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0 13:07: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者简介:蒋复量(1978-),男,湖南永州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向阳(1962-),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0-205)、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1-192)、南华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XJG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69-03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十分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或研究的综合性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旨在检验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使学生在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组织纪律和团结协作等方面受到了良好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好了准备。教育部对高校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也高度重视,曾下文明确要求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并将其纳入本科教学评估的范围之内;[1]而在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中对毕业设计(论文)也有专门的规定。[2-4]
一、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概况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初始规模为每年45人左右;从2007年开始每年招3个班,规模为120人左右。为适应我国核能开发战略,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安全高效发展培养合格的安全类本科人才,南华大学2010年3月向教育部申报了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核安全工程专业并获得了批准,同时,2011年核安全工程专业获批为湖南省特色建设专业,2012年获批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版)》,核安全工程专业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合并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因此,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从一开始办学就具有浓厚的“核”安全特色,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以及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企事业单位就业。[5-7]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流程与模式
1.毕业设计(论文)的流程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总的时间为14周,一般是大四的第一学期安排4周,大四第二学期安排10周。毕业设计(论文)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2.毕业设计(论文)的模式
安全工程是一个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灾害防治学、管理学、教育学、职业卫生学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与其他专业相比,安全工程专业属于新兴的本科专业。[8]安全学科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该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与其他工科专业有所差异。总体上,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分为两大部分,即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方向可细分为(铀)矿井(核设施)通风系统设计、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建筑消防系统设计以及矿山爆破方案设计等;毕业论文方向可细分为企业(现场)安全评价、企业(现场)安全管理、企业(现场)职业卫生状况调查与评价以及结合指导教师承担的各类课题开展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等。
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部分地区的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一些地区的本科录取率超过了40%,甚至更高。但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高校扩招的步伐,存在生师比过高、缺乏大师、教师来源单一且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这在一些省属本科院校的新办专业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到目前为止全职专业教师才有10人,而安全工程系每年有毕业生120人左右,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任务繁重。此外,大部分教师都承担了一定的科研任务或者在职攻读学位,造成指导教师相对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指导深度不够,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学生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校园学生的学习风气普遍下滑,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之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和片面追求利益、不尊重人才和知识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学习热情下降,这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有的学生已经签了就业协议,认为所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有的学生忙于升学的事情(如硕士研究生复试)或者准备各级公务员考试或者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考取驾照等等,心思根本没有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也有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很简单,答辩前几周通过东拼西凑就能完成,对于指导教师的要求和进度安排不以为然。
3.教学资源不足
从严格意义上讲,指导教师也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是在本文中把师资单独列出来进行讨论。除此之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还需要专用教室、良好的图书资源和网络数据库、本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条件(包括学生计算机机房)等教学资源。目前,除了艺术设计类等少数几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专用教室,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是在宿舍中利用电脑完成。学校的中文文献和数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数字资源的下载有IP地址的限制,而外文文献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大多数只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或者简单的测试,具有培养创新人才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开展得很少。
4.过程监控不严
虽然学校和学院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定了很多规定,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按照比例抽出学生参加校级公开答辩,对上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等。但是学校毕业生众多,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主要由指导教师负责,而指导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程度也相差甚远,使得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开题、答辩等诸多环节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5.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
以上四方面的原因,再加上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差、自学能力较低,对学校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均较薄弱,导致很难做出好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格式不符合南华大学的要求,排版问题比较突出。
(2)选题不合理,抄袭现象比较普遍。毕业设计(论文)从形式上做到了一人一题,但是内容上很多是雷同的,比如安全评价方面的;而根据历年的资料进行统计,设计占的比重偏低(30%左右),而论文占的比重偏高(70%左右);结合工程实际和教师课题的较少,自选课题占的比例过大。
(3)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情况不理想。大部分毕业生的答辩PPT制作质量比较低劣,答辩过程叙述不清楚,回答问题情况不理想。
四、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结合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1.扩大指导教师队伍
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是关键。针对安全工程系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1)积极调动学校、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的力量。比如每年将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安排给其他学院和本学院其他系的教师,一方面体现了安全工程的学科交叉属性,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安全工程系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效果较好。
(2)积极引进教师。安全工程系自2011年开始积极从其他院校和本校的研究生中招聘引进青年教师。2011年引进2名硕士,2012年引进1名硕士,2013年引进2名博士,计划2014年继续引进2名博士。
(3)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积极培养年轻教师。按照学校的规定,只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独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而新进的硕士要2~3年才能获得讲师职称。安全工程系通过指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者博士学位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青年教师每年协助其指导教师负责一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指导,这一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2.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1)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在每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开始之前,召集毕业生进行动员,系主任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并宣布相关的纪律和要求。
(2)召集指导教师开会,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指导教师在日常的指导工作中要反复和学生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3)对极少数不认真的学生给予延期答辩,延期答辩不通过的,和下一届毕业生一起答辩。
(4)对毕业生请假进行严格审批和控制。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请假的,必须经指导教师、学工室辅导员教师和主管院领导的审批,而且对请假的时间跨度进行严格控制。
总之,采取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惩戒为辅的手段,引导毕业班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3.努力改善和补充教学资源
(1)不断改善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利用财政部的专项资金,积极购买了部分先进的大型仪器,比如从美国原装进口的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等。
(2)积极建设本科生的计算机房。通过学院的努力,新建了可以同时容纳30人上机的计算机房,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可以申请使用。
(3)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如果需要下载外文电子文献,可以先收集好所需文献的名称,然后通过指导教师收集和下载全文,再返回给学生。
(4)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一方面鼓励保研到外校的学生在将来的硕士阶段指导教师处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学校先后有保研的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完成毕业论文,效果很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4.加强过程监控
(1)建立指导教师QQ群,系主任事先将学校、学院的通知、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格式等相关要求在共享中,其他教师可以自由下载和学习。
(2)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工作的指导。下达任务书之后的四周之内,要求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和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和英文文献的翻译,并且要制作开题报告PPT,然后参加安全工程系组织的答辩,只有答辩通过后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工作,否则要求重新选题或者重写开题报告。
(3)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QQ群,并且开通飞信,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掌握学生的动态。
(4)认真组织中期检查。每年的4月安全工程系在学校和学院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中期检查,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学生已完成部分的电子稿、毕业设计(论文)原始资料(含电子稿)等。
(5)答辩前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复制比检测,要求所有参加答辩的学生都要进行检测,对复制比过高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后进行二次检测,直到合格才能参加答辩。
(6)严格答辩过程管理。在正式答辩前组织学生参加预答辩,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学生最后的成绩由指导教师的评价、评阅教师的评价和答辩表现综合确定。
(7)对相关材料及时进行归档。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电子稿、复制比检测证明、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和原始资料,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评阅和答辩相关材料等。
五、改革取得的初步效果
第一,建立了适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整套管理制度,格式更加规范。从2011届和2012届的毕业设计(论文)来看,格式不合格的非常少见。
第二,选题更加多样化。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了“大安全”的选题思想,这就使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形式更加多样化,放宽选题范围,题目只要是结合本专业知识和具体的工程实践均可进行,对不同学生采取了不同的题目。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其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
第三,由于在答辩前,要求学生进行复制比检测,抄袭的现象有所遏制。
第四,青年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他们工作有激情,有一些新的想法,认真负责,对提高设计和论文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第五,在正式答辩前进行预答辩,预答辩中指导教师提出了较多的修改意见,因此正式答辩的PPT的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质量、学生的介绍和回答问题情况都有较大提高。
第六,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有所加强,指导方式更加多样化。师生之间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手机、飞信、E-mail、QQ群等联系方式进行随时沟通。根据大部分毕业生是利用电脑在宿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实际情况,有的指导教师直接到学生宿舍进行集中辅导,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七,随着安全工程系承担的科研课题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跟随指导教师参与部分科研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客观上实现了科研实践支持教学的目的;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参与了省级或者校级的学生创新课题,在毕业论文阶段时适当进行加深,这些学生的论文质量往往比较好,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第八,随着安全工程系实验仪器设备的增加和实验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借助于实验设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或者是采用商业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第九,毕业设计(论文)的归档资料越来越规范。安全工程系设立了教学秘书,由青年教师担任,专门负责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并收集毕业设计(论文)及其原始资料等的电子版刻录成光盘永久保存。
六、结论与建议
毕业设计(论文)有着重要的意义,能深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论文)各个阶段的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但同时也要看到,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涉及教学管理、指导教师和学生等三个方面,需要付出长期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娟.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12,14(2):137-139.
[2]宋守信,杨书宏,傅贵,等.中美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及认证标准对比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22(12):23-28.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标准:通用标准[EB/OL]. [2013-08-19].http:///column.php?cid=17.
[4]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标准>:补充标准(安全工程专业)
[EB/OL]. [2013-08-19].http:///column.php?cid =18&ccid=31.
[5]蒋复量,李向阳,谭凯旋,等.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专业特色教育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1):12-18.
[6]蒋复量,王淑云,李向阳,等.基于Internet的《安全管理学》多媒体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7):38-40.
1.师资力量不足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部分地区的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一些地区的本科录取率超过了40%,甚至更高。但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高校扩招的步伐,存在生师比过高、缺乏大师、教师来源单一且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这在一些省属本科院校的新办专业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到目前为止全职专业教师才有10人,而安全工程系每年有毕业生120人左右,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任务繁重。此外,大部分教师都承担了一定的科研任务或者在职攻读学位,造成指导教师相对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指导深度不够,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学生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校园学生的学习风气普遍下滑,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之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和片面追求利益、不尊重人才和知识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学习热情下降,这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有的学生已经签了就业协议,认为所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有的学生忙于升学的事情(如硕士研究生复试)或者准备各级公务员考试或者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考取驾照等等,心思根本没有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也有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很简单,答辩前几周通过东拼西凑就能完成,对于指导教师的要求和进度安排不以为然。
3.教学资源不足
从严格意义上讲,指导教师也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是在本文中把师资单独列出来进行讨论。除此之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还需要专用教室、良好的图书资源和网络数据库、本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条件(包括学生计算机机房)等教学资源。目前,除了艺术设计类等少数几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专用教室,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是在宿舍中利用电脑完成。学校的中文文献和数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数字资源的下载有IP地址的限制,而外文文献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大多数只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或者简单的测试,具有培养创新人才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开展得很少。
4.过程监控不严
虽然学校和学院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定了很多规定,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按照比例抽出学生参加校级公开答辩,对上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等。但是学校毕业生众多,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主要由指导教师负责,而指导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程度也相差甚远,使得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开题、答辩等诸多环节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5.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
以上四方面的原因,再加上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差、自学能力较低,对学校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均较薄弱,导致很难做出好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格式不符合南华大学的要求,排版问题比较突出。
(2)选题不合理,抄袭现象比较普遍。毕业设计(论文)从形式上做到了一人一题,但是内容上很多是雷同的,比如安全评价方面的;而根据历年的资料进行统计,设计占的比重偏低(30%左右),而论文占的比重偏高(70%左右);结合工程实际和教师课题的较少,自选课题占的比例过大。
(3)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情况不理想。大部分毕业生的答辩PPT制作质量比较低劣,答辩过程叙述不清楚,回答问题情况不理想。
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结合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1.扩大指导教师队伍
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是关键。针对安全工程系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1)积极调动学校、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的力量。比如每年将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安排给其他学院和本学院其他系的教师,一方面体现了安全工程的学科交叉属性,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安全工程系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效果较好。
(2)积极引进教师。安全工程系自2011年开始积极从其他院校和本校的研究生中招聘引进青年教师。2011年引进2名硕士,2012年引进1名硕士,2013年引进2名博士,计划2014年继续引进2名博士。
(3)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积极培养年轻教师。按照学校的规定,只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独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而新进的硕士要2~3年才能获得讲师职称。安全工程系通过指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者博士学位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青年教师每年协助其指导教师负责一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指导,这一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2.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1)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在每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开始之前,召集毕业生进行动员,系主任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并宣布相关的纪律和要求。
(2)召集指导教师开会,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指导教师在日常的指导工作中要反复和学生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3)对极少数不认真的学生给予延期答辩,延期答辩不通过的,和下一届毕业生一起答辩。
(4)对毕业生请假进行严格审批和控制。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请假的,必须经指导教师、学工室辅导员教师和主管院领导的审批,而且对请假的时间跨度进行严格控制。总之,采取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惩戒为辅的手段,引导毕业班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3.努力改善和补充教学资源
(1)不断改善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利用财政部的专项资金,积极购买了部分先进的大型仪器,比如从美国原装进口的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等。
(2)积极建设本科生的计算机房。通过学院的努力,新建了可以同时容纳30人上机的计算机房,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可以申请使用。
(3)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如果需要下载外文电子文献,可以先收集好所需文献的名称,然后通过指导教师收集和下载全文,再返回给学生。
(4)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一方面鼓励保研到外校的学生在将来的硕士阶段指导教师处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学校先后有保研的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完成毕业论文,效果很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4.加强过程监控
(1)建立指导教师QQ群,系主任事先将学校、学院的通知、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格式等相关要求在共享中,其他教师可以自由下载和学习。
(2)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工作的指导。下达任务书之后的四周之内,要求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和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和英文文献的翻译,并且要制作开题报告PPT,然后参加安全工程系组织的答辩,只有答辩通过后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工作,否则要求重新选题或者重写开题报告。
(3)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QQ群,并且开通飞信,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掌握学生的动态。
(4)认真组织中期检查。每年的4月安全工程系在学校和学院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中期检查,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学生已完成部分的电子稿、毕业设计(论文)原始资料(含电子稿)等。
(5)答辩前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复制比检测,要求所有参加答辩的学生都要进行检测,对复制比过高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后进行二次检测,直到合格才能参加答辩。
(6)严格答辩过程管理。在正式答辩前组织学生参加预答辩,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学生最后的成绩由指导教师的评价、评阅教师的评价和答辩表现综合确定。
(7)对相关材料及时进行归档。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电子稿、复制比检测证明、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和原始资料,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评阅和答辩相关材料等。
三、改革取得的初步效果
第一,建立了适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整套管理制度,格式更加规范。从2011届和2012届的毕业设计(论文)来看,格式不合格的非常少见。
第二,选题更加多样化。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了“大安全”的选题思想,这就使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形式更加多样化,放宽选题范围,题目只要是结合本专业知识和具体的工程实践均可进行,对不同学生采取了不同的题目。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其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
第三,由于在答辩前,要求学生进行复制比检测,抄袭的现象有所遏制。
第四,青年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他们工作有激情,有一些新的想法,认真负责,对提高设计和论文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第五,在正式答辩前进行预答辩,预答辩中指导教师提出了较多的修改意见,因此正式答辩的PPT的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质量、学生的介绍和回答问题情况都有较大提高。
第六,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有所加强,指导方式更加多样化。师生之间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手机、飞信、E-mail、QQ群等联系方式进行随时沟通。根据大部分毕业生是利用电脑在宿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实际情况,有的指导教师直接到学生宿舍进行集中辅导,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七,随着安全工程系承担的科研课题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跟随指导教师参与部分科研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客观上实现了科研实践支持教学的目的;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参与了省级或者校级的学生创新课题,在毕业论文阶段时适当进行加深,这些学生的论文质量往往比较好,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第八,随着安全工程系实验仪器设备的增加和实验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借助于实验设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或者是采用商业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第九,毕业设计(论文)的归档资料越来越规范。安全工程系设立了教学秘书,由青年教师担任,专门负责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并收集毕业设计(论文)及其原始资料等的电子版刻录成光盘永久保存。
四、结论与建议
针对“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平台的构建,结合安全工程高等教育“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发展为例,阐述了其“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的模式和内涵、初步的实践。该模式所取得的良好成效,为安全工程同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
政产学研用;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
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对现代企业工作流程和文化的了解、上岗适应慢、缺乏团队工作经验、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刻不容缓的使命[1]。高校、研究所虽然拥有较强的科研优势,但由于产学脱节,使得高校、研究所处于科研成果脱离产业需求和有市场需求的也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尴尬境地[2]。“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很多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始关注这一创新模式,从以前的“产学研”过渡到“政产学研用”。“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代表了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所和市场五方面为了共同整体利益联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所进行的政策服务、科研开发、生产营销、咨询服务等经济合作活动,是政府、生产、教育、科研、市场不同分工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与耦合,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模式[1-4]。安全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运用安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工程实践,它既与安全理论息息相关,又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4-5]。如何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高等工程教育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初步探析近6年来重庆科技学院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的安监部门、安全产业、安全工程学院、重庆安科院和企业集团五位一体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阐述了该机制的模式和内容,以及其实践成效,为我国工程高等教育及其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意义。
一、“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的初步实践及成效
(一)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情况
1.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育概况
我校安全工程学院始建于2006年,由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重庆科技学院管理和建设,是集人才培养教育、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基地、安全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中心。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第一届学生,已经毕业三届学生,共180多人。学院及安全工程专业在重庆市安监局的大力支持下,安全技术及工程于2011年被列为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建设二级学科,安全工程2012年成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专业之一。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专业学位研究生100余人。拥有一支专业背景、学历、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学院拥有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认定的国家安全评价甲级资质和安全技术培训二级资质。2008年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科院重庆分院)在学院挂牌成立。2010年,国家安监总局批准的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中国科学院批准的重庆安全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中心落户学院。学院拥有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2个省级中心实验室———重庆市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重庆市职业危害检测鉴定实验室;已建成安全工程和消防工程等6个专业实验室。学院坚持政产学研合作,搭建多层次的政校企协同办学平台、应用技术研发平台,服务石油与冶金两大行业以及重庆市区域经济与安全生产领域。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同时,为石油、冶金、化工、建筑、矿山等高危行业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安全技术服务和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近年来学院在安全生产政策与规划、非矿山安全生产技术、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安全风险控制等安全生产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力的支撑了安全学科的发展,大幅度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工程本科办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实施困难
安全工程本科实践教学实施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实践基地建设难。安全工程专业作为新办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难度较大;作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应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安全工程专业校内外的实习环境和条件较差,学生的实习不能有效结合生产实际,可操作性差,实习实训效果不好。(2)实验室建设经费筹措难。仅仅满足本科教学的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经费非常有限,而且短时间内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实验室难度较大,不利于安全工程实验室向更高层次的发展。(3)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就业难。安全工程专业为新办专业,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的认识缺乏,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质量还没有得到完全认可,同行业企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就业渠道,就业品味较低。
2)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难以提升
安全工程专业教师大部分是近5年的新进教师,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经验,理论难于在实践中得到深化,课堂教学不能有效结合工程实际,案例教学难以实施,有碍教学质量的提高。
3)学科专业特色和方向不明确,亟待凝练
一方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在全国及区域内的影响力较小,人才培养体系和质量还未得到社会的全面认可;另一方面,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和学科方向也尚未形成,需要进一步凝练;再次,专业建设和办学层次也尚待提高,应根据社会及行业对相关人才的要求,建立动态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运行机制,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安全生产的需求。
3.采取的措施及解决途径
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存在的系列问题及面临的困境,结合实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协同办学。
行业主管部门的协同办学和大力支持,在招生就业、科研项目申报、实验室建设方面采取政策倾斜;行业协会推荐专兼职教师队伍,采取柔性引进办法,充实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和师资。
2)科技企业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政府主管的国家甲级资质安全评价所、安全生产协会等,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开展“项目式”工程教育,学生结合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全程参与安全评价和标准化评审,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深化,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发挥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和企业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政府监管、技术服务和教学的有机融合。
安监部门作为纽带,搭建了行业企业和学校办学的桥梁,使教师和学生深入安全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合作,便于掌握安全学科发展前沿信息,并理论联系实践,更好地服务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做到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4)实验室建设与行业需求、科技服务紧密结合。实验室建设不仅仅满足于现有本科教学体系的需要,更紧密联系行业需求和科技服务,实施动态发展。一方面,根据行业内最新技术需求、发展动向以及科技服务实时增加功能。另一方面,根据行业需要建设科技服务反哺实验室,不断充实和完善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适应性。
(二)安全工程专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的内涵
1.“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的形成
安全工程学院是由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市安监局于2006年共同组建,双方成立办学协调组,由重庆市安监局局长任协调组组长。安监局作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发挥引导作用,从政策倾斜与导向、科技机构设置、实验室建设及资金投入等方面大力扶持安全工程学院办学,引导、推进安全工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企业则围绕安全工程人才能力需求,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教学工作,并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学院作为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主体,负责全面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实施途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介入安全生产领域,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开展高危企业的安全监管、安全培训、安全评价、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等工作,提供智力支撑。另外,依托学院,还组建了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重庆分院)、中国科学院重庆安全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中心、重庆市交通安全研究所,启动了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建设(国家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学生“对路”、成果“管用”的教学思路,全面推动教学和科研深度融合。
2.较完备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目前,学院构建了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函授学历教育和安全生产培训非学历教育有机结合的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安全工程成为了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拥有国家安监总局认定的安全技术培训“二级资质”。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设有油气生产安全、化工生产安全、矿山生产安全、建筑生产安全等4个专业方向。以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的能力要求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依托学院的安全评价所(国家甲级资质)和职业危害检验检测中心,围绕安全评价、职业危害检测检验开展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着力打造学生在安全评价和检验检测方面的培养特色。
3.“政产学研用”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学院全面拓展安全检测检验、安全生产科学研究、安全评价领域和校外实习基地内涵,在市安监局的支持下,建立了“重庆市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和“重庆市职业危险检测与鉴定实验室”等2个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省级重点实验室,建成了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训练实验室、安全风险预测与评价实验室、安全工程实验室等4个专业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000万元,实验室面积4000m2,构建了高水平的安全工程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平台。该实践教学平台不仅满足了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要求,也是重庆市安监局对高危企业开展安全监管、执法检查和检测鉴定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撑。依托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重庆分院)、中国科学院重庆安全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中心、重庆市交通安全研究所、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形成了完善的安全科研新平台,提升学生科研创新的新能力;依托学院国家安全评价甲级机构,提高学生安全风险评估的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另外,在市安监局的协调支持下,还建立了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长寿化工园区等10余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行企业导师责任制,推进学生顶岗实习到位,全面促进学生与岗位的深度融合。
4.具备协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打造
学院通过实施“四大计划”,培养造就了一支学术水平高、专业背景深厚、学历、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具有协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兼职师资队伍。一是实施“高水平师资引进计划”。引进20名高水平中青年教师;二是实施“团队培育计划”。打造了安全生产专家教授和中国安科院、中国科学院兼职教授担纲的4个教学及科研团队;三是实施“特聘教授计划”。聘请了国务院安全生产专家组、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市安监局等一大批学术造诣很高的兼职教师;四是实施“能力提升计划”。每年选派2名优秀青年教师出国深造、2名到国内知名高校访问进修;举办“中国-加拿大职业卫生国际论坛”和“安全大讲堂”,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根据青年教师专业特点或岗位特点,选派部分教师到市安监局相关职能处室挂职锻炼,全面参与安全监管和科技服务工作;落实与区县安监局和相关企业的产学合作协议,选派专人与之对接。目前,学院有31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9人,占29%;副教授10人,占32%。国家级安全生产专家3名、安全检测检验专家2名,重庆市安全生产专家10名,12名教师具有国家安全评价资质。在国家安监总局、重庆市安监局和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下,近4年承担了各类安全工程相关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4项,省部级科技项目、教研项目20项,承担横向合作项目300多项,完成科研合同金额达1200多万元。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发表科研、教研论文100多篇,其中国际论文30多篇,SCI、EI、ISTP等收录和检索50多篇。
二、“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一)“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1.构建适应安全工程专业发展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
“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是以服务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重庆市安监局为主要政府依托,安全工程学院为主要载体,整合重庆市安监局和主管行业的政策、行政资源,联合高危行业企业,构建联合办学协作体系,共同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实现了政校企优势互补、互动双赢的运行格局。目前,产学合作、联合育人的机制已步入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
2.依托“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打造独具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
学院先后与国家安监总局、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开展合作办学,成立了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科院重庆分院、中国科学院重庆安全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中心、重庆市交通安全研究所、正在建设国家级职业危害实验基地等科研机构;建有国家二级安全培训基地、国家甲级安全评价机构、重庆市安全标准化评审组织机构,注册安全工程师协会、安全文化协会、爆破协会也挂靠在学院。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政府决策咨询为一体的特色人才培养平台,不仅为行业企业提供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为政府安全决策咨询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还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实习实训基地,为安全工程专业教师提供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良好平台。
(二)“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应用成效
1.为重庆建设全国首个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09年,国务院、国家安监总局决定在重庆建设全国首个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进行推进。实施“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打造高素质安全生产人才队伍,是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的重要内容。近几年,通过安全工程专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人才,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重庆市全国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建设和“平安重庆”建设。
2.有力地推动了安全工程专业的跨越式发展
依托重庆市安监局等政府部门和企业,走“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道路,形成了完备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在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建成了2个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成立了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等3个科研机构,启动了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建设,拥有国家安全评价甲级资质和安全培训二级资质。安全工程学科已成为重庆科技学院乃至重庆市高等学校最具发展潜力和实力的特色学科。
3.为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
通过协同办学,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更趋合理,人才培养过程更加优化、有效;通过建立政校企互动机制,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教学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多渠道投入机制,实验、实习及工程训练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为鼓励学生成长成才,市安监局和市教委在学院设立了300万元的“安全工程奖助学金”,部分企业在学校设立了多种奖学金;为推进学生就业,市安监局专门发文,向监管企业和单位推介应届大学毕业生。近年来,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多次参加省级以上的各类竞赛活动,40余人次获得国家、省部级奖;5个校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获学校资助;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和计算机二级通过率均在85%以上,升研率达11%;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8%,就业单位涉及安监部门、企事业单位、工程设计、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学院的生源质量也逐年提高,历届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报到率达到100%,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4.为其他专业的建设与教改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发展途径
安全工程学院作为组建6年的新学院,牢牢把握了安全生产上升为国家战略和重庆市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等新机遇,探索和实践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新机制,形成了政校企优势互补、互动双赢的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了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的新跨越。经过6年多的不断发展和内涵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新机制不仅为我校应用型的消防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及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办学模式借鉴,还为重庆市同类高校如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和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定期指导办学。
三、展望
实施“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有效地改变了当前工程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实践证明,依托政府和企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是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保证和最明显的特色,也是高质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成功实践,为国内同类高校以及我校进一步开展相关专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作者:王文和 邹碧海 徐茂 刘春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安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2(4).
[2]张瑾.工程教育“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11).
[3]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委员会.第23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大工程观渊源于1994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工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斯提出的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是要使现在的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工程教育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思想。它主要是针对传统工程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化、科学化从而割裂了工程本身这种现象提出来的,强调工程不再是狭窄的科学与技术含义,而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的大工程含义。在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制定了新的工程教育专业评估标准,对21世纪新的工程人才提出了n条评估标准。其核心内涵是在具有一定的应用数学和科学与工程基础的前提下,更强调工程人才要具有较好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实验、系统综合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处理好工程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纷繁关系;还强调社会道德、职业道德等。
大工程观强调“大”,不能只从简单的大小来理解,它具有两层含义:(1)入且T工学院的院长乔尔•莫西斯提出了要更加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用大工程观来教育学生,就是树立工程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认知方式和观念。体现在知识构成方面,不仅仅强调专业知识体系内的知识要素和单元,更强调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在知识结构上体现宽与专的统一。体现在工程能力方面,不仅仅强调工程单元设计与管理的能力,更强调单元工程与系统的关联,与环境的关联。也就是说,大工程观要求学生知识的复合型和能力的多样性。大工程观所培养的人才,具备从事复杂系统的生产、制造、设计、应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较宽领域的适应能力。这与原苏联的教育模式不一样,教育环境、教育背景对人的影响力非常巨大。传统意义上的专业面太窄,所教育的学生知识结构就很不合理。(2)大工程观的“大”还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技术水平,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精神、服务意识和协调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被领导能力、攻关能力,在美国高校、企业一流的人才从事管理工作,二流人才从事的是技术工作。我们认为,人文素质越高,就越可以从事更高层次的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如果人文素质很差,个性有严重的缺陷和问题,即使知识水平很高,恐怕连最基本的技术工作也很难开展,甚至当不好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
自乔尔•莫西斯提出大工程观以来,大工程观越来越为工程教育界所认可,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已经成为现代的工程教育理念最为著名、对世界的工程教育影响也最为深远的教育理念。因为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到社会的文化、环境、道德等其他方面的因素。故而,工程教育不仅应该让学生学习工程科学的知识和理论,还应该让学生接触到大规模的复杂系统的分析和管理,学会对有关技术学科知识的整合,增强对更大范围内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系统的了解。莫西斯所倡导的大工程观就是要求工程教育要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强调工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安全工程是运用工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预知、控制和消除生产过程、科学实验中的危险,减少、避免和防止事故的发生,减轻事故损失和危害,实现生产科研过程正常运转的学科。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研究符合时代特征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此相适应的课程结构体系。自试办“安全工程”专业以来,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都带有一定的行业特性,从而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片面、单一,就业困难;另外是专业的行业发展有各自的目标,致使有些行业因无对口院校而缺少安全技术人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以及毕业生自主择业、社会用人机制的变化,传统的课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我们需要转变教育思路和方法,根据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需要的具备系统的知识体系、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积极的创造发明精神、良好的人格品质和人文素质的新型工程人才。
(1l)系统的知识体系
安全工程学科是一个多学科、多专业融合、交叉、渗透,横断性较强的学科,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如矿山、交通、建筑、石油、化工、机械、冶炼、军工、能源、环境、电力、航空、勘探、信息、制药、保险、城建、生物等。安全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想更好的了解、解决安全问题,必须打破学科壁垒,把被学科割裂开来的工程单元还原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充分考虑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用大工程观教育学生,就是要树立工程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认知方式和观念。体现在知识构成方面,不仅仅强调专业知识体系内的知识要素和单元,更强调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在知识结构上体现宽与专的统一。大工程观所培养的人才,具备从事复杂系统的生产、制造、设计、应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较宽领域的适应能力。
(2)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安全工程是多因素综合的产物,系统性的工程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是以工程实践为线索的,这是由工程最终是为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这一根本特征所决定的。任何一门学问或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生产实践,安全工程学也是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生产也就没有安全工程学。任何一项生产活动都存在各自的安全问题,如冶金、煤炭、机械、化工、航空航天、建筑、交通、纺织等行业,会出现各种各类的安全事故。工程实践能力就是要求学生不仅要有雄厚的安全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还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对生产过程危险因素进行检测、设备故障诊断、有害因素的检测、安全分析、事故预测,才能为企业、为社会、真正解决实际需要的问题,也才能更好的完善、巩固基础理论知识。
(3)积极的创造精神
大工程观教育背景下的安全工程教育更应重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如何充分考虑影响安全工程的各种复杂因素,如何将已有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工业技术及产品都需要创造性。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冯•卡门教授有句名言: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来的世界。可见,工程师的重要品质在于其创造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下,创造和创新能力更是安全工程教育的关键所在,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个性的发展。因此,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应该首先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使学生能够在自身个性和兴趣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发展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4)良好的人格品质和人文素质
安全生产作为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根据安全事故的调查分析可知,安全事故大多是人为事故,要想做好安全工作,安全工作者必须具备极强的责任心,对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具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另外,安全问题本身不仅在于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还有很强的政策性。随着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逐渐颁布,对安全工作者人格品质和素质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大工程观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技术水平,还要求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和人文素质,包括崇高的人格品质、强烈的责任心、较强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被领导能力和公关能力等。大工程观不仅强调技术属性,还要求体现社会属性。现代企业成功经验表明,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人文素质越高,就越适合从事更高层次的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安全工程的毕业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往往责任重大,并且离不开安全法律法规,只有在学校期间养成敢于负责、遵章守纪的意识习惯,将来才能避免犯错误,真正做好安全工作。
4.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法
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学生具有系统的知识体系、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积极的创造发明精神、良好的人格品质和人文素质。针对该培养模式,提出如下方面的培养方法:
(1)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方法
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做好专业课的教学。常采用的报告式、电教式、答辩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安全知识,增强了学生结合已学的安全理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与教师指导相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堂讨论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达到深人消化所学过知识的目的。加强案例教学在安全教学课堂上的比重。安全科学理论中抽象和规律性的内容讲授难度较大,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使其具体化。案例的精选对体现安全理论至关重要,我们反对加强案例教学就是个案的罗列和堆积,强调案例的内在联系,即案例所反映的安全理论才是案例教学的精髓。用即时发生的真实案例教学,可以拉近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距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定期举办安全知识专题系列讲座,讲座的内容涉及安全法规、安全常识等,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对扩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
(2)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可以从课程的实验、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环节做起。先进的实验手段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建立国内先进的安全实验室。在通风、防爆、火灾、安全仪表及装置,灭火材料以及信息安全技术等领域建成国内领先的安全学科实验群,为安全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基础科学原理课程的实验训练,养成科学、规范的研究习惯与方法。另外,通过技术基础课程实验训练,了解工程技术创新的方法和过程,切身体验科学理论与工程创新的方法与历程。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建立实习基地,充分结合学生的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指导学生做好毕业设计。加强和各级职能部门(尤其是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和消防部门)及企业界的广泛联系与合作,使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论文)等综合实践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自身知识及能力如何在工程上得到应用与发挥。尤其要开放实习环节,提出学生自主进行社会实践,并结合毕业论文课题,在翻译、阅读专业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本专业领域的外文书籍、期刊,创造性地进行科学研究。另外,指导教师还可以结合本教研室的科研课题,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科研工作,或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技术服务。尤其是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安全工程专业一次重要的实践环节,如能结合科研课题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有针对地将一些科研问题作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内容,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而且毕业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3)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课程的设置与选择。在斯坦福大学工学院,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个性特长等选择不同的课程,依据不同的路径学习,到大学三、四年级时才确定将来的专业方向。另外,开设具有前瞻性的新课。为了及时给学生传递新的知识,除开设传统的专业课程外,还可以及时地增设一些带有前瞻性的新课(可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如:消防学、网络安全、流变与突变理论、混沌学与安全、安全文化、灾害风险评价、安全风险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以以讲座形式开设。其次是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在研究和训练中得到培养。安全工程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工程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的运用,通过实际的运用,使学生将所学的各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在实施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注重学生在学期间的各项训练活动的开展,如组织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科技制作、科技发明活动;组织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让学生感受工程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并在其中得到锻炼;建立开放性实验室,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科技活动;建立校内外创新基地,利用基地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有保障的创新训练;参加全省、全国性的科技竞赛等,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4)良好人格品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首先,要建好传授知识的平台。一是课堂平台。大学以教学为中心,而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教育的主渠道。由此,在课堂上,无论是什么专业、什么课程,都必须把安全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内容与人文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寓传道于授业、解惑之中,巧妙地将学生不了解或知之不全不深的人文科学的道理、规律和典型事件与人物融人知识体系,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二是媒体平台。用先进的人文知识,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引导舆论、引导风气、引领方向,特别是要善于利用校园网络、报刊、广播、宣传栏、学生社团刊物等来传播主流的东西,来宣传我们的人才培养主张。学校的各教学单位和管理部门,都要自觉维护、指导和建设好媒体这一人文知识传播的平台,让学生从光荣榜、批评栏、校园网、校园广播中去了解、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是非界限,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宜传美好的东西,激发学生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维护美的自觉性,发挥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良好的媒体平台上接受熏陶,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三是活动平台。策划好、引导好、组织发动好各类有益的活动,如课外科技活动,各种专题报告、讲座,文艺表演,书画展示,演讲比赛,体育竞赛,主题班会等等,搭建适合学生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活动平台,对传播人文知识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次,教师要成为人文素质高的表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人文素质,教师首先就要有较高的人格品质和人文素养。教书育人,修身为要,立德为先,这是育人的根本。
[关键词] 农村饮水安全 工程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7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228-01
自2005年国家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以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广大农村地区的供水情况得到了很大地改善。但由于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差异较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同挑战,如何建好、管好、用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并使其长期发挥作用,成为各级政府部门面临的一项紧迫、长期的任务。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发展现状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类型
农村饮水安全是指农村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洁净、负担得起的生活饮用水。受水源条件、用水需求、地形、居民点分布等条件的影响,农村供水可分为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两种类型。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分为城市水厂管网向农村延伸工程、以乡镇或几个村为单位建设的集中供水工程和以中心村或自然村为单元建设的分散式供水工程三种建设类型。
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模式
按照供水工程特点、资金筹集方式和受益情况的差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可以分为专管、群管、专管与群管相结合、自管四种模式。
其中,专管模式是指对从供水源头到用户龙头的集中式供水工程由专门供水机构进行专业化管理,一般由县或乡镇自来水公司统一管理。群管模式是指对单独村或联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由工程所在的村集体负责管理,可以组建用水协会、管理小组或者聘请、承包给专业管理机构、个人进行管理。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是指对集中供水工程主管道及入村总表以上的工程由专业机构管理,总表以下入村入户的管道由村级供水协会或供水管理小组管理。自管模式是指对分散式供水工程由村民自己建设和管理,国家或村集体给予适当补贴,水利部门进行技术指导。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长效管理意识不强
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快速推进,如何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关键。但目前普遍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长效管理意识不强,在具体管理操作上存在缺失和不规范。
2. 群众宣传工作不足
部分地区群众仍然将清洁的水等同于安全的饮用水,安全用水意识还不是很强,不使用建好的自来水,导致工程设计供水规模远大于实际供水规模。同时,水价制定的群众参与度不高,影响了群众对水价的接受程度和水费收缴工作。
3.管理体制建设滞后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地多设立了以水利部门为主,卫生、财政、城建等部门为辅的建设管理机构,有利于工程建设快速推进。但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往往导致“多头管理”的状况,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建设滞后,管理职责不清晰。
4. 运行资金缺乏保障
饮水安全工程建后运行管理需要资金支撑,但村级分散会式供水工程及部分乡镇或联村集中供水工程经营收入偏低,运行成本偏高,财务收支难以平衡,工程的运行费用难以得到保障。
5. 专业管理人才缺失
目前,县市层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大多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科室和人员,工程管理维护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较低,特别是村级分散式供水工程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6 水质安全管理不足
农村地区水源受农田农药、人畜粪便、生活生产污水等二次污染的影响较大,水源保护较为困难,监测工作量大、难度高,安全保障率还较低。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对策建议
1. 明确管理机构职能
在明确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相关的部门职责基础上,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机构,明确管理机构的职能,设置专门的管理科室和人员,培养一批专业的管理人员,及时解决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中介,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长效管理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用水观念,提高农民群众对饮水安全的认识水平和对工程建设的支持度。
3.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针对不同地区的用水情况,政府部门要加快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提供决策支撑。一方面,有助于切实做好前期工作,制定科学的建设方案。另一方面,及时了解居民用水的动态变化,正确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保障农村饮水的安全。
4. 落实资金扶持政策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农村公共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需要公共政策的扶持,特别是管理资金的落实。在现有基础上,根据工程产权的不同,参照其他公益性工程的管理方式,政府部门可设立长效管理专项资金,实现水费收取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
5. 提高群众的参与度
作为饮水安全工程最终的受益者,群众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占据主体地位,农村供水工程长效运行机制必须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调动农民参与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水价制定过程中,要充分注重群众的意见,科学合理定价。
6 强化饮水安全管理
水质安全和水源稳定是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部门要积极出台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定期、定时、定点对水源水质、制水水质、配水水质等进行必要的检测,强化水源地管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翁爱民.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9:129-130.
[2]彭友国,徐方全,吴传龙.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探索[J]. 江淮水利科技,2013,04:34-35.
[3]刘昆鹏.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浅析[J]. 水利发展研究,2010,07:33-36+46.
[4]刘成祥,刘新清.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J]. 湖南水利水电,2012,01:64-66.
关键词:安全工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04-02
2010年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的重点在于改革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创新改革实践环节,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加强。该计划与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是我国工程教育与时俱进的转型工程和改革创新工程。我校安全工程本科专业2012年通过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组织的专业认证,2013年获批教育部卓越计划。以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为依托,对当前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探讨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如何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每一个安全专业教育工作者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社会和个人对安全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对安全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各高校相继设立了安全工程专业。我国招收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高校由最初的15所发展到现在的152所,作为首批招收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高校,山东科技大学从1999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目前总共招收了16届学生,已有千余名毕业生工作于国家的各条生产战线,充实了各行各业安全专业人才队伍。从用人单位反馈情况来看,毕业生总体情况良好,但普遍存在学生刚工作时实践能力较差的问题,缺乏在工程意识平台上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应用的能力,缺乏从书本知识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能力及创新性思维。
分析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我们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应用脱节;
3.学生实习、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实验仪器设备更新慢,无法满足企业使用的新设备、新技术的需求;
4.学校与企业缺乏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校企合作难以深入持续,目前的实践教学基地基本都流于形式。
以上几个方面问题导致目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欠缺,从而影响着人才教育培养质量。
二、构建安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是山东科技大学传统优势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该专业2006年获山东科技大学特色专业,2007年首批入选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6年在山东省内单独招收煤炭企业定向安全专业本科生,2012年通过专业认证,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标准,针对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对卓越计划进行了分析,提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关键不仅在于校内实践环节,更重要的在于在与企业合作,要变单纯的学校教育为产学合作教育,为了更好地强化卓越计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我校安全工程专业遵循“校企合作、形式多样、重在现场”的原则,加强联合培养,并遵循认知及教育规律,坚持实验、实习、科技创新相结合,明确各阶段实践教学重点,构建了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在纵向上相互贯通、在横向上相互关联、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图1)。
三、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实施
目前,我校与山东能源集团签订校企全面合作协议,强调双方共建利益共同体,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等都有企业的深度参与,从而实现互惠共赢。
1.突出实践环节,改革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为满足卓越计划的要求,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尤其是在企业的学习时间,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将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与“3+1”煤炭企业安全定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实施校企深度合作,让企业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按照企业标准培养安全技术人才。学生三年时间在校重点学习通识课程、人文管理和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一年到协议单位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工程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这一培养方案改革可以有效改变目前工程教育脱离现场的现状,突出了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又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安全工程技术人员,还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一举三得。
2.产学联盟,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山东科技大学与山东能源集团签订的全面合作培养人才的协议,不仅为学生,也为教师的现场实践提供了可靠的基地,目前安全专业每年将安排2名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其次,从企业、科研部门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安全工程专业已聘请了10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安全工程专业兼职教师,承担《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水害防治》、《工程爆破》等专业课程的部分教学任务,担任本科生的现场指导老师,承担毕业设计指导等任务、他们也不定期举办一些与现场结合紧密的专业讲座,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如今大学与企业间兼职通道的打通,使更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能够参与到学校教学工作,使学校教师普遍取得企业经验,真正做到了产学联盟,不仅是科研联盟,而且是教育联盟。
3.校企共同参与,改革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由于卓越计划中学生有1年的时间在企业学习锻炼。因此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都需要企业的参与与指导,因此这些环节的成绩考核也将由现场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评定,毕业答辩委员会由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共同参加毕业答辩。各个阶段的实习和工程训练的考核过程也将传统单一的笔试、实习报告考核方式改为笔试、现场答辩以及设计作业等多种方式共同评定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以上改革有效提高了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近几年学生全部积极参加“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校学生获实用新型专利11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结合科研课题比例100%。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均为100%;企业一线就业人数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88.73%。
四、结束语
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让企业参与全过程人才培养,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要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的必然途径。我国安全工程专业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安全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因此应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保持安全工程专业的良好发展势头,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安全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钱伟长.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J].群言,2003,(10):16-20.
[2]何标庆,郭玉森,林世豪.地方性本科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11,29(2):397-399.
摘要:结合近几年教学实践,阐述了开设《安全工程导论》课程的目的与意义,探讨了教学模式的改进,并对今后的教学提出了具体建议,为安全工程专业本科阶段类似课程教学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安全工程;课程导论;教学模式;教学实践
一、引言
初入大学校门,安全工程专业新生绝大多数对本专业的认知甚少,仅有极少数做过一些调查和研究,但也不系统和不全面。他们对本专业既感到好奇又感到迷茫,迫切想知道本专业的性质、特色、现状、发展趋势及就业去向。如果不加以引导,将对其今后的大学生活产生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力不足等负能量。为解析同学们的疑惑,提升其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科学研究兴趣,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与要求,在大一新生中开设了《安全工程前沿》这门课程,由本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授课,诣在使大一新生对安全工程课程体系有个总体了解,同时为其打开一扇通往安全科学技术领域新世界的大门。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笔者所在教学团队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在教学目的与教学方法上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学生的上课情况、提交的学习报告及其他反馈意见看,学生对该课程反响强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的与意义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安全工程本科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国家重大需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掌握安全科学、安全工程技术、安全管理和职业卫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安全工程方面的研究、设计、检测、评价、监察和管理等工作能力和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1-3]。依据培养目标与计划,专业导论课应为新生对所选专业进行解读。主要回答专业(学科)是什么、为什么(学习这个专业)、学什么(专业内容)、怎么学(学习方法指导)、做什么(就业规划)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4]。因此导论课对学生的学习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导引意义,也有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树立与职业相关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进行高水准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意义,对于学生具体专业或课程良好学习效果的取得及能力提高、思维方式养成等都有重要意义。简言之,就是一个“赋能”过程,赋予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助推其达到一个更高的平台。成功的导论课可以辅助学生的成长,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5]。(一)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目前,我校教学计划还沿用先基础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的“三步曲”。大一、大二主修基础课,大三、大四主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样的教学安排,部分学生在基础课学习期间感到迷茫,主要表现为:其一,“我学了两年的基础课,怎么觉得对以后的专业学习没有多大的益处”;其二,“学校有很多竞赛或项目都需要专业知识支撑,我又没有学过专业知识,我无法参加”;等等。这些困惑会导致学生基础课学得不扎实或错失很多参加竞赛或项目的机会。出现这些现象,究其根源,学生还是延续了高中时期的学习氛围与习惯,没有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为此,导论课应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体系、进度以及课程之间关系;正确认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打好基础的重要性,只要有了坚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后的专业课程才更容易接受。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反复与专业课教师联系,积极争取参与其科研活动,期间针对性查阅相关资料,参与国家和学校层面的竞赛和项目申报。令人欣慰的是,每年都有大一、大二的学生找教师探讨问题或寻求相关的资料。由于提前介入,加之准备较充分,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竞赛和项目的锻炼,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技能,大学生活丰富饱满。(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刚步入大学学堂的新生而言,首先要激发其对所选专业的兴趣,否则将对今后的大学学习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前些年,因专业推介工作不到位,曾发生过学生因不了解本专业,对本专业没有兴趣而转投其他专业深造的现象。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实践证明,当人们对某方面事物感兴趣的时候,这种兴趣会引导他们积极地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活动。有了兴趣,才能谈如何学习,才能寻求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选择近期发生的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辅以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剖析工程实例的解决方案,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工程和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课程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在回答“安全工程是干什么?”时,以2015年8月发生的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为切入点,引导出安全学科的研究内容。简言之,就是预防生产事故的发生,确保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发展,并从如何预防此类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引伸出专业课程的设置,这样学生就对本学科有了整体印象,专业学习内容及其关联性也有了清晰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规划大学生活。
三、教学方法
(一)运用新生已知知识讲解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个深入浅出、合理而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效果优良与否的保证。在导论授课中发现,由于课程中需要引用较多的专业术语,而学生不易吸收消化。鉴于大一新生知识结构停留在高中层面,理解与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够,需对教学方法做适当改进,以新生的发展特点和已知知识为基础,以启迪学生思维为出发点,将创新理念、学习方法的指导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如,在讲解矿山安全研究热点之矿山采空区的危害、稳定性评估、探测技术及控制技术时,就运用高中物理等相关知识,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时,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启发性的设疑,恰当提问,给学生制造更多思考和总结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达到了教学目的。(二)注重课堂教学互动课堂教学中发现,师生双边合作交流的单位比率低。究其原因可能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熟悉;设置的质疑点有难度或提不起兴趣;学生个体没有充分表达的平台;等等。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又是创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此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探索:提前布置讨论主题,讨论主题侧重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话题或与专业相关的课题,如“你报考这个专业的理由是什么”、“学习安全工程到底对社会发展有哪些重要的促进作用”等问题;让学生自由组成讨论小组,并推荐代表上台发言,并强调表现优秀的在课程成绩上给予加分;先学生后教师对各组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每位代表发言完后,带领大家鼓掌祝贺。在这种交流互动中,学生的相互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得到了加强和提高,这对于“90后”这一“拇指一族”而言意义特别。同时,通过互动式教学这一桥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
四、教学效果与建议
通过近几年在新生中不断地进行课程探索与实践,反馈情况良好,主要表现为:在学校第二次自主选择专业时,本专业的学生由净流出变为净流入;本专业每年都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功申报我校各类创新基金,如《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校级英才工程———科学家计划》等;在校级科技论文报告会上,本专业学生能取得良好成绩;学生撰写的论文,有的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讲,有的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等等。对本门课程今后的教学,建议分阶段开设,即将课程划分四个板块,安排在大一、大二每学期的前几周,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学期;每个板块可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讲授不同的内容;组织教师编制教材。
作者:梅甫定 陶能 丁璐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关键词:经管类院校;安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真爱生命。因此,人们对生活与工作中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目前安全管理、技术水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安全需求,并且亟待提高,近期我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例如2014年5月2日的广东省珠江口水域两船相撞事故、2014年5月3日的广东省茂名市一个在建石拱桥发生崩塌事故、2014年4月7日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下海子煤矿发生的透水事故等,这些事故的发生使人们更加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安全技术与管理水平刻不容缓。
随着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社会职能对安全工作者的要求,已不再简单地归结为只是研究解决具体安全问题或个别安全技术的专职人员,而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的安全管理加技术的通用人才。对于承担如此重要社会责任的安全专业人才,国家需要,北京需要。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是各院校安全工程专业都在探讨和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本文的研究内容源自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经管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本文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分析经管类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希望能对我国经管类院校的安全工程专业甚至是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借鉴作用(以下简称安全工程专业为安工专业)。
二、经管院校安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1、经管类院校自身问题
经管类院校,顾名思义是以经济和管理为主的院校,强势专业一般为金融、经济、管理、会计等,安工专业为弱势专业,所以经管类院校安工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有着诸多不利因素。首先,在学生报考经管院校的时候工科专业为非首选专业,致使工科专业的学生大部分为调剂专业或次选专业,所以学生对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学习缺乏认同,学习积极性不高。第二,安工专业相对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在数学、物理、实践等内容要求较高,课程难度相对更大,使学生在经济管理环境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第三,在就业上,经管类院校安工专业的毕业生相对于其他综合性大学或工科院校的毕业生更难被社会认可,这些因素对安工专业的人才培养产生诸多困扰。
2、实践教学问题严重
2012年,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的《2012―2013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显示:中国工程师和科学家的质量排名为第46位(中国总体排名是第29 位),是中国7个“创新”指标中最差的指标。这表明,我们培养人才的质量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甚至是经济的发展。在麦可思公司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不能达到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这意味着高校人才实践能力提高任重道远,高校毕业生非专业的实践能力亟待提高。[1]
同样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安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更是目前财经类院校安工专业人才培养中最薄弱的环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实验设备利用率低
我院的矿山安全实验室、电气安全实验室的设备都是国内较先进的设备,但是购置的时候缺乏整体安排,没有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合理购置,致使许多实验设备闲置。
(2)学生实践效果差
在学校安排的实习中,没有明确的实习目标和量化的考核指标,实践环节的考核往往只是根据教师的印象来打分和评估,不能准确的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缺乏公平性和竞争型,造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走马观花,达不到实习应有的效果。
(3)学院及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应聘到高校教师岗位,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教授内容大都是按照书本内容照本宣科,不清楚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学校对学院的考核内容中关于实践教学部分内容也没有明确和量化,导致学院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
(4)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性不够
实践内容整体规划性差,内容陈旧,安工专业的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发展和进步,然而不少教师仍然采用多年不变的实践教学内容,与现代的安全管理工作脱节,更不能完全契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也没有按照教学安排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所以现阶段的实践教学根本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2]
(5)实践教学方式方法陈旧
实验、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实践活动都是教师“安排”好的,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限定之内,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践活动,但是实际上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很大的限制。[3]
3、专业依托性没有优势
安工专业一般依托于安全事故高发的行业,如:矿山、化工、建筑、交通、机械、石油、航天等行业,但是,像我校这样的经管类院校没有这些能与安工专业相辅相成的上述行业的专业。从国内所有安工专业来讲,经管类高校的安工专业的方向性不明显,与其他类学校的安工专业学生相比没有竞争优势。如何将我校的安工专业办得有特色是我们现阶段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4]
三、改革方案
1、明确培养目标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晨,我国的安工专业教学重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关于所谓的“小安全”和“大安全”的争论也出现在我国安工专业的教育和研究领域。很多学者都认为“大安全”指的是能应用于所有行业及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的安全科学,教学的重点是安全基础理论和方法,培养的人才往往被称为安全工程通用型人才,“大安全”的培养模式能为学生以后的继续深造和安全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够拓宽安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所谓的“小安全”是与以往的行业性安全有区别的,教学的重点是以“大安全”的安全基础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深入学习和研究某个行业的一系列安全问题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这种培养的人才被称之为安全工程专业型人才。[5]
由于我校属于经济管理类大学,安工专业的行业依托性差,所以我校的安工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应以“大安全”的培养内容为主,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语言功底,并且具有一定的管理和组织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安全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对各个行业的安全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课程安排上以安工专业的基础理论为主,例如系统工程、运筹学、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等课程,并且开设比较常见的行业安全课程使学生对各行各业的安全问题都有所了解,由于经管类院校的特殊性甚至可以尝试开设经济管理专业领域的安全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2、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1)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应该与教学计划相符合,有较强的逻辑性与前后顺序性,能配合课堂教学,并且能验证和启发课堂教学,例如安全管理课,在课堂教学上讲了很多理论和方法,这些方法如果不能在实践中被验证,学生将很难理解并且不知道如何在工作中应用,这就需要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还可以在实践环节设计一些下学期将开设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可以提前对将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下学期的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2) 校企深度合作,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互惠合作关系,建立实习基地
企业方面:企业能开放各个部门的管理流程与工艺流程让学生参观与了解,给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由资深的工程师给学生培训。学校方面:给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输送优秀人才。
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根据社会对安工专业人才的需求设计教学计划,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找企业和专家共同讨论哪些课程是安工专业的基础课程、哪些课程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用较多、哪些课程属于了解性的,课程与实践教学如何配合问题,课程的逻辑性问题等。
之后在学生入学时学校可以聘请在企业工作多年资深的工程师为学生介绍专业的应用情况及专业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对安工专业有初步的了解并且对专业有信心和兴趣,在之后的学习中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在学生入学后实行小组导师制。一年级的时候由导师辅导学生基础课程,在二年级之后的专业课学习中,每个学期结合课程和企业实际工作内容设计一些专题项目,按照实际项目工作方式由各小组分别完成,最后由导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给各个小组打分。在这个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更加熟悉专业的内容,也能使学生及早地适应项目工作,为以后的进一步深造和工作打下基础。
聘请企业的专家给安工专业的学生经常性的开展讲座和培训,使学生能够了解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并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理论。
在实习过程中,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并由企业对学生的实习情况打分,打分表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分数最后录入学生的成绩单。
根据企业的需要,学校安排专家给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理论基础的培训和指导,并分担企业的改造和研究性项目。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实地观摩和实践,使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能结合实际,并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四、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经管类院校的特点,分析出安工专业在经管类院校存在专业弱势、专业依托性差、培养方案难确定、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笔者根据实际教学工作经验提出经管类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并提出强化校企合作模式等改革方案,希望能对经管类院校办好安工专业起到促进作用,并且为我国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指导意义。(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祥春.陈金伟.毛燕军.赵鹏飞. 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学科专业建设.2013(16):53-56.
[2]董黎刚.财经类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269-273.
[3]周德红. 高校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改革.2012(12):25-26
[4]田震.马小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多样性人才培养.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7):17-19.
[5]肖知国.大安全模式下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合理模式探讨.重庆大学学报.2008(10):75-78
(下接第70页)
无论是留学归国的学生,还是被强迫剪辫的农民。随着民国的建立,男子剪辫稀松平常,他们便将不满转移到女子的剪发。
因此,鲁迅小说中就出现了一个相关联的意象:手杖。假洋鬼子用手杖打压那些反抗地主阶级统治的反抗者。而N先生的手杖则带有鲁迅先生的主观情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那些麻木不堪的国人的痛打。
(二)启蒙者即革命者
革命者在政治革命后陷入了惶惑,他们找不到出路,民国显然不是他们之前设想的样子。在革命队伍里人的目的并不相同,有些人是想帮人们摆脱被压迫的政治地位,并没有对革命的前途思考清楚,有些反清只是想恢复汉人的统治。
革命者通过暴力获取胜利,但却没有在精神上解放人民。他们和民众之间有着很深的思想隔膜:被解放者不能理解革命者的思想。西方的革命是在社会经济和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运而生的,而中国的革命始终在摸索着前进,觉醒的知识分子是少数的。革命者没有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在同一个层次上,他们不能相互理解。
四、结语
正是人们消极适应环境才使鲁迅从“辫子”角度抓住人们的共性特征进行解读:一个国家的出路不仅在于进步的人群,更在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的任务不仅要推倒旧的社会制度,还要将心中的旧思想彻底清除。他们对自身的悲苦命运缺乏个人意识,落入苦难而不自知,对此,鲁迅怀着对人民的关怀,不断斗争为他们争取做“人”的资格。(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生,陈美兰.礼记・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张成.鲁迅《呐喊》中“辫子”意象的文化解读[J].硕士论文,2006.
[3]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48-53,76-121,54-63.
[4]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43-255.
[5]周作人.关于鲁迅[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217.
[6]鲁迅.朝花夕拾[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46.
关键词:安全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81-02
为了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培养新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煤炭院校的安全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科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煤矿安全高级技术人才,能够将科学发现与应用相结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因此能力培养尤为重要。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需要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即到生产实际中去学习。到煤矿中去实践学习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各高校在基础理论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却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重视不够,严重忽略了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具体情况,对煤矿实践教学的模式和手段进行探讨,达到完善实践教学的目的。
一、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实践教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课程旨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重视理论、忽视实践、注重课堂、忽略课外的行为,由此培养的学生严重缺乏创造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没能将课程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学生实习时间短,且缺乏具体的考核方法;其次是实习经费有限,实习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证,导致实习教师在制定实习计划时,往往以实习经费来确定实习的具体安排。另外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导致有些学生不认真甚至不参加实践课程。
2.集中实践教学效果不佳。集中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生产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生产认识实多数是形式的现场参观,课程设计因选题有限,学生相互抄袭现象比较严重,毕业设计有些选题不能体现本专业的先进技术,而生产实习由于实习时间限制,导致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很难熟练掌握矿井各个生产系统运行情况,还有学生主观上对以参观为主导的生产认识实习普遍不够重视。
3.生产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匮乏。大多数高等学校的学生实践教学多由青年教师指导,这些青年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却往往缺乏现场生产经验,对工程实践认识欠缺,从这个层面上来讲,青年教师难以胜任实习指导工作。同时,和课堂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基地往往处于校外,有时距离还较远,因此,实践教学环节还要面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交通和生产安全等问题,因此部分教师不乐意承担外出指导实习任务。
4.高校扩招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下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实习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必然会给学生实习和管理带来更多的困难。企业首先考虑的是担心出现安全问题、影响正常的生产,对接纳学生实习常常持消极态度。同时,大规模的实习学生进入生产现场,难以被分配到各班组中去,因此,造成学生实习时只能走马观花的参观一下[1,2]。因实习学生较多,指导老师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保障学生纪律和人身安全上,难以将全部精力放到实践教学中去。近年高等院校扩招后,造成学生的整体质量下降,部分学生的实习态度不够端正,对野外实习不够重视,实习的自主性也不强,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3]。
二、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讨
1.指导思想。我校是一所以煤炭专业为主的院校,这就要求安全工程专业既要培养出煤炭行业的创新型安全人才,又要培养出安全相关领域创新型人才,因此,课程改革既要坚持原有特色又要面向通用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与实践改革[4]。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一定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同时又要有配套措施。最终使得各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协调发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①构建实践教学平台:a.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的能力。b.构建“产学研”实践教学平台。近年来,我校与平煤集团、晋煤基团、焦煤集团、潞安集团等大型的煤矿集团公司共同建有“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逐步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实践教学基地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基地,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并进行课程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另外还可邀请基地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煤矿各个系统的研究现状。c.构建科研能力教学平台,目前煤矿不想让学生去实习,更不想让学生下井,因此,建议让学生以参与项目的形式进行实习,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习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养。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给学生提供了科研能力训练平台。学生科通过科研平台尽早参加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还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通过科研实践,使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动手能力、论文撰写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大幅提高。②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a.“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联合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主要手段。创新的“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实际就是依托本行业、面向企业,改变原有实习基地仅提供实习的单一功能。联合的企业可提出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让学生定期深入企业开展调查与实践学习,部分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企业就业,实现定向定单式培养,这样既能为企业培养出紧缺的人才,也能提高高等院校对社会人才培养需求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b.“激发兴趣式”培养模式。成立兴趣小组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与课堂教学相比,具有更加灵活性和可塑性。学生一旦迷恋上科技发明,为了选题,他就会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头脑也会变得更加聪明灵活。由于研发需要扎实和广博的基础知识,这样,他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尽头更足了,使得他们有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做发明创造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这样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在实践中逐步提高;由于搞任何一项发明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困难,要达到目标就要克服这些困难,由此也能增强学生的意志和毅力。指导老师应结合一门或者多门课程,提出一些学生可能感兴趣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研究课题的教学过程中,提倡“激发兴趣式”教学模式,即“提出目标-组建小组-探索试验-成果提交”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可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提高学生思维能力。③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是对实践教学效果的总结,根据评价结论,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评价实践教学质量,应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考虑到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涉及的因素较多,这些因素可能会使质量评价的信度降低,因此,应建立双向质量评价体系,即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鼓励学生对指导教师进行客观打分和提出宝贵建议,指导老师的年度评定应参考学生的评价结果;另一方面是由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给出学生的评价成绩。另外从跟踪考察毕业生毕业后的表现,由其工作单位对毕业生做出客观评价,攻读硕士、博士学生的科研能力尤其导师给出综合评价,根据这些评价结果,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这些工作的开展,将有力地推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提高大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培养新型创新型人才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对安全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已经做了较多的工作,建立了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与一些大型煤矿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培养学生模式,且利用学校各种平台,每年设置一些开放课题供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使得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毕业的学生也得到很多煤矿企业的一致好评。实践证明,只有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理论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态度,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东方.服装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以惠州学院服装工程专业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刘刚,黄一,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校企合作探讨[J].船海工程,2011,40(4):34-36.
[3]熊山.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视阈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0):204-205.
论文关键词: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除公共管理硕士等管理类专业和少数目前不宜应届本科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均面向应届本科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争取用5年时间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比例达到1∶1。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形式,与以往在职专业硕士不同的是,全日制专业硕士进行全日制的培养,毕业可以领学历证和学位证,但又不具备工程硕士的工作经验;同时也与学术型硕士不同,专业硕士更突出技术的应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往往忽视了应届毕业生无工作经验、无职业背景的特点,硕士导师往往采取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模式来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因此,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既区别于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又区别于工程硕士,而全日制专业型在我国设置时间较短,没有成熟的培养模式,因而,探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一、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特点
专业学位是与学术型学位相对的学位类型,其培养目的是具有理论基础扎实,并能适应特定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术型学位偏重于理论和研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而专业学位侧重于实践和应用,以专业实践为导向。
虽专业型学位硕士和工程硕士同为专业硕士的一种,但培养目的和培养方法上有明显不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界于学术型硕士和工程硕士之间的一种硕士,学术型硕士强调学术研究,生源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一般在校学习;工程硕士强调工程应用,生源为有一定年限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进校不离岗;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两者兼顾,强调工程应用,生源以应届毕业生为主,在校学习与现场实践相结合。
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独特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及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不同。
二、依托学校科研优势,加强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
教育部强调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硕士教学的重要环节,专业实践的质量是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实践教学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原则上不应少于1年。因此,加强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政府、高校、煤炭企业三方共同努力。首先,国家应该制订降低企业税比例、补贴研究生实习费用等相应鼓励政策,鼓励高校输送与煤炭企业接收专业硕士;高校与企业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专业硕士的教学实践基地。优秀研究生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企业与学校实现双赢。
河南理工大学是以煤矿类专业为主的高校,拥有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安全工程、矿业工程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拥有安全工程、矿业工程等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采矿工程、减灾防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99个学科硕士点;建成“煤矿灾害防治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煤矿瓦斯地质与瓦斯灾害防治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准建设“煤矿灾害预防与抢险救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2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河南理工大学现已和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河南煤化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山西潞安集团、黑龙江龙煤集团等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研究,成为学生实践教育、研究生培养基地。
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使通过考试的准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在暑假期间提前进入实践基地,增强其感性认识及增加现场实践经验。在全日制专业硕士进入实践教学环节后进入实践基地,可以增强研究生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可以使研究生体验社会,增强职业精神;有助于研究生立足煤矿实际积极独立思考,提高了其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革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突出应用特征
矿业类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教育主要是培养掌握矿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具有较强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而,课程体系应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实际应用为导向,然而,据网上调研,目前大多数学校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只是把学制改成2年或2.5年,其他与学术硕士没有什么区别,势必造成专业硕士既没有学术硕士的理论素养又没有工程硕士的专业素养。因此,改革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突出应用特征,编写适合专业硕士特点的教材势在必行。
在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应邀请煤炭企业参与进来,将工程实践纳入教学内容中。在课程教学方面,以基础理论和技术实践为教学切入点,要充分考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突出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在教学方式上,改变本科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逐步过渡到以研究生为主体的自觉学习式教学,将课堂教学搬进实验室、搬进煤矿现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设突出行业和实践特色的课程体系,运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现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有些专业课、实验或讲座可聘请煤矿工程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主讲,在实践中着重培养专业研究生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其次,鼓励并大力支持教师参照专业技能标准,结合自身科研项目,编写、出版一批适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材和案例库,建立突出应用特征的课程体系。
四、推进“双导师”制度,切实加强企业导师的作用
目前,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是按教育部有关要求实行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制”,但是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职责不明确,企业导师一般是企业内中、上层领导,平时职务繁忙,无暇顾及所带学生,加上煤矿井下危险源多,企业导师也不愿意为学生的安全问题负责,因而校内导师唱“独脚戏”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如何细化企业导师的职责,解决企业导师的后顾之忧,切实加强企业导师的作用是专业硕士培养面临的又一难题。
首先,国家应制订出台相应政策,解决企业导师的后顾之忧,或者国家出资建立专门的教学实践矿井,用于本科生、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同时,企业给予全日制专业硕士的企业导师相应的工资待遇及荣誉称号。
目前,河南理工大学校内导师主要结合自己承担的横向课题,聘请课题企业负责人担任专业型硕士的企业导师。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的理论课程及基础课程学习、制订培养方案和指导学位论文等。企业导师负责专业实践、项目现场实施方案制订及相关参数的测试和参与学位论文指导等多个环节。
五、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近十年来,世界对矿产品资源的需求激增,矿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矿业人才供不应求,特别是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由此,一方面许多高校纷纷增加采矿工程专业的招生人数,新开办采矿工程专业的高校也迅速增加。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办学条件和现场实践等方面的限制,目前我国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尚存较大欠缺!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在2010年7月22-25日于重庆大学召开的第24届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术年会上,许多参会的教授专家建议在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中开展有关实践作品的竞赛活动,以提高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逐步满足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
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作为第25届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术年会(以下简称“年会”)承办单位,也承担了首届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工作。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是本次大赛的主办单位。大赛作品的评奖委员会由教指委委员和参加25届年会的各高校代表组成,颁奖机构为教指委;评颁奖时间定在第25届年会召开期间。参赛对象为全国在校的采矿工程专业二至四年级的本科生;参赛学生可以是个人或集体(一个集体作品人数一般不超过3人)。作品制作经费由学生自筹或在所在学校寻求资助,大赛不收任何参赛作品的评选费用。
本次大赛设以下五类项目,参赛作品必须是与采矿工程直接相关的。1)采矿实体模型:该类作品是本次大赛最为提倡的,如开拓系统、通风系统、提升运输系统、充填系统、给排水系统、供电系统、采矿方法、矿用设备、控制系统等实体物理模型,并配上物理模型的说明书。2)采矿数字模型:如根据某些矿用商业软件建立的矿山(或某一部分)数字模型等,数字模型参赛作品需要提供数字文件、说明书和纸质打印材料。3)采矿数学模型:如由理论或实验建立的各种表达采矿问题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要求具有原创性。参赛作品要求提交研究报告。4)采矿学习模型:如采矿DV作品、采矿动漫、学习课件、网站等,参赛作品要求提交光盘材料。5)实践环节作品:如手工制作图纸、实习报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作品,参赛作品要求提交纸质材料。要求参赛作品完全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以文字形式提交的作品在评奖之前评委会将先经过重复性检查;坚决拒绝由抄袭、请人代做等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作品。大赛作品分类评选获奖项目,每类项目设1、2等奖和优秀纪念奖。获奖学生将颁发由教指委盖章的获奖证书,由大赛承办单位提供的经费发放一定的奖金,并承诺如果获奖学生报考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在满足基本入学条件下优先录取。
本次大赛是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一次创新和尝试,是采矿实践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它将对我国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采矿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环节非常重要,而采矿实践作品的大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采矿实践作品大赛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的改进、补充和完善,比如在作品的种类、制作的要求、评奖的规定、参赛的普遍性、作品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等开展探讨,使大赛从尝试走向成熟。
为了进一步规范以后的作品大赛,在首届大赛评奖工作会议上承办单位起草了“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工作章程”、“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竞赛作品申报书”、“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信息汇总表”等建设性文件,并请与会代表进行讨论和提出改进意见,以便使大赛规范化和正常化。
论文摘要:安全质量是工程建设的“底线”,它关系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立。分析住宅建筑业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实现建筑业安全管理的控制措施。
从目前住宅建筑安全生产状况来看,无论是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还是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着建筑安全工作的发展,必须加以改进。
1 住宅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对住宅建筑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抓安全生产形式主义
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但是,在住宅建筑企业中的部分领导,不能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抓安全生产得过且过,依然是“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特别是有些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懂安全工作却要领导和协调这方面的工作,以致只能应付任务,造成所管辖范围的安全工作滞后于质量管理和资质管理;有些住宅建筑企业的项目经理不能把安全生产工作真正摆在应有位置,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责任制度不落实,或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甚至放在抽屉里,形同虚设,甚至有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及项目经理对安全生产知识一问三不知,发生了重大伤亡事故,或者上级来检查工作时,才动手抓安全生产和现场管理,事过之后依然故我。
1.2 安全监督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偏低
许多地区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网络虽已形成,但监督队伍的人员组成不合理,专业不配套、不对口,监督人员没有施工经验,专业技术素质低,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许多地区监督经费一直未得到解决,职工工资都难以保障,造成监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低、主动性差。监督机构也缺少必要的监督检测设备和仪器,监督工作难以适应社会发展,更无从谈什么现代化、科学化管理。
1.3 安全监督模式不适应生产形势发展的实际
目前多数地区的安监机构采取的是监督员分片跑工地的方式进行安全监督管理。这种方法在安全监督起步阶段是行之有效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和《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的实施,这种替代企业进行安全检查的监督管理方式属于越位管理,也不利于促使企业在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方面向自我负责、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方向发展。另外,监督人员疲于检查,工作难分主次,且由于监督人员少,有的施工项目进度很快,监督员仅在基础施工时检查过一次,第二轮检查未到工程已竣工,一旦发生事故,责任难以分清。
1.4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制落后
从总体来看,目前住宅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属于“经验型”和“事后型”的管理方法。过分注重经验,未形成安全管理的闭合体系,造成安全管理工作松松紧紧、抓抓停停,难以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安全检查仅是做好安全工作的一种手段,不是治本的方法,从本质上讲也属于“事后型“的管理范畴。“经验型”和“事后型”的管理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根源,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所以,必须积极借鉴和采纳国际先进的经验和管理模式。
2 加强管理,确保住宅建筑安全的主要补正与构想
2.1 加强安全生产法规建设,完善安全监督管理运行机制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经济快速发展及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期,往往是安全事故发生的高峰期。中国加入WTO后,经济运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并出现经济快速发展。所以,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法规建设和国际、国内的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目前建筑安全方面的法规还很少,许多工作的管理依据不足。如对违反建筑安全规范标准、施工现场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责任者的处理,没有具体的处罚条文可作依据。“违法必究”具体操作起来难度很大,监督管理的力度受到影响。另外,许多工作与有关部门职能交叉,管理责任难以划分,也影响工作的深入开展。所以,应尽快健全建筑安全法规,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各个方面的工作有法可依,有标准可循,执法依据更充分、更具体,责任更加明确,并通过法规约束建筑企业保证安全生产的投入,设置安全管理部门并配备足够的专职安全技术人员、促进安全生产均衡发展。
2.2 提高领导者对住宅建筑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的认识
领导者对安全工作有高度的认识,对搞好安全生产至关重要。一是强化对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主管领导和协调部门的工作人员、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主管安全生产领导的安全培训,使之深入了解和认识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落实到行动中。二是切实行使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权,安全生产与企业资质、安全资格、工程招投标及企业业绩和领导者的政绩挂钩。加大处罚力度,迫使企业领导把安全工作真正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树立起“安全第一”的观念,做到行动上时时处处重视安全生产。
2.3 改革和完善住宅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方法
必须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更新观念,改革和完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方法,使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指导和引导企业在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方面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去组织生产,对行为主体的监督管理要重点体现在行政职能的发挥上。在具体的监督管理工作中,应从行业监督管理的总体上去把握,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变微观检查为宏观监督。一是重点对企业安全保证体系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二是根据施工现场人机环境变化和工程的发展状况进行预控监督;三是抓典型。好典型推广、坏典型曝光,促进企业之间、项目之间安全生产均衡发展,提高总体水平。
2.4 推行住宅建筑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HSMS)认证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HSMS)是八十年代后期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它与ISO9000和ISO14000等标准化管理体系一样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OHSMS是一套系统化、程序化,同时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现代的安全工程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管理方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OHSMS认证,首先可以推动企业认真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其次,可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由被动行为变为主动行为;再次,可促进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与国际接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后,能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3 结语
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矛盾的关系,安全与生产的统一性表现在:一方面指生产必须安全,而另一方面安全可以促进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工作方针,部分施工企业对安全生产不够重视,安全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项目领导在项目管理的同时,没有认清安全与企业效益的关系。建筑施工企业在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应建立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和创造效益,创建优良工程,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安全生产管理是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焦红,王松岩.现代建筑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