结果见表4,2010年度有87名教师参与测评,2011年度有99名教师参与测评。内科护理学教师有2名到临床进修。
3.2据统计,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2009年中职通过率为58%;2010年五年高职通过率为97%,中职通过率为83%;2011年护士执业考试大纲、题型、时间均有改变,但我校五年高职通过率为97%,中职通过率为71%[3];内科护理学教师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针对性教学和考前辅导等环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3结果分析
3.3.1教师测评结果显示多数内科护理学教师测评成绩在全校教师测评成绩中排名较前。其中教师之间互相测评有情感因素的影响,差距不显著;学生测评成绩相对公平;量化考核成绩是明确指标。结果说明内科护理学教学方法改革措施得到学生和同行认同。个别老教师需补充新的教学教法,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跟上时代的步伐。个别年轻教师需注重提高教学水平,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
3.3.2学生入学时基础水平较差,但通过几年在校学习,学生毕业时获取“双证”机会均等。说明我校教学管理、教学教法、学生能力培养等措施行之有效,内科护理学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前辅导中占重要地位,对学生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帮助较大。
4讨论
4.1加强团队建设,发挥集体力量学校要重视学科、教研组建设,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不同需求的教师特点,制定相关培养计划,实施培养目标,使每位教师各取所需,均衡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在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或教研组集体力量,促使大家积极参加,集思广益,共同进步,体现团队建设的成效。
4.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不断研讨教学教法现在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广泛开展教研活动,可以帮助教师取长补短,提高业务能力。如开展游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网络多媒体、听课、评课、说课、专题讨论、观摩教学、外出学习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