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再就业工作计划

再就业工作计划

时间:2022-12-10 16:34: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再就业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再就业工作计划

第1篇

培训机构20xx年度工作计划

根据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徐政发[20xx]43号)和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的通知》(苏劳社就管[201x]10号)的要求,为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强化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培训,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其他劳动者尽快地实现就业再就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xx"期间徐州市实施城镇技能就业再就业培训计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通过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其他劳动者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城镇劳动者技能水平,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其他劳动者尽快地实现就业再就业。

二、目标任务

20xx-20xx年,对我市27.5万城镇劳动者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培训合格率达90%,培训后就业再就业率达60%。为确保任务完成,我市将分年度下达专项培训目标任务。

(一)重点加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5年内组织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5万(每年5万),其中职业技能培训达60%以上。

(二)5年内组织培训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及城镇其他人员2.5万。其中201x年培训0.5万人;201x至201x年4年内培训2万。

三、工作内容

(一)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全面掌握本地区下岗失业人员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本地就业再就业工

作任务,认真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分解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和措施,并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正确指导本地区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

(二)进一步强化技能培训。要以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为目标,有针对性的设置技能培训专业,制定培训实施方案,充分发动全社会力量开展技能培训,开发选定适合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的技能培训项目。要建立培训与用人单位的信息联络平台,加强培训机构与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注重培育"12"、"13"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要根据下岗失业人员特点和要求,采取日夜班、长短班、集中办班与分散办班、联合办班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就地、就近接受培训,增强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有效性,促进培训与就业的紧密结合。

(三)实施分类指导培训。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根据下岗失业人员年龄、文化程度、求职愿望,有针对性地分类实施培训。对具有较高文化的年青下岗失业人员,应组织其参加新技术领域的培训;对技能单一、文化基础较低的壮年下岗失业人员,可选择技能相对简单、就业面广的劳动密集型职业技能培训;对年龄较大(4050)的下岗失业人员,组织参加社区服务、城市综合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女性下岗失业人员,组织其参加第三产业尤其是家政服务培训。在开展对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对高校毕业生未就业人员及城镇其他就业群体的技能培训。

(四)积极打造品牌培训。创建品牌培训是规范和发展特色培训,全面提升下岗失业人员品牌就业的重要措施。按照每县都要选择1-2个特色工种作为开展品牌培训的基本要求,在全市打造一批技术特色鲜明、适应市场用工需求、优势明显的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品牌。利用品牌专业的优势和影响,形成职业技能培训的规模和辐射效应。

(五)推进技能岗位对接。建立培训机构与职业介绍机构密切联系机制。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通过多种方式,公告定点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信息,并开设培训窗口,提供培训指导,帮助下岗失业人员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培训专业参加培训提高技能;对培训合格取得就业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下岗失业人员,职业介绍机构要根据其所学专业技能,优先推荐就业。继续实施"技能岗位对接行动",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开展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加强就业指导、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劳动保障事务、社会保险服务等工作,切实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度。各地要把就业再就业培训作为就业的重点工作来抓,结合地区实际,分解落实目标任务,采取层层抓、层层管的办法,加强培训、鉴定和就业服务有机结合,促进建立就业再就业培训的长效机制。加强各部门的联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的开展。

(二)加快推进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建设。"xx"期间,在全市要创建2个省级培训基地,建立11个市级就业再就业培训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带头作用,带动本地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加大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力度,要给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创造良好的培训条件和培训环境,引导培训基地开展特色培训,创建有较大影响的就业培训品牌。

(三)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机制。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实行减免培训费用,从各级财政促进再就业资金中落实培训和鉴定补贴经费,根据培训和鉴定的实际成本,合理确定补贴标准。进一步完善经费补贴与培训质量和促进就业效果挂钩的机制和办法。根据培训合格率和培训后就业率等实际情况给予分段补贴,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四)加大就业培训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国家就业形势、方针及优惠政策,宣传再就业培训政策、措施、方法,宣传参加培训后成功实现就业再就业的典型事例,扩大就业再就业培训的社会影响,引导更多劳动者参加就业再就业培训,提高技能,实现稳定就业。

培训机构20xx年度工作计划

我社区住户较为单一,基本为集团企业职工,且下岗失业人员较多,而外单位及流动人员较少。经统计登记,辖区多数失业人员均已就业或隐形就业。

今年我们社区主要的就业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继续做好再就业宣传工作,增强社区群众再就业观念。

作为社区再就业工作者,我们直接面对的是基层群众,就必须针对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技能情况,有的放矢,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宣传工作。积极搜索用工信息,积极宣传就业政策和优惠条件,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就业观念。

2、认真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转变择业观念。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工作。今年,社区将配合社保所每月开展一次就业专业知识培训班,组织辖区失业人员参加,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3、加强与辖区企业的联系,扩大社区人员就业面。

虽然我居地处商贸繁华地带,个体小私营单位如餐馆、理发店相对集中,用工机会较多,但是因为工资待遇各个方面的缘故。社区失业人员都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也就失去了就业机会。今年,我们将认真作好就业观念的培训工作,主动联系企业,以转变失业人员择业观,多方开发就业岗位为目标,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

4、组织好社区失业人员参加用工洽谈会,把握就业机会。

针对各种用工招聘会,要及时搜集信息,掌握用工条件,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就业信息提供给失业人员,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和就业渠道。

5、继续做好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宣传,摸底、登记工作。

6、做好社区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的宣传、落实工作。

20xx年,社区就业工作将严格按照各级要求开展,力争再上一个台阶,以就业工作带动社区全面工作,推动社区建设,争创服务性社区和充分就业社区。

培训机构20xx年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宗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自治洲关于做好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关精神。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劳动者就业再就业需要,以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为目标,以强化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线,以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为保障,努力做好以培训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工作实效,使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成功实现转移就业。

二、20xx年职业培训目标、任务(计划数):

20xx年职业培训目标、任务(计划数):城镇就业再就业培训1500人;在岗职工培训2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00人;创业培训50人;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引导性培训4000人次,201x年预计培训各类人员8750人次。培训合格率在96%以上,培训后的就业率在80%以上。

三、20xx年职业培训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帮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目前,我县已经有大部分的下岗失业人员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成功实现就业和实现自主创业。但是,还有一部分人由于个人的就业观念落后,再加上没有一技之长,在实现再就业方面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我县的就业再就业工作依然繁重,为了尽快的帮助新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和有效解决好我县在前几年的企业转制过程中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新党发[201x]16号)文件精神,同时将按照州劳动保障工作会议部署要求以培训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促进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掌握技能,提高就业能力,更快的实现再就业。

(二)、抓好企业在岗职工的培训工作,为推动我县全面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和就业准入制创造条件。

第2篇

以街道为抓手,以社区为重点,以落实再就业政策为主线,以开发社会公益性岗位为手段,以促进就业,尤其是促进困难群体再就业为目标,不断打造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品牌,不断创树就业再就业工作新亮点,全面提升我区就业再就业工作整体水平,为实现“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区提供保障。

二、创建内容和指标

根据当前我区社区工作的具体情况,创建工作包括五项复合指标,采取目标与过程创建结合的办法,建立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综合指标体系和动态管理系统。

㈠再就业援助。重点是帮助社区内双失业、单亲及大龄失业人员(女40周岁、男48周岁以上人员,下同)等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主要目的是考核社区依托劳动保障四级网络,积极主动扩大就业岗位来源,特别是公益性就业岗位来源的工作业绩。创建指标是:85%以上有就业愿望及就业能力的双失业、单亲等就业困难群体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再就业(就业或灵活就业,下同);85%以上有就业愿望及就业能力的大龄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㈡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帮助社区内登记失业人员缩短失业时间或增加失业期间的临时性收入,降低社区失业率。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创建指标是:使80%以上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㈢社区就业调查。对社区内未就业群体进行排查,找原因、想对策。排查可采取电话排查与走访排查结合的方式,排查要做到有记录、有台帐,准确详细地完成《市社区居民就业状况调查表》的填报,掌握社区就业动态,有条件的社区可开展社区就业动态分析,为上级决策提供可靠信息,为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充分依据。创建指标是:对社区内登记失业人员走访率达到100%,且要在登记失业报到20天内进行走访,其中对困难群体当年至少走访1次。

㈣组织就业帮扶活动。围绕各项创建指标,在区、街道的指导下,各社区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再就业援助活动(包括就业指导、就业咨询、就业宣传、就业互助,以及小规模的再就业招聘活动等),活动要有内容、有台帐、有实效。主要目的是促进社区利用各种手段组织开展活动,不断提高社区促进就业的能力。通过开展活动,逐步实现由被动式就业服务向主动式就业服务的转变,由一般性、普遍式就业服务向自助式、个性化就业服务的转变,由依赖政府帮助就业向自谋出路、互助就业的转变。

㈤社区日常就业服务。主要考察社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服务状态、服务规范和服务方式等日常工作的业绩。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要依托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落实好失业登记、失业保险金申领、《就业登记证》申领、《再就业优惠证》申领、提供就业岗位招聘信息、提供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信息、提供劳动保障政策咨询等七项服务,使失业人员不出社区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及时便捷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在工作中要做到主动热情、细致耐心、业务熟悉、方式得当、程序规范、台帐完备,按社区登记失业人员数计算,年度投诉率不超过1%。

三、创建程序

㈠实施部门。实行区、街道、社区三级劳动保障部门联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方案的制定、创建标准的掌握,以及创建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细化创建内容,制订创建计划及督促落实、申报。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负责具体组织实施、落实计划。

㈡考核评估。对充分就业社区业绩的评估,街道每月要对社区创建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做好考核记录,督促创建指标的完成。区每半年组织一次抽查复核,还将通过不定期暗访、召开居民座谈会、检查工作台帐等方式辅助检查。

㈢申报验收。申报充分就业社区以年度为时段,由街道对达到充分就业指标的社区,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交申请,填报《市充分就业社区申报表》,并附报完成创建指标的依据材料。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根据申报材料进行审核验收,对材料属实的申报单位签署意见,并经区财政局确认后,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认定。

㈣奖励措施。对完成创建指标的社区,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认定后,在政府网站上予以公示,颁发铭牌,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奖励资金由市级财政统一安排。

我区年度的创建工作计划是:

⑴宣传发动阶段。成立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工作会议,下发有关文件,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动员。

⑵组织实施阶段。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细化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并把创建工作纳入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进行考核。社区要排出工作进度表,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创建活动。

⑶申报验收阶段。坚持创建标准,认真评估验收。按照申报程序,通过层层审核把关,成熟一个,申报一个。

四、工作要求

㈠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街道要高度重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要把“创建”工作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关心人民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抓紧抓实。街道也要应成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指导督促社区创建工作;社区要以劳动保障平台为依托,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为骨干,成立“创建”活动工作机构,具体组织实施。

第3篇

关键词:浙江省;失业;再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一、失业与再就业

失业在经济学中有很多种意义,一般我们所指的失业是指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对于就业年龄,不同国家往往有不同的规定。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存在失业问题。有劳动能力的人虽然没有职业,但自身也不想就业的人,不被称为失业者。再就业是指一个人在失业以后重新经过技能或知识培训,从而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的一种行为。在我国再就业具体指中国在新时期出现的因为企业倒闭等原因而使部分工人下岗无工作,然后又重新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劳动就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于失业或下岗再就业人群,国家和各地政府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通过减免税收和提供贷款等方式鼓励社会机关团体扩大企业经营范围、增加经营项目、拓展创业渠道,以吸纳失业或下岗人员重新就业。

在努力解决失业保障与再就业问题上,浙江是取得了一定成果的,例如2010年浙江省政府十大民生实事的就业部分:帮助30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零就业家庭发现一户、解决一户:完成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20万人。浙江省经济的发达,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于自主创业的鼓励使得浙江省对比其他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其失业与再就业压力要轻很多。浙江省在失业现状、因素以及再就业困难等方面既有全国的普遍问题也有独特之处。

二、失业原因与再就业现况分析

1.国内失业现状及原因

我国现实的就业问题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突出地表现为劳动力供求的数量矛盾、质量矛盾和结构类型的矛盾。而劳动力供求的质量和结构类型矛盾通过增岗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劳动力供求质量及结构类型不相匹配并非岗位数量问题,而是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类型与岗位要求的不一致问题。这已成为我国促进就业及影响择业者可持续就业的重要制约因子,而且这种情况很具普遍性。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普遍性,例如: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有限的耕地必然导致农业排挤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偏差,自我认识不清晰,自我定位不明确,在就业中期望值太高,在面对选择时左顾右盼,存在攀比心理,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责任感,不断在应聘与选择的矛盾中浪费机会、资源;除此以外,在我国现有的就业体系中还有着经济学中常说的失业类型还包括隐藏性失业,所谓隐藏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但实际上对产出并没有做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也就是说,这些工作人员的边际生产力为零,当经济中减少就业人员而产出水平没有下降时,即存在着隐藏性失业。

2.浙江省失业突出问题

浙江省经济水平较高,吸引了大量外来农民工和一些较高层次的外地投资者和就业人口,这使得浙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极其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就业压力较大。因此浙江的失业问题无法只是针对现有失业人员来加以“解决”。其次通过发展经济和增进投资,以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空岗,是目前学界和政界最主流的观点。多数人认为,中国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劳动力需求不足,因此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出发点自然是增岗问题。但是增加何种类型的岗位因各地状况不同而有所区别,而各省因其经济发展特点不同对相应的人才也有需求,如:浙江省拥有超过2万家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但事实上却有近一半不能从事外贸业务,而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人才,尤其是外语小语种人才;又如: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人才需求量大,但是上岗所需的培训力欠缺,造成人口大量涌入,真正对口的岗位需求却难以满足,最终失业问题依旧长期存在。

3.浙江省再就业困境

有关浙江省失业人员再就业面临的困难,一方面,从失业者角度看,失业人员分为两大类,一类普遍年龄偏大,女性和落后地区移民偏多,文化素质较低;另一类为大学生,技能单一,就业竞争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再就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从政府角度看,部分市县对再就业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结合本地实际制订相应工作计划和目标,导致资金投入偏少;再就业政策帮扶面比较小,小额担保贷款实施面窄,政策落实效果不佳。再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仅限于国有下岗失业人员,致使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难以得到政策的扶持;再就业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从全省各市、县调查问卷的反馈情况来看,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和培训介绍机构对就业再就业政策不太了解,如小额贷款等,导致这些政策没有很好地予以落实;再就业培训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实训课程不足,符合劳动力市场要求的劳动力培训项目少,培训课程没有根据培训后的就业情况予以及时更新和完善,招工难、就业难并存,就业矛盾一段时间内仍比较突出。

三、目标与对策探索

2004年起,浙江省开始实施新的失业保险条例,近年来的研究逐渐表明:单靠失业保险是不够的。在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应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来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和促进其再就业。刘玉侠(2006)在《浙江省城镇失业公助问题的对策建议》中提出了失业公助的新体系,把失业保险同失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从战术上解决失业问题。具体地分析社会失业人员的失业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十分必要。一方面通过推进外延式就业来暂时解决失业人口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满足其基本的生存需求;另一方面则应借助社会力量和教育机构积极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强化并推行内涵式就业工程,增强普通劳动者的生存能力,降低失业率,提高社会的人力资源能力和就业质量,促进失业者甚至在业人员的可持续就业。

在致力于解决再就业困难方面,首先,应当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为再就业工作创造舆论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并提高服务意识,使下岗失业人员能充分地利用好政策;其次,加强就业培训,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吸引用人单位的积极参与。将就业培训与高技能人才培训相结合,在提高就业人员技能的同时,缓解社会高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再次,强化再就业服务,加强就业方面的共享设施服务,建立相对统一的再就业工作信息平台,形成一个以职业介绍,失业人员管理,存档保险管理,执业指导等业务系统为基础的综合业务系统,在全省建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及公开系统;同时,应合理安排再就业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侧重于就业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再就业资金补助,重点支持这些地区落实再就业工作。

除此以外,我们也应当考虑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功能,把失业保险的预防功能和促进再就业功能紧密联系起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在就业服务、促进再就业方面的功能。在切实保障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的前提下,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用于促进再就业。为此,有三个方向需要我们努力:一是让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通过政府投入,对劳动力进行各种符合市场需要的技能培训、增强劳动素质、尽快实现再就业;二是鼓励自主创业和走自我创业之路,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等方式,鼓励失业人员进行自主创业或面向市场走自谋职业之路,实现人生价值;三是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就业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失业人员信息库、随时了解变动、需求等情况,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和失业保险政策的指导服务。

参考文献:

[1]葛善之.失业保险制度的就业促进功能研究[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2]贺慈浩,贺敏.城镇再就业特征分析――以杭州市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00(5).

[3]刘玉侠.浙江省城镇失业公助问题的对策建议[J].浙江学刊,2006(1).

[4]王斐波,池仁勇.浙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J].浙江统计,2006(6).

[5]杨秀凌.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基本策略[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第4篇

项目内容计分

社会事务办领导重视计分⒈优抚救济等经费到位,计分;

⒉全年召开社会事务工作专题会议不少于次,计分;

⒊依法行政,无群众上访事件发生。遇突发事件行政负责人及时到位并能解决,计分;

⒋积极指导、支持两保中心的工作,计分;

机构健全计分⒈有专人负责社会事务工作;并能及时完成工作任务,计分;

⒉成立了老年人协会,计分;

⒊建立了殡改信息网络,每栋有信息员,计分;

⒋成立了残疾人协会,计分;

⒌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做到“六到位”,计分

⒍成立了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计分

⒎成立一支公道、有威望的低保工作民主评议小组,计分

⒏社区办公服务用房达到六室三站一校的标准,且面积不少于平方米,计分。

社会事务办社会事务办规范管理计分⒈有两保工作流程图,制度上墙,实行信息联网管理;建立健全两保工作台帐,及时上报报表;有年度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计分;

⒉低保实行动态管理,按月、按时申报审核,及时召开民主评议小组会议,坚持三榜公布制度。计分;

⒊严格执行低保政策,无无故拖延低保申领、发放时间的现象,无人情低保现象,无未经评议私自确认低保金或擅改低保金的现象,无违规套取低保金的现象;计分。建立两保投诉制度,设立举报箱。计分;

⒋认真开展好低保工作的“提标扩面”。计分;版权所有

⒌及时办理《再就业优惠证》和《失业证》,做到应发尽发。计分;

⒍拓宽就业领域,扩大安置容量,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安置率达以上。计分;未达的,此项不计分;社区每年新创办实体不少于个,新开发就业岗位每年个以上。计分;

⒎积极开展就业困难对象和特殊人员就业援助工作,并掌握就业动态,建立跟踪服务。计分;

⒏社区班子团结务实,勤政廉政。计分;

⒐“星光计划”活动开展经常。计分;

⒑有社区服务网络,成立社区服务站,社区服务工作开展好。计分;

⒈对困难户、优抚对象、残疾人慰问、救济到位。计分;

⒉积极开展殡改、助残日、低保、选举等宣传活动。计分;

⒊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建有档册,物品专放。计分;

⒋结对帮扶活动开展好,台帐建立健全,成效显著。计分;

⒌积极督促驻委单位完成无偿献血任务。计分;

⒍违章搭设灵棚不超过次。计分;

⒎反馈信息及时,上门制止、劝阻丧户违章搭设灵棚。计分;

⒏及时上报死亡报表。计分;

⒐及时为老年人办理《湖南省老年人优待证》,组织好老年人活动,每年不少与次。计分;

、老协、残协工作、活动开展经常。计分。

工作成效计分⒈未出现低保对象、残疾人集体上访现象。计分;

第5篇

今年是*公司全面发展的战略转折期。这一年,我们围绕中心抓核心,突出创新求发展,完善了集团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集团公司“三个重点、两个提升、一个突破”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企业的各项工作都得到显著提升。现结合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20*年度劳动年审相关要求,总结和自查如下:一、20*年度劳动人事工作回顾20*年,*公司劳动保障工作在市区劳动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重要思想为指针,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劳动保障工作成效初显。一年来,积极支持就业和再就业,深入开展企业内部培训,切实维护员工权益,有效开展社会保险等工作,为我区经济建设、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于工作扎实,成效较明显,我集团公司20*年度先后荣获区“青年文明号”企业、区“企业贡献奖”、区“科技进步奖”、“安徽省优秀民营企业”等殊荣。回顾一年来的劳动保障工作,主要得益以下几方面工作的持续开展:㈠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

20*年,我们根据下属各成员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挖掘和开发就业岗位,积极支持政府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开展。年初,我们根据各下属各成员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用工特点,通过多种内部政策充分调动他们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积极性,同时,还针对“*”人员多渠道、多途径的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并积极和市、区劳动就业指导部门保持及时和高效的联系,四月份和七月份,我们根据成员企业*公司新项目发展的需要,分别在市、区两级劳动就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对近百名有就业意向和就业能力的下岗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安置就业,并根据劳动就业相关要求,积极引导他们,鼓励他们的重新定位和自我发展。据统计,我集团公司自19*年创立以来,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占总人数的近40%。㈡企业内部培训工作卓有成效。对进入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我们针对其思想状况、个人素质及家庭现状等情况,及时的与其进行一对一沟通,排除其顾虑、化解其思想障碍和心理包袱,并帮助其重新规划自己未来。同时,我们还根据其个人情况,有针对性的给予其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上的重点培训,帮助其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并能拥有一技之长。多年来,我们企业内部完善的二级培训体系的作用逐步得到了发挥,培养出了一大批管理精英、经营骨干、生产能手,有近百人获得了职称、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企业现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人才52人。㈢社会保险工作切实可行。为切实将社会保险工作做到实处,做出成效来。20*年,我们对企业内部员工劳动身份、劳动关系、劳动现状等问题进行了一次及时、详细、全面的摸底和登记。统计出企业内部劳动用工存在以下五种情况:

一是已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失业人员;二是未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待改制和待身份置换的人员;三是在原单位已离退休人员;四是实习生和学徒工;五是在个私、民营企业和有关社会从业人员(一直不能购买社会保险)。为此,针对以上五种用人情况,我们从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及解决员工后顾之忧的角度出发,结合社会保险相关规定及我区实际情况等,对以上人员分别采取给予参加社会保险、发放社会保险补助等形式,切实做到应保尽保,也使社会保险的保健作用在企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显著加强,企业员工的一些顾虑、思想障碍等都迎刃而解。㈣劳动者权益依法保障。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就注重一流的员工素质和一流的企业管理,“以流程管事、以制度管人”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早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企业管理制度,尤其是在劳动保障方面,我们严格按《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严把人员的进入关,精心做好人员引进的每个环节工作,对引进的每个人员我们都对其进行严格和科学的面试测评,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保密合同等,确保员工的劳动条件、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劳动保护、劳动福利、劳动安全等符合国家规定及企业要求。特别是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从上到下约定俗成了一条强制规定要求,无论各成员企业及项目的盈利状况如何,都要确保员工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多年来,*从未拖欠克扣过员工一分钱工资,更没有发生过员工维权“上访”的事,员工在企业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员工的团队意识独树一帜,企业效益也因此年年上台阶。

二、完成工作所采取的主要措施㈠充分依靠市区两级劳动部门。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始终把落实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始终及时和高效的与市区两级劳动部门保持沟通,不断挖掘和开发就业岗位,利用劳动部门的相关资源拓宽和促进再就业工作,并以再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就业;㈡突出重点,狠抓落实。针对每年的劳动状况及媒体报道的难点、热点及焦点问题等,我们都进行认真对照,突出重点环节,严格防范,自查落实,决不在这方面存有半点侥幸心理,从而确保企业劳动保障工作开展的合情、合法、合理;㈢重视员工的岗前培训和个人发展。对进入企业的每个员工,我们都加大培训投资,切实将培训作为员工的福利,并对每个人的生存和个人发展负责,提高其生存技能和职业专长,确保其能适应社会发展;㈣尊重人、关心人,挖掘每个人的潜力。“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充分考虑每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充分尊重每个人,把每个人都当作企业拥有的资源,并在工作上支持和帮助,生活上关心和帮扶,事业上成就其舞台和空间,从而使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了极大地发挥。

三、20*年劳动保障工作计划20*年是“*”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提升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劳动保障工作对全区经济的贡献和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对存在的不足和疏忽之处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20*年度工作中切实加以落实:㈠深入开展劳动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在企业全面开展劳动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是切实提高劳动者维权意识和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企业依法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为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全面发动,确保该项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㈡积极参与“劳动保障信用等级”的评定活动。实行劳动保障信用等级评价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制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立用人单位在劳动用工方面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一种有效管理机制。这对于规范劳动保障执法机构依法行政,用人单位合法用工,劳动者依法维权,维护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㈢进一步做好员工培训工作。在做好新人员岗前培训的同时,我们将加大投入,提升培训层次、培训质量和培训的针对性,以努力造就:一支站得高、看得远的决策队伍;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管理队伍;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员工队伍;㈣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在实际工作,我们将坚持“以企业发展促劳动就业、以劳动就业促企业发展”的方针,把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作为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去努力实现;㈤继续巩固和提升劳动保障工作中的亮点。20*年,我们将充分争取劳动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充分发挥劳动部门的服务平台作用,在巩固去年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体系,把各项新的举措及时落到实处,努力实现劳动保障工作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总之,做好20*年度劳动保障工作,责任重大,任务繁重。为此,我们必须要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区两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今年劳动保障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同心同德,扎实苦干,全面完成今年的劳动保障工作任务,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二0*年*月*日

20*年是*公司全面发展的战略转折期。这一年,我们围绕中心抓核心,突出创新求发展,完善了集团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集团公司“三个重点、两个提升、一个突破”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企业的各项工作都得到显著提升。现结合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20*年度劳动年审相关要求,总结和自查如下:一、20*年度劳动人事工作回顾20*年,*公司劳动保障工作在市区劳动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重要思想为指针,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劳动保障工作成效初显。一年来,积极支持就业和再就业,深入开展企业内部培训,切实维护员工权益,有效开展社会保险等工作,为我区经济建设、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于工作扎实,成效较明显,我集团公司20*年度先后荣获区“青年文明号”企业、区“企业贡献奖”、区“科技进步奖”、“安徽省优秀民营企业”等殊荣。回顾一年来的劳动保障工作,主要得益以下几方面工作的持续开展:㈠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

20*年,我们根据下属各成员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挖掘和开发就业岗位,积极支持政府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开展。年初,我们根据各下属各成员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用工特点,通过多种内部政策充分调动他们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积极性,同时,还针对“*”人员多渠道、多途径的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并积极和市、区劳动就业指导部门保持及时和高效的联系,四月份和七月份,我们根据成员企业*公司新项目发展的需要,分别在市、区两级劳动就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对近百名有就业意向和就业能力的下岗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安置就业,并根据劳动就业相关要求,积极引导他们,鼓励他们的重新定位和自我发展。据统计,我集团公司自19*年创立以来,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占总人数的近40%。㈡企业内部培训工作卓有成效。对进入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我们针对其思想状况、个人素质及家庭现状等情况,及时的与其进行一对一沟通,排除其顾虑、化解其思想障碍和心理包袱,并帮助其重新规划自己未来。同时,我们还根据其个人情况,有针对性的给予其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上的重点培训,帮助其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并能拥有一技之长。多年来,我们企业内部完善的二级培训体系的作用逐步得到了发挥,培养出了一大批管理精英、经营骨干、生产能手,有近百人获得了职称、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企业现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人才52人。㈢社会保险工作切实可行。为切实将社会保险工作做到实处,做出成效来。20*年,我们对企业内部员工劳动身份、劳动关系、劳动现状等问题进行了一次及时、详细、全面的摸底和登记。统计出企业内部劳动用工存在以下五种情况:

一是已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失业人员;二是未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待改制和待身份置换的人员;三是在原单位已离退休人员;四是实习生和学徒工;五是在个私、民营企业和有关社会从业人员(一直不能购买社会保险)。为此,针对以上五种用人情况,我们从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及解决员工后顾之忧的角度出发,结合社会保险相关规定及我区实际情况等,对以上人员分别采取给予参加社会保险、发放社会保险补助等形式,切实做到应保尽保,也使社会保险的保健作用在企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显著加强,企业员工的一些顾虑、思想障碍等都迎刃而解。㈣劳动者权益依法保障。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就注重一流的员工素质和一流的企业管理,“以流程管事、以制度管人”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早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企业管理制度,尤其是在劳动保障方面,我们严格按《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严把人员的进入关,精心做好人员引进的每个环节工作,对引进的每个人员我们都对其进行严格和科学的面试测评,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保密合同等,确保员工的劳动条件、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劳动保护、劳动福利、劳动安全等符合国家规定及企业要求。特别是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从上到下约定俗成了一条强制规定要求,无论各成员企业及项目的盈利状况如何,都要确保员工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多年来,*从未拖欠克扣过员工一分钱工资,更没有发生过员工维权“上访”的事,员工在企业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员工的团队意识独树一帜,企业效益也因此年年上台阶。

二、完成工作所采取的主要措施㈠充分依靠市区两级劳动部门。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始终把落实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始终及时和高效的与市区两级劳动部门保持沟通,不断挖掘和开发就业岗位,利用劳动部门的相关资源拓宽和促进再就业工作,并以再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就业;㈡突出重点,狠抓落实。针对每年的劳动状况及媒体报道的难点、热点及焦点问题等,我们都进行认真对照,突出重点环节,严格防范,自查落实,决不在这方面存有半点侥幸心理,从而确保企业劳动保障工作开展的合情、合法、合理;㈢重视员工的岗前培训和个人发展。对进入企业的每个员工,我们都加大培训投资,切实将培训作为员工的福利,并对每个人的生存和个人发展负责,提高其生存技能和职业专长,确保其能适应社会发展;㈣尊重人、关心人,挖掘每个人的潜力。“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充分考虑每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充分尊重每个人,把每个人都当作企业拥有的资源,并在工作上支持和帮助,生活上关心和帮扶,事业上成就其舞台和空间,从而使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了极大地发挥。

三、20*年劳动保障工作计划20*年是“*”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提升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劳动保障工作对全区经济的贡献和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对存在的不足和疏忽之处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20*年度工作中切实加以落实:㈠深入开展劳动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在企业全面开展劳动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是切实提高劳动者维权意识和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企业依法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为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全面发动,确保该项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㈡积极参与“劳动保障信用等级”的评定活动。实行劳动保障信用等级评价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制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立用人单位在劳动用工方面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一种有效管理机制。这对于规范劳动保障执法机构依法行政,用人单位合法用工,劳动者依法维权,维护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㈢进一步做好员工培训工作。在做好新人员岗前培训的同时,我们将加大投入,提升培训层次、培训质量和培训的针对性,以努力造就:一支站得高、看得远的决策队伍;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管理队伍;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员工队伍;㈣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在实际工作,我们将坚持“以企业发展促劳动就业、以劳动就业促企业发展”的方针,把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作为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去努力实现;㈤继续巩固和提升劳动保障工作中的亮点。20*年,我们将充分争取劳动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充分发挥劳动部门的服务平台作用,在巩固去年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体系,把各项新的举措及时落到实处,努力实现劳动保障工作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总之,做好20*年度劳动保障工作,责任重大,任务繁重。为此,我们必须要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区两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今年劳动保障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同心同德,扎实苦干,全面完成今年的劳动保障工作任务,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一)围绕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和稳定就业需要,通过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转业转岗所需技能水平,并提供相应的技能鉴定和技能岗位对接服务,以增强劳动者技能来促进他们更多更好地实现再就业。

二、目标任务

(二)20**至20**年5年内,对2000万(每年400万)下岗失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合格率达到90%,培训后再就业率达到60%。同时,在全国300个城市普遍建立相应机制,实现再就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的紧密衔接,提高技能岗位对接服务成效。

三、主要内容

(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要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进一步密切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使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用人单位岗位规范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实训,突出操作训练,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发和选定适合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的技能培训项目。要根据下岗失业人员特点和需求,采取日夜校、长短班、送教上门以及远程培训等多种灵活的方式和手段,方便其就地就近参加培训。

(四)实施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技能水平认证服务。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有鉴定要求的下岗失业人员,各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主动提供鉴定服务,对其职业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对鉴定合格的,按规定发放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要结合生产服务岗位需求和下岗失业人员特点,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工作。

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通过初次技能鉴定、生活确有困难的,要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

(五)做好就业服务,促进技能岗位对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积极帮助前来求职的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培训提高技能,通过多种方式,公告定点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信息。要广泛开展职业指导,帮助下岗失业人员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培训项目参加培训。继续实施"技能岗位对接行动",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开展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加强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劳动保障事务、社会保险服务等工作,改进服务方式,切实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

四、保障措施

(六)加大工作力度,明确目标任务。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对再就业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制定专项工作计划,落实目标任务,逐步建立培训、鉴定和就业服务有机结合,促进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再就业的长效机制。要将再就业培训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实行业绩考核,定期进行督促检查。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工作。

(七)广泛发动社会,建立健全社会化的再就业培训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教育培训机构积极承担再就业培训任务。按照"条件公开、平等竞争、合理布局、择优认定、社会公示和公布"原则,确定一批社会信誉佳、专业特色强、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教育培训机构作为实施再就业培训的定点机构。引导定点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实现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有条件的地区可建设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展技能操作训练和技能鉴定服务。

(八)完善补贴办法,健全培训效果评价机制。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各级财政促进再就业资金中落实培训和鉴定补贴经费,根据培训和鉴定的实际成本,合理确定补贴标准,对符合条件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培训和鉴定补贴。进一步完善经费补贴与培训质量和促进就业效果挂钩的机制和办法。要根据培训合格率、职业资格证书取得率、就业率以及培训计划落实情况等对定点机构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业绩考核。

(九)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图书图画等多种新闻媒体和介质,广泛宣传各级政府制定的培训就业政策,宣传提高职业技能对促进就业的重要性,宣传培训工作成效显著的教育培训机构的经验做法,宣传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培训后成功实现再就业的典型事例,引导更多劳动者参加培训,提高技能,实现技能再就业。能力促创业计划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要求,推动创业培训,以创业促就业,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实施能力促创业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一)围绕国家发展中小企业促进就业和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需要,广泛发动社会,面向下岗失业人员、青年学生、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以及社会其他群体开展创业培训,增强其创业能力和经营能力。同时,通过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创业服务,为劳动者成功开业和带动就业创造更好的环境。

二、目标任务

(二)20**至2010年5年内,要对200万(每年40万)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力争培训结束后3个月内开业成功率达到30%以上,半年内开业成功率达到50%,并实现1人创业平均带动至少3人就业的倍增效应。成功开业的企业中,稳定经营一年以上的比率达到80%。在全国300个城市普遍建立社会化、开放式创业服务体系,实现开业指导、项目开发、融资服务、创业孵化、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

三、主要内容

(三)实施创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的基本能力。要组织具有资质的教育培训机构,针对劳动者自身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推广"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等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对于有创业意愿但尚未创业的人员,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基本知识培训,帮助他们创新观念,明确创业目标,掌握创业必备的专业知识,提高创业的基本能力。对于已开办企业的人员,重点开展企业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提升其经营管理能力。要广泛采用案例剖析、角色扮演、互动教学、创业者现身说法等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要积极利用现代培训技术,开发适用于远程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丰富培训的内容和手段。

(四)提供开业指导,帮助创业者掌握基本的开业技巧。要聘请一批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经营管理专家以及政府政策部门人员组建创业专家队伍,为创业者提供指导和服务,使其掌握基本的开业技巧,并能运用经营策略和国家有关政策。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和开发一批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发展前景好的创业项目,建立项目资源库,及时向创,业者推荐,指导其制定科学、适用的开业方案,帮助其成功开业。

(五)搞好创业孵化,提高创业者的实际操作能力。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依托当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或利用部分关闭破产企业的闲置厂房,建设一批相对集中的创业市场或孵化基地,为缺乏创业经验和经营场地的创业者提供一段时期的孵化,帮助其在场(基地)内完成创业见习丰富创业体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参与市场竞争,做强做稳做大企业奠定基础。

(六)开展融资服务,提高创业者的诚信意识和资金运作能力。要抓紧落实国家有关小额担保贷款的政策,为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发放贷款。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创业者提供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要结合信用社区建设,加强对贷款申请人的诚信教育,跟踪了解资金使用状况。逐步建立创业者诚信档案,提高其诚实守信、按期还贷意识。

(七)加强跟踪扶持,提高创业者的经营能力。要跟踪了解其所办企业运营和发展状况,针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和指导,帮助其不断提高经营能力,改善经营状况。要建立创业指导中心或创业者接待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有效服务。要充分利用咨询热线或网站,为创业者答疑解惑。要支持创业学员自发成立创业者联谊会(或协会),加强创业交流,沟通创业信息,开展结对互助活动,实现共同发展。

四、保障措施

(八)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任务。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工作力度,切实将其作为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并从各级财政促进就业再就业资金中落实创业培训所需经费。要结合地区实际,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强化目标考核和质量监控,

以培训合格率、企业开办率、稳定经营率以及带动就业率等为重点,建立健全科学的创业培训绩效考评体系。国家创业示范城市和SIYB培训重点联系城市要率先在提高培训质量、扩大培训规模、树立培训品牌、实现能力促创业、创业促就业上做出成绩。

(九)密切部门合作,落实扶持政策。要密切与财政、工商、税务、银行、经贸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合作,加强与企业界和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的沟通与联系,共同搭建面向创业者提供服务的公共平台,使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享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不断改善和优化创业环境。

第7篇

一、贯彻执行《就业促进法》的基本情况

《就业促进法》自2011年1月1日实施以来,市政府注重从完善工作协调体系、政策激励体系、就业服务体系、技能培训体系、创业促进体系、就业援助体系等方面着手贯彻实施这部法律,有效地推进了全市的就业再就业工作。2011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4000多个;城镇新增就业9901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4%。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303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3%;困难群体、部分军队退役人员就业再就业690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624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7%。

(一)注重宣传教育,积极营造促进就业的良好氛围。为吃透法律精神,把握好就业政策,做好新形势下的就业工作,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举办了由企业劳资人员、镇街、市直部门和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全市人力资源管理干部培训班,邀请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为营造关注就业、支持就业的浓厚氛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时代广场、文化广场、人力资源市场开展了多次《就业促进法》宣传咨询活动,免费向社会各界赠阅《就业促进法》单行本1200册,发放宣传材料3000份;设立《就业促进法》宣传栏18个,悬挂宣传横幅12幅;在电视台设立劳动保障专题节目12期,在《今日》刊登劳动保障法规政策20期。

(二)落实就业政策,确保就业形势持续稳定。为更好地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潍政发〔2011〕1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完善了就业扶持政策,支持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去年,为失业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368个,累计有3175人持再就业优惠证实现了再就业。协调相关部门为自主经营、创办小型企业的再就业人员减免各种税费247万元,并为310名灵活就业人员提供社会保险补贴55.8万元。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势带来的不利影响,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失业调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建立起了失业预警机制,严格执行企业裁员申报制度,规范企业裁员行为,稳定了就业形势。同时,市总工会还联合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经贸局和中小企业局还组织开展了以“保企业、保就业、保工资、保稳定”为主要内容的“共同约定行动”,引导企业树立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的理念,稳定就业岗位,保证工资发放。孚日集团、银鹰化纤等骨干企业顾全大局,承诺并实施了“不减产、不减薪、不减员”等促进就业的措施。

(三)加强职业培训,积极促进就业。通过发挥市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和职业学校的职能作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了就业水平和创业能力。市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建立了7处职业技能培训实习基地,定期举办创业培训班。去年培训692人,培训后成功创办企业的61人,新创造就业岗位810个。市技工学校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数控、金属切削、电子商务等13个中、高级技工专业,与我市内20多家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定点培训基地,与50多家市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定向培训安置协议,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畅通,就业安置率达100%。教育系统3处职业学校和11处镇街成教中心,坚持面向市场需求、突出就业安置、强化职业培训的办学理念,着力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就业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四)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开展就业援助。市政府健全完善了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全面实行各类劳动者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报等“一站式”免费服务。2011年,市人力资源市场举办各类招聘洽谈会22场次,登记和储备空缺岗位24000余个,为企业介绍用工13922人次。市、镇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强了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对“零就业家庭”成员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随时帮助解决。为了促进享受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还建立了失业保险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协调相关部门,编制下达失业保险扩面和参保缴费计划,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2011年,我市共征缴失业保险费2478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21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就业局势基本稳定,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就业压力依然较大。20112年,我市预计结转和新增失业职工4200人,新增城镇大中专、技校应届毕业生、不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复转军人5300人,农村还有8000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二是“就业难”和“用工难”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一方面,失业人员尤其是就业困难群体需要就业,但因年龄偏大和缺乏一技之长,实现就业比较困难;另一方面,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现了招工难,尤其是年轻女工缺口更大。三是有些就业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开发公益性岗位投入小,扶持安置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力度小、数量少、成效不明显。小额担保贷款因部门间协调不力、门槛过高、手续复杂,影响了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回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四是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与就业服务平台的实际需求、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中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依然突出。

三、下步工作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进一步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严格执行国家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的政策,以发展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根据检查了解的情况,结合座谈中反映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转变就业观念。要充分运用媒体等多种教育手段,加强对《就业促进法》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宣传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宣传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宣传对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对就业困难群体实行就业援助的具体措施,营造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切实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职业培训实效。就业人员的素质与企业要求不相适应、与就业人员自我愿望不相适应是我市“招工难、难招工”的重要原因。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整合和利用好现有教育培训资源,鼓励职技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不断改善培训条件,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办学专业和设置课程,切实提高培训实效,使就业人员通过培训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要进一步加大对下岗人员的技能培训力度,开展适合本地区市场需求的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特别是下岗人员的再就业能力。

第8篇

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皖政〔**8〕51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切实做好促进就业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对促进就业工作的认识,明确政府促进就业的领导责任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规定,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继续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努力创造公平就业环境。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在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扶持创业等方面制订具体措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及责任追究制度。把城镇新增就业、控制失业率、失业人员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及减少有劳动能力长期失业人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作为就业工作主要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并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对在就业工作中因工作不力、政策不落实或违反有关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相应责任。要建立健全失业预警制度,对因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就业的行业和企业,以及失业问题突出的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制订失业调控预案;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的裁员行为,用人单位要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建立裁员报告制度。通过实施积极的失业预防、调节和控制,保持就业形势稳定。

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促进就业再就业

(一)明确享受扶持政策的登记失业人员范围。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下列城镇常住人员,可以到所在地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免费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有关扶持政策:

1.年满16周岁,从各类学校毕业、肄业且未能继续升学的;

2.从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各类用人单位失业的;

3.个体工商户业主或私营企业主破产停止经营的;

4.承包土地被征用,持有当地政府出具相关证明的;

5.军人、运动员退出现役自谋职业的;

6.刑满释放、假释、监外执行或解除劳动教养的;

7.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在常住地稳定就业满6个月后失业的。

(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滁政〔**6〕16号)规定的各项税收政策继续有效,审批截止日期为**8年底,**9年以后的税收政策另行规定。登记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凡符合相关条件,可按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有关残疾人就业优惠条件的,可以享受现行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三)登记失业人员和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按规定免收最长不超过3年的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具体项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四)扩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范围,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1.对登记失业人员、回乡创业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或赴境外就业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一般在5万元左右。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申请一般不超过1年的展期1次。

2.对就业困难人员合伙经营或组织起来就业的、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额度一般掌握在50万元左右,根据人数和经营项目可进一步扩大贷款规模。

3.对利用上述贷款从事个体经营、赴境外就业、合伙经营或组织起来就业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均作为微利项目,在贷款期限内按规定给予贴息(展期不贴息)。

4.建立健全小额担保贷款奖励机制。推动信用社区与经办银行加强合作,鼓励担保机构降低反担保门槛或取消反担保。对贷款回收率达到一定比例的社区,给予适当奖励。对信用担保机构,按其当年小额贷款担保新增额的一定比例给予适当担保费补贴。对经办银行,允许其将贷款利率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个百分点;同时,按其当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新增额的一定比例给予适当手续费补助。

5.完善担保基金的风险补偿机制。对于担保基金出现的代偿,要及时安排资金予以补充,并根据财力状况,适当扩大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规模。

6.鼓励利用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为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进一步加大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贷款贴息支持力度。对**7年底前核准的小额担保贷款项目,仍按原政策执行。

(五)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积极的就业援助。

1.就业困难人员包括登记失业的下列城镇常住人员:

(1)符合“4050”(男性年满50周岁,女性年满40周岁)年龄条件的失业人员;

(2)城市零就业家庭成员(法定劳动年龄内的家庭成员均处于失业状况的城市居民家庭);

(3)连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2个月以上的家庭成员;

(4)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员;

(5)连续失业12个月以上的人员;

(6)就业困难的被征地人员;

(7)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毕业生(享受城镇低保或农村低保户家庭)。

具体申请认定程序,参照省劳动保障局有关规定。

2.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各类企业,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

3.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并视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补贴,以及适当的岗位补贴。

4.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

5.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含5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6.完善零就业家庭援助政策。对吸纳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1000元一次性就业奖励;对零就业家庭成员自主创业、组织起来就业或灵活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1000元一次性就业奖励;对零就业家庭成员参加技能培训、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零就业家庭子女考入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学习的,凭所在学校出具的相关证明,每学年给予1000元补贴。

滁政〔**6〕16号文件规定的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政策继续执行,审批截止日期为**8年底,享受政策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六)完善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

1.建立就业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并随着就业任务增加和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

2.明确就业专项资金支出项目。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创业扶持和社会保险等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

3.切实加强对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就业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制定。

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按有关规定执行。

三、实施创业扶持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

(一)大力营造全民创业的社会环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创业意识教育,促进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创业、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广泛开展创业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的创业能力。

(二)加强创业服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简化程序,规范操作,提高效率,拓宽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强信息服务,改善创业环境,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组织起来就业的政策体系,健全社会化、开放式的创业服务体系,建立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三)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园(街、区)的建设和管理服务。依法利用存量建设用地、闲置厂房等,因地制宜地建设各类就业创业园(街、区),引导有创业愿望、有创业条件的城乡各类创业人员进入就业创业园(街、区)创业,给予扶持。

各县、市、区在产业聚集明显且有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的重点乡镇建立农民创业园(区),重点扶持回乡农民工和本地农民入园创业,实施与城市就业创业园(区)同等优惠政策。对创业者的扶持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建立就业创业园(街、区)不断巩固发展、创业者有进有出的良性循环机制。对3年后出园的微小企业继续给予一定期限的政策和生产经营场地等扶持。就业创业园(街、区)和农民创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由市劳动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经委参照省有关政策制定。

(四)完善和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将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复转退役军人、残疾人、回乡创业农民工等城乡各类创业人员纳入政策扶持范围。对在就业创业园(街、区)内的各类经济实体,自进园(街、区)之日起,按招用符合享受扶持政策的就业困难对象人数,经认定取得《企业实体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的3年内免缴管理性费用,减半缴纳场地费,水电费给予适当优惠。

四、统筹城乡就业,加强服务和管理

(一)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加快整合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等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统筹管理城乡人力资源,为劳动者就业提供服务。

(二)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省、市、县(区)、乡镇和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明确服务职责和范围,合理确定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将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其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

2.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建立综合场所,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服务,规范服务流程和标准,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3.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设立服务窗口,提供以就业援助为重点的公共就业服务,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组织开展业务能力培训,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培训费用由财政承担。落实劳动保障协理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政策,逐步提高其收入水平。

4.强化乡镇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建设,按照有工作人员、服务场所、办公设备、工作制度、工作经费的要求,加快建设乡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开展法制宣传、就业培训、社保服务、执法监察、事务管理等工作。

(三)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职业供求、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职业培训、人力资源市场分析等信息制度。

(四)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法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监管,严格职业中介机构设立的条件和程序,严厉打击职业中介违法行为,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鼓励社会各方面依法开展就业服务活动,职业中介机构为登记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并帮助其实现就业的,按照规定给予职业介绍补贴。

(五)建立健全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

1.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为劳动者免费办理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并做好就业失业登记统计工作。

2.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证》(以下简称登记证),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劳动者免费发放,并注明可享受的扶持政策。登记失业人员凭登记证在全省范围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对就业困难人员在登记证上予以注明。加强登记证发放和使用的管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的具体程序和登记证的样式,由省劳动保障厅制定,市劳动保障局负责免费发放至各县、市、区劳动保障局。

3.登记失业人员应当积极求职,参加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安排的就业服务活动,并定期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报告就业失业状况。

4.登记失业人员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注销其失业登记:

(1)被用人单位录用的;

(2)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

(3)已从事有稳定收入的劳动,并且月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4)已享受基本养老保险(退休)待遇的;

(5)超过法定劳动年龄或死亡的;

(6)完全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7)入学、服兵役、移居境外的;

(8)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被劳动教养的;

(9)终止就业要求或3次拒绝接受公共就业服务的;

(10)连续6个月未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联系的。

(六)认真落实农民工工作的各项政策。各县、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完善和落实保障农民工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抓紧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的环境和条件,完善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机制。

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一)加快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制度。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制定并实施职业能力开发计划。加强统筹协调,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二)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补贴与职业技能鉴定、促进就业效果相挂钩的机制。对失业人员、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职业培训机构要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使参加职业培训的失业人员、农村劳动者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能力证书),增强就业能力。积极探索职业培训项目化运作模式,将补贴资金与项目运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统筹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劳动保障部门牵头,财政、农业、扶贫等部门密切配合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组织领导和工作体系,整合培训资源,统一培训计划,统筹管理使用补贴资金,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安全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四)继续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对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初高中毕业生实行3个月以上、12个月以内的预备制培训,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者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五)加强职业培训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院校建设,积极发展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加大对职业培训机构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建设1—2个规模较大、装备水平较高、专业特色鲜明的公共实训基地。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培养更多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和熟练劳动者。

六、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消除零就业家庭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积极帮助和扶持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且积极求职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通过公益性岗位援助等多种途径,对所有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针对困难人员就业,采取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其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或组织起来就业。

(二)加强就业援助基础工作。规范就业困难人员调查摸底、登记造册、申报认定等程序和办法,建立健全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和退出机制,建立基础台账和服务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和服务。

(三)及时消除零就业家庭。依托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零就业家庭申报认定制度,及时接受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申请。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确保城市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

(四)积极探索帮扶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办法。要将农村困难家庭中有就业能力、有转移就业愿望的成员,特别是零转移就业农户纳入就业援助范围,提供技能培训、岗位信息等服务,落实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帮扶困难家庭人员特别是零转移就业农户至少有1人实现转移就业。

(五)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劳动保障、民政、财政等部门要密切协作,大力推进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工作的有机结合,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基础上,调动有劳动能力人员的就业积极性。严格失业保险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申领条件和程序,在科学区分申请人员有无劳动能力的基础上,将申领条件与接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以及参加公益性劳动情况相挂钩,逐步形成促进就业的政策导向。要将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和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组织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劳动等活动中,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吸引其积极就业。具体办法由市劳动保障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制定。

七、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就业促进法的贯彻实施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对促进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原“**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要健全促进就业工作的协调机制,强化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完善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共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二)深入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大力宣传国家和省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和经济社会政策,宣传促进就业的好做法,宣传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就业的典型经验。切实抓好以《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为主干的就业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就业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就业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效果评估,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落到实处。

第9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社区居民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把社区建设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是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一个切实可行的措施。早在2004年5月,石家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下发了《关于印发创建双百社区实施方案的通知》,决定在市内五区开展创建"100个充分就业社区"和"100个社区就业安置基地"(即双百社区)活动,并制定了实施方案。

今年上半年,省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我市在创建"双百社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完善了《石家庄市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实施方案》,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工作目标更加具体,活动内容更加充实,措施更加得力。在创建活动中,着重抓了三个关键环节工作:一是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合理地"充分就业社区"的标准。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社区内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如有就业愿望及就业能力的零就业、双失业、单亲等就业困难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90%以上有就业愿望及就业能力的"4050"人员实现就业;90%以上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95%以上有就业愿望及就业能力的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等。二是明确分工落实职责。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是搞好创建活动的重要保证。为推动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我市各级政府把创建活动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市、区(县)两级政府都成立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领导小组,明确了市及各县(市)、区街道平台机构职责,实行分级管理,市级部门主要负责方案制定、出台标准及评估验收;区(县)级主要细化工作内容,制订工作计划和业务指导;街道平台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为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三是典型引路推动创建。在创建活动中,我市以先进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开花。这项工作我们从桥东区抓试点开始,桥东区在创建活动中一直走在全市前列,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被列入区委区政府2006年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区委区政府定期听取关于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工作汇报。区人大、区政协领导列席参加,以引起社会各界对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的重视。元村社区强化"三个意识",以"六个一"活动为载体,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充分就业社区台帐,坚持"三个到位",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在社区内实现了充分就业,为全市做出了榜样。今年8月25号我市在该社区召开了"石家庄市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现场经验交流会",省厅、市劳动保障部门及部分县(市)劳动保障部门的有关领导同志参加了会议,桥东区政府、桥东区就业局、元村社区分别做了经验介绍。现场会通过经验交流、现场观摩,小额贷款诚信创业网点和社区经济实体参观,使与会人员受到了很大启发和鼓舞,明确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概念和工作思路,增强了信心,激发了干劲儿,为全市全面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为抓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开展多项活动,大力推进社区就业工作。

(一)开展"千名下岗失业人员进社区"活动。我们将100个以服务业为主的私营民营企业作为再就业安置基地进入社区,享受再就业优惠的扶持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大龄的、无技术专长的下岗失业人员进入社区就业。例如,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且经济效益好、在石家庄具有一定知名度且就业潜力大的长安社区老年公寓、青园爱心月嫂服务中心、桥东区东方亦英美容美发学校、转岗嫂子饺子店、新华区幼儿园、三木净菜服务社、裕华区玉洁家政等私营民营企业进入社区后,实行统一挂牌管理,由于这些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技术含量低,使1000名下岗失业人员在这些基地里找到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

(二)整合社区资源,发展社区经济。依照"服务化、社会化、市场化、实体化"的原则,全市所有街道办事处均成立了社区服务总公司,作为街道经济与社区就业的重要结合点,已经成为石家庄社区经济发展和社区就业的重要拉动力量。例如青园街办事处在社区成立的服务总公司,包括幼儿园、家政服务部、安居装饰部、利远网络部、月嫂服务部、新星物业部、保洁部、中介部、医疗部等,刚成立时拥有员工115人,其中80%以上为下岗职工,截止目前,总公司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310名,其中公司直接安置890人,介绍安置620人。被社区居民称之为"群众生活的110"。

(三)与私营民营企业结盟。市政府与座落在社区或社区周边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好、安置潜力相对较大,且愿意接受政府就业指导的私营民营企业缔结再就业联盟,从"放开、鼓励、引导、规范、服务、保障"六个方面制定政策,减少了在市场准入、办证年检、税费减免等诸多繁杂环节,提供政策、法律、技术、信息援助等方面的服务,要求他们建立空岗报告制度,实施再就业。如长安区就业服务局以区政府名义发出了"致辖区企业的一封公开信",与近200家规模较大的私营民营企业签订《再就业合作协议》,积极开展对再就业困难群体"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的活动,2005年度,这个区的私营民营企业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890名。

(四)开发公益性岗位。以帮助困难群体就业为重点,政府投资相继开发了治安巡防、交通协管、劳动保障协管、社区消防、园林绿化、卫生保洁、环境绿化、初级保健、管道维修、家政服务等公益岗位5500个,安置了大批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使大龄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状况明显改善。如我市桥东区根据社区居民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形成了开发"三保"(保安、保洁、保绿),发展"三托"(托老、托幼、托病),推行"三大服务"(家政服务、配送服务、公共管理)的社区就业模式。今年以来,仅桥东各社区实现就业的人员达到826人。

(五)开展"零就业家庭"援助活动。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市制定了《石家庄市关于开展城镇"零就业家庭"援助活动方案》,按照"真情、高效"的服务标准,广泛开展以"零距离、面对面"为主要服务形式的再就业援助活动。以区、街道为单位组织开展"再就业服务社区行",带着岗位,带着政策,带着党和政府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关爱走进社区。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就业服务与社区居民实现"零距离"对接,职业介绍与求职人员"零距离"接触,公益性岗位为"4050"人员"零距离"提供。市就业服务局局长张增根同志率先垂范,他在新华区入户走访时发现了田同和这家特困零就业家庭,便设法将其安排在和美物业管理公司就业。6月29日桥东区通过开展"迎七一送岗位"就业洽谈会暨特困党员就业援助活动,为"零就业家庭"及特困群体提供岗位2178个,达成就业意向1650人。

(六)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构建诚信还贷体系,确保社区就业工作步入良性循环。

近三年来,在我们大力宣传和帮扶下,很多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小额担保贷款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但有些人由于诚信意识淡薄,不能及时归还贷款,严重影响了信贷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我市出台了石家庄市劳动保障局、财政局、人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关于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实施意见》,从建立信用社区入手,解决这一难题。我们采取了三种方法:一是加强城信教育活动,从道理上促动。我们利用社区板报、橱窗、再就业回音壁、再就业联系卡、就业服务网站,以及全市开展诚信教育宣传活动,发放诚信教育宣传单1万多张,加强对申领小额贷款人员的诚信教育,让其明白国家的贷款政策,富了自己不能忘了更多需要帮扶的人。二是建立定期回访制度,从工作上推动。建立再就业跟踪服务机制,实行"回访本人、回访单位、回访家庭"三回访制度,及时了解贷款人经营状况,对有还款能力的,督促其按时还贷,对诚信度高的网点我们授予"小额贷款诚信创业网点"铜牌,鼓励他们诚信经营,督促他们及时还贷,为贷款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帮助贷款人解决经营难题,从感情上打动。在工作中我们提出了"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努力"的服务理念,对经营确实有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不横加指责,而是主动帮助他们查找症结所在,转变经营思路,改善经营环境,尽快走出困境,以便及时还贷。如桥东区实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以来,共有113名下岗失业人员拿到了小额担保贷款,截止目前,到期还款率达到87%,这与构建诚信体系是密不可分的。

(七)启动"小老板培育工程"。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在全市启动了"小老板培育工程",以实现"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通过向学员系统地传授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方法,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使他们掌握创办企业的运作程序。为了帮助学员解决"选择创业项目"和"规避投资风险"两大难题,通过市专利局、发明协会等不同渠道征集、筛选了可供向学员推荐的创业项目,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负责对学员选定的创业项目进行具体的市场论证和企业策划指导,帮助有创业意识的下岗失业人员当上小老板,实现"一人创业带动群体就业"的倍增效应。截止今年6月份,全市共举办创业培训班211期,培训学员7500多名,成功创业的学员达6000余人,约占参加创业培训人员总数的80%。石家庄胜利服装厂失业女工阎潇,失业后曾摆过地摊、打过零工,但屡闯屡败,参加创业培训后,再次创业,成立了一家月嫂服务中心,自己当上了小老板,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她的企业还使180余名大龄下岗女工实现再就业,其业务范围辐射京、津、冀、晋等地。

(八)多渠道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引店进社区。今年7月13日召开了河北邱氏科贸有限公司废水利用、灭害系列产品连锁经营店进社区新闻会,预计开发社区岗位500个。同时,与大松电动车有限公司进社区开办"夫妻店"工作已经启动。

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全市通过政策支持社区服务型企业吸纳就业3351人,通过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就业和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18295人,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安置困难人员就业5500人,还涌现出一批创业明星。目前,全市共创建社区经济实体19891个,安置就业人数79564人。社区就业已成为我市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渠道,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必将获得丰硕成果。

三、存在问题与下一步工作设想

第10篇

蓝领人才成长路径交流会暨“讲述蓝领人的故事”征文颁奖仪式举行

近日,唐山蓝领人才成长路径交流会暨“讲述蓝领人的故事”征文颁奖仪式在唐山劳动技师学院举行。本次征文活动一等奖获得者曾雪波根据亲身采访的唐山冀东集团日彰有限公司普通工人明宗福的事迹,讲述了一个农家孩子的职业梦想,感动了在座的每一个人。二等奖获得者陈欣以“中国梦,让蓝领大有作为”为主题给学生们讲述了他作为蓝领工人的职业感想,并指出面对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蓝领人必将有更大的建功立业空间,足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

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中式烹饪项目组举行课题开题复评会

日前,徐州技师学院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中式烹饪项目组举办第二批课题开题复评会,5位项目组成员对三个课题进行了复评。项目组针对第一次评审过程中专家组提出的修改意见,重新进行了研究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明确了建设目标,增强了可操作性。经过复议评审,专家组认为修改后申请复议的三个课题,对专业教师工作室的建设内涵、建设周期及建设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明确了研究的内容及结题成果,符合课题申报要求,一致同意予以立项。项目组还就该专业年轻教师如何通过生产性实习提高技能、彭祖养生宴的开发与推广、大师工作室新菜品的研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吉林省林业技师学院

举行与吉林璞松花石文化公司合作办学签约仪式

近日,吉林省林业技师学院与吉林璞松花石文化公司举行合作办学签约仪式。吉林省林业技师学院院长苏安祥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对双方合作办学的成功签约表示热烈祝贺。他说,学院的松花石雕刻与鉴赏专业经过3年多的发展,虽然初具规模,但距离松花石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空间,相信通过学校和企业真诚合作,一定会创造松花石文化产业的新成就。

安徽芜湖技师学院

荣获“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称号

近日,安徽芜湖技师学院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称号。安徽芜湖技师学院是国家重点技工院校,多年来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做好职业培训工作。

自2008年筹建职业能力培训中心以来,充分利用学院职业教育资源,走“基地化”培训道路,以“促进创业和提升技能”为培训目标,通过常年办班、短期培训、下乡服务等形式,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下岗再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大力开展各种培训教育,扎实实施民生工程,共完成各类培训4.2万人次。先后荣获芜湖市工会促进就业援助行动农民工培训先进基地、芜湖市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安徽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工会农民工就业培训(实训)示范基地、安徽省首批家政定点培训机构、皖江人力资源培训及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立项、全国工会就业培训基地等荣誉。

云南技师学院

借助世行贷款之力 展生物工程系之彩

日前,云南技师学院世行贷款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群建设项目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两委员会的章程,明确了2013年工作计划。与会专家就生物工程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云南技师学院领导表示,要在世行项目的支持下,将生物工程系的办学理念、工作方针提升到一定高度,力争取得更大成绩,做到让学校、企业、家长和学生都满意。

淄博市技师学院

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佳绩

在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上,淄博市技师学院参赛选手牛欣获得全国数控车工学生高级组第五名,创山东省最好成绩,也刷新了淄博市参赛选手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的成绩记录。本次大赛竞赛内容分为理论、软件和实操三个部分,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按照人社部“对接世界技能大赛,提升国内竞赛质量”的总体要求,大赛增加了世界技能大赛考试内容和相关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技能等内容,以参赛选手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加工精度,通过高精度检测仪器进行客观检测,使大赛更加开放和公正。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第11篇

但是同时应当看到,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还不能为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劲,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妇幼保健和医疗卫生服务技术还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当地妇女儿童卫生保健的需要;一部分妇女姐妹的生活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在部分农村部分适龄儿童的入学问题还亟待落实;由于受教育程度等客观因素和原因,相当一部分妇女姐妹的劳动就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由于社会意识的落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落实还有相当的距离,家庭暴力在一定范围还普遍存在;由于思想观念不到位,新婚夫妇婚前检查率明显下降等等问题不一而足。总体来看,我市当前妇女儿童发展中与构建和谐社会尚不协调的几大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1、妇女婚姻家庭、财产权益受侵害的现象不容忽视。近年来,全市妇联系统来信来访中,其中婚姻家庭问题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一是伦理道德的失范引起家庭纠纷、事实重婚增多,配偶有外遇和包二奶或同居现象严重;二是离婚中的财产分割、子女抚养费给付等方面,妇女的权益受到侵害;三是离婚妇女无住房、生活困难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2、侵害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家庭暴力现象在一定范围内比较严重。目前,全市的案件和组织、强迫、容留妇女案件虽然比以前有所下降,但、拐卖妇女儿童案件仍有发生,家庭暴力在一定范围内比较严重。据全国妇联的一项最新抽样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公众中,有16%的女性承认被配偶打过,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从_年市妇联维权部接受来信来访的记录来看,因为家庭纠纷、配偶有外遇和离婚中的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原因造成的家庭暴力占到妇女维权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从全市来看,这还不包括那些不为人知的家庭暴力以及轻微伤害和冷暴力,如果加上以上因素,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人数和范围将更加突出。家庭暴力已成为社会公害,严重扰乱了家庭的安宁,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当前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

3、非公有制企业女职工的劳动保护、劳动安全问题值得关注。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妇女在就业、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劳动权益受侵害的现象。一是企业的用工制度不规范,合同签订率低,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二是有的企业劳动环境差,设施落后,污染严重,女职工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三是企业加班加点情况比较严重,与所得的劳动报酬不相匹配;四是女职工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等保障制度不健全。截至2005年底,我市全社会女性就业人员130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女工人数仅为7.8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女工人数仅为8.1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女工人数为10.5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企业女工人数仅为3.68万人,城镇企业职工生育保险的覆盖率仅为35.4%,距离全省平均值差距较大。

二、劳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1、女性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妇女尤其是年龄大的女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比较困难,由于知识技能以及接受能力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影响限制了4050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在招工时拒绝招收女性或者提高对女性的录用标准,有的企业不愿意承担女职工劳动保护责任而不愿意招收女职工,就业性别歧视问题依然存在。

2、部分企业劳动保护工作不到位,女职工参加社会保险面受到制约。一些劳动密集型的非公有制企业聚集了大量的女性从业人员,这些企业从自身经济效益考虑,尽量降低劳动力成本投入,不按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使受职业危害的女职工增多,直接影响了女职工的身心健康,女职工劳动保护问题依然突出。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表述,这里不再重复。

3、女性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女性比重明显偏低。2005年底,我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19万人,其中女性仅为1.92万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0.12万人,女性仅为0.02万人,中级专业技术人才2.23万人,女性仅为0.57万人,初级专业技术人才3.52万人,女性仅为1.01万人,全社会就业人口275万人,女性就业人数仅为130万人,城镇单位就业人数17.52万人,女性为6.2万人,仅占35%,离省终期目标值47%的要求还有差距,城镇登记女性失业率9.9%,明显高于5%以内的省级终期目标值。此外,在几乎所有职业中,在具有较高的技术、责任、地位和收入的职位上,女性人数所占比例明显低于男性所占比例,并且越往上走,存在着女性所占比例相对于男性不断下降的趋势。

三、妇女儿童生存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孕产妇死亡率形势不容乐观。2005年我市孕产妇死亡率为19.84/10万,较2000年有了大幅度的下降,这与各级领导重视、支持并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的一系列措施是分不开的,但是仍接近省定指标20/10万,孕产妇死亡率仍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与我市《规划》目标差距较大,形势仍然严峻。

2、婚前检查率明显下降。2003年底,国家民政部出台了新婚姻条例,将婚前检查由强制检查改为自愿检查,加之宣传工作不到位、群众对婚检认识不足等原因,造成婚检率直线下降。2005年我市婚检率仅为16.75%,其中城市婚检率仅为0.2%,这和我市“十五”《规划》要求的城市和农村婚前医学检查率分别达到98%和80%的目标相去甚远。婚前检查率明显下降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残疾畸形胎儿的孕育率和出生率明显增多,孕产妇的生育成本提高,生殖健康水平下降,直接影响到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优生优育的实现。

3、计划免疫工作存在薄弱环节。虽然我市的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成为当前计划免疫工作较为突出的问题,少数地方在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出现了流动儿童漏卡、漏种现象和免疫空白人群。一些计划免疫定点单位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逃避药监部门的监管,购买、出售、使用假冒伪劣药品,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主要措施及对策

1、针对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的现象

继续广泛深入宣传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文明进步的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用多种宣传教育手段继续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妇女知法、懂法,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形成妇女法律援助社会化运作。加强与政法部门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建立完善维权合议庭、妇女特邀陪审员、妇女法律援助、反家庭暴力联合救助等制度,充分发挥这些载体的作用,为受害妇女排忧解难,提供帮助。对妇女权益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和执法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介入,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对侵犯妇女权益的一些典型案件和疑难案件加大协调解决的力度,推动妇女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充分发挥公安、民政、妇联等职能单位和部门的作用,对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倡导新型的婚育观和家庭道德观,运用道德和法律的力量,有目的有重点地和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作斗争,建立健全家庭暴力投诉站,充分发挥家庭暴力投诉站的功能,坚持“预防为主,调解在先”的方针,将可能发生的家庭暴力消除在萌芽状态。严厉打击、抢劫、拐卖妇女儿童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切实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妇女儿童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各级司法部门及司法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提高妇女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促成全社会形成知法、守法、护法的法制氛围,从而充分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2、针对妇女劳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力培育市场载体,创造让妇女劳动就业的广阔机遇。民营企业是妇女劳动就业的广阔天地,要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允许__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的机遇,放手发展、壮大民营经济,降低行业门槛,拓宽民营经济从业领域,认真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扶持妇女自主创业。同时,要制定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城镇下岗失业妇女再就业,支持他们自主创业。另一方面,大力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帮助下岗妇女掌握1——2门就业技能,对于农村妇女劳动力可以引导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继续大力实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化的“四全工程”“三来一加”和“两后双百”工程。认真贯彻实施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从源头上抑制非法使用童工和侵犯女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劳动、安监、卫生等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重点关注部分用人单位尤其是小企业采取短期用工合同制度、作业场所恶劣、职业卫生和职业防护不到位等问题,促使企业女职工的作业场所与劳动保护条件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工会、妇联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推动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工作,特别是帮助解决女职工在劳动工作中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制止用人单位违规使用女未成年工违法加班、加班不支付(或少支付)加班工资的问题。同时加强对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培训,提高女职工安全操作技能和职业病防治意识,切实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要认真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广泛组织劳务输出,既增加收入,又开阔眼界,学到技术。

3、针对妇女儿童生存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问题

第12篇

[关键词]保障体系 建设 送温暖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188-01

引言

渤海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是中船重工集团公司所属的大型骨干企业。作为国家大型央企,多年来,始终围绕公司生产经营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企业各项改革的过程中,公司十分重视职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解决职工生活保障的新规律、新办法,把送温暖工程活动渗透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去,不断向着“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和“救助体系、保险体系、就业安置体系、福利体系”的社会保障目标迈进,切实把党的温暖送到职工的心坎上,从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加强救助体系建设,保证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是实施送温暖工程的基础。

救助体系是对企业当中因重病、工伤、孤寡等多种原因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职工实施帮助而建立的一种工作机制。多年来,始终坚持救助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不断丰富和充实工作内容,加强救助体系建设,形成送温暖工程长效机制。

第一,大力做好春节和其它节日以至经常性的送温暖活动。自从建立送温暖工程活动以来,每年组织开展各种走访慰问活动,公司主要领导以至各基层领导都要参加,主要走访的人群包括:七十岁以上的离退休职工,每人每年送慰问款100元,为其过生日送生日蛋糕一个,鲜花一束;走访慰问抗日局级以上老干部、研究员级高工、走访慰问特困、重病职工,每人送去慰问款;为66大寿过生日、为金婚50年的开祝寿会等,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使这些职工不仅能过一个祥和的春节而且能保持日常生活幸福,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干群、党群关系,感情拉的更近了。

第二,加强对困难和重病职工的科学管理。结合公司实际情,建立了特困重病职工服务点,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会生活部,并实行挂牌服务,各基层单位也相应地建立了组织,确保困难和重病职工事事有人管,形成了很好的网络机制。随时对职工困难情况进行调查,建立了各类档案,如《特困职工登记表》、《重病职工登记表》、《生活保障工作情况调查表》,通过这些细致工作,详细的掌握了困难职工的具体情况,做到了五清,即:困难职工家庭自然状况清;收入、花费困难程度清;帮扶项目内容清;解决实际问题效果清;困难转变跟踪管理落实清,保障了职工的基本生活。

为了做好困难职工的帮扶,还建立了“三互助”、“六必访”制度,就是在职工中开展“思想、经济、人力”互助,和对职工发生“工病、重伤、丧事喜事、生活困难、特殊问题和情况、退休职工”必须走访慰问的制度。比如,职工发生工伤、患病、生育工会要去慰问探视及护理,职工重病住院了,工会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证治疗,职工办丧事,工会要组织出车、穿衣、守灵、送葬、扫墓。房子漏了、家里被水淹了、失火了,工会要出面解决,职工吃不上饭,工会要送菜、送粮、送煤,总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并在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几大节日对重病特困职工给予相应的补助。

第三,求真务实加大对外扶贫工作力度。遵照上级扶贫帮困工作统一部署,公司履行社会职责,帮扶建昌县要路沟乡脱贫致富,帮扶南票矿务局困难职工重新拾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并把扶贫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组织机构,制订工作计划,深入实际开展工作,在对建昌县要路沟乡的扶贫工作中,根据该乡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畜牧和养殖业为主,辅助发展种植业的扶贫战略,确立了脱贫项目,并坚持以科技方法为指导,因地制宜开展富有特色的扶贫工作。在有效地利用资金方面,采取“滚动发展”计划,仅两年时间就使帮扶的200户贫困户基本实现了脱贫,新增的120户贫困户也得到了比较稳定的扶持,扶贫工作初见成效,为建昌县要路沟乡投入资金、捐赠衣物和面粉、玉米、油和小型中巴车一辆;支援课桌、订阅辽宁农民报、建枣树园、核桃园、苹果园,使建昌县要路沟乡人均生活水平,基本上实现了整体脱贫。

在帮扶南票矿务局50户贫困户中,我们开展调查登记,逐户落实帮扶情况,工会主席、副主席亲自到家中慰问,每户送去慰问款贰百元,使其能过上一个祥和欢乐的春节。

二、加强职工保险体系建设,为职工建立第二道经济防线,是实施送温暖工程的核心。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由国家包保的福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新体制,而且个人负担比例,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也在不断地加重,做为维护职工利益的工会组织,有责任通过组织职工利用国家法律、法规为职工办实事、好事。近几年我们已经形成的保险体系正在成为稳定职工队伍,减轻职工负担的第二道经济防线,送温暖工程在这里可以找到它的落脚点。

第一、认真履行职责,办好互助互济基金会。公司互助互济基金会创办二十年来,现存基金76万元,其中每人入会缴纳50元,入会率99%以上,为工亡、病亡职工及时办理赔付,为患重病的职工报销医疗费。通过赔偿使这些职工家属感到十分的温暖。作为工会能通过保险的组织形式,汇集职工团结互助的能量,形成一定规模的经济实力,再返还于困难群体,这一举措确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紧跟医改步伐,搞好补充医疗保险。2002年7月1日,公司响应国家规定,参加了葫芦岛市基本医疗保险。参加医疗保险,从某种程度上,确实加重了职工个人负担,职工中,尤其退休职工中出现了因看不起病等待死亡的状况,根据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做了大量的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根据国家政策和医改中职工过高支出的具体内容,拿出了《补充医疗保险的方案》,经总经理办公会一致通过了这一方案,方案规定公司每年用于补充医疗保险专用款项,在基本医疗赔付的基础上实行第二次报销,报销比例为已报销后剩余部分再报60%和40%,职工家属报50%,市以上劳模按全额报销,使职工十分感激公司和公司工会为职工办了一件大好事。

第三、办好家财保险,解决职工后顾之忧。从92年以来,公司始终为职工办理家财保险,职工家里一旦发生水浸、雷击、失火、被盗等自然灾害,可获得三千元的损失赔偿。每当职工家中遭遇自然灾害获或者由于天气特别寒冷,将住户水管、暖气冻爆裂等情况,工会都会及时出面,协调赔偿,使受灾户得到安慰,稳定情绪。

第四、建立基层互助储金会,解决职工看病借款问题。医改后,医保款直接交给了医保中心。职工看病需要垫付医疗费,对于困难职工借款问题成了当务之急,怎么办?工会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决定还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对公司各基层单位下发了通知,要求建立起由各单位集中管理的大老保制度,并且纳入建家中去考核。目前,公司各基层单位都建立了大劳保,形成网格化管理,横向到底,纵向到边,使困难职工无一遗漏,这一规定缓解了职工借款问题,保证了职工及时就医。

第五、筹划职工养老补充保险方案,增加职工的基本收入。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在有条件的单位可以为职工建立养老补充保险的规定,最近公司又在筹划职工养老补充保险的方案,按着方案要求,公司将拿出工资总额4%用于补充养老保险的资金,这一方案实施为职工退休后生活增加了收入。

通过以上五大保险的实施,已经形成了渤船重工强有力的保险体系,达到了维护职工具体利益的目的。使职工生活保障有了更加稳固、扎实的措施工会的地位也更加突出。

三、促进再就业体系的建立,落实“爱心大行动方案”,是实施送温暖工程的重要环节。

再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根据葫芦岛省市相关要求,公司制定《促进再就业“爱心大行动”实施方案》,成立由工会主席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培训基地一个,主要利用培训中心的自然机构进行培训,已对50名杨家仗子下岗职工进行培训。还培训了高中、初中待业人员,成绩合格后颁发上岗证。

建立了安置基地一个,由人事处外委办公室负责,安置临时工包括农民工、待业青年等,有大连的、南通的下岗技术工人,还有附近杨仗子矿下岗职工。为了做好下岗再就业工作,建立了与社区、人事处等部门沟通的信息服务网,建立了依靠能人带动再就业的机制。

进入“十一五”以后,公司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总量大幅度增加。对公司劳动用工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了外来务工人员4860人,从工作岗位上看,外协工有33个队1580人,主要充实到电焊、铆工、气焊、打砂除锈等一线工种;协力工3280人,统一由公司下属劳务公司管理,主要从事生产或辅助生产劳动,其中一部分,纳入一线生产单位,其工作关系编入一线生产班组,主要集中在第二事业部、机装、电装等单位;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公司服务性工作,如配餐中心、爱卫会等单位,女工占绝大多数。从来源上看,公司的外协工大部分是农民工,主要来自东三省,也有江苏、河北、安徽、广东等地的人员。协力工几乎都是省内的,有葫芦岛、建昌、锦州、营口和大连等地的。从年龄上看,外协工以20―35岁年龄段为主, 作为再就业主要力量,几年时间发展为各个岗位的生产骨干。

四、加强劳保福利体系建设,提高职工整体生活水平,是实施送温暖工程的关键。

职工生活福利工作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因为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福利体系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职工收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随着企业效益的不民提高,职工的收入水平大幅度增加,由93年的职工年收入5000元,猛增到2015年的4万元,增加近八倍,使职工整体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相应的困难人群逐渐减少,而且由于建立了工会对二次分配方案审核制度,减少了对奖金的裁留、浪费,真正体现了多劳多得。

2、通过签订《集体合同》确保职工集体福利大目标,十年来,公司工会每年都要与行政修改《集体合同》中的福利项目。每年公司至少要为职工办8至10件好事,十年累计有90余个集体福利项目得到了落实。

3、加强了职工生活福利设施建设。改造了望海寺文化宫。使其成为职工文化生活的活动中心,建立了有线电视台,建造了一千多平方米的老干部活动室,修建了两个幼儿园,利用原大食堂改造成集多功能厅、乒乓球室、图书馆一体的活动娱乐场所。修建了厂大门,拓宽了道路,对厂区、生活区进行了大规模环境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改造。

4、加强对离退休和在职职工待遇的发放,对发生的死亡职工及时给予办理各种待遇。对职工中应得的待遇我们做到应享的一分不差、一个不拉,对正式离退休的职工每季度公司召开一次联谊会,公司主要领导与退休职工合影留念,并共进午餐。为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建立了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并对全公司两千多名有毒有害工种人员每两年检查一次身体,对防止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起到良好的监护作用,做到确保职工身心健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