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1 16:57: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质学实习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⑴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1.目的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探究性很强的自然科学。认识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相关地质基础知识之后,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各种地质现象,理论联系实习,增强感性认识,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任务
①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
②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③进行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包括地质罗盘的使用、手标本采集、地质现象观察、描述记录等内容。
④通过实习,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地质作用规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求
①实习前学生应认真学习实习知道书,以明确实习目的、内容安排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②实习中学生要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的讲解。
③现场观察各种地质现象要认真细致,并作好记录,还应多问、多思考,克服怕苦怕累的懒惰思想。
④每个学生应采集3——5块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或化石标本。
⑵.实习的组织形式及实习过程
实习的组织形式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又分两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指导老师带领实习,
过程由实习指导书上的日程安排:
第一天昆明西山;
第二天上午乘车由昆明至武定县五孔桥,下午芭蕉箐采矿场、雷刚厂;
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狮子山石棉厂至狮山风景区,下午乘车由武定县至元谋县;
第四天上午元谋县朱布超基性岩体,下午元谋县黄瓜园大桥;
第五天上午元谋县德大大桥至那化大桥,下午元谋县弯堡土林;
第六天返回昆明。
(3)实习任务完成情况
通过实习我们三大类岩石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在野外认识和辨别三大类岩石,还能够在野外辨别各种地质构造。通过在各实习点对其的观察,实地考察,我掌握了罗盘的使用,还在各实习点采集了各种相应的岩石标本。还提高了我们对各种地质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并学会了野外纪录,基本达到学校预期的目标。
二.各实习点地质概括
⑴昆明西山地区
①地层:由老到新如下,
1.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该岩石为灰色厚层状细晶白云岩,细晶结构,块状构造,风化面为灰黑色,呈刀砍状。
2.石碳系下统大塘组(c1d):该岩石为灰色、深灰色角砾状灰岩厚层状灰岩,角砾大小混杂,为钙质胶结,较紧密,含珊化石,底部办翠绿色页岩与宰格组呈假整合接触。
3.石碳系中统威宁组(c2w):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状灰岩,粉晶结构,块状构造中部夹角砾岩,含珊瑚、腕足化石,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等,风化面为灰白色,局部有铁质侵染,与大塘组整合接触。
4.二迭系下统——(1)倒石头组(p1d):上部黑色页岩与泥灰岩互层,中部呈黑色页岩夹薄层沙岩,含植物化石,下部为杂色黏土、黄铁矿及煤线,与威宁组呈假整合接触(2)栖震组(p1x):为浅灰色厚至块状细晶白云岩,风化面为灰黑色白云质灰岩。风化后成团块状小虎斑,成分为方解石(70%)和白云石(30%)越往上白云石逐渐增多。含丰富珊瑚化石,与倒石头组整合接触。(3)茅口组(p1m):上部为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状灰岩,中部为灰色厚状灰岩与灰色琥珀斑状白云质灰岩互层,岩性较纯,层理不发育,表面有雨蚀沟槽,含珊瑚等化石,下部为灰色厚状不规则琥珀斑状白云质灰岩,与栖震组整合接触。
5.二迭系上统蛾眉山组(p2b):上部为黑色气孔状杏仁状玄武岩,块状玄武岩,部分地段见柱状节理或球状风化;中部为紫色、紫红色凝灰岩,可见由粗细的韵律变化层理,下部为玄武质灿集块岩。含灰质角砾玄武岩,含灰质角砾凝灰岩。
②构造:普渡河----西山(滇池)大断裂
大断裂为昆明地区南北向的主干断裂。西山龙门一带,断面向东倾斜,产状较陡,近于直立,东盘下降形成昆明断陷盆地,西盘上升形成观音山、西山及龙门等地貌景观。该断层控制了昆明地区的地层、构造、矿产及地形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③岩浆岩:该地区有气孔状、杏仁状玄武岩及块状玄武岩,玄武质火山集块岩,含灰质角砾玄武岩,含灰质角砾凝灰岩。
④地貌:西山大断裂西盘上升形成了观音山西山龙门,东盘下降止水形成滇池山及龙门(断层崖)等地貌景观。滇池为断陷湖泊,西岸多为半岛、海湾,地形起伏较大;北岸、南岸、东岸地形起伏较小,有八条较大的河流注入,形成河口三角洲,冲积扇等沉积。
西山小石林,由二迭系栖霞和茅口组的灰岩、白云质灰岩构成。地表岩石在雨水和地表水的作用下,风化、容蚀形成岩溶地貌(又称kast地貌)。石笋、石芽、石柱、溶沟、溶槽、溶蚀漏斗等地貌随处可见。
⑵武定地区
1.地层:在五孔桥观察了辉绿岩与三叠系资组的接触关系及灰绿岩体的岩石特征(球形风化)。经过观察,发现二者的接触面的特征是:接触面呈波状起伏,面上有一层厚厚的灰褐色钛铁矿及褐黄色的古风化粘土层,且厚度不一,二者呈沉积接触关系。辉绿岩中无舍资组的俘虏体,其上舍资组中底砾岩无烘烤蚀变现象;辉绿岩中长石高岭土化现象明显。
在雷刚厂观察了三叠系舍姿组与寒武系西王庙组的接触关系。
西王庙组:为紫红色泥岩与黄色粉砂岩互层。
舍姿组:为紫灰色泥岩夹多层浅灰黄中层状粉砂岩为主。底部为灰黄色薄、中层状含细砾、含鲕状赤铁矿不等粒石英砂岩夹泥质粉砂岩,接触面为含砾粗砂岩。二者的接触关系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
提 纲
实习时间、地点、路线和目的等
二、实习区概况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报告
三、实习内容
主要是野外所看到的内容和老师讲课的内容,包括地层岩性背斜、斜等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这门学科有了深刻的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大都是理论上的,往往与实际状况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地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我们09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与4月23日在黄勇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的工程地质实习。
工程地质实习的目的
学会对肉眼的岩石判别
了解湖山地区沉积岩的每一层的岩石组成及其颜色、厚度等
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用地质罗盘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
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工程地质实习过程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我们到达湖山地区,观察湖山地区的地质地貌,肉眼判别岩石,采集岩石标本,并且用地质罗盘实地测量岩石的产状,判断背斜和向斜;其次,我们去参观南京地质博物馆,了解中国石文化。当天下午三点结束工程地质实习,返回学校。
工程地质实习内容
认识湖山地区的岩层
湖山地区位于南京城东大约28公里,处于宁镇褶皱束南带,有三列山组成,其走向为北向东。自南京有公共汽车通汤山镇、湖山地区,交通便利。于早在一百多年前,日本的小野田家族就对湖山地区进行了研究。而国内着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也对此作过研究。在湖山地区所观察到的岩石主要以沉积岩为主,还有少量的侵入岩。这里地层出露齐全而清楚,易于观察,在宁镇地区是少有的。志留系高家边组、坟头组出露较好,茅山组很不发育,仅零星可见。五通组、孤峰组发育良好,剖面切割得清楚。龙潭组中下部的页岩与砂岩暴露,易于观察。青龙群在棒锤山西端便道旁下部地层剖面十分清晰。
在开始实习时,老师给我们介绍以下内容:
一、志留系
1、高家边组(s1g)
主要由土黄色页岩(质感滑腻,易折断)及泥岩组成,厚度大于293.5米;据资料,高家边组含有多种笔石。高家边组与上伏五峰组的接触关系可能为整合接触。
2、坟头组(s2+3f )
关键词: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质实践教学;秭归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30-03
一、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与专业设置
实践教学是保证地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目前,实践教学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实践教学改革已成为高校中的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2]。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新兴学科,以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信息科学(遥感、地理信息、卫星导航定位)的交叉为特色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沿学科。它在国土规划、城市建设、资源勘察和管理、灾害预防与预报、地质环境研究、全球变化模拟、水体监测等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本专业基于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应用地球科学和必要的数字化制图知识,通过对各类图像的数字处理和解译,快速、准确、大量地提取各种信息,建立数据库和数学模型,着重于研究并解决地质环境与自然灾害、资源、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勘察、规划、管理和动态监测等问题[3]。2003年,我校开办该专业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学科定位主要以计算机科学为主、地学为辅。随着国际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的更新,并为了突出我校学生与其他学校本科生在专业上有特色性的差别,本专业在开办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程更加突出了地学课程的地位。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变化不仅在于学分数量的增加,更在于地学课程的具体化和专业化。如,由2007年的地质学基础课,分划成《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和《地史学》四门课程,从而能充分保证学生能受到专业、更扎实的地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训练;此外,在以往基础上,增加《矿物学》、《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能丰富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对专业应用的兴趣。在实践教学环节,三峡秭归地质实践教学课程建立在为期一周武汉周边地质认识实习基础之上,实习周期增加、实习内容增加,是本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实习课程。作者通过多年带课经历,对本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有些基本认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
二、实践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
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站坐落在距三峡大坝1Km的新秭归县城,是我校继周口店、北戴河之后的第三个教学实习基地。实习区位于扬子地台鄂黔台褶带与四川台向斜两个二级构造单元过渡区段的黄陵背斜内,结晶基底及盖层出露广泛,构造比较发育,岩石类型丰富,基础地质教学内容齐全。实习区(包括江北)距今18亿年前的古元古代到距今百万年前的新生代之间的各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发育比较完整,出露较齐全,具有不同时代的地层、各种类型齐全的岩石以及路线尺度、露头尺度等各种类型的构造现象;实习区内崩塌(危岩体)、滑坡、泥石流、溶洞塌陷以及大型典型工程(如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链子崖危岩体、新滩滑坡等)具有实例可看;区内具有典型的峡谷、岩溶等地貌类型,为地理学、地貌学、旅游、美术等专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教材;此外,实习站交通便利,生活环境良好,是一个集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地球化学、旅游等几位一体的综合性野外实习基地[4]。
三、实践教学内容和阶段规划
为期一个月的秭归地质实习,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具备以下基本技能:掌握三大岩类的野外观察方法与描述内容,以及地层系统的建立原则;掌握野外褶皱、断层等构造现象的识别、观察与描述;掌握野外相关地质图件的绘制与要求;具备一定的资料综合分析和整理能力,独立完成实习报告的编写,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地质学基础。实习期间,教学形式多样,如室内教学、老师领教、学生半独立教学、学生独立填图、阶段性考试、报告编写、学术报告以及学生自由答辩等。整个实习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1.领教阶段。该阶段安排教学路线12条,学生由老师带领,采取老师讲解、学生记录观察的方式,主要使学生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掌握野外三大岩类以及褶皱、断裂构造的野外观察、识别与描述方法。主要路线安排如下:①实习区踏勘:主要向学生介绍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与要求,包括:地形图、罗盘和野外记录本等的正确使用;标本的采集与编号要求;另外,实地向学生介绍实习地自然地理和地质概况。②地层路线(含褶皱、断层内容)。翼家湾―九畹溪震旦系和寒武系地层路线:带学生观察震旦系与寒武系地层的岩性特征以及岩性组合特征,观察层间褶皱构造、断层构造、以及层间劈理构造等;了解信手剖面图的绘制,并绘制翼家湾―九畹溪震旦系地层信手剖面图;九畹溪―链子崖地层、构造与灾害地质路线:带学生观察寒武系至二叠系地层的岩性特征以及岩性组合特征,观察层间褶皱构造(平卧褶皱)、九畹溪断层,观察认识新滩滑坡与链子崖危岩体;泗溪震旦系路线:带学生观察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观察震旦系地层剖面,观察各组地层的岩性特征以及岩性组合特征;观察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及其特征。③岩石路线。黄陵岩基茅坪复式单元岩浆岩路线:岩体类型为侵入岩,主要为兰陵溪岩体、中坝岩体、太平溪岩体、堰湾岩体和东岳庙岩体。主要观察岩体的岩性特征、脉体特征及其穿插关系等;黄陵岩基黄陵庙复式单元岩浆岩路线:岩体类型为侵入岩,主要为三斗坪岩体、青鱼背岩体和小滩头岩体。主要观察岩体的岩性特征与脉体特征等。④变质岩路线(含褶皱、断层内容):观察崆岭群区域变质岩岩性特点,了解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的基本特点,观察变质岩区构造特点。⑤实测地层剖面路线:选择泗溪日月坪南华系莲沱组作为实测对象。让学生掌握实测地层剖面的基本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测地层剖面工作。
2.室内授课。①区域地质介绍(3学时):简述实习区区域地质特点、区内地质特征,概述构造运动与沉积发展史。②实测地层工作方法(2学时):介绍实测地层剖面的意义与工作方法,分工、注意事项;讲解实测地层剖面的后期资料整理、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与注意事项。③野外地质填图工作(3学时):介绍地质填图工作的意义与方法,实习区地质填图范围、填图单位与相关要求等。④实习报告的编写与附图的绘制(6学时):向学生介绍编写野外地质实习报告的意义、报告的格式、章节与相应内容、报告主要附图的绘制方法与要求等。
3.半独立阶段。选择高家溪震旦系地层作为填图单元,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掌握野外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并分组练习。
4.阶段性考试。安排一次室内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前期路线教学阶段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对前期的实习内容有个全面的掌握、巩固和提高,并为后期的独立填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5.独立填图阶段。学生独立完成测区的填图工作,老师在填图区主要地段留守及时指导与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
6.报告编写阶段。学生按报告编写和图件绘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告的编写与装订。
7.自由答辩。在独立填图阶段结束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报名,自由选题,以PPT形式,汇报实习成果及其中存在的疑问等。
8.学术报告。在实习期间,老师选择与实习相关的内容,以PPT形式,开展相关教学内容或者科学研究的学术报告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多地了解地质实习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对地质相关学科的兴趣。
四、实践教学效果
此次实习,学生在对理论的深层次理解、对专业的认识和对自我人格锻炼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收获。
1.教学内容本身。实践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地质相关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实践性认识。在开展此次实习工作之前,学生已学过《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学》等课程,但平时对理论的理解仅停留于书本和课堂,缺乏对地质知识的直观认识。通过实践教学的学习,学生认为对课堂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实习也在学生脑中形成了基本的地质工作步骤、程序和规范。经过前期的野外观察实习,建立了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分析研究的方法,对我们以后的工作至关重要。
2.对专业的认识程度加深。由于本专业相对我校其他专业而言较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且处于道听途说阶段,缺乏对专业的理解。通过此次实习,学生普遍认为所学的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明白了未来就业和继续深造的具体方向,更加积极地热爱和投入目前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中。
3.人格锻炼。野外实践教学中,具备独立填图环节,其具体实施过程是要求学生在没有老师带领的情况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面积约1.2km2的地质填图工作。工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制订工作计划,分配工作任务,指定相应工作的负责人;遇到知识分歧时相互辩论,在老师的鼓励下,勇于创新,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在野外遇到行动上的困难时,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在野外的生活上,学生艰苦朴素,能克服生活条件的困难;在需要当地老百姓帮助时,不再畏缩犹豫,能很好地跟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从挑战自我方面,除追求科学、追求真知的态度外,还要有不服输不气馁的态度,累了,再坚持一下就会有重大的发现;伤了痛了,忍耐一下,你就能成就一只队伍……
五、教学过程中的工作体会
1.踏勘阶段。踏勘是整个教学实习的最基础路线。在实习过程中,应教授学生开展地质工作的基本思维方法,即宏观――微观――宏观的工作模式。有的老师在领教过程中,只要遇到教学点,就让学生近距离观看,使得学生没有一个宏观的概念,没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因此,在学生近距离接触教学点之前,让学生手持实习区地形地质图,使其明白其所处的地形位置、地质区域,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在观察描述结束后,再远距离观察,用宏观思维的方式思考,总结此教学点与其他教学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后再做总结,不能盲目灌输。踏勘时,要求教会学生熟练使用罗盘。有的学生没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不能熟练使用罗盘;可现场携带一块小黑板,将书本中阐述的岩层产状理论用图示的方式给学生演示并讲解;将小黑板作为岩层面,让学生模拟测量产状,并教给学生在不同图件(如平面图、剖面图)中正确的产状表达方式。
2.素描图的现场描绘。在野外,有的学生为了室内野簿的美观和整洁,遇到构造观察点时,不愿使用野簿方格子页面,而是采用随手的笔记本。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的素描比例不协调,室内整理时图件失真。在这种情况下,应引导学生在现场使用野簿,教授其简单绘图方法,教其采用地形突变点作为绘图控制点、使其学会估算现场的实际距离或高度,以便接近真实地进行素描。
3.变质岩的教学观察。同岩浆岩的教学形式基本相同,但有所不同的是,某一教学点可见的变质岩岩性多样。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以某一种岩性为例,讲述描述方法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集不同的标本,老师现场认可后,让学生回到室内,对野外标本进行观察和详细描述。
4.室内野簿检查。由于野外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在野外对教学内容的消化也是有限的;此外野簿检查结果可以作为实习平时成绩的依据。因此,需要在野外教学后,在当天下午或者晚上进行室内野簿的整理和消化。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告知学生野簿检查方式和具体时间。实践证明,在学生上交野簿前半小时以小组抽查的形式效果十分显著。
5.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第二天的教学。在当天野外教学结束时,现场总述教学内容,简要介绍第二天的教学内容,并对学生提出疑问。学生回到室内,复习理论知识,带着疑问参加第二天的实践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第二天野外实践的积极性非常高。
6.结合学生专业进行实践教学。为了让学生明确野外地质实习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在野外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专业特征,讲述各教学内容在专业中的体现。此外,由于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较新的专业,相对本校其它地质专业而言,其在人才市场上的认可度还较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有必要在此次重要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进行适当引导。在进行矿物含量估计和岩性定名时,是否可以通过影像的解译快速和准确的实现呢?在地质灾害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链子崖顶远距离观察对面的新滩滑坡,遥看就如一幅影像图,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滑坡的野外地貌特征,如何使用遥感影像快速解译滑坡并圈出边界呢?
以上仅仅是教学中几个简单的例子,但是,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例子,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应用方面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会有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建朝,薛春纪.实践教学是保证地学教育质量的关键[J].中国地质教育,2004,(1):24-25.
[2]梁四海,万力,王旭升.实践教学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贡献[J].中国地质教育,2006,(2):86-88.
[3]/
关键词:工程地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土木工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106-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行各业大兴土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要保证项目建设安全,需要对建设场地进行工程地质条件勘察,才能进入设计、施工、建设阶段。纵观世界各国的建筑工程事故,以地基基础事故为主。地基基础是建筑物的地下隐蔽工程,费用约占总造价的20%~25%,一旦出现事故不易觉察,修补处理较为困难,所需费用较高。实践证明,地基基础问题在相当程度上与工程地质问题相关,是涉及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大问题。而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也有人进入相关领域从事工程地质勘察设计、规划和管理工作。可见,具有良好的工程地质知识对他们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意义重大。
工程地质学课程的特点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的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条件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为大型项目工程建设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拟建工程场地进行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为地基基础设计提供合理建议,对于场地存在的地质问题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处理措施,为地基加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同时,还要研究评价由于工程兴建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对工程建筑本身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如何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等问题。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工程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阅读地质资料、查明和分析工程地质条件、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能够看懂地质资料,必须清楚建设范围内的地质条件,了解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及应该采取的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设计和施工,才能有效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为后续的土力学、基础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为以后所从事的工程建设工作提供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特点表现为:(1)教学内容多,涉及多个学科。仅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工程地质学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矿物与岩石、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地质构造,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地下水,地貌及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地质问题,岩体工程稳定性问题,岩土的工程地质分级分类,工程地质勘察等。该课程涉及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土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动力工程地质学、区域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勘察、地基处理等相关内容。(2)概念多,实践性强。工程地质学涉及许多名词概念及专业术语,许多理论知识比较抽象,直接理解往往有一些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的途径加以解决,表现出较强的实践性。(3)学时不多。一般土木工程专业只有30~40个课时。由于教学内容丰富、教学难度大,要上好这门课具有挑战性。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教学现状
重视不够 工程地质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学生还没有感觉到它的重要性,以为不是主要专业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不大,导致学生不具备工程地质方面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对以后所从事的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部分内容比较枯燥 初次接触本课程的学生感觉比较陌生,由于工程地质基础知识理论性较强,概念多,与工程实际联系较少,学生会感觉乏味,学习兴趣降低。
野外地质实习基地缺乏 工程地质学实践教学包括室内实验和野外实践实训教学。室内实验涉及土工方面的实验及各类矿物、岩石标本实验室、地质构造模型室等,大部分高校都有。一般地质类的工科高校都有野外固定的地质实习基地,而对于大部分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来说,野外实习基地相对比较匮乏。由于实践教学条件不足,使大部分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具有地质学方面的感性知识往往是很困难的。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
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网络技术已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交流的工具之一。传统的授课方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成为关键。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结合专业需要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整编教材 首先,应结合土木工程专业方向和专业需要,以及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以前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工程地质的有关知识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读懂地质资料,能够利用地质资料完成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教学内容不仅应包括工程地质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要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要在知识覆盖面、深度、广度上下工夫,不断完善工程地质学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在工程地质学方面的专业素质,构建优良的教学体系结构。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优选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载体,是人才培养的依据,只有使用高质量的教材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由于工程地质学教材很多,且各有特点,从中选出适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理想教材至关重要。一本好的工程地质学教材,不仅要涵盖工程地质领域的基础知识,还要通俗易懂、重点突出,将整个工程地质领域众多基本理论和方法浓缩成系统性和专业性兼顾的知识体系。由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限制,适合自身专业特色的工程地质学教材不多,因此,授课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优化教学的方法是在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加工精练、补充提高,及时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加入工程地质勘察新技术、新规范,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做到理论知识恰如其分地与具体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不出课堂就能够把主要知识点与实际工程无缝对接,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坚持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增加信息量。比如,在讲“矿物与岩石”这一章节时,若仅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很难讲清楚,而且学生也难以理解、想象出各种矿物与岩石的特征,而利用多媒体将常见的矿物和岩石的真实图片放在大屏幕上讲解后,再进行室内实习,学生很容易就能识别出常见矿物与岩石标本。同理,把地质图的阅读、地质灾害的形成、预防与处理、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常见工程事故及处理措施、工程地质现场勘察技术等内容采用图片、声音、动画、文字、录像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见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而且还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应构建课程教学网站,将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课件、录像、实纲、作业练习、在线测试、交流、答疑等挂在校园网上供学生随时查阅,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开放式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环境。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平台,弥补课堂教学课时少的缺点。
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单纯理论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听课时间稍长,学生就容易疲惫,导致精神不集中。只有理论与案例教学结合,才能调动学生思维能动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由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积极运用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实践化,其捷径是采用工程实例分析,即案例教学。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运用适宜的工程实例资料,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集体协作,对具体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案例教学具有参与性、启发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如对于常见的地震等地质灾害,先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地震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发生、发展以及结果和危害等,再通过如“5.12汶川地震”等地质灾害进行案例教学,学生会对授课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并在短时间内铭记于心。
创建完善的教学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实习条件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学生亲自接触各种真实的地质现象及工程地质问题,并利用已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考察、辨析它们,进而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可根据实纲要求,安排校内实验与野外实习。校内实验主要包括实验室矿物与岩石标本观察和地质图的阅读等,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识别能力,训练学生地质图的读图能力。实验内容为:观察标本、鉴别区分常见的造岩矿物与常见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通过阅读地质图,要求学生讲述图上所表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其产状、接触关系等。每次实验前根据实纲要求,教师制定实习任务,让学生做预习,设计实验方案。实习时以教师现场指导、教学示范、学生自主探究方式进行。比如,对矿物、岩石的鉴定及描述等方面,通过实物介绍、实习操作示范等,使学生在短时间掌握要领,顺利完成实习任务。野外实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野外实习的内容主要是进行各种地质构造的野外观察、地质绘图、工程地质勘察,地质资料的现场记录整理等。教师在野外现场对实习内容要点反复讲解,示范操作要领、步骤;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勤思考、勤动手、勤问、勤记录,即勤于动手考察地质现象、勤于思考产生这种地质现象的内外因素、勤于对某些问题进行较深入探索和研究。通过野外实践环节锻炼学生对自然地质现象的观察识别、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原始数据资料的收集和编录的能力,能够让学生懂得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土木工程与地质的密切关系,熟悉土木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地质问题及处理方法,及时消化和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此外,走出校门进行野外地质实习,还可以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有利于增强学生体魄和意志力。
改变现有成绩考核办法 工程地质成绩分为两个部分,即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成绩。理论教学成绩考核应多方面考核评定学生成绩。其中,考试成绩占60%(理论知识的考核应结合工程地质学课本,以闭卷的形式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平时成绩占40%,其中,课堂教学成绩考核占平时成绩的15%(主要考查上课表现);课后作业及论文等占平时成绩的25%。这种考核方式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可避免学生考前突击记忆,考完后很快忘记的弊端,提高学习效果。在实习成绩考核中,实习纪律占20%(考察学生实习是否缺席、迟到、早退等),集中实习占60%(其中原始记录及实习表现占20%,实习报告占40%),同学之间相互考评成绩占20%。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对实习全过程进行考评,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服务于教学,针对专业需要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考核办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地质方面,专业素质,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从事工程建设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家齐,陈新民.工程地质[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白明洲,王勐,刘莹,巩慧.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6,(2).
[3]刘起霞,邹剑峰.工程地质学中的虚拟现实技术[J].中国地质教育,2006,(2).
(安徽建筑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通过对安徽建筑大学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和分析,结合勘查技术与工程学科发展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指出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本文对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开展详细分析,并提出改善方法和途径,为提高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勘查技术与工程;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53-02
1 实践教学必要性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以从事研究地质勘查技术方法来获取与矿产资源、能源和工程建设场地相关的地质和水文信息,并评价其地质条件或工程地质条件,为资源开发、场地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服务的工程科学,属于实践性很强工科专业[1,2].
实践教学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而且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素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作用是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3,4].
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环节中占有相当部分的比例.在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往往和其他理论课程相互冲突;而且,实践教学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远远超过理论教学,在监督管理和具体实施方面尤为困难.这些困难不仅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而且会导致专业自身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完善教学组织、管理方面的不足,并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位置.
2 实践教学常见问题
2.1 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较差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实习往往安排在学生刚结束公共基础课程之后,还没有真正接触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生对该专业认识仅仅有模糊的认识,并不清楚以后专业学习的方向和以后所从事工作的内容,因此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激发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往往在实习过程中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并没有带着老师布置的实习任务进入实习现场,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善于主动思考寻找答案.
当前在校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实习中自由散漫,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实习中只有少数学生能结合书本与工程实际情况积极思索、主动向老师询问.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有些实习场所位于山区,交通不便,有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在实习路途中叫苦连天,抱怨条件艰苦实习劳累,影响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
2.2 对专业知识讲座重视不足
在开展专业实习之前,针对实践教学任务和场地情况,实习教师安排相关的专业知识讲座,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和基本知识普及,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以便在实习现场能把工程现场信息与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些专业基础知识讲座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认为理论知识枯燥无味,从而大大减少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
2.3 实践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实践教学在整个专业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联系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奠定了今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实践基础.因此,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实践内容必须和社会需要相紧密结合.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实习一直传统工程地质学的教学内容,实践项目固然是几年来不断提炼总结而成的,但是今年来随着学科自身的发展,专业领域的范畴已经有所拓展.应该紧密结合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发展需求,多方面开展地下工程的实践内容,改变以往地质认识实习为主体而工程实践实习为辅的现状,可提高学生的实习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今后发展.
2.4 考核制度不完善
实习考核通常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实习记录情况和学生填写的实习报告进行综合评定,这种成绩评定方法缺乏一定的灵活性,有时候不能全面有效的反映学生实习成绩.有些学生实习过程中没有积极主动学习,等到实习结束也没有学到太多知识.为了蒙混过关部分学生投机取巧通过拷贝他人的实习报告和图表进行修改,并改头换面后上交,使得老师难以准确判定成绩.现的实习教学成绩考核体制只注重最后上交的实习报告和图表,而忽略了具体的实习过程,导致最终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老师的实习教学效果.
3 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途径
3.1 培养学生吃苦精神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性质是矿物勘探或者工程地质勘察,而这些工作的场所往往位于偏僻的山区或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甚至部分工作场所位于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生活条件艰苦.因此,在学生时期培养艰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敬业品质是很有必要.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不断培养学生吃苦精神.首先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制定严格的实习计划,认真按照实习路线完成实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组织纪律性;其次,带队老师以身作则,在实习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树立自身形象;第三,在实习过程中要关心和鼓励学生,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吃苦精神,随时关注学生身体状况,在实践过程中询问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2 注重培养学生兴趣
在理论知识学习中,学生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认识浮于表面,无法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而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专业本质,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对本专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性.
一方面,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学习把握工程建设的热点,合肥市真正开展地铁1,2线建设,带领学生进入地铁工程建设场地,结合水文地质条件,针对工程建设中的难点和特点,分析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类问题,分组展开相关课题的讨论,提出工程措施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聘请勘察、设计和施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开展知识讲座,请具有丰富实践知识的专家结合他们遇到的典型工程实例,详细讲解本专业特点和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热爱本专业.
3.3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勘查技术与工程是一门强调实践性的综合性学科,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采用野外实践和室内辅导相结合.在结束野外实地参观后,对整天的观察内容再次进行讲解讨论,并对第二天要行走的线路进行介绍,针对第二天的实习内容进行理论辅导,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进行自学,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走走停停学到的知识也是间断、零碎、不完整的,为了达到系统学习的目的实习老师可以将实践教学中涉及到的地质现象、地质景观、地质灾害、由于地质的原因造成的工程事故,以及工程地质的处理措施等现场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后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学生结束野外实习回到学校后在集中进行讲解,将实习内容理论化、系统化,并与今后的工程应用领域进行紧密联系,让学生得到反复训练.这种教学方法既能让学生全面理解实习过程中见到的地质、工程现象,又能牢固掌握书本中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得实践教学的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
3.4 完善考核制度
理论教学可采用试卷考试方法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计算;而实践教学更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的具体应用和自身的体会感受,多采用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和平时表现等综合考核方法.因此,只有考核方式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才能充分反映学生课程掌握程度.
4 结语
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清楚认识在当前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通过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完善考核制度等方面措施来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礼仪,黄润秋.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5(4):34-38.
〔2〕陈强,王运生,韩爱果.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1(3):40-44.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的根本途径。土壤学是林业职业院校许多专业如园林、林学、园艺等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学生以后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土壤学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近几年来,我们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在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成绩评定等环节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土壤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土壤学系列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着如下问题或困难:
1.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专业调整,实验测定方法及实验内容也在不断更新,需要对大纲和备课内容做些调整。
2.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由于当前就业形势的改变,许多专业特别是林业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低;另外有的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使得学生对实验课重视不够,不能主动认真地完成实验操作。
3.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尤其在野外实习更为突出,使得部分课程实习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个别实验项目仪器老化、数量不足。
4.土壤学相关课程,如土壤学、植物生态学、土壤肥料学、植物学、植物营养学等,在实践教学中各自为政,存在实验课内容安排不够系统和协调、野外实习分次去相同地点实习不同的内容造成的时间及经费浪费的现象。
以上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土壤学及其有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现象,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有必要进行调整和改革,并不断深入研究总结,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
1.实验准备工作的调整
长期以来,在《土壤学》等实验课教学中一直沿用“家长包办式”的教学方法,即实验中所用的仪器、试剂、材料等都由实验员事先准备好,学生按照实验老师或实验课本上讲解的步骤完成实验,此种做法的后果是学生对整个实验了解不够,失去许多锻炼机会,在今后的实习和工作中很难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把“包办式”改为“独立式”,任课教师之间经充分讨论,确定每一项教学内容和方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完成仪器的准备、试剂的配置等前期工作,再根据实验操作步骤完成整个实验,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2.实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创新指导方法,活跃实验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求知、创新的欲望及积极参与的热情。过去的实验教学方式为“填鸭式”,上课时实验老师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并演示基本操作后,学生按实验操作步骤看一步操作一步,非常机械地完成实验。此法对操作技能差、不愿动脑的学生比较合适,实验秩序也很容易控制,但对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意识、思考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直接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对实验知识掌握不够深入、扎实和灵活,很难在今后的教学实习和工作中得到很好的运用。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在教学中改“填鸭式”为“讨论式、提问式、互动式”,改“抱着走”为“推着走”的教学方法,督促学生独立地完成实验内容。基本作法是:要求学生实验前对实验进行书面预习,对不明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解决;实验前老师对主要实验内容及注意事项进行重点讲解,对有些操作步骤及现象采用提问、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对内容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例如使学生懂得在土壤质地测定时“土壤中加草酸钠溶液和搅拌的目的是什么”,在水分测定中的计算“分母为什么要用烘干土的质量”,在土壤有机质测定中“为什么要根据土壤有机质大致含量确定称样量”等。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老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到巡视观察、指导与释疑上,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验(这一点非常重要)。另外,对实验操作过程中在实验仪器、试剂、操作等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由老师解决。以上改革措施的运用,使学生的实验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学效果发生很大改观。
3.实验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
以前的实验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期末试卷考试来评定,存在学生互相抄报告和期末搞突击、死记硬背现象,不能很好地评价学生实验情况,对平时学生实验也起不到很好的督促作用,因此必须对学生的实验成绩评定方法进行改进。改进原则是,既注重实验过程又注重实验结果,既要评价平时成绩又要评价综合成绩。改进后的成绩组成及所占比例如下:出勤情况10%;预习情况5%;实验操作表现30%;回答问题5%;实验报告20%;考试30%。另外,实验课的期末考试根据情况采用动手操作和笔试两部分。这样增加了平时成绩所占的分量,可以真正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避免或减少学生只凭考前搞突击复习及互抄报告等不良现象。
4.建立实验情况及时反馈制度
实验信息反馈主要是在下次上实验时,老师把上一次在实验课中和批改实验报告时发现的问题及时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自己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好坏。信息反馈在实验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既能使学生了解前一次实验的综合情况,增加经验教训,有利于下一次实验的进行,还能督促老师及时总结实验情况和认真批改实验报告。
三、教学实习的改革
教学实习是土壤学等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堂理论部分相辅相成,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前土壤学及有关课程的教学实习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实习经费不足、手段及内容单一、相关课程协调不够、同一实习地点几门课重复进行、带队老师少等,造成的结果是交通费所占比重过大,浪费现象严重,有的实习流于形式,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实习效果差。针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土壤学系列课程教学实习进行了如下改革。
1.协调土壤学相关课程,整合实习资源,提高实习效果
针对相同学生分次去校外同一地点实习不同课程内容所造成的时间和经费的浪费以及指导教师不足和有的实习课程没足够经费到野外实习等情况,我们把《土壤学》《植物生态学》《植物学》《地质学》等课程实习结合起来,改为一次去相同的野外实习点实习不同的内容,这样实习经费和指导教师相对充足,实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几门课程专业知识综合考虑,融会贯通,实习效果有了大幅度提高。这样做能节省不少交通费,使课程实习经费相对充足,可以多选几个实习点,实习内容更加丰富。
2.调整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传统的实习一般把土壤分类、分布及土壤形成作为主要内容,但该部分并非土壤学的主要内容,而且须跑野外,花费太高。一般一个班一周的实习经费仅能满足外出一天的野外实习,而其余时间在校内实习,内容安排上也大多不合理。为此,我们结合土壤系列课程的特点,增加校内实习内容,把土壤肥力调节措施、土壤性质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等列为实习内容,并开设试验设计内容,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及自己的兴趣设计一些简单的可操作性强的试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而且在实习中检验了实验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对实验课知识的回顾和再学习。
3.改革主要以外出为主的组织形式,增加实习的灵活性
将传统的实习内容如土壤类型及性质、成土因素与土壤形成关系等由野外实习改为室内多媒体播放与野外观察典型样点相结合,其它实习则安排在校内进行,时间上以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为主、占用课上时间为辅,方式上以学生自主开展为主、老师重点答疑指导为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音像资料,充实讲课内容。充分利用网络上大量的音像资源和自制音像资料,将课堂上不易讲解、或者讲解不清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选取典型的标本如矿物岩石等以利于学生掌握,同时丰富课程内容,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4.改革实习成绩评定方法
以前实习成绩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存在片面、不合理现象,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监督和督促不够。改革之后的实习成绩包括两部分:一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由指导教师和同组学生评定;二是实习报告成绩,由学生汇报实习报告、老师根据报告内容评定。这样既注重实习过程又注重实习结果,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实习效果明显提高。
四、改革的效果分析
第一,通过内容的改革,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也使许多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更加有趣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通过改革实习的组织形式,整合土壤相关课程的实习安排,使实习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费用有效率提高一倍,师生比提高,可获得更多综合知识,对疑难问题从不同的知识角度讨论解决,使学生获得更合理更准确的解释,实习效果好。另外,减少了由于校外实习而对学生上公共选修课造成影响。
第三,校内实习试验内容的设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实施,自己总结,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的组织方式也增强了学生间的协作能力。
在晶体化学部分减少了一些“普通化学”中已经学过的概念和内容,如化学键、原子(离子)半径、晶体场理论等内容。重点通过球体最紧密堆积原理、离子类型、配位数及配位多面体等了解晶体化学成分与内部结构的关系,避免了内容繁杂,重点及中心不突出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晶体和矿物的形成与变化部分,删除了“普通地质学”中已经学过的形成矿物地质作用的内容,突出了成因矿物学的基本内容,使教学内容更为简洁明晰。
在矿物学各论部分,突出各大类矿物的晶体化学性质与其形态及物理性质的关系,使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各大类矿物为什么具有特定的形态及物理性质的原因,便于学生掌握常见矿物的鉴定特征。
对于与本课程相关的科学技术新进展和新成果,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引入教学内容之中。
低学时专业“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内容调整
(1)基于专业要求及学时数的限制,在结晶学部分,重点讲述晶体的概念、晶体的基本性质、晶体的对称及分类,删除了晶体的定向、聚形分析及单形符号等难度较大的内容。
(2)删除了晶体和矿物的形成与变化部分的教学内容,因为该部分内容属于矿物学的一个分支—成因矿物学,从专业角度看可以不要求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
(3)加强了矿物的形态及物理性质部分的教学内容,观察和描述矿物的形态及物理性质是鉴定矿物的专业技能,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并用正确的专业术语描述这些性质及特征,掌握鉴定矿物的基本方法。
(4)重点总结几十种常见矿物的鉴定特征,要让学生记住每一个矿物的所有鉴定特征难度很大,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总结,如将相同颜色的矿物罗列在一起,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这样学生易于掌握。
“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教学建设改革
1.教学建设目标
本课程目前为校级精品课程,课程建设目标为三年内达到省级精品课程要求。2010年已出版了低学时专业教材《矿物学简明教程》,争取在3年时间内补充和完善高学时专业多媒体课件内容,充实课程资源,不断收集最新的科技成果补充到教学课件中。把“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教学水平和广泛示范辐射作用的省级精品课程。2.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活动自高校扩招以来,教师教学任务很重,疏于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活动,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经常或定期组织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活动,开展教学法研究,互相交流教学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心得和体会,学习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了解课程发展动态,总结和推广教学研究成果。
3.加强培养青年教师
给每个青年教师指定1~2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青年教师在主讲“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前,至少应给指导教师助课2~3次,指导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给予无私的指导,而青年教师自身也要努力钻研。对学生反映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可组织青年教师集体听课,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教学水平。
4.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在教学实践中,贯彻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研究、探索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努力实现四个转变: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转变;由教师单向注入式教学向师生互动式教学转变;由仅适应粉笔授课向适应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使用的教学方法转变;由仅重视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转变。
5.加强实验教学建设
加强实验室软、硬件环境建设,在实验室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修编不同学时数的实验教学指导书,补充实习矿物标本,建设开放性实验室,便于学生在课外也能经常进行复习,搭建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基础。
“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分为结晶学和矿物学两大部分,结晶学部分理论性强、抽象,理解和掌握起来难度较大。矿物学部分则内容繁多,死记硬背不容易,笔者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1.实施全方位、多视角的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图像形象化等优点,但学生做笔记困难,因此,在制作课件时切忌照搬教材,而是要将授课内容组合得当,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对一些难点内容则用板书讲解,并结合教具模型演示给学生看。如晶体对称型国际符号为4/mmm,讲解时以一个四方晶系晶体模型(如锆石、锡石)为例,首先进行晶体定向,确定X、Y、Z轴,国际符号中第一位4/m表示Z轴为L4,垂直L4有一个对称面P;第二位m为X、Y轴方向的对称要素,表明平行X、Y均有对称面,计有两个P;第三位m为X、Y轴角平分线方向的对称要素,表明平行X、Y轴角平分线方向均有对称面,计有两个P,总计5个对称面,其中四个直立,一个水平,它们有四条水平交线,根据对称要素组合定理,这四条交线为L2,故国际符号4/mmm对应的对称型为L44L25PC,如此讲解,学生就易于理解和掌握。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采用“启发式”、“提问式”、“小结式”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加强互动过程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引导学生多思考,多问为什么,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如“同质多象变体”与“异种”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前者是指成分相同但结构不同的几种矿物,后者是指成分结构相同,但在形态和物理性质上有所差异的几个矿物。授课时,先采用“提问式”,如提问“石英与燧石”、“立方体黄铁矿与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石墨与金刚石”等是同质多象变体还是异种,让学生思考,然后采用“启发式”,分析上述矿物的不同处是什么,最后进行“小结式”讲解结论,这样,学生便会很好地掌握这两个概念。
(2)多举例、多示范,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抽象难懂,如果常规地按教材讲授,便会流于死板,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中适时举例,活跃课堂气氛,往往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在讲授同质多象变体转变时,举一个“人老珠黄”的例子,以珍珠由文石转变为方解石为例来说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也易于理解。此外,对一些教材上描述不明确的难懂术语,可以举一些形象化的例子来解释,如对矿物毒砂的颜色,教材上描述为“锡白色”,90后学生根本不知道是什么颜色,讲述时举例为“一元硬币之色”,学生立刻就明白了。
(3)鼓励学生多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授课内容多提问,上课时没有时间,可在下课后或实习课上进行。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恰当处理,耐心解答。此外,在考试前要专门安排答疑时间,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达到教学计划的要求。
3.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督促学生学习自觉性
“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在教学中应加强考核机制,学生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总成绩10%)、实验考试成绩(占总成绩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60%)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是学生每次实习报告成绩,教师要直接给在作业本上,与学生见面,此举能有效督促学生学习。实验考试在最后一次实习课进行,由学生进行未知矿物标本鉴定,检验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期末考试是对本课程知识的全面和综合测试。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能有效督促学生学习自觉性,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使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严把实验教学关,保证实验课教学质量
在上实验课时,教师应简明扼要地讲解并示范实习的步骤及方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切忌将理论课上的内容大量重复,占用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导致完不成实习内容。实习课后,教师要逐一批改学生的实习报告,给出成绩,记录下存在的共同性的问题,并在下次实习课上进行统一讲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已决定定期举行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活动,对参赛优胜者给予奖励,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参赛热情和学习兴趣。参赛项目中有“岩矿鉴定”一项,因此,教师应根据竞赛规则和特点,指导学生针对性的复习,以便取得好成绩。2010年成都理工大学成功承办了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我校参赛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在该项活动的推动下,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教师应抓住这一机遇,引导学生高度重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3.加强实验课与理论课的结合与渗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
理论教学要为实验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实验课要达到验证理论课知识的目的。理论课教师要参加实验课教学,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及在实习中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后应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如对矿物的形态,在教材上描述为“细长柱状、针状、纤维状矿物密集平行排列,即形成纤维状集合体”,实验课时学生就不明白“纤维状”到底是矿物单体还是集合体,此时,就要向学生明确解释“纤维状”应是矿物集合体而非单体。
关键词: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实践性、综合性强。随着科技进步,地理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内容不断升华,地理学的实践教学日益重要。然而,长期不变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利于21世纪人才培养的进程,实践教学改革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地理学实践教学现状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强的学科,实践教学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地相关性的综合研究,这是地理学所特有的。由于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均匀,地理学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实践,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因此,地理学的实践教学包括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两大部分。长期以来室内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野外实习以观测、观察为主,后者是前者的综合与提高。地理学实践课并非独立存在、自成体系,而是相关课程的实践性部分,依赖其理论课的存在而存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不适应当前培养学生的需要,主要体现在:
1,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是理论的验证到认知的阶段,合理安排实践课是巩固和反馈理论课的重要手段。然而实践课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实践课的时间安排也受到多方面原因限制,在教学安排上理论课学时占绝大部分,实践学时只有一小部分。这种长期存在的以教学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性,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已不适合当前人才培养的要求。
2,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忽略创造性实验。实践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通过实践验证教材理论知识,仅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忽略了开设创造性实验,不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强调创造性实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基地作用。
3,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实验课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设计好实验步骤,并讲解清楚实验内容、步骤,学生则按部就班,更有甚者则干脆省去实验环节,照抄教师的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由于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缺乏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依赖性强,实验能力差。教师成为实验课的主体,实验效果也仅局限于验证,难以提升到认知阶段。
二、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依据与原则
(一)依据
1,全面的教育质量观。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知识质量观,以知识为惟一的质量标准,这种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近年来,一种全面的教育质量观被提出来。库姆斯指出:“这里所说的‘质量’还包括教和学的‘相关性’问题,即教育如何适应在特定环境与前景下学习者当前和将来的需要,还涉及到教育系统或准系统本身和其输入端(学生、教师、设备、设施、资金)的性质的重要变化,以及目标、课程和教育技术及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等。”教育质量“不仅包括其教育产品或服务(即培养人才、创造的科研成果以及提供的社会服务)的质量,而且还包括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的质量,例如教师的质量、课程的质量、科研的质量、基础设施及学术环境的质量。因此,依据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应从教师、课程设置、科研条件、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
2,学科发展的需求。目前,地理学有三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是实验化趋势,二是理论化和工程化趋势,三是全球化趋势。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强的学科,地球表面的属性和特征的资料主要来自于野外考察,地理数据的处理、各种地理现象的实验室模拟的迅速发展,使现代地理学主要采用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已经逐步从定性研究、半定量研究走向定量研究,要求在具备传统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方法的同时,还要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观测、实验与分析技术。
3,人才培养的要求。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实干型人才,因此,强调能力和智力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型”到“创新型”、“智能型”的转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教育和发展的焦点。现代地理学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培养具有学科创新能力的创新性人才是教学改革的重心。
(二)原则
1,探究性原则。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美国最为普遍的两种教学模式,通过确定研究项目或对不明确问题的调查和研究,达到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2,开放性原则。实践教学以开放学术前沿,强调科学研究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淡化同一性和确定性为目标过程,并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开放性原则实现了实践教学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个性化原则。每个人的学习方式、进度、知识积累存在差异,在实践教学中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突出个性,使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和解决问题。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导个体发展,并且重点突显学生个人的优势,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科学问题。个性化原则符合教育科学的发展规律,有利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一)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创新,积极引进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构建综合型、开放型、创新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地理学科学术性、应用性、技术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实验、综合性实验课程、专业阶段性实习、开放性实验、专业综合实习等实践课程为主线,形成验证性、基础性实验项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探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基础 综合一创新,循序渐进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验证性实验依附于理论教学,是该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的验证和训练。综合性实验是指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课程或多种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试验,是经过常规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后的高层次实验。
综合性实验课是理论课程与实验课完全脱离,是各门单独课程实验部分的整合。我们设置了自然地理
学综合性实践课程,该课程包括地质学、地貌学、气象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水文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实践课中植物地理部分的综合性实验采取室外综合性实验和野外实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在掌握本实验方法与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进行植物地理的实验实习。野外实习选择代表性、典型性和操作性强的区域,综合运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进行一段时间的野外实习。此外,近年来已独立设置的综合性实验课程还有《GIS软件与应用实验》、《地理CAI课件制作实验》、《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实验》、《GIS三维建模实验》、《地图与测量实验》、《区域与城市规划模拟实验》等,这些实践课程均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并且是单独考核。
探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是以“项目为中心”,一般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学生根据个人知识的储备和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形成科研小团队,围绕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
(二)革新实践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下进行创新,实现了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例如开放实验室、网络资源,利用校外资源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环境。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环节中融合、运用,从而达到提高实践技能的目的。
对一些特殊的实验项目,通常无法在正常的上课时问内完成,可采用开放性买践教学模式,例如日月食、行星大冲以及其他特殊天象观测等项目。依托教师科研项目进行的探究性、创新性项目通常采用该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在教师指导下在实验室、实践基地进行科研工作,使学生在校期间能直接接触生产实践,接触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又使学生明了学科发展前景,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进行开放性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和实验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学习的机会。学生除在实验课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外,也可在课余时间做实验,可以不只一次地反复练习,直到得出满意的实验结果。
(三)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目的不仅只是验证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1鼓励设计实验方案。鼓励学生可以不按照规定的实验步骤,自行设计实验,或者是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用品、实验方法及步骤等。如调查某区(地段)小气候,先让学生思考,设计观测气象要素、观察步骤,思考如何完成实验报告等等。然后再由教师指导修改方案,学生的方案不断改进、完善,直至符合实际操作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设计的方案提出意见并解释原由,学生根据教师提议再改进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直接参与实验设计,理论知识得到复习巩固,并上升到认知阶段,是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2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对实验课感兴趣的学生以自愿为原则,参与实验准备工作。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验,对实验由准备到完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既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全过程的能力,又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实验的重要性,更好地维护实验仪器和设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基地建设,与实习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实现共建实习基地的目的。与多所中学建立了以师范生技能综合训练为主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舞台,磨练教学技能。在野外实践教学中,经过多年的积累,建立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尤其是罗浮山野外实习基地。注重罗浮山野外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压制,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也为景区展览室提供标本。通过不断积累,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资料,罗浮山野外实习基地也成功晋级为校级实习基地。
(五)编写实践课程教材
实践教学指导书是教学大纲实践性部分的具体化,是根据开出的实践课程来选择适宜的教材或是由教师、实验员根据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由于实践课不被重视,有些实践课开出后,没有实践教学指导书或实践教材过于简单或是不完整,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编写实践课教材。一本体系完整的实践教材能指导学生顺利进行实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实践教学指导书的编制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各门实践课程的具体特点而定。实践指导书的编制一般可分为二大部分:一是实验常识。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及维护注意事项、常见的实验方法等;二是具体的实验项目包括实验目的,实验用具、用品(材料),实验内容包括理论知识要点,实验步骤、结论,实验报告的要求。如果在实验过程中使用药剂的,可附上常见的实验药剂的配制方法等。
(六)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关键词: 海洋学 课程教学 探索 实践
当前,随着陆地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益严峻,各沿海国家纷纷把目光投向海洋,加快了对海洋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中国也不例外。海洋经济的发展对海洋类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几年来,各海洋院校立足于21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改革教学培养模式。《海洋学》作为海洋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保留海洋的特色和理论体系,又能与其他学科相互衔接,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是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海洋学》教学实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供大家探讨研究。
一、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海洋学》是海洋物理、海洋管理、海洋科学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学生学习海洋知识的入门课程,是进入高层次海洋研究的基础。《海洋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与海洋有关的最基本的现象、概念、理论、观测手段、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应用的最新进展。该课程要求学习者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将抽象思维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该课程内容庞杂、理论众多,学生普遍感到学习难度大,不易掌握。许多海洋现象、规律都要运用《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知识进行解释,所以《海洋学》应开在《大学物理》、《高等数学》课后,但不能间隔时间太长。此外对不同专业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应开设不同学时数的《海洋学》课程,如对海洋学科的学生应开设64学时左右;对其他学科如水产养殖、生物技术等专业的学生可开设32学时左右;对于函授和渔政管
理培训班的学生应在授课时数和内容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力求做到课时少,内容精,通俗易懂。
二、选用优秀教材
是否使用优秀教材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优劣,“先进性”和“适用性”是教材选用的基本原则。“先进性”是指教材内容要具有时代特色,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适用性”指选用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深度适宜,富有启发性,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在选取教材时考虑到海洋学科专业的特点,选择了面向21世纪、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由中科院院士冯士笮等主编的《海洋科学导论》作为课程教材。
三、正确选择、调整、优化教学内容
海洋是由海水这一特殊流体和它的边界组成的,其中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过程,通过海水的运动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以研究海水运动为中心的物理海洋学,成为联系海洋各学科过程的纽带。《海洋学》教学以物理海洋学为中心,并有机结合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等学科中的相关内容,以使学生较全面认识海洋。《海洋学》涉及的内容众多,在教学中不可能全部一一介绍清楚,因此教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介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同时海洋科技的不断发展需要教师在熟悉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研究当代海洋学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能够把一些落后的、过时的内容不讲或仅提及而已,同时合理增加一些新知识,尽量把补充的内容融入相应章节,便于学生接受,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一)我们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中突出重点、难点、疑点的方法,每次上课前都进行充分的准备,将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提示给学生,在这一前提上进行课堂提问和讨论,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进行课堂讨论,给学生提供讨论和发表个人思想、见解的条件与机会。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和反馈,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及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每堂课结束前留7-10分钟让学生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教师再作点评,总结归纳本次课容易出错的地方及还有哪些相关知识需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等。教学实践表明,几分钟的归纳与总结对于从综合角度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促进学生有重点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表达、总结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海洋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授课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同时强调学以致用,注重知识的拓展性和实用性,使学生感受学有所得、学有所值,提高学习兴趣。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文字、图片、图像及动画制作结合起来,将实践性强、技能训练要求高、仪器构造复杂、操作难以掌握的内容,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增强感性认识,做到直观易懂,易学易用。
(四)改革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化教学探索。为配合课程教学,结合海洋论坛学术活动,我们聘请在海洋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给学生介绍学科的发展前沿及他们自己的科研成果。
(五)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并扩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及论文写作水平。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布置了一些课外阅读的参考书及文献目录,指导他们通过阅读巩固、拓宽自己的海洋学知识,培养他们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
(六)采用加强课外辅导的方法,将本课程的课堂很好地延伸到课堂之外,在课余时间进行答疑和辅导。另外我们进行了海洋学精品课程建设,将海洋学课程的教案、备课笔记、思考讨论题、作业、课程参考资料、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等进行网上,通过网上讨论组、E-mail信箱、电话回答等网络信息传输手段,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在线学习和个体化教育的环境,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可以交互反馈的网上教学模式。
(七)注重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缺乏实践环节的知识理论体系是不稳定的,无异于空中楼阁,尤其是海洋学这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为此,我们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海洋学校外实习基地,及时购置GPS接收机、海流计、测深仪、自动采水器、水色计等先进的仪器设备,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并为教师从事海洋观测和科研提供必要的条件。利用现有的实习基地,突出海洋特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以致用。通过实习考勤、实习表现、仪器操作考核、实习报告等多种方式评定海洋学实习成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我校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了多项海洋观测和调查项目,同时结合学生开放性科研课题、毕业实践以及教师研究课题,开展课外科研训练,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索的能力。
(八)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为配合教学改革,在课程考核方面我们采用多种方式,避免一卷定成绩的情况。除了正常布置作业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关注国内外海洋学科最新研究成果,追踪自己感兴趣的热点,撰写课程论文,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依据学生的作业和论文评定平时成绩。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海洋学》的掌握和应用,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思考空间。期末考试我们尝试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第一部分为闭卷,着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部分为应用知识部分,该部分开卷,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可以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总之,我们通过深入开展《海洋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效地推进了各专业的课程教学。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基本具备了进行海洋观测和调查的能力。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海洋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授课教师应从该课程的特点出发,结合海洋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要求,精心调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文光.高职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教育与职业,2007,17:0137.
[2]张耀军.李永超.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浅析.山东农业教育,2008,1:1-2.